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空间设计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25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1

【关键词】共享空间、空间形式、技术支撑

abstract:Dali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Centre,sharedspacedesigndescribedaccordingtodifferentspatialform,functionalityandusergroups,thecomposition,shapespacelevel,thethemeofcreation,technicalsupportandotherpractices,andcreatetheatmosphereofseveraldifferentlevelsofsharedspace.

Keywords:sharedspace,spatialform,technicalsuppo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共享空间传统的形体表达的方式大多以简单纯粹的几何体组成的,在建筑理论,建造方式,建筑功能不断创新的时代,传统建筑共享空间简单的形体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建筑功能不断拓展发展复合的需要。所以在当代建筑共享空间的表现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空间的构成模式已经走向了从简单到复杂,水平线性到立体复合的模式当中。在共享空间中各种规模的空间相互联系,开始转变以往独立封闭式的组合模式,使人在空间处于空间感受的不断变化之中。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水平的共享空间的设计案例。

大连是我国辽东半岛南端重要的及港口,工业,国际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城市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的推动下,正在经历着对沿海地带的变革。在往后的十年时间里,这样的发展变革势必会将大连建设成国际口岸城市,而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定案开建,目的是为这个蓬勃发展的港口城市树立一个全新的地标,成为城市国际大都市风采的精神景观。最后蓝天小组的夺标设计方案更是将建筑的概念设定在混合了功能主义和丰富空间的综合效果的建筑。

一:不同层次的共享空间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首层共享空间主要功能包括有主要的休息,商店,展览,等等,二层为主体核心会议演出功能服务,同时作为环绕核心功能块周围布置的中小型会议室的转承空间。而二层连廊作为核心功能块和大小会议厅联系的交通枢纽。所以这次蓝天小组所设计夺标方案的空间不是传统单一的几何体共享空间,从空间构成、使用功能及使用人群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二种形式。

1:开放式的共享空间

在会议中心共享空间的底层空间在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情况下,在提供便捷的疏散环境的同时,同时容纳了商店,展览,餐饮等附属功能直接与共享大厅相连,并且提供了较短的路径和激动人心的视觉轴线。整个共享空间通过开放和流动的空间组织,在主剧场和会议空间中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城市街头广场的地带,所以就形成了不同尺度的连续空间的相互穿插,相互连接。在为不同目的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提供高识别性的内部空间方向感的同时,也提供使用者非会议阶段阶段需要的休息区,餐饮区,购物区,聚会区。从当代的会议建筑的设计理念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理想气氛的模式。

2:半开放式的额共享空间

会议中心的二层共享空间通过手扶电梯形成与底层空间连续过渡,通过手扶电梯将二层的共享空间与底层的“街头广场”联系起来,完成垂直向度上的提升。巨大的坡道和自动扶梯其造型从中庭创造动感,而它的合理设点有给随设备流动的使用人群有较佳的视角和视域享受。同时由连廊为二层共享空间围绕核心功能块形成回型水平空间,在于底层形成垂直空间上的序列的同时,上下互动,完成功能到视线,流线的交换连通。在塑造二层共享空间界面的同时完成对与整个硕大的共享空间层次上和形态上的丰富,形成空间的交融和延伸,是空间形态更加动人,气氛更加多姿。

二:共享空间的技术和环境概念

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概念当中,整个建筑的发挥功能的方式好像一个缩小的城市。建筑设计的全新理念导致的动态化的共享空间形态,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也是技术,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系统所体现的服务功能就是一个有机体,满足建筑共享空间所需要的巍智能化,微小化,低能耗化的特点。

在会议中心的使用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建筑内短时间大量流动人口的疏导,他们所期望的流动性和舒适性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所以巨大的共享空间所形成的底层环绕式的连续空间可以相当出色的完成使用者的要求。而同时这个建筑的共享空间在功能复合化趋势越发明显的时代,也需要很高的功能灵活性,功能完善性,低能耗和其他资源的低利用率。建筑巨大的共享空间的气候调节是通过围护结构的优化整合达到的效果,大量的独立空间通过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装置的加热和冷却作用。形体的优化相比传统会议中心规整几何形体大大减少了共享空间的围护结构收到的太阳直射产生的面积,依据气候条件设计的表皮采光通风体系,更有效的保持了建筑共享空间的恒温。室内的辐射吊顶板将制冷室内空气同时在冬季也可以形成热辐射帮助室内采暖。多达四层的围护结构有金属表皮外装,采光屋顶玻璃,结构壳体和屋顶天花板表面,在塑造激动人心的共享空间形态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气候能耗问题的技术优化。

三:空间主题的追求

共享空间通常都会围绕建筑的功能创立一个主题,而共享空间的组织和各组要素的设计就以这一主题为中心。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中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的作为主题。所以在塑造建筑共享空间的主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共享空间环境设计,几个不同层面的共享空间都围绕建筑设计的作为城市精神景观的主题发挥作用。底层环境的设计围绕起架15米的核心功能体,以其为中心形成环绕式的空间。不同功能的空间之间不再有明确的分隔设置,空间界限的不断模糊,空间适应性和服务职能的提高和拓展,是塑造共享空间高效,舒适,人性主题的关键所在。而传统会议中心空间的单一化功能已经不能完成会议建筑体验复合化时代的到来,人在会议中心建筑中除了参加会议,还可进行多种不同行为—休息,观望,阅读,思考,聊天,聚会,购物等等,这些行为的交替和重叠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多变而非特定的复合活动。它是由城市空间到建筑空间的过渡延伸,它的设计理念是追求反中心反二元和反权威的解构主义,其行云流水般的建筑形态下塑造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的理念,由城市大空间到室内小尺度空间的过渡。因此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共享空间的设计需要为这些复合活动提供复合化的空间。

四:结语

共享空间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论文根据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理解和一定数量的资料查阅,进行归纳总结,由于本人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将会发生对共享空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带来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有待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庭建筑》(英)理查.萨克森著,戴复东、吴沪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香港现代室内设计》史庆堂著,广东科技出版社

[3]《建筑与绿化》石铁矛,时天光等

[4](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郑曙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园林建筑设计》杜汝俭,李思山,刘管平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信息共享空间

中图分类号:G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54-01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JesseHaukShera,1903-1982)曾说过:“图书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机关,它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书面交流。因此,图书馆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机关。”[1]

近代图书馆的工作经历着手工化到现代化,以及现代网络数字化三个阶段。作为传统文化机构的图书馆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在全球绝大多数城市的图书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访问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如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呢?这就需要找到更好的途径。

新息技术的数字信息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呈爆炸性增长、图书馆大规模数字化。在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建立完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图书馆应从传统被动的信息提供者向主动多元化的信息推荐者转变,应提供新型多媒体数字互动终端参考服务,图书馆之间应坚持开展馆际合作,建立图书馆网站,为读者提供人文,个性化的服务。

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简称ic)就图书情报学科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一般来说,信息共享空间是以读者为中心,经过特别设计的主题型的一站式开放服务空间。国内在2005年时,由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正式提出“信息共享空间”这一准确的名称[2],目前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开始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3]。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服务模式,公认的基本观点是;iC是一个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集传统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以及各类用户提供一个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的交流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是使用和检索信息技术的场所,是促进和创造合作机会的场所,是学术交流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场所。

2国内外iC建设概况

1992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提出了“信息拱廊(informationarcade)”,随后发展成为信息共享空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各种形式的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以蓬勃的发展,成为目前北美、欧洲等许多国家学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4年7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其他成员馆中开展该服务的已达30%。[4]

美国德克萨斯教会大学(tCU)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强调大学系科之间的合作,为师生提供整合行的服务。最典型的信息共享空间是由一些在咨询台工作的人员、负责电话应答的人员和解答各类问题的人员组成的。德克萨斯教会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是由图书馆员和电脑中心人员共同承担,并有双方的管理人员共同监督管理的。

2.1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

罗伯特·希尔总结归纳了信息共享空间所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1)无所不在(ubiquity),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2)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3)伸缩性(flexi-bility),指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community),即提供共同合作的群体活动空间。[5]信息共享空间的最大优势在于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多媒体等设备以及一站式网络信息资源,,并由图书馆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咨询服务,为用户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的群体活动空间。

3构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

信息共享空间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为图书馆用户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相对自由开放式的场所,配备现代化技术设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将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融合为一体的新型的服务模式。

3.1信息资源的服务

主要包括传统的流通服务和数字资源服务,这主要是指各种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其他的还有一些如学科门户、学术博客等导航服务。

3.2信息技术的服务

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环境、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多媒体设备,还有网络接人服务,包括无线的和有线的接入方式,以及软件服务,比如各种文字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播放软件、电子资源阅读软件等。

3.3信息咨询的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人员构成除了图书馆的咨询人员向用户提供指向性咨询服务,以及专家和学科馆员参加的专业、it软硬件使用中的设备维护与技术支持,以及技术人员向用户提供计算机及其周边软硬件使用中的技术咨询服务,这些服务一般通过信息服务台、咨询工作站来实现,同时工作人员也流动接受咨询,咨询人员还提供检索知识的培训、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学术讲座和报告等服务。

3.4共享空间的学习交流服务

所谓空间的共享是指为支持课程学习、实验、交流和创造的供单人或多人团体协而开放小型空间,具有展示和聚会功能的服务区、多媒体影音室、电子阅览室、一站式的咨询服务台等服务区,如个人学习区、团体学习区、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等。

3.5服务时间的延长服务

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做到了7×24小时的服务,如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把开放时问延长到了凌晨1:00,在考试期间也是24小时开放。

3.6其他休闲功能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是本着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致力打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场所,让用户可以在疲惫时能休憩片刻。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空间就是以信息服务台为中心,向用户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具体布局、设施、各类信息资源以及服务项目,给予用户最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享式学习环境的的需求,并且把高校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科研的整个过程,以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使图书馆成为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共享信息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演讲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eB/oL].[2012-03-16].http:///jpk/courseware/chapter3.ppt#390,1,图书馆学概论.

[2]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3]郝群,朱莉,成俊颖.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82-87.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3

一、教学内容解析 

向量兼具“数”和“形”的双重形态,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空间向量为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是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的有效工具.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是人教社a版《数学2-1》中继空间向量的加减运算、数乘运算之后的又一种运算,是平面向量运算向空间推广的一个实例.在平面向量的夹角、长度概念和数量积定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方式,得出空间向量数量积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并举例说明了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在处理立体几何中垂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做好“类比”、抓住“本质”、学会“方法”、奠定“基础”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通过类比发现“任意两个空间向量都是共面的”,抓住本质确定“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本质上就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基于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学会用数量积解决垂直问题的方法,体会化归转化与数形结合思想另外,本节课内容为后续学习坐标表示下的向量方法解决空间角、长度、垂直等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理解空间向量的长度和夹角的意义;理解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意义及其运算律;能利用空间向量的运算解决直线和直线垂直、直线和平面垂直、两点间距离或线段长度等相关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在类比中归纳得出明确的认识: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是共面的,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就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相关概念及运算. 

(2)经历例1、2的分析、求解过程,学生能初步体验空间向量在解决立体几何有关问题中的重要价值,能基本掌握用数量积处理空间中线线、线面垂直问题.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强化数学应用意识,感悟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的魅力.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经历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之后,已感受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并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由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必共面,因此空间向量在本质上与平面向量是一致的.同时学生在平面向量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在判定位置关系(垂直)、角与距离的计算中的应用价值,这为研究空间位置关系及相关度量提供了类比前提,即在平面向量的夹角和向量长度概念的基础上,类比引入空间向量的夹角、长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类比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得到空间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算律. 

空间向量的投影以及数量积的分配律,代数形式上与平面向量中完全一样,但是在几何直观上又有些许不同.这是学生在类比归纳中的一个难点,需要适时铺垫引导,逐个突破. 

数量积在解决立体几何中直线和平面垂直、直线和直线垂直等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几何元素与空间向量之间的对应及如何用空间向量表示所涉及的几何元素可能困难较大,这是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问题的关键.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通过类比归纳得出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运算,能利用数量积运算解决空间垂直问题. 

难点:理解空间向量的投影以及数量积的分配律;用空间向量表示线线、线面垂直,并深刻体会“没有运算的向量只能起到路标作用,有了向量的运算力量无穷”.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本节课的框架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按照以下框架安排本节课的教学: 

环节1:问题引入,提出概念; 

环节2: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环节3:例题赏析,感悟“运算”; 

环节4:归纳总结,作业巩固. 

(二)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是:做好“类比”、抓住“本质”、学会“方法”、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的教学理念,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的授课模式.通过问题引入、阅读理解、表格填写、交流分享等途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在概念、运算律的建构中,始终坚持让学生主动进行类比与归纳;在例题赏析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已知”与“待求”间的“关联”.借助向量工具适时转化难点,设置问题串适时突破难点,注重渗透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课堂小结与感悟,让学生能对课堂所学有持续的思考,激发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教师引领的辐射作用. 

另外,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作了如下设计: 

(1)设置“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环节,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空间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对比,增强对比的效果,突出两者的共性,有利于空间向量数量积的知识构建. 

(2)以表格形式呈现课本第90页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概括为“可约、可除、可结合”三个问题,增强学生对三种运算的直观理解. 

(3)以例1、例2为载体,强化学生对“数量积运算”价值的认识.通过“课堂感悟”,引导学生去体会“没有运算的向量只能起到路标作用,有了运算的向量力量无穷”. 

(4)制作实用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合理的板书,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提出概念 

之前刚刚学习了空间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通过学习发现:空间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与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是完全一样的.必修4中已经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从定义、几何意义、运算律等方面认识了数量积运算,那么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会是怎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加减、数乘运算学习经验,让学生体会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内在联系,暗示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等借此,提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为后续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环节作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分组:4人小组,确定1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呈现研究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的几个维度,暗示学生探究的方向. 

 

巡视、点拨:确认组长,对讨论过程中个别疑难处进行指导. 

提醒:对照表格进行填写,梳理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的教学理念,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概念辨析,交流分享 

(1)空间向量的投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类比平面向量中的向量投影的概念、作法,在猜想、论证后得到空间向量的投影概念及作法.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内在联系,领悟“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是共面的,空间向量的投影可以转化为平面向量的投影”,同时还学会了空间向量投影的直观作法. 

(2)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的分配律. 

a·(b+c)=a·b+a·c 

 

(b+c)在a方向上投影=b在a方向上投影+c在a方向上投影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了“空间向量的投影”的概念之后,对投影的认识有进一步提升的需要.另外,从定义出发论证分配律也需要借助投影来实现.以长方体为背景的空间向量图示,能直观呈现空间位置和向量投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效,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 

(3)课本第90页思考题辨析.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表格的问题,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相关运算律,有效地完善了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的知识建构,为后续使用空间向量工具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提供了运算支持. 

3.例题赏析,感悟“运算” 

例1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设计意图:将文字叙述转译为数学语言表达是例1的难点,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是又一个难点,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数量积运算.因此设置如下步骤来突破难点: 

 

第一步,用数学语言表示;(已知:po⊥平面α,l在平面α内,oa是斜线pa在α内的射影,且l⊥oa.求证:l⊥pa) 

第二步,构建“已知”与“求证”的关联,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向量表示,利用数量积运算计算证明; 

第四步,根据计算结果解释几何结论(三垂线定理); 

第五步,体验数量积运算的价值:数量积运算可以刻画空间线线垂直的位置关系. 

例2如图,m,n是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如果l⊥m,l⊥n,求证:l⊥α 

 

设计意图:例2呈现了数量积运算刻画空间线面垂直关系的价值.证明l与α内任意一条直线g是关键,运用空间向量共面定理表示g=xm+yn是本题的难点.通过与例1的对比,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量积运算在刻画空间垂直关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设置问题串来突破难点: 

问题1如何判断直线l⊥平面α? 

问题2如何判断l⊥g(g为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 

问题3如何判断l⊥g? 

问题4如何用m,n表示g? 

4.归纳总结,作业巩固 

(1)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几何意义、运算律. 

(2)用数量积运算来刻画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类比与归纳右图 

 

(1)数形结合思想;(2)化归转化思想. 

·学习感悟 

没有运算的向量只能起到路标作用,有了运算的向量力量无穷! 

·课后作业 

必做作业:书本第92页练习1,书本第99页B组第1题; 

选做作业:试证明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六、教学反思 

从实际的教学反馈来看,本节课的总体架构是切实可行的,收效也非常好.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思路的独创性 

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构建向量的代数系统”的思路,寻求达成“没有运算的向量只能起到路标作用,有了运算的向量力量无穷”的共识,是本节课的第一大亮点. 

教学设计合理地解读了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为空间向量章节内容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本节课介绍了又一种新的空间向量运算(数量积运算),从定义、几何意义、运算律、应用等维度对这种运算进行研究.本节课的重心是数量积运算的认知以及价值体验的过程,而不是解题应用. 

2.教学定位的适切性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否适切,直接影响教学是否有效.本节课的定位和预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高二学生在经历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之后,已初步感受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必共面),能体会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基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认识到平面向量数量积在判定垂直关系中的应用价值,这为研究空间位置关系提供了类比前提,自然地确定了教学重点——通过类比归纳得出空间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运算,并能利用数量积运算解决空间垂直问题. 

 

空间向量的投影以及数量积的分配律,代数形式上与平面向量中完全一样,但是在几何直观上又有些许不同.这是学生在类比归纳中的一个难点,需要适时铺垫引导,逐个突破.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的几何图示,帮助学生建立对空间向量投影和分配律的几何内涵的认知,这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 

3.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践行“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的教学理念,突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的授课模式.这是本节课的第三个亮点. 

通过问题引入、阅读理解、表格填写、交流分享等途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学习过程.在概念、运算律的建构中,始终坚持让学生主动进行类比与归纳,在探究中发现、理解数学概念;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已知”与“待求”间的“关联”,体验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4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空间;服务模式;协调服务

中图分类号:tn911.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7)01?0156?03

abstract:theframeworkofthelibraryspaceandservicemodebasedoninformationsharingisputforward,whichincludestheresourcecollaboration,technologycollaboration,processcollaborationandstrategycollaboration.accordingtotheaboveframework,thelibraryspaceservicemodelbasedoninformationsharingwasconstructed,whichincludesthesupportlayer,virtuallayerandphysicallayer.theservicecontentsprovidedbythreelayerswereexplained.theservicemodeisintroducedwithaninstance.themodeprovidesacompleteserviceforusers,andcreatesaharmoniousstudyatmosphere.

Keywords:informationcommons;libraryspace;servicemode;coordinationservice

0引言

基于信息共享的D书馆空间的实现展现出了网络创新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互联网上获得知识更加方便。这种获取知识的形式转变使得目前图书馆的到馆人数显著下降。这种形式的转变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从而更加关注图书馆的未来和发展。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北美地区[1],它使得高校图书馆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该模式整合了多种资源和服务,创建了一个跨部门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原有优势,重塑了图书馆的实体形象,为图书馆提供了“转型”和“复活”的机会[2]。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一些国内的图书馆还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或者正在计划开展这项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3]。因此,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及服务模式的研究,对指导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又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图书馆两次服务的变更始终没有离开实实在在的服务场所与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则很好地解释了抽象意义上的服务场所与空间,它的出现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辟出了新的领域[4]。因此,本文致力于积极构建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及其服务模式,希望以此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并且可以促进未来图书馆服务的新发展。

1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的概念思想与理

论模型

1.1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共享空间的概念思想

作为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的思想源泉,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的基本内涵与理念是:内涵丰富、以人为本、民主自由、集体智慧、开放获取、空间共用、资源共享、设施先进、共享参与、交流合作[5],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类及社会的资本与价值。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的出现,在为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还为实现共享服务提供了场所和实践经验。

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与基于服务共享的图书馆空间的概念主要源于以下几种思想:一是信息公平思想。无论是在分配物质资源,精神资源,还是信息资源时,不可避免地都涉及到一个公正、公平的问题;二是知识公共思想。知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精华,是文明的积淀,知识的公共性是知识的基本属性,这是由人类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决定的,知识的公共性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实现知识公共是信息共享的基本目标[6];三是信息服务共享思想。信息服务空间是一个整合实体资源、服务和空间的协作式学习环境和综合设施;四是信息开放获取思想。开放获取信息的目的就是促进信息自由获取、共有以及共享,鼓励人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思考和实践。

1.2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的理论模型

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空间环境,它可以为个人、群体或组织提供从事信息活动的场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物理空间、图书馆虚拟空间、信息资源空间、图书馆文化空间、用户信息环境等[7]。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共享的服务空间作为基础,而完善的图书馆共享服务空间的构建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理论模型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三层结构模型,包括:支持层、虚拟层和实体层。其中支持层是通过服务和系统运行、发展的核心层。虚拟层是用户学习知识、交流资源、共享心得、实现创新的虚拟空间。实体层则是用户学习、互动、协作和配合的实体空间。虚拟层是联系支持层和实体层的桥梁。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模型的分析如表1所示。

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因需而变”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模型。从本质上说,用户空间是用户获取并且利用信息资源的个性化信息空间,它是一种嵌入式的用户信息环境,是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的中心。信息资源空间是指图书馆服务共享空间内所有可供用户利用的网络与图书馆实体构成的信息资源体系。图书馆实体空间是用户进行研究、学习、交流的物理场所,它的主要组成为硬件设施、服务设施、图书馆建筑等。图书馆虚拟空间同样是用户研究、学习、交流的场所,但它是一种虚拟环境,是整合和连接实体空间中各类资源链的桥梁。它的主要组成为虚拟资源和虚拟网络等。图书馆文化空间是支持图书馆服务共享的组织文化环境,它的主要组成为图书馆职业精神和图书馆组织文化等。

2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及服务模式构建

2.1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及服务模式的框架

在虚拟环境下,关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还要注重将现有的各种技术共同运用在虚拟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汇集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问题的核心是如何使各种Y源有效结合,从而发挥更好的作用。iC资源协同框架如图2所示。iC流程是知识协同的整个过程,涵盖了iC中知识的生成、识别、获取和利用等。iC协同流程模型如图3所示。与此同时,在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过程中,与图书馆iC的战略规划相结合,通过系统性建设。因此,实现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向协同服务的转变也非常重要。iC协同服务战略如图4所示。因此,本文提出了图书馆iC协同服务模式的概念框架,主要由以上四个核心要素组成。每个要素中包含若干个子系统,iC服务模式框架如图5所示。

2.2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图书馆想要在未来的信息环境下生存,就必须快速地融入到整个信息服务系统中。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服务模式的提出正是图书馆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的积极回应。其结构框架包括支持层、实体层和虚拟层。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如图6所示。

3案例研究

中国科学院专业领域知识环境(ScienceKnowledgeenvironment,SKe)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组织开发的,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它是支持科研人员对产生和所需要的信息知识资源进行共享、合作、管理和组织的综合平台[8]。作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聚集了大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以及研究所。它的科研模式逐渐转变为跨学科、跨部门、跨组织的服务模式。中国科学院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自主或协作知识资源,传播、发现和管理知识的服务,实现了在虚拟的分布式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和信息集成。

如图7所示,科研过程是一个从了解科学研究的趋势并且产生科学研究思路、设计项目和组织资源、设计实验并进行测试、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交流并且保存科学研究成果的连续知识流[9]。针对中国科学院专业领域知识环境的构建,设计了院所合作的服务模式和机制,根据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组织服务和资源。针对涉及到的各种科研资源进行标引和分类,构建多维的、立体的资源系统,其中主要包括科研信息的归纳、永久储存、信息检索以及实时等。根据科学研究的生命周期来安排服务和资源,并且提供基于科学研究流程的服务体系。

4结语

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及服务模式概念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提供资源、获取技术、培养电子素养以及专家协助来吸引用户。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可以不断地寻求机会将网络学习环境、物理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支持同用户需求相结合,提供给用户一个具有完整一致性的服务,为用户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基于信息共享的图书馆空间也充分地展示了当今科技时代校园文化信息中心的核心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丽萍,王立文.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探讨及启示[C]//华北地区高校图协21届学术年会(北京市)论文集.呼伦贝尔: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07:59?64.

[2]胡力.近年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评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9?15.

[3]孙玉伟.信息行为领域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2):108?116.

[4]朱小梅.打造用户学习中心: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1):83?86.

[5]胡力.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协同服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6]郭海明.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7):1?4.

[7]彭一中,余峰.试论图书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32(4):19?21.

[8]孙波.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9]王芙容.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11(2):72?75.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实践;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n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65-0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交流也得以运用网络而更加便利,新时期的人们的学习方式因为信息技术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更加宽泛,过程也更加便捷。而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可以说是高端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必须要跟随时展的潮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方面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的信息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信息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方面信息需求,我们必须要积极推进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以便为读者构建一个轻松、便捷、一站式的信息服务环境。

一、什么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的英文名称为:informationCommons,简称iC。目前在图书情报学界来说,iC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尽管许多学者或专家对iC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是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物理空间这三要素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相互促进学习和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

高校图书馆iC则是以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库为依托,支持校园内各个学科教学和研究,将校园内的各类用户团结在一起,实现整个学校甚至国内外公共、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我国各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单是一个信息检索的机构,并且还承担着科学研究、学术活动以及服务学习者等重要的任务。高校图书馆服务主要面向大学生以及在校教师,工作重心也侧重于迎合师生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做好师生的图书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壮大的关键之所在。调查表明,新时期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基于协作和自由交换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希望图书馆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无障碍地运用图书馆的多种软、硬件设施与资源,能够在图书馆服务中得到更加细致周到的交流、指导与帮助。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现状

(一)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从当前的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与服务来看,更多的工作人员仍然是将"读者第一"作为一句口号,而没有真正明白自身工作的服务宗旨,也并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贯彻到工作中去,一些高校图书馆对信息共享空间仍然处于观望状态,或是将其看做是一种辅的工具,还有的一些人更是不清楚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和作用。

(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在图书馆服务方面发展较好的一些国家,他们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都非常的重视,可以说在人员的配备与培训、硬件设施以及服务质量的评价、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有着一整套完整且十分严格的管理机制。

(三)资金预算不足

要想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就必须有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做支撑,所添置的计算机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其次在软件和硬件配置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些设施与人力资源等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做支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对于这一部分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力量的缺乏也使得高校的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发展迟缓。

四、加快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馆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

全新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为图书馆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发展信息共享空间,就必须要高度地强调综合素质,首先必须要明确我们的服务宗旨,那就是真正地从用户角度出发,尽一切努力去满足用户的研究与学习需求。

(二)重视服务管理和质量评估

服务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重点内容,要想实现科学的评价,首先必须要建立以读者为出发点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促进馆员和用户之间的良好沟通。要在质量评价与跟踪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工作中的漏洞与不足,通过用户信息反馈发现问题的根源,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三)多方争取支持,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决定着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有效构建,经费问题也确实是建设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相关经费往往来源于学校的拨款,因此,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也要受到资金的限制。投入高是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一个特点,配套设施以及有序运转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高校必须要积极针对资金问题,广泛吸取多方支持,比如国家扶持、社会捐助等等,也可以尝试同其它社会机构进行合作,通过租赁设备来解决硬件问题,另外对部分服务项目进行合理的收费。

总结: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新形势为我们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构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来说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着眼现实,从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积极研究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途径,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立与完善,继而通过高品质的图书馆服务来不断推进高校的教育发展,并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单位:郑州华信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6.

[2]沈东婧.学科化专题阅览室构建[J].现代情报,2007,10.

[3]郝群.多伦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7,5.

[4]熊瑞.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4:52~54.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6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2.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2.1构建原则

2.1.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1.2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2.1.3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2.1.4个性化原则: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2.2功能模块

2.2.1数字化教室: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2.2.2多媒体制作模块:以高质量教学视频为主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建立视频、音频、课件、习题、试验演示等完整的教学资源系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2.2.3资源整合模块: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2.2.4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信息平台是面向用户的窗口,用户在网络界面实现远程学习。除了最基本的网上点播视频听课外,网络信息平台的特点是加入了实时互动学习的功能,用户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而是能根据自身的需求,搭配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并根据学习进度选择提问、做习题、案例分析等功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学习过程。2.2.5管理与监控模块:管理与监控模块主要面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负责操作,根据用户反馈调配课程、师资以及不同的媒体资源。

2.3技术方案

2.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个。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2.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套系统能利用教师跟踪系统拍摄教师视频和学生定位系统拍摄学生,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兼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视频图像在网上直播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流畅性。具有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在线点播、实时导播、自动跟踪、多方交互、后期编辑等多种功能,并且全部功能集中在一台设备内,通过ie直接管理,简单易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搭配选择,与教师互动学习等,形成灵活机动的教育系统。2.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3.服务与管理

信息平台的服务质量高低除了与设备条件,师资条件有关外,管理人员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积极响应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系统,贴合实际需求,才能使信息平台的潜力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管理人员配置不仅包括技术人员,也应包括教学质量控制人员,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多媒体制作人员、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4.结语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7

引入诊疗模块的概念

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医院建筑要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该方案引入诊疗模块的概念,使分期建设具有非常灵活的可操作性。

平面布局中由两条轴线分成的4个诊疗模块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联系,根据医院管理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求,一期建设5层门诊楼的4个诊疗模块,满足200床的使用要求;二期建设17层的外科住院楼,满足500床的使用要求,屋顶设置停机坪,同时将门诊楼的病房模块置换为办公模块;远期建设13层的内科住院楼,最终形成1000床的住院规模。

诊疗模块内部形成庭院空间

通过建筑的架空处理和连廊穿插,形成各具特色的开敞式庭院,与不同层面的屋顶花园相呼应,塑造了立体化、多层面的绿化空间。在诊疗模块之间,诊疗模块内部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外渗透的庭院空间。

纵向交通主轴运用“共享大厅”

门诊医技楼以门诊大厅为中心,以两条交通轴为纽带,以门诊、急诊、医技、办公等为诊疗模块共同组成一个功能齐全、联系便捷、空间丰富的医院建筑。

宽敞的医院街与室内交通轴贯穿整个建筑,将各个模块串联起来,既方便患者到达,也极大地方便了医护之间的联系。纵向交通主轴运用“共享大厅”概念(贯通地上5层和地下1层,设回廊及天桥),改变了传统医院拥挤、狭窄、低矮与嘈杂现象,换之以宽松、开阔、高大、明亮的大厅,使人们的就医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

采用“医疗港”的设计理念

门诊空间设计采用了“医疗港”的设计理念,由交通主轴联系各个独立的门诊单元模块,门诊单元前区都有一个类似候机区的候诊区,人流通过交通主轴到达各科室候诊区,路线清晰明确,距离较短。这种候诊方式为就诊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充满阳光的候诊环境,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工作空间。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8

关键词: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构思分析;规划设计要点

1引言

在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对建筑人来说有责任把我们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成为具有高水准的培养技术类应用型人才的美好家园。笔者试图通过下面的实例及多年来从事建筑、规划设计当中的一些领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2项目背景

兰州新区地处兰州、西宁和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职教园区位于兰州新区中东部。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的中部,用地为创智西路以北,维二十六路以南,科体路以东,北斗路以西区域;地块东西方向长度约510~820m,南北方向长度约950m,用地呈等腰梯形;在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5月11日给我公司发出的关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概念性规划方案”的邀请函当中得知,该建设用地面积56.54114万m2;总建筑面积:27.8674万m2,其中地上26.74万m2,可见由地上建筑面积除以建设用地面积得出容积率为0.473。

3项目背景资料梳理

位置特征:该项目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的最核心部位。因此本规划设计要增强区域识别性及标志性。周边关系:南北西三边毗邻各个学院,只有东毗邻公共资源共享区,而且紧邻主要道路北斗路,因此在东边要打造我们的对外形象设项目主要出入口。建筑类别:从容积率只有0.473有利于设计发挥,同时为控制成本建筑可全部采用多层。设计目标:把学院建成西北一流校区,体现智能化、人文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

4空间规划结构

活力环概念的引入:我们所规划的校园需要有一个主要共享区、将城市卷入校园,城市和大学在这里相遇,人工与自然在这里交汇,所有这些挤压在一起的差异刺激着交流和思维,激发出巨大的活力,因此把这个区命名为活力环。环图对外呼应关系:环图对外要呼应,出现两个节点即入口节点、对景节点,从而形成三个序列空间即外部空间、主入口空间、内部空间。空间组织:结合环图,开拓一心一带的空间结构,采用路径的迂回变化来改变空间关系,丰富视角,形成主要空间网络结构。共享空间轴:从主入口空间开始,沿主景观空间到开放性很强的报告厅、图书馆及食堂,最后到室外体育场地空间,形成共享空间轴线。

5设计要点归纳

5.1要理清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特点

通过实地、相关院校的考察,查询相关资料理清楚职业技术类院校的设立的目的。职业技术类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区别在哪里。在此基础上注重实践性的培训。

5.2要注重所涉及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专业特色

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外公路、铁路、国土资源、汽车、机械、建材、交通物流、交通信息、航空服务等领域10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那么我们在规划设计时,需了解上述校企的相关实训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

5.3要明白教学模式

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因此要立足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步入国际化的轨迹越发明显,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使得交流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传统教育模式的乏味封闭空间与对外开放自由交流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应该趋向开放式。这样要求我们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开放的公共的共享空间。

5.4要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学习分析经典案例,如新加坡共和理工大学,将多种功能综合在一个二层的大型椭圆形公共空间内,资源共享;纽约大学,大学建筑直接散布在城市之中;北京大学,校园以园林为校园中心组织空间等等。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规划思路。

5.5要留出共享空间

提供共享空间,这个共享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共享空间有图书馆、食堂、学术报告厅、体育馆等;室外共享空间有广场、绿地、亭子、林荫道、操场等。总之将小城市卷入校园核心形成一个容量巨大的共享区域,构成大学开放式教育的核心区。

5.6要正确把握功能结构

根据规模合理划分功能结构,如建设规模及用地规模很大时校园需要分区,各个校区根据需要自成完整的教学、生活体系。将公共性强如图书馆、报告厅、食堂等安排在共享区,将开放性弱的设在;将体育运动区靠近生活区。

5.7要重点打造出校园亮点

除了根据专业特点要注重功能空间及其外观的特色打造外,重点突出整个校园的中心主题,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成为北大的标志一样。

6结语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9

地信平台夯实“智慧”基础

随着国家战略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西安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对地理信息资源与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业务部门和行业条块分割严重、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不高等造成的重复性建设、缺乏深度整合、各系统与数据库互不联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西安市的信息化建设,影响了西安向国际大都市转型的步伐。

近年来西安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着力对于各行业各领域开展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数字西安已见成效,特别是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西安市政府三方合作建设的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作为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项目,已经成功构建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基础。

西安市信息中心主任朱雅民介绍,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始于2006年,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式批复的“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2010年10月,项目一期通过部级验收,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目前,西安市正在进行共享平台的二期建设,主要是平台升级和基础数据更新。朱雅民认为,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为全市的政务应用提供了公共地理框架底图、共享专题资源以及扩展开发服务,避免了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现在已经有市公安局等8家单位接入了该平台,市统计局等7家单位签署了对接共享以及保密协议。

依托“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示范子系统,西安市政府正在不断深化区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与应用建设,推动各部门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努力提升陕西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例如120急救指挥系统调用市级平台提供的离线切片地图服务,则可搭建急救呼叫业务的可视化分析,为患者呼叫定位、急救派车、医疗资源空间选址提供决策支持,能够迅速定位呼叫地点,选择最适当急救车辆,按照最优路线把患者送往合适的救治机构,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公众网服务子系统利用市级平台的地理编码普查成果,可提供生活、购物、教育、医疗等分类信息及地址(20多万条)的模糊查询、快准定位、资源分布、公交分析等服务,给百姓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目前,基于市级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西安雁塔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完成了无线数据采集、业务受理、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等14个子系统。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基于“一张图”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与应用模式作为社会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能够将西安雁塔区的电子地图与人、地、事、物、情、组织和视频监控数据及政府各部门的专业数据展现在地理空间上,实现区域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集成。

西安市通过理清思路、明确需求;健全机制、规范发展;借助外力、启迪思路;创新模式、推进共享等措施使该平台得到了各部门的认可。而在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朱雅民认为,地理信息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信息资源。通过提供基础地图服务,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准确定位实时感知信息的物联网节点,有效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朱雅民指出,中国智慧城市的定义已不仅仅是iBm提出的“SmartCity”概念,国内很多城市提出的智能化发展规划与实践,要比该概念的内涵广阔得多。建设智慧城市,要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发展。因此,他认为“智慧城市”更适合表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

时空云平台概念落地

朱雅民表示,在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中有四点体会:一是要理清思路,让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服务,成为专题数据应用共享的基本载体;二是要健全机制,规范发展,建设一套制度体系来做保障,做到统一数据规范、服务接口和对接标准,以保证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集中、交换、共享,同时还能够体现各自的特色;三是借助外力,通过专家和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来共同推进,并借此设立了智慧西安创新基地;四是创新模式、推进共享,通过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全市一张图,一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最终推进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共享和交换,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

他表示,西安信息中心未来将致力于建设管理好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平台+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逐步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其成为面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的有效支撑,承载各类智慧应用。

据记者了解,智慧西安目前已经从概念逐步走向建设和应用,将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城市运行管理领域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共享空间设计概念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城;数字媒体街道;内容;交互;单元;模块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03-03

1、绪 论

1.1 研究目的及方法

为道路导入数字媒体技术,意味着创造出影响物理环境和道路环境的新空间。

在道路中导入数字技术,就是把数字媒体城道路的基本构想建立在传统道路的物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概念基础上加以理解,可将体现数字技术的装置因素理解为物理环境,但是因该装置产生的人类道路活动的变化不应该被置于传统概念的延长线上,而是应该成为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数字空间为人类的空间感受以及个人、社会的沟通带来了革命,而这又需要崭新的构成因素。

在数码时代,道路作为交换信息、彼此接触和文化共享的空间,它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街具这个位于道路中心的物理构成因素的特征和能够对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加以灵活应对的形态构成因素进行研究,以了解有效“设计的可能性”。

1.2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数字媒体城的道路环境为中心,首先从理论上学习从传统的道路环境转变为新概念的数字道路环境所需的功能和物理因素,继而考察能够应对数字网络空间和道路文化之变化的道路的物理构成因素。出现于道路上的人的形态既是催生工具的动机,又是不断改变道路的软件,同时是“道路”这个物理环境承载的内容。从城市街具中导出传统道路体现的特征和新赋予的造型特征,以提供适用于城市街具的标准是本文的研究范围。

2、数字媒体城的特征

2.1 数字媒体城的概念

今天我们的社会由于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居住文化亦随之发生着快速转变。

所谓数码城是适应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需求模式的变化,在配备良好的道路、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原有住宅区开发方式基础上,构筑更高一层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得居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加简单、便捷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从而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新概念城市。它是通过建立在城市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办公区之间的城市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地下埋设物及主要系统的状况,能够构筑反映人民愿望的优质行政服务以及应对灾害、灾难的综合性的系统,并且在构筑了尖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环境中,能够享受快捷生活的未来型城市。

2.2 数字媒体城环境特征

所谓数码城,就是在城市管理、城市造景、城市行政等领域使用了前沿性尖端数字技术的城市。

城市应该具有能够接受快速发展的尖端技术的柔韧性,技术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环境技术的尖端化,而是为了给生活于城市的人们提供方便和安乐,应该将立足于使用者为中心立场作为背景性前提。

(1)能够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的灵活性(Flexibility)

数字技术革新速度快,技术周期短,通过物理性固定导入空间,所以需要能够持续利用数字技术变化的方法。

(2)通过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实现的亲合性(familiarity)

数字技术城市使用的技术不是为专家存在的,而是以数字媒体道路为媒介向一般大众提供的技术,从而需要导入类似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ricDesign)、可触摸的媒体(tangible)、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概念。

(3)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ricDesign)

构筑能够让使用者的参与和相互作用顺利进行的系统,向个别使用者提供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信息,同时还能够保障其隐私(privacy)。

(4)可触摸的媒体(tangiblemedia)

应该通过使用普适计算(pervasivecomputing)。的各种应用软件程序,向各阶层的使用者提供网络化环境。

(5)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应该在主体之间形成各种接触和相互作用,在城市中形成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内容(contents),同时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

3、数字媒体城的道路环境分析

3.1 道路在数字媒体城的意义和功能

3.1.1 道路在城市空间的意义

道路是城市的外部空间,是最简单,且具有诸多目的的空间。道路是构成市区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不但形成市内交通网,还以分割街区的线条形成城市的形态,可以说市民的步行空间――道路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基干结构。道路作为基干结构,从形态上形成城市的骨骼和框架;作为新的空间领域,是决定城市本身的存在形式的重要因素;道路不但从单纯的功能性空间的意义上,而且从物理层面上也是市民意识和行动的动脉,可以说它是城市本身拥有的社会结构的表情。

3.1.2 道路的功能

(1)传统功能

对各年龄阶层而言,道路是杜区生活的一般场所,是实实在在地为人们提供彼此接触和休息的场所。道路是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交流的地方,是发生经济活动的场所,具有活力的道路直接对周边产业产生影响,如果道路充满活力还能够提高地域内相关产业的比重,从而提供专业化和注入活力的契机,进而还可以为道路庆典等周边服务和商业领域注入活力。道路一直被认为是建筑物之外的,具有公共性的,是各种规模的自然构造物和人工构造物可以共存的场所。

(2)被赋予的新的功能

道路与城市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处于建筑物两侧的意义,并不是仅仅用于同行的通道,在这里不断发生着家和道路、室内的人和室外的人、室内的活动和室外的活动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道路在构成城市的物质因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作为形成城市形象的强有力的媒介,需要设施的改善和程序的变化。

在数字时代,具有交换信息的场所、接触的场所、文化共享的场所等功能的道路的作用预计将进一步增大。

数字网络空间和道路文化的变化

虚拟文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此前一直是社会活动之

主体的道路文化带来变化,在目前道路拥有的逻辑和功能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被数字网络空间所同化或替代,随之道路将承担和原本履行的作用不同的内容。

未来,道路空间的概念不是将内外隔离,而是应该使其能够自然地联成一个拥有同一个主题的空间,构筑内部程序和外部程序成为一个主体的空间,通过移转空间能够彼此连接和探索,从而不但需要虚拟空间,还需要真实开放的道路空间。

3.2 道路的物理构成因素

导入数字技术意味着创造对物理环境和人类道路活动均带来影响的更高层次的新空间。数字媒体道路是为道路导入数字技术,它的基本构想有必要在传统道路的物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这个概念基础上加以理解。

可以把体现数字技术的装置因素理解为物理环境的范畴,但是因这些装置发生的人类道路活动的变化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概念的延伸,而是应该从崭新的概念进行理解。

数字技术开启的数字空间非但要考虑人类的空间经验,还需要为个人和社会的沟通,思考崭新层面的构成因素。

在人类的道路活动这个传统道路的构成因素中,添加物理环境之外的数字技术而形成的虚拟环境并非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构成因素。它在道路活动和物理环境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道路概念中,使虚拟环境和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道路活动彼此相互作用,从而最终创造出”物理环境/虚拟环境,人类的道路活动”之间的复合作用。

数字媒体道路的物理环境是提到道路时想起的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它包括包装、城市街具、招牌、艺术品、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界限、建筑物正面的构成因素、开放空间等,这里还包括信息亭、LBS系统、各种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等安装于道路空间的数字技术装置和个人使用携带的各种终端机等广泛的数字装置。从而可以说,能够支撑人类道路活动和虚拟空间的所有物理设施均为物理环境。

4、数码城的设施设计

4,1数字媒体城的概念分析及形象提取

数字媒体城的核心因素有数字、媒体和道路环境三种。

4.2 核心关键词的基本造型概念

4.2.1 透明性和重复性

基本造型概念:通过材料和形态体现透明性和重复性

透明性:玻璃的透明性,在重复的空间形成的透明感

重复性:直线和直线的重复,直线和圆的重复,圆和圆的重复,玻璃和玻璃的重复,透明和不透明的重复。

4.2.2 系统化和动态结构

基本造型概念:恰当地使用结构和动态概念的系统

系统:如果硬件组合与连接容易,那么网络连接也容易。

通过模块组合硬件

为了收纳各种内容(contents),构筑自身的网络

move:动态结构及功能的适用

(从提高照明,显示屏/功能性、使用性、形象等角度,体现各种动作方法)

4.2.3 灵活性和变化性

基本造型概念: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灵活性(Flexibility)

(将装修术语计算机房地板(aCCeSSFLooR)的概念适用于步行街,从而提高安装、施工和管理设施的效率。)

灵活性:应对道路环境变化的系统

变化性:增强功能性和使用性的变化结构

应对昼夜的变化

照明的变化

应对技术变化的系统变化

4.3 设施的设计提案

为设计提案选择的城市街具应该是道路原有设施中的那些利用度高,具有大众性,在诸多设施中具有代表性的设施,从而选择了既有效利用了组合式模块系统,又适合道路系统的公交车站、道路报刊亭、隔离墩、垃圾箱、信息亭等设施。

(1)公交车站

材料:金属/玻璃(2)道路报刊亭/隔离墩/垃圾箱

材料:金属/玻璃

5、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