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课程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5:21

线上课程建议篇1

关键词:形象化教学法;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21-02

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和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建设背景下,形象化教学法作为有效的传统教学法,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具体课程新的知识,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用形象化教学法改善传统的理论分析讲解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大学生乐于投入到形象化的、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在“抽象概念形象表述、理论知识实践呈现”的形象化教学原则下,为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把形象化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始终值得探索的。

1形象化教学的意义

形象化教学方法旨在避免照本宣科和纯文字的讲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物及工具软件辅助于课堂教学,减轻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计算机网路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概念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形象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人群为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还比较模糊。采用直观的、形象化的教学法符合人类认知的特点,对于提升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认知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结合当前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条件,开展形象化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利用网络相关实物及网络工具软件辅助于课堂教学,通过实体展示及仿真印证,避免纯文字的讲解,通过形象化教学法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融合,可使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更加直观,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并使学生对网络知识点印象深刻。

2算机网络课堂教学的形象化方法

形象化教学法从广义上讲,应该包含了直观演示、虚拟仿真、对比、类比等,旨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地、形象化地讲解。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具体采用的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

1)实物展示法,把一些计算机网络线缆、网络物理设备带到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更替废弃的集线器、小型交换机、小型路由器等实物,带到课堂上实物展示,并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开展讲解。

2)网络仿真软件法,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构建软件,虚拟构建中小型网络,帮助大学生认知网络拓扑、实体网络基本构成等。网络仿真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容易深入理解网络系统结构和复杂的网络协议,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网络仿真软件packettracer6.0除了支持模拟网络构建,还提供动画演示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以及数据包分析功能,这使得抽象的计算机网络概念变得易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引

3)网络分析软件法,利用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在多媒体教室教师机上联网抓包分析,结合分层思想,对计算机网络协议格式进行真实呈现讲解。使其成为大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和分析解决网络问题的工具。常用的网络协议分析工具软件有wireshark、Snifferpro、netxray、iris等。

4)网络命令演示法,利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上演示网络命令的功用,并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开展讲解,提升大学生基础网络命令的掌握程度和对网络的认知程度。

5)基本网络配置演示法,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上演示基本网络配置,让学生便于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实践配置,提升对计算机网络基本配置的认知度和对网络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

3形象化教学的分层实施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的组织一般按照分层的思想,对不同层知识点开组讲解。按照tCp/ip五层网络理论模型,对应不同层的知识点,如下表1,实施形象化教学具体如下。

1)物理层,采用实物展示法,讲解分析物理层传输介质时,可运用压线钳、双绞线测试仪等便携工具,在课堂中现场演示双绞线的制作,结合五类双绞线和RJ45接口水晶头实物展示,按照tia/eia568a、568B线序标准简单演示制作直连线、交叉线、全反线的过程并用便携的双绞线测试仪测试,把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机械、电气、功能、过程特性进行直观演示和分析说明,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理层的理解。

2)数据链路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对帧的结构通过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解析展示,使学生能够对互联网中真实存在的数据帧结构形象化认知,可使学生产生工具兴趣并初步学会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自己开展实验验证网络知识。采用实物展示法,结合数据链路层知识点,现场展示二层设备,比较二层交换机和集线器实物的异同等。

3)网络层,采用基本网络配置演示法,结合ip地址、子网掩码知识的讲解,演示多媒体教室机上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网络配置方法,直观地讲解静态配置中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的基本作用。采用网络仿真软件法,可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构建软件packettracer,虚拟构建中小型网络,帮助大学生认知网络拓扑、实体网络基本构成情况。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对ip数据报的结构通过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解析展示。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演示ping、arp、tracert等命令的功能,同时运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抓包演示分析,并结合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讲解其原理。

4)传输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用wireshark软件分析tCp、UDp协议段的结构,分析协议端口,演示tCp三次握手、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的过程等。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演示netstat等命令,展示主机打开的连接,并结合tCp协议、UDp协议讲解其原理。

5)应用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运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可选取常用的Http协议,开展Http协议语法、语义及同步分析讲解。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以telnet程序为基础,手动构建Http请求Get协议命令的执行,演示请求过程及Http应答情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应用层协议的运行过程。

线上课程建议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教学观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29-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要求掌握tCp/ip协议族中的ip、tCp和相关协议。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网络课程比较难学,甚至有学生不知道计算机网络到底学什么?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剔除教师的因素,主要是由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造成的。笔者讨论了如何将结构主义教学思想引入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之中,从而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

1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逻辑主线及特点

简单地说,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网络是由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组成的能够进行通信的系统。而计算机网络就是处理有关计算机通信的问题。

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讨论的就是计算机之间如何通信的问题。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由以下设备组成:计算机、通信线路、通信设备,以及网络协议。其中,通信线路多样化,有双绞线、光纤、电缆,甚至还有电话线;通信设备生产厂商也有很多,所用内部技术也不尽相同。甚至连计算机也是多平台、多体系结构。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相互通信,需要有一套“规定的动作”,即一套协议。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遇到的问题是:通信线路、通信设备、通信技术均各不相同。为此,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借助通信技术,解决通过通信线路的通信问题;然后,通过ip协议解决网络之间互联的问题;最后,通过在ip层之上的传输层协议,解决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问题。

解决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问题之后,接着研究几种重要而经典的应用,它们是域名系统、万维网和电子邮件,以及网络管理。其目的是方便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为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资源提供直接可用的工具。而前面讨论的传输层、网络层是为这种资源共享和通信提供一个基础。这就是应用层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与计算机在不同环境下进行通信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在局域网、因特网和无线环境下的计算机的通信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局域网技术和tCp/ip协议栈,即因特网技术。其内容包括通信基础、应用层、传输介质特性和网络安全技术。整个课程内容包括通信学科方面和计算机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讨论各种协议的原理,这是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学科多,且所讨论内容与典型的计算机学科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有很大区别。其典型特点就是内容看似分散、无中心,涉及面广,但有一条逻辑主线可以遵循:即围绕计算机通信的不同环境来讨论相关技术问题,特别是重点讨论tCp/ip协议族。

总之,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以上述所讨论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所遇到的技术方面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

2结构主义教学观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要求‘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而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基本结构,典型做法是以iSo的oSi七层模型来分层讨论计算机网络。这给初学者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型,有助于掌握知识重点。

在新课程引入这种基于分析的方法时,如果不考虑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特点,不加以其他辅助措施,可能会造成学生初学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对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给后续学习带来困难。

传统的课程介绍方法是大概介绍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可是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印象还只停留于上网、游戏的阶段时,该方法并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所学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为此,我们紧紧抓住计算机之间通信的数据流或信号流,并以其为线索,粗线条地将上述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逻辑主线介绍给学生,以便有利于学生初步构建起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的主干结构。同时,我们还以园区网拓朴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建设的网络及其中用到的设备和作用,将课程主干内容串起来。这种方法较传统的课程内容介绍方法,具有如下优点:①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会超出其已有经验,因而引起对新内容的好奇和兴趣;②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目标有所了解;③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可以借助这种系统性的方法,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具体知识的整体性理解。

这就是在课程整体内容上的结构主义教学观:先引入性地将整个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在具体章节教学上,按结构主义教学观,首先介绍所学内容基本结构,然后是该知识模块在整体中的位置及作用。如在组织“ppp协议”的教学时,首先,必须理清这个协议所用的网络拓朴结构:计算机通过点对点信道接入网络;其次,了解这段信道通信存在什么问题。重要的是,在组织教学时把ppp协议相关知识组织到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知识中,而不是孤立地介绍“ppp协议”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在引入了课程知识逻辑主干之后,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就比较好组织了,而且也符合结构主义教学观点。关键是使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教材对教学内容引入的做法

文献2在第1章“概述”中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因特网概述、因特网组成、计算机网络的类别、计算机网络的性能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同时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在概述中说明。“概述”中并没有对计算机网络的逻辑主线加以说明。因此,对于初学者,这样的介绍使其学习难度增加。

文献3在前言部分简要叙述了各章标题,在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中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计算机网络结构、计算机网络的拓朴构型、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典型的计算机网络、网络计算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从历史和系统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但对于初学者,要他们一开始就学习分组交换技术,特别是对于毫无通信背景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

文献4在前言部分介绍了各章主要内容,以此作为指路牌,将全书编写方法作了介绍,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全书大概内容,帮助读者确定学习目标。并且在第1章讨论了现实构建网络的要求、方法,以及计算机通信的特殊问题: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概述着重从原理上来说明网络技术。对于初学者而言,缺少比较直观的、能使之建立起有关计算机网络的“认识结构”的内容。因此,会给初学者留下许多的“为什么”,不利于建立起整体性的初步的认识。

文献7在前言中也对各章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在第1章的介绍中,概述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硬件、网络软件、参考模型、网络实例、数据通信服务实例、网络标准化等,最后一节概述了全书轮廓。作者在第1章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和应用。文献7没有明确给出计算机网络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有些内容的介绍比较突兀,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感到比较难懂。

从上述国内外影响比较大的计算机网络教材对学习内容的介绍与引入的情况来看,各有特点。有些教材先为初学者作一些概述性的介绍,有些教材从内容的广度和实用性进行了说明。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观点来看,那些对计算机网络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网络学科知识的初步的、整体性的图像,更能让学生明白要学习的内容,减轻了初学者的学习难度。根据结构主义心理学说,这有助于学生主观上形成一种新的对计算机网络的“认知结构”。

4课程内容引入的合理性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问题有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属于界定明晰的问题,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很清晰其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像计算机网络这样的课程,其内容就比较含糊,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学习目标不是一目了然。因而,课程之初的引导与概要性的简介尤为重要。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不是什么“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主观上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并以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等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刚开始学计算机网络的学生而言,对网络的感性经验很少,并没有很多机会看过网络中心,接触过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他们接触的网络可能主要是家里通过aDSL上网或网吧上网,对网络的“认知结构”非常局限。因此,老师需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概念教给他们。

在课程学习之初就将课程主要内容介绍给初学者,不但可引导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对计算机网络不同于其感性经验的“认知结构”,而且,还能引起初学者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介绍给初学者提供了将课程内容串起来的逻辑主线。

“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内部认识结构的改组与扩展,它不是简单的由刺激到反应的连接,而是在头脑中不断形成、变更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的改变最终需要由学生主观努力才能完成,但这种富有启发性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从原来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的迁移。

因此,用上述计算机网络的逻辑主线来引入课程主要内容,不但没有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反而为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建立起初步的框架;而且也符合结构主义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学习过程。这样一种在课程学习之初即引入课程主要内容的做法,还可以用于其他界定明晰的学科的学习中。

5结语

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之初便引导学生明确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逻辑主线,教学效果较好,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程后续学习中采用结构主义教学观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基温,基于知识和能力建构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12):54-55。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36。

[3](美)拉里L·皮特逊,布鲁斯S·戴维,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m],叶新铭,贾波,等译,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54。

[4]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5。

[5]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7。

[6]管萱,结构教学观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1(17):22-24。

[7](美)安德鲁S·特南鲍姆,Computernetwork[m],影印版,4thed.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6。

线上课程建议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紫荆花8888”为你整理了这篇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2020年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重点学习教育思想和系列教育论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学校转型发展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想,贯彻落实城市服务专业集群做大、教师教育专业集群做精、工程技术专业集群做强的专业分类建设思想,在校长、主管副校长直接领导下,坚持督导与评价并重,监测与评估一体,强化教学运行监控,迎接专业认证评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干部参加全校政治学习和教育教学会议活动

2020年,中心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认真参加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认真参加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意识形态工作会议;认真参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培训班首场专题辅导报告会;认真参加三届一次“两代会”;认真参加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和办学思想大讨论;认真完成校纪委深化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认真完成《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规划期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总结报告》、《新冠疫情期间全校教师线上教学督导评价第一二阶段报告》、《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暑假工作报告》、省委巡视期间《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报告》、《全校“十三五”规划期间教学监控与督导评估工作主要成绩和问题与“十四五”规划报告》。编制了《兰州城市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文件汇编》《兰州城市学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汇编》,组织全校部分干部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的《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视频会议。

二、基层党建工作:认真完成中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活动

按照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开展党支部活动。继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做好甘肃党建和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活动。按照党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安排,及时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召开支委会8次,全体党员学习会10次,支部书记讲党课5次,主题党日活动7次,党政联席会议3次,专题组织生活会2次。学习学校中层干部视频会议精神、校党委开展纪念建党99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学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答记者问、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教师节重要寄语、中央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讲话、《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主题党日参观了白塔山碑林,邀请6名省级教学名师,开展了立师德铸师魂教师教育座谈交流活动。开展了党员信仰宗教迷信问题主题党课活动,邀请杨建毅教授做主题党课学习辅导讲座活动,开展了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主题党课共建活动,举行了“学习四史、爱党明责”主题党课活动。深入落实省委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督导工作的文件精神,配合学校党委做好课堂意识形态检查工作,保证课堂教学的政治方向。

三、意识形态工作:认真探索初步编制形成意识形态督导评价工作指标体系

修订2018年印发执行的《兰州城市学院教师教学评价手册》分文理基础(教师教育)、服务城市、工程教育三大专业集群编制了各类专业各类课程的评价标准,同时编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公共课程评价标准,标准中的首条就是对标各类课程的国家标准,这些国家标准的首条就是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在教学督导委员会培训中,再次强调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特别关注全校各类社会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意识形态正确性和时代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关注个别教师课堂牢骚过多、结构松散,不利于课程目标实现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督查督导评价活动,将意识形态问题作为重点首要督导项目。秋季的师范专业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专项督导评价也将意识形态问题作为重要内容。2020年秋季学期,根据学校会议传达省教育厅关于教材意识形态问题排查的文件,教学督导委员会会议口头传达了文件精神,要求进一步强化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的督导检查工作。根据教学督导委员会课堂听课看课和巡视督导检查反馈报告,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训实践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未发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错误思潮和言论,未发现有违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按照《兰州城市学院“四个课堂”并举全方位育人实施方案》和《兰州城市学院分类型、分年级、分专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编制了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意识形态督导评价工作指标体系,印发执行。

四、领导工作能力:认真贯彻全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编制新条例办法

按照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重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了部分教学质量监控文件,如教学质量监控处的职能、职权、职责、职务和科室名称与岗位职责;教学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条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条例、教学督导评价委员会工作条例。新编制了部分条例、规程、办法,如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工作问责条例、校级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工作办法、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评价工作办法。修订了部分教学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如教师教学活动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适应学校发展新思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印发初稿全校征求意见,随后召开全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会议讨论修订,即将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印发执行。

五、领导工作能力:认真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意见的五年整改报告

今年暑假期间,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按照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期间专家组反馈意见,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教高厅〔2011〕2号)指标规定,根据《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工作总结报告》和《兰州城市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结合《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初稿,逐条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历时15天,修改九次,从17000字到56000字,到最后51000字,形成《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工作自查自纠报告》,通过领导会签呈报省教育厅。其中深入整改方案部分,贯彻了学校最新发展规划思路,按照建设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设计了全校“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思路和方案。

六、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监测督导评价新任务

为了适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督导监测需要,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教学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网络教学督导专家组,按照学校线上教学视频会议校长讲话精神,广泛咨询校内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的意见,制定《兰州城市学院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方案》,创新督导监测评价模式,着力解决线上教学的后台监测数据收集问题,实施全校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日报和周报表制度,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分组分工,及时沟通任课教师和教学秘书,开展听课监督和抽查检查活动。认真收集全校课表和各学院教学安排的信息汇总表,向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发放听课记录和教学评价手册。通过两个月的线上教学过程监测督导活动,较好的促进了线上教学质量的保证。

七、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调研编制规划和办法

根据省教育厅统筹安排,今年六月疫情缓解后,策划召开全校师范专业认证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印发了《兰州城市学院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任务再分解和近期工作安排方案》,督促各职能部门按期提交了师范专业建设发展综述,参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报告,撰写了30000字师范专业认证校级自评报告,提交各学院师范专业撰写自评报告参考。成立了二级学院师范专业认证评估协作组,联系全国部分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的高校,获得师范专业申请报告和自评报告样本,提供给申请认证的学院和专业参考,稳步推进认证工作。以兰州城市学院建设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最高指导思想,以城市服务、教师教育、工程技术三大专业集群分类建设思想为发展指导思想,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认证基本指导思想,编制了《兰州城市学院师范类本科专业认证工作规划与办法》,通过会议印发执行。

八、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教学常规督导评价和开学期末巡视巡察活动

今年两学期开学报名期间,教学督导评价委员会委员分组督查检查三个校区教学环境卫生、教学设备调试、院系学生报到秩序、院系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及时向教务处、学生处、院领导、校领导提交反馈信息。开学第一天到第三天,按照城市服务组、教师教育组、工程技术组的分组,分别到三个校区检查督导院系教学管理与服务、学生学习准备和状态、教师教学纪律与课堂教学实况、干部办公秩序和工作作风,及时向教务处、学生处、院领导、校领导提交反馈报告。同时,认真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入职转正、评优评奖的听课评价活动,配合了人事处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两次召开教学督导委员会会议,编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专项督导评价手册》,专项专题开展文史、数学、幼师、电信四个学院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督导评价活动,为师范专业认证收集教学评价资料,督导整改,促进师范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九、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数据库填报和教学质量报告及学生评教报告

为了配合专业认证工作,提前开始本科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两次召集全校各部门、各学院本科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会议,多次组织协调、多次请示汇报、多次汇总统计、多次网络传输,生成数据分析报告,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完成了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按照惯例,收集信息、核对数据、认真撰写、精心校对,完成2019-2020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撰写工作,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向省教育厅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提交了报告。认真完成全校教师教学活动的学生网络评价工作,按期了全校学生网络评教报告。积极探索学生评教新思维,形成了《高校教师教学效果学生评估评价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提出通过开发问卷星编制新问卷,提高定量评价信度效度;通过改革座谈会机制,提高定性评价信度效度的思路。

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检视政治和思想建设问题的整改活动

线上课程建议篇4

【关键词】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学习障碍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114―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极大扩展了学习对象和学习范围,人们对远程在线学习也越来越关注。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远程学习的效果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满意。目前,远程在线学习出现的问题有:学员访问学习平台的人数、次数和时间都比较少、学员不熟悉网上教学平台、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学习方式不适应、时间管理困难、网上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网络的教学效果不显著、而且辍学率较高等等。国外有学者(LaurisJGrace;peterJSmith,2001)曾对网络学习辍学情况进行过跟踪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者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而导致辍学。[1]

但是,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到的国内对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障碍的文献数量非常少,时间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研究范围涉及网络学习障碍本身的分类、网络学习者的心理障碍、远程网络学习的情感交流或情感缺失、对学习者培训、学习者与界面交互、信息获取方面的障碍等,研究内容大都从宏观上构建理论框架或提出一些指导性原则,实证调查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而在elsevierScience和proquest期刊网中以barriers、obstacles等关键词检索到上几百篇来自各个国家的相关英文文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涉及,研究内容大都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展开问卷调查,实证居多,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基于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国外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中存在的主要学习障碍、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远程在线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学习障碍的界定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等专业人员对学习障碍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于1981年的定义是:学习障碍是一个综合性(generic)的概念,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运算能力方面表现出重大困难的一组异质障碍。上面提到的学习障碍主要指身体方面的残障或其导致的结果。

但是,远程教育中的成人学习者处于一个更加复杂、开放的环境,受到更多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故本文讨论的学习障碍是指学习者(尤其是远程学习者)所面临的对其参与学习活动或有效学习起到阻碍作用的问题和困难等一系列因素。这里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学习者自身和学习环境等方面来讲,包括认知、情感、方法、信息、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在线学习障碍的分类

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障碍包括很多方面,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分类,下面主要介绍国外研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

(1)merrill等人(1992)使用了基本的分类:伦理道德问题、法律问题、文化问题。

(2)Garland(1993)将对影响学习坚持的障碍分为四类:情景的(situational)、机构的(institutional)、性情的(dispositional)和认识论的(epistemological)。其中认识论方面的障碍有较难的课程、课程技术性太强太抽象、学生缺少先前的必备的知识、内容缺少个人兴趣或相关性。

(3)Rezabek(1999)将远程教育的障碍分为三类:

情景的障碍:来自个人的一般情景或环境方面的障碍,包括交通、年龄、时间限制、家庭责任;

机构的障碍:来自机构的课程、政策、程序方面的障碍,包括允许进入、注册、课程的时间安排、经济和支持服务;

性情的障碍:来自个人背景、态度、动机、学习风格、自信方面的障碍。

(4)Schilke,Richardallan(2001)对分类做了改进,将远程教育中阻碍网络教学的因素分为五组:情景的、性情的、认识论的、机构的、技术的障碍。

(5)mungania,penina(2004)将障碍分为七类:a性情的,b.学习风格,c.教学的,d.组织的,e.情境的,f.内容适合性,g.技术障碍。其中,个人的障碍是最不常见的,而情境的障碍是最普遍的。[2]

(6)ZaneL.Berge,LinY.muilenburg,JamesVanHanegha在1999年和2002年发表的文章中阐述学习障碍因素和框架,首先将障碍因素分为十个方面,[3]然后从远程教育的64个障碍中选出了占总变量52%的十个因素:管理结构、组织变革、技术水平、社会交互和质量、教员薪水和时间、受技术的恐吓、法律问题、评价/有效性、可获取性、学生支持服务。将在线学习障碍因素按照严重性程度依次列为如下八个:a.管理问题,b.社会交互,c.学习技巧,d.技术技巧,e.学习者动机,f.学习的时间和支持,g.因特网的花费和进入,h.技术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障碍是社会交互、管理/教学问题、学习者动机和时间/学习支持。[4]

综上所述,主要的学习障碍集中在经济压力和时间压力、计算机操作水平、性情方面和机构方面等。

从研究内容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习障碍的分类研究越来越深入。从初期对外在的可看得见的障碍如法律、机构、情景等方面逐步深入到学习者个人的问题,如性情的、学习风格、内容适合性等等,越来越关注学习者自身;分类也越来越细,将原来包含在某个大分类中的一些因素独立出来,更加细致地研究;研究的视角也不仅局限在学习障碍本身,从它的另一个端点如坚持学习方面来研究,充实了研究成果。

从研究方法上看,初期的研究大都是理论探讨,建构学习障碍本身的理论框架;后来基于调查问卷、个案的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一些研究结论也从调查结果得出,并加入量化数据作为支持。

但以上的分类中作者没有明确指出分类标准或从哪方面进行分类,导致了各种分类不够全面,分类间有交叉或重复。为了更全面、更透彻地研究远程学习障碍,我们还需要对远程在线学习障碍的因素及其分类做更深入的研究,建构出一种更清晰、合理的框架。

四在线学习障碍的影响因素和原因分析

很多研究者都对在线学习障碍的影响因素和原因做了分析,如munganiapenina(2004),elizabetha.walker(2004)等,详见参考文献[2][5][5][7][8]。远程学习者失败或辍学往往不是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人口学变量、心理学特征、具备的技能技巧、其他外部影响等方面。

1人口学变量

有性别、年龄、种族划分、婚否、有无孩子、入学时的教育水平、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家庭的支持、在传统教室中受到有偏见的待遇、已完成的在线课程的数量、放弃的在线课程数量、将来参加在线课程的可能性等等。

2心理学特征

有学习动机水平、学习风格、先前教育经验的影响、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对成功的预期、在线学习的有效性、在,线学习的娱乐感等等。

3具备的技能技巧

有利用计算机所需的技术和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平衡学习要求和家庭工作等义务的能力、成功进行基于资源学习素养的培养、学生理解和处理评价需求的能力等等。

4外部因素及其他

有学习机构的类型、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学习支持系统的可利用性、课程本身是否设计良好、呈现良好、适合学生的水平等等。

学生不能完成远程学习或在线学习中遇到障碍的最重要原因是“更喜欢和大学全体人员的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害怕失去与大学全体人员的面对面交互。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确定在这种模式中能成功学习的能力”。学生对新的学习技术的巨大畏惧、缺少计算机素养和技术技巧、遇到问题不愿意和机构联系、远程教育机构没有提供学习策略指导或反馈延迟、课程内容不够有趣或者低于学习者已有的水平和经验、网络上糟糕的服务和阻塞、技术的不可靠性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习障碍或者限制了学生利用高技术设备或网络。另外,成人学习者也有自身独特的问题,如没有足够的时间、将学习材料和实践联系起来的挫败感、已找到工作没有必要继续学习或没必要将课程作为后援提高就业机会等等。

五解决在线学习障碍的建议

不同的研究会从不同的方面对远程网络学习障碍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或建议,有的是针对研究中的某几点提出建议,有的则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peninamungania(2003)[9]的一项研究解决学习障碍问题的策略比较全面且具体。为方便查看,这里将其分为学习者、课程、教学、教育机构等几个方面。

1学习者方面

对学习者方面的建议主要有:了解他们的期望以提供适合的内容,提供技能培训,提供激励机制激发学习者的动机,教学传递方式适合多种学习风格,在学习中和学习后追踪学习者的状态,及时对学习者进行测试和评价等。

2课程方面

对课程方面的建议主要有:使课程设计连贯、逻辑清晰,课程导航明确,保证课程质量,提供课程和注册问题的交流,方便获取课程内容等。

3教学方面

对教学方面的建议主要有:教师必须胜任在线课程,具备e-learning的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教学清晰、有逻辑性,提供充足的e-learning资源等。

4教育机构方面

对教育机构自身的改进措施的建议主要有:对e-learning有良好的计划和政策,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责任感,机构提供必需的文化和网络支持,减少技术限制,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提供更多的支持服务。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给出的对策或建议大多是远程教育者或学习者能够干预或改进的,如针对如何帮助学习者自身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加强课程的设计、实施和教学设计,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等;而对研究者和远程教育机构较难解决的障碍,如硬件、设施方面,提出建议的较少。

六与我国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障碍研究的分析与比较

国内对远程学习障碍研究有突出影响的有蒋成凤(2003),张伟远(2003)[10],程少寒(2007)[11],于霄立(2004)[12],王坤(2007)[13]等等。国内外的共同研究有分析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障碍的因素,建构其分类框架。不同之处在于,国外研究中提到的一些因素在国内研究中没有涉及到或很少涉及到;一些因素国内外都有研究,但研究的深度不同;另外国内外研究具有差异性,国外一些研究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和特点。

1国内没有涉及到的因素

从在线学习障碍因素和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一些因素在国内研究中没有涉及到:如教育机构中对员工报酬和时间对学习障碍的影响,家庭和领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持,评价,有效性,伦理道德、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课程对学生的适合度,学生认识论方面等等,这些研究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2国内外研究深度不同的因素

一些因素国内外都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特点却不同。国内外都对学习者自身因素、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远程教育机构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国内研究主要做宏观分类和原因分析,国外有的研究中除此之外还详细阐述了每一方面所包含的具体因素或变量,如机构方面的障碍列出了机构的课程、政策、程序,包括允许进入、注册、课程的时间安排、财政的、支持服务等,在交互或交流方面研究了使用网络课件、电子邮件的舒服程度,学习时的娱乐感,在线学习的有效性,完成的在线课程数量和将来参加在线课程的可能性等等。这些因素激发我们进一步研究,深入挖掘信息。

3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性

国内的研究更符合中国学生的特点,提出的建议或对策对中国学生改进学习更有针对性。国外对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的认识、看法与国内的观念有不同,如种族划分在中国的影响不够明显(具有民族特点的课程除外)。

国内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一般是高考落榜生或在职成人,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的信心不足,这也是国内外的差别之一。

但国内的对策和建议比较宏观,如“优化课程设计队伍,提高课件开发质量”,对于具体怎么实施却没有解释和说明,相对而言,国外文献中提到的一些对策比较细致,可操作性更强,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外研究中的一些成果。

总之,我们要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状况、特定的文化氛围和远程网络教育的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地调查目前中国远程网络学习障碍的具体情况,对国内已有研究方面更加深入研究,对至今还未涉及到的方面要扩充研究范围;同时借鉴学习障碍分类框架,为我们构建更全面的框架提供依据;对策和建议方面应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蒋成凤,魏志慧,师书恩.网络学习障碍分析与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3,(11):32-35,79-80

[2]mungania,penina.employees'perceptionsofbarriersin

e-learning:therelationshipamongbarriers,demographicsand

e-learningself-efficacy[D],UniversityofLouisville,2004.

[3]Linmuilenburg,ZaneL.Berge.BarrierstoDistanceeducation:aFactoranalyticStudy[J].theamerican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2001,15(2):7-22.

[4]LinY.muilenburg,ZaneL.Berge.StudentBarrierstoonlineLearning:afactoranalyticstudy[J].Distanceeducation,2005,26(1):29-48.

[5]peggyDettmer.CharacteristicsandneedsofadultLearnersinGiftedprograminserviceandStaffDevelopment[J].GiftedChildQuarterly,1986,30:131.

[6]JannetteCollins,mD,med.educationaltechniquesforlifelonglearning,principlesoflearning[J],RadioGraphics,2004,24:1483-1489

[7]elizabetha.walker.CharacteristicsoftheadultLearner[J],theDiabeteseducator,1999,25(6):16

[8]pimplapure,ashish.Virtualgroups:aweb-basedelectronicconferencingsystemforonlineeducation[D],SimonFraserUniversity(Canada),1996.

[9]peninamungania.thesevene-learningbarriersfacingtheemployees[DB/oL].

[10]张伟远,黄河笑.网上学习的障碍与期望:学习者体验之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03,(2):30-33.

[11]程少寒.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障碍分析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9):15-18,70.

[12]于霄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辍学的原因及对策[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9-52.

[13]王坤.网络远程学习中信息获得障碍的分析与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9-21.

线上课程建议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实践;国际贸易实务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在此背景下,由于2013年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1],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横贯亚欧非大陆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构想,契合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7.8%,沿线国家人口数量超过全球的60%,发展潜力巨大。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之际,随着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自贸区建设等举措的不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既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贯彻“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打造务实、创新人才,加快“一带一路”倡议进程。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共建“一带一路”贸易畅通过程中,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各项能力要求。

(一)创新创业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由贸易体系逐步形成,沿线国家包括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2],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对创新创业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迫切。国际贸易专业型人才首先要具备创新能力,实现科研创新、产品创新、国际竞争战略的创新,在沿线各国差异化的法律、制度环境中,面临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纠纷,需要创新举措平衡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其次,也要具备创业能力,充分整合沿线各国各地区的要素资源,推动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沿线国家的转移。

(二)国际化运营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各种类型的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之路。有开拓国际市场诉求的企业,既需要熟悉沿线各国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人才[3],也需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的人才。此外,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企业需要专业运营团队基于宏微观环境分析展开国际市场调研,充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在选定的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中进行精准定位,差异化地实施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因此,企业需要具有国际化运营能力、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实现其在国际市场中的战略发展、投资合作及风险抵御。

(三)外贸专业技术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需求,沿线国家的贸易新实践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诉求[4]。首先,迫切需要在学科设计和人才培养方面突出金融创新、通关便利、自贸区建设等内容的研究。其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报价核算能力,又要掌握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客户的技能,了解客户所在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法律等专业知识。再次,需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熟知国际商法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过程中的索赔、理赔事宜,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持续跟进沿线贸易业务进程,培养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

(四)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加强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5]。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首先,需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能熟练掌握网页设计、网络店铺的运营、新产品图片处理、新产品等方面的技能。例如,通过精准选品、拟定标题,增加访客和曝光,通过提升曝光点击比和购买率增加店铺营业额等。其次,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需要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能根据互联网信息全面了解顾客群体的消费习惯、购买偏好。最后,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电子通关操作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建立货代、仓储、报检、报关服务圈,高效、低成本地促进交易顺利进行。

(五)语言沟通交流能力

在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下,在开发客户环节里的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需要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以促成订单,在跟单环节需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以促进订单顺利进行。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无论是产品详情介绍、店铺运营推广,还是售后服务、与客户的在线交流等各环节,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技能以提升店铺的服务评分和及时回复率。“一带一路”倡议下迫切需要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深入研究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商务谈判习惯、宗教信仰等,以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实务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和惯例、国际贸易合同各项条款的约定与落实[6]。随着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也不断丰富起来,但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

在对外贸易新形势下,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模式不断创新,国际间竞争愈发激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基本选用了新版教科书,新版教材中与时俱进地体现了最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相关内容,更新了国际贸易相关案例资料。虽然教材不断完善,但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数教学仍以讲授为主、实践为辅,实践教学多以案例教学为主。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重点是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价格及商品检验、国际货款收付等理论知识,在提升学生解决对外贸易业务进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多选择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在周末教师经常参与各种专业培训,积极学习课程前沿知识,在寒暑假期间教师也积极参与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基本的理论教学效果能够得到保证。但师资队伍中缺少有长期商业实践经验、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习俗和商务礼仪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将英语听说读写技巧与贸易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教学,跨语言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国际化思维的培养[7]。此外,教师团队缺乏对“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城市产业结构、沿线国家的国际货物运输市场、沿线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深入调研与研究,相关科研成果较少。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依据考试、出勤率、作业、实训报告、课堂笔记、课堂参与等,这一评价体系主要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但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却缺少有效评价和保障。近年来,院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如国际贸易专业领域的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等,通过竞赛增加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查找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商品价格的核算与报价、合同的签订、贸易术语和货款收付方式的选择、英语口语表达等。如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国际货款的支付,多以信用证方式作为授课重点,而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多用汇付中的预付货款和信用证相结合的方式。目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多地体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对操作技能、沟通技能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契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只有解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才能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体系构建和就业能力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提升实践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能有效缩短学生毕业后企业用人培训期,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提升学生就业率。首先,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课时。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沙盘等模拟软件,让学生有效掌握国际贸易交易流程和有关主体的功能。校企双方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观校外实习基地,了解外贸企业岗位设置、职能要求、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环节等。学校要积极邀请企业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到课堂中授课,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和互动,帮助学生将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其次,学校要提升学生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如有关跨境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阿里巴巴、亚马逊、敦煌网、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异同,熟悉跨境B2C和B2B电商平台的业务模块,了解外贸企业常用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掌握图片处理技术和跨境电子商务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技巧。

(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中,在履约过程中,双方惯用的法律、惯例有别,如《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和《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相同贸易术语的买卖双方责任划分却有所不同;如英国伦敦保险人协会制定的“协会货物条款”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定的“中国保险条款”的险别和条款有差异。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加速合同的交易磋商进程,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增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国际商务谈判的真实案例,搜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需要得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毕业学生的有效帮助。其次,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观看“一带一路”有关纪录片,利用“学习通”等教学软件与纪录片有关的讨论,并通过教学软件统计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依据。最后,鼓励学生加强小语种的学习,让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学习,增加就业机会。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线上课程建议篇6

【关键词】整体视角;解读教材;课程目标;整体实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42-03

【作者简介】1.孙海锋,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江苏江阴,214401)教师,一级教师;2.赵韬,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江苏江阴,214423)教师,一级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笔者认为,要实现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一线教师分析教材时要用“整体视角”来解读教材,即要考虑到《课标(2011年版)》中四个方面的整体性、知识框架的整体性、课本例题练习在整个课时中的地位。

一、立足新课标,对“四个方面”的整体性解读

这里的“四个方面”主要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实现这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整体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但是一线教师在实施操作中往往更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忽视了后三个方面,割裂了总目标。

譬如,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2.4线段、角的对称性”的第2课时,课本给出了“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若授课时教师直接将作法教给学生,那么其中蕴含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都未能体现,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只能依赖记忆,缺乏理性认识。长此以往,众多知识混淆,由于记忆的相互抑制而慢慢淡忘,甚至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也会逐步消退。但若在解决该内容时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可能解决该问题的数学知识,就会发现两种解题策略。策略一是依据定义作aB的中点,并过中点画aB的垂线;策略二则是依据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依据策略一,如图1,作射线ae;作∠aBF=∠Bae;在射线ae、BF上截取线段aG、BH,使得aG=BH;连接GH,交aB于点C,则点C为aB的中点。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i,过点i、C作直线,则iC即为aB的垂直平分线。依据策略二,只要找到距aB两端距离都相等的两点,过这两点作直线,该直线即为所求作的垂直平分线,有学生提出如图2的作法: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C;再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长(不等于aC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D;过点C、D作直线CD,CD即为所求作的垂直平分线。比较两种作法,发现策略一的作法中找中点C,本质上是在线段aB上找“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因受条件“在线段aB上”限制,所以略显复杂。因此两种作法中显然作法二更简洁,但能否对作法二进一步优化?于是得到课本中提供的作法,即如图3,具体作法略。

在数学教材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譬如运算法则的教学、各种规定的合理性等,若能用“实现整体目标”的角度解读教材、实施课堂教学,日积月累,《课标(2011年版)》中要求的“让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再是空谈。

二、宏观构建,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中安排了四部分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部分的内容既自成一体又相互交融,分布在各册教材中,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有一些重要的内容、方法等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渐理解、掌握。教材在编写时,采用了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以“数与代数”为例,《课标(2011年版)》中规定初中阶段该部分主要学习:实数的认识、大小、运算、估算等;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其中数的运算是基础,代数式是核心,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是延伸与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

因此在解读教材时,要能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出发,认真思考相应内容在整体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便能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尺度,既不会因教师任意拔高难度,让学生无法理解、望而生畏,也不会因为教师的忽视教材,给学生的长足发展留下创伤。

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3.3代数式的值”中“议一议”环节,要求填表:

根据所填表格,讨论下列问题:

(1)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2x-1的值等于-1?

(2)随着x的值增大,代数式2x-1、-3x的值怎样变化?

(3)随着x的值增大,代数式x2的值怎样变化?

该环节设置意图是让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求代数式的值,教材中设置的问题(1)是借助表格,解决“已知代数式的值,求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的问题,训练学生逆向思S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代数式的方程模型;问题(2)(3)让学生感受变量变化过程中,代数式的值作相应变化的同时,感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为后继课程的学习作铺垫。

笔者在实施该部分教学时增设了“议一议2”:

填表并观察上述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增设“议一议3”:

填表并观察上述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议一议2”体现了部分代数式形式不一样,但当所含字母取值相同时,代数式的值相同,为后继课程中学习代数式的变形作铺垫。“议一议3”体现了部分代数式的值不会因所含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后继课程中整式运算、化繁为简的思想等作铺垫。

因此在解读教材过程中,将个别知识或片段放置于整体框架中思考,分析其所处地位及作用,理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便能处理得当,为学生后继知识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精雕细琢,对课本例题、练习整体性解读

例题、练习是教材的一部分,是知识与技能考查方式、难度等的具体呈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巩固性、探究性、权威性等,它们是一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挑选例题、练习时的首选。但若只是盲从,不探根寻源,便失去其真正的价值。

1.课本例题的整体性解读。

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0.1分式中有如下两道例题。

例1求分式的值:(1)a=3;(2)a=-。

例2当x取何值时,分式分别无意义与有意义?

例1、例2是本课时的重点,例2还是难点也是今后重点考查的知识之一。若将两题直接呈现,反复训练,会让学生感觉枯燥、索然无味。分析后发现,例1旨在让学生理解分式的值,能理解分式的值随所含字母a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在a的取值不断变化时,分式的值随之改变。学生在不断取值时就能发现,当a的值为-2时分式的分母为零,那么分式无意义。此时再呈现例2,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例2解决后可以提出更高难度的问题,譬如分式的值为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编题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式的值、分式有无意义等的理解。这里的例1集生成性、过渡性于一体,因此在运用例1时,因势利导才是正道。

由此可见,课本例题虽是重要教学资源,但只有对例题整体分析,弄清编写者的意图,才能在运用例题的过程中抓住最终指向,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2.课本习题的整体性解读。

课本习题是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精心设计编写而成,其内涵丰富,充分利用好课后习题,可以实现其“夯实基本概念教学、着眼常规解题方法、暴露学生典型错误、增强思维逻辑能力”的作用。因此,若对课本习题错误解读,将直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6.3一次函数的图像第1课时课后练习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1和y=2x-1的图像并观察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在解读该部分时,有教师疑惑:对于本课时是否需要渗透“对于一次函数y=kx+b与y=mx+n,若k=m,b≠n时两直线平行”这一结论。若认为“练习是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强化”,那么将该知识点纳入本节课的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时间来不及”“学生不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生成不到位”等现象,若不及时补救,会出现恶性循环,这就是囫囵吞枣的后果。此时,不妨将该知识放在整章节中分析。阅读后继课时发现,将该知识点放在第2课时处理更为妥当。

这里的练习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若对练习中涉及的知识技能不知如何处理时,不妨将其放置于整个章节中进行分析,疑惑自然得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迷失在细节的挖掘与品味中,此时不妨用“整体视角”来解读教材,注重整体的把握与控制,自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总之,用“整体视角”解读教材,要求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从整体性角度分析,既在宏观构建上做到高屋建瓴、横纵交错,又在实践操作中细致入微、科学设计,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课本资源,在初中笛Ы萄上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董林伟.从理解到行动:数学“四基”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4(09).

线上课程建议篇7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03-02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我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目前,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故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符合课程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方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上网也方便了本地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自学,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在线交流,促使教师了解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施肥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调查、取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补充丰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目标是“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努力培养和造就“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学校办学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主地学习、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网络开发非常必要。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以延伸,实现网络资源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课程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及延伸,因此,首先要提供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课件、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等。其中,课程信息主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和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初步认识并以自身的条件制订学习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在网络课堂中,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核心内容;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复习与检测。其次,课程网络资源还要提供一些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一些开放性实验、实践,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实践(实验)的类型和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指导教师的建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实验)。最后,上传学生进行实践(实验)后整理的科研文章及图片,以供师生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骤

土壤肥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分模块进行组织、编写、上传材料。该建设阶段包括六个方面:

1.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模块的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网上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及建议;第二,从网上学习同类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其先进经验;第三,研究国内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所需人才的要求条件,并与本地农业专家座谈听取他们对网络资源如何与行业接轨,如何能体现出应用型教学的本质等建议,对土壤肥料学网络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共同需要。

2.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讨论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设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要求、每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内容、网络维护、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进行讨论,制定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详细计划。

3.根据设置的模块分层次、分步骤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4.组织学生对上传的教学网络资源内容进行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5.邀请校内外农业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对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使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和社会。

6.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宣传及推广,使企业、社会相关人员、学生参与进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在线交流为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管理者能够不断从交流中了解网络教学资源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

第二阶段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并上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相互检查教案、相互听课,对每位教师上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建议,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接着组织教师对自己主讲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修改、整理并上网,接受学生、专家对讲课的质量进行监督及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把土壤肥料学课程中一些涉及化学反应等的难点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组织教师把所讲内容中要做动画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聘请动画专业的老师讲授并协助动画制作,把土壤发生演变的过程、有机质的矿化与腐殖化过程、胶体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置换过程、植物吸收并运输养分的过程、不同植物不同缺素症状等制作成动画,辅助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学习及理解。

第四阶段是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经常召开会议,畅谈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发现,课堂上对教学环境的有效把握及调控,课堂中一些突发事情的控制及处理。把这些交流心得写出来并进行整理成为教改论文进行发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发现、创新及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的教改项目,为申请精品课程做准备。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模块,主要介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与技术专长、教学情况、技术服务。教学与技术专长主要介绍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情况主要包括主讲课程、所承担的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论文情况;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教师在本地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授课情况及所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科研奖励。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对该课程教师队伍有所了解,使教师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对教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利用技术专长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二,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本课程的介绍、教材建设的过程、教学改革获奖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习者对本课程建设过程、发展情况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等获得的成效有所了解。

第三,工学结合模块,主要包括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制度规范、实训成果。校企结合主要向外界展示与本课程相关企业、单位联盟及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使更多企业对我校学生能正确认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同时也为新的联盟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实践教学模块,把实践(实验)的教案、大纲、指导、实验项目上网,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实验)进行预习、了解所要上实践(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第五,在线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可在网上交流平台中进行分享。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其能够做到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整体把握。

第六,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学习心得、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科研动态等。网上交流主要为学生、其他使用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较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研动态主要向外界展示教学团队及学生课题申报、结项、情况。

五、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为目标,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太完善、不系统化、还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模块,并且各模块中的内容有待完善、网页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及学生科研动态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实践、科研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负责管理各教学资源模块的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模块的更新情况,尤其是在线交流平台;再者,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要经常召开会议,探讨各模块内容的建设及创新;第三,教师应结合本地农业、土壤、肥料施用的现状、土壤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一些创新性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完成研究,并及时上传学生科研动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保荣.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1):52-53.

[2]向守兵.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

[3]谭玮.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31):92-96.

[4]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2-65.

[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http:///new/.

线上课程建议篇8

关键词:web;www;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一、对目前网络课程实践的调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开设网络课程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趋势。目前已开发的网络课程种类繁多,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从网络课程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课堂的教学,网络课程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另一种是网络课程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但是,从当前实践来看: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展,许多活动的展开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许多学校都正在积极地开设网上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远程学习的气候;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当前的远程教学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混合的模式,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堂教学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

二、网络课程的分析和设计

网络课程在内容呈现、学习交互方式以及信息资源、教学方法上明显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下面从课程内容、在线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织方面来分析:

(1)课程内容的呈现

从目前来看,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在web上以文本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包括课程的大纲、讲座、笔记、在线资源、活动内容以及学生与教师交互的内容等。从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有文本、图像、表格、email、Listserv、Ftp、moo/mUD、internet视频会议以及一些远程呈现软件。

(2)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建设

网上资源的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习者要使用检索、查询等功能,少不了资源库、资料库的建设。随着网络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地位的提高,在线资源、在线资料的作用也相应地提高了。网络资源库、资料库在内容上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部分地代替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

(3)教学活动的组织

从学生的组织来看,网络教学的虚拟性使得学生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既可以针对具体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教学,还可以在小组间进行一些协作式活动。从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

教学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教师和学生之间异步交流,既方便了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也方便了教师对学生课程意见的统计和评价;

开展电子论坛:教师在网上开展同步讨论,指导各种课程的相关活动,确定新的学习任务,进行教学指导;

进行多用户对话(mUD):网上教学活动中文本的交互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了实时对话的环境,多用户对话创建了一种动态的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学习;

计算机视频会议:计算机视频会议可使学习小组对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在学科教师的参与下,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

网页制作: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制作集成过程,允许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参与信息、教学主题的开设,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广泛、更为全面。

三、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网络课程以其灵活的、开放的、基于资源的特点使得它在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及职业教育方面都将有很大的优势。笔者认为基于web的网络课程在将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资源渐趋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

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45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学生数量达10多万人。将来的网上课程门类齐全,有自主学习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学位/非学位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提供的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可以在网上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节目信息或学习资料。

第二,以内容为中心的设计转向以学习环境和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强调课程的内容设计,而以web为基础的教学不应是传统课程内容的照搬。今后网络课程的设计应结合web的具体特点(资源共享、交流通讯的特点),是以email答疑、电子论坛、计算机视频会议等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第三,以web的低级应用设计转向web高级应用的设计。

随着web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开发必将从信息传播的低级应用阶段转向web高级应用。目前出现了一些网络课程工具平台(如webCt),这种平台的设计开发使基于web的课程在制作、管理和应用上都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是web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BrenaBannan-RitlandandwilliamD.miheim.existingwBiCoursesandtheirDesign.1996.

线上课程建议篇9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物联网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主要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光电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恰如其分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及通信技术四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感知、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的真正统一,被认为是促进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技术之一[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2],无论是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自身角度出发,在相关本科院校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都是相当必要的。国内许多院校大多将此课程作为只针对研究生开设的研究性课程,我校在2012年就为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了该课程。本文结合我校的物流特色,提出了面向物流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课程教学难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巨大应用价值已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军事部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防部和各军事部门、美国英特尔公司等信息产业界巨头纷纷开始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工作,设立或启动了相应的行动计划。日本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国家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了研究工作。我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启动于世纪之交。1999年,无线传感器网络首次正式出现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的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中,是该领域提出的五个重大项目之一。目前,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已积极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有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从2002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审批了和wSn相关的多个课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中,也部署了与wSn相关的课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特点,属于前沿课题,涉及知识面广、难度大、发展快,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包括:

(1)课程属交叉学科,教学内容跨度大、难度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当今信息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非常多的关键技术有待发现和研究,因此课程教授的内容跨度非常大,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硬件设计、网络协议、网络拓扑控制、网络安全、时间同步、数据融合、数据管理、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仿真开发技术和应用层技术等。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成为该课程的最大难点。同时,在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相关的前期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主动性与钻研能力。

(2)课程属前沿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变化。

与传统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本身属于前沿技术,其相关技术、相关标准等仍不统一。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产业机构仍对其展开研究,陆续有新硬件、新协议、新算法、新系统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密切相关。

不同的应用背景对传感器网络的要求不同,其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网络协议必然有很大差异。所以传感器网络不像传统网络一样有统一的通信协议平台。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应用来研究传感器网络技术并设计其软硬件平台及通信协议,这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不同于传统网络的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不用应用背景下提取出共性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应用找出差异,是教学的难点。

(4)实验教学难以开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仿真平台、开发环境的多样化,给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如何选择实验平台,屏蔽平台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同分理解消化理论教学的内容,不给学生造成思维的混乱,是教师实验教学的难点。

2.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且不加思考。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围绕一个项目,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实现既定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教师设置物流应用的大背景,学生以物流应用中某一个具体环节作为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择物流应用中的不同环节,将课程所授知识融入项目完成过程,通过小组间的互相合作,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环节,将整个综合性大项目拆解成不同的功能模块,每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均可对应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如在讲解时间同步技术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项目背景提出相应的同步需求,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探索学习。该项目过程不仅可以学习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可以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项目教学法的模式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5],要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本文提出了具有层次性的阶段教学,将该课程的教学分成六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图层次性的阶段教学模式

(1)感知阶段。

由于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涉及广泛,许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课之初应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家庭环境作为应用场景,通过智能家居系统,让学生通过感知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适当地缓解对这门课的畏难心理,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2)启发阶段。

通过感知阶段的应用,教师更换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从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提取共性问题,引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深入浅出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可根据教师所授的内容,将需要完成的项目系统进行拆解分析,为项目的完成打下理论基础。

(3)调研阶段。

为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对项目背景及项目完成涉及的知识难点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交流。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内容,增加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并让学生走上讲台,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交流,如项目需求专题、硬件设计专题、网络协议专题、应用开发平台专题等。

(4)验证阶段。

为了加深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应选择相应的实验平台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安排相关的应用实验。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比如通过定位仿真技术验证定位算法的效果),还可以以单列学分的形式安排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验课。由于教学对象为本科学生,因此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功能的验证、应用层的开发体会上,而不是底层开发。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机制和原理,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知识。

(5)提升阶段。

提升阶段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对自己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展示说明,并将各个小组的项目进行整合,构建的物流应用系统。同时,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新发展,以讨论交流的方式针对自己或其他小组完成的项目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意见及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安排和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力求全面且突出重点地合理分配课时。根据实际授课经验,精心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课时,安排,同时考虑到理论课程的学时限制,对具体授课内容及学时的安排如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述,3学时;传感器的基本知识,3学时;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与组网技术,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开发基础,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8学时;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8学时;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12学时;项目专题交流,6学时。

由于教育体系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仍以成绩提高为动力,因此,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的考核评分环节依旧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估,如课堂的表现、课下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情况、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维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评分方式:总成绩的20%是平时成绩,20%是实验成绩,20%是项目成绩,40%是期末考试的成绩。

4.结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当今科研领域的前沿课题颇具发展潜力,随着我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设立它逐步进入教学课堂。本文根据我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难点,研究与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模式、教学安排和考核评分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应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层次,并将上述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效果看,该模式充分考虑了本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科学研究、团结互助的品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维,徐勇军,任丰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晓荣,孙君,齐丽娜,等.物联网与泛在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21-28.

[4]王鹏,商庆华.关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81-82.

线上课程建议篇10

公共卫生学院共开设20门课程,全部进行在线教学,其中同步教学1门、异步教学(含混合式教学)19门。自建课程3门,《预防医学》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医学研究方法》采用智慧树教育平台(原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环境卫生学》为超星平台院级在线开放课程;采用超星学习通异步教学3门,采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SpoC课程14门。

二、在线教学管理点滴

(一)严格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不忘育人初心,牢记立德使命,全部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直播课程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及教研室主任进课堂听课,课后立即召开视频会议,反馈建议。异步教学课程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一般为一周)报送异步教学阶段性工作总结,主要包含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情况、学生完成学习数据、“课程思政”情况、教师教学心得和下一步教学计划。教学督导在进入课程平台和直播课堂的基础上,结合阶段性教学总结对各课程进行综合性教学评价及反馈。

(二)经验分享,建设学习型组织

组织教师课堂观摩,教师在工作群中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心得同全体教师分享,各个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研讨教学技术与方法,充分开发应用教学平台的功能,做到及时总结网络教学点滴经验、及时整理给全体教师学习。同时,组织全员参加各级各类的网络教学技术培训,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三)正确导向,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设SpoC课程,通过策划、启动、预备、观课、协商、生成、提升七个过程,完成教学设计、学习资料、测验、课堂讨论、综合讨论等环节设置。多门异步教学课程融入直播授课的形式,丰富教学方式与手段,逐步转型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直播课进行重点、难点讲解和辅导答疑等内容,异步平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做到同异结合,统筹安排、有备而来、且听且思、思维碰撞、思维延展、学而有获。

三、混合式教学精彩纷呈

(一)发挥自建课程优势,拓宽外校引用渠道

《医学研究方法》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医学统计学》,在智慧树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融入德育、智育、美育等课程思政元素,作为典型案例分别在学院在线教学工作简报和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工作简报(第3期)。依托智慧树教学平台,《医学统计学》被杭州师范大学等7所院校,12个班级,722名学生选用。课程开展小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应用智慧树新上线的双向语音ppt功能,课上采用随机点名、抢答、投票、学生举手等多种方式,更好地实现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增加了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把握每节课的框架体系。           

(二)融入大学mooC优势,弥补SpoC课程短板

《循证医学》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自主学习功能,结合钉钉直播教学,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都有清晰的记录,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平台中提的问题和建议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赢,教学相长。每周辅导答疑总时长均在36个小时以上,相关知识点讨论帖9个,讨论区目前共计220个主题帖,同学累计回复超过7000条,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回答问题情况的监测,每周开设钉钉直播讲解重难点内容,同时将教学录像推送给每一名学生。异步教学与直播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受时间限制,问题思考充分,学习效果显著。

(三)发挥专兼职教师特长,秀出网络教学锦图

《健康教育学》《医院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开展异步教学,异步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灵活可控,缓解网络压力和同学们学习的压力,同时增加了精品“慕课”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各课程通过建设SpoC课程,充分利用精品教学资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针对学生集中问题,老师详细进行解答,学习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