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4:04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1

关键词:计算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培养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互联网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面对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事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工作的机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3]辛汉玲,丁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调查分析.现代企业文化,2008,(5).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2

目前职业生涯教育没有针对各个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迅速,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相当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由此我觉得,职业生涯教育在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尤为重要。

一、学生职业生涯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对it行业发展的认识

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均由德育教师授课,作为德育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申。可想而知,由于授课教师对it行业发展不甚了解,缺乏计算机职业规划指导,只能简单地按照书本理论“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书,这样的计划书必然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德育教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缺乏全面、有效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职业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学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技术和专业发展信息

近两年,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主要原因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求职方向不明晰,他们在选报该专业时大多是冲着“热门”、玩乐来的,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没有正确的心理定位;责任心差,劳动纪律观念不强,工作懒散,缺乏吃苦精神,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模糊,没有从社会、个人实际出发,而是随大流,定位过高或过低,甚至没有理想。中等计算机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若无一技之长,很难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全员参与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有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计算机专业全体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含义与职业价值,使本专业学生认识到此课程内容对于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能力及成就等,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特质与未来工作间的关系,以达到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生涯规划和决定。

2.分阶段实施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必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围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追求高质量生存和发展的总目标。可以按照学生所处的年级,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对高一年级学生,重点给他们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自我和生涯觉察的教育。这一任务主要由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和专业部主任以班会课、专业部集会等形式来完成。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如通过一定的测试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对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只有充分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对高二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专业技能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由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包含范围很广,一般都划分多个专业方向,在高一学完计算机基本技能后,高二将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因此,学生需要根据个人的职业定位去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这一任务由计算机专业职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共同完成。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市场,以及计算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定位。然后选择相应专业方向,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学习专业技能。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0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53

[本刊网址]http://hbxh.net

多媒体时代下,对计算机的运用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一项技能,计算机课程也是高职教学中最基本的课题,培养学生高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高职计算机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由于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特有的枯燥性,所以,传统教学课堂的局面不太容易掌控,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低下,出彩点又少,这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不少困惑。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对计算机教学加以特别的关注,着眼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构建三大要点

(一)导师教学设计。课前老师对于教学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学生后期实际操作技能展开,重点是针对学生实践技能和认知技能进行培养,在多媒体教案的设计中,结合大部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讲解,综合时代最新讯息,架构学生实践与理论桥梁,加快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进入状态的时间,逐步培养以一种统筹资源的能力。比如在pS高职教学中,网络讲师须结合学生群体先前的知识结构基础进行基础讲解。

(二)课堂教学资源分配。课堂教学中的资源分配主要是指学生如何控制降低内在负荷,提升相关认知负荷的能力展开。这项教学工序需要师生进行图示结构的讲解,明确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形成清晰的图示结构方便理解。而相关负荷的教学主要是多媒体讲师围绕创意性作业进行展开,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形成对网络课堂知识的不同迁移。外在负荷的教学主要是对知识结构不同深度和方向的拓展,便于在线群体学生的及时消化。

(三)课堂后期辅助。课后对学生的网络辅助教学也是巩固学生知识,重新组合学生记忆点的方法。多媒体讲师主要是通过固定时间的公开课或另外的及时通讯工具,类似QQ、微博微信等进行疑问解答,分享最新的预习或温习教学文件,对在线教学中遗忘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也可结合相关招聘岗位的工作要求进行针对性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作用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还是板书加讲解的教学模式,可如今,计算机中的大部分软件都是以图表和鼠标操控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种操控方式方便快捷,符合人性的需要。但在黑板上却是永远无法形象的讲解透彻的,也就是说现代计算机教学必须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授课方式,利用好先进的工具,直观的在大屏幕上进行操作和教学。教师通过对多媒体课时的精心设计,以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养成胆大心细的优良品质。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计算教学中,要努力结合相关联的内容去教学,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操作问题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和揣摩,逐步养成有条不紊的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去操作计算机。

另外,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每节课时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精心备课,着眼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际操作。通过对高职计算能力的不断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授课方式的改革,逐步培养出学生自学计算机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国家教育成果的延续,是作为一个学生最终要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特殊的知识,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全部灌输进学生的大脑,而是点到部分的原理就可以了,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好奇和问题去自学到一些知识和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应用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动手中思考,提高和拓展了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方式。比如说在讲完有关C语言的一维数据后,可以让学生回想刚刚讲过的原理,然后分析出二维和一维有什么区别?二维和三维又有什么不同?为学生更加方便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所以,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实效性。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细则

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基础》第二单元任务三“文件管理”为例,对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细则做如下具体分析与讲解:

(一)明确教学目标。基于该课多媒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学习心理,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文件名的组成,明确扩展名的含义;能熟练地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操作;会使用资源管理器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归纳和整理。能力目标:具有识别常见文件类型及扩展名的能力,具有有序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素质目标:锻炼学生懂得规划,懂得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懂得归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分清教学重难点和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为:熟练掌握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确定难点为:信息资源的分类、有序整理。同时,老师必须认真准备好多媒体课堂教学大纲与所需资料,引导课程教学大方向;学生准备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做铺垫,辅助老师教学顺利进行。

(三)创设情境,设置任务。教师通过自身或某位知名人士的职业规划幽默开场,期间也可适当对活泼性格的学生发问“如何对职业规划的理解”,缓解课堂氛围。接着率先进行全过程的电脑操作快速演示,让学生能够总揽全局,做到心中有数。随后让学生收看准备好的采访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观看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白:成功的开始源自于对学习的规划,对时间的规划,对已有资源的整理和拓展。从而引出文件管理的核心内容:对资源的有效整理和分类。

(四)分析任务,自主探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引导学生体会文件夹树状结构的特点,在介绍环节中展现文件命名清晰明了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文件、文件夹的命名规则及常见文件类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指导学生进入“找碴”游戏、“连线”游戏,体会文件命名规则及文件命名的重要性,知道不同扩展名文件类型是不同的,可进行适当移动和删除,以最终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最后,通过学习整理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体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体会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规划与文件夹文件的规划紧密相连。并通过学生自我推荐或小组代表进行公开操作展示,加深课堂印象。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完成对文件夹建立,移动,命名等相关操作,突出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帮助学生学习信息资源的有效归档,分类突破教学难点,游戏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文件搜索,理解文件命名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实战演练做好准备工作。

(五)完成任务,强化技能。按照不同的方式,如时间,志向,成长过程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体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资源整理、归类的特点,体会文件夹文件建立,命名与职业生涯是密不可分的,特别要注意文件命名与实际内容的匹配。并通过发问,让学生回答总结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与意义。并根据职业生涯设计,将图片、文档、音乐等相关资料加入到职业生涯文件夹中,归类资源。进一步熟悉对文件夹移动、删除、重命名等的基本操作,培养严谨的层次意识。在对自己做了全面的思考审视后,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闪光点,逐渐形成科学的规划意识与方向。通过各个小组之间的讨论和发言,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六)展示评价,总结提升,续写作业,任务拓展。师生依据实操阶段评价标准,对本堂课任务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填写评价表。并推荐优秀案例,进行在线示范展示,最后学生评选出本节课的技能之星。本环节对操作过程评价和填写考核标准,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巩固提升操作技能。同时,在D盘建立个人共享文档,将视频、音频等文件移动至该文件中,并共享该文件夹。拓展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就业竞争力人才

[作者简介]凌小平(196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应用;周亨炉(197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江西南昌33002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3-02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就业人数众多,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在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下,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招聘的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减少,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变得越来越难。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专业型的人才向综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全能人才转变。企业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维护能力。但是高职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属于专业型的人才,他们的素质不高,综合能力较低,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因此造成了企业找不到人,而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尴尬状况。

2.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历上往往处于弱势。比起高职毕业生而言,企业更愿意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他们认为学历高的人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能力比较强,而且这些人是企业的门面,谈及一个企业,如果全部都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和研究生,毫无疑问,人们对这个企业的印象就会加分。目前全国各类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低端人才达到饱和,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3.高职院校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it毕业生专业技术以外的人文素质,但是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育,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分彰显个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不少学生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消极工作,喜欢抱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较差,创新水平较低,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

4.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缺少职业规划,就业方向不明确。职业规划可以激发高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大学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不明确,他们认为学校会安排好课程和未来的就业指导,他们未来的工作以及发展方向是确定的,只是在被动接受,缺乏对于市场现状的分析和预见能力。

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随着扩招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目前毕业生已经达到700万人,他们急需要解决就业的问题。而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促进高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缓解政府部门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和竞争,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推动高职院校发展。就业率的提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学生的增多会促使高职院校规模增大,而高职院校要适应如此巨大的规模和管理就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三、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低,处于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要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不仅仅要依靠学生自己制定职业生涯的规划,还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强化就业技能,加强专业实践,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此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各企业单位的就业需要、就业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帮助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以下是我总结的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1.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认清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动态地、持续性地分析市场需要,了解就业市场,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行业和职业,定位职业方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认清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增强职业竞争力,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被动转为主动,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有针对地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握重点。除此以外,还需要提高自我展示能力,再好的东西,如果你展示不出来你的好,没有人会来聘

用你,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展现自身的各种能力给企业,凸显自己的价值,以便得到一个好的工作。

2.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在困苦中寻找机遇。虽然it技术在中国得到飞速的发展,各中小城市it人员都已经逐渐达到饱和。但是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进度缓慢,it技术刚刚起步,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缺少大量的it技术人员。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把握住就业机会,敢于在艰难困苦的地方寻找机遇。越是贫穷困苦的地方,机遇也就越大,如果一味地只想在大城市里寻求高待遇的it技术工作,那么只会造成就业难的状况。目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改进农村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的新发展,鼓励毕业生去西部支教,去西部发展,并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这个机遇,去农村发展或者去西部发展,将it技术与现代化的农业结合,推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解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力,以科技兴农,达到双赢,成就自己的事业。

3.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基于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环境不是很理想。相比于专业技术,企业越来越重视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因为就算毕业生专业技术再强,也和企业所做的工作不一样,大多数企业的工作是基于it技术的而不是研究it技术。所以毕业生进入企业必须经过企业的培训和改造,这就使所有人的技术水平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个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是不一样的。很多毕业生缺少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工作态度不端正,拜金主义严重,跳槽频繁,哪个企业给的工资高就去哪个企业,毫无原则。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基于市场,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高职院校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团队意识好、服务意识强、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端正、适应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并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等。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涉及很多英文单词,因此要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水平,对于没能通过专业英语考试的学生,不发毕业证。除此以外,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兼顾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课程,突出实验实训教学,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加强课程的实景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实例教学环境与应用实境实习氛围,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5.高职院校要着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优良的品格和作风。由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学院要着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优良的品格和作风,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学生认知活动的灵活性和速度,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是本科教育中十分重视的一点,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自学能力也是其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由于it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技术,其专业知识不仅多,而且繁杂难懂,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勤奋自学,提高自学的效率,保证自学的效果才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利用网上各种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电子图书等学习资料去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层次水平、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增强自控能力。

7.重视学生it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在当今社会,除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资格证书。但高职教育由于它的局限性,往往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注重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常都没有it资格证书,这一点上本科生就极具优势。毕竟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学生的第二块敲门砖,是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手段,如果连资格证书都没有,那么即使你职业技能再好,企业也不会知道,更不会去了解。而且由于学校不注重资格证书,许多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人都是懒惰的动物,如果没有逼着学生去学,他们是不会主动去学的。毫无疑问,考试是迫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it专业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资格证书获取情况,如三级it工程师、四级it工程师等,形成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并重的局势。

8.政府要构建信息平台,注重人才市场的投入,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政府应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增加对高职教育教育基金的投入,切实采取措施,汇总各企业单位的就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开发和拓展,保障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让企业逐渐重视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处于竞争的末梢,大量高职计算机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造成劳动力的浪费,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面对这个情况,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必须共同努力,增强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高职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文成.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矛盾[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胡光鲁.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5

关键词:预算执行力;预算体制;预算考评;问责制

预算管理在军队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健全和完善军队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大力提升预算执行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军队预算在执行环节存在的松弛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重从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入手,改革完善预算体制、实行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和建立预算行政问责制度。

一、强化预算执行组织基础,改革军队内部预算体制

首先,应规范军队部门内部的预算关系。规范军队部门内部的预算关系,主要是规范单位预算和分项预算之间的关系。必须将分项预算置于单位预算之下,一切经费的申请都必须纳入单位预算并归口到负责预算编制的部门统一办理,一切经费的拨款都必须归口到负责拨款的部门统一办理。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由一个渠道向国防部门拨款,军队部门才能由一个渠道向政府编报预算。

其次,设置规划、计划与预算三位一体的职能机构。美军设立了国防规划与资源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国防部和各军种的规划、计划与预算的审定,以及向国防部长和第一副部长提出建议,并负责处理国防政策与资源分配之间出现的问题。这一经验值得我军借鉴和学习。为了实现国防建设长期规划、中期计划与年度军队预算制定紧密结合,有必要将军队预算的编制机构从后勤财务和装备财务中分离出来,将这两部分职能合并,专门设置直接隶属于中央军委和各级党委的规划、计划与预算三位一体的职能机构,同时,合并与调整目前的后勤财务部门与装备财务部门,将其作为隶属于后勤系统的专门负责经费保障的勤务部门,归口办理所属单位和本级业务部门的经费划拨、结算报销,以及从事会计核算、分项经费和单位经费决算、经费管理等业务工作。

再次,科学划分军队预算的制定权限。军队部门内部的预算体制对预算权限的划分,可分为纵向划分和横向划分。纵向划分主要是指预算权限在各级预算主体之间的划分,横向划分主要是指预算权限在预算编制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划分。从预算审批权限在各级预算主体之间的划分看,包括经费分配和经费使用两个方面。从预算制定权限在预算编制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关系看,预算制定权应与预算执行权分离,以便于两者相互制约。可考虑将目前由事业部门行使的分项预算制定权和后勤财务部门行使的单位预算制定权收归新设置的综合计划与预算机构,使事业部门只拥有事权和分项预算的建议权,以及负有严格执行预算的职责;后勤财务部门既是军费年度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的执行机构,也是监督事业部门执行分项预算的机构。

二、强化预算执行后续监督,完善预算绩效考评制度

预算绩效考评是对预算执行的一种后续监督和修正,主要针对目前预算功能作用弱化,资源浪费和预算效率低下的现象。有效推动预算绩效考评工作的实施能够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提升预算执行力。

首先,制定绩效预算计划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一个“优先”、两个“结合”。一个“优先”是专项资金优先。由于专项资金都有明确的功能和使用方向,相对于其他经费来讲,制定绩效计划比较容易,因此,制定绩效计划应以专项资金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到部门公用经费。两个“结合”:一是绩效计划的制定应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应继续完善部门预算,严格按目标、功能、绩效要求来细化预算编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一并制定年度绩效计划。二是绩效计划的制定应与单位部门的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一方面使单位的具体工作与军队的长远规划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推动滚动预算的实行,保证预算年度的相互衔接。

其次,制定预算绩效考评计划。目前,各级、各部门实际上都制定了与军队五年计划目标一致的发展规划、以及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因此,各级、各部门应将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包括绩效目标和量化考核指标),使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与军队的总体发展规划联系起来。

第三,运用绩效—成本分析法科学确定部队建设规划。成本分析法是预算绩效评估及编制绩效预算的基本分析工具。例如:某部队的预算支出安排,除了必不可少的开支,只有少量机动经费。这时部队犯难了:是先修一条通往营区外的道路,还是先修建食堂,或者是进行官兵宿舍旧房改造,这些事情哪个应该先办,哪个应该后办,这里就可以用绩效—成本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绩效—成本分析使军费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第四,合理确定预算绩效考评指标。预算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有一个特点,越是具体的有直接成果的项目,越容易确定绩效考评指标、进行绩效评估。相对而言,基层部队和事业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相对容易确定。目前已经试行的预算绩效评估,还是粗线条的,不够精细,也不够科学。因此,预算绩效考评可重点在军以下机关事业部门和基层部队中实施并完善。绩效考评指标的制定可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办法,首先从项目预算入手,制定出项目的绩效考评指标,并与其预算相对应;对于暂时无法制定具体绩效考评指标的预算项目,再与经费预算放在一起,与单位、部门的总体绩效目标挂钩。在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和评估方面,应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仅靠财务部门或事业部门的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可以采取由专家讨论和听取官兵代表意见两个渠道形成。通过这样的内外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

三、强化预算执行奖惩力度,健全预算行政问责制度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6

关键词:“双师”素质;课岗交融;项目主导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09-02

国家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骨干校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1骨干校建设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2“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要求

2.1“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要求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建设重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是指在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依托学院的职业素质平台,组织相关人员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维建模制作员等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开发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要的项目,将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科学地将其转化为阶段学习的学期课程项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由浅入深选取项目进行教学,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建立“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

2.2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在实施“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教师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岗交融”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要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项目主导”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项目开发能力。“项目主导”中的项目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主导整个课程体系,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项目的序化、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的保证。教师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序化项目的实施流程、设计项目实施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项目教学。

3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根据骨干校双师建设任务及“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相适应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3.1培养规划建设

1)制定专业双师中长期培养计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课程师资匹配情况,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专业双师培养规划中包含教师的达标要求、达标时间,培养途径,评估办法,要求取得中高级行业专业证书或技能级证书等情况。

2)制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在骨干院校建设期内的专业成长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规划)。个人规划应符合系部专业总体规划,满足系部专业总体规划要求。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应有阶段目标,纳入专业培训规划之中,教学办配合专业建设小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专业的规划落到实处。

3.2培养措施建设

骨干校建设要求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为切入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围绕“订单班”、“工作室”、“接力培养”三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打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平台。

1)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充分运用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基地融生产、建设、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项目开发共同促进的目标。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与生产、开发实训相结合,把软件设计理念与实践项目开发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

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从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多方面深层次进行合作,形成面向生产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掌握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实际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和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做"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训进修,更新职教理念,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的重要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的能力水平,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平台培训教师。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派遣教师参与it行业的技术培训,掌握it技术发展趋势,并将技术的更新反映到实际教学改革中。利用行业企业的员工培养平台及培养资源,培训教师掌握企业岗位需求、技能,将行业企业培训的优势与资源、经验应用到教学中。

利用高职高专联盟师资培训平台培训教师。国家示范校工程使一批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平台,派遣教师到具有相近专业的示范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等经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开发、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材编写的能力。

3)校企共建工作室,实现企业化运营,提升教师实践与科研能力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建工作室,以开展生产项目、科研研究为载体,通过企业化运营来提高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工作室的运行可以使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科研能力。

4)积极引进兼职教师

企业处于生产最前沿,拥有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把校内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还要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也变成学院的“双师型”教师。

3.3激励措施建设

1)职称评定倾斜。把下厂实践、企业顶岗轮训、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经历作为我系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现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引导。规定评职人员需要具备1年及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优先评职的待遇。

2)在聘级中,把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内容作为聘级的重要采分点。

3)在待遇方面,制定向双师教师倾斜的措施。被选派到企业学习的教师,享受在岗教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给以课时补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可抵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评优中,同等条件下,双师素质教师优先;对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予报销费用。

3.4保障措施建设

1)认定标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规定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执)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训(验)室建设;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主要参与是指除主持人外排名在前三名);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院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

2)资金保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划拨专项双师培养经费,保障教师培训及下厂实践需要,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3)条件保障。根据教学计划,在时间和制度上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寒暑假或者课程设计时间段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脱产到生产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

4结论

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基于“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完成骨干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建设任务的同时对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

[2]陈胜利.“双师型”教师资格评价标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3]沈文娟.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1).

[4]刘勺华,王胜山,周同根,房亚.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7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受到重视。根据我国计划在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初探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浅谈酒店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通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和对策浅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艺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探索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析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析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视角下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系统分析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强调的若干环节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就业渠道的研究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3]江苏省残联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基层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机构达标验收的通知[eB/oL].[2009-12-27]..

[4]谭建伟,孙丽璐.专业课程教师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陆园美,张合霓,等.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建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1):51-54.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8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157-02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

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

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

根据招聘网站2016年12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

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

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

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⑵笠嫡媸蛋咐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

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

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

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9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深入到各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这种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从以前的应用型人才向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转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着力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

随着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现代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请看以下数字:在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51JoB上,热门的搜索自动排列行业当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地区的计算机软件岗位搜索量都是排第一位。如图1所示:

另外,查询2010年前两个月、北京、上海的计算机专业岗位招聘数据分别是:北京有两万多个,上海有—万九千多个。如图2所示:

另据笔者所在的广州地区,某日报刊登统计数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通报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报告中获悉,需求大于求职的工作,缺口最大的前四个职业是机械冷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元器件制造,计算机工程技术,其中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职位需求91354人,求职只有59018人,缺口有32336人。

由此可见,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很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许多人都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与市场需求上存在着错位和脱节。到底应如何定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答案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

一、计算机工程技术简介

工程技术首先是工程+技术基础学科,是复合型的概念。工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把生产要素组成更有效的系统,并从事的规划、设让评价和创新活动。计算机工程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从事各种计算机相关工程的组织、规划和设休以达到低成本、更高效的目标。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媒体与设计这三个大的方向,而一般与系统的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硬件和软件方向,因此计算机工程技术狭义上包括了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俗称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这两个方向。

当前社会上对工程技术这个词都普遍这样认为:工程技术是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代名词,没有硕士、博士层次水平,是谈不上工程技术的,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抱怀疑态度。其实,工程技术的定义和范围很六工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有大小之分,但工程组织、规划和建设的模式是通用的,规律是相似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流程,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计算机工程,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必要性

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看,主要分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术工程型人术研发型人术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研发型的人才更适合由高校或研究所来培养,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由高等职业院校来承担。在当前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上,it企业对工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是最大的。而高等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的条件和层次上,是最适合大量地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因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是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是继承、延续了高校的深厚知识、教学底蕴,先天优势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与it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能够为学校提供最新、实用的撰术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但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市场所需的工程技术型人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多以传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进行。笔者对近十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计划进行比较,名称一般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软件技术”,一都很雷同,却没有一个招生计划的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含有“工程技术”字样的。可见在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先从课程改革人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途径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经过反复的技能实训,成为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术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来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t.专业教学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是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压缩模式,就是相当于高等技工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不上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也比那些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系统培养而又懂一些电脑知识的人强不了多少,而且绝大部分教学计划根本没有引人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安排。

2.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大部分对学生进人社会后所从事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没有学到。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之外,缺乏对计算机最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本上是没有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发展职业性是发展高等性的前提,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术就是培养职业型的人术在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前提下,一味追求“层次”而发展高等性,只会导致简单沿用本科学科课程体系的倾向,高职的高等性不是和学术性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的,而是与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职的高等性。职业性的高等性才是当前高职课程发展路径的明智选择。

5.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

(1)实现课程结构与工程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程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工程组织、设让规划和建设的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职业能力是指:工作者能够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高职课程内容就应该围绕这种工程职业能力去设置。

(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程项目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程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篇10

论文摘要: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学科劣势、用人单位对传统农业院校的认识不当及学生自身定位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传统的、通用性的就业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要。本文在分析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特点的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引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探讨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

作为高校本科专业中人数最多的计算机专业〔,,,业界发展高速,专业知识更新速度也随较其它行业迅速,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更新速度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传统的就业报导模式也不能快速传导市场信息,故在计算机类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信息失衡的问题。广东省虽然是我国计算机专业人长需求最大的省份之一,但广东省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及其它省来广东就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也相对较多。作为传统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学科劣势、用人单位对传统农业院校的认识不当及学生自身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因此,传统的、通用性的教学模式与就业指导模式已很难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要,就业指导应改变过去单纯的就业技能、就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模式,与高校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互为指导,贯穿到学生的培养计划、综合素质拓展、就业观念、职业意识构建和就业技巧等方面。同时,就业相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我成才、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目标动机气氛,为学生提供全程性的指导与教育,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本文将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引入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试图为广东省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统提供新的视野和工作框架。

i当前学生对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的认知与现状

为了了解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认知情况,为构建目标定向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型提供感性的认识,创新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新思维,针对zoos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1)毕业生就业仍不够积极主动。调查结果显示16.8%的学生通过供需见面会获得就业信息,48.4%通过网上,14.7%通过亲友介绍,而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通过老师和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帮助获得就业信息。这说明了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欠缺主动,就业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与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不相适应。

(z)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限制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在对学生自我评价的调查中发现,认为个人最大优势为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吃苦耐劳、创新精神的比例依次为16%,12%.56%及14%,认为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吃苦耐劳、创新精神是个人最大劣势的比例依次为为16%,64%.6%及22%。这说明大多数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继承了“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应是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有调查显示缺乏对社会和it行业的了解及自身专业知识匾乏,是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因素之一〔n。受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就业指导模式的限制,学生在求学阶段接触业界的机会较少,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业界的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况的介绍也较少,致使学生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规划造成一定的滞后。与此同时,学生主动参专业技能锻炼活动的积极性也严重不足,如表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很少或基本不参加“第二课堂”、实践、创新活动。

(3)学生对专业学习目标模糊,缺之职业生涯的规划。据调查结果显示,热爱所学专业的有占42%,感觉一般的占48%,余下则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直观的说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度一般,在这样的消极的“掌握回避”动机当中,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好专业既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的目标定向。同时,造成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是有两个原因的:一是在教学当中,缺少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以及没有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二是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学生的掌握趋近目标和成就趋近目标的教育。这都使得学生对与本专业产生消极的情绪,继而影响了自己的专业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

z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动机是个体活动的主观意图,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在心理学研究中,与成功、失败以及成就追求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志向水平与目标定向方面的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中心〔2}。对于目标,一般认为,目标是个体要努力达到的、具体的成绩标准和结果。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认识,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如具有较强目标定向者有利于自己建立适应的动机模式,对活动有积极的态度与认识,在面对困难时有较强的意志力:而自我定向者则反(3]

譬如,学生在掌握目标(成才)动机气氛下,学生提升对自身锻炼(学习)的内在兴趣和动力,并在实际行动中主动地认知和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为走上社会做好准备;相反,学生失去了目标的导向,削弱了其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破坏了自身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因此,在这样的理论体系当中,我们分析了传统的教学和就业的需要与不足,总结出教学和就业指导的互为指导的观点,并提出了“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见图n。

该模型将学生的目标定向和学校的教学与就业指导分成了四个阶段,表明了“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过程。模型的每个阶段分别阐述了:掌握目标与掌握目标动机气氛、成就目标与成就目标动机气氛、成就目标长期效应与专业目标动机气氛以及职业目标与职业目标动机气氛等四方面的就业指导意义。

3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棋型分析

3.1掌握目标与掌握目标动机气氛

学生在高校里面对新环境、新专业、新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的需求、背景以及环境因素下进行目标定向。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学习任务定向者有利于自己建立适应的动机模式—掌握趋近,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追求,在面对新环境和困难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掌握了对活动的内在兴趣。而自我定向者则反,其动机模式表现为掌握回避。但无论是任务定向者还是自我定向者,都需要学校透过本专业认知教育、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拓展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掌握目标动机气氛,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定向,正确地认识专业,认识人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后续学习定好基调,打好基础。

3.2成就目标与成就目标动机气氛

学生在掌握趋近的目标定向下,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再学校运用得任务定向机制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成绩趋近的目标定向模式,全程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能力目标的追求。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个体的情绪、行为(如学习策略)等特征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在这过程中的目标定向发生偏离。

在实际当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人生追求的态度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出现存在两极走向,在活动中表现出一些非适应,对失败做出消极的能力归因,不愿学习新知识或完成挑战性的任务,回避表现出低能的情境t创。此类现象就是所提到的目标回避。这时,学校应该为学生进行成败归因分析,不应以同一的动机气氛要求学生,激励其在自己的目标定向气氛当中“量力而行”,使其渐进式地融入成就目标动机气氛。

3.3成就目标长期效应与专业目标动机气氛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显然是成就目标定向的深入发展。因为在目标定向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是否一致,是存在着个体目标坚持度和情境认知不同的差异性。因此,在此阶段中,特别是相对于计算机这样注重专业技能的工科类专业,我们应该以能力定向的模式来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来营造专业目标动机气氛,让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发展的认知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认识得到提高和充实。

在此阶段,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加强,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当中适当于业界需求进行结合,合理的及时增加当前人才培养计划中不足的部分。同时,学生在这样的动机气氛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的定向,继而做好对面向职业的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并且能保持成就目标定向的长期效应。

3.4职业目标与职业目标动机气氛

在前面三个阶段的目标定向引导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水平较高,但学生还会面对着择业心态、就业成败归因、就业技巧不足和就业信息缺乏等方面的影响。这里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向学生提供就业技巧培训、择业观教育和就业信息等相关服务,让学生在职业目标动机气氛下,保持对就业的正确择业观、积极的就业态度。

4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式的关键点

4.1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工作统一化

目标定向的就业指导模型是建立在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两者互为指导,在高校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就业市场的态势、学生的需求、学科知识的更新情况作出适应当前阶段的教学与就业指导计划。这就需要在这两项工作中,统一领导,加强沟通,统一规划。

4.2就业指导部门规范化、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