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8:43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大学生文化素质

高校环境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不例外。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能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产生深刻影响而受到高校领导层的极大重视,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进行优化能够在事实上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影响大学生信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影响大学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切实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长期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如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向往甚至已经出现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乐,实际上体现出现今大学生过于追求虚荣的心理状态。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许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部分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没有进行细心培养,因此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信仰的确立。

2.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而如果这一教学缺乏良好环境的支持,则必然无法让大学生在“有价值的事物”这一问题上正确辨别和选择。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则是一部分学生站到了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并且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能够对大学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并且这一导向性应当通过环境得以良好体现。由于现今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各种传播平台非常多样化,因此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个人和学校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出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1.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能够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由于教育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并且教育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通过创造良好的高校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据可依并且有所依赖。与此同时,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现今教育环境的来之不易,最终对高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态度树立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还体现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校园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树立和塑造上。并且我国许多出色的高校都具有独具特色但是都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的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习态度,在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文化认同的同时合理塑造出大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同感。

3.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使他们陷入物欲生活的沼泽中,并且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基础问题失去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高效思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当有更加优秀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质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思政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学实践和其他工作的进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对大学生不仅仅要进行全面的文化培养,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政治思想,两者看起来关键性不大,实则相互贯通,有着相同的目的,即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对如何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现在需要正视并且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在下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新的文化教育摒弃了过去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旧模式。文化素质教育现在旨在对大学生的智力,思想,审美观念,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等各个方面全面的培养,让大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而是让学生增加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的,从小学就有思想品德教育课,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等对大学生进行传播。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习内容多样化,包括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等。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对这些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等方面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的可行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可谓是大学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正确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是大学生的指路明灯。而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同样不容小觑,文化素质教育带给学生的是“硬件设备”,是知识储备,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本。大学教育方式正在面临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大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1两者教育目标的合一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可整合在于两种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没有分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都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思想学习以及人文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实现全面的素质培养。面对同一个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思想以及人文素质的各方面资源和学习内容,这也是两者能够有机整合的基础。

2.2两者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上有着一致的要求即是全方面培养大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出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所有教育的一致要求,新旧更替,当代大学生会在以后的某个时期登上社会舞台,社会由他们来创造,革新,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时代。

2.3两者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在实际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得不到大学生们的重视,大学生的学习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上,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往往到最后考试之时才会临时学习,考完试就忘记了,没有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精髓所在,也并没有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滞后性,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得不到效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思想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深入能够使文化素质教育更具深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串插能蛉醚生提起学习兴趣,真正学习到思想教育课程的精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是大学教育的必行之路。

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的途径

对于两种教育的整合,教师作为实施者,所以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所谓培训是让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讨论,让两者相互了解,这样才能相互渗透。让教师对两者的融合提出个人看法,并不断讨论,这样两种教育的整合才能更加完善。在课程设置上,要实现两种课程的融合,取长补短。对于相对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规范课程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在目前情况来看有很大可能能够实现,并且还能够给两者的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景气,两者有效的结合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符合当前的发展需求;此外将两种教育有机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两者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学青.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65-67.

[2]季磊.探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41.

[3]李伟杰,刘金升,,冯昌军,杨洪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研究[J].学理论,2015,13:256-258.

[4]王海成.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整合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07:3254-3256.

[5]黎齐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5:57-58.

[6]刘佳英.浅析文化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277-278.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3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般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可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是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

文化素质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定位不同,但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二者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化基本的做人规范与道德规则、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哲学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具有契合性。人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等,如果离开文化素质作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空洞的灌输和说教,思想政治教育就无实效性可言,而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失去了根基,如果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和价值。

二、寓文化素质教育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必要性

1.二者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教育转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重要基础,也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其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已由传统单一性思想教育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及其他功能。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功能的基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来看其内容是人文知识,其教育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一味追求政治效应,而无视其文化功能,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要实现其功能的多元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不断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

2.二者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德育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与人文价值并重转变的需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一定的关注,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缺乏对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市场经济使人们对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心理矛盾和困惑,这些变化正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容易使他们滋生工具理性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变化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以往一味地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授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和教学方法,需要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而文化素质教育内在地包含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相关内容,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二者的结合将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德育知识传授的弊端。

3.二者相结合也是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边缘化的需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一味奉行灌输式教育思想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冷漠的、毫无生趣的、空洞的重复说教,由此阻碍了对生动活泼、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灌输教育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模式,它无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有的尊严、自主选择的权利,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培养,将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使学生边缘化的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证和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警惕和防止学生的边缘化。而克服学生边缘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使学生和教师在平等的知识背景下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不断地将政治思想、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文化素质教育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突出思想政治的教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文化形式,用文化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对不同文化的分辨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内在精神力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逻辑起点、目标任务、教育功能等多个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一方面,校园文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化;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在地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任务等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将会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和心理基础,从而形成稳定且具有共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可以引领青少年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

3.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进入新世纪,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个性不断张扬,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学习的需求,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来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需求。在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不能以个人好恶对学生产生偏见,不恰当地强调共性、强调统一,而应当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从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既是知识领域的标杆,也是青少年学生人格的标榜,是学校最亮丽的文化表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文化素养包括仪表、言语、个性气质、业务水平与能力、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能够赢得学生喜欢与尊重。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榜样示范的动力,这种动力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学校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和根本,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要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采取各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文化修养;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从事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探索,2008(1).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是一种对教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是由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而素质教育通常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最终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

人的素质主要的包括:(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又包括思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2)科学文化素质,即拥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思想方法、实践能力等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还应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及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3)身体及个性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较成熟的稳定的性格、气质和意志品质,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以上是构成我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它们是素质教育目标在不同侧面的体现。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其中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同为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他们之间既相互转化,也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人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采用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方法,立足实际,针对国际、国内形势,针对改革开放的实施情况,针对校园发生的事,利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利用校园文化氛围,随时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做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会有消极作用。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分析问题、辨别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人们就易于接收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所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缺一不可。

3、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是部分和总体的关系。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放在主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与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类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摇篮,更应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统帅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观念。

不管社会的改革和开放如何深化和扩大,不管形势发展要求社会实现怎样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管理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一个基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始终不容偏颇和动摇的,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到素质教育工作的首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工作的“统帅”。

2、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个讲话中,特别明确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已将高校德育纳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之中,确定了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决定着受教育者最终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促进、激励作用。当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时,就会成为他提高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的精神动力。所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三、按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素质教育所揭示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规律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同时,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素质教育要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按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1、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1)素质教育的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人民全面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始终把人的素质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素质教育认为,人的素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具体素质构成的,如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人的素质是诸多具体素质的统一体,各种素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促退。因此,素质教育赞同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反对和排斥只注意某方面素质而轻视或放弃其它素质的做法。

首先要转变观念,即把提高政治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还应把提高教育对象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纪律素质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表面看,这只是教育内容的增加,但其实质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指向狭窄,内容单一的弊端。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进行科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样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

(2)素质教育的挖潜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人民的自我教育功能。

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人的潜能激活,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有效地促进教育对象智能的迅速发展。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总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教育对象能动作用的和谐统一。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组织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具有主导作用。然而,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就是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能够自觉地、主动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践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功能,不仅不是否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者要依据教育内容,认真地抓好人们的自我教育。

(3)素质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素质教育是知识与能力并重,强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同时,又强调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必须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即通过实习、实验、实作、实践等环节,应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始终使知识处于运动状态。在我们的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高分低能是比较普遍现象,这是素质教育坚决否定和排斥的。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教育对象的“知”“行”转化,一刻也离不开其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那种只重视提高思想认识,而忽略实践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引导教育对象认真地解决实践活动中的主客观矛盾。教育的对象只有按照实践的要求,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才能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各项任务一道去做,善于把各项任务的要求,变成教育对象改造主观世界的课题,引导他们在完成各项任务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再次要认真抓好实践中的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长期规范养成的结果。人的行为习惯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强制——自觉——自动,强制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道德、法纪规范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为自己和祖国的发展而奋斗,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创业者和开拓者。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2]韩庆祥著.《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梁桂麟主编.《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人民出版社.2002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5

【关键词】政治生态;研究;综述

党的十以来,多次谈及政治生态问题。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地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1]对近些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尚未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的确有所减少,但并未绝迹。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反腐败体制机制不完善、思想防线未筑牢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通过对当前的政治生态进行净化、重构,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净化政治生态的提出,充分显示出我党的远见卓识,同时也向学界提出了一个亟待研究和回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目前,学界关于政治生态研究的情况如下:

一、关于政治生态内涵的研究

从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政治生态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政治生态就是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政治领域,主要指政治行为的环境系统、政治状态等。如赵周贤认为,政治生态就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所提出的概念。[2]宇文利指出,政治行为的环境系统就是政治生态。[3]杨根乔等认为,政治生态是一种社会政治状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4]郝宇青认为,政治生态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政治习性,以及生存和发展的状态。[5]第二类观点认为,政治生态包括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如燕继荣认为,政治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都包括在政治生态中。[6]第三类观点认为,政治生态不仅是政治环境、政治状态的体现,还体现为人与人、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政治关系。王长江认为,政治生态包括政治环境、政治系统所处状况,以及人们相互之间政治关系的和谐程度。[7]李斌雄、姜向红认为,政治生态是社会环境与人的政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8]第四类观点认为,政治生态是政治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如王习贤认为,政治生态是一种相互制约的整体状态,包括各政治诸要素的逻辑关系、内在结构及运作方式等。[9]潘克森、丁忠甫认为,政治生态包括“政治内生态”和“政治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动。[10]

二、关于政治生态要素的研究

有者将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要素视为政治生态要素,如桑玉成认为,政治的生态要素即政治生态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与水平、文化习俗、社会传统、民族构成等。[11]还有学者认为,政治生态要素就是政治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如黄军甫认为,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及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政治系统。[12]潘克森、丁忠甫则认为,政治生态要素既包括政治内生态的要素(政治系统或政治体系内部各要素),又包括“政治外生态”的要素(政治系统、政治体系、其他社会体系)。

三、关于政治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在政治领域运用的研究

目前对于政治生态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生态学所惯用的系统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如王沪宁主张借用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行政系统与社会圈层的相互关系。[13]王邦佐、李惠康主张将政党制度置于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分析其产生、变革的方式与根源。[14]刘京希提出以政治体系为核心、政治―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政治生态理论体系。[15]

四、关于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途径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应当通过从严治党,加强党建来实现。如蔡志强认为,重构良好政治生态,需要依靠一个强大的政党通过发挥组织权威和制度权威,来克服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16]周敬青提出,重构风清气正的执政党政治生态,必须斩断党内潜规则产生的利益链条、文化土壤及各种潜规则,宇文利认为,重构政治生态根本要义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唐贤秋指出,构建廉洁的政治生态,需要抓住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源头,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建设良好政治生态除了要从严治党,加强党建以外,还应当注重法治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以及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和反思等。如肖立辉认为,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要件包括:党的领导、“三清政治”的目标、法治的举措。时和兴指出,建立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必须要清理不良社会资本,斩断官本主义生长的逻辑链条。程海亮,韩俊丽认为,构筑健康的政治生态,应以廉政文化为导向。陈志宏认为,廉政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修复功能。原因在于,廉政文化能够构筑不想腐的保障机制、有着“防腐拒变”的前馈调控的自律功能;有着腐败成本收益的价值权衡的功能。何祥林和岳奎认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建设要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来实现。少数学者认为,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应当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全方位思考和分析各种影响政治生态的各种因素,并持续改进和完善。如刘旭涛认为,重构政治生态应当针对政治生态系统性的特点,以系统方式来治理系统性腐败。[17]

【参考文献】

[1]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6-30.

[2]赵周贤.不断优化政治生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J].理论学刊,2010.9.

[3]宇文利.如何塑造一个勤廉高效的现代政党――学习关于重构政治生态的论述[J].人民论坛,2015.5.

[4]杨根乔.当前地方政治生态建设的状况、成因与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2.

[5]郝宇青.“政治生态”的内涵解读[J].探索与争鸣,2015.11.

[6]燕继荣.政治生态是怎么被污染的[J].探索与争鸣,2015.11.

[7]王长江.民主是良好政治生态的要件[J].探索与争鸣,2015.6.

[8]李斌雄,姜向红.当代中国构建廉洁政治生态的价值、问题和对策――学习关于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论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9]王习贤.浅析新型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与优化[J].2015.6.

[10]潘克森.关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1]桑玉成.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生态问题[J].学术月刊,2012.8.

[12]黄军甫.谨防官员政治伦理的异化破坏政治生态[J].探索与争鸣.2015.11.

[13]王沪宁.行政生态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14]王邦佐,李惠康.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16]蔡志强.高压反腐下的官员心态与政治生态[J].探索与争鸣,2015.11.

[17]刘旭涛.政治生态转型期如何稳定官员预期[J].人民论,2015.2.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6

论文关键词政治生态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发展

近年来,随着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开始大量出现了合法的制度化的参与行为,如投票选举、投诉、诉讼和信访,也出现了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如抗议和暴力对抗、越级上访、围攻基层政府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以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对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有助于逐步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有序化,以更好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一、政治生态学与公民政治参与的互动关系

政治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社会政治现象及其环境关系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它运用生态学的方法,从政治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中研究政治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政治参与是社会成员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行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公民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行为,具有生态系统属性,它与周围的政治系统和国家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政治体系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借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它,考察它与政治参与的关系,那么,它也不例外,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受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组织化程度、文化观念等要素,这些要素会影响和制约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公民也会应用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系统发展,如通过如上访、投票、选举等活动使政府的决策体现自己的意志,促进决策的科学和民主化。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生态分析

政治生态理论侧重于研究环境因素制约分析方法,这对于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视角。针对当前我国出现的非制度化、无序化公民参与等问题,从政治生态学三个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来分析政治参与,对规范和推进政治参与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一)政治参的经济要素分析

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首要生态要素是社会经济机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亨廷顿认为:“民主的前景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前景。”“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呈正的相关关系”。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政治参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参与的层次和水平从整体上大大提高。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关系。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人们不用整天为温饱和生计而操劳,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国家公共生活等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上。二是公民的政治沟通水平和公民的政治资讯能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又改善了参与渠道、方法等,比如网络微博、博客。

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的差别也对政治参与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利益冲突和利益协调成为中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经济收入差距的拉大,使社会利益分化日益严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在利益协调的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公民越来越从本群体的利益要求出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为维护其自身合法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认同,加强与政府的联系,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倾向于向政治系统表达各自的特殊利益和政治诉求。目前我国缺乏可遵循的利益表达、利益竞争的制度化规范约束,这导致某些个人和阶层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稀缺政治资源谋取利益。在谋取利益的过程中,部分个人和阶层对于参与行为、后果以及应负责任缺乏理性的认识,在政治参与的方式、程序、过程表现出盲目性和随大流等特征,往往采取静坐、围攻政府等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方式。这在很大程序上干扰了社会政治系统的正常运作,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

(二)政治参与的社会生态要素分析

按照政治生态学理论,我们应该把政治体系、政治生活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自然的背景和环境之下,给予全方位考察。社会体系是政治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政治决策、政治行为,应当与社会和自然相调适。完整的社会体系是由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要素组成。要使社会体系成为一个完整、严密、有机的整体,必须合理、顺畅地把社会各要素组合起来,建立相应的整合机制。它就是现代组织形式,如阶级,阶层,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是当代社会各种利益和要求的汇聚点和表达者,其优势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社会组织具有较强凝聚力,能把所有成员团结起来,形成高质量的利益综合,从而在政治参与中发挥较大作用。其二,社会组织通过发动团体成员,参与策划战略,进行利益综合和利益表达,从而对政治系统的决策活动施加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虽绝大部分公民是以组织或团体名义参与政治生活。但是,他们在政治见解和要求方面却可能完全相反,公民的政治行为,基本没有经过组织协调。同时,由于一般组织自立性差,在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方面功能不强,使得无法对组织成员的政治要求作出积极回应。因此,虽然大多数公民都是一定政治组织的成员,然而参与政治活动时公民很少以组织名义出现,参与行为较少体现组织性特征。相当部分公民在向政治体系施加影响和提出要求的过程中,干脆直接直接以个体的名义。于是,中国政治参与陷入这样一种矛盾状况,即表面上的有组织和整齐划一,而实际上的混乱分散和无组织。

(三)政治参与的文化生态要素分析

按照政治生态的角度,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细胞——角色。一个政治体系要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必须以愿意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作为支撑作用。没有良好的角色,大戏无法开演;没有优秀的公民,政治体系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地,政治体系只有尊重其成员,认为它们是独立个体和鲜活生命,才能赢得成员与角色的对等的尊重,才有可能形成二者间的生态互动关系。国家与公民个体之间良好的生态互动关系依赖于公民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状态,即从传统到现代、单一到多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的现象。尤其是臣民文化,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公民在政治参与上的消极心理和行为来自于依附型的臣民文化,这是几千年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在民众心理积淀而成。臣民文化是人民对统治者的盲从、愚忠所构成的政治文化状态,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色彩的政治文化。它从根本上否定人的独立个性,漠视社会成员的自主权,消解人的自由意志。臣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即使今天,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仍深远。臣民文化使人们在政治参与中呈现出服从、被动倾向,行动上体现为普遍的非参与趋势,从而导致政治参与冷漠。

三、创新政治生态环境,促进公民政治参与良好有序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面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新情况,我们必须改善和创新政治生态环境,从制度上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朝自主化、理性化、合法化和有序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一)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促进公民参与的理性化发展

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发展必须健全公民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首先必须完善我国各项基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使利益主体正当的利益要求和政治诉求均能以法律形式得以保护。其次,畅通参与渠道,搭建参与平台,引导政治参与有序进行。健全民意表达机制、社会听证制度、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民主评议制度等。拓宽参与渠道,可以预防公众行为的失控,保证公众参与在法律框架内有序。第三,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作用,确保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如博客、电子信箱、接待日等,让不同的群体有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广泛而畅通的渠道对于满足公众参与的愿望,保持社会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力培育社团组织,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和水平

相对于公民个体参与政治而言,社团组织能大大提升政治参与的力度、渠道,能强化利益表达功能,扩大对政府政策影响力。在政治不断发展的今天,为规范和统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不断培育各种专利益集团,推进社团组织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双重发展。然而目前不少中介组织存在管理不善、组织涣散等问题,导致新社会阶层无法很好的表达利益要求。为加强其在推动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方面的作用,必须完善其管理和服务。对目前不少社会组织仍依赖政府有关部门的状况,应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增强其独立性,即做到经费自筹,人员自聘,工作自主,编制自定。其二,提高社团成员素质,加强内部管理,为各阶层人士政治参与提供好的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社团工作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社团活动中培养成员的团体意识,强化成员对团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界定好自身的角色,严格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准确地向政府表达社会阶层成员的利益和要求,提高自身服务水平,而促进政府改革,从而协助政府善治。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7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19-02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推进高职德育创新,是当前高职德育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笔者就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以及二者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高职德育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对如何促进高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进行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同其他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及其开展的一系列与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有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实施主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政治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它直接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对教育的要求,直接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党的理论创新和时展,与时俱进。第三,导向性。它对其他教育活动具有价值引导和评判作用,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方向保障。第四,文化性。在教育过程中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引入文化元素,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第五,普遍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针对所有高校,对各类高校各专业学生是统一适用的。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高职大学生适应并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是:第一,个体性。职业素养是职业岗位要求在从业人员身上的内化和行动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直接是为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和职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第二,实践性。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它让学生在职业体验和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发展和事业发展的要求。第三,差异性。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和职业规范,因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然表现出鲜明的行业差异性和职业差异性。

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创新高职德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素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业务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人”。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高职德育实效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相关课程培训、主题教育活动项目和实践锻炼等。在上述途径中,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将有利于促进高职德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促进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把握职教目标,凸显高职德育特色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都是其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鲜明特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只有把个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起来,才能更多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走上高职德育的创新之路。

(二)融合的可能性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内涵不同、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分属于不同的教育学科和教育领域,彼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它们也具有很多的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就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可能空间。

教育主体的一体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都是高职德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德育队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既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

教育对象的同一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对象都是在校高职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根据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行为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设计合理的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尽相同,但二者都是服务于高职学生的成才需求,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培养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一点上,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教育内容的共通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内容;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含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习惯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等内容,其中,职业道德教育居于核心地位。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和相互渗透的。

教育途径的共享性由于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共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完全可以实现共享。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职业素养教育完全可以借鉴和利用这些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在其各个环节上嵌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新的突破口,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教育功能的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功能互补,不可偏废。离开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就难免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功利化;离开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素养的政治性、导向性也难以发挥其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政治和价值导向性;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的途径和载体,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融合的基本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理念

高职德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必须渗透在职业素养教育之中,成为职业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既体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一般要求,又符合特定行业、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理念,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前提。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服务业、以商务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有金融与证券、会计税务、连锁经营与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旅游管理、语言文化等七大专业群。商务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商务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院把“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确立为商贸职业素养的核心目标理念,并用“财贸素养”概念来总括这一目标理念。“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素养核心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财贸职业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又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互相贯通,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人的内在素养,都是一个由知、情、意、行诸要素构成的系统。通过正式的、课程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理性认知,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必要方式。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创新探索了财贸素养教育课程化模式。财贸素养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正式教学计划,连续开设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开设24课时,按照“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主题设计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每个学期的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理性认识、自我行动和总结交流。在理性认识阶段,我们根据不同教育主题,主要依托学院财贸素养教育基地,通过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等商业历史文化专题教学,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理解财贸素养的重要性。自我行动阶段,即财贸素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主要依托宿舍建设、班级建设、社团活动和重大节庆四个平台,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品格的养成。财贸素养教育课程由学生辅导员具体实施。

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职业素养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我院开设了财贸大讲堂,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和职场成功人士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实训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意识。

(三)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为纽带,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

先进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好载体。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充分发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特色之路。我们除了通过课堂学习向学生传授中华商业历史文化,进行财贸素养教育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着重表现“财”“贸”行业历史文化,突出“财”“贸”行业特色。以古代布币和刀币为主题造型的学院大门,以“钱币发展史”为主题的青铜铸雕,以“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郑和下西洋”、“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商苑”石雕园,以“北京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为主题的“算盘”金属雕塑,共同构建了有“财贸元素”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展示了我院的财贸办学特色,加深了全院师生对财贸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其对财贸职业的热爱。

(四)实施职业素养证书制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评价机制

我们制定了财贸素养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并实施了财贸素养证书制度,作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根据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财贸素养课程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达到标准的学生在毕业时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可获得财贸素养证书。现在,我们的财贸素养证书制度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王府井集团、菜市口百货等首都知名企业都会优先录用获得财贸素养证书的学生。

(五)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为标准,建设专家化的德育教师队伍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建设专家化的高职德育教师队伍是关键。无论具体工作岗位如何,高职德育工作者都必须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必备的理论功底和教育能力,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和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专家,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合格的高职德育工作者。我院要求所有的德育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既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又必须熟悉相关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工作业务和素养要求,以指导学生为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世闻.关注与创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关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2]马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品牌创建、基地拓展与实效检验[J].江苏教育,2011(18).

[3]马金岭.创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

[4]孙建明,刘先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5).

[5]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8

【关键词】网络政治文化;政治现代化;民主政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043-04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它涉及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迁和整体性发展。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政治领域的发展归宿。历史经验表明,政治文化的现代性转变是实现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整体转型的重要基础,政治现代化无法脱离政治文化而孤立发生变化。近些年来,我国普通民众在互联网环境中的活动已经涉及到政治范畴,一套基于互联网络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逐步确立,正在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我国政治文化并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型,民众整体的民主素养与民主政治的要求还有落差,加之网民在不同地域和阶层之间分布不均衡,那种能够对政治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优秀网络政治文化依然处于形成之中。此时,对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对于培育具有现代精神的网络政治文化,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是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空间起点

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中主观意识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根本上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是在人类自身的政治活动中。逐步积累、延续和发展起来的。某一种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往往会通过社会成员逐代传递和继承。这就意味着,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后,政治文化并不会迅速改变,而是经过与新环境不断冲突与融合后逐步向着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方向演进。同理,人们在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活动的初期,原有的政治文化会自然的延续进这种全新的政治空间。正因如此,当前学界普遍将网络政治文化看做是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延伸或表现。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政治行为尽管会受到已有政治文化的驱使,但政治文化仍会受到这一特定环境的影响产生一定变化。特别是互联网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并受到广泛推崇的时期。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互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逐步渗透进人类政治生活,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发生转变,与其自身具有的优质属性关系紧密。首先,互联网的海量性、即时性特质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数量和方式。对于那些生活在封闭环境中、尚未完成现代化转型国家的民众而言,互联网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便捷的获取到充足的政治信息资源,这有助于民众更为科学的认知政治生活。为民众政治观念更新创造出良好的契机。其次,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特质扩展了民众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除了本国政府之外,各种社会组织、民间机构、民众自身均是互联网环境中信息的重要者,民众甚至可以接收到来自国外的政治资讯。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提供给民众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助于民众树立独立的政治人格。再次,互联网的互动性、平等性特质将互联网打造成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地位如何,不管职业怎样,普通民众都可以与政府、政府官员甚至国家元首进行直接的网络沟通,越过官僚制的科层制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民众由于权力、财富、身份、地位造成的不平等状态,激发出民众平等、自由、尊重的现代意识,原有封闭、威权的文化将难以为继。正如卡斯特指出的那样。互联网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它表现了人类超越制度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障碍以及在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现有价值观的能力。可以说。互联网环境是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点,互联网自身的特质促进了基于互联网的政治文化形态的产生。

二、执政理念调节着网络政治文化的方向

政治文化的核心是政治,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的核心是利益的支配。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必须积极主动的塑造该国的政治价值,使政治文化沿着其所认可的方向发展,以便构建起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执政者一般会通过宣传以及创制对政治文化的形成或变革进行直接规范或是间接引导。以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为例,由于孔孟之学宣扬了君尊民卑、臣服仆从、纲常伦理等观念,符合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科考的内容便被制度性的限制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久之,形成了我国“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这种文化与其说是制度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执政者理念使然。由此可见,执政者秉承的执政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治文化的形成方向。对于符合执政集团利益的政治文化,执政者会通过包括制度设计在内的种种手段予以培养和促进,而那些能够对其利益造成威胁或损害的政治文化,执政者则会制约其形成与发展。

网络文化既是一个将文化网络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网络以文化之的过程。文化借助网络进行展示和传播,网络又被赋予文化的内涵和功能,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产品,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互联网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网络政治文化愈来愈受到执政者的关注。同传统社会中,执政者凭借执政优势影响政治文化的走向一样,执政者也会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力图使网络政治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态朝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演进。一般而言,那些还未开始现代化的国家由于担心政治生态发生变化,对于互联网管制最为严格。这些国家的民众通过互联网获取到的政治信息极其有限,言论亦被执政者严格管控。网络政治文化缺乏独立发展的制度支持,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实政治文化在互联网中的显现。已经完成现代化国家,处于对现有文化的自信,以及有民众反对的顾虑,执政者对于互联网管制较松。但即使这样,这些国家仍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影响。对于那些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的国家,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政治文化更新过快引发政府不可控制的社会动荡。亦或是处于巩固和发展现有政治制度的需要,执政者通常会强化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使执政者的理念能够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于民众接受。我国就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力图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形成富有时代感的网络文化核心价值观。由此可知,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不可能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之下,执政者的价值理念会对其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三、文化素质决定了网络政治文化的质量

政治文化反映的是政治心理层面的内容,人自身的文化素质是决定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李普塞特、英克尔斯等人的研究,政治文化的形成与所在区域内民众的文化素质有重要联系。文化素质不仅是塑造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民众对现代政治价值的理解。良好的文化素质能够促使民众更加理性地对待政治生活,帮助社会成员在不同政治文化的碰撞、交融和比较中,凭借自己的理性判断和分析在更广阔的信息背景中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无法想象,一个知识贫乏,思想僵化,刚愎自用的社会群体能够孕育出进步的政治文化。

在互联网成为文化存在的特定环境中,人是网络文化创造者,网络文化理所当然地为人所用,在两者关系上。人是主体,网络文化是客体。人们一方面在改进创新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在参与网络文化,改进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无论其产生还是其发展,都直接来自于人民大众。可见,决定网络政治文化演进过程与结果的根本还是在人,而能够决定人思想意识与行为能力的文化素质将对网络政治文化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西方的研究证明。处于现代化之中国家的民众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民众对政治信息和政治符号不能清楚、深刻的理解。难以形成较强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责任心,在政治实践中无法形成高质量的政治文化。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空间后,由于缺乏制度和道德的约束,以及监视区域的严重滞后和不健全等因素。这部分群体更多的是凭感情而不是理性行事,甚至人性中最深层的那些自私、贪婪的阴暗面会充分暴露。在这些群体中形成的网络政治文化非常容易充霪着盲从、无序、极端、狂热等非理性元素。而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在进入互联网后,由于对政治生活的理解更为深刻,再加之自我约束和调节的能力较高,往往能够较为理性地行事,为高质量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已经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国家中。网络政治文化相对比那些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国家更为理性的重要原因。

四、网民结构决定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张力

政治文化是经过长期政治实践后内化于特定群体的具有明显共性的意识观念。换言之,这种具有共性的意识观念是在一定的群体内形成和展现而出的。在传统的政治文化理论中,群体一般以地域、民族、宗教等为依据进行划分,各群体的政治文化是该文化区域内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渗透加深,互联网业已成为划分文化群体的又一个重要维度,活跃于互联网络之中的网民构成这一新的文化群体。网民作为互联网中的行为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公民身份,这种双重角色使得网民在互联网之中的言论、意愿能够作为民意传导进现实政治空间,这让网络政治文化具有了特定的政治功用和较强的影响力。

对于仍然处于政治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国家而言,民众被激发出来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得不到制度的有效保障和维护。由此,他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抒发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未能充分释放的政治热情,并已经获得了同报。这就促使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不断提升,潜移默化中成型的网络政治文化对这一群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持续增强,作用范围也随着新网民的加入而不断扩大。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与网民结构具有较强的关联,特别是网民普及率及分布状况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张力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已经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国家而言,由于其拥有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网民普及率多在70%以上,处于政治活跃期的中青年网民比率更高。足够数量的网民群体较为充分的代表了现实社会中民众的政治意愿和诉求,由此形成的网络政治文化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政治意义更为突出。而处于政治现代化过程之中的国家,多数会受到经济及社会条件的限制,网民数量普遍偏低、分布也不均匀。以我国为例,一方面,网民人数虽逐年增长,但截至2012年6月,网民普及率也只为39.9%,依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另一方面,在全体网民中,制造生产型企业工人、农民工、农林牧渔劳动者的比率均低于5%,与其实际从业人数的比率极不相称,这样的网民结构预示着普通劳工阶层未能充分融入进网络政治文化的创造过程之中。如任其发展,网络政治文化将成为特定精英阶层的文化盛宴,那种能够覆盖整个国家并充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政治意识的网络政治文化难以形成。

五、现代性是网络政治文化的历史归宿

人类社会总是同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包括政治文化之间存在质量高低之别。人本身具有追求幸福的天性,对设定价值的追求以及这些价值的不断实现所带来的社会得以进化的事实,会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趋同。正如马克思谈及资本主义时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此外,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已证明。那种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存在下来的先进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与外界保持着较为畅通的交流状态,这就使得这种文化能够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能量,从而保持着一种随时应变的活力。可见,文化交流是文化具有的基本属性。从文化交流中汲取营养也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如前文所述,近十余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发生了巨变,在全球构建起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交互信息网络。人们只需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就可以遨游于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互联网世界之中,政治文化的交流成为触手可得的事情。各种政治文化,先进与落后、高尚与低俗、科学与谬误、精华与糟粕同时充斥于互联网,并处于相互交锋与较量之中。人自身具有比较和选择的意识,将现在与过去比,将自己与他人比,所有固有的旧习无论怎样负隅顽抗,生存本能迟早会导致原有低劣文化阵地的丧失。互联网提供的是一个文化比较、选择的先进平台,人们更为频繁和便捷的交流会促使那些生活在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们感触、认识到专制、封闭、威权、等级与平等、自由、法治、人权的文化差异,进而会自觉认同民主政治以及与之契合的政治文化。并自觉模仿与学习这种文化的内涵。这样。具有现代性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互联网被了解、被吸收、被传播,陈旧没落的文化价值观念被怀疑、被批判、被取代,最终形成尊重、平等、自由、包容等现代性特征的网络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87-02

1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文件精神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让大学生健康成长,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文件还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1.1不断加强思想政治道德修养。

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并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包括(1)要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2)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3)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1.2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优秀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知识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宽广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1.3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个人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必须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1)要具有高尚人格魅力;(2)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3)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4)要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5)要具有相应的社会能力。

1.4不断提高身心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策略

2.1政治素质提升策略。

高校要明确政治素质的内涵,充分认识提高辅导员队伍政治素质的重要性。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这五个方面都与一个人的政治素质联系在一起的,是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

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群体要认真学习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来观察和判断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习中锐意进取,努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素养。

2.2师德素质提升策略。

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策略有:(1)通过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从自我做起,正人先正己,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发扬自尊自强的精神,坚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正义的事业,是为了塑造青年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让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在道德、人格等方面成为大学生们效仿的榜样,才能切实体现出人格魅力,切实发挥带头作用,从而获得学生的尊敬。(4)高校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校园舆论氛围和创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校园环境,切实加强师德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以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良好形象,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3文化素质提升策略。

优秀的辅导员不能仅仅依靠经验的积累或自己的感性见解来开展工作,而应当是善于总结和思考的,应主动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和社会实践进行深入探究,将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高度,不断增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获取较高层次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要想在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文本",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解答他们心中的疑虑,消除他们思想上的困惑,就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注重拓宽知识视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其次有具有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等辅助知识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逻辑学、文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可以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世界名著,增强文化修养与内涵。通过诸多知识的累积让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达到使学生产生"敬而受教"的效果。学校应当构建有效的学习、管理组织,积极营造辅导员队伍学习型组织氛围,探索建立"辅导员沙龙"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组织结构呈扁平化的特点,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育人"与"育己"相结合,为辅导员提供学习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激发他们挑战自我成长的极限。

2.4能力素质提升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培养教师信息素质,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用更为开放、生动、形象、可亲的方式于学生交流,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二是提升教师熟练应用多种方式和方法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特点,从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全人的教育。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观念,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服务大学生结合起来,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在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全方位关心大学生,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2.5身心素质提升策略。

教师的身心素质是教师整个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教师的身心素质与学生的身心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身心素质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不但需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加需要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这就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断加强身体锻炼,以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二是具备与科学认识相关的逻辑智能,对各种影响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三是进行传导语言智能的培养,善于选择最接近学生思想情感的词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四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消除消极行为。。五是要妥善对待困难及挫折。及时分析原因,妥善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积累经验之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六是要学会调节情绪,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改进个性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使自身心理素质得到同步提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处于不断改革之中,对高校思想教育辅导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作为各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大力培养具有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加强理论学习,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科研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创新,真正发挥高等院校政治教育教师的各项应尽职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及辅导员素养培训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8.

[2]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3]姜勇,张明红,何敏.论教师的文化养成[J].教师教育研究,2008,(7).

[4]王万江,《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科教文汇,2007年11期.

[5]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研究,2008年第17期.

[6]黄学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7.

[7]李辉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政治文化的要素篇10

[摘要]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滞后的原因很多,从文化视角看主要是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了农民参政议政能力的弱化;民主意识淡薄,导致了民主体制所必须的文化土壤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积极构建新型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农村;政治文明;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基本建立,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对于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还相对滞后,造成这种滞后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原因,本文仅就制约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文化因素进行剖析。

一、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滞后的文化因素

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底层推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目前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不断凸现。主要表现为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不高,现代政治生活健康运行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心理要素——民主意识的缺乏,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现代民主理念的摩擦和碰撞,致使民主体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缺乏等等。

(一)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政治文化素养缺乏

公民的政治素质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条件,素质低下的公民是无法参与政治的。许多政治思想家都强调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柏拉图在所设想的理想国中就主张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通过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开发人的智慧,来适应民主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宣扬“内圣外王”,实际上就是把提高个人素质看作是政治的根本和基础,主张大力兴办教育,用统一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教化民众。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样落后的教育水平和低下的村民文化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民主建设的需要。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弱智者是没有民主能力的,无知者的民主能力要大打折扣。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力时,村民要独立思考、独力判断、独立发表意见;要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要审查账目、审核问题、阅读讨论材料,文盲是无法做到这些的。文化程度低的人往往目光短浅,思维狭隘,思考方法简单,遇事蛮干,不讲科学。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农民的民主意识淡薄,不能理解民主的意义和作用,也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我国农民现阶段较低的知识文化水平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极其不利的因素。

(二)农民民主意识淡薄,文化心理不健全

民主意识是现代政治生活健康运行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心理要素之一。农民民主意识主要是指农民为主张民主权利、保护合法利益而提出的自己当家作主、管理国家、集体和公共事务的思想主张。农民的民主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等,只有拥有良好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民主的发展才能平稳而有序,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走出形式化的沼泽。

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总体水平不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多数农民具有一定的民主传统和习惯,但是这种农民式的民主传统和习惯还不够广泛和普及,同时它与那种健全、高效的民主运作机制尚有很大差距。首先,农民作为民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为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务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附观念浓厚,农民群众往往不把自己作为权利的主体,而是寄希望于“上级”、“领导”、“包青天”,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其次,农民对民主认识不清,公民基本权利意识淡薄。公民的基本权利意识是社会民主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公民特别是农民的义务观念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对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认识不清,不能掌握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再者,宗族宗法观念在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由于农村旧习俗的广泛存在,诸如家族制和家长制等封建制度束缚和压抑着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意志的发育、强化,相当多的农民对封建思想、宗族文化津津乐道,许多农民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民主,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民主权利而屈服于家族权威。

(三)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制约着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就是一种顺从性文化,中国的农民就是典型的臣民,权力崇拜、等级观念、隶属意识、清官思想、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他们从不主动参与政治,不敢作自己的主人"。这样的文化传统培育不了公民意识,因此缺乏与社会主义民主相适应的参与性农民,这是当前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法社会,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家族文化在中国农民心中的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给中国基层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宗法伦理调节的主要是人际关系,而乡村民主政治属于公共政治,它主要依靠国家的法律来调节,但由于村民生活在乡村社区,他们在选择政治行为时,难免受到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如一些农民在民主选举时选亲而不选贤,甚至一些宗族力量利用宗法伦理和家族关系来扩大其影响,与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正式组织分庭抗礼。

宗法家族文化价值标准是建立于血缘亲疏的差异性之上的,与现代法律的普适性和平等性原则形成根本冲突。因此它对乡镇干部依法行政构成了严重的障碍,致使乡镇干部在依法行政和依情行政之间犹豫徘徊,法律因所施对象及与执法者关系的不同而被任意曲解,不同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标准,普遍性的法律无法发挥统一性作用。浓厚的宗法家族文化使一些农民漠视法律的存在,以家法代替国法,无法形成健全的法律环境。

在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当中,官本位的思想也主导着他们的行为模式,致使他们无法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为普通农民作出积极的榜样。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农民文化水平和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因此,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一种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的文化土壤作为支撑和平台。

二、构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鉴于农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农民政治素养不高,现阶段发展基层民主,就要着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增强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发挥民主主体作用。当前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落到实处。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不断增加的教育消费极不相适应,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降低教育费用,保证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要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要切合农村实际,对村民进行适当的民主理论普及教育,培养与民主发展相适应的平等、公平、竞争等民主意识。同时,加强普法教育,使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重点要教育基层干部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违法的发生。三是普及政治科学知识,澄清人们对政治活动的误解。要让群众体会到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政治教育尤为关键,任重而道远。

(二)运用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传播渠道,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

1.运用学校教育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

学校教育是一种正式教育,它是通过正规训练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综合素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大致形成了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成人教育三教并举的教育体系,使乡村教育有可能触及到乡村每一个潜在的和现实的劳动力。目前乡村教育的主要目的除了使农民能够识文断字,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之外,就是培养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这是农村人口在人的发展上的人格标志与政治前提,对于改善目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现状,激发农民的参政热情,提高农民的参政能力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公民意识是政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每一个公民的公民意识,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宗旨。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一直是我国目前乡村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而公民人格的培养是公民教育与公民实践的核心,对农民进行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不但有利于农民个体养成良好的性格和道德行为规范,而且有利于农民“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即法律人格)”的形成。而一旦具有了较为完善的公民人格,农民就有可能在中国的民主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作用。

2.运用大众传媒,塑造农民的政治意识

大众传媒是指电视、广播、报纸等现代传媒方式。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保持农村政治稳定、营造浓郁的政治氛围、塑造农民的政治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和引导。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和主导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塑造农民的行为模式。比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长期而系统地进行普法宣传,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法律指导。而电视中的警匪片、侦探片又为农民认识和理解当代法治精神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对法的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传统“人治”色彩的法律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富有现代精神的法治意识。在大众传媒的熏陶下,农民的法治观念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三)加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

关于民主化进程的研究表明:“"民主化必须以努力创造一种民主文化为开端”。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政治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其本身也必然处在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但是,任何向着现代化的努力都无法彻底超越传统的内核,文化总是继承和发展,政治文化也是如此。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立足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评和整合,再现并弘扬其具有现代生命力的根本精神。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与现代民主理念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首先,建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政治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基础。因为一个社会中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受教育程度、收入及职业地位越高的人,他们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就越高。贫困地区的农民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物质生活的问题,而对于政治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相对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健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全面的变化,使农村朝着有利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为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更新准备充分的经济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