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十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十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4:0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1

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使用方法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及要素组合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元素,会计要素的完整性、科学性是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会计要素具有可变性,伴随着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从长远发展出发,公司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在财务会计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而会计要素又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无论是对内部管理会计职能,还是企业的对外信息披露,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财务会计框架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企业的会计要素构建和适时调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笔者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分析我国企业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会计要素框架中的细分要素及这些要素的识别标准、识别方法,出企业会计要素框架的调整方向,以期推动我国企业理论与会计理论的逐步完善。

二、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现状:会计系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出发点是核心竞争力,落脚点是会计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会计工作为内容,重点放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关键要素识别、评估、管理、维护与升级问题。企业通过利用数学模型来量化核心竞争力,利用财务会计框架核算与报告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反映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具体情况与变化过程,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突破,也成为企业管理问题研究的热点领域。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理论研究也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很多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理论给予了关注,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水平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理论的很多问题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在联系。现有研究认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应当服务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建立战略管理理论,提供经营管理能力,实施责任成本会计,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进行会计活动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会计组织管理,提高核心组织能力。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定量化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量化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本质,如核心竞争力的量化结果与其实际价值相一致是量化工作的关键。再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将核心竞争力量化工作落实的必要步骤。一般来说,指标体系建立要遵循具体化、可测量、相关性、可实现等原则,要全面包含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各个指标。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工作的信息披露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工作的终点是竞争力的报告,也就是将企业会计工作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外披露。一方面,企业的披露内容至关重要,企业不能只披露积极正面信息,而要将企业工作中的各方信息和结果都予以完整披露。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信息的披露方式,尽管我国实行自愿披露制度,企业也需要定期、按要求进行披露,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及时跟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未来前景。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框架构建

在传统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时,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有更开阔的视野,将核心竞争力视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延续,促使核心竞争力会计制度的形成,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管理者经营决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计分析框架是一个多要素系统(见图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利润,而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管理目标之一。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中,重要环节和过程中产生的会计资料与信息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力,以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投资者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信息参考,为竞争者的战略制定和调整带来信息,以占领细分市场,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无论是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还是外部投资融资的目标,都要求企业将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框架相结合。

(二)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定位,也是市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现有的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管理层、董事会成员、员工、券商、科研院所、政府和其他会计资料的需求者。这些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强烈需求,他们是会计管理的最终受用者。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中,决策有用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对于传统会计而言,决策有用性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盈利,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则更多的着眼于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区别于短期的获利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更注重影响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资源因素、能力因素、信息环境的识别与计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更具推动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还能够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资源优化整合,为内部管理培育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管理者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2

关键词:安全评价单位;承揽;安全评价业务

一、加强评价机构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实行规范评价、合理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安全评价机构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购买相应的设备和评价软件包等,使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新疆石油管理局工程咨询中心早在1996年成立之初,就开展了安全评价工作,仅2006年,就投入了数十万元购买配置高、性能好的计算机用于安全评价工作。

(二)以人为本,加强素质训练

企业的竞争,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工艺技术、设备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评价人员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安全评价单位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二次学历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学术交流等形式,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新疆石油管理局工程咨询中心为鼓励员工知识更新,规定了二次学习费用全额报销,近几年,中心有5人参加了二次学历教育,同时,还组织了30余人次进行业务培训,并坚持每季度组织评价人员进行内部培训,学习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三)加强技术支撑建设

加强技术支撑建设是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实行规范评价、合理竞争的必要保障和坚强后盾。将现有的综合科研能力和多门类的检验检测机构作为安全评价中心的技术支撑,是提高安全评价报告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目前,新疆石油管理局工程咨询中心先后与数家科研和检验检测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建立了200多人的专家人员库,作为中心的安全评价工作的专业技术指导,根据评价项目所属的行业,选择相应的技术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弥补了我们评价人员工作实践和现场经验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评价报告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二、狠抓评价报告质量,以质量求生存

(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要提高评价报告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在评价项目风险评估、评价实施、报告审核、档案管理、检查改进等方面,制订相应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使评价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依。同时还建立了考核制度,定期对评价人员和技术专家进行业绩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分配挂钩。质量管理部门还应不定期地对各评价项目的评价过程控制程序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调整,保证评价报告的质量。

(二)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评价报告是安全评价的最终产品,评价报告质量的好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评价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高低。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保证评价报告质量。新疆石油管理局工程咨询中心规定安全评价报告实行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每一级审核都有书面审核意见,在《项目运行管理表》上记录,并根据审核出来问题的大小和轻重程度,量化打分,分值记录在案。通过量化考核,使评价和审核人员责任感大大加强,评价报告质量明显提高。

(三)重大项目内审

为确保重大项目的报告质量,新疆石油管理局工程咨询中心还坚持重大项目集体内审制度。通过召开内部审核会,将评价报告及其汇报材料投影展示,大家各抒己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既有利于评价报告质量提高,又有利于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学习。

三、坚持诚信原则,不参与低价恶性竞争

(一)坚持“二不”、“四不接”原则

坚持诚信为本是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实行规范评价、合理竞争的基本原则。在安全评工作中,新疆石油管理局工程咨询中心坚持“二不”、“四不接”原则。“二不”就是不超越资质范围承揽评价项目,不出具虚假报告。“四不接”就是超过中心评价人员能力范围的项目不接,企业的安全评价前置条件不具备的不接,时间不能保证评价报告质量的不接,评价费用不合理的不接,从源头控制安全评价的风险。

(二)防止陷入价格竞争的陷阱

片面地根据价格高低来决定是否接受项目是不对的,靠压低报价来承揽项目势必会影响今后评价报告的质量,一份高质量的评价报告是要凭借评价人员的智慧、经验来实现的,盲目的价格竞争,可以说是为自己挖掘了一个陷阱。

(三)与委托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评价工作完成后,安全评价单位应该不定期地去企业进行回访,帮助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并对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给予技术指导,真正做到为企业安全生产着想,使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上个新台阶。通过努力大部分企业由被动接受评价工作,转变为主动请求评价,主动与安全评价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结束语

总之,安全评价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实力,努力为业主提供满意的服务,公平竞争,诚信守法,充分发挥安全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显政等.安全评价[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3

(-)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以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广大的耕地和众多的劳动力为基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经济以大量的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为特征,“劳动创造了工资,资本产生了利息”;知识经济则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处于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是知识—一无形资产,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通过知识,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集约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通过知识;可以开发出用之不竭的新资源;通过知识,劳动力和资本才能得到最高效率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其职能;通过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加强。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知识所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知识经济的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观念、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企业传统的管理信息方式日益化、数字化;组织结构逐步扁平化;企业的经营服务更加顾客化;传统的批量经济向个性经济转化;高物耗经济向低物耗经济转化。同时,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整合人力资源等管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和化技术的普及,使企业竞争环境和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销售,“效率”(effective)能否转化为“效益”(efficiency)是企业关心的首要。对企业发展来说;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企业要实现价值增值(Value-added),必须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即核心能力,指企业以特有的、创新和组织方式,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采取独特营销方式的能力(prahaladandHamel1990)。其实质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依靠智力、软件和创新实现增长。为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综合业绩评价制度(BalancedScorecard)。该制度从财务状况(Financial)、顾客满意程度(Customs)、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cesses)、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RobertS.KaptanandDavidp.north)。

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价值增值为目标,除了利润和现金流量等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效益指标外,还包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顾客满意程度”反映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成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等,权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以价值链为核心,反映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与开发能力,经营过程与售后服务过程中的灵活性、及时性、有效性与连续性。“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则“以人为本”,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以良好的激励制度营造“乐业”、“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以“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该评价制度的重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映企业资源的有形资产,而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二、现行制度下无形资产核算的局限性

(-)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是适应工业需要的产物,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文件中规定了两条关于资产的确认标准:①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②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和稳定性,该委员会在《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中认为需要附加以下两个确认标准:①无形资产在促使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②存在充足的资源,或其有用性可以证实,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预期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在我国,无形资产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具体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与外购商誉等,不包括“企业自创商誉”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企业会计制度,2001)。

以上认定标准表明,会计上确认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反之,无法以货币明确计量取得成本资料的就不可以称为无形资产。在此认定标准下,没有反映出具有战略眼光的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效益;没有反映出体现以质量为核心的“顾客满意程度”;没有反映出包括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中的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对反映组织竞争力的“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要素同样没有涉及。事实上,有些高新技术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著作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和价值的动力和源泉不包括在“资产”之中,势必会低估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二)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1.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投资转入的无形资产按其公允价值计价,但是计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关于确认时点上的困难。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如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服务水平、企业文化氛围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②关于确切计量实际成本的困难。由于企业大量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③关于潜在价值与实际成本的矛盾。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但这一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潜在的价值,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2.货币计量的局限性。现行会计制度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侧重于有形资产的计量,忽视无形资产的计量。对于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顾客满意程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很难以货币计量。若由于计量原因而将其排拆于无形资产范畴以外,不进行“演变革新”,“以满足环境对它的要求”,会“会计的生命力”(娄而行,1999)。

3.摊销方法单一。有形资产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效益,应其转移的价值,以准确提供成本资料,而无形资产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在此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减少(如企业文化氛围),故两者不宜采用相同的“摊销”方法计算其耗费水平。另外,现行制度所规定的摊销方法也只有“直线法”一种,不能适应多种无形资产核算之需。

(三)现行财务会计关于无形资产的报告不尽合理。

首先,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只有无形资产一个项目,对无形资产的揭示过于简单,没有进行适当分类;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综合竞争力;其次,按照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企业大部分自创无形资产的费用,尤其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都不作为无形资产成本而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能真实反映这些活动的性质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如分类情况、分类依据、计量基础、摊销政策以及价值变动等等;都不予以揭示,势必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

三、改进建议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增加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情况、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质量等级等项目。特别地,为满足内部管理部门权衡质量与成本之需,还需开展质量成本核算。

2.在“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方面,增加企业与开发能力,经营活动快捷有效性与售后服务水平等内容。

3.在“企业知识积累与成长”方面,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激励制度的有效性、企业文化氛围等内容。

(二)改进核算

1.成本法与市价孰低法。对于能够取得相应成本资料的外购无形资产,按制度规定,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当实际成本偏高肘,以“无形资产跌价损失”项目将成本调整为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

2.市价法。对于某些没有成本资料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公允价值,即在自愿交易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中所达成的资产、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来表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中是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

3.预期现金流量法。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而却含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可以估计的,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估计其公允价值,即根据每种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求得可能的现金流量的平均期望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推荐这一方法。

4.增加非货币计量手段。既然单一的货币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无形资产的计量之需,可考虑辅之以非货币计量方法。如用“满意”、“较满意”、“有待改进”、“不满意”来描述“顾客满意程度”,用“一等”、“二等”、“三等”或技术质量监督部门检查公布的等级指标来表示产品质量,用“优”、“良”、“中”、“差”表示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措施的有效程度,并形成企业的内部管理档案,记载其内容的变化情况。

5.改进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方法。对于使用年限限制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仍采用“直线法”摊销;对于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考虑技术进步对其价值的是呈加速度变化的,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加速摊销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对于顾客满意程度、企业内部业务处理流程、企业文化氛围类无形资产,由于其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而不是转移,故只需在管理档案中记载其变动情况,无需进行价值摊销。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档案为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促进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大量无法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项目,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保护程序,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四)拓展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4

今年4月14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中国2013年货物贸易总额达25.8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1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3.91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在成功登顶世界第一后,中国依然面临着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等诸多积弊,令中国从第一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之路显得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商务部正在制订的打造“贸易强国”的文件,正是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上述要求。商务部即将出台的这份文件,将成为首份对中国打造“贸易强国”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

“技术、品牌、质量、服务”

四位一体打造贸易强国

在该文件出台之前,先形成了一份课题报告。

《中国经济周刊》从商务部多方了解到,2013年初,商务部成立了一个“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课题组,当年底该课题组形成了一份课题报告(下称“课题报告”),对新时期如何打造贸易强国作了深入的研究。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商务部的这一课题组,采用了高配的组织架构。课题组由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牵头并担任组长,报告由商务部外贸司、产业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三方共同完成,主要围绕“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四方面展开。据知情人士透露,课题报告完全是为商务部即将出台的“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文件打基础,“文件是在此报告基础上形成,文件起草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目前正在走程序,不久将出台。”

“报告主要围绕如何构建‘外贸竞争新优势’展开。从目前的国情以及外部环境来论证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性。”参与了课题报告的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身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透露,课题报告提出了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思路,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配套内容还涉及营销网络、跨国公司的发展思路、海外投资以及下一步如何发展服务贸易等。

要培养外贸竞争新优势,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霍建国表示,课题报告从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的建设进行论述。“关键是市场环境,报告主要强调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发展的根本要素。”

在课题报告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集中精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主要起引导性作用,避免直接主导企业的竞争行为,更不应该具体规划哪些企业该做什么,哪些企业该如何调整,应让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霍建国说。

随着信息技术向世界经济各领域的渗透,电子商务成为新时期贸易的重要平台与手段。霍建国认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很有必要形成一些新的贸易平台,“像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经验还是不错的。还有网络销售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平台,包括一些大型的交易展会的平台,在课题报告中都得到了肯定。”

2030年前后

“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目前,中国的出口产品多数源于加工贸易而非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中国是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却经常饱受贸易规则惩罚之苦。商务部日前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4》显示,中国仍是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

2013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92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36.6亿美元。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合理的卫生检疫标准等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增多,对企业利益和产业发展形成制约,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依然严峻。

改变是必然之势。商务部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就是通过国务院、商务部联合几个部门下发文件,来推动各地对打造贸易强国的重视,组织实施打造贸易强国进程。”

“中国缺的不是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优势,而是经营的竞争力。”霍建国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产品的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跟踪、维系、后期服务的能力都不足,“而培育‘竞争新优势’就是要围绕这些能力,创造条件使其尽快提升。”

早在2010年4月,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公布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下称“战略报告”)为贸易强国初步描绘了愿景。

战略报告提出,未来2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即在2020年前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而在第二个10年即到2030年前后“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

而在霍建国看来,外贸强国至少要在品牌上占有一定的比例,此外还有市场的拓展能力、海外营销的能力,以及技术研发和售后服务。“课题报告提到的‘技术、品牌、质量、服务’,这其实涉及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竞争。”

“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可视为新形势下商务部推出的中国打造贸易强国的“杀手锏”,再结合4年前商务部出台的战略报告,中国外贸由“大”转“强”的“路线图”已基本明朗。

两者虽同属商务部部级重大课题,但提法却有不同。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了“贸易强国”的概念;而课题报告,提出的是培育“竞争新优势”,业内分析认为,虽然提法不同,但意思一致,“后者主要是跟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相契合。”

比较两份报告看,打造贸易强国的“路线图”基本不变。据霍建国介绍,中国将在2020年初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贸易强国,在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下,外贸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到位。但距离真正的外贸强国恐怕还需要再巩固提高若干年,估计会到2030年。

迈向“贸易强国”,

高端制造业还是服务贸易先行?

中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值低,已成业内共识。

要打造贸易强国,产业升级是必然。但目前业界对“打造贸易强国是优先发展服务贸易,还是优先发展高端制造业”存在争议。

商务部课题报告认为,制造业技术升级是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必备条件。“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明显不足。”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直言。在他看来,改革开放35年来,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缺失是导致我国成为贸易强国的一大障碍。“尤其是汽车行业,应当说是一个失败的行业,到现在核心零部件都是靠进口。”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只有50%的产品是自主品牌,在轿车领域更少,只有25%的产品是自主品牌。“从2010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德国大众、美国通用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总量都超过了本国的产量,汽车业对我国经济的拉动超10%,但是发动机、变速箱是谁的?核心零部件到现在都是靠进口,到现在我们都不能说汽车是中国制造,只能说是在中国组装的;更不能叫中国汽车制造厂,中国只是汽车的装备厂、组装厂。”周世俭说。

他认为,多年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结果是,中国的市场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来;即使换来的,也是二流甚至是不入流的技术,没有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引进不但没有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侵蚀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基础。

飞机制造也不例外。2013年10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签署了一份关于在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西飞”)生产737maX内侧襟翼的多年期合同。

这在业内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预示中国可以为波音公司全系列机型提供结构组件。但在周世俭看来,素有中国军机摇篮之称的西飞,虽然诞生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多项第一,但是出口的也仅是附加值低的零部件。

“西安飞机制造商主要给波音飞机生产起落架、密封舱门、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生产得很不错。而美国自己的制造商生产的是飞机的机头、发动机、电子操控系统,美国生产的都是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我国生产的都是低附加值组件。我到波音总部参观,一架飞机是由17个国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但核心技术都是美国制造。”周世俭感叹道。

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也很明显,逆差持续扩大。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

“很多人没搞明白,我们是要发展服务业,还是通过发展服务业从而打造一流的制造业。”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认为,重点还是要通过发展服务业,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如果没有高效率的服务业,也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制造业,二者相辅相成。“现在的问题是,只专门发展制造业,却忘记了服务业和它的密切联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竞争情报

一、企业竞争性情报的意义和特点

企业竞争性情报,是营利性组织为了达到竞争目标,收集市场竞争对手与竞争环境的信息并转化为情报的系统化过程,该过程通过挖掘、整理、分析等处理工具对信息数据进行综合,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企业竞争性情报除了具有一般情报的知识性、隐秘性、实效性特点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营利性,有价值的企业竞争性情报能带来商业利益,具有有偿服务和营利的性质,故企业的竞争性情报极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被收集整理成商品出售给竞争对手;二是对抗性,企业的竞争性情报产生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所有的企业都不会轻易的将自己的竞争性情报泄露给外界,所以具有鲜明的对抗性;三是决策性,企业竞争性情报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预测决策关系密切,企业竞争性情报的研究过程不仅是收集整理,更主要的是为了决策而进行的情报分析过程。

企业竞争性情报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是决策成败的首要环节,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竞争性情报的收集与整理不能不择手段,而是必须通过正确的、合法的途径,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竞争性情报是一种监视竞争环境的持续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必须用合乎职业伦理的方式收集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的信息,并根据客观事实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将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者,为其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企业竞争性情报收集、整理的程序

1.确定企业竞争对手。掌握企业竞争情报,首先应确定企业的竞争对手。一般企业都有四种层次的竞争对手:一是愿望竞争对手,这类竞争对手与企业争夺的是顾客的购买力。二是一般竞争对手,这类竞争对手的产品与企业相类似,他们争夺的是顾客。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这类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与企业相同但型号不同。四是品牌竞争者,即提供同种产品的各种品牌,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竞争者。情报人员可以根据竞争对手的层次,进行有轻重主次之分的竞争性情报收集。

2.确定企业竞争情报的内容。并非所有与竞争性企业有关的信息都是有用的情报,根据竞争性情报对抗性和实效性的特点,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竞争性对手的基本情况;二是竞争性对手产品的基本情况;三是竞争性对手的营销活动。后两者构成竞争性情报的主要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竞争对手,企业竞争情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有区别。

3.通过企业竞争情报源收集情报。企业竞争情报源是指一切产生和持有企业竞争性情报的个人和机构,或者负荷情报的物件。包括公开的出版物、各种商情数据库、企业的关联对象以及实物等。

4.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情报分析整理。针对收集到的各种情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整理分析,进而生成各种报告。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方法、定标比超法、专利情报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如今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应的情报数据库分析与研究已经成为主要趋势。

三、企业竞争性情报的常用收集途径

1.通过公开资料收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行业年鉴、技术报告、年度报告、会议录、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报纸杂志、互联网等都可得到,这些信息几乎都是公开的,情报人员只要熟悉相关情报源和有关检索方法,就能在这些浩若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及时地找到相关情报。

2.通过与竞争对手有关联的对象进行侧面收集。许多咨询策划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上下游关联企业,包括一些新闻媒体都是相当有效的情报源。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这些渠道进行情报收集时,不能超越法律与关联人员职业道德的限度。国外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表明,企业想获得的竞争情报95%可通过合法的、符合道德规范的途径获得。

3.通过实地的观察与访谈进行收集。对于某些企业与某些情报而言,直接到实地进行观察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访谈,也不失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收集方式。只是这类方式一般无法接触到太实质性的问题,另外对情报人员组织访谈的素质与技巧亦有一定要求。

4.通过建立全员调查制度而广泛开展人际网路收集。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在向全体员工灌输情报收集意识、情报辨别常识的前提下,切实抓好各类收集来的情报的综合与分析工作,并对有功人员及时做出各种奖励。实践证明,一个蓬勃向上的企业的员工也往往有高度的自觉性,为企业收集各种有用的情报资讯,有数据表明,80%的信息就潜藏在企业内部,雇员与外界的联系是这些信息的重要来源。关键是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并保护员工的这种热情,并使这些情报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

三、企业竞争性情报的常见整理方法与成果

1.分类。分类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整理、检索的方便,所以类别的区分应根据一定的学科内容或设定一些主题词;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的方便,因此类别的划分应按照情报需求者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竞争对手、不同的情报层级(战略情报与战术情报)、不同的领域(生产技术类、营销模式策略类、人物资料类)、不同的资讯类型(资料型的、事实性的、文献或图像类的),对原始情报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储存。

2.复核。这个过程是一个验证、核实与文字上的修订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整理出真正有价值的情报,也就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3.进一步整理,形成报告。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收集到的情报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是最大的浪费。如何使自己的工作成果能有效地被相关部门与人员充分地利用也是情报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已有的经验来看,情报部门的工作成果一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种是情报“硬产品”类,情报通讯(针对若干专题的定期资料简报)、专题情报报告(一般由情报人员与研究分析人员共同完成)及其有关资料库是一般情报部门反映其工作成果最直接的方式。其优点是其资料直观、系统、有条理,易于把握;不足之处在于其工作周期一般较长,情报需求方难于控制其工作的进度与方向,容易产生偏差。第二种是情报服务类,情报服务是情报部门使其工作成果发生效益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往往需要情报部门与人力、行政部门紧密配合,针对某些专题组织专项的培训、在公司内部局域网上进行互动式的讨论等。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信息量大且可针对实际效果及时做出调整;不足之处在于,这类服务对情报部门的综合素质及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能力要求较高,要搞好有一定难度。

四、情报收集整理过程中的反情报工作问题

我们对竞争对手开展情报工作,自然也要防备竞争对手对我方开展情报工作。开展反情报工作同样是企业竞争性情报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可以说贯穿整个竞争性情报的收集整理过程。

1.反情报工作的程序。首先要明确任务,情报人员要明确自己企业确定的须保护的情报范围、内容以及主要防范的竞争对手。其次要对竞争对手的情报收集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其情报收集方式、手段和主要情报源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方面地防范措施。第三企业还要及时进行自我评估,随时发现需要加强保护的薄弱环节。最后,根据上述的分析结果实施具体的保密措施并根据实施效果做出形影的反馈与调整。

2.开展反情报工作的一般方法。堵漏法是最常见的办法,其核心就是找到各种可能泄露保密资讯的渠道并塞住它。一般来说,常见的泄密渠道有:媒体对于某些问题的深度采访,向政府及专业机构、团体提交、披露的有关档案、报告,技术与营销人员的专业论文、公司领导涉及过多细节的演讲,对预有图谋的外来参观人员疏于管理,对关联单位可获得的有关资讯缺乏追踪,心怀不满或易于收买的离职与在职员工,管理不严的公司档案与电脑资料等。隐真示假法属于障眼法,情报工作是花费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的一项工作,如果能使竞争对手的情报部门在一些无意义或虚假的资讯中纠缠不休,事实上也就保护了本企业方敏感的重要的资讯。所以,在对方有明显不道德行为的前提下,情报人员也可以以适时、适当散布假情报──用“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方式加以反击。

总之,企业要想在复杂与动荡的环境中立稳脚跟,就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与本企业、本行业有关的竞争性情报,只有对其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企业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刚:企业竞争性情报.财经天空,[2007-03-22]

[2]刘西友:强化我国企业竞争性情报工作的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5):2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6

关键词:长沙工程机械国际竞争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86-03

工程机械产业是长沙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2010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产值占全国的23%,全球的7.2%,规模稳居全国第一。长沙工程机械企业以、三一重工为代表,这两家企业都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以营业收入排名,两家企业分列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二、第三位。为实现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2002年起,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便开始了国际化探索,历经10年的努力后,在市场拓展、服务体系、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果说在第一阶段两大企业更多的是依靠价格优势来获取国际市场份额的话,那么下一阶段,两大企业将只能更多依靠提升国际竞争力来谋求进一步发展。两大企业能否在这一阶段通过积极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能否走得更快更稳。

一、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1.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但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国际市场范围的大小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企业国际化程度的直接反映。作为长沙工程机械的代表,三一重工和对国际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前瞻性的考虑,两家企业都把国际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曾表示,国际化是一场非打不可的硬仗,三一把它当成第三次创业。而董事长詹纯新也多次提到,将来谁在国际市场上做得好,谁就是老大,只守在中国市场就会憋死。正是这些认识的驱动下,两家企业一直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至今,的国际业务已覆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以及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高端市场。而三一重工的海外业务也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市场,产品行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该说,这些成绩已是非常不错,但如果以海外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来衡量,两家企业的国际化成色还很不够,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两家企业的年报显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海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0.43%、12.6%和5.72%,而三一重工的比例为25.2%、8.24%和4.58%,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连年下滑。而同期全球工程机械领导者卡特彼勒的海外市场销售比重分别为63%、67%和69%,远高于两家企业的比例。另外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2008年世界100强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平均为62%,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100强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比例平均为45%。这一差距也反映出两大企业的国际业务量仍然偏小,国际化道路仍然较长。

2.国际营销网络逐步完善,但国际化人才仍较缺乏。国际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完善的营销网络是企业实现营销目标的组织保障,而营销网络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缺少了专业人才的支撑,再完善的营销网络也只是一具空壳,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在10年国际化历程里,非常重视营销网络建设,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国际营销网络。至今,三一重工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00多个办事处,建有30家海外公司,在主要市场建立了15个物流中心,400多个备件仓库,并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相继投入巨资建立了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而也在阿联酋、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越南等10余个国家成立了子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南非、沙特、智利、乌克兰等20余个国家设立了常驻机构,同时,以阿联酋、比利时等为中心,逐步建立起全球物流网络和零配件供应体系。两家企业不断扩大的营销网络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国际化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某些重要岗位,长期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使企业制定的营销拓展计划无法正常开展,给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带来不小影响,人才缺乏已成为两大企业加速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瓶颈。

3.产品品质显著改善,但核心技术仍待攻克。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体现,特别是对于工程机械产品而言,由于投入成本较大、作业环境比较恶劣,客户对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更高。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自成立以来,对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极为重视,通过不懈努力,产品品质已得到很大提升,如环卫机械、履带起重机械、桩工机械、港口机械、煤炭机械等产品的品质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混凝土机械的品质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点已在国外众多重点工程的施工中得到了充分证明。10年来,三一重工的产品通过竞标参与了全球众多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如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迪拜塔、印度最高建筑——孟买帝国大厦、日本第一高楼——阿倍野中心大厦等项目中都有三一重工产品的身影。而的产品也多次中标国际重大工程,参与了委内瑞拉最长的高铁——蒂纳科—阿纳科高速铁路、厄瓜多尔最大的水电站——卡科多·辛克雷水电站,非洲最大斜拉桥——摩洛哥布里格里格河谷斜拉桥等项目的建设,两大企业的产品在施工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受到了国际客户的肯定和好评。2011年9月,还向日本出口了30台泵车,支援福岛震后重建工作,实现了中国工程机械向日本出口零的突破。然而,尽管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品质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跨国巨头相比,在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核心配套件的研发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两家企业的很多核心技术和核心配套件仍然依赖国外。以液压件和发动机为例,中高端液压件几乎全部来自日本川崎和德国博世力士乐两家公司,中高端挖掘机的发动机也几乎被美国康明斯、日本五十铃、洋马、久保田所垄断。虽然两大企业也一直在核心配套件上寻求技术突破,但进展仍然不大,与跨国巨头尚有很大差距。

4.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品牌形象仍待提高。品牌影响力是企业品牌知名度、占有率、认可度等因素在竞争中的综合体现。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一点从两大企业参加全球工程机械三大顶级展会的过程就可见一斑,三大顶级展会分别是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工程机械展,德国慕尼黑宝马展,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这三大展会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行业内关注度最高的盛会,参展企业基本都是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优秀企业。长沙工程机械两大企业从2006年开始参加三大展会以来,关注度一年比一年高,影响一年比一年大。例如在2011年4月举行的德国慕尼黑宝马展上,携手并购的意大利企业联合参展,展出面积达3200平方米,展出设备25台,展出规模名列参展企业前茅,反响巨大。在2012年4月举行的法国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上,三一的展出面积更是达到4680平方米,展出设备21台,成为展会最大的参展企业之一,受到全球众多客户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两大企业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也受到了权威媒体的肯定,在国际工程机械权威杂志《国际建设》2012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实力排行榜中,三一重工荣登第六名,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排名最靠前的企业,紧随三一重工之后,排名全球第7。而在2004年首次入选该榜单时,三一重工仅列第43位,位列第37位。然而,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仍然无法掩盖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国际市场品牌形象仍不尽人意,尽管两家企业的产品品质已有巨大提高,但品牌形象与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日立建机等工程机械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反映在国际市场的拓展上,那就是中高端产品的拓展十分艰难,国外客户总是充满疑虑,即便是两家企业的拳头产品,销售人员往往也要费很多口舌来向客户反复解释其品质的可靠。要改变这一状况,从企业自身来说,一方面需要在工艺设计与核心技术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与突破,另一方面也特别需要加大传播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二、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积极扩大国际市场,发展规模竞争力。规模竞争力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市场竞争相对优势,一般来说,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但在不损害效率和增长质量的前提下,较大的规模却非常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它不仅让消费者感觉到实力更雄厚,更值得信赖,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产品价格竞争力,更有利于企业在获取各项资源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因此,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积极拓展扩张方式,发展规模竞争力。企业扩张方式可有多种选择,第一,出口方式,这一方式尽管风险小,但却不利于企业掌控国际市场,适宜扩张初期使用。第二,投资设厂方式,这一方式投入较大,投产时间相对较长,但有利于企业直接掌控国际市场。第三,跨国并购,这一方式可有效利用被并购企业的产品和渠道快速进入当地市场,但整合风险也较大。第四,品牌特许,这是企业通过品牌授权来扩展市场的方式,对品牌声望提出了较高要求,是企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的选择。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目标市场状况,对这几种方式进行组合运用。

2.不断充实国际营销队伍,夯实人才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批懂管理、会技术、熟悉营销规则、擅长沟通的专业人才是企业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所在。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近几年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国际营销组织规模越来越大,人才供求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多管齐下,兼收并蓄。一方面,重视国际化人才的自我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招募和培养机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有前瞻性,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及时做好各类人才的招募、培养和储备工作。例如,对于国际销售代表,可以通过外部招募和内部选拔,选出一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语言能力的学员,由具备丰富海外经验的实战专家进行集中培训,通过竞争考核,把真正具有实力和潜力的人才挑选出来,再结合个人特点派往海外市场任职。其次,企业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充分利用好市场所在地的人才资源,实现国际人才为我所用。特别是设立了生产与研发基地的重点市场,企业应该用好本地智力资源,积极招募本地人才。第三,对于某些特别重要的管理职位和技术职位,可通过猎头公司面向全球招聘。第四,利用经济危机下某些企业经营困难或裁员的机会,引进一批急需的人才。三一重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就从德国引进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Ceo,而在金融危机之前,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比较保守,不太愿意为其他国家的公司服务。通过这些方式的采用,有效缓解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困局,推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3.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应用,增强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的中心是产品,产品竞争力自然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高技术行业,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企业首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尽量保持技术创新队伍的稳定及创新项目的延续。然后要积极拓宽技术创新途径,第一,自主创新。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以及研发能力,挑选一批对提升产品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技术,予以重点攻关。第二,协作开发。对于靠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技术,与高校、研究机构、零部件龙头企业等展开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智力资源,推动研发进程,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第三,购买引进。对于高校、科研单位等机构已获认可的专利成果,以及国际技术市场公开转让的技术成果,两大企业可根据自身技术需求,出资购买引进,避免重复开发。第四,并购吸收。两大企业在成功完成跨国并购后,应该积极促进并购整合,消化吸收一批实用技术。第五,政府资助。出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每年会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技术项目,予以特别支持,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项目的落户和扩大,借助政府支持,强力推动技术创新。

4.拓展丰富传播手段,提升品牌竞争力。

(1)做好广告推广,提升品牌认知。在广告推广中,首先,要考虑各个国家的广告环境,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民族习惯的差异,各国公众对待广告的态度并不一样。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公众对待广告的态度相对理性,广告的鉴赏水平一般也更高,有创意的广告或形象类广告更易受到关注和欢迎,而缺乏创意的广告或大规模的广告轰炸并不容易产生像发展中国家一样的效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的差异,消费者更易理解和接受围绕产品属性本身来进行宣传的广告,也更容易受到广告的诱导。而且,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限制,消费者更易认为广告投放规模大的企业实力更雄厚,购买更放心。所以在国际市场广告投放中,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应该重视这种差异,对广告内容和表现方式进行针对性设计,以符合所在地区的消费心理和市场特点。其次,要注重广告策划。作为一项投资巨大的营销活动,任何企业都非常关注广告效果,而广告效果不佳,通常是因为三种原因:一是广告投放缺乏连续性,企业没有系统的广告投放规划,主要依据销售的好坏来投放广告,从而割裂了消费者的记忆周期,使品牌印象难以积累。第二是广告主题经常变换,导致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混乱,品牌联想难以建立。第三是广告表现过于简单,缺乏深创意深度,使品牌内涵无法丰富。要避免出现以上状况,企业就必须对广告进行精心策划,找准定位,优化创意,准确选择传播对象,整合传播途径,尽量以最少的费用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2)借助国际会展,扩大品牌影响。展览会是一种直接有效的传播活动,企业在展览会上可直接面对客户、竞争对手及媒体,精准展示企业实力和品牌形象。工程机械作为一种工业品,非常适合国际会展这种传播形式。长沙两大工程机械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这一宣传平台,积极扩大品牌影响。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工程机械行业三大顶级展会,这三大展会在业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是企业树立全球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最佳平台,企业应该周密策划,积极参展。其次,是充分重视区域性重大展会,如中东国际工程机械展,南非国际工程机械展,印度国际工程机械展、俄罗斯国际工程机械展等。这些展会所在地本身就是工程机械销售的热点市场,同时展会对周边国家也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也是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较好机会。在展会组织上,企业应该精心安排,充分做好展前、展中、展后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如展前的客户联系、展台布置、人员培训,展中的客户接洽、产品展示、订单收集,展后的展会总结、订单跟进等。只有充分考虑并努力做好这些细节,才能使展会效果最大化,也才能充分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3)利用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美誉。事件营销是一种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的事件,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营销方式。事件营销具有突发性强、受众面广、成本低、传播效果好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三一重工在国际营销中就成功的利用两次突发事件开展了事件营销,为品牌赢得了美誉。2010年8月,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矿工被埋在700米深的井下,一时间,全球关注,如何救援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在最终确定的救援方案中,由当地经销商选送的三一重工自主设计制造的SCC4000履带起重机被选中为救援设备,三一重工获此消息后,迅速启动营销预案,立即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和操作手赶到现场,做好检修和救援的准备,之后在全球媒体瞩目下,33名矿工成功获救,智利政府为此特地向三一重工发出感谢信,感谢三一重工对救援所做的贡献。2011年3月,全世界的目光再度被日本海啸引起的核辐射危机所吸引,相比智利铜矿塌方事件,这次事件由于其惨重的破坏性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而受到全球媒体的更大关注。在救援的关键时刻,日本政府向三一重工发出救援信,选择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车来解决核反应堆的注水冷却问题,接到救援信后,三一重工高调宣布向日本无偿捐赠价值百万的高端泵车用于救援,并派专人一路护送到现场,马上开展注水冷却。事件解决后,日本媒体对三一重工的设备性能予以高度评价,日本政府还专门委托其驻华大使到三一集团表示感谢。这两起事件无疑都是突发事件,三一重工成功地抓住了这两次事件,利用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以及之后企业精心策划的追踪报道,充分宣传了企业和品牌,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同时也为其他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在国际营销中利用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美誉提供了借鉴或启示。

[基金项目:湖南省省情咨询与决策研究课题“提升长沙工程机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思考”(项目编号201011BZZ123);湖南省教育厅研究课题“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品牌国际化研究”(项目编号10C088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佘镜怀.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76-183

2.张建伟,王今.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J].工程机械,2004(10):31-33

3.赵少平,杨会全.试论湖南工程机械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与合作[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39-43

4.张运泉,刘金霞.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动及其决定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3):34-44

5.王硕.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J].企业研究,2011(4):69-71

6.杨辰.浅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81-82

7.唐炎钊,唐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民族文化整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2(3):72-77

8.党鹏.三一重工:在替代进口中的进化[n].中国经营报,2010.11.6

9.刘小平,李箐箐.国际化战略:中国内陆企业走出国门的标杆[n].中国经济时报,2012.3.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7

[摘要]顺应环境的变化,会计应当恰当地反映和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量及其动态变化。本文在对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及核心竞争力会计产生的必然性进行简要的基础上,主要就核心竞争力的确认、计量以及我国企业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倾向于采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来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会计处理。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日趋剧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必须努力培育并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而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建立,可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显性化,并恰当地揭示和披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量及其动态变化。这也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指出,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基本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和趋同为主旋律,对此,我们认为,今后企业会计改革和发展必须突出创新和突破,如此才会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使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提高效益的根本目标,这也是本文试图对核心竞争力会计这一新课题进行初步探讨的重要基点。

一、关于核心竞争力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一)对核心竞争力本质的进一步认识

正确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认识和核心竞争力会计问题的前提。综合已有观点,可以将对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的各种认识归纳为五类:(1)基于技术与产品创新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2)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3)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4)基于组织与系统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5)基于文化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林善浪、吴肇光,2003)。

显然,不同的学者,所占的角度不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相差甚远,但又各有其道理。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一种综合了企业资源、能力、制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合力。可以说,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超额收益,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其原因就在于,任何一项优势从长期来看都是暂时的,它能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也是有限的,要想延长这种能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优势,必须要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合作,需要综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能力、环境和制度:

1.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并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例如企业拥有的资产、核心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企业生存发展离不开资源,核心竞争力中的资源应该是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的资源。

2.能力。主要是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只有创新才能永葆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资源也需要有效的组织管理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正如再好的千里马也要有伯乐才能露出它的锋芒。

3.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则主要是指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环境、政策因素、条件等等,还包括企业外部的人际和营销。

4.制度。制度的本质是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关系的总和。核心竞争力中的制度的核心之一就是规则,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规定人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二)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鉴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体系并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势在必行。

1.核心竞争力会计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和决策。首先,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在广义上就是一项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基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应对这项重要资源进行记录和报告。其次,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角度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越强,越有利于信息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情况披露得越充分,信息使用者就越能对企业的未来有越全面地了解,也越有利于他们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和决策。

2.核心竞争力会计有利于企业管理者重视和强化对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未来的竞争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必须进行培养、发展和维持核心竞争力。会计使核心竞争力从隐性转为显性成为可能,核心竞争力会计也就应运而生。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会计就是企业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会计的独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活动。

二、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体系的关键和难点。企业的经济资源,只有以具体的数量表现出来,其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技术、资源、组织和文化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但它对企业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却无法得知,所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即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视有余,也不知道如何去培育、珍惜、保护和利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和效能也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如不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以确认和计量,势必会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产生重要。

FaSB在1997年6月发表的“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的概念公告征求意见稿和1999年3月31日的修订稿“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建议使用现金流量折现作为计量某种资产的一项属性,无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认和计量是一种启示。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来看,不管定义有多少,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能为企业获得未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一家企业的未来的超额收益越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越大。因此,我们主张将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现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亦即采用超额收益折现法来确认和计量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具体可区别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两种情形来进行:

1.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预期未来企业平均收益-净资产公允价值×行业净资产收益率)/i]×(1-a)

2.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净资产公允价值×(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行业净资产收益率)]/(1﹢i)n}×(1-a)

在上述算式中,i是折现率,可以选用市场利率;n是年限,可以根据实证研究,考虑行业的不同来选取。由于企业超额收益并不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的,还有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稀缺程度等因素,所以设定参数a来排除这部分因素的影响,a的设定可根据行业不同,环境不同来设定,且一旦设定一般不经常变动。

(二)核心竞争力的后续确认和计量

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根据其自身特点,可以借鉴无形资产的处理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无形资产作为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往往具有报酬递增性(至少未必报酬递减)。尽管形式上无形资产可能存在明确的期限,但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考虑,无形资产分期摊销可能就失去了合理的依据。可见,无形资产完全有必要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逐期计提减值准备(葛家澍、杜兴强,2004)。

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随着企业整体价值的变化,也有必要对其价值通过重估,进行再次确认与计量。为了防范企业日益增加的风险,应根据稳健性原则,按照企业能否具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核心竞争力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企业可于每年年末,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后续确认和计量的期间选择可以采用初次确认与计量时的相等期间并逐年滚动。

(三)核心竞争力账户的设置

为了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升、增减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收益等情况,在现有的核算账户体系中,须增设一些新的账户。

在资产类账户中,增设“核心竞争力”账户,反映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该账户借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的增加,贷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的减少或注销,余额为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现实价值。

为了反映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减值状况,需要设置“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该账户贷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减损;借方反映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恢复而转回减损的价值;若有余额,其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减损的价值。“核心竞争力”账户余额与“核心竞争力减值准备”账户余额抵消后的结果,反映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净值。

与“核心竞争力”账户相对应的是在“资本公积”总账中增设“核心竞争力”明细账。该账户贷方反映企业增加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借方反映减少或注销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及其减损的价值。

三、对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的相关建议

基于上文的认识和探讨,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应尽快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

1.确立核心竞争力会计十分重要的认识和观念。在全球竞争,企业要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利益,并保持持续的,关键是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人们就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取得广泛认同,但若不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就无法得知它对企业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贡献,或者价值有多大。所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即使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视有余,也不能很好地去培育、加强、保护和利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和效能也远远不能够体现出来。

2.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核算。企业在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1)充分借鉴吸收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2)注重对技术创新费用、营销费用的核算;(3)加强对未来信息的有效预测,会计部门应对企业与构建核心竞争力有关的信息(过去和未来)在财务层面进行评估。

3.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披露。为使相关利益团体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企业应将有关核心竞争力信息对外披露,但这些信息的对外披露应以不损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前提。而对于如何规范核心竞争力的对外披露,例如以何种形式向外披露、如何设计报表格式以规范其披露、如何对这种披露进行监管等,都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

4.重视对核心竞争力的和评价。会计的意义在于管理。企业应分析其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和种类,即企业目前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必须通过具体指标来反映。会计应综合企业内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按一定的识别标准,采用系统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描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概括和说明。企业在设计核心竞争力指标时应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遵循整体性、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的原则。

[1]林善浪、吴肇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

[2]汤湘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财会通讯,2005年第9期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8

言论独特性

报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报纸本身,即其内容及应对新闻的态度言论等,而不是体现在经营等方面。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膨胀的言论由热闹而喧嚣,表现出明显的“快餐化”、平庸化甚至低俗化等不良倾向。而这种不良倾向最后的结果是既破坏了报纸言论的声誉,又失去了其核心受众的信任。

《南方周末》每期的内容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例如“调查”、“评论”、“法治”、“经济”、“文化”等,甚至“广告”也会在这样的报纸中占据一席之地,丝毫不吝为其兄弟报刊(如《南方人物周刊》)做宣传,并有一定收益。《南方周末》有着明确的言论准则,即充当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争说实话,并邀请到多位知名专家作家等开设专栏,针对时事做出独到见解,令人觉得耳目一新。哪怕是针对明星等八卦事宜,该报都会及时做出冷静准确的定位言论,从不盲目“跟风”。这应当是新时期报业应当首要吸取的经验,只有明确自己的言论定位,严格遵循其要求准则,才能使报纸独具吸引力。

品牌及受众确定性

近年来,不少报业集团或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报社,都在考虑对外扩张的问题,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跨区域经营战略、跨媒体战略成为热门话题。

《南方周末》从创办初期就明确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即注重贴近生活,把报纸的内容定为社会中大多数人所从事的、所关心的事情,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新闻。政治、文化、社会等新闻均能在该报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不仅有一些娱乐、消遣性的栏目,而且有许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

当今读者的文化需求的品位越来越高,报纸不能只给读者短暂的满足,而是要通过培育优质品牌,给读者带来超值的感受。想要在高层次的报纸竞争中取得成功,就要培育更多的强势品牌,同时更要开发、利用好这些品牌,挖掘它的品牌价值,扩大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将品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综合内力强大

品牌战略的关键是人才战略。有一个能力强的团队,占据了人才优势,才是多品牌战略的关键。在报业竞争中出现的跨媒体战略、跨区域战略、资本战略等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战略。

《南方周末》所属的南方报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采取办法之一是每年都从全国各个高等学府去挖掘优秀毕业生,这个方法及时解决了企业内部人才老化的问题;另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培养,南方报业集团采用适时的奖励方法用于员工找准自己在企业中的准确位置,让每一个人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并且对其个人的选择充分地尊重,从而为员工营造出一个自由向上的工作氛围,更利于其能力的发挥!

报纸核心竞争力塑造的关键要素

由于“核心竞争力”这一词语来自于企业经营,许多人在讨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时更多地从企业角度研究问题。但是,简单地按照一般企业的模式或目前只能说处于比较初级的报业市场的模式,来讨论媒介的核心竞争管理及其开发和利用,而忽视报纸的本来要素问题,肯定是失误。

1.定位准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播事业的发达,人们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各路涌起的各色报刊则加剧了报纸的竞争,使得报纸的特色确定显得尤为重要。《南方周末》从办报的第一天起,就将自己定位为沟通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桥梁,对读者进行科学与民主的启蒙,而这一定位一方面契合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办报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使其在报业竞争中领先一步,成为立足广东、覆盖全国的大型综合性周报。

2.确定核心受众

核心受众是一张报纸最稳定的受众,由于报刊受众在社会各个阶层分布广泛,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向新的领域延伸,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特殊喜好、信息接受习惯等。这些则构成了报纸确定版面内容和形式的基本依据和基础。例如,《南方周末》的准确定位和办报特色,就限定了其核心受众必然是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并且期望看到深层次、多角度报道的人群,也就无形中将一些只把报纸当娱乐消遣的受众排除在外。这是一个有舍有得的关系。但是只要能够体现自身特色,努力挖掘核心受众所关心的话题,那么,这份报纸将会长久不衰。

3.比拼“内力”

有一种更加简洁的说法,即如今中国的报纸竞争已经进入到了“比拼内力时代”。所谓内力,指的是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的综合能力。以《南方周末》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南方报业集团,正是由于有一支强劲的创作队伍,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贴近百姓生活的特色新闻,从而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4.确定营销策略

有了以上各方面的保证和提高,那么作为现代企业中的一部分,报纸的经营管理也当日渐提上重要的章程。报纸的市场营销更不是简单的发行、广告、公关和报纸促销活动的某一方面或者随机的组合,它应当是报纸在正确的经营理念指导下,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策略、方法和手段,为读者服务的一个过程。在市场上,报纸营销是报纸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不论采取哪一种营销手段,都要以受众能否接受和报纸在核心受众心目中的形象为基础,报纸必须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和报纸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核心受众和社会大环境所接受。

总之,在传媒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报纸应当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始终将人力培养当做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同时能够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同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营销策略作为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我国的报业组织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效利用变化带来的机遇,并由此重新走向辉煌。

注释:

高新鸿:《地方报业集团现存问题之我见》,《新闻传播》[J],2004年1月

陆小华:《整台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郑保卫 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新闻战线》,2003年1月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9

【关键词】竞争情报系统;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竞争情报和CiS在国外的现状

日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竞争情报,将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之一。截至20世纪末,世界竞争情报业市场的总产值己达700多亿美元。美国是竞争情报研究的发源地,195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e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professiona1s,简称SCip)成立,标志着竞争情报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

日本著名的九大综合商社,先后在海外设立了690个办事处,凭借这些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获得世界各地的科技、经济情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判断预测,适时采用有效的战略对策。

1.2竞争情报和CiS在国内的现状

在我国,有关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5年4月,中国的科技情报协会竞争情报分会(Soe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ofChina,简称SCiC)成立,标志着我国竞争情报业己进入有组织、规范化的发展阶段。2005年3月中远物流和百度公司合作开发CiS,大大了提高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能力,保持了企业竞争优势。

从总体上说.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仍处在探索阶段,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手工方式从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整体发展不平衡,缺乏合理的手段与科学的方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范围相对狭窄,针对性、实用性和预警性也都比较差。

2.CiS的构建模式与组织结构

2.1四种常见的CiS构建模式比较

归纳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经验,常见的CiS的构建模式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其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表2-1常见CiS的构建模式分析

table1theanalysisoftheCommonCompetitiveintelligenceSystemmode

2.2CiS的组织结构

在确定CiS的构建模式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并实施CiS的组织结构。首先要将竞争情报中心(CompetitiveintelligenceCenter,简称CiC)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来设置。CiC在企业CiS中处于核心地位,是CiS的控制和运行中心。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企业的竞争情报中心有以下八种设置方法:

(1)企业总管部门。情报人员直接向总经理报告,情报人员与最高决策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2)企业职能部门。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特点,CiC可以设置在销售部门、研发部门等。

(3)信息服务部门。把竞争情报中心融入企业内外部信息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可将CiC设置在信息服务部门或信息技术中心。

(4)企业管理层部门,与法律、财务部门并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情报部门设在这一层次,对企业战略决策合作提供服务。

(5)规划部门。辉瑞制药公司把情报部门设在规划部门,负责向决策者提供情报,提出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6)情报部门。它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情报人员要通过从不同的部门得到项目来维持部门的生存。荷兰的壳牌石油、德国的博世都采用这种方式。

(7)总部和分公司的协调分布式。企业总公司一级有协调单位,在企业子公司有相应的情报人员。柯达公司和施乐公司采用这种模式。

(8)总部设置竞争情报委员会,即混和式。如宝洁总公司有20个不同的子公司,总公司一级成立了竞争情报委员会,由20个子公司的情报人员参与并共同组成,根据一些项目将子公司的情报人员召集在一起活动,情报人员也经常聚会交流各自的经验。

3.对我国中小企业构建CiS的建议

通过对CiS的相关阐述,以及对CiS的构建模式和组织结构的介绍,最后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在构建CiS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首先选择适当的企业竞争情报的工作方式。

(2)要培养与竞争情报工作相适应的企业环境。

(3)企业管理层必须要参与并主导CiS的构建过程。

(4)选择合适的CiS的构建途径。

(5)重视情报人员在CiS中的关键作用。

(6)认识到构建CiS工作的长期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王立文.企业生存的第四种理由[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46.

[2]姚中平.高校普及竞争情报教育之我见[J].中国信息导报,2004(03).

[3]杨蜀.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情报探索,2005(l):79-81.

[4]胡星光,包昌火,谢新洲,李娜.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主要模式和运行机制[J].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模式和运行机制”课题总报告,2001,(6).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开题报告篇10

一、战略管理背景下cfo的职能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已经风靡全球。公司战略是一系列竞争策略和经营方法的联合体,管理者运用这些竞争策略和经营方法吸引目标顾客,成功进行竞争,保持和创造经营特色,并实现组织目标。出色的战略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在战略管理思潮下,企业管理的内容和结构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围绕制定和实现战略的战略营运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财务管理等应运而生。战略财务管理就是围绕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企业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其同传统财务管理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协助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实现这种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合作关系,cfo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最高指挥者在职能上必然要做出重要转变。笔者认为,在战略管理前提下,cfo带领财务管理团队应实现以下五方面职能:

(一)提供高质量、透明的财务报告 战略财务管理并不会改变财务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不管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理念如何变化,cfo仍应负责所领导的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交易事项进行正确判断和核算,并提供合法、高质、公开、透明的财务报告。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更应该强调财务报告的质量及透明度,因为企业财务失败会导致企业的社会信誉丧失,不但使公司战略的实现无从谈起,甚至还可能影响企业的生存,近年来全球多起企业财务造假案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作为股东的人,cfo有义务向股东报告公司价值创造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以便于股东作出股份购入、抛售或继续持有的决策,这必须建立在可靠、真实的账目核算和合法、公正的财务报告基础上。因此可以得出,提供高质量、透明的财务报告是cfo的基本职能,也是首要职能。

(二)倡导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进行股东价值创造活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行,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和民间资金正逐渐成为投资市场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其对企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机构本身需要持续地向其投资者提供高额回报(如民间资金)或者满足现金支出(如支付养老金)的要求。因而他们希望自己所投资企业的经营者能充分关注股东利益,实现股票和股利的最大限度增值。投资者明确表明企业经营者应能承诺企业的目标回报率,而且一旦经营者不能实现承诺,投资者即会要求撤换管理团队。基于这样的压力,企业经营者制定的战略目标必然要迎合投资者的要求。此时cfo便成为股东和高层管理者间的沟通桥梁:股东的要求可以通过cfo的理解转换为企业目标和硬性的财务指标;同时cfo又可以将股东的要求传递给经营者,帮助经营者理解股东利益至上的想法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在公司战略中的位置。基于此,cfo在公司内部自然担负起倡导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的重任。

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实现的关键是进行业绩管理,而cfo是业绩管理的负责人。一方面,企业价值增长同企业业绩密切相关,最主要的价值增长目标都会体现为硬性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现金流量等,作为财务部门的最高负责人,cfo应责无旁贷地帮助企业ceo等高层管理者理解并实现这些指标。另一方面,企业越强调公司价值,越需要建立一个基于统计和财务数据的信息框架,cfo及其团队可以迅速分析各时间段各指标间的联系并判定其对股东价值的影响。这两方面因素决定着cfo领导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

(三)实现财务工作由核算型财务向战略支持型财务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全球化、组织创新、经营节奏、个性化、微竞争及竞争加剧等因素及股东价值增加的压力,促使企业不断优化环节,寻求并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向新领域扩张。这些战略问题使处于企业价值管理中枢地位的cfo成为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成员,也促使cfo引领其团队转变核算型传统财务,更多地关注财务日常核算的工作模式,将支持企业作出科学、可行的战略并帮助实现战略作为其工作重心。这种转变应建立在财务管理团队完全可以为企业战略制定提供最重要的决策支持信息基础之上。在传统财务工作模式下,财务管理部门通常把工作重心仅放在反映企业资金流向、记录企业历史事项、为企业决策部门提供简单财务信息、做企业高层管理者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笔者认为,cfo应引领团队将工作重心调整为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经营运作:压缩日常核算时间,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效果,尽少地占用财务部门资源(但仍然很重要),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支持企业决策的信息服务工作中,同企业高管一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以协助其他职能部门更敏捷地应对市场变化、作为企业的交流大使促进高管层和股东间更好地沟通,并促进彼此间的关系、统筹安排企业资源、进行风险管理等。

实务工作中,我国cfo已经更多地参与到诸如收购兼并、战略投资、供应链构建与管理、新产品开发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战略制定中,并在战略实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力度和深度还不够。其内因是cfo的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尚不突出,其外因是企业高管层尚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部门的能量,企业股东也尚未对cfo职能作出科学定位。

(四)成为股东和企业管理高层间的沟通桥梁 根据委托理论,企业股东是委托人,ceo等管理团队是人,代表股东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股东与管理层间的利益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笔者认为,企业股东和ceo可以通过cfo来协调矛盾。在企业中,cfo起着调和剂的作用,以股东和高管层间沟通大使的身份出现,既独立于股东也独立于高管层,可以协调双方关系,促使双方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向股东报告高管层的工作业绩、经营中的苦衷及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向高管层解释股东期望达到的目标及原因,并努力用自身的力量获取大量有效财务信息帮助ceo制定和实施战略,成为ceo的战略合作伙伴。利用cfo的独特身份协调股东与高层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比股东运用外部监督方式进行监督更富有人情味,且效率更高。当然这一身份的实现首先需要股东对cfo职能明确定位。

(五)引领财务变革,做企业变革的推行者 企业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与企业的持续变革紧密相关。变革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任何变革都应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而这些有用的信息在企业内部可以依赖cfo的作用来获取。建立在网络和信息化平台上的财务部门运用强大的人力资本和分析工具能够提供有关市场、竞争对手、成本、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可靠资料,其关键问题是cfo领导的团队必须首先实现变革。这种变革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cfo要引领财务部门转变理念、转变工作重心为以战略支持为导向。战略支持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为企业战略制定租实施提供财务分析,为管理者和经营者提供模型及工具以支持更精确的预测;为管理层提供动态的预算、预测信息和实时的经营信息。其中,it技术为战略支持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环境支持。第二,面向经营,站在服务立场上提供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经营所需的财务数据,协助其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新形势下cfo应主动发挥带领管理团队提供经营服务的职能,经常与营运、产品开发、设计等职能部门沟通,建立良好关系,共同讨论经营方略,并积极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以使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应对竞争。在西方甚至出现了cfo在公司内部建立服务质量评分制度,让企业的其他部门给财务部门工作打分、并提出要求,财务部门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以求为企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的案例。第三,cfo引领团队主动优化财务组织,进行流程再造,旨在降低财务运行成本。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价格战成为竞争取胜的杀手锏。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成本降低是关键。cfo作为企业成本核算的执行者,首先应做好降低财务部门运营成本的工作。财务运转的流程再造、建立财务数据共享中心、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做法被证明是降低财务运营成本的有效方法。且在一些集团公司、跨国公司中得到实施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二、战略管理背景下cfo的能力建设

从以上论述可得出结论:战略管理背景下,中国企业cfo的职能极具挑战性,这对cfo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cfo的能力建设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的能力要素问题。笔者认为,cfo应该具备以下方面素质。才能与其所承担的职责相匹配:

(一)具备“t”型知识结构 “t”型知识结构可称为硬性技能要素,所谓“t”型知识结构是对cfo应具备知识的规划性描述。具体指应拥有宽广的管理技巧(横向)和深入的财务技术专长(竖向)。宽广的管理技巧需要cfo通晓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基础知识,cfo对这些知识并不需要精通。但要求其能够理解并运用;对财务专业知识,cfo不仅应具备包括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厚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还应精通税法、经济法和企业组织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样的知识结构至少需要经过5-10年的工作磨练,并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形成,在此过程中,cfo的自我积极培养是最佳方式。

(二)具备领导力和团队建设能力 财务管理能量的发挥并不能由cfo一人完成,而需要依靠整个财务部门的全部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才能完成。好的团队需要由好的领导者引领,好的领导者才能建设好的团队。如果cfo富有远见的战略思维和规划缺少有能力的职员很好地加以理解并协助其完成,那么远见卓识也只能是“见识”而已;同时,财务技术技能非常优秀的职员也希望追随能调动自身积极性的领导。两者关系非常紧密。另外,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使得cfo领导力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