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7:33

大众传媒优势篇1

关键词:网络媒介大众传播优势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达受众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而且越来越个性化。正如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所揭示的,不同传媒的特性带来了人们接触媒介方式的变化。在这样一个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相融合的时代中,传播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信息流动的自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信息社会中的受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具有主动性和参与性,也更富有独立的个性。

今天,网络媒体在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形成了较完整的网络新闻传播体系,已经能够和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样,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并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在加速调查的网民中,有82.6%的网民表示,网络是他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其他依次是电视,占总数的64.5%;报纸,占总数的57.9%;杂志,占总数的18.8%;书籍,占总数的18,7%;广播,占总数的14.4%;其他,占总数的6,9%。这样一个排名充分表明,网络媒体在发挥传媒的功能方面已经达到了不输于其他大众传媒途径的程度。可以肯定地说,网络媒体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传媒形态。

这表明,网络媒介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发展迅速,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的崛起、崛起的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部分为结论,即网络媒介的优势。

二、网络媒介的崛起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经历了几个阶段。而其中之一便包括网络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并逐渐为受众所广泛接纳。

1.以微博为例看网络媒介发展的迅速性

从1994年博客面世,到2005年的“博客热”,博客使网络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博得了无数用户的青睐。而如今大火的微博,更是真正使网络实现了大众化,迅速占领市场。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随后,微博本身也成为了新闻发生地。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新浪微博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并在第一时间对“螺蛳湾”事件作出了简要说明。目前已有一百三十多万人关注了微博云南。“微博云南”开设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11月23日《人民日报》载文,将“微博云南”称为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并评论说,“现场直播”不一定只在电视上才有,突发事件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应对突发事件要“边做边说”,才有主动。

根据事件发生当天每秒钟网友的相关微博的数量,网络上评选出了2011年度twitter微博上的十大热门事件。“碧昂丝在2011mtV音乐录影带颁奖典礼上宣布怀孕”排名第一。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旗下网站的统计,8月28日这一天,每秒钟有8868条微博在谈论碧昂丝怀孕。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其影响力渗透到了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尽管微博的规模化成长才仅仅两年,但它已经迅速拥有超过两亿的用户,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主持的“网络舆情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的监测:在2010年,刚刚成长了不到一年的微博已经在各种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排位中位列第三。根据相关数据推演,2011年,微博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和信息交换的传播平台,影响力排位极有可能升至第二,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一。面对微博数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主流媒体也争先登上微博这辆大彩车,南方人物、凤凰卫视等均开通了官方微博。

由此可见,微博的草根性、即时性、便捷性,是它迅速发展并占领市场的主要原因。而这些特性也集中体现了网络媒介的优点。

2.网络文化的形成

关于网络文化,中山大学常晋芳下的定义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总和”。

在互联网上,人们能够利用各种软件设施进行各种活动,诸如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资料上传或下载服务、各类信息查询、网上聊天室、新闻网、BBS公告栏、免费个人空间主页、网上游戏、网上炒股、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短信服务、网上教育、网络电话、网上支付、视频会议、多媒体娱乐等。几乎过去的各种社会性、日常性的生活与活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以实现。

网络文化以技术为基础,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更多的传播自由和平等。在网络交往中,传播主体可以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绪,甚至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身份。网络带给人们更为广阔和自由的交往范围,任何人都能找到一个发言的平台,获得一个发言的机会。

三、原因及分析

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网络媒介具有比其他传统媒体更吸引受众的优势,且更好地适应了当前新闻传播发展现状。它能充分满足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信息反馈更为便捷。(二)传统媒体意识到其自身的局限性,纷纷登录网络,在网络上开通了自己的传播平台。从最初主流的传统媒体开通博客,到今天的微博,包括报刊电子版,官方网站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媒介对网络媒介的利用也大大推动了网络媒介的发展。(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媒介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的支持,是网络媒介崛起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四)人们思想观念上对新媒体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习惯于看报看电视。网络媒介最初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接受。随着90后的成长,对网络的接受和认识逐步提高,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信息便捷,加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网络的优越性。上个世纪末计算机专业热,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意义。也带动了更多人对网络的接受和认可。直至今天,几乎大部分人都接受了从网络媒介获得信息。

由此可见,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自身的优势的到发挥格外重要。美国新媒体专家杰夫·杰维斯(JeffJarvis)认为新的媒体规则是,首先,让人们支配媒体,受众或用户会使用它,否则这种媒体自然要失败;其次,低成本的媒体制作与发行,必然会导致小众,这样媒体成本越低,如果人们参与制作,信息的供应将是无限量的。

四、结论:网络媒介在大众传媒中的优势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络可以囊括以往传统新闻传媒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具备它们所不具备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迅捷。互联网又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表明了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网络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传上网络的瞬间便可以同步地到达用户手中。因此,最近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尤其是随着图文直播、音频直播和视频直播的出现,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日臻完美。研究表明,利用光纤,每秒钟几乎可以传送万亿比特,也就是说,像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可以传送《华尔街日报》创办以来每期报纸的所有内容。网络传播的这种快速性使传播方式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直接影响了传播信息的实效性。当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之时,正是网络传播走在了传播媒介的最前面,最快捷地向世界进行了报道。

(二)内容的海量性。网络传播凭借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快速传播的优势,使自身的传播容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传播媒介。一个9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同时,网络媒体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和新浪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实行全天候发稿以有十年的时间。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是一个浩瀚的信息数据库。

(三)良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互联网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平台。除了商业型以及新闻性网站需要进行审核以及注册才能运行外,很多学术性的以及大量的个人网站的注册基本上是放开的,门槛很低。也正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平民化,它才真正发展起来,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方面的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收为己用,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电视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四)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是对互联网的很好概括。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网络媒体这种跨地域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五)兼具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网络传播可以进行同步与异步的传播与交流,体现出传播功能上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所谓异步性是相对与同步性来说的,信息的同步传播就是指传播的过程需要传播者与受众同时参与。而网络媒体则脱离了这个限制,信息的者将信息到网络服务器上则完成了他的工作,受众在此后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该项信息,信息的发送与接受过程不需同时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异步性。此外,网络同时又可以进行如网上直播或网络会议等多种方式的同步信息传播。这样的特点,使网络信息传播可以满足不同传播形式的要求,使传播双方摆脱了时间的局限性,同时可以即时性的参与其中。BBC的新媒体主管阿斯里·海菲尔德(ashleyHighfield)说,现在媒体的发展正趋向于用户点播和用户制作内容。2008年,BBC用户制作内容占网站内容的2%,但是预计会增长到10%-20%。

(六)自主选择性。对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不管如何增强互动,受众大部分仍只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在接受信息。并且,信息内容都是由传播者决定的,虽然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会考虑受众的需求,但是受众仍然只有接不接受的自由,而没有选择内容的自由。而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有了互联网,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直接回馈给传播者,这是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优势所在。

(七)具有多媒体特征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匡文波认为:“所谓多媒体,就是使电脑成为一种可以作用于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媒体,它集合了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来传送信息。”我们知道,网络媒体是基于inteRnetweB网页技术存在的一种新型媒体。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weB网页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因此,网络媒体实际上也就是包含了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型媒体。多媒体的表现力将大大超过单一媒体形式。这是网络媒体先天优势。美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硅尔认为:“真正的‘传播革命’(communicationrevolution)所要求的,不只是讯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以往,是技术(technology)。”

(八)网络媒体的信息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传播者在互联网络上消息,只需要在与网络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员,使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无须大量的播出设备和人员。因此,网络媒体的运营成本很低,小而灵活。

 

 

参考文献:

【1】      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1)

【2】      田智辉,新媒体传播,中国传媒大学,2008(6)

【3】      常晋芳,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天津社会科学,2003(2)

【4】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

大众传媒优势篇2

一、反思公益广告

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播主体僵化。首先,由于我国的公益广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落实更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命令,很难调动媒体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公益广告的营销传播效果有限,企业因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很难将经济利益让位于社会责任;另外,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公益广告的传播力不从心。

2.传播内容空泛化。我国公益广告传播内容一般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甚少给出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且通常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极少与受众进行情感沟通,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甚至会激起受众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3.传播渠道单一化。公益广告传播大多遵照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所谓的“网络公益广告”大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加以利用,将公益广告分成传统的平面、广播、视频的类别,原封不动地上传到公益门户网站,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无法整合其渠道优势实现传播效果。

二、数字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景观

1.高度组织化传播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web1.0时代),大众传播渠道稀缺,传播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个体及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局限在人际传播层面。数字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个体通过发现彼此一致的兴趣或意见形成聚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联网自组织。相对于传统媒体组织,互联网自组织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由的聚集,还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自组织传播的兴起让信息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传统高度组织化传播主体的地位随之弱化,信息传播的高度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的景观形成。

2.传受关系向交流关系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着明确的传者与受者的区分,传者在这种传播图景下拥有绝对主导的优势,绝大多数人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只能听之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数字媒体以其“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的信息资源优势;数字媒体“交互性”的特点让个体拥有了信息的权利,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这种权利以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得到体现,传者的优势亦被消解,信息传播不再存在明确的主动传播和被动接受关系,而是转变为双向交流、相互转化的关系。

3.分割式传播向整合传播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数量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受众没有太多选择,就将大块、完整的时间投入到某个喜闻乐见的媒体当中。传播者只需简单分割目标受众的媒体选择倾向,选择相应的媒体信息,就能获得规模化的受众。然而,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媒体接触景观,传统分割式的渠道选择方式再难覆盖自己的目标受众。这促使了整合营销传播的产生,其核心思想是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塑造一致性形象。

三、数字媒体时代公益广告传播的新路径

1.传播主体布局自组织,引导社会化传播的长尾效应。随着web2.0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应运而生,自组织公益广告传播的潜力开始显现。一方面,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大多源自个体的表达需要,这就能避免传统公益广告的呆板与单调,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和多样;另一方面,自组织传播累积的长尾效应可以形成难以估量的传播体量,改变公益广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也可以促使线下公益团体的产生,放大公益广告传播的现实影响力。由此看来,不管是政府、传统媒体、企业还是社会公益组织,都应该与互联网自组织合作,利用其社会化传播的经验和影响力,逐步积累社会化传播势能,进而引爆某个公益主题活动;也可自行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设立公益账号,并联合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等数字媒体公益平台发起公益主题,让每一个接触到自组织公益广告的客体转变为下一个生产和传播主体,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2.推广体验式公益广告,在平等交流中教化受众。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特点,迫使传播者放下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姿态,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这种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体验式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体验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体验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在大脑中留有印象的全过程。③它不囿于语言文字,而是立足于多种感官的沟通。公益广告可营造两个层面的体验:一是内容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内容要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使其能从内容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二是形式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要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公益广告应该挑选与受众生活相关的广告主题,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置交互场景,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进而传达公益理念,最终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3.整合多种渠道优势,最大限度覆盖媒体接触场景。面对受众注意力的稀缺,若要增强传播效果,就必须告别过去割裂的媒体传播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和其他媒体渠道并传达具有一致性的信息,通过各类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渠道合力,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场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可采用以下思路:首先,整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高公信力优势,塑造形象,引导舆论。其次,整合数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优势,持续发酵,引爆话题。再次,整合其它媒体的多样化传播优势,如户外广告、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电梯海报、灯箱广告等,不放过任何与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可能的媒体接触场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观念和行为。

四、结语

大众传媒优势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媒体;融合;策略

伴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媒体推送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接收信息主要的形式和方法。新媒体得到普遍应用之后,人们对于信息的了解和接收也变得更为简洁、方便,同时也更加多样,这对于电视新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电视新闻在新媒体信息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如何实现自身的突破和发展,这是其需要思考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电视新闻并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坚持原有的、陈旧的发展模式,这对其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电视新闻维持现状,有可能逐渐走向没落,甚至被新媒体完全取代[1]。基于此,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必须直面挑战,结合时展特点,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创新发展模式,未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电视新闻发展现状

新媒体尚未问世之际,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的相关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广大受众的热捧。但是,伴随时展,新媒体、自媒体相继涌现,受众的需求也随之产生变化,电视新闻受到严重冲击。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相对枯燥、乏味,难以满足受众日趋多样化的需要,如今的受众更喜欢丰富多样、灵活风趣的新媒体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问世之后,电视新闻的发展江河日下[2]。首先,将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远远不如新媒体,电视新闻采取的播出方式是固定一个时间段进行播放,所播放的内部也都是当天发生的事,对于任何突发的新闻信息都无法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新媒体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新媒体采取实时更新的特点,能够及时为受众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同时受众可以便捷浏览推送的新闻。受众对于新闻的关注无疑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对于时效性最为重视,如此鲜明的对比,可以预见的是,电视新闻如果不积极转变,未来受众只会越来越少。其次,电视新闻内容所涉及的受众面也相对较为狭窄。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数年轻人都喜欢使用新媒体了解信息,电视新闻的受众多半是老年人。最后,就节目形式而言,电视新闻采用新闻主持人进行新闻播报,而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形式多种多样,受众自然更喜欢接收新媒体推送的信息。通过上述可知,电视新闻正在逐渐走下坡路,亟待进行创新和改革。媒体融合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的讨论热点。因此,电视新闻必须把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实现自身与新媒体的融合来寻求自身发展。

2新媒体对电视新闻发展的影响

2.1受众信息选择与控制的转变

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更为看中新闻受众的主体地位,对当今社会受众在信息选择和控制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及计算机等新技术,自主查询新闻资讯,及时了解相关新闻,实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自主选择,从以往的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自主选择[3]。而且,通过新媒体浏览信息,受众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受众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这种种转变对于电视新闻产生了巨大冲击,新闻传递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需求,以受众的角度来考虑新闻传递的内容。

2.2促进电视新闻传播方式转变

新媒体的发展为相关媒体行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对于电视新闻这种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新媒体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电视新闻传播内容、形式、渠道及模式都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新媒体的发展预测电视新闻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自身与新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的特殊优势,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视新闻未来不被市场所淘汰。从这方面而言,新媒体促进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4]。

2.3促进电视新闻关注需求的转变

目前,媒体行业发展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复杂性特点,相关的新闻内容和主题的多样性也为行业发展增添了许多未知因素[5]。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于电视新闻的节目内容和信息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内容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也更为在意,许多以往的电视新闻受众需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媒体普遍的今天。这就导致电视新闻的发展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必须时刻关注受众的需求,及时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未来电视新闻的发展必须更为关注受众需求,以此来掌握行业发展态势。

3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及意义

3.1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

电视新闻曾经占据我国大众信息传递平台的重要地位,在传播媒体这个大行业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冲击是巨大的,但也给电视新闻带来了发展机遇。电视新闻在大众传媒中的发展根基牢固,在社会中拥有相当的文化、历史背景,也是受众难以割舍的重要平台[6]。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不仅能够让电视新闻弥补自身固有的弊端,而且融合发展更能实现电视新闻的发展,将两者的发展优势充分结合,实现资料共享,弥补两者在行业中的不足,为广大受众提供更为优质的信息服务。

3.2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融合的意义

3.2.1促进传媒领域资源共享从目前来看,不管是电视新闻还是新媒体都占据着传媒领域的重要地位,缺一不可。任何一种传播平台缺失都会对我国信息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新媒体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推动电视新闻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对于大量传媒平台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两者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传媒领域资源共享,还可以实现两大平台协同发展,避免“两虎相争”的局面,对于整个媒体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7]。根据当前形势,两大平台任何一个都无法独占整个传媒市场,两者的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实现电视新闻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也是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目标。

3.2.2实现电视新闻长效发展新媒体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传播效率和共享程度都逐步攀升,同时互联网技术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电视新闻的工作方式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相悖,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对电视新闻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而如果电视新闻和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电视新闻充分吸收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模式和发展思维,创新节目内容以及信息传输方式,可以有效弥补电视新闻自身存在的问题,挖掘其发展潜力,实现长效发展。

4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缺乏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新媒体不断发展,其受到热捧的关键之一便是能够实现与受众互动,在这一方面,传统的电视新闻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一直都是主持人单向传播新闻资讯,受众被动了解相关新闻信息,电视新闻节目和受众无法进行互动和沟通,因此,电视新闻难以了解受众的想法和意见,更不了解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需求和关注点[8]。而通过新媒体,受众不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想要浏览的新闻信息,而且完全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多数自媒体平台会根据受众的评论而不断改进,并且对受众做出相应的回复,电视新闻是难以实现这一点的。因此,电视新闻发展严重滞后,也对自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4.2受众群体流失严重

由于新媒体对于电视新闻的冲击极大,电视新闻的受众不断流失,目标市场分化。新媒体不断发展,许多原有的电视新闻受众都转而投向新媒体,其新颖的技术、信息传递方式、优质内容更是受到传统的电视新闻受众的喜爱,甚至通过自媒体,诸多受众自己也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9]。受众更加在意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新媒体而不再关注电视新闻,这也是电视新闻发展和转型面临的一大难题。

5新媒体与电视新闻融合的发展策略研究

5.1开拓传播渠道,重视与受众互动

新媒体和电视新闻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从技术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对于电视新闻的发展而言,还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媒体平台来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10]。通过相关的网络平台及自媒体,开拓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能够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受众群体需求。而且,新闻在进行传播渠道的创新和变革的同时要充分关注与观众的互动,从评论中根据观众的需求来进行节目和信息的优化,这对于节目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5.2创新新闻节目,打造优质内容

传统电视新闻内容太过单一,很难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失去观众,电视新闻还需要积极创新,通过精心设计的节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打造优质节目,这是当代电视新闻必须注重的。对于电视新闻内容的选择,我们应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建议,以更好地迎合媒体市场,这对于新媒体与电视新闻的融合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题的选择,可以采纳社会观众的建议,积极了解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以及话题,以此来作为节目打造的切入点,这将会在媒体行业中获得更高的关注。除此之外,电视新闻节目的风格要独树一帜,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语言,用幽默风趣的节目风格来吸引观众,这样不仅可以让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共鸣,同时对于电视新闻的转型来说也是一种探索。

大众传媒优势篇4

【关键词】电视节目;《中国好舞蹈》;跨媒体平台;传播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数字化时代,媒体传播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互联网、纸质媒体、广播等行业正趋于融合,多种媒体介质正在走向综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激烈的市鼍赫中,许多传媒行业巨头都开始整合媒介市场,许多大型的传媒集团也实现了跨媒体的合并所有权,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不仅包括传播功能渗透和内容的融合,还包括传播媒介的形态、结构、功能、流程及方式等多维度的融合。[1]总的来看,我们可以把媒介融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媒体战术性融合,将传统媒体(广播、报纸、电视等)与新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在营销、内容等方面进行互动与合作;其次是媒介组织通过合并所有权实现结构性融合;再次是媒体、网络、通信的“大融合”,实现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大发展。[2]多媒体融合的根本在于,一方面是多种媒体间交叉传播、整合相同信息;另一方面包括多种媒体间合作、协调与互动,即信息在多种媒体之间的流动与交互。[3]

本文以新闻传播学、受众心理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等作为理论基础,从数字化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国内著名电视制作公司灿星制作旗下《中国好舞蹈》节目运营中整合资源进行媒体间跨平台传播的分析,寻求传统电视节目推广模式,这对拓宽新媒体下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路,梳理跨媒体传播中实践运营模式,实现电视传播的多维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构建跨媒体平台是电视传媒发展的大势所趋

著名学者波兹曼指出:“新媒体能够使信息更有意义,当下的问题是媒体融合过程中各媒体在技术边界上互为所用。对于传播技术的研究,不仅局限在传媒业或是传播媒介在技术层面上的变化,而是将其变化与历史、社会、文化等要素进行多维度连接、考察与阐释。”[4]媒体技术的更新总是会对传统媒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冲击力,正如电视媒体曾经对广播、报纸等单一感官传输方式生存空间的大规模占领,视听同步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批受众的注意力。然而数字信息化的今天,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电视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其渠道优势逐步丧失。

要想融入时展潮流,传统电视媒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变思路,打破停滞的僵局,充分利用和挖掘新媒体平台优势,融合多种媒介。二是要与受众进行深度互动,把握受众的主流思想及审美发展方向。三是创新节目内容和制作形式,提升节目档次,实现其品牌化的职能。评判电视节目作品的标准要根据能否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有针对性地定位其内容,进而最大化吸引受众。节目作品如果能够为足够多样化的受众提供新鲜的体验,那么就能依靠媒体的跨界来实现市场份额的拓展。[5]

灿星制作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公司,属于“没有节目播出渠道,特别是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电视(电视剧)制作公司”[6]。该公司自2010年成立至今,与全国一线电视媒体合作,推出了《中国好舞蹈》《舞林争霸》《舞出我人生》等影响力巨大的综艺节目,创造了利润可观的商业价值,对国内电视栏目制作及传播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灿星制作的成功除了优质的节目品质之外,其搭建跨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媒体融合式立体化推广传播的运营方式则是其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构建跨媒体平台是满足受众需求的途径

灿星制作作为一家民营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公司,虽不具备节目播出平台功能,但却能够为《中国好舞蹈》等知名电视节目搭建一个跨媒体传播推广平台,符合新媒体时代信息跨平台传播趋势,获得了巨大成功。从灿星制作跨媒体传播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节目品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依赖于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平台、网络传播以及线下各媒体共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平台。内容的规模化伴随新媒体的发展而实现其可行性,又进一步剌激了受众深层次对内容规模化的需求;同时数字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破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便捷性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受众对内容多样性的需求。[7]

(一)受众的跨媒体需求日益增长

即时、高效、多元化的网络媒体已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电视等传统媒体因其单向传播以及时效性远不能满足受众需要,而使得以往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节目的观众不断流失进而投向互联网的广阔世界。据统计,全球互联网的普及率在2014年底达40%左右,互联网用户接近30亿,特别是移动终端设备用户爆炸性增加,海量信息化和实时互动性使得互联网迅速渗透到受众生活中。受众可以根据喜好在网络上实时观看最新电视节目,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更具灵活性,可随时随地观看并参与互动、对接收到的信息加以反馈。在已播出的两季《中国好舞蹈》中,虽然电视仍是观众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但互联网的立体化推广也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其效益相当可观。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和新媒体不但能够成为电视节目推广的重要辅助渠道,而且可以促进电视节目内容的优质化,成为电视节目双向互动性的内容传播平台。

(二)受众对跨媒体平台的深度介入

作为新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交媒体,允许受众在平台上撰写、分享、评价、讨论以及相互沟通,参与者之间能够分享见解、经验,具有效应快速、多元化、差异化的传播特点,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信、博客、微博、播客、论坛等形式。受众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产生互动,制造出热门话题,掀起涟漪般的传播效应。这一趋势体现出受众对跨媒体平台逐步走向愈加深入的介入。如今的受众,特别是年轻化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需要主动选择、获取符合个体需求兴趣的信息。众多新媒体给予了受众信息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又为其创建了分享与传播平台。[8]

(三)《中国好舞蹈》是跨媒体平台模式下的成功受益者

网站借助电视媒体获得优质的节目制作,与互联网及终端用户不断互动,能够有效提升节目的品牌形象。拥有巨大用户的视频网站发挥互联网优势,将不能准时收看电视播出节目的受众拉回,进行二次甚至多次传播,极大地增强了节目受众的忠诚度。正是在这一跨媒体平台模式下,《中国好舞蹈》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热播笼络了大批受众,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一线电视台浙江卫视与爱奇艺等知名视频网站、节目官方微博以及参赛选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同时进行的立体化跨媒体式传播。灿星制作顺应形势,实行电视台与网络的联动,将《中国好舞蹈》视频传播同时投放在电视媒体与视频网站上,明显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克里斯・安德森认为:如果商品储存与流通展示渠道足够广,其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急剧下降。这些商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9]《中国好舞蹈》正是借助于视频网站数目巨大的用户“长尾效应”,在创造了可^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达到了节目大范围地传播与推广。

三、跨媒体平台立体化传播模式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渠道多元化

在渠道多元化的信息时代,电视媒体单一的传播手法不能满足受众所需,新媒体具有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节目深度加工相对不足、内容单一的缺陷。《中国好舞蹈》的成功在于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以传统电视传媒资源为基础,发挥新媒体广阔平台作用,实行多元化跨媒体传播。灿星制作为《中国好舞蹈》搭建了跨媒体平台,其“制播分离”的特点决定了这样一家民营资本的电视制作公司能够客观地从挖掘节目本身最大化价值出发,综合传统媒体的节目播出平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优势,从而能够打破疆界,在尊重各平台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渠道化、有针对性的跨媒体传播,用同一节目的内容分化区分供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化的综合传播渠道网络。用共同发展的理念,在打造王牌节目品牌的同时,也给予浙江卫视作为传统电视媒体播出平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也在其节目推广过程中寻找到自身定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节目推广方式,使得灿星制作旗下诸如《中国好舞蹈》等多个王牌节目的价值达到最大化,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开放调整和集聚各资源渠道的方式、结构、形式,科学配置电视传播渠道的有限资源,运用集约化的传播模式使节目具有强劲的竞争实力及发展势头。同时电视节目的跨媒体经营还有助于打破市场壁垒,综合各媒体传播渠道优势资源,杜绝重复成本,使优势最大化,从而迅速高效地扩展节目传播渠道及影响力。[10]

传播媒介的各渠道具有不同属性,只有多媒体融合模式下的共同传播,才能为其创建完善的立体化传播平台。因此,传统电视媒体要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加大跨媒体传播力度,扩展好跨媒体立体传播渠道。制作优良的电视节目,要将传统电视媒体收视率和视频网站的点击率结合,进行节目内容的深度拓展传播。大数据时代,优质节目能够扩大网络点击率,云计算平台对网络数据以及互动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意见的分析,从而大大增强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黏性。

(二)突出移动终端渠道的重要性

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各电视节目构建了绝佳的传播载体。传统电视媒体要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一新的节目传播渠道,调整自身适应新技术发展,充分发掘和运用终端应用的各项优势特点。如果说2012―2014年是用微博走天下,粉丝和大V占据受众讨论的半壁江山,而如今微信的发展则异军突起。微信公众号不仅加强了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工具的职能,更形成了强大的信息网络交互和服务平台。生动的视频、图文信息不仅构建专题吸引相关受众即时关注,还可以便捷地进行移动端回看等丰富多样的功能。微信平台搭建的这一通过移动端与节目的实时互动、与受众深度互动参与的平台,其节目内容形态更具特色和创新性,更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参与度。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也逐渐成为传统社交媒体,其吸引受众的能力也在逐步下降,而移动终端应用则处于此消彼长之势,更多的受众群以及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集聚于此,为受众带来全新体验。其优势在于能够让受众在任何地点和时间接受、分享、传播、反馈相关信息,满足了当下受众时效性、碎片化等多种需求。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新平台的出现既拓宽了电视媒体的节目传播渠道,又为其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信息时代新平台、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电视媒体要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保持对市场的灵敏度,不断对新技术进行解析调整,丰富节目内容,完善节目形式,构建跨媒体平台,走出适合自身的活力发展道路。

灿星制作搭建的跨媒体节目传播平台的突出特点就是高效率地占有当下社会受众最广泛、技术最先进的传播渠道,旗下的各王牌节目的传播渠道中重要阵地是受众忠诚度、聚集度最高的互联网社区,这也是《中国好舞蹈》等节目跨媒体立体传播的精髓,加上自2012年开始热度颇高的社交媒体――微博的高质量应用,为节目集聚了相当的关注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传播推广效应。灿星制作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对热门社交媒体等渠道的重视,仅仅抓住80后、90后这些节目传播人群的重要力量,借力发力地实现了推广节目的目标,为《中国好舞蹈》等栏目保持了最鲜活的发展力量。

四、结语

信息数字化时代,各传播媒体趋于融合,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极大冲击了电视等传统媒体,多种媒体跨平台立体化传播已经成为时代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在寻求融合与共同发展。灿星制作把握新时代传播特点,充分利用各媒介自身优势,融合传统电视媒体、互联网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等多种传播平台,将旗下的《中国好舞蹈》等多个王牌电视节目进行了立体化、多维度的传播与推广,极大增强了节目影响力,实现了广泛的传播效应。灿星制作的成功为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带来了一些启示。因此,电视节目要想深度传播则必须分析受众需求,实现内容创新,引领受众体验,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多渠道、立体化传播。

参考文献:

[1]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J].当代传播,2007(3).

[2]王艳玲,刘姿.电视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的微博营销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6(2):72-75.

[3]张春燕,付丽.论传统媒体的跨媒体传播趋势艺术研究[J].艺术研究,2005(3).

[4]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8.

[5]亨利・詹金斯.媒介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9.

[6]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

[7]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53.

[8]韩永青.试论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融合[J].新闻爱好者,2016(2):60-63.

[9]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0.

大众传媒优势篇5

   一、互动性优势

   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站数不胜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信息生活。只要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我们就能够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民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信息渠道,例如mSn、QQ聊天软件、论坛等。这是传统媒介工具所不具有的东西,能够为网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其所不具备的。在传统媒介下,新闻评论通常是由信息方做好评论再直接,受众只有被动接受而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但在互联网媒体技术下,网民有足够的自由参与评论某件社会事件的权利。可见,传统媒介的这种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受众者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与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受众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受众者以很大的互动空间。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

   二、方式多向性优势

   传统的媒介工具下,新闻的具有高度的单向性特征,或者是一对一的传播,或者是一对多的传播。以电视节目和新闻为例,它的受众是某一范围内,或者特定的人群,但是新闻内容的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性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严重束缚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单向性的不足之处。自从出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后,在任何一个时间或者地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这种多侧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兼听或者比较等方式,来具体评判信息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这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也在尽量做到公正和全面,但是受传播者所接触的面以及所处位置的限制,要想实现这种公正和全面,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些限制或挑战。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条件,朝着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三、受众随意性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媒介传播技术的好坏之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媒介工具,例如广播电视等,对观众参与信息互动具有较大的制约。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和选择权。由此而知,媒介传播工具如果失去了参与随意性,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新闻传播效果。而在互联网媒介技术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借助互联网媒介工具,受众可以自由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且,受众还可以随时地更换信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无限次地随意更换。再进一步讲,对于这些网络信息,受众有随意表达自己意见或建议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可见,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随意性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信息的利用和表达上。长期的实践反复证明,信息传播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基于广大受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而要想调动广大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切实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自主权。换句话说,要想激发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必须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随意性。

   四、服务性的优势

   目前,民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信息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获取。例如,以前招聘广告都的报刊杂志上,而今天我们可以随便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就业信息。网络求职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这就是互联网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招聘双方得以相互了解,并最终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招聘企业无障碍沟通,并形成劳务关系。这些情况在以前不是敢想象的,也是不被人所认同。通过这种变化,充分显示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威力,显示了其传播服务性强的优势。现如今,类似这种变化举不胜举,给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对于网络接受者而言,它们获取网络信息、满足各种需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这种变化深受接受者欢迎,使网络传播形成了一种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和强大。在实践中,反映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服务性,要看这个事物是否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帮助,是否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而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服务对象始终处于一种惬意的氛围中。

大众传媒优势篇6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新闻采编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89-01

新媒体环境提升了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和效率性。网络媒体快速兴起,对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电视新闻不可避免地卷入新媒体冲击的漩涡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具有敏锐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对电视新闻进行重新定位,并结合新媒体环境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创新,以争取更多受众的关注,发挥电视新闻应有的社会职能及行业责任。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的现状

新媒体环境促进了多元化媒体形态的形成。新媒体不但在智能性和互动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还具有海量的信息,时效性也更为明显,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由于网络的不断普及,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更加广阔,一些智能平台、移动平台和网络订阅形式的出现,使电视媒体不再一家独大。这一现实使电视新闻在采编过程中受到巨大冲击。但是,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新媒体也为电视新闻采编带来了新的契机。良好的新媒体技术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把握这一契机,已经成为未来电视新闻发展的主流趋势。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略的价值分析

新闻采编包括了新闻素材发掘、采集、编辑、加工等过程,电视新闻同时也是反映民生、舆论和时事的重要窗口。新闻采编的创新能够使新闻题材更贴近大众,从而增加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电视新闻采编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数字化环境下,新媒体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对电视媒体形成了极大的变革推动力。不同形态的媒体在竞争的同时,逐渐呈现出融合趋势,多种媒体优势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形成了广泛而稳定的媒体受众群。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已经失去了传统光环,网络媒体对其形成了重大冲击。虽然电视媒体仍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受众关注已经成为发展的首要条件。而这需要以创新新闻采编为基础,改变传统新闻播报模式化的弊端,探索活泼多样、更贴近民生的新闻形式,从而争取更多的电视受众,实现电视新闻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第二,电视新闻的社会使命对新闻采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电视新闻在受众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其严谨性更是新媒体难以比拟的,在受众中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更加关注与民生利益、自身利益相关的新闻内容,因此,新闻采编也要及时转移重心,贴近受众需求。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传播正能量,使电视新闻受众从中得到激励和感染。这就需要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不断创新,直面基层民众,设身处地地为公众着想,从而争取更多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创新策略

(一)注重新媒体的多元化融合作用

新媒体和电视新闻具有不同的优势,因此,电视新闻媒体需要主动借鉴、融合新媒体的优势,在新闻采编中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多网融合已经成为媒体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新媒体与电视新闻媒体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起更为广泛的互动空间。例如,借助多网融合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拓展新闻采编途径,在新闻线索发掘、采集、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在画面包装中引入新媒体技术,创造更多的视觉亮点。通过崭新的采编形式,为电视受众带来更具时代性的新闻体验。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的合作已经成为崭新的发展战略,信息共享模式已经形成,尤其是在新闻线索收集、新闻评论、舆论引导方面,受众群体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新闻采编强调深度,应进一步拓展采编视野

电视新闻往往受到播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在时效性方面较新媒体有一定的劣势。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扬长避短,将电视新闻的权威性优势、新闻评论的导向性优势作为突破口。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门槛不断降低,鱼龙混杂的新闻传播使公众对新闻的权威性和实效性更为看重。毋庸置疑,新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占据优势,但是对新闻的发掘不够深入,事件沉淀性不够明显。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根据这一问题进行深挖,利用自身优势强化公众对电视新闻权威性、真实性的认识,在电视新闻采编中突出新闻事件的严谨性,对新闻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进行深度发掘,从而保证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入,争取更多电视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三)保证新闻采编质量,提高采编技能

电视新闻采编质量是保证新闻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而采编人员又是采编工作的主体,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尽快适应新媒体环境,以促进电视新闻采编的长足发展。保证新闻采编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于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应技能。只有保证新闻采编不出现偏差,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电视新闻的质量。由此可见,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应用培训已经势在必行。只有将采编技能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新闻采编工作的实质性创新,才能提高电视新闻质量,促进节目收视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服务观众、优化新闻舆论环境的发展目标。

四、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着新的变革,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化挑战为机遇,利用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在新闻采编方面不断深挖创新潜力,进一步拓展采编形式,在新闻采编中更贴近百姓心声,突出民生特色,以促进电视新闻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玮,田蕾.新媒介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特点与创新[J].中国新通信,2014(07):32-33.

[2]丁文龙.深度报道下电视新闻采编的相关要素及策略[J].科技传播,2013(05):121-122.

大众传媒优势篇7

一、纸媒的现实困境

1、受众对纸媒的依赖度日益降低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有了更多选择,这些新媒体不仅提供海量的信息,而且绝大多数免费。基于此,受众更倾向于从各种新媒体获取免费信息,从而降低了对纸媒的依赖。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分享和获取信息,对纸媒的依赖度逐渐下降。依赖度下降意味着需求下降,市场萎缩在所难免。

2、新媒体较纸媒对受众更具吸引力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纸媒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及时性。新媒体信息可实时,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大多信息是免费的,可轻松实现24小时的新闻编辑、加工和。二是丰富性。纸媒只能为受众提供文字、图片,而新媒体不仅可以提供文字、图片,还可以提供图像、声音、动漫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将各种形态的信息进行整合,满足受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需求。三是互动性。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实现接受众和信息源的互动,不再是呆板的“点对面”传播,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使传播形式更加鲜活。在新媒体带来的丰富多彩面前,受众的流失不可阻挡。

3、纸媒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人才是纸媒发展各类要素中最重要的“活资源”,是纸媒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然而,相比大规模引入人才,甚至不惜高薪留住人才的新媒体,目前纸媒人才流失日益严重,这已经是困扰纸媒的一个现实问题。相比新媒体,纸媒的用人方式相对刻板,在薪金激励方面较差,导致人才流失。面对市场竞争,纸媒如果不实施新的人才战略,就很可能被新媒体打败。

二、纸媒的突出优势

尽管与新媒体相比纸媒具有诸多劣势,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纸媒形成了许多突出的优势。

1、权威性高,公信力强

为了贯彻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和理念,纸媒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较健全的运作机制,既创设了专业协会,也制定了行业准则等。同时,纸媒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人才,他们既接受过新闻传播工作专业训练,又接受过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专门教育。上述新闻专业理念及运作机制,为纸媒在新闻传播工作中赢得了权威性与公信力,这是纸媒相对于新媒体的一大优势。

2、专业化程度高,行业标准成熟

在新闻采访、版面编辑、报纸发行等流程中,纸媒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及行业标准都很高。与此相比,新媒体在大多数时候提供的是一种简单的“新闻快餐”。纸媒在重大主题宣传、深度报道等方面具有新媒体难以企及的后发优势,可以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充分的策划、采访,从而做出更全面、更深刻、更客观的新闻产品,这些都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难以匹敌的。

3、内容生产力强大

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纸媒的市场,但是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内容生产力仍是纸媒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根据我国当前的相关法规政策,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权限方面受到一些限制,其的新闻信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转自于传统媒体。此外,与新媒体相比,纸媒虽然在新闻信息、更新的及时性方面稍有逊色,但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方面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4、本地化、地域性突出

新媒体中受众关注的焦点多数是热点,很少有一个区域被长时间关注,而新闻信息需要点和面的关注。受众虽然常常被热点信息吸引,但更关注生活区域内的事情,在此方面纸媒可以通过筛选、归类区域信息以方便受众有针对性阅读,获得本地化、区域性新闻信息。

5、版面视觉感强

纸媒独特的版面视觉感是其特有的优势之一。根据其版面编辑可以判断出新闻的价值所在,包含新闻标题的大小、报道的分栏等。纸媒把新闻的价值判断整合在版面中,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接受这种判断。因此,纸媒的版面视觉语言是新媒体没法比拟的,是编辑在向读者提供信息的同时,外加给作者的附属品。

三、新媒体背景下纸媒的突围策略

1、内容和形式创新

纸媒应在内容和形式上寻求创新,争取做到极致。通过读者的需求不同将其细分,并定位其受众群,以求有针对性的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纸媒的专版、专栏和专刊是最能体现其内容特色的个性化板块,所以设置个性化的专版、专栏和专刊是内容创新的新视角。另外为了得到更多的忠实读者,要在版式的设计上下功夫,以使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信息。

2、优势互补,报网联动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纸媒都应在原有电子报的基础上做大自己的网站,谋求出路。纸媒与新媒体的结合及利用应不局限于传播渠道的立体化,还应增加纸媒的互动板块,让读者也参与是重要改革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更多的人主动制造并传播热点信息,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愿意主动搜集、记录身边事,用自己的视角、观点评论热点话题,这些互动纸媒并没有。纸媒可以改变传统单一传播信息的方式,与用户建立一个读者数据库,推荐适合的信息内容,与读者实现互动。

3、创新营销手段

新媒体营销就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运用新媒体营销使得潜在消费者同时作为信息的制造者,通过双向沟通,加快信息的传播。对于纸媒来讲,通过新媒体营销的优势很多,可以节约时间成本,纸媒可以省去与客户商谈,通过官方网站进行信息等方式进行营销;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新媒体可以通过大量的转发实现信息更快速的传播,使得纸媒的信息传播更快、更广;多元化的传播符号使得纸媒的信息传播更新颖,容易受到受众群的欢迎。

4、高质量传播信息

纸媒拥有丰富的采编及信息整合能力可以使得传播的信息质量更高,而有别于网络信息的杂乱无章,发挥自身优势分析信息提炼内容,提出独特观点,进行专项报道、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式,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等诸多方面展开报道,体现出纸媒对新闻事件的深刻洞察和理性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新闻事件,从而展示其独特魅力,利用高质量的信息内容争取更多的受众群体。

参考文献

①秦艳,《新媒体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②庄海菊、姜相梅,《新媒体环境下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3(5)

③李鹏,《新环境下纸媒价值优势的强化与再造》[J].《中国报业》,2013(5)

大众传媒优势篇8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多种传播形式和方法,就大体类别而言,可以分为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等)、广播媒体(包含广播电台及电视)和互联网媒体。本文所提及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即印刷媒体及广播媒体,而对其造成威胁的就是现在新兴的互联网媒体。

2我国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困境

2.1传统媒体较之网络媒体时效性和吸引力差。首先,从时效性来说,当社会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凭借其消息来源的广泛性可以及时获取新闻资源,但传统媒体由于记者等现场了解人员的有限性,造成新闻时效性不强,失去了与网络媒体竞争的优势。同时,网络媒体往往由于其较为多元使用主题以及方便交流的特点,而使其新闻收看者更有代入感和参与感,因此,对民众的吸引力更强。2.2传统媒体较之网络媒体观点单一。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的新闻主体更加广泛,导致传统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时较为偏向新闻编者的观点,无法一一呈现大众多种多样的观点。但是,网络媒体由于其大众可以参与的特性而使新闻观看者可以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更受民众喜欢。当网络媒体新闻的编者出现错误时,能够及时得到大众的指正和反馈,但是,如果电视或者报纸等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评述的过程中出现了观点偏差,要想得到民众的直接反馈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2.3传统媒体较之网络媒体内容程式化。在内容的形式和格式方面,传统媒体也无力与网络媒体竞争。根据传统新闻媒体的特点可知,其新闻传播都是定时定点的。例如,新闻报纸一日只发放一次且版面有限,且在此基础上,报纸多为社会报、军事报等具有针对性的类别,电视新闻也是如此。但是,从网络媒体的特点来看,其具有随时播报及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加上形式多样,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新闻媒体发展受到阻碍。

3我国传统媒体突围当前困境的措施

3.1通过独特渠道获取独家新闻。相比网络媒体来说,传统新闻媒体系统也具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军事报或者军事频道等新闻传播单位往往具有可以获取军事新闻、政治新闻等较为庄严肃重新闻的能力。但是,根据当今网络新闻的内容现状,其发展方向较为注重社会新闻或是娱乐新闻的播报,相对来说,对军事和政治类新闻的传播就不具有权威性和独家性。因此,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独家的新闻报道,以此从新颖性和吸引力方面破除网络媒体的阻碍。3.2通过抓住特定受众来保障发展。所谓的特定受众,指在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收看过程中,通常会选择传统媒体而非网络媒体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和文字爱好者等。对于老年人来说,网络的操作过于复杂,因此,其会认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更加便捷。而对文字爱好者来说,其喜好的往往是报纸或者杂志等纸质印刷的新闻传播方式。因此,传统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应抓住自身主要受众的新闻关注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新闻播报,以此保证自身的观看率。3.3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化为己用。从总体特征和发展情况来看,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仍然大于传统媒体,因此,在寻找传统媒体的后续发展途径时,不仅要增加自己的优势,还要学会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化为己用。例如,传统的媒体播报主体可以在保持原有新闻传播方式的同时通过网络对新闻进行二次传播,以此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媒体形式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但是,在受众广泛的情况下,人们的喜好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各种媒体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其自身优势,传统媒体要在当前的媒体形势下实现自身发展,就应保留自身的长处并借鉴网络媒体的长处,提高竞争能力,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作者:路晶一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优势篇9

一、新媒体对传统报纸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传统报纸新闻采编的行业发展特点

从时代进步发展的视角来看,传统报纸新闻业大有逐渐远离大众视野之势,但这并不代表报纸新闻行业被淘汰。从其发展特点上来看,报纸行业不同于网络新媒体,包括在公众影响力、新闻信息传播速度等方面,均相对滞后。但是,报纸新闻业从业人员以及对新闻素材的选取,特点显著,尤其是在新闻采编的写作技巧方面。包括像一些时事新闻、社会民生、国家政治等等,充分突显出了过硬与专业的写作水平,这一点是现代互联网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新闻采编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当前全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读者呈直线下滑趋势。在这一时期,属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推进,手机、电视、电脑等新型媒体的推广与普及,为公众提供了一套空前的影、音、声、像电子阅览新模式。对于大众读者而言,便捷简单、功能齐全是最为关注的。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可以凭借着简单的软件,阅读各项信息和知识。而传统报纸则不同,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式,均比较单一。

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新闻在时间上过于滞后,包括新闻的采编、排版设计、印刷等,已经大大失去了以往的新闻时效性。尽管传统报纸新闻采编在专业内的水平高、技术硬,但在如今快节奏的发展趋势中,已经不再被越来越来的民众所接纳。相比较于报纸行业,在互联网数字媒体平台上,借助于网络技术,一条新闻从编辑到只需要十几分钟、几分钟。总的来说,新闻时效性滞后是传统报纸新闻采编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传统报纸新闻行业的应对与创新

(一)明确定位了解受众需求

笔者以为,当下传统报纸新闻采编所面临的问题,恰恰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新媒体相对传统报纸而言,具有个性化突出、选择性强、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新媒体与市场受众之间的互动性非常强。换言之,正是因为新媒体打破了以往那种传统媒体主动灌输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让社会大众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局面,并大量吸纳受众群。对此,笔者以为,审时度势、取优补劣是传统报纸新闻业今后发展与革新的侧重点。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自己的位置,认清与新势力之间的差距所在,探寻出根源。如上述重点阐明的两点问题所言,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差、新闻内容传播速度慢、新闻的传播与表达形式不易被受众所接受。基于此,笔者以为,在采取必要的手段方略弥补多方差距的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凸显出自身原有的特色与优点,可以在新闻内容上取胜,保证内容的公正性、权威性、客观性、真实性、有效性。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快、广、新、奇是最大的优势,但内容上的趋同性、信息传播的鱼龙混杂等,是其缺陷。所以,弥补自身劣势、强化自身优势很关键。其次,在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保障内容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报道的深度。主动出击、策略求变,进一步了解受众需求,以此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多层次受众的不同需求,扩充影响力。

(二)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努力提升职业能力与新闻素养

报纸新闻采编过程中,立足于市场,借鉴汲取新媒体的优势,并以此进一步展现出自身固有的优势,比如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等。笔者以为,在改革实践推进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新闻的内容质量,而这一切均需要新闻记者、采编人员来完成。因为在新闻信息内容的采编与后续报道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前期的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对此,第一是要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是要注意采访的目的性、针对性、细节性,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泛谈。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汲取新媒体的优势,前文中已经明确介绍到了,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交互性强。因而,报纸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在采访与编辑中,一定要认识到采访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取得采访者的信任很关键,包括對不同性格、类型、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不同层次的采访对象,采访工作人员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大众传媒优势篇10

关键词:广播;新媒体;创新

1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运用现代新技术体系为支撑,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互动传播等特点。1967年,新媒体的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传播,新媒体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全新传播方式。依托于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目前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面对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仿佛进入了一个瓶颈,特别是广播,在受到电视、网络的冲击之后,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遇。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从而发展创新,这也是留给广播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2新媒体在传统广播中的具体应用

2.1当今新媒体的优势所在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跨越了信息间的鸿沟,他的出现消除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便边界,使得传播更加顺畅、开阔。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快速迅捷: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得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人人都可以是第一现场的目击者、经历者、者。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可以24小时无限制的进行节目采编、制作、、传播。(2)形式多样:新媒体所涵盖的种类众多,包括网络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3)交互性强: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充分满足了这一时代受众的互动需求,人人可以上传音视频、图文,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4)个性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传统媒体往往是大众化的,并无细致的个性化分类。而新媒体可以做到个性化的定制,充分面对个人。(5)可选性强、易保存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新媒体的优势将愈发体现,这是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甚至是优于传统媒体的所在。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新媒体的劣势也是存在的。在下文中会结合传统广播媒体的特点加以分析。

2.2广播媒体的当前的优势与劣势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信号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同时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本文所提及的广播媒体特指“声音广播”。一般来讲,人们对于广播优势的列举主要包括: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等;劣势一般包括:转瞬即逝、顺序收听、不可保存、受语言限制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广播的特点已经不能这样概括。比如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这几个特点,新媒体同样具备这些优势甚至更胜一筹。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自媒体盛行、传播高效的时代,广播的特点已逐渐被重新定义。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同时这也是广播不断发展所必须坚守的优势。(1)伴随性收听: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受众对于信息获取方式的选择越发多样,同时传播媒介的角色也更加趋于“附属”。受众不愿单一针对某一媒体投入全部精力,而是更多地选择伴随性接受,比如:开车的同时收听广播、上网的同时看电视、听音乐的同时看书、玩游戏的同时听广播或音乐等等。这使得广播的“伴随性收听”优势得以最大发挥。

2.3信息提炼与升华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博客、微博、SnS等等,形成了浩大的信息海洋,这其中更多的是毫无意义的无用信息,信息垃圾由此产生并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这些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去获得的,每当打开电脑或手机,铺天盖地的广告挂满了网页,我们观看太多的微博、网络视频却一无所获。这些信息垃圾严重占用了我们的时间、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而传统的广播媒体对于信息的提炼有着丰富的经验,专业性频率、频道的设置,资深编辑、记者及制作团队的深度挖掘与报道大大避免了广播中信息垃圾的产生。

2.4虚假信息的规避

新媒体独特的“网状--链式”传播方式迎合了当今受众的接受习惯,充分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在互联网和手机的发展中,为吸引眼球、获取点击率,虚假信息应运而生,同时有着媚俗化的趋势,正可谓谣言惑众。而广播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以及客观反映事实真相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也一直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5固定受众

与新媒体不同,广播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媒体,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广播70年发展至今,在不同的年代都能够积累起一大批固定的、稳定的收听群体,比如司机、学生、军人等等,这是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稳固的阵地。

2.6特定的传播方式艺术形式造就不可取代的感染力

广播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拥有一大优势----感染力强。这是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势以及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艺术气质所造就的,包括“广播特写”、“广播剧”等等,这些与广播媒体依托并存的表现方式是当今新媒体独立提供的内容所无法挪用甚至取代的。

2.7广播媒体对新媒体的优势应用

新媒体出现时间较短,虽然占据了技术上的优势,但还无“强势”可言。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而言,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与“威胁”,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是上策。随着数字广播、网络微电台的推出,传统媒体的“反击战”似乎已经打响。经过上述分析,广播对新媒体技术的“取长”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多样化终端。终端多样化是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台式电脑、手机、平板电脑都已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有力载体。但这并不是新媒体独有的载体,传统广播媒体可对其加以利用,通过网络传输、手机制造商的信号接收装置的植入、研发单独或多用的媒体终端等方式可以扩大广播的传播范围,增加受众的选择方式。(2)全新“采、编、制作”技术应用:充分利用包括平板电脑、手机、无线网卡、网络热点等载体,完成采录、文编、传输、制作、等工作,大幅提高广播节目内容制播效率。(3)个性化分类的采用。细化广播节目的分类,根据人性化、个性化的关键词进行分类、检索,实现交互式传播。根据所需,为受众选择性推送,规避“信息垃圾”。(4)互动平台的引用。在广播媒体传播的同时,对微博、SnS、网络通讯、手机通讯工具加以利用,实现同步互动。(5)覆盖与落地。在对新媒体手段加以应用的同时,稳固广播的传统传播方式,在保持内容优势的同时,加大覆盖推广及落地实施,稳固现有“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