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十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十篇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7:02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1

论文摘要: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就其目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着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

四、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结果。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着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五、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医学新技术。

(一)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

(二)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三)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四)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五)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2

“热门”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还是让数据来回答吧。本文将新浪网、搜狐网与麦可思网站中统计到的最受关注的专业,以“取每个排行第一名”“各排行榜重合度最高”的标准统计出这十个专业:金融学、税务、英语、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与物流管理。现对备受大家青睐的这十大“热门”专业近年的就业趋势进行分析。

本次选取的受关注度高的十个专业分别属于经济学、文学、工学、医学与管理学门类,尤其是工学、管理学所占比重最大,分别有三个专业榜上有名。可以看出,在专业选择过程中,考生与家长倾向于工学和管理学门类。

工学门类下最受关注的三个专业中,车辆工程2009~2011年三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0%,是十个专业中领先的一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均以88.33%的就业率居于榜眼的位置。可见,这三个专业当下的就业情况还比较理想,这与汽车、电气、建筑等行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相对而言,管理学门类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为86.67%,工商管理、会计学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为83.33%,并不算太高。这告诉我们:“热门”专业不一定就拥有较高的就业率。

再分析一下这十个专业,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有六个专业(金融学、税务、英语、工商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在高考录取时是文理兼收的。一般而言,文理兼收的专业更有利于不同科类的学生互相借鉴、互相碰撞,并能锻炼学生另一种思维角度和补充另一方面的能力。比如会计学,该专业既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分析能力,又需要有细致、严谨的态度。所以,许多考生越来越青睐文理兼收的专业。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这十个专业2010年和2011年的就业率均高于2009年的就业率,这是一个值得考生和家长欣慰的现象。针对前几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央明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在这一政策下,大学生就业虽仍存在难度,但已经向良好的态势发展。考生和家长只要能够认真分析自身的特长,研究各类专业后作出选择,就不要过于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

图2显示的各类专业近年的平均就业率普遍较高,但在这些“热门”专业中也有一个特例――临床医学,它虽然备受各方关注,但它的就业率仅能勉强称得上“还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学类的就业情况一直是被看好的,医药行业也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考生和家长就理所应当地认为,只要是医学门类的专业都好就业。但临床医学专业的平均就业率在十个备受关注专业中垫底,也就是“热门”专业遭遇冷就业。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据临床医学在校学生分析,随着人们对卫生、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庞大的毕业生只有四年或五年的学习和实习经验,较难满足医院对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并拥有较多经验的医生的需求。这就导致一方面医院缺人,另一方面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难对口就业的现状。这也是许多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探索七年制、八年制本硕、本硕博连读的原因。

图1中的各专业近年的毕业人数都是稳中有增,没有出现人数下滑的趋势,可以说这几个专业在近几年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结合它们近年不断上升的就业率来看,这些专业仍然存在市场需求量。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的是,需求量也因专业而异,比如车辆工程专业,近三年的就业呈上升趋势,而且毕业人数从2009年的8000人增加到2011年的20000人,这说明该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大。英语、物流管理等专业近年的毕业人数未发生变化,而近两年的就业率持平,说明这两个专业目前就业比较平衡。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造成需求量大和较为平衡专业的原因。车辆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广泛,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车身及造型设计、车辆电子技术应用、车辆的性能测试与试验研究、汽车制造工艺、工装以及生产管理等与之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拥有相关专业技术的人才,因此车辆工程专业的需求量增加。而英语、物流管理专业较为平衡的就业现状,是因为这些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现阶段的人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也就没有较大的缺口。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趋势;产业化

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历史已经有五十年左右。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生物制药技术从最初的简单Dna重组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抗体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等多种多样的高新生物制药技术,其为人类的健康所做出的贡献的非常巨大的。直到今天,生物制药技术依然是国际医学界最重视的高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我国,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的时间相对较晚,生物制药技术水平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一段差距,但我国目前正在加大生物制药技术的投入,并建立了一定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必将得到飞速发展。

一、当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方面相对起步较晚,且在早期受经济、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直到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生物制药技术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生物制药产业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规模。现如今我国已经在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以及内分泌等诸多疾病的药物研制中充分应用了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大批特效新药,为这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技术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支撑。但相对来讲,我国当前的生物制药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与西方等发达国家,且在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新药研发力度不足

在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中,我国对新药品的研发力度依然相对较弱,尤其是在经费投入上,更是略显落后。在国外的生物制药技术研究发展中,对研发环节是非常重视的,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一般都会占新药销售额的20%以上,而我国则远远达不到这一经费投入标准,且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给予足够的监管与引导。就生物制剂的上市情况来看,我国只有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与iFn-α-1b等药物产品被批准上市,其他的则都是仿制药。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制药产品发展来看,最有市场的生物制药将会集中在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药物、疫苗、反义药物和可溶性蛋白等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我国的新药研发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制药市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2、融资渠道不通畅

由于生物制药技术产业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在研发初期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顺利进行的。尤其是生物制药产业属于医药产业的范畴,其行业特点更是决定了只有巨大的资本支撑才能推动新药的研制。而这数量较大的资金需求除了企业自身资本承担部分以外,还可以依靠政府的相关财政补助,但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融资来为生物制药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但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其所具备的风险和较长的资金回笼周期都使得很多投资者不敢轻易给予投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物制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研发成果转换困难

与生物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水平并不与之成正比,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较为困难,使得一些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不能很好的转化应用在药品研发生产上,这对于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

尽管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将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对待,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未来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3、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我国通过不断参与国际前沿生物发展课题来提升科研水平,如在人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方面参与到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药物相关基因药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基因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特点,但在国内庞大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然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我国政府对生物医药领域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未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将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4

【摘要】目的研究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思路、方法及趋势。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阐述了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分析了数字化医院的体系架构、建设模式等关键内容,介绍了数字化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数字化医院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体系架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是关键要素,决定了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方式与内容。结论数字化医院应以全面应用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为基础,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整合、业务数据的集成共享、操作过程的实时监控、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医疗服务的区域协同。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 体系架构 建设模式 发展趋势

“数字化医院”一词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一个宽泛的概念逐渐被实体化、具体化,其内涵也不断被丰富,已成为全世界医疗机构的一个建设趋势。国外对数字化医院的理解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指虚拟的“网络医院”(networkHospital)、“赛博医院”(CyberHospital)等;另一个就是与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相关的,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医院[2]。国内所讨论的数字化医院通常是指后者。

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目前,数字化医院尚无明确定义,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3-5],归纳如下。

数字化医院就是将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数字技术应用于医院及相关医疗工作,实现医疗、管理以及各项业务流程运作的数字化。在物理层面上应实现无纸化、无胶片化,并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实现全方位、全关联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平台,提供无处不在、高效安全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在信息层面上应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医疗过程甚至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保存、共享、传输和处理,并建立数据仓库,构建数据中心,实现对所有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2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医院是伴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被提出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70~80年代,HiS进入大发展时期并被广泛应用。欧洲的数字化医院发展比美国稍晚,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HiS系统,而日本则是在70年代末开始了HiS系统的研究,并在80年代开始逐渐普及[6]。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多家实质性的数字化医院,如美国伯明翰市的HeathSouth医学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UCLamC)、印第安纳心脏病医院、挪威奥斯陆RiksHospital、日本千叶县龟田医院等。

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基于信息化基础逐步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总体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单机应用阶段,70年代末,少数几家大型综合医院和教学医院开展了在小型计算机上的单机应用[7];第二阶段,部门级局域网应用阶段,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财务管理为主的小型网络应用[8];第三阶段,全院级医院信息系统应用阶段,1993年,国家卫生部组织研发了“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并在全国推广,随后,总后卫生部也组织研发了“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并在全军推广,基于管理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逐渐成熟;第四阶段,临床信息系统应用阶段,2000年以来,尤其自2003年卫生部制定颁布《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以来,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迎来了大发展,电子病历系统(emRS)、医学图象档案管理和通信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临床信息系统(C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等应用不断丰富数字化医院的内涵,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及医疗系统高度集成更成为了技术趋势[9];第五阶段,区域医疗数字化阶段,《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对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其后,一些医疗机构也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到了2009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医疗的数字化建设,医疗保险系统、新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等区域医疗数字化系统也日益成熟[10-11]。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也已取得明显成果,已建成的较具代表性的数字化医院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等。

3数字化医院的体系架构

体系架构是数字化医院建设所要遵循的设计框架,决定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刘国祥等[12]认为,数字化医院体系由“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构成,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层、数据层、技术层、保障层,应用工程是体系结构的核心,由业务层、服务层和管理层构成。陈崑[13]则把数字化医院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层、业务层、知识层和决策层。范启勇等[14]则把数字化医院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层、数字化医疗设备层、业务应用层、信息整合层四个层次。上述研究者在构建数字化医院体系结构时,都未将区域医疗纳入构建范畴,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高度集成的技术趋势也未得到体现。

郭维钧等[15]认为数字化医院应划分成六层结构,分别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层、数字化医疗设备层、计算机网络层、数据交换共享层、业务应用层、外部应用层。王东伟等[16]则将数字化医院分成四大部分,建筑智能化系统及硬件基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业务系统、以HiS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外部应用接口。黄正东等[17]则将数字化医院架构分为物理和信息两个层面。物理层面主要是智能化医院建筑、数字化医疗设备及无处不在的网络系统(有线或无线)等,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信息层面基于物理层面,分为四大系统,一是临床信息和临床决策系统(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业务层,包括HiS、oa、人力资源、物资、固定资产、财务、成本核算等医疗管理系统及CiS、paCS、LiS、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临床信息系统;第二层为系统集成平台,对基础业务层的数据进行集成整合;第三层为数据中心,实现各种数据的集中存储交换和共享;第四层为电子病历集成终端,统一集成展示各种医疗数据);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三是区域协调医疗信息系统;前述三个系统相互交互,三个系统之上是指导医院建设发展的运营决策系统。

4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

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研究的热点,陈宇行等[18]认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点是数字化的医疗、数字化的管理和数字化的就医环境。杨淼淇等[19]认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要素应包括电子病历、paCS系统、高效的临床诊疗信息管理和良好的社会保障接口。谭国平[20]将数字化医院分为数字化门诊系统、数字化医技系统、数字化病房医疗护理系统与数字化社区信息系统。陈金雄[21]则提出数字化医院应具有八大特征:全方位、全过程、可管理、智能化、无纸化、标准化、高效率、高安全,同时他还提出数字化医院可用七大系统(患者关系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院基本信息系统、管理决策系统、区域协调系统、行政业务系统)、五大索引(患者主索引、医嘱主索引、工作人员主索引、资产主索引、科室主索引)和四大数据中心(临床数据中心、管理数据中心、影像数据中心、区域数据中心)来概括。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则通过实证建设的方式对数字化医院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结合业务流程及应用功能将数字化医院分成数字化基础平台、数字化门诊、数字化病区、数字化辅诊、数字化区域医疗及数字化管理六大组成平台,取得了很好的建设及应用效果。

5数字化医院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医院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梁瑞麟[22]提出未来数字化医院应充分采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同时应建立和完善数字签名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应建立新的数字化时代的就诊模式,达到人性化、智能化。李劲松等[23]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中,无纸化、无胶片化业务模式将趋于成熟,电子化临床路径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电子病历将得到极大发展和应用,信息化与智能化将提供无处不在的医疗服务,数据挖掘与再利用将成为医院日常工作。李思睿等[24]则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建设道路上,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同时应加强循证医学的数字化建设,最后还应完善医院科学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汪鹏等[25]则认为未来的数字化医院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信息化标准逐步得到规范,区域医疗信息化将快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向集成化发展,智能化决策系统将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将逐步健全。

6小结

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代表着信息技术参与医疗行业知识管理的新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建设理念、信息标准化、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应用深度及质量等方面,但可喜的是,我国的数字化医院建设方兴未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建设道路必将越来越宽广,在全面运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工作流程优化整合、业务数据集成共享、操作过程实时监控、医疗资源综合利用、医疗服务区域协同的综合体系,打造优质高效数字化平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崑,郭文明.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层次与关键技术[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37-38.

[2]陆会均.新医改下数字化医院建设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9,5(4):62-64.

[3]范启勇,王杰宁,陆培明,等.上海对数字化医院的研究和实现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54-56.

[4]韩雄,史新中,杨文宏.数字化医院与医院数字化[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13-14.

[5]李思睿,赵从林.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及发展趋势[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0):947-948.

[6]丁涵章.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9.

[7]傅征,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8]李刚荣.国内外数字化医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J].重庆医学,2009,38(7):1561-1562.

[9]王海林,陈金雄,鲜荣华.创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中国数字医学,2010,5(7):14-16.

[10]汪鹏,李刚荣,周来新,等.建广义数字化医院,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J].重庆医学,2009,38(7):1566-1567.

[11]maRianneC,maaSS.Usefulnessofaregionalhealthcareinformationsysteminprimarycare[J].ComputermethodsandprogramsinBiomedicine,2008,91(issue2):175-177.

[12]刘国祥,吴昊,李书章,等.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和系统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2):25-26.

[13]陈崑.数字化医院的架构设计与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

[14]范启勇,王杰宁,邬惊雷.数字化医院的内涵?特征和基本框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23-25.

[15]郭维钧,李亚芬,林美珍.数字化医院[J].智能建筑,2009,10:59-61.

[16]王东伟,金震,翁志勇,等.智能化与信息化融合设计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J].智能建筑,2009,11:10-11.

[17]黄正东,肖飞,郭雪清,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数字化医院架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4):362-366.

[18]陈宇行,吉亚力.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构建数字化医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1):1090-1091.

[19]杨淼淇,柴华,喻革武.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要素[J].医学信息,2010,23(3):555-556.

[20]谭国平.建设数字化医院促进现代化管理[J].中国数字医学,2009,4(9):63-65.

[21]陈金雄.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1-4.

[22]梁瑞麟.数字化医院的现状和展望[J].中外医疗,2008,27(10):73-73.

[23]李劲松,张小光.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目标与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2):5-7.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医院药学;药学服务;策略研究;临床药师

1医院药学服务概念

继“medicalcare”(医学关怀)和“nursingcare”(护理关怀)之后,“pharmaceuticalcare,pC”(药学服务)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已有十几个年头了。pC一词国内曾有多种翻译,如药学服务、药学保健、药学治疗等,近几年逐渐统一为“药学服务”。

2我国实施医院药学服务的意义和主要障碍

2.1我国推行医院药学服务的必要性

据统计,美国大约5%的病人住院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25%~30%的老年人住院是因为药物相互作用或不遵医嘱所造成的。我国近10年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有上升的趋势,仅《中国药学文摘》1990-1992年间就报道了2464例,其中54例死亡。为了减少药物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药师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对病人用药的安全直接负责指导,这也是药学服务的具体要求。因此推行pC是当前大势所趋。

2.2我国推行医院药学服务的主要障碍

2.2.1观念陈旧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医院的医、药、护三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有的医生认为给病人看病、查房是自己份内的事情,不需要药师参与,药师若参与就会降低医生在病人心目中的威信,病人也习惯于听从医生的安排。

2.2.2药学人才知识结构不完整

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我国大学本科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而相应的临床课程和基础医学则学习较少。毕业后在开展药学服务时就明显缺乏临床方面的相关知识。

2.2.3缺乏完整的情报系统和文件系统

药师要开展药学服务工作就必须拥有大量的药学信息资料,然而大多数医院的图书馆或资料室中药学资料较少,根本没有明确的药物治疗结果和跟踪结果以及程序,药师缺少或根本没有编写常规医疗文件的训练和经验。因此,药学信息资料缺乏也是制约药学服务开展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2.2.4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法规保障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表示医院药学服务值得探索和实践,但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系统性的有关推行医院药学服务的法规。医院自身也没有形成以病人为中心而开展药学服务的相关制度以及相关职务或岗位的药学服务责任制。

3我国医院有效开展药学服务的策略

3.1加强认识,转变药师观念和工作职能

药师必须接受责任,从传统处方调配工作中解放出来,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病人监护、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上。

3.2制定药学服务实践的标准

①明确陈述药学服务实践的目标;②建立能激励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并促使药师和医生、护士之间易于进行信息交流的外环境;③阐明药学服务效果认可、评价及奖励的方法;④设置促使专业人员关注具体病人及方便病人监护和信息交流的内部组织结构;⑤制定药学服务的一般常规方法。

3.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强制实施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立药学服务在病人药物治疗中的合法地位。转变传统的药房管理机制,建立能够激发药师对药学实践本质和责任进行认识并主动提供药学服务的管理机构。组织具有较强责任感并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药师,根据他们自己的选择(如内科、外科等),安排其进入药学服务的实践队伍中,并建立对监护药师的实践进行监督和评估的机制。新晨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和探讨,在提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一般策略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从医院提供药学服务的供方角度看,我国加入wto,医疗市场逐渐放开以后,国内的医疗机构将会面临外资强大的争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压力;从患者的需方角度看,我国目前所提供的药学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药物滥用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等时有发生。因此,在我国有效地开展医院药学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4.2要有效地开展医院药学服务,必须强调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多个环节入手,而不仅局限于开药和取药从药学服务的全过程看,在患者入院开始直至出院以后,对患者病情及用药历史了解到药物信息的收集和咨询,从患者病痛的治愈到用药后的身心康复乃至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多个环节和过程都要强调药学服务的价值体现。

4.3医院药学服务的多学科支撑性决定了医院药学服务工作不仅仅是临床药师单方面的职责多学科支撑性是医院药学服务的基本特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医院药学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学家、心理学家等多种技术人才〔医院全员)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认识到这一点是有效开展医院药学服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降糖药物;药物利用;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977.1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1(a)-085-02

根据某三级医院2000~2005年药库购进药品种类、规格、药品价格及数量,分析治疗糖尿病药物在本院的使用情况。并按其分类方法分别阐述各类降糖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同时参比国内外降糖药的发展,探讨该医院降糖药物的发展趋势。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2000~2005年某三级医院降糖药占总用药比例

六年该院共计购入药品金额:209574604.36元。其中降糖类药品购入金额为:10120654.70元,占总购入量的4.83%。

六年进药总金额及降糖药所占比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该医院2000~2005年用药总趋势是逐年增加的,每年增加的平均速率为22%。同时也可看出降糖类药物无论是费用还是占总用药的比例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2某三级医院口服降糖类药物使用分析

口服降糖药是目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胰岛β细胞直接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②肌肉、肝脏及脂肪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③机体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肝脏和肌肉组织合成糖原减少[1-4]。基于上述认识,临床将口服降糖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降糖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5]。

2.1某三级医院口服降糖类药物基本信息

自2000年以来该院口服降糖类药物共有四大类:促胰岛素分泌药、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增敏剂类。

2.22000~2005年四类降糖药使用情况(以购入金额计)

由表2可以看出糖苷酶抑制药所占金额最大,其次为促胰岛素分泌药,胰岛素增敏剂所占金额最少。同时糖苷酶抑制药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双胍类药物及胰岛素增敏剂类基本持平,促胰岛素分泌药在2001年下降后逐年上升。

3某三级医院注射用降血糖药物(胰岛素)使用分析

胰岛素主要用于Ⅰ型糖尿病。药用胰岛素自1922年从狗胰腺中成功提取已有80余年[6]。近10余年已发展至用基因工程合成的与人体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的高纯度人胰岛素[7,8]。该院现有注射用胰岛素两大类,21个品种。分为: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有普通胰岛素(400U)、速效胰岛素(400U)两种,人胰岛素有优泌林、诺和灵、甘舒霖三种。

3.12000~2005年该院注射用胰岛素概况

结果见表3。

胰岛素注射剂主要有优泌林、诺和灵、速效胰岛素和精蛋白锌胰岛素四种。甘舒林及诺和霖特充、诺和锐特充由于购进时间较晚,且用量不大,在此不作分析。

4讨论

统计发现近六年来该医院的用药趋势。降糖药占全院用药总金额的约4.6%左右,不包括药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因近年来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进展,药品价格属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全院用药总数呈线性上升趋势,也就是说该院药品总量的增长,克服了由于药品降价因素的影响。在此环境下,降糖药物仍呈明显上升趋势,表明糖尿病患者就医及用药物治疗的比例有所上升。从分析结果看,该院降糖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符合国内外的应用趋势。虽然较新上市的产品,如非注射胰岛素制剂、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等还未在该院应用,但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将会提出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应用最合理最经济的药品,实现治疗个体化,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8.

[2]曲海军,孙美娟,柳艳平.我院2006年度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2):99-100.

[3]肖华凤,宋黎军.常用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14-15.

[4]钱钧.低血糖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8,70.

[5]陈燕铭,曾龙驿.降血糖药物临床应用进展[J].新医学,2003,34(9):575-577.

[6]刘治军,吕俊玲.糖尿病的临床药物治疗[J].中国医院评价与分析,2003,3(4):247-249.

[7]朱禧星.人胰岛素诺和灵的效能、安全性及生物利用度的临床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5(2):127.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医学检验;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39-01

近20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大,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内容。在医学体系里,它主要作用表现为: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检测手段,并能结合临床提供咨询和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使之转化为临床诊断信息。随着科技在医学界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本文将简要在各方面探讨其发展趋势,并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

1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1.1检验人员素质普遍提高。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共有27所院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近20年来,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国内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整个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现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1.2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我国的质控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如临床生化已形成了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倍受重视。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及分析后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与时俱进,设备和技术得到良好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加快,促进了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原来无法测定的项目得到了准确测定,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体器官为中心的检验组合项目的综合运用,广范围、多角度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

2目前医学检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学检验水平还是存在几个重要问题:

2.1理论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国医学检验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硬件”的建设上,对检验医学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我国的医学检验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只能称之为“实验医学检验学”尚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不够,人员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低,阻碍了检验医学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2.2没有对人员进行合理搭配。现在医学院中许多临床科室人员臃肿,检验队伍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应有的“合力”。这种现象带来了诸多弊端,如(1)在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2)无法进行系统、科学的质量控制,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从事各项目检验的专业人员由于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很难使其业务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2.3质量控制工作不好。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最重要的关键之一,没有质量的检验不仅不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依据,甚至还会造成误导,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失。

2.4高素质人才缺乏。尽管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发展已经历了近50年的漫长时间,但在我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基层乡镇医院中,高级医学检验人才严重缺乏,制约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医学教育必须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3对医学检验发展的一些建议

3.1加强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信息技术是廿一世纪发展趋向,集成电路、光导纤维、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国内、国际的互联网络将实现实验室之间,实验室与临床、医院间、图书馆之间,市内、国内、国际的信息交流,远程多媒体教育,远程实验室诊断系统会得到广泛的利用。因此,在临床检验领域,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

3.2向自动化和集中化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临床及科研部门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许多以往依靠人工进行检验的项目逐渐被自动化仪器代替,无论检验的速度或检验项目的数量均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报告,就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解决的途径是采用电脑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同时,由于芯片技术、干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给长期随访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3.3提高检验人员素质。未来的检验医学向着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应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立足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模式现代医学检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力度,拓宽专业口径,改变现有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检验人员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蓝保毅.检验医学的发展前景、趋势及潜在瓶颈[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医药物流;现状;布局;信息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R18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226-0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1],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2]。得益于物流业的快速增长,我国医药物流业近年来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如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国药控股上海物流中心、九州通集团北京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等。

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减少药品配送的中间环节成了药品招标政策导向,建立大型医药物流对于药品配送企业获得药品生产企业配送权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有些医药商业企业为抢占市场,盲目圈地上马医药物流项目,设备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且无相关配套措施和人才,导致所谓物流中心建成后只是大型仓库,背离了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方向,延误了发展时机。因此,医药企业认清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趋势,根据发展趋势构建适合自身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就十分迫切和必要。

1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1.1医药物流概念

医药物流,是依托于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基础之上的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送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3]。常见方式包括医药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的自办物流,与专业物流企业的联办物流,或完全外包的第三方物流。

1.2医药物流的现状

1.2.1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特征

我国医药批发企业长期处于数量大、规模小、投资小、配送成本高、利润薄、竞争激烈的状态。目前,我国共有78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其中80%属于中小型企业,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4]。同一地区配送企业多,如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第七、八批)取得龙岩地区配送资质的本地医药配送企业就有18家,由于药品无法统一配送,配送企业普遍存在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偏远乡村药品配送难的问题。我国专业医药物流始于2002年,目前的医药物流企业大多由医药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投资组建,亦呈现出规模小,投资分散,竞争激烈的行业特征[5]。

1.2.2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由于国家支持,全国掀起建设大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潮。目前全国利用国债贴息资金已建成11个大型医药物流中心[6]。2009年1月17日,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中标企业可以自行配送,也可以委托其他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医药经营企业进行配送,如果本地区尚无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医药经营企业,可以委托其他大型医药经营企业配送。”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表示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为今后主要任务之一。

1.2.3影响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因素

影响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医药流通企业多、小、散、乱,流通渠道复杂;(2)医药物流管理水平落后;(3)医药物流相关政策和法规缺失;(4)医药物流信息化水平落后;(5)医药物流人才短缺[7]。

2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发展建议

2.1合理布局,发展大型医药物流企业

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可以从生产企业大规模直接购进药品,具有采购价格低廉的优势;二是专业的储存配送措施以及广泛的下游分销配送网络,具有配送安全及时的优势;三是其供应管理一体化,具有能根据销售情况迅速优化整个药品供应链的库存,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的优势;四是可以及时向生产企业提供销售信息,便于生产企业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盲目性,具有与生产企业互利合作的优势。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势必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形成医药物流企业高度集约化的布局。如美国发展医药物流较早,现如今全国仅有50家药品批发商,最大的3家批发商占有全美药品批发市场90%的市场份额[8]。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尚处于发展阶段,应避免重复建设导致建设资金的浪费,需从政策层面对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建设进行合理战略布局。另外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应采取组合方式或者加盟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的方式,迅速做大做强,以便在今后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2.2重视医药和物流复合型人才吸收和培养

我国目前专业的医药物流人才屈指可数。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之多.而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学校仅有40多所,占全部高等院校的3%左右[9]。吴海侠对广东一些医药物流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医药物流人才学历水平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的占8%,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38%和32%,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是22%,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人员约占27%,管理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约占4%,而具有医药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寥寥无几[10]。

物流业的竞争不仅是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的竞争,更是物流人才的竞争。由于医药物流企业横跨医药和物流管理两大领域,具有药学专业知识并精通物流领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势必成为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争夺的对象。

医药物流企业除了在招聘中重视招收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以外,也应开始开展在职培训。如针对高级医药物流人才,重视对其物流整体规划意识、物流合作意识等的培养;对中层医药物流管理人员,应注重医药商品质量意识、物流成本意识、物流效率意识等培养;对基层物流操作人员,应重视医药商品质量意识、物流协作意识和物流效率意识等的培养[10]。

2.3寻找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

2005年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国食药监市[2005]160号)中指出:允许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意见的意味着专业物流服务商今后可以在医药行业大力拓展自己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客户。同时医药企业也可以把自己比较弱的物流业务进行外包,主要精力放在本企业的核心业务[11]。中小型医药企业要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趋势下生存和发展,寻找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4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

医药物流信息化是医药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生产、经营和承运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疗物资的流通过程巾所产生的文本、图像数据、声音、语音、视频等所有数字化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在符合GSp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医疗物资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如今可视化技术在医药物流开始得到重视,其基本趋势是物流信息全程可视化,以及物流可视数据的挖掘和利用[12]。

美国医药业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较我国早近20年[13]。美国医药企业普遍应用eRp、meS、LimS、tmS、wmS、CRm等计算机系统进行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医药供应链的融合,促进了医药企业间的信息交换。

实行医药物流信息化后,医药物流企业的效率将得以成倍增加,并减少了差错率。以大型医药物流企业江苏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为例,其日配送药品近300万元,整个物流中心却只有60多名员工。而其差错率降到了万分之五以内,远低于传统药品物流中心3%的差错率。数据显示,和传统的物流企业相比,现代药品物流中心的库存周转天数从原来的40天下降到了26天,存储成本能够降低20%,库存总量平均降低4.5%。南京安远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军说,原先药品物流成本占到了销售额的4%左右,构建现代药品物流中心之后,物流成本能够降低到销售额的0.7%到0.8%。

2.5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增值服务

随着现代物流理念的逐渐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客户服务已经成为物流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以客户为中心”已开始成为大型医药物流的发展理念之一。华晓医药物流董事长、南京医药执行副总裁滕学武则认为,在“行销快批”成为医药物流企业共同的经营模式后,医药物流企业如果能提供增值服务,就可“锁定”客户。增值服务,包括为下游客户提供质量管理指导,整合供应链资源,通过物流平台和生产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进行oem生产、订单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让利于下游客户等。

客户关系管理的出现正适应了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它不但可以充分把握和了解客户的分类、嗜好,而且还能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利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产品或服务通过适当的渠道提供给适当的客户目标,与客户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避免主要客户流失,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2009.

[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9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3]孟令全,周莹,宗东升.我国医药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6):384-385.

[4]宋友华.现代医药物流建设与药品质量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6(6):102―105.

[5]ChinapharmaceuticalLogisticsindustryReport[R].ResearchinChina,2008.

[6]杨奎,胡天佑.我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2(2-3):45.

[7]夏旭东,宋丽丽,张泽书.试论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建设[J].药业论坛,2008,17(12):15-16.

[8]Followthepill:UnderstandingtheU.S.Commercialpharma.ceuticalSupplyChain[R]march2005.

[9]代文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7(1):60―62.

[10]吴海侠.试论医药物流人才的培养[J].药业论坛,2007,16(2):21.

[11]陈玉文、孟令全.医药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07:60―65.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9

本文作者:王焱范鲁雁工作单位:合肥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中心药房

医院药学工作进一步面向临床,面向患者,开展药学监护,在这种背景下,急需大量拥有临床药学知识、能够参与药物治疗并进行药物应用监测与研究、胜任现代医院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建立临床药学管理思想临床药学已经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药师进入临床,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5]。药师走向临床,医药结合,参与合理用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药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加速临床药学发展的关键。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向专科化方向发展药学服务的发展趋势使得在医院的药师职责已由简单的配方发药过渡到走向临床直接参与临床用药,药师的工作不再是单纯地发放药品,而是以病人为中心,与医师合作共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面对自身的新角色药师首先要建立起临床工作的信心,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选择1~2个专业科室或一大类药物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参与临床查房、会诊和患者用药方案的制订、实施;认真观察和发现问题,利用药学知识,结合仪器,分析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等数据,推断药物在患者体内作用的过程,阐明药物治疗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3],及时向医师提出药物剂量调整或更换药物的可靠依据,做好医师的帮手。药师参与治疗方案的设计临床药师发挥药学所长,以临床合理用药为中心,提供和整理药学信息情报,监督药物使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证、相互作用、用药剂量等。审核医嘱,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护士沟通,提供咨询和信息,加强用药指导,帮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并对治疗方案进行再评价和修正,使用药方案安全、经济、合理。在选用抗菌药物时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常见致病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尽力做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把握临床适应证,对证下药。深入临床提供服务可根据各个医院的特色和技术要求,将药学实践工作尽可能与临床分科接轨,划分为专科药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使用药方案得到有效执行,促进和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意识[6]。在开展临床药学服务过程中,通过自己良好的沟通行为,建立一个互相信任的、开放的、良好的药医患关系,确保药学服务的实施,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愈率,获得预期的用药结果。临床治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物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药学服务是药师的新职责。加强药物信息、咨询及资料的交流药物信息交流及咨询服务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选择、储备各种医药书刊、杂志及资料供药学人员参考和编写定期刊物及编制本院处方集,供院内医务人员参考阅读。汇总有关物药不良反应资料,供医师用药时或增删药品品种参考。药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随着医药体制的改革、药学监护、药学保健等方面的越来越重要,向临床药学发展将是医疗机构执业药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医院药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多地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如与临床有关的课程: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到临床科室轮转,熟悉若干个专科的常见病和常规处理方法,多参与临床病例的讨论,以便与医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将临床医学与药物治疗知识融会贯通,以提出合理实用的用药建议,更好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利用评估等,在临床药学服务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同时,药师应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信息如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规格、用法用量、适应症等,熟悉其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常见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间相互作用等[7],这是实施药学服务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医师的用药参谋,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年轻药师还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进修,收集国内外先进的药品信息及药物治疗信息,及时补充新知识,防止知识结构老化。

我院做为一所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目前药学部已经开展了以下工作:成立临床药学组,定期到轮转的病区参加查房,抽查病历,进行典型病例分析;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的类别、数量,并规范抗菌药物的种类和规格;收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并报相关监测中心;编写本院《基本药物目录》,查询与收集国内外药品信息,编写《医院药讯》每月一期发放到各临床科室;为实习生、进修生、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学术讲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每位药师都应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广博的知识,高超的交流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礼貌,有休养,且具有专业敏感性[8]。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将工作重点由保障药品供应为主的被动药学服务,转向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学监护水平为主的主动药学服务,适应时展的需求,更好地完成新时期赋予医院药师的使命。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篇10

论文摘要:未来我们将远离抗病毒、抗肿瘤、抗细菌和抗寄生虫的研究,而将趋向于改变机体、促进机体防御能力的研究,对疾病采取“亲宿主(propost)的治疗”。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把现代医药学称为分析时代的科学,21世纪将是系统科学时代,亦即中医时代,并将引起整个科学界面貌的改观。未来的中药学也将是中药系统工程学,对药材的栽培(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制剂-成分-药理-疗效实行最佳线形控制和网络控制。

一、中药研究的思想史概述

为了说明未来中药学的发展道路,首先有必要回顾既往在研究思想上的历程。

从“医药俱度论”和“废医存药论”(或美其名为“中药科学化”)得到证明。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完全迷信合成药物的作用,连植物药都否定了,何况中药。试图脱离中医来研究中药的疗效和有效物质,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仅有少数中药能找出“有效成分”,其归宿也不再为中医所用,而是增加新的西药。现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纠正自身体系的谬误中取得的。就在盲目否定中医药的年代,西医“自身中毒论”和“病灶感染论”等理论上的错误造成滥施手术,危害甚广;西药氨基比林、非那西汀等因毒副作用严重而停用,以致我国取缔这些药品退了20~50年;利血平由于引起严重忧郁症、甚至自杀而在某些国家停用,我们却还未采取措施。这提示我们,分子药物不论是合成药还是天然产物所潜在的局限性。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药理论,扩展自己的学术发展途径。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药学的发展趋势可归纳如下: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人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二十世纪新中药材,如太子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川牛膝等的临床疗效得以确认,成为中医所用的新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蜜九机、蜡壳机、泛九机、冲剂机、干燥机、包装机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形、色)、问(产地、加工方法等)、闻(气、味)、切(质地)”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我国从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从下表比较中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一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如麻黄素、青蒿素等)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未来中药学无疑要吸收现代科技来武装自己,但在下述三大特征上必须一脉相承,按照固有的体系来发展。

1、以“气味论”为基础的中药理论不变。中药的形色气味是中医几千年来用以解释药性的依据,并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今后中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取决于对人嗅味觉生理和药物气味本质的研究。“神农尝百草”的分子机理在21世纪可望阐明,与此相关的品质评价,药性解释必定有所突破。

2、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形式不变,即使用药材和中成药的方式不变。这是区别于“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研究的显着标志。“天然药物”是国外针对“合成药物”而提出的,其实二者本质都是分子药物。中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丢掉麻黄、青蒿去利用麻黄素、青蒿素。因此,中药学物质基础的研究是提供安全、有效、精良的药材和成药。在此前提之下,借鉴一切现代化技术来确保“整体药物”疗效的发挥。

3、辨证论治,采用饮片一汤剂的形式不变。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所在,与之相适应的是能随证加减的饮片一汤剂形式。既然如此,汤剂的药效研究和改进这一难题就是不可回避的。尽管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到2000年,汤剂的化学成分谱和主要药效指标可能快速解决;医院用和家用煎药电器将普及;服用量也会大大减少;必要的矫味剂亦将研制成功;制备汤剂所需的饮片,即适于炮制和煎煮、能达到最佳煎出效果的片型和厚度的标准将要确定。目前全国有44家重点饮片厂,年产饮片达几万吨,这是一种不同于西药粉体工程的应用形式,而我们要保持和发扬这一特色,而不是抛弃它来另搞一套。

四、小结

总而言之,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