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十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十篇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5:06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1

1从教学内容方面对线性代数教学进行改革

我们本校有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应区别对待。当前高校线性代数的教学比传统的保姆式教学已经进步很多,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主动钻研数学知识;有的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听不懂课也不敢告诉老师,慢慢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一遇到难题就害怕,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学不好线性代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看到不少学生眼神迷茫,听不懂课,久而久之就觉得学生水平太差,难以教导。其实,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只要认真学习,肯定可以学好高等数学。所以要让学生乐于学习线性代数,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清楚明白,在线性代数的学习中增加智慧提高自信,就必须探索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数学中有效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并在后续课程运用此基本框架进行检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一套标准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课堂练习有点老套,也有点耗费时间,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却简单有效。我校高等数学的期末总评成绩的30%取决于平时分数,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平时分的方法鼓励学生上台做练习。这个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上的思考总是比较耗费学生的脑力,这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懈怠,学生思考累了就会向往休息,然后就容易进入“纯听众”的低效率状态。而课堂练习和奖励平时分就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表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兴奋度。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利用“同宿舍的大学生十分团结、荣誉感强”的特点,在课堂练习中采用同宿舍集体奖励平时分的方法,每次都激发出很多学生的思考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十分有效,不同宿舍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你争我抢地上台做课堂练习的热情。将“发现教学法”用于极限语言的教学课堂。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对理论和应用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但要强调计算,也要多加强调理论推导,培养数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

2从教学方法角度进行高校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在线性代数教学中,为了确保其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2.1注重能力的培养

使用“发现教学法”来实施极限语言的教学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极限语言的本质特征。由于极限语言在线性代数中极为重要,我们将在教学计划中,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预留比传统教学法多1/3的?r间,以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为适应“发现教学法”教学模式,拟引入“2+2”教学方案,包括4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的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案讨论―总结评价。教师主要参与提出问题环节和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主要参与解决问题环节和方案讨论环节。

2.2加强知识应用的介绍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在于发现问题,以问题贯彻学习的始末,还需要掌握严谨的证明过程。因此,我们将在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渗入问题教学,而并非从始而终都使用问题教学法。故需要设计好科学的教学环节。结合传统问题教学法的几个步骤,我们拟将课堂分解为4个教学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例如怎样求参数曲线的长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解决途径(例如用择线段去逼近曲线长度)―严谨的证明(证明曲线长度公式)―巩固练习(求解若干曲线的长度)。

2.3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现代的线性代数教学中,有许多定理需要进行推导。但由于教学改革需要,线性代数的课时数减了不少,由以前的每周4课时减少到每周3课时,这样课时的减少大大影响了定理证明过程介绍,很多证明就不能在像以前那样详细介绍了。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就需借助于多媒体,多媒体的引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探索如何在数学中有效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并在后续课程运用此基本框架进行检验,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一套标准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多媒体的引入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显著增强教学成效。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2

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灵活应用几何画板提高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

1准确绘图,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概念

几何画板的绘制图形功能强大,可通过基本元素“点、线、圆”以及构造菜单、变换菜单里的多样化绘图选项,绘制出严格数量关系和几何约束的图形,让小学生在准确的直观感受、观察中抓住图形基础特征和本质规律,进一步挖掘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最简单的线段绘制演示过程,通过几何画板绘制两点一线,不论如何拖动任一端点,线段都是严格约束在两个端点中间、可度量的。再通过演示绘制射线、直线,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无限概念,掌握图形的性质。这种动态生成的绘图演示是几何画板独特的功能,也是其他课件制作软件所不及的。又如,认识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时,通过几何画板的构造菜单,构造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或者通过变换菜单平移构造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通过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画板绘制过程,并让学生动手实践即使改变相应四边形端点,由于绘制时满足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性质特征,怎么调整都不会更改通过几何画板绘制出平行四边形的事实,从而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概念,也为进一步探究图形性质和规律打下坚实基础。

2实时计算度量,辅助小学生快速建立数形表象

几何画板的计算、度量功能强大,很方便就计算出图形的相应数值,并度量常见图形的长度、角度、周长、面积等数据,为学生提供有效参考数据和直观感性表象,也可以快速检验数学题目的正确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平移变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后,还可以直接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角的功能,度量出三角形任意三个角的数值,通过几何画板的计算功能可直接验证学生探究的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又如在讲方位和方向时,通过几何画板创建“直角坐标系”,把相应的东南西北方位标识出来,通过板演教材上的习题,直接可在几何画板里度量出方位角,观察得出如何移动、移动多少步长、角度如何偏移等,大大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平移变换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几何画板可创建交互性强的问题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总结、理解、内化抽象、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法则,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复杂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如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对称、反射等变换功能,为学生提供问题探究情境,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或网络信息技术教室,让学生亲自移一移、拼一拼、摆一摆、动一动、量一量,通过几何画板这个分析、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和教学助手,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亲身推导体验过程中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强化数学转化思想,增强数学探索能力。又如在初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提供不同长度的三条线段,让学生拼摆成三角形,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增强感性认识,深刻揭示三角形三边关系和三角形三边规律,大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4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

通过几何画板创设的数学教学实验情境,可有效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认识误区,走出理解误区,真正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静态图片,建立不了正确的知识感性表象,很容易陷入“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误区。笔者通过几何画板呈现不同角度的边长相等的角和相同角度不同边长的角,并且度量角度值进行列表对比,把角的本质属性板演出来,通过直观验证学生的判断错误,让学生观察所度量的角。当在几何画板中拖动角的边长,改变边长长度时,让学生注意边的长短变化与角的度量值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几何画板演示,有效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数学素材,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对这一错误的数学认识,高效突破了数学教学重难点。

5贴近生活情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几何画板可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过程逐步理性、具体化,提高学生利用所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习的图形进行探索、思考、发现,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联系生活实际数学现象去发现、体验、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这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图形的特性去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通过几何画板显现生活场景中三角形的利用,如自行车三角框架、电线杆固定支架、篮球架的篮板设计、桌椅固定维修等,显示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场景中无处无在。特别是通过几何画板绘制出生活场景中的稳定性的几何图形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更深刻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又如,讲到圆的认识时,从汽车轮胎入手,演示圆的特性,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了圆的基础特征和图形规律,更增强了生活体验和应用“圆”形服务生活的数学意识。

6结语

综上所述,几何画板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不像Flash等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aS编程知识,只需灵活应用几何画板的工具栏和菜单选项就可以制作出一个个精彩的数学课件,来高效辅助数学教学。通过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地应用在“空间与图形”等数学辅助教学中,可使抽象的几何图形、复杂的空间图形直观形象化。通过几何画板交互式演示功能和强大的变换、度量功能,便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具体再现出来,还原数学探究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寻求未知数学结论,能更有效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范文贵.利用几何画板开展探究性数学学习的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4):34-36.

[2]彭学军,高晓玲.“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S1):9-10.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接受与掌握能力,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要求采取相应教学策略。

一、大力培养学生立体几何的空间立体感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部分知识点的难度虽然不像导数那么高,但是同样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为学生从小接触到的几何知识大部分都是在同一份平面内的,如线段、直线、角度及封闭图形等。但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与它们不同,这是一门专门研究三维空间中图形的学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良好的空间立体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在实际的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首要的教学任务即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立体几何空间立体感。这种教学策略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症结,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学习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良好的空间立体感可以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旋转变化、镂空设计等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立体几何的空间立体感,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观看空间立体图形并画出其三视图做起,如长方体与正方体。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与画图之中,逐渐提高空间立体感。

二、重视基础立体几何公理与定理教学

实际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感,可以从观看简单立体几何三视图入手。为了提高学生立体几何知识的运用水平,教师还要重视基础立体几何公理与定理教学。这种新式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每一个公理与定理之间的关系,达到有效提高立体几何知识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这种重视基础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掌握,从而完善基础立体几何知识体系。如教师教授学生公理三(判定若干点共面的依据):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当学生对此公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地教授他们相关定理推论:(1)经过一个直线与不在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教师通过使用“点在线上,线在面内”的推论思想,帮助学生理清公理三与其推论定理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完善自身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体系的目的。

三、开展平面几何到空间立体几何的引导教学

高中阶段立体几何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空间立体感,还要求他们理清繁多且复杂的公理与定理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立体几何学习能力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开展平面几何到空间立体几何的引导教学。因为学生通过小学与初中平面几何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平面几何与空间立体几何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性,可以很好地通过类比推理学习,以此帮助学生接受相关的空间立体几何知识。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类比推理学习方法有效降低了空间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平面几何知识还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如学习“空间中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平行传递定理”的时候,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几何知识点,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内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平行传递定理”:已知平面内存在一组平行线,如果现有一线直线平行于这组平行线中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相应的这条直线一定平行于另外一条直线。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推理类比学习相关面面平行传递性:已知空间内存在一组平行平面,如果现有一个平面平行于这组平行平面中的任意一个平面,那么相应的这个平面一定平行于另外一个平面。教师采用的类比推理学习方法不仅有效降低空间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达到巩固与复习学生原有数学几何知识点的目的。

四、解题过程中空间几何向量的熟练使用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题目一直都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目之一,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教授学生基本解题技巧。空间几何向量同传统解题方法相比更具便捷性,所以空间几何向量的熟练使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并快速解答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空间几何向量的使用还使得学生的解题过程变得规范化,便于阅卷教师快速找到该题的得分点,最终对他们高中数学考试成绩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以下为一道具体的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解题过程,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教师在实际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部分重点数学知识,可以采用培养空间立体几何感、重视基础公理与定理教学、类比推理学习空间几何知识及空间向量的实际使用等多种具体教学方法达到目的。学生通过教师全方位的立体几何教学,最终达到完善自身立体几何知识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明旺.新课改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4(08).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4

摘要:线性代数是许多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广泛的实用性。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此,本文利用比较学习、等价分类、与其他学科联系、数学建模等方法,结合相关知识点以及生活实例,从而有效地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效果;方法研究

线性代数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经济数学基础之一,也是研究变量间线性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有着深刻的实际背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和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线性代数作为一学期的课程,一般只安排32学时或者48学时,而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知识相互依懒性强,每个后续概念、性质和定理都依赖于对先前概念、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如果前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没好好掌握,后续内容学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在有限的学时中如何提高线性代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显得至关重要。

1重视比较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力手段,是判断研究对象的异同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比较,能使学生从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知。新知识的学习如果不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将会变得难以前行,有时甚至止步不前。线性代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不至于混淆知识,从而提高了辨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

例如:行列式和矩阵容易混淆,很多学生在学习行列式和矩阵之后,分不清矩阵和行列式,就m×n矩阵和n阶行列式而言,矩阵的行数与列数有时相等有时不等,如相等则是方阵,而行列式的行数与列数必须相等,学生还经常把两者的符号混淆使用,并且把行列式和矩阵的计算性质混淆在一起。比如说,m×n矩阵的数乘和n阶行列式的数乘(常数k≠0):用数k乘以矩阵,即用数k乘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若用数k乘以行列式,则行列式的某一行(列)中的所有元素都乘以k。

行列式实质就是规定了某种运算规律(即所有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的乘积的代数和)之后计算出的一个数,而矩阵则代表由一些数字构成的数表,并且行数和列数一般不相等,只有行数和列数相等的矩阵即方阵才有对应的行列式。

这样比较学习使学生清晰辨别行列式与矩阵,理解并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中恰当的应用比较,不但能突出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可以简化某些问题的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而且是学生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等价分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这一章主要围绕五个关键概念展开: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矩阵的秩、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这五个关键概念环环相扣,把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其中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是连接其他四个概念的纽带,最大无关组是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核心。另一方面,最大无关组给出了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含义,向量组的秩等于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所含的向量个数,矩阵的秩等于它的列向量组的秩,也等于它的行向量组的秩。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即是它的解向量组(或解空间)的最大无关组。

对于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学生往往感觉抽象难学,不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那么具体了,那么我们可以用等价分类的方法使得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并和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如:齐次线性方程组、线性组合、线性表示、行列式、矩阵的秩,同时利用等价分类讨论,从多个角度诠释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使得学生完善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且获得相关结论和求解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等价分类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3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对于线性代数,学生学完之后不知道用处,也不了解怎么用,这降低了他们对线性代数的学习兴趣。教师仅一味地强调线性代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这并不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要切实举出实例,使学生从主观上体会到它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矩阵乘法时,可以举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生产成本的计算。利用矩阵的乘法把多个数据表汇总成一个数据表,使得生产成本直观具体、一目了然。如此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体现了实际问题线性化,还让学生体会到线性代数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可谓一举多得,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4几何直观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线性代数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多且抽象性强,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教师将概念的几何意义融入教学过程中,就会降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难度。

例如:行列式概念和运算比较抽象,方法灵活,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可能较为费劲,导致对行列式难以把握,只会机械忆,对其几何意义一概不知。其实对于行列式的概念和运算,从几何直观的角度来诠释比较简便。之前在学习《高等数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这一章节时,知道两个向量的向量积可以表示成行列式,其几何意义为:与它们两个向量都垂直且符合右手规则的向量。三个向量的混合积也可以用行列式表示,其几何意义为:这个行列式的绝对值即为以它们三个向量为相邻棱所作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特殊地,当混合积为零时,这个六面体的体积为零,也就是三向量共面。

这是解析几何中一个典型的求解立体几何体积的问题,很多同学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求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平行六面体没有任何概念,而且不了解这个六面体的体积所表示的意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对行列式的几何意义缺乏认识,如此一来,这个求解解析几何的问题就转化为求解行列式的问题,实现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过渡,这样将几何直观的思想融入行列式的概念教学中,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难度,还提高了他们对线性代数的学习兴趣。

线性代数与几何密切相关,几何上二维、三维空间可以拓展出线性代数的很多理论,一方面,解析几何以线性代数为研究工具;另一方面,解析几何为线性代数提供了几何背景,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将两者结合,即把“数”与“形”相结合,促进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发展与应用。除此之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教学的一大优势,我们应该把握这一优势,加强几何直观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其几何意义,增强立体感及视觉的美感。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线性代数抽象知识的了解,还提高了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

5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将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出来,也就是建立所谓的数学模型,还要将求解得到的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这种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是数学建模。而线性代数常常用于解决生活中线性化的实际问题,所以两者相得益彰。

密码学中的信息代码就是所谓的密码,而明文就是没有转换成密码的文字信息,密文即密码表示的信息。明文转换为密文的过程叫加密,反之就是解密。1929年,希尔(Hill)通过矩阵理论对传输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出了在密码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希尔加密算法。如今使用频率较高的密码模型就来源于此。

在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彰显这门课程的知识本质,使得线性代数知识本身更加生动具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线性代数充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鹏,马会礼.工科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71-73.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5

一、正确理解有效课堂的含义

在新课标下,有效课堂的含义是什么?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追求的“有效”就不是真正的有效。不要再认为教师讲的知识越多,学生练的题目越多就越有效。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如果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活动,并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实在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就认为这节课有效。具体就高中物理课而言,如果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物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会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探索未知世界、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认为这样的物理课才有效。

如何构建有效的物理课堂?笔者认为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实现有效教学。

二、构建有效课堂的措施

提问是课堂的灵魂,提问的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课堂提问不是随便问问,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听就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无处下手,最后由教师解答,自然也失去了提问的价值。提问的方法不科学会使学生的思维混乱,迷失方向。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问导学,形成学习主线

我们知道,清晰的教学流程能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主线,而清晰的教学流程正是通过问题设计呈现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问题的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顺序,问题设计影响学生思维活动。下面以高中物理“平抛运动”为例加以说明。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曲线运动的基本性质。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就是会利用直角坐标分解曲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在对“平抛运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面对全体同学拉平起点。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进行教学提问。

问题1:什么是平抛运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可近似看做平抛运动?

问题2: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x轴方向上的分速度如何变化?y轴方向上的分速度如何变化?

问题3:如何求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问题4:如何研究平抛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x轴方向上的分位移如何变化?y轴方向上的分位移如何变化?

问题5:如何求平抛运动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依照这样的提问,不仅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而且还可以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上问题,有的学生自学就可以解决,有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有的通过教师提示,班级讨论可以解决。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可视学生情况灵活处理,但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学”。

2.以问导疑,激发思维火花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抛运动的速度和位移方向规律,学生通过一次学习很难真正掌握。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不习惯用角度去表示矢量的方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在平抛运动中我们如何表示速度和位移的方向?

问题2:同一时刻,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是否相同?这两个方向存在何种联系?

以上问题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学生通过归纳前面的知识可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对第二个问题会存在疑问: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难道不同吗?如何比较同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和位移方向呢?这种疑问会驱动学生开动脑筋寻找答案。通过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问导察,提高实验观察能力

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按理论分析可以把它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为了进一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教材安排“做一做”的演示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如何判断两球是否同时落地?

问题2:如果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3:改变小球距地面的高度和打击力度,两个小球还能同时落地吗?

改变高度和打击力度相当于改变平抛运动的什么物理量?

问题4: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由什么决定?

囿于视线的限制,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真正看到小球落地,但小球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到,前提是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再做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他们想知道:两个小球是不是同时落地?由实验现象到实验结论是要经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的,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高度决定运动时间”的结论就会由自由落体运动迁移到平抛运动,从而实现物理方法的迁移。由此可见,通过合理设问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4.以问导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为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深化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的理解,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速度方向是否相同?

问题2: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速度方向越接近哪个方向?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6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数学创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30

相关研究表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基于此,从教以来在相关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一直积极地在教学中践行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变得愈来愈高.下面我谈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

一、借助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实际问题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执教“对数”一课时,我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2004年12月的一天,在印度洋的深处发生了超级大地震,此次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海啸.几个小时之后,海啸就迅速波及周边的十二个国家,无情地吞噬了二十二万人的生命.地震发生的同时,美国测量此次的地震级别是9.0级,德国测量的地震级别是8.5级,中国测量的地震级别是8.7级.”听到这样的事实,学生不免心惊.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告诉学生上述震级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并告诉他们震级的计算公式:m=lga-lga0(a是地震曲线的振幅,a0是“标准地震”的振幅),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刚才所学的对数的运算性质来计算三者之间存在的振幅差异.由于受到刚才教学情境的影响,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当中,很快地解决了相关的数学问题.

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是常用的情境教学法之一.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贴近生活,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因此可以广泛运用.

二、借助古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曾经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而这些古诗词当中也不乏数学知识的存在.基于此,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们高中数学教师也可以借助古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执教“等差数列”一课时,我借助《八子分绵》这首诗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九百九十六斤绵,赠分八子做盘缠.次第每人多十七,要将第八数来言.务要分明依次第,孝和休惹外人传.”看到这首诗,很多学生都表示看不懂.于是,我引导学生对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个等差数列问题.等差数列{an}中,公差d=17,前n项和Sn=996,其中n=8,求等差数列的a1,a2,…,a8.”分析完之后,学生完整地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并且提高了学习等差数列的兴趣.

由此可见,借助古代诗词创设教学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正是我们高中数学教师所要追求的教学成效吗?

三、借助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很多认知上的冲突,这些认知冲突是学生必然要经过的一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化解高中生的认知冲突,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借助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执教“直线的方程”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认知冲突情境:“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四种特殊形式,那么是不是任何一条直线都能够用这其中的一种形式来进行表述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一时很难回答上来.于是,我紧接着出示了如下问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何直线都能够用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2)任何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都表示一条直线吗?”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快明晰:并非任何直线都可以用直线方程的四种特殊形式来表示.此时,学生的脑海中不免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那些无法用这四种特殊形式表示的直线又该如何用方程来表示呢?于是,这样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认知冲突是思维上的一种障碍,我认为借助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由此才能获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成效.

总之,上述提出了三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借助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古诗词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唯一的.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活学活用,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功效.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7

关键词:慕课;微视频;翻转课堂;微库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同学科都在围绕和探索如何上好各自学科的课堂为主阵线,追求一种高效课堂。作为信息技术这门特殊学科,围绕它的教学模式经历了多次探讨与实践,层出不群。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其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mooCs)。慕课的创设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必要而又良好的教学资源,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更以微课视频作为前提。慕课的核心就是“微课程、小测验、在线解答”,它的革命性意义在于教学模式的除旧布新,它是对传统以课堂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呈现以“e学习”为主要技术方式、突破时空界限的在线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来,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各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一线教师一直在不断探讨、实验,其中尤为突出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最好,或多或少都有它的缺陷性。近年来出现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更是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并得到了很多专家及一线教学工作的肯定。

在长时间的学习、研究和观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深受启发。深深感觉到,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更适合这类形式的教育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各种新型的模式,来组织学科教学工作。

在研磨、解读和反思何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后,并结合现实情况,分析了我校现有的软硬资源条件,本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尝试。结合“三者”之长,用“慕课”形式,搭建校内微课资源库,以更好地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服务,提升学科教学效果。下面本人就一年来仿照慕课形式,创建校内微课视频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新尝试作简要阐述。

一、如何仿“慕课”形式

1.慕课是在线教育

我们在局限的校内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局限在校内“在线教育”,就要建立校内网络平台,即“校内在线”,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即校园“慕课”。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上传、更改自己的“微课”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线”观看相关知识点视频,重复使用,形成“校内在线”,也达到了校内资源共享的要求。

由于现实情况等因素,信息技术学科除了课堂时间,每周1到2节课外,再无其他时间供其使用。学生要想在其他空闲时间“在线”学习,基本上没有可能。因此,“在线”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学生根据课堂任务要求,可以“在线”查找相关学习要点,形如“翻转课堂”模式,先学后练。

我校信息化硬件配备相对完善,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大屏幕、投影仪、电视、网络等,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在线”观看微视频,加强知识的巩固,达到知识内化作用。

2.慕课是开放教育

作为局限在校内的“慕课”形式,学生要想及时在线咨询疑难问题,就必须要求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定时登录服务终端,给出咨询者必要及时的解答。现实情况就是“在线”咨询一般都会出现在信息课堂上,针对不同任务,不同知识点,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来。如何及时解决,形如“在线解答”“在线课堂”,这就要求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登录“微库”平台及时给出解答办法和建议。

3.慕课是大规模教育

慕课是大规模的平台,它小到成百上千人,大到几万几十万人甚至百万人在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那么,作为局限在“校内”的“慕课”,它的规模也只能是校内五六千学生,其主要是高一高二学生,资源的提供者也只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为了和慕课的大规模平台一样,建立校内慕课平台,即“微库”资源平台,不仅要具有和互联网慕课平台一样的功能,要易于学习、操作、管理等,更要有利于自身教学,有利于本校学生评价管理。

二、如何建立微视频资源库,即微库

1.在线资源平台搭建

随着大数据、云存储的到来,为慕课提供了更广阔的存储条件。就我校的硬件条件来看,我们有着多台服务器,服务器存储空间足够校内所有学科使用。

如何建好一个平台,使用何种数据库,这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根据现有情况和服务器的配置环境,我们选择mYSQL编写“微库”数据库,使用pHp建立动态视频播放服务页面,视频播放格式使用目前流行的FLV格式,方便在线播放。

视频播放平台要利于管理与维护,登录者可以是匿名登录,也可具体分组,设立年级、班级、学科等注册会员登录,可以是学习者、维护者。对于学习者要设立学习管理信息,便于评价管理。

2.微视频录制情况

慕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相应的微课视频。同样,作为校内“微库”,一定要有相应的高质量微课视频。如何制作微视频,这是整个“微库”的核心。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在录制、编辑微视频的技术层面上不存在任何问题,而问题更多出现在视频内容、知识点的把握上。视频录制既要考虑在有限时间内把知识点讲清楚,还要考虑如何把课讲得生动,教学语言更要有亲和力、幽默感,便于视频在极短的时间内具有好的吸引力。

三、“微库”平台的管理维护

有了在线浏览的网页和相配套的mYSQL数据库,一个“微库”平台就基本搭建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完善、应用和维护平台。

“微库”平台内的微视频资源是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不同,章节不同,一步步完善起来。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分工协作,录制相关知识点,上传各知识点到相关的学习模块内。相同的知识点内容可以采用多人录制的多个视频,供学生选择观看。根据学生观看的人数,点击的次数等情况,保留点击率高的视频资源。每个视频资源都可以让观看者给出评价,提出建议,写观看心得。

通过借鉴“慕课”形式,借助“微库”视频资源,课堂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学生整体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大量不足之处。学生信息素质参差不齐,一小部分学生能高效快速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有少量基础极差的学生跟不上节奏。“微库”层面上,功能不完美,相同知识点视频资源不充足,供选择性太少,“在线”性能不稳定,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目前,我们的尝试只局限于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并且只是在学科实践操作部分进行的微视频资源的录制。我相信,随着这种尝试的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不久将会使整个学科教学内容都将纳入“微库”内,以此推广、带动其他学科,最终突破“校内在线”,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慕课,实现资源共享和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目标分解;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4(S)-0064-3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基于物理学的这一特点,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它对于高中的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从课程标准上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如何才能生成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课标,要深入分析课程标准中的每一个词语。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中《几种常见的磁场》为例,来谈谈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分解?分解后如何自然生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分解

【课程标准】会判断通电导线和通电螺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课程标准解读】见表1。

【核心内容解读】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很难直观呈现,需要通过做“奥斯特实验”来突破这一难点,该实验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描绘出长直导线围的磁场分布情况,进而总结出安培定则。学生需要就通电圆环与通电螺线管对小磁针的吸引,来描绘其空间的磁场分布情况。从这些分布情况总结出安培定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核心规律解读】此规律是对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以分布情况作一个方便的判断。它的动作要领是:要抓住导线或是通电螺线管。它的难点是:到底是大拇指是指向电流方向还是四指指向电流的环绕方向?因此安培定则的两种表述形式一定要说清楚。要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形式?更要明确的指出,这两种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

【行为动词解读】“判断”一词在课标上纳入理解水平,要求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从这点来看,安培定则的要求是很高的,它的应用极为重要,因此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让学生会运用安培定则。

【行为条件解读】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奥斯特实验、环形电流周围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内外磁场分布、用传感器来探测通电螺线管内部磁场以及亥姆霍兹线圈之间的磁场强度这四个实验现象,总结出安培定则。

【表现程度解读】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通电导线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的判断来巩固核心规律;能灵活运用安培定则。

2教学目标的自然生成

对课程标准详细解读后。我们很自然的了解到本节内容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程度。教师教学过程中把握的深度。这些都为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不过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还要针对本节内容进行有效分析。

【本节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在初中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和拓展。“磁感线”、“几种常见的磁场”、“匀强磁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广泛应用。磁通量的概念是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针对上面的分析,本节可以准备以下四个实验:

(1)通过学生做奥斯特实验来学习通电直导线的周围磁场分布情况。本实验的目的是总结出安培定则。

(2)把导线做成环状观察其小磁针的受力方向,来研究环状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本实验的目的是总结出安培定则的另一种形式。

(3)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安培定则的正确性。

(4)用磁传感器来检测通电螺线管内部以及两个通电线圈之间是否是匀强磁场。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针对一些无法直观表现的物理量,我们可以用其他技术手段,化未知为已知。

通过以上四个实验的教学。让学生深刻感知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思维、总结等能力。

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道磁感线。知道几种常见永磁体磁感线的空间分布。

(2)通过“奥斯特实验”来研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并总结出安培定则。

(3)对通电线圈周围磁场分布情况的研究,总结出安培定则的另一种形式。

(4)通过实验,观察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并检验安培定则的正确性。

(5)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对磁现象的电本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6)通过磁传感器来观测通电螺线管内部以及两个线圈之间的磁场分布情况。进而得出匀强磁场的概念。

(7)知道磁通量,了解净磁通的概念。

3教学目标达成步骤

【课堂教学】

(1)通过幻灯片展示马蹄型磁铁周围细铁屑的分布情况(平面)-磁体周围磁场的教具展示(立体)-引入磁感线(目的、基本特征、类比电场线……)。

特别强调:磁感线是闭合的。静电场中的电场线是不闭合的。

(2)实验1:学生做“奥斯特实验”。

思考:①小磁针偏转了说明什么?②小磁针为何会这样偏转?

想象:画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图(立体图、俯视图、平面图)。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必要时要给一定的引导,最好让学生自己体会。

探究:通过磁感线的分布情况。指导学生用左、右手来比划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总结出安培定则。

检验:在黑板上画出几根通电直导线,让学生判断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最好画出4根,构成一个正方形的环状电流,为下面讲解环形电流做准备。

(3)实验2:观察环形电流周围的小磁针偏转情况,描绘出其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

解释:对以上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把其看作是一小段一小段通电直导线(微元思想),根据安培定则来判断。

思考:你除了用以上方法来判断外,手还可以怎么握?

引导学生总结出安培定则的另一种形式。

(4)实验3: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转向,画出其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

检验:用安培定则来检验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

深化:设计一个通电螺线管内、外小磁针的指向判断题。重点看清通电螺线管内部的小磁针与外部的小磁针指向。

通过对条形磁铁与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似性,引导学生阅读书本p87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引导学生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从理论上分析匀强磁场(方向与大小)。

(5)实验4:用磁传感器来检测两个线圈之间的磁场,以及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是否是匀强磁场。

(6)介绍磁通量的概念。

探究以下几个问题:①当线圈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②当线圈转过90度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③线圈再转90度时穿过此线圈的磁通量:④线圈与磁场成任意角度时的磁通量;⑤对于同一个线圈,如果既有从正面穿过的磁感线。又有从反面穿过的磁感线,你觉得穿过它的磁通量该如何计算?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9

最新版本的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整合了原先版本第一和第二两节的内容,不计问题与练习,篇幅足有6页之多.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验证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的猜想,提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判定的感性素材,进而掌握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如图1[1]和图2所示.虽然这两个演示实验取材方便,但需要较高的操作技巧.尤其是第二个演示实验,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小铁球被磁性强的条形磁铁吸住或[lunwen.1KeJian.com第一论文网]者弯曲效果不明显.笔者最近参加了几次区、市级的公开课活动,就极少看到精心测算和设置过的演示实验2能一次成功.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综合考虑课堂时间和学生参与两方面因素,笔者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探索与改进,经过教学检验,效果相当好,以下是实验的改进情况.

2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

本实验选用器材有:直径2厘米左右的小钢球一只,儿童火车玩具中的弧形导轨一段(粗钢丝难以在端点弯曲,且厚度难以达到要求),8K白纸一张,滴管(或针筒)一只,墨汁一瓶(墨水的粘稠度不佳,不容易粘附在快速通过的金属球上),记号笔一只.

实验流程为:先沿着导轨内侧用记号笔画一段曲线,一直画到导轨端点处.用滴管吸少量墨汁,滴在小钢球沿导轨内侧运动出导轨的端点处,滴5滴左右,呈细长型.用手带动小钢球(有点旋转最理想),使其沿着轨道内侧运动,它通过墨汁区后,就在白纸上留下一条与曲线相切的直线(或间断的点,可以用直线连接),用实物展台展示实验过程,直接验证了学生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切线方向的猜想.如图3所示.

3对演示实验2的改进

实验器材为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实验时,先让水从瓶口流出,呈一条直线,如图4.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不与瓶子以及水流接触,实现水流运动轨迹变为曲线.学生提出用嘴吹的设想后,请一个学生上前协助实验的演示,其他学生观[lunwen.1KeJian.com第一论文网]察并思考让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如图5.[2]

这个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容易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物理现象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可谓是一石三鸟.

此外,还可以对演示实验2做如下改进:教师手拿一截粉笔,请学生思考,如何让它在空中做直线运动.学生思考并提出方案,主要为竖直向下的直线运动和竖直向上的直线运动,教师按照方案演示,并将它的运动轨迹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让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学生思考并提出方案,教师按照学生的方案将粉笔头斜抛出去,并将它运动的轨迹示意图画在黑板上.最后请学生结合两种运动轨迹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这个实验取材极为简单,就是我们课堂上随手可得的粉笔.但是,它的演示效果丝毫不比教材上的设计逊色.

4一点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迁移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具备创新思维.在教学环节上也就是体现为结合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本着最优化的方案,使教材为教学服务.通常可以利用随堂创新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生活中常用器具用于实验演示,拉近学生与物理现象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忱,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实效性篇10

立体几何有六大问题:角、距离、平行、垂直、面积、体积,其中求角和距离是一个难点。纵观近年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立体几何解答题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分值一般12分,难度属容易或中档题。学生得分率较高,但失分率也高。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将堆积如山的立几题目进行梳理,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下面我就针对几道题目的解题突破和各位交流一下。

立体几何模型与题型

立体几何中的模型

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立体几何问题首先我们要会画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或对于给出的题目能够识别模型。立体几何中的常见模型有:柱体模型(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模型,圆柱体模型);锥体模型(三棱锥,四棱锥等);球体模型等。每个模型都可以对应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正方体模型延伸出的题目会涉及到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判断(性质)定理;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判断(性质)定理;柱体,椎体等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总的来说,所有的立体几何模型可分为可建系模型和不可建系模型。

立体几何中的题型

立体几何模型加上一定的已知条件和求证结论就构成了一道具体的习题,因此,一个模型可以变化出许许多多的习题。求解立体几何习题的一般方法可以归纳为识别模型,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以及已知条件与要求证的结论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应的(判断或性质)定理与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即公理化解题方法。

这道题目是以三棱锥模型为依托延伸出的,且属于不可建系模型,对于考生来说很难完全解决这类问题,通常情况下只能解决问题中的第一问,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有必要找一个基本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题。

解题的突破

对于立体几何问题我们有一些常用的处理方法,但是在一些方法的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学生很难把握的难点,比如: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时如何选取平面内的那条直线?用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垂直时,如何选取垂直于平面的那条直线?用向量法求二面角时,如何判定向量的夹角与二面角相等还是互补?等等。这些难点成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瓶颈.作为教师来讲,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在教学效果上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下我就结合以上摘录的有关立体几何高考题的探讨,和各位交流一下心得.一般而言,向量法解决问题时,容易着手,但写坐标时必须细心谨慎。而传统解法要求我们要学会作辅助线以及对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线线垂直、三垂线定理等要非常有研究。不论如何,高考立体几何一般都可以传统法和向量法两种方式来解决。

可建系模型,利用向量运算

使用“形到形”的综合推理方法学习立体几何,由于空间图形的复杂性,一般没有规律可寻,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困难的。但向量运算体系与算术、代数运算体系基本相似,学生就可运用他们熟悉的代数方法进行推理,来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学生在高一已学习了平面向量,只要稍加推广就可得到空间向量运算体系,使用空间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使对它的研讨达到有效能算的水平,这样做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由于学生掌握了一套有力的工具反而会降低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的负担。

凡是题目中有共点的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边,或已知两边(相交)垂直能够经过交点添加辅助线构造出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边的立体几何题,建议尽量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采用空间向量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寻找并证明线面关系要比解决向量运算难得多。

此题的模型为正方体,显然是个可建系模型,所以可以采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借助方向向量的夹角公式得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借助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出线面角,借助两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出二面角。虽然文科教材内容未要求学习空间向量,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文科生更偏爱于采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证明与计算。因此,适当的补充是值得的。

不可建系模型,寻求解题技巧

空间向量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方法可以摈弃,空间向量毕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本要求、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不能降低的。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线面平行垂直的各个性质都是研究立体几何的重要基础,空间概念的建立、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由此开始并逐渐得到发展,而且也是空间向量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几何综合推理和向量代数运算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多角度的展开解题思路提供广阔的空间,不能有所偏废。

用公理化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通常都必须添加辅助线,并且要经过各种手段进行转化,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传统方法有它的优越性,一旦空间的位置关系搞清楚了,计算量较小,正确率高。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能让思维陷入模式化的僵局。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传统方法解题解决近几年的高考问题是有技巧可循的。

解题技巧:巧做辅助线,巧借中点效应

解立体几何题“得辅助线者得天下”。此话说得虽有点过头,但学会添加辅助线确实是我们快捷解题的关键。那么,辅助线该如何添加呢?这里我先介绍一段口诀:“有了中点配中点,两点相连中位线;等腰三角形出现,顶底中点相连线;有了垂面作垂线,水到渠成理当然。”下面以两个实例来说明此口诀的实用与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