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公司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5:19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1

孔铭:首先,我认为目标公司本有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德祥拥有上海口岸领先的进口分拨业务份额,盈利能力高于华贸物流现有资产。他具有上海地区经海关批准具有专营进口分拨业务特殊监管区资质,而这一资质华贸物流尚未获取。

在我看来,这次股权投资对华贸物流是有重大利好的。首先,正如我刚才提到的,这次收购丰富了公司的海运业务,公司如愿获得进口货物中转分拨牌照,真正完善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物流服务链条,有助于完善跨境综合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进口分拨业务将有效契合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带来的从海外将小散货拼装集运到我国的进口仓储分拨物流需求,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另外,本次股权投资也拉开了公司资产收购的序幕。

而从未来盈利来看,此次股权收购拉升了公司资产盈利能力。我了解到,德祥系6家标的公司盈利能力均高于华贸现有资产,预计2014年这些资产将增厚公司2400万净利润。

《动态》:您刚才提到了,这次股权投资契合了华贸物流进口跨境电商需求,那么目前公司的跨境电商交易前景如何呢?

孔铭:进口跨境电商分海外存货的“直邮”模式和国内存货的“保税模式”两种,“直邮”物流成本高,交货时间长;“保税模式”为小订单短期备货经海运拼箱运输,物流成本低,派送时间短,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电商所采纳。这也是华贸物流未来进口分拨业务中所要采用的方式。

我看到有研究机构也测算了跨境电商对进口分拨业务的影响。以2012年艾瑞咨询统计跨境电商交易额2.3万亿为基数,假设未来“拼装及保税模式”能够占据25%的份额,可以为上海口岸带来21万个标准箱,将近目前非电商产品进口拼箱的2倍。而考虑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年均30%的增速,因此未来华贸物流电商业务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动态》:华贸物流的仓储业务也是公司业务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司仓储业务有哪些看点呢?

孔铭:公司仓储业务主要分为国际货代业务配套的海关监管仓储和集装箱内装仓储和配送中心。数据表明,目前公司仓储面积总计19.36万平方米,其中,自有仓储面积比例已经提升至约50%的水平。

在我看来,公司仓储业务未来的看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募投项目临港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完成。我了解到,这一项目总占地120亩,共计7.99万平方米。截止2013年底,该项目建设完工并投入运营,但由于处在运营初期,当期亏损300多万元,随着海外市场经济逐步回暖,预计2014年将逐步实现盈利。根据募投项目预测,建成投产三年后净利润达3000万元。这一项目,将有利于公司实现海运仓储、运输、空箱堆场、物流及配送及相关服务一体化发展。

另一个是佛山快速消费品分拨中心将于2014年底建设完成,2015年投入运营。尽管短期内对公司难以贡献收益,仓储物流业务毛利近14%,高于传统物流业务,随着客户的积累逐步达产,有利于公司整体盈利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推动公司各项业务均衡协同发展。

《动态》:近期,上市公司的三季报披露完毕。华贸物流的营业收入出现小幅下滑。有投资者认为,华茂物流缺乏业绩支撑,对此观点您如何评价?

孔铭:华茂物流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81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第3季度实现收入19.36亿元,同比降15.6%,环比降9.2%。

在我看来,华茂的营业收入主要是因为国际运价与产品单价下跌而减少。我了解到,今年以来,国际海运费与空运运价持续下跌,在降低华茂上游运力采购成本的同时也拉低了公司单位销售额。

但是我也注意到,华贸物流核心业务的盈利是持续提升的。我注意到,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1.84个百分点,环比提升0.68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业务跨境综合物流毛利率同比提升1.78个百分点。

我觉得,随着公司在综合物流上下游各领域的延伸,公司平台化战略带来的综合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公司在业务量拓展的同时注重业务种类和客户的选取,在钢贸不景气的情况下发展电子产品等其他业务品种,保证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因此,营业收入的下滑并不能说明业绩表现不佳,整体来说,华贸物流的盈利能力是比较强的。

《动态》:近期,物流行业的利好政策密集,华茂物流是否有受益于这些政策红利呢?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2

1.外贸统制专营时期(1949~1978)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1)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3)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2.放权过渡时期(1979~1987)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1)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2)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3)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经过简政放权、扩大了省一级外贸自。外贸公司的数量显著增加。据统计,自1979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国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贸公司2200多家,比1979年增加了11倍多。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来说,外贸公司仍然是它们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选择。中国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层导致四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出口效益低、不同出口商品的换汇成本差异极大;二是出口格局不合理,国际价格信息没有通过正常途径及时传递给生产者,盈利的出口商品得不到鼓励,而不盈利或亏损的出口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三是缺乏国际市场行情信息,企业不能面对国际市场寻找机会,或根据要求进行产品改良;四是缺乏来自进口的竞争,进口管理和高关税,使进口竞争不能起到促使国内生产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取消这一隔层,可以大大提高中国企业的外贸操作效率。高效率的贸易体制需要消除竞争过程和经营机会中的贸易障碍,其中,最大的贸易障碍就是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不仅包括行业产品垄断,而且包括地理疆界垄断。

3.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1990)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制约着外贸事业的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

(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三年不变;

(2)取消原有使用外汇控制指标,凡地方、部门和企业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合经营的21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商品改为单轨制,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直接向中央承担计划,大部分商品均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进出口。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三年来的实践表明,承包制的推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为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其次,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再者,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承包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1)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承包制仍然保留了中央财政对出口的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非规范化的行政性分配,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符合国际贸易的通常做法。

(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不平等竞争的加剧。对不同地区的承包企业规定不同的出口补贴标准和不同的外汇留成比例,从而造成了地区间的不平等竞争,诱发了对内的各种抢购大战和对外的竞相削价销售,造成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3)企业行为短期化。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刺激下,缺乏中长期投资眼光和积极性,只重承包期内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往往忽略了外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企业宁可转产附加值低且易迅速出口、换汇成本低的产品,导致国家外向型企业产品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

(4)承包期一定三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非经营环境的变化。遇有重大的环境变化,承包企业往往难以完成承包任务。

4.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时期(1991~1993)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

(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

(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外贸财政补贴的取消使外贸企业第一次被真正作为外贸经营主体和参与竞争的独立实体而受到重视,使国内外贸企业能够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同时,它还扩大了企业对外汇的支配使用权,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进口增长,为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另外,为了保证国家收汇并防止逃汇、套汇,外汇管理部门和结汇银行实行跟踪结汇,加强了对出口外汇的管理。

截止至1993年底,中国有外贸经营权的各类企业(不包括已投产的8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达8000多家。原有的宏观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企业自的扩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也呼唤政府建立一套多形式、多层次、既灵活又统一的管理体制。为此,国家提出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的试点工作,鼓励专业外贸公司实行进出口制,鼓励工贸结合,发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从整体上促进全国外贸规模的发展。

5.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新进展(1994~)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了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双重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现行的各类外汇留成,取消出口企业外汇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售汇制,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外汇体制改革为各类出口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大大加速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更有效地发挥汇率作为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功能;有助于中国外贸体制与国际规则接轨。1996年12月1日,我国还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规定的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在1994年《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并实施各种配套法规,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宏观上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汇率、关税、税收、利率等调节对外贸易。对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计划。加快赋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和科研单位外贸经营权,截止1996年底,我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1.2万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14万多家。1996年9月,外经贸部颁布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可以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外商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经营。此外,1996年我国还在5个经济特区进行生产企业外贸经营登记制试点。外贸经营权将根据我国的对外承诺,最终由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我国外贸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政府鼓励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跨行业、跨地区联合、兼并,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以外贸公司为龙头,贸工技商结合的综合商社和以生产企业为核心,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跨国公司。对一些小的外贸企业则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组,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将分散的外贸经营权重新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发展的新趋势。国际经验表明,依靠建立企业集团等形式而形成的行业垄断或产品市场垄断,以及由此出现的不完全竞争条件,是防止产业内部或国家之间过度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和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一种有效方式。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外贸收购制的经营方式必须转变,以服务为特征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制必将是外贸经营的发展方向。通过1996年的深入调研,我国在推行外贸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大力宣传推广外贸制;其次,建立健全外贸法律制度,依法促进外贸制的实施;第三,在加快赋予生产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同时,全面扩大外贸公司内贸经营权,将外贸制的推行建立在国内外流通体制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第四,将推行出口制与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采取一些扶持政策,把工贸双方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4)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按照国际规范及中国的承诺,只实施正式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1996年9月经贸部成立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实现我国对外经贸管理,经营和服务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近20年来,改革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中央集权,塑造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政企分开、权责分明,一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1)外贸主体沿着“国家———地方———企业”的模式演进发展,即从1978年之前国家主办外贸活动,转变为80年代后地方主办外贸活动,直至90年代由企业充当外贸活动的主角,逐步承认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地位;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境内外汇差外汇交易盈利模式

一、境内外汇差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香港离岸人民币及跨境贸易结算发展回顾

2004年,中国银行(香港)作为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为香港的个人提供跨境清算安排,离岸人民币(CnH)业务起步。

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在中国内地365个试点企业以及香港、澳门和东盟地区展开,为CnH增加规模奠定了基础。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修订了《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新协议允许香港的银行为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账户,并提供各类金融服务,银行可以为客户办理非贸易项下的兑换,个人和企业间也可以通过银行办理人民币资金的支付和转账。新协议还承认了CnH报价的市场地位,从此以后,提供CnH报价的银行越来越多,CnH的交易流动性也逐渐提高。

2011年,香港的财资市场公会开始提供美元兑CnH的即期报价。该报价由市场上15家(2015年已更新为18家)交易较为活跃的银行上午11:00的平均即期报价得出,CnH的报价机制基本形成。很多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2011年8月起,跨境贸易方案被批准应用于中国内地所有具有资质的企业,境外范围则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也扩大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

香港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得非常快。外汇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从2009年设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企业以来,中国内地企业超过70%的人民币跨境货款流向了香港。2011-2014年跨境贸易结算总额增速远超中国总体进出口总额增速,人民币结算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在2014年已经接近25%。

受政策、市场和经济的共同推动,CnH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迅猛。对于企业而言,使用人民币结算具有规避外汇风险、加快资金流动速度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渠道。

(二)CnH与CnY交易机制不同导致汇差

与境内人民币(CnY)相比,CnH交易机制有如下不同。

第一,CnH市场的交易者类型更广泛,数量更多。CnH市场允许进出口企业和离岸金融机构自由参与交易。而对于CnY银行间外汇市场来说,除原本的境内金融机构(以央行和商业银行为主)可参与交易,2015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境内各类金融机构在场内进行交易,并允许大型非金融企业(年度跨境外汇收支超25亿美元或货物贸易进出口超20亿美元)入场交易。其他企业只能与商业银行在零售市场办理外汇交易业务。

第二,CnH市场没有中间价机制,也不设涨跌幅度限制。而CnY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货币价格仅可在央行当日上午9:15公布的中间价的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例如美元的波动幅度是中间价正负2%。

第三,央行多在CnY市场进行窗口指导,CnH市场较少进行。

由于上述三点不同的交易机制,CnH市场对全球信息的反应更为透明、充分和及时,因此当CnY升值时,CnH升值更多;而当CnY贬值时,CnH贬值更多,这佐证了境内外交易机制的不同,对汇差产生的潜在影响。

(三)由“811新汇改”产生的跨境汇差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央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这不仅蕴含着汇率走势的变化,更表明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在告别了固定汇率体制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是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重要的里程碑,人称“811新汇改”。

新汇改后,外汇市场风起云涌,CnH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与境内的汇差几度突破千点,针对跨境汇差的跨境资金交易频繁。那么,利用汇差进行的外汇交易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二、汇差背后的外汇交易模式

笔者认为,很多时候,金融业务就是在既定的环境下做“通道”,各种市场、标准化或者非标准化的产品,都属于这条通道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种金融模式。上文所提及的跨境贸易,就是一种资金进出的“通道”。而下文所提及的四种盈利模式,也都是基于通道开展的。

(一)通过非居民账户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由2010年起,境外机构可以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账户”英文全称为non-Residentaccount,简称“nRa”),用于人民币跨境支付。nRa的本质为境外账户,因此nRa与境外账户之间可自由划转资金,无需审批。

在USD/CnY低于USD/CnH时,境外主体可将在nRa账户中现有的人民币购汇换成美元(价格为境内银行提供的USD/CnY价格),然后在履行相应手续后,将nRa的美元汇出至其境外账户,再按照USD/CnH的价格进行结汇。之后通过贸易渠道,以合规、合法的收入形式(如经常项目收入、经批准的资本项目收入等),将人民币再次转回其nRa,即可盈利。假设USD/CnY购汇报价6.5964,USD/CnH结汇报价6.6964,则nRa以人民币659.64万元购汇100万美元,汇至境外账户后,再按照USD/CnH结汇价结汇,可得人民币669.64万元,再以贸易方式汇入nRa,获利人民币10万元。

(二)通过构造贸易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构造贸易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获利方式,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通常是关联企业)签订一份进口合同,以支付合同货款的方式,将CnY兑换成美元后支付给境外企业。境外企业将美元兑换成CnH后再通过反向贸易向境内企业进口货物,并以CnH支付。这种方式在USD/CnH价格高的时候可以获利。假设USD/CnY购汇报价6.5964,USD/CnH结汇报价6.6964,则境内企业用659.64万人民币购汇100万美元作为货款跨境支付给境外企业,之后境外企业将这100万美元结汇成669.64万人民币,再次作为货款跨境支付给境内企业。这资金的一出一进,境内企业获利10万人民币。“811新汇改”后,由香港进口中国内地的贸易量大幅上升,侧面验证了这种跨境获利的模式在USD/CnH高于USD/CnY时,可能被不少企业所采用。

借助转口贸易的模式获利,原理相同。例如,在USD/CnH低于USD/CnY的时候,境内企业从境外企业进口黄金等低物流成本的货物,在内地将美元贷款结汇后跨境汇出支付黄金货款。境外企业收到人民币后,以CnH价格兑换成美元。最后,境内企业再将黄金出口给这间境外企业,用之前兑换的美元跨境支付至境内。境内企业偿还贷款、获利,流程结束。根据香港海关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适逢USD/CnH低于USD/CnY之时),中国内地从香港进口的黄金飙升了175%,间接佐证了利用汇差进行的转口贸易获利的行为。

(三)通过境内外远期进行外汇交易获利

“811新汇改”之后,USD/CnH价格倒挂,与USD/CnY价差几度破千点。有一些境内的贸易企业,就已知的、未来特定日期的进口货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远期购汇;同时,其境外子公司向当地银行申请金额和期限均与境内远期购汇一致的离岸市场不可交割远期外汇买卖(non-DeliverableForward,nDF)远期结汇,在到期日分别执行境内远期购汇和境外nDF结汇。由于境内远期购汇需要实物交割,因此在CnH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这一获利方式很适合于进出口贸易公司。

“811新汇改”后,2015年8月银行代客远期售汇规模达到789亿美元,是当年前七个月平均规模的3倍,这间接佐证了通过境内外远期进行外汇交易获利的频繁性。而银行间市场即期外汇交易规模扩大的倍数也与之相似,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在代客远期售汇后,通行做法是在即期市场买入美元,并持有至代客远期售汇合同到期。如此操作,企业的远期行为就传递给了银行间市场的即期行为,对人民币贬值构成压力。

(四)出口货款经中介境外结汇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811新汇改”后,USD/CnH价格倒挂,部分境内的出口商与其境外的关联公司或中间商签署人民币的出口合同,关联公司或中间商再与境外的进口商签署美元的出口合同。由境外出口合同产生的美元收款,在境外的关联公司或中间商结汇成CnH后,汇回境内。

此类交易是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的,但是会减少境外外汇流入,对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形成压力。

三、跨境交易盈利对汇率的影响及抑制举措

上文所提到的四种盈利模式,前两种涉及企业向银行购买美元并汇款出境,致使境内美元大量流出,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第三种模式本身反应的是市场对于USD/CnY远期贬值的预期,但商业银行的操作,将这种远期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传递给了即期市场,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第四种模式将原本会流入境内的美元替换成了人民币,因而令到境内美元量减少,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上述四种模式均令人民币快速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大幅下降。

“811新汇改”后即期USD/CnY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月11日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到2015年底,央行试图将中间价与收盘价并轨。这项改革抽离了央行对中间价的干预之手,使得去年11-12月人民币贬值压力迅速释放。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1月到春节前。元旦后人民币急剧贬值,央行开始加强对外汇市场干预,中间价与即期价再度分离。人民币中间价倾向于挂钩篮子货币,但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第三阶段是春节过后至今。央行再度启动了中间价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

央行出手的一系列措施,加上美联储鸽派声明、美元走软等因素,暂时稳定了市场对于人民币的情绪。同时,央行持续不断地出台抑制境内外汇差盈利交易的措施。

第一,加强贸易和投资背景真实性的审核。从2015年9月起,央行开始限制nRa购汇规模,并加强了nRa汇入资金的背景真实性审查。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从当年8月起,要求各分局重点监测辖内银行的代客售汇业务,“加强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避免出现集中大额购汇,必要时进行窗口指导”。

第二,自2015年10月起,央行要求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交存20%的美元外汇风险准备金,在央行以零利率存放一年。通过这种提高交易成本的方式,来打击企业办理境内远期购汇、境外nDF、以获得收益的行为。

第三,央行扩大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入境渠道和境内使用范围,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进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降低了跨国企业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参与企业的境内外营业收入标准,并扩大了资金池规模上限,还放开了企业境外发债资金可回流的约束。

四、汇改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央行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令近期USD/CnY汇率企稳,跨境汇差缩窄至100个基点左右,交易量也稳步下降。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4

“市场立本、流通盈利、销售为先”。这就是他告诉我的成功“秘诀”。随即,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假如一年中美国a公司从中国进的货是1500万美元,付出关税之后,经过推销卖给了一些大的美国连锁商店,售出价是3000万美元,翻了一倍。这当中毛利差不多是1000万美元,其中要付给美国推销员250万美元,在全美建立销售网100万美元,雇请设计人员不断推出系列的新品种、新款式费用约40万美元;再扣除退货的损失和公司经营成本开销和种种奖励,实际上a公司最后拿到的税前利润是300万美元以上。

那么,中国的外贸出口公司从中赚取多少利润呢?只有货物售出价的5%,毛利约50万,扣去开支净利不到30万而已,a公司赚取的利润是中国外贸公司的10倍。外贸公司赚出口的钱,而a公司是赚市场流通环节的钱,这就是a公司做生意的“窍门”。

根据Jemes先生的举例,为了更好地表述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环节和盈利模式,我以美国日用品市场的流通业为例子,把主要各个环节的售出价递增的情况制作了简单模型:

如模型所示,工厂的产品售出价以1美元计,经中间层层周转后到卖给商店时已变成2美元,商店卖到顾客手里则变成4美元。对不同流通环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出厂价1美元变成商店进价2美元这一系列流通过程,其利润总共是1美元。国内的外贸公司扮演出口商的角色,其利润占最终利润的5%,即加价五分钱;然后就到了国外进口商那里,他转手赚的是最终利润的35%,即加价三毛五分钱转卖给大批发商;大批发商再转手赚35%的利润,即加价有一个三毛五分钱,转变卖给小批发商赚得少一些,只有25%,加价二毛五分钱卖给商店或连锁商场。一块钱的出厂价到了卖给商店时,已加了一倍的价钱,变成了两块钱,商店最后卖给顾客时的价钱则还要加,变成四至八块钱,这主要视各个商店的营业成本而定。

在所有这些环节中,你认为究竟哪一个环节最赚钱呢?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商店最赚钱,因为他们的加价额是一到两倍。但事实并非如此。到过国外的人都知道,那里的百货商店装潢考究,布置典雅,但空空如也并没有几个顾客,不像中国的百货商场人山人海。美国的商店零售业通常称作“1%产业”,因为他们品种虽多,销售额却相对也少,而店中开销实在太大:店面租用、店员薪资、广告宣传以及不断的大减价、大折扣等等,使利润变得积极微薄。

可见,在美国整个流通领域中商店这一环的“油水”并不大,而所需的投资大,奉献大,盈利则不丰厚,目前阶段还不适宜于国内的企业来投资开发。那么,“油水”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油水”都在中间部分的批发环节,也就是进口商和批发商那里。这一部分的利润加起来大约有50%至100%,而开销却很小。

例如,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大约是200亿美元,这是中国的厂商和出口贸易公司所能拿到的钱,仅200亿美元而已,而利润更是少之又少。但如果中国的外贸公司能把国外的进口批发商这几个环节拿下来,直接把货物推销到商场门口去,则从收入上来看,就等于做了400亿美元的生意,翻了一番。这多赚的200亿美元,即使扣除了设立公司、经营销售这些开支100亿美元(其实不需要这么多),还可以有100亿美元的纯利润。如果按以前的做法,外贸对美出口的盈利可能只有10亿美元,可是如果深入到流通领域内部,把中间环节也做起来,赚得利润就有可能变成100亿美元,在原来商品销售量不变的前提下,利润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10倍!

由此看来,外贸公司只有深入海外市场内部,建立起海外营销网络,才能在流通环节中获取更大利润。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5

3月15日,宝盈基金副总经理胡东良对媒体谈“我所知道的宝盈真相”,但作为事件核心的主角,宝盈基金总经理陆金海以及公司董事长李建生,则未公开发表任何意见。

3月16日、17日,《投资者报》记者分别与李建生、陆金海以及宝盈基金小股东代表、3位独立董事、前独立董事、大股东中铁信托的母公司负责人联系采访,他们或是沉默、或是推搪,采访极难推进。

记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将宝盈问题的核心更多指向了股东之间的纠纷,以及公司大股东中铁信托的失误。

“业绩不好的基金多了”

本报于3月1日独家披露消息:深圳证监局2月4日召集宝盈基金3家股东以及宝盈基金董事长李建生开会进行监管谈话,而谈话的目的就是要求总经理陆金海在春节前离职。

此消息宝盈方面并未官方承认,有媒体报道称“宝盈基金表示,2月4日是否有这么个会并不清楚。”但公司股东之一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经贸信托)总经理杨自理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说的意见,我已在会议上全部表达了,现在不太方便对外透露。”――这无异于间接承认了会议确实存在。

3月16日,当记者首先就这一“出入”向李建生求证时,李建生回答:“这有什么意义?不一致的地方挺多。”

对于记者第二个问题――做为宝盈的董事长,是否如外界传闻一样很器重陆金海――李建生再次使用了反问句式,“你问这个是什么想法?”她指责说:“有些文章让你们不登,你们非要登,你们都弄了很多不真实的东西报道,你现在还报道啊?”

记者表示,如果宝盈方面觉得报道不真实的话可以一一指出。

“我想没那个必要了,那岂不是和你们吵架?”李建生笑着说。

记者又表示,如果双方都拿出事实的话,当然可以讲清楚。

“讲得清楚吗?报纸都出去了,尤其是你们把证监局文件那么多的内容登出去,你们觉得合适吗?”

于是记者转换话题,问李建生对证监局的意见函有何看法?

“看什么?该整改整改呗!”

对于记者抛出的第四个问题――胡东良约见媒体是属于个人行为还是公司行为?李建生依然给予赌气式的回答。

“怎么理解都行,你愿意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反正你们已经理解很多了。”

记者告诉李建生,此前曾就宝盈业绩问题发出过采访提纲,但没有得到宝盈方面的回应。

李建生立刻说:“我马上要去开会,回头再说吧。”记者追问:“那你什么时候有空?”

“我什么时候都没空,我忙着呢。”李建生回答,末了还加上一句,“基金业绩不好?业绩不好的多了。”

股东和独董集体失语

从宝盈基金公司目前的持股情况看,第一大股东中铁信托持有宝盈49%的股份,加上曲线持有的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6%的股权,已经是一股独大。

公开资料显示,中铁信托92.7%的股权掌握在中国中铁手中,作为宝盈基金的“婆婆”,中国中铁又是如何看待宝盈基金目前的窘境呢?

3月16日,当记者电话采访中铁公司董事长石大华是否知道宝盈基金的事情时,石大华在电话一端很匆忙地表示:“不知道,现在有事。”

记者追问:“难道一点都不知道?”石大华回答:“他们正在处理,我很清楚。我正在开会。”

而记者在中午1点拨通中铁公司总经理李长进的电话时,他干脆表示自己正在休息,随即挂断电话。

宝盈基金的另外一位小股东,持有25%股权的外经贸信托的总经理杨自理,也以正在开会为由婉拒了记者采访。

记者随即致电宝盈基金在任的三位独立董事――曾康霖、陈雨露、陈小悦。

有消息称,陈小悦是宝盈基金现任总经理陆金海的博士后导师,他接任的正是前任独董巴曙松离职后的空位。

三位独董中,记者只采访到了曾康霖。陈雨露的手机处于关机状态,陈小悦的手机则无法接通,记者通过短信发出采访要求,但至截稿时均未有回复。

曾康霖对记者表示:“(对于宝盈的事情)应该说了解一些,不是说完全不了解,但是……”曾康霖显得有些犹豫,他接着说:“有些事是不能在媒体上讲的。”

曾康霖还对记者表示:“不要在问题落实前就做报道,我们马上要开董事会,董事会会认真讨论的,宝盈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基金要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媒体报道要慎重。”

记者又联系到宝盈前独立董事巴曙松,但巴曙松一听采访要求就以开会为名挂断了电话,对于记者的短信采访要求也没有回应。

有媒体曾报道称,巴曙松是主动辞职,而非到期离任,因他曾在董事会上表示,宝盈基金复杂的情况需要一个协调能力、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很好的人来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内部矛盾是深层原因

一位接近宝盈基金的人士则向记者透露,“宝盈基金深层次的问题复杂得很,主要是内部矛盾,两边股东的说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致,宝盈基金的问题和股东变动有很大关系。”

起初,宝盈基金股东为外经贸信托、联合证券、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山东省国际信托及天津信托等5家公司。外经贸信托和联合证券分别占25%的股权,其余3家分别占16.67%的股权。

“大家股权都差不多,谁也说服不了谁。”该人士称。

于是,宝盈基金的股东开始了股权转让,联合证券、重庆国际信托、天津信托、山东国际信托退出宝盈。新的股权结构为衡平信托公司持有49%、成都工业投资经营公司持有26%、外经贸信托占比25%。2005年10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收购衡平信托72.39%的股权,成为这家信托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此后,衡平信托易名中铁信托。宝盈基金也形成现如今的股权格局。其中的问题就是中铁信托一股独大,老股东外经贸信托沦落为小股东。

“这两家中字头的股东,谁也看不上谁。”一位前宝盈员工对记者称。

两家中字头的股东指的是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

资料显示,外经贸信托正是中国中化集团这家央企骨干的子公司,截至2009年6月,中国中化总资产为1556.07亿元,是世界500强企业。

记者未能找到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总资产数据,但资料显示其下控58%的中国中铁的总资产在2009年6月为2819.96亿元,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有40家成员企业,其庞大规模可想而知。

“股东各派各的经营团队,在认识上肯定会有差别。宝盈的问题要从完善公司治理入手。”接近宝盈基金的人称。

媒体也报道,在总经理陆金海的人选问题上,两大股东一直意见不统一,当初陆金海是被中铁集团力推上来的,对外贸易信托极力反对。媒体曝光证监局要求陆金海“下课”后,杨自理曾公开对媒体表示对新任总经理的要求是“管理合规、对基金持有人负责和对股东负责。”可见其对陆的不满。

记者发现,有网友在网上公开质疑,陆金海为何会被李健生力保四次?这中间是否会有利益链?记者拨打处于舆论漩涡中的陆金海的手机时,陆金海只接通了一下随即挂断,以后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上述接近宝盈的人士称,对陆金海个人印象还是不错的,但在管理上欠缺,“如果那么多基金经理离职,就说明有问题,公司没搞好,个人再有水平也没用。”

最大问题在中铁?

“我想来想去,觉得这里面最害人的是大股东――中铁。”上述宝盈基金前员工向记者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大代价,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对投资者不负责,对员工不负责,对国有资产不负责,甚至对陆金海本人也是不负责任――陆金海本人也是受害者,如果中铁不硬撑让陆金海来当领导,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该员工在宝盈基金有些年头,在说到宝盈现在的情况时略显激动。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他这样定性宝盈的发展历程。

成立于2001年的宝盈基金实属于业内第二批成立的基金公司,但现在宝盈管理的资产规模和同期成立的易方达基金公司相比――“落得不成样子”该人士评价――目前宝盈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只有100亿元左右,而易方达资产管理的规模已超千亿。

“2005~2006年本来是有机会赶上的,但中铁不会做金融。”他对记者表示:“2007年中铁在H股上市,用融资的钱换澳元,结果当年澳元贬值,造成巨大亏损。”

“宝盈基金的这点资产,根本没放在他(大股东)眼里,但其实牵扯到其他投资者的资产是很多的。”他评价说。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市场结构属性核心竞争优势发展

为打造产业价值链,中国五矿深化战略转型、优化资源布局,建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以贸易为基础,集约多元,充分发展营销网络;以客户为中心,依托资源,积极提供增值服务;使中国五矿成为提供全球化优质服务的金属矿产企业集团。

一、成长发展史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成立于1950年,是以金属、矿产品的开发、生产、贸易和综合服务为主,兼营金融、房地产、物流业务,进行全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现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2011年7月13日,《财富》杂志了“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24位。近年来,中国五矿实施发展战略,实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金融、房地产和物流五大产业全面发展。

二、行业的市场结构属性和成长性

商业竞争与行业,所属垄断性竞争行业。商业经济与各环节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观念。【1】系统方法认为,系统的效益并不是它们各个局部环节效益的简单相加。从这一思想出发,系统并不简单地追求在各个环节上各自的最低成本,因为各环节的效益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倾向,存在着交替易损的关系。

三、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竞争优势

宁波联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投入,积极推进本公司纸制品文具产品向多样化、高档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设计精美、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纸制品文具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使其占据营业收入的主导地位,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同时,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对纸制品文具的需求状况,积极利用产品的技术、质量、成本、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优势,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进入策略

公司于2003年制定了自身的发展战略:“以贸易为基础,合理整合资源,科学构建网络,积极发展增值服务能力,把五矿发展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良好成长性的钢铁及原材料流通服务商。”在此基础上,公司于2004年明确提出了“聚焦钢铁主业,重点投资原材料资源和钢铁营销网络,适度投资钢铁生产”的投资发展方向。2005年公司联合中冶建设集团成功中标巴西冶金成套设备出口项目,冶金成套设备出口业务也成为公司又一利润增长点。五矿发展的业务由当初“一买一卖”的单一模式,发展成为“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业务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

五、核心竞争优势

目前,公司已经从过去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传统国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从昔日单纯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转变为以资源为依托、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公司;从单纯的产品经营企业,转变为产融结合的资产资本经营集团。五矿发展以战略转型促进业务成长。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钢材经销商和冶金原材料集成供应商,公司经营规模和毛利率水平与钢铁市场景气度密切相关。公司的控股大股东为中国五矿集团,大股东拥有大量铁矿石、煤炭等矿产资源,五矿集团下属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共同组建了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五矿集团又联合江西赣州当地企业合资成立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六、发展趋势

紧密围绕发展战略,努力构建面向客户的“三大体系和三大平台”,即冶金原材料集成供应体系、钢材加工配送体系、工程钢材配供体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原料/钢材商贸物流中心整合平台、行业协会协作平台。同时,重点培育“三种核心能力”,即冶金原料贸易资源获取能力、金属矿产品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及交易模式创新设计能力。以新的发展战略为指引,适时对业务管控架构和职能管理结构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调整。在业务方面,系统梳理了业务形态和业务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冶金原料供应、钢铁生产、钢铁贸易与增值服务、物流和招标等五大业务,建立了业务本部、事业部和子分公司三层业务管控体系。在职能方面,以优化治理、提升效率为目标,构建了战略、财务、风控、研发与支持、行政、人事等六大职能本部,突出强化了审计、法律及董事会办公室的管理职能。

七、外部管制

1.环境管制

资本充裕国基于资本丰厚、技术先进、制度完善等优势,在环境管制政策的制定上具有主动权。

2.政府管制

自然垄断产业的企业,其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持续下降,也即是其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因而,由一个大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进行生产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全社会而言总成本是最小的。

3.外汇管制

进出口贸易主要以外汇结算。目前,人民币与主要外币的汇率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统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汇率的波动将对业务的成交和盈亏产生影响。

八、行业风险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从事对外贸易、国际货运和国际招标的企业逐渐增加,业务竞争趋于激烈。

1.市场风险

主要从事五金矿产品贸易和国际货运业务。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市场受国内外经济周期及中国与贸易国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2.政策风险

进出口业务是该公司主营业务,国家对进出口关税水平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影响到本公司的业务及盈利水平。

3.股市风险

股票价格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受到利率、汇率、通货膨胀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属股市正常现象。

九、总结

中国五矿坚定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投资开发海外重点矿业,获取关键资源,以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型产品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贸易为基础,集约多元,充分发展营销网络;以客户为中心,依托资源,积极提供增值服务,使中国五矿成为提供全球化优质服务的金属和矿产企业集团。近年来,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有新的提高,管理能力不断优化,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7

电商之怪现象

一个卖名牌包包的公司,2011年销售额预计5亿人民币,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收入情况。按照一般的消费品企业来计算,10%的净利润是应该有的,是―个值得投资的公司。可是搬到了电商领域,奇迹就出现了,这个公司竟然还没有赚钱,他就是麦包包。更让人不理解的是,对这样―个公司的估值高达2亿美金。一个不赚钱的消费品企业,只有在电商的世界,才能依然让人对于他的钱景充满乐观。

尽管电商企业普遍不赚钱,对于这个行业的未来,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企业,舆论普遍看好。现在不赚钱,不代表未来不赚钱。这样的观点影响了大部分的企业家的决策。电商界一直有一句话,做电商是死,不做电商早晚也是死。一直到现在,独立门户的电商网站还是没有摸索出盈利模式,都在继续跑马圈地。不过,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实际上淘品牌的电商公司一直是赚钱的,只是这些公司基本上规模都不大,依靠着免费的淘宝平台,淘品牌如同进驻了一个繁华的大型百货商店,更关键的是业务还免租。业内韩都衣舍、t格格之类的淘品牌脱颖而出,10%的净利让这些企业活得很滋润。

杀入电商,对于线下企业毕竟是大趋势。大手笔的有苏宁,推出了易购以后进行广告的狂轰滥炸;国美比较讨巧,在自己的电商网站不灵光以后,干脆收购了世纪家电网;消费品行业更甚,在淘宝商城推出后,包括JackJones、esprit、Gap等越来越多的品牌杀入电商行业。也有模仿凡客模式摆脱淘宝的束缚,开通独立门户的电商网站。单单福建的企业前后就有七匹狼、361、安踏、日春等加入了单打独斗的大军。数据显示,仅淘宝上就有超过5000家传统服装企业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网上直销。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监测,有超过75%的品牌眼装企业“触网”。有知难而进,自然有知难而退的人。就在今年的10月19日,上市公司美邦宣布退出了电商行业,将公司旗下的邦购网正式剥离出公司。这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6千万规模的烧钱却难见短期效益。

将烧钱进行到底

没投过电商的投资人不算是好的投资人。微博最红火的大牛投资人薛蛮子,将30%的投资比例分配在了电商领域。十年互联网,电商行业能成功退出的案例寥寥无几,但获得投资的案例数以百计。如此低的投资成功率,玩的不仅仅是心跳。当然,电商领域的经典案例还是红杉沈南鹏的麦考林。通过8000万美金的大手笔控股,沈南鹏按照自己的思路推动电商ipo的进程实验。2010年10月26日,打着中国电商B2C第一股的麦考林,闪亮登陆纳斯达克。这让国内的电商看到了希望,开盘时最高价格一路冲到了16美元。一个从默默无闻的直销出身转型网络销售的公司,把国内电商的大牌京东、凡客和当当都甩在了身后。

不过电商之路怎么走,还是需要企业家去摸索。刚刚公布的麦考林财报将沈南鹏造的神话踹到了谷底,1.6美金的股价将战略投资者新浪深度套牢,第三季度的巨额亏损,是所有投资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其中的亏损原因,和麦考林大力推动的线下连锁――eURomoDa,是分不开的。从线上到线下试水的失败,也给所有的线上企业敲了一个警钟,要想保持企业高速增长,线下连锁并不容易。

尽管电商先行者的转型试水以失败告终,但后来者的融资速度一点也没有减缓。而且投资的额度,估值水平还一涨再涨。8月份,走秀网公布1亿美元的融资创下了这个行业B轮融资的新纪录。同时,京东的C轮融资也再次创造了一个神话,15亿美金的巨额融资将国内电商的估值推到了极致。每每被问到盈利能力的时候,国内的电商业者的口径基本雷同,亚马逊也是花了九年才获利。因此,前仆后继的热钱依然在不断地投入电商领域。毕竟,高风险,才有高回报。

一个隐形的电商行业随着去年的电商融资潮浮出水面。代表性的有兰亭集势、大龙网、米兰网等一批外贸B2C的行业。

电商领域的新蓝海

同样在2010年底上市的当当,当时已经盈利。不过当当财报展示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其利润率也只有1%左右。这样的回报率尽管在传统行业微不足道,基本不在证监会考虑的上市公司范畴。可是在电商领域,这已经算是一个翘楚型企业。然而,有一个隐形的电商行业随着去年的电商融资潮浮出水面。代表性的有兰亭集势、大龙网、米兰网等一批外贸B2C的行业。由于其模式是通过网络销售的形式将中国的产品卖到海外,这个行业竟然不为国内的电商企业所熟知。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经济的不景气,将更多消费者引入到了网络消费来。当时由于大量的外贸尾货无法处理,在ebayn亚马逊上出现了很多为了处理3C产品和服装产品而开设的账号。因为比实体店更便宜,加上迫于消费的压力,这部分的消费客户越来越多,随之几个中国的外贸B2c网站随之而诞生。兰亭集势最初从婚纱定制起家,逐步向3c产品过渡。由于其领头人出身google的原因,兰亭集势的名头在外贸B2c的行业内相当响亮,今年更是号称销售能突破10亿。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8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只猴子没有抓住一个适合自己的赢利模式,虽然美美的饱餐了果子,但是结果却不太美好!

赢利模式,说白了就是企业赚钱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有规律的方法。它不是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打游击,更不是抖机灵。它是这样一种东西: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稳定维持,并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模式因为它的规律性,所以可以把握、可以学习、可以仿效、可以借鉴。它就像一块陶土、一个半成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改造

第一模式:产品组合

组合方式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关产品的组合,从而提高自己的成套配送能力,使客户得到“一站式服务”,增强对客户的掌控力。

通过合理的产品组合,增加新的利润点,摆脱单纯依靠上量盈利的弊端,以差异化的、灵活性的产品组合实现盈利、制胜。

1、互补产品,挤占渠道:

利用不同品类的产品进行组合,彼此互补,相互拉动,以此挤占渠道,与终端建立良好关系。

经销商的产品组合幅度越宽,掌控渠道的能力就越强,拥有的资源也就越多。

某糖酒公司在产品组合上就合理地利用了“互补”的优势。他们公司除了经营白酒之外,还选择了葡萄酒、啤酒、各种饮料等产品。中低档白酒和啤酒仍然以流通渠道为主,高档白酒主走到当地的餐饮终端,部分葡萄酒产品和新引进的饮料是商超的主推品种。

由于公司产品在渠道上进行了“互补”,不但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且给下游商家提供了较齐全的货源,满足了下游商家多方面需求。从公司整体营销资源考虑,在注重公司的产品组合基础上,也能使产品资源得到整合和共享。

2、淡旺产品,有机组合:

对于经销商来说最怕的就是,旺季门庭若市,淡季门可罗雀,产品压在仓库。

在产品组合赢利时,绝对不能淡旺季产品搭配。

一方面能够保证总销量在任何季节都比较稳定;另一方面也能保证现金流比较稳步周转。

3、周期产品。合理配制;

成熟期的产品一般收益较低,但是成长稳定,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认知度,可以保证经销商的永续稳健经营。这样的产品通常是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因此,有利于建设和维护一个覆盖率比较高的市场网络。

成长期的产品,大多是刚入市和新选择的产品,无疑是很好的利润来源。

成熟期产品与成长期产品的有效组合,不但可以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而且当成熟产品衰退时,成长期产品也就进入成熟期,形成产品成长梯队,从而保证销售状况不会大起大落。这样,在规避与防范风险的同时,还能充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营的稳定。

4、名牌产品。有效带货;

名牌产品由于高知名度、美誉度,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理,深受青睐,是吸引客户的主要产品之一。

商家在产品组合上用品牌产品来树立公司形象,然后,来带动利润空间较大的非品牌产品的销量,达到名牌产品和非名品的优化组合5、产品匹配,良性周转。

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利润率是根据利润额与产品周转速度来决定的,市场上虽然不乏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但是也有可能是相对非常滞销的产品

在产品的组合上就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周转速度,为了保证现金流,最好选择周转周期较短的产品,至少要让各种产品的周转周期处于均匀分布的状态。

这样才能使公司的现金流平稳,还能防止公司产品因现金流不足而隆八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

第二模式:规模盈利

规模盈利模式主要依靠的是大进大出的产品分销,经销商通过规模降低经营成本,赚取大量的现金流。

在规模盈利模式下,经销商将成本作为扩张的基础,把价格作为主要的扩张武器,通过经销产品的低价获取市场份额、争取下游客户,实现“快速放量”。

现实市场中,那些大卖场相对于中小型商超的竞争,就是依靠规模赢利。他们把所有经营要素都与低成本相匹配,实现低价格高赢利,并不是指望价格越高,赢利越高。

其规模盈利的三大途径

占有率:扩大行销区域和深度分销,做细、做强、做大市场,才能确保地位。如:原来只做大流通批发渠道,现在投身夜场、酒店等渠道,不过一定要做专拿手的那一块,才能吃着碗里的,抢着锅里的。

销售量:增加产品线和渠道数量,销售量越大,越有发言权;

销售额:加大促销力度,增加促销手段,销售额越大越有盈利的机会。

经销商最擅长盈利办法就是扩大生意规模,生意规模大了自然更赚钱了。

规模上去后,管理必须跟上,否则规模越大利润越低!

第三模式:渠道盈利

通过控制渠道和终端来赢利。下面是经销商根据自身实力以及能力由高到低掌控渠道的办法。

依靠渠道优势,形成别人无法攻破的壁垒,赢取利益!

掌控终端

形成渠道壁垒

建立自营网络

伙伴式经营

建立品牌形象

靠经销商的个人魅力、实力和影响力等。

经销商可通过各种优惠手段、激励等来建立、维持终渠道的忠诚。

依靠经销商对渠道进行制度化管理。

经销商需要处理好和厂家的业务人员的关系,并架空厂家业务人员对渠道的实际影响力

现实营销中厂家是通过产品和传播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而经销商呢?只有通过“渠道”和“传播”才能真正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唐??舒尔茨语。

第四模式:多元化盈利

经营多元化,就是经销商根据自身实力和能力进行跨行业、跨品类经营产品。

目前多元化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

1、经销商扩大自己经销的产品品类,酒类经销商也相应经销饮料、饼干、方便面等。

2、跨行业:酒类经销商涉足餐饮酒店,甚至房地产、零售卖场等

第五模式:信誊盈利

经销商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是无形资产:

信誉源于承诺和服务,表现为信用口碑和经营口碑。

信用口碑是指经销商在某一市场,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资信状况。一般来说,口碑良好的经销商,主要表现为守信用,包括对厂家和

下级分销商。遵守合同、遵守市场游戏规则,具有良好的市场经营道德。

经营口碑是指经销商的经营能力、配送能力、分销和网络在同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领导力等。

第六模式:跟进盈利

与大行业或者大企业的共同利益,主动配合,将强大竞争对手转化为依存伙伴,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以达到争取利润的第一目标并使企业快速壮大。

故事:

在大海之中,鲨鱼是一个十分凶狠的家伙,非常不好相处,许多鱼类都是它们的攻击目标,但有一种小鱼却能与鲨鱼共游,鲨鱼非但不吃它,相反倒为它供食,这种鱼就是鱼。鱼的生存方式,就是依附于鲨鱼,鲨鱼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当鲨鱼猎食时,它就跟着吃一些残羹冷炙,同时,因为它还会为鲨鱼驱除身体上的寄生虫,所以鲨鱼不但不反感它,反而十分感激它。因为有鲨鱼的保护,所以鱼的处境十分安全,没有鱼类敢攻击它,能够攻击它。这种生存方法和生存哲学,说起来让人十分泄气,但却十分有效。

第七模式:订货会盈利

一、会议式订货会:

利用厂家在渠道上的临时政策,在某区域内,经销商出面组织、召集区域内的二批商和零售商、分销商等参加订货会,通过产品介绍和政策介绍,加上现场抽奖等形式,让参会代表积极订货。

优点:

1、快捷有效的提高了销量

2、加强了感情的沟通:通过培训、学习、情感交流,加强合作关系。

3、开发了新客户:通过产品订货会的推广,吸引一些本来没有生意往来的客户,通过产品优势,激励措施,服务宣贯、培训学习,刺激新客户加盟。

4、收取二批商和零售商的订货资金:通过订货会的形式可以将参会经营户的资金预先收上来,数天之后再来提货或送货。

5、统一了行动的步伐:利用订货会的机会,给大家统一了搞好产品促销的方法和标准,给大家进行专业的培训指点,并将有关促销品提前发放给了每位经营大户。

存在的问题

1、不少经销商对于这类会议的组织尚不熟悉,容易出现偏左或偏右的现象。

偏左的表现是:一本正经的开大会,总是听组织者在不断的讲话,给人有点强行灌输的感觉:

偏右的表现却是:把促销政策随便一说,整个会议从头到尾就是吃吃喝喝。

2、没能把握好订货数量与促销奖励的分寸。

二、走动上门式订货会:

采用一种上门铺货的形式,通过订货车队,订货工作人员,主动深入各级网点,通过现场讲解产品优势、订货政策、促销支持等吸引客户订货。

优点

1、充分方便下游客户,让其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新产品、挑选产品,就能享受服务。

2、覆盖广,主动出击到客户家上门订货,比邀请客户参加会议式的订货会主动性更强。

3、时间和形式比较灵活,随时随地都可以搞。

4、能够合理规避会议式订货会前期投入的风险

5、可以让这些订货车队成为一支独特的宣传风景线(车体喷绘、条幅、广播、专业促销队伍等)

第八模式:包销、订制盈利

产品包销是指经销商就一款或几款产品与厂家签订包销协议,限定功能、质量、包装、价格等。

虽然经销商承担更多的销量风险,但经销商凭借其对市场以及下游网络的掌控完全可以消解这种风险,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如大型手经销商中域电讯的定制手机、买断手机已经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通过定制、买断,中域电讯不仅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可以更自如的操作市场,掌控下游网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密切了与上游厂家的关系,建构了稳固的产业链。

国美、苏宁、家乐福等大型低价销售的经销商和零售终端,其中包销、订制的产品也是他们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第九模式:服务盈利

经销商的四个角色,物流(仓储和配送)、融资、服务提供和信息沟通与反馈。

经销商的传统角色,是分销链上四个节点的包揽,但今天经销商地位的旁落,很大程度上消褪了他在分销链上的底气,为了适应渠道形态的变化,部分经销商开始在节点上收敛,通过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凝练在某一节点上实现自我的盈利的创新。

服务客户盈利

服务厂家盈利

服务同行盈利

服务消费者盈利

第十模式:市场开发盈利

利用自己掌握的区域信息,厂家市场开发。从中获利。

第十一模式:厂家盈利

进场谈判

促销活动

信息收集、调研等等。

第十二模式:品牌盈利

经销商的品牌:经销商在某个地区或是某个行业实力和经营能力的概括和明确。

在某块区域市场或是行业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使相关的厂家和商家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中,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合作信心,最终形成的,是树立老板个人和公司的双重形象,这也将是经销商未来对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品牌的收益

1、在当地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力。提升自己与下线分销商或是卖场的合作地位。尤其是这个与Ka卖场的合作,没名没地位的经销商最容易成为Ka卖场的欺负的对象。

2、在行业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吸引更多的厂家前来合作,或者是在争取新厂家的经销权中比较容易胜出

3、良好的公司品牌能较好的体现出公司的正规化,比较容易召集新员工,同时也能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

4、利用品牌来确定自己在当地行业市场的地位,有效的区隔并打击竞争对手。

第十三模式:商商结盟

1、优秀经销商结盟股份制公司

随著制造商深度分销的深入,在这种“上压下挤,众叛亲离”的形式下,一些经销商早已是“四面楚歌”,为了防止被“四面合围,聚拢歼击”,部分经销商在力争为上游制造商提供全面的服务和分销的同时,也开始与下游经销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体,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生意发展计划。

如浙江商源,其用资本的形式将其与下游经销商牢固的捆绑在了一起。下游经销商经销浙江商源的所有产品,在下级经销商所拥有的网络上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在合作中,浙江商源明确要求控股,原来注册公司是五百万或者一百万,决定注入资本后,他会将下级经销商所有的库存进行盘点,计算出你的仓库成本和运作成本,然后他会注入现金进行控股。但是这些现金都是进了浙江商源经销的货,他提出的就是让下级经销商成为职业经理人,年终还有分红,当然浙江商源自己也承担着巨大的资本风险,如果下级经销商不赚钱,这种紧密型的捆绑,或者发展计划,都不可能得到顺利的实施。

2、渠道联营体

如:某商贸在众多的下游批发部中选择最具有潜力的分销商结成战略联盟。原来每个县可能有十几个下游客户,某某商贸固化下来一两家,签定

联销协议,建立战略同盟。同时,商贸也把每个下游分销商的终端客户固化下来,每个分销商只对固化下来的终端客户负责。某某商贸对此固化下来的分销成员提供细致、深入的专业服务,保证其稳定、长期的获利。

通过渠道结盟,改变啤酒分销商依赖打价格战、利益不稳定、个人无依托的窘境,很受分销商欢迎。目前和某某商贸签定分销联合体协议的经销商有十几家,在某某商贸建立终端档案的终端客户有二万家。通过对整个网络的控制,一啤酒的产品政策、价格政策、促销政策、培训交流等能更快、更好地执行。某某商贸通过分销管理、市场精耕细作带来较高的产品覆盖率和市场销量。

第十四模式:oem盈利

凭借其对市场的精深理解以及强大的掌控力,通过oem的方式,打造自有的品牌。这种方式一般存在于产品技术要求不高、利润比较高的产品上自己注册商标

打自己的品牌

好处:防窜货、砸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出现,使产品利润均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更好地获利

缺点:但对经销商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持以及成熟的网络、操作手法,缺乏对oem厂家的质量控制以及管理,贸然操作自有品牌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同时很可能给原本就不那么和睦的厂商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第十五模式:入股盈利

参股或控股

合伙人

分红

案例:白酒企业纷纷缔结“经销商同盟”

光大证券彭丹雪曾在其报告中这样说,泸州老窖2006年的定向增发,其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投资,而是为了加强与经销商的关系。公司该次增发主要选择了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大区域经销商,参与增发的10名特定投资者,其中8名经销商的销售收入分别占据公司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的9%和14%。增发将经销商和老窖牢牢地捆绑在一起。2007年上半年,泸州老窖营业收入12.94亿,同比增长27.58%,高档酒收入8.18亿,同比增长32.91%。业绩如此,经销商应该功不可没。不知道是不是受泸州老窖的影响,“建立利益共同体”也成为今年五粮液在营销上的一个新变化。所谓利益共同体的另外一方,主要是指五粮液的经销商。显然对于近一两年在渠道上所出现的微妙变化,五粮液已经有所认知了。――《华夏酒报》

陕西太白酒业集团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厂商深度合作模式,区域市场127.58%;高档酒收入8.18亿,同比增长32.91%。业绩如此,经销商应该功不可没。不知道是不是受泸州老窖的影响,“建立利益共同体”也成为今年五粮液在营销上的一个新变化。所谓利益共同体的另外一方,主要是指五粮液的经销商。显然对于近一两年在渠道上所出现的微妙变化,五粮液已经有所认知了。――《华夏酒报》

陕西太白酒业集团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厂商深度合作模式,区域市场大经销商被吸引为公司的股东,甚至成为董事会成员,最终成为战略联盟关系。这样就能够博取厂家充分的信任。对经销商来说,就可以充分利用厂家的资源以及品牌,厂家也愿意给予经销商充分的利润空间与支持,最终在厂商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启动和维护了区域市场,获得双赢的目的。经销商的利润与目标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第十六模式:厂商联盟

与厂家结盟盈利模式

组合成销售公司

案例:格力、美的

格力与其商采取的是合资成立销售公司的战略联盟方式。从1993年开始,格力空调就开始与各地的大商联合组建了股份制的销售公司,将区域内的大商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战略联盟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9

Researchone-commerceoperationmodesoftextiletradingenterprises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howtraditionaltextiletradingenterprisesapplye-commerceintheirbusinesstransformationintheageofinternet,proposessomepreliminaryideasonsettingupB2Be-commercetradingplatforms,deliberatesonthebusinessstructureandfunctionmodulesoftheplatforms,andpointsouttheproblemsshouldbepaidattentiontowhentradingenterprisesdevelope-commerceandputsforwardrelativesolutions.

Keywords:e-commerceplatform;businessstructure;supply-chainfinance;onlinepayment

最近,我国最大的纺织原料进出口贸易企业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合作公司与拥有“大耀坯布网”的江苏大耀纺织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增资控股获得了在棉纱、坯布行业颇具影响的o2o电子商务平台,使自己具有优势地位的进出口渠道与大耀纺织网络营销体系对接,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纱线、面料综合服务电商,为靠进销差价为生的传统纺织贸易企业转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未来发展看,几乎没有企业可以置身于互联网之外,人们面对的是一场贸易方式的革命,只有顺势而为,方能获得商机。

1传统贸易型企业运营模式分析

贸易企业的运营模式主要有自营模式和模式。两种模式都基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前者的盈利模式是靠产品的进销差价,扮演的是中间商的角色;后者依靠销售渠道和配套服务优势,赚取服务费用。在传统的贸易环境中,生产商信息闭塞或地处偏远地区,商品流通渠道狭窄,品种特殊且销售手段单一,不得不适当牺牲利润,从而为商的存在提供了前提。另外,纺织行业下游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没有直接与上游贸易商进行交易的筹码,只能接受贸易商的供货成本,从而为中间商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互联网改变了贸易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一些领域里中间商的角色将会退出历史舞台;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库存,生产企业可以足不出户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获得交易信息,为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决策、迅速补充供给和实现零库存管理创造了条件;传统贸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可24h全球运作,凡是有互联网存在的地区都将被包容在一个市场中,成为相互的客户;传统贸易企业为了奇货可居,需要一定的囤货,占用大量资源,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可以建立虚拟库存,减轻了对实物资源的依赖,同时依靠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电子商务与物联网的对接,可以实现仓储物流系统的信息化、便利化。这些都是传统贸易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行业的“痛点”,传统贸易企业需要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业务转型。

从事大宗原料、半成品销售的贸易企业一般采用B2B的电商模式。B2B电子商务从字面上解释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买方、卖方企业,还需要交易平台和各类服务商一同参与提供相关服务,方能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协同运营。B2B电商模式一般可以按主导网上交易的企业性质划分。

(1)以卖方为主的电商模式。这种模式较为普遍,一般以生产企业和销售服务企业为主,通过线上扩大影响,展示产品,拓展渠道;借助线下提供仓储物流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使自己获得收益。典型代表是大耀坯布网。

(2)以买方为主的电商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少见,一般存在于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或招标单位,他们通过企业网站公布需求信息,开展比价采购或项目招投标。典型代表是招标公司与大型企业集团网站。

(3)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不同于买卖双方,平台企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为买卖双方以及参与交易的供应商、分销商提供一个快速寻找商机、快速匹配业务和快速交易的平台。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主要类型包括综合性交易平台与行业型交易平台,前者被称为水平的B2B模式,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慧聪网;后者主要面向特定行业上下游企业,被称为垂直的B2B模式,典型代表是上海钢联网。

电子商务作为实体商务的虚拟化,其运营模式往往脱胎于所在实体。买方、卖方为主体的电子商务模式受买卖双方原有形态的制约,盈利模式单一,交易规模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比较而言,垂直型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是针对行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平台,除买卖双方以外,各类服务商都可参与交易,其特点是内容垂直化、用户精准化、服务集中化、运营便捷化和平台规模化,较适合于从事大宗原料贸易的行业或区域性企业。

3基于B2B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架构设计

3.1平台的功能定位

基于B2B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建立的目标是服务于大宗商品的流通,其功能定位是借助现代化电子商务手段,搭建集线上交易、信息咨询、仓储物流、结算融资、质量监控、宣传推介、信用评级于一体的一站式第三方电子交易和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有机融合。

3.2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按照功能定位,平台架构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信息、交易、金融、仓储物流和辅助模块。信息模块的作用是展示平台产品和企业,供求信息,提供行情动态、价格走势、展会资讯等行业相关信息,吸引粉丝和促成交易。

交易模块是平台最重要的模块,其主要作用是为客户提供线上订单,并支付货款,完成交易。电子交易平台的交易类型主要有直接型交易和间接型交易:直接型交易主要包括挂牌交易、即期交易、中远期交易、提单与仓单交易等方式,是目前常用的交易方式,供方与需方根据平台的交易信息,直接进行在线交易(图1);间接型交易主要包括竞价交易、招标交易、集中采购、撮合交易等方式,此类交易需要平台参与交易过程,为供求双方提供多样的交易服务。支付结算是交易模块的重要功能,平台的结算方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很多平台企业为客户开通了多家银行的会员资金托管和支付接口管理功能,支持多种途径的款项支付。

金融模块的作用是为平台核心客户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常用的基于B2B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有电子订单融资和电子仓单融资。

仓储物流模块的作用不仅是实现传统的进货、储存、加工、分拣、包装、运输,还需延伸到物流咨询、库存控制、货款清算、货物监管等项目,通过仓储物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实现电子交易平台与物联网的有效对接。

辅助模块主要指移动交易模块、跨境电商模块、定价功能模块以及信用评级模块等服务功能模块。

3.3平台的盈利模式

平台类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5种:平台收入、交易收入、金融收入、物流收入、线下服务收入。平台收入主要包括会员年费、信息咨询和广告收入;交易收入主要指交易佣金;金融收入包括融资服务费和贷款息差;物流收入指物流服务费和仓储管理费;线下服务收入主要包括展会、期刊、研讨会等收益。

4问题与建议

传统贸易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转型过程存在的问题,盈利模式问题,风险控制问题以及政策与市场环境问题。

4.1转型过程存在的问题

很多传统贸易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路径依赖严重,依恋旧渠道和“关系营销”方式,往往使线上交易变成线下生意,电子商务的优势难以发挥。除此之外,企业没有明确的电子商务战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原有的业务流程难以融入电子商务体系,业务资源从线下向线上的整合难度较大。

4.2盈利模式的问题

当网上购物等B2C电子商务风生水起的时候,纺织行业原料、面料等中上游产业的B2B电子商务企业却在艰难度日。很多人因此认为纺织原料、面料不适宜网上交易,实际上是没有找到适宜的盈利模式。很多企业开设电商网站只是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一个线上橱窗,没有线上交易,更没有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贸易商、投资商的需求。网上浏览量不大,其盈利能力当然可想而知。

4.3风险控制问题

网络营销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2015年以来多次出现的p2p运营商跑路事件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巨大伤害。一旦出现客户资金因监管不严被挪用,将会给平台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另外,个别需方企业诚信度不高,还款不及时,存在融资服务风险。在仓储物流方面,由于对仓储物流商的认证以及货物监管存在管理漏洞,也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除此之外,网络本身存在安全问题,如病毒感染、黑客攻击、商业泄密等问题。

4.4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问题

政策层面的问题主要是知识产权保护与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政府对恶意软件和非法占用网络资源的行径应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制裁法规。在市场环境方面,一些领域电子商务开始进入成熟期,商务网站的白热化竞争频频出现,风险投资家不断砸入资金,推波助澜,泡沫开始变大,市场需要规范。

4.5传统贸易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建议

(1)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战略,明确企业定位,在资源投入上要做好长远打算,要从盈利目标出发确定自己的商业模式,树立互联网思维理念,制定适合网络的营销策略。要联合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2)控制好网络金融风险,通过多方审核和贷后监管,控制融资风险;通过第三方资金监管控制违规挪用资金;借助物流信息系统通过RFiD条码识别及物联网实现对仓储物流的监控。

(3)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政府要逐步完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进程。

外贸公司盈利模式篇10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制造企业、外贸企业、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面临内外各种经营压力,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延伸产品的“微笑曲线”,打造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多流合一”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不仅有效地度过经营困难期,而且这一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较快发展,加快了国内流通与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步伐。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整合产品各环节。供应链管理企业熟悉相关行业,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才资源,积累了企业资源数据库,把控产品设计、市场信息、物流配送和融资等各环节,提供一站式服务。如广东一家规模不大的家具企业把“产品视为作品”,拥有1000多个家具品牌,拓展全国配送、安装、售后等增值服务。深圳朗华公司以行业整合者身份将订单批量化,对2000多个代工厂同时进行分割订单和外包生产。有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将客户分为大客户和中小客户,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调真正的客户导向。

二是把控经营风险。供应链企业只提供高附加值的前后价值链的产品和服务,自己不生产产品,这样能清楚掌握全链条客户的信息,可做到事前防范,事中严密跟进,事后重点控制,比银行更具有发现行业、客户和产品价值的眼光,具有很强的风险把控能力。通过控制商品货权,针对不同风险和资信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提货或信用方式。

三是提升各环节效率延长增值链。供应链管理企业通过规模化和专业化运作,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采购、物流、生产、分销等成本,提高报关、缴税等环节的流转速度,提供从上游原料采购、组织生产、物流运输、进出口通关、到下游的分销执行等一系列外包服务,把众多中小企业“捆绑出海”,实现从传统成品出口环节外贸服务向产品全部环节“打包外包”的全程供应链服务转变,延长进出口产品价值链。

四是创新盈利方式。不同于传统企业贱买贵卖、降低成本来赚取差价,供应链管理企业立足于产品整个链条,把各环节企业融为利益共同体。深圳、上海的供应链外贸企业主要提供资金、物流、信息等增值服务,注重与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能力要素和价值链的互补,不赚差价,凭借大量信息、专业知识和人才服务赚取增值服务费和利差、汇差等金融服务费:一方面搭建国内生产供应商与海外客户的交易平台,收取1%左右的服务费。另一方面以基准利率从银行打包获得大额贷款,以2-2.5倍的利率为中小型制造企业融资或垫资。

五是注重诚信和品牌。供应链管理型外贸企业着力打造自己的服务、产品和行业品牌,摒弃不规范的短期行为,注重行业长期发展,从各个环节为客户着想,加强售后服务,维护企业市场和社会形象,欲打造为百年老店。深圳、东莞、厦门等涌现了一批供应链管理行业的有心人、甘于为该行业献身的企业家。

二、培育引导供应链管理企业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据初步调查,近三年,多数供应链管理企业年均业务增长30%以上。仅深圳市就有供应链管理企业300多家。上海、宁波、杭州、厦门等地也成长了一批供应链管理型外贸企业,进入我国进出口企业前500强。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外贸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将成为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第一,供应链管理有助于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模式创新,有助于外贸的集约化发展,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事实上,跨国公司本身就是供应链的管理者和实践者。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正将更多的业务环节转向中国,通过产品环节外包降低供应链成本,国内企业为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非核心业务的外包,这是供应链管理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外贸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创新,不断改进供应链的商品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降低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可以获得新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使企业做大做强。

第二,供应链管理将成为外贸行业的新利润源。不同于通过降低物质资源消耗、压缩劳动成本、合理组织仓储运输等传统盈利模式,供应链管理通过专业化运作提高外贸产品供应链效率,创造新价值,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研究报告显示,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总成本下低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香港利丰公司贸易利润率高于同行约2.5个百分点,利丰提出的“软三元”概念就

是利丰整合设计、采购、物流、分销、信息和管理等环节,增加“看不见的收入”。外贸企业纳入供应链管理,使产品的上游、中游、下游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通畅,增强了整个行业国际竞争力,有助于向制造强国和贸易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