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9:07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基础医学;非医学背景;oBe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019年1月2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全国高教处长会上说: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将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为工作目标。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开端,是医学教育大厦的地基。近年基础阶段师资医学背景欠缺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医学基础阶段的教学质量。经过调研,国内高水平医学院校存在着同样的难题和困扰。目前各大知名院校较普遍的解决办法是培养本校的基础医学毕业生,然而,此方式培养规模有限、周期长,毕业后就业方向无法掌握,效果不佳,所以亟需一个行之有效、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解决目前的困局。构建非医学背景教师培训体系将在强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值得在医学教育领域推广。

一、近年来基础医学教育教师现状

经调研,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或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目前皆存在基础阶段教学师资医学背景欠缺的现象[1]。尽管各家院校已经开始有意培养基础医学毕业生,弥补此不足,但数年之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2]。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近40年来非医学背景教师占比逐年攀升。据多年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调查分析,非医学背景教师在为医学生授课过程中,明显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例如在讲授疾病相关机制、微观表征、治疗药物等过程中,没有充足的医学知识来结合临床实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打击教师上课的热情,是对医学教学质量提升的严重掣肘。因此,教师们对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提升与完善,具有强大的内驱力。目前国内对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不充分,尚无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体系的先例,简单的培训讲座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此项工作细致繁杂,但意义重大,是医学院校亟须解决的重要工作。

二、基于oBe的非医学背景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设计

美国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最早提出基于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并将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确保学生能获得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3,4]。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和核心[5]。青年教师科研、教学任务重,依据oBe模式,有针对性的逆向分析,找到需要补充的短板,靶向培养,可以达到实质性、高效的培养效果。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体会,构建具有可行性、科学、系统的培训及反馈评价体系,加强非医学背景教师的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思维,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明确“我们想让学生(非医学背景教师)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一)准确梳理学习内容和范围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回溯、梳理非医学背景教师的知识薄弱点,确定教师理论学习的主要课程和知识范围。内容既要涵盖教师需要的知识,又要实现高效、尽量节省时间的要求。

(二)非医学背景教师培养体系设计通过调研分析,形成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内容上包含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式灵活,包含课堂学习、智慧教室学习、临床见习与案例讨论、慕课学习等有效形式;培养进程结合教学导师制。

(三)构建合理的考评和质量监控体系对考核方式和难易度的把握需要充分研讨,既要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又要不对教师造成过重的负担。

三、系统化培养措施与考核评价

(一)签订培养协议非医学专业背景,面向医学类专业学生授课,承担医学基础类课程的新进青年教师与学院签订培养协议,进行系统化培养。非新进青年教师,鼓励参与到培养体系中去,教师积极性高。

(二)系统性培养措施建立非医学专业背景教师跟修临床医学主干课程制度。非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需全面系统地进行本专业课程和相关医学专业课程听课,悉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要求修完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等7门医学专业课程。进入临床,弥补临床知识与实践的不足。根据专业侧重、授课中发现的欠缺,分析教师需要进行临床实践和见习的科室,形成合理的临床学习知识结构,进入附属医院,参与临床案例讨论、见习、查房等活动,强化临床思维。建立有效交流机制,密切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建设良好的沟通桥梁。丰富培养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学习情况,逆向分析,查找知识短板,选择性地参与系列活动,如听取医学知识讲座、参与医学论坛交流、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慕课微课等形式,补充医学知识。通过教学导师制、教学活动日听课、集体备课等灵活的教研活动形式,以手把手、一带一等方式,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考核与评价课程学习考核。课程修满后,可以自行申请参加理论考试,不通过者暂停授课及职称评定资格。试讲制度,严格准入把控。进行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前,必须申请试讲,由院督导专家、青年教师带教导师、学系主任、副主任及教师等试讲效果进行评价。入职三年内,督导组专家随机听课并进行评价,评价不合格者暂停授课及职称评定资格。

四、反馈与改进

通过及时有效的监控与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形成科学合理的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素养培训体系闭环,长效机制强化师资综合素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医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一项任重道远、意义重大的工作,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构建形成完善的培养和考核体系,将会高效地提升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素养和水平,提高学校基础阶段医学师资综合素质,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业臣,刘畅.非医学背景教师做好基础医学教学工作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5):420-422.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及抽样方法采取整体调查的方法,选取我校2007、2008和2009年级的药学J、中药学二个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100%。

1.2调查方法参考国内其他医学院校课程开设情况自行设计调查表,以学位课程设置、调整和增设的选修课程、专业前景和就业意向为主要内容,采取无记名调查问卷法,由被调查人自己填写。

1.3数据分析由SpSS统计与案件分析,采用率及构成比等指标进行单元素描述分析,其中对合理性调查结果采用X检验。

2结果

2.1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

2.1.1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目前我校药学专业可设的主干学科包括公共课、化学类、医学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选修课,核心课程包括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事管理学、医药数理统计学等。

2.1.2学位课程由医学基础课、公共课、化学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根据教学大纲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公共课学时624占总学时(2816)22.16%,基础课学时704占总学时25%,专业课学时816占总学时28.98%,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学时(584)和实践课学时(338)的比例为1:0.579;毕业实习8周,毕业设计15周,共计23周。经调查结果显示:对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整体情况认为满意136人,占73%,不满意50人,占27%;总体来看对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目前认为基本合理。调查结果见表1。

2.1.3选修课程设置经调查,药学专业通过几年的教学,认为临床药理学、药品营销学等课程均可作为药学专业学生选修课程,针对增设选修课程的调查结果见表2。

2.2实践能力培养

2.2.1生产(毕业)实习根据药学专业教学计划目前安排药学专业学生的生产(毕业)实习时间为8周,经调查认为毕业实习时间合适92人,太长4人,太短的94人。

2.2.2毕业设计药学专业安排毕业设计时间15周,经调查认为时间合适141人,太长36人,太短9人。

2.3专业前景和就业意向见表3

2.3.1专业前景药学专业多数学生认为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较好,比如在医院药房、医院制剂、药品生产、药品研发、药品经营、药品检验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体现办学特色方面仍需改进和完善。

2.3.2就业意向目前有390人次分别选择在医院药房、医院制剂、药品生产、药品研发、药品经营、药品检验等方向就业;51人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在通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个性培养,这样也能改善药学人才的知识结构。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3(a)-0149-04

applicationofsituationalteachinginthepediatricclinicalprobationforstudentsofseven-yearprogram

DinGYingxueCUiHong

Departmentofpediatrics,BeijingFriendshipHospital,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ofsituationalteachingmodeinthepediatricclinicalprobationforstudentsofseven-yearprogram.methodsClinicalprofessionalseven-yearprogramstudents,Grade2009ofCapitalmedicalUniversity(practicedinDepartmentofpediatricsduringSeptember2014toDecember2014)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twogroups,situationalteachinggroup(24students)andtraditionalteachinggroup(20students),situationalteachinggroupwasassignedtosituationalteachinggroup,traditionalteachinggroupwasassignedtotraditionalteachinggroup,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wasassessmentbystudenttestscoresandinfluencesofstudentswererealizedbyquestionnairesurvey.Resultstheoryscoresofsituationalteachinggroupwas(89.2±3.6)scores,it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traditionalteachinggroup[(86.1±3.3)score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However,clinicalskillsbetweentwogroupswerecompared,thedifference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Questionnairesurveyresultsshowedsituationalteachingpromotedtheskillsofself-study,collaboration,clinicalthinkingmodeandproblemsolving.ConclusionComparedwithtraditionalteachingmode,situationalteachinghighlightedthesuperiorityofhighpositiveinitiativeofstudents,reliableacceptanceandmorehelpfulincultureoftheclinicalthinking.

[Keywords]Situationalteaching;Clinicalprobation;pediatrics;educationoflongschoolingprogram

长学制医学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要,由于长学制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和学制特殊性,在学业发展中存在一些独特的规律[1]。七年制医学专业设立之初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达到硕士水平的高级临床医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个医学院校制订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整体优化,面向临床,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2]。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中非常独特的一个学科,从新生儿至14岁各年龄层次均有,由于其年龄特点,多数患儿不能主动叙述病情,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病情关注度高,情绪易激动。七年制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时间均较五年制医学生长,不仅要学会运用有效的医患沟通方法及儿科诊疗技巧去解决临床的诊治问题,更要注重此阶段的临床思维方法和临床技能的培养[3],因此七年制儿科临床见习面临较大的挑战[4]。

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儿科学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发展。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在七年制儿科临床见习中尝试情景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情景教学(situationalteach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5]。情景教学以教育心理学中的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为理论基础,确认了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任务、环境等各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6]。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既有助于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又能增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7]。近年来,情景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8-9]。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儿科见习时间为2014年9~12月,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情景教学组,其中情景教学组共24名,男8名,女16名,平均年龄为(22.06±0.38)岁;传统教学组20名,男6名,女14名,平均年龄为(21.95±0.56)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实施

1.2.1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灌注式床边教学。即老师起主体作用,带领学生床边观察患者,可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操作,最终由老师集中概括分析该病的发生机制、病理演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12.2情景教学组①在见习前1周,预先向学生提供病例,并提出问题,3~4人为一组,让学生围绕问题,查找和搜集相应的资料,给出结论,并说明诊断依据。②见习时根据病例设置情景,情景的设置含有大量鉴别诊断信息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学生需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患儿家属、患儿,模拟不同的场景如门诊、病房或院外发病地点。情景设计的主题与教学的病例一致,模拟患儿及家长叙述疾病的发生、发展,模拟医生进行问诊、检查及初步处理过程。模拟情景的训练不仅促进学生融入真实临床环境,也易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际之间搭起桥梁,培养临床思维。③情景演练时,授课老师作为场外旁观者应引导“患儿”扮演者表现出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医生”扮演者学会准确、全面的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引导学生针对情景模拟案例中的问题做出决策和选择;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病例的复杂性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不死记课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④讨论:首先同一组内学生自评,针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获得的病例信息是否详细、准确,根据现有信息得出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及需进一步完善的检查,指出自己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其次不同组之间学生互相评价,指出他人在模拟演练过程中的不足或成功之处;最后是教师总结,此次演练是否成功,得出的病例信息是否充足,方法是否得当,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也是临床思维模式如何形成的过程,所以说教师的最后点评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情景演练中,主题设置如下:①如何通过问诊获得有用的病史资料;②患儿年龄小,查体不配合,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医患互信,并快速准确地进行体格检查;③结合患儿的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认为最可能的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④还需要进一步做什么检查协助诊断;⑤可能的鉴别诊断,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⑥初步的诊疗计划。问题均按照临床思维、临床实际操作和治疗的过程设置。

1.3考核评价方法

分为专业知识考试和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专业知识考试:满分100分,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传统题型,重在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还有综合分析题,多是对病例的分析,重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满分50分,主要是考察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由教研室统一出题。考试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就情景教学模式,咨询学生的意见、看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试成绩比较

情景教学组学生的专业知识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92%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模式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91%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模式能提高其组织、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95%的学生认为课程目标明确,课前预习有的放矢;91%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的组织、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85%以上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可提高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提高。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是否激发更多想法及是否能积极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持肯定态度的比例相对较少,具体见表2。

3讨论

七年制医学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能参与国际医学科学竞争的高级临床专业人才[10]。在临床实践中,很少碰到与书本的描述完全吻合的所谓“经典”患者,要求医生能准确把握患者的临床特征,抓住主要矛盾,把采集的患者信息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明确定位、准确定性,这就是疾病的诊断过程,也即临床思维形成过程。为了适应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尝试对七年制医学生的儿科学教学进行改革,改变常规的课堂总结-床边实践模式,建立新型的临床教学模式。情景教学以典型病例为背景,设立情景模拟,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对临床思维模式有感性认识,使其顺利过渡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更快适应环境,增强信心,不至于刚开始就被临床的复杂情况弄得晕头转向而失去学习的兴趣[11]。目前各大医学院校开展比较广泛的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Barrow教授最先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把病案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引入教学,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12]。pBL教学虽然有上述众多优点,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已有20多年的实践,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仍然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可能由于是建立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科研设计少,近似于自学的方式对学生要求高,设计病例有难度以及查阅资料较费时等问题,因此一直未完全代替传统教育。所以,对于医学教育者来说,需要不断地摸索适合不同学习对象及要求的教学方法[13]。

在现在的医疗模式下,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儿科医师所面对的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不愿配合床边示教,即使有的家长同意,但由于患儿年龄小,主动配合意识差,常常不能使诊疗过程顺利进行。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我们在七年制儿科见习教学中开展情景模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模拟患者的基本情况、医生的临床问诊,在模拟患者时学生需要充分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向“医生”表述自己的痛苦,而医生的模拟就需要快速进入角色,准确利用所学知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同时还要应对患者不同于书本的“意外”情况,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以床边教学为代表,其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对教学条件、设备要求低,各级医院均可开展,但从现代教学理念来看,床边教学模式过于单调,仍以填鸭式带教为主。部分老师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直接在床边再次复述,部分老师则将床边教学当成临床查房,在讲述过程中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而学生只作为诊疗活动的“参观者”,不利于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并且在目前医患矛盾紧张的情况下,患者往往不配合床边教学,不允许过多的学生在床边听讲,不配合学生的反复查体及问诊,医学生和患者之间交流困难,达不到互动目的[14]。见习是学生首次接触临床,面对患者其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都相对比较差,或者说不熟练,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知怎样才能更贴切的与患儿尤其是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互信。这是初入临床的医学生很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在今后很长的见习、实习路上会越来越困难,甚至部分学生会因此丧失自信心,不利于高端医学生的培养。情境模拟教学可使学生在情境模拟中有较多的机会与“患者”交流,而“患者”扮演者不是真实患者,有助于心情放松,提高自信,为今后的医患沟通、诚信建立打下良好基础[15]。同时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所有问题都不是既定的,通过在交流中不断创造新的情境,迫使他们不断地思考,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临床思维模式;同时,角色的扮演让大家学会换位思考,对学生很自然地进行“医者父母心”等医德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16]。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转化医学;现代肿瘤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06-0100-02

一、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是当代医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转化医学的实践,医学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较好的培养与提升。作为培养医学工作者的主要场所——医学院校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创新对于提升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虽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医学类院校也能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医务工作者,但是,通过转化医学的渗透,这些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转化医学非常注重对患者的研究,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可得到完美的结合。转化医学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但是想要大范围地推广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二、现代肿瘤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法滞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受生活环境、工作节奏、饮食习惯、家庭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肿瘤患者明显增多,虽然医学工作者加大了对相关学科的研究力度,但是系统性的肿瘤治疗理论及研究体系尚不成熟。作为当代医学工作者的发源地——医科类院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滞后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在实习阶段对学术类会议的参与积极性不强,参加会议后资料翻阅查证意识不足,无法通过专业知识的引导提出自己的见解。部分教师固守己见,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不全面,无法结合当代先进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创新。

(二)对学生職业素养的培养意识不强

当代社会肿瘤病患非常多,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国卫生资源和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肿瘤防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今天,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综合素养的要求更高,除了规范化的治疗之外,良好的服务意识与职业素养也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落实。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无法逃避的,在日常的医疗服务中,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不高,片面地认为只有专家、主任才能提供更好的治疗,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实习生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有着直接的关联,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从心理抗压、正确三观引导等方面着手改进。

(三)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近年来对高校教育给予了较大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很多医学院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并进行了专业增设、校园改建,内部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落实。但是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影响下,很多优质教师成为紧缺资源。部分高校在人才开发及管理上没有予以重视,缺乏科学评价及奖惩的工作环境下,对教师的评判侧重于强化科研成果,忽视了对教学工作的创新。长期在安逸、稳定的工作环境下,部分教师逐步放松了自我要求,学习意识及能力下降,所讲授的课程无法与社会接轨。基于医学分支联系密切,在具体的肿瘤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侧重点也不同,各学科往往针对自己治疗的优势讲授,如胃癌和结直肠癌主要在外科学的普通外科章节,授课教师则侧重于手术的指征和术式讲解。在各执一词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无法对肿瘤学形成一个全面、科学的认知。从高校肿瘤学教学现状来看,专业性较强的常驻医学教师非常少,缺乏实践经验指导下的肿瘤学教学无法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的新一代肿瘤学人才。

三、转化医学背景下对现代肿瘤学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腫瘤学研究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及水平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现代肿瘤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实践性,基于肿瘤病变的不可控性,与时俱进地提升治疗水平需要通过现代肿瘤学教学课堂改革来实现。转化医学对改善当前高校肿瘤学教学现状非常有利,在转化医学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兴趣与责任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样,当代高校医学教学工作者应明确自身职责,在实践教学中围绕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适应社会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同时将为祖国医学事业输送大批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为我国医疗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在转化医学背景下对现代肿瘤学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转化医学是医学事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构思,它更加侧重于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通过对转化医学发展现状的分析,很多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对转化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实践的结果也有目共睹。新时期,在转化医学背景下对我国现代肿瘤学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转化医学的引导及实践,我国未来肿瘤学将取得更好的成就。同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通过对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的肿瘤患者将接受到更加专业的医学治疗。

(一)强化师资力量,增强医学院校师生的科研积极性

医学院校师生的整体素质有待较高,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与道德素养,作为现代肿瘤学课程的引导者与设计者,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会极大地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及水平。为了强化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力度,教师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进行课程设计,兼顾每一位学生,将精英化教学与大众化教学相结合,提升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科研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肿瘤医学储备更多的优质力量。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肿瘤学教学的实践性较为突出,在参与社会实践之初,学生难免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在与新同事、新领导的相处中,实习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为了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医院工作环境。在校期间进行频繁地模拟教学,并适时参与当地医院临床实践,通过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来增强学生对医务工作的理解及认知,树立恪尽职守、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

在转化医学背景下,教师也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心理引导与自我能力提升,根据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加强专业技能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前医学事业发展较为迅速,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發展。在转化医学背景下,教师应从自身的经验进行讲解,借助多媒体教学及案例教学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临床观察机会,让学生将所见所感进行分享,做好实验评价分析,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肿瘤学科临床操作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信心与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为患者的安全负责,这些都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强化。

(四)借助实施病例式教学法优化教学质量

pCmC(problem-originatedClinicalmedicalCurriculum)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进行启发式教学,把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早期结合,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肿瘤学课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任何临床患者,对疾病的症状、体征等一无所知,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病例式教学可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联系临床应用,接触临床诊断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理论课教学时,先将教学内容通过病例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病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使他们在运用已有知识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五)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5

开设分娩室和产科病房的446家医疗机构共有专职助产士1136人,其专业背景以普通护理专业为主(565人,占49•74%),其次为助产专业(439人,占38•64%)和临床专业(132人,占11•62%)。现有专职助产士学历以中专(468人,占41•20%)和大专(459人,占40•40%)为主,本科(190人,占16•73%)和硕士及以上(19人,占1•67%)较少。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现有专职助产士专业背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学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省、市级医疗机构现有专职助产士学历相对较高,详见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现有助产士学历再教育主要以自考为主,占90•63%,函授和脱产的比例很小。

2医疗机构助产士需求

开设分娩室和产科病房的446家医疗机构中,有236家认为现有助产士数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占52•91%;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今后对助产士需求数量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省级(2•65-2•95)人、地市级(2•46-2•81)人、县区级(2•28-2•80)人和乡镇级(2•59-3•66)人。所有调查的473家医疗机构中,有417家表示愿意接受我校助产专业的实习生,占88•16%。在对医疗机构今后招聘助产士的专业背景与学历要求进行分析发现,261家(55•18%)医疗机构表示将主要招收助产专业毕业生,448家(94•71%)医疗机构表示将招收大专及以上学历助产专业毕业生,其中要求为大专学历为365家(77•17%)。

3讨论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6

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加强对湖南省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践教学中心”等学科平台的建设,结合国内外高校调研和国内公共卫生机构走访交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理念。该理念拟概括为:①培养预防医学学生全球视野,不局限于国家和政府边界,而应客观分析全球性因素和多元文化环境中对健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提高跨文化领域交流和学习能力。②引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应急意识,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报告与预警应急处理处置效果评估等。④培养学生全球协调发展型卫生观,即“公共卫生与全球生态系统融合,自然-社会-心理-生态-健康”一体的全球多元协同卫生观”,以全人类健康为内涵,以全人类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2全球化背景下预防医学人才应急能力培养举措

2.1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应急技能培养

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景特点,结合传统教学内容中应急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与难点,拓展和优化传统预防医学专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教育教学内容,对全球化视野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评估等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切实提升应急技能。如:指导学生熟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应急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训练,掌握应急储备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与情景模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技术方案,独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提供相关预测预警信息,跟踪监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能力,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报告和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及处置信息能力,协同处置跨区域、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和报告能力等。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与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较单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块,优化与拓展应急教学模块,增设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教学内容,搭建层次分明、实效明显的应急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技能实践教学质量

一支稳定且与应急实践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急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多数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与联系不够,不熟悉公共卫生机构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技能,而且应急技能训练类教材偏少且更新速率慢,导致高校教师应急教学偏重理论,应急技能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流程与技能,但其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鼓励高校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选派部分高校教师至公共卫生机构进行短期交流与实践,从公共卫生机构选聘部分熟悉公共卫生应急技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预防医学学生前往公共卫生机构完成毕业论文,在部分高水平公共卫生机构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全方位加强应急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实践教学质量。

2.3强化应急案例教学,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80-02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起病急、危害大等特征[1]。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异位妊娠病例不仅是妇产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也是外科、内科等其他专业临床医师在对引起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能够初步诊断或排除的。同时异位妊娠也是妇产科学教学大纲中的重点课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但是由于临床上相当一部分异位妊娠患者均为急诊就诊,而且涉及患者“隐私”,故教师在见习课中很难向医学生提供满意、真实的病例,无法将课堂所学内容结合到临床应用当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情景模拟教学法设计应用于异位妊娠的见习课中,结果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重庆医科大学2007级临床医学七年制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41名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授课;44名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平均成绩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教学时间均为4个学时,每学时40分钟。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即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带领学生进入病房分组询问病史、最后由教师对学生采集的病史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组学生在上课提前一周安排自学教科书中异位妊娠的内容。经过自愿报名,由四位同学分别充当预设两个场景中的患者、家属;另外四名扮演医生及助手的角色。教师根据设计的剧情对扮演患者及家属的学生提前培训,掌握相应的病史资料,并做好演练,阳性病史资料必须在“医生”问及后才能提供。

1.2.1情景设置

首先由“家属”陪伴“腹痛”的“患者”出场就诊,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医生”接诊、询问病史、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等。教师在旁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出示“患者昏迷”、“患者面色灰白、乏力嗜睡”等信息提示牌,此时医生就应当尽快在采集病史的同时进行生命体征检查;教师可再次出示“患者血压80/50mmHg,脉搏125bpm”等提示失血性休克的信息,医生就应当立即在完成必要的查体(如移动性浊音的叩诊)同时实施休克的抢救,并且安排相应的辅助检查。如果决定要实施侵入性的有创检查,如盆腔检查、腹腔穿刺、阴道后穹窿穿刺等,此时就可以借助女性腹部和盆腔的模拟人体标本来进行相应的操作,并且在操作同时要求汇报出该操作的必要性、注意事项、结果判定方法等,最后得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在整个进行过程中,“医生”还需要同时安抚“患者”、“家属”,及时沟通病情并且完成相应的知情同意签字手续。另外一项场景则是设置患者腹腔内出血不明显、有明确药物保守治疗愿望和指征。最后由教师进行情景模拟的总结和点评。

1.2.2考核方法

课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气氛、理解记忆、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以百分制打分,85分以上为满意。学期末全部课程结束后,在期末考试中根据教学大纲设置异位妊娠相关知识内容的试题,对学生进行理论考核,两组学生进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和统一阅卷。实践操作考核则是选择妇产科最基础的盆腔检查、阴道后穹窿穿刺作为题目,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评分。

1.2.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2.结果

2.1学生满意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3.18%和80.49%。实验组学生多数反应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记忆深刻,但是相对学时较短,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对照组学生则表示授课方法不够生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在真正接触患者时,患者的配合度较差,更没有机会进行盆腔检查等实际操作,见习课的实践性难以体现。

2.2期末考试中涉及异位妊娠的题目有选择、名词解释以及病例分析题,分值共20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15±2.89和14.73±3.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妇产科学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病理生理和妊娠的病理生理变化的学科,绝大多数医疗操作都涉及女性患者的生殖器官,这在我国家传统观念中属于特别隐私的“”。一方面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尽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作为教学医院的带教教师,还要满足学生的要求,依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实践学习,保证优良的教学质量,两者之间的矛盾困扰着师生双方。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也积极探寻解决矛盾的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便,特别是缺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以及与患者的互动等必要环节。想要顺利进行教学工作、保证培养合格的医学后继人才,探讨与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势在必行。我们在不断探索实践新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应用情景模拟法进行妇产科见习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操作技能以及医学人文素养有很好的效果[2,3]。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手段之一,产生于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各种现实场景,达到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表达沟通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培养,广泛应用于公安刑侦、法律、消防、干部管理、商务管理等教学领域[4]。目前医学教育中情景模拟教学法更多的是应用在护理学领域,相关的文献报道也比较多[5,6],而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只有少数散在的研究实施,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评价。

我们特意将考核时间放在学期结束时,这样能够更真实的反应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从结果来看,实验组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学生期末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法组的对照组,特别是对妇科检查、后穹窿穿刺这两项基础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检查结果判断、意义等有跟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学时安排限制,目前还存在时间偏少、学生参与面相对小、场景设置较单一等不足。为了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现已申报了情景教学法在妇产科应用的教学课题项目,对该教学法的实施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如果项目如期实施完成,拟将该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课,乃至其他科目的见习课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5月第二版,70-76.

[2]宋朝霞,刘冰,朱玉琢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遗传咨询教学中的应用.吉林医学,2011,32(22):4735-4736.

[3]马伟光,梁涛,陈京立等.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情景模拟教学病例的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58-260.

[4]罗丽珊,赖建力,李帅兵.现场模拟教学法在消防队员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2):116-117.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临床实训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7(a)-0127-04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implementationandeffectofdiversifiedteachingmethodinclinicalpracticeteaching.methodsintheclassofclinicalpracticeteaching,thediversifiedteachingmethodswithelectronicstandardizedpatient(eSp)scenesimulation,studentsstandardizedpatients(SSp)scenesimulation,case-basedstudy(CBS)andteam-basedlearning(tBL)wereused,andtheoperationtestandquestionnairewerecarriedon.ResultsaftertakingscenesimulationteachingmethodsandtBL,thetheoryscores,operationalscores,in-classtestscoresandintegratedtestscoresintheexperimentalgroup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comparedwiththoseofcontrolgroup(p<0.05orp<0.01).aftertakingCBS,theoperationalscores,in-classtestscoresandintegratedtestscoresintheexperimentalgrouphadsignificantdifferencescomparedwiththoseofcontrolgroup(allp<0.05),whichhad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oryscorescomparedwiththatofcontrolgroup(p>0.05).theresultsofquestionnaireshowedthat91.94%ofthestudentswereagreedwiththenewteachingmethod,79.03%ofthestudentsthoughtthatitcouldstimulateinterest,enthusiasmandinitiativeinlearning,improveprofessionalquality,enhancetheteamconsciousness,improve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andmedicalhistorycollectionability,hands-onabilityandproblemsolvedskills.ConclusionDiversifiedteachingmethodcaneffectivelyimprovetheclinicaloperationalskillsand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ofstudents,stimulatethelearningenthusiasmofstudents,whichisworthyoffurther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Clinicalpracticeteaching;Diversifiedteachingmethod;effect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临床医疗工作需求的医学实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点。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正式出台了《全球医学生最低基本要求》文件,文件指出临床技能是培养医学生最基础、最根本的要求[1-2],而临床实训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临床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临床实训教学面临医患关系紧张、教育扩招、医疗风险(如穿刺)、伦理(如妇科)等诸多问题,使得临床实训教学的需求与实践教学现状严重冲突,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阶段教学需求,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随之新起的情景模拟教学法、病案导入式教学法(CBS)、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倍受当今医学教育重视。本研究在临床实训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改革,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取各种教学方法之长,有目的地选择相适应的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深受学生欢迎,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河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4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65名,男生59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2名。

1.2方法

1.2.1情景模拟教学法

1.2.1.1环境设施建设及电子标准化病人(eSp)模拟准备模拟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房间建设为门诊、病房、产房、外科检查室、妇科检查室、iCU、注射室。购置计算机虚拟患者(virtualpatient)、模型教具(model-basedsimulators)、高仿真模拟人(integratedproceduresimulators)等高仿真仪器设备,营造出真实临床工作情景,使学生进入实训室似进入临床工作环境一样,能够很快进入医生角色。

1.2.1.2学生标准化病人(SSp)模拟准备[3]编写剧本: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专业》为指导,以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为核心,由经验丰富的临床代教老师编写SSp剧本。剧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SSp的基本要求,如守时、表演忠于原剧本等;第二部分是SSp剧本的重点,以常见病种为单元,设定模拟相应的症状、体征。培训及选拔SSp:招募志愿者学习剧本,而后依据剧本集中培训6个学时,选择合格的培训者作为SSp。

1.2.1.3eSp模拟形式运用于临床实训教学以《诊断学》心肺听触诊及腹部触诊实训项目为教学内容,实验组选择心肺听诊触诊电子模拟人,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学习需求选择各种生理性听诊音和各种病理性听诊音,在特定听诊部位做各种听诊练习,电子模拟人还可模拟心前区震颤,心包或胸膜摩擦感、触觉语颤等胸部触诊体征,供学生触诊练习。腹部触诊实训项目:在腹部触诊电子模拟人上,进行腹部触诊检查。带教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性地使电子模拟人呈现正常肝、脾的大小及各种病症所致肝、脾大小及质地的改变,供学生触诊检查练习。《内科学》四大穿刺手法训练,可在胸穿、腰穿、腹穿等模型上进行穿刺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及观看录像等方法进行学习。

1.2.1.4SSp模拟形式运用于临床实训教学实验组采用SSp教学。SSp以扮演的病种为单元,模拟不同患者的典型症状及体征,提供学生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及沟通技能训练。SSp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患者扮演者又是教学评估者。SSp和实验组学生均能在角色扮演中获益,教师在临床实训教学中主要是指导者和评估者。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法。

1.2.2病案导入式教学法

1.2.2.1病案编写实验组由经验丰富的老师依据《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精心为学生挑选典型病例,组织编写制作多媒体病案课件。编写病案的宗旨是突出学习重点,具有代表性,尽可能涵盖多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由常见病诊断和治疗逐渐延伸到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1.2.2.2实施实验组播放单元典型病案课件,根据病案课件给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组织4~5人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病案讨论分析,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对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逐一分析、判断,最终给出诊断结果及治疗措施。而后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讲,给出正确答案。通过对病案的讨论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

1.2.3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

1.2.3.1课前准备[4]本法在急诊学实训教学中运用,首先推选两位资质较深的实训老师分别主持tBL教学和传统教学,组织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集体备课,准备课件和病例资料,制订较完善的教学方案并对教学环境进行选择和布置。

1.2.3.2实施实验组5人组成一个急救团队,推选一名主任,由主任分配组员工作任务,组员分别做生命体征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做心肺复苏术和建立静脉通道等一系列诊断及施救措施。对照组按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

1.3教学效果评价

随堂测试:使用不记名的方法于每次课结束前15min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使用100分制进行评价[5]。期末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考核相关理论知识并对临床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满分各为100分。综合评价:带教老师根据随堂测试、期末考试及形成性考核成绩(考勤+总结报告+小组自评和互评)对两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成绩使用100分制。问卷调查:课程完成后,带教教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兴趣度、自学能力等[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tBL后,实验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随堂测试和综合测试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CBS后,实验组操作成绩、随堂测试和综合测试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问卷调查显示,91.94%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表示认同,79.03%以上的学生认为其可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病史采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2。

3讨论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与国际化标准要求差距甚远,教学效果不明显。医学教育始终是为临床医疗服务的,但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医学院校的难题,临床实践技能更是医学教育尤其临床医学教育的核心环节[7-10]。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是以“三段式”教育模式为主,即“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医院实习”,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11-12]。本研究采用eSp情景模拟、SSp情景模拟、CBS和tBL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临床实训教学效果进行探究。情景模拟教学法其优势是利用仪器设备和标准化病人,模拟患者和临床工作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风险的模拟场景,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模拟情景中进行临床技能操作[13],规避了医疗风险、医患关系紧张、医学伦理等矛盾冲突。为此我校建立了医学模拟实训中心,营造出相对真实的临床工作情景,学生如亲临其境,能够反复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训练。模拟实训教学课程适用于诊断学、妇产科学、外科学、护理学等多个临床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模拟形式包括高仿真模拟仪器设备和SSp两种。高仿真模拟仪器设备形式教学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单元大纲要求和专业技能操作特点,结合模拟仪器设备的性能特点,选择适宜的模拟仪器设备和模拟形式,使各种模拟形式优势互补,贴近临床,能充分发挥其模拟形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SSp形式教学指经过培训后的学生,能恒定、逼真地模拟临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而接受学生检查者,旨在扮演患者,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充当患者、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的模拟患者[14-17]。本研究中引入SSp,其优势为能够在真人身上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能训练医患沟通技能,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和评估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本研究中采用的CBS教学法是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病案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兼顾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8-23],其教学优势是以病案为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对病案分析、讨论,早期接触临床问题,将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发现临床实际问题并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另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临床各科的临床逻辑思维训练。tBL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学家于2002年提出的创新性并逐渐兴起的教学模式[24-25]。此模式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团队协作训练,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教师是教学参与者,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讨论。本研究将上述方法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训教学中,表1结果显示,在临床实训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团队教学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随堂测试和综合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病案教学法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操作成绩、随堂测试和综合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调查问卷结果表2中可以看出,在临床实训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后,医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满意的有49例,占79.03%;在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面满意的有58例,占93.55%;在病史采集能力培养方面满意的有44例,占70.97%;在学习积极性培养方面满意的有47例,占75.81%;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满意的有49例,占79.03%;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满意的有47例,占75.81%;在增强团队意识方面满意的有57例,占91.94%;在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面满意的有58例,占93.44%;在运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满意的有53例,占85.48%;对新的教学方法满意的有57例,占91.94%。

综上所述,笔者在临床实训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特别关注现代医学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积极探索和运用医学教育新形式,根据临床实训教学中技能训练项目不同,选择相适应的新兴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把新兴教学方法和临床技能训练项目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有效解决了实践教学需求和实践教学现状的矛盾冲突,为学生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临床实践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医患沟通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江淑芬,王珂,姜一农,等.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5,36(1):95-97.

[2]文宏,邓东红,程鹏.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医学与哲学,2011,32(3):67-68.

[3]张丽萍,赵献敏,彭新,等.中医药院校运用学生标准化病人进行医患沟通实训技能教学的探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2):37-38.

[4]吴艳,任世鹏,唐婉容,等.tBL教学法在牙周病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107-108.

[5]伍小青.浅析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见习中的教学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6):175.

[6]魏霞,张兵.情景模拟教学在麻醉本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7):6-8.

[7]张锦英,白延丽,王昊.临床实践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终极平台[J].医学与哲学,2014,35(5a):75-77.

[8]黄睿彦.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模式变迁与趋势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2,33(11a):56-58.

[9]黄桂成,金桂兰,汪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中医学生临床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7-48.

[10]王杉.应对挑战力促医学临床实践质量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9-20.

[11]周俊俊,姚继红.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药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5,36(6B):81-83.

[12]官园园,王锦帆,沈洪兵.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4,35(9a):88-90.

[13]孙玉倩,孙禀赋,崔颖,等.癌症病情告知技能培训课程对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课程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2,33(11B):77-79.

[14]郭杰芳,施新岗,徐晓璐,等.应用学生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2):1706-1709.

[15]颜正茂,忻耀群,申振宇,等.学生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03,8(4):36-37.

[16]吴丽萍,张建军.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441-442.

[17]于跃,杨善兵,王志农.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92-93.

[18]卢书明,马亮亮,李艳霞,等.案例教学联合模拟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99-3301.

[19]须玉红,潘海燕,王新玲,等.学生标准化病人在《传染病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6):125-127.

[20]李春艳,王莺燕,刘丹,等.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模式在医学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6):126-128.

[21]张春青,杨辉.案例教学法结合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神经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99-102,107.

[22]陈新林,莫传伟,郎建英,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本科《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和实施[J].现代医院,2015,15(1):120-121.

[23]秦立国.基于CBS+pBL教学法在高职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31-133.

[24]何莹,郑希付.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6-7.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9

执行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没有执行力,任何优秀的战略与策划都是空谈。多年来,我院一直致力于培育执行文化、构建执行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医院健康、快速发展。

1加快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变革,建立和健全提高执行力的保障机制

1.1对组织结构进行了设计和改造组织中,员工是每项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只有每个员工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美,才能确保医院整体战略的实施。在组织结构的改造中,医院取消或合并了职能重叠、功能相近的机构,使职能管理科室由原来的15个精简到8个,人员在原来的基础上精简了30%,基本上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打破了等级层级的部门分工带来的障碍,强化了员工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达到了一种“无边界”的管理状态。积极组建多功能工作团队,采取先乘后减、先事后人的方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员工既得到了培养教育,又在培养过程中升华了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增强归属感和地位提升感,凝练了团队的合力。

1.2对组织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再造医院以首席医师负责制为核心,实行了“宽带薪酬”,该薪酬制度设计在以结果为导向的基础上,突出了以能力为导向,鼓励员工通过增加技能来提高薪酬;在激励机制上,运用强化理论通过物质、荣誉和精神上的正负激励,强化和塑造员工的学习行为,实现了医院期望的行为和结果;在反思机制上,改单环学习为双环学习模式,通过案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医院发展目标、政策和常规流程进行修整;在创新机制上,鼓励员工自我超越,建立了“合理化建议奖”制度,激励科室和员工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科研和项目公关;在强调以理服人的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大力推行以情感人的道德教育,使制度的约束和道德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2以构建制度文化为基础,提高执行效率

提高执行力,必须有健全规范的制度作为支撑。我们确立了“德法治院”的指导思想,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规范化运作机制,修订了《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全员绩效考核方案》、《职工奖惩细则》等,按照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细化了质量管理目标,量化、细化了考核办法,形成了人人参与考核、事事有人考核、人人都被考核的全方位、立体化、链条式考核的新模式。同时,实行案例库制度,每月根据考核情况,提炼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对影响重大、多次督办仍不完成的事项,按照80/20原则进行处罚,使执行制度严格化、经常化、普及化和持久化,从而也消除了由于人为因素在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

3以创新管理为手段,提升执行水平

医院管理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一旦没有执行,再好的管理体系也只是镜中花;而创新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每位员工的执行水平,使每个成员都为医院提供更多的价值――快速反应、更准确的信息、更好的服务等等。正是基于管理与执行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推行了opm、eao、oeC、pDCa和首席医师负责制等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量化和细化了考核办法,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更加具体和直观,使管理理念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同时,我们在全院范围内推行“5w3H1S”、“鱼骨图”和“普拉妥图”等管理工具,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4团队和谐为保证,提高凝聚力

团队和谐是干好一切工作的不竭动力。我院经过科学分析,制定了打造“豫西南人民最信赖的学习型医院”的发展战略,在此大愿景前提下,主控部门按照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愿景三要素的要求,指导科室和员工设计团队和自我的愿景,形成了以组织大愿景、科室和个人小愿景为支撑的、具有统一价值观的愿景体系。同时,我们以争做医院亲善大使为切入点,把制度约束和员工自律相结合,促进员工“终身学习、爱岗敬业、明礼诚信、德技双馨、精诚团结、互助友爱”良好行为的养成;倡导“立本、立业、立身”,“爱国、爱院、爱家”,“兴国、兴院、兴家”的团队精神,为医院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而努力工作,已经成为广大员工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

5效果与体会

医养结合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医学信息人才;医药学背景;计算机专业特色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提出了“规格细分,办出特色[1]”的发展战略,在办学定位上提出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细分类型。在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如何充分利用医药学行业的教学环境、资源优势,从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入手,形成具有医学信息技术特长的计算机专业特色,培养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志。

为此,我们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等环节研究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规律,探索计算机领域知识、面向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学领域信息化、兼顾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在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不断优化,构建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基于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厚基础、宽口径”之上的“Computer+X”培养模式,是指计算机技术与医药学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既符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又有医学信息基础的课程体系,这是医药背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医药行业教学环境、资源的优势,建立了平台加模块、后期分方向的课程体系[2],即构建了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三大平台;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医药学领域密切相关的医学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医院网络设计和管理、医疗仪器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医学数字图像处理四个专业方向[3];采用“后期分方向”的培养方案,即在掌握三大平台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学科交叉渗透,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相应医学信息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又有一定的医药学背景知识,成为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域有明显竞争优势、又能在it行业从事计算机开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以四个专业方向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和医学领域知识的交叉应用。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在教授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尽可能结合医药学应用的实际,在学生的大作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医药领域应用的特点;进而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能够围绕这些方向开展医学领域应用的实践。根据近三年的毕业设计统计,超过50%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交叉项目。不少学生通过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项目,从一点不懂医药学,到逐步了解一些,懂一点、会一点医药学相关知识,积累了相关的医药学背景知识。

2强化动手,建立“一、二、三课堂”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学生要学好、学精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是很不够的。为此,我们从抓好第一课堂的实践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的校内科技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三个环节入手,形成了三个课堂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实践教学模式。

2.1整合资源,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校内第一课堂的主要环节,建设好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支撑。围绕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被省教育厅立项为医学信息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医学信息技术中心主要由基础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三大模块组成,下设有微机实验分室、电子技术实验分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分室、图形图像实验分室和物理实验分室等16个分实验室,形成了完善的课内外实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我校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和全校信息类课程、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开放实验的环境和设备。

2.2自我管理,建立学生校内科技创新平台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在医药背景培养中,我们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同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作用。学生第一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需要课外第二课堂的有效配合。所以,我们通过课外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拓展工程。

我校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配合指导为辅的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学校给予场地、设备支持,并且为学生牵线搭桥,将医药卫生信息化公司引入创业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高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创业园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平台,有2/3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了创业园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和培训。近三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立项资助学生科技项目有49项,其中省级项目15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项目20余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医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利用各合作医院的教学资源,对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的交叉领域有了更多认识。很多学生在开发和研究医院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效果显著。例如,计算机专业的2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师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的开发,分组参与了相应模块的设计,实践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学生直接参与开发和运行管理的省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也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我省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评审中,受到了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引导了一批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了学风建设。

2.3校企合作,建设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人才实践基地

计算机是知识更新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学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一直是计算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建立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加强与医药卫生it企业和医院的合作,改变单纯以学校为主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构建学生与企业的直接交流通道,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具有医药背景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4]。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着重与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医院和医疗卫生领域的it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校院联合培养具有医药学背景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在校期间,学生就去专业对口的医院、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为走向社会作好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们与医院、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我校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五年来,已开设了五期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培训班,有23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并有60余名学生在假期进入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参加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化项目开发实践。

我们坚持贯彻以“专业劳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为主线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年暑假,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参加专业劳动和暑期社会实践,作了周密的部署和指导;在暑假社会实践中,三年级学生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单位。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在50余个实习点中,80%以上的单位有潜在的就业岗位,约有30%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我们还尝试后期面向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的订单人才培养方式。例如,学校与创业软件公司共同开设了为期8个月的创业软件班,选拔了25名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能力锻炼。

3精心组织,把现代教育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通过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实现的。所以,做好课程建设,上好每一门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生源的共同特征是第一志愿少,服从志愿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为此,抓好课程教学,特别是早期启蒙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几年的学习状态。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每门课程的教学,更要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此,我们围绕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素养、医学信息工程技能”的递进培养目标,以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设计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1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内在联系,构建软件设计系列课程群

程序设计能力由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能力四个基本要素组成,是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能力,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一般来讲,程序设计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开发应用三个阶段,需要有明确的系列课程构成相应的教学和实践系统。为此,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我们选择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的课程,建立了以下课程群。

1)启蒙入门阶段。包括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

2)发展提高阶段。包括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汇编语言、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

3)开发应用阶段。包括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实践、医学信息学、信息系统设计、医学图像处理等。

我们梳理课程群中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并且按“点―线―面―体”的结构研究课程群构建思路和构建框架,即从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入手,把主干课程的教学形成有机衔接,串成“线”、相关课程群“面”、形成课程的体系“体”(课程群体系),来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串联大学四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顺序渐进,潜移默化,切实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3.2应用混合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BL)[5-7]是面对面课堂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其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研究混合式学习的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教学评价四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5]。例如,针对新生启蒙阶段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围绕基本知识点训练编程思路、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入门;在活动组织方面,侧重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结合程序设计竞赛、课程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课外编程学习;在学习支持方面,除了教师面对面或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辅导与帮助外,同时开设了每周两个晚上的集体定点定时辅导答疑;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检查平时程序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和程序代码的数量和质量,检查期末的现场程序设计实验考试,进行学习成绩综合评价等。通过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应用在线程序设计平台,建立任务驱动的课外程序设计激励机制

任务驱动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大作业、小项目的课程设计任务,促使学生课外学习。通过提升课内大作业、课程设计的难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任务驱动,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并建立一套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配合的激励机制,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程序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通过研究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重点、课程设计的衔接以及课程设计的逐步深化步骤,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如学生科研项目考核评测制度、课外程序设计考核评价制度等。我们从课程群角度统筹规划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在线学习资源,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aCm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课内外编程实践,变学生“被动实验”为“主动训练”、变“教”师为“导”师,加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4培养效果分析

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医改”的深入进行,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通过医药背景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初步形成了具有医药卫生信息化背景与特色的教学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顺应了社会对医药信息化技术人才需求的趋势。很多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主动来我校招聘。

我校近三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年都有30%左右的学生被医药卫生it企业录用,很多毕业生在医药卫生it企业就业。由于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们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了解一定的医药背景知识,具有掌握医疗行业业务知识快、结合医药领域知识能力强的特点,深受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的欢迎。

5问题与反思

办学特色与背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文化积淀和社会认可。在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办学探索中,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培养方法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难题。

医药信息化领域有着类似的专业,例如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避免与这些专业雷同,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无论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等本质上,计算机专业与这些专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制定实施培养方案和目标时,要抓住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关键技能,培养特色人才。在计算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化方面,教学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优势;但在应用上,又要突出交叉融合,使计算机工具真正在领域应用中发挥作用。总之,如何区别与界定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与医药信息化相近专业,仍然是突出特色的一个重要难题。

要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的知识交叉融合是关键。近年来,我们注重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师资引入,同时强化现有师资医药背景知识的提高,通过参加培训班、攻读学位、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计算机专业的师资也尽快了解了医药卫生信息化知识。但是,医药背景知识的建立有个过程,教师要提高课堂内结合医药卫生领域开展教学的能力,并非短期之功,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瓶颈。

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密切接触医药卫生行业的平台。仅靠学校实验室,是很难做到与医院信息化的实际发展相一致的。为此,学

校加强与各大医药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虽然在一些课程中安排学生去医药实地见习,但由于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不便于大规模开展。因此,扫除这一障碍,仍然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6结语

目前,计算机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办数量最多的专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利用学校的优势,办出特色,一直是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热点。我们近几年开展了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或许对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有所启示。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特别是作为非主流专业,计算机专业如何在医学院校快速发展,仍然是一大困惑,我们期望有进一步的研究经验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海舜,刘师少,黄建波.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13.

[3]JHVanBemmel,mamusen.医学信息学[m].包含飞,郑学侃,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4]朱志辉.构建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11):59-61.

[5]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2-48.

[7]王军,徐宁,付宝岩.浅谈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3):110-112.

trainingforComputerprofessionalBasedonmedicalBackground

wanGHaishun,LiUShishao,HUanGJianbo,LiZhimin,JianGweiwei

(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