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45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扶贫;小额贷款;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7;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22-02

1农村金融扶贫的提出

1.1农村金融扶贫的特征

农村金融扶贫(Ruralfinancialpovertyalleviation)是一种缓解农村贫困地区资金供需矛盾,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扶贫模式。主要采用投放金融产品的形式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并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它具有五个主要特征:

一是主体性。金融扶贫是通过金融机构实现的,不同于传统的财政扶贫经政府间的层层传递方式进行。通过与金融扶贫有关的金融机构以发放小额贷款和项目贷款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注入资金,金融系统在金融扶贫中具有主体地位。

二是金融扶贫具有可持续性。不同于财政扶贫采用补贴的方式给贫困地区“输血”。金融扶贫以资金循环为路径,通过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资金自我循环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满足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的同时缓解贫困地区资金短缺的状况的“造血式”发展模式。

三是市场性。金融扶贫是由市场干预的。金融扶贫的利率据市场利率而定,实现成本最小收益最大。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打破传统的金融市场格局,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发展。

四是创新性。金融扶贫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不仅仅是那些极度贫困的人,主要是那些具有自我发展、增值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使得贫困地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五是金融扶贫是新型的具有商业性质的扶贫模式。不同于政府发放的无偿性的财政扶贫救济资金,就金融机构而言,其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农村金融扶贫通过各个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资金是有偿的,需要还本付息的。

1.2农村金融扶贫的类型

农村金融扶贫主要有三个类型:一是“信货”扶贫,即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相应的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政策性银行为主力军,商业银行居于次要地位的农村金融扶贫贷款类型。二是产业扶贫,即制定适合贫困地区群众依据当地优势资源及自身努力可以摆脱贫困的模式。三是对口帮扶,根据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建设适应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包含了以上三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类型,更侧重于产业扶贫。取得了良好的金融扶贫效果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

2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的发展模式

到目前为止,河北农村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有五种模式。即“政府+村镇银行+农户”模式、“资金互助组织+传统金融机构+农户”的批发零售模式、“三级信贷担保”模式、“公益组织+农户自立服务社+农户”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扶贫资金+信贷资金”模式。

2.1“政府+村镇银行+农户”模式

由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把股金存入当地村镇银行,由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给社员,合作社为社员担保,村镇银行审核社员的信用信息、资产状况和相应的还款能力,办理贷款手续,收取手续费。这种模式减少了人工成本,降低了贷款风险的同时还解决了村镇银行的后续资金不足问题,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增大了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使村镇银行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达到了双赢效果,蔚县银泰村镇银行与县扶贫办合作,由政府扶贫资金做担保,农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展开贫困乡镇养鸡扶贫项目,有效地发挥了政府担保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2.2“资金互助组织+传统金融机构+农户”的批发零售模式

通过传统金融机构给贫困地区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提供批发性贷款,新型的金融机构再将贷款转贷给当地申请的贫困农户。在该模式中,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使传统金融机构得以突破资金规模的限制,起到了间接“支农”的作用。新型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与农户接近的信息比较优势,保证贷款的质量,缓解了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

此模式的实施有效放大了金融机构服务贫困农户的覆盖面,解决了新型金融机构的后续资金不足问题的同时也在扶贫方式上进行了由零售向批发转变的新尝试。保定易县的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易县扶贫社”)作为信贷支持扶贫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接收了农业银行河北分行发放的500万元批发性贷款。通过该笔贷款的发放,解决了1900多户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资金难题。目前易县扶贫社已经与财政出资的县担保公司初步达成了批发贷款协议,以解决扶贫社后续资金短缺的难题。

2.3“三级信贷担保”模式

通过地方政府引导推动创新农业小额贷款联保方式,由贫困户资源加入“贫困村诚信自律者联谊会”组织,为本村会员农户提供信用担保构建成农户互保模式。由县级公职人员及离退休人员自愿组成的干部担保模式来弥补农户互保模式的不足。发展适合本村的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通过实行产业自我管理和服务,以会员诚信自律为基础,通过讲诚信、守信用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获得发展农业的生产性贷款。同时申请贷款的农户经过相关村镇信用组织的认同加入该村的诚信自律者联谊会,实行诚信小组成员联保。

巨鹿县在“两个组织”的创建、运行中,积极进行政府服务、信贷担保方式、激励方式创新,将以往的指导服务为主变为主动参与,促使贫困户个体信用转化为联谊会集体信用,变一对一的个人担保为组织对组织的集体担保,实现了扶贫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2.4“公益组织+农户自立服务社+农户”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

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单独出资或地方政府通过配套出资,成立小额信贷农户自立社,贷款采取无抵押、无担保、农户联保的方式,对缺少抵押品,缺少政府担保或公职人员担保,且具有强烈致富愿望和能力的贫困农户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贷款期限短,贷款额度一般是3000~5000元,以降低出现大额坏账的风险。以家庭为单位申请贷款,家庭所有成员签字,入户收贷,加强了道德约束和信用意识。平泉县农户小额信贷自立服务社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在平泉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自2008年11月运营以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的“信贷业务+农民培训”模式最具特色,在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法律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户的自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自立社的小额信贷客户中贫困农户占到了92%,使扶贫资金真正送到需要扶持的群众手中。

2.5“扶贫资金+信贷资金”模式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根据《农户贷款扶贫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扶贫基金担保放大对贫困农户的贷款额度,按1:5的比例给农民发放贷款,有效发挥了扶贫基金的杠杆作用。同时优化利率结构,减轻贫困农户的贷款利息负担。依据《农户贷款扶贫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贷款利率由承贷金融机构和县扶贫办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确定浮动比例。采取资金封闭运行的方式确保贫困农户按期还款。

3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对比差异

河北省各种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共同点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信贷扶贫”过程中,单靠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及政策性银行为主的资金供给是严重满足不了大量的资金需求的。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以上金融扶贫模式中无一不是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费尽精力。通过相应的农村金融扶贫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大力吸引资金到农村金融扶贫进程中。通过调整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扶贫贷款利率及贷款比例政策要求发货确保基金的杠杆作用,都是在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二是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农民对于扶贫项目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农民的传统农业发展思想模式需要改变。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不尽相同,要发展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产业结构的扶贫模式还有相当的难度。三是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农民依然有将金融扶贫当作财政救济的思想存在,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的金融知识缺乏,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项目的了解甚少,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及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的发挥。也是农村金融扶贫过程中农村资金瓶颈的关键所在。四是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金融保险发展与当地的发展情况不匹配。对于满足农民的发展资金来源是一个严重的影响因素。五是个别地区农民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缺失,农民的金融产品消费权力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4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探究及对策建议

4.1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需要找到更确切的方向和路径来更好地使当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需要在金融办及扶贫办的前头带动下积极深化发展农村金融基础。一是优化县域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布局,加快推进县级联社改革制度,强化提升服务职能。加快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机构,有效吸纳当地闲散资金。二是引导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吸引农资回流。增大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三是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积极引导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加大涉农信贷投放额度,继续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四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根据银监会印发的《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村村通”工程,在农村广泛设立乡村金融服务站和助农取款点,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五是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民金融相关政策的了解,增强对农民金融知识的教育培训。六是推进农村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有效拓宽支农资金来源。大力增进各中介组织协会的联系,积极发挥中介组织协会规范、自律、引导作用。七是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规划金融扶贫实施进度。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中推进的相关金融政策和措施,切实稳扎稳打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扶贫机构(组织),重点围绕金融扶贫推进“环首都”地区的扶贫开发。八是深化实施人才战略,为农村金融扶贫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根据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金融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组织市长、县长、金融机构管理者培训班,增强领导干部现代金融意识和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

4.2农村金融扶贫模式的发展建议

要重点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探索构建适合农村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特点的规范标准和采集方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征集系统,数据共享平台;增进农村地区信用建设。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荣誉评选活动,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发展农村第三方信用评价服务平台;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鼓励开发适合多层次农民需求的农村信用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农户信用评定信息,实施适合农户信用评价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实现农户信用评价和信贷服务的有效对接;增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建立信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信用信息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大信用信息系统的管理,确保信用信息安全。

5结语

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一是通过政府积极协调市场发挥积极作用,解决好农民贷款难和调动各大商业银行向农村发展的积极性。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贷款机构的合理发展,积极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二是由省金融办带头引导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满足农民对于金融产品的多样化、特殊性的需求。三是完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积极引导农村资金回流防止资金外流。

参考文献:

[1]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胡明琦.贵州省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创新分析[J].时代金融,2014,(5).

[3]田莹莹,王宁.河北省金融扶贫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0).

[4]郭锦洲.关于河北银行业金融扶贫的调研报告[J].经济论坛,2014,(25).

[5]白林.农行河北分行对接重点区域找准着力[J].中国金融时报,2015,(30).

[6]郭锦洲.关于河北银行业金融扶贫的调研报告[J].大经杂志社,2014,(15).

[7]何广文,杨虎锋.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目标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2,(6).

[8]扈鹏,安可心,齐雅楠.论河北省巨鹿县金融扶贫创新机制[J].经济纵横,2014,(24).

[9]金丽,张丽明.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的成效、问题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

[10]周茜.我省小额贷款公司把扶贫落到实处[n].河北日报,2015,(29).

[11]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

学院学报,2012,(6).

[12]田莹莹,王宁.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对中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启示[J].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2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一: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石柱县委、县府、县扶贫办的要求,我镇派出专人3名,前往沙子镇鱼泉村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鱼泉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80户,154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53户,建卡贫困人口40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较全镇人均纯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户153户,未解决人饮安全卫生的750人,未通广播的组7个,未通电话的组3个,电话普及率60%,电视入户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镇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组7个,涉及里程40余公里。农村住房砖混结构比例为4.37%,村内现有危房户420户,急需新、改建房270间10800平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人饮、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贫困户住房、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通电、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农技推广)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鱼泉村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又返贫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是结构单一,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四是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五是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农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

六是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市场风险、工程建设、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常年返贫人口与脱贫人口基本相当,减贫速度缓慢。

因此,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贫困村整村脱贫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产品销售难。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如果大规模发展某种优质、高效产品,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损伤农民的直接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基层现有的极少的农技人员主要精力放在种子、农药、化肥的销售上等多种原因,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难。

3、农业项目选择难。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为民增收,如何让农民致富,但农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除非包赚,否则很难调整,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赚不赔的项目的确很难把握。

4、规模经营运作难。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户对土地都有自己的经营权,地方政府只能进行指导和建议,很难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四、建议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农民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根据鱼泉村的实际情况,应该在白果树栽培、核桃树培育、菜牛发展、中蜂养育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力争在3年内达到白果树1000亩、核桃树1000亩、菜牛年出栏XX头、中蜂3000群的规模,让农民真正有致富项目。

4、加强基础设施建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消除坑洼土路,修筑一些水泥路,解决农民出行难;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鼓励引导农民积极进行医疗投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二: 

党的十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6月30日7月13日,县发改局和xx镇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村组户,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扶贫档案、现场交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为期14天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xx镇位于绥江县境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镇辖国土面积100.89平方公里,辖箭头社区和xx、和平、黄坪、三渡4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18个居民小组,全镇有7040户24801人,其中农业户4985户19633人,占79.16%,属典型农业镇。有劳动力12648人。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林地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XX公顷。XX年,镇内生产总值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二)产业分布。xx镇辖区内有6家企业,可吸纳劳动力400人,贡献产值4000万元。产业以种养业为主,主要覆盖4个村。有养殖大户46户,其中养羊18户、养牛9户、生猪养殖7户、养兔4户、养鸡3户,养鸭2户、梅花鹿1户、其它2户,有专业合作社10个。种植业以经济林果为主,主要种植李子、核桃,李子种植14060亩,核桃4000亩,种植大户55户,有专业合作社25个,主要分布在和平村、三渡村、黄坪村。

(三)贫困现状。根据XX年登记确认,全镇有贫困行政村2个,分别是和平村和黄坪村,特困自然村29个,有贫困户2468户,贫困人口12463人,其中五保人口数115人,低保人口数2794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1人,残疾人人口数562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25%,这些贫困人口,55%以上集中分布在贫困行政村。加快减贫脱困,确保2468贫困户12463贫困人口在2019年如期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全县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抽样摸底情况分析

xx镇有贫困户2468户12463人,其中建档立卡2051户8854人,按30%的比例要求,应抽查摸底615户。此次抽样摸底从发改局和xx镇抽调20人组成,分内业组和外业组,内业组主要负责村委和片区的大面座谈交流,并撰写调研报告;外业组主要负责入户填表,汇总分析。通过14天的实地调查,共摸底640户,涉及4个村29个片区2852人。通过选取交通条件较差、贫困面较大、致贫原因复杂的区域开展调查,抽样摸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抽样情况。

一是贫困户属性分类:一般贫困户222户,五保户7户,低保贫困户411户。二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因病致贫370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57.8%;交通条件落后致贫295户,占抽样摸底户数的46%;因残贫困125户;灾害造成贫困120户;上学造成贫困108户;缺土地造成贫困120户;缺水17户;缺技术100户;缺劳力贫困175户;缺资金贫困20户;缺可持续发展产业84户;其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贫困10户。三是贫困户生活条件分类:饮水困难172户;缺粮239户;通路不通畅289户;居住危房205户。

(二)存在问题。

一是对精准扶贫的五结合、五精准、三到位理解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到2019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小康目标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二是由于政策原因,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不能列入贫困行政村,而昭通市出台的关于精准扶贫的行动计划有些是针对贫困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的,但事实上,有些村虽然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但仍然未能大面解决贫困问题,这种政策上的划分,使得有些贫困村和自然村在脱贫过程中,政策和项目上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三渡村,XX年实施了省级整村推进项目,目前该村仍有贫困户354户贫困人口1945人,现有卫生室也属危房,迫切需要改建。三是竹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受道路交通差、运输成本高、收购价格低等因素制约,竹产业未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比如,和平村16、17队,群众种植8000余亩竹子,但2个组未通公路,竹子不能实现经济效益,群众种竹积极性受影响,对通过竹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信心不足。四是挂钩帮扶不到位,帮扶措施乏力,更多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五是建档立卡的数据与此次抽查摸底的数据有出入,一方面,有贫困户未建档立卡,另一方面,人员或是致贫原因等栏目与实际不符。六是留守儿童现象,xx镇现有留守儿童842人,占总人口的3.4%。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一大批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健康以及前途问题,也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甚至若干年后,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

三、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道路交通不便,这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xx镇和平村、黄坪村和三渡村3个行政村没有通硬化公路,镇内乡村公路193.5公里,27个自然村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一是由于山区环境恶劣,乡村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加之管护机制不健全和维护经费不足,导致xx镇境内已有乡村公路有效使用率只有30%左右;二是由于不通公路造成边远山区房屋改造成本增加,农民手中有钱也不愿进行房屋修建或是改造;三是由于不通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xx镇四个村均存在这种情况;四是生活居住地与生产土地之间道路不通,比如三渡村西平片区。另一个是水利设施陈旧,一是由于原有的沟渠年旧失修,灌溉用水受限,制约产业发展,比如,和平村群众想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增收,但当地生产用水缺乏,只能靠天吃饭,群众对发展担忧,信心不足。二是饮用水无保障,比如,xx村水排片区安全饮水未全覆盖,现在实施的爱心水窖补助为3000元/口,部分群众不能凑足其余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大;再比如,黄坪村茶林片区和三渡村雷家片区部分贫困户未通自来水。

(二)文化低观念落后。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很小,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大大低于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更有甚者,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加入产业化经营,捡小利失大利。比如,和平村部分群众小农意识明显,思想上依赖性重,土地闲置,自身能力有限发展不起来,但又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宁愿闲置。

(三)因灾因病因残返贫。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又或者是突遇劳动力死亡伤残的,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基本医疗服务条件差,看病贵看病难,和平村、黄坪村无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四)缺钱缺项目缺劳力缺土地。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这类家庭要给予重点关注。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迁人口到本地结婚组建家庭,由于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又没有土地,无法增收创收。在此次抽样摸底调查中,缺土地户数所占比例在18.8%。

(五)现有项目实施难度大。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加之有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部分资金,在农村实施项目过程中就出现劳力紧缺和自有资金短缺问题,导致有的项目无法实施,就算勉强实施,后期项目管护人员和资金不到位,也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条件。比如,三渡村20户相对集中的农户饮水问题,上级项目资金配套到位,当地群众无法自筹剩余资金,导致有项目也实施不了。

(六)特殊群体贫困。镇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由于务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养学生,不仅敬奉父母的生活费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经济能力非常微弱,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

四、精准扶贫计划

围绕到2019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基本的目标,认真落实精准扶贫要求,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项目的实施以及劳动力的培训等措施,带动实现大面脱贫,努力做到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初步测算,需要投入资金20808.5万元,其中:交通需要投入资金14360万元(行政村硬化公路1260万元,自然村硬化路8600万元,通户间路4500万元);解决安全住房上级补助资金964万元,特殊贫困户60平方米,安全住房资金500万元;学校改扩建1020万元;卫生室建设60万元(上级补助30万元,整合资金30万元);解决卫生自来水需3000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省级补助12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高稳产农田建设需要326万元;劳动技能培训需要资金150万元;文化活动建设需要资金405万元;广播电视通讯资金17.5万元(上级补助资金12.5万元,县级配套5万元);行政村小超市上级补助资金6万元。

(一)解决行政村通硬化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问题全镇3个行政村未通硬化公路,27个自然村中未通硬化路,和平村马家沟和三渡村雷家2个自然村未实施过通达工程,贫困户硬化户间道情况不容乐观。

按照贫困行政村通硬化公路、特困自然村通公路、贫困户通硬化户间道的总体要求,2019年,全面完成3个贫困行政村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260万元;完成29个自然村172公里通硬化路建设,共需投入资金8600万元;完成特困自然村通硬化户间道757公里,共需投入资金4500万元。解决道路交通共需资金14360万元。

(二)解决贫困户有安全住房问题全镇29个特困自然村中,有804户群众需要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其中有779户居住在d级危房中,有24户居住在c级危房中。按照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的总体要求,到2019年,全镇计划改造d级危房779户、c级危房24户,共需补助资金964万元。同时,全镇约有100户特殊贫困户需整合各类建房补助3至5万元,合计500万元,修建60平方米安全住房,建议采取灾后重建帮扶模式,县镇村组联合,一户一策解决住房问题。

(三)解决行政村学校建设和贫困户的上学问题全镇现有学校8所,校舍面积9408平方米,在校生1484人。到2019年,在校学生1800人,校舍面积应达到12808平方米,共需改扩建大河小学、莲花小学、大田小学、新桥小学等4所学校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020万元,可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解决贫困户有病能医治问题

黄坪村、和平村无村卫生室。三渡村卫生室属危房。XX-2019年建设行政村卫生室3个。每个卫生室建设资金不少于10万元,面积在12016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30万元,整合投入资金30万元。同时,加大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推广力度,实施中医入户、健康普查、能力建设等五项工程,多渠道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解决特困自然村高稳产农田建设问题

全镇耕地面积24394亩,其中:中低产田地面积19515亩。按照特困自然村到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户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的要求,还需要建设高稳产农田1631亩,需投入资金326万元。

(六)解决特困自然村农户致富技能培训问题

XX年底,全镇特困自然村29个共计5015户197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54人。共有农村劳动力9428人(男5186人,女4242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5057人、初中以上文化4371人,掌握务工技能的2357人。外出务工37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确40%;年务工总收入6500万元,农民人均年务工收入1.7万元。总体上看,特困自然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缺乏,务工比例不高,务工工资偏低。

到2019年在xx镇4个行政村29个特困自然村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3000人,投资按500元/人计算,合计150万元,力争特困自然村实现户均1人掌握1门致富技能,不断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障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加,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七)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有文化场所问题。

文化活动场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文体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农家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目前黄坪村和xx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特困自然村有5个文化场所。到2019年需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动场所2个,特困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24个,共需投入资金405万元。

(八)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问题

已有4515户安装了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和接收设备。目前,29个特困自然村500户未通广播电视。到2019年,采购、安装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户户通设备500套,总投资17.5万元。拟向上级争取资金250元/户,县级财政补助100元/户。

(九)解决行政村有小超市问题

已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小超市(农家店)的行政村有1个,其余3个行政村没有小超市。

按照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中有便民实惠小超市或小卖部,能基本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总体要求。到2019年,需建设行政村小超市3个,共需补助资金6万元。

(十)解决行政村和特困自然村通通讯的问题到2019年,到行政村通讯覆盖需提升改造建基站4个,到特困自然村通讯覆盖需建基站18个,实现全镇移动网络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和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强化措施、健全机制,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转变思想观念,坚定脱贫信心。我国扶贫开发始于80年代,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扶贫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不少扶贫项目属于粗放式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于是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

云南省、昭通市相继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当前主要是转变思想观念,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在精准识别后如何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一是建议县级尽快召开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把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上来,并通过广大干部职工把如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的信心传递到群众中。二是尽快印发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手册,全面掌握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贫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农户十有一保障的标准。

(二)规范识别机制,解决要扶谁的问题。一是在已全面完成扶贫建档立卡任务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要通过走村入户的举措,再次核实做细有关工作,特别是全面掌握贫困户人口、耕地、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以便下步提出精准扶贫具体措施。二是建立完善扶贫信息网络,对扶贫对象实施规范化和动态化管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三是建立返贫防御机制,有些贫困户在脱贫后又会因灾等返贫,因此有必要建立防御自然灾害的扶助机制,重大疾病救助机制,子女就学援助机制,通过日常的防御和应急的防御手段及运用文化科学知识,控制脱贫农户返贫,以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

(三)实施分类政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一方面是对贫困户分类化解,由于贫困原因和程度不同,贫困户扶持需求也不尽相同,有的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依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有的因病因灾致贫,但尚有劳动能力,可提供打工就业机会或扶持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另一方面是对时间分步实施,从XX年到2019年共计5年时间,建议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三轮实施完毕,两年为一轮,第一轮XXXX年,帮扶5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20172018年,帮扶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先前脱贫群众;第三轮20192019年,帮扶剩余10%的贫困户以及因灾因病等原因又返贫的群众。

一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大面脱贫一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大向上汇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落地,整合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村和特贫自然村实施一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公共服务等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以村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外,还可以通过划分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致贫因素相似的小片区,采取跨村跨区域实施的办法,这样既可以整合资源,也可以解决非行政贫困村或特困自然村资金项目少的问题。

二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比如,发展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等。针对调研中竹产业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竹的销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增加竹的附加值;尽快改善交通降低运输成本。

三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特别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因大病大灾生活困难无法翻身的人,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

四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通过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任用。建议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解决先有钱才治病和治了病才报账的矛盾,对信用等级高,评估其经济偿还率高的大病家庭,试点推行先看病再给钱模式,逐步缓解看病难问题。

五是通过教育和科技培训减少一批。一方面,保障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权利,杜绝少年新文盲的产生,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好特困学生关爱基金项目,资助辍学的贫困生复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结合劳务输出、移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县内培训资源,建立扶贫培训基地,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四)坚持规划先行,解决扶什么的问题。建议在《云南省乌蒙片区绥江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XX2020年)》中,就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工作措施,相关部门拟定行动计划。xx镇根据县级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列出任务清单,排出时间表。一是目标精准。紧扣全镇2468户12463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总目标,立足镇情实际,注重与脱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扶贫目标,不提好高骛远的指标数据。二是思路精准。在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全镇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着力三化兴三农,在产业链上创新扶贫模式。三是措施精准。针对xx镇的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重点在产业发展路子和措施上作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安排。同时台账的内容和实施举措要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四是保障精准。要求根据规划迅速分解责任,注重加大调度、督导力度,抓好任务落实。

(五)建立融资机制,解决扶贫资金的问题。一是建议全县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使用,由县政府协调,设立专户,乡镇组织实施,县直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整合资金集中连片打造。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将财政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三是要把扶贫开发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要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地区去,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增加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周期,积极探索有效缓解贫困农户资金困难的新途径。建议县级研究制定出台金融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四是强化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建立完善透明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六)强化宣传动员,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一要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利用好1017扶贫日,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意愿,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种养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三要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议定建设内容并自行组织实施。四要出台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适当奖励。

(七)加强基层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农村的脱贫致富,领头雁很重要。一是要积极探索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新模式,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鼓励和选派政治坚定、民主作风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村工作。二是要强化镇党委书记、农村党支部和致富带头人培养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新农村指导员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3

abstract:Urbanandruralbalanceddevelopmentisthenecessaryrequirementfortransformingthemodeofeconomicdevelopment,constructingharmonioussociety.Formanyyears,becauseurbanandruralsystemandoperationalmechanismaredifferent,itleadstoawideninggapbetweenthecityandthecountrysidegradually.inordertochangethissituation,itisurgenttoinnovateurbanandruralsystemandmechanismandrealiz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areasasawhole.

关键词: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途径

Keywords:urbanandruralbalanceddevelopment;systemmechanism;innovationway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014-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们在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上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化倾向,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切身利益,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性特点,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和战略举措。

1体制机制创新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机理

1.1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从宏观角度全面合理的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利益体制构建和运行机制具有可以引导整个社会朝着政策制定的方向发展的功能。完善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从科学、教育、医疗、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政策和环境的影响。体制构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龙头”工程,制度政策体系的全面规划必需在前,切实做到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只有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才能形成一种生产、生活、教育、娱乐等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协调发展的运行体系。

1.2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为城乡统筹发展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几乎所有的现代国家和社会都通过政策法规来开展各项活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应当建立相应的促进农村发展的经济、教育、就业、土地、税收、户籍、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形成总体层面的政策法规框架。通过及时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形成适应不同地域和村镇的具体政策法规指引,使影响民生各个方面的政策法规构成相互促进,构建联动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框架体系。

1.3创新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我国的农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的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通过推进城乡财政体制机制创新,可以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并把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和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力培训等事业经费向农村的倾斜,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的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城乡发展的一体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创新途径

2.1创新城乡财税体制机制

2.1.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财政要加大对乡镇财政的支持,要改变目前农村公共开支不足的问题,就必须要从财政上进行支持,让财力逐步向乡镇转移,保证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并以此减少农村乱收费现象的存在,使农民的负担大幅度的降低。转移资金要专款专用,加大对转移资金的管理力度,严禁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2.1.2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伴随着我国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也要逐步的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并且要保证每年财政支农的资金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支农资金要明确支农重点,并在优化财政支农结构的基础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2创新涉农金融保险体制机制

2.2.1进一步发挥现有金融机构为农服务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支持农村信用社利用网点多、贴近农民的优势,创新服务产品,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加大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的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推动农业银行拓宽服务领域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支持农行面向“三农”的实际,进一步发挥农行对“三农”的服务支撑作用。

2.2.2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信贷管理和担保体系一是提高小额农贷额度和期限。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收入水平和信用状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小额贷款额度。

二是探索建立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相结合的信用担保体系。

2.3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2.3.1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城镇的户籍管理实行户口登记和人口登记并存,逐步实现由以户为中心的静态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动态管理过渡。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增大,单纯依靠户口登记制度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人口登记正好可以弥补户口登记的不足,实现人口的动态管理。

2.3.2建立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户口迁移制度随着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农业人口转移速度加快,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应采取梯度推进的方式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从各类城市、中心镇(村)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吸纳不同素质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出发,同时考虑目前城镇的就业压力,办理流动人口的暂住和常住户口,实现流动人口的合理、有序和适度转移。

2.4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2.4.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仍然处在探索中的新的保障制度,还没有付诸实施,通过探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2.4.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农村的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主要是国和社会为了农村的贫困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目的是维持这些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设立需要科学的设定,如果保障的标准比较高了,就会造成养懒汉的现象。要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综合分析,根据贫困对象的年人均消费和人均的生活支出,依照地方的财政支付能力,来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

2.4.3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一是积极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在农村开办医疗保险,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二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三是在大力落实重大疾病救助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突发性救助机制,以利农村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

3结束语

总之,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安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明华,李德燊.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2005,(09):13-15.

[2]洪嘉祥.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宁波通讯,2009,(01):38-39.

[3]罗军.中国统筹城乡体制机制体系创新的基本实践[J].东南学术,2011,(03):14-23.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4

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持续出台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是农业大县,抓好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是释放农业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大局的需要和必然。为贯彻落实好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县各级各部门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粮食、农资、养殖、经济作物种植、教育、医疗及生活保障等补贴兑现到位,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惠,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xx年,全县134个村小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完成投资4340.19万元;发放种粮农民补贴资金623.98万元,补贴农户148749户,补贴面积51.8万亩;发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756.48万元,补贴农户149954户,补贴面积53.2万亩;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万元,完成农机具购置补贴28台;兑现退耕还林补贴125万元,发放油茶、核桃新植和改造补助共711万元;20526人获得农村医疗救助、167人获得城市医疗救助,发放补助资金48.534万元。至20xx年10月,全县累计有103.88万农民得到实惠,补偿金额达7478.93万元;“奖优免补”政策使805户群众得到实惠,发放奖励金8.1万元;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公用经费补助资金1627.78万元,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2184.22万元,拨付中职、普高学生补助经费197.56万元;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67000名农村贫困人口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全年发放低保金4000余万元;全县共拨付救灾资金511.9万元,其中,下拨冰冻灾资金110万元,救济群众25.35万人,发放棉被4760床、衣服94600件,发放救济粮食95.6万公斤,折合粮款187.3万元,恢复因灾倒塌和损坏民房938户2814间;全年发放养殖补贴374万元,兑现养猪保险127万元;累计投资1000万余元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以农村国债沼气、村容村貌整治、冰冻灾害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建成廉租房50套2900平方米,20xx年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以来,使1650户困难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新建成900间抗震安居房,80户残疾人的房屋得到重建,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主要做法

一是以机构为支撑,汇集工作合力。为保证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显实效,**县切实加强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组织各级各部门认真研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宗旨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整合县、乡(镇)、村人、财、物资源,扎实开展工作。全县共成立涉农政策落实领导小组11个,设有专管办公室,配备专项工作人员,负责做好支农惠农政策的组织、引导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建立了由县政府统筹协调,县扶贫、民政、农业、畜牧、林业、教育、卫生等部门牵头组织,乡(镇)、村(社区)具体抓落实的协作互动局面,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二是以宣传为铺垫,动员全民参与。通过有计划地开展“三下乡”、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发放“明白纸”,在宣传专栏张贴宣传资料,以及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宣传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各级工作人员还定期不定期地进村入户,向农民群众讲解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对党的各项支农惠农心中有数,对扶持项目和产业有具体认识,对相关操作程序和补助(贴)程度有明确掌握,使他们发展产业有方向,充分调动他们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以项目为载体,夯实发展基础。以新农村、整乡(村)推进、廉租房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为推动,认真落实好水、电、路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等扶持政策。认真组织教育、医疗、贫困群众生活保障等惠民项目的实施,以项目成效体现支农惠农政策的优惠性。20xx年,全县共实施了24个涉农惠农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保护等,累计投入资金1.27亿元,完成基本农田建设2200亩,五小水利工程2件,小水窖500口,人畜饮水管27.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35.4万平方米,沼气池1761口,危房改造185户,改厨2546间,改厩2595间,改厕2786间,建科技文化综合活动室65个,科技培训34739人次,建卫生公厕71个,安装广播电视设备28座,封山育林800亩,植树造林1298亩,节柴改灶106户。同时,以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落实好国家、省、州对种养殖业的补贴扶持政策,重点加大油茶、核桃、茶叶、畜牧、烤烟等农特产业的培育,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深入。

四是以民生为重点,解决实际问题。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政策,根本目的和要求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所盼所急: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扶贫攻坚项目,着力改善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目前全县乡村公路率已达100%,建制村一级达82%;村组通电率达90%以上,全县75%以上的村组得到过扶贫工程的援助;二是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政策,积极应对暖冬、干旱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大力推广各项增产技术措施,切实加强田间管理,着力抓好粮食生产;三是用好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进一步壮大油茶、核桃、茶叶、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四是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拓宽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五是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六是认真抓好“两免一补”政策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义务教育奖励政策的落实,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素质整体得到提高;七是全力抓教育成果的巩固和提高。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发放教科书,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因贫读不起书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五是规范资金管理,及时兑现补贴。为确保各项惠农补助(补贴)资金安全及时兑现到农户手中,**县在全面准确掌握政策补助信息和补助对象的基础上,采取“一折通”的方式,由农村信用社为每户农户开设一个存款帐户,各项财政补助资金由政府职能部门按补助政策核算到受益农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农村信用社按政策兑现方案将补助资金直接划入农户个人存款帐户,农户可凭有效证件到当地信用社领取。通过采取金融部门保障金的形式,实现封闭式的资金管理。为增加发展资金的投入,部分乡(镇)结合实际拓展融资渠道,为群众争取无息或贴息资金。如珠街镇连续两年推行“银政合作”制度,20xx年又实施了“5个100万”贴息贷款工程,解决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为方便群众领取补贴,结合春耕备耕、中耕管理等各个生产时期,各乡(镇)在相对集中连片的村、组设点发放补贴,及时将资金全部兑现到农户手中。

六是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工作落实。**县建立了严格的工作制度,确保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由县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县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专项资金审查小组,对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拨付、兑现、使用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有效杜绝资金滞留、挤占、挪用、营私舞弊等现象发生。同时,建立县、乡群众信访工作机制,公开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反映的问题,坚决杜绝违反政策的现象和由此产生的群众越级上访事件。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上级投入与现实需要差距过大。由于**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2714个村组中,仍有85%以上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输血式”扶持。在这些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单一,而现在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如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光靠国家每村15万元的补助资金完全不够,需要县乡、职能部门整合大量资金和群众自筹一定的资金,但由于我县财力匮乏,群众自筹能力弱,项目实施难度大和投资需要矛盾问题仍然突出。

二是项目统筹实施和资金整合使用不够科学。由于各支农惠农项目大多实施不同步,扶持资金到位也不同时,致使一些项目实施相互衔接不起来,甚至出现重复建设。如新农村建设中的住房建设一项,长期以来都是依传统而建,对新建房屋缺乏具体标准。而20xx年开始实施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则对新建民居有较严格的标准。实施过程中,这两个工程存在冲突:一是建设点的安排上大多分离,导致各自建设,质量不一;二是资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群众建房负担没有得到最大的减压。两个工程如能统筹实施,其支农惠农的效益将发挥得更好。

三是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指标不够规范,一些支农惠农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得不到有效考核,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卫生院改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项目,不管是在时间进度,还是在工程质量上,各乡(镇)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考核工作相对滞后,局部工程只是勉强完成。

四是政策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在一些偏僻的山区村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部分群众对支农惠农政策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主动创造条件去争取国家的政策扶持了。

三、意见和建议

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各级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抓在手上、放在心里,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一要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要吃透支农惠农政策精神,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和省、州制定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户、落实到位,认真实施项目,严格补贴资金拨付,使之尽快到达基层,到达农民群众手中,投入到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领域中,变政策为现实生产力。

二要抓住重点。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一些项目可以先在自然条件好、干部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进行示范,补贴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产区倾斜,兼顾非主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确保补到关键、补到产业,社会满意。同时,要围绕农时、重点作物、种植大户、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搞好补贴,尤其要体现在保障粮食生产,发展教育、医疗和贫困群体救助等方面,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三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对实施支农惠农项目质量较好,使用补贴(补助)资金发展产业取得较好成绩的乡(镇)、部门及先进个人给予通报表扬,推广其好的经验和做法,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奖励;对违规违纪问题依据相关规定处理,切实提高支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执行“一折通”管理,稳定民心。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5

一、考察情况

(一)____县的主要做法。__县位于__省关中平原腹地,__市辖域北部,泾、渭河两岸,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辖8乡镇,2个管委会,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8月该县被__市确定为城乡统筹试点县。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月份出台了《__县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目前进展顺利,运行态势良好。截止8月底,全县参保人数已达到9万多人,参保率已达76.4%。累计缴费1347.7万元,已为2360人发放了养老保险金57.9万元。

1.建立了与本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权利与义务相适应;坚持低水平起步;坚持政府主导,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一致,待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以“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为目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探索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2.确立了公共财政多种方式补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首先,对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个人可以不缴费,均可享受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80元(市县财政各承担50%)。基础养老金标准可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等因数适时调整。其次,对所有参保人员按所选缴费档次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为缴费基数的1%(由市县财政各承担50%),财政补贴资金列入当年市县财政预算。第三,对于年满60周岁参保人员,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每增加一年缴费,其基础养老金增加2元。

3.制定了分类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首先,45周岁以下人员缴费年限必须在15年以上,45周岁以上人员不需要补缴,缴费年限为60减参保缴费起始日本人年龄,从现在起只要每年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到养老年龄就可以领取养老补贴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其次,达到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但未按规定缴足养老保险费者,应按规定补缴(含利息),从缴清欠费次月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补缴时段不享受财政补贴;第三,领取养老待遇或缴费期间死亡的,可以将个人帐户中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本息余额退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参保人员因职业变动、户口迁出统筹地区且不能迁转保险关系的,其个人账户中个人和集体缴费储存额可一次性退还本人。

4.实行“捆绑式”的养老保险方式。60岁以上老年农民不需要缴纳一分钱,可直接享受养老待遇每人每月领取养老补贴80元,但家庭人员(专指其儿子、儿媳、上门女婿及配偶),不论是否另立户口,只要在一个村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均应参保缴费。

5.兼顾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对人均不足0.3亩地的农村居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时,缴费补贴(进口补)为每人每年100元,养老保险补贴(出口补)在每人每月80元的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增加40元,达到每人每月120元,有效地化解了新征地与已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政策上的差异。

(二)____市的主要做法。__市地处祖国大陆几何中心,东有九曲黄河穿境而过,西倚雄壮峻美的贺兰山,辖三区两县一市,总面积9555平方公里,总人口165.43万,农业人口55.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3.68%。,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4.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17元。__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主要以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和村干部养老保险为突破口。

1、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做法

一是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已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确保政府能承受、已征地农民能接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逐步提高;统一制度因地制宜。既有别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又考虑条件具备时能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相衔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二是凡在__市内,自1月1日以后,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征用土地全部失地或人均低于0.5亩耕地并已办理农转非户口手续,至12月31日,年满18周岁以上的人员都纳入了参保范围。从《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或协议》批准之日,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退伍军人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退伍后自谋职业的人员均为参保对象。空挂户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或协议》批准之后,因婚嫁等迁入户等人员不能参保。

三是分类管理,明确了缴费标准、待遇计发和财政补贴及基金管理。第一类人员是男年满60周岁以上,女年满55周岁以上(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个人(含村集体补贴)缴费满15年,可按月领取300元养老金。缴费总额为23828元(个人、村集体补贴和市政府补贴各承担50%)。第二类人员是男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18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均以自治区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14709元*60%),按18%费率,先行一次性缴纳15年、10年、5年(个人、村(居)集体和市政府各承担50%),还没有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再由本人继续按年度缴纳费用(财政不予补贴),缴费标准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从业人员相应缴费标准缴费。在缴清一次费用并继续履行缴费15年(含一次性缴费年限)以上,达到领取(来源:文秘站)养老金年龄的按月领取养老金。月领取养老金=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上年度自治区月平均工资×缴费年限×1%+个人账户储存额÷120个月。参保人员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养老保险缴费总额的60%记入个人账户,40%进入社会统筹基金。

四是人性化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返还、继承及关系终止、转移政策。对参保人员参保期间出国定居,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返还本人,死亡的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资金本息返还法定继承人;对参保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扣减已享受各项费用后余额返还法定继承人;参保人员跨地区就业、定居、个人账户转移或退还由个人自愿选择。参保人员在城镇就业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视同缴费年限;参保人员被录用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的,账户进行划转,未参保的其个人账户资金本息返还本人,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2、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做法

在劳动年龄段内(年满18周岁以上,且男性未满60周岁,女性未满55周岁的人员),对任职满一届(3年)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照自治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现行政策中有关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缴费基数的18%缴纳社会保险费,其中:个人缴纳8%,区县(市)财政负担8%,村集体负担2%。村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为其按个人申报缴费基数的11%建立个人账户,其中个人缴纳的8%,乡、村集体缴纳的2%,区县(市)缴纳的划转1%;其余7%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村干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以上的,由所在地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经审批后,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按月领取养老金。村干部参保后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由于中断缴费等原因,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个人账户中全部储存额及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允许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人员自愿延长缴费时间,但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部分返还继承人,并发给相当于本人三个月养老金的丧葬费。

二、几点启示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两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不仅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有积累,而且还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推行过程中,许多农民怀着既为自己上保险,又给父母尽孝心的心情参加养老保险,有效地促进了家庭和睦;他们参保时说,这不是“捆绑”的问题,而应尽的孝道和义务,是一种天然的关联。农民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不仅从千百年来传统的养儿防老转变到参加养老保险防老的观念上来,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而且还有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扩大即期内需,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党委政府重视是前提,财政支持是关键。通过对____县、____市等地的学习考察,我们感到,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就没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当地党委、政府不仅把农村养老保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事来抓,而且作为为民办的实事、好事向社会公开承诺。__县为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县委副书记挂率,劳动、财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协同工作。财政大力支持,__市财政拿出万财力给予支持,__县先期拿出了500万元作为养老保险补贴基金,拿出80万元作为启动办公经费,建立起了覆盖各乡镇、管委会的社保管理网络体系,选调人员建立了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工作机构。。

(三)社保部门要在科学设计制度的基础上,带着对农民的感情规范操作。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感受他们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激情,时时流露着对农民的负责之心和关怀之情。他们普遍认为建国以来,广大的农民为工业化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建设作出巨大的牺牲,现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是把原来农民作出的贡献用社会保障的方法来补偿农民,并不是对农民的恩赐,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文秘站: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认识。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我市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市有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697703人,占农村人口的15.1%,农村老年人中60-64岁的323836人,65-70岁的289149人,70岁以上的84718人,预计再过5年,我市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到全市农村人口的19%以上,10年后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3%以上,农村老有所养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如果不普遍建立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的养老保险制度,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加速建立和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建设顺利进行的势在必行的战略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为我们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市虽属于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与西部地区比,我市更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我们要借鉴他们好的做法,适应农村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要,从长远考虑,积极探索和着手建立适应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又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要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摆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程,作为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认清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解除农民后顾之忧、顺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建立和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宣传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能主动接受。

(二)准确把握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坚持政府支持、政策吸引、权责一至、关联参保和农民自愿相统一的原则,要顺应农民的要求,在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做加法”,确保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心理上、物质上的承受能力,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思路,采取个人缴纳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从维护农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生根开花。

(三)把新农保与征地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有机结合起来。学习__县的作法,在加强征地社会保障金征收管理的基础上,对未农转非的,由征地社会保障金再“补进口”和“补出口”;学习__的做法,对农转非的,建立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互衔接的制度。这与我省的政策指导也吻合。各区县市不要出台新的政策,只要把省里的政策和外地的经验用好,就可以解决好我们面临的征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操作问题。

(四)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模式和工作体系。建议区县按照“整合资源,精简机构,集合职能,提升效能,节约政成本”的原则,将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建安企业劳动保险的职能集合,组建正局(科)级的“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服务局”,而不宜新增设一个农保管理机构。5月22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总书记指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国务院制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办法,把制度都统一到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上,把待遇计发办法统一为“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客观上要求机构体制的统一。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指出:我本应为大家说话,但我不得不说,不得新增一项工作就增加一个机构。省里希望各市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新农保试点县,要整合机构,县里建立正科级的管理机构。因此,将几个养老保险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整合是中央和省里的要求,是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完善社保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客观要求,是统筹协调管理全市社会养老保险的要求。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6

一是取消了户口性质。改革后,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地方城镇户口等户口性质,统一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全称“居民户口”,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二是降低了入城门槛。除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继续实行“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人口政策外,其它各省的大多数城市基本都取消了城市户口落户的计划指标限制,取消“农转非”制度,代之以户口迁移低条件准入制。三是保证了权利统一。各省都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必须确保新到城市落户的人口与城市原有人口在入学、就业、兵役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一律平等,不得制订任何歧视性政策。

从总体看,户籍制度改革最终必将打破“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制度结构体制,加速人口的流动,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城市化步伐,实现城乡人口的待遇平等。

户籍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对社会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民政部门作为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重要部门,所承担的各项业务工作也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主要表现为:

(一)社区建设工作迫在眉睫。户籍制度改革后,城市化步伐必将加快,城市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将日益增多,必然带来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要求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降低目前高额的城市行政管理成本。同时,人口的自由流动,必将导致经济流通的进一步加速,使资本集中流向那些设施好、功能全的城市群体,这迫切要求尽快改变当前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功能不强、条块分割严重的现状,为外资的引入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行政区划调整需加强研究。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了入城门槛,大批农村人员将冲破“指标”和“户口”限制,走出村庄,流向城市,促进城市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越是有区域特色优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越强,其发展速度越快,区域面积就越大;而越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流出的人口就越多,区域面积就会越小。这就要求民政部门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全面加强行政区划的战略研究,及时提出行政区划的建设性意见,为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三)民间组织素质急需提高。人口流动的自由,必将加速“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推进政府和企业将部分职能剥离给社会,促进“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社会中介组织必将在今后的社会管理、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民间组织官办色彩还很浓,功能还不完善,发展速度还不快,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与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民间组织监督管理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发展上,不断提高社会中介组织的整体素质,努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

(四)社会救助工作可能陷于“两重”境地。一方面,新的少壮劳动力源源流入城镇,城镇企业用工必将趋于低龄化,大龄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将日益突出,致使原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员可能失去工作而进入低保行列,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出,留在农村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比例将大大增加,这必将消弱农村生产力,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

(五)优抚工作政策面临重大调整。目前,优抚对象因户口性质不同而享受不同的待遇标准。户籍改革取消了户口性质,如果仍按户口来确定优抚对象的待遇标准缺乏合理依据。建立城乡统一的优待和抚恤补助标准将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现行抚恤经费是采取中央地方分级负担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后,优抚对象跨省或地市迁移的,国家或省要随其迁移及时调整抚恤资金拨付方向,但由地方负担的资金却很难协调拨付。这就要求改变优抚资金分级负担的方式,实行优抚资金统一管理。另外,目前各地优待金仅从农民手中提取。户口性质的取消,必然要求改变优待金只从农民手中提取的老方法,实行城乡居民优待金统一征收。

(六)安置工作压力将更为严重。现行安置政策是以士兵入伍前的户口性质为依据来确定安置方式的:非农业人口由政府统一安置,农业人口由政府扶持安置。改革后,户口性质的取消,致使确定安置对象享受安置方式的依据不复存在,现有的城乡“二元制”安置政策难以落实。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加速了人员的流动,退伍士兵易地安置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必将增加迁入地政府的安置压力、管理难度和财政负担。

(七)福利保障任务将更加艰巨。在城市,人口的自由流动必然加快传统“单位制”社会管理模式的解体,单位会迅速卸下各种福利“包袱”,要求社会予以承接。在农村,青壮人口的外流,使原本老龄化严重的农村更加“雪上加霜”,大量的“空壳”家庭将出现。入城就业的农村青壮年因各种条件限制,很难对及时老年人履行赡养义务。农村养老问题将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户籍制度改革对民政工作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我们应按照全国和全省民政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从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民政工作改革。

(一)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民政法规,推动工作政策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在给民政工作带来诸多问题的同时,也为从根本上突破长期困扰民政工作发展的政策性“瓶颈”提供了契机。我们应密切关注改革进程,及时掌握改革动态,以消除城乡居民因户籍差异而出现的不平等待遇为目标,加紧研究制定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民政法规,不断推进民政政策改革。应从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入手,逐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缩短城乡低保标准间的差距,为建立以生活状况为单一标准的低保体制创造条件。从在城市居民中提取优待金入手,争取将优待金收取统一纳入税收体系,实现优待金全社会征收,扩大优抚工作的社会基础,推行城乡优抚政策的统一化。从推行自谋职业和指导就业入手,逐步以入伍青年的政治、文化、年龄等条件控制取代户口比例控制,以重点对象安置取代城镇退役士兵的整体安置,以政策优惠取代政府安置就业,推动安置工作的市场化。

(二)加强社区建设,整合城市民政,推动工作重点的转移。户籍制度改革对民政工作的影响,城市的多于农村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工作重点逐步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把社区作为整合城市民政工作的平台,从三个层面把民政工作有机融入社区建设当中。在政府这个层面,应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政策、宏观调控、规范服务和抓标树典上。如,通过制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和规定,完善各种福利政策,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公建配套中的比例,鼓励、扶持和带动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加快城市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在街道这个层面,应充分利用办事处在社区建设中的枢纽和依托地位,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协调、组织、管理上。如,把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作为街道整合社区资源的重要手段,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使其在参与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稳定各类人群等工作中发挥作用。科学编制街道内的社区规划,合理确定社区布局,为社区建设打好基本框架,增强我市吸纳外来资本和人口的能力。在居委会这个层面,应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功能,积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民政工作。如,把开展社区老年“星光计划”作为增强居民亲情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容,积极整合社区福利资源,建设一批方便实用、功能配套的福利服务设施。把军休安置作为社区养老的重要部分,积极探索军休干部“走出庭院、融入社区”的社会化管理方式,促进社区服务与军休工作的有机结合。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7

乌海市现辖3区、5镇、15个办事处、62个行政村,总人口46.5万人,其中农区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10%。全市耕地面积94500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农业比重较小,只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6%。我市的农业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主要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近几年来,乌海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向高效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2004年以来,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实施农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区居民增收明显。2005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9亿元,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635元,列全区第二位,同比增长19.3%,增收额列全区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比降到2:1。

一是减轻农区居民负担。遵循“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乌海市积极改革农区税费制度。2002年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减少农村费用1126.41万元,人均减负213.86元。2003年在自治区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政策,

农业税及附加由各级财政代缴,实现农民零负担,共免收农业税140万元、牧业税6万元、特产税10万元。2004年,实施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在“零负担”基础上,将3414名低收入农区居民纳入低保,截止2005年底,累计发放低保金220万元。2005年实施了农村牧区大病医疗救助,当年共救助2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4万;10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区居民参合率达85%。从2005年春季开始,全面执行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止2006年3月底,全市累计为14672名学生减免杂费和教科书费212万元,为1394人(次)发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7.09万元。“十五”以来,乌海市以“移民扩镇”、“千村工程”、“种草养畜扶贫年”和社会帮扶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实施项目扶贫,加快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乌海市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为发展种植葡萄、保护地为主的特色产业,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各级政府不断完善鼓励,引导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和种养大户加大补贴力度,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2005年,市区乡三级财政对新建一亩温室各补贴1000元。新植葡萄市财政每亩补贴250元,部分区、乡对葡萄种植补贴达500元。

鼓励种养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对连片种植葡萄面积达30亩以上的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亩增加100元补贴。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3000亩,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葡萄基地面积5000亩,无公害葡萄年产量约7500吨。全市通过自治区认定无公害瓜果蔬菜面积43000亩,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17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审核认证。在加大补贴的同时,市政府为了解决农区居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协调市城市信用社代办支农贷款业务,2005年为农区居民发放贷款900万元,缓解了发展农业资金短缺的矛盾。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通过实施有线电视下乡补贴政策,提高我县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扩大本地电视节目进村入户覆盖面,拓展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宣传渠道,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好地传播到千家万户,扩大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成果。

二、实施时间

年3月1日至12月31日。

三、补贴范围和标准

对全县农村范围内新安装有线电视的农户,每户享受财政一次性初装补贴150元。

四、享受补贴对象的界定

1、具有农村户口且安装的地址在我县农村范围内的住户。城市规划区内城乡结合部农户以农村户口本、居住地址、村(居)委会证明一致为准。

2、农村(含乡镇)单位办公场所和个体私营企业带经营性质的集体开户安装不享受补贴。

五、补贴资金的核拨

对新安装有线电视的农户,县广电网络公司从标准初装费中核减150元收取初装费,同时收集好用户的初装费正规发票、用户本、户口簿或身份证等复印件,每季度末将应补贴对象名单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派员实地核查无误后,及时将补贴资金拨付给县广电网络公司。

六、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推进本地有线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指派责任心强、素质好的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科学调度,严格把关,确保工作任务按期完成。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9

一、样本村基本情况

万里村属省定贫困村,位于莲花县荷塘乡东南部,东与南岭乡交界,南跟井下村相连,西与严塘村相接,北与珊溪村相邻。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427户农户,总人口1425人,其中劳动力853人。党员47人,其中,男性39人,女性8人,年龄在50—59岁15人,60-69岁15人,70岁以上17人,年龄相对偏大。全村耕地面积1492亩,其中水田1344亩,旱土148亩,人均水田0.94亩;山林面积6843亩,大多是荒山。全村扶贫对象166户419人,贫困发生率为29.4%,其中,扶贫户141户375人,扶贫低保户25户44人;享受农村低保户34户5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980元,收入主要来源靠务农和打工。村两委班子5人,支部书记、村主任月工资补贴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3个,年收入8万余元。村内有卫生室一所,幼儿园一所,农家书屋2家。2012年,该村享受国家扶贫特惠资金情况,整村推进资金10万元,“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资金4.3万元,互助资金15万元,雨露计划补助2名中高级技工0.6万元,合计29.9万元。

二、样本村三、四村民小组扶贫户基本情况

调查的34户扶贫户,总人口113人,平均家庭人口3.32人;总劳动力38人,平均家庭劳动力1.12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19人,占总劳动力的50名;水田84.5亩,人均水田面积0.75亩;户均月电费21.6元;住房以南方传统的二代砖木结构为主,其中23户为危房户,生活设施简陋,属典型的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和缺少劳动力。扶贫户的现金收入基本上都是靠国家的惠农政策补贴,如粮食综合直补资金88元/亩,补助总金额8439.2元;享受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补助52人,总金额34320元;享受农村低保7户10人,补助总金额13032元;“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补助资金5100元。外出打工人员除少数几个人可以在逢年过节时带点现金回家,大多数是本人在外地打工,又在外地消费掉了。扶贫户的经济来源单一,主要靠传统的农业,尽管有林地,但基本上都是稀疏林、灌木林,几乎没有经济效益。34户扶贫户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630.2元,其中现金收入人均为1372.2元(主要是粮食综合直补、养老保险补贴、农村低保和“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补助总资金为60891.2元,34户扶贫户人均补助现金收入538.9元,占现金总收入的39.3%。

三、扶贫到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阶段以来,萍乡市的扶贫到户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就医、就学帮助,解决衣食住行困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目前扶贫到户工作覆盖面不广,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绝大多数扶贫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难题。

(一)扶贫移民搬迁指标少,资金投入不够。从2004年开始实施深山移民搬迁以来,包括以工代赈移民、生态移民、避灾移民在内的所有移民,截止2012年底,萍乡市才搬迁了2万余人,根据目前掌握情况,萍乡市仍有3万余人居住在深山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需要移民搬迁,按照国家移民建房补助标准3500-4000元/人,平均按每5人一户算补助资金才2万左右,而目前建一栋一层90平米新房,总投资至少也要6万元。

(二)到户贴息贷款难。由于现在所有金融机构都是商业运作模式,它们的放贷原则是“放得下,收得回、有效益”,采取抵押或担保等形式发放贷款。贫困户由于没有抵押物或担保人,所以很难到金融机构贷到款。到户贷款贴息政策初衷虽然是为解决贫困户缺少小额发展“种、养、加”项目启动资金而实施的一项政策,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户贷款很难实现,并且,萍乡市广大贫困地区一村一品组织化程度低,从而也制约了贫困户发展种、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该政策只有重点县才能享受。

(三)项目贷款贴息面窄量小。萍乡市共有国家、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150家,从2006年一2012年实施项目贷款贴息以来,只有25家企业享受过贷款贴息,贴息资金253万元,贷款规模8433.34万元,平均每年只有3.5家企业享受得到该政策。2012年,中央下达萍乡市项目贴息资金34万元,贷款规模1100万元左右,很难从根本上扶强做大扶贫龙头企业,从而影响了“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普遍推广,大多数贫困户要想通过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致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雨露计划”资金量小,扶贫政策宣传不够。从调查的34户贫困户情况看,他们对国家的有关扶贫政策措施不十分了解,甚至有人连他们村是“十二五”贫困村都不知道。34户贫困户中共有劳动力38人,外出务工19人,只有1人参加过雨露计划培训,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加上文化水平低,月工资1500~2000元左右,基本上没有钱存只能自理。

(五)“互助资金”难互助。“互助资金”是一种村级互助组织,其目的是分期分批使贫困户逐个致富,最后走共同富裕之路。目前该项政策也只有重点县才能享受,就国家贫困县莲花县而言,也是杯水车薪,莲花县共有157个行政村,从2009-2012年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村才19个(其中2009年5个,2010年9个,2012年5个),而且每个试点村国家扶持资金只有15万元,按照2000-5000元标准放借,一个村也只能放借30-75户,就万里村而言,共有扶贫户166户,要全部享受该政策也要3-5年时间。

(六)社会“大扶贫”格局有待完善。“大扶贫”包括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从目前情况看,专项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已深入民心,但单靠专项扶贫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落后状况,只有充分挖掘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内在潜力,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政府主导,自力更生,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大扶贫”格局,萍乡市广大贫困地区群众才能彻底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七)思想观念落后,缺乏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调查走访发现,大多数农户对村里工作不闻不问,更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入户了解,大多数农户对自己没有什么打算,得过且过。

四、扶贫到户政策难到户的原因

在被调查的34户扶贫户中,凡是普惠政策是可以享受到了,但特惠政策就很难享受到。如:享受“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资金扶助一户,占11.8%;享受低保政策7户10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数的20.6%和8.8%;享受“互助资金”试点扶助没有一户;劳动力38人,享受“雨露计划”免费培训1人,占2.6%;住危房户有23户,享受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一户,占4.4%;享受到户贴息贷款没有一户。从以上情况看,扶贫到户率太低,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以来,尽管萍乡市广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缺医少药,因灾因病致贫、脱贫后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主要还是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力度不够,一个贫困村一年资金量10-16万元左右,大项目基本上都搞不成,而急需解决的项目又多,相比一个村要开展整村推进实施项目,至少要300—400万元左右才能完成,所以更别说拿出部分资金发展产业。

(二)入户项目扶持少,补助标准低。在当前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属于贫困户直接受益的项目虽然有扶贫移民搬迁、雨露计划、互助资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到户贴息等,但是受益面十分窄,补助标准偏低。其它的都是间接受益,如通村公路、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都只是涵盖辐射带动贫困户。尤其是通村公路建设,交通补助资金严重不足,缺口很大。扶贫资金就用来“补缺”(山区硬化通村公路每公里需20-25万元,而交通补助10万元/公里),贫困村硬化一条通村公路不背债务就已很不错了,而贫困户只能间接受益,从而也削弱了扶贫资金的扶贫到户功能。

(三)社会帮扶机制欠缺,帮扶能力弱。莲花县属国定贫困县,一方面在整村推进过程中,虽然强化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党员干部收入低,能力有限,只能凭良心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要自己拿出大量资金来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很难办到;另一方面,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虽然都开展了驻村帮扶,但都是地方财政预算单位,也很难拿出大额资金来帮扶,只能各自发挥部门的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有关项目倾斜用于重点村。

(四)统筹涉农资金难度大。扶贫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老区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三大部分,都可以按要求投入到重点村和贫困户,其他行业的专项资金,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各有各的投向渠道和规定,很难统筹安排使用。

五、扶贫到户对策及建议

扶贫到户是完善与农村扶贫制度相衔接的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惠农政策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时还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模式,对帮助贫困农户稳定提高收入水平,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到户工作举措,增强扶贫到户扶持效果,是各级扶贫部门应该积极探索的一个新课题,现结合萍乡市实际,就如何抓好扶贫到户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专项扶贫到户政策和机制

扶贫移民搬迁到户政策,要有确保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机制

1、合理整合各类到户扶持资金,确保移民搬迁户搬得出。现阶段农户建房投入,一层120平方米砖混结构平顶房或两层240平方米砖混结构平顶房分别需要投入6-8万元或12-15万元。目前深山移民补助标准是人均4000元,生态移民补助标准是人均5000元,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是户均1.1-1.5万元,都不能较为有效地缓解贫困户建房资金短缺问题。只有将各项扶持政策有效地叠加捆绑,集中使用,提高国家补助投入标准,才能调动他们的建房积极性,使贫困户建得起新房,从而确保真正搬得出。

2、捆绑使用项目资金,确保移民搬迁户稳得住。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扶贫、水利、交通、建设、土地、电力、林业、新农村建设、财政、民政、公安等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移民搬迁户新居住地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一是改善好新居住地的社区生活环境;二是解决好移民户就医、上学的问题;三是解决好移民户的耕地和落户问题。真正实现搬迁后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变化,确保移民搬迁后农户能够稳得住。

3、充分利用劳力资源,确保移民搬迁户富得起。移民搬迁户搬迁后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使搬迁户富得起来的问题。即解决移民户增收难问题。一是加大免费培训力度,使移民户家中至少有一名以上劳力参加技能培训;二是优先安排移民户劳力就近进厂务工(进工业园区);三是发放生产启动资金,实行创业增收;四是充分利用移民户现有资源(土地、山林等资源)增收。通过盘活各种社会资源来增加移民户收入,确保移民后富得起来。

——小额扶贫贷款和生产互助资金到户政策和机制的完善

1、小额扶贫贷款到户政策。首先增加贴息资金总量。以莲花县为例,现有年贴息资金40多万元,难以满足需求,可考虑到提高到100万元以上。其次提高贴息利率,参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小额到户贴息利率应提高到持平水平,以享受扶贫贴息的农户不再承担利息为宜。三是尽早下达资金计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建议将下半年下达计划改为每年一季度下达。四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扶贫移民、财政部门各自职责,避免职责交叉,金融机构建立贫困户“零门槛”贷款机制,对扶贫移民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凭相关证明,可无担保申请发展生产的小额贷款。

2、生产互助资金到户政策。适当放宽借款周期和担保等方面条件,同意各试点县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借款周期;对社员不愿为其提供担保而自愿提供抵押的社员,要允许为其借款。对经营管理有序、互助资金使用效果明显、产业发展有规模、贫困农户增收幅度大的扶贫互助合作社,可增加互助资金的扶持额度。同时,建议安排部分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对社员的借款占用费进行贴息扶持。

3、建议将深山移民扶贫、小额扶贫贷款、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资金等专项扶贫政策在重点县试点后,要及时推广到非重点县,以便将扶贫的特惠政策覆盖到所有的贫困地区。

——产业扶贫到户政策和机制的优化

对贫困户的支持首先是资金问题,所以建议在每年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中,一是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等产业。二是在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切实保证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重点村产业建设。三是通过信贷扶贫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等项目。特别要加强改进小额到户贴息贷款工作,加大小额到户贴息资金总量,改进项目管理办法,简化工作程序,以尽可能地满足贫困户发展的资金需求、服务需求。四是建立帮扶机制。引导开展定点帮扶的单位、企业在定点帮扶村选择具备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帮扶,重点发展种、养项目。五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并出台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六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强化产业扶贫的基础地位、广泛开展产业协作等途径,为龙头企业搭建发展壮大平台,促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要加大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力度。其次要细化扶贫龙头企业的扶贫责任。对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要积极吸纳贫困户从业,对相关联产业的从业贫困户进行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帮扶,实行利益分享。申报扶持项目过程中,要明确申报上述内容的规划和效益评估。再是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已得到过扶持的扶贫龙头企业履行扶贫责任进行后续考评,履行扶贫责任好的企业,继续加大力度予以扶持,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限期进行整改,或取消扶持资格。七是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通过产业基地覆盖、龙头企业辐射、连片开发促进、科技扶贫推动、互助资金扶持、合作机制带动,扶贫贷款贴息等多种产业化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雨露计划到户政策和机制的改革

贫困群众作为扶贫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扶贫移民工作成效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众本身。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通过实施雨露计划,提高广大贫困地区群众就业技能,为贫困群众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对有转移愿望的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对农村贫困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支持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用、交通费用以及办证、就业、创业方面他们无力承担的费用,可采取补贴生活费、交通费、办证补贴以及就业、创业贷款贴息补贴。三是对在家务农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免费。四是改革现行培训补贴机制,要采取更加灵活,便于操作的到户补贴方式,由贫困农户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科目,贫困农户凭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享受培训补贴。将培训经费补贴给培训基地改为直接补贴到培训对象手中。

——国家新近出台的扶贫到户的特惠政策和运行机制的建立

扶贫到户的特惠政策在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后,随着财力的增加,要逐步推广到其他贫困地区,使广大贫困群众能够得到党的阳光普照。同时,建议国家对贫困户多出台一些特惠政策,如就医方面:大病救助在现有基础上,针对贫困户给予全免。到户贴息由当地政府统一担保贷款,增强贫困农户自我创业发展能力。就学方面:对就读贫困户高中学生给予全免费,并适当补助生活费、交通费等等。

为确保国家特惠政策扶贫到户,必须建立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建议国家在尽快进行扶贫立法的基础上,规范各级的扶贫机构,明确其“三定方案”,以便依法行政;同时,建议建立上下统一的贫困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并延伸到村一级,可以由大学生村官或操作能力强的其他村干部担任信息员,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使特惠政策真正落实到贫困户手中。

(二)规范行业扶贫到户政策和机制的保障

目前,扶贫移民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轮驱动的新阶段,由过去依靠扶贫政策推动的专项扶贫计划向扶贫专项计划扶贫、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种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的新格局。扶贫移民部门要自觉顺应这种发展的大势和要求,勇于协调,善于协调、勤于协调,进一步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扶贫,履行部门职能,进一步明确行业扶贫到户工作思路。一是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到户政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职能部门,在安排当年的建设项目时,必须优先考虑安排到贫困村,凡是贫困村其他农户能够受益的,要把扶贫移民部门认定的贫困户作为重点安排,并免除贫困户自筹配套资金,使他们能够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二是教育、医疗等资助到户政策。制订和完善教育资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受教育权利,对于经扶贫移民部门认定并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子女上学,除免除学费以外,还应该对其生活给予及时补贴,以确保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实行新农合的基础上,可完善大病救助制度,经扶贫移民部门认定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仅要提高报销的比例,还应给予必要的救助,尽量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使贫困人口最大限度地享受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成果。三是基本社会保障到户政策。经扶贫移民部门认定登记在册的贫困户,民政部门要纳入低保范畴,实行应保尽保;扶贫移民部门应建立扶贫救助专项基金,对临时性贫困户实行应急救济,帮助他们解决眼前困难。对于扶贫移民部门认定并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贫困户应缴纳部分经费,卫生、社保部门应该实行减免或由财政全额补贴。

(三)落实党员干部帮扶到户措施和激励机制

一是进一步落实责任。把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纳入扶贫责任制考评内容,按照“定帮扶责任、定脱贫时间进度、定帮扶目标任务”的三定原则,将帮扶工作落实到帮扶责任单位,坚持做到帮扶内容不打折、帮扶时间不断线、帮扶力度不减弱。二是继续抓好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依据扶贫标准,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搞好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并对贫困户分类指导,因户施策,逐户落实结对帮扶措施,逐步增加直接到户项目资金规模,扶贫资金在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确保扶贫对象优先受益,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利益联接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督查管理。建立帮扶工作台帐,实行“一户一表、一事一记、半年初查、年终考评”进行量化考核。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对结对帮扶做得好,并富有成效的党员干部,各地要有相关激励政策,比如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时给予优先考虑,并适当予以奖励。

农村户口公积金政策篇10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就乡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乡情

文山县彝族乡地处文山县北部45公里处,东部和北部与砚山县维末乡接壤,南与马塘镇毗邻,西邻红甸乡,北靠323国道。全乡辖、老安寨、旧老龙、舍舍、务路、小平坝、卡作、迷勒湾、丫科革、倮家邑10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共有5156户22736人。国土面积293.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62亩,境内森林覆盖率为36.8%。,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164万元,人均纯收入2340元,粮食总产量9445吨,人均产粮501公斤。

二、加大力度,认真实施,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乡严格按照县委、政府有关支农惠农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加大力度,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切实将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全年共发放综合直补资金5259户134.09万元;发放种粮农民补贴资金5261户38.21万元;发放退耕还林款12.5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9.55万元;发放油菜补贴3500元;发放农村财政贴息资金6.9万元;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48万元;发放计划生育奖优免补资金2.7万元;两免一补政策拨付资金70万元;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补助192.3万元;发放民居地震补助26.1万元;发放能繁母猪补贴6.7万元;发放支农贷款291.39万元;争取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2万元;争取上幕重点村建设资金54万元,龙树脚新农村建设资金30余万元;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55.5万元。

三、精心组织,措施有力,支农惠农成效显著

(一)农业经济提速增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乡地区经济总产值达7164万元,农业总产值达3701万元,分别增长24%,12.6%。人均纯收入达2340元,增长18.9%;二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乡共完成总播种面积75747亩。其中:粮食种植40405亩,经济作物种植27673.5亩,粮经比例调整为6:4;三是冬农开发效益明显。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冬农开发力度,实施旧老龙、舍舍冬洋芋样板种植余亩,实施老安寨、丫科格冬早辣椒种植余亩,实施小平坝蒜苔400余亩,新发展油菜500余亩。共为农增收500余万元;四是坚持把烤烟发展作为一大产业来培育,着力抓好落实,烤烟生产继续推进。全乡共种植烤烟1807亩,,全乡共交售烟叶5200担,占任务110.6%。烟农创收358.7万元,创税71.7万元;五是积极落实扶持鼓励发展畜牧业的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2166万元(现价),占计划的100.3%,增长14.4%。全乡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395元,增长5.4%。六是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积极推动林业产业化建设。全年共完成核桃产业预整地850余亩,落实核桃基地造林900余亩,油茶地块规划1000余亩,完善了第一、二批国家重点公益林(来源:文秘站)51081亩及省级重点公益林3720亩的各项相关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惠民工程

一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30万元资金新建乡计生服务所,促进计生工作开展。投资12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投资10万元建设简易辣椒交易市场,有效缓解了街天道路拥挤不畅的问题。投入2万余元用于街道保洁治理,集镇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二是“一事一议”道路硬化工程强力推进。坚持公益性、实效性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共发动群众筹资38万元,投工投劳10350人次,全乡9个“一事一议”建设点工程全面竣工;三是民房改造为民添实惠。全乡100户拆除重建、27户加固改造、30户地震民居建设全部完工;四是土地整理稳步推进。共完成15000余亩土地的丈量和分配,修建了高质量农作路46千米,生产水窖1200余口;五是道路交通建设进一步改善。实施丫戈格、卡作、倮家邑3个村委会通达工程,路面等级得到提升,全乡交通运输、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改善。六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上幕重点村、龙树脚新农村两个建设点共投资98.2万元,硬化了村内主次干道2580米,入户道825米,带动两百多亩油茶种植,为群众后续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村内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是科技投入逐年加大,人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能力不断增强,种养殖示范样板、示范村更为规范化、科学化,辐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二是“普九”、“普实”“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育环境明显改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新建教师廉租房24套12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教师住房困难问题;三是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基础不断加强,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全乡农业人口共21078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5.63%,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全乡业余文艺队达53支,人员达666人,文化活动正常组织开展;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更为有序,全年组织劳务输出人数达250人,自发输出670人,劳务收入9!61.4万元,所占农户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六是人民群众计划生育意识不断增强,各类超生、抢生现象逐渐减少,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七是文化、体育、邮电、电信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实现全面发展,全乡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

三、加强资金管理,发挥使用效益

一是按照上级部门对于支农惠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严格管理使用,实行法人代表“一支笔”审批报销制度;二是建立会计核算制度,专设帐户,专人负责,坚持专款专用,杜绝资金挪现象,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按照统一支付和统一管理的原则,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我乡在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有了新内容和新变化,落实各项政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任务仍很艰巨,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直接影响了支农惠农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虽然公益性筹资符合有关规定,没有超标,但由于个别项目一次性投入过大,建设资金尚有部分缺口,需要上级部门在农业基础建设项目中给予扶持解决。针对这些存在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乡将采取新措施,超前谋划,创新思路,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对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工作的认识。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稳定补贴面积,扩大补贴品种,严格执行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杜绝重大案(事)件的发生。

二是继续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把减轻农民负担和惠及农民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通过加强监管、推动改革、健全法制、促进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减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

三是积极探索治本措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从体制上、源头上逐步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的稳定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