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07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1

关键词:公民法律意识;网络暴力问题;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不把双刃剑,互联网也不例外,网络的发展也催生出大量的网络暴力行为,基于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网络暴力问题一直处于法律的监管之外,从公民法律意识角度来探讨现行的网络暴力问题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暴力的特征

网络暴力就是网民中的个体或者群体在一定原因的趋势下,应用网络对某些人或者事件进行攻击的一种行为,这些事件严重违背了传统的思想观念,网络暴力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是网络行为示范的突出表现。常见的网络暴力行为有对当事人进行言语攻击,人肉搜索公开其隐私;将网络中的伤害延伸到现实世界;在网络上有关侮辱性、煽动性以及攻击性言论。虽然制造网络暴力的人动机不同,但是多是基于维护道德的初衷,随着是事情的发展,逐步的超出了道德底线,成为网络暴力事件。一般情况下,网络暴力参与人员多是用匿名身份来发表言论,利用自己的隐藏身份恣意妄为,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

二、网络暴力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关联

网络暴力严重影响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导致网络空间环境逐步恶化,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关于网络暴力的法律监管,一直都处于真空状态,如何规范网络行为是很多法律界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即便法律监管很到位,如果网络缺乏必备的法律知识,无节制的进行网络攻击行为,那么也是无法保证执法效果的,从网络暴力本质来看,其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网民缺乏必备的法律意识,没有实现权责统一,他们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窥探着他人的隐私,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注意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三、网络暴力背景下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1)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民主与法治社会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开化性基础上,公民需要通过参与公众事务来获取到这一特性,从公民意识形成角度而言,社会参与性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关于社会公众事件,在网络上往往会持续发酵,一些网络言论甚至会延伸到现实世界中,从频发的网络暴力事件来看,大多数网络在未调查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会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致使这种热情走向了极端,最后非但不利于事件真实情况的查明,还会引发反效果。之所以存在网络暴力问题,就是由于网民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的表达空间,但是也必须要遵守相应的前提。而关于责任与权益问题的认定,仅仅依靠法律制度的制约是不现实的,只有将其践行在社会实践中,让网民形成相应的品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参与网络讨论既享有一定的权利,也需要遵循相应的责任,制定出权责统一的空间环境。

(2)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

法治社会要求主体可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应负的责任,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客观要求。人们只有遵守法律,才能够追求自己的利益,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严格按照法律规章制度来办事。要完成法治国家的建设,单独依靠国家的强制性措施是不现实的,更多的要依靠公民的自主意识,而要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也需要网民在发表言论是可以遵守法律制度,自觉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3)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的责任感是他们自觉履行相应义务的一个心理保障,责任与权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失去了责任的权利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秩序。因此,每一个公民都需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主动承担与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逐渐下滑,网络暴力之所以产生,其深层次的原因正是网民的责任意识欠缺,对他人的权利保护缺乏责任感。因此,网络暴力所反映的恰恰是网民对权利的滥用,他们并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尊重。这说明广大网民还不具备法治条件下的公民意识,更不具备实践公民身份和行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而负责任的公民才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石,所以,公民责任感的培植是造就公民社会重要的因素。

四、小结

网络对现身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秩序虽是虚拟的但它本身归属于社会秩序,“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互联网文明发展,更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赵文佳.从“多车碾人案判决争议”看公民法律意识片面性[J].神州.2013(36)

[2]杨少英.市场经济与公民法律意识培养之间的关系探究[J].品牌(下半月).2012(01)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2

【关键词】ieee802.1X;网络安全;认证协议;网络准入;数网交换机

1背景

为保障办公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业务正常开展,按照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卫专项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强计算机终端接入管控、安全防护等工作,落实网络准入与终端防护等终端控制措施,确保合法用户和安全终端能够正常访问网络资源,非法用户或不符合安全管理办法终端不能够访问网络资源,保障网络与信息的安全为目的。按照公司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要求,强化网络准入控制与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设计,开展计算机终端的网络接入管控、安全防护等工作,落实网络准入与终端防护等终端控制措施,解决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措施落实难、控制难、覆盖面不全、防护技术不统一和支撑环境等问题,本文主要对ieee802.1X认证技术在接入层交换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

2总体架构

本项目重点增强终端接入公司网络的准入控制和入网安全检查能力,网络准入控制与终端安全防护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终端、网络准入控制策略服务组件、数据存储组件、管理控制台。

具体的系统架构方式如图1系统架构方式示意图所示:

2.2接入层交换机配置实现方案

本次实现ieee802.1x认证系统中使用设备主要为H3C3610系列交换机作为接入层交换机,以H3C9508系列作为汇聚层交换机。图2数据网交换机系统拓扑图为本系统数据网交换机网络拓扑图。

3网络中常见广播风暴的预防措施

办公楼数据网交换机日常使用出现网络广播风暴的原因主要是用户对网络不了解,在自己使用的电脑终端发生网络故障时盲目处理,看见有掉落的网线时就插上用户所能看见的网络端口,或办公室内的HUB上,导致产生物理环路,从而产生“广播风暴”[2]。产生物理环路的的常见现象有两种:

一种是在接入层交换机上两个物理端口被网线物理连接起来从而产生物理环路。此类环路现象利用Stp-Spanningtreeprotocol(生成树协议)协议,能有效的防止该类故障出现。

第二种现象是接入层交换机下联的HUB(集线器)上面被一条物理网络线的两端,同时接在了HUB的两个端口上面。此类环路由于在接入层下联HUB上出现,HUB上没有相关端口配置,产生的物理环路不能由Stp协议计算,所以当产生物理环路时广播数据包还是走进了数据网交换机,此类环路现象需要数据网交换机上另一个协议命令解决:loopback-detectionenable(数据网交换机端口环回监测功能)。

当用户开启数据网交换机端口环回监测功能后,交换机便定时监测各个端口是否被外部环回。如果发现某端口被环回,交换机会根据用户配置进行相应处理。

4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

本系统采用Symantecendpointprotection软件发起802.1X认证协议,在H3C交换在802.1x协议认证过程技术不成熟,存在部分缺陷,产生了认证循环。虽然认证通过了,但交换机还向客户端发送authenticationtimeout的信息,而客户端接收到请求后回应一个eap-Response报文给认证服务器,其中包括用户名、密码。当用户数量少的时候,网络还能承受,但用户数量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网络质量明显下降。后来跟厂家协调,原来在其他地方也有出现类似问题,厂家提出解决方案在端口配置上加入undodot1xhandshake这个命令跳过“握手”阶段后,网络才能正常运行,具体端口配置如下:

interfaceethernet1/0/5//进入端口e1/0/5

portlink-modebridge//端口工作为二层模式

portaccessvlan105//端口划入Vlan105

loopback-detectionenable//端口环路监测功能开启

stpedged-portenable//设置为Stp生成的边缘端口

dot1xguest-vlan824//当认证失败是划入Vlan824

undodot1xhandshake//跳过802.1x认证的握手

dot1xport-methodportbased//基于端口的认证模式

dot1x//在本端口下启动802.1x认证协议

5办公网络中产生物理环路的相关测试

如果在交换机的的端口配置上缺少stpedged-portenable命令,在少量用户测试时是使用正常的,但推广到整个办公大楼上使用的时候发现每天早上8:30-9:00,办公大楼的网络总要中断4-5次,每次中断1-2分钟。经过分析,原来是整个办公网络上每一端口状态“开”跟“关”,都使得整个网络的生成树结构重新计算。上班开关机高峰期,发生了网络资源耗尽,导致网络中断的故障。

在百兆网络端口上使用stpedged-portenable(把网络端口设置为Stp边缘端口)命令后,在接入层交换机的全局配置上使用stpenable,stpbpdu-protection命令,这样只有在整台交换机状态为“down”的时候Stp生成树才重新计算。经测试证明,在交换机上相关配置能有效阻止由于网络物理连接线的错误连接导致的网络瘫痪现象。

6结论

本文基于一个以802.1x协议实现的网络接入认证方法,在搭建的办公网络中,实现802.1x协议中的认证系统和认证服务器端的功能。对办公网络安全机制和认证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测试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802.1x协议的认证过程分析,采用对非法用户划分到隔离网段的方法,经认证服务器验证,若为合法用户则划分到办公网络中,分配正确的ip地址。如果为非法用户则划分到隔离网段。不能访问公司的办公网络划分到GUeStVLan,能有效的控制非法用户的接入。

(2)在交换机配置对防止办公网络日常运行中经常出现的物理环路产生“广播风暴”有了明显的预防效果。系统运行了将近半年,没有一个由于物理网线形成环路,而导致网络瘫痪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玲,王斐,夏暄.基于ieee802.1x和eap—tLS的无线局域网认证和密钥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3

5月19日黑客攻击DnS服务器造成的连锁反应中,暴风播放软件海量用户成为重要推动力,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对暴风软件程序进行质疑。而身处封口浪尖的暴风除公开发过两次声明外,并未对外过多解释。而就在数日前暴风低调联系媒体称将召开“说明会”。

暴风对这场“说明会”的内容一直保持沉默。即使在会议开始前几分钟,众多到会媒体依然不知暴风将“如何说明”这场连锁故障。因为来自电信部门的数据表明,在导致网络瘫痪的巨大域名解析请求中,来自暴风影音的流量高达40%。

虽然暴风多次称自己也是受害者,但网民却对其软件中后门、进程等事宜多加指责。在今日举行的暴风说明会上,暴风公司Ceo冯鑫对配合工信部调查、报案等进行详细说明,并最终给出解决办法:召回1.2亿播放器软件。

暴风在公告里表示:6月1日起暴风将在其官网停止所有此前版本的暴风影音播放软件下载,并提供全面的召回咨询。自6月19日起,网民可以开始删除暴风影音软件,更换为暴风公司将为所有用户提供的暴风影音“暴风门”特别版。自6月1日至7月1日,暴风公司将开通24小时召回热线4008108689,通过这一热线,用户可以咨询并免费申领暴风影音“暴风门”特别版光盘。

此公告宣布引起现场哗然,在中国软件业内并未出现软件召回案例。暴风影音Ceo冯鑫现场表示:“虽然各版本暴风影音不存在用户使用问题,但如果1.2亿用户都替换成新版,在网络再次出现异常的情况下,播放软件带来的DnS请求负担将降低94%,大大增强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抗风险能力。”

此举被部分业界专家质疑为炒作,暴风影音强调,尽管暴风影音在用户使用时没有任何问题,但互联网软件的特性在特定环境下经过海量用户的放大给中国互联网带来了压力。为了给中国互联网减负,暴风启动了面向1.2亿用户的召回行动。

暴风影音公告全文:

5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使得国内多个省市网络瘫痪、堵塞,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继2006年12月27日台湾地震导致海底光缆中断以来,中国最严重的一次网络事故。

“暴风门”事件发生以后,工信部紧急会同暴风公司、中国电信等9家单位分析原因,一致认定“暴风门”事件起因于黑客对电信域名解析服务器的攻击,暴风公司也是这一事件的受害者。

同时来自电信部门的数据表明,在导致网络瘫痪的巨大域名解析请求中,来自暴风影音的流量高达40%。

暴风公司清醒地认识到,拥有1.2亿用户的暴风影音,它的行为牵动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神经,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

尽管暴风影音各版本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暴风公司决定对所有老版本1.2亿暴风影音进行召回:

一、从6月1日起,暴风公司将在其官网停止所有此前版本的暴风影音播放软件下载,并提供全面的召回咨询;

二、自6月19日起,网民可以开始删除暴风影音软件,更换为暴风公司将为所有用户提供的暴风影音“暴风门”特别版。

三、自6月1日至7月1日。暴风公司将开通24小时召回热线4008108689,通过这一热线,用户可以咨询并免费申领新版播赦软件光盘。

被命名为“暴风门”特别版的全新版本暴风影音,将在网络特性方面作出重大改进。改进之后的播放软件,在网络异常(DnS服务无法解析)情况下,联网请求次数仅为此前版本的6%,将大大减少给中国互联网带来的“负担”。

暴风公司感谢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以及广大网民一直以来对暴风影音的支持和鼓励,也感谢在这次“暴风门”事件中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暴风公司将继续努力,为所有网民提供最优秀的视频播放服务软件。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4

      为营造文明健康、喜庆祥和的春节网上舆论氛围,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开展时间为即日起至2月下旬,重点包括以下五方面整治任务:1.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2.持续开展整治,严防“饭圈”乱象反弹反复。3.加大炫富拜金、封建迷信等问题治理力度,遏制不良网络文化传播扩散。4.从严整治“网红儿童”“软色情”等问题,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5.加强重点页面版面生态问题治理,营造良好春节氛围。  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开展“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网信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网信办:

  为营造文明健康、喜庆祥和的春节网上舆论氛围,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聚焦春节期间网民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环节和服务类型,聚焦解决影响上网观感、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问题,坚决清理一批违法违规信息,处置一批账号和平台,整治网络不良行为乱象,遏制不良文化传播势头,大力净化网络生态,为广大网民尤其是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喜庆、祥和的春节网络环境。

  二、工作任务

  此次专项行动开展时间为即日起至2月下旬,重点包括以下五方面整治任务:

  1.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切实维护网民利益。一是重点整治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二是集中处置公众账号为吸引流量恶意蹭炒春节话题,编造传播谣言、拼接翻炒旧闻、误导公众认知、误导老年人群体等问题。三是严肃查处春节期间以“抢红包”“免费送”等方式,诱导网民点击实施网络诈骗等问题。四是集中查处低俗弹窗广告,清理评论环节不良链接,深入核查问题线索,从严处置一批从事色情、交易的网站平台。

  2.持续开展整治,严防“饭圈”乱象反弹反复。一是及时清理借春节相关话题炒作娱乐明星低俗绯闻丑闻等信息,严防违法失德明星艺人利用晚会、直播等转移阵地复出。二是加强春节期间娱乐明星网上信息呈现规范管理,严格对标相关信息呈现标准,防止过度占用公共平台资源。三是重点关注明星、经纪公司(工作室)、粉丝团(后援会)、娱乐类账号,加强正向沟通引导,集中查处挑唆粉丝群体互撕谩骂、诱导应援打榜等信息。

  3.加大炫富拜金、封建迷信等问题治理力度,遏制不良网络文化传播扩散。一是严格管控炫富拜金、卖惨审丑等问题,集中清理宣扬拜金主义、攀比享乐信息,打击编造悲惨经历、渲染悲观情绪、故作丑态表演等行为。二是严肃处置猎奇恶搞问题,排查清理涉及暴饮暴食、猎奇伦理剧情信息,关停含有不良pK内容的直播间。三是从严查处宣扬封建迷信等问题,排查清理打着高科技名义宣扬迷信思想的不良信息,严厉打击以自动算命、网络占卜等方式,违规获取个人信息或实施诈骗等行为。

  4.从严整治“网红儿童”“软色情”等问题,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一是严控春节期间借“网红儿童”牟利行为,不得利用未成年人低俗不良短视频信息,禁止未成年人出镜直播,防止未成年人以声音、肢体等方式变相出镜。二是聚焦春节期间未成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服务应用,大力整治涉未成年人“软色情”、邪典视频、自杀约死、祖安黑界等突出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模式,严格时间限制和功能限制,不得诱导未成年人“氪金”打赏,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5.加强重点页面版面生态问题治理,营造良好春节氛围。聚焦网站平台首页首屏、热搜榜单、热门话题、pUSH弹窗和重要新闻信息内容页面等重点位置版块,积极呈现正能量信息,及时清理淫秽色情、低俗庸俗、血腥暴力、恐怖惊悚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维护良好页面版面生态,营造积极向上的春节网络氛围。

  三、工作要求

  1.抓好组织实施。各地网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找准关键环节,配齐工作力量,深入开展清理整治,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2.压实平台责任。督促重点网站平台成立工作专班,预先梳理风险点,排查问题漏洞,加强春节期间值班值守,强化技术手段,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内容审核管理,及时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

  3.强化处置曝光。处置一批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账号,查办一批典型案例,认真总结专项行动工作成效,组织新闻媒体适时开展宣传曝光,形成震慑效应。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

  2022年1月22日

  看了不健康的网站,删掉浏览记录就没事了? 

  随着网络时代的降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覆盖方方面面,给人们了解这个世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互联网同样也是把双刃剑,网络中也潜藏着一些不良的网站,用户不知不觉就泄漏自己的隐私,还浑然不知。

  有很多人都会通过电脑或手机偷摸不良的网站,看完后往往会随手删除相关的浏览记录,或是开启“无痕模式”,以为这样就不会有人察觉,就可以当做无事发生。然而事实上,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你在网络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记录下来,无需通过查看历史记录也会被人知道。

  心细的人会发现,输入法也是有记忆的,也就是说在平时使用输入法打字时,输入法会自动保留我们打过的词语、网址,对于一些我们输入频率高的词语或网址,每次输入时,输入法会根据你以前输入的习惯与特点,把你常用的高频词放在靠前的位置,方便你快速输入。

  而如果你长期浏览某个网站,在浏览器的输入框中,输入网址的首字母时,也会优先匹配出你常用的网址。

  有些不良网站会引导用户注册网站账号,提交注册信息时,就已经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了。当你在浏览器输入不良网站的网址后,打开网页的过程中,网站就已经获取了你的ip地址,手机号码、访问时间、浏览记录等信息。

  即便是启用了无痕模式或清除历史浏览记录也无济于事,因为你的个人信息可能在点击网站的那一时刻,就已经暴露了,你的信息和操作在这一刻已经被当成数据,在网站的后台记录了下来。

  删除后,只是你自己设备上没有记录,但在网站的数据库当中仍然保存着你的踪迹,包括搜索的关键字,浏览过的网页、点击操作等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了下来。这就像是聊天记录,你的手机上虽然删除了,但是聊天对方依然能看到原来的聊天信息。

  而进入不良网站,泄露的可不仅仅是手机号。通过专业的查询工具,根据手机号就可以查出机主的身份信息。

  而通过ip地址也可以定位到你的大致位置。而你的网页浏览记录,点击记录、搜索的信息都会被网站追踪统计下来。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而可怕之处就在于,一些不良网站,在用户访问时,会将收集到的手机号和身份信息售卖给其他公司,以牟取暴利,这也是这些不良网站的赚钱模式之一。

  不良网站由于利用的是国外服务器,缺乏监管,所以是泄漏个人信息的重灾区。所以,在你偷偷浏览的时候,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他人赚钱的工具。

  如果访问的是正规的网站,就会有相关部门的监管,基本上不存在主动出售用户隐私资料的行为。

  不良网站将用户的身份和行为信息汇总后转卖出去,那么用户的隐私信息就可能落入一些公司、推销人员,甚至是诈骗团伙手里。

  公司主要是根据个人身份信息、ip地址、网页的浏览记录,分析用户的行为,刻画出你的兴趣爱好、个人需求,然后投放更符合你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但落到推销人员和诈骗份子手里,就免不了被各种广告信息轰炸,或者是打电话进行诈骗,防范意识不强的人,就有可能上当受骗,造成钱财损失。

  不良网站除了靠转卖个人信息获利,还通过“钓鱼”牟利。它们一般都会展现很多闪动的广告邀请,极具诱惑力,就是为了引诱一些人进入。不知不觉将你引入骗局。这背后的操纵者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人为地操控,很容易就能把一个人骗得倾家荡产。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200-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和时间呈上升趋势。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趣味性、丰富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确立、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身心还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好奇心强,辨别力与自控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空前的自由与满足的同时,也导致不少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许多隐患,并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探讨解决策略,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

沉迷于网络,青少年容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1.情绪障碍

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欲罢不能,流连忘返,一方面会导致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漠不关心,导致情绪冷漠症。另一方面会造成精神、躯体对上网的依赖,如果得不到满足,情绪就会变得异常低落、焦虑不安、脾气暴躁,甚至无法入眠。

2.性格障碍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对信息接受者来说,接受的过程是相对封闭的,青少年一旦离开电脑,就会感到孤独,很难表达自己,难以与人交往、沟通。

3.行为与品德障碍

遨游在网络世界中的人不需要真实姓名、身份,人与人的交往不需要有责任和义务,容易引发撒谎行为。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游戏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充满血腥和暴力,面对生命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只有好勇狠斗,久而久之,会引起青少年情感的匮乏和冷酷无情,甚至引发行为的暴戾。

4.人际交往障碍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姓名、性别、身份、行为目的等都可以隐藏,人际间的交往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并且,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全球性。这使得青少年更倾向于在网络上与人交流,在网上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充分而真实地展现自我。也喜欢在网络中发泄自己的苦闷、排解孤独。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日渐被淡化。许多青少年面对网络,能够将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通过键盘熟练地敲打出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与人交谈时不知从何讲起,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二解决策略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共同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以保证其身心朝着健康的轨迹发展。

1.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控与管理,规范网络运作,以防止不良信息危害青少年。政府要严格控制网络,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实行许可制度,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限制青少年进入负面影响大的网址,要求内容提供商遵守网络操作法典,不将色情、暴力、煽动种族和宗教仇恨的内容提供给青少年。加强立法、执法,用强制性的手段对不良网站予以打击。建立有效的安全检测机制,开发安全检查软件,过滤网络信息,对色情、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进行甄别和查堵,以保证网络信息的纯净,让青少年绿色上网。

2.开设上网指导课

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网络信息,要加大对青少年进行上网指导,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首先要求他们遵守网上公德,以道德的、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防范网上失范行为。其次要教会青少年保护个人隐私,教育他们不要轻易与网友约会,不轻易把自己和家人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告诉网友。还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分辨、判断、选择网络信息,远离黄赌毒等有害信息,以避免受色情、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的侵蚀。

3.监督上网行为

家庭、学校相互协调,共同防范青少年受网毒的侵害。随着电脑的普及,家庭成了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渠道,家长在监督孩子上网行为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注意安装必要的软件或加设密码,将不良信息排除在孩子视线之外,限制、监督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内容。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协助家长做好监督工作。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更新观念,清醒地认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青少年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提高自我免疫力,促进心理健康。此外,学校还应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在校园网上开设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专版,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青少年富有朝气、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各种文体比赛、知识竞赛、晚会、英语角、郊游、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旺盛的精力能够得到合理释放,从而有效遏制他们沉迷于网络,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程序编写比赛等,以激起青少年学习、使用计算机的热情与兴趣,同时把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向查询资料、提高写作能力、拓宽知识面等有意义的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易成瘾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措施[n].教育文摘周报,2006.2.22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6

关键词:网络暴力;中学生;问卷调查;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0-0090-04

引言

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已不可或缺,“网络暴力”现象也因其广泛的社会效应而成为舆论焦点。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暴力对其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较其他群体更为严重。[1]本文选用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研网络暴力对该群体在性格培养、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并就如何减轻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认知程度调查与分析

1.问卷调查

为掌握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认知程度的第一手资料,笔者拟定了7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内容:①是否了解网络暴力;②是否使用网络暴力语言及使用频率;③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语言;④怎样看待人肉搜索行为;⑤是否参与过人肉搜索;⑥是否受到网络暴力伤害;⑦是否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等。并从某市第八中学和第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中各随机抽取60名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

2.数据统计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男生有68人,女生有51人。对是否了解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表明,了解网络暴力的中学生达78.8%,而非个别。对是否使用网络暴力语言及使用频率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数据表明,中学生使用网络暴力语言的比例高达90.3%。

对怎样看待网络暴力语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4%的中学生对网络暴力语言的使用态度较为模糊。认为网络暴力语言过于粗劣、伤人,应当禁止使用的仅占13.9%。甚至有9.7%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暴力语言是一种正常行为。

对怎样看待人肉搜索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人肉搜索不应被禁止的占68.2%。可见,中学生对人肉搜索行为是否违法界定不清,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模糊。

对是否参与人肉搜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2次人肉搜索行为的占2.6%;2次以上的占1.3%,有96.1%的中学生从未参与过人肉搜索。

对是否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3.6%的中学生表示受到过网络暴力的伤害,其中多为来自网络语言暴力伤害。可见,中学生受网络暴力伤害的面较广,尽管伤害较轻,但影响较大。

对是否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的调查结果显示,78.7%的中学生同意倡导拒绝网络暴力,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占21.3%。

3.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了解到,网络暴力正不断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对网络暴力的了解尚不明确,对其危害性处于知与不知的边缘;中学生普遍会讲一些带有侮辱性的网络暴力词汇,这反映出中学生易怒、浮躁的性格特点;多数中学生不认同“人肉搜索”行为,认为其侵犯了隐私,用于正当行为尚可,但不应滥用,这说明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但对网络暴力的法律界限并不明晰,仍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值得关注的是有近五成的中学生受到过网络暴力伤害,虽然只是受到语言的攻击,但仍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以及价值观带来深远影响。

网络暴力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中学生是一个身处和谐校园的特殊群体,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敏感、脆弱、易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特点,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下面笔者通过4个网络报道的典型事例分析网络暴力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1.案例分析

(1)网络暴力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案例1:2015年5月3日,成都一女司机在驾车途中,因行驶变道被男司机张某驾车逼停,随后被殴打致伤,警方公布的视频记录显示:被打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些造成事故。该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众多网民纷纷指责女司机,发出“被打活该”“往死里打”等暴戾语言。[2]更有甚者对女司机展开人肉搜索,不仅其以往的开车不良记录被曝光,就连其开房记录也未能幸免。

据互联网调查,谴责女司机的网民占71.7%,其中16.8%为中学生。对人肉搜索女司机的行为,近五成的网民表示赞成,认为“就是要教训教训她”。该事件法院已有定论,但对男司机将女司机殴打致伤、网民人肉搜索其隐私、对其进行网络谩骂等行为持赞同态度的网民数量之多确实令人心寒。这无疑也透露出一些错误的理念,而这种错误的理念将直接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网络暴力对中学生个人心理与性格塑造产生影响

案例2: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提供的素材为:一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边开车边打电话,亲人劝阻但司机不听,司机女儿向警方举报,警方依照相关规定对司机进行处理。请考生依据该素材给司机或者警方或者女儿写一封信。未曾想到,该事情让众多高三学生“气急败坏”,居然把作文题目“写给父亲一封信”的原型人物人肉搜索出来,并在她的微博上留了4万余条评论谩骂。其后,记者从高速交警方面证实,网民骂错了人。

此案例源自高考作文,91.6%的参与者为中学生。该案例反映出中学生易怒、言辞激烈、断章取义、性格急躁、对事物缺少系统认知等特点。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中学生的性格塑造。

(3)网络暴力对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产生影响

案例3:2015年6月22日,网络上出现“永新一群女初中生殴打一女生”的视频。事因:被殴女生为学生会干部,与参与殴打的2位女生为同一学校的初中学生,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产生过矛盾。该视频随即引爆网络,并持续升级恶化。事件中主要人员的详细资料被人肉搜索出来后,本人及其家人、亲友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报复行为,甚至一度出现了不雅视频。

人们在愤怒之余,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却很少关注警方行为。这在无形中给中学生灌输了一种“出了事情不通过法律途径而是通过网络暴力解决”的错误观念,导致中学生步入了道德法制误区。

(4)网络暴力对中学生造成伤害

案例4:2013年8月,14岁女孩潘某在网上发了条“权志龙的一场演唱会够C罗踢一辈子足球”的微博,被网民谩骂和人肉。网民不仅在网上展开口水战,还不断给潘某及其家人、学校打电话咒骂,并到她家门口围堵。最终,潘母心脏病发,潘某被其父赶出家门,并被学校勒令退学,身心受到严重创伤。

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尚浅,承受能力很差,未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他们极其敏感,又相对脆弱。一旦被推上网络暴力的风口浪尖,产生的后果难以想象。

2.案例总结

据2014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中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达23.8%,他们在校园里接受书本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3]网络暴力不仅影响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更影响中学生塑造健康的性格,甚至还会对其造成人身伤害。

建议与措施

如何才能让中学生减轻或免于网络暴力的伤害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努力。

1.社会、家庭环境

(1)教师及家长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中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及家长的言传身教举足轻重。遇到网络暴力事件时,教师及家长应谨慎做到:①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事件真实性,全面、客观表达对事件的观点,提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尽量不参与网络评价;②发现网络暴力时,和孩子一起,耐心分析网络暴力带给他人的伤害及可能触及到的法律问题,明确态度,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不加分析地跟风和转发网络暴力;③关心孩子,关注孩子在社交网络上的言论,睿智、豁达、细心、宽容、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诚恳地与孩子交流,传递正能量。

(2)公众人物应洁身自好,做好表率

“追星”是中学生的一大特征。公众人物背后都有数量众多的粉丝,当粉丝们因意见不合在各网络平台上出现网络暴力行为时,公众人物的言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公众人物能正确引导粉丝们理智对待、宽以待人,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们,不仅能减少这类网络暴力的发生,让中学生免受其害,还给他们传递了正能量。

(3)学校增设网络素质课程,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在中学阶段应该增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对中学生使用网络及鉴别能力的培养,进行正面引导,促使中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暴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2.中学生自身

(1)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中学生学习压力大,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让他们似乎找到了可以释放压力的“平台”。尤其是一些网络事件(如案例3)与他们产生共鸣时,他们便不假思索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中。

可见,减少网络暴力给中学生造成的影响,减轻其学习压力是关键。中学生应选择健康的减压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建立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沉溺于网络。

(2)培养高雅素质,拒绝低级趣味

中学生利用网络的初始目的是学习,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因此中学生在通过网络学习时,应有意识地选择健康内容,拒绝浏览低级趣味、庸俗的内容,因为低级、庸俗的内容往往有悖于道德伦理和法制,往往是网络暴力泛滥之源头。

(3)谨慎交友,防微杜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行为举止和兴趣爱好方面受同学和朋友的影响特别大。当前,低年龄段的刑事案件中大多数是群体犯罪的现象说明,中学生交友的选择十分重要,案例3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良师益友往往能带领自己天天进步,步步向上;而选择沉溺于网络的朋友,时间长了,免不了也受到网络暴力语言和行为的影响。

3.网络管理

(1)立法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若无法律规范,势必造成网络暴力。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需通过立法来规范网络。

目前,我国已出台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法律规定,但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网络暴力进行更详细的界定[4],只有让中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人肉搜索、网络谩骂、透露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是违法行为,才能让其远离网络暴力。

专家建议,言论自由既不能突破法律规定,也不能超越道德底线,更不等于豁免社会责任,因此应对个人信息圈定“保护网”,对“人肉搜索”制定法律红线。

(2)实行网络实名制度

网络匿名有着零风险和零成本的特点,是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推行网络实名制。在网络实名制下,任何用户在网上的言行举止均会受到监控,这对欲实施网络暴力者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一旦出现网络暴力,可以很快得到查处,从而有效减少网络暴力,减轻其对中学生的影响。

(3)加大网络服务者的审查、监管力度

不少网络暴力的发生是网络服务者审查、监管力度不强所导致的。如果网络服务者能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严格把关,将避免诸多网络暴力的发生。这方面,国外对网络暴力管理的经验可以借鉴。

结语

中学生作为网民群体里的生力军,身处校园,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叛逆、敏感而又脆弱,思想观念尚未完善,极易受到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该影响,网络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还网络一个健康、纯净的虚拟世界,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J].浙江学刊,2011(6).

[2]张松超.女司机被打事件背后的网络暴力[n].湖北日报,2015-5-6.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7

家庭暴力,作为一抹极不和谐的色彩,存在于当今社会,严重危害着广大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并成为干扰和谐社会进步的不稳定因素,随时潜伏在幸福人群的左右。它严重地践踏了法律,侵害了妇女儿童的基本权益,成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可小视的问题,也成了妇联组织接待信访的重点。作为基层妇联组织,不仅要深刻剖析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更要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妇联组织职能作用,使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更有成效,把家庭暴力对受害者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一、基层妇联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优势

基层妇联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障公民尤其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时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能优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基层妇联组织一直承担着针对妇女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受理有关妇女权益的投诉,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个性侵权案件,建立妇女法律帮助机构,直接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等职能,理应成为受到家庭暴力侵害妇女的“娘家人”和“庇护者”。

2、网络优势。就我区而言,基层妇联有着健全的三级妇女组织网络,即:区妇联、街道妇联(直属单位妇委会)和社区妇联(市场妇代会)。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中,妇联组织充分发挥了三级信访网络的教育阵地、服务窗口、矛盾化解、信息沟通和个案维权的作用,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教育、咨询、指导等各种服务。

3、协调优势。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安、司法、政法、民政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需要医疗、鉴定、法律援助、心理治疗、庇护等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鼎力相助。牵头协调这些部门和机构成了基层妇联组织当仁不让的职能。

二、基层妇联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实践

近年来,崇安区妇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以强化服务、依法维权为主线,多措并举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了家庭安定、社会稳定。

1、坚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与加强法律宣传相结合。增强全社会反家庭暴力意识,是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理念和知识,报道典型案例。二是积极协调公、检、法、司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三八”妇女维权周、法律宣传咨询服务日等活动,面向社会,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三是通过举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报告会、共宣国策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进家庭等活动,对广大妇女进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婚姻家庭观和“四自”精神教育,鼓励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坚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近年来,区妇联与公安、司法、政法等部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成效不断显现。一是在建立三级妇女法律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组建区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小组,成立区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站,在街道和社区妇联分别建立家庭暴力投诉站和家庭暴力投诉点,为有效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奠定组织基础。二是与区法院联合成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合议庭,1名妇联维权干部被聘为人民法院陪审员;与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手,无偿为遭受家庭暴力贫困妇女诉讼,维护其合法权益;与公安分局联建家庭暴力110报警机制,使受暴妇女儿童及时得到救助;与区法院、公安分局联合下发《严格依法处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切实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若干意见》,从取证到审理为受害妇女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

3、坚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与强化源头参与相结合。以推进五好文明家庭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妇女培训,提高妇女素质为途径,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一是开展“和谐家庭”、“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廉洁型家庭”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成员讲文明,讲诚信,讲团结,树新风。二是举办社区邻里节活动,表彰“金乡邻”、“感动母亲”、“孝亲敬老之星”等各类典型,倡扬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三是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下岗妇女、流动妇女就业和法律培训,帮助她们自立,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三、基层妇联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思考

(一)问题与困惑

尽管区妇联在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遇到不少问题与困惑。

1、源头预防措施还不够完善。针对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如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草率婚姻引发家庭矛盾,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等,基层妇联组织虽然近年来注意加强了有关反对家庭暴力方面的宣传活动,但缺乏强制性参与措施,一些准婚姻期的青年男女群体、流动人口群体参与量不多,覆盖面不广。此外,社会上仍然存在“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现象,不少受害妇女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维权能力较低,特别是当她们受到暴力侵袭后,并不想以离婚来远离家庭暴力。

2、婚姻指导咨询网络还不够畅通。据了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500人就拥有一名婚姻家庭指导师,而在中国婚姻家庭指导师的职业才刚刚兴起。由于心理咨询师、婚姻指导师的溃乏,在妇联家庭暴力维权中存在法律援助代替婚姻指导的现象。如在接触“酒后精神病”即酗酒后的家暴案件中,施暴者存在明显心理疾病,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婚姻指导,却苦于婚姻咨询网络不健全、收费高等原因,迫不得已将其转交给一些法律援助部门,希望其病态能通过法律援助渠道得到一定的缓解,而事实收效甚微。此外,现实中各级妇联干部在家庭暴力维权时,经常要临时代替婚姻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但由于妇联维权干部在配备上偏重法律素质,婚姻指导和心理咨询等能力急待整体提高。

3、司法制裁体系还不够健全。现阶段,我们对家庭暴力的处罚依据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但这部法律对家庭暴力的量刑主要参照的是《刑法》相关内容,只有在达到轻伤害以上的程度时,才能采用拘留或以上的处罚。但是,由于家庭暴力的伤害程度普遍达不到轻伤害,这样就使对于一般性的家庭暴力处罚停留在说服教育上,对于“冷暴力”(即精神虐待)更是无所适从,不足以发挥震慑作用。这使妇联组织在家暴案件维权过程中经常陷入——一方当事人强烈要求法律制裁、一方公安机关因量刑不够无法受理的两难境地,个别不理解的当事人还对妇联组织及公安机关的维权提出质疑。

4、跟踪服务成效还不够明显。由于家庭暴力案件存在反复性、长期性,基层妇联组织在家庭暴力维权时应进行阶段性指导,定期回访。但是,现阶段妇联维权只限于当事人的上门求访,一事一受理,一次一办,只有当次记录,事后如何、当事人的婚姻发展状况如何却不得而知,只要当事人不再访,妇联的家暴维权活动即刻终止。这些都不利于妇联组织研究探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现象,不能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全方位的援助,使家庭暴力在隐蔽性状态下长时期存在。

(二)对策与建议

反对家庭暴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预防暴力发生、制裁施暴者、向受害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和保护,是反对家庭暴力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这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更需要基层妇联组织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下大力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源头预防家庭暴力。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现象,最关键的问题是转变社会对家庭暴力的基本看法。基层妇联组织要通过广泛的、多渠道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让全社会知晓家庭暴力并不是个人和家庭间的私事,而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违反社会道德的犯罪行为。一是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要通过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活动,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社会媒介和舆论监督对残害妇女儿童的家庭暴力行为予以曝光和谴责,对欲施暴者起到警戒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暴力行为危害性的认识,达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目的。二是加强普法知识宣传。要联合有关部门利用“三八”、“11.25”、“12.4”重大节庆日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宣传,通过开展法律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以举办培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为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家庭暴力有关知识,帮助妇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勇于与暴力行为作斗争。三是加强各级各类培训。与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对执法人员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提高维护妇女权益的意识。加强对家庭暴力案件中的施暴者的培训,只要有家庭暴力案件发生,就要强制施暴者到指定地点进行一定时间的法律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自己错误。开展妇女素质培训,鼓励女性特别是贫困妇女、流动妇女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文化素养,掌握就业技能,提高家庭、社会地位。

2、加大部门合作力度,法律震慑家庭暴力。执法部门的干预是制止家庭暴力的最有效途径。基层妇联组织要善于取得公、检、法、司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积极构筑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机制。一是构建有效的反家庭暴力预警机制。结合“零家庭暴力社区”的创建,建立以楼长牵头的社区信息员队伍,及时“侦察”有家庭暴力隐患或倾向的家庭,进行全程跟踪调解,预防矛盾激化,防患于未然。二是推动相关政策的指导和完善。针对妇女权益受侵特别是妇女遭受家庭暴力、妇女劳动权益保障、弱势妇女群体救助帮扶等问题,联合劳动、工会、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进行专项调研,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并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落实。充分利用妇联平台参政议政,参与推动地方性反家庭暴力法规政策的制定完善,为制止家庭暴力提供制度保证。三是进一步加大反家庭暴力的执法力度。公安机关应当将家庭暴力报警纳入110受理范围,把社区民警干预家庭暴力工作列入警务工作考核内容。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办理的涉及家庭暴力公诉案件,应及时批捕。人民法院应及时审理因家庭暴力引发的各类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在法定期限内审结。司法鉴定机构对家庭暴力受害人请求进行家庭暴力伤情鉴定的,应当及时受理,并依法出具鉴定结论。总之,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妇女儿童人身权益的保护,严厉惩罚施暴者,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威慑作用。

3、加大援助保护力度,携手制止家庭暴力。援助和保护受害者是反对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基层妇联组织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各类援助和保护。一是提供经济救助。建立妇女儿童救助专项资金,对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后因财产损失、医疗费用,在经济上陷于贫困的受害妇女儿童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使受害者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二是提供人身安全保障。设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儿童提供临时的吃住服务、简单的医疗处置和心理损伤康复治疗,使受害者避免因家庭暴力的特殊性,始终处于施暴者的威胁之下。三是提供法律援助。建立法律援助中心妇联工作联络部,及时联络法律志愿者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四是提供婚姻咨询指导服务。建立家庭生活咨询指导站,进一步加快心理咨询、婚姻指导网络建设,加强心理咨询师、婚姻指导师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解决广大妇女婚姻家庭心理和法律问题。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8

如何有效遏制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维持网络正常稳定的秩序任重而道远。遏制网络暴力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政府增强网络事件的应变能力、构建并完善互联网法治规则等,但归根到底,网络自律才是关键。

网络暴力事件频发,急需解决之道

网民盲目跟风、情绪化表达的特点导致网络意见容易走向偏激,近年来网络谣言众多,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自“虐猫事件”后,“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都轰动一时,杀伤力更是波及当事人的现实生活。

由于人数的众多和分散,网络暴力很容易被忽略,如何有效遏制网络暴力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韩国互联网发展成熟,政府通过立法、监督、管理和教育等措施,对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博客乃至网络视频实行实名制,并制定《信息通信基本保护法》、《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等法规,开设“网络警察厅”,接受网络违法事件的举报。①但韩国某些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大型网站还是出现了崔真实放高利贷的恶性谣言。可见网络实名制并非万全之策,立法、行政都是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的外在推力,网络世界的主体是网民,网络的善恶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使用它的人,即使有了法律的双重保证也不能彻底阻止网络暴力的发生。

宜“通”不宜“堵”,网络自律是关键

网络暴力的最初形态是网络舆论,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当网络舆论因网民言语过激转而形成网络暴力后,会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甚至生命健康权。但我们同样也不能因噎废食,完全抹杀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重庆钉子户、黑砖窑、华南虎、厦门pX等一系列事件中,网民走在职能部门前面,形成强大的真相诉求与道德拷问,影响社会意见走向和决策结果。汶川地震后,网友们自发“人肉搜索”寻找失散亲人,更是凸现了网络舆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不能因为网络舆论有可能转变成网络暴力的可能,便全盘否定网络舆论,一味地限制和堵塞它,这是对互联网本质属性和传播规律的破坏,也容易让网民产生被控制和禁锢的感觉,非但无助于引导网民情绪释放,反而会引起对抗性的逆反心理。②网络舆论,宜“通”不宜“堵”,当中需要网络自律去调控,保持网络意见的畅通无阻,让网民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在网络法律法规的保障下,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网络自律从根本上规范网络主体的意识和行为,是遏制网络暴力的内在机制。网络自律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网络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任何他律转化为社会成员内心的自律才能发挥最佳效能。③自律道德意识使网民更谨慎、冷静地看待问题,客观表达意见,不偏激,不轻信虚假新闻,这样才能营造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

网络自律增强网络主体的社会主体意识,行使话语权和监督权,参与公共事务。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也会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希望能够唤起他人以及全社会的自律,引导正面网络舆论,这是公众社会主体意识提升的表现。在长达8个月的“华南虎事件”中,“打虎派”和“挺虎派”并没有局限于对事件焦点人物的个人攻击,大家更关心的是华南虎照片的真伪以及背后的体制问题,网民对于“虎照”真相的穷追不舍促使政府全面介入调查,最终使“周老虎”大白于天下。

网络自律促使网络环境的自我净化,规避网络暴力的产生和蔓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描述了一个实验,一个大礼堂中有千余人,实验者要求大家开始鼓掌,起初杂乱无章的掌声却很快节奏一致。互联网世界也是如此,它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网络社会成员的合作趋势自发产生趋同性,而网络自律可以进一步促使网络环境的自我净化。如果文明、理性的声音占据了网络言论的主流,那么那些惯于使用语言暴力和谩骂的攻击者也就会自动退场或者改变其行为方式。④

“少干预,多自律”,多管齐下遏制网络暴力

“少干预,多自律”是当前国际互联网管理的一个共同思路。各国越来越强调政府作为服务者的角色,承认政府管理的“有限性”,着重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协调职能。⑤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网民数达到2.98亿,⑥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群体,遏制网络暴力需要以网络自律为主,辅以立法、行政以及媒体的辅助作用。

网络自律包含网民自律和行业自律两大方面。首先,树立网民自律意识,提升网络道德素质。(1)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引导网民的群体情感和心理。意见领袖有能力左右人们的态度和决策,他们的见解容易使人产生自内而外的认同感,从而造成意见的趋同。⑦论坛版主作为网络舆论的管理人员,充当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的角色。(2)引导网民树立责任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以个人的自由或者道德为借口去损害他人的隐私权等人身自由。⑧网络暴力的消除,需要广大网民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自律意识,约束网络行为,不能逾越法律底线,侵犯他人隐私或恶意诽谤他人,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

其次,行业自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可以减少政府对行业的干预。(1)网络相关行业依靠自律的业界道德规范加强对网络舆论暴力的管理。美国电脑伦理协会制定“十诫”、美国互联网保健基金会的网站规定8条准则、各大论坛和聊天室有服务规则与管理条例等,英国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管理时贯彻“监督而非监控”的理念,主要通过行业自律组织网络观察基金会来实行。中国的网络行业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不断推动行业实施自律,以确保行业行为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道德要求。(2)各大网站运营商严格把关,从网络管理上避免网络暴力。提高网站点击率固然重要,但是网站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能忽略,网站运营商除运营网站外,还应对网站所传播的内容负责,严格管理板块内容。2008年2月,由央视网、新华网、人民网等8家中央网络媒体发起成立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联盟,并签署《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已有200多家网站加盟,签署该《公约》。

需要他律的从旁协助,充分发挥行政、立法以及媒体的辅助作用。首先,政府应减少直接干预,采取柔性管理,从旁善加引导。在把握网络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政府致力于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并借由一定的管理手段,采用内容过滤技术、内容分级制度,也可以效仿欧盟的市民热线,通过电子邮件建立投诉机制,让全社会成员监督遏制网络暴力。

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健全舆论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已出台《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法规,但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还很不够。今后需要明确规定网络违法行为,对于网络侵犯隐私权的行为界定相应的惩戒和责任追究,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扼杀网络暴力之风。

再次,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及时准确地全面而权威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空间,以传统的权威舆论力量介入网络舆论,加强引导,避免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和网络暴力的滋生。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国网民会逐渐成熟,坚守自己的法律底线和道德文明,理性看待问题,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会日趋稳健,制度的逐步完善会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注释:

①李拯宇、干玉兰:《韩国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

②王永霞:《“网络民意”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网络传播》,2008(10)。

③李明晓:《我国互联网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转型》,《网络传播》,2008(8)。

④姜艳:《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治理网络暴力》,《网络传播》,2008(10)。

⑤王雪飞:《国外互联网管理经验分析》,《现代电信科技》,2007(5)。

⑥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⑦⑧何新华:《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众心理机制》,《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8(10)。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9

论文摘要:从管理者的角度,从网络使用状况分析、网络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和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入手,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管理机制;建立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站;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没;网上和网下工作紧密结合;取得政策支持,使高校直接管理校园网络场所。

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有它正确、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手段单一、方法落后、效率低的缺陷。随着网络空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种种冲击和挑战,从而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内容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前,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个体心理的影响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扩张,“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时代性课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现状、面对问题,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思维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利用网络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穿透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网上育人环境和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氛围,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网络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高校学生网络使用状况

我国从1994年4月获准接入互联网,到2003年12月31日,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3089万台,上网用户达6800万,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网络体系(网取.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上网计算机数.2004—1—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65.9%的网民在家里上网;43%的网民在单位上网;22.6%的网民在学校上网,18.1%的网民在网吧、网校、网络咖啡厅上网,0.4%的网民在公共图书馆上网,0.5%的网民用移动上网,地点不固定(网取.第十二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第七部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3—7—22)。由上可知,在上网人员中,高校是主体,青年学生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上网冲浪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习惯。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上网查学习资料的只占28.15%,玩游戏的占6.05%,聊天的占38.89%,浏览色情网站的占5.94%,看武打、暴力片的占1.36%,也即绝大多数学生网民上网的目的并不在学习。调查显示,在网络空间中,大量信息是中性或者负面的,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垃圾,积极正面的思想教育内容在网络上处于弱势地位。据专家估计,文献中信息垃圾所占的比例不少于50%,在个别学科领域甚至高达80%,包括黄色、暴力、反动等在内的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以及色情网络与网络交友的串联,对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人格必然带来负面教育效应。

(二)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因特网以超民族、跨国界、全球性、开放性、适时性、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使得信息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这里就显得尤其激烈。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不同的观点更多,其接受的道德教育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也会截然不同,他们的思想、行为模式呈现多维性、多元化的特征。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各种信息,反而出现对某些信息狂热追逐,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他们的思想常常处于虚拟、困惑、矛盾和迷茫中,容易出现行动变异、思想错位、心理失调,甚至患上网络综合症(1aD),对他们的学习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危害。而且,学生固有的某些特点也可能引发电脑和网络行为的出轨,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沦为“网络黑客”,通过网络散布病毒,窃取他人银行存款,传播黄色暴力信息等。

(三)对学生群体的影响

高校学生由于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认为大学是享受高考成果的时期,在网络信息的诱发下,某些压抑一时的个性就会突如其来的暴发,导致行为的变化,特别是有些学生对教育和社会产生的逆反心理,在无法正面出击的条件下,网络成为它们表达的工具。以BBS为例,BBS是一种用户以匿名方式公开发表观点、进行信息交流的文本交互系统,也是学生最热衷于表达自己感觉的地方,其中一些非主流思潮所引发的舆论焦点及其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发言”的只是一部分人,但这种潜在的导火线,有时却影响了“沉默”的大多数,因为高校人才集中、信息集中、政治敏感、影响力极大,一旦带动了群体效应,很可能波及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如讨论区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引发群体性事件;由于言论者本身的错误观点或谬误对他人产生误导;由于讨论中观点的不合出现人身攻击等。

二、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视不够,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因特网在技术上有潜力将全球的每一间客厅变成共时互动的课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方法、措施、载体,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高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目标的前沿阵地,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牢牢占领网络阵地,主动作为,与时俱进地做好网络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沿袭传统的面对面或单向性正面灌输教育模式,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没有建立系统的网络管理体系。

第二,网络管理存在“真空”,网场整治不平衡、不彻底。目前,大学生上网,大多数在网吧,但现在高校周围网吧的申办、审批、经营约束的管理权并不在高校本身,而在政策的制定、监督、管理部门,高校网络的管理存在真空。即使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清理整顿,取缔了校园周围一些经营性网吧,但清理整顿之后,经营性网吧又如雨后春笋般闪亮登场,难以彻底清除。同时,部分高校的网络教育、计算机房或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从事网吧经营活动。这些管理上的真空使一些错误思潮、观点、网络垃圾不时在网络上出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形成了一种阻力。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策

第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管理机制。在管理上形成3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成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使网络建设制度化,建设“电子校园”,建立校园网;二是管理层。按照“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细化管理分工,落实责任到人,成立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完善有关校园网、校园网站、信息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三是执行层。配备专职、兼职技术人员,构建网络平台,发展电子校园,建好门户网站、红色网站,对网络思想文化信息,特别是对电子公告信息进行监控和管理;成立校园信息统计科,对上网的内容进行审查、规范。

第二,建好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站,占据网络主导地位。按照“内容丰富、特色性强,追踪热点、实效性强,图文并茂、吸引力强,富教于乐、参与性强,中西结合、知识性强,网上网下,互动性强”的原则,建好门户网站。建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红色网站”。集中力量开发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一体,生动直观、为大学生网民喜闻乐见的多媒体德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如建立网上团校、党校、BBS、电子信箱、心理咨询、新闻在线点评、热线服务、勤工助学在线、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科技创新网、创业网、教学服务网等,通过这些指导性、服务性、交互性强的全面多维网络体系建设,形成校园网络主流声音,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网上行为,构建网络“防火墙”和“过滤网”,抵御恶意攻击和有害信息、过激言论的侵蚀。

第三,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的懂网络、会操作、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职队伍主要由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校办、计算机教学部、“两课”教学部、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等有关人员组成,深入把握网民的基本思想状况,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发现问题苗头及时研究对策并有效遏止。兼职队伍由师生骨干组成。技术保障队伍由网络中心有关人员组成。对这支队伍要根据网络规律进行定期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以及熟悉和使用网络的条件,提高他们接收、处理、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并把他们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成果纳入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网络暴力的解决办法篇10

犯错并不可怕,哪个群体都会有行为失当者,但行为失当有没有在这个群体引起足够的警惕,这个群体有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有效防止同类行为的再次发生,这才是影响群体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公众尤其是网友,评价一个群体的形象,不会只就这个群体中的部分人做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后,整个群体特别是其首脑人物如何看待、如何善后、如何纠偏的。

我们可以说,造成城管在网络继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象妖魔化的,不是网友和公众的偏见,也不是部分城管人员执法中的失当,而恰恰是城管部门每每抵赖、遮掩、搪塞、推卸的态度。

城管形象何以不堪至此

被执法对象的草根性。城管执法相对人多为进城农民和下岗工人,他们本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计艰难,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利非常少,也即社会对他们缺少必要的关照,生存完全靠自己打拼……这些决定了他们容易博得大众的广泛同情,针对他们的执法在大众看来,从一开始就缺少正义性和群众基础,一旦发生冲突,舆论、网络基本上骂声一片。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城管打人,就会查找到约有2,931个城管打人相关的视频,约有8,950张城管打人相关的图片。这些负面事件在网络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了城管形象一泻千里。当今,城管这个词在网络中成了典型的负面名词。百度百科中,将城管解释为:中国地方执法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泰晤士报》;主要的任务就是驱赶街头无照商贩,以及检查各类许可证--《印度媒体》。

网友恶搞《清明上河图》,抗议“城管袭来繁华不再”;“城管秘籍”之“野蛮教材”《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名扬海内外”;广州《小贩战胜城管的十大绝招》“雷人告示”堂皇现身……结结实实地告诉我们,舆论是如何一边倒和一边倒到什么程度的。

网络传播爆炸式。与传统形式的舆情相比,涉法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事件点爆一种情绪化的意见,然后通过网络论坛(BBS)、聊天室(Chatroom)、即时网络寻呼(mSn、QQ、iCQ、oiCQ)、电子邮件(e-mail)、留言板(messageboard)等方式像爆炸之后的冲击波一样,迅速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从网络到现实。由于在网上发言可以隐蔽身份,言论在自由和随意、肆意之间游走,不受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的限制,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城管打人之类的题材恰好给了他们发泄心中怨愤的着力点。我们知道,情绪化了的言论多半是不会恪守理性、客观、公平这样的守则的,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过激言论几乎会成为舆情传播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有同感的市民中不断共鸣、感染、发酵,再也无法阻挡无法逆转。

暴力执法损害不止于城管形象

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即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份子,应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城管执法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以推动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这要求城管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亲民、爱民、为民。然而,在当下的城管执法过程中,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城管队员粗暴掀翻商贩的摊子,无端损毁小贩的货物,追打商贩,随意而缺少标准的罚款,在公众心中,他们不是在依法执法,而是在滥用手中的权力,耀武扬威,于是便有了城管与小贩之间的“游击战”,你来我走,你走我来,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假如城管执法在公众的心中是合法的,有依据的,适当的,相信将是另一种场面了。

城管的暴力执法,民众的暴力抗法,造成了执法人员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民众,也有执法人员,类似夏俊峰案就是带血的明证。

城管的工作相比其他行政机关,干的活多、杂、乱。近年来,各地的城管执法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当中,一方面,城管与摊贩、群众之间的冲突和流血事件不断发生(如北京崔英杰事件、湖北天门事件等),城管成为千夫所指,甚至还发生了城管被撤销的极端事件;另一方面,城管执法者们对自身的境遇也十分不满,他们要求“还我生存、还我尊严”,要求解决长期在政府序列被边缘化和低待遇的问题(如河南济源市城管集体上访事件)。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下,管理城市、保障城市正常运转这一重大职责很难担当。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是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执法人员亦然。而在暴力事件频频见诸媒体之后,很多的城管人员也都感觉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他们在社会上不被尊重,更谈不上自我的实现。从衢州综合行政执法局近年来的人员变动情况看,多数年轻人都对工作未来前景不乐观,很多同志都有“假如有机会调离的话,几乎都会毫不犹豫离开执法局”的想法,可见部分同志已经失去了对执法局的归属与自豪感,这也意味着组织失去了对其成员的吸引力。那么城管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呢?那就是重塑良好的执法形象。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城管执法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那么其成员自然会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只有依靠良好的形象才能团结更多优秀的人在自己的周围,才能更好的完成其使命。

挽回民意比形象重塑更重要

构建沟通平台,让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执法局最棘手、最难办、最难缠的问题有渠道反映,并且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回复好、解决好。市长信箱、机关效能110平台在浙江省衢州市已经运行六年,依托网络科技优势,将反腐倡廉建设与服务发展、优化环境、保障民生融为一体,致力于“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诉求渠道更通畅、办事结果更满意”,为加强政府机关与企业及群众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新桥梁,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创设了一个新载体,为加强机关效能监察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在树立执法局亲民、高效的形象方面可谓迈出了一大步。

城管形象不好,往往因为事情发生后政府方面声音滞后,该表态没表态或者错失了表态的最佳时间点,造成舆论离事实越来越远。对此,要建立一支网评专兼职队伍,加强培训指导,做到学网、懂网、用网、管网;同时,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网上舆情收集和监控,及时跟踪分析网上舆情,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防范不良信息传播,从而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导向。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和媒体保持通畅良性的信息沟通,第一时间准确、权威地传递政府部门的声音,还原真相,引导舆论,将新闻发言人纳入城管常态宣传工作体系,进行制度化管理。做到高度关注民意、倾听民声,树立日常预警的理念,形成了实时搜集意见、及时办理、快速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多和网民沟通,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收集网民意见,予以分类落实,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认真研究改进措施,促进城市管理上水平,不辜负群众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