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39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1

一、创新城市管理“两轴”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传统城市管理体制中,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分散、责任不清,管理职能和监督考评职能都集中在同一职能部门,城市管理、监督考评职责不分,城市管理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督考评机制不到位,管理处于开环控制状态,职能部门自己发现问题后自己来处理,问题越多工作量越大,由此导致一些部门对城市管理问题视而不见,城市管理效能低下。这种管理模式由于缺乏监督,政府对城市管理的整体情况无法进行系统、全面地掌握。

为解决掣肘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在日常运行“管理轴”的基础上创建“监督轴”,提出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监督考评体系的整体构想,建立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为决策主体、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为管理主体、各相关职能部门为评价主体、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街道(乡镇)为实施主体的监督考评新模式,创新城市管理“两轴”体制。

“两轴”体制将环境建设管理工作的主体一分为二,使其责任明确,相互制约,起到了监督激励、互动促进的作用。其中,“监督轴”重新设计了高效、精细、动态、闭环结构的新流程。新流程包括七个环节,即:问题收集、台账建立、公开公示、问题处理、结果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形成闭合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考评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分区分类”原则,具体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内部评价是指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各区环境建设工作的评价;外部评价是由社会公众、媒体的评价,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并向社会公布。“两轴”模式实现了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市民与政府共同参与管理城市的格局。

首都环境建设监督考评内容涵盖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和秩序环境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水环境、大气环境、旅游景区周边、交通秩序、黑车黑摩的治理、废旧物品回收等工作内容,重点考核评价各成员单位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履职效率、管理效能、服务效果和创新创优等方面的情况。

(一)考评框架和指标体系

按照“简明、科学、好用”的原则,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选取了能够覆盖十六区、可量化的指标,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在相关行业部门制定专项考评细则的基础上,形成了“1+2+9+n”指标框架体系。

“1”是指首都环境建设考评体系;“2”是指体系下包括综合考评和社会评价两部分,权重比例为8U2;“9”是指9项一级指标。其中:综合考评包括市容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环境、秩序环境、综合管理、重点任务、月检查七项内容。社会评价包括社会调查、热线统计两项内容;“n”是指75项二级及以下指标。

(二)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

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强化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从2011年起,开始考评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全市试行,逐步建立市、区两级检查考核机制和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体系,2012年制订了《首都城市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办法》(首环建[2012]8号),每年根据环境建设重点任务,修订《首都城市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制订《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综合检查方案》作为检查考评的主要依据,成为首都环境建设考评的制度保障。此外,指导各区政府结合实际建立环境自查、考评及“1+1+n”工作制度(各区政府每月至少召开1次环境建设工作协调督办会,每月在区政府常务会上播放1次环境建设问题曝光片,每月各区环境建设分管领导带队拉练检查不少于1次),推动形成了市、区充分对接,有效联动的环境建设检查考评制度体系。

(三)运行机制和考评程序

为了确保考核评价工作顺利实施,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将建立健全制度标准体系作为促进首都环境建设检查考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抓手,推动形成检查考评工作与制度标准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了“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半年组织联合检查、年终实施综合考评”的工作机制。其中,“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主要依托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力量,以四大环境和环境建设阶段性工作重点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检查,发现环境建设问题,督促整改;“年终综合考评”考虑环境建设考评体系中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服务、投入等各要素发展状况,既考评存量,突出客观绩效,又考评增量,体现管理进步度。

二、解决了一大批城市管理问题,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检查是实施首都环境建设考核评价制度的重要措施,自2013年4月起,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市城管执法协调办组织实施“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至今历时三年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月检查结果每月上市政府常务会,并在北京日报等媒体、市政府大屏幕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外网网站进行公示,王安顺市长批示“精细化管理见的是内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各区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坚持数年让其养成一种习惯、文化”。

实施环境建设检查考评以来,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摸排环境建设的薄弱点,检查组走进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组织“月检查”36次,行驶里程9万余公里,现场抽检点位3718个,整治达标3006处,达标率80.85%。三年来,纳入市级台账问题29470处,当月处置完成25384处,处置率86.29%,当月未处置完成问题滚动纳入下月台账。参照市级检查模式,各区建立了自查机制。三年来,各区开展自查1.2万多次,解决了60多万个问题,大大改善了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薄弱地区的环境面貌,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由突击运动式管理向常态式管理的迈进。公众对环境建设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逐年提升。2011年上半年,公众对环境建设满意度为72.1,到2015年年底,公众对环境建设满意度为77.16,提升了5.06。检查考评机制发挥了有效的督促和激励作用。

三、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建设,城市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管理,已经不是仅仅追求政府各个“条块”自身工作的最优,而是追求整个社会相互配合的最优。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应充分加强社会各界的整合与联动,发挥城市管理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国外的先进经验证明,现代城市管理要从社会面的角度出发,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公众参与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中采取了各类手段,鼓励和调动民众参与;美国也以为居民服务为中心,使每个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和政府联系,使居民以城市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管理。

近年来,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利用检查考评手段,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建设工作:一是畅通环境问题发现渠道,建立健全公众举报机制,通过网络、报纸、城市环境热线、城市管理互动平台等途径,对环境建设情况进行监督;二是建立健全公众满意度测评机制,扩大公众对环境建设满意度测评的内容和范围,完善公众满意度与考核评价体系的对接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市民参与机制,组织开展了环境优美居住小区街巷胡同评选工作;四是研究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机制,组织指导各区开展城市环境志愿者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各级注册环境建设志愿服务队总数已达4351个。其中:区级16个、街道级314个、社区级4021个,注册活动达到754562小时,宣传文明生活方式和习惯,增强市民的环境建设意识和自觉行动,形成群众、社区、部门等多种形式共同维护环境的氛围。

四、加强调查研究,“门前三包”工作出新亮点

“门前三包”制度是社会单位参与城市环境治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最早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前门大街管理委员会。1983年,北京市政府制发了《关于在全市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脏乱差”治理的若干规定》,向全市推广崇文区经验,要求全市所有机关、部队、企业、事业等单位及居民住户积极搞好“门前三包”;1985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京政发〔1985〕170号文件),用行政规章对“门前三包”工作予以了规范;1999年,北京市政府修订并重新颁布了《北京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多年来,这项制度为北京的城市管理和市容环境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激发和增强了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爱护和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很好的模式,

随着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不断加快,“门前三包”的内容、责任范围等已跟不上现阶段城市管理的要求,各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具体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管理单位也不统一,各有各的特点,亟待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

通过对2013年4月以来的市级环境问题台账分析,截至到目前共有33040件,其中超过90%的环境问题和商户相关。为了更好地发挥“门前三包”的作用,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将“门前三包”列入首都环境建设检查考评的重要内容,每月在每个区抽取两条街巷胡同、十家商铺的“门前三包”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从2013年9月起,全市共检查了5400多家商铺。在检查中,积极推广密云区挂牌公示“门前三包”责任制等经验做法,截至到目前,“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工作已基本覆盖十六区的建成区,有的区还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如海淀区出台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的意见》,丰台区建立“群众参与、全民管理、执法保障”的“门前三包连片制”新模式,引导商户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五、新形势下环境建设考评工作进一步完善的思路对策

(一)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加强考评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综合统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北京市要紧紧围绕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引领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聚焦于首都中心城区和重点乡镇的城市环境建设,还应该充分关注京津、京冀、京津冀结合部的城市环境建设,引领京津冀城市环境提质升级。考评体系作为“监督轴”上的指针,怎样设置非常关键,下一步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统筹:一是充分考虑京津冀环境建设的整体提升,以及城乡二元统筹、古都风貌保护区与新城、中心城区与郊区、农村与城镇等区域的均衡发展;二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定环境考评的框架体系、指标设置、权重分配、分值标准;三是加强环境建设部门的统筹协调力度,处理好“条”与“块”的关系,因地制宜考量各区和街(乡镇)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和考评制度,使考评工作能够符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能够体现京津冀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能够与各区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二)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注重检查考评落实的效度,夯实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执法疲软、监督乏力等问题,顺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深刻把握检查考评与建设管理的互动发展规律,以检查推动管理,以考评服务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检查运行模式,调动、发挥街道在辖区环境建设监督检查中的统筹作用;二是加强城市环境领域内日常行业检查、专项检查、执法检查等各项检查的统筹和规划;三是处理好市级统筹和基层执行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市级考评部门的统筹组织和综合协调,另一方面推动城市管理问题发现、解决实现“微循环”,力争通过加大检查考核,强化属地管理,推动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让属地管理的权与责有机统一起来,夯实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增强属地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和统筹职能。

(三)提升考评管理的精度,实施差异化考核,精细化检查

一是推进城市管理和监督考评标准规范建设,通过环境建设检查考评、行业反馈、各区需求、群众反映、专家咨询等方式,不断探究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立足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宜居城市发展定位,提出符合实际、前瞻性强的标准;二是结合首都功能区定位划分,强化不同区域的精细化检查、差异化考核,加大检查精细化力度和覆盖范围,着重对七类区域加强监督力度:市民生活区、进京第一印象区、人流重点聚集区域、京津冀结合部、城乡结合部、各区结合部、新兴城市化地区等;三是加强对重点环境项目、重大活动场所及周边环境保障的监督力度。“十三五”时期,北京将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军90周年、筹备2022年冬奥会等系列重大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将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活动环境保障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确保如期完成,达到预期效果。

(四)拓展考评参与的广度,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2

关键词:污水管网改造;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现代化建设

城市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为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治理效果,应当严格依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系统科学思想,将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真正推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1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城市污水管网改造重要性的认知

当前社会环境下,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城市水资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此种情况下,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具有一定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城市水环境现状,通过大规模污水管网改造的方式,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顺利开展。为确保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充分深化对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重要性的认知,通过市场化操作以及专业队伍承包管理的方式,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的顺利实现。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通过政府及社会群体的协调配合,提高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疗效果,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治理,对城市污染源进行科学化控制,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良的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立明确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以整治污染面为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对城市内污染严重的河道进行截污、疏浚和河堤治理,在此基础上,通过雨污分流改造的方式截断污染源,结合城市经济发展实际以及环境特点,优化利用城市建设资金,建立污水处理厂,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将污水转变为清流,确保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中污水管网改造工作的顺利实现,优化城市水环境,为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2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为促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应当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优化城市污水处理效果,推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因此在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应当充分做好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等工序,并同时投产,确保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实现一体化,促进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预期效益的实现。这就要求相关个工作人员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准确把握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重要地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体系,在阻止污水流入河流,改善城市水环境的同时,通过污水处理厂对城市生产生活污水进行科学化的处理,优化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能力,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为城市居民营造优质的生活空间。因此在城市污水管网改造过程中,应当结合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将污水管网改造与城市道路改造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密切配合,并推进路面整治、管线暗埋、绿化景观以及路灯照明的综合整治的顺利实现,改善城市环境,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3创新污水管网改造建设模式

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以污水管网改造为重点内容,并不断加强建设模式创新,为污水管网改造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应当结合城市水环境实际情况,明确污水管网改造的投融资载体,实现城市建设资金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成立专业的投资公司,主要负责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可以通过现代资本运作的方式,筹集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保证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此基础上,应当在原有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污水管网改造建设模式,推行业主机制,将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的投资、建设和管理进行有序分离,通过公平公正的公开招标方式明确建设管理单位,并建立契约,规范工程双方的权利与责任。

在对业主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由业主人组织或委托招标机构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对中标企业,包括其施工、监理等具体的工作人员进行信誉记录,对干不好的、不讲信誉的、在后续的项目招标中实行市场禁入。以合同管理为纽带,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为水环境项目服务。调动了市场资源,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为高效率整治水环境奠定了基础。全面推行无标底招标,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在招标过程中采用严谨的、系统性很强的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

4市场运作,多渠道筹集污水管网改造资金

一是发行集合委托贷款,吸纳民问资金参与城市污水管网改造。结合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在“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向社会发行了一定资金量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集合委托贷款。通过此种融资模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市政建设,并以多赢的格局(公司贷款成本低、民间投资回报高、银行获得无风险佣金收入),受到民间资金的热烈追捧。

二是质押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融入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凭借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通过与各大银行的融资谈判,取得了较低借贷资金的利率。积极与国内各大银行签署了长期信用贷款合同,作为市政公用事业领域中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是国内集城市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一体化项目的银行贷款。

通过以污水管网改造为重点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长期以来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状况已得到基本控制,市区主要河道水体污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城区主要河道均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功能区标准,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继续以污水管网改造为重点,不断加大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度。

结束语

总的来看,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主体地位,优化治理理念,并创新水环境综合治理方式,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建设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规范市场化运作方式,优化市政工程建设的组织方式,促进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的高效开展,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都市人民政府.以污水管网改造为重点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J].中国勘察设计,2005(2):16-17.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空间治理成都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6)06-0033-04

[基金项目]2016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Z03),2016年度成都市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测度及比较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姚毅(1982―),四川阆中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

城市空间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及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同时城市空间治理必须充分尊重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律,推动城市空间由“单中心、摊大饼”向“多中心、网络化”的转变;必须坚持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推动实现政府、市场、市民多元主体的有序参与以及行政机制、市场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多个机制共同作用。

一、成都推进城市空间治理的

发展形势和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功能定位的升级,成都城市空间布局进入了深度调整期,逐渐呈现出向“双中心、网络化”发展的态势。同时,中央、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深入实施,成都获批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得成都城市空间治理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上位区域发展战略部署需要得到深入贯彻落实

“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在东中西和东北部“四大板块”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最终形成“4+3”的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同时,四川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提出“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作为总揽,在加快区域竞相发展中提升全省整体实力”,并进一步指出“首位城市要对标高端、辐射带动”。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四川“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首位城市”,成都城市空间治理需要以中央、省委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在推进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互联互通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二)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空间载体支撑

国务院通过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的获批,表明成都由区域中心城市正式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也将由部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更加注重多层次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融入全球分工合作体系,努力为内陆其他城市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探索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这需要改变成都“单中心、圈层式”的城市空间格局,着力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格局,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空间载体。

(三)天府新区建设的加快为成都城市空间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契机

2010年天府新区成立以来,尤其是2014年天府新区获批部级新区以后,新区发展迅速,为成都空间格局由单中心、摊大饼向双核、哑铃型转变提供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务院批复明确提出“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打造成为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四川“三大新兴经济增长极”的首位增长极,天府新区“四化同步、四态合一”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新区,经过5年多的积淀,逐步形成了符合内陆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顺应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趋势、具有经济高地典型特征的发展趋势。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成都城市空间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成都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成都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特色亮点,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市)县GDp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50%以上。同时,成都各区(市)县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明显。中心城区正逐渐成为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都市工业的重点区域;近郊区域以产业和城市互动升级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产城融合和城市功能的提升;远郊区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特色化发展态势明显。成都中心、成都科学城、成都医学城和成都城市音乐厅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增强成都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功能升级的载体支撑。

二是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成都中小城市人口和产业承载力。近年来,成都市立足“全域成都”的发展思维,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全域”、“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连片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型”的新农村建设。成都市域的副中心、卫星城、小城市、特色镇和新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到目前为止,成都市实现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的城乡全覆盖;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实施标准化建设;“全域成都”范围内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城乡户籍一体化进程基本完成,城乡居民自由迁徙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一体化目标基本实现。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市域各地区之间的网络化联接。市域轨道交通水平大幅提升,地铁运营总里程108公里、在建205公里,第三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获批,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完成。“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按照“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核心成网,两核互动加强,全域基本覆盖”的要求及构建市域和市区两个“30分钟轨道交通圈”的目标,强化“双核”之间轨道交通联系,形成“3快3普”共6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便捷联系,强化“双核”与城市副中心、卫星城之间点到点的轨道交通联系。

同时,成都城市空间治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在城市快速扩张中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中心城区、近郊、远郊逐次递减的问题;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不够和产城融合发展不足,市域“承担、分担、共担”的城市功能布局体系尚未有效形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加大,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

成都城市空间战略指引

在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157”总体思路中,明确了“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的城市空间战略。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从“市域、区域、国际”三个层次协同推进,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和功能支撑。

(一)市域层面:推进城市功能的整合与提升

从城市经济视角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塔尖”,需要在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形成示范,而市域空间布局调整和功能结构优化是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先行策略。具体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在市域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方面,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来看,国家中心城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阶段,需要顺应城市空间格局由“单中心、圈层式”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加快形成城市中心、副中心、卫星城、小城市、特色镇和新农村等不同层次的市域空间在城市功能上的“承担、分担、共担”的良性关系;另一方面,从国外城市空间治理的经验来看,需要注重城市增长边界的控制、城市用地的再开发、城市社区的人文关怀以及各个功能组团交通的网络化联接。

(二)区域层面:加强多层次高水平的区域交流与合作

从区域经济视角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升级版,需要切实贯彻落实上位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挥区域的引领、辐射、集聚作用。具体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方面,要按照国家“4+3”的区域发展战略,立足城市发展实际,以融入发展为基本路径,主动对接国家相关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地承担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国家使命;另一方面,要注重城市与区域的动态平衡和有机平衡,立足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实际,找准在不同区域层次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主体作用,促进多层次区域空间互为支撑和协调发展。

(三)国际层面:增强与全球的互联互通

从世界经济视角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重要节点,是国家推进开放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功能载体。同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确立的“五通”合作重点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挥着先导性作用,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具体而言,国家中心城市在国际层面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方面,要树立全球视野和开放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开放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水平和能级;另一方面,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先导,统筹推进“五通”的协调互动发展,建强作为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门户城市的功能。

三、成都推进城市空间治理的重点策略

成都城市空间治理要立足成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重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城市空间战略为基本指引,增强城市空间治理的法治保障、多元参与,有重点地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升级。

(一)增强城市空间治理的法治保障

一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法制建设。加快城市空间治理的立法进程,统筹市政设施建设、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发展、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公共安全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六大重点领域的城市建设管理,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规划引领。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四中心一枢纽”功能定位,抓紧各类城市规划修编,注重市域和区域的统筹,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多规合一”确保“三生”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三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的政策体系。重新梳理成都已有的城市空间政策体系,加大对于环高校成果转化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城市空间治理新兴领域的政策指引。

(二)促进城市空间治理的多元协商合作

一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ppp模式的运用。建立健全城市空间治理的ppp模式,重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环保、旅游、医疗卫生及教育等多个领域的ppp项目试点,增进成都城市空间治理效率。二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社会参与和规划参与。发挥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市民互动桥梁的作用,拓展民意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完善民意表达的规则和信息指引,搭建多层次的多方利益协商平台,建立健全及时回馈、共同决策的良性互动模式,强化公共参与的社会监督,使得成都城市空间治理的规划和政策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三是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的决策咨询。探索建立由党政职能部门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各界精英组成的“城市空间治理研究咨询委员会”,采取“官助民办”的运行模式,对涉及城市空间治理的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决策咨询报告,为政府相关决策制定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三)推进多层次区域空间治理的协调互动

一是注重不同区域层次的空间治理的协同推进。在市域层面,要注重城市功能的整合和升级,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的优化;在区域层面,要加强成都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不同区域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在国际层面,要强化与全球的互联互通,积极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二是注重城市内部“双中心”和卫星城的网络化联接。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双中心”的核心功能,合理疏解城市中心的非核心功能;各卫星城要按照“独立城市”发展理念,建强各自主体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并注重引导形成多样化非主体功能,增强卫星城的对于产业、人口的吸引和吸纳能力;加快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加快建立市域铁路、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多制式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综合轨道交通系统。三是注重城市基本空间单元的“人文关怀、功能复合、有机组合”。要注重城市街区、城市社区、城市枢纽站点区域等城市基本空间单元的治理,增强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强化城市街区、城市社区和城市建筑功能复合性开发以及城市枢纽站点地下空间的使用,强化各种功能之间的系统组合和高效的网络化联接。

[参考文献]

[1]刘卫东.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治理[J].地理学报,2014(8).

[2]方维慰.城市空间结构政府治理的优化[J].学海,2014(6).

[3]王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缺陷与“城市病”治理[J].区域经济评论,2015(1).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4

今年是实施《城市建设三年纲要》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交通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的一年,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创卫创模背水一战的一年,是为今后一段时期实施重大项目做好充分预备的一年。省委书记李源潮同道今年4月1日在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积极气力,加快实施‘两个率先’的进程,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加快新型产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坚定不移地加快富民进程,坚定不移地建设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今天的会议就是着重部署坚定不移地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这一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工作。刚才,徐市长对往年以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明年及今后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作了全面部署,希看大家抓好贯彻落实。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各部分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推进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夸大三个题目:

一、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必须认清形势,增强信心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化、城镇化题目在党代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来,这充分说明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互动并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和最大特征,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源。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举措。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进步,既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内容。“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进步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和长远的任务就是要着重解决好城乡交通网络、城乡供电、信息网络、城乡环境建设,解决好公共事务、公共保障、公共安全、公共治理等事关全市人民亲身利益的大事。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增强城乡综合实力的重要动力。营造优异的创业创新环境,建设人才高地、技术高地、产业高地,都与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密切相关。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步伐是提升全民素质、修养文明、繁荣文化的重要抓手。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进而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孕育现代文明。

(二)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不断增强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看,一般分为起步、加速、成熟三个阶段,其中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是加速发展阶段。*目前城市化率达到56%,人均GDp今年将突破3000美元,加快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基础正在不断增强。一是中心城市建设的框架得以拉开。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往年顺利实施了市管县体制以来最大的区划调整,特大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资源进一步整合,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创造了条件,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和生活空间。二是承前启后的开发建设成效明显。通过连续几年的大开发、大建设、大整治,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批主干道得到拓宽,一批园林景观对外敞开,一批绿地广场建成开放,使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切实加强城市治理,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提升综合执法水平,逐步理顺“两级政府、三级治理”体制,市容市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治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长效化轨道。三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塑造*城市与时俱进的崭新形象;基础教育水平名列全省前茅,投资25亿元的全国首家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9月份将迎来首批大学生,成为*社会事业的一面旗帜;城乡医疗卫生、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加快建设“数字*”,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地位。四是创卫创模进一步坚定了全市上下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各地区、各单位为长期以来的创卫创模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和代价,全市各方面在创卫创模中表现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牺牲精神十分难能可贵,必须大力弘扬和坚持。今年创卫创模有看成功是各辖区、有关乡镇、街道、各条战线、各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五是全市人民关心支持城市建设。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大量动迁的单位和居民舍小家为大家,积极配合,城市开发建设到哪里,老百姓就支持参与到哪里,体现了高度的觉悟和高昂的热情。人民群众的支持促进了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的变化展示了*人民的精神风采,广大市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大为增强,对城市建设的关注程度大为增强,这是我们加快建设美好*的宝贵精神财富。六是城建队伍在攻坚中不断成长,在竞争中不断成熟。建设、规划、*、交通、房管、园林、人防、国土、环保等战线的同道们为了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全力以赴,顽强拼搏,不断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克服治理上的薄弱环节,不断增强攻坚克难的能力,不断进步市场竞争的实力,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内部治理上下苦功,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面临着巨大压力

我们在看到城市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现实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城市化进程上有差距。目前我市的城市化依然滞后于产业化,城市、城镇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二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上有差距。不少单位、不少个人被局部利益所束缚,影响城市的大规模有序改造,影响城市资源的价值提升,影响城市利益至上观念的形成。三是机制体制上有差距。市场机制、经营机制不完整不成熟,导致城市建设上的理念不够新,分歧时宜的框框破得不够狠,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不够强,经营城市的路子不够宽,资金供需矛盾解决得不够好。四是治理执法上有差距。总体上是弹性有余、刚性不足,长效治理基础弱,坚持难;分级治理不健全,落实难;内部治理边界多、操纵难。有些甚至抵不住利益的*,经不起群众的检验。

二、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必须理清思路,捉住关键

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要围绕这一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牢固树立全局观念,遵循城市建设规律,坚持以城市化为动力,以城市现代化为主导,努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努力增强中心镇联结城乡的纽带桥梁功能,把*早日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实力、创新活力和人居魅力的现代化特大城市。要围绕这一目标,加快实施《城市建设三年纲要》,确保三年目标两年完成,同时及早研究制订新的三年实施纲要。

(一)拉开骨架,把中心城市规模做大

做大中心城市规模,既是客观需要,又是相对而言,更要捉住机遇。要充分利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发挥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叠加效应,以促进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根本,构筑中心城市新上风。一是“一体两翼”共同发展,做大中心城。加快沿江开发建设,按照规划、设计、环境、设施创一流,投进产出、综合实力创一流,沿江资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创一流的要求,早日建成“现代滨江产业城”;加快建设以大学城为核心的“现代科教城”,在建成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高职教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功能,建设集产品开发、应用研究于一体的产业升级基地,使之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聚中心,带动区域发展;加快改造老城区,高出发点规划,成片搞改造,拉开骨架,增添空间,营造高效益低本钱的商务环境、安定舒适的居住环境、快捷顺畅的交通环境。通过加大推进力度,尽快形成实力强大的“一体两翼”格式,使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逐步达到2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00万以上,内强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在更大范围内聚集配置优质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提升我市在苏锡常都市圈中的地位。二是重点拓展交通骨架。按照构筑骨架、沟通南北、畅通环路、完善路网的思路,继续加快市区道路建设,完善市区道路骨架,重点新建和改造一批市区南北向的快速交通干道,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老城区、武进区、新北区的道路一体化,并创造条件规划启动大运河改线、312国道改线、西绕城高速及城市轻轨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构筑框架、改造干线、增加密度、完善配套的思路,继续加快对外交通建设,全面推进高速公路骨架工程、干线公路联网工程、等级航道网络工程,重点实施“一纵四横三环”公路建设,构筑区域1小时交通圈。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四大系列工程。即构筑区位上风系列工程,增强城市功能系列工程,营造生态环境系列工程,美化城市形象系列工程。

(二)公道布局,把中心城市功能做优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特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区域扩张,更要重视功能优化。城市和城镇功能是复杂的集合体,针对流通、服务、治理、集聚、辐射、综合等诸多功能,关键要加快提升四大功能:一是要加快提升城市流通功能。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和产业等上风,着力营造大进大出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各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建设,重点发展壮大一批档次高、容量大、辐射广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要把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摆到突出位置,加快建设和规范金融、房地产、技术、人才、劳动力、信息等要素市场,使我市尽快成为资本流通、资产流通、人才流通、技术流通的高效城市。二是要加快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既要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更要注重现代物流、旅游、保险、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的拓展,注重公共事业、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快造就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和生活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三是要加快提升城市创新功能。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转制,大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使各类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过渡。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的制度束缚。四是要加快提升城市集聚功能。大力增强产业的发展力、交通和流通的辐射力,进一步培育文化的凝聚力、旅游的吸引力和教育、卫生等产业的向心力,在有效吸纳人才带动人口集聚的同时,努力吸引市域内外的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竞相涌进,为我市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积聚能量。

(三)发展产业,把中心城市实力做强

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我市的脊梁和主体,把*中心城市实力做强,就要坚持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实行信息化与产业化互动并进,再造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城市产业发展新上风,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式。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产业的竞争力。通过长时期、高增幅的产业有效投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及软件业、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迅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产业的比重;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进步技术层次、治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努力把我市建成以现代制造业基地为鲜明特色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城市。二要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增强城市产业的爆发力。依托现有重点上风企业,进一步加快实施大团体培育计划,进一步增加有效投进,迅速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力争“十五”期末培育形成年销售收进超100亿元和50亿元的大企业各5家。同时,大力吸引各类投资来我市发展产业,真正使外资和民资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三要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城市产业的吸引力。紧密结合*产业比较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加快发展生产业,突出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把*建成区域性的重要物流中心。同时继续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做响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进步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贡献份额。

(四)提升品位,把中心城市环境做美

把*中心城市环境做美,既要体现城市特色,充分发掘*的自然、历史、人文脉络,把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观光旅游、水系风采揉合起来;又要体现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建设好一批标志性工程,营造最佳人居环境;还要体现高品位形象,树立强烈的整体意识和精品意识,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使*中心城市从物质外貌到精神内涵都发生质的奔腾,展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新风采。一要以治污治乱为着力点,确保创卫创模成功。*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得水而活,因水而秀,但目前水环境是影响城市环境最突出的题目。要在巩固前一阶段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抓好武进港、太滆运河两条进湖河道的整治,扎实开展对沿线产业企业的专项整治,治理解决一批污染大户,加大市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力争根除劣五类水体。同时要加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逐步减少城市摩托车、助力车总量,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标。继续开展四项专项整治活动,大力改善市容环境。二要以创卫创模为新出发点,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环境建设只有出发点,没有终点。一旦创卫创模成功,我们要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重在增绿造景。要继续组织实施绿化造林计划,扩大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建好一批绿地广场、滨河绿地、绿色走廊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确保年内新增绿地2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5%。要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城市呈现出天蓝气畅、水清地绿、景观秀美的怡人风采,向“城在林中、绿在街中、生活在景中”的境界奋进。三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建设“绿色*”。要捉住全国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的机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绿色*”,全面提升我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市加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城市的特色。要传承好*的历史文脉,把我市的运河风光、古典园林、传统民居、历史街区、名人遗迹等有选择地保护好。

在着力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同时,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高度,进一步加快金坛、溧阳的城市建设,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后花园”来规划建设,凸显山水风格,做优生态环境,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产业,进步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名符实在的*副中心城市。与此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加快中心镇建设,根据市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按照公道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集中气力规划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市内示范三个不同层次的中心镇,并根据各镇不同的区位上风、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人文景观,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镇和历史文化名镇,使其真正代表*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加快中心镇建设,一方面要抓好规划、基础设施、治理等关键环节,加快道路、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村镇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进一步撤并小镇,重组弱镇,做大做强重点中心镇,从而在全市形成由1个中心城市、2个副中心城市和若干个重点中心镇有机组成的,相互依托、功能齐全,以快速交通相连、绿地成片成带的城市群体。

三、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必须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还是城市治理,都有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题目,必须以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待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向创新要办法,向创新要出路,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发展机制。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规划治理机制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经营城市的第一资源。城市规划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规划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当前城市规划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同时抓紧做好分区规划、具体规划、专项规划。在规划编制上既要体现前瞻性,出发点要高,眼光要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之经得起历史的检查、后人的评说;又要体现科学性,加强科学论证,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符合*的实际;还要体现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充分吸取广大市民的公道建议。在规划治理上要体现权威性和同一性,一经批准就必须严格执行,实行集中同一的规划治理。从根本上提升城市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关键还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规划治理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规划决策程序。上半年我市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这是规划决策走向科学化、*化的一次标志性变革。规划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和规划审议鉴定委员会是我市规划工作中的两支重要气力,要善于借助、利用他们的聪明,把一些重要事项、重大城市规划方案交给他们审议,征求他们意见,请他们把关,以避免规划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全面实施阳光规划,实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利用新闻媒体以及规划网站、展示厅、公示栏等阵地,对有关城市规划方案实行批前公示,进步规划透明度,对重大项目实行听证会制度,听取各方面意见,兼顾各方面利益,真正做到“城市蓝图,市民同绘”。二是要建立公平开放的规划设计市场。要坚持市场化运作,打破地区封闭,全面实施招投标制度,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队伍参与竞争,尤其要吸引国际国内一流的设计队伍参与城市规划设计,把一流的规划设计队伍和规划设计理念引进来,力争使每项规划设计都能优中选优,成为精品。三是要建立规范高效的规划治理体系。各级各部分都要强化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市一盘棋的规划理念,市规划部分要认真落实限时审批、责任追究等制度,进步办事效率。四是要建立严厉公正的规划执法权威。坚持把加强规划执法作为规划治理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清临拆违,建立违章建筑逐级追究和处罚制度,以严厉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遏止住违章建筑,果断杜尽违章不停、拆违不止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规划的日常执法检查,关口前移,处罚源头,把各类违章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切实增强执行城市规划的刚性和硬度,确保城市的开发建设置于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

(二)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建设资金张罗机制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城市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进,解决这一题目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营手段把境外资金、社会资金引进城市建设领域,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式。一方面,要推行城市资源资本化运行机制。要对土地资源实行资本化运作,由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坚持土地同一储备和挂牌、招标、拍卖制度,切实增强土地供给计划性,进步政府调控能力,避免土地交易中的“权力寻租”行为,以此实现土地资源快速升值,进步土地级差收益,使土地资源变成建设资金的一个经常的重要来源。这里要特别夸大,在城市建设征地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题目,公道制定土地补偿的标准和办法,保证该得到的补偿真正支付到农民手中,杜尽以各种借口压低标准、层层剥削的现象。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土地进股、租赁和地产开发等办法,使农民从土地开发中得到持久的收益,长久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题目。要对城市基础设施等政府性资源实行市场化运作,对水、电、路、广场等公用设施的经营治理权,可以通过依法招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有偿转让给国内外客商、企业法人或个体私营者治理,将获取的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再经营,形成城市建设“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要对户外广告标牌与公共汽车线路经营权以及公路、桥梁、雕塑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实行贸易化运作,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实现无形资产货币化。另一方面,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我们要充分熟悉城市建设的经济属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激活投资热门,调动各方气力参与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上也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尽管有些项目所有权不是我们的,但还在*,项目的功能不会变,变的只是投资方式和治理模式。要积极探索项目融资,以项目养项目,使项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要大胆放开城建领域,积极采用Bot、tot等方式,鼓励吸引外资、民资投向城市建设,参与经营城市。要充分发挥城市存量资产的效用,多元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建成后土地增值的效益,特别是道路沿线能通过市场化运作开发的地块,要尽量同步拆迁,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发挥潜伏的综合效益。

(三)建立市场取向的市政公用行业运行机制

固然近几年我市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步伐仍然较慢,离市场化取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要加快推进运营市场化。凡是新建的市政公用项目,都答应任何性质的社会资金投资进股;凡是可以盘活的市政公用存量资产,都答应任何人和社会经济组织参与改组改造;凡是可以利用的市政公用潜伏资源,都可以采取经营城市的手段加以开发。要在供水、排水、公交等市政公用行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更多地吸引外资和其它社会资金投进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同

时,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行业治理与市场运作分开的要求,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步伐,加快建立同一治理、分级负责、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快市政公用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对尚未改制的市政公用企业,要采取整体改制、引资改制、切块改制、国有股出让等多种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减持国有股权,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市政公用企业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和收进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机制。要积极探索现有市政公用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创造条件组建大型企业团体,鼓励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使市政公用企业形成主副业并举的多种经营发展模式。三是要加快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一方面,要果断改变过往市政公用事业福利性供给的状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促进社会分配效率、刺激企业生产效率和维护企业发展潜力的条件下,公道确定供水、燃气、供热、公交、垃圾污水处理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以及调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及时组织召开由相关部分、市政公用企业和市民代表参加的价格听证会,以公然、*的方式对城市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形成公道的价费机制,减轻财政负担,确保有效供给。

(四)建立严厉长效的城市治理机制

城市治理的基础在于长效治理,关键在于理顺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活力。一要建立责权利有机同一的重心下移机制,理顺市与区、条与块的关系。围绕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治理”体制,按照重心下移、立足基层、属地治理的思路,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治理权限,明确区级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市为主导、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责权利有机同一的治理体制。要坚持事权与财权相同一的原则,积极实施财随事走、费随事转,增强区在城市治理中的支撑能力,强化街道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要将主要精力放到市容卫生、社区建设、社会事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让区和街道真正做到管得住、管得起、管得好,夯实承接治理重心下移的坚实基础。同时,要在集中同一的条件下,明晰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到条管与块管相结合,综合治理与专业治理相结合,努力形成同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区街为主、权责分明、运行有序的城市治理新格式。二要建立集中统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综合执法体制,形成职责明确的治理主体。全力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在组建成立市、区行政执法局和行政执法支(大)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界定试点工作所涉及部分的职能权限,理顺市、区在综合执法中的区域范围及操纵关系。要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行政执法程序和内部各项制度,不断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进步执法效率。要用法律法规来调整和明确城市治理中的各方关系,变职权交叉为权责明确,变多头执法为集中执法,变突击整治为长效治理,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控治理,使城市治理真正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三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市容环境分级巡查体系,构筑条块分明、各级联动、快速反应的工作格式。城市治理的各级部分要实行科学严密的巡查责任制,实施定岗定人定责治理,分路段、分重点地进行日巡周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中的题目和突发事件,从事后难管转变为事前先管、事中严管、全程监管。要彻底改变反复抓、抓反复的被动局面,推动市容环境四项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重点解决好城郊结合部、进城口和城区背街小巷等老大难题目,力争使市容市貌有较大改观。同时要以信息化手段架设*部分与市民沟通的良好平台,加强各方联动,构建上下互动、左右沟通、快捷反应的治理网络体系。四要建立全民参与的共管机制,形成*宣传有力、市民熟悉到位、群众监视广泛、社会自觉共助的*新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增强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将创文明城和育文明人有机结合起来,以市民素质的进步来提升整个城市的品位。对市民关心的热门、难点题目和重大城市治理决策,要通过建立市民听证制度、市*见征询、城市治理网站、群众热线电话等途径,集大众之策,举全民之力,使市民成为主动监视*效能、自觉维护*成果的重要气力。要建立健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督察队、新闻*和行风监视员“四位一体”的督察机制,并建立处理回访制和首问责任制,加强效能监察和行风监视评议,推动城市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建立严格规范的项目、资金、市场监管机制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5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设高效便捷、整洁有序、美丽宜居城市为目标,着力改善城市功能品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惠民利民。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加强各种“城市病”治理。

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对标先进、试点先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城市治理、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和街区整治提升,防止生搬硬套、大拆大建,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力戒形式主义、。

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源头治理。加强规划和建设统筹、地上和地下统筹、管理和服务统筹,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发展、共建共享。积极推动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遵循群众意愿,动员群众参与,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三)工作目标

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抓长效”,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管理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治理能力。到2021年底,城市功能与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与秩序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与魅力进一步彰显,中心城区承载力进一步增强。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完善城市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补短板,完善城市功能

(四)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政务新区、太平经济开发区等区域道路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打通各类“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治理一批道路交通堵点,城区率先消灭“断头路”、全面完成“白改黑”。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平均道路面积率达到15%以上。加快构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网络体系,加强城乡郊野绿道建设。坚持“新建配建停车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为辅助、道路临时停车为补充”原则,实施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新建北海南路北海市场地块等一批城市公共停车场,鼓励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停车泊位,重点解决老城区、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

(五)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施区供水系统续建工程、谭家桥镇天然气工程、新华乡天然气工程,推动城市道路、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向城中村、老旧小区、重点乡镇延伸覆盖,到2021年底,新建改造市政道路3公里、供水管网42公里、燃气管道90公里,消除市政设施空白点;加快既有住宅二次供水设施和瓶组供气设施改造。加强6座城市桥梁监管,完善桥梁相关信息,实行“一桥一档”管理,消除危旧桥梁安全隐患。

(六)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到2021年底,改造修复市政污水管网4公里以上、新建市政污水管网1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建成区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完成市政雨污错接混接点治理及破旧管网修复改造,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建立健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管机制。

(七)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满足分类处理需求。分类后的有害垃圾,属于危险废物的,委托具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可回收物有序纳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进行资源化处理,促进循环利用。城乡生活垃圾全部运输至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处理。城区配套建设仙源西路垃圾中转站。加快建设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2020年6月底前建成并运行。启动建设建筑垃圾调配(处理)厂,加强建筑垃圾运输全过程监管。

(八)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遵循群众意愿,以补齐小区功能短板为切入点,拆除违建,解决供水、排水、供气、供电、通信、停车等需求,实行基本型改造;在保基本的基础上,实施加装电梯、房屋维修改造和配套建设停车场、活动室、物业用房等提升型改造;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环境,实施增设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家政、便民设施等完善型改造。到2021年底,完成改造11个老旧小区、惠及3504户。

(九)加快城市各类专业市场配套。根据《市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专项规划(2016-2030)》,加快城市物流、建材、废品收购、二手车、蔬果批发、水产、花卉等专业市场和商业网点、社区便利店规划建设,促进商业发展与人口规模结构、土地使用和自然环境容量协调发展。各类农贸市场及规划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无脏乱差现象。规范设置龙井西路再就业一条街便民摊点,规范管理平湖广场夜市摊点,引导早餐、夜市等流动摊贩规范经营。

三、强弱项,优化管理服务

(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政府高位推动、城市社区具体实施、公共机构示范带头、专业公司提供服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依据《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并实施《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1个社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1年底,实现非公共机构全覆盖,城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30%。

(十一)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治理。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到2020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可机械化清扫区域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以上。城市重点区域全面实施道路湿扫、吸扫作业。常态化、拉网式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整治工作,加强源头控制,强化末端治理,全面推进油烟净化设施安全使用,着力解决油烟扰民问题。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措施,强化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渣土运输车严格实行源头化、密闭化、公司化管理,强化日常联管联控,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处罚。持续推进城镇公厕提升行动,力争到2020年底,城镇公厕达到每平方公里3座以上,人流集中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不小于2:1。

(十二)遏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积极开展“无违建区”创建活动,依法治理违法建设,努力实现“存量治理到位、新增管控有效、防控机制健全、社会平安稳定”的目标。到2020年底,全区城乡违法建设、违法用地得到全面治理,治违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十三)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净化人行道,清除城区主次干道、城乡结合部各类废弃杆桩、线缆等障碍,改造配电箱、变压器、信号柜等设施设备,探索实施路灯杆与其他各类杆线并杆减量、多杆合一,提高道路平整度和通畅性。落实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和背街小巷严管要求,清理和取缔违规接坡、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严禁擅自占用、损毁无障碍通道,清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不符合设置要求的停车泊位,整治私设地锁、路锥等路障行为,加强车辆停放秩序管控。

(十四)加强城市立面安全整治。严格执行《市城市容貌标准》,规范建筑物的晾衣架、遮阳棚、卷帘门等设施,建筑外立面不宜设置防盗网、防盗格栅、花架、花台等设施,确需设置的应当采用内置方式。对各类架空管线进行整治,统一纳入地下综合管廊或共同管沟,暂时不具备纳入条件的进行统一规整。开展“清爽街道”整治工作,对中心城区大型户外广告、“耳朵”广告、LeD显示屏、门牌店招等广告设施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规范户外广告准入、设置、监管等环节,创新广告形式,提升广告档次,建立健全户外广告长效管理机制。

(十五)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严格对照《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考察》操作手册及《中共区委办公室关于完善文明创建包保机制的通知》(函〔2019〕17号)要求,加强巡查,强化日常监管,建立问题清单,坚持问题导向,力求通过有效治标,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各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为契机,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交纳物业服务费,由社区将党员干部交纳物业服务费纳入共驻共建范围,并积极引导居民按时交纳物业费,自觉遵守小区管理公约,为物业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保障;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卫生保洁常态化、绿化维护常态化、牛皮癣清理常态化、公共照明维护常态化、行业规范管理常态化、物业公开栏设置常态化、小区基础设施维护常态化、日夜巡常态化等八项常态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健全投诉、回访等相关档案登记工作,继续以创建电子档案、规范表格记录为工作重点,做到全面、详实,有证可查;加强物业从业人员上岗培训,积极组织物业从业人员参加各项技能培训。

四、提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十六)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按照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要求,规划建设邻里中心,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为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

(十七)提升城市水环境及绿化品质。全面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要求,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进一步完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打造一批街头游园,建设蒋家山遗址公园。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山体、水系、湿地、绿地的生态修复,系统开展小微生态功能空间建设,合理划定城市蓝线、绿线,完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切实保护古树名木。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严控“大树进城”。做好城区苗木、绿化带日常养护工作,对城区主要地段的6万平方米草坪混播实施定期修剪和补播,达到四季常绿。

(十八)展现城市文化风貌。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底蕴、特质和时代风貌,提升城市景观品质。积极谋划甘棠老街整治修复行动,创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整治提升街区历史风貌特色,加强不同时期的城区历史建筑普查、测绘、建档、挂牌保护工作。注重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从品质、环境、文化、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增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性、宜游性。

五、抓长效,提升治理能力

(十九)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加强城市管理和执法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职责。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要严格履行行政监管责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加强监督检查。根据国家组建综合执法队伍、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一要求,适时调整和明确城市管理、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执法职责。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行《省城市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保障。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依法打击妨碍城市管理执法和暴力抗法行为。

(二十)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实施数字城管功能拓展和智慧化升级,实现市容环卫、市政公用等专项业务应用。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项目智慧城管建设,逐步实现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排放指标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和互联共享。提升城市管理类事件处置精准率,强化事件流转、交办、督办,提高事件处置准确率、办结率和满意率,实现对城区的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充分发动网格力量,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类问题事件数据采集。

(二十一)推进城市管理专业化。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城市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入专业化城市管理和服务运营商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完善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实行精细化管理的监管和考核。

(二十二)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加大城区市容市貌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发挥街道社区社会基层组织的宣传作用,大力培养市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深化执法引导,加强城区市容市貌整治规范力度,严格执法,创新执法方式方法,提高市民自觉规范意识。实行失礼曝光,加强市民行为规范劝导,发挥新闻媒体视频曝光作用,开展市民不文明行为的“失礼曝光”。完善城市管理12319服务热线、微信公众服务号功能,引导社会公众自觉维护和监督城市环境秩序,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模式。

六、健全保障制度,完善政策措施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有关乡镇、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问题、目标、效果导向,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指标,压实工作责任,落实保障措施。健全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城市管理效能综合评价机制、网格化责任机制、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等工作推进机制建设。

(二十四)拓宽融资渠道。有关乡镇、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相关资金,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网、停车场、特色街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全面开放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市政设施维护等市场,推行政府向社会企业、公共机构购买服务和ppp模式。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城市;水系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产高度向城市集中,城市用水和排水量激增,河流承受的压力增加。城市河流水源萎缩、水质污染、河床硬化等情况普遍发生,同时由于道路交通发达,河流在城市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在城市规划中对水系的规划重视不足,侵占河流空间换取土地空间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水系的规划治理。

1城市水系的作用

一是排洪除涝功能:确保城市水系畅通,发挥排洪除涝功能,保障安全是城市水系的最重要功能。水系应当顺畅地排泄本流域的洪水,特别是城市水系的两岸人口和资产密集,一旦洪水宣泄不畅造成泛滥,将造成重大损失。二是水资源保障功能:城市水系曾经是很多城市的饮用水水源,如今由于水质污染,很多已经不具备饮用水源的功能,但是城市水系在输送水资源、满足城市工业生产和生态用水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城市水景观功能:城市因水而润,因水而秀,河流往往构成城市美丽的景观轴线,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成为城市的名片。四是城市水环境功能:城市河流具有重要的环境功能,流动的水体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还可以湿润空气、滋润土地、形成河畔林及湿地。五是生态系统维持功能:城市由于人口和建筑密集,生态系统单调而脆弱。城市河流不仅可以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而且岸边林带和湿地还可以为两栖动物、昆虫、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提供舒适的生存空间。沿河水绿生态网络的形成还可以形成鱼类和哺乳动物安全的生态廊道,保证它们觅食、繁殖期的自由移动。六是水运通航功能:古代城市河流大多具有重要的水运和通航功能,现代城市由于公路交通的发达,城市河流的水运功能已经衰落,但是保持河流畅通,开发水上旅游在很多城市仍有需求。七是改善人居环境功能:河流的滨水空间是城市最宝贵的空间,由于景观优美、空气清新、能够充分满足市民回归自然和亲水的需求。创造安全、舒适的水边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青少年提供体育活动、露营、自然考察等活动场地。八是水文化传承功能:在长期的人与水的接触过程中,很多城市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如南方的赛龙舟、西双版纳的泼水节、都江堰的放水节等等,都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代代相传,促进了人水和谐。

2城市水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综合我国各地区情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城市水系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期以来,各城市都存在对河道沟渠两侧区域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建筑物挤占了河道。沿河群众倾倒垃圾,污水直排,造成河道宽窄不一,淤积加速,污染严重,排水标准降低,城区积水内涝时常发生,威胁城市防洪安全等现象。二是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部分沿河企业、村(居)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沟渠,雨污混排,污染河道,河水变质,臭气熏人,致使城区地下水严重污染,生活居住环境急需改善。危害市民的身心健康和城市市容市貌。三是城区防洪预案,防洪规划,不细致、不完善,致使现有城市防洪标准低,遇到超特大暴雨,排水水系难以经得住考验,危及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引水沟渠,由于多年未曾治理,淤积严重,河底抬高,出现汛期形成内涝旱期需水引不来的现象。五是由于群众倾倒垃圾,漂流物堵塞河道,河水污染,杂草丛生,蚊蝇滋生,城区水系外观形象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等。

3城市水系规划治理原则

一是坚持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应结合城市生态保护、公共空间营造、绿色体系建设、特色文化保护、既有主题建筑等,对城市水系综合治理进行科学分析,系统规划,一步到位。根据经济能力和城市发展,统筹安排,分期组织实施。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治理工作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出台政策。具体操作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筹措资金。三是坚持配套建设、整体开发的原则。水系治理要配套绿化、亮化、道路、截污等基础设施,沿河两侧建筑应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开阔地段商业性开发建筑物应与整个水系相协调。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突出当地工业、农业、生态等地域特色,拦水

造景,扩大生态水面,构筑城市水系互通的大框架,塑造自然景观。五是坚持尊重历史、彰显文化的原则。挖掘当地历史文脉,特别是水文化。

4加强水系治理的具体措施

结合成功经验,城市水系治理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具体步骤可分为以下六项:

一是区域控制。水系治理总体规划完成后,不可能一次性建设到位,应将规划范围进行严格控制,规划范围及河道两侧一定区域内,严禁新建项目。规划范围内的所有新建项目,必须与水系治理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二是整体拆迁。确定治理的河段,河道两侧可视范围内,除确定应保留的建筑外,所有破旧平房应全部拆除,留足水系治理用地后,剩余土地可安置拆迁户和用作商业性开

发。

三是景观设计。已拆迁完成的河段,应综合考虑园林绿化、生态效应、历史文脉、地势条件、地域特色、人文因素等,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并引入新的景观设计方案,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营造出适宜的滨水生态,使区域性景观整体功能达到最优。

四是配套建设。首先要做好河道清淤、区域拓宽,在重要节点部位或开阔地段可适当开挖水面,留出足够的水体空间;其次是敷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第三是拦河蓄水,形成生态水面,营造叠水景观;第四是加强驳岸处理,营造亲水空间;第五是搞好沿岸绿化,形成绿色长廊;第六是沿河两侧建设人行道和车行道,构筑路网框架;第七是搞好亮化设施建设,打造夜晚绚丽色彩;第八是加强道路外侧的建筑规划建设,所有建筑要与水系相协调;第九是加强重要节点部位景观建设;第十是搞好河流与道路交叉口景观桥梁建设。

五是联通水系。通过河流、水库输水补水的办法,将市区内河道沟渠的死水变活水、断水变成长流水,让整个水系流动起来。

六是后续管理。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水系治理后,应利用市场的手段抓好后续管理。定时清淤,保证河道的泄洪能力;定期清理水面飘浮物和垃圾,做好水体及两岸的卫生保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保持水质优良;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水系管理的信息化,动态监管整个水系的调水、引水和排水。

5保障措施

结合成功经验,总结有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机制。水系治理是公益事业,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可成立规划、建设、执法、水务、水利、公安、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领导、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二是建立事权明晰的管理机制。管理的角度,应集中水系管理权限,形成事权明晰的管理体制,由于城市水系主要是景观功能,可由园林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跨区间的由各区按地域管辖范围具体负责。

三是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水系治理涉及到市直各部门和市、区、办事处、城中村各级,应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事权,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协调统一地推进治理工作开展。

四是建立多元化投资的融资机制。广开思路,拓宽融资空间,拓展融资渠道,利用资产运营、土地拍卖、建筑经营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为水系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五是建立市民参与的监督机制。通过有效的公示制度,结合网络、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参与治理的意识,让市民来监督、督促各项治理工作。

结束语

水系治理关键需要政府的主导,政府应在拆迁补偿、土地使用、工程建设、开发配套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打造精品水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水系规划管理,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朱思诚,任希岩.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1,(11):62-66.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7

 

2021年,全省城市管理监督执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树立城市“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创新,创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

一、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一)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2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若干意见》。持续加强合肥、铜陵两个部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巩固示范成果、总结推广示范经验。以示范带动全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其他14个设区市以及所辖县(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分层推进省级以及各设区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工作。

(二)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委《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设区市厨余垃圾设施全覆盖,年度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1500吨/日。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处置情况专项调查,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化整治。

(三)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抓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5部门《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推动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持续巩固提高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推进其他市、县(市)落实建筑垃圾减量排放、规范清运、有效利用和安全处置工作任务。

二、加强城市市容市貌治理

(一)开展“五大整治”。贯彻执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标准(试行)》。在城市及县城的建成区范围内有重点地开展街面秩序、环境卫生、人行道净化、户外广告、架空管线“五大整治”工作。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开展城市管理效能评价工作。

(二)抓好“三个示范”。坚持以“示范道路”“示范街区”“示范小区”的试点示范为抓手,对标国家和长三角先进地区标准,结合《安徽省城市街区整治提升导则(试行)》,排查问题短板,科学拟定方案,有力有序推进整治,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统筹疫情防控。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城市环境卫生有关工作精神以及省有关部署要求,适时组织开展春季、秋季市容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加强环卫保洁,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加强环卫设施和公共场所的消杀工作,提升城镇公厕服务水平。加强环卫人员安全防护,关心关爱一线环卫人员。

三、加强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大城管”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合作、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健全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能。

(二)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动立法机关加快城市管理及综合执法领域立法工作,为城市治理提供法治保障。结合实际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执法和评价标准,清理、规范执法事项。

(三)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持续巩固“强转树”专项行动成果。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用好执法文书示范文本。按照《城市管理执法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配备执法装备,保障需要、厉行节约。

(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城管执法协作。结合执法协作三年行动计划安排,加强联动衔接,推动在更大领域和范围开展协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城管执法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四、推进城市治理效能提升

(一)加强智慧城管“一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作用,强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设区市与所辖县(市)智慧城管平台的一体化建设。积极与各市“城市大脑”建设相衔接,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既要主动争取资金项目支持,也要避免重复建设。创造条件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二)加快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加快省和设区市智慧城管平台优化和数据对接,发挥平台综合管理、执法和服务功能。市县结合工作需要,建设完善智慧市政、智慧路灯、智慧渣土、智慧园林、智慧执法等各类信息化系统。根据国家综合管理服务评价体系要求,适时调整完善综合评价工作。

(三)推进地下管网系统建设。加强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和运行安全智能化管控。落实省政府工作部署,建设、完善和应用好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运行安全监测系统,促进城市“生命线”高效协同管理。

(四)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居住社区延伸,依托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群众反映问题受理处置机制。做好部门职责分工衔接,依法及时查处物业服务区域内违法违规行为。

五、推进城市管理行业建设

(一)坚持党建引领。抓好政治建设,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和执法水平。

(二)提高城市管理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对人员密集、问题易发的重点场所、区域的日常巡查;规范对生活垃圾处置、厨余垃圾处理,户外广告、门店牌匾设置,窨井盖管理等的安全管控。全面排查建筑垃圾堆放点隐患,建立渣土受纳场常态化监测机制,消除堆体安全隐患。健全建筑渣土处置领域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推进涉及高铁、普铁沿线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妥善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健全部门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8

2009年是奥运后环境建设承前启后巩固发展之年,是实施新的《首都环境建设规划纲要》开局之年,也是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之年,环境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均衡发展,突出重点项目,继续推进整治,深化环境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生活提供优美的城市环境保障。

二、主要工作

(一)弘扬*奥运精神,巩固环境建设成果。巩固和发展奥运环境建设成果是2009年全市环境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城市环境建设深入开展的重要举措,是保持城市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总结完善重点大街重点地区、胡同、城乡结合部等一批奥运环境建设规划标准和工作方案,形成奥运工作标准体系,指导和检验今后城乡环境工作实践。

借鉴奥运环境督办经验,建立健全多部门、多地区、多领域的联合督查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群众的监督作用,把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巩固下来、延续下去。

继续加强对环境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延续奥运工作机制,保持奥运工作力度,确保环境整治标准不降低,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减少,环境建设的脚步不停止。

(二)围绕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搞好城市环境保障。

开展国庆重要活动场所环境整治。对长安街及其周边地区的景观环境进行提升整治,提高夜景照明、园林绿化、牌匾标识等景观标准,完善道路公共服务设施。

开展国庆游园活动场所环境整治。对178个城市公园、27个风景名胜区、322个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市容环境整治,创造优美有序的国庆游园环境。

开展国庆期间城市景观设计布置。参照奥运景观布置标准,在长安街及其周边地区、天安门广场地区、主要环路和重点大街设计布置国庆城市景观。

(三)突出整治重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深入发展。

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整治。巩固维护环境整治成果,防止出现反弹。研究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环卫保洁水平。

突出抓好城市视觉环境整治。加强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置管理,巩固整治成果。加强夜景照明管理,优化城市夜景照明体系。继续开展弱电架空线入地整治。继续对进京铁路、公路和城际铁路两侧进行环境整治,提升进京第一印象。

突出抓好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分批开展高校园内及周边的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动物园北侧长河地区、*植物园南门等一批市民活动空间的环境建设。

(四)建设宜居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

整治居住环境。继续开展老旧小区、胡同、多层楼房“平改坡”改造,开展城镇地区老旧平房区和简易楼房区整治,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完善出行环境。对五环路内环境较差的公交站台、主要交通节点的公交场站进行环境整治,优化乘车环境。继续推行新建自行车存车棚等出行便民设施建设,普及推广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开展无障碍设施系统建设和改扩建工作。

营造休闲环境。对五环路内重点河湖两侧50米范围进行整治和景观建设。对城中村、边角地进行拆迁整治,拆迁后土地主要用于城市绿地、健身广场等休闲设施建设。

建设新农村环境。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继续进行户厕改造和无害化公厕建设改造。加强饮用水工程建设,改造老化管网。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推进生态文明村庄建设。

(五)推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针对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管理办法、胡同环境管理办法、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城市环境管理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

推行城市管理网格化新模式。总结城市网格化管理经验,扩展市级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覆盖范围,在远郊区县逐步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数字化市政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

发挥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作用。建立完善城市运行体征数据监测机制,实行常态化监测、分析、预测和预警,为领导决策和城市正常运行服务。

(六)完善管控体系,加强环境秩序综合治理。

继续完善“五大环境秩序”管理体系,强化牵头部门作用,建立责任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继续加大对各类秩序问题和秩序乱点的整治力度,分类建立任务台帐,实行分级管理和控制。

继续开展对环境秩序的各类专项治理,加大执法强度和管控力度,落实好各项管控措施。

按照奥运模式,在国庆期间对环境秩序进行全面管控,为建国六十周年庆典活动营造安全、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七)开展社会宣传,营造支持参与良好氛围。

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建设公益宣传活动,加强对来京人员的城市环境宣传和服务,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形成共建共享美好环境局面。

扩大社会宣传面,督促落实社会单位责任,激发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建设。继续建立环境志愿者队伍,推广环境服务监督岗活动,调动市民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定期环境信息,畅通公众反映问题渠道,完善环境建设评价体系。

三、时间安排

在时间安排上,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开展摸底调查,确定工作任务,制定计划方案,研究资金政策,研究法律法规,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09年4月至9月,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和建设,布置国庆城市景观,做好阶段任务验收,开展环境景观维护养护,迎接国庆节日。

第三阶段,国庆节后,加大日常监管维护,巩固环境建设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各区县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精心筹划,结合实际、确定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检查、狠抓落实。市级部门要依靠区县、服务区县,支持区县工作。

(二)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奥运成果。要认真总结奥运环境建设经验,固化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日常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真正把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巩固好、维护好。

(三)搞好服务保障,提高办事效率。各级各部门要着眼建国六十年大庆的特殊要求,加强沟通协调,主动承担任务,主动延伸服务,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联办,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环境建设各项工作任务按计划、按时限完成。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9

(一)政府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重视传统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及其职能机构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采取一定的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等方式,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该模式中政府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行动主体,模式运作的方式是由上至下,具有行政集权和政府主导的特色。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政府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强势影响力,并具有主导地位。与环境治理有关的市场主体的生产运作、农民的生产活动、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相关活动都受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政府不仅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者、动员者、促进者,还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者、主要监督者和仲裁者。这种具有垄断性和一方独大的角色使得政府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权限很大,很多不该管的事务也一并管理。第三,治理工具上以行政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垂直性,政府制定城市环境治理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命令、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的检测、检查和监督工作。

(二)市场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市场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重视发挥经济手段和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市场化机制来筹集城市环境治理所需的资金,引导和激励企业、社会个体参与城市环境治理。一方面,市场可以弥补城市环境治理所需的资金不足问题,有利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大处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力度;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可以利用其对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等信息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处理的优势进行城市环境的资本投入、运营和效益管理。城市环境治理的市场化机制的措施包括:收取产品税、资源税、污染税、原料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实行押金—退款制度;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等(陈海秋,2010)。

从形式上来分析,市场化治理模式主要表现为建设—运营—移交、政企合资、合同委托、社区自助、tot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形式中,市场主体都有不同程度的资本融入或管理参与,重在发挥私营部门的优势,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避免政府失灵的出现,同时又可以保证企业的利润,分担风险,减轻政府负担和社会负担,从而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多方共赢。以建设—运营—转让的形式为例,政府通过合同授予私营企业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以私人资本参与城市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通过向使用者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回收资本投入赚取利润;待特许权期限结束时,城市的基础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其运作过程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三个环节。

(三)多元主体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相对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该模式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存在多个机制,致力于建立多主体投入、多形式经营的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治理主体依据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调控城市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们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行为,以维护城市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多元主体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中,政府充当其“元治理”的角色,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令、条例、决议、规章制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环境的检测、检查和监督职能,维护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成本较大的与环境治理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因经济外部效应产生的环境污染而受害的群体利益,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补偿。企业协会制定环境保护的标准,通过和政府、社会的互动,及时就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沟通,积极寻求降低和遏制城市环境污染的对策。第三部门由于其成员遍布各个领域,且深入基层,获取信息快捷、全面、真实,发挥着政府和企业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二、西方模式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启示

(一)完善法治和政府战略引导

完善法治对于中国城市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包括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两个层面,二者不可或缺。一方面,在城市环境治理上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形成一套完备的系统。环境保护的法律要增加专项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事务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城市环境治理需要培养市民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外在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要内化为政府官员和市民个体“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观、行为原则和社会精神意识,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经济增长不能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理念。

政府战略引导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治理要加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市民追求的生活是精神、物质、文化的全方位、有品味的生活,而非仅仅是物质的生活。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客观自然条件,经济效益是形成生态效益的物质基础。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目标导向,服从于经济人假设,是经济主体追求个人利益的理性选择,但是也具有负面的经济外部性。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创造持久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指标设置要涵盖多个方面,既要科学,又要合理、可行,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化的操作,要兼顾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和城市建设三个方面。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政府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层次的提升。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的设计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顶层设计和实践的操作性紧密结合。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需要规划城市环境治理的长期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同时,城市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设计应以战略目标为指导,具有操作性,保证相关的政策在基层得到顺利执行。

第二,系统性和协作性紧密结合。城市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设计要使得各部分的指标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发挥整体。指标设计遵循协作性原则,有利于使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规范,有助于城市环境治理的开展。

第三,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城市环境治理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同时,城市环境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要植根于中国现有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瓶颈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正强化和负强化紧密结合。正强化是指对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环境污染的行为实行奖励,激发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的行为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实现城市环境治理的正面效果和良性循环。负强化是指对与城市环境治理目标相违背的短期行为、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生态的实行罚款、停止营业、法律追究等手段。

(三)积极发挥第三部门组织和社会

公众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第三部门组织在城市环境治理中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政府由过去的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转变,公民社会也在发育过程之中,大量的第三部门组织得以产生和发展,积极关注城市治理生态危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乡建设的决定》精神,推进我市城乡环境管理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加快现代新**建设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市管理工作“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升我市城乡环境管理工作水平,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与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先行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重点工程和户外广告、门头招牌设施设置中做好先期规划和详细规划,一切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二)坚持统筹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正确处理好主城、县城(城镇)和乡村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环保型、节能型材料,广泛采用环保节能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坚持全面实施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城乡环境管理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全市城乡环境管理水平。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工作实行强力推进,加大对居民小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抓紧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

(四)坚持资源共享与创新机制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城市部(事)件管理和监督的科学化、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构建城乡一体的统一指挥、综合执法、分工协作、市民参与、全面覆盖的“大城管”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信息化和人性化,全面提高管理效能。

(五)坚持分级负责与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和市统筹、区实施的原则,市、县、乡三级和各单位要落实责任,切实做好城乡环境管理工作。

(六)坚持广泛动员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城乡环境管理工作,从决策到实施对城乡环境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市民关注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逐步建立听证制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利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三、总体目标

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城乡环境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数字城管系统;加快城乡环卫事业发展,搞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城乡各类污染源治理;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和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城市照明,城市道路、桥梁和停、洗车场管理;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我市城乡环境管理工作全面覆盖、长效管理的目标。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快数字城管系统建设

积极借鉴外地数字城管建设的先进做法,总结五华、西山、官渡和安宁数字城管建设经验,按照“城管为民、资源共享、科学决策、节俭建设、以城带乡、创新模式、分步实施”的原则,由市城管局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三个开发(度假)区、呈贡新城、空港经济区管委会,按照建设部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加快我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设置本地区数字城管办公室,开通全市统一的“12319”(城建服务热线),全面推进“棋盘式、方格化”管理。**年9月底前完成主城四区、三个开发(度假)区、呈贡新城、空港经济区和市级平台建设,实现联动运行,11月份接受建设部专家组验收;2009年完成东川区、安宁市、呈贡县、石林县、晋宁县数字城管建设,并与市级平动;2010年完成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禄劝县、寻甸县数字城管建设,使数字城管系统覆盖全市。

(二)加强城乡卫生管理

1.全面推进环境卫生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落实市场运作补偿机制。建立“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处置”的城乡垃圾无害化收运处置四级管理体制。**年,除主城四区外其他各县(市)区要完成县城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年6月底前,在主城四区所辖乡镇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安宁市、呈贡县要在有条件的乡镇组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其他各县和东川区要启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年完成滇池流域乡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2009年完成嵩明县、富民县、寻甸县、禄劝县、东川区剩余乡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

2.市城管局牵头负责全市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考核;各县(市)区政府是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的责任主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施规划、建设和管理,负责与辖区内的公共单位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检查落实;街道办事处(乡镇)成立环卫站,负责环卫设施的购置建设和维护管理、垃圾清运,以及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村(社区)组建专业的保洁队伍,负责本村农户、企事业单位产生的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负责村道、沟渠及其他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和环境卫生日常管理,检查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3.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城市垃圾处理收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理费的收取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市垃圾处理运营体制。各级财政在安排道路清扫保洁经费时,应不低于市级规定的标准,并将经费核拨给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城市进出口公路路产路权范围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由产权单位负责,铁路沿线两边15米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由铁路部门负责,辖区河道垃圾的清理和保洁工作由县级水利部门(滇管局)负责(产权单位可将产权地段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有偿委托属地环卫部门管理)。辖区城管部门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上述地段环境卫生的经常性检查,督促上述责任单位开展好环卫保洁整治工作。

(三)垃圾无害化处理两年突破工程

1.加快**市东、西郊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西郊发电厂**年3月正式发电,东郊发电厂**年12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市城管局要完成东、西郊垃圾填埋场2座渗滤液处理站建设,启动西郊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建设,盘龙区、五华区各完成新建1座粪便无害化处理场。

2.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年各乡(镇)配备一辆载重量不低于5吨的密封垃圾收运车,除主城四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各配备5辆载重量不低于5吨的密封垃圾收运车;2009年底前,除主城四区外,其他各县(市)区根据辖区内人口总量各建成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采用市场化等多种方式投融资建设,市级财政给予定额补助,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09年,实现我市所有县城及乡镇建成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达到60%以上,主城区达到100%,提升我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推动城乡环境不断改善。

(四)强化户外广告规范设置管理

1.市城管局负责拟定**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编制要求、店招店牌设置准则和管理标准;负责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户外广告设置进行核准;会同市规划局审批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详细规划;指导、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店招店牌设置审批管理工作;对全市户外广告、店招店牌设施设置的批后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比。

2.各县(市)区利用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设置户外广告,要严格执行《云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实行特许经营(招标、拍卖经营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经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户外广告、店招店牌设施设置许可证,办理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登记。各级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监督检查城市(城镇)户外广告、店招店牌的审批和设置,并参与验收;对违规审批和违法设置的情况依法进行查处。

3.**年6月底前,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店招店牌设置准则(试行)》要求,负责完成辖区内城市主要街道、县城道路两侧店招店牌的规范和整治;授权各街道办事处(乡镇)对属地范围内的店招店牌进行审批和管理;每季度将辖区内审批的店招店牌报市城管局备案。各街道办事处(乡镇)要根据授权,依据《**市店招店牌设置准则(试行)》和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店招店牌进行审批和管理,并向所在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备案。

4.各县(市)区要严格执行《**市户外广告管理条例》,依据《**市主城规划区户外广告设置专项规划》,结合城市、县城、乡镇总体规划,2009年12月底前编制完成辖区内城市、县城的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逐步编制并实施乡镇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各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新设置户外广告必须依据详细规划进行初审,上报市城管局核准同意后,由辖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核发设置许可证,并负责户外广告设施建设的验收和管理。

(五)城市照明工作

1.除主城四区外其他各县(市)区、三个开发(度假)区、呈贡新城管委会,**年要编制完成城区(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城市照明专项规划(**-2015年)。在规划的指导下,严格实行城市照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专家论证制和备案制;实行城市照明企业资质和工程技术人员资格审查制。

2.2010年前重点完善功能照明,各县(市)区城市公共区域路灯装置率、亮灯率达98%以上;组织完成主城区老旧超限灯具光源的节能改造,严禁安装使用高强度、大功率探照灯和大面积霓虹灯,高光效、长寿命光源应用率达95%以上;更新换代有碍观瞻、影响市容的水泥灯杆、电力共用灯杆以及锈蚀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金属灯杆。

3.主城区公益性的城市照明电费和维护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符合规划要求的重点区域建筑物景观照明工程同步实施装表计量、统一控制,电费由财政保障;利用市级城市照明控制中心现有技术平台,逐步扩大控制范围,集中统一控制,达到高效节能、资源利用最大化。其他各县(市)区要建立自成一体的城市照明控制系统。

(六)城市道路、桥梁管养工作

1.按照《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规定,市城管局负责拟定全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地方性法规;负责全市行政辖区内城市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的管养维护;指导、督促各县(市)区道路和桥梁管理部门做好城市道路桥梁管养工作。

2.各县(市)区城市道路及桥梁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内城市道路和一般桥梁的年度管养维护计划,组织实施管养维护;建立、健全城市道路和桥梁的技术档案。根据《云南省城市道路临时占用、挖掘管理办法》,负责对辖区内城市道路的临时占道行为的审批;负责城市道路开挖的审批、收费和修复,并负责城市道路上设置的各类井盖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3.各县(市)区要组建道路、桥梁管养专业队伍,定期对辖区内城市道路、桥梁设施进行检查,记录、完善辖区城市内道路、桥梁的技术档案,发现问题及时制订维护计划,并组织实施日常管养维护。

(七)规范机动车停、洗车场管理

1.各县(市)区规划部门要结合片区详细规划和**市静态交通规划,根据片区人口密度,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提升档次的原则,做好机动车停、洗车场的规划,最大程度满足片区居民停车和洗车需求。

2.各县(市)区负责辖区内机动车停、洗车场的管理工作,严禁擅自占道设置停、洗车场;组织开展对辖区内规划许可的已建露天硬地化停车场进行生态化改造,拓展城乡绿化空间;新建露天停车场要将绿化工作纳入统一规划。市城管局负责对全市机动车停、洗车场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

(八)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1.市城管、公安、工商、规划、建设、环保、卫生、商务等部门要按照环境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加强协调联动;协调保障主城区重大活动期间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各县(市)区对各类占道违法行为进行全面、持续整治,实施长效管理;加快各类集贸市场建设,疏堵结合,逐步建立对占道行为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2.加强施工环境整治。各县(市)区要加强对施工环境的治理,辖区内施工责任主体应对建筑工地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实行全封闭施工;从严规范建筑渣土和散体物料运输;在硬化建筑工地出入口设置冲洗设备设施;做到安全文明施工,防止扬尘污染。

3.推进防盗笼(栏)规范化管理。市级城管、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对防盗笼(栏)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加强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要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对临街建筑物立面设置不规范的防盗笼(栏)的整治工作;严禁在新建小区设置外挑式防盗笼(栏)。

4.深入开展打击城市非法营运。各县(市)区要加大对城市非法营运的治理力度,坚决取缔非法营运停靠点,切实改善出租汽车、公交车、道路客运车辆的营运环境,保障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客运环境明显改善,客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的目标。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城乡公交和道路客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九)滇池流域污水处理厂

**年,继续实施第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第七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开工实施第五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完成第七、第五污水处理厂改扩建50%基础处理工程,以及第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土建的70%。启动第一、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脱磷除氮(消毒)处理装置,按照一级a排放标准进行建设。继续推进呈贡新城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捞鱼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总投资的40%,洛龙河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总投资的30%;呈贡新区雨水管网建设完成总投资的15%。启动流域集镇及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到2010全面完成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第七污水处理厂,完成主城所有污水处理厂的改扩建工程,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结合环湖公路建设,实施环湖东岸和环湖南岸截污工程建设,全面实现环湖截污。滇池一级保护区内建成114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一级保护区以外建成109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十)环湖截污及入滇主要河道截污整治工程

**年,依托环湖公路建设环湖截污工程,**年上半年动工实施环湖东路截污管渠建设,年内动工实施环湖南路截污干渠工程。完成盘龙江综合整治一年行动计划,实施宝象河综合整治,动工实施玉带河-篆塘河、洛龙河、西坝河、金汁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海河7条入湖河道截污及水环境治理工程。建立入湖河道“河(段)长负责制”,由河道流经区域主要领导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实行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和监督考核。启动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建设,采用自动和人工的方式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在常年有流量的河道入湖口处启动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在河道行政管理辖区交界处进行水质水量监测。

2009年——2010年对没有实施整治的入滇池主要河道全面完成综合治理工程。

(十一)加强城乡各类污染源治理

1.加快推进249台4吨以下燃煤锅炉的取缔和改用清洁能源工作。以阳宗海火力电厂烟气脱硫工程为重点,加强对58家废气排放重点工业企业治理和监管工作,完成24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废气在线监控设备安装,确保稳定达标。

2.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颁布实施《**市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开工建设机动车简易工况法示范线和检测网络传输系统。

3.强化饮食业污染整治。各县(市)区重点清理整顿未办理环保手续的餐饮业,督促已下达限期整改或限期治理的餐饮业按期完成限期整改工作;加大对无证照经营、油烟污染扰民餐饮业的查处力度。

4.防治区域环境噪声:推进《**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实施,**市主城区建立部门联动的环境噪声长效监管体制,全面加强工业噪声、商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文化娱乐噪声的环境监管,开展主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的巩固及新建工作。完成县(市)区噪声功能区的区划工作及噪声监管培训工作。

5.控制交通噪声:主城区主要街道设立机动车喇叭“禁鸣”标志,对机动车驾驶人违反“禁鸣”规定行为实施处罚;完成30个噪声显示屏建设;建成二环快速系统,公交分担率达到30%;有效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五、完善城乡环境管理保障机制

加强城乡环境一体化管理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长期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县(市)区和市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好各类问题,努力把环境管理真正延伸到基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环境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的“三个拓展”,即:城市管理由主街干道向社区拓展,由城市中心区向城郊拓展,由主城区向郊县区拓展。通过由里向外的强化管理,逐步提升管理水平。

(一)落实投入保障机制

由市财政局负责制定财政性资金补贴政策措施,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督促各县(市)区配套落实财政资金。各县(市)区应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等城乡环境一体化管理工作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持续加大对城乡环境管理投入。

(二)健全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坚持以专项规划为龙头,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加强对政策法规的研究和细化完善工作,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市情的城乡环境管理机制和制度,努力健全我市城市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城乡环境依法管理、规范管理。

(三)完善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

按照“市抓主、区抓次;市统筹、区实施”的总体要求,推动城乡环境管理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和管理责任的有效落实。各县(市)区要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和“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四)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

各县(市)区要把加强城乡环境管理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市政府将组织对各县(市)区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年度计划中各类环境设施建设情况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完备情况;各项指标年度完成情况。

(五)建立顺畅的协调联动机制

各级公安、工商、规划、建设、环保、财政、卫生、商务等部门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城乡环境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有效衔接,形成合力,依法履行好各自的管理职能。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工作沟通,及时协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审批、管理、处罚等各环节无缝对接。

(六)建立务实高效的执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