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0:57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素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它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是其根本追求,也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和价值原则。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如何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如何在医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动力和基本的医德规范,以解决目前全社会关心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医患纠纷问题,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这一观念在医疗活动中尚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许多医务人员只是重视医学知识和医术,忽视医学人文的领悟及其素养生成,引发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缺失,使得医学丢弃了它充满仁爱精神的历史特质。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不仅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复归医学人文神圣宗旨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

医学人文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将核心价值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近90%的同学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政治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文化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但调查也显示其中只有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完整掌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主流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传媒多样性的影响和冲击;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显著;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主要有:80、90后一代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凸显的影响;偶发因素的制约;国人长期文化自觉的缺乏,等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要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认知感受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个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心中形成有关知识结构。其次,是思考分析阶段。学生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清楚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的要求和社会价值,开展新的思想认识和思考。再次,是鉴别选择阶段。学生在形成新的对医学人文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的人文要求同自身原有的人文素质加以对比,进行判断和选择。其间学生可能对新的医学人文观念加以同化、吸收,也可能出现疑问、排斥的状况。这要求我们及时地掌握有关信息并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是深化吸收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认知如果在实践活动检验中得到肯定性的社会评价,学生就会不断获得有力的情感支持,加强履行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要求的意志,进而形成信念和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成为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活动,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内化途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入耳、入心,产生良好的实效。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由医学人文认知和医学人文情感及践行医学人文的行为习惯、信念、意志等多种要素组成。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具体方面,应同时注意各个方面的导引和训练。而且从总体上有机地协调起来,给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和对策。

提升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工程。

首先,要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内因,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发展目标。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大众价值体系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作为突破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与医学生现实相结合。

其次,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构建社会、高校教育的联动体系,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教育主渠道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日常思想教育和实践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路径。隐性思想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价值体系认同的间接路径。

最后,遵循引领价值与满足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使医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如何面对现实和未来方面存在困惑迷茫和失落失衡的思绪。阻碍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科学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等广泛开设,他们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层次有着显著的效果和重要意义。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有时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加之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医学生思想多元化,医学生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要让医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但要重视专业的学习,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要在心理素质、伦理精神、社会责任、哲学素养等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不断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能力。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局限,导致医学服务中的系列问题,如医德医风差、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纠纷频繁、社会满意度低等不和谐的问题出现。因此,应当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式、途径、方法、机制。应当共同努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在医学生中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载体和路径,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疗实践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直接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供了一个融医学专业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遇到的典型病例时候,要求他们从社会、生理、心理、家庭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医学诊治的人性化过程。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患沟通、使医生与病人友好相处。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形成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引导医学生形成民主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科学意识是现代化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形成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患者服务,是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65-67.

[2]苏玉琼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7.

[3]彭世良.浅析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效性[J]西部医学,2012(7):1426.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2

论文关键词:1,研究背景与甚础

1、军训能够提高新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军训通过对大学生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理论教学,使大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感情和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了其思想觉悟,增强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

2.军训能够锻炼新生的意志品质

军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依靠强制力量,在艰苦复杂的条件下,在超强度的训练中磨练学生意志的一种教育活动,学习、生活、训练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条例条令规定规范。新生军训一般为2—4周,时间紧,内容多、强度大、要求高。一般在每年秋季入学进行,受训新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队列队形、军体拳、军歌等科目训练,每天长达8-10小时,紧张严肃和艰苦的训练锻炼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懂得了坚持、尊重、感恩等品质。这些意志品质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3.军训能够提高新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新生通过军训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考的空间,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4.军训能够培养新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根据国防教育必须有效地结合到普通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中这一指导原则。新生军训必须有目的的围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开展一系列活动。广义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三方面,狭义的职业素质主要指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随着围绕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新生对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所表现出的心理障碍逐渐消除,更加深了新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新生的未来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1]

二、医学院校军训的现状

目前理论界形成了“立足校内,部队主训,军政并重,训管结合,教养一致,服务国家,战备国防”军训指导思想,[2]构建完善了军训模式模块:集中军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巩固军训成果模块、科学完整的考核模块、评估模块。目前,医学院校军训的现状如下:

学校各级领导都比较重视军训工作,能够投入符合军训要求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进行军训工作,军训一般由当地的军事院校官兵承担,学校辅导员、班主任跟训,时间为2-4周,训练科目集中为队列队形、军体拳、军歌演唱等科目,理论教学为国防知识讲解、军事史、军事科学讲解、爱国主义影片放映等形式。从理论界的考核、评估模块再结合笔者工作总结,医学类院校军训可在集中军训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巩固军训成果模块上拓展空间:

(l)集中军训模块、理论教学、立项课题、电化手段运用等模块的内容组织上要紧密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形式要丰富、提高军训效果。

(2)要充分发挥军训成果的长效作用。集中军训结束,没有一个继续教育管理的机制,使军训学生的精神状况很快地回到原来的位置,未能巩固军训成果。

三、针对这些问题建立医学院校军训模式的内容分析

首先要明确国防教育必须有效地结合到普通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这一思想。因此笔者依照国情,从法规、制度、运行机制、教育训练内容等方面人手,结合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人员管理方法,试图构建一套合理的训管结合、教养一致的军训模式模块。

(1)军训参训人员模块上要完整。集中军训,理论界探讨有三种形式,校内复转军人参加施训,部队和校内复转军人共同施训,部队承训。针对医学院校特点医学院校军训参训人员应由部队教官与本校复转军人、专业教师三方组成。部队教官如果能让军事医学学校承担军训任务最好。

(2)理论教学。军事理论教学是高校学生军训的第二阶段。军事理论课被列人教学计划,是军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训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医学院校军训工作在理论教学模块上要充分结合医药卫生专业的特点,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

①比如在新生军训典礼上,所有新生都要宣读《医学生誓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社会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3]

②参观医学伦理学展馆,加深对医学崇高神圣性的认识,加深对所学专业意义的认识。

③军训结束由学校相关领导、名师、名医、军训教官向学生授白大衣或护士帽,使医学生再次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④通过电化手段宣传优秀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军事医学知识、开展国防安全教育课,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国防观念与意识教育。

(3)巩固成果。巩固军训成果,是许多学校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阶段时间周期长、难度大的特点笔者诠释学术界“训管结合,教养一致”的原则,提出三项措施:

①军训结束后军训优秀积极分子选拨为班级干部直接参与各院(系)新生管理教育工作中,以继续保持集中军训成果。

②结合专业特点,对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采取更严格规范的军训后期管理。比如高职学生年龄小正是形成人生三观的重要时期要继续保持其军训期间火热的激情要对其进行军事化的管理,早上要出早操,晚上要晚点名等。

③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根基营造良好巩固氛围

采取既有围绕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形势政策课,又有相应的人文学科专题报告;既有现场观摩,如军事夏令营、到部队学习及参观英雄事迹;又有围绕重大节庆日、历史纪念日开展庆祝活动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课余生活,开拓了视野,而且还巩固了军训教育的效果。通过这些巩固措施,能够净化校园环境,创造一个文明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④以实际行动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为乡亲们、军烈属、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假期留校生可为校内军烈属、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真正在思想上、实际行动上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研究的意义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揭示了普通医学院校学生军训的特点、规律和不足,提出了医学院校军训模式的基本思路,构建了特色突出的一套医学生军训的基本方法和指导性原则。为贯彻落实《兵役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后备人才探索了一条新路,同时对医学院校通过军训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目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析高校新生军训的育人功能及发挥.科教文汇.2008年第六期

[2]鲍晓慧.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当代经济.2006年第3期(下)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3

关键词医学生培养综合素质教育转变观念能力培养

现代科技和医药卫生事业迫切需要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切实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发展,各学科的相互渗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越来越明显。这些发展趋势要求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既要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又要有专业学科相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学会和应用现代化技术的手段,及时捕捉各种新的知识信息,培养创造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力和综合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迎接医学科学发展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1转变培养观念

为顺应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医学生培养观念,转变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传授知识,轻视创新能力培养等观念。在医学生培养的指导思想上,切实转到注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思路上来,下大力气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使医学生真正成为思想素质好、工作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都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1]。

2优化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明确之后,优化培养方案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设置课程,选择教材,开展教学,使学生获得所需要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这些都需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来实现[2]。近些年来,一些院校制定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一般都是各院校学科点能开课程的汇编,很多并不能充分反映当代科技的重大成就和前沿成果,所开课程很多内容陈旧,教材不规范,有的只有讲课提纲和参考资料,还有少数课程连讲义都没有,这种情况不能保证教学质量,靠这些培养方案及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很难适应未来科学的发展。因此需要改革课程体系,按照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和新的专业目录的课程体系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切实加强素质教育的能力培养,整体优化课程结构,认真做好医学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设计,构建新的教学计划,体现医学教育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教学模式,实现数量粗放型教育向质量效益型教育转变[3]。

3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为人民服务及做好服务的保证优秀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是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必要条件。学校是净化心灵的场所,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一名好的医学教师甚至会成为医学生从医后,还不断回头讨教的终身导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应该掌握灵活的教育方式,避免生搬硬套的灌输式教育,应根据青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切身体会中培养优秀的人格品质[4]。

3.1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教师文化、节日文化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崇高的情操,宽阔的胸怀[5]。

3.2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教师间形成文明高尚的互帮互助的同事关系,做到为人师表,同时更应深入到学生之中,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情绪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医学生自我调节,承担困难、挫折的能力。

3.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可以说,对医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是对医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适应和驾驭飞速发展的当今医学[6]。

以上所说到的三方面的素质教育,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制约的,每一种素质都对其他素质产生作用和影响。现代人才的培养必须是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更重素质,而医学人才的素质教育更是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素质教育的建设对提高医学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祖国医学、振兴医学事业,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加速医学现代化具有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冉素娟,李廷玉.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高水平儿科医学人才.重庆医学,2005,2:225.

[2]林晖,魏永越.实施“三早教育”,努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27.

[3]马金龙,高彦丽,南瑛.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50.

[4]胡彦,赵先柱,陈俊国.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研究对医学助教培训体系构建的启示.重庆医学.2006,21:2010.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4

[关键词]医院;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54-02

人力资源是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不断加大学科技术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医学科研和创新,努力培养跨世纪专业人才”[1],是医院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能持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1医疗服务市场的形势与医院人才需求的特点

1.1医疗服务市场的形势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重新明确了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的性质,并提出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明确了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是要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了新时期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步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市场经济的轨道,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进入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医院发展的外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医院,已不能再由政府统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

1.2新时期医院人才的特点与定位

针对新时期医疗服务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医院人才的特点是应具备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等全方面的素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人民服务,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有高尚的品德、全优的服务理念、高超的技术,同时,医院进入市场经济,就要有经营的理念和质量效益的观点,管理是各项工作的关键,管理人才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管理人才匮乏,且多数公立医院中的管理人才是由专家型人才转换而来,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在今天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就显得力不从心,思路不阔,重点轻面,全局观念不够,有的还存在心胸狭隘,不能任人唯贤,不利于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高尚品德、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心胸宽广、任人唯贤、掌握现代经营和现代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

2新时期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2.1人才效益性的认识

医院人才培养首先要认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医院人才的知识转化可给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正是由于效益间接性和长期性的原因,加上医院管理者任期制的影响,一些医院往往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医院人才的“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就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性和延续性。这必然影响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医院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医院人才培养应具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培养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医院所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培养的效益性。

2.2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

医院人才培养的原则之一应该是实行全员性培养。全员培养中应注意做到“点”与“面”的结合,“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中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对其设立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地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面”的培养是医院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首先,医院人才结构是一种由高、中、初档次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如临床学科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结构。只有各能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次,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医院人才群体性特征更显重要,也就是说,疾病的诊疗过程常常需要多学科、多能级的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于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所以,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真正增强医院整体实力,提高医疗市场的竞争力。医院人才培养应采取分层次培养的方法,初级人才主要是基础与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的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近年来对临床住院医师实行的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的全面、全程培养的方法,对医院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中高级医院人才培养侧重于掌握深、高、新的医学知识与技能,以及传、帮、带的能力。

2.3服务技术性人才的培养

现代医疗卫生工作突出服务性,要求医院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两个“三基”的训练,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即道德基础培养、法制基础教育及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道德基础培养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民族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事业心与奉献精神;通过群体意识教育,培养集体亲合意识,个体互补意识,勤奋钻研精神。法制基础教育是要通过法制教育,尽快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观念与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是通过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社会联系的影响,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2.4注重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学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只有在临床一线,与病人直接沟通,严密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并坚持在诊疗工作中长期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医学人才。但近年来出现了种种不利于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不良现象,例如,现代先进医疗仪器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临床提供了便利的诊疗手段,另一方面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临床医师重仪器、轻临床,放松了临床基本功的训练,一些医院因此淡化了严格临床培养的好传统。现有职称评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重文凭、轻实践,重外文与论文,轻临床的倾向。人事制度上医学人才或苗子随意改行,放弃专业改管理,管理专业人员又得不到重用,不能因人而用,发挥人才的最大优势,这些都影响了临床医疗梯队的正常建设,影响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2.5注意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

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干部看成“脱产干部”“非专业人员”“不产生效益的行政干部”;培养上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常“以干代培”,“以修代培”;途径上存在不重视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多是从医疗专业技术干部中选拔培养,忽视管理人才的专业性、科学性,认为临床专业技术干部锻炼一下就可以成为管理专业干部。其实,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高科技的科学,它具有生产性和效益性,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医院运行机制上明显的市场性与经营性,以及内涵建设上对质量效益的要求,使医院管理作用凸显重要。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

2.6量才而用、充分发挥人才的激励效应

在管理上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岗位,配备合适的人才,明确不同岗位的责、权、利,完善岗位考评制度,合理使用精神、物质激励手段,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同时要尽可能满足人才的成就感和心理满意度,改进奖金补贴分配方法,加大知识、智能、能力、贡献在奖金补贴中的比重,在人才使用上做到“四用”,成绩显著的优先任用,贡献突出的破格重用,有发展潜力的抓紧使用,有棱角有创劲的大胆使用。以此增加对人才的吸引,促进人才快速增长,激活内部的竞争力[3],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医院建设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新形势下军队医院建设发展的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1-5.

[2]袁惠云,黄淇敏,罗蒙.公立医院医疗市场开发的机制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3):288-290.

[3]王文聚,李晓琼.军队医院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3):269-270.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5

【关键词】教育;临床医学;“5+3”一体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培养模式;健康

中国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医疗的发展正是社会与人民最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医疗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医学教育,同时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途径[1]。教育部于2015年3月出台《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将7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并给出了具体改革时间表。2017年6月《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详细地指出了3个大方面和细节上的9个要注意的小方面,为医学教育院校针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细化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改革目标。国家提出医学教育“5+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后,“5”与“3”被明确区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针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尚未成体系或不健全,缺乏针对“5+3”临床医学生的全方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要做到有效地开展“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需要从多角度地考虑这一部分精英学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出合理的培养体系[2]。

1职业素养的阐述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表现为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而医学职业素养是由多种范畴共同构成的概念,在一些学者眼中医学职业素养(medicalprofessionalism)[3]也被译为医师职业精神或医学专业精神。1993年,医学职业素养这一概念被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aBim)正式的定义。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要具有包含人道主义、利他主义、责任心与服务、诚信和专业标准等相关的职业素养。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颁布意味着医疗行业与社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该宣言又欧美众多医生联盟共同提出,宣言内容可以概括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患者的利益至上、尊重患者的自主性、接受医疗的公平公正”。西方学者将医师职业精神的内容分别在概念和原则上进行了确定与划分,并且重点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分析定义医师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医学界认可度较高的观点为,职业素养是由医务工作者在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医生对其职业的认知与态度;对待工作的情感和对待患者的责任;在工作中具有的意志和理想;医生在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等都是组成事业素养的要素。《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后续国家相关部委也提出了《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并主导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并且伴随着日益加重的医患矛盾,社会对医生和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生要具有完备的医学专业精神,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特征

“5+3”临床医学生由于招生名额少,入学后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高考成绩上体现为大幅度高于普通5年制本科医学生。“5+3”临床医学生大多具有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英语功底厚等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临床医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因此,“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被赋予了极大的希望与未来价值。这一群体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又因其自身的能力及所承担的多方位压力而存在特异性,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后更加明确了“5+3”一体化人才得角色定位[4]。“5+3”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关乎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的七年制医学教育即“5+2”模式,前5年与普通的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几乎相同,后两年却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年的培养时间少了一年,从而导致7年制学生入学时较高的综合素质优势被削弱。而7年制学生录取平均成绩高于同年高考分数线很多,生源质量优于其他所有专业,但综合近几年的数据,7年制学生的必修课平均成绩、期末考试的挂科率、四六级分数和通过率等指标数据的统计与5年制学生相比较,7年制培养效果及优势并不明显。同时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与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更凸显了培养时间短的劣势[5]。所以“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应做到合理、有效、有针对性,培养出的医学生既应是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也是医疗高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者。如何使处在精英地位的“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如何满足“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由于其特异性的角色定位而亟待提升的全方位素质的需求,如何使其在毕业后具有超出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可以说,“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成败关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应该被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进行深入探索。

3“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3.1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结合教育部与卫健委的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培养体系构建当中。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国家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支持。3.2将“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理论与现有教育理论有机融合。对“5+3”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探索和构建将会有效地帮助医学院校将人才培养工作由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同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生的长学制培养、住院医师的规培、医学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的多重要求有机融合。3.3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理论落实。通过分析总结五年制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成果,探索“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举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环境下所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6]。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的实践,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能反作用于理论的总结。尽快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理论中所期望的改革目标。3.4培养精英医学人才。“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是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之一,职业素养作为一种必须经过后天培养塑造而成的能力,它的形成需要系统、全方位多角度课程体系的教育和具有浓厚人文气息、良好医学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的熏陶。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殊性,即需要培养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医疗工作者。新时期下,加大对医学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力度,全方位加强对医学生的价值引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医学院校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4“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

医学经典名著《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中都大篇幅的提到了医生的职业素养。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最终目的首先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品德风貌、过硬的诊疗技术和广博的知识储备[7]。针对“5+3”医学生首先要创新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在校级层面上联合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附属教学医院,以及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组成“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联合修订小组,进行多部门跨学科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修订,全方位多角度落实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8]。突出“5+3”培养的特点,将医学生本科与硕士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合理地统筹,开展一体化一贯制的教学与培养。采取一对一教学、渐进式教学、小班制教学和混合式教学;优化合理结合临床实践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实现参加实践早、实践内容多、实践效果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同时要做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给予学生全程的临床职业素养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开展基础课程-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患者疾病-系统治疗有机结合为主要目标的整体式职业素养整合培养体系改革。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固化的培养目标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灵活的培养体系,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基础的所有知识进行灵活的整合,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人文素养、临床医学、科研创新等各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高效地结合;从而在新的一体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同时包含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内容相辅相成[9]。面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实践、人文、创新”的职业素养培养定位。从学生在“5”基础课程学习开始时到进入“3”研究生阶段全程围绕“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展开“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并构建有效的培养体系[10]。4.1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于医学生的实际,汲取以往7年制与5年制教育的先例与成功经验,在顺应合理教育规律上重点突出临床能力、创新研究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明确“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即首先具有充分详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11];同时在临床实践上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与娴熟实操能力;最后在科学研究和教学阶段上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主要目标。4.2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将人文沟通变为潜移默化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课程,长期开展人文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视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由于“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压力比一般医学生更大,会出现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的情况[12]。所以要建立鼓励学生参加校、院各类大型文化、科技、体育、艺术活动的机制,让医学生在参与或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想素质、沟通能力;加医学强道德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进行进一步地改革[13]。打造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体验式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一体化。不间断地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寒暑假期进行公益医疗、扶贫、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展开针对基层医疗、环境状况、人口健康情况的调研等,让学生时刻与社会环境保持同步;开展“名医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学校与学界内知名专家学者,在成长历程、医患沟通、科研思维等方面为学生打开视野,提升人文素质[14]。4.3开展临床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学生“5”即将结束即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制定长学时培训课程,同时全方位的涵盖所有临床基本技能;将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阶段化、清晰化、课程化;通过在教学医院实习加强技能的训练,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每个科室实习结束进行出科考核,通过递进式的培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定期通过安排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和对模拟人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在“3”阶段的科研做好铺垫,同时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通过开展多角度的临床技术比武竞赛提高“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对临床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让学生在竞赛的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让Sp和专家担任评委,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15]。4.4开展科研创新方面的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进入“3”阶段时,主要的学习和工作重心将转向科研,如何培养学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并能产出有效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创新培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首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成立科研训练营:依托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校老师的在研科研项目;邀请跨学科的科研实力强的老师,阶段性地根据不同专题开展科研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尽可能的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一对一的训练,并开展主题论坛、科研经验分享交流会、撰写总结与心得,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早期的科研习惯与意识;围绕校级的各种科创赛事开展大型的专题讲座:通过组织“5+3”学生和普通五年制本科学生进行大型互动交流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共同进行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双方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对医学专业范畴产生职业兴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社会对良好医疗条件的急切需求,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医学生培养体系同样也符合医学教育的改革的要求与目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尚未有完全成功的先例,改革之路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稍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如果稳扎稳打,适时抓住先机,及时地进一步深化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地进行反馈探索、逐步完善与实践,不断提升培养质量;最后摸索总结出具有通用性同时在不同医学院校具有自身专长学科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便能成功为国家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从而加快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宏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释义及其解决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包璟崟.医教协同“5+3”学段重构式培养体系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48-149.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6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营养不良;院前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44-0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包括院际间的危重患者转运。院前急救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影响,特别是中小城市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防范问题对比发达大城市更为重要[1]。对特殊病患群体的院前急救进行护理特点的总结、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护理,不但可以防范纠纷的发生而且能提高病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能提高病患者的满意度。现将我院急诊科2012年1至11月,院前急救中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患儿和单纯支气管肺炎两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一些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至11月我院急诊科进行的院前急救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患儿45例定义为实验组,同期56例单纯支气管肺炎定义为对照组。

1.2 方法观察两组头皮注射一次成功率、急救途中重新注射率、给氧率、需要人工气道建立率;采用χ?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实验组头皮注射一次成功率、急救途中重新注射率、需要人工气道建立率与对照组对比均偏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给氧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各种年龄段均可见,常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易发并发症,尤其是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是小儿死亡重要的原因之一[2]。因此,小儿肺炎的患者应由专科进行治疗;而基层医院技术力量和设备等条件对疾病的诊治有很大的局限,故部分患者需要从基层医院往上级医院、专科医院转诊;转诊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广义上的院前急救。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的配合相当重要。总结一些病例的护理特点,以便更好做好护理配合是负责院前急救业务的护理人员应该研究的问题。我科在日常工作中,对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与单纯支气管肺炎患儿的院前急救护理进行对比研究,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在头皮注射一次成功率、急救途中重新注射率、需要人工气道建立率与单纯支气管肺炎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给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皮肤弹性、血管脆性,同时营养不良常合并低蛋白血症,容易引起组织水肿,导致注射一次成功率或重注率的升高。轻度或亚临床状态营养不良常易被忽视,但对其小儿生长发育、抵御疾病能力有很大的影响[3]。营养不良会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力偏低,从而影响各种原发病的病情,研究中支气管肺炎合并营养不良病例人工气道建立率比单纯支气管肺炎的要高恰好说明了这个问题。故在院前急救中,营养不良患儿的护理和非营养不良的患儿要采取个性化护理方法,才能保证院前急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黄世梧 潘树强。中小城市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26期(第12卷总第251期:244.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培养

现代教育要求高职高专教育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了这一教学目标,使课程设置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医学研究的领域是生命和健康,服务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对医学生素质培养的特殊性和严谨性。医学生除了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全面发展观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对人的自由的追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中革命活动和研究的主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论述异化与自由两大范畴,提出关于“新型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想,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初步形成。1845年马克思的思想进入成熟期,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抽象的“人”的过程中,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通过对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历史考察,以人的实践本质立论,揭示了制约人的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从而形成了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内的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唯物史观的论证,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成熟。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仍未具体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发展是如何片面化,又如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这就要求超出纯哲学的论证,具体考察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的过程,把握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这样才能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尺度-自由支配的时间,发现最大的生产力与财富乃在于自由支配时间中人的一般能力的充分发挥。而其后出现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资本论》的意义正在于此。这些论著标志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终成为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至此,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作为贯彻始终的一条红线逐渐凸现出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实质。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现状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高专医学生素培养不仅是当前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而且对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看到在现有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更多的是单一的医学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非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一重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实用工具类知识的传授,轻人的全面发展等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在我国教育界是普遍存在的,而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这一弊端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因素:

1.价值观偏颇,社会责任感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部分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主流,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学科的崇高性以及作为医学生将要担负的重任,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社会医疗和人类健康事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2.知识结构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在教育资源投入上也偏离人文教育。从而导致高职高专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这与新历史条件下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标准是不相符的。

3.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素质培养仍以单纯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其次,学校师资配备上缺少专职人文教师,只能由一些专业医学教师兼职,大大降低了人文教育的成效。再者,由于教育经费及场地限制,部分院校实验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践阅历的发展。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应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深层意蕴,在于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悬设了一个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人的发展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全面发展的人是与现实中正在发展而尚未全面发展的人相对照的。总的说来,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性是从三方面展开的:首先,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力得到多方面发展的人。其次,全面发展的人是在丰富、全面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人。其三,全面发展的人是扬弃了异化的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导致了人及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异化,从而使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对对象的占有也是以非人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对对象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而应当理解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这就需要扬弃异化,使人们创造的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予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使人们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可见,人的自由个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集中表现,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性的充分展示。

当前,我国正迈入21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也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高专教育作为培养人、“生产”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适应时代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可见,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才能始终坚持以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来探求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只有从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性出发,当代素质培养才能不囿于教育理念而更具客观现实性。

四、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规定与指导下,针对高职高专医学生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某些缺陷以及现代社会人才竞争对人才素质越来越全面的要求。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应始终贯穿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从以下几方面促进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当代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培养应以德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时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这就说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即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其次才是“职业人”,即具备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技能与素质。为此,我们必须以德育为手段,从培养人的基本道德出发,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但在传统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职业教育模式中,“德育为先”往往流于口号与形式,并没有贯穿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职业教育与学校管理全过程,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也过于单一陈旧,主要以灌输理论和观念为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当代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应针对这一缺陷,从各方面对德育工作予以支持,探讨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使德育为先导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当代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应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扬弃了异化的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是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定性之一,其中包含了人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而异化的扬弃与自由个性的生成,均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因此,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应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激发其创造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而且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通过校园文化与学术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环境中塑造其鲜明个性。

再次,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应树立现代能力观和技术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代社会已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激增,陈旧率加快以及社会分工与行业领域的不断扩大,需要更具适应性和创造力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在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素质培养中,既要针对医疗卫生职业领域,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又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从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素质培养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需准确把握时代对医学赋予的新要求和内涵,从各个方面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在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全方位提高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积极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同时,提高竞争能力,更好顺应社会的需要,推动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培养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高职高专医学生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本人作为一名高职高专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手段,从高职高专医学生培养规格入手,促进当代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潘虹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8

abstract:atpresent,intheprocessofconstantlypromotingthe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ofdemocracy,prosperous,civilizedandharmonioussocialist,improvingruralold-agesupportsecurity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hasgreatinstructivesignificanceinconstructingsocialistnewcountrysidewith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economy,politics,culture,society,thelegalsystem.improvingsocialistnewruralold-ageinsurancesystem,establishingthenew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hasbecometheinevitablechoiceofbuildingthenewsocialistcountryside.

关键词: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Keywords:endowmentinsurance;newsystemofruralcooperativemedicalandhealthcareservices;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new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312-01

0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对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竞争力,提高务农劳动者收入,并在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等方面进行全面推进,本文主要通过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浅析,望对以后我国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起一部分推进作用。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必然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又叫“新农合”。它是通过由农村务农劳动者自愿参加,并在政府组织引导下,通过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补贴等多种集资方式筹集资金,从而建立一个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民医疗互助制度。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医疗体系一直是关系民生问题的重要主城部分,我国农村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此外,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尤其是农村部分。在“十一五”期间,如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不仅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问题,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措施

1.2.1全面覆盖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共同组成医疗保险的双重要素,其中社会保险提供了基本保障,而商业保险为医疗保险进行了补充。我国现阶段为了更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发展,免征了农民医疗保险、农民住院保险、居民附加住院保险和疾病医疗统筹住院保险。

1.2.2实施医疗救助计划2006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率达到9.2%,已经高于联合国老龄化的标准7%,这说明我国正全面步入人口老龄化。又因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长,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于是,全面贯彻实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计划便势在必行。医疗救助是指每年组织动员政府和非政府医疗救助基金来辅助贫困及孤寡老人,从而增强医疗保障的力度,并对医疗保障中存在的一些死角进行补充。总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对促进经济更全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统筹解决医疗费用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更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现实保障。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1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正如前文中所提到,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而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亟需改革。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推进,独生子女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使子女赡养老人负担不断加重。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使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数量迅速增加,以集体供养为辅的农村养老方式的面临严峻挑战。

2.2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2.2.1提高农村最低保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镇已经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对维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平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也应该积极开始实行农村最低保障制度。

2.2.2优化残暴人群年龄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失业人口不断增加,而参保人群的老龄化问题也越发突出。这使得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险模式,成为我们现阶段更全面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然选择。

2.2.3建立个人账户积累、缴费定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体制覆盖不全面。所以,应该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适当延长农民的缴费期限到30年左右的合理期限。在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更灵活的缴费方式。还应该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实施进行完善。对进行社保的相关机构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细化管理措施。从而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职能的作用。

2.2.4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现阶段实行的新型合作社,由于它的产权组织清晰化,经济模式更加多样化,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我国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按照广大农民“自愿、民主”的原则,很大程度上能够推进和完善我国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3其它方式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3.1关注“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政府更加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增加对农业投资,从而确保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从根源上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才能最终促进广大农村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农村稳定,保障农民生活。

3.2加快农村基础性建设公路是使农村实现脱贫的必要基础设施,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所以加快农村基础性建设对调整农业结构、深加工相关农副产品,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3.3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当前,全面免除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学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从而实现科教兴国,增强农村综合实力。

4总结

总之,现阶段,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对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村实现稳定、进一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伟.中日人口老龄化比较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2,(03).

[2]郑新莺.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J].福建地理,2003,(01).

[3]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0.

[4]王伟伟.农村老年保障问题探索[J].人口与经济,2001,(01).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9

怎样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呢?这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就此问题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观念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医学生,使医学生洞察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在护理专业的医德教育中,还要注意医德观念的培养。“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其实就是行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学生只有知道、了解它,才能很好地学习和工作,才能做到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对患者家属负责,对全社会负责。

2、护理医德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

护理任务完成的好坏,最终体现于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但从医务工作角度上来说,主要取决于护士的技术水平和医德水平,护理人员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决定着护士对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的根本态度,从而制约着护士的护理行为和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服务要求高、技术性强、责任重大,如果护士缺乏对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缺乏对病人的同情,是难以胜任工作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医德就是要引导护理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念,自觉尊重和爱护病人,严格遵守护理规章制度,刻苦钻研护理技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重视医德理论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护理专业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他们掌握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原则等理论知识,尊重患者的人权,尊重患者的兴趣、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实施标准以及主动响应社会的需要,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不能回避医疗现实。既要讲医德发展史,更应联系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患者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护理专业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

4、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医德实践教育

医德教育只能将医德实践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医德实践活动增强医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医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引起重视。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而良好的人护患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护理医德之上的,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医德情感,才可能充分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并在与病人融洽相处中,发现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心理护理是通过护士的态度行为、语言来完成的,只有亲切善良、美好的言行举止,才能给病人温暖、慰藉、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最佳心境,必定对病人健康地重返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注意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的整合系统。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二者的双向沟通和相互支撑,全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护理专业医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增强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医德榜样

作为医学院校,要站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高度来深化医德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应特别重视培训教师,使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又有高尚的医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医德楷模,只要有这些优秀楷模才能够复制出医德高尚的学生

7、加强专业培养

医养结合的意义篇10

医学写作教学对于我国医学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而言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医学文章不仅仅是医学生文学素养的体现,同时从写作中也能够体现出学术研究内容与科学研究水平等,这同样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具体体现。下文将通过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医学写作教学是提高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以此实现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1医学写作内涵分析

对于医学写作而言,主要就是医学人员对于信息的交流,在搜集医学信息的情况下,合理地对医学信息进行处理,提升医学写作工作质量。在实际写作中,医学论文与写作之间产生直接联系,医学写作者可以通过写作方式反映出医学的客观事物。

医学写作,主要就是对医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利用文章格式、文章写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医学写作能力,促进医学知识的交流与表达,提升医学科研服务工作质量。同时,在医学写作中,主要就是针对各类医院等日常工作进行记录与调查,逐渐提升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增强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医学写作教学质量。

2医学写作教学对于提升医学生素质的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目前人才教育培养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为了促进医学院能够加强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医学生的医学素养,促进学术能力与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培养,而医学写作作为学生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医学院加强对于医学生的医学写作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为学生综合发挥科学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奠定相应的基础。[1]

事实上,现代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总体上是蓬勃发展的态势,而且很多临床医学以及医学研究和医学方面的假设的提出都是以医学写作为载体,并且医学的很多突破以及进步都是医学理论先行,所以医学写作是能够较好呈现理论与实践结果,促进医学发展的良好体现,医学领域离不开医学写作。

从实际就业角度上来看,医学生一旦实际在医院就职,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文学素养与写作功底,比如病例的填写、手术报告的填写上交、医学论文的撰写等,都无法脱离医学写作。所以提前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写作教学,能够促进医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医学生们未来在工作岗位中,以流畅明确的文笔,给予自身更多的工作学习机会。

3加强医学写作教学的具体措施

因为医学教育中离不开医学写作教学,所以要将医学写作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首先在进行医学写作教学之前,需要帮助学生们树立医学写作思想,正确认识加强医学写作教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只有从根本上理解医学写作教学,才能够提升教学课堂的参与程度与深化程度。

31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要先让学生们锻炼应用文的写作,在常?意义上的应用文能够熟练写作的同时再引入医学写作的意义。因为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循序渐进,[2]不断进行培养的。可以从几个方面上进行相应的训练和培养:写作内容、格式规范和写作技巧等。

首先,从写作内容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考验学生能否将自己所有想表达的内容都能够通过文字清楚地进行相应的表达。并且在教学上还会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学生还需要能够结合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知识内容的联系与综合。而且任何的写作都离不开对于素材的理解以及积累,想要提升医学科研能力,加强医学写作教学,就需要学生在平时业余时间,能够阅读并且学习大量的医学科研材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够为学生进行医学成果以及医学理论的熟练运用奠定基础。所以对于医学生进行医学写作的学习而言,无论是医学写作内容的理解还是积累都能够较好地为学生们的学习起到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其次,从医学作文中的基本格式来讲,常规的医学论文都是有自己的相应格式的,基本结构大致分为标题、署名、单位以及摘要、关键词和引言材料方法等,[3]这些基本结构需要学生们进行了解与掌握。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需要学生们能够掌握参考文献的查询与引用方法,如何去搜索文献并且进行文献的检索等。掌握医学写作的技巧,可以学习一些经常套用的经典的句子以及词汇等,进行医学术语的学习,也要正确使用医学术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同时也需要向学生们渗透医学写作的严肃性,保证文章内容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文章是否是真实有效的,并且满足重复率的标准。

最后,从实践训练角度上看,学生对于医学写作的学习离不开相应的训练与联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定期进行医学写作的练习,然后教师进行讲评与修改,以此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也需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学术,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写作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潜能,增强对于医学写作的学习积极性。以医学论文撰写的方式来带动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32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

在医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引导学生明确医学题目,使其掌握更多的前沿性知识,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医学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搜集各类医学专业写作知识,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准备效率,在学生做好写作准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国外文章进行翻译。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于医学术语的掌握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医学术语的掌握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与写作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