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十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十篇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7:55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1

在美国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仅有负责课程性教学、专业化指导以及自身科研的本系导师,还拥有大量外系以及与研究所联合的教师。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它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拥有100多名教师,但其本系的教师只有42名,其他均为外系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来自于药学院和工程学院。其学科背景更是丰富,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数学及统计学、机械、化工等诸多方面,这种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优势进行教学的模式,不仅丰富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更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3]。随着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各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与美国相比,在联合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与其他专业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联系方面做的还不够,各高校间的交流程度有待提升。

2课程设置之比较

美国高校的本科课程突出通识化、职业化,学制采用四制,课程主要分为5个方面:(1)科学基本知识;(2)工程类核心课程;(3)生物医学类核心课程;(4)人文与社会科学;(5)工程类选修课程。其中工程类核心课程类似于国内的专业基础课,而工程类选修课类似于专业课。在4a本科教育中,第1a主要进行通才教育,学习基础知识;第2a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就业取向选择主修专业,学校安排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帮助选修工程课程并进行科研实践研究指导;最后2a学生则主要进行某一传统工程领域及其生物应用方面的学习。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以能力为导向,特别关注于知识背景领域的宽度以及课程与职业发展的密切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为今后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创造了广泛有利的发展条件。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的课程设置则主要集中于影像设备和医学电子工程学这种更为专业化的课程上,基本上没有高校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自身产业化的过程及其背景等相关知识进行认知性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稍显不足。学生本人对专业课程的自主选择度不高,能够选择的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突出技术性和专业性,学科之间的跨度不够,学科交叉性不足,很难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和发展,导致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中跨领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各高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特长开展,联系实际不够紧密,过分强调专业型技术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脱节。

3实验实践能力之比较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最早在美国发展,积累下了丰厚的科研基础力量,并且大多高校具备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且实验室资源十分充足,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和莱斯大学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中,实验室课程占很大比例;杜克大学重视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弗吉尼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平均每周超过3h。由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实验室资源有限,并且对本科生不完全开放,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比重相对较少。另外,在实践实验能力培养方面相比之下重视程度不高,设置的实验课多半是验证性实验等,缺乏创新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据统计,我国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课时不到总课时的1/6,较美国高校水平差距较大。

4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启示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了我国在该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更好地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总结了以下感受与启示。

(1)结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趋势,确立适合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技术领域的更新进步,该专业将会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应适当借鉴美国高校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为研究生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而本科阶段主要集中在理工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生物学与医学背景的了解上,从而为学生下一阶段在某个研究领域的继续深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还要注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培养既能推动科研发展又能满足产业化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该专业下阶段的跨越式发展进行力量储备。

(2)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逐步实现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有机整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理、工、医等多学科的交织融合。美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教师很多都是各学科分支的领军人物,将他们整合在一起组成师资队伍顺应了学科发展规律,发展势头必然明显。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也有一大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着不菲的成绩,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科技前沿技术,对临床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充分考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律,真正理解交叉学科的内涵,一方面通过高校联合优势,集中解决各个分支专业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将该领域的专家融入到教育队伍当中,高效整合师资队伍,使其充分体现医工融合的特点,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使其真正领会医工结合的真谛与内涵,那么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将源源不断地被挖掘、培养出来。

(3)筑牢学生人文素养基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课程体系设置应基于产业市场需求和科研发展。美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本科课程尤其以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其学科本身涉及面广的特点,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以及实验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并且能够结合科研优势突显重点。我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各高校应该充分借鉴学习这些经验做法,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贴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同时,要强化研究与产业的双方面发展,将市场需求纳入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并且融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就业形势等相关方面,灵活创新地设计课程,争取培养出具有特点鲜明的、发展方向广泛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强大的医工人才。

5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2

魅力南阳:三台大戏异彩纷呈

“一方水土一方人”,张仲景文化是南阳的“人文根脉”。医圣张仲景是具有世界人文影响力的历史名人,研究、挖掘、传承张仲景文化具有极其珍贵的时代价值。医圣张仲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的巨著《伤寒杂病论》,迄今已无间断传承1800年,被称为中医药的“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圣书”,而南阳医圣祠也是中国仅有、世界唯一的医药类历史名人祠庙,具有多方面价值,是重要的南阳地标文物保护实体,也是张仲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理载体。

先贤张仲景不但医术福泽苍生,医德堪为人杰,治学垂范千秋,为官以民为本,而且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承古开新、开放包容、向善思进、文明诚信”的南阳城市精神。

缘于这些因素,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医药文化节围绕建设“医圣故里、美丽南阳、健康之都”的目标,以“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为主题,按照“政府指导、学术主导、社团主办、企业运作”的原则,以学术研讨、项目招商、普惠群众等为重点,进一步传承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着力提高医药文化节的学术性、大众性和效益性。本届医药文化节期间,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系列活动、中医药产业项目招商推介活动、中医药惠民系列活动,成为令人目不暇接的三台“大戏”;同时,在本届医药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张仲景基金会募捐、名医名家义诊、健康养生大讲堂等多项惠及民生的活动。

开幕式:《伤寒论浅歌》手稿现身

10月22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南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程志明主持,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致欢迎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开幕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南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建豫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揭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向医圣祠捐赠其祖父亲自编撰并手书的《伤寒论浅歌》手稿。医圣祠暨张仲景医史文献馆馆长刘海燕欣喜地说,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陕西中医名家米伯让先生向南阳赠送《伤寒论》刻版之后,张仲景医史文献研究收藏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医著史料。据了解,出生于1931年的杨士莪,如今已是耋耄之年,其祖父杨鹤汀系民国时期南阳首任知府,中年办学兴教,晚年埋头于医学研究,著有《伤寒论浅歌》、《金匮浅歌》等医著。

“愿《伤寒论浅歌》能丰富张仲景医史文献库,更希望能为后人带来健康福祉”。带着“传家宝”回到故乡,杨士莪感触万千。

“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开坛:

宣读《南阳宣言》

在仅仅20分钟的、简约隆重的开幕式结束后,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正式开坛。22日上午9时许,王国强庄重地敲响了“医圣仲景南阳论坛”铜锣。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曹正逵致创坛辞,他说,仲景论坛的宗旨是:依托医圣故里南阳的人文资源优势,汇聚高端学者专家,创造民主、宽松之学术氛围,开展多元、开放式交流,多视角、全方位解析研讨中医药学术、张仲景医学的精髓内涵,培育壮大中医药健康产业经济,为仲景医学的继承创新和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学术智力支撑。仲景论坛的目标是:立足中医学术,拓展国际视野,将“仲景论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中医药创新、仲景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打造成为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的孵化地,打造成为中医学子、社会贤达瞻拜先贤、传承国粹的朝圣地,打造成为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开拓型人才的输出地,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中医药对外开放、辐射发展的示范地。

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开坛仪式上,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宣读了《南阳宣言》。《宣言》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养生理念,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正是有了中医药的佑护,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才支撑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呼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推进中医药全方位参与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让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

《南阳宣言》倡导传承、创新与发展,注重开放、包容与共享,致力于多元对话、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现代医学菁华,吸收跨学科研究成果,继往开来,发扬光大,让中医药在人类健康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期两天:更专业、更务实、更惠民

在为期两天的“南阳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上,记者观察到,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医药文化节体现出了“更专业、更务实、更惠民”的新亮点。

之所以说“更专业”,是指传统中医药的学科特性更突出。在这届医药文化节上,不但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药界领军人物,还请来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国际流通专家,更推出唐祖宣、吴林鹏两名“南阳中医大师”和王建、王新昌、刘占国、吴汉卿、宋红旗、张炜、杨磊、郑均山、赵青春、贾太谊此“南阳中医十大名师”;更重要的是,为确保节会的专业性,《南阳宣言》,提出创设“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成立经方论坛国际协作联盟,开展多维深度合作。在首届仲景南阳论坛开坛的同时,专业性更强的中药开发应用论坛和“三部六病”研讨会一并举行。

之所以说“更务实”,是指今年的医药文化节的活动密度。仅从时间上看,往年的医药文化节多为7天,而今年则缩减到了两天,但从效果上看,医药文化节各类要达到的“目标落地率”却显得更高。一是在中医药项目信息暨项目签约活动上,南阳新区管委会、卧龙区、市中医院分别与海王集团、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南阳有限公司及台湾地区两家公司签订了“现代中药产业园区项目”、“白云山和黄南阳大健康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及现代中药产业园建设项目”、“海峡两岸中药产业合作发展协议”等。同时,海王东森现代医药物流系统正式上线。二是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基金会现场募捐,河南宛西制药、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深圳海王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单位慷慨捐款700多万元。三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张仲景形象诸多,形态不一。这次节会解决了这一历史问题。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基金会和南阳医圣祠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考证、研究、琢磨吸收,终使权威版张仲景像面世。四是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出资300万元修建的仲景经方碑林在医圣祠内奠基。碑文采用张仲景博物馆珍藏的国家文物白云阁木刻藏本《伤寒杂病论》的328个方剂,由全国中医名家手写每一方剂镌刻成碑。

之所以说“更惠民”,是因为在今年的医药文化节期间,共有来自河南全省各地的80名专家参与了义诊,现场提供的中医特色疗法也超过了40种。前来应诊的群众,有病的当场诊查开方;适宜现场治疗的,当场或针灸或推拿或理疗,这让前来寻医问药的3000多名群众,不出古城南阳,即可一睹名医风采,充分享受了一场“中医惠民”的饕餮盛宴!

各界声音:

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在22日上午致欢迎辞时指出,传统的中医药瑰宝应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穆为民说:近年来,南阳深入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逐步形成了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今后我们将以节会为平台,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中医药都、养生之都”的发展定位,把南阳地区的中医药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发展,扩大到跨产业门类来整合,不断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打造一个规范种植、企业引领、学术为先、文化传承的和谐药都,让传统的中医药瑰宝在南阳大地焕发生机,永放光芒,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穆为民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上所作的题为《传承医圣仲景文化、成就健康中国梦想》的主题演讲,还围绕“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的主题,提出了优先发展仲景服务业、建立国家健康养生CBD的概念,为南阳市健康产业的打造指明了方向。

在这届医药文化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连达在发言中指出:中药临床再评价助力中药的二次开发。他认为:“未来中药产业大致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新药创制,另外就是对现有大品种的二次开发。近年来,随着新药审批数量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已上市品种的二次开发,过去20年里世界上的‘重磅炸弹级’药物,其中有许多是在上市后,通过系列的、精心设计的上市后临床研究,获得新临床证据,寻找到新临床定位或新适用人群,而获得持续的市场高速增长的,并最终成为真正的‘重磅炸弹级’药物。”

同时李连达还担忧:“目前国内企业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和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存在一些误区,很多课题的结果对医生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市场销售也没有任何帮助。”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认为: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体系。他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张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组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特点;仲景辨证组方的个体化治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仲景创立的宏观辨证论治体系,是个体化治疗的最早典范。《伤寒杂病论》辨证组方所揭示的疾病规律和创制的汤方证治不脱离个体情况,至今仍具有令人信服的实践价值。”

王庆国阐述说:“张仲景还确立了与260余首经方相对应的证候,从而使方剂运用指征由个体化到规范化,是令后人瞩目的最大功绩。仲景个体化辨证思维表现在病、脉、证、治的各个方面,组成了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辨证思维,为中医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庆国认为:“现代中医从业者,应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完整地发挥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南阳中医大师、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则从顶层政策的高度指出:新医改应以普及中医药为基础。他认为:“中医药主张预防为先、治疗有效,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存寿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方面,对目前现代医学病因不明、疗效不佳的各种疑难杂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甚至艾滋病,都显示了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和显著的优势。并且中草药的价格低廉,中医的治疗费用也远远低于西医,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最适合成为我国医改的核心力量。由于中医不需要什么仪器设备,尤其适宜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建立小诊所,可以方便群众就地治疗,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想使医改取得成功,必须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路子。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农村收入低投入少,而中医药廉价安全,强调‘治未病’,既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与群众基础,只有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医改,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

唐祖宣还认为,医改的中国特色,首先要体现在以中医药为基础上,尤其在广大农村以及城镇社区,一定要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这是一条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我国医改成功的唯一可行之路。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已在医改中更多地借助中医药的力量了。

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淮则从中药行业的视角提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他认为:“目前,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和中药的最大生产国。欧、美、日本、东盟和拉美国家已成为中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是,与世界6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相比,还是非常小。令人尴尬的是,目前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免费大餐。日本人以张仲景等中国古代医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210多个处方为基础,建立汉方药厂达200多个,所形成的汉方制剂,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仅占5%,其中大部分中药是以原料药材廉价出口,成药比例不足30%,而且是按食品和保健品种类出口。迄今,鲜有中药能进入西方国家医院处方市场。”

刘延淮担忧:“中药知识产权正在被大肆掠夺。比如,日本人在我国名药‘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研制成的‘救心丸’,其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由于中国企业没有注册专利,这上亿美元收入就落进日本人的口袋。而中国人发明了青蒿素,没有申请专利就在外国,反被德国人申请了专利,使我国每年损失两三亿美元。韩国人利用同仁堂牛黄清心丸配方,改变剂型,在世界上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申请的专利,年销售额7000万美元。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抢先申请了专利。”

刘延淮呼吁:“如果不加快实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中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我们将来会为吃自己祖宗留下的‘药方’而向外国人交付专利使用费!”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电工理论;新技术;交叉;发展应用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在对电加以应用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更多实用新科学技术,其中电工理论新技术包括数字电子、微机、工程电磁场、网络理论与分析、计算机相关技术以及数值分析等。

1电工理论

电工是一个电气工程学名词,是指有关电力、电气工程专业的简称,也是一门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学科。电工理论是指一切与电气有关的专业知识,包括电气相关的基本概念、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等方面。1753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用著名的风筝实验证实了电流的存在;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使人类进入了开始使用电的电气时代,后来在斯旺、爱迪生的苦心钻研下,发明了电灯,从此人类进入了光明时代。电的发现与利用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已然超越了词汇的表达能力,尤其在当今社会,人类的正常生活完全不能没有电:照明、网络、通信、交通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电不断的被应用于社会的生产发展和日常生活,关于电的研究和发现也不断得到补充,形成一套内容充实完善的电工理论。

2电工理论的研究现状

在电气时代的基础上,人类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时代。新时代,信息行业快速发展,引领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大程度的数字化信息化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生物科学作为未来的前沿学科,研究进展快速、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主流学科,国外的研究水平远高于国内,但是总体来说,生物科学、生物医学目前均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学、化学等其他基础学科也在适应着新时代的需求,快速发展着。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信息器件新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医学还是其他基础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电工理论或者电气的辅助作用,同时,学科之间的交叉为科学的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电工理论与信息通讯技术、生物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是目前研究的一个大方向,并形成了很多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是一个新兴研究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也始终存在着困扰的难题。电磁兼容与环境电磁干扰影响机理是科学界研究热点与难点之一,电磁干扰自从十九世纪的单线电报间出现串扰问题至今仍有大量的难题没能被解决,我国开始电磁兼容研究比国外要晚,陆续有一些进展,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系统越来越复杂,电磁干扰问题变得越来棘手,制约着电工理论新技术的发展。

3电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电工理论可以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其技术应用在很多方面都有涉及,由于技术发展的需求,很多学科的发展不再仅限于原有的领域,而是逐渐边缘化向交叉学科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手段都与电工理论紧密联系,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学迅速发展,与电工理论新技术紧密相关,成果显著。此外,电工理论与其他基础学科的交叉也获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进展。

(1)电工理论作为一种技术性指导知识与生物医学交叉,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首先在生物医学的信号方面,由于该信号具有信号弱、频率范围低的特点,加上噪声强、外界干扰大、随机性强的影响因素,生物医学信号的采集很难做到,但是借助于电子、传感等电工理论与技术,可以精确的采集生物信号,并加以处理,可以形成特定的电磁信号,例如心电图、肌电信号、磁信号等;还有一些生物医学影像,例如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此外在医学仪器方面,电工理论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不需要手术就可以体外治疗结石体外碎石机,各种激光治疗仪等。

(2)数学理论与方法与电工理论的交叉在电路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忆阻器的发现。忆阻器又叫记忆电阻,是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是一种新型电工原件。向其施加不同电压时阻值可变,如果利用其不同阻值代表数字信号,将在数据储存中大有前途。在发现存在这一原件之前,一直忽略了电路变量之间的一个关系,因此一直以为电工理论中只存在电阻、电容、电感三个基本元件。后来科学家蔡少棠在进行数学分析时注意到这一被忽略的关系并将其揭示,补充完善了电工理论,由此可以看出数学分析对电工理论的重要性,以及电工理论与一些基础学科交叉时将产生良好的应用前景。

4前景展望

作者认为,电工理论最为重要的一个应用方向是在医疗器械方面将会有更好的前景,无创和微创技术是目前的医疗器械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生物某些体征信号的识别能力,即开发体外识别能力更高的生物信号无创检测仪器与成像技术将成为未来的研发方向。其中电磁辐射就是这种生物体征信号的一种,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就能够准确地收集生物发出的电磁信号,并行程影响信息。此外,其他科学与电工理论的交叉也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电工理论新技术研究与实验室建设将会成为一个大趋势。

5结束语

电工理论作为一门较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在经历了电气时代有过辉煌的发展之后,在信息通讯越来越发达、生物医学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电工理论新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将会促进医疗仪器的进化,提高检测分辨能力和疾病检测能力,而将数学等其他学科应用于电工理论也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这些都说明了电工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将促进自身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平,豆兴伟.从忆阻器的发现看在电工理论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S1.

[2]蔚承英,彭海英.电工理论新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4

20世纪后期,世界科学技术在分化的同时也不断综合化,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据统计,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一半左右属于交叉学科。目前比较成熟的学科大约有5550门,其中交叉学科总数约2600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8%之多,其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1]。当今,很多热门话题都涉及交叉学科研究,如脑科学涉及物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纳米技术涉及材料学、化学、药理学等;许多重大的科研成就也都是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如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实质上就是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是交叉学科能产生丰富成果的有力证明[2]。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不断提出单一学科的知识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适应时展需要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造就科教兴国战略需要的跨世纪复合型高级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3]。近年来,作为与人类健康状况监测、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得到了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本文将剖析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而探索适用于该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辅助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物或医学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物学和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充分融合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医学研究或临床应用提供检测或监控仪器和方法,所以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和成功应用除了对生物或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外,对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4]。生物医学光子学可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的研究内容并无严格界限。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为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5]。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跨度大,不能明确界定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内,所以并无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而是根据导师隶属单位情况和科研项目需要,在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设置该研究方向,招收并培养研究生。

2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需要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多学科知识的交融,需要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病理学、脑科学、光学、电子学、图形图像学、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色。这种特点促使我们在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先进的培养模式来保证。目前,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2.1缺乏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知识培养体系亟需完善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都很快,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出现,国家和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可以在某一行业领域担当领头人。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不足,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缺乏让学生开拓视野、跟随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综合交叉性课程。

2.2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

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其本身的专业背景多属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范围,攻读的研究生学位也多属于此范围等。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博,而导师的科研课题又非常具体,使这种以导师科研课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载体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无法兼顾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科研兴趣和科研课题几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为了完成课题而进行相应的学习,未能在研究生对知识的综合—消化—应用方面下足功夫,在研究生的科研培训和能力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3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

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生培养大多依托于导师现有科研项目,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以完成特定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课题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过程等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无法让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有的导师的研究课题仅是借用了其它学科的名词和概念,而未真正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结果是研究生的理解、认识混乱,甚至出现概念错误等现象;还有研究课题仅仅是生物医学和光学内容的简单叠加,缺乏真正的融合和借鉴,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无法深入下去。以上种种,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反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阻碍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

2.4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学科交叉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世界各国对交叉学科研究极为重视。英、美等发达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研究中心,便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为前沿学科建设开辟道路。反观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重点大学或中科院的研究所设立了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立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而大部分学校院、系划分都是长时间不变的。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要有确定的学科“归属”才具有所在学科的资源(包括经费和科研设施等)使用权,而研究生也是通过某一特定学科的入学考试内容,遵循其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科研培训[6]。严格的学科界限使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导师无法合理整合校内资源为交叉学科研究服务,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直接障碍。

3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议

完善培养和管理工作是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需要在人才输入(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学位授予)这三个方面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完善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

3.1采取灵活的招生政策,鼓励跨学科招生

招生机制是人才培养机制三步曲中的第一步,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第一关。我们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人,创造适合的环境,让通过适当的机制选拔进来的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优秀的交叉学科人才[7]。因此,为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调动导师在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采取特殊的政策:首先,对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分配有倾斜政策,以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二,鼓励跨学科招生和报考,例如,光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招生,即可以招生简章中列出欢迎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研究生报考,并增加相应的入学考试可选科目;第三,学校保留部分名额优先录取优秀的跨学科学生或接收跨学科推免生等。#p#分页标题#e#

3.2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环节

(1)设立跨学科联合指导教师小组。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责任制,是一对一的责任关系。但对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而言,应结合科研需要、本单位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合理配置跨学科联合指导老师小组,整合本校内的优势力量,实行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师生关系,如,以生物显微成像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细胞生物学、光学工程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导师队伍,以光学医疗仪器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光学、测控技术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导师组。来自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师共同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对研究生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高水平研究课题的选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以补修和自学等方式学习欠缺的跨学科知识。

(2)严把培养环节质量关。导师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从入学、选课、选题、科研实践、、毕业答辩各个培养环节全面负责,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入学之初,指导小组即对每个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初步确定科研方向,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为学生完成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具有“新兴、前沿和交叉”特点的课程;其次,安排跨学科的学生补修部分相关学科的本科生课程,以补充知识上的欠缺;第三,指导小组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在未正式进入课题之前,指导学生参与短期(2~3个月)科研轮训,使学生对本学科方向正在进行的科研内容有所了解,进而因势利导明确研究课题;第四,导师指导组应随时跟进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在研究生论文选题和中期检查时对所开展科研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3)构建科研大平台,引导研究生学术成长。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个人学术成长的关键因素。构建生物医学光子学科研大平台,吸引更多相关学科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熏陶,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多学科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团队精神也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其学术成长;此外,导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保护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科研热情,重视研究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只要使用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可以碰撞出很多新的思想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多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知识体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适应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从事学术交流,如吸引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科技竞赛、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此外,针对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实验教学资源全方位的整合。鼓励老师多开设前沿性课程,邀请本领域国外专家为研究生开设讲座类课程;通过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结合科研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及与本单位研究特色的相关性,重视学生集成—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3正确把握学位内涵,严格学位授予工作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表明个人学术水平的资格证书,是在某一学科、专业上达到一定标准的凭证。具体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完成研究生教学环节,达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生,是表明该研究生在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标志,应具备以下特点: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能够在相应的学术背景之中提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能够论证该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研究问题的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周密的实施计划;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实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将结果整理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组,除在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外,更应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与监督,严格课程教学、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的工作,严审研究生毕业资格,扭转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心态,真正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革新和创造力的生物医学光子学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构件

1.引言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院同样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医院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的手段。

医院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和潮流,必须实现医院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为病人提供现代化的服务,提高对病人的服务水平,方便、准确、快捷地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信息,进而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和支持。当前,医院还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想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中国医疗系统改革中,医院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加快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转变传统的卫生管理模式,降低医疗卫生行业运营成本,增强现代医院竞争力,使其能够最大程度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

目前医院的信息化应用主要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和电子病历系统(emR)等,同时单个医院还可以与社会保险系统接轨。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用于简化所有医院医疗和管理信息。按照morrisF.Collen所给的定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patientCareinformation)和行政管理信息(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的收集(Collect)、存储(Store)、处理(process)、提取(Retrieve)和数据交换(Communicate)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authorized)的功能需求。

医院信息系统属于迄今世界上现存的企业级(enterprise)信息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这是医院本身的目标、任务和性质决定的。它不仅要同其它所有miS系统一样追踪管理伴随人流、财流、物流所产生的管理信息,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运作效率,而且还应该支持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中心的整个医疗、科学、科研活动。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医院信息系统多数属于面向管理的医院信息系统,更确切的说,是以财务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卫生部对国内6921家医院进行调查,其中有2179家建设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占31%。从地区分布看,华东地区医院建设HiS比例接近80%,其他大部分地区在30%~35%之间,西北地区不足20%。从医院规模看,省级医院建设HiS的比例达到84%,地市级医院建设HiS的比例为37%,县级医院为34%。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国内有17000多家县以上的医疗机构,应有5000多家医院建设了HiS。在经过了这一轮的医院信息系统实施应用之后,现在一些大型医院已经开始考虑对HiS系统进行升级和修改。

3.基于构件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开发过程模型

3.1构件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构件是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实现一组接口。构件代表系统中的一部分物理实施,包括软件代码(源代码、二进制代码或可执行代码)或其等价物(如脚本或命令文件)。软件构件则是指软件系统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构成成分,即可以被多个软件系统所复用、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系统构成成分。具体地说,软件构件是一个或一组具有良好接口定义的自包含软件,既具有运行时可访问的接口,又具有开发时可立提交与安装的特性。一般来说,可复用软件构件应具备以下特征:①有用性(Usefulness),构件必须提供有用的功能;②可用性(Usability),构件必须易于理解和使用;③质量(Quality),构件及其变形必须能正确地工作;④适应性(adaptability),构件应能通过参数化等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配置;⑤可移植性(portability),构件应能在不同的硬件运行平台和软件环境中工作[2]。随着对软件复用理解的深入,构件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源代码级的标准类库、函数、类和对象等,而是延伸到包括需求分析在内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可以包括软件工作产品、软件子系统、软件构架、场景分析设计文档、经验教训、有创见的软件工程思想与表述,以及其他对开发活动有用的信息。从抽象层次上看,软件复用可体现在3个层次:概念级复用,如场景知识、开发经验、建模方法和文档资源的复用;逻辑级复用,关键是软件体系结构重组和规则复用;物理级复用的实质是构件复用,包括模板共享、类库共享、子程序和函数调用等。因此,软件构件也可以按这3个抽象层次来进行划分。

3.2基于构件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正如前文所述,医院信息系统属于迄今世界上现存的企业级(enterprise)信息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所以我们提出基于构件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即构建软件体系结构可重组以及通过构件库将可重用的构件引入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从工程化与过程管理的角度讲,如图1所示,基于构件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可定义为3个层次和4个场景。

3.2.1医院信息系统开发模型的4个场景

(1)开发场景。从医院各科室特定应用需求出发,通过场景分析进行共性需求识别、场景对象抽象和场景知识获取,以建立概念级的场景模型,产生应用系统的需求规格说明,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场景模型。

(2)部署场景。部署场景的主要任务是为场景需求寻求软件解决方案,包括构架设计模型和构件设计模型。在这一阶段中,首先检索构架库中存放的面向特定场景的构架,寻找可复用的构架,或者对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修改;在无可复用构架时,创造适合该应用环境的新构架,并进行标准化描述后入库,以备将来的复用。然后,在构架的指导下,把系统功能分解到相应的构件和连接件,并定义系统中的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构架模型和构件模型。

(3)运维场景。根据场景应用开发或直接重用的需要,进行场景实现。包括场景构件的识别、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局部过程集成,系统构件的分类、检索、引用和构件库维护,场景构件与系统构件的演化、实例化、组合和应用原型的动态生成等场景框架整体集成,从而建立符合场景应用的各种物理模型。这一阶段的成果是软件构架和代码级的构件。

(4)用户场景:通过对实现阶段所生成的产品进行组装和运行模拟(正向)、设计优化(逆向)等措施,对场景化软件原型进行可用性评价和可重构性验证,并对符合确认测试条件的应用系统进行全局封装和使用规范生成,最终获得一个真正构件化的目标系统。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强调可复用构件的中心作用,工作流程中的各项活动与瀑布模型大不相同,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整个过程自始至终把识别共性与重用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开发过程的每一个场景中,都是从对构架/构件库的查找开始,经选取、直接采用或修改采用,再进行测试和装配,最终将完成的构架/构件入库或形成一个新的应用系统而。可见,在整个过程中,构架库和构件库为各项开发活动提供了基础,标准规范和质量保证对整个生产过程提供支持。

3.2.2过程模型的3层结构

如前所述,软件复用可体现在概念级复用、逻辑级复用和物理级复用3个层次。从模型化与内容抽象的角度看,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也可按3个层次展开:概念层、逻辑层和物理层。这与UmL描述、数据库设计模式、元建模技术以及分布式计算等多种方法是一致的,差别只在术语不同。例如,在基于UmL形式描述的面向对象建模中,上述3个层次称概念层、说明层和实现层;而在元建模中则称元知识层、结构知识层和算法知识层。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分层结构,其主要原因是将技术层的物理实现与概念层和逻辑层的分析与设计相分离。

过程模型的这种架构特征有利于软件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在软件过程模型的不同层次上,产生的产品是不同的,例如,在概念层上,关键活动是场景需求分析,其成果是场景模型;而在逻辑层上,关键活动是场景构架(architecture,也称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和场景构件设计,其成果是构架模型和构件模型;而在物理层上,关键活动是场景构件实现、系统构件维护、应用系统集成等,其成果是代码级的软件制品。显然,所处的层次不同,要求的抽象能力和工作技能也不同。

4.结语

软件构件技术的出现,为根本改善目前医院信息系统生产高成本、低效率的状况,为实现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由作坊式生产向工业化生产的飞跃带来了机会。因此,构件技术必将在今后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展现中越来越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韦子奇.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7).

[2]黄柳青,王满红.构件中国(面向构件的方法与实践).

作者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6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辅助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生物或医学样品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物学和光学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充分融合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医学研究或临床应用提供检测或监控仪器和方法,所以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和成功应用除了对生物或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外,对工程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这些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4]。生物医学光子学可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的研究内容并无严格界限。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为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5]。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跨度大,不能明确界定在某一单一学科领域内,所以并无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而是根据导师隶属单位情况和科研项目需要,在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下设置该研究方向,招收并培养研究生。

2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需要生物医学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多学科知识的交融,需要生物学、医学、药理学、病理学、脑科学、光学、电子学、图形图像学、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因而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色。这种特点促使我们在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时需要特殊的学术环境,需要观念上的转变和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先进的培养模式来保证。目前,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2.1缺乏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知识培养体系亟需完善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都很快,不断有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出现,国家和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更强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可以在某一行业领域担当领头人。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授不足,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缺乏让学生开拓视野、跟随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综合交叉性课程。

2.2研究生培养环节缺乏规范性

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其本身的专业背景多属于传统的单一学科范围,攻读的研究生学位也多属于此范围等。由于生物医学光子学这门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博,而导师的科研课题又非常具体,使这种以导师科研课题作为研究生培养载体的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无法兼顾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科研兴趣和科研课题几方面的因素,常常是为了完成课题而进行相应的学习,未能在研究生对知识的综合—消化—应用方面下足功夫,在研究生的科研培训和能力培养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3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限于导师的研究课题

当前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生培养大多依托于导师现有科研项目,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以完成特定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课题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对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过程等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无法让学生既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备综合多学科知识的素质和能力;有的导师的研究课题仅是借用了其它学科的名词和概念,而未真正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结果是研究生的理解、认识混乱,甚至出现概念错误等现象;还有研究课题仅仅是生物医学和光学内容的简单叠加,缺乏真正的融合和借鉴,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无法深入下去。以上种种,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反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阻碍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

2.4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学科交叉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世界各国对交叉学科研究极为重视。英、美等发达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生物医学相关的交叉研究中心,便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相互交流和沟通,为前沿学科建设开辟道路。反观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重点大学或中科院的研究所设立了专门从事生物医学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立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而大部分学校院、系划分都是长时间不变的。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教师要有确定的学科“归属”才具有所在学科的资源(包括经费和科研设施等)使用权,而研究生也是通过某一特定学科的入学考试内容,遵循其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科研培训[6]。严格的学科界限使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向的导师无法合理整合校内资源为交叉学科研究服务,是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直接障碍。

3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议

完善培养和管理工作是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的保证,我们需要在人才输入(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学位授予)这三个方面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并完善配套的管理运行机制。

3.1采取灵活的招生政策,鼓励跨学科招生

招生机制是人才培养机制三步曲中的第一步,高质量的生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第一关。我们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人,创造适合的环境,让通过适当的机制选拔进来的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优秀的交叉学科人才[7]。因此,为发展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调动导师在交叉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学校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采取特殊的政策:首先,对交叉学科的招生名额分配有倾斜政策,以支持交叉学科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第二,鼓励跨学科招生和报考,例如,光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招生,即可以招生简章中列出欢迎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研究生报考,并增加相应的入学考试可选科目;第三,学校保留部分名额优先录取优秀的跨学科学生或接收跨学科推免生等。

3.2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环节

(1)设立跨学科联合指导教师小组。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导师责任制,是一对一的责任关系。但对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生而言,应结合科研需要、本单位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合理配置跨学科联合指导老师小组,整合本校内的优势力量,实行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师生关系,如,以生物显微成像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细胞生物学、光学工程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导师队伍,以光学医疗仪器为特色的单位,应配备光学、测控技术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导师组。来自相关学科的高水平教师共同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对研究生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和高水平研究课题的选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以补修和自学等方式学习欠缺的跨学科知识。

(2)严把培养环节质量关。导师指导小组要对研究生从入学、选课、选题、科研实践、、毕业答辩各个培养环节全面负责,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入学之初,指导小组即对每个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能力进行评估,针对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初步确定科研方向,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为学生完成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储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具有“新兴、前沿和交叉”特点的课程;其次,安排跨学科的学生补修部分相关学科的本科生课程,以补充知识上的欠缺;第三,指导小组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在未正式进入课题之前,指导学生参与短期(2~3个月)科研轮训,使学生对本学科方向正在进行的科研内容有所了解,进而因势利导明确研究课题;第四,导师指导组应随时跟进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在研究生论文选题和中期检查时对所开展科研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整,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

(3)构建科研大平台,引导研究生学术成长。良好的科研环境是个人学术成长的关键因素。构建生物医学光子学科研大平台,吸引更多相关学科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熏陶,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多学科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团队精神也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其学术成长;此外,导师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保护研究生跨学科研究的科研热情,重视研究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兴趣,只要使用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可以碰撞出很多新的思想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4)多途径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知识体系。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适应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研究生从事学术交流,如吸引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科技竞赛、制作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此外,针对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实验教学资源全方位的整合。鼓励老师多开设前沿性课程,邀请本领域国外专家为研究生开设讲座类课程;通过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结合科研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学科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及与本单位研究特色的相关性,重视学生集成—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3.3正确把握学位内涵,严格学位授予工作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表明个人学术水平的资格证书,是在某一学科、专业上达到一定标准的凭证。具体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完成研究生教学环节,达到生物医学光子学方向研究生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生,是表明该研究生在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标志,应具备以下特点: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能够在相应的学术背景之中提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能够论证该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研究问题的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周密的实施计划;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实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将结果整理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组,除在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外,更应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与监督,严格课程教学、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的工作,严审研究生毕业资格,扭转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心态,真正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革新和创造力的生物医学光子学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医改;临床药学;发展途径

国内外许多实践与研究都指出,临床药学的发展,可以充分的发挥出临床药师在医疗活动当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改善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使用不良的事件发生。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地发展临床药学,并尝试着推广药师制度[1]。我国重要管理局与卫生部门在2002年所颁布的关于《医疗机构药师管理暂定规定》中指出,医院的药学部门应该建立起以患者作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并在开展临床工作的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作为核心工作,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工作,为药学提供技术服务,从而提高医疗的质量,有助于药师制度的建立与形成,推动临床药学的发展。

1我国当前临床医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当前临床医学发展格局非常不平衡,即使一些公立医院在卫生部门的督促下起作为改革的试点使得临床药学的发展得到提高,但是一些非试点医院临床药学的水平却并不乐观,加上大部分试点医院中临床药师对医师用药无法及时提出意见或建议,使得大部分药学医务人员学习的主要方式依然以观察为主。而从我国的临床药学在发展中存在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1.1以药养医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以药养医开始发展成为医疗系统的潜规则,在用药贵与用药多当中反映出看病贵与看病难的问题。加上临床药师在参加临床诊疗的初衷是为促进合理的用药,并构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用药机制,这和当前用药的潜规则相反[2]。

1.2临床药师参与诊疗缺乏激励机制与法律保障现行法律只对药师调配处方工作中做出义务性规定,并没有直接对药师参加临床诊疗做出明确的规定,法律效力低,约束力也有局限性,使得药师的职责与职权无法得到法律保障。另外,临床药学和普通药学相比,其挑战性更好,需要药师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与业务能力,并且工作的效果很难直接体现出经济效益。

1.3药学的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我国药学教育在总体上看,其主要侧重于药物的研发与质量的控制,并为医药企业提供大量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人才。药学的教育主要以生物或者化学模式为主,药师普遍缺乏相关的用药知识,无法达到临床需求标准。

2"医改"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机遇

2.1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为开展临床药学奠定工作基础在"医改"当中,明确的规定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改革,逐渐摒弃以药养医的弊病,遏制药品加成收入,开展药品零差价的销售对策。同时在医院中因药品的加成导致的收入减少问题应该由政府与医疗机构弥补服务费,并取消以药养医的机制,使药师可以进入到临床工作中参与决策,给相关的工作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2.2我国药物制度在建立中鼓励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合理使用药物时药师工作的基础,临床药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专业优势,与具体病例相结合,给医师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预防与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并提高药物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药物资源浪费[3]。

2.3有助于促进药事服务的开展药事服务费是的是医院给病患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中,给予其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加收费用,而该费用应该由政府来定价,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并纳入医保中,允许报销等。

3"医改"背景下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途径

3.1完善相关的药学法律法规医院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并明确药师的义务与权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约束药师的行为,加快临床药学法律法规的出台,确保药师的合法权益。对于临床医师与药师,要一视同仁,实施准入制度,和国家的药物制度有机结合,让临床药师能够更多参与到临床诊疗工作中,并逐渐把处方权交给药师。

3.2优化药学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相关的医药类学校应该加强对药学的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并建立起相关的药学专业学位,重视临床实践,使药学人才更符合临床工作需求[4]。而医院自身也要加强培养药学人才的力度,重视对药师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

4结论

综上,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和"医改"制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并把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和"医改"政策相联系,完善药学法律法规、深化临床药学研究、优化药学相关人才的培养制度,从而为"医改"背景下临床药学发展提供有效策略,进而有效的推动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珂佳,黄健,崔岚.药学服务需求及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10,21(18):1722.

[2]王宜文,李国成,伍俊妍.临床药师查房记录实践[J].中国药房,2010,21(18):1725.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8

    碳纳米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碳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在拓展,本书综述了在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1部分介绍了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含第1-11章:1.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前景,基于纳米柱、纳米金刚石以及纳米炸弹的物理化学性质,2.作为药物载体的碳纳米材料;3.功能性碳纳米材料在光热疗法、细胞毒性以及药物传递中的应用;4.具有特殊结构的碳纳米管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5.水溶性的阳离子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光动力治疗;6.基于碳纳米管场发射X射线的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7.义齿基托材料:纳米管/聚合丙烯酸甲酯复合树脂;8.石墨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9.仿生石墨烯纳米传感器;10.功能性碳纳米点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1.纳米金刚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2部分介绍了纳米科技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从碳纳米材料到仿生体系,含第12-18章:12.三维碳纳米結构的仿生工程;13.Janus纳米结构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14.蛋白质纳米图案构筑;15.水溶胶粘合剂的仿生设计:从化学到应用,16.利用仿生膜测量脂质双分子层的渗透率;17.用于药物检测的荧光纳米传感器;18.仿生表面细胞工程。 

本书的第一作者meiZhang是美国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本书可作为生物医药工程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王兆刚,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新医改;医药物流;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引言:虽然近年来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泛,地域之间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导致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医药物流业较为落后,因此本文就新医改背景下对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一、医药物流业概述

所谓医药物流业顾名思义也属于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物流技术和管理在整个医药流通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式,通过医药物流业实现了对医药的实物运转形式和方式,从而实现了医药的消费地和产品地的有效流通。现阶段,我国医药物流业包括了对整个配送中心、资源管理以及制度、资金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通过在研究发现表明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受到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缺乏专业化人员,因此无法满足国家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以及规模化的发展模式[1]。

二、我国新医改相关政策研究

自从2009年起,我国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新医改革,通过这种方法对整个药品的供应和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加有利于实现我国医药物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新医改革还提出了几项具有政策性指导意义的方针,这样能够将人才发展战略纳入到新医改的过程中,其具体的发展规划如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明确提出了要搭理发展现代物流行业,因此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一整套物流业发展的综合管理机制,并且出台了医药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提出了我国物流业应该以信息化为主要发展目标,实现医药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在童年的3月17日,中央政府就颁发了相关意见,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医药卫生改革体系,简称新医改,并且将这种理念和管理体系作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依据。

三、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业的不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医药物流业技术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医药物流业属于一种新型的物流行业,其起步较晚,因此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物流业发展而言,有很多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较低,并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就直接上岗进行操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医药物流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医药物流业的实际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医药物流业技术人员都是从物流行业直接转移,对于整个医药的相关知识匮乏,严重影响了医药物流业的整体质量。

(二)医药物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药物流业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不规范,严重阻碍了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和责任问责制度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关的日常管理监督制度不到位,很多医药企业并没有对医药运输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严重忽视了整个药品运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无法满足医药运输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医药企业忽视了整个医药产品的责任问责制度,对于实际运输工作并没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因此无法满足整个医药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医药物流业管理模式单一

对于整个医药物流管理工作而言,其管理模式较为单一,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严重忽视了整个医药物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无法满足医药企业实际发展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整个医药物流业运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相关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要想进一步促进医药物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需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人力资源作为整个医药物流业的利润源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效果。这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相关医药物流业管理人员要多学习、不断学习课本知识和网络知识,将二者能够有机融入,并且在实际操作和检查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相关管理企业要对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培训,在其上岗之前都需要经历必要的培训和管理,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整个医药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物流基本管理理念能够与医药行业二者有机结合[2]。

(二)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

传统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模式已经不符合新医改背景下的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逐步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医药物流业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信息化发展策略,将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与当地政府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二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企业信息的一体化发展趋势,从而提高整个医药物流业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真正将日常设备、操作流程以及相关设备管理到位,防止其出现任何不合格事件,进一步强化责任问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将责任落实到部门,使每个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整个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够在优化整个医药物流改革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医药物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在新医改背景下做好整个医药物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健全医药物流管理制度、创新医药物流业改革模式以及提高相关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等策略,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业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篇10

预防医学专业有着非常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丰富理论教学的同时,需通过实验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本文在分析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背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点与特点,讨论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势,以供预防医学教育同仁参考。

【关键词】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作为现代医学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具有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和群体性特征。该学科实验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卫生化学、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以及卫生微生物学实验等。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与辅助工具而未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受到学科体系、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1],实验教学的操作表现出“菜谱式”特点,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当中大多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并被动的按照教师的指点和实验指导进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期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已迫在眉睫[2]。

1建设背景简述

目前,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化学、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等课程的实验均是依附于理论课程,即“在完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展实验课程”已成为普遍教学思路,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验教学为验证工具”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学生缺乏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且实验目的多为验证理论课中的某个结论,实验内容以及操作过程缺乏开放性与创新性,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难以提高,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为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示实验教学优势与价值,构建和完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3]。其基本思路为:在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的基础上,可将其进行以下分类,基本方法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与卫生统计方法,其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仍属于该范畴。基本手段包括环境卫生实验、职业卫生实验、食品卫生实验、毒理学实验以及卫生化学实验等。上述基本手段,是在理化检测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整合过去的基本技术,形成新的理化检验实验、生物分析实验以及生物效应分析实验等,将地方病防治内容加至人体体质测量学实验中。在此背景下,借助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实现实验内容的划分,使得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呈现新的发展特点与内涵,为构建健全的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奠定基础[4-5]。

2建设模块分析

在理化检测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课程,且涉及范围广,例如,空气、水、土壤的理化检测;食品理化检验及化妆品理化检验等,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理化检测水平。在生物分析实验模块中,包括卫生微生物检验、食品卫生学、医学消毒学等。本模块的教学以生物学实验为主线,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并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各种方法,掌握空气、水及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测定技术。在生物效应分析实验模块中,主要包括卫生毒理学、毒理学基础等相关课程。本模块教学中需要适当结合动物学实验方法,学习动态染毒技术及组织标本的制作等,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环境化学因素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掌握环境毒物的毒性评价方法和程序,探索环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疾病控制实验模块中,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社会医学、儿少与妇幼保健等均属于该模块。该模块需面对所有预防专业学生,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进而为实现实验的模拟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基础[6]。

3建设特点简述

3.1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教学规律的关系人才是任何行业发展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保障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预防医学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包含实验技能操作,具有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性质。换言之,在建设预防医学实验体系过程中,应避免“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思想,要在市场需求指导下准确定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避免出现专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象,与此同时,也不可因过分强调实验教学,而忽视理论基础。

3.2遵循教学规律进行课程整合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课程整合有着一定的规律,绝不能机械性的将某几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与逻辑关系。例如,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化学、以及环境卫生学,这些课程的实验内容均以理化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为基本方法,理论基础一致,且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规律上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能够相互进行整合。

3.3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发展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以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各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反映国内外本行业的发展动态与热点知识,例如,《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大纲均应纳入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范畴当中[7]。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本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战略意识的培养,更好的反映预防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水平。

4建设优势分析

4.1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在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实验课按照实验模块成为独立设置的课程,有相应的学分与考核标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度得到提高,表现在预习质量的提高上。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下,每次实验课课前教师会对本次实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测验,不合格学生不允许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前就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基本要求、主要方法、实验目的、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所准备,提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还积极参与到教师备课的预实验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的重视度和完成度。

4.2提高学生对创新实验活动的参与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更加主动与积极的参与到预防医学专业实验中,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实验探究。例如,研究废弃电池的回收与利用问题、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水质变化与健康水平关系的问题、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损害的问题等等。通过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后续发展以及今后从事工作的了解。

4.3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就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掌握了大量的实践知识,理化检测、生物分析等操作技能,及毒理学评价方法,故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具有双向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能够为用人单位所满意。

5结语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本专业相关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在预防医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迫在眉睫。本文重点围绕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应用问题展开探讨,望能够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优化,以促进本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国元,杨克敌,刘烈刚,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08,21(7):54-55,60.

[2]卢晓翠,楚心唯,万为人,等.现场实验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4):2682-2684.

[3]陈国元,杨克敌,运络珈,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5-8.

[4]于莎莉,鞠少卿,仲齐庆,等.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交通医学,2015,29(3):315-316.

[5]何艳,张永红,芮秀文,等.加强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创新人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105-106.

[6]鲁彦,祝丽玲,杜宁,等.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4):56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