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调整新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4:03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1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4月9日,已有2个省级、5个市级公积金中心了公积金新政。业内人士分析,公积金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减轻购房者的置业压力,支持居民首套房和二套改善型需求的购房,或将助力楼市库存的去化,促进楼市回暖。

上海住房公积金新政家庭购房最高可贷120万

昨日,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新政,购买首套房住房,个人和家庭公积金贷款上限分别调至50万元、100万元,缴交补充公积金的,个人和家庭公积金贷款上限分别再增10万元、20万元;购买改善性第二套普通商品房,参照购买首套住房政策;购买改善性第二套非普通商品房,个人和家庭最高贷款额度分别调整至40万元和80万元,缴交补充公积金的,个人和家庭最高贷款额度分别可再增加10万元和20万元。

新政还调整了二手房公积金抵押贷款的年限,6年至19年房龄的二手房的公积金抵押贷款,最长贷款年限由不超过15年调整为35年与房龄之差。此外,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也有所放宽,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满3个月,可提取夫妻双方住房公积金,最高月提取限额为2000元。

上海出台的住房公积金新政将大大降低买房成本。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为购房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家庭在公积金贷款方面最多可贷80万元,现在提高到120万元,增加的这40万元过去是通过商业贷款来实现的。如果按照目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基准利率5.90%、20年贷款、等额本息来计算的话,在政策出台之前40万这部分贷款需要偿还本息约68万元。政策出台后,其他条件不变,按照公积金4.0%的贷款利息来算,则只需偿还本息约58万元。这也意味着,新政的出台可以为此类家庭节约10万元的购房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积金总额有限,提高家庭贷款额度后,可能会加大公积金的申请难度。严跃进指出,新政出台后申请公积金贷款可能还得“抢”,申请者排队等待的时间将会变长。

多地公积金新政陆续落地:降低首付比例提贷款额度

从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可以看出,今年公积金政策的调整将会取得较大的进展。3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电视电话会上提到,各地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潜力,希望各地更好地发挥主动性,采取多种措施,用好用足住房公积金。

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对房贷政策作出调整,首次购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缴存职工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

在“330房贷新政”十余天之际,各地相关政策纷纷落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4月9日,已有浙江、安徽2个省级、福州、深圳、兰州、成都、上海5个市级的公积金管理中心了公积金新政。张大伟预计,各地对于公积金新政会继续细化,会有更多公积金制度出台,后续各地对六部委其他政策也会出台详细的落地细则。

各地政策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降低首付比例,首套房公积金贷款调整为最低2成,改善型二套房最低3成;第二是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第三是放宽公积金使用条件,比如浙江规定申请公积金的条件,由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12个月以上调整为6个月(含)以上、上海决定放宽公积金提取支付房租的条件,兰州欲进一步推动异地贷款业务的发展。

公积金新政影响几何?或助力楼市库存去化

各地公积金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减轻购房者的购房压力,降低入市门槛。在张大伟看来,公积金政策主要有两种作用,第一种是直接影响,政策的松绑可以降低购房成本,激发一二线城市5-10%的购房需求,但对三四线的影响较小。第二种是心理影响,公积金政策对购房者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可能会被购房者认为是多项政策松绑的开始,每次公积金政策松绑,市场成交都会有明显的上涨。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2

    一、关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与基数调整

    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上调一个百分点,即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比例由6%调整为7%。有条件的部、省属单位和市属及以下有条件的企业,经市房改办批准可调整为8%。三资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比例仍维持10%。特困企业经法人代表提出申请,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市房改办批准,可维持原6%的缴存比例,但缴存基数仍须调整。

    缴存基数按职工本人1999年月平均工资核发,月平均工资超过2000元的按2000元计算,低于我市月最低工资标准390元的按390元计算。调整后的缴存额低于现缴存额的,原则上按现缴存额缴存。

    将1998年12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实行的住房补贴改为增加单位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形式来落实,即单位为“新职工”缴存的公积金由单位原为职工缴存的公积金和住房补贴两部分组成。其操作暂按原规定执行。

    全市所有区、县由财政列支的单位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新职工”的住房补贴,必须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二、关于公有住房租金调整

    砖混一等公有住房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租金由1.60元调整为2.00元,砖混二等公有住房租金由1.36元调整为1.70元。市政府规定非出售范围内的公有住房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租金砖混一等由1.45元调整为1.55元,砖混二等由1.24元调整为1.32元,砖木三等由1.06元调整为1.13元,简易房由0.63元调整为0.67元。各项调节因素不变。2.5%的租金补贴比例不作调整,补贴基数按职工本人1999年月平均工资或月离退休工资执行。

    2000年6月30日前办理离退休手续的职工,经民政部门认定的社会救济户(对象)、非在职优抚户(对象)和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职工家庭,经市总工会认定的特困企业的特困职工家庭,其租金减免政策仍按市政府宁政发〔1998〕278号文件执行。

    三、关于公有住房出售

    出售钢混、砖混一等公有住房成本价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元,出售砖混二等公有住房为770元。取消现住房折扣和一次性付款折扣。其余政策仍按市政府宁政发〔1998〕278号文件执行。

    进一步扩大售房范围和售房对象。各单位除庭院、别墅式住房;与党政机关、科研院所、教育院校的办公、科研、教学区不可分隔的住房;具有历史意义的住房;严重损坏房、危房;以及市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宜出售的住房外,均应向符合购房条件、有购房意愿的现住户(含经组织批准调离本单位的职工和合法取得租赁权的住户)出售。国有企事业单位尤其要重点做好无其他住房的本单位职工的遗孀、遗属,在破产企业的外单位职工现住房的出售工作。

    四、关于住房分配货币化

    1998年11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的购房补贴面积标准、补贴额标准、工龄补贴标准,1998年12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的逐月住房补贴比例,均不作调整,仍按市政府宁政发〔1998〕278号文件执行。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3

abstract:thethesisillustratestheconceptoftheaccountingpolicies,conditonschangesanditstreatment.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处理;变更

Keywords:accountingpolicies;accountingtreatment;change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05-01

1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及条件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合并政策、外币政策、收入确认原则和方法、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存货计价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坏帐损失核算方法、借款费用处理方法等等。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两个及以上期间的会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在每期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不应也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否则势必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发生困难。

但是,也不能认为会计政策不能变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应改变采用的原会计政策:(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2)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并不意味着以前期间的会计政策是错误的,只是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掌握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使得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政策变更的认定直接影响着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因此企业应当注意分清以下两种情形并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1)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1)企业依据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国家了相关的会汁处理办法,则按照国家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如果国家没有相关的会计处理办法,则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2)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以便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为可靠、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3)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无论属于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还是经济环境、客观情况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均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企业除了进行上述会计处理外,还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以及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

2.1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即应当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如果提供比较会计报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会计政策变更,应当调整比较期间各期的净损益和有关项目,视同该政策在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一直采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当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作相应调整。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指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例如,a公司在95年1月1日对甲公司投资100万元,占甲公司30%的股份,a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98年1月1日起根据新的会计制度,a公司对甲公司的长期投资改为权益法核算,两公司的所得税率均为33%,a公司按净利润的10%和5%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公益金。甲公司95年、96年、97年的税后净利分别为20万元、10万元、30万元。a公司按成本法核算确认的投资收益分别为2万元、1万元、4万元。

以上是由于会计制度发生变化而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因而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第一步,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第二步,进行相关的帐务处理:

(1)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借:长期股权投资-甲公司(损益调整)11000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10000

(2)调整利润分配: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6500。贷:盈余公积(110000x15%)16500

第三步,调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第四步,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对甲公司的股权投资原按成本法核算。

2.2未来适用法:未来适用法,指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即不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也不必调整变更当年年初的留存收益,只在变更当年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根据披露要求,企业应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

例如,B公司原对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由于物价持续上涨,企业从2001年1月1日起改用后进先出法。2001年1月1日存货的价值为200万元,公司购入存货实际成本为1800万元,2001年12月31日按后进先出法计算确定的存货价值为250万元,所得税率为33%,按先进先出法计算的2001年12月31日存货价值为450万元。

由于采用后进先出法对以前年度的存货成本不能进行合理调整,因此B公司对上述会计政策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

计算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为:200+1800-250=1750(万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为:200+1800-450=1550(万元)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4

一、“9・30”楼市新政的主要内容

《通知》全面放松限贷政策,为楼市注入了一股强心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对保障性安居住房。《通知》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金融支持,提出要积极支持符合信贷条件的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项目;将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的贷款期限延长至25年;并对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的支出做出了安排。

第二,对居民家庭。《通知》对不同住房需求的居民家庭提出了不同的信贷支持政策,详细可见图1。

第三,对银行金融机构。《通知》指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发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首套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投放。

第四,对房地产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以扩大市场化融资渠道;同时,积极稳妥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二、“9・30”新政点评

“9・30”新政出台之后,“救市”之说日益高涨:有观点认为,在经济已处于硬着陆边缘的情况下,此次新政打响了“救市第一枪”;还有人结合前期各地取消限购政策的做法,称此次为“房地产救市政策的第二波”。持反对意见者,则激烈地反对各种放松政策,认为其可能造成房价再次反弹,并累积金融泡沫风险。但本文认为,“9・30”新政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回归”,即对市场经济的回归、对市场规律的回归、对约束政府行为的回归。

第一,限购政策本身就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政策。最近一轮的限购政策根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受危机拖累,中国经济一路下行,房市低迷。为此,中国政府迅速出台“四万亿”刺激计划,强力扭转房市和经济走向;再加上其后降准降息等带来的充足流动性,助推了房价的新一轮大涨。在中央控房价的强大压力下,各地政府为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纷纷出台限购政策,银行等机构也纷纷跟进。在各方面政策的合力之下,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是,这种价格回调并不是市场的自发反应,而是在一系列行政命令之下的结果。这种由行政力量强加于市场所形成的市场反应,有违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政策措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此次限贷取消是前期限购政策松绑的延续。限购政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限购和限贷。进入201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重大变化,表现在房地产开发量和成交量持续下滑、大部分城市房价由涨转跌、房地产企业频繁出现流动性危机等。在行业全线低迷的态势下,各地政府纷纷放松限购(2010年以来陆续执行限购政策的47个城市中,仅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和三亚未有放宽)。但由于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实现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在住房金融政策未有放松的情况下,限购政策的取消依然不能形成有效的拉动力。而此次住房金融政策的松绑,可以看作是对前期松绑限购的延续。

第三,此次限贷政策放松是对市场化的回归。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商品价格的走势。如果需要降低价格,既可以扩大供给,也可以降低需求。纵观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人口、城镇化进程、传统观念、居民需求提高等各种经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民众对住房的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因此,要维持房价上涨保持在合理区间,就需要从供给端发力,为市场开发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助推其扩大供应能力,满足需求。然而,限购政策的实施违背了经济学基本原理,通过行政命令强力介入市场,改变市场参与主体行为,最终只能造成市场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会陷入“放松调控――报复式上涨”怪圈的主要原因。此次限贷政策的放松,将住房贷款发放标准交由银行自主决定,契合了市场规律,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

第四,此次限贷政策放松更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此次房市新政释放了一系列积极信号,有助于住房金融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首先,新政对居民的改善性需求和非本地户籍居民的贷款发放,交由银行自主决定,这就给予了首套住房需求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居民和非本地户籍居民平等的市场地位。其次,新政开闸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即mBS),这是对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突破和完善,有利于商业银行盘活存量资金,定向提高住房贷款的供给能力。最后,新政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房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将极大地缓解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瓶颈,降低房企的融资成本。可以看到,此次新政从市场的供给方、需求方和金融中介同时发力,既着眼于住房金融体系的完善,又兼顾到微观市场主体的需求,同时也改变了以往行政命令式的调控方式,更有利于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

三、后市走向判断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策略

1.后市走向判断

当前,“新常态+三期叠加”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在外部不景气和行业内部分化、调整格局加剧的影响下,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不断。此次新政的出台,释放出了一系列积极的信号,有利于市场回暖。但同时应该看到,新政的内容和发力点不再是简单的短期刺激,更偏向于从市场思维的视角出发,运用金融手段,通过完善住房金融体系来引导市场发展,体现了本届政府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思路。

从中长期来看,由于城镇化依然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巨大贡献力量(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6%左右;到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左右),再加上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推进,我们对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判断是――尽管不复往日辉煌,但整体依然趋于乐观;房地产市场已经由以往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进入了适度增长、增速回落的“白银时代”。从短期来看,新政的主导思想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市场理性的回归。因此,我们预计短期内对楼市的提振作用并不会重现前几年的“疯狂”,新政的提振效果估计会逐步释放。

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环保压力加大、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以及三四线城市巨大的去库存压力的对冲,区域化波动和差异化发展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新常态”。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表现不一: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由于捆绑了更多非经济因素和强大的需求支撑,市场依然有发展空间,尤其是“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三四线城市受人口、产业支撑乏力和供给过剩的影响,去库存压力巨大,未来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较高。在楼市新常态之下,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机制、竞争态势、市场格局将发生调整,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挑战和机遇并存。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策略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家为化解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而成立的专业金融机构。在长达十多年的运作过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经过多年的业务积累,出于不良资产处置和抵质押物的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被动或主动积累了一些房地产投融资业务。尽管这些房地产投融资业务不同于银行的贷款业务,主要为房地产公司的应收账款以及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和应收账款(在信达资产招股说明书中提到,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房地产类业务分别占其应收款项类投资的不良债权总额的60.4%,2014年中期业绩报告中,该数据为59.2%),但依然同中国房地产波动息息相关,中央出台的土地、税收、房地产开发、住房金融等政策,都会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情况造成波动。在最近一轮楼市的紧缩调控政策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业绩也受到影响,逾期项目和逾期金额都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信达2014年中期业绩报告,已逾期的应收账款类不良债券资产总额为51亿元,而2013年12月31日,该数据为16亿元,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逾期包括已逾期但未提取减值准备和已经提取减值准备两类;而且逾期项目并不一定形成不良资产)。而“9・30”楼市新政释放出来的积极信号,对提振市场信心、释放市场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一轮市场回暖周期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抓住机遇、做大主业、加快商业转型,真正成为中国的宏观金融风险对冲机构和风险化解机构。

首先,紧紧抓住不良资产处置主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设定就是“坏账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其主业。虽然出于业务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累了一些房地产投融资业务,但该业务不应该成为主流。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顺周期性,导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出现顺周期特点,违背了其逆周期风险管理工具的职能设定。在新一轮市场景气回升的大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新兴领域的投放,选择契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规划的行业和项目,逐步形成能够对抗经济周期的业务结构,以实现公司本身的稳健发展,维护金融稳定。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5

会计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能够产生变更,会计政策的变更会给企业的会计事务以及涉税处理产生影响,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其带来的影响程度,可以利用追溯调整法来适当地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文章研究了追溯调整法在企业涉税问题及财务报表中的应用,旨在降低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追溯调整法;企业管理;涉税问题;财务报表;财务管理

1概述

会计政策变更指的是企业用新的会计准则取代旧的准则来处理企业相关的会计项目。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方法有追溯调整法及未来适用法,企业为了使得会计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使得会计更加的合理可靠,应采用追溯调整法来处理自身的会计政策。企业在运用追溯调整法对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进行计算时,需要对会计政策条件下的所得税的调整额及差异额。同时为了研究会计政策的变更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利用的是追溯调整法来对财务报表期间各期项目中的净损益值及其他有关的项目进行调整,另外企业会计人员应该将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早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有关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来比较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累积影响数。

2追溯调整法简介

会计指的是企业在会计方面采用的计量原则以及会计处理方法,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应用的会计政策相对稳定,在会计期间不得随意变更,若随意变更会对会计的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了企业管理者的相关决策,当然,企业的会计政策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变更的,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条件为:(1)在新的会计政策中具有比以前更加可靠详细的准则;(2)国家相关的法律或会计政策等要求作相关的调整,当会计政策变更时,企业可采用追溯调整法,在新旧会计准则之间进行调节,以便能够使得新的会计准则对企业的会计计量的影响降到最低。该调整方法是指,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将企业的相关交易或事项选用会计政策变更后的准则,适当调整相关的项目,其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累积影响数指的是依据变更后的会计计算规则计算变更前各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追溯,同时适当调整会计政策的相关报表项目及变更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具体规定追溯调整的事项,对于没有规定的事项,应该采用未来适用法,对于追溯调整法适用的项目,应调整期初留存收益,追溯调整法的适用范围有:

2.1采用公允价值的负债以及资产项目(1)公允价值模式,即投资性房地产;(2)可以出售的金融资产;(3)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及金融资产中,即金融负债以及金融资产;(4)衍生金融工具;(5)在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投资。

2.2预计负债项目(1)资产弃置义务;(2)辞退福利义务;(3)重组义务。

2.3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1)企业合并部分项目;(2)长期股权投资。

2.4其他适用范围(1)股利支付;(2)所得税需要按照新准则调整负债账面价值以及资产,并比较同其计量基础。

3追溯调整法在所得税调整中的应用

追溯调整法的应用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计算出由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累积影响数,在计算影响数时,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步骤:(1)应该在会计政策变更当期,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追溯计算以前各期,计算出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金额;(2)在变更会计政策当期,列出期间最早期初留存收益金额,包括未分配利润以及盈余公积等,其中将由于损益的变化而应该补分的股利或利润排除在外。对于累积影响数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得出:(1)计算出受到新会计政策影响的前期事项或交易;(2)将新旧两种会计政策下的金额差异计算出来;(3)计算出所得税的差异金额,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一般情况下不会涉及应交所得税的调整,但是,若出现暂时性的差异,则应该考虑递延所得税的调整,这时,会涉及到调整前期的所得税费用;(4)将前期中每一期的税后差异计算出来;(5)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计算出来。第二,将相关项目的调整分录编制出来,利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在追溯调整法下涉及损益调整的事项,同时利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出资产负债表在以后所需要调整的涉及到损益调整的事项及本期发现前期存在重大差错的事项。第三,将列报前期最早期初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及与之对应的金额调整出来。第四,进行相关的附注说明。

实际中,“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是贷方还是借方,采用的是“递延所得税负债”还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会计政策与税收法在变更前是一致的,而变更后就会产生不同;因为其在会计政策变更前与税收法一致,则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科目的余额为零,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后与税收法不一致,则会有暂时性的差异存在,若出现此种情况,则应该要进一步的判断其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还要判断是将其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还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关的会计目录为: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递延所得税负债。或,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第二,变更前与税法不一致,变更后一致;因为在会计政策变更之前与税法不一致,则会出现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有账面余额,当会计政策变更后与税法一致,则无暂时性的差异,也就是说调整后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没有账面余额,则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冲销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账面余额的账务处理。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或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递延所得税资产。第三,会计政策变更前和变更后与税收法均不一致;因为会计政策变更前与变更后均不一致,则会出现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的账面有余额,即形成暂时性差异;当变更后,其与税收法仍然不一致,则仍然会出现暂时性差异。然而一般情况下,变更前后的会计政策所形成的暂时性的差异均有所不同,变更后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小或增加,同时可能会出现递延所得税负债与资产的性质发生变化,则会计政策变更前所形成的暂时性差异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账面金额的差额与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形成的暂时性差异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就是会计政策变更导致的所得税金额。在对具体财务进行处理时,往往会存在如下四种情况:(1)增加递延所得税账面金额,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调减递延所得税账面金额,贷:递延所得税资产,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调减递延所得税账面余额,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借:递延所得税负债;(4)调增递延所得税负债账面余额,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第四,编制调整分录;采用追溯调整法时,对期初留存收益进行调整,应依据会计政策表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且不计入当期损益,所以采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替代会计政策变更涉及到损益类的科目,一般不能够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对于年前应交所得税一般情况下不会受到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的影响,即不调整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当会计人员在利用追溯调整法时,出现暂时性差异,那么,会计人员应调整前期的递延所得税以及所得税费用。

4追溯调整法在财务报表调整中的应用

4.1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企业会计人员采用追溯调整法来调整财务报表,应在变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中包含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为了比较在财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影响,应该调整期间的净损益以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同时会计人员应研究对比在会计政策变更前后产生的累积影响数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财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的期初留存收益及其他有关项目作适当的调整。实际中,所要调整的项目有:利润表中的相关项目的上年数、年初数、资产负债表等项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其中,年初数、上年数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为避免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产生影响,同时,会计人员应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计入到变更期期初留存收益中。表1为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调整方法。

4.2财务报表的披露企业利用追溯调整法来披露自身的财务报表时,既要能够披露财务报表本身必须包含的信息,又要能够包含其他相关信息,这些其他的披露信息在财务报表中以附录的形式存在,这些信息包括:(1)在各个列报前期和当期的财务报表中受到影响的调整金额和项目名称,还包括由追溯调整法计算出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各列报前期和当期财务报表中需要进行调整的受到影响的金额和净损益,另外还有其他需要调整的金额和项目名称;(2)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性质以及原因;(3)对于无法采用追溯调整的项目,应该说明原因以及项目的具体应用情况和会计政策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

5结语

会计政策的变更会影响到企业会计本身的处理及所得税的处理,企业中的相关人员应该审时度势,依据外部会计环境变化的情况,采用适当的调整方法来对企业的会计计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一些调整方法中,追溯调整法是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会计人员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供电企业中的会计相关项目进行调整,使得会计政策变更能够给供电企业带来有利的影响,最终使得企业在变化的会计环境中维护自身正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史新浩.追溯调整法在财务报表调整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10,(8).

[2]赵旭,郑亚明.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谈追溯调整法的运用[J].会计研究,2007,(7).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6

本期我们聚焦住房、保险、税费等领域的开年政策红包,晒一晒这些分量较足的红包将让老百姓和企业获得哪些实实在在的福利。

首付比例降低,契税、营业税优惠,公积金存款收益增加

买一套房,契税省了3万元

购买首套房首付20%就行了,这无疑是给房贷族发了个大红包啊!近期房贷政策的调整,让贵州省贵阳市某银行职员王莉感觉在当地买房的好时候到了。

2019年,毕业两年多的王莉打算购买一套房子,但那时首付款比例还是30%。买一套150万元的房子,首付款交了45万元,但要是按现在这个政策,30万元就够了。首付交多少,对于能否买房至关重要,当然还是少交点好!王莉说。

好消息不止一桩,还有房地产契税的调整: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

以购买面积150平方米、总价200万元的房屋为例,按照以往首付比例25%、契税3%的标准,需缴纳首付50万元、契税6万元,但按照新政策,如符合各项政策要求,可以享受到首付比例20%、契税1.5%的优惠政策,也就是只需付首付40万元、契税3万元。

对于首次购房的刚需族,最大的好处是省钱。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分析,加上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6次降息,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从6.55%下降到4.9%,目前房贷利率已处于历史低点,老百姓购房的利息负担大大减轻。

即使是像王莉一样没有赶上首套房首付低的红包,有二套房购买需求的居民也有自己的福利。此次除了首套房首付比例的调整,在非限购城市,对于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最低首付款比例也调整为不低于30%。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

若是想要卖房的居民,应关注此次营业税调整的通知: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此次调整主要是取消了对非普通住宅交易获得优惠的限制,而在此前,针对大户型、高价、别墅等非普通住房,满2年也要缴纳差额营业税。

值得注意的是,北上广深暂不实施通知规定的第二套改善性住房契税优惠政策和营业税优惠政策,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对于目前既没购房需要也不想卖房的人,住房公积金的调整就是一件好事:从2月21日起,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已调整为统一按1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即1.5%执行。

以月缴存1000元的职工为例,单位每月为其支付1000元公积金,一年内个人和单位将共缴付24000元。在政策调整前,当年归集的按活期存款0.35%利率计算为84元,上年结转的按3个月定期存款1.10%的利率计算为264元,而调整后得到的利息是360元。可以看出,调整后当年缴存的公积金收益率提高4倍多,上年转结余额的收益率提高超过30%。

尽管从绝对数看,公积金存款的收益并不高,但职工以12019元的缴付成本得到360元的利息,相当于3%的年化收益率,而且以后还能用作购房款。

杨驰认为,总的来讲,此次降低房贷首付比例和调整房地产契税、营业税,对于今年房地产去库存、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鼓励农民工进城购房将起到积极作用;提高公积金存款利率,能够让公积金增值收益更好地惠及缴存人,提高缴存积极性。

公积金贷款与商业贷款的区别(链接)

公积金贷款是按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一定期限以上的在职职工,为购建住房或翻建、大修自有住房资金不足时,即可申请公积金贷款。如果要公积金贷款买首套房和二套房,就要按照当地的贷款准则,各个城市政策不同。

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是银行用其信贷资金所发放的自营性贷款。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购买本市城镇自住住房时,以其所购买的产权住房(或银行认可的其他担保方式)为抵押,作为偿还贷款的保证而向银行申请的住房商业性贷款。

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放开,738个农险产品全面升级

农险降价,健康险有补贴

保险业持续深化费率市场化改革,保险产品和服务性价比不断提升,渐渐从少数人消费的奢侈品变成普通百姓关注的必需品。今年,保险业捧出3个热气腾腾、个大量足的惠民红包,值得消费者期待:

彻底放开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管制,分红险有望降价15%。

继普通型、万能型人身险预定利率取消上限后,2019年10月,分红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落子定局,人身险公司定价、市场竞价的机制全面建立。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后人身险同质化顽症渐愈,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层出不穷,而且价格更便宜,激发了市场购买活力;保险业以量补价业绩飘红,人身险保费收入年增速连创历史新高。保监会相关负责人预测,分红险费率改革后,产品价格将整体下调15%左右。目前,各公司都在加紧研发产品,新的市场份额争夺战蓄势待发。

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全面升级,保费降价最多可达50%。

去年底,中国保监会宣布对中央财政补贴保费的738个农业保险产品全面升级。新版本一是显著扩大保险责任,种植业增加了旱灾、地震等重大灾害,以及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和病虫草鼠害,养殖业保险责任扩展到所有疾病与疫病;二是将主要粮食的保障水平提高10%三是取消原有巨灾、旱灾损失设立免赔额的做法。

保监会财险部有关负责人说,部分地区种植业保险费率降幅接近50%。以北京地区某公司承保的小麦险为例,原来每亩保费36元,农户自担10%30%即3.6元至11元左右,保额最高600元。新版本落地后,农户每亩只需交1.8至5.5元,仍能获得每亩最多600元的保障,遇到旱灾、地震等巨灾损失也会赔偿。当然,各地打折幅度得根据以往农险经营具体情况而定。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已覆盖59%的主要农作物,可以预见,未来几亿农户的保费负担将大为减轻,各级财政补贴能更高效地惠及民生。

税优健康保险政策正式启动,年缴保费2400元以内免除个人所得税。

1月1日起,北京等20多个城市将实施商业健康保险税优政策试点。以每年购买税优健康险产品金额2400元为基准,投保者每月的个税起征点上浮200元。这相当于国家用减税方式为民众购买健康保险提供补贴,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衔接互补,夯实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除了这3个大红包,其他改革新政也在渐次释放惠民红利。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落地有声,保险产品将可借助移动互联渠道,嵌入百姓生活的各种场景,便捷又实惠;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更多车主将享受到质优价实的车险服务,从车从人定价终成现实;巨灾保险试点提速,投保几十元保费的灾民能拿到几万元赔款重建居所

不过,保险降价对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前者而言,控制费用率压力将与日俱增,如何突出自身的产品研发优势和渠道创新优势,也是新课题。对后者来说,防止恶性竞争和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偿二代面临大考。降价将倒逼中国保险业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

小微企业年减税逾千亿元,清理政府收费约减负260亿元

所得税,一年少缴2万多

湖北宜昌市顺安地矿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专业技术服务的小微企业,去年公司汇算清缴2019年度企业所得税时,因应纳税所得额达到20.9万多元,卡在20万元的税收优惠坎上,不能享受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近4.2万元。

就因为所得额超了一点,没有享受政策利好,有点不甘心,能不能让我们也享受到税收减免?企业财务主管吴晓红期待减税范围的扩大。

现在,吴晓红的愿望实现了,国家决定从2019年10月1日到2019年底,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小微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以内扩大到30万元以内。按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公司今年能少缴2万多元的税款。

对于我们这种只有10多名员工的小企业来讲,2万多元不仅可以用来提高公司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还意味着很多过去没利润的单子可以接了。吴晓红介绍,企业处在发展初期,每一笔业务都要考虑税收因素,一笔10万元的单子,按毛利10%计算,扣除相关税费后,毛利润只剩4640元,再分摊相应的管理成本可能利润所剩无几。过去对这一类业务,公司大部分只能无奈放弃,现在有了所得税减半征收红包,业务净利润会增加,就能提高公司做业务的积极性,相关业务收入就会提高,实现企业更快发展。

据宜昌市国税局测算,小微企业所得税门槛提高到30万元后,全市有60余户企业将享受新政扩围带来的利好,总体减税规模达160万元左右。

不只是企业所得税,今年,对月销售额3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国家将继续执行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的优惠政策。目前,小微企业营改增后普遍执行3%的简易征收率,一家月销售额3万元的小微企业,一年减免的增值税能达到1万元以上。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实施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及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共计减免税近千亿元。随着减税力度加大和企业数量增多,预计今年小微企业减税规模还将进一步增大。

在结构性减税的同时,普遍降费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从今年2月1日起,我国有3项政府性基金起征点降为零或停征,7项整合归并,同时教育费附加等3项政府性基金的免征范围进一步扩大。

据财政部测算,经过此轮清理规范后,我国政府性基金项目将由28项减少到23项,2019年将为企业和个人减负约260亿元。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7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 稳健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财政学理论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策的中性。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自2005年开始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为何转型以及如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广大财政理论及实际工作者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中国出现了外部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反周期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从本质上讲,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以国债和支出两大政策工具的运用为主。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1998年逐渐显现,尤其是外贸方面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外贸增长幅度明显放慢,并于1998年5月出现负增长,极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形势客观上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迹象。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下降,通货紧缩显现。

三是买方市场全面形成。1997—1998年我国出现了全局性的“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产品供给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四是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尽管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中央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降低准备金率等,但货币政策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其操作空间和余地已经相对狭小。

在上述背景下,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我国自1998年开始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实行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出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二、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原因分析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看,扩张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常是一种短期的临时性反经济周期手段,长期实施则有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增加并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和转型问题。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扩大政府投资使总供求均衡维持在接近充分就业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资转化的收入效应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增强民间投资意愿,最终使市场机制恢复自主运行能力,经济增长恢复内在的秩序。这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但是作为一项反周期调节的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恢复经济自主增长方面产生明显的效果,投资需求越来越依赖政府,对居民消费拉动弱,而政府消费率却节节上升。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新一轮快速、稳定增长期,民间投资能力迅速扩大、外部经济环境改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持“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箭在弦上,作为宏观经济重要调控手段的财政政策本身为适应这种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并不意味着财政将从建设投资领域全盘推出,而是赋予其更多、更重的宏观调控战略职能。实际上是要将短期策略性财政政策逐步转向中长期的战略性财政政策,或是要将积极财政政策逐步转向均衡财政、协调财政或者中性财政,它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调控手段组合、调控方式方法的适时、适度转换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

从当前的突出问题来看,随着民间的以及地方政府驱动的投资明显趋于活跃和旺盛,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幅过大,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物价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取代通货紧缩而成为经济运行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毕竟是宏观“反周期”操作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政策类型,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将形成逆向调节并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必须实施财政政策的转型。

1、财政政策转型有利于逐步化解累积的财政风险

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7年来,期间仅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就达到9100亿元之巨,财政赤字率从1997年的0.78%上升到了2003年的3%,国债余额已经超过26000亿元,债务负担率已经从1998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约20%,累积的财政风险愈益加大。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排除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

2、财政政策转型有利于抑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压力

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增长过快对原材料及交通、煤、电、油、运等方面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减产,粮价逐步攀升,带动了居民消费品价格的明显上升,此外由国债投资及其配套贷款所引发的货币贷款增长过猛所形成的通胀压力增大。因此通过国债投资的适度调整,减少对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引导银行相应地减少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等的贷款规模,从而抑制对生产资料及投资品的市场需求,并为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抑制通胀提供宽松条件。

3、财政转型有利于市场经济完善和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完善市场经济要求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来发展经济而不是行政计划方法。国债资金投资是政府投资,由国家集中发行,过多的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增加了资源配置中的计划、行政色彩,妨碍了市场化改革进程,淡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会抑制微观经济活力的发挥,偏离市场化改革方向。因此国债适当淡出并减少生产投资,增加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支持,将有利于促进投资的合理性和市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扩大消费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财政政策转型有利于克服“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扩大赤字、增发国债而引起对民间部门资金供应的减少,从而减少民间投资的现象。当前一些领域制定的入市门槛对民间资本来说还是很高,同时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不畅,在社会可利用资本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过多的发行国债意味着政府支配使用的资源增加,而民间部门支配使用的资源减少,投资能力减弱,不利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

在上述情况下,中央提出2005年开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三、如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通过适当控制和减少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优化国债支出方向、适当增加社会公共开支,达到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减少国债资金安排使用中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财政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建设资金运用效果,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最终达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调整优化国债资金的投向和结构

国债资金首先保证在建项目的扫尾,确保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增加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重点向农村倾斜、向结构调整倾斜、向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并严格控制除西部大开发项目外的新开工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加强国债资金管理,扩大国债资金实行工程招标采购、集中支付的范围,全面推行追踪问效管理,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协调发展

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政府公共支出可以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而是要求对政府公共开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大调整。当前需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一方面缓解当前的结构性失衡和市场供求矛盾,另一方面,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领域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不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经济过热行业,政府财政资金包括国债资金应当不再投入;对不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开支“越位”领域,财政投入应当坚决退出;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需要加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农业、社会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研发,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等,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

3、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

要大力推进财政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在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税制改革。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第二,统一合并内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制,调低现行33%的比例税率,规范税前列支,增加必要的扣除,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第三,要改革和完善农业税费制度,停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第四,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结合排污费的改革,开征环境税;结合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开征社会保障税;开征遗产税与赠予税等。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把该征的税尽可能如数征上来,压低非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经济运行中的扩张因素。

4、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全面启动民间资本

要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搭建民间资本进入的平台。一是放宽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和领域,取消对民间投资竞争性行业的各种限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领域、公共领域等。二是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增强执法的透明度,保护公平竞争,努力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和部门垄断,为民间投资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三是在财政政策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包括规范和简化税制,防止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歧视,同时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在资金上对中小企业给予同等待遇,对其发展给予资金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加大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农业,财政政策必须有所作为。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努力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民收入仍然较低,财政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大力支持。要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包括扩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对农村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财政供养人员的财政补贴。要取消现行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各种收费,实行城乡统一的税制。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安全阀”。因此要花大力气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规范的社会保障资金收缴体系,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实现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首先建立统一的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覆盖到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建立多渠道筹资模式,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化建设,尽快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做好“两个确保”工作,真正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制度改革。二是通过国有股减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偿养老基金的不足。三是在合适的时机,将社保资金由收费改为征收社会保障税,实现社保资金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人庆,《人民日报》(2004年12月7日)

[2]《淡出积极财政政策的对策思考》,孙其龙,《财政与税务》(2004年第1期)

[3]《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研究》,林跃勤》,《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6期)

[4]《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必要性、条件与对策》,安体富,《财政与税务》(2003年第12期)

[5]《财政政策目标重新定位及其改革思路》,夏杰长,《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

[6]《明年财政政策为何舍“中”取“稳”》,阎坤,于树一,《上海证券报》(2004年12月8日)

[7]《从“积极”到“稳健”:财政政策转型》,贾康,《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2月7日)

[8]《体制性约束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吕炜,《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9]《关于中性财政政策的几点看法》,高培勇,《经济参考报》(2004年8月18日)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8

关键词:新加坡;直接调控;中央公积金

新加坡政府直接调控经济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最有特色的中央公积金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配置资源,通过累进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政策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一、新加坡政府财政

(一)财政支出按政府职能分类反映在国防、教育、住宅、运输和通信方面

与GDp相关的资本支出稳定增长反映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公共住宅方面。从1985年开始,住宅方面的支出一直呈上扬状态,主要的贷款者是房屋发展委员会。当住房需求在一个高层次上得到满足,早期贷款得到更多的偿还,那么贷放款净额就会下降,到1999年达到最高点后,2001年下降为10%。同时,利息的支付也相对较高,但是这些支付反映了中央准备基金的增长比赤字财政更易平衡,在投资收入预算的投入方也有对应的部分。财政支出反映在国防、教育、住宅、运输和通信方面的支出处于相对高的水平。国防高支出是基于新加坡认为自己国家小以及战略上所处的地位在国防上会有风险考虑。在教育和住宅方面高水准的支出同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优先考虑这些方面相一致。由于强调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经济服务主要是交通通讯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处于高水平,这种情况持续到80年代中期。政府职能支出的分类显示在社会和福利方面保持着低的、稳定的水平,新加坡极少有社会福利和补贴给国有企业,对私营企业则以税收支出的形式补贴。

(二)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相对于GDp来讲,由于80年代中期的衰退,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急剧下降,而且税收同时缩减。1990年以后,财政收入重新上扬,到1995年以后持续下降。财政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税收收人。税收平均占GDp的比率大约在17.5%。

(三)财政结余

新加坡的预算原则以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为首要原则。从下表可以看出,财政结余一直为盈余,极好的配合了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先赚后花”,“量人为出“为原则,不搞赤字财政,不靠印发大量钞票来刺激经济。这就保住了国民对本国货币的信心。财政结余使得中央准备基金的剩余基金的增长,从而使政府投资快速增长。

二、中央公积金

中央公积金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是保持高储蓄率的有效措施。金融管理局吸入新元除了采取稳健财政和政府债券净发行外,另一有效方法就是利用行之多年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将居民中约40%的消费资金强制存入政府所控制的中央公积金局,并通过购买国家债券而转入金融管理局。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条件,国内通常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在45%~50%的高储蓄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制度于1968年开始实行。按新加坡法律规定,雇主和雇员每月都必须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占工资一定比例的公积金。每月缴纳的最高工资顶限为6000新元,超过这个限额的部分免交公积金。法律规定参加公积金的成员缴纳公积金的数额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减少,55岁以下者缴纳数额为其工资的40%,55岁至60岁者为15%,65岁以上者为10%。每一位成员在其公积金中都拥有三个户头,即公积金的30%存人普通户头,6%存人保健储蓄户头,4%存人特别户头。每个户头都有不同的作用,具体地说:一是普通户头的存款,可用于购买政府建造的住房和私人住宅,进行得到政府许可的投资;二是保健储蓄户头的存款主要用于支付医疗和住院费用,也可为家庭成员购买重病保险或人寿保险;三是特别户头的存款主要用于退休和应付意外事故。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公积金局在收到雇主、雇员及其个体人员缴纳的公积金后,会将其中大部分交由中央投资局从事由政府担保的投资项目,以使公积金增值,而且公积金局还要向其成员支付高于银行储蓄利率的利息。公积金制度的实行,使新加坡国民在不长的时间里,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西方社会的保障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不仅标准高,而且覆盖面广,使国家经济不堪重负,并助长了国民的依赖思想。新加坡政府摒弃了那种“从摇篮到坟墓”保障制度,不对国民实行过多的免费福利政策,而是把储蓄与福利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政府开支,抑制了消费膨胀,增加了社会积累,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

三、新加坡税制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转口贸易不再是经济的主体,其在税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逐渐被所得税所取代。所得税是新加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新加坡最重要的税类。它是以纳税人的所得即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新加坡所得税的有关法律规定,所有法律上指定的个人(包括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公司(包括居民公司和非居民公司)、社会团体的收人都要缴纳所得税。

(一)税制结构及其变化情况

从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所得税占新加坡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50%之间;而在所得税中又以公司所得税的比重最大,该税在同一时期始终为所得税总收人的70%左右。这种以公司所得和居民个人所得为主要税收来源的税制结构是建立在较高的所得税税率基础上的,这对资本的正常积累和工人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80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开始着手进行税制结构的调整,试图降低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1987年新加坡公司所得税的税率从1986年的40%调低为33%,下调了7个百分点;1993年以后,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又分别降为1993年的30%,1994年的27%和1998年26%。在调低公司所得税的同时;新加坡政府针对新加坡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的客观现实,也相应调减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其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分别从1993年的3.5%和33%,下调为1994年的2.5%和30%,1997年又进一步下调为2%和28%。经过多年的调整,特别是1994年实行开征商品劳务税的税制改革之后,新加坡的税制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商品服务税在新加坡税制结构中占有了一定比重,但所得税在税制结构中仍处于主导地位。

(二)1994年的税制改革

在各年的税制改革中,调整力度最大的是1994年进行的以开征商品服务税为主要内容的税收制度改革。1993年,新加坡政府在财政预算报告中确定了税制改革方良,其主要内容是:从1994年起,将公司所得说税率从1993的30%,下调为27%,个人所得税税率按比例调减;同时开征税率为3%的商品服务税。这一方案看似简单,但它在新加坡税收制度的历史上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商品服务税的开征,意味着在新加坡税制结构中开始引入间接说,结束了新加坡单纯开征直接税的历史,同时也为新加坡政府调整税制结构,降低所得税在税制结构中的比重创造了条件。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后,新加坡的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所得税在税制结构中的比重,也从1992年的50%,下降为1996年的43.5%。

四、政府直接调控经济的其他手段

新加坡除了使用大量间接手段调控国民经济之外,还根据经济运行的需要,使用了一些直接调控和干预的手段。一是直接管理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政府通过《土地取得法》,基本掌握和控制了全国的土地。该法规定,政府有权随时征用土地,且价格较市场价格低30%。该法的制定和实施,使新加坡的土地大量从私人拥有转为国有,保证了政府以较低的成本推进工业化计划、建屋计划和市区重修计划;二是新加坡通过全国工资理事会制定国内工资增长幅度,使工资政策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效应。全国工资理事会由政府、工会和雇主组成,其职能是首先就一般薪金指导原则和薪金调整,向政府提出意见,以其配合长远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工资制度,再提供有关奖励制度的意见,以提高各个企业的效率和生产率。在加薪指导原则中,首先就调薪的背景、往年调薪的后果以及该年调薪的意义做出说明,然后提出加薪具体幅度。这样,尽管私人企业的工资是自行确定的,但其升降要受这些原则和幅度的限制。1976年起实行群体抵消的加薪计算方法,规定加薪适用范围。1990年以后,不再规定具体加薪幅度,而以低过劳动生产率增长为标准,且加薪率因公司业绩而异。全国加薪指导原则并不具有强制性,仅为企业劳资集体谈判提供基础。

另外,政府通过法定机构和国有企业确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费用。这样,尽管全国没有价格管理制度,但重要商品和公用事业的价格费用,都要围绕法定机构和国有企业所确定的价格水平来浮动。

参考文献:

[1]吴仁洪,陈越.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国有企业的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1994,(1).

[2]王勤.独具特色的新加坡宏观经济管理[J].南洋问题研究,1997,(2).

[3]张书.新加坡金融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9

关键词:公共财政体制 积极财政政策 原则 

 

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演变 

 

(一)计划经济下的公共财政理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导,借鉴苏联财政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实践,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理论,即“国家分配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分配论”以财政活动满足国家职能需要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通过透过财政的现象抽象出财政的本质,认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基本属性是公平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这一认识不仅正确揭示了财政的本质、主体、目的,并且搞清了财政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的制约关系,这具备了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国家分配论”狭窄化的倾向,它片面强调财政分配的独立性、强制性、无偿性、服务性,其代表形式就是计划经济时期出现的无所不包的“大一统财政”,由此其局限性也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二)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理论 

1992年,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财政学界开始注重对源于西方的“公共财政论”的认识与辨析。在保留“国家分配论”原有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吸收了大量市场经济的内容,对自身的研究方法、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等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我国财政理论研究与西方财政理论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出现了融合,对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公共财政论”的认识得到清晰化和具体化。 

1998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及相关原则,包括以下四个要点:一是调节市场资源配置;二是保证公共支出;三是促进公平分配;四是做好宏观调控和转移支付工作。其后,各个方面对公共财政的讨论得以全面展开,并最终将其明确写入了中央全会的文件和国家发展规划。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再到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逐步成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识。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一)1998-2004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面对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于1998年果断决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等手段筹集资金,1998-2004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用于交通通讯、农林水利和生态保护、城市设施等基础建设。实践证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于遏制通货紧缩趋势,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短期政策的长期化,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有所扩大,财政风险也相应加大;主要依靠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对民间投资和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经济增长形成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政策退出受到相关利益部门的制约,积极财政政策难以淡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并没有明显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无法在投资与消费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传导桥梁,后期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进作用呈现出递减趋势。 

(二)200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 

2008年下半年,新一轮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我国政府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科学发展、均衡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所以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加突出了民生、“三农”以及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支出,投资范围更宽,力度更大,更注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结构调整倾斜。民生支出是指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方面支出的汇总。据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数据,2009年安排的民生支出达到7284.63亿元,教育、医疗、社保等投入将间接拉动消费增长;为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7161.4亿元。 

我国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财政资金,形式较为单一。时隔十年,我国财政政策工具更加丰富,运用的政策工具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 

 

在我国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反危机的特殊手段,是一种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从中、长期来说,应当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因此积极财政政策早晚要淡出或退出。危机后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经济发展进入平稳增长轨道 

2009年,在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拉动下,我国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实现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但是,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局面并没有改变,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甚至带来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随着中央和地方大规模投资计划的完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出现回落,而社会投资比重偏低、民间投资活力不高成为投资可持续增长的瓶颈;信贷过度投放加大了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总体上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主要靠的是政策拉动,四万亿投资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投资和消费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增长无以为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经济稳定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二)对外贸易发展稳定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需空间急剧缩小,2月份外贸进出口总额跌至谷底,3月份开始出现连续环比增长,10月进口值年内首次实现月度正增长,11月进出口总值月度指标也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但总起来讲,全年贸易顺差同比下降34.2%;2010年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降幅近80%,而3月份出现月逆差72.4亿美元,这是自2004年5月以来我国首次出现月贸易逆差。长期以来,对外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最近两年的对外贸易数据也说明我国的外需情况还不稳定,加上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三)财政的承受能力 

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财政赤字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会积累很高的财政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曾一度从1997年的不足1%提高至2002年的2.6%,赤字规模最高扩增突破3000亿元。但随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2007年财政赤字率只有0.8%,2008年更是一路下滑至0.6%。按照国际惯例,3%是财政赤字率的警戒线,即使2009年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下我国财政赤字率也不足2.9%,所以目前的财政风险还是可控的,是我国综合国力可以承受的,而且还留有一定的继续操作空间。 

2008年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初步企稳向好,但经济在总体上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我国仍处于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要让我国经济真正回暖、站稳并最终走出危机,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积极财政政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需要以公共财政为导向,加快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改革,稳固经济基础,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公共财政体制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则 

 

(一)既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实践证明,积极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反危机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能有效促进经济复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现阶段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持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同时,要把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应对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 

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要谋篇布局,统筹兼顾,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协调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职能。同时,适应财政调控方向的变化,重点加大“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引导企业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步突破传统的、偏重于经济建设的供给模式,向以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转换。 

(三)既要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又要引导社会参与 

我国公共事业发展起点低、底子薄,要改善民生就要持续不断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因此非完全公共产品的投入没有必要完全依赖财政资金,一定程度上应允许甚至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管理,只要政府政策得当,特别是赋予社会资本应有的获利机会,少量政府投入便可以调动起大量民间投资,有效提高投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管理模式,为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奠定牢靠坚实的基础。 

(四)既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又要加强监督管理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针对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应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继续优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财政透明度,建立起财政体制的外部监督体系,形成人大、审计、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监管,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平.中西方财政理论的比较研究[j].江苏商论,2009(3) 

2.朱志刚.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n].人民日报,2008.8 

公积金调整新政策篇10

同志们:首先,我代表省建设厅对获得“2003年度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优秀单位”的管理中心表示祝贺,对能在百忙中参加会议的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管司的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对与会的省有关部门及各市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本次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会议是全省机构调整工作基本完成以来,我省住房公积金系统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也是我担任分管厅长以来第一次与各位见面,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研究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下面,我主要就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讲几点意见。一、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前段时间,在建设部住房公积金监管司的指导下,在省及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在财政、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精神,以及建设部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严禁在住房公积金机构调整工作中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意见》、《关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决策制度的意见》、《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一年多来,各市紧紧围绕“健全决策体制、调整管理机构、强化监督工作、规范发展业务”四个关键环节,建设、财政、人民银行、审计、监察、编办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经过各市、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特别是机构调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省17个设区城市机构调整工作完全到位的有济南、青岛、滨州、临沂、威海、济宁、泰安、聊城、东营、日照等10个城市;基本到位的有枣庄、菏泽、潍坊、莱芜等4个城市;淄博、烟台、德州等3个城市基本没有实质性进展。应该说,我省住房公积金机构调整工作进展基本顺利,有效地发挥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促进职工住房消费、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中的作用。(一)决策体制基本确立各市成立了由市长或分管市长亲自挂帅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绝大多数设区城市及时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办公会议,加强组织和协调,分管领导靠上抓。目前,17个设区城市和8个单批房改方案单位积极工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工作很有成效。各市在筹建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过程中,根据国家规定,严格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要求选聘委员,保证委员的组成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委员的选举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各管委会认真履行职责,传达落实国家和省里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本市调整工作方案和详细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住房公积金机构调整工作。各市按照《条例》规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要求,拟订了管委会章程,健全了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初步形成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自主决策的机制。截止到目前各市已全面完成管委会建立工作,管委会的日常工作大多由房改办(房管局)承担。(二)管理机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各市采取有力措施,稳步积极推进机构调整工作。省直机关带头执行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不影响住房公积金正常业务的前提下,全省17个设区城市按照“冻结、清理、审计、移交”四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调整工作。冻结、清理、审计工作进展较快,16个市完成了冻结、清理和审计;济南、青岛、滨州、临沂、威海等10个市已经完成移交工作。其它市也在积极进行移交工作。由于各市客观情况不同,因此,调整工作进度有快有慢。目前,我省17个设区城市全都向省政府报送了调整方案并已得到省政府批准。其中14个设区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根据业务开展和合理布局的需要,我省已经批准成立分中心26个,管理部107个。各管理机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新的管理中心开始履行统一管理职责,充分体现了精简、效能的原则,各市对未留用人员,进行了妥善的分流安置,过度平稳,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机构调整中不少部门和单位表现出较强的大局意识,起到了示范作用。(三)住房公积金业务稳步发展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和使用情况良好。住房公积金业务在管理机构调整中努力做到工作不乱、不断。住房公积金使用也按规定有序进行,基本没有违规现象发生。各市在机构调整工作中,能保持稳定,把业务开展放在首位,全省没有一个市因调整工作中断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使用,并且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量较调整前有大幅增长。截止到目前,全省住房公积金实际缴存人数为455.2万人。应缴人数为492.1万人,覆盖率92.5。济南、青岛、济宁、泰安、东营市覆盖率较高,达90以上。德州、枣庄、菏泽、临沂、潍坊等市覆盖率低于60。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为358.5亿元,归集余额为253.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07.2亿元和80.5亿元,增长34.2和28.3。济南、青岛、淄博、东营、济宁等市归集总额超过20亿元,余额超过10亿元。全省共计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62.8亿元,余额为47.6亿元。济南、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泰安、威海、临沂、聊城个人贷款余额超过1亿元。其中青岛市达30.2亿元。全省个人贷款余额占归集余额的16.8,其中青岛、淄博、枣庄、泰安、威海、聊城、滨州等市超过20。全省个人贷款逾期额为329.1万元,逾期率0.04。全省住房公积金购买国债余额为39.4亿元,较去年底增长30.8,国债余额占住房公积金余额的15.5。(四)住房公积金清收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市加大力度,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快清理回收项目贷款、单位贷款和违规资金,缓解了住房公积金管理风险。《条例》颁布前,全省发放项目贷款和单位贷款46.4亿元。新《条例》实施后,我省各市及时停止发放项目和单位贷款,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追缴,加大工作力度依法清收。各地对回收工作非常重视,也都相应制定了还款计划,有关责任人还签订了还款责任书,但由于贷款时间长,数额大,因此回收难度极大。一些市的项目贷款达到甚至超过了归集余额的10,限制了住房公积金业务工作的开展。这是目前我省住房公积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我省17个设区城市中有10个市没有项目贷款和违规资金。(五)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在强化同级横向监督、社会监督的同时,全省已建立起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机制,依法加强对全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及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加强了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监督,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了受托银行承办住房公积金业务的监督,审计部门加强了审计监督,建立了年度审计报告制度。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工作,完善了社会公告制度,丰富了信息披露内容。确保了住房公积金的安全运营,有效地防范了资金风险。目前,各市市域范围内的监督体系都基本建立起来,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有力地承担起对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监督责任。(六)监管信息系统进展较好建立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是履行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监管职责的重要举措,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是防范住房公积金风险的有效措施。建设部十分重视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建设工作,从2002年6月以来,连续下发了三个文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布置要求抓紧建立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省建设厅把建设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及时转发部里的文件并提出贯彻意见,并于2002年7月下旬,召开了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座谈会,传达了全国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全省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今年2月份,我省按部里的要求建成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并与部监管系统实现联通。要求各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尽快实现与省监管系统的联通。二、当前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尽管我省住房公积金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部分城市机构调整至今还没有到位。淄博、德州、烟台3市,还在等待观望,机构至今未动;莱芜、菏泽、潍坊等市,虽然已经开始调整,但是编制没下达,人员无法到位,进展不明显;个别(县)级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至今没有移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二)住房公积金管理存在漏洞,使用中操作不规范或打“擦边球”。个别市在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时,不严格审查贷款人资格或不按规定办理,没有防范风险的意识,甚至有个别城市发放个人贷款不免规范。(三)项目贷款回收难度依然很大。我省过去发放的项目贷款和单位贷款46.4亿元。经过各方努力,现已回收40.1亿元,占应回收额的88.3%。余下的5.7亿元,主要发生在青岛、潍坊、枣庄、烟台、泰安、临沂等市。(四)住房公积金业务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个人贷款发放少,归集覆盖面不大,影响我省住房公积金发展的总体形象。菏泽市除东明县,其他县均没有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归集覆盖面也偏小。多数城市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率仍不高,大量资金沉淀,未能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职工购房的作用。三、下一步工作意见汪光焘部长在2003年12月全国住房公积金工作电视会议上,对今后一段时期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提出六点要求。《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政策措施,把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设作为深化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事关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的许多方面。各市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高度,树立大局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与认真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结合起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对如何做好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姚司长还将做重要指示。下面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做好我省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我谈几点意见。(一)深入做好机构调整后的工作。切实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是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基础。机构调整没有到位或进度缓慢的,政府分管领导要靠上去做工作,要按照《条例》和《通知》要求以及有关规定,加强领导,加快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方案的组织实施,加快完成机构调整工作。(二)采取得力措施,纠正出现的问题。建设部门要会同财政、人行、监察、审计、编制等有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淄博、德州、烟台市应高度重视,抓紧机构调整工作。继续停滞不动的,我们要组织力量重点督办;对严重挪用、挤占住房公积金的违法违规案件要重点查处。(三)强化归集工作,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各市要采取措施,督促各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做到应建尽建,提高住房公积金归集率。加强执法工作,督促不缴、欠缴单位按规定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重点做好城镇个体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的在职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工作。凡用人单位招聘职工,单位和职工个人都必须承担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要加强归集住房公积金工作的考核,落实责任。对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不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逾期不缴或者欠缴的单位要责令限期办理、处以罚款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四)加强业务培训,塑造过硬素质。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住房公积金行政监督办法》,开展业务知识学习,省建设厅准备会同财政、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银监局等部门,根据《条例》和《通知》精神,在今后几年不定期的举办住房公积金业务知识培训班,争取几年内把住房公积金业务人员轮训一遍,达到业务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五)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积极发展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扩大归集量和提高使用率是今后公积金工作的重点,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又是我省住房公积金工作的薄弱环节,我省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因此广泛宣传《条例》和《通知》精神,使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深入人心,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各市要研究政策,降低门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作考核,大力发放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切实改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不高的状况。要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减轻贷款人负担。(六)认真负责地做好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和逾期贷款的回收工作。各市应制定有效措施,摸清底数,分析回收困难的原因,采取积极的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和措施,加大清理回收力度,尽快收回资金,确保住房公积金的安全。防止借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之机逃避债务、回避责任。提高管理中心防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七)继续推动住房公积金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根据《条例》和《通知》要求,各市要研究相关政策,积极出台配套制度文件,努力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各地要规范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行为,建立住房公积金收支业务,中心费用预决算审批制度和相关财务报表报告制度。要严格按照《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对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结余的管理。尚未与省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联通的城市,要按照建设部修订的《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实施方案(修订简本)》要求,狠抓落实,加快监管系统建设的实施工作。(八)努力开展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作用,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各市要全面认识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形势,研究对策,创新制度,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加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宣传,宣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大意义,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权利和义务,使住房公积金制度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培育职工维权意识,引导居民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改善居住条件。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群众基础。同志们,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是关系缴交住房公积金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市要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切实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