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5:18

道路建设规范篇1

关键词:新闻学;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建设

进行学术研究,首先要遵守的就是学术道德,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做到不断创新、严于律己、坚持不懈以及求真务实,保持这种学术研究态度与精神才能更好的进行学术研究。但是在现阶段由于经济不断的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新闻学术界也出现了许多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学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1对现阶段新闻学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现阶段新闻学术界出现的问题主要为学术道德失范,但是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有關部门的重视,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所以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惩罚,导致这一行为愈演愈烈。我国相关部门对部分新闻学研究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新闻学术道德体系不够规范,并且指出我国目前提出的新闻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并不能有效解决道德学术失范问题,比如对于科研成果涉及到的信誉分配以及相关利益等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规定。综上所述,我国在新闻学学术道德方面的规范体系建设主要存在相对落后、系统化程度较低、分散等问题。

2对新闻学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路径进行分析

(一)对现阶段的学术道德教育进行不断加强,夯实思想基础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大学都对新闻学、新闻学传播等专业进行了设置,所以从事新闻学的教师、研究生、博士生数量可观,但是我国新闻学在国际性论刊中很少,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新闻学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与国外新闻学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要解决新闻学术道德规范问题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进行,首先对新闻学术研究者的职业道德进行提升,可以从学术研究者个人的道德规范、思想道德以及职业精神方面进行。

(1)对高校的新闻学学术研究者进行规范的引导和培训

新闻学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对相关词汇进行规范的注释,引用文献也没有进行标出,大部分学术研究者在进行论文写作时,明知道自己引用了其他文献中的成果,但并没有进行标注,其次还有的学术研究者直接将国外相关文献中的研究成果进行翻译并用于自己的论文中,这种随意剽窃别人学术成果的行为比较常见,而且对正常的新闻学术研究秩序产生了影响。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规范自身的行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寻找捷径,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偷窃,导致高校缺乏培养学术道德规范的能力,对此必须要对新闻学术研究者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的引导和培训。高校可以定期为老师开展学术道德教育课,将学术道德教育提到日程上,对于德育课程的相关规范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不断创新道德教育的成果和思想,并将这些新成果、新思想传播至老师以及学生,不断提升新闻学术研究者的职业精神以及思想道德,建设规范的学术道德体系。

(2)对于从事新闻的研究者进行学术道德修养方面的强化

除了缺乏一定的职业精神,还有研究者在进行新闻学术研究时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仅仅停留在表面。学术期刊中有较多时评式的论文,针对这些论文以及相关事件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这些论文作者并没有进行严密的分析,便利用简短的文章对事情进行评判,导致论文缺乏一定深度的论述性,进一步降低了学术的规范性。对此,新闻工作者应该以严格的学术规范对自身进行要求,在论文写作时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以及强大的理论支撑。

(二)对学术监督机制进行落实,并建立相关的问责制度

(1)对学术监督机制进行落实

要规范学术道德建设,并且对传统的较为优秀的学术道德规范进行继承,首先要进行自我约束,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相应的空间,利用道德武器对新闻学术失范行为进行治理。同时可以建立一定的学术规范监督制度,对责任机制进行落实,现阶段出现大量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原因是没有制定细密化的监督以及处罚机制,所以可以在制度方面建立相关的外部监督网络,比如在对科研项目以及学术成果进行评审与鉴定时,可以将申报信息进行公开,对于出现异议的材料进行再次审核和调查,除此之外也可以将科研项目以及学术成果在网上进行公示,并且制定群众投诉等制度,对于科研项目以及学术成果进行公开化以及透明化,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进一步提升学术道德规范性。

(2)对于学术问责的力度进行加大

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撤销学术项目、取消学术研究者的晋升资格等,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将其已送至司法机关追求其相应的责任,在此过程中要让学术腐败者付出一定的代价,使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权衡。出现大量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是因为惩罚力度不够大,并且缺乏严格的执行机制,所以要想杜绝这一行为的出现,还要建立学术监察部门,形成一定的监察网络机制,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加大其惩罚力度,防微杜渐。

(三)建立健全现有的学术立法机制,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惩处

(1)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层级进行提升

我国曾对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规范,但是这一学术规范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所以对于一些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并没有一定的强制力,不能很好的制约这一行为的出现,所以要想提升新闻学学术道德体系的规范程度,首先要对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层级进行提升,使其逐步趋于体制健全化。除此之外还有对其处罚力度进行加大,即加大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违约成本,这里提到的违约成本首先值得是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被发现以及追求其责任的可能性,还有一方面就是对于该行为进行惩罚时所采取的惩罚力度,在此基础上对于违反者进行重罚,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进行刑事惩罚。

(2)自律与他律进行有效的结合

学术研究者首先要进行自律,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学术法律监督部门以及查处部门,专门对本学校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监督与查处,同时完善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规范的学术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作为政府方面,也应肩负监管的责任,应设立相关的部门以及执行机构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监督,同时接受群众举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3总结语

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新闻学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学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路径进行分析,提出(1)对现阶段的学术道德教育进行不断加强,夯实思想基础;(2)对学术监督机制进行落实,并建立相关的问责制度;(3)建立健全现有的学术立法机制,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惩处,相关部门也应不断创新新闻学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路径,提升我国新闻学学术道德的规范性。

作者:程相明

  参考文献 

[1]张昊.新常态下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建设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5,(24) 

[2]张敏.高校学报与学术道德建设互促共进路径研究[J/oL].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02) 

道路建设规范篇2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建筑物;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abstract:inordertostandardizetheconstructionofbarrier-freefacilities,thenationalministryofConstructionissued"cityroadsandbuildingsnobarrierdesignstandard",andcomeintoeffectinaugust21,2001.withtheprogressofoursocietyand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peoplelivingstandardrisesceaselessly,thecityroadand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designstandardsmorestringentrequirements.therefore,in2012Chinapromulgatedthenewcodefordesignonaccessibility,newnormsmoreperfect,makethecityroadsandbuildingsnobarrierdesignmoremeettheuserequirementsofolderpersonsandpersonswithdisabilities.

Keywords:barrierfreedesign;SpeCiFiCation;cityroad;buildings;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的总数已经达到了6000多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总数为1.15亿,预计到了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会达到3亿,达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残疾人将达到1亿,体弱老年人和残疾人对于无障碍建筑环境的需要是一样的。此外,每年因为灾难、交通事故等因素造成的人类的残疾,导致了该群体数量的增加,他们呼唤无障碍,他们需要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无障碍。

一、无障碍设计规范的相关性概念

1、无障碍:无障碍是指物质环境没有障碍、信息没有障碍和交流没有障碍。其物质环境是指:城市道路、建筑物等应方便残疾人、老年人通行和使用。例如城市道路应该满足老年人、坐轮椅者、拄拐杖者和视力残疾者通行,建筑物出入口、房间、电梯、厕所、扶手等的设置可方便残疾者使用和通行等。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主要指:公共传媒应使听力言语和视力残疾者能够没有障碍的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如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的字幕和解说,盲人有声读物等。

2、无障碍设计:无障碍概念中的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进行科学规划,考虑达到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实际使用,尤其是充分的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的使用需要,配备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和装置,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3、无障碍设计规范:无障碍设计规范是一项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在生产活动中,所生产产品、过程或者服务应该满足有障碍要求的技术法规。

二、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是旧版设计规范的继承

我国自2012年9月1日起实施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从原则上来说,新版社会规范是在2001年旧版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编写的,在继承了旧版规范大体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某些修订。整体上是对2001年版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完善和细化,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关怀和照顾,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新旧版设计规范之间的继承关系的体现如下:

目的相同:新旧版设计规范制定的目的,都是为了建设城市的无障碍环境,提高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确保有需求的人能够安全的、方便的使用各种设施。

范围类似:新旧版设计规范都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的无障碍设计。

框架基本相似:新旧设计规范的框架中,都涉及到了城市道路无障碍的实施范围、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建筑物无障碍实施范围、居住区无障碍实施范围、建筑物无障碍的标志与盲道以及建筑物无障碍的设计。但是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完善,使其框架囊括的范围更广泛,更合理。

内容上的继承:在新旧规范中都有其强制实施的条款。在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中每一条规范都是在旧版设计规范中进行了完善和扩充,随着现代社会城市道路和建设的规律和需要,新版设计规范,提出了新的内容。

三、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旧版设计规范的发展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自2012年9月1日起实施,与此同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废止。新版设计规范的实施和旧版设计规范的废止,两者之间除了上文介绍的继承关系,新版设计规范和旧版设计规范相比,在内容、适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和细化。

设计规范适用范围的新发展:《无障碍设计规范》中除了含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规范适用范围,新旧版设计规范都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的无障碍设计以外,还包含了对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居住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以及历史文物的保护等新内容,这些新内容正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高度发展的一个缩影。

《无障碍设计规范》内容的完善和细化:由于新旧版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有所变化,其具体的内容也就做了细化的调整,例如,旧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第四章节中介绍的“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中,介绍的内容有:缘石坡道、盲道、公交车站、人行天桥、人行地道、桥梁、隧道、立体交叉的设计规范和设计要点。而在新版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中以上的内容被分为了两个章节,一个是“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另一个是“城市道路”。“缘石坡道和盲道”被分在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在“城市道路”的中除了旧版含有的公交车站、人行天桥、人行地道、桥梁、隧道、立体交叉的设计要求以外,还有人行横道、实施范围、无障碍表示系统等,并且在新版设计规范中,以上规范,都更加的细致化和全面化,全方位的方便和保证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出行。

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在细节上的新发展。在旧版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一章中,对于公交车站的提示盲道设置长度较短。旧版设计规范中第4.3.2条规定:“沿人行道的公交车站,提示盲道应符合:在候车站牌一侧映射提示盲道,其长度为4.00m—6.00m”。但是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公交车站的急剧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公交线路容量的增大,城市公交站台的加长,4.00m—6.00m提示盲道已经不是十分的合理了。而在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对于公交车站站台的设计规定是:站台有效通行宽度不应小于1.50m;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设公交车站时,应方便乘轮椅者使用。在站台距路缘石250mm—500mm处设置提示盲道,其长度也突破了4.00m—6.00m的限制,而是长度和公交车站的长度相对应。当人行道中设有盲道系统时,应与公交车站的盲道相连接;在旧版设计规范中,第4.3.2条规定,“公交站设置盲文站牌的位置、高度、形式与内容,应方便残疾者使用”,这条规定较为粗略,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不可能安装的每一处盲文站牌都征求每一位视力残缺者对高度、安装方位、站牌本身的方位等的意见,所以这条规范是十分不合理的。在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中规定:在公交车站,宜设置盲文站牌或者是语音提示服务设施,盲文站牌的位置的应设置在公交站台公交车前进方向最前端,这样就能做到最大可能的方便视力残疾者使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在继承旧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无论是在内容的完善和细化、框架的合理和准确性以及个别的细节上,都有重大的发展,以上只是就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新版《无障碍设计规范》是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以及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相互呼应,其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怀和照顾,以及整个社会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道路建设规范篇3

关键词:小区道路;设计标准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我院承接的鹤山十里方圆项目的配套道路工程,其中分为几大住宅区组团,另外还配套有酒店,因为酒店区位于半山处,由市政道路雁山大道接入酒店区的道路为半填半挖的环山道路,另外各组团均位于高差较大的丘陵路段,因此局部的道路纵坡也较大。同时本工程道路的主路可可以归结为林区道路,但因其为小区道路的属性亦有其特有的要点。

项目受地形条件限制设计时就必须因地制宜的布置建筑和道路,但同时亦遇到一些如转弯半径、道路最大纵坡标准上的最大限值的取值问题,本文比对了几个主要的道路规范,并简单介绍了一些取值经验。

1、小区道路设计遇到的问题

对于日益发展的城市、居住用地紧缺。现在基本住宅小区可分为市中心区域的旧城改造的小区和城郊新开发的组团小区和别墅区。对于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小区,通常会遇到用地紧张,容积率偏高,小区内道路交通量大的问题。因此区内的道路常常会受到道路面积受限制的条件,局部地方的转弯半径偏小或道路线形不尽合理的问题。而对于城郊新建小区则会遇到不同于城市中心小区遇到的问题。因受到选址条件限制,局部区域位于高差比较大的地方,另外部分别墅零星分布,对道路坡度有比较复杂的要求。同时部分区内道路存在跟山路结合的问题。如部分住宅受用地限制,建设在半坡及山顶,存在有大的高差,故道路亦坡度较大。

对于这些问题,“建筑规范”对这些道路的线型及功能上的条文没有明确。而对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并没有完全针对小区道路设计的针对性条文。另外对于小区路和山路结合的情况《林区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并不能完全适用。而在广东地区定有《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其里面的“道路及交通篇”对小区道路有明确的道路设计要求,但实施年份较为长,对于小区道路的舒适性要求略有不足的情况,本文结合近期的小区道路工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各个标准规范,对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选取。

2、道路等级

小区道路属于区内道路,在建筑规范中并没有对道路等级进行划分,仅有一般道路及同时定义为消防车道功能的道路,其他规范如相近的《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对道路划分为场内道路及场外道路,但其对场内道路也没有进行等级划分。

对于道路等级划分问题,仅有《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里面有相关规定、且其分类较为完善。其把小区道路按功能类别划分,分别为:1)主道:为连接小区主要出入口的道路,或交通运输较集中的沟通全小区性的主要道路。2)次道:为连接小区次要出入口的道路,或小区内教育文化生活福利设施以及各住宅楼之间相互沟通的道路。3)支道:为车辆和行人较少的道路,主道和次道相连接的道路。4)入户道:为进入各居住户的道路。此区内道路的分类较为详细,且可以根据建筑类别和功能来定义道路等级,在分类比较完善。

3、设计行车速度

一般对于小区道路考虑到噪声、安全、路线受地形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计算行车速度一般都较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没有低于行车速度为20km/h的计算行车数度,故不能适用。《厂矿道路设计规范》按等级分为一~四级和辅助道路共五个等级,但仅有四级和辅助道路车速分别为20km/h及15km/h,故亦不适用。在《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中:小区内的主道计算行车速度定义为20km/h,次道计算行车速度定义15km/h,较为合理,另外对于支道及入户道路并没有相关规定,根据以往经验,考虑到支路及入户道可能较多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况,设置为15km/h或10km/h较为合适。

4、道路宽度

作为小区道路,其功能不光是起到连接作用,另外部分路段还需要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在建筑的《民用建筑通则》中,规定单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路不应小于7m。对于建筑防火规范中消防车道宽度不少于4米。《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中对应的道路宽度要求则较为细致,另外还考虑到了混合交通干扰的因素。具体如下:主道7.0~10.0米;次道4.5~6.0米;支道3.5~4.5米;入户道2.5~3.0米。

其表中道路宽度并不是完全根据每个定宽机动车道叠加确定,而是考虑到非机动车道、人车混合交通或路侧停车带的情况来考虑,需要具体视各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故在实际设计中有一定的浮动性。在根据调研及相关经验,考虑到舒适性及服务水平的提高,且考虑到部分小区实行人行分流的情况。一般定义主道为7米的双向两机动车道,4米的单向机动车道,次道6米的双向双机动车道、4~3.5米的单机动车道,支路及入户道5~6米双机动车道、3米单机动车道。如设置非机动车道,则再这基础上进行宽度叠加。

5、道路转弯半径

小区道路不同于市政道路,也异于一般的厂区道路,因为小区道路为服务于建筑,其根据建筑的布置进行连接,故有较多的交叉口,同时各建筑的分布受条件限制,故道路亦受到影响。故在道路线形上不可能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上的取值,而在建筑规范中一般仅规定了道路边缘的转弯半径,对于小车一般为6米,小型消防车为9~10米,重型消防车不小于12米。但若仅对道路边缘转弯半径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如小区入口的主道,若道路中线的转弯半径定义为9~10米的限制那是不合理的。对于《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厂外路线曲线半径的取值,其中20km/h为30米,15km/h取15米,极限值不少于15米。另外规范中还规定4~8顿单车辆路面边缘最小转弯半径为9米。对于《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其并没有根据行车速度来定路线的转弯半径,其为根据小区类别及道路等级来定义路面交叉口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限值如表:

交叉口路面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

注:地形条件困难时,除陡坡处外,最小转弯半径可减小3m。

结合我院以往小区道路设计的经验,道路交叉口路面边缘的转弯半径限制执行省标的限值,条件允许尽量按高标准取大值,道路线路中线的圆曲线半径按20km/h大于30米及15km/h大于15米取值,并尽量取大值。

6、超高、加宽

对于小区道路,在建筑规范上是没有要求超高和加宽限值的。但对于部分道路来说,如半山别墅区或温泉酒店区,其通常存在有环山的主线接入道路,为了提高道路的舒适性就有必要设置超高及加宽。

1)超高:对于小区道路行车速度较低,且区内交叉口较多,部分路段排水口设置复杂,故作为小区道路设支超高其实并不完全合适。

对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限值要求高,一般小区没法满足要求,对于《厂矿道路设计规范》行车速度小于等于15km/h可不设置超高。20km/h时转弯半径大于150米才可不设置超高。《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规定除回头曲线外,小区内的道路平面转弯处,可不设超高加宽。根据以往工程经验,一般主路且沿线交叉口较少无较多的交通干扰时,大于20km/h时速、线路曲线半径小于30米才设置超高。超高取值可取2%~3%。

2)加宽:《厂矿道路设计规范》,曲线半径小于250米就需要加宽,加宽值根据等级确定。对于《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规定除回头曲线外,小区内的道路平面转弯处,可不设超高加宽。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回头曲线路段及盘山的主道路段且半径小于30米的可设置加宽。

7、道路纵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20km/h最大纵坡限制为8%,《厂矿道路设计规范》则30km/h限值为8%,20km/h和15km/h为9%。《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中主道为6%,次道8%,支路9%。当场地条件困难时,次道的最大纵坡可增加5%,主道、支道的最大纵坡可增加2%。

综合以上规范及工程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广东省居住小区技术规范》是基本合理、分类细致,且结合个区内各道路的功能等级进行设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设置大于8%的坡度,在一般条件下坡度尽量控制在5%一下,以提高道路的舒适性。

8、结语

对于不同特点的小区道路可相应地参考各规范,综合考虑。文章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总结了小区道路标准上一些限值的选取,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结合过往的一些工程特点做了分析,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嘉、李永汉道路设计常用数据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04

道路建设规范篇4

根据****府办字[20****]26号、****府办字[20****]78号通知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为了更好地执行村镇规划,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现就加强我市境内****雄大道等主要道路两侧村民建房规划控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适用范围

****雄大道、龙虎山大道、沪昆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的****瑞高速公路龙虎山连接线、320国道贵溪段、206国道贵溪段、贵塘线(贵溪至塘湾)、贵白线(贵溪至白庙)、贵神线(贵溪至周坊神前)、贵志线(贵溪至志光)、夏埠至硬石岭水库、金屯至西排、贵溪至河潭公路两侧路段。

二、道路两侧村民建房控制标准

1、****雄大道、沪昆高速公路****东连接线、龙虎山大道天禄收费站至****潭市区城市规划路段,上述道路以现状道路宽度(排水沟外侧)各向两侧退100米为控制范围,在该控制范围内村民不得建房。

2、龙虎山大道天禄收费站至龙虎山景区段、即将建成的****瑞高速公路龙虎山连接线、沪昆高速公路贵溪连接线、320国道及206国道路段,上述道路以现状道路宽度(排水沟外侧)各退50米为控制范围,在该控制范围内村民不得建房。

3、****雄大道、贵溪大道、320国道两侧所有收储土地为控制范围,在控制范围内村民不得建房。

4、贵塘线(贵溪至塘湾)、贵白线(贵溪至白庙)、贵神线(贵溪至周坊神前)、贵志线(贵溪至志光)、夏埠至硬石岭水库、金屯至西排、贵溪至河潭公路两侧路段,以现状道路宽度(排水沟外侧)各15米为控制范围,在该控制范围内村民不得建房。

三、控制标准以外的农民建房规划管理

1、凡申报上述道路两则用地控制标准以外、150米以内建造住宅的,必须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审批前应有编制的街景规划和集镇(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定审批实施,做到讲求风格品位,统一设计、联户建设、严格管理。

2、在上述道路两侧150米以外1000米以内建造农民住宅的,应按经批准的自然村落和集镇总平面规划和路网规划,按程序审批。

3、在上述道路两侧1000米以外规划农民建房用地的,应明确建设用地的四至界线。

四、严格审批

在上述规划范围控制外村民建房的按以下程序审批:

1、本人申请。农村村民建住宅需使用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

2、村民会议讨论。对申请住宅用地经村民会议或三个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讨论,对符合建房条件,土地权属及相邻没有争议的,讨论通过后由村小组长签字后报村委会。

3、村委会审查。村委会对申请用地情况进行审查,审查同意后由村委会主任签字并加盖公章。

4、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村民建房申请报告后,及时组织人员汇同村委会、村小组到用地现场勘查,对建房条件、用地面积、地类、四至是否有纠纷进行核实,符合审批条件的,填写《农村村民建房用地申请登记表》,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审核同意后由乡(镇)长、办事处主任签字加盖公章。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不同意的,在三天内通知申请人,并做好解释工作。对需经有关部门签署意见的,必须经审核同意盖章后,再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

5、市政府审批。申请上述规划控制道路两侧控制外区域建房的,需由市规划、建设、国土、交通、公路等部门审核后,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林(垦殖、园艺)场报经市政府审批,涉及占用耕地的,按规定报经****潭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区域且占用非耕地的,由市人民政府委托市国土资源局审批。

五、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上述规划控制范围内村民建房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成立以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认真搞好规划控制范围村民建房的调查摸底,提出整治工作方案;对未批在建的要一律停建,对顶风抢建的予以拆除,对需处罚的要予以处罚;要加快道路两侧村民建设规划的编制,力争今年之内全部完成;规划部门要对****雄大道、贵溪大道、320国道城市规划区段等道路两侧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市建设、交通、公路等部门要对乡(镇、街办、场)制定市乡道路两侧规划控制范围集镇(村庄)建设规划加强督促和指导。

道路建设规范篇5

一、工作目标

按照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总体部署,从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全面完成大道、大道、路等条(段)道路两侧既有建筑物外观改造和街道景观环境整治工作。使其建设成为道路整洁、建筑美观、牌匾齐整、亮化精巧、环境怡人,宜居、宜商、宜行的城市精品街道。

二、改造整治范围

对大道(路-路)、大道(路-路)、路(大道-火车站)条道路两侧既有建筑进行外观改造及街道景观环境设施整治;对大道(路-路)、路(大道-大道)、路(大道-路)、路(大道-路)、大道(路-路)、建设大道(路-路)、大道(路-路)条道路进行街道景观环境设施整治。

三、改造整治任务及要求

(一)楼体外装修。完成大道(路-路)、大道(路-路)、路(大道-火车站)条道路两侧既有建筑“平改坡”、建筑外立面改造工作,对建筑实施墙体外装修、粉刷或清洗,实现整体色调和谐一致;对阳台、窗套、雨水管、空调室外机等进行统一处理;规范建筑室外门窗、首层窗护栏的式样和材质。综合考虑建筑日照、视觉、通风以及安全等因素,合理确定坡屋顶的坡度、形式、材质、色彩,力求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与周边建筑和室外环境总体相一致。按照规划条件及施工设计统一设置屋顶太阳能设施。

(二)景观亮化设施建设和改造。对条道路两侧楼体外观、重要节点随改造整治进度同步安置亮化设施。完善和提升已有的沿路亮化设施。

(三)绿化建设和改造。完成条道路及节点绿化建设和改造工作。突出搞好重要道路交叉口的绿化;对行道树、分车带及道路交叉口绿化进行完善;进一步加大人民公园、荷花池、火车站等广场、游园绿化量,提升绿化品质;对绿化素材及时修剪。

(四)规范、整治广告牌匾。规范、整治道路两侧不符合标准的广告和牌匾,实行“一门店,一牌匾”,统一规范门楣广告尺寸,严格控制高度,兼顾夜间亮化及白天景观效果;道路两侧严禁摆放和设置灯箱、条幅、标志牌,非商业建筑严禁设置楼体广告;清除各类张贴、喷涂小广告,并依法打击张贴、喷涂各类小广告的人员;拆除影响市容观瞻的广告牌匾。

(五)拆后便道硬化。完成条道路两侧的拆后硬化铺装,对损坏的便道进行修补。

(六)施工现场规范。全面规范道路两侧施工现场,现场周围设置连续、密闭围挡并进行美化,实行全封闭施工。不能达到要求的施工现场,要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整改。

(七)彻底清除条道路两侧生活垃圾,不留任何卫生死角;同时整治噪音污染,维护好道路两侧卫生环境。

四、责任分工

(一)由两区政府统一组织辖区内产权单位实施既有建筑外观改造、广告牌匾整治、建筑亮化等工作,按照规划设计条件,组织产权单位进行施工设计、工程招投标、选用新型建材等具体事宜。

(二)市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景观规划设计;对街道及建筑立面改造的风格、色彩提出要求,统一制定标准;并督导既有建筑的外观改造工作;参与竣工验收;完成市"城变办"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市城管局负责楼体亮化设计方案的审核;制定楼体广告牌匾设置标准,督导两区政府规范、拆除不符合标准的各类广告牌匾;对各街道两侧拆后硬化区域进行丈量登统并制定方案,实施拆后绿化建设。同时对道路两侧不符合标准的原有绿地重新进行规划,并予以具体实施;清洗、维护道路、立交桥及其附属设施;参与竣工验收;每周向市“城变办”上报条道路两侧既有建筑物外观改造和街道景观环境整治工程进展情况;完成市“城变办”交办的其它工作。

道路建设规范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和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通江、南江、平昌县城所在地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业性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相关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性质和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附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并按法定程序报批。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之后实施。

第八条新区土地出让原则上应整地块出让,特殊情况下可分块出让,但单块面积不得小于2万平方米。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小于2000平方米,高层住宅用地小于3000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小于35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但因特殊情况或特殊地段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部门可准予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成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第三章土地使用强度及地块控制

第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因特殊情况按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部门核定,但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对拆迁量较大、情况较复杂或建设用地、建设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可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方案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建筑方案设计确定。

第十一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相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二条建设用地内有不同性质建筑的,应分类划定建筑用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属商办或商住综合楼的,建筑密度按附表二中公共建筑指标执行,建筑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核算合成。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建筑面积10%,或者只有底层为商业或者办公的综合住宅,按住宅面积计算,建筑容积率按附表二中住宅的指标执行。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红线图是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或规划设计条件的附图。建设用地红线图必须在1:5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图上必须根据需要绘出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绿化、气象、水文、堤坝、水利、文物、市政设施保护范围线,并用坐标限定。图上还须标明车辆出入口方位或位置。

建设用地线、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必须闭合,其面积计算精确到平方米。

第十四条中心城区沿城市道路、广场设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终日开放,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且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广场、绿地等空间可统作公共开放空间。建筑物本身功能要求的开放空间,不视为开放空间。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控制指标。

(一)核定建筑容积率小于2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1.5平方米;

(二)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2而小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2平方米;

(三)核定建筑容积率大于等于4时,每提供1平方米开放空间,允许增加建筑面积2.5平方米;

增加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总建筑面积的5%。

第十五条各设计阶段建筑面积计算均按国家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较批准方案的建筑面积增加幅度不得超过1%。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十六条建筑间距必须符合消防、日照、采光、通风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

第十七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为: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少于新建建筑高度的0.6倍,新建区不小于新建建筑高度的0.8倍;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5米(含45米)的建筑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在8层建筑间距的基础上对超过8层部分高度旧城改造区按0.3倍计算,新区按0.5倍计算。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不大于24米,面宽大于45米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

(四)100米以上高层建筑及其他非住宅建筑的间距,特殊地型、地段的建筑间距在符合交通、消防、通讯、城市景观的规定条件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八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为: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得小于9米;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5米(含45米)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不小于9米,新建区不小于13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5米的建筑主要采光面与另一栋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3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第十九条相邻居住建筑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十七条确定;

(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十八条确定。

第二十条相邻居住建筑,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

(一)两幢建筑均为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时,旧城改造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少于9米;

(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旧城区不小于9米,新建区不小于13米。

第二十一条相邻两栋居住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4米,新区不小于6米。

第二十二条两栋居住建筑山墙均无窗户时,可以连接修建,但连接后长度必须符合消防规定,两栋建筑连接以后的面宽按整栋计算。

第二十三条相邻居住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相邻建筑中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幢底层标高以下的除外),两者之间的距离按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执行。

第二十四条挡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距离

(一)高度大于2米,小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5米,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3米。

(二)高度大于6米的挡墙应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得小于5米。

第二十五条一幢建筑的主要采光面与另一幢建筑主要采光面不开窗部份相对时,或两幢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均视为主要采光面与主要采光面相对。

第二十六条建筑阳台不得占用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当建筑作退台时,按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六条的规定,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

第二十八条其他各类建筑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新建、扩建的学校教学楼、托幼建筑、医院病房相互之间的距离以及与相邻建筑、堡坎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还应在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七条的基础上增加3米。

(二)新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仓储建筑与公寓式办公楼、住宅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除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第二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外墙面与拆迁范围线或用地边界线之间的距离,按第十七条、第十九条至第二十八条规定确定间距后,按建筑高度比例确定双方承担退让距离,如为非平行布置时按建筑高度比例确定退让距离;边界外有永久性建(构)筑物时,还应符合第十七条至第二十八条全间距的规定。

第三十条旧城临街建筑退让规划道路红线,造成与后排已有永久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不足时,其间距可适当缩小。缩小距离不得大于退让距离的1/2。

先建后排建筑的,应按规定间距留出临街建筑的位置。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距离

第三十一条临街建筑物应按以下标准在道路红线的基础上退让:H=a*(B+b)[H为建筑高度;a为系数1.5或2.0,新区1.5,旧城2.0;B为道路宽度;b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特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以下标准执行:

高层建筑计算高度大于50米时,主楼退让道路红线(除满足以上要求外)临支道后退不小于4米;临主、次干道后退不小于6米。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球场、星级宾馆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规划要求确定,但不得小于8米。

第三十二条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筑物转弯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按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执行外,还须作较多退让。具体距离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城市规划要求确定。

第三十三条除城市基础设施外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布置时,其地下建(构)筑物不准超越道路红线。

第三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地下部分与用地红线的距离,必须满足安全要求,并不得小于3米。

第三十五条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门廊、踏步、花台、采光井、木厨窗、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二)车道变坡线、工程内部管网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三)雨蓬、挑檐、阳台、招牌等外墙设施,当其下部离室外地面净空高度小于3米时,不得超越建筑红线;当净空高度大于、等于3米时,可超越建筑红线,但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

第三十六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及以下规定执行: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应符合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及竖向标高。

(二)道路纵坡控制在5%以下,特殊地段最大纵坡不得超过9%,并应根据不同的坡度及设计车速控制坡长。最小纵坡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

(三)城市道路纵坡不得直接插入交叉口,应设有保证安全要求的缓和坡,城市道路平面交通口范围内纵坡不应大于3%。

(四)人行过街天桥及跨街道的建(构)筑物净空不得低于4.5米,人行天桥桥面宽不得小于梯道宽;人行地道净空高不得低于2.5米;跨越铁路的人行天桥、建(构)筑物净空不得低于6.5米。

(五)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规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六)特殊地形、地段城市道路建设,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十七条新建、改建城市桥梁按照桥梁规范要求并遵循以下规定:

(一)新建、改建桥梁的净宽不应小于规划的道路红线宽。

(二)桥梁的设计应考虑管线通过,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得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道。

(三)桥梁的横断面划分应与道路横断面一致。

(四)新建城市道路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宜建设多种管道(线)共用的共同沟。

第三十八条城市各类管线应根据不同管线的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和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GB50289-98)的要求控制。

第三十九条沿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的各种地下管线走向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其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结构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确定,在人行道内建设的各种管沟,其管沟预制盖板不得外露,以保证行人通行。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的城市干道、管线可以双侧布线。

第四十条工程管线埋设完毕后,必须作竣工图,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城市规划区范围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应按下列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规定设置环境卫生设施。

(一)公共厕所设置

1、居住小区按5-8平方米/千人。

2、车站、体育场(馆)、大型商场、文化娱乐中心、农贸市场及加油站等按集散人流12-22平方米/千人。

3、公共厕所的相隔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为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密集区宜小于300米,一般街道700-1000米为宜。

4、公共厕所按2500-3000人设置一座,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

(二)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

1、废物箱的设置间隔: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

2、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设置在既方便居民又不影响市容观瞻的非临街位置,其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m。

第四十二条城市各类停车(场)库应执行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按每20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停车位;

公共建筑按每150平方米至少设置1个停车位,其中地面停车位应不少于总停车位的10%。

(二)停车场(库)应根据就近位置、节约用地、利用地形的原则,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三)停车场(库)的设计应按公安部、建设部[88]公(交管)字90号《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执行。

第四十三条汽车加油(气)站

城市公共加油(气)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总平面图及建筑设计应必须符合城市景观、交通、消防等部门的规定。

第四十四条城市消防

城市消防设施、消防站设置,按有关规范执行。

第四十五条户外广告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不宜采用悬挂式广告。

(二)大型户外广告不得遮挡城市景观、城市绿化、标志性建筑、交通设施、纪念性建筑、党政机关、文物古迹及城市小品,不得影响相邻建筑采光、通风、交通、消防。

(三)不宜在道路中心隔离栏杆及车辆转弯视距范围内设置。

(四)必须符合建设部《大型户外广告管理规定》及相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第七章城市绿地

第四十六条城市道路绿地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道路绿地布局中,次干道及以下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主干道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道小于2.5米;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

旧城改建道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上述绿地率的一半。

第四十七条居住区绿化

(一)新建居住区、居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配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执行。

(二)居住区内绿地按相应规模配置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三)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5%,旧城改造区不宜低于20%。

(四)建设用地大于或等于20000平方米的应设集中绿地,其比例不得小于绿地率的20%。

第四十八条新建工业与其民用建筑的绿化用地按下列控制指数执行:

(一)行政办公绿地率不小于35%;

(二)金融商业绿地率不小于20%;

(三)文化、娱乐、宾馆绿地率不小于35%;

(四)学校、科研绿地率不小于35%;

(五)工业企业绿地率不小于30%。

第四十九条规划确定的绿化用地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不得非法占用。

第八章特殊规定

第五十条本章所列的特殊规定,指在土地利用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在这些区域内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其保护性规划。

第五十一条气象观测场、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无线电通信及监测设施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保护控制的有关规定;新建高层建筑必须综合从城市交通、区域环境、市容景观和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凡对城市天际轮廓线、城市视景通廊有影响的建(构)筑物,其高度和体量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专家评审会评审并报市政府审定。

第五十二条城市传统街区应加以保护,其街巷和民居不宜大拆大建,而应维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对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应该保护。

历史保护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址及有影响的近、现代建筑应按《文物保护法》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规定加以保护。

第五十三条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改、扩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距离均应符合保护规划或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十四条地质灾害禁建区,除进行危岩滑坡整治、绿化和必不可少的市政工程外,严禁其他建设活动。

地质灾害慎建区,从严控制工程建设活动。凡在慎建区选址,必须先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经有关部门认可。

第五十五条一切建设活动应避免高切坡、深开挖。需进行高切坡、深开挖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并经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批准认可。

道路建设规范篇7

【关键词】一级公路;城市主干路;设计要点;探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地的道路网也在不断地建设发展。昔日的山林村庄,都变成今日的新城中心。在城市发展中,由于周边的地块未得到相应的开发,周边环境仍处于欠发达地区,居民出行量少,过境车辆多,同时可能受到政府部门对市政道路投资的限制,就会出现以公路为设计标准同时兼城市道路的功能的道路。

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的设计,主要是依据一级公路的设计标准,但又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的发展需要,提高道路绿化面积,设置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方便周边居民出行,横断面结合公路与市政道路特点,路基排水糅合公路与市政道路排水综合考虑。

二、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功能的特点

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要求道路既满足一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同时符合城市主干路的使用需要。设计规范应为公路设计规范,但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个别要求,综合进行设计。

1.设计车速

这种特殊的一级公路,需要兼顾城市主干路的功能,其设计速度只有一种。因为根据公路路线规范,一级公路的设计速度为100km/h、80km/h、60km/h三种;而根据城市道路规范,城市主干路的设计速度为60km/h、50km/h、40km/h三种。因此一般情况下,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设计速度一般采用60km/h。

2.选线

这种特殊的公路,所在的位置一般位于城中心之外,可能在山村山林,又或者周围区域并没有相应开发。因此很可能面临是没有公路规划,或者公路规划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考虑选线的问题。

3.横断面设计

一级公路横断面一般分为中央分隔带,行车道,路肩;但城市道路由于功能作用较多,一般分为中央分隔带,行车道,侧绿化带,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等。因此在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路功能的设计中,一般以城市主干路的横断面划分进行设计,这样可以在后续城市建设中节省道路改造的成本,当然也可能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期实施。

4.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需要结合规划及选线情况综合考虑。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议在道路弯道不设超高,因此曲线半径选择需大于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1500m。

5.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的标高,一般需要结合区域的竖向规划进行考虑。正确处理好规划路口与现状路口是设置。新建道路一般采用纵坡坡度大于0.3%。只有在改建道路条件限制时,无法满足最小纵坡坡度,则需要设置锯齿形边沟或其他排水设施。

6.路基设计

项目的区域所以一般仍未开发,多为郊区,因此受土地使用限制较少。部分通过山区的路段,路基可采用一般放坡即可。遇到居民密集区域,或者部分特殊建筑(如庙宇)时,则无法正常放坡。此时建议使用挡墙设计或者选线时尽量绕开此类区域,避免对路基设计增加难度。

7.交叉口设计

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公路的平面交叉口设计范围采取了限制条件。以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为例,设置的最小间距为500m。但是一般此类项目中,可以结合城市公路路网规划,对应的道路进行交叉口设置即可。部分路口为规划路,可以仅预留管道,方便以后规划路建设时设立信号灯即可。同时如果在路网规划中没有的现状路口,也需要进行接顺。

8.路基排水设计

本公路仍按照一级公路路基路面排水设计,通过路面结构下暗渠同向公路边坡,从而利用排水沟进行排水。但由于横断面形式采用城市主干路的形式,行车道外侧为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时,路面水无法直接排向边坡,人行道水向内排向行车道。因此需要设置雨水口收集雨水,再通过暗渠,最后排向道路边坡外的排水沟。

三、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需要同时参考城市道路规范

项目是一级公路需兼城市主干路功能,因此明确以公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如相应的公路等级,设计速度,通行能力等。

兼顾城市道路的功能则更多的体现在道路功能划分上,为兼顾远期的居民出行,降低城市道路改造成本,美化城市道路环境的角度考虑,增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以及绿化带等断面形式。那么在横断面设计中,就既参考公路规范又要考虑道路规范了。

2.在不同设计规范中找共通点

虽然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先确定了规范是公路规范。但是由于这种道路的有城市道路的服务功能,仍然也考虑道路规范中的要求。如果两种规范中存在差异,则需要寻找出两者的共通点。

为了保证将来道路市政管道建设全线更加统一,如全线双侧布管,那么更好的方式是弯道处不设置超高。如果在弯道设置了超高,双侧布管变成了单侧布管,管径还需要增大,这样不利于施工。而且一般的项目实施位置为郊区,土地使用限制较少,可以选取更大的曲线半径。因此一般采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

3.对排水的设计要求

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公路只有路基、路面排水,而城市道路由于所处位置区域繁多,一般会有市政管网工程作为配套工程,道路排水将接入市政管网。

由于道路横断面设计需要兼顾一级公路以及城市主干路功能,因此在设计横断面时,采用了中央绿化带+行车道+侧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设计,两侧对称布置。这样设计,可以满足公路行车需要,也能满足居民出行的需要。但是道路外侧设置了人行道,抬高的人行道,将会妨碍路面雨水排向边坡外排水沟。同时为了满足以后路侧地块的建设,人行道的坡度也需要反坡指向行车道。而工程采用公路设计,又暂不实施市政管网。因此随之而来的将是既不能采用一般的公路排水方式,也不能采用一般的道路排水方式。排水系统仍统一为路堤排水沟以及路堑边沟。因此需要想办法将路面的雨水排向排水沟及边沟。综合考虑了以后市政管网建设的需要,以及现有排水的需要。考虑采取以下排水设计:

1、单侧行车道路面采取坡度为2%的路拱设计,方向向外,排向路缘带每隔30m一个的雨水口。

2、雨水口底设置横向pVC,埋置于人行道之下,坡度为2%,通向路堑边沟,或者通向路堤边坡处的急流槽,急流槽排向排水沟。

3、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设置单向排水路拱,坡度为2%,方向向内,这是为了方便以后接入市政管道,以及顾及城市道路外侧地块的排水需要。

4、中央分隔带及侧绿化带下方,埋设纵向软式透水管,横向用pVC管连通向边沟或边坡急流槽。可采用与雨水口横向管相同间距,横向共管可节省造价。

采用的pVC管材单价较为便宜,公路采用了城市道路横断面,在不设计市政管网工程的情况下仍能满足路面的排水要求。

四、结论

在建设项目周边地区未充分发展,道路长度较长的情况下,不建设市政管网工程,采取一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兼城市主干路功能,既能满足现状交通需要,又能大大地降低造价。在同时考虑公路规范以及道路规范的情况下,如何更优地进行设计,兼顾公路与市政道路的设计标准,需要更多的设计人员进行探讨。关键在于找准公路与市政道路在设计中的共通点,充分考虑它们的差异处,通过计算验证,找出一条能够实现功能转换的设计道路。

参考文献:

[1]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JtG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3]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道路建设规范篇8

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改扩建中重要的一部分,要想结合城市道路改扩建做好道路绿化:

首先,需要道路改扩建建设单位从源头抓起,系统管理,综合考虑,认真落实规划设计方案,避免出现市政管线设施和规划路树位置冲突;协调各市政管线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单位,同步完成各类管线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其次,需要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协调道路绿化的投资主体,落实投资渠道,逐步实现投资一步到位,建设一步到位;协调树木产权单位、道路绿化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管护单位全程参与道路改扩建施工的全过程,落实设计方案,联系市政施工单位做好上水管线套管预埋,了解道路绿地原貌、绿地内各类管线和设施的基本情况,认真做好记录,为今后的绿化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后期养护提供借鉴。

再次,需要政府部门确定投资主体,规范投资渠道,确保投资到位,避免重复投资;制定各级城市道路的投资标准和建设规范,消除区域和管辖差异,为整体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城市道路,改扩建,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绪论

城市道路绿化是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窗口;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海淀区的市政道路建设也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道路的改扩建给道路绿化景观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使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和品质不断提升,整体景观效果逐步凸现出来,城市道路绿化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如:中关村大街、学院路、北清路);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效果好,不仅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大道,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为广大市民提供艺术的享受。

过去的十年是海淀区城市建设飞快发展的十年,也是城市道路改扩建和道路绿化相互促进的十年,通过城市道路的改扩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也给道路绿化景观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各级园林主管部门已经将一批精品大街和景观大道呈现到了广大市民面前。

回首过去的十年,结合道路改扩建进行道路绿化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这给城市道路绿地的后期管护带来了一些麻烦。近七年来,本人通过参与和负责海淀区主要市政道路改扩建工程的前期施工配合,城市新、改扩建道路的绿化、改造和节水设施安装工程,城市道路绿地的后期养护管理和执法监督等工作,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发现在市政道路改扩建施工和道路绿化工程的配合协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症结所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方法,希望为指导今后城市道路改扩建与道路绿化的配合工作提供借鉴。

一、城市道路改扩建和道路绿化配合协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城市道路改扩建施工中缺乏对原地保留树木的保护意识

在城市道路改扩建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缺乏保护现场树木的意识,施工现场没能对原地保留的高大乔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市政施工势必造成保留树木的主根系受损、生长空间狭小、生长衰弱,使其逐步出现枯死、折枝,甚至倒伏伤人、毁物等安全事故。如:2002年在圆明园东路改扩建施工过程中就曾发生过隔离带大白蜡因市政施工断根造成倒伏,伤及路人、致人死亡的恶性安全事故。

2、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不能随道路改扩建施工同步进行

在城市道路改扩建过程中,建设单位缺乏对各种市政管线和公共设施建设的系统管理,由于各种市政管线和公共设施的投资主体不一,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能随道路改扩建施工同步进行,这样就会随后出现“道路拉锁”现象,在破坏市政道路的同时,许多也会涉及占用绿地和破坏园林景观。如:中关村东路、北清路公交站台、港湾及过街天桥、人行横道都是道路建成后再不断完善的,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直接加大了公共设施建设的投资。

3、城市道路的施工规范和园林绿化的建设标准相互矛盾

在城市道路改扩建过程中,相关城市道路和市政管线的建设标准(如:基础、背灰和管线的埋深)和园林绿化的施工规范存在相互冲突,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在市政道路和绿化施工两者的标准规范之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如:道路隔离带路牙护肩基础和背灰的规范要求:路牙外基础为30cm,护肩为混凝土斜八字,这样沿路牙30cm部分绿地的覆土都只有0-30cm,根本无法实现绿地内“黄土不露天、绿化到边缘”的要求,如果破除路牙外侧基础或背灰则会危及道路设施的牢固和安全。

4、道路绿化的投资主体很不统一,建设标准有待规范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道路改扩建的一部分,他的投资主体很不统一,投资渠道较多,有的是负责道路改扩建的建设单位,这其中包括市交委、路政局、公联公司、首发公司或区市政管委、区建委,有的是市、区两级政府或园林主管部门,也有很多是街、乡绿化管理部门投资建设或改造,建设标准和设计风格各不相同,后期养护管理水平更是参差不齐,造成了“当年看效果,次年没效果”重建轻管的局面。如:学院南路两侧绿地,知春路、海淀南路北侧绿地等街道改造后的养护管理不够规范,人为破坏和侵占比较严重,给城市主干道的园林景观品质要求不相协调。

5、道路绿化前期的初步设计方案有待完善

城市道路绿化前期的设计方案很少考虑树木和各种管线之间的安全距离,对道路绿地内和路树沿线地下管线的具置掌握不够清楚,初步设计方案不够完善,在施工中容易出现很多树线矛盾,致使许多设计方案不能实现,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还会造成工期延误。如:西外大街西延隔离带设计栽植的玉兰路树因为与现状自来水管线冲突而不能实现。

6、道路绿化的投资不能一步到位,绿化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时投资不能一步到位,节水设施、桥下立体绿化设施和绿地围护设施的建设不能与绿化同步,造成重复建设和对道路景观的二次破坏。如:北清路、永丰路、学院路等城市主干道改扩建和绿化时,由于投资或其他原因,没有考虑安装或完善节水设施或绿地护栏,造成在后期养护管理中水车浇水费用巨大,部分相邻村庄或商业网点的绿地没有安装防护设施,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增加了后期养护管理的投入,如果后期完善相关设施,势必会破坏现有道路绿化景观,造成二次破坏,增加建设成本。

7、道路绿化时缺乏对绿地地下条件的了解

城市市政道路改扩建施工过程中因施工工艺或其他原因会在道路隔离带、绿地边缘、步道树池等绿化区域内遗留很多渣石和无机料基础,路树和隔离带苗木生长空间狭小,不透水、不透气,苗木生长衰弱,成活率低,年年都需要补植。如:圆明园东路公交车道两侧隔离带的大叶黄杨绿篱,在排除融雪剂和雨季积水的影响的情况下,每年都大面积死亡就是因为隔离带太窄,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道路基础是连成片一起施工、碾压的,即使隔离带大部分的无机料垫层都拆除了,但底层土壤密实度很高,不透水、不透气,俗话说就是没接到“地气”,出现“水多就涝、水少就旱”的现象。

8、结合道路改扩建进行的节水灌溉设施安装不到位

城市道路绿化施工和养护管理中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绿化用水,然而在城市道路改扩建和道路绿化施工前,如下几个节水灌溉设施安装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导致节水灌溉设施安装不到位。其中包括:

(1)对道路绿地中现状绿化水源缺乏保护意识

道路改扩建过程中对道路绿地中现状绿化水源缺乏保护意识,或不能为今后的使用及时改移,致使原有道路绿化水源在道路改造后不能使用,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如:西外大街西延道路改扩建后原有的绿化水源都不能使用或废止,只能报装新的绿化水表。

(2)道路绿地中新绿化水源的建设相对滞后

市政道路施工期间园林主管部门或道路绿化施工单位不能提前做好道路绿化所需水源的报装、设计,并结合市政施工进度安排上水水源井施工,致使部分道路绿化水表安装施工滞后,最终因道路施工已经完成而不能安装绿化水表,只能用水车浇水。如:首体南路南段绿化水源井没能在辅路铺沥青前完成施工,致使该路段道路绿地养护一直依靠租赁公共消火栓,用水车浇水。

(3)道路绿地节水灌溉设施的过路套管预埋滞后

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经常忽视了道路两侧各条块绿地间过路套管和上水管线、绿地照明管线的预埋工作,给后期道路绿地喷灌、浇灌管线和绿地景观照明管线的铺设造化了很大的困难,也加大了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如:北清路市政修路时和绿化前各条块隔离带绿地间没有过路管连接,现在要作节水喷灌设施需要掘路或非开挖顶管1000多米,增加投入数十万元,其他还有西外大街两侧各路口没过路管,学院路、车公庄西路在道路大修时没能借机埋设隔离带间过路套管等情况都增加了绿地改造中节水设施和绿地照明设施的建设成本,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二、针对城市道路改扩建和道路绿化的配合协作提出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1、园林主管部门认真分析道路改扩建方案确定“保树方案”

园林主管部门在道路改扩建前须认真分析道路改造方案和市政管线设施的施工方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保树方案”,避免出现本意想使大树在城市道路中展现“老树新绿”的风采,由于忽视了市政施工与保留树木的安全距离和现状树木的生长情况,使这些大树在狭小的空间内受尽折磨、奄奄一息,最终事与愿违,给市政道路改扩建施工和道路绿地的养护管理带来很多安全隐患。

2、树木产权单位对道路改扩建时保留的树木采取保护措施

树木产权单位在市政道路改扩建施工前须配合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做好道路两侧原有树木的移伐,在施工中做好原地保留树木的保护、支撑和疏剪,在道路施工期间加强巡护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道路施工完成后要结合立地条件及时做好保留树木的树势的复壮等工作。

3、相互协调,确保各类公共设施同步建设、互不影响

城市道路改扩建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建设单位应该努力协调各市政管线和各类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单位,力争做到各类市政管线和公共设施都能随道路改扩建施工同步完成,避免出现二次建设,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另外,城市道路绿化作为道路改扩建中重要的一部分,园林主管部门应协调市政道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道路树木产权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管护单位全程参与道路建设,找到各自施工标准规范的最佳结合点,在符合各自建设规范,互不影响的前提下营造清新、典雅的园林景观大道。

4、进一步整合道路改扩建和道路绿化的投资主体

城市道路改扩建和道路绿化的建设单位和投资主体需要进一步整合,避免出现投资渠道过多,各自为战,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逐步完善和落实各级城市道路改扩建和道路绿化的建设标准和养护规范,逐渐消灭区域和管辖差异,为整体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5、道路绿化的设计人员需要深入现场、完善设计方案

城市道路绿地改造或新建工程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该提前向市政施工单位了解道路绿地内和路树沿线的各类市政管线的具置和埋深,并到现场确认,在绿化设计前充分考虑树木与各种管线之间的安全距离和相关设计规范,使设计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盲目施工和设计变更造成的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6、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投资要一步到位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投资应一步到位,尤其是绿地内用于后期养护管理的节水灌溉设施,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对绿地的二次破坏;如果因为资金不足或其他原因,也应该加大绿化施工中必须设施建设的投资比重,而不是将资金一味的用在表面的景观建设上,忽视了绿地内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将为今后的养护管理增加了负担,当具备资金条件,再次完善绿地设施时,势必会对绿地造成二次破坏,加大绿地恢复的投资。

7、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应该延伸到道路改扩建施工中去

市政道路施工期间,园林主管部门或道路绿化施工单位、管护单位应全程参与和监督市政道路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了解每一条块规划道路绿地在道路建成前、建设中和建成后的特性,确认绿地内的地下设施和障碍物,从而在绿化施工时采取针对性的施工方案,避免出现原有路面因路面抬高没有破除干净就直接覆作绿地,最终使栽植的绿化植物无法成活,造成资金的浪费。如:温阳路北段中间隔离带是原有的道路路面,因路面基础没有破除干净,使2006年新栽植的二月兰次年“全军覆没”。

8、城市道路绿地中节水灌溉设施的安装要提前安排

道路改扩建过程中绿化施工单位要加强对道路绿地中现状绿化水源的保护,或改移到规划绿地内,如果道路沿线没有绿化水表,应提前做好新增绿化水源的报装、设计和施工安排,在道路施工完成前,完成绿化水源井的建设和验收,同时结合市政道路施工做好道路两侧各条块绿地间过路套管、上水管线和绿地照明管线套管的预埋工作,并标注在施工图纸中,为今后节水灌溉设施的安装施工提供依据。

三、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道路绿化已经成为城市道路改扩建中重要的一部分,要想结合城市道路改扩建做好道路绿化:

首先,需要道路改扩建建设单位从源头抓起,系统管理,综合考虑,认真落实规划设计方案,避免出现市政管线设施和规划路树位置冲突;协调各市政管线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单位,同步完成各类管线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其次,需要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协调道路绿化的投资主体,落实投资渠道,逐步实现投资一步到位,建设一步到位;协调树木产权单位、道路绿化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管护单位全程参与道路改扩建施工的全过程,落实设计方案,联系市政施工单位做好上水管线套管预埋,了解道路绿地原貌、绿地内各类管线和设施的基本情况,认真做好记录,为今后的绿化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后期养护提供借鉴。

再次,需要政府部门确定投资主体,规范投资渠道,确保投资到位,避免重复投资;制定各级城市道路的投资标准和建设规范,消除区域和管辖差异,为整体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俊良.城市道路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强健.倡导节约理念进行可持续园林绿化建设.中国建设报

[3]节水型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中国园林

[4]王贞.以生态的观念关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装饰》2006年第8期

[5]车生泉郑丽蓉.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

道路建设规范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

第四条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城市道路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道路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道路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七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市政工程、城市规划、公安交通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道路发展规划。

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制定城市道路年度建设计划,经城市人民政府批淮后实施。

第八条城市道路建设资金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政府投资、集资、国内外贷款、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

第九条城市道路的建设应当符合城市道路技术规范。

第十条政府投资建设城市道路的,应当根据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

单位投资建设城市道路的,应当符合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区内的道路建设,应当分别纳入住宅小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计划配套建设。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国内外企业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按照城市道路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城市道路。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的建设计划、应当与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相协调,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

第十三条新建的城市道路与铁路干线相交的,应当根据需要在城市规划中预留立体交通设施的建设位置。

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的道口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并根据需要逐步建设立体交通设施。建设立体交通设施所需投资,按照国家规定由有关部门协商确定。

第十四条建设跨越江河的桥梁和隧道,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按照城市道路技术规范改建、拓宽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结合部,公路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资金上给予补助。

第十六条承担城市道路设计、施工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并按照资质等级承担相应的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任务。

第十七条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城市道路设计、施工的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施工,实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

城市道路工程竣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八条城市道路实行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城市道路的保修期为1年,自交付使用之日起计算。保修期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由有关责任单位负责保修。

第十九条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对利用贷款或者集资建设的大型桥梁、隧道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向过往车辆(军用车辆除外)收取通行费,用于偿还贷款或者集资款,不得挪作他用、

收取通行费的范围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章养护和维修

第二十条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对其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城市道路,按照城市道路的等级、数量及养护和维修的定额,逐年核定养护、维修经费,统一安排养护、维修资金。

第二十一条承担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的技术规范,定期对城市道路进行养护、维修,确保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

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养护、维修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城市道路完好。

第二十二条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和管理的道路,由其委托的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单位投资建设和管理的道路,由投资建设的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区内的道路,由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单位负责养护、维修。

第二十三条设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类管线的检查井、箱盖或者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应当符合城市道路养护规范。因缺损影响交通和安全时,有关产权单位应当及时补缺或者修复。

第二十四条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工程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修复竣工,并在养护、维修工程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保障行人和交通车辆安全。

第二十五条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的专用车辆应当使用统一标志;执行任务时,在保证交通安全畅通的情况下,不受行驶路线和行驶方向的限制。

第四章路政管理

第二十六条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执行路政管理的人员执行公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佩戴标志,持证上岗。

第二十七条城市道路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

(二)履带车、铁轮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擅自在城市道路上行驶;

(三)机动车在桥梁或者非指定的城市道路上试刹车;

(四)擅自在城市道路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

(五)在桥梁上架设压力在4公斤/平方厘米(0.4兆帕)以上的煤气管道、10千伏以上的高压电力线和其他易燃易爆管线;

(六)擅自在桥梁或者路灯设施上设置广告牌或者其他挂浮物;

(七)其他损害、侵占城市道路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履带车、铁轮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需要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事先须征得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军用车辆执行任务需要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的,可以不受前款限制,但是应当按照规定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第二十九条依附于城市道路建设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的,应当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建设。

第三十条未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

第三十一条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须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方可按照规定占用。

经批准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不得损坏城市道路;占用期满后,应当及时清理占用现场,恢复城市道路原状;损坏城市道路的,应当修复或者给予赔偿。

第三十二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

确需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的,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清退,恢复城市道路功能。

本条例施行前未经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已经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三条因工程建设需要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持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签发的文件和有关设计文件,到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方可按照规定挖掘。

新建、扩建、改建的城市道路交付使用后5年内、大修的城市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须经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埋设在城市道路下的管线发生故障需要紧急抢修的,可以先行破路抢修,并同时通知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24小时内按照规定补办批准手续。

第三十五条经批准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通知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

第三十六条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的,应当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者挖掘。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的,应当提前办理变更审批手续。

第三十七条占用或者挖掘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城市道路的,应当向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交纳城市道路占用费或者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

城市道路占用费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同级财政、物价主管部门核定;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的收费际准,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财政、物价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根据城市建设或者其他特殊需要,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或者个人决定缩小占用面积、缩短占用时间或者停止占用,并根据具体情况退还部分城市道路占用费。

第五章罚则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件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施工,限期改正,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取得设计、施工资格证书,情节严重的,提请原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施工资格证书:

(一)未取得设计、施工资格或者未按照资质等级承担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任务的;

(二)未按照城市道路设计、施工技术规范设计、施工的;

(三)未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图纸的。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城市道路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工程造价2%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承担城市道路养护、维修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定期对城市道路进行养护、维修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期限修复竣工,并拒绝接受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对设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种管线的检查井、箱盖或者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缺损及时补缺或者修复的;

(二)未在城市道路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的;

(三)占用城市道路期满或者挖掘城市道路后,不及时清理现场的;

(四)依附于城市道路建设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不按照规定办理批准手续的;

(五)紧急抢修埋设在城市道路下的管线,不按照规定补办批准手续的;

(六)未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或者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未提前办理变更审批手续的。

道路建设规范篇10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幸福,依据《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县城区及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清除所有沙石料场的总体要求和“疏堵结合,规划场所,控制数量,规模经营”的清理原则,坚持“一律停止新批补办手续,一律取缔无照经营,一律搬迁整合持续经营业户,一律严查超限超载违法行为,一律从重从快查办阻挠抗拒执法及渎职侵权犯罪行为”的清理措施,建立健全“政府强势推动、镇(街道)属地管理、部门联合执法、村两委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全面监督”的清理工作机制和预防清理后反弹的长效机制。

(二)目标任务。

1、近期目标。今年月底前,县城区及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所有沙石料场清除完毕,持续经营业户全部集中整合到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之外的规划场所;公路路域环境整洁、美观、舒适的景观和视觉效果基本实现,公路交通综合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公路沿线村庄整治改造和产业园区发展空间明显拓宽。

2、远期目标。年底前,全县沙石料场经营企业(业户)降到20家以内。县城区及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零沙石料场”的状态长期保持。

二、清理规范的内容和重点

(一)停止新批补办手续。年月日之后,工商、国土、交通运输、公路、规划、建设、国税、地税等执法部门对县城区及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沙石料场,一律停止办理新批或者补办工商登记、土地供应、平交路口许可、规划建设许可、税务登记等手续。已经受理申请但尚未许可的,一律退回并说明理由。违反规定擅自许可的,依照有关规定由所在单位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机关依法查处。

(二)取缔无照经营。对国省道沿线无照经营的沙石料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予以坚决取缔;对同时存在侵占公路用地、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影响市容市貌、超限装载、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公路、国土、城管执法、交通运输、公安交警、税务等执法部门亦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予以查处。

(三)搬迁整合持续经营业户。公路、国土、规划等有关部门要会同有关镇(街道)在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之外、交通比较便利的区域,规划2-3处集中连片的沙石料场,报经县政府批准后,作为持续经营企业(业户)的搬迁场所。有关镇(街道)负责组建集中连片沙石料场管理机构,对集中连片沙石料场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招标进场、统一日常管理;有关部门要会同有关镇(街道)适当提高沙石料场经营者准入门槛,引导和鼓励公司制、规模化沙石经营企业优先进入集中连片沙石料场;通过招标方式进入集中连片沙石料场的经营企业(业户)必须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土地使用、规划建设许可、税务登记等手续,合法有序经营,依法属地纳税。交通部门负责对规划搬迁的沙石料场、运输企业及运输车辆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开。引导沙石经营企业(业户)成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四)严查超限超载违法行为。公安、交通、公路等部门要加大对超载超限、超速行驶、抛洒滴漏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查处力度,对不服从管理,拒绝、妨碍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对国省道沿线沙石料场清理规范工作启动之后违规卸载的沙石坚决予以查扣。依法落实超限承运人承担对公路、桥梁进行加固、改建等防护措施所需的费用,并对公路造成的损害进行补偿的责任。

(五)从重从快查办阻挠抗拒执法及渎职侵权犯罪行为。公安部门要及时制止和从重从快查办清理规范工作期间暴力抗法,阻挠、妨碍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监察部门、检察机关要严肃查处国家工作人员参与沙石料场经营及运输、违法违规审批、、失职、渎职、、干扰清理规范工作等违法违纪行为。凡国家工作人员参与沙石料场经营及运输的,要一律退出,对拒不退出的,依法依纪从严处理。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加强《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组织开展大规模专项宣传活动,让群众、沙石料场经营业户和运输经营户全面了解全县开展清理规范国省道沿线沙石料场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清理规范的内容和重点、方法步骤、职责分工、工作要求,了解沙石违规配载、超限运输的有关规定,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配载、运输沙石,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宣传发动阶段,有关镇(街道)会同有关执法部门向无照经营业户下达责令限期纠正违法行为通知书,无照经营的沙石料场可以在限期内自行纠正违法行为,允许其自行处置沙石料;持续经营的沙石料场经营业户要向有关镇(街道)写出书面的搬迁保证,主动解除与有关村(户)的土地租赁合同(协议),做好搬迁准备;公路、国土、规划等有关部门要会同有关镇(街道)完成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之外集中连片沙石料场的规划选址、土地平整、道路通行等工作。

(二)集中治理阶段。县政府组织有关镇(街道)和城管执法、公路、交通、公安、国土、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的执法人员,成立联合执法队和工作组,原则上一个沙石料场安排不少于两名执法人员和两名镇(街道)村干部组成的联合执法小队和工作组,集中开展清理规范工作。对拒不自行关闭的无照经营业户,依法坚决取缔;对沙石料场违规设立、逾期未改正的平交路口以及违法占用公路用地建设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由公路管理机构依法并给予处罚。有计划地组织持续经营的沙石料场经营业户搬迁到规划的集中连片沙石料场;对拒不搬迁的有照经营业户,有关执法部门要依法收回、吊销、注销其执照或有关批准文件,予以取缔。沙石料场清除(搬迁)后,公路、公安交警、林业等有关部门和有关镇(街道),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路基路面养护管理、规范完善各类交通安全设施、非公路标志以及公路路域绿化等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镇(街道)对清理规范国省道沿线沙石料场工作进行检查和验收。

(四)回头看阶段(年底前)。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镇(街道)开展回头看活动,重点是县城区及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是否存在沙石料场先清理后反弹的现象,“镇(街道)属地管理、部门联合执法、村两委积极参与”的路域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是否建立,公路路域环境整洁、美观、舒适的景观和视觉效果是否基本实现,公路交通综合服务水平是否全面提升。同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破损山体治理和国省道沿线沙石料场清理规范工作一并进行一次视察。

四、责任分工

(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有关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清理规范本辖区内沙石料场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清理辖区内国省道沿线沙石料场负总责。

(二)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对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沙石料场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破坏城区绿化的沙石料场进行查处。

(三)公路管理机构要加大公路巡查力度,负责对私开公路平交道口、违法侵占公路用地、在公路上擅自超限行驶等违法行为进行检查整治清理。交通运输部门组织执法人员对沙石料场实施装载二次源头监管,对运沙石车辆超限超载等违章情况,在承运人道路运输证的附页上进行登记,并将车辆所属运输企业的情况抄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四)公安部门对拒不整改、阻碍清理工作、暴力抗法的行为依据相关规定予以严惩;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对拉运沙石的车辆无牌无证上路、超速、遮、涂、污、改车牌号及放大号的违法行为进行集中治理,对驾驶员超限超载违章行为进行处罚、扣分。

(五)国土部门负责收回沙石料场占用的国有出让建设用地,对占用耕地和农用地的依法立案查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同公路、规划等有关部门和有关镇(街道)规划建设集中连片的沙石料场,并依法办理有关供地手续。

(六)税务部门负责检查各沙石料场税务登记及纳税情况,依法查处偷漏税行为。

(七)工商部门负责对无照经营沙石料场坚决予以取缔;对搬迁到集中连片沙石料场的持续经营业户(企业),及时为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八)县监察部门负责对清理规范工作中的执法行为和行业作风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行业不正之风及违规违纪行为。

(九)县检察院负责对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行政执法人员拒不退出沙石料场经营和运输,违法违规办理沙石料场有关许可(审批)手续,负有清理规范工作职责的领导干部(含村两委干部)、行政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或者以各种形式阻碍、干扰清理规范工作,策划、参与、组织上访闹事、妨碍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涉嫌渎职侵权犯罪的,依法立案查处。

(十)宣传部门要组织协调新闻单位做好清理公路沿线沙石料场的宣传报道,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对阻碍执法、暴力抗法、对执法人员进行人身伤害等典型事件的曝光力度。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县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城管执法局、公路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监察局、检察院、榆山街道办事处、锦水街道办事处、孔村镇、孝直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清理规范国省道沿线沙石料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机构(简称县治沙办),县治沙办主任由县监察局局长担任,县城管执法局、公路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榆山街道办事处、锦水街道办事处、孔村镇、孝直镇分管负责人担任县治沙办副主任。集中治理阶段,县清理规范国省道沿线沙石料场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

(二)强化考核检查,确保取得实效。清理规范工作开展期间,县政府将组织县政府督查室和监察局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清理规范工作开展不到位,走形式造成工作贻误的,将在全县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