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45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场所精神人性场所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多样性,城市活力的丧失是快速城市化运动的产物,要挽救城市活力,必须真实的体验城市人的生活。

当今中国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打破了人们原有公共生活空间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空间参与性的缺失,城市活力逐渐衰落和丧失,生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逐渐被忽略,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城市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是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在西方,中世纪城市广场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户外交谈、聚会、进行庆典等,共享“公共生活空间”。在中国,街巷空间、集市聚落作为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存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个阶段的城市及聚落由于为人们所使用而独具魅力,有些至今仍然是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快速传播且覆盖范围无所不及,人们的社交与公共活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也不再需要从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获取信息,“非场所的、虚假的公共领域占据了我们的城市空间,我们频繁地经历这种区域和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我们以某种社会的伪装会面,加速的穿过场所,而不是体验场所;并且在这种场所中几乎不存在相识的可能性。非场所性的消费地方和交通区域鼓励无思想的行为和单调不变的行为,并且没有时间和地点供人们停留,观看比场所的真实存在更重要。”――理查德・弗朗西斯・琼斯。“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客观上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

尽管城市化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当代生活的私有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公共空间的部分功能“过时了”,但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空间对当代生活来说是否真的就不再重要了呢?

在相关理论和研究中,以往城市形态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确认,但却不够重视以往城市的功能或城市功能与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洛杉矶市市政委员会委员迈克尔・费弗(michealFever)所说:“在一个像洛杉矶那样的分散型城市里,人们常常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孤独,依赖于汽车……我们渴望步行的生活。人们正在寻求摆脱汽车的方式,生活在一个人性化的城市中心”(摩根1996,p.59)由此可知,人们对公共生活空间仍有诉求,公共生活并没有消失,人们渴望并正在寻求更高品质的空间,能够在其中自由的体验场所、享有愉悦的心理感受。

诺伯格―舒尔茨在力作《场所精神》中指出:“场所是具有独特性格的空间,自古以来,场所精神就被视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和妥协的有形事实。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将场所特征视觉化,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供人们居住”。他提出,建筑要回归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场所精神”对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同样适用。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来说,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就是创造一种空间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各项行为活动获得舒适的、自然的、亲切的、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场所里,人们赋予寄托和希望并以其为归属,场所感是公共空间必须具备的特征,失去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场所意义。

找回城市中被遗忘的公共环境空间,重新规划和有效利用场所,人性场所无疑使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它能够引导我们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从本质上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个独立课题,人性场所的研究对象是普通民众而非精英阶层,探究寻常百姓在生活中如何随意的使用场所以及自由的体验空间,呈现的是大众和全面性,也这正是被以前的建筑学、规划学所“遗忘”的方面。

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场所来展示自我,进行社会活动、创造文化,这些就需要空间具有相应的功能和情感内涵,公共空间设计若要增强环境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那么了解人的知觉和感知范围、感知形式是一个先决条件,尺度感是否宜人直接影响着使用者对场地舒适性、归属感等的感受。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而言,凯文・林奇提出,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美好的景观应该能够唤起观察者脑中强烈的印象,他认为小尺度空间的可达性和可控制性都适合更好的体验,形成场所精神,所以他建议的尺度是25―100米,杨・盖尔则建议是70―100米。在实际设计中,根据霍尔的近体学理论,他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等,在进行空间的规划设计时,把握尺度的宜人度,划分场地设计高差,放置小品或者街道家具等,便能够丰富空间,经过人们长期使用而形成空间内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或氛围。

空间和使用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城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当为人们提供户外、街道活动的场所,但这一点在现实环境设计中却常常被设计师们忽略,例如在交通空间中人们习惯“抄近路”,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能够合理布置空间,为人们提供快速便捷穿越场地的机会,从而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构图成为追求,缺少了人性化的设计环境就会变得没有人气。不同的空间根据不同特点而性质不尽相同,但每个场所都应具备功能,人们的各种活动应当在空间设计中得到尊重、满足和支持,因为人的参与公共空间才不会失落、不会被人遗忘。

结语

C・亚历山大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根本上是由那些不断重现的生活事件所组成……它和我们的生活场所密不可分,而它们互相关联的原则,则由我们的文化来决定和维持,并保持其生命力。”城市公共空间是供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如果缺乏宜人的尺度、亲切的氛围和一定的场所精神就无法满足使用的要求,空间的场所意义也不复存在。现代城市设计,应在空间上追求人物一体,从本质上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塑造安全、休闲、交往和回归自然的有活力有吸引力的空间,推动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杨・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2

摘要:现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又结合地形,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的设计。高品质的街道空间应该是既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又强调入性化设计的具有多重意义的空间。本文从街道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特性出发,重点阐述通过人性化设计理念和人性化设计方法对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营造。

关键词:人性化;空间设计;景观构成;

城市意向的构成要素一般分为五类: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其中主导性的要素,在城市中不仅承担交通通勤的作用,同时还是形成城市整体特征的主要载体。是居民主要的生活空间;游客观察,认识城市的直接途径。近年来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快速发展,街道空间设计忽视使用者的需求,导致尺度巨大,夏无遮阴着地,东无御寒之所的空间产生,甚至沦为犯罪的高发区,要是这样的现象不再发生,就应当采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手段,重新营造宜人的街道景观空间。

一、人性化景观空间设计

人性化景观空间设计是指,在设计活动中注重人的需求,针对使用者对空间中的使用需求展开设计最终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二、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1)传统城市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改善和调整城市街道景观内部各种元素,实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的目的,最终促进城市街道景观中人与自然关系持续协调的发展。

三、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1、构成要素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断面、垂直绿化、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景观树和行道树)等。

1)城市街道,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即是交通线,又是景观风景线。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如布置合理、造型精美,往往能增加街道景观的亮点。

3)水景是城市街道生态景观的重要元素,通常使用的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

4)绿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方法,设计时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特性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属于带形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和谐性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具有画面感。

四、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交通性道路可采用彩色沥青,色彩鲜艳,持久,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以提高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和人性化设计;生活性道路可采用丰富的铺装和色彩,与绿化完美搭配,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带有导向性的路面铺装,与道路功能相匹配,多元化的铺装越来越人性化的体现道路的结构和功能。

2.街道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街道景观横断面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原则,发掘城市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注重街道小品的艺术内涵,色彩和造型,同时应结合人体工程学赋予起更多的使用功能等。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

5、绿地植物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1)应该尽量保护城市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体现城市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

4)引入绿量概念,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真正体现绿化植被的生态效益。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防卫性景观

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城镇化速度也飞速发展。然而城镇化中爆发了很多有关于城市环境卫生、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管是从西方还是我国的经验来看,城市都是事故、灾难和犯罪等公共安全威胁较为密集的空间领域。

广场、街道、公园等城市基本公共空间,早已经成为城市以及群众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以及专业实践方面,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可达性、可识别性、可意向性、空间尺度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表达方面。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防卫性景观设计问题关注度以及研究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近两年频繁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公共空间的防卫性研究,以及对于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研究十分迫切。

一.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的进展:建筑以及人类的居住空间都具有一定的防卫性。这里防卫性是基于人类自身需要安全感所产生的。园林同样具备一定的防卫性而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秩序的建立,开放空间逐步取代了闭合空间成为了人类重要的活动空间,安全性就缺乏了保障。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强调其可达性、可意向性、可识别性等。

我们国家对于防卫性的实践方面大多集中于建筑以及封闭空间。对于开放空间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较为匮乏。此外,在风景园林的标准和规范中,也没有关于场地安全性和防卫性的条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视。

二.开放空间防卫性的景观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公共空间的人流量大,密集,盲区多,因而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由于近两年恐怖袭击、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关于公共空间防卫性方面也更引得大家的广泛关注。

(一)恐怖袭击及暴力事件:是对于公共空间的安全性的重要威胁。恐怖袭击的时间、目标、范围都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以及严重性。近几年的恐怖袭击已经从军事、政府转移到了平民百姓以及商业之后,一般的公共空间的人防设施很难做到平战时转换。而我们目前的景观园林的研究中还没有考虑到汽车的危险性。

(二)突发事件及事故灾难:伴随中国高速的城镇化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汽车的拥有量也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原因导致的交通意外频繁发生。机动车冲上人行道、公交站台等意外也是偶有发生。

(三)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目前的防卫性景观还有很多,一些广场入口、街边绿地等周边都缺乏阻挡突发事件的设施。并且,形式过于单一。美观性以及功能性二者较难兼顾。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了景观设计的防卫性所产生的。

三.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自恐怖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威胁之后,美、英等国就试图通过景观设计来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

(一)对象:对我国近几年的暴力事件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选择公共设施、街道等进行暴力行为。同时公园、广场人流密集,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基本原则:防卫性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功能性、经济型、美观性。同时,这三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三)策略:

1.规划策略:在规划阶段我们就应该考虑到开放公共空间的安全问题。并且对人行横道的宽度、周边土地的利用等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它们与安全性的关系。开放公共空间的面积、人流量、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都会影响到防卫性措施。

2.设计策略:从场地设计方面说,控制安全距离和交通入口、设置防护设施以及照明设施等。对于爆炸事件而言,通过与专家的合作,可以设定安全距离,控制安全半径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考虑交通出入口、停车场的防卫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性。

3.管理策略:管理策略也是提高公共开放空间防卫性的重要手段。场地的安保,监控都是预防意外事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准备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可以及时对交通管制、疏导。

(四)设计要点

1.区域分析: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对场地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由于防卫性景观设计需要解决可达性、安全性的矛盾问题,因此要主要分析交通通达度的问题。对于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管制和疏通等情况,也应给予相应的报告,方便制定应急预案。

2.风险识别及评估:是防卫性景观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应当根据场地所处的位置、周边环境情况,进行保护等级评估。基于保护等级评估的基础之上考虑恐怖袭击的方式、交通意外的可能性等,分析其面临危险和可能造成的破坏和伤害。

3.安全半径估算:是防卫性景观设计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安全半径的估算主要应该以炸弹爆炸和汽车爆炸为分析对象,安全半径估算对周边街道空间的重要建筑极为重要。如果有可能成为恐怖袭击目标,就应该在安全半径之外设置防卫性景观设计。

4.设计手段:基于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防卫性景观设计的元素和手法是多样的。地形、水体、防护栏、植物以及雕塑都可以成为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

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和公共安全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解决城市景观与公共安全的问题十分迫切。由于目前经验不足,防卫性景观设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实践,并且应当制定标准加以规范。同时,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提高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影响力,为和谐生活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李思嘉,女,(1994.05-),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陶琳,女,(1981-),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马致峰.城市公共安全政策中空间理论应用.中国城市经济,2011.14;16-17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4

1城市公共空间中植物造景的原则及研究内容

1.1城市公共空间中植物造景的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中植物造景的原则有:(1)尊重其科学性,包括满足植物对温度光照、水分、大气、土壤的需求,考虑植物种间关系和化感效应。(2)实用性,如利用植物的造景作用减少灰尘、净化空气、增加美感,兼具生产和美学价值,提高综合实用性。(3)注意造景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调和和对比、均衡、韵律和节奏4大原则。

1.2城市公共空间中植物造景的研究内容

城市公共空间中植物造景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绿地率与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中绿地率达到一定比例,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一般认为60m2。是较佳的居住环境。(2)城市公共空间绿地系统与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绿地系统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置的重点,在绿地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点”、“线”、“面”三者相结合,达到改善环境的效益。(3)植物配置模式与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即在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上需要建造复层群落结构,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亦能达到改善生态、气候功能的作用。(4)植物的特性与城市生态环境。不同的造景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准确利用和把握植物的特性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5)造景植物与环境的良性循环,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气候的物种,利用凋落物进行循环和再利用。(6)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景观设计学、环境生态学、美学等引进城市公共空间植物造景,结合具体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植物生态特性进行造景,进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开凿新局面。

2城市公共空间中造景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中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数量性和立体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功能性与实用性、生态性与景观性、质量性与效益性、多样性与文化性。表1中详细归纳了6个方面的表现形式,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大草坪、大树风和乔木+灌木+草坪模式表现得尤为明显。针对城市公共空间中造景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归纳为:各种技术在植物造景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研究基础薄弱,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新品种开发慢;研究方法尚不健全;案例集中于小尺度研究,经费缺乏、基础资料不足,模型预测能力较弱。

3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造景方法

日本造景主要配置常绿树,花木稀,追求简单而不繁杂,达到多样中的统一;意大利千姿百态的地貌,兼具地中海、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适应其避暑功能,以绿色为基调,使人感到凉爽宁静;法国的花坛主要由黄杨、涡形、柑橘、几何形草坪5种类型组成,树篱采用丰富的阔叶乔木,形成统一的效果;英国植物雕刻精细,造型丰富,多采用疏林草地形式。俄罗斯植物造景特点主要有规则式植物造景、自然式造景和混合式造景3类,源于民族审美感的需要,在色彩处理方面有单色处理、多色处理和对比色度的处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中造景方法主要用植物来划分景区和景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选择配置植物;将诗情画意运用于植物造景;运用植物配置成专类观赏园等。

4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因素

由表3可知,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因素有2个:(1)生态因素:设计者的植物造景首先要考虑研究区的区域环境是否适应植物的生长习性;其次是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物种,也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2)环境心理:植物造景设计应该使人获得一定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并起到隐私作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以使人类在闲暇时间相互交往,而且会去寻求更加丰富的信息。

5城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设计的策略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5

1.1生态遗留地保护原则

滨水区通常是城市的命脉,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设计中要保护滨水区的自然格局,并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延续其防洪功能。

1.2人性化设计原则

首先要注重人文方面的设计,其次要合理规划滨水空间的交通问题,最后要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空间要给人舒适、愉快的感觉,兼顾美观与实用。

1.3植物多样性原则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多样性,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以绿为主体,创造自然生趣。

2国内外滨水空间的成功案例

2.1查而斯顿水滨公园

查而斯顿水滨公园是美国南卡洛莱纳州查而斯顿半岛最后一块进行规划和开发的滨水地带。整个公园的规划设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作息、漫步、垂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空间。

2.2日本东京LaLaporttoyosu码头休闲区环境景观设计项目

在填海的场地上,建立绿色、水和地球3个渐进式的景观主题,并设置咖啡厅、电台等布置于场地中,场地中白色泡沫状、珊瑚状的长凳则散置在模拟海浪起伏的场地当中。游客在场地中可以感受航海旅行的感觉,自由通行,且能发现不同以往的惊喜。

2.3沈阳市新开河带状公园

沈阳市新开河带状公园,包含12个游园绿地,同时进行了服务设施规划、纪念广场、文化设施等规划,以全线中心地段的联合路桥为界分为上游地段和下游地段,建立13条绿带,丰富了沈阳市的园林绿化景观,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3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3.1打造立体亲水空间

在保证滨水景观安全性的基础上,应逐步拉近人与水体的距离,实现人与水资源的亲密接触。亲水性设计主要体现在河堤沿岸或湿地周围的立面处理上,利用景观节点打造复合岸线结构,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以往的设计师注重平面构成原则,但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关注与兴趣。滨水景观设计中立体设计包括软质景观设计和硬质景观设计。软质景观如在种植灌木、乔木等植物时,先堆土成坡形成一定的地形变化,再按植物特性种类分高低立体种植;硬质景观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3.2植物元素的多层次选择

滨水空间植物造景可将水边植物、驳岸植物、水面植物等进行多层次组合。水边植物的作用在于丰富岸边景观视线、增加水面层次、突出自然野趣。在北方,常植垂柳于水边,或配以碧桃、樱花等韵味无穷。南方水边植物种类更丰富,如水杉、水蒲桃、榕树类、羊蹄甲类、木麻黄、落羽杉、乌桕、椰子等。在驳岸植物选择上,除了通过迎春、连翘等柔长纤细的枝条来柔化岩石混凝土砖的生硬线条之外,还能在岸边栽植一些花灌木、地被、宿根花卉等。水面植物的栽植不宜过密,要与水面的功能分区结合,预留出游人的观赏视线。

3.3与景观照明、雕塑小品等现代元素相结合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植入景观照明系统,可一定程度上延长滨水景观的观赏时间。除了考虑水体自然流动造成的声音效果,更多时候,设计师们倾向于塑造一种随环境改变的智能声音控制体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景观小品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设计中注重地域文化的植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形象特征,呈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折射出滨水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4天然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1.1“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1.2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1.3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1.4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二.景观要素设计

2.1场地选址与位置

点状空间的选址及与点状空间相联系的绿地位置对于点状空间来说是重要的,选址及位置是城市点状空间发挥作用大小的一个因素。一般而言,需要考察这些点状空间的使用者是哪些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人的居住地点离开放空间及绿地有多远,出行是否方便。因此,“就近方便”是点状空间及绿地选址的重要原则,同时这些空间及绿地的位置接近使用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点状空间及绿地周边的一些因素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绿地的最终用途,使用者的范围、使用的频率、使用的方式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在居民小区,靠近休闲健身场所的绿地可能会成为儿童嬉戏的场所,在工厂、写字楼或者是快餐店附近的绿地会成为人们午餐及休息的场所。

2.2边界与过渡

点状空间及绿地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一个节点,需要让人们能够感知它们的存在,所以点状空间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是一种凸出的、开阔的空间范围,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能够看到,而且也应该进出方便。因此,点状空间及绿地的首要原则是开放性,一些便利的空间及绿地至少有一面或多面向道路开放,人们能够较为方便的进入该空间及绿地,否则,即使是很小的障碍也可能会影响到人们进入该空间及绿地,从而减少了行人的数量,削弱了点状空间及绿地的使用效率。

2.3微气候的营造

微气候是在对点状空间及绿地进行布局的过程中人为营造的一种气候条件,这种气候条件要使人们感受到舒适,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如植物、地形及道路来表达。在布局微气候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尽量不与之发生冲突,比如当地的平均气温、日照量、平均湿度及风力等。

2.4地形变化与空间分割

地形塑造及空间的分割是对点状空间的一种内部设计,主要是用来分割空间布局或创造更好的视觉效果。对开放空间而言,一马平川的地形显然能够给人以开阔感受,一个连绵起伏而有变化的设计能够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当然,地形的变化对人们来说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当然,还需要考虑到点状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并不是一味的高低变化就是好的设计。

2.5植物配置与布局

植物可以说是点状空间主体,植物对于开放空间的布局营造,色彩界定,乃至对微气候的影响均是至关重要的。在植物的选配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种类、空间的大小、当地气候及空间自身的风格。比如,高大乔木适合作为城市空间的主干林或防护林,但是一些造型较好中等大小的乔木与草地结合在一起也能够营造出树林草地空间。因此,在植物配置及布局中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纹理、色彩、种植密度、芳香及空间大小等,最大的原则是用植物配置来促使空间的最大开放使用。

2.6水体布局

水体在点状空间中代表的是一种灵性,水体布局在点状空间中能够起到改变整个空间布局的作用。水体能够激发人们亲近自然的感受,也能够满足人们休闲的要求。水的形式特点是流动,因此在水体布局时应该充分运用水的流动性来构建合适空间形态,水体景观设计布局过程中要巧妙,能够唤醒人们的情感与想象力[3]。

三.点状绿色开放空间在城市中的布局建设

3.1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绿色点状开放空间在城市整体环境布局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象征意义与亲和力之间的失衡。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兴建大型广场,毫无疑问,广场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象征,通常建立于市政厅之前,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大而全,忽视广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看上去非常的突兀,对普通市民而言缺乏亲和力。其次,在点状空间的位置选择与市民生活的“便利性”之间的失衡。现在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点状空间上一味强调“地标性”,忽视点状空间应有的功能,尤其是在接近居民生活区的地方,缺少相应的点状空间,不能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之需,也使得点状空间的作用在下降。再次,在对点状空间的布局上缺少系统性。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与城郊也可以连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对点状空间进行布局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风格、基础设施、居民区位置等因素,充分发挥点状空间之功能。但是我国目前城市点状空间在布局上缺乏系统性,显得比较散乱与无序,缺乏与公共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区的衔接。

3.2开发建设的反思

第一,提高场所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对点状空间而言,发挥其功能和效用的前提是提高这些空间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在空间的整体布局上,建立与步行交通系统和立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使得公共交通系统能够一站式到达点状空间及绿地,在点状空间与绿地之间发展步行系统,使得步行系统成为点状空间与绿地的连接点,在连接点的地方要与公共交通系统向衔接。从而在一个城市中,点状空间及绿地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立体化、层次感分明的空间系统。第二,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各级区域中心的公共设施。城市点状空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级区域中心的公共设施整体开发,能够使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体验多样化的公共生活,将各级区域中心的购物、餐饮、消费等场所与点状空间相连,能够增强点状空间的活力,也能够发挥空间的最大作用,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还可以将点状空间延伸到居民生活区的内部,为人们的聚会、交往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三,注重点状空间功能的多样化。点状开放空间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的开放空间,开放空间的功能发挥也可以有所侧重,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使得不同生活环境及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与了解,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融合。

参考文献:

[1]王洪成.城市园林街景创作浅识.中国园林,1999(4)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外部衔接空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城市综合体外部衔接空间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重视,其景观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并且严重缺乏相关理论支撑,例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较缺乏对人的心理、行为方面的考虑;部分景观设计风格缺乏地域特色;部分与城市连接不够紧密,甚至与城市缺乏联系;所形成的景观较缺乏连续性;在景观设计艺术化和自然化等方面相对有所欠缺。

城市综合体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很长历史,但在中国则刚刚登场。因短暂利益高于风险,虽仍处在破土阶段却已是遍地开花。这一领域缺少市场调节和自我进化过程,有些因先天不足将随时间推移被逐渐淘汰。正确把握开发和设计方向,避免投机,负责于社会是不容忽视的使命。城市综合体不是简单的功能拼凑,而是根植于城市、融于社区,由百姓需求的功能部件和辅助链接组成的,附有生命的人文机器。依设计组装的硬件在与其匹配的软件管理下合理运营时,才能体现出最优的性能和最大的效率。从设计角度来看,如何提升城市综合体价值和生存竞争能力实质上是对下列问题的全译。

针对城市综合体外部衔接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外部衔接空间应继承其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并发扬其文化理念,使空间具有地域性的同时,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景观,对外部衔接空间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外部衔接空间与城市共同发展;其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外部衔接空间与城市公共交通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保证外部衔接空间交通系统的流动性和可达性,外部衔接空间需要进行人车分流,营造具有舒适性、安全性、便捷性和引导性的步行空间氛围,外部衔接空间内部道路与停车区域需要进行景观化处理,使景观空间的舒适度以及功能性达到最好;第三,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为城市综合体外部衔接空间中人的多层次行为需求提供适宜的行为领域,引导人对空间的使用,用明确的边界界定外部衔接空间,使其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打造有认同感、亲切感和具有场所精神、可识别性的空间,以人的尺度为准,打造具有合理尺度的景观空间;最后,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保证其功能性、系统性、文化性以及“以人为本”的四个景观原则,从科学、社会、艺术三个层面出发,提出景观设计主题或景观设计理念,为人创造具有丰富体验感以及视觉享受的具有商业氛围和休闲氛围的景环境,充分利用水体、植被等自然景观要素,布置科学、美观的服务性景观设施。

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城市综合体外部衔接空间是作为城市综合体项目直接面向城市的窗口而存在的,既是城市综合体建筑内部空间的外延,也是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过渡空间,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调查,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城市综合体外部衔接空间景观的特征,包括,与城市综合体内、外相关联;可以促进和提升空间的交通转换功能;可以促进和催化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功能;完善城市综合体自身的复合化功能;具备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是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纽带。成功的投资开发不仅在于控制全程风险和取得快速回报,更在于在变化的世界中释放出弹性的潜在价值。对税收政策的巧妙运用,引领市场潮流的能力开发和充分共享配套设施都是城市综合体在投资上值得均衡考量的内容。需求催生均衡的搭配,均衡因环境变化需要调理。有机编织梳理各功能有如添加催化剂一样产生更加高效的互动效应。在变化世界中不断调整达到的均衡能释放最大的协同效应。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

现代城市生活,人们追求舒适、效益和便捷。城市综合体设计已不是简单地解决居住、工作、休闲之间的机械运动,而是创造自然、惬意的流线,提升日常出行体验。内容符合需求,排列适应时间段,环境渲染功能气氛,为用户减轻压力,放松情绪,感受满足。日常生活中高潮与平稳相互交替。这要求设计师敏感扑捉节奏,设计关键空间节点,适时满足用户对安静、热闹、情调等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超乎期望的感受。全面分析理解目标用户群的日常需求、生活时尚和未来梦想,量身定做服务内容、标准和方式,为用户提供宾至如归的氛围,唯我独尊的特制感受。发挥品牌效应,将客户体验提升至最高境界。

全面的用户体验驱动良好的设计,设计提升经济效益。文明的交流使世界变小,科学的发展使节奏加快,设计可使城市综合体在高度集约状态下适时挑战自己,自我更新,配合引领潮流的弹性化运营保持最优服务和前卫标准。

生活内容不断翻新,生活方式快速更迭。在设计上要保障城市综合体得以定期维护保养,更新内容以满足新的需求,调整配套来保持运营舒畅。适应变化方具持久竞争能力。

我们拥有现在,现在也属于后代,珍惜呵护我们共有的社会才能永续。城市综合体的高度集约优势使我们可通过整合设计充分保护有限资源,利用因功能互动衍生出的可再生资源。协调需求与产生的平衡,降低消耗。

[1]夏宇.城市综合体环境景观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刘莉娜.城市综合体入口广场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1

[3]吴亚伟.城市综合体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

[4]原伟.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设计探讨[D].重庆大学2010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8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41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在城市中滨水区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的滨水区是城市的水域空间,主要由活水和陆地生态环境组成,可以优化城市环境和弘扬历史文化。城市滨水空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生态和开发方面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论文指出滨水空间的合理规划对城市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城市必须重视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重视整体规划,保护生态,和谐共处的规划设计方案,提高滨水空间的生态价值、开发价值和历史价值。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设计;公共艺术

前言

城市空间规划的设计发展已近百年,在这段时间中,城市景观已经完成了规模性的发展模式。虽然现阶段还不能准确地评述这种城市空间规划模式的好与坏,但其每个阶段的设计手法思路都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组成城市空间规划的要素基本从以上方面阐述地比较详尽。城市空间规划既是艺术思维的表达过程,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凭证。

一、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研究

从历史上看,城市设计的概念是从城市建设艺术这个概念发展而来的直到19世纪末,在卡米诺・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原理》以及约瑟夫・施塔本的《城市建设》这两本书的书名中才第一次出现“城市设计”这个概念。近年来,人们在此领域也开始运用“城市发展”这一概念,通常是指城镇的发展规划用来协调建设规划、城镇投资方案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因素,并以此来调控城市的空间发展。从内容上看,城市空间规划还需要将不同方面的设计汇总成一种完整的设计手段如城市交通体系(交通组织、园路、步道设施、铺装等)、功能区域的空间划分(城市标志建筑、特色景观等)、绿化种植设计、景观建筑小品规划及意向设计等。总体来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包括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以及细节设计不同层面的概念,也是从抽象到具体规划的描述。

二、城市空间设计的文化价值分析研究

城市的空间理论发展除了从形式的多样化解析之外,还要分析其文化的传承所谓溯源历史也就是对文化的追溯。《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提到,城市开放空间发展的演变史,折射着人类文化的演进历程。城市开放空间所具备的形貌、比例、感觉品质及象征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所包含的实质生活一一城市公共生活是始终未变的。中外城市空间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时期。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城市的空间格局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原始聚落中心在阶级社会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宫殿、宫府,它们不允许寻常百姓停留,是不具有公共性的。而纵观西方城市空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人不仅是城市的创造者、使用者,也是城市空间的主宰。

三、城市空间中的道路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在城市规划的历程中,道路的规划系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布局影响着城市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

1、《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城市道路设计的研究中提到,城市景观系统由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景观区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城市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属于城市景观中的“线”要素,是城市空间的组织框架与基本线索,承担着景观轴线的重要作用。

2、在《对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的思考》中,作者认为当前城市街道空间在设计上存在了诸多问题如建筑形式上的迷茫破坏了街道的连续性、对城市肌理的不尊重破坏了城市空间、城市中诸多的封闭小区割裂了城市的街道空间、对人的不尊重导致城市局部尺度失调等。

3、在《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中,作者提到了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可以从安全性、空间尺度、洁净程度、便捷工程、景观质量、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评析。

四、城市空间形态下的公共空间艺术分析研究

城市空间下的公共艺术通常是公共空间中的小品景观艺术、行道植被艺术管理、城市公园景观以及雕塑艺术等。公共艺术往往体现了城市的发展风格与走向。

1、在《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中,作者提炼出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存在物,既隐含着城市公共领域复杂的历史性和矛盾性,同时也用历史性和文化性构建和丰富着城市的文化。本书对公共艺术以及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和解释

2、在《公共艺术景观包围的城市》中,城市品格也在不断提升,规划者和设计者自身理念性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变革当中,人们的欣赏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也在逐步地发展当中。

五、城市空间规划的照明运用分析研究

在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城市照明以一种虚空间的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空间,给人们带来了不同色彩情感的空间体验。

在《光改变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实践》中,提到了功能与景观照明设施的布局共同构成了城市照明空间的布局结构。功能照明为城市提供了夜间景观背景,景观照明则凸显了城市夜间景观的形象。

如在《城市景观与光环境设计》中所提到的拉伊西奥灯网的设计,它既是一个单独的城市灯具,同时又是一个较大的系统。总之,优美的城市照明规划在城市空间的艺术设计中体现着城市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它将城市空间性质演绎出来,从一个侧面实现了服务于民的城市建设理念。

六、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标志建筑设计分析研究

这里所提到的是从城市发展来看的风格标志,像《城视:城市视觉笔记》中所说,新旧交融,土洋交汇对一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应恢复其本来面目对现在社会发展的回报则是令新的城市设计形成城市中的新旧交融,继而从各方面展现城市空间的形象。

城市的单独体态是凭借标志性建筑来完成的建筑是城市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建筑形象是城市的体态和容貌,是城市的性格和真实。它反映在与城市空间的交融之中,是城市空间思想的表达,包涵了城市规划中所固有白5i己忆与追求。

七、城市空间规划的尺度要素分析研究

规划有度讲的就是尺度的概念在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把握上要注重尺度与空间,以便能打造城市的舒适性,服务为民。

1、在《景观都市主义》中作者提到,通过在多个尺度上介入环境,坡道,可以在相应的建筑、景观和城市不同层次上对环境产生影响。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同样提到了规划尺度的问题景观中的尺度,无论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都已增大,这也是受现代社会发展所客观影响的设计体验。

八、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一座具有活力的城市是历史轨迹的美好延续。而城市空间设计是城市改善自身形象、提升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城市空间设计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及文化水平,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趣味性。在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上,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城市文化的灵魂要素。

参考文献

[1]单霓,郭嵘,卢军.开放空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张建海,卫红.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3]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李农.光改变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的探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城市空间景观设计篇10

基于当今国内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主,通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从道路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出发,结合使用者审美因素,从城市特色与景观设计相适性为重点,并通过对建筑、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方因素的考虑,提出设计中注入具有本城市自身空间意象与人文精神的景观节点,创造具有特殊风景、历史价值、具有地方性道路的艺术道路景观,使其成为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景观;城市形象;城市品质

一、道路景观设计的范畴

目前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解有很多种,一般认为城市景观设计是衔接城市空间设计和布局的桥梁。区别于其他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独立领域,在进行城市设计及城市道路设计的同时也相应要考虑进行城市道路设计,城市设计师应该对城市道路景观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有更好的理解,制定与城市空间设计的相应关系和原则。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就是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城市道路和周边建筑构筑环境相互关系的那一级设计,在实践上,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能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截然分开,从成果上看,最好将它作为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确定城市道路公共空间周围的构筑形式,决定各类景观在功能形态及象征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总体上城市道路设计主要考虑城市道路周围或道路与周边构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考虑由绿化和地形所限定的三维空间。

总体上,道路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自然的景物称为软质景观;二、人造的景物称为硬质景观;三、人与自然,通常就是指在道路上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行人的活动、车辆的流动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实践,了解道路景观从设计到施工的程序,通过设计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工艺学、社会学、资讯传播学等学科及其与文化及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在联系的研究,阐释文化及道路景观设计概念策划与设计的规律、探寻资讯多元整合的规律。

二、城市道路的性质

交通性城市道路一般是指以交通疏导为主的城市主干道和城市次干道等城市主“动脉”。城市中主要体现在供交通联络的环路与放射性道路。其一般担负着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的人流物流的运输,其交通流量大,通常路幅较宽。其景观特性除了要满足安全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和适合性以及可管理性以外,还因有人的需求而需要提供方便性,如公交车停靠站、座椅、垃圾箱等。道路形式的设计上,交通性为主的人车混杂型道路首先要考虑其安全性,将机动车与自行车隔离,由于考虑通行速度,多采用直线,在道路线型上不宜产生特色。其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对道路空间、尺度的把握,推敲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比例提升其形象。

生活性城市道路区别于以交通性为主的城市道路是采取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好生活性道路的空间环境。即便人车共存,车行需要服从于人行,道路空间环境要有利于人在其中活动。在街道形式设计上,城市生活性道路是以城市生活为主,因此它的场所感较强。街道空间形式的设计首先要满足活动内容的需要,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可以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如沿街附属空间的导入,弯曲、转折,采用对景、借景等来丰富空间景观。

三、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问题

许多地方规划者,企图在短期内迅速改变面貌,盲目克隆国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大面积“拆除”最能体现建设者们对城市景观建设热情。但势头很猛的拆除形式却也带来了对当地重要的人文一自然历史景观要素的破坏;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以上的种种现象都暴露出一个通病:缺乏中国文化的“生命线”。一个城市的特色有如一个人的个性,没有特色的城市就如没有个性的人一样,必然缺乏魅力。

四、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一)城市道路景观的地域差异

由于地理的自然差异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南北和东西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截然各异,东南方沿海的人口密集导致城市用地的紧张,充分利用城市用地满足道路交通的同时,营造更品位和人性的城市道路景观,体现了江南的秀美。西北的城市用地相对辽阔和较南方人口密度的略微,城市道路就相对宽广,道路景观略显大气。由于地域关系,各个城市的道路景观造景的元素也有所不同,如北方高大挺拔的行道树,南方热带雨林特有的造景树和景观灌木,又如城市充分突出了它的宗教地位,城市道路景观处处呈现了一种宗教的氛围,其道路景观具备一定的引导性和宗教特色的标识性,等等。

(二)城市道路景观的地势差异

有许多山城或地形高差大的城市里,城市本身就地形而言是从属地位在城市空间布局山岚作为主体的同时,城市道路也相应依山就势地设计,道路景观融合自然环境中,利用高差创造出别具特色的道路景观空间。城市道路景观要突出当地的人文与自然风格。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借助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来塑造城市道路空间环境,使其富有特色。如青岛地势的起伏,其城市道路结合高低错落的低矮房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对于城市而言,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一种自然分割界面,尤其是在湖边、江边和海边。

五、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途径

城市道路也受建筑的形状左右,或宽或窄、或自由弯曲或适当交叉。在城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广场是人们停下来的场所,而街道是一种线形的空间,广场是一个面,是一个相对道路属于静态的空间,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广场街道的设计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广场成为繁忙的城市道路空间的一个缓冲点,一个道路运行节奏的调节器。景观小品在设计中结合地方特色,使景观小品蕴涵着当地的人文民俗及自然风格,有声有色的喷泉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独特造景元素,在步行街的适当位置上设置喷泉可以吸引很多的行人。地面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步行道上,尤其是在街上最为让人停留的地方开辟一个场地供人们休憩和观赏,有更多的机会将人的视线引向地面。不同颜色的地面可以区分不同功能性质的道路,步行道或街区可以分段设计不同的图案,丰富道路景观设计。城市道路空间环境的好坏明显地反映在道路绿化的环境上,因为绿化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在城市道路景观中的比重和绿化的优劣程度反映了城市道路环境的质量水平。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凡是有必要满足人们生活和生态需求的空间就必须绿化起来,绿化不仅仅有其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可以在道路景观设计中,按照不同的需求营造别样的绿化景观和形态空间,改善环境,增加自然情趣等等。

六、道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外延道路景观设计范畴提升城市形象,创造个性化的城市道路景观给城市增添活力,实现空间整体环境给道路使用者愉悦,归根结底,在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当中,不但要继承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所提到的设计手法,也是要对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段进行理解并运用。结合我国古代的建筑、造园、手工艺等造物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人类视觉形象感觉感受出发,根据美学规律,从设计的视角研究出发,利用空间实体景观,创造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