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8:11

医养结合优势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医学;七年制

[摘要]目的探讨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优势及培养模式。方法分析我校医学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优势,明确培养目标,设想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结果我校的医学教育在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临床教学、以及为区域性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基础性培养应在七年内连续进行,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创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践培养模式的基本措施。结论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面向临床是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医学;七年制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dvantagesandteachingmodelofestablishingthe7-year-schoolingclinicalmedi-cine.methodstheteachingexperienceandadvantagesofourcollegewereanalyzed,theteachingobjectiveswereclarified,andthemeasurestoestablishthemodeltoteach7-year-schoolingstudentsofclinicalmedicinewereconceived.Resultsthemedicaleducationofourcollegewassuperiorintermsofitshistory,characteristicsubjects,clinicalteaching,andservicetothelocalecono-micdevelopmentandtothepeople’shealth.theteachinginthefundamentalstageshouldbeaccomplishedsuccessivelywithinsev-enyears.thecoordinatingdevelopmentofknowledge,abilities,andqualitiesandthetrainingofclinicalskillsshouldbeemphasized.thebasicmeasurestopracticethenewmodelincludedtheinnovationofthecontents,thesystemofthecourses,andtheteachingmethodology.Conclusionthebasicmodeltoteachthe7-year-schoolingstudentsofclinicalmedicineconsistsofconsistencyforsevenyears,combinationof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courses,conformityandoptimization,andclinical-orientation.

[KeYwoRDS]highereducation;teachingmodel;medicine;7-yearschooling

为了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医疗卫生事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在医学教育的规模、布局、层次、结构以及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与调整,开创高等医学教育的新纪元。在“稳定本科、扩大和发展长学制教育”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于2001年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请,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2年正式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这样使我校医学教育更具有国际意识(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素质意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改革意识(创新教育)。但我们的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刚刚起步,为了更好地开展七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现将我校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优势和如何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下。

1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优势

1.1办学优势我校医学院从1946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我们始终坚持“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育人原则,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培养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为宗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坚持开放教育、主体教育、创新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教育模式,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为我们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学科优势医学院现有7个本科专业,一个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为山东省重点专业。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培养学科40多个;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11个,研究中心(所)6个。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稳定本科、扩大和发展长学制和研究生教育”的原则,在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临床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医学检验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等专业,无论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科研工作等方面均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支持。

1.3综合大学的优势青岛大学是新型的省属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博士、硕士、学士授权单位,设有25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开设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可以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较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训练,可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自然地形成“理医结合、文医渗透”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现代医学特征的医学教育。同时,综合性大学独具特色的教学环境,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培养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及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

1.4教学科研优势教学是学校生存的源泉,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医学院始终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100余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79项,优秀教材8部,主编和参编部级规划教材40余部,国家“十五”重点规划视听教材和Cai课件48部。近3年来,共承担厅局以上科研课题350多项,教学研究课题38项,科研经费达800多万元,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300余项。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了我们科研和教学的实力,为全面推进七年制教学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1.5临床教学优势医学院现有6所附属医院和7所教学医院。“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是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合作方针。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医学人才是我们的共同目标。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均设有完整的教学建制及结构合理、队伍整齐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了完善的临床教学体系,对保质保量完成临床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6生源优势青岛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由于青岛市的经济、文化和卫生事业较为发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青岛大学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有浓厚的时代气息;青岛大学作为地方性重点大学,既有为区域性经济建设服务,又符合高等教育开放性和国际化的趋势;医学院具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光荣传统。由于地理优势、优越的办学条件、丰富的文化底蕴,青岛大学医学院吸引着无数有志献身医学事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2充分认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育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依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在这三大任务中,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任务,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培养目标的核心问题。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达到硕士水平,并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所谓高素质医学人才应具备三大特征:①高层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七年制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我们将承担精英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为未来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和医学专家。②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也就是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医疗实践活动的能力。具有开创性、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够以知识、社会和管理职能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③自身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有我校医学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又要体现医学教育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传统优势和学风。

转贴于

3充分定位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

3.1七年一贯,本硕融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是七年制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理医结合、文医渗透”的七年连续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①七年制决不是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延伸和课程门数的增多,也决不是“五七分流”和“4+3形式”。七年制应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培养,如基本技能、学风养成、思想教育、基础知识应在七年内连贯、有目的、有层次地组织实施。②一定要走“理医结合、文医渗透”的道路,这对培养宽厚型、复合型、创新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十分重要。③把伦理教育贯穿培养的全过程:一是以医学伦理学为重点,把伦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二是以预防医学课程为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为对象的卫生保健实践,加强学生的三级预防观念[2];三是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加强自身现代化建设,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手段;四是将综合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实际操作、创造、研究、思维表达、协作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3.2整体优化,面向临床整体优化,面向临床就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①实行通式教育: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过程一定要从相对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转到通式教育,即由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转到注重知识、能力、素质(KaQ)协调发展,科学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②早期介入科研活动:在七年制培养过程中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可在直接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能提高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③加强课程之间的渗透:在七年制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渗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渗透;加强医学基础课与临床专业课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加强综合能力和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4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措施

4.1创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1)加强基础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基础医学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注重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综合化。(2)整合与优化现有课程,促进课程结构综合化课程整合优化是扬弃分科课程的缺陷,是课程的整体认知特点和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因此,在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同类课程的紧密配合,避免分割过细、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可采取系列化、模块化的形式,整合与优化医学类课程,以构建能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3)增大选修课比例,着力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创造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选修课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载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在原有选修课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特长,开设新型选修课,并尽力为学生提供套餐式的选择模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发展。(4)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增强医学教育的国际性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应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七年制医学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和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双语教学,并积极将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引入教学活动中。强化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并开设交际英语课,使学生快速准确阅读专业文献和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以初步达到七年制医学教育的目标。

4.2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1)改革教学方法,着重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法(pBL)和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临床课程教学方法[3],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并重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积极鼓励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最适合教育规律和教学需要的手段,并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制作适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需要的Cai课件和视听教材。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三创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30.

医养结合优势篇2

1.1优势分析

1.1.1服务信誉良好军队疗养院多诞生战争年代,经历了战争的锤炼和洗礼,伴随着国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始终保持着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牢记姓“军”为兵的宗旨,在长期为部队官兵和首长的健康服务中,潜移默化地达到了热情、细致、精心的服务标准,深受军地疗养员的高度赞誉。

1.1.2疗养环境优越军队疗养院大多建在著名风景名胜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疗养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具有丰富的健康维护资源。

1.1.3学科体系完善军队疗养院大多围绕平战时官兵的健康需求建立起预防、保健、康复、心理、营养等一系列学科体系,为疗养院优势学科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1.2劣势分析

1.2.1人才引进困难军队疗养院的医务人员绝大多数为军地高校的临床专业,加上对疾病预防康复学习研究不深,加之疗养院与医院福利待遇有一定差异,导致高尖端疗养康复人才引进较为困难。

1.2.2科研能力不强疗养专业为医学边缘学科,底子差、基础较为薄弱,我军多学习借鉴前苏联经验做法,国家政策对疗养科研的扶持力度远不及医院临床,加之尖端人才和先进设备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疗养科研创新。

1.2.3拓展市场有限多年来,军队保障经费远不能满足疗养院学科发展需要,军队疗养院因任务繁重,主要疗养资源用于服务部队官兵,对地方医疗市场研究不够深,拓展不够,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不足,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在经费和人才培养上对疗养院的学科发展均有较大的制约。

1.3机会分析

1.3.1健康需求增多随着我军新制战斗力装备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部队训练伤、职业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逐渐呈现高发态势,对军队疗养院学科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也为军队疗养院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3.2政策红利显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康复事业越来越重视,疗养康复的许多治疗项目在一些地区逐渐纳入医保、农合、工伤的报销范畴,大大地拓展了疗养康复医疗市场,同时军队对疗养院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设备配置、体制编制等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为军队疗养院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

1.3.3疗医互促有优势联勤以后,许多军队疗养院均有下属医院,集亚健康与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在对疗养员的健康维护上不仅实现了双向转诊,而且实现了人才、设备、技术共享,具有地方医院和疗养院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为学科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有力保证。

1.4威胁分析

1.4.1健康意识不足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随着部队官兵训练强度的加大,军地人群亚健康、心理障碍发病率越来越高,又常常无暇顾及自身生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亚健康心理市场还未充分显现。

1.4.2行业竞争激烈一是军队疗养院大多位于旅游城市,自然环境优越,同类型康复疗养院医疗机构较多,开展技术服务大体相同,加上军队医疗单位在宣传上有政策限制,对医疗资源的市场份额占有量处于劣势。二是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地方医院普遍建立了康复医学科,这些新建医疗单位技术先进、设备齐全,对部队疗养院开拓康复医学市场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1.4.3经费仍显不足目前上级给军队疗养院下拨的学科建设经费有限,而学科建设在治疗和康复手段上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而且军队疗养院同时承担疗养员接待任务,每年旺季来临,支出较大,限制了疗养院对高、精、尖康复设施、设备的投入。

2学科发展策略的选择

Swot分析法可为我们提供4种发展策略:So策略、St策略、wt策略和wo策略。在学科发展规划中我们首先选择了So发展策略,即,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提供机会,打好学科的建设基础。其次,选择了wt策略,即尽可能把劣势向优势转化,把威胁向机会转化,推动学科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3学科发展的实践

学科建设是军队疗养院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军队疗养院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途径,直接关系到疗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对疗养院学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挖自身潜力,引入外部优势,降低威胁因素,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学科,提高军队疗养院学科建设的竞争力。

3.1把好服务方向把军队疗养院学科建设发展的思路融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的主流,平时多开展战伤康复类型学科,将恢复期的伤病员收到疗养院进行功能康复,这样既满足了伤病员及其家属需要,缓解医院床位压力,也使医务人员积累下丰富的康复治疗经验,战事需要时即可转为战伤康复,真正成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加油站。

3.2打造特色品牌打造以海水、森林、矿泉等自然疗养因子为依托,以健康管理、康复理疗、心理干预、营养配餐为支撑的特色品牌,把技术服务作为促进疗养院学科建设的品牌和突破口。

3.3增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通过选派人员外出进修。以全军培训计划为契机,按照学科发展方向需求,选定专人出外专项培训。二是参观见学。参观在本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独具特色的单位,学习他人建设发展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中心建设发展规划。三是参加国内本学科的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先进的技术理念带回来。四是颁发激励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多创新,多研究,多出成果,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与职称评定相挂钩。

3.4加强多维合作筑巢引凤,取长补短,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引入外部有利资源。如与医院合作,弥补自身技术、设备落后的弱点;与科研院校合作,弥补自身科研人才队伍不强的弱点;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弥补地方医疗市场打不开的局面;与其他疗休养基地合作,发挥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优势,突破疆域限制,多维拓展学科的广度和深度等。

3.5用好红利政策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初期,各地区实行医疗保险定点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队疗养院的发展。但随着医疗保健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军队疗养院对地方医疗政策的逐步熟悉,军队疗养院同样可以依托地方医保、农合、工伤等有利政策,拓宽患者来源,更有利于打出优势学科特色,增加收益,为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医养结合优势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困境分析;优化策略

一、绪论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而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恰恰满足了当前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更多、更优秀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高职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交锋不可避免地会使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产生一定的教育困境,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时展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积极优化与完善,来进行教育困境的改善与解决,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有待更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意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需要未来的医疗人员不仅能帮助人们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同时更应对人们进行有效的医学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健康观。由此可见,新型的社会需求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来适应。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医学教学理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导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对医疗人员的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有待调整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课程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为实现合格医学人才培养、提升医学教研水平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优化调整和科学设置。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很多院校仍然采取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而完全忽视了当前医学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学习需求,这就常常导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三)在实习、就业环节存在脱节现象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基层医院进行后备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形式,毕业生的实习、就业范围就定位于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中只有采取实习见习一体化的制度,才能使毕业生更加有效地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实习、就业的相关指导,使学生在进行实习、就业机构的选择时,常常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这就导致毕业生实习、就业的取向与专业教育的目标出现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就使学生学习以及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无法高效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三、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积极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新型的教育理念出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优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为使教育目标、教育策略以及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趋势更好地契合,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自身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一方面,教师应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逐渐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以此明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定位以及教育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课程的科学设置以及教学活动、教育指导的有效开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地与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良好的合作,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见习中提前适应今后工作岗位,凸显就业优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引导与优化。在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领导者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能对专业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临床医学的专业教育中,相关的领导应注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专业培训或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在对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深刻领会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同时院校领导还应积极地鼓励教师进行临床医学教育的科研活动,以此促进多元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实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有效进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促进专业教育效率提升、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和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有效调整,以此实现科学、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以应用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项目开展为载体”的理论和专业教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今后的临床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养。如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应为学生开设《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程,以此培养学生常用的诊断技能,并结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从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档案管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教师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开设一定的公共素质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心理与医患沟通》等公共课程,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

(三)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

在以往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陈旧教学理念的束缚,大多采取僵化的课堂讲解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虽然能使学生系统地进行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但是缺乏实践环节的专业教学,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运用,不利于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顺应时展的趋势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的规律,积极地进行临床医学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以此实现教学效率及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灵活性地进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学生只有结合相应的案例,才能在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也才能在不同案例的分析、研究中,增强自身的疾病诊断、治疗经验,实现自身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结合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中常见病、多发病的案例,来进行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此激发学生案例讨论以及解决方案设计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疾病诊疗技能的提升。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来实现教学方式的有效化创新。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现代教学手段。而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案例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就可以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专业教学进行结合,以此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如,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进行结合,更加生动、直观地进行教学案例的展示,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因此,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结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以此培养出能完全适应今后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首先,教师应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人才共育机制。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改变了以往以高职院校为主的人才培养形式,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了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中,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临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更加有效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其次,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阶段的设计,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三学年制的专业,教师就应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如第一学年,学生应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第二学年就可以到县级医院通过床边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就可以到各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这样就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良好的结合,有助于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育形式,在顺应时展趋势的情况下,教师就应积极地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以此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式来进行临床医学的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春莉,吕冬梅,赵依璇,等.浅析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5):69.

[2]刘继平,张彬.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85.

[3]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i].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96-1198.

[4]殷燕,任牡丹,卢新兰,米琛,和水祥.结合精准医学的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6(03).

医养结合优势篇4

绿芝六大优势让灵芝与螺旋藻的价值倍增。

理论优势――固本培元补充营养

绿芝胶囊的配方理论源于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从固本培元与补充营养两方面着手,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可谓是中西医完美结合的典范。

组方优势――效用全面而卓著

绿芝胶囊以固本培元延年益寿的仙草灵芝和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营养源螺旋藻为原料,采用现代技术,对两者的生物活性成分在分子学和基因学的水平上进行科学配比,使其对机体产生全面而卓著的效用。

工艺优势――活性成分全保留功效倍增

成分含量的多少及生物活性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生产工艺的先进性,绿芝胶囊采用国际先进破壁融合技术,在保留灵芝与螺旋藻全部生物活性成分基础上,使二者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功效倍增。

选材优势――上等原料质量保障

绿芝所选螺旋藻为丽江程海湖钝顶天然螺旋藻,所选灵芝为培植于黄山的深山林海中、长在千年树上的灵芝,都是上等的原料,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

安全优势――原生态安全放心

绿芝胶囊从原料培育生长到成品加工生产,每个环节均严格把控,保证产品无毒、无害、无添加、无残留,无任何副作用,完全可放心食用。

功效优势――系统养生综合调理

绿芝胶囊着眼于提升生命的整体质量,以中医与西医理论为基础,综合利用不同物种的有效成分,把固本培元与补充营养结合成一个效能体系,使其具有“系统养生综合调理”的功效优势,被誉为基础保健良方。

绿芝胶囊是由香港主板上市企业(股份代码:03332.HK)南京中生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划时代的健康精品,是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两大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是把中医的整体医病观与西医的细胞致病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典型代表。是体弱多病者、手术初愈者,放化疗癌症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理想健康食品。

详情请拨打咨询电话:

医养结合优势篇5

关键词:医体结合;高等医学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方案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096-04

theFeasibilityof“medicalScienceCombinedwithphysicalScience”StrategyfortrainingVersatilemedicaltalents

FULanying,YanGXiaolin,LinGwenjie,FUQiang,LiUJia,JianGGuangtao

(p.e.Department,XinxiangmedicalCollege,Xinxiang453003,HenanChina)

abstract:thepapermakesapointbasedonthedemandofthemodernsocietyontheversatilemedicaltalent,discussesthephysicaleducationreformintheeducationcontentandforminthemedicalschoolssoastobuildthecurriculumcombiningmedicalscienceandphysicalscience.theresultsshowthatthiskindofeducationcannotonlyimprovethecomprehensivequalityofthestudentsbutalsocultivatetheirabilityinwritingmedicalprescriptionsandphysicalprescriptionsaswell.theadaptationof“medicalsciencecombinedwithphysicalscience”atmedicalinstitutesisfeasibleforthepeteachingreformandvaluablefortrainingthetalentswiththeintegratedinterdisciplinaryknowledgeofmedicalscienceandphysicalscience.

Keywords:medicalsciencecombinedwithphysicalscience;highermedicaleducation;integratedtalents;curriculumplanning

多年来,我们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运用实验法有意识的引导医学生进行“医体结合”领域的知识拓展和交融,使实验班的部分学生对这种结合有所认识并逐步产生兴趣,从而走上了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医体结合”的硕士和博士生行列,有的留校工作、有的已到国家体育科研机构从事运动医学、运动生化领域的研究和在医疗系统工作等。实践证明,这类人才很受社会的欢迎。然而,在当前备受瞩目的新医改[1]逐步深入和绝大多数患者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接触将更加频繁的今天,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2,3],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步伐还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绝

大多数医院没有“体疗“医生,无法满足大众对健康的需求,也不符合当前新医改发展精神。换言之,“医体结合”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尚未形成。为此,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为走出一条适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特点的改革新路子,对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启迪”和“引导”,使“医体结合”在高等医学院校起到一种导向作用,为尽快培养出既“医”又能“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效借鉴依据。

1“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无论是备受瞩目的新医改和国家正在深入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及“奥运争光计划”战略都迫切需要运用“医体结合”知识的观点和方法,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问题和参加的体育运动进行指导和监控,解决诸如健康教育、体育保健、伤病预防、康复护理等实际问题。更期望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大批全科医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既“医”又能“体”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满足大众健康需求和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特殊研究,也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意义在于:

1.1有利于促进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1)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为国家培养身体合格人才的重任。过去学校里缺少优秀的“医体结合”教师,教师上课就技术而技术,课余时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很少;目前各校大都有本领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为加强“医体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2)实行“医体结合”有利于改变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通过举行多种多样的“医体结合”活动,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结合职业特点,选择与开发相应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使体育课堂渗透更多的具有医学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医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未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1.2有利于社会体育与社会医学共同发展“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推动体育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体育和社会医学的发展。在“医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和社会医疗活动将会越来越多,这对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因为“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举措,在健康促进和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高等医学院校“医体结合”的体育教育既有其他普通院校的共性,又有医学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其课程应有利于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又要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教学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主要开展的教学[4]。对这项具有方向性的事业,不但使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医疗体育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而且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当务之急。

2“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的构建

2.1“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与特色面向社会,服务体育与医学是“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关键所在,是专业发展之源。“医体结合”教学体系的发展趋势从以下几方面逐渐呈现出特色:1)教学要为社区医院、医院康复科、骨伤科、针灸科、高水平运动队队医、保健营养师、健身指导员、国家体育科研机构和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等输送人才(表1);2)重视“医体结合”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3)突出“医体结合”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培养;4)突出校内、外合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2.2“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的设计理念“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是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其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和技术两大部分,强调理论与技术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结构的实用性。

在理论课的构建上,主要是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医学院校有人体生理学和医用生物化学等课程,结合体育课程进行运动生理和运动生化的理论与实践,既交叉渗透了知识又丰富了专业基础。因此,对学生掌握知识要求较高,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如“预备医生”、“预备教师”或“预备研究人员”等(表2)。

技术课内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懂得强身健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人及患者施以科学的体育健康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疾病。因此,技术课采用运动处方授课方式,并以运动处方教学解决众多与体质发展相关的问题、与伤病和疾病发展相关的问题,主要培养学生像医生为病人开处方一样,使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工作不仅能开医疗处方,还能开体疗处方的复合型能力(表2)。

2.3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医体结合”的重要环节“医体结合”的教师来源于体育部、基础医学院、附属医院、社科部、心理系等。授课教师自身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体育教育、教育学、心理学、运动训练等多个专业。既实现了对学校丰富的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贯彻了“医体结合”的办学思想,使学生获得不同专业背景师资队伍的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发挥不同学科教学优势,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3“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的实施

3.1课程方案的实施步骤根据课程方案,遵循《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将课时安排为144学时[5]。具体实施计划为:

1)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满学时,通过考试获得学分。

2)“医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两年时间实施,第一年为“普学必修”,第二年为必修课。

3)每学期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成绩带入学生的期末评先、评优、评奖学金的综合评定,与学生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也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不但有利于体现“医体结合”新课程评价,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奋斗精神。

3.2运动处方教学在“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用运动处方教学与常规体育课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可以切实锻炼学生身体和培养学生锻炼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6-8]。将运动处方教学运用于“医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其目的是以运动处方教学为主要手段来完成“医体结合”教学中的任务,并以运动处方教学解决众多与体质、伤病和疾病发展相关的问题。但在“医体结合”人才培养中采用运动处方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运动处方制定原则与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如“医体结合”技术课程需要的场地器材、气候环境等因素和老师共同制定出三套处方,先后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教材类内容及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和原则。制定运动处方时应充分考虑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次数因素,同时保证处方的可行性,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使运动处方教学建立在客观有效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教材类内容及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的练习。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运动处方的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以发展各项素质和提高技术为主。

第三阶段:教材类内容及全面发展体能和技能,学生根据自身状况选择运动处方(表3)。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任务除进行技术项目指导和处方教学的宏观调控外,还要做到即时状态评定和适时调整。

3.2.1“医体结合”运动处方教学对实验班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我们每年对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并对实验班学生总成绩的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不及格率进行了统计。从今年对实验班学生统计的总体态势上来看,优秀率和良好率之和最高(图1),而普通的对照班学生的优秀率较低,印证了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说明“医体结合”运动处方教学不但符合培养学生健身习惯、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学目标要求,而且适应了社会对医疗服

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和满足了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即充分发挥医学教育资源优势,使医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运动中预防疾病、康复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自身健身文化素质,达到既指导自我健身,又能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配合医疗手段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指导。使学生全面掌握了运动处方的理论知识和手段方法,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需求。3.2.2“医体结合”的业绩1)从实验班学生期末综合考试成绩反映,学生不但掌握了体育保健、伤病处理、心理与康复等众多学科体系的交叉性知识,而且自我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2)促进了整体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了一部分具有双重应用能力的人才。据来自我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信息(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我院考上全国各大体育院校研究生有20多名,呈每年上升趋势;3)2009年11月,在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全省高等本科学校体育工作专项检查中,专家组对我院实施的“医体结合”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评价,尤其对“医体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结果被评为优秀等级。这是对我校实施“医体结合”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科研工作的鞭策;4)2009年6月,我们喜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立项。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医体相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医学专业能在体育领域得以更加普遍地发展,为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和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尽快培养出既“医”又能“体”的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图1“医体结合”运动处方教学对实验班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国家和社会对“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高等医学院校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原动力,突出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是实现“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性教学之一,教学基地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支撑条件。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是高等医学院校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关键[9]。可以说,“医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了“医体结合”教育的特征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多年来的实验也说明“医体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大的优势,而且也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便于他们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社会的职业需要选择专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培养既有较强的广泛的应用能力、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交叉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4.2思考由于来自社会的需求和压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人才的培养步伐还比较缓慢。因此,实施“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⑴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限制了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复合型素质的全面发展。“医体结合”人才培养强调复合素质的培养优于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恰恰使得学生依据将来就业形势选择大临床专业,忽视小专业如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选择,其实质是限制了医学事业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这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⑵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医学院校学体育课只开设两年,每周一次,每学期授课16~18周,遇阴雨天和节假日停2~3周,考试要用去2~3周,学生学习时间实际每学期只有12~14周,每年为24-28周,两年一共不到50周。而医学院校的学制为五年,五年时间只开设两年体育课,对于医学生显然很少。而且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要想掌握太极拳、体操等技术项目是很难的;⑶学生除每周上1次体育课外,课余时间很少活动或不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未能很好的拓展学生的锻炼时间和空间,很难形成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⑷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陈旧,不能占有本学科的前沿性知识,教学方法、内容缺乏创新性,“医体结合”的知识欠缺。

4.3建议第一,完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医体结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在建设本专业时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围绕“医体结合”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对于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完善办学条件方面,必须建立1~2个“医体结合”临床中心,为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临床基地,满足临床教学工作需要。同时也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临床经验让教学内容始终跟上“医体结合”发展步伐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师资力量、后期教学实习基地和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要进行实地评估;2)“医体结合”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对医学与体育这两个学科的融会贯通能力。从复合型人才的构成要素及其培养方案对教学要求来看,关键是领导重视,组成由教学院长、体育部门领导、专家和医学专业的有关专家组成教改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制定“医体结合”课程方案,落实教学计划,形成齐抓共管。然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不但具有“医体结合”的知识结构,而且该结构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状态;3)根据医学院校五年的学制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建议医学院校的体育课应从两年延长至三年以上。

第二,重视课程建设,突出“医体结合”特色。1)“医体结合”的培养方案要正确定位,扬长避短,开辟出新的培养领域。这样不但能避免医学院校人才类型与其它专业领域的重复,而且还可以形成各高校之间新办专业方向互补的新局面,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2)在对“医体结合”课程设置时,切实考虑到该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的状况(如:强化身体素质教育突出心肺机能的提高。考虑学生今后多从事医疗工作和病患者接触,尤其外科医生的手术,常常是几小时乃至更长的连续工作,自然对他们的体质要求要高。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体育课中,把身体素质和素质拓展、健身跑作为课堂基本内容)安排;3)技术课授课方式采取针对性很强的运动处方教学,这样有利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学生体质的增强;适应学生个体生理机能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普通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并有力促进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课堂体育教学得到延伸与补充,对学校体育工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4)课程方面,突出教学内容特色,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注重校内学习与未来职业结合,在未来职业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第三,建立“医体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医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质量。其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前者反映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后者反映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及社会评估的合力作用,用社会评价来完善学校评价的不足。加强科学督导,保证复合型人才的质量。1)改革传统评价理念。把过去侧重技术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转到侧重“医体结合”综合能力考核上来,因为教学评价对教学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力求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10];2)建立社会评估制度。毕业生质量如何,应该说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最有权评价,而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也直接影响对毕业生的选择和吸纳。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关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与需求。通过调查、座谈会,以及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总结交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毕业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及时将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和规格需求滚动式的反馈到学校,促使学校按社会需要进行质量监控,保证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类需要健康,社会需要健康,健康需要体育,健康需要医学,健康观念的确立为“医体结合”提供了发展机遇。“医体结合”,体医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求达到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这是现代医学和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省略/news/system/2009/04/07/010453531_02.shtml.

[2]杨毅,王红雨.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9,22(11):65-67.

[3]刘春雨,朱波涌,韩小燕.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及本校面临的挑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3):122-125.

[4]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2-544.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教育部,2002,8,12.

[6]杨静宜,许峻华.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7]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

[8]王瑞平,高航,耿洁.大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处方效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96-397,403.

医养结合优势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议程安排,我就卫健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搞好医养结合、推进全区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作个简要汇报。

一、开展医养结合优质服务,提升健康养老产业内涵

一是推进医养深度融合。按照国家卫健委《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要求,我区率先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审批,实行备案制。积极稳妥的将闲置床位较多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为医养结合机构,引导支持设立老年病科和康复护理科。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养结合机构规范开展营养指导、疾病预防、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2017、2018年,我区在二级以上医疗单位为老年人开设方便就医绿色通道,开通率达到80%以上。

二是促进优质服务提质提速。依托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通过老年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与老年人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老人提供连续性、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开展为老年人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宣传、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2018年共为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21250人,社会办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共3家。

三是加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健康小组长的优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护士一起组成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上门巡诊,健康宣传,基本实现社区老年家庭服务全覆盖。截止目前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共14358人。

二、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一是强化试点引领。一是注重学习借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健康养老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和医疗规划框架内,采取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方式,在健康养老方面结合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特色优势,发挥医疗卫生资源在养老方面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及养老服务建立健康养老的新模式。我区今年以灯塔医院为试点单位开设了老年康复护理科,设置病床30个,配备医护人员1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目前已收完全失能病人共15例,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二是突出项目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今年灯塔医院在宝莲寺镇刘王坡村征地249亩,用来建设新院(预计在2022年完工)。其中医养结合项目建筑面积将占总建筑面积14.93%,可以满足500人床位需求,新建成的灯塔医院将集医疗、护理、托老、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六位为一体,实现全程无陪护照顾模式。

三、目前现状

一是健康养老发展不平衡,城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在于社区配套用房困难,造成健康养老服务项目难以落地;二是养老机构民办私营居多,但有一定规模,医疗完善,上一定档次养老机构偏少,存在医疗资源介入不足问题;三是社会力量投入健康养老事业的热度虽高,但具体项目落地少,一些服务、保障、医保跟不上,现行的医保政策,不能把日常人工护理费、康复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加重群众的经济负担。四是健康养老问题涉及到卫生、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医养结合需要具有合法资质,现有的医疗资源是以医疗为目的配备,要实行医养结合,需要针对性的升级改造,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

医养结合优势篇7

关键词: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基层卫生工作是目前我国医改的重点,关注基层,服务基层,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国家医改的重中之重。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改善基层医疗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顺应国家医改趋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地方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积极探索军医大学为地方培训基层卫生人才新模式,为陕西省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基层卫生人才,为地方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依托军医大学品牌,拓宽合作渠道

第四军医大学具有丰富的、优质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在省内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品牌效应明显。近年来,学校紧跟国家医改趋势,瞄准陕西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需求,贯彻军民融合思路,“以民养军,以军惠民”,走出去联系培训,引进来开门办学,大力拓宽合作渠道,与陕西省相关部门深度合作,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医学培训项目。

一是合作单位多。通过努力,与陕西省卫生厅、人事厅、公安厅、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海南省卫生厅、甘肃省卫生厅等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培训效果受到以上单位领导和基层单位的一致肯定。

二是专业层次全。培训人员专业包括医疗、口腔、药学、急诊、管理、师资、护理等;人员层次包括乡镇卫生院院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领导,市县医院医生、卫生院、社区医生、乡村医生等。

三是数量规模大。目前,已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1万余人次,培训覆盖陕西省全部地市的乡镇卫生院、村医疗站,为基层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对带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整合军医大学资源,创新课程设置

充分整合学校各类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类型基层医务人员岗位需求、胜任特征,科学设置课程。针对卫生管理干部培训,重点安排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问题等模块化课程,提高其理论水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针对全科医师培训,重点安排全科医学的方法和知识技能等课程,提高其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能力;针对乡村医师培训,重点安排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原则、转诊要点以及慢性病的疾病管理等课程,提高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水平和能力。课程体系突出精、新、实。

(一)遵循培养方案,注重院校特色

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使学员在学习必修业务课程的同时接收学校优势学科、特色理念、大学精神的熏陶,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乡镇卫生机构岗位需求,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为培训班开设了口腔预防医学讲座、口腔牙周疾病诊疗讲座、医学心理学讲座、医学心理测量讲座以及各种慢性病后期管理讲座等内容,并组织学员参加学校系列学术讲座、精品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岗位履职能力。

(二)着眼岗位需求,注重长远发展

岗位需求是培训的根本,一切课程设置要以满足学员岗位履职需求为出发点。我们在认真研究基层医师日常工作和胜任特征基础上科学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岗位基层医师需求。定期通过召开学员座谈会、教员座谈会、管理人员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意见,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满足学员岗位任职需求。

此外,着眼学员长远发展,注重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学习方法、文献检索、科研方法等列为学员必修课。

(三)强化专业知识,注重能力素质

专业知识是培训的核心、是学员学习的重点。此外,我们还重视相关能力素质的培养,如:除了进行规定专业知识培训以外,还安排进行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学员论坛活动,提高学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讲台艺术。

(四)提升理论水平,注重行为修养

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员行为素质和修养。将军事训练引入学员日常管理中,以增强学员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严谨作风,帮助学员培养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革命意志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革命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还专门开设了医患沟通艺术、医疗护理礼仪、医德医风教育、艺术鉴赏等课程,提高了学员职业适应能力,提高思想境界,陶冶审美情趣。

三、发挥军医大学优势,创新方法手段

充分发挥学校长期以来积淀的雄厚教学优势,利用我校优越的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网络资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等,以及校内丰富的学术讲座、精品活动等创新方法手段。

(一)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结合

在严抓理论知识课堂讲授质量的同时,注重岗位实用性,利用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巩固理论知识。对心肺复苏、无菌操作、清创术、换药、气管插管等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在理论讲解后利用学校先进的临床模拟操作中心模拟人设备进行现场操作,提高学员临床操作能力;安排学员到教学医院及省内其它三甲医院相关科室轮转学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此外,还安排学员参观学校标本陈列馆、口腔博物馆、综合医院急救中心、大型社区诊所等,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教员授课与学员讨论结合

教员授课的最后半小时为互动时间,由学员针对本堂课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教员引导学员展开讨论、共同回答,最后教员进行总结和点评,充分激发学员自主学习热情;定期安排研讨交流,抽出专门课时让学员就某些重要问题和知识点展开讨论,讨论前须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准备,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组织学员论坛,让每位学员上台做10分钟专题演讲,既展示自己又分享了工作经验,深受学员欢迎。

(三)集中教学与单独指导结合

基础理论授课阶段以大课形式集中教学为主,重在对知识点的剖析分解;进入临床轮转后实行“临床导师制”,由临床科室指定专门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全程辅导,出科时由导师填写轮转鉴定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实行临床导师制,杜绝了学员临床轮转走过场、混日子的现象,大幅提高轮转实习质量。

(四)必修课程与讲座活动结合

在完成好培训必修课程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学术讲座和精品系列活动平台,组织培训学员参加相关学术讲座和全校性精品活动,开阔学员知识视野、培养学员科研思维,使学员在名家大师的熏陶下真正融入学校浓厚的学习科研氛围,提升自身水平。

(五)在校学习与远程辅导结合

医学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陪伴学员终生。每期培训班结束后,通过学校专门的培训网站,把整理后的课件放在网站上供学员进一步学习理解;此外,建立网上学习论坛,学员可以在论坛上与教员实时互动,解决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症和问题。通过这种远程学习互动方式,为学员搭建了长效学习进修的平台,深受学员欢迎。

四、利用军医大学特色,创新管理模式

军医大学的特色就是“军”字,军人的整齐划一与医学工作的一丝不苟可谓不谋而合。为了让学员体验军营文化、感悟医学严谨,充分利用军医大学特色,创新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育人。

入学后,在学员队成立党支部,配备专门队干部驻队管理,评选学员骨干协助管理,用严密的组织约束学员的日常行为;每周组织党团活动,强化学员政治素质;通过集合站队、出早操、晚点名、队列训练等形式强化学员时间观念、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有效的工作作风;定期组织参观见学,让学员感受军营文化和大学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准军事化管理手段,学员身体素质、精神面貌、纪律意识均有大幅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业务学习和岗位技能的提高。

五、结合军医大学特点,创新激励机制

(一)教员激励机制

借鉴“教师职业发展”理论(FacultyDevelopment),结合军医大学实际,建立激励教员能力发展的两种机制:

一是督导机制。定期组织校部领导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听课,对教员授课水平进行课堂评审,定期公布评审结果,督促教员提升自身执教能力;向每个培训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要求学员对每名教员进行打分,将最终排名结果作为下期确定教员人选的参考。

通过以上两种长效督导机制,切实激发了广大教员的教学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培育机制。实施《精英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建立优秀继续教育教员人才库,优先安排对外交流、学习深造、实地调研。两种机制的建立,为鼓励教员教学热情、提高教员教学能力明确了路线图。

(二)学员激励机制

着眼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瞄准岗位能力需求,建立激励学员能力发展的三种机制:

一是评价机制。建立全程评价机制,从入学到结业分阶段采取多种方法全程考核评价,实时追踪反馈学员学习效果。

二是交流机制。突出学员主体地位,通过学员论坛、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学员搭建交流平台,让学员在交流中互相了解,锻炼能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效果良好,很受学员欢迎。

三是争优机制。开展优秀学员、学习先进个人等评选,并将在校期间表现好、能力强的学员及时向相关地区卫生部门反馈推荐,为学员的发展推波助澜,切实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四是追踪机制。定期组织结业学员质量追踪调查,赴全省各地区了解结业学员岗位工作情况,并积极征求基层单位和学员对培训的需求和建议,拓展培训项目,改进培训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荣.对高校继续教育培养模式转型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2]邓铭.构建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6).

[3]王智星.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6,(6).

医养结合优势篇8

关键词新医改药学创新人才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pharmacyinnovativetalentstrainingSystemResearch

underthenewmedicalReformenvironment

CHenGJinsheng

(medicalCollegeofJiayingUniversity,meizhou,Guangxi514031)

abstractobject:todiscoveranovelroutetotheinnovativepharmaceuticaltalentscultivationsystemunderthecircumstancesofthenewmedicalreform.methods:inthispaper,westudiedtheinnovativepharmaceuticaltalentscultivationunderthecircumstancesofthenewmedicalreformaccordingtotherecentresearchexperiencesoftheauthors.Results:thestudytakeinnovationidea,innovationthoughtandinnovationabilityasthecorepointsofthisstudy,fiveimportantpartsincludingkeyunder-graduatecoursesdesigning,teachingsystemreforming,practiceteachingdesigning,multi-modedesigningofprofessionaleducationandteachingsystemmanagementastheskeletonoftheresearch.meanwhile,problem-basedlearningmethodswerealsoinducedtothisresearch.Conclusion:wediscoveranovelroutetotheinnovativepharmaceuticaltalentscultivationsystemunderthecircumstancesofthenewmedicalreform.

Keywordsthenewmedicalreform;medical;talents;research

1现状及背景

2009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即“新医改”,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新医改”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医学、药学高等教育带来了重要发展契机。①②药学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较为普遍,很多综合院校或医科院校均开设有药学本、专科乃至硕、博专业。当前,我国医药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及专业技能要求均呈现动态变化。在“新医改”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形势下,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如何适应形势的动态要求,建立与“新医改”政策、医药事业社会需求等相适应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构建适合“新医改”及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③④

国务院“新医改”文件((中发〔2009〕6号))及相关细则(《“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要创新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制度。要深化药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重视医药职业素质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逐步完善药学继续教育制度,加大职业药师、临床药师、全科医生、卫生监督及医院管理人员等“新医改”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允许具备职业药师资格的人员在多个地点执业,进一步深化完善职业药师的注册、备案、考核、评价以及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建立药师管理档案。这无疑对新时期药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适应新医改形势的医药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对高等医药教育提出的目标。⑤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粤发〔2006〕3号)》鼓励新型创新人才培养,这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从高校角度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医药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医药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形势下,各医药院校怎样利用各自优势和教育特色,逐步建立与当地医药事业发展阶段和“新医改”实施情况相适应的药学创新人才体系,对我国大多数医药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⑥⑦

尤其是在“新医改”形势下,如何紧跟时代需求,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转变药学专业教育理念,确立“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原则,将药学教育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及医学伦理教育相结合,结合“新医改”情势,合理设置药学人才的知识体系及框架,以培养与“新医改”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医改中推进医药事业发展,将为新时期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与研究基础。

我国早期的药学本科教育过去一直沿袭前苏联学术化的“专业对口”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实施,对药学人才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医药事业的发展,主要包括:

1.1新医改形势下药学教育面临着专业结构的调整

“新医改”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除全科或专科医生外,同样需要一批既懂得药学知识和卫生属性,又具有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背景,还懂得卫生政策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事法学等知识的药学复合型人才。这对药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有必要调整原有药学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重视医药互通,多学科交融,培养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药学创新人才。

1.2新医改使面向基层社区的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大增,但对药学从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求也显著提高

新医改提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高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在政策引导下,面向基层社区的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大增。新医改也首次提出增设“药事服务费”,号召“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无疑对药学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新医改”形势下,药学从业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药品的研究开发、药品的配置和调剂,更需要学习掌握必要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医学伦理学及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提供各项技术服务。

1.3医学院校(系)与新医改互动性明显加强

新医改形势下,医药院校(系)肩负着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神圣的使命。同时还要结合新医改政策,调整药学等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更要发挥自身科研平台优势,为医药卫生技术进步提供根本动力,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政策研究参考;为社会培养一批实用的医药创新人才。

1.4医药人才日益具有“医药兼通”的特点,通识教育亟待强化

自古以来,医药人才就注重将药学技能与临床医学技能相结合,如“药王”孙思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皆是既擅长疾病诊断,又熟悉各种中药材功效的医药大家。近贤陈嘉谟、伍连德亦是精通医理、通晓药性的国医大师。在“新医改”形势下,药学人才培养也要按照“医药兼通”培养方向,着力培养既具有药学知识,又通晓临床基础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药学人才也需探索具有普适性、人文性、医药兼通性的通识教育教育。

2教改实践内容

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突出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从实践中存在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讨和阐述。基于学科平台课程,遵循多层次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人才质量的总体品质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课堂创新创业理论辅导与社会创业引导相结合等原则,按照“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理念和“新医改”精神,对新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2.1按照“新医改要求”整合相关学科,构建学科体系

确立“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原则,构建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人文通识教育为基础、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等药学学科为核心、分子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学科为前沿的基于学科的平台课程。结合“新医改”形势,按照“医药兼通”原则,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大类的课程的精细设计,重新规划调整各模块核心课程;构建以各模块单元为基础的的教学体系,并采取一定灵活弹性学习模式,打破课程教学的一些旧有模式,尤其注重与“新医改”形势相结合,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构建药学学专业学科教学体系。按照“医药兼通、通识教育,药学服务”新医改理念,在新教学体系内要设立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如一些前沿课程、艺术人文课程、临床专业课程等),还要允许学生跨专业甚至跨年级选课,深化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学习双学位,逐步建立鼓励创新、适合“新医改”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方案。

2.2按照“新医改”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按照“新医改”形势下药学创新教育的要求,倾力打造药学精品课程,加强特色课程的构建与创新;因人而异,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根据各学生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结合各医药院校自身特点实施教学改革,创新教师指点方式,改变原有填鸭式和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式、互动式、问题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药增加药学及临床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所有教学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鼓励综合性实验,尤其是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把学生带出校园,鼓励与制药企业、科研机构、疗养院、社区卫生院、大型医院等联合构建教育实践基地,尤其让学生尽早适应“新医改政策”,适当采取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按照“新医改”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积极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加强“pBL”(problem-BasedLearning,也称问题式学习)教学新模式引入力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文献检索、独立设计实验、团队协作等完成相关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师则转变角色,主要起着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可获得极大的提高,并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素质。

2.3按照“新医改”理念,鼓励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分阶段构建多模式的药学教育体系

“新医改”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技能,能多学科融汇贯通,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体系设计中予以考虑,并日益重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如药品开发、药品营销、卫生管理、临床技能等)技能相结合。各医药院校学生新生入学后,可按学科大类别进行招生,第二、第三年鼓励学生按照兴趣自主选择专业,从制度上允许学生辅修双学位。在高年级阶段,积极实施开放式教学,鼓励教师将优秀的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尽早接触到实践内容;同时,要加大各实验室,尤其是各医药院校最好的实验室开放水平和开放范围,学生可以利用平时甚至是晚上、周末空余实践在实验室自主开展各项实验,培养自主思考及自主创新能力。

2.4按照“新医改”理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新型药学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要通过为新型创新人才在学籍管理中开设特殊通道、在选课上提供最大的自由度、从制度上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新教师导师制,逐步建立严肃严格的教师培育机制,倡导创新教育,适当允许一定比例的教师淘汰或增补,明确“教授”、临床主治大夫、临床药师、高级实验师及校外资深专家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让学生接受最优质教学资源,要全面铺开“学生评教”模式,让学生资助评价各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对各学期排名最后的若干名教师给予调岗或暂停教学安排,努力创建适应“新医改”形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3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率先在地方医科院校(系)中提出创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的构想和实施,突破了产学研结合的空间瓶颈,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深入生产实践现场,有助于学习的深化和转化,给创新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2)提出分阶段设计多模式的专业教育体系,在“新医改”形势下新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糅合不同层次人才,建立了多学科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3)率先在地方医科院校(系)中提出“pBL”教学方法,引领了药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总之,本文结合长期教学实践,以新医改形势下新型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着眼点,探讨医科院校(系)中适应新医改形势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将改革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期走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注释

①黄敏,龙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2010.10:226-227.

②张旺凡,汪友容.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6-8.

③陶秋贤.新医改环境下对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17-618.

④phillipwR.educationreformandequitableexcellence:theKentuckyexperiment,apublicationofthekentuckylone-teampolicyresearchcenter,2000.7(2):1-12.

⑤赵云,吴琪俊.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变动分析.卫生软科学,2009.5:526-528.

医养结合优势篇9

【论文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一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二要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三要科技为先,技术创新;四要以人为本、造就人才。通过科技创新锻炼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科技队伍,提高医疗技术整体实力,保证整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促进医院的全面快速发展。【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医院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科技创新,走“科技兴院”之路。近年来,医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意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促进医院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前提医院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求发展的关键在于走科技发展的道路。一是更新观念,确定新思路。面对高科技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院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在内涵建设上选择突破口,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动力,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以强带弱,鼓励竞争”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高质量、快节奏、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机制,制订规划。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制创新是关键。我院先后建立了“优势为先、突出重点、抓大放小”的学科建设机制,“注重特色、创新发展、绩效激励”的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引进、养用并重、鼓励冒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选准名家、横向联系、借势发展”的合作发展机制。积极实施“优化学科战略”和“加速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医院实际的科技强院之路。三是加强管理,整章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就没有好的工作绩效,没有完善的“游戏规则”,就没有工作的正常运作。我们先后制定了科技奖励制度、研究生培养和报考制度、外出进修学习管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等一系列制度,强化科学管理,使医院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如:我们要求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必须有自己固定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的计划内研究课题,并进行年终考评,作为职称晋升、学科带头人选拔的必要条件。这些措施为着力打造龙头、名牌学科,努力形成优势特色技术,积极培植名医、名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保证,促进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2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是实施科技兴院的基础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龙头,只要抓住了这个龙头就能实现以强带弱的指导思想。在重点学科建设上本着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互补优势、着眼发展的原则。注重五个结合:(1)多学科结合。要求各学科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科研工作要规范化、系统化、系列化,克服科研工作各自为政,单打一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只有大协作,才能大突破。以急诊科、iCU为骨干,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为依托,组成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形成“接力式、全方位、高水平”的急危重病救治体系。心血管内科、麻醉iCU、心胸外科等学科联合,推动了心脏移植和冠脉搭桥技术的快速发展。(2)内外结合。为占领技术制高点,争创一流,积极支持参加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和积极主办各类学术会议以及专题学术讲座,使得医院广大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3)学科与技术结合。优势技术是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一流的技术和特色,学科才能持久发展。如血液内科原来基础弱、特色不明显,就选择骨髓移植为技术突破口,使该科整体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如心内科,开展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项目之后,其社会、经济、技术效益大幅度攀升。(4)学科与人才结合。学科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使用。医院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和使用管理办法”,确立了选拔使用标准和长远的培养计划,建立了拔尖人才专项基金和科技发展基金等。(5)技术与设备结合。近年来,我院抓住机遇,瞄准国际一流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大胆引进高新设备,建立新学科,培植新重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了医疗服务的范围和种类,为社会提供了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也带动了整体学科技术的发展。&

医养结合优势篇10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近日,肥西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县医、养、健结合工作试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养老及医疗资源,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五保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如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自2017年5月设立老人医疗专护区以来,累计得到及时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时和无人护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县十五个五保供养中心均设立医疗专护区。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呼唤医、养、健结合。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支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和试点工作经验,特别是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落实鼓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要根据全县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入的积极性。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政策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搞好政策衔接,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二)强化资源整合。要认真研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老机构等“结对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良性互动。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把村(居)卫生室的医疗资源和老人健康诊疗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特别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进融合发展。要按照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养老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督促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17年底,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与居家养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撑。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人才,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和临床骨干医师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评定职称方面,给予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工作进一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力推进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二: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