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4:19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助产方向)专业多基因遗传与环境智力与身高形成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习压力、心理障碍、个人先天遗传条件和人际交往压力等等方面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的是环境影响、有的遗传影响、有的是后天学习不能等等因素所导致,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处世的态度、以及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于是一些学生的心理便走进了误区,教师在遗传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和疏导心理问题。

一、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状况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理特点进入高职三年级学习的护理专业(助产方向)的学生,从生理上看,她们将进入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各种生理功能(如大脑思维、语言能力、身高、体重、性器官的发育等等)日趋完善;通过一、二年级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了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物质基础、细胞、遗传、生殖新陈代谢的知识,这些条件对于学生学习、理解人类遗传与优生(人类健康的成长、发育、学习、生殖等等)是非常有益的。

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高职护理专业(助产方向)三年级的学生,从生理上看,她们的发育将进入成熟阶段,但是从心理上看,她们处在比较幼稚时期,因为她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长环境优越,生活条件较好,没有压力的成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家庭父母的经济、自己情感、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学校的课业任务、同学之间沟通等等问题,她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扩大。通过学习遗传与优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智力、体力、身高、体重等等,是与父母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环境因素(教育、学习、锻炼、营养、持之以恒的品质等等)影响自己这些性状,可以纠正遗传的先天不足,增强自信心,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三年级的高职护理专业(助产方向)学生,经过前两年的文化课、基础课的学习,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知识联想能力均提高,适合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分析,学生对自己、社会、生活中的遗传问题有一定关注能力,有利于分析、学习、形成相关的健康心理。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压力

1、学习方面压力对于不少高职学生而言,经常会发生“别人比你好”,“考试怎么考得这么差”?于是,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脑子笨,怀疑自己的大脑思维、语言能力;结果开始出现厌学,惧怕考试,她们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这些人群中不乏一些品行优秀的学生。而老师与家长也经常教育学生要考好的成绩,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还相对较脆弱的同学们就会出现心理压力,有的变得脾气暴躁,做事紧张,有的闷闷不乐,出现心理消极现象,有的也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把情绪转移到对抗教师、家长和同学,造成各种不和谐的学习和生活事件,表现比较明显的一些心理问题。

2、生长发育心理障碍高职学生大多在经历着青春期,对自己外貌、身高、体重、体型、性器官的发育等等快速变化,面对自己的状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于是形成自悲情绪,会较长时间出现困惑和烦恼;比如会有一段时间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感到乏味;思考能力下降,变得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失去动力,人变懒了,厌学;食欲不振,失眠等等。高职学生的这些心理现象,是出现的心理断乳期表现:心理上有逆反性、行为上有冲动性、性格上有开放性、意志上有脆弱性,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交往需求与闭塞心态冲突,这些矛盾必然会引起她们这样或那样的生理困惑或心理困扰。

三、结合教学进行心理疏导

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一旦遭遇心理困扰往往很难走出阴影,如果这时社会、家庭、学校不及时给予足够的引导和关怀,不能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打心灵疫苗”,这种“情绪”就会加速滋生蔓延为“病症”,那么,面对学生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保持心理健康呢?

1.对学习方面压力进行心理疏导学生作为心理问题的最大受害者,我们应该及时注意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遗传与优生的教学中,教育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智力的理解错误(如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脑子笨,怀疑自己的大脑思维、语言能力等等),用健康的心理,科学的知识去改变自己智力,通过教学懂得,智力虽然是遗传的,但是因为是多基因遗传,智力在人类的表达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父母支持、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坚持和刻苦学习的品质等等)对于智力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需要掌握遗传与优生知识的学生,自己首先要懂得在遗传(人出生时)已经确定的现在,强调父母给自己的智力遗传不足,对自己的智力发展已经是毫无疑义了,只能通过环境因素影响(教育环境,老师指导、自己努力、自我约束等等)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尽早通过进行身心健康的调节,实现理想的智力发展,才能提高智力水平,顺利通过学校的多种智力测试和人生的智力应用和检测。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知识;遴选策略;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10-03

【作者简介】黄为良,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36),高级教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核心作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或缺影响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强调教育应由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为核心转向以素养发展为核心。新近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给出了较为清晰的描述。“走向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重点和发展方向。

就小学数学而言,落实“走向核心素养”这一相对宏观的教育理念,一方面需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与学生整体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的途径和策略。尽管当下我们尚未就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达成共识,但数学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思想必然是构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元素。同时,这些基本元素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即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要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核心思想的体验与感悟又要以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作载体,离开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思想,所谓核心素养自然无从谈起。也正因如此,从小学数学的众多知识点中遴选出更具基础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核心知识,并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进一步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常,人们将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关系、基本规律等称为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后续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内容领域较多,其自身的结构性也就相对较弱,如果不分主次地将它们视作课程内容的核心和课堂教学的重点,势必会影响学习材料的优化组织、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探究活动的深度推进,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本质以及相关基本数学思想的感悟,影响其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事实上,只有真正做到对众多知识点有所取舍,我们才能从低效、重复、令人厌倦的各种训练中抬起头来,将目光更加从容地投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那么,哪些基础知识具有区别于普通基础知识的核心价值?如何从小学数学众多知识点中遴选出并确立一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的核心知识呢?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要在展开过程中考察内涵丰富性。所谓内涵丰富性,是指在知识自身及其形成过程中,除去其显性意义,是否还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否对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一定的启示,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及其心智成长。例如:通过“运算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运算律的基本内容,初步学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而且能够积累探索规律的学习经验,增强开展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四则运算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感受探索、表征和应用规律过程所蕴含的推理思想、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如果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运算律也是整个代数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因为整个代数学的发展就是系统地应用运算律去解决各种各样的代数问题。所以,运算律作为核心知识是当之无愧的。

二要在拓展过程中考察自主生长性。这里所说的自主生长性主要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再生力和迁移力。这不仅是相关知识得以生发和赖以依附的逻辑纽带,也是探索新的规律、解决新的问题时选择策略的思维起点。考察某个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主生长性,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看它可供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在拓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时,有一条基本的规则――“把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减、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减”。这条规则反映的是加减运算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由此规则出发,容易类推出“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将数位对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将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可见,“把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减、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减”尽管简单、浅白,却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核心知识。

三要在整理过程中考察结构关联性。任何数学知识从来就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正是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使得数学内容总是以一种结构化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需要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加工,使之更具条理性、更加结构化,以促使相关知识的核心价值自然地显现出来。在一个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中,总是存在一个或几个处于核心位置的知识,由这些知识出发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结构中诸要素的内在关联,并使相关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单位“1”就是分数知识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既可表示抽象的自然数“1”,也可表示具体的单位数量――当它表示抽象的自然数“1”时,得到的分数具有“率”的属性;当它表示具体的单位数量时,得到的分数具有“量”的属性。通过单位“1”的转化能把a÷b归结为分数,即如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结果既可用1/4表示(即每人分得“3块饼”的1/4),也可用3/4块表示(即每人分得“1块饼”的3/4),而后一种表示方法即可表明3÷4=3/4。此外,利用单位“1”的概念可将两个整数量的比归结为相应的分数,利用由单位“1”衍生的“分数单位”的累加则能得到相应的假分数。

四要在应用过程中考察基本解释力。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数学应用本身也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尽管如此,不同数学知识在应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主次和轻重之分的,核心知识在此过程中通常居于支配地位,起到关键作用,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反之,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数学知识,通常具有较为突出的核心价值。例如:计量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计量法,二是间接计量法。直接计量的操作过程通常比较烦琐,且计量结果往往又是近似值,所以常常不被看重。然而,在计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直接计量的作用就会显得不可替代,而且只要将覆盖在平面图形上的“小方格”进一步细分,就可使计量结果逐步接近准确的数值。这就表明直接计量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基本解释力,它的数学意义自然也是值得关注的。

如前所述,就小学数学而言,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目标,不仅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而且需要努力探索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有两个:一是引领探究,二是加强应用。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化学;简单知识;复杂知识;系统知识;运用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伯尔(ausubel)的学习理论[1]。奥苏伯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ausubel的先行组织者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现在高中化学新教材,无论是那个版本,都比较贯彻新课程的思想,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对比能力。因此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即知识点比较零散,系统性不是太强。因此,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概念图,运用各种概念图进行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更容易系统掌握知识。

一、用概念图学习简单知识[2]

概念图应用的初始阶段,教师设定新授课中容量较小的简单知识为研究主题,学生先阅读教材,亲身体验,感受相关实物、模型、图片等情境,再分组讨论,列出相关的概念,探究它们的关系,借助粉笔、尺子、圆规等工具,在白纸、黑板上,用箭头按一定方式连接节点概念,形成链式图或气泡图。这些概念图的基本类型,绘制方便,视觉明快,能鲜明地表达出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1.用链式图描述流程。概念问有流程意义的简单知识,用箭头将相关概念的节点串接成链状。抓住概念之间的流程顺序,标注好连接词,以描述概念之间的联系;主链各节点对应下方,可以有相应概念功能特性之类的说明,达到细化主干概念的目的,也起到拓展相关知识的作用。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见图1)。

通过这个链式图,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特点,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与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简单清晰,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识记。

简单知识概念问的单向递进关系,用链式图描述浅显易懂,学习者按箭头指向逐一认知概念,循序渐进,逐步理解主题的含义;恰当的连接词表述,有利于于阅读理解。链式图是概念图线性类型的基本形式,无并列层次,图形结构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直观,比文本形式更容易识记。

2.用气泡图实施导学。讲授新课时用气泡图,可以帮助对中心词做出简单联想。操作时将核心概念置于中心位置,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放在周围,按一定方向(如顺时针方向),依次用箭头连接,形成由核心概念向四周发散的气泡图。气泡图的层级少,同层次节点之间内容独立,由图形可直观理解核心概念的知识组成。气泡图各层次节点可以是教材的主标题和副标题,类似文本目录,起着标题导学的作用。以此图导学新知识,可以逐一分析消化,比文本顺畅,也引人注目。令学习者思路清晰,围绕核心概念顺藤摸瓜,将涵盖的内容,细细咀嚼,各个击破(见图2)。

链式图和气泡图,层次简单,简约流畅。活用于筒单知识的学习。在新课学习时,可根据教材的知识范畴,应用不同类型的概念图来归纳知识,形象直观。

二、用概念图建构复杂知识

选用结构层次较为复杂的类型,归纳新课知识内容,如用维恩图和等级图小结新课知识。先确定好主题中的难点概念,通过分析比较,绘制具有特色的维恩图,辨析复杂知识的概念。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绘具有多层次的等级图.构建复杂知识的框架,图形层数不定,同层次概念在意义上并列,条线清晰,可视化程度高,内容透彻全面。

1.用维恩图辨析区分。维恩图,也叫文氏图,用于显示元素集合重叠区域的图示。维恩图既可以表示一个独立的集合,也可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恩图中两个以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进行区分比较,用圆圈中的共同区域和不同区域,分别表示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具有分类、区分和辨析概念信息的作用。它会有一些延伸的图形,不同区域圆圈向内或向外套环,进一步区分辨析概念问的从属关系。如有机物各种反应的关系图(见图3)。

通过画圈叠加,根据概念间的从属和分支,按区域标注好概念文字,也可以用数字序号标明好概念的层级数。从各区域的叠加情况,透视出概念问的区别和联系,能清楚辩析它们的关系,维恩图列举区分概念的数目有限,层级也不多,但分辨力强,视觉效果好,对认知复杂知识中关系较模糊的概念很有效。

2.用等级图纵向建构。等级图将核心概念置于顶层,层次相同的相关概念并列,层次不同的概念纵向深入排列,箭头向下依次连接,它适用于建构概念层次多的复杂知识。学生排列概念顺序时,须对概念的层次关系透彻理解,充分把握。绘制成图后还要不断纠错,修正完善。等级图的概念分级明显,条理清晰,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概括性。学习者在纵向深入研究知识的同时,兼顾同层次概念问的渗透,使图中知识的结构更加准确完善,促进学习者的整体记忆。

三、用概念图整理系统知识

概念图应用的拓展阶段,教师用它来整理单元知识。先设置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分析概括与核心概念相关的知识点,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再选择较多分支的概念图为主要类型,局部选择其他类型辅助,绘成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概念图,以表达概念问错综复杂的知识联系。

1.用括号图分析概括。括号图中相关概念的从属和并列关系明显,依概念属性大小,从左到右用箭头连接,横向显示概念的从属关系;按概念内涵大小,从上到下用括弧罗列,纵向显示概念的并列关系;加上连接词,再利用正反括弧分析综合,层次分明,条理性强。局部箭头回转分支成网络,进一步说明属性关系。括号图虽容量大,却篇幅小,板书顺手,绘制方便。图形的视觉化程度虽不太高,但与网络图综合后,概括性强,图形内容丰富,加上括弧和箭头灵活运用,使概念关系得以完善表达,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这种不同层综合概念图的形式,符合常规书写习惯,教师板书和学生笔记常用它来概括系统知识。

2.用辐射图归纳总结。辐射图,类似中心的太阳向四周辐射阳光。它将核心概念居中,相关概念按层次关系均衡地排列于,箭头由中心辐射指向外周,不同层次概念用不同图标锁定,各有连接词说明。不同层次概念内涵递进,逐步细化,各节点概念标有层级数和排序字母。同层级概念问有流程关系时连成链状图类型,形成以辐射图为主的综合概念图。如有机物中烃的相关知识辐射图(见图4)。

辐射图中局部采用链式图时,节点概念间的箭头指向应该按一定方向(比如按顺时针方向)。由于处理加工的信息既发散又集中,既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也降低了学习记忆的难度。该类型概念图适合归纳单元复习的系统知识,概念涉及面广,容量大,图形视觉化程度高。虽占据的版面大,但直观清晰,应用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4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深化、推广的大背景下,如何自觉主动地吸收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较多地渗透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新课改初步具备了较为先进、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但是,若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来说,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也应该成为我们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当代认知心理学被人们看作是继行为主义后的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日前,笔者拜读了由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梁宁建教授所著的《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这种感受变得更加强烈了。书中讲到的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心理学脉搏,为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心理学血液,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着颇多的启发之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个体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问题的能力的最高表现。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对某一领域中创新性较高的专家和创新性较低的新手所做的对比研究发现:专家之所以创新性高是因为他们大脑中的知识结构更紧凑,组织更合理,相关知识点联系更紧密,因而面对新问题,这些知识容易被快速激化、提取,完成对新问题的实质性把握、识别、分析、形成合理的解决假设。而在新手的大脑中,其知识的组成单位较小,知识点分散、结构松散、联系不紧密,因而面对新问题时,往往无法快速提取相应的知识用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应当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防止实践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操作误区,努力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也是新课改的应有之义。但是学会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给我们以很大启发。元认知即是个体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学习者对于书本上、实践中的各种知识的记忆、理解、领会、分析、综合、运用等活动;另一个是学习者以自己上面的这种学习活动为认识对象,所进行的计划、反省、监控、调节等活动,也就是元认知活动。学会学习的涵义应该主要体现在这第二个层面上,因为,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他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了一个自觉的反思、监控、调节,那么他才会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即真正地学会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如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影响学生元认知发展的各种因素等,对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心理学属于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一大研究领域。它实际上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层面揭示出,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确立的科学依据。它表明学生不是知识灌输的容器。对此,新课改吸收了不少相关思想。但是,对于这些思想的吸收,大多是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的,如对知识的相对性、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通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的介绍。相对来说,对知识建构的内部心理机制介绍还不够。其实当代认识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如心理词典、语义启动等都不同程度上揭示出知识建构的内部心理过程。而且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内部心理表征更是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了解、吸收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而内化、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肯定会对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和教学实践深刻度的把握,大有裨益。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5

一、梳理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一)必要性

1.复习备考要学会梳理知识,因为新教材偏重生活逻辑,编写者利用各种生活材料创设情境,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但因淡化学科逻辑,知识的表述相对零乱,不利于以条理化的形式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

如经济生活第五课阐述“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一内容,教材先在第一段阐述“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什么),然后话语一转,说明党和国家为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所采取的措施(怎么样);第二段先阐述国家用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怎么样),接着又说明保护的意义(为什么);第三段阐述劳动者的权利(是什么);第四、五段又阐述劳动者如何自我保护(怎么样)。这种安排不仅使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前后颠倒,混杂重叠,而且在阐述怎样保护时,又插入保护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权利,将“国家保护”与“劳动者自我保护”两个紧密联系的内容分割开来,使前后内容衔接不畅,结构混乱,支离破碎。这样的内容就需要考生在复习中通过知识梳理,将其结构重新理顺。

2.复习不同于学习新知。学习新知重在获取知识,教材注重“生活化”也是从有利于我们获取新知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复习应对的是高考,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不能零乱无序。因此,复习时就应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与重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与网络化,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教材偏重生活逻辑,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这一矛盾,才能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复习效果。

3.从三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来看,一轮复习偏重对“点”的分析,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将教材由薄变厚;二轮复习注重“线”的勾连与“网”的构建,要求通过知识的梳理与整合,连“点”成“线”,使教材由厚变薄;三轮复习重在结合热点,对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根据本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分清轻重,突出主干,建构体系,使繁杂的知识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如复习经济生活,就可抓住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梳理知识;对文化生活,可抓住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先从一般意义明确文化是什么、如何发展,再明确中华文化是什么,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联系相关知识。梳理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由课题、节题、框题、问题、要点,将知识分为五个层次,层层深入,纵横相连,使知识要点化、条理化、层次化,结构化。

(二)方法

1.以“点”带“线”法。即围绕教材中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的核心概念,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梳理知识,使相关知识围绕各个核心概念形成一条条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民主、公民、政府、人大、政党、宗教、民族、国际关系等概念就是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围绕它们梳理知识,既凸显了主干知识,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在解题时,就有利于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对号入座,提高答题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2.脉络梳理法。即依据知识的逻辑联系将繁杂的知识梳理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可将生活与哲学分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等板块,再依据逻辑关系梳理每个板块的线索。如唯物论由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展开,联系相关内容就构成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大关系。辩证法则围绕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链。

3.表格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明确其区别和联系,也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关联。如政治生活中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在学习中,考生既容易混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也难清晰揭示其内在联系,通过表格加以比较,就有利于明确其区别,揭示其联系。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主要内容经济调节运用财政、货币、价格等政策调节供求关系,促进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区域、城乡、行业等协调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市场监管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市场垄断,建立诚信体系社会管理应对经济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为企业申请登记注册,年检等公共服务提供水、电、气、交通、信息、技术等服务通过上述内容的比较不难看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经济调节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信号,引导企业调节生产,促进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市场监管是要为市场提供规则,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监管;社会管理是要为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提供平台,协调关系,并对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进行管理;公共服务是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四个方面都围绕经济活动展开,分别从宏观到微观,从企业的生产前、生产中到生产后,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虽侧重点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要促进社会的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促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4.图示法。即通过符号、线条、三角形、螺旋线等清晰地表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则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利用图示法,就能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把它们的关系表现出来。

二、整合知识――促进知识生成

如果说梳理知识是依据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通过知识的纵横梳理,理清知识脉络,揭示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序列化;整合知识则要求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原有框架和编排体系,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某个中心点,将有关知识整合为一个个新的有机整体,使知识专题化、板块化,以实现知识的重组与生成。

1.围绕知识的联系重组知识,将知识结构理顺。教材出于编写的需要,把一些知识拆分开来,使知识显得零乱,不利于认知结构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组。在整合重组中,要注意弄清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使建立的知识网络逻辑严密,脉络清晰。这有利于解题时准确判断考查的知识属哪个板块,与哪些知识相关,便于提取知识。

如经济生活中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属于市场。教材出于编排的需要,将它们放在不同板块,容易使我们忽视其内在联系,在运用时就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其内在联系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国内市场商品交换是以本国发行的纸币作为交换媒介,在国际市场,不同国家的纸币含金量不同,需要兑换,从而产生外汇与汇率。国内市场依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有很强的约束力,公平与平等能得到较好的保证。而国际市场的交易规则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其强制性就大打折扣,故而国际市场不等价交换大量存在,市场交易原则得不到有效维护,市场的消极作用就容易放大,不正当竞争就容易泛滥,商品倾销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就到处存在。我们在积极开放的同时,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保护民族工业。这种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既有利于知识整合,又有助于深化认识,实现知识的生成,还有利于我们优化认知结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2.围绕核心概念辐射知识,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科知识主要由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正确认识概念间的关系是培养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的内在要求。而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中认识和掌握概念,既有利于真正理解其内涵,也有利于以概念为起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知识体系,并有利于在概念的深化和知识的联系中获得新的认识,动态生成知识。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抓住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概念,以其为支点辐射相关知识,将其组成概念群,形成以某个概念为核心的知识板块。

如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围绕它可向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等知识辐射,形成一个以“公民”为核心的板块。这样,我们在回答有关公民的问题时,就能迅速调动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甚至还能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如我们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在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就知道应坚持什么原则,要注意什么要求,使知识从一般到个别迁移;在迁移运用中,还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点,深化认识,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运用概念或关键词辐射法,还能将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关联的知识整合到一起,提示其内在联系,获得新的认识。如围绕“性质”这一关键词,我们可以将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性质,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人民政协的性质等知识联系到一起,通过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这既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性质的内涵,将它们区别开来,在运用中能更准确、更规范地表达,也有利于我们在对知识的比较中获得新的认识。通过国家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比较可以明确,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应该要一致,否则就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因而在我国,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围绕中心线索串联知识,将相关知识整合。政治学科不仅有核心概念,还有作为知识骨架的中心线索,围绕某条中心线索,可以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建构新的知识板块。

如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生产与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与价值规律,所有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内容与形式,国家与政党的关系,民族、宗教等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关系,都可以成为重组知识的中心线索。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知识的中心线索,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将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我们先纵向把教材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梳理出来,如宏观调控的原因、内涵、目标、手段等;再横向将其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起来,如经济结构的优化,市场秩序的监管,诚信体系的建立,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等等,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纵横联系,就构建一个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中心线索的知识模块。在知识模块构建中,我们对宏观调控的内容、目的、方式与手段等,也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整合中要将其加以区别,使我们明确它们各以什么方式引导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在什么时候该运用什么政策,这就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生成。

4.围绕某个问题整合知识,将相关知识重组。整合知识还可以将教材内容归纳为一个个具体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围绕问题整合知识,还有利于通过问题的引领去探究问题,使知识得到重组与运用。

如经济生活讲“影响消费的因素”,教材的编排有点乱,它先在第三课第一框题说明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此外还受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因素影响,然后阐述“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在第二个框题又阐述消费受人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在第四课第一个框题,再阐述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及动力都由生产决定。这种编排就使“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内容被分割肢解,分置于两个单元、两课的三个框题中,零乱无序,没有清晰的层次关系。在复习中,我们就可以围绕“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问题,将相关知识整合到一起,既优化知识结构,也使我们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调查

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阶段是学生在性问题上感到困惑、焦虑的一个特殊时期,加之西方“性开放、性解放、性自由”的文化思想的冲击,必定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性知识、性教育、性观念等方面的特点,2013年,笔者自行编制问卷,以某高校大一至大四的344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性知识、性道德、性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以重庆市某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6份。其中女生发放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男生发放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05份。

2.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知识、性观念、性道德、性教育等方面,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可靠性,课题组在各年级间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被调查者当场不署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对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处理。数据按照性别分组,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性知识方面。(1)性知识的了解。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性病的预防、可靠的避孕方法、男女第二性征差异、怀孕等方面的调查表明:对相关性知识有非常准确认知的学生仅为4.07%,38.95%的学生认知一般,而56.98%的学生认知很差。相对男生而言,女生的认知相对要好一些。(2)性知识的来源。调查显示男女生从电脑网络获得性知识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6.86%和57.14%,其次是通过朋友同学、电影电视和报纸杂志获得,而从父母获取性知识的人数比例仅为18.57%和13.73%,而男生从课堂或老师那里获取性知识比例最少。

2.性心理。(1)性观念是否开放。调查显示:13%的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传统;44%的同学认为自己性观念比较传统,较开放的性观念的大学生占36%;而性观念很开放的有7%。而在随后的调查中22.09%的学生表示会很主动去谈论性的问题,其中男女比例接近,62.79%的学生对待性持中立态度,而有15.2%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谈论与性相关的问题,其中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大。(2)对于婚前的态度。婚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有关学者研究性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问及大学生对婚前的态度时,41%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但他们表示不会去做;而高达38%的大学生则认为婚前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有9%的同学认为婚前是不好的,但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只有12%的人认为婚前是完全的道德败坏,应该批评。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性逐渐持开放的态度。

3.性教育方面。(1)在对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有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只有5.1%的学生表示满意,近四成同学表示一般,还有12%的同学表示说不清,其中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可见当今有关部门在性知识的普及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2)在关于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调查表明: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征,60%的大学生希望开设心理课程,其次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和播放心理影片、推荐相关心理书籍等。在所获取的具体知识方面,在异往、恋爱心理辅导方面的需求较高,在性病的预防方面男女生需求均较低,只占27.06%,性价值观教育的需求方面男女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女生在此方面的需求同其他类型的辅导需求相当,但男生的比例明显偏低只有17.48%。

三、讨论

1.大学生缺乏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绝大多数(73.84%)的学生表示在中学没有接触过相关的课程,只有26.26%的学生以前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但没有太多关注。性知识获得途径呈现多样化,电脑网络居多,其次为同学朋友,而从家庭和学校获得较少,性知识来源途径不正规,会让大学生吸纳一些错误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导致一些错的发生。学习和掌握性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性心理水平、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而家庭也应承担起重要责任,加强与子女对性话题的交流,给予其正确的指引。

2.在性心理方面,由于父母对性知识的避而不谈,或羞于与子女谈论,学生从小接受家长相对保守的思想,以至于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和传统。但在关于婚前的调查中,同学们还是持一个比较宽容的态度,这应该是由于受到西方开放的思想和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使学生对婚前表现出较宽容的态度。

3.性教育需求方面,大学生比较关注恋爱、两往方面的内容,渴望从多角度大量了解性知识,而从仅有29%的大学生想了解关于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得知,大学生对两性的关注重心还落在如何交往的部分,换句话说,大学生现在渴望了解的是如何吸引异性的注意,至于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性疾病以及性价值观方面还没有较多的考虑。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较肤浅。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性道德观,培养健康的性心理。

参考文献:

[1]刘达临.中国性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25-127.

[2]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现状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250-299.

[3]霭理士.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8-64.

[4]姜哲.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调查与教育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8,17(3):30-32.

[5]陈家麟,毛春梅.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盲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1(2):35-39.

[6]杨水丽,袁美学.大学生性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4):387-388.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7

[论文摘要]高校辅导员的合理知识结构应由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组成。然而,"实然"状态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有效调整。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不仅明确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而且为建立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提供了依据。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界定与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界定

知识结构这一概念最早由王通讯、雷桢孝在1979年第9期《人民教育》上发表的《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提出,认为“不少人原来的知识结构被破坏了,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根据王通讯1992年的解释:知识结构是外在的知识体系在头脑中的内化状况,是客观知识世界经过求知者的输入、储存、加工,而在头脑中形成的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决定该结构的不同功能,能够完成不同性质的工作。个人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指高校辅导员在学习和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对外在知识体系进行内化而形成地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个知识结构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二是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一个知识体系构成,是一个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综合体;三是这个知识体系是辅导员在学习和工作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特点

导向性。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一经形成,将对辅导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决定高校辅导员完成工作状况。

整体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不同要素、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即在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中,其整体的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之和。

层次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的,是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紧密相关的。

发展性。主要指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知识本身是具有发展性。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知识不断涌现,旧知识不断淘汰的过程。各层次的知识需要抛旧纳新。三是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的不断出现,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不断追求最佳的知识结构,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建立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相关论述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相关论述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

一是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林崇德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部分: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2]这种知识结构的建立从教师知识功能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了知识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但不足之处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一门职业,一项工作的需求。

二是从思想教育工作者角度,顾刚、任莉认为,首先应具有一个核心知识层次,该核心层次能不断向外拓展并联结知识层次而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而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教育原理、教育哲学、伦理学以及哲学为中介的道德哲学,这些是思想教育学科专业知识的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核心模块。其次就是知识层次,它以众多紧密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知识核心的辅且、支撑和互补成分,凭借核心知识层次的辐射效应与其合理的融合组成圆满的知识结构。

三是陈岩松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多角色、实践性的特征,与其角色定位相适应,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做到宽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共生。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思想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以及针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观点,虽存在不足之处,但为我们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提供了研究的视角,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

一般而言,对于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建立应从两个纬度思考:一是知识属性,即此类知识研究、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二是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应是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基于此,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是: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所决定,层次的相关学科知识及方法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和工作对象的可塑性所决定。

核心层次。核心层次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解决的是指导思想问题,是关于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要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的知识,以用于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和现实社会,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间层次。中间层次的专业知识主要解决地是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价值、过程、规律、内容、载体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主要包括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操作方式、运用艺术和技巧等。

层次。层次主要解决的是高校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综合运用哪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及方法更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对所带学生专业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开展工作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性知识。

建立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实际上是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的政治性、工作角色的多样性,工作对象的可塑性,依据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特点提出的一种“应然”状态,提供的一种参照标准。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体。同时,彼此之间又要体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具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

三、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调整

(一)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实然”状态

从知识和工作需要两个纬度建立了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这只是提出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应然”状态,其“实然”状态却并非如此,从各类调查看,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学历占61%,硕士学历占30%,博士学历占1%。这与高校辅导员所要求的各层次知识结构应具有的精深度还有较大的距离。第二,专业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目前,高校辅导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选留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一般为专业学习的佼佼者,缺少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

(二)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调整的方法

如何使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从“实然”到“应然”,这就涉及到对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的调整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的问题。可从两个纬度加以思考:一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角度,二是社会角度。

第一,从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角度看关键是“自省”。高校辅导员的“自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对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对比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出不足。二是自我体验。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日常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工作要求必须细心、周到。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记的过程中体验自己工作的成功与不足,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效果,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自我调整。在认识、体验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调整自己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

第二,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设好标准,做好选聘。各相关部门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开在全社会选聘硕士及以上的优秀毕业生做辅导员。二是提供平台,完善培训。各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搭建平台,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三是增加投入,提高保障。各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学习、职称、工作待遇等增加投入,让广大辅导员有时间、有财力去参加各种培训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注释

[1]《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1992,载王通讯著王通讯人才论集第1卷微观人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211.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社,1999,p38-41.

[3]顾刚、任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及其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2月,第12卷第1期,p49-50.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8

(一)教材与课程中存在问题。我国现在使用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实际服务,其二,偏重研究基础。我国过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大部分以面对教育实际为出发点,认为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规律和现象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教育心理学的教材通常是从基础知识、技能培养、思品教育、审美水平、个别差异等方面进行组织,这样,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就失去了其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科价值。随着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并且传入我国学术界,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为充分体现其学科的心理学特性并突出本学科的科学特性,走向了学术的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在实验室里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使得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接近。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演是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长期采用的方式。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往往要涉及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合作学习与探索、人本主义的学生中心等主题,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又常常是教师拼命说,学生拼命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心理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具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此外,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评价一直采用笔试考试的形式进行,而考试的内容基本上也是对基本概念和内容的考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考试前临时突击,考后全部忘掉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提升作用,对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极大的阻碍。

二、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和条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般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学习理论与教学、教学心理与教师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是阐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柯尔伯斯等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般学习心理”涉及到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学生的生理机制等问题;“分类学习心理”会涉及到建构知识体系、学习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促进以上方面的条件;“学习理论与教学”部分主要是关注基础理论知识,压缩旧理论的部分,突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教学心理与教师”主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个别差异、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育。学习与教学心理在整体上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在结构上,课程互为一体。

(二)重视实践操作。解决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进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教育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问题解决、学习态度、知识学习、动机激发、态度与品德等内容。例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能通过组织系列直观、概括的活动能将简单的知识有效地掌握,也要对知识如何整合、概念如何产生等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对高级知识、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并放在一定的高度。在“动机激发”中,对如何运用已有的成功案例对动机进行合理有效的激发是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例如,根据成败归因论组织进行归因训练,根据自我效能的相关理论进行自我形象的提升。在“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品德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要对社会规范对个人品德内化的过程和相关的理论进行相关的说明。此外,以上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有教育实际案例的支撑,编写相关的思考题、案例和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中真正具备实践的基础,对理论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三)更新教学内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向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知识自主建构中的作用,在强调“教材”的同时,也要成为“学材”。对于“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和“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必须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规律,对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含义做充分的说明和阐释。同时,需要全面了解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从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方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介绍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之下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个别差异的部分,需要主要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学习方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要有所涉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学生”和“学习”,从而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不一样的水平。

(四)对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的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涉及到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时,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中来,通过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和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课堂的教授应该倾向于精讲,对有关主题的内涵和逻辑的联系要有重点地突出,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

(五)小组合作探讨与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且运用知识,例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社会规范的内化等问题的探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讨知识,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实际操作过程中,个体要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独立的探讨,进而对相关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学生之间可自由结组进行讨论,每人就相关主题的看法的观点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合理的培养。教师的最后总结和概括,保证相关主体理解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从而保证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意识 培养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变革也在不断加深,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促进,高校办学体制不断推新,办学规模不断增大,在校学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但是,与此同时,深埋在校园内外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安全事故频发,高校在校生事故性伤害比例不断增大,已然给社会、学校、家长及在校学生敲响了警钟。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新背景下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和掌握适应时代要求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也十分重要。故此,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研究其形成机理,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培养对策,对于保护在校生安全,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培养未来的合格主人翁,意义深远,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以贵州省某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取样对象,通过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约请校内同学在线填写问卷。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共分为五个部分,通过网络在线问卷系统建立,问卷通过自拟的相关统计问题而建立。由于为不记名问卷,故通过背景信息调查,用3个问题统计问卷提交者的年级等相关基本状况。第一部分是消防安全知识调查,共有10个问题,为单选题目及多项选择组合题目,考察了学生的基本消防安全知识,校内大功率电器使用情况及对学校相关消防教育的看法;第二部分共10个问题,为单选加多项选择形式。初步了解学生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部分学生添加了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共8题,为交通安全知识调查,考察了学生当前的出行方式、对交通安全相关法规的了解及存在的校内交通安全隐患;第四部分网络信息安全调查共9题,调查了在校生常见的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相关薄弱点及其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第五部分为心理健康安全调查,考察学生在校独立学习生活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心理压力的释放方式。

(三)问卷回收情况

截至问卷系统关闭,共收到问卷971份,经系统智能模糊匹配筛选,其中有效问卷945份,问卷有效率为97.32%,完全符合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具有一般代表性。

三、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与分析

安全意识属于意识的一种,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安全生产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人的安全意识的实现既要通过思维,也要通过感知。大学生安全知识信息在大脑内的共振和强化过程实质上是安全意识生成机理的核心,受外部因素如社会、学校、同学等因素的影响及内部因素如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心理和生理等因素的作用。故此不同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同,问卷填写结果差异大,更具一般代表性。

(一)消防安全意识现状与分析

高校消防安全事故中,宿舍火灾是消防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及消防安全教育是维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科研工作进行的有力保障,也是确保师生校内外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亟待增强。86%的学生进入商场、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时不会主动了解该区域的逃生路线;63.2%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使用灭火器,针对“您是否在宿舍用过以下大功率电器”的这一多选调查中;78.5%的学生坦陈曾在宿舍使用过电磁炉、电吹风及电老虎等宿舍火灾隐患大功率电器;针对消防安全知识的了解及相应消防安全教育的获得,73.9%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消防安全教育。

问卷中问道被调查者了解消防安全知识的方式,63.7%的人选择了电视这一渠道,针对问卷中“您认为校园安全教育以什么方式进行才能更好的增加消防知识、提高消防意识”这一问题,被调查者比较青睐讲座、课程、消防演习及相关竞赛,且针对“您是否愿意参加此类的教育”一题,选择“一般”、“比较愿意”及“非常愿意”的被调查者占到了82.3%,相关统计结果暴露了该高校对于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贯彻不到位的情况,应本着预防为主、排查隐患、加强培训的原则,增强校内消防安全保障,加强对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

(二)食品安全现状与分析

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频发使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食品安全意识与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揭示学生的食品消费态度、消费行为与食品安全意识、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降低在校生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被动地位,提高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发生几率。由调查问卷可知,通过查看外包装上面的品牌、生产厂家及生产日期及食品安全标志来判断食品是否安全的学生比例高达57.3%,而通过价格和广告来判断的只占3%和7%。但购买食品时最关心标识、标签的只占19.5%%,稍高于关心品牌(17%)和口味(21.3%)的人数。可以认为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并非总能导致科学的消费行为,针对具体消费行为的指导教育有待开展。近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是源于政府监管不力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

调查中个人生活背景和对媒体信任度等因素均影响到高校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差异性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受食品卫生习惯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影响,而食品安全意识与消费行为又具有相关性。利用问卷调查相关数据,笔者做了被调查者获得食品安全途径与对食品安全了解的水平的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系数8=0.002,即两者之间相关性薄弱,进一步反映了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得太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三)交通安全知识现状与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当今校园的如交通规划混乱、交通组织欠缺及停车场所不足等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校园发展及师生安全的重要因素。完备的校园交通管理是建立有序、规范、便捷的大学校园的必要保障对于高校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没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问卷显示,42%的在校生对于交通法律法规的认识处于空白阶段,且针对问题“校内车辆是否过多”及“校园交通安全的最大隐患”,75%及7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及“校内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充分说明校内车辆缺乏相关管理及规划组织。

(四)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搭起大学生与外部沟通桥梁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在暗流涌动。高校大学生作为庞大的用户群,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面对网络信息,透过问卷调查,难免暴露出诸多问题:72.6%的学生会在使用公共场所计算机后检查自己的相关登陆软件、邮箱及电子银行等是否已安全退出;高达72%的学生曾将自己的个人信息等到网上;53.9%的学生曾经有过密码被盗经历;针对垃圾邮件这一问题,只有21.7%的学生知道如何过滤;参加过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培训的取样率仅为13.8%。

由问卷调查,不难看出高校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认识严重滞后,高校未能完善的将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相关教育体制不够健全,教育方法不够系统是导致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认识程度低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身网络信息安全素质偏低,对于信息安全的注重程度不够,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为校内信息安全问题埋下了直接隐患。

(五)心理健康安全现状与分析

大学校园中盗窃、自杀、斗殴等事件层出不穷,给校园安全及学生身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的萌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针对心理健康安全部分的问卷中,认为“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学业成绩排名”及“四六级考试”等问题会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带来影响的学生比例为89.4%;在对“朋友交往”、“人际沟通”、“集体生活的协调度”诸类问题的调查上,共计6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很好的处理以上关系;而在“遭遇烦恼,倾诉对象选取”的调查上,选取“朋友”、“恋人”、“父母”为倾诉对象的大学生比例总和达到了71.7%,且只有8.8%的学生会选择联系心理辅导教师。

由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当今社会大学生自身承载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来自于家庭的较高的成材预期,由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相应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缺乏相应的独立意识及协调能力,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心理脆弱、人际关系茫然、倾诉对象选取的不当等问题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极端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后果严重的校园事件。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校方安全消防教育不到位及校内消防设施技术状况欠佳等状况,在改善上述问题的措施上需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健全高校学生生活区消防管理机构,加大消防宣传力度,明确区域责任;(2)加大学生宿舍消防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增强输电设施的设计维护;(3)定期开展消防例检,杜绝学生宿舍违章用电用火情况。

对于学生安全消防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潜移默化地不断地去培养消防安全意识观;(2)注重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方式培养消防安全意识观;(3)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生活管理上需要一定的制度化;(4)增加消防安全活动,以充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

高校应提高对学校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设立相关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在校生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水平及意识,积极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容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摊点的监管;建立良好的宣传平台,加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行为,应加强健康科学饮食习惯的宣教,在宣传教育上应着重针对具体消费行为的指导,强调学生的监督意识。

为有效地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2)开展交通主题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对交通情况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高校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可通过如下路径:(1)校方应在学生基础教育部分增开专门的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系统、全面的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教育;(2)积极开展信息安全研讨会、知识竞赛及信息安全知识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信息安全主观认识。(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内广播、报纸、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等提高大学生识别信息安全威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4)创建相关网络平台,及时更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常见威胁的预防及解决办法的动态传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主题,校方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咨询一安全意识教育有机的线性结合起来,通过开设校内心理热线、心理信箱、心理门诊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疏通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咨询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轻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力争把安全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结论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意识到习惯的一个系统演变过程,涉及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安全意识的养成除了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相关素养的提高外,还需学校、家长、社会行政教育司法等各级部门的多方面努力及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不断自我发展、顺利进行社会实践,为将来主人翁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家增.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篇10

 

一、引言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同时,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毕业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学历已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双证书政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也应针对这一政策做出相关的调整与改革。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具备将心理学知识熟练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根据社会需要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见,双证书制的推行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来说是必要的。

 

双证书制是指实行毕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即使高校毕业生不仅获得表明自己学历的毕业学历证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具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双证书制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的共识。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也对双证书政策做出过相关阐述。双证书制度是在全社会实行的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推动普通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因此,以双证书制为导向,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双证书培养模式内涵

 

当代社会人才市场的饱和使得社会和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待。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进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所从事的工作服务,成为评价毕业生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面对当前形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的专业性质和就业方向,更需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双证书制教学改革研究,是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教学场所仅限于校园之内。这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充分了解就业单位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也使得学校课程设置相对落后,传授给学生的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技能很可能在毕业生走进社会前就已经过时。而实施双证书制教学能够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职业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这种弊端。[2]

 

具体而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双证书培养模式就是指制定满足双证书应用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在课程教学计划中,除了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外,还要在学生的课程教学计划中融入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标准。学生不仅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根据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进行学习和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尽可能与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核的内容标准相衔接,同时,还要注重调整考核环节,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内涵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

 

根据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对实践能力的定义会略有不同。简单说,实践能力可以定义为操作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具体说来,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改造客体的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是一种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等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生理和心理特征。[3]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在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在具体的学习、研究、生活等具体领域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本领与特征。[4]实践能力可以划分为通用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涉猎的四种类型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规范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形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对特定客体进行适宜行动的相关事实,实践性知识以有效行动为目标。[5]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将实践性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并完成特定目标的内在条件与特征。无论是实践性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具有内隐性特征,其表现与特定的专业行动有关。与实践性知识相比,实践能力与专业行动效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当前教育实践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赋予其更高的权重。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

 

依据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结构是基于实践过程而言的,是不同要素之间构成的相互关系,其包括实践兴趣、领悟能力、策划能力、行动能力、表达能力等。不同的实践能力外显形式正是由这些构成要素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而形成的。随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变化,实践能力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6]基本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却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的关系,通过发挥各方面能力做出正确决定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独创性行为。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7]应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更为重视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需要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为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践能力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构成也是不同的。针对社会需求以及资源配置,心理学实践能力的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基础能力包括大学生应具有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通话水平、文献检索的能力、资料查询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能,具备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具备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的技能;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综合心理技术、综合心理学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适应能力。

 

四、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传统考核观

 

(一)考核内容

 

“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教育部对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然而,应用心理学传统的考核内容仍停留在以学习和掌握各类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为主的阶段,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大部分高校以应用心理学本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有关的统计、测量、咨询、治疗的专业技术方法;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最新心理学动态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相关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等。

 

当初,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方法进行考核外,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的考核内容也包括对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比如,学生需要掌握资料查询、文件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够设计完成心理学实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具有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的能力等。然而,学生虽然具备了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高校却普遍缺乏对学生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能力的考核。作为一名专业的应用心理学工作人员,实践能力不足无疑是致命的缺陷,这对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服务社会的水平都将产生巨大影响。[8]

 

(二)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最直观的方式,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9]不以双证书制为导向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具有传统的考核方法,这与其他大部分专业的考核方法相比区别不大,主要以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

 

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的考核方法多以卷面考核,即考试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心理学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卷面考核方式是应用心理学课程常用的考核方式,也是大学课程考核体系中常见的手段。在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中,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概念性、理论性试题占据较高比重。[10]

 

论文考核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的重要考核方式之一。课程论文考核,通常是在学期中或学期末,在学生对某一门心理学相关课程有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之后,任课教师给定具体的一个或几个题目,或划定范围由学生自拟题目,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按照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于课后或假期完成论文的写作,教师以论文写作水平和论文质量来衡量学生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等问题的掌握程度。论文考核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常用的考核方式,很多院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也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11]

 

(三)考核效果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督促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指挥棒。[12]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一定的考核效果,但这种以书面考试和论文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多的是检验学生对专业课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使是考查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也多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可见,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能通过传统的考核方法有效的表现出来,总体而言,这种考核效果甚微。

 

卷面考核作为一种传统的考核手段,虽然是一种信度、效度都比较高的测验方法,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仍暴露出很多弊端。卷面考核的方式能做到对知识性内容的全面考查,但无法做到对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而对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这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样,论文考核在实施中的一大问题在于: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学生的部分学习效果,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则十分有限。这是因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表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而论文考核的方式只能展现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想法与思路,并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不能展现学生真实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其更倾向于“纸上谈兵”。[12]另外,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论文写作培训,论文写作基础薄弱,无法达到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而且论文考核的另一缺陷在于,有的学生对论文写作敷衍对待,教师在进行评判时对论文的真实性难以界定,这使得一些利用网络、期刊抄袭或拼凑他人论文的学生能够浑水摸鱼。

 

五、双证书导向下的实践能力的考核观

 

(一)考核内容

 

双证书制度不仅要求学生有本专业的学历文凭,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双证书制导向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内容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要求使得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其考核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比如考核设计与进行心理活动课程的应用技能,进行心理诊断的应用技能,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应用技能,进行心理测评的应用技能,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技能等。[13]同时,也考核学生对于心理咨询、测量、治疗的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双证书制导向更加注重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场所能够从课堂向社会扩展,考核视角从单一的课本知识向包含竞争成绩、科研立项、社会服务、实践活动、自主创业等多元内容转变。

 

(二)考核方式

 

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准确地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其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指明其学习方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双证书制导向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拥有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通过自学或上课学习的方式经由考试最后取得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在这种导向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考核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具体而言,考核仍以书面考核和论文考核为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除此之外,应采用一些新的方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主要的考核方式有课堂讨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实践活动考核等,多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1.课堂讨论考核。以往的课堂讨论多是教师在一节课上随机提出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指定或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内容多以知识性为主。而双证书导向下的课堂讨论考核,是要增强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使得全部或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同时采取案例分析、实例演练、情境模拟等手段,利用练习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利用刚刚从课本和课堂上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正确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以达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效果。例如在对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这一章的学习过后,以华为的成功等典型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有哪些激励政策发挥了作用。让学生假设自己以后进入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他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激励员工,达到绩效目标。在对团体心理咨询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技巧来真实面对“来访者”的各种反应,力争达到共情。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竞争激励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对学生的竞争成绩、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现状态、能力水平进行综合考核,以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促进的效果。

 

2.操作技能考核。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开设更多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比如实验心理学课程应将授课地点改为实验室,引导学生们动手操作,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心理咨询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们在进行沙盘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与分析;学校心理辅导可以带领学生们亲自设计和展示针对学校的心理辅导课程,以教师和同学作为听课对象,进行练习性教学等。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科技立项,鼓励学生进行专利发明,通过这些方式强化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实践活动考核。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除了理论的学习外,更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把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选择不同的实践形式。可以针对某一社会问题通过编写与发放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数据等步骤,最后撰写成实践调查报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心理学现象,通过设计实验、寻找被试、进行实验、分析数据等环节形成实验报告;也可以进入心理咨询工作室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场所进行实习,或进入社区、养老院、留守儿童村落等,为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将实习或服务内容撰写成报告。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形式可以多样,但学生都必须真正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教师把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纳入学生的总体评价之中。

 

(三)考核效果

 

在双证书导向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需要获得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这将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上的知识,知识范围、深度、领域都将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实际操作科目的考核包括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这使得学生能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学校教学以及课程设置都随着双证书制度做出相应调整,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效果相比,双证书导向下的实践能力的考核不仅检验了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实践能力的考查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具有实用性。

 

双证书导向下的考核方式,把课堂讨论、实践活动、操作技能的表现均纳入考核范围,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和“读死书,死读书”的应试型学习方式。课堂讨论考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应用心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操作技能考核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提高专业操作技能,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实践活动考核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双证书制导向下,通过上述几种考核措施,既能使学生的成绩更客观、更真实,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六、结语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制度。在高校推行双证书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社会和用人单位都期望毕业生能够具有相应的岗位经验以及一定的职业能力,这种要求对高校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基于双证书制度的要求,更加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侧重对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运用一系列新的考核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将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是实行双证书制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大众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