阅读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33

阅读课程总结篇1

课外阅读课程价值课程目标一、课程价值

在浩如烟海的精神产品中,“名著”经过了历史的选择,具有典范性和永恒的意义,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进步精神,是民族文化精华的沉淀。读名著比无选择地读一般书籍,对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无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经常在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思想家倾心对话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其思想空间和精神境界怎会一样?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二、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课程目标)规定: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学建议)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对于语文课程而言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语文素养的提高只有依靠多读、广泛阅读、高品位阅读,没有捷径可走。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三、课程实施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表述的,既包含课内的阅读教学,也包含课外的阅读活动。无论是阅读目标的制定还是阅读能力的形成,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都是刚性任务,是阅读能力这个“一体”上不可或缺的“两翼”。因此,课外阅读不是纯粹意义上课外的事情,而应该走进课程。开设阅读课程,促进读书活动课程化,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制定计划。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3年的阅读计划,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尤其要注重学生假期的阅读安排。计划既要有数目的确定,也要有课时的安排,检测的手段;既有三年规划,也要有月度安排。

课时保证。每学期有专门的课时用于课外阅读指导,保证每周上一节读书指导课。这样,阅读课程就有了基本的时间保证。

教师阅读。作为阅读的指导者,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学生阅读的“先行者”“同行者”“导行者”。语文教师要善于借鉴他人的读书经验,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加强读书指导课的研究,提高课堂实效。

四、课程指导

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

1.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选择书籍

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内容时一定要立足高远,择善而从。坡曾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我们一定要严把关口,应千万百计地选择那些品位高、思想性好、艺求性强的读物让学生去读。另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要符合他们的阅读目的,不能不着边际。从学好语文的角度来说,我们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才好选择书目,才好确定重点,才会有针对性。确定阅读数目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同课本中的作品有联系,课外阅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课本学习的扩展与延伸;二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阶段特点;三是文质兼美,能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精神。

2.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读书本“无法”。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方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伴随着读书实践: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学习他人的读书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书方法,总结探索自己的读书方法,创法拓展,不拘一法,相互取法,以法增效。

第一,注意三个结合。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不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读与写结合,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这是为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第二,读书方法灵活运用。爱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这些人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风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对中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三复四温”式阅读是主要的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四是活读,五是参读。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朱熹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这些名人读书值得借鉴,但在面对具体的读物时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上好几个课型。读书指导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专题阅读课、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课、名著导读课、新书推荐会等。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交流读书经验、展评读书笔记、演讲名人读书故事等。

五、课程评价

我觉得,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绝不能撒手不管,或者只是泛泛说说而已,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元的评价。

1.在赏析交流中评价。可以组织学习开展赏析交流,既能检验阅读效果,又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要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2.量化评价与档案袋评价的结合。量化评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对读书摘记、卡片和读书心得的判定,这种评价又多以量来评价学生读书的成绩;二是读书过关检测,可考虑在学期结束时用一课时时间对读书效果进行测试。档案袋评价可分为展示型和文件型两类。展示型即是让学生选出最好的读书笔记、心得和鉴赏文章,对大家展览,为其他同学提供范本;文件型即是把学生几年的阅读情况系统记录,检测学生的发展情况。通过以“展”代评的形式,将评价融入活动之中,让每一次展览都会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加油站、一个助推器。

阅读课程总结篇2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xx.8——20xx.10成立课题组。

2、20xx.11——20xx.1开题、评审、修改。

3、20xx.2——20xx.2实验、明确要求。

4、20xx.2——20xx.4初步总结。

5、20xx.5——20xx.12归纳模式。

6、20xx.1——20xx.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阅读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中学生化学阅读能力

前言

阅读是将题目信息进行感知,是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也是解题的关键前奏。本文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试探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

1.课前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2)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习了化学又学习了语文。

(3)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2.课堂阅读,注意阅读方法的培养训练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学生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一扫而过。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①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②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能熟记,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3.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为解好题奠定基础

课后阅读,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化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为此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关: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学习焦炉气时,可指导学生联想到石油气、裂解气、高炉煤气等,并从它们各自的来源、成份、用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在学习nH3的溶解性时,可联想到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同时思考Cl2、So2、Co2等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这样,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三是分析应用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三关是分析应用关,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仍要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信息给予题,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的,如化学科技最新成果、化工生产原理、某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等等。配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阅读课程总结篇4

一、研究的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课题提出背景

(1)绘本是教育教学的最佳读物

绘本最早出现在西方,有百年的历史,是绘画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具有和语言叙述同样的功能,承担着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

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也是儿童最喜爱的读物,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的编写多数都把图与文并茂,这样与一般图书相比,以读图为主的绘本阅读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在长期阅读中,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对儿童的思维、语言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绘本阅读更是对孩子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

(2)绘本阅读也是教育教学中的新课程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一定的数量;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绘本阅读能促进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通过对学生绘本阅读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爱看书,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既学到新的汉字,新的知识,又复习巩固了已学的汉字,积累了知识。绘本阅读,能引领儿童快乐成长,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我校绘本课题研究的综述

绘本进入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现在,国内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绘本阅读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作品来给孩子阅读,来愉悦孩子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呢?

在我校绘本试用阅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大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好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我们的这一课题中,我们把低、中、搞年级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目标,即教师是如何解读绘本,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绘本。借助绘本,来找到相对应的做人、行为等名言警句。这样以来即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对美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动脑、乐于表达、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习惯。从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对学生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研究项目并申请课题立项。

二、研究中的预期成果

学习经典名言,有利于学生丰富个人品德素养,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起到指定性的作用,结合阅读经典绘本的作品,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提升儿童阅读品位,对儿童终生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将经典绘本阅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用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出的名言警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绘本内容和孩子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听、说、读、问、议、写、欣赏、想象、表演、创作等活动,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高。这一项研究活动在国内还刚起步,故其成果作为我区后续经典绘本阅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指引。

研究条件、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

(1)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课题组负责人熊劲松是永定区骨干教师,几次参加和主持过市、区级课题的研究。课题业务主持人覃建新也曾参加和主持过市级和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获得部级、市、区级奖项。

(2)语文科组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语文科组先后承担过“十一五”规划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都已顺利结题,并获得市级课题研究三等奖。

(3)学校领导重视支持科研工作,科研经费落实有保障。

学校领导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为课题组提供专项资金、购买相关书籍,为教师查阅文献资料提供物质保障;在2015年学校就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教科研培训,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科研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2、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对学生经典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文学类作品教材和教法,提高教师专业研究水平。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形成正常的儿童观,教育观。

学生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绘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书的热爱,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总结出名人名言在学习中通过视、听、语言、思维、想象、审美及观察等能力。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的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通过绘本阅读与名人名言的结合的研究,形成特色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促进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

(2)研究内容

①选择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原则的研究

在绘本阅读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绘本的选择是基础,通过绘本阅读学生从故事情节来总结出生活中的名言来影响自我。达到学习与品德形成兼并发展的效果。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了解绘本的特质,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与所包括的深层次的意义总结出相对应的名言警句,尽可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特点,为孩子们选择出适合的阅读绘本。

②教师对绘本与名言结合的研究性阅读

引导教师进行研究性阅读总结出与学生相知的名言,深入了解绘本的实质,挖掘其中的多种教育元素,开展创意的教学活动设计。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经本阅读策略、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行动研究法:将低绘本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本阅读的实践品质。

3、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进行绘本阅读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本研究研究中的困惑

1、对于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推广的忧思

绘本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可是目前,在绘本的概念还很陌生,错误地认为绘本信息量小,光是画儿好看,孩子阅读收获有限,更希望孩子阅读纯文字的书,而且价格又贵。如果没有整个教育主管部门的有计划的推动,光靠几位教师的大声疾呼,像我们课题组老师这样的研究与探索,绘本阅读的推广会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艰难的行程。

2、如何评价绘本阅读与名言结合的效果问题

如何评价教师的绘本解读,如何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采用的策略,目前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梅子涵《阅读经典》文献

[2]傅林统《儿童文学的思想与技巧》台湾

[3]李红叶《阅读绘本文献来自《书屋》2006年第11期

阅读课程总结篇5

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操作,我们发现名著阅读走进课堂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名著导读课的深入思考和运行,没有把名著导读目标真正定位于学生的发展上,无形中降低了名著的价值,减弱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最终使名著阅读流于形式、浅尝辄止,难以推进名著阅读的深入开展和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内涵修养。这样就促生了我校名著导读课(1237循环阅读)模式,具体如下:

“1”,指读一整本的名著原作;“2”,指两种课型――导读展评课(展示课)和自主阅读课(阅读课);“3”,指名著阅读导读课要达到的三维目标;“7”,指七个环节:①明确目标――②教师导读――③自主阅读――④摘抄笔记――⑤读情检查――⑥展示探究――⑦总结评价。

一.为什么要读一整本的名著原作

现实中的农村初中名著阅读出现了各种怪现象:有改编简化甚至异化虚化名著(少年儿童版读物或影视作品或动漫游戏等)的,有为获取信息进行短平快浮光掠影式速读的,有为应付考试急功近利只选读零散语段的,有为消遣只关注情节忽视历史厚重和人文品性浅尝辄止阅读的,……不一而足,令人乍舌。这样下去,作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名著经典何以传承?

二.为什么设置两种课型――阅读课和展示课

一方面我们的名著阅读需要导引和展示。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欣赏上,更要将品评人物作为突破口。因此,老师必须上好名著导读课,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名著深刻理解和品评。学生读得怎样,效果如何,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自己怎样知道,这就需要展示出来,并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点评、质疑、碰撞、趋同存异,更能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与消化。

另一方面,无论老师怎样指导,怎样细讲,怎样分析,怎样训练,名著阅读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读才能达到效果,因为学生是内因,是名著阅读的主体所在。因此,必须设置自主阅读课,留足学生名著阅读的时间,“我阅读,我受益;我品味,我快乐”!

三.名著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名著阅读有其基本目标――完成新课标推荐的名著篇目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名著阅读有其终极目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我们设置了名著阅读的具体三维目标:

1.了解重要作家生平、创作风格、作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等有关文学常识,丰富积累;能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主题,初步领悟内涵,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步培养鉴赏能力;能在阅读交流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能进行阅读成果展示,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2.名著阅读始终贯穿过程意识,能掌握正确阅读方法,自主读出独特情感体验,会做读书笔记,能展示阅读收获,对导读过程能作出评价。

3.培养阅读名著兴趣,认识人类文化博大精深,吸收各民族文化智慧,热爱人类灿烂文化。

四.整个名著阅读过程如何安排

我们每周每班均安排一节固定的导读展评课,另安排一节自主阅读课在周一下午第三节(名曰“相约周一”,当然也可灵活安排于课外活动或者双休日等时间)。我们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如下:

导读展评课45分钟分成了展评部分35分钟和导读部分10分钟两段,其中前段展评部分35分钟用于交流、展示、总结、评价上节课阅读内容,后段导读部分10分钟用于导读下节课阅读内容;自主阅读课45分钟分成自我阅读35分钟和摘抄笔记10分钟两段进行。这样每一次完整的名著阅读课总是从导读展评课最后5分钟“明确目标”开始,经自主阅读课后又到导读展评课第40分钟“总结评价”结束,形成一个又一个循环。即:

导读展评课:

环节一:名著阅读课第五步――读情检查(合作交流)5分钟;

环节二:名著阅读课第六步――展示探究25分钟;

环节三:名著阅读课第七步――总结评价5分钟;

环节四:名著阅读课第一步――明确目标1分钟;

环节五:名著阅读课第二步――教师导读9分钟;

名著自读课:

环节六:名著阅读课第三步――自我阅读35分钟;

环节七:名著阅读课第四步――摘抄笔记10分钟。

五.七个环节如何具体操作

1.明确目标:约1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一步,是本次名著阅读的起点。学生依据名著导读设计方案(导读案),了解阅读范围,明确阅读目标,知晓具体要求,以增强名著阅读针对性。

2.教师导读:约9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二步。主要是激发阅读兴趣,指导正确阅读方法。不仅是名著资料简介,不仅是欣赏精彩片段,最重要的是阅读方法指导――教给名著阅读的方法:①先读什么②精读与略读③读书卡片和笔记④使用工具书⑤交流疑难⑥读后感等。

3.自我阅读:约35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三步。根据名著导读目标和阅读方法,自主阅读名著,关注阅读时效,注意对名著内容的体会和感悟,读出个人感受,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不懂之处以便记录。

4.摘抄笔记:约10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四步。依据名著阅读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或读后感等),整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疑难。

5.读情检查:约5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五步。以小组为依托,组内先同层后异质,对名著阅读情况(读书卡和笔记)检查,以便于了解学情,反馈阅读情况,动态掌控阅读进度,及时解决困惑疑难,为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6.展示探究:约25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六步。在阅读的基础上展示阅读感受与收获,合理安排展示任务,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读到写、由文本到生活的顺序设计。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复述②片段朗诵③交流心得④开展辩论赛⑤知识抢答⑥表演展示⑦读书报告⑧探究挖掘⑨成果展览等。通过展示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入,引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质疑,学会欣赏。

7.总结评价:约5分钟

此为名著阅读课第七步,也是本次名著阅读的终点。可对课堂展示的效果作出即时性评价,也可对整个名著导读过程作出终结性评价;可肯定成功,也可指出不足分析原因,以利于后期阅读效果的加强和阅读能力的迁移;可自评,可互评,也可由老师点评。总之,加强阅读活动的总结评价,能促进名著阅读的长期有效开展,使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中。

六.有模式但绝不模式化

我们的名著导读课各环节时间安排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要根据名著的内容不同和学生阅读的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和变动的。

比如:八年级下学期读《西游记》时,一种方法是按章回分课时读,可按照上述七环节的时间大体安排,另一种方法是结合周末和假期调整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周五导读课安排45分钟进行“第一步明确目标和第二步教师导读”;学生自读课安排周六周日两天时间进行“第三步自我阅读和第四步摘抄笔记”;下周展评课安排4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进行“第五步读情检查、第六步展示探究和第七步总结评价”。当然,我们也安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更适合假期阅读的名著,利用整整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甚至半个假期来作为“名著自读课”处理;同样的也可以把“教师导读”、“读情检查”“展示探究”“总结评价”延长时间到45分钟甚至是90分钟,放大为“教师导读课”、“读情检查课”“展示探究课”“总结评价课”,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为了获取名著阅读更好的效果,也实施了一些必要保障:比如激发和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很重要;敢给时间、敢于放手很重要;教师预读很重要;导读案设计很重要;阅读小组建设很重要;家长支持很重要;对学生分层要求(吃不饱与吃不了)很重要……

阅读课程总结篇6

课前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燃料燃烧”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云南的元谋人通过学会利用火,从而向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这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教学,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1)在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空气中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气体的颜色是无色的这一规律;(2)在学习酸溶液的化学性质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与酸溶液的通性,这样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例如,上面讲的例(1)中,臭氧就不符合上面讲的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下臭氧的颜色是淡蓝色的。上面讲的例(2)中,浓硫酸就不能与金属反应制得氢气。这些问题的特殊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能够了解,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关。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这样,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三是分析应用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三关是分析应用关,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仍要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配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从以上三方面,我们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训练会逐步使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阅读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化学;阅读;兴趣;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52-01

一、课前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化氢”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氯化氢气体,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氯化氢气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二)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习了化学又学习了语文。

(三)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注意阅读方法的培养训练

(一)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

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二)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

(三)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

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清楚,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为解好题奠定基础

(一)归纳总结关

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发散思维关

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通过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多联想、多角度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增容,思维过程也逐渐立体化。

阅读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3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8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本校生源质量较差,英语课堂一贯沿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往往被动、静听为主;中间穿插简单的问答,或教师只是与个别积极的学生相互“应和”,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缓慢、理解能力弱。长此以往,教和学没能达到协调一致,学生难以在英语课堂展开语言实践活动,对英语阅读课堂逐渐失去兴趣,内心抵触、焦虑。在这种阅读课堂当中,学生实际阅读技能不能得到好的发展,学生对英语知识被动接受;英语学习逐渐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难以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不能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动机、创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都遭到严重挫伤。高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获取语言能力能力。课改的重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合作阅读小组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彼此学习效果最大化、达到互惠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回顾小组合作的理论背景入手,重点研究当前我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的教学现状,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可借鉴的教学策略,从理论上发展和充实高中英语小组合作阅读教学的策略。通过对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实验对比研究中,可以了解到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不仅能够为教师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而且也可以成为英语阅读课堂小组合作有效互动的实际参考和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立足我校实际,并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合作小组阅读理论依据;通过小组合作在英语阅读课堂的实践,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方面的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办法;希望能够提高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我校英语教师在探索合作阅读实施过程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理论依据。通过相关文献,归纳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明确本课题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提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意义。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分组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兴趣、性别等作合理搭配,使得每个学习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习者,分组可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同时确保各个小组间总体实力相当,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式阅读教学拓展活动,分层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中设计一些分层性的任务,既要面对全体学生,还要兼顾原有各个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让学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或短语,或能根据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或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开展语言的综合利用运用能力。

4.研究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合理评价机制。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每个小组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开展学生自评、小组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组成。

5.研究课题开展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形成进步的因素和改变过程。

6.通过课题的实施,对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运用到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进行总结。反思优势与不足,并对合作学习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筹备过程(2016年5月―2016年7月)。首先,在两个平行班分别进行系统的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的分类:略读、寻读、预测、猜词技巧、结构分析、推测、总结和评价,并进行巩固性练习。让学生直观地体会阅读策略的作用,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这些策略的习惯。

2.明确研究思路(2016年7月―2016年9月)。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中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为课题研究找到可支撑的理论框架;同时在导师指导下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方案,最终确定研究的实施方案。

3.探索实验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依据阅读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制定合作小组策略,并向实验班的学生介绍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在实验初期阶段,把合作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等学生适应并具备合作能力后,定期更换组内职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得以体验和锻炼。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组员,使每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成为合作小组的主人。尽可能确保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逐步接近并实现学习目标。

4.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6月)。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自己所任教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为对照,采用人教版高二英语教材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班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而在对照班进行“传统阅读教学”(教师导入―教师布置问题、学生阅读―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讲解重难词组、句法)。两个班课后阅读任务巩固一样,不同点在于实验班课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班个人完成即可。

5.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收集整理过程、资料,并对实验前后得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阐述该课题研究思路,课题进行的优缺点,如何在教学中弥补不足之处。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不仅要查阅大量的有关国内外阅读策略理论资料,还要搜集国内外学者在阅读策略上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借鉴,明确研究思路。

2.实践研究法。教师将所任的高二两个平行班,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对照班。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阅读策略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在不改变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而对照班则用传统阅读,以观察两个班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和阅读成绩的变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激发试验班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经验总结法。通过课题的实施,分析、归纳有关阅读策略训练的方法和模式,总结课题实施的优点和需改进处。

参考文献:

阅读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普及型的学科,不管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两个方面浅析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认知方面的

课外阅读书籍包罗万象,也是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世界。学生掌握了阅读这种基本的技能,理解,积累知识,就可以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明晰人生,把握生活的内涵,从而提高认识和鉴别人类文化的能力,并在对自身更深刻和丰富的认识中,激发人生潜力。这样阅读便具了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基本功能和价值。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历代各种各样的"风流"人物和惊天动地的事迹等等。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理念也道出初中阅读在认识上有重要的价值。

2.阅读教学在教育训练方面的重要性

阅读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也会给人以启迪,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发展个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热爱祖国,造福人类。像文学作品的阅读,就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发挥认识、教育以及智能训练的作用。我们知道,阅读一部好书,就犹如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我们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读《三国演义》,我们钦佩诸葛亮的智慧;读《人间喜剧》,我们看清了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阅读在教学训练方面的作用吗?

3.阅读在信息开发方面的作用

阅读能从书文中捕捉信息,激发创新意识,使阅读成为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成为对信息开发的过程。这时作为载体的书文,所载消息、情报、资料、知识就成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因而,阅读也就成为一种生产手段。它不仅是一种处理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手段,还直接参与了生产过程,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因素。

总之,阅读就是一种创造。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外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怎样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1.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

2.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4)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3.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于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于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阅读课程总结篇10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在阅读课的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的还是以讲授为主,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学生在听老师讲,缺乏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这样就会慢慢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下降。

2.阅读材料单一

在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上,老师所选用的材料大多与教材相关,这不仅是因为要配合阅读为语文教材服务,应对考试检查,也是因为教学资源匮乏,阅读资料太陈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老师的教授水平受到制约,学生的创造性也得不到体现。

3.考核标准不科学

初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考察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而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会按照考试题型来教授学生,有时甚至直接将课文作为试题来检测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课文,通常也不会进行全篇阅读,而只是找出代表性的词语就可以了。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就会抑制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阅读目标

在开展学生自主阅读教学之前,应该先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在结合语文课程,但又不拘泥于课程的基础上,大范围选取阅读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选择。

2.自主掌握生字、生词

在进行阅读之前,应该教导学生解决基础的字、词问题。在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将不会的生字、生词标记下来。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作为引导者帮助他们解决生字、生词的问题。解决之后再进行全篇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他们对生字、生词的意思理解。

3.把握阅读主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是简单地通篇阅读。阅读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主体结构、行文脉络,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主旨写作的,从而理清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等多种能力。

4.学习阅读中的写作手法

在阅读的学习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树立欣赏语言的方法及学习写作的技巧。其中,应该针对不同性质的文章进行不同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欣赏、喜欢的字、词、语句,并且记录下来,说明自己欣赏的理由,或者可以进行背诵,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除此之外,要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就不明白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创新手法或者写作技巧。老师可以来回巡视,就小组讨论的集中问题进行点拨,但是切不可成为主导,还是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

5.探讨阅读内容

在阅读课程的自主教学中,虽然老师放手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但是要防止学生的盲目阅读。因此,在阅读之后,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让学生解决一些读后问题。比如,该文章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写作的用意,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的时候,老师要用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就学生不明确的问题进行及时启发,提高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小组讨论结束后,老师应就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检测,要以灵活方式进行查缺补漏,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要防止题海战术,不要让学生恢复呆滞的学习状态。

6.进行阅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