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44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1

[关键词]构景手法;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造园活动,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囿与台结合所产生的就是意义上的园林,有证可查的就是商朝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朝时期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秦汉时期出现的苑囿以建筑布置为主,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为“湖海”,并在“湖海”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从此之后的园林建设又多了求仙的意图。汉武帝以秦代上林苑为基础,建成了一个广阔的山水园林,各类建筑物与建筑群散落其中,成为中国最大的风景园林。中国山水园林真正的兴盛是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舍宅为寺,从而也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园林。隋唐的文人士大夫把诗文画意融入园林建造之中,园林开始萌芽,园林艺术也呈现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私家园林因为诗文、绘画的影响以及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造园活动,呈现了很高的艺术品味。诗画为景,赋予了园林山水特别的情趣。宋代文人园林极为兴盛,皇家园林也开始受到私家园林的影响。明代由于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富庶,园林兴盛。到了清代,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均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时至今日所尚存的中国园林中,皇家园林开阔气派,私家园林曲折清幽,均是我们现代建筑学习的瑰宝。

一、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基本可以分为框景、漏景、借景、障景和抑景等。造园者可利用框景取得好的景色,从而在移步换景中得到美不胜收的游览感,而漏景手法则是使得游览者在一种自然而又巧合的回眸中获得动人景色的惊喜。有些园林占地面积不是很大,通过借景则可以获得园林尺度行的延伸。障景、抑景的效果则是达到一种欲扬先抑的效果,给予游览者一种身心的莫大惊喜。这些经典的构景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依旧遗留,并取得了良好的造景效果。

二、古典园林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及景观的设计师承于古典园林,而又有其自己的特点特色。首先,现在建筑受到容积率、用地红线等的限制,从而很少有特别大面积的景观与建筑相结合。其次,中国现代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亦受到欧美园林及建筑风格的影响,从而结合了许多西方的造园及建筑手法。下面通过举例进行说明。1.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景观特色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老先生的作品,其中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进步与对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的继承。首先,苏州博物馆利用建筑与地形的自然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院落式空间,在利用三角形拼接的建筑中营造了好的框景空间。同时它的庭院用水元素将整个空间组合起来,而水的应用是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中不可缺少的。其次,苏州博物馆中的水面面积并不大,但是一直延伸到建筑表皮为止,给人一种没有边界的浩淼之感,这也是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博物馆在水边植小的树木,面对辽阔的水面,更显得水面的开阔,这是一种园林中常用的对比手法。苏州博物馆在景观特色上体现了诗画结合的精神,白色墙壁上的山水写意画真可谓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体现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精髓。最后,建筑整体采用白色墙体,灰色屋顶,并利用颜色更深的黑条框进行建筑的提神,可谓是将这组建筑很好地融合入到了苏州古城区之中。2.京兆尹餐厅建造于北京雍和宫旁边的京兆尹餐厅,成功地结合了现代建筑的手法与中国古典建筑的手法,同时它的建筑内部的景观手法也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衣钵。京兆尹餐厅一入门就是在白色有灰边的墙上书写着京兆尹三个字,这种景观手法来源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的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而一入门口就是一片竹林,这种成片植树的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同时竹林也象征了餐厅的一种品格、格调。建筑入口处的负氧离子形成了云山雾绕的感觉,使得到来的客人仿佛置于仙境。这是种隐喻象征的手法,亦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手法。建筑内部由两个庭院组合而成,一个是开场的庭院,另一个是由封闭的玻璃罩封闭的庭院。庭院内部栽植了许多树木,坐在餐厅内部的人,可以透过一个个小窗,欣赏到不同的建筑景观,这是框景的手法。同时坐在建筑内部的人,可以透过一个庭院将建筑视线延伸到另一个庭院内。这种视线的延伸,是借景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大增加了建筑尺度的感觉,给人一种辽阔、气派的感觉。建筑内部有许多包间,每个包间都有不同的主题。走进包间,包间内部会绘制许多绘画作品,作品展示的正是包间的主题,这种景观手法如同古典园林建筑中的题词带来的效果。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在月夜到此感受的正是如诗如画的感觉,而京兆尹餐厅的绘画也会带给客人同样的感受。总体而言,这个建筑实例中运用了许多古典园林的建筑手法,而这个实例代表的是现在许多建筑景观的手法,可见古典园林的景观手法对现代景观的影响有多深远。

三、结语

古典园林的手法通过千年的传承与总结,在明清已经形成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研究古典园林造园与造景的手法,对于设计出富有现代感的园林景观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深深根植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因而描绘出了中国人对于景观与园林的向往。将古典的手法熟练的学习并加以应用,在现在的园林景观里会形成不一样的园林效果。它会赋予层次、根植文化、创造不凡,形成一步一景、步步不同、缤纷异彩的景观世界。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邱景亮,王骞.山水情结与景观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4-137.

[4]程人婷.论江南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5]刘娜,周磊.谈中国现代城市住宅区中式园林的景观设计[J].美术大观,2015(10):124.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2

关键词: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古典园林;现代园林;简析

1现代环境景观设计

现代环境观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导向,其主要倡导的是用更平实的态度和更长远的眼光为每一个城市建设一种和谐的现代环境景观。即城市的设计与规划要遵从自然,尊重人类,尊重地方特色、人文精神。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造园发展的必然结果。

2古典园林

2.1思想理念

古典园林受美学思想意识的影响,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属于美学意义的一种载体。虽然古典园林的构成是由自然景观与人工造园艺术的巧妙结合,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其美学思想主要还是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主要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法师自然”的艺术境界。

2.2功能布局

古典园林中建筑设计有两方面的作用,它既可以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又可以实现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a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

2.3造园手法

古典园林的素材主要有山、水、石、植物与建筑。通过这些元素的综合,创造出“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在景点设计方面,注重借与框、漏与藏、实与虚的布局,可以让人的视觉和整个景观联系在一起,使眼中的景观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3现代园林

3.1思想理念

现代园林设计主要强调的是理性与实践的作用,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从维理学角度出发。现代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几何构造的关系,是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

3.2功能布局

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受到西方维理思想意识的影响,其运用几何构造关系,将水体、建筑、花坛、草坪等进行布局,这种方式都是从整体效果出发的,追求的是对称布局。

3.3造园手法

现代园林的整体布局要在符合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以建筑为标准,确定主轴线。运用雕塑、建筑、植物及人工喷泉为主要造园要素,表达的手法理性而且直白。

4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融合

4.1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已逐渐被人们所遗弃,更加可惜的是很多经典的设计手法只有很少的设计师能够掌握。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的精髓是为我们更好的实现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将古典园林融合到现代园林是我国设计者传承和延续古典园林的历史责任。

4.2古典园林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由于西方造园理论的冲击,很多设计者设计出来的图纸上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几何构造的曲线,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强。但是,忽略了设计的尺度感,容易产生关系混乱的感觉,最终仅仅成为画框的作品。中国古典园林里有很多手法和表达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4.3现代园林的包容性

从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来看,现代园林设计是在提供传统的艺术审美的前提下,还肩负着对现代社会功能性需要和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保留、利用古典园林,从而传承古典园林文化,诠释新景观设计美学。现代园林要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综合在一起,产生形式上的冲突,摆脱传统的束缚,从单一的设计艺术形式走向多个风格派系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要融会贯通,古今结合、洋为中用,不断地探索科学严谨的新型设计理念,在遵从古典园林造景方法的前提下,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其长处,融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5结语

近些年,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对园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代园林在观念、体制、专业、设计理念、园林实践等等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国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注重的是现代园林的功能性与社会需要,忽视了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传承,由此我们应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根据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结合现代园林的功能性,才能建造出更加合理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3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设计

在国内,古典园林理论已发展成为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品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认为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另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快捷方式,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同时融汇贯通,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中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成就的。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建筑和园林设计,天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一代表人与自然本是同根同源的,不可分割的。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著名的皇家园林——北京的北海,早上金代,这里建立金中都时,就已经在玉华岛上建造离宫了。现在的北海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形态。北海多建园中园,如画舫斋、静心斋等。这些小园子是江南庭院式园林的翻版,皇家园囿其实是取自江南私家园林和自然山水风景,除了北海,还有颐和园的昆明湖,取自杭州的西湖,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取自浙江嘉兴的南湖烟雨楼,还有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取自无锡寄畅园,所以曾有一说为“江南园林甲天下”。在经过皇家御用工匠之手后,园林都处理的很具有艺术特色。以画舫斋为例,其中古柯庭一处,采用对称和非对称相结合的手法,使室内和室外空间虚实相同,左右均衡,曲直互通,其建筑空间的营造手法和艺术情趣确有独到之处。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借鉴

2.1造景元素——水景的应用

水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水景在高度提炼和概括自然水体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技巧。水体的聚散、开合、收放、曲直极有章法,正所谓“收之成溪涧,放之为湖海”。此外,它还极其注重水体的配合组景,重在表现其静态美,动也是静中之动势。

现代景观中的水景处理,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水景动态美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动态水景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现代景观设计大师们,已给我们做出了诸多精彩的示范。如著名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跌水为折线型错落排列,水瀑层层跌落,最终汇成十分壮观的大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水景,不失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经典之作。至于尺度巨大的水墙、水台阶,造型各异的音乐喷泉等,在我们的视野中更是随处可见。

2.2造景元素——山石的应用

山石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景之一,山石在园林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造景和实用两部分,可以与园林其他要素构成变化景致,弱化人工痕迹,增添自然情趣。

2.2.1深化园林意境

园林置石或使人感受到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或营造一种和谐氛围,满足人们渴望宁静,回归自然的愿望。

2.2.2点缀园林景色

山石与建筑相结合,可弱化建筑物僵硬的线条,使其复杂多变,常见的处理手法:踏跺、蹲配、抱角、镶隅、及粉壁置石。山石还常与植物组合配置,植物以柔和的线条弥补了山石冷若冰霜的气质。

2.2.3组织园林空间

利用山石组织空间具有自然和灵活的特点,还可与障景、对景、背景、框景、夹景结合使用。例如某些依山建筑的园林,常可部分地运用建筑、部分地利用较为陡峭的山坡或峭壁共同围合成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即使无天然地形可资利用,也可借人工堆叠的山石作为界面而与建筑相配合共同形成庭院空间。

2.2.4作为水池的驳岸。

追求自然曲折作为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贯穿于造园手法的一切方面。例如园林中的水池,一般都取不规则的形状,不仅如此,连池岸处理也务求曲折而忌平直。为此,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或使山与池相结合而形成“山池”。以山石做成驳岸既可加固岸基,但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而呈各种犬牙交错的形式。这样,在水、陆之间就似乎有了一种过渡,而不致产生突然、生硬的感觉。驳岸处理一般遵循:转折要自然;石块的大小和形状应搭配巧妙;要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并具有不规则的节奏感等原则。

2.3造景元素——植物的应用

植物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现园林风格,代表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处理手法如山姿雄浑,苍松翠柏;水态轻盈,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悬崖峭壁倒挂藤本;窗前月下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还有移竹当窗、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等等,寄托了丰富的情感遐想,这些设计手法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另外,植物独特的形态、色彩、芳香、声响、风韵之美成为观赏特性极为丰富的内容,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创造园林意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因此,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景观的设计主题和风格选择不同的植物,用以创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景观寓意。

2.4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扬除上述设计理念和手法外,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则是上述借鉴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内涵部分。中国现代居住建筑风格要表达的内涵实际上就是“意境”二字。传统的中国园林是文人造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都十分强调其中的意境,而中国古典园林更是诗画意境的延伸。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所有手法,包括空间、视线、植物、小品、水体等等都是为了表达各种意境,所表达的意境是造园的立意、主题、品种和情趣的集中体现。因此,现代中国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是要在注重舒适、开放和生态的同时,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体现中国文化的神韵,以增强居住空间的艺术感,提高整个居住场所的文化品位。这种开放性的设计格局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营造中是比较普遍的,从本质上说,这种手法已经完全超越了古典园林的手法,或者说是借鉴了国外的造园手法。

三、结束语

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和运用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发展。我们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现代景观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因景生境,无所不在的人居美好环境将是景观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参考文献

[1]许启伟.论诗情画意在现代园林中的体现[J].新闻爱好者,2010,(3).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4

   自然重构,具体指既要做到“效法自然”,又要对自然进行新的诠释,甚至要做到古典园林所提倡的“高于自然”。自然重现,意指现代都市远离自然的趋势逐渐增强,为了满足人们这种靠近大自然的需求,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应将自然重现得到切实体现。自然重构与自然重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同时出现,是古典园林的自然观营造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所以,“效法自然”的自然观营造理念为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建筑提供了可能,现代景观设计不仅要吸收西方的现代美,更要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美,将两者有机结合,再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便是现代景观设计要走的创新之路。

   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手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在古典园林中取得了优秀的成果,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充分运用我国传统的意境营造手法为现代景观的设计服务。以下是我国古典园林常用的几种意境营造手法。

   1因地制宜。这是意境营造最基本的手法,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会造成人们的精神属性与自然属性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域景观所需意境的特征,进而有效解决了景观设计雷同的问题。

   2欲露先藏。这是我国古典园林最常用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较重要的一种手法。该手法一般较易掌握与实现,在现代景观中使用概率较高,且是使景观达到移步换景效果的前提条件。

   3植物造景。意指植物会随着季节而变化,景观中的景也要做到随着季节变换,这是进行景观创造、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现代景观的设计时,可结合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法进行设计,对营造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曲径通幽。实际是欲露先藏,先通过藏把美景隐藏起来,待继续行进才发现美的所在。曲径通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惯用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取得较高效果的手法之一。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5

关键词:居住空间;景观设计;古典园林

1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1.1追求神韵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山水植被为基本要素,其中,以自然的山水为根本,植物为点缀。但并不是简单按比例仿制这些景观要素的自然形态,而是人为的加工、调整、剪裁、结合,以追求“一峰山太华千岳,一勺水江湖万里”的神韵境界。

1.2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而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所创造的美妙意境,这也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3建筑与美学的结合

园林艺术起源于先秦,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将物质生活条件同对自然环境的精神审美结合起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始大量修建行宫别苑和亭台水榭,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人工修建的亭台楼阁把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修饰的更具民族色彩和民族精神,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2古典造园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2.1灵感源泉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其设计思想更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典范,是设计师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高超造园手段,将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组合,形成源于自然环境,又高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2.2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国内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案例加以深入研究,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加以运用,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味道”的风景园林景观作品。园林景观艺术是直观体验性艺术,观赏者无需接受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同时,这种直观艺术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使观赏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3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3.1不尊重自然环境

许多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对景观的功能性考虑不足,注重表现外表的美观。某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表面的气势和美观效果,达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不惜重金做面子活,为此增加了成本,加重了购房者的资金支出,也使得后期的物业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3.2缺乏神韵

现代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设置的休闲活动空间充足,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场地、休闲步道等,这些空间普遍尺度较大,且多以铺装为主,相对缺乏可供好友休闲小憩的私密空间。

3.3施工时间短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传统建造技术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式的快速施工技术所淘汰,当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使得传统建造技术开始失传,其精髓更难以再现。现代居住小区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台水榭,虽然形似,却没有了木材的生动,传统工艺的风采不复存在。

4传统造园艺术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4.1理解古典园林的内涵

要设计具有中国元素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不能完全依赖新技术、新材料,更不能对现代西方园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

4.2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尊重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核心精髓,采用尊重生态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以自然景致为主,强调设计师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现。

4.3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依山林而建,通过借景、比喻等方法将园内景观和周围自然生态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渗透,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设计师将视域作为设计范围,以地平线为空间参照,突出与本地区景观的融合。这与古典造园手法中追求无限想象的外延空间理念是一致的。

5结语

在新的社会生产环境下,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要实现新的功能要求,应当着力学习,继承古典园林的精妙,而不是简单的对形式进行模仿,更不是用简单的工艺手段,制作简化的经典元素。这样不仅是对创造力的约束,也是对古典园林形式的人为视觉混淆,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损害。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自然;朴素

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2、造景表达方法

中国人崇尚的是“师法自然”的园林理念,“诗情画意”的园林理法,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与自然的融合,展现自然之美,而所追求的是深邃的意境。

2.1小中见大

不论中西方园林,视觉表现都是一个重点的方向,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以有限的面积来营造出无限的空间,引人无限的遐想。所谓“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便是中国园林典型的象征手法。一山一水体现出来的都是无尽的意境。

2.2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着重表现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讲究的是诗情画意的韵律节奏,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山石、林泉、溪水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素材,通过一定手法的组合安排,位置的错落,营造出所要表达出来的自然含蓄浪漫的空间氛围

3、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给人以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利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语言,如散点布局、环形游线、动态景观、巧于因借等,为追求真山真水的意境,在园林的整体布局上偏重主体结构及宏大的气势。巧妙地运用水、石、花木、建筑来构景布局,采用“巧于借景”,“花街铺石”及“漏窗透影”等手法,突破空间,讲究景深和层次,注重意境的创造。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回味。

3.1筑山理水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再现山水的自然美,不落人工斧凿的痕迹。如何堆山叠石,如何筑山理水是古典园林别讲究的,中国山水画讲究“得势为主”,因而园林布局中要有气势,不单调赋予变化,就要有轻重、高低、虚实、静动的对比。山石为重、实、静,水、云雾为轻、虚、动,把山与水恰当地结合起来,使山有一种灵动的气势,使水有漫延的神态,则水之轻、虚、柔更能衬托出山石的坚硬、凝重,水之动必更见山之静,达到气韵生动的景观效果。山石赋予景观深层含义。

3.2亭台楼阁

山,水,植物,建筑,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想要营造出曲径通幽,婉转含蓄的空间氛围,亭台楼阁等中式的构筑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构筑物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空间的构造与氛围的渲染是点睛之笔。对于较大的水面,利用堤,岛,亭,桥,廊等实体来分隔;园中建亭多与走廊相连,依壁而建,可坐歇欣赏,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做点景之用。

3.2季相造景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的景观。园林四季的变化是大多诗人大家的灵感来源,所以在造景时利用植物等有季节性变化的对象来将园林中的景观营造不同季节的效果变化,不同的季节,植物的色彩形态表现各异,从而园林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在配植方式,利用色彩的变化、过渡,实现园林景观的色彩构图。

4、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城市加速发展,生活快节奏的形势下,传统古典园林有些方面已不符合当代人的需求,这就要求现代的园林即要传承传统古典园林的精髓,又要复合都市人的审美要求,增强园林的现代感,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融合在城市当中,让景观从形式上与城市的氛围节奏相融合,协调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上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论在设计理念,设计手法,意境体现,都是现代园林所需要借鉴的,园林体现的不仅是一个景观空间,更是现代人接近自然的一个方式。要在园林中不仅要美观,更重要的是对意境的一个体现,让人在园林的景观空间中得到一个真正的心灵上的放松,让园林景观的设计更有意义内涵。

5、苏州拙政园案例分析

苏州拙政园在中国古典园林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整个园子山清水广,竹木掩映,建筑得宜。园分为中园、东园、西园、三个园区,依据水体、路径、廊架、和主体建筑来分割空间,为了在有限的园区面积内赋予丰富变化的风景,设计当中把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了琢磨与推敲,“屏蔽而通,欲扬先抑,欲藏先露,欲放先收”的原则,来把最美的景色藏与隐蔽幽深之处,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并求得意境之深邃。建筑方面风格独特,构思巧妙,以亭的变化居多,形式不一,疏密关系强烈。植被变化也是四季不同,让人们置身园中在不同时间都能有不同的体会。

结语

传统古典园林旧的园林形式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必定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继承与创新是园林艺术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并不是完全的照搬,古有古的韵律,今有今的节奏,惟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部分、结合如今的发展,勇于创新、融贯古今、博采众长,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马爱民.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浅析.

[3]陈从周.《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19.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7

随着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的提高,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传承和发扬,甚至于快要丧失于生活中。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呼吁广大华人同胞,尊重中国古典设计,发扬中国古典设计。这些人中,不乏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甚至还有老师、学生以及普通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份特殊的瑰宝,其中的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运用甚为广泛。

关键词:

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古典元素运用;设计手法

1现代园林中运用古典的设计手法收效甚好

1.1古典园林的美感性设计

从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可以看出中国的古建筑历来都是以木质结构为主,其中的砖、瓦、石等都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中国的古建筑单独个体以垂直堆积为主,巧妙的设计,突出的是层次感。例如在苏州多地的园林建筑中,多是以阁楼居多,建筑层次感强。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注重风景,以及观看上的舒服感,并且中国古典园林采用较多的植物衬托,将整个院落显得接近大自然,有一种不出门便将全世界尽收眼中之感,这是现代园林设计望尘莫及的。

1.2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意境上的美感

中国的古典建筑设计风格与中国画风格极为相似,都是以写意为主,重在创造一种意境。这种意境美的创造不依赖于园林空间和范围,只是简单的一个小院落就足以把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上的美显露无遗。同时,古典园林不是为某个人或某个方面设计产生的,而是针对与一个特定的欣赏人群,在一定的思想感情下触景生情的。中国古人经常寄情以物,所以在园林设计中也会自然地将园林的景观与感情交织,创造出一个不在其中难感其意的特殊意境美。古代时期的诗人词人最注重的正是这种思想上得到升华的意境,追求的也正是情景交融的作诗前景。要不然怎会有一首首感人肺腑的写景诗,供后人观赏借鉴呢。意境上的美感用得最多的当属亭台楼阁和水榭,而且对称布局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将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建筑自身功能和艺术意境相结合,并据需求形成强烈的中轴线对称空间艺术格局。此外,水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水包围陆地形成小岛,并在小岛上设计亭台楼阁、种植垂柳,营造出一种山水呼应、人与自然融合之感。

1.3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设计思想

一个历史朝代的人文历史,以及当时的哲学思想,在特定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都能得到印证。天人合一,这是历朝历代都奉行的哲学思想。语文课堂上也见识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极致极美,各种诗篇将其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园地惟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古人就是如此追求意境,追求高雅的生活,无论何时,都有一种置身于大自然美景之感,更甚者有融入景观之感。中国古典园林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用自然山水的原始状态,来表现园林之美,更大程度上是高度概括和艺术化自然,从而达到出自自然却高于自然的结果,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了。我们最常用的天人合一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地建设廊(常用的为木质走廊)、桥(与水结合,形成小桥流水之感)、亭、殿、宇和楼台,大面积用水也是其中一大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颐和园,因此被誉为“人间天堂”。

2现代园林运用古典的设计方法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相辅相成,水融,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应用与现代园林中,这种设计手法使观者眼前一亮。把古代山水风景的优美融入现代园林的建筑风格中,既不会显现出现代园林的孤独感,又不会显得累赘。古典园林的各种组景的手法有十几种之多,如: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等。框景顾名思义,就是将园林景色框在一个假象的相框中,呈现一种画的感觉。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是很常见的。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而建,会有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借景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若将古典设计手法加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现代园林一下变得生机盎然,不再是一栋栋死气沉沉的建筑了。这样结合,从外看去,庄严又不失美景,由外入内,人景交融,寓景于情,此乃一完美的建筑园林。在如今的建筑中,西方建筑风格盛行,忘记了中国最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美轮美奂,全方位的展现整座园林的美,现在的人们却早已忘记了那时代的建筑设计,只是一味地追求潮流,殊不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奥妙之处。现如今,迫切希望的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设计与现代设计相融,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得以源远流长,相信这是每个中国人民心中殷切渴望的。

3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应不断发展前进,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懂得取舍

3.1留其营造意境之处,弃其片面的,不适应现代的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上,对于意境的方面表现的恰到好处,既有情又有景,情景交融,是现代园林设计中缺少的部分,将古典园林设计思想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特殊的效果,但是,随意使用势必也会有不当之处。若单纯的用古典园林的家居风格来装饰现代园林,肯定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的,但是若将两者有效结合,拿捏好取舍比能起到良好的观赏效果。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美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发扬,但其与现代园林设计冲突之处,也要舍弃,真正意义上做到完美结合。人与大自然相互结合,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应该要学习古典园林设计的地方。以人为中心,创造一种家即是自然,自然也是家的意境感受。

3.2留其设计上的层次感,弃其材质上的选取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上采用上,中,下的结构,将整个建筑的设计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富有鲜明的层次感,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设计再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古典园林设计的层次感加上现代园林设计的色彩感,完美结合,整个呈现一种和谐,让人过目难忘之感。但古典园林在取材方面,多选用木材,石材,砖,瓦之类,与现代的取材有很大的区别。若将这些材质加入会显得不伦不类,所以适当舍弃古典园林在材质上的选取,不失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留弃兼容,既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更把现在园林设计的美衬托的更加突出,相信会在各个方面带来不小的震撼的。在参与设计的格林梦水乡公园园林设计工作中,大量使用水与陆地的结合,主要使用的古典园林设计元素有石桥、亭台、石雕和木门。此公园位于城市边缘,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和景观功能,公园内部由水流环绕,使公园整体形成一个被水流隔离的孤岛态势,再衬以大量垂柳和亭台、石桥。公园分为前后门,都为木质结构,并衬以少数民族雕花,门上铺设琉璃瓦保护木质结构门,也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进入后门后,即可见到入园的石桥,连接被流水分离开来的园内园外,园内的湖水被陆地分割为三大块,在两个湖内都种上荷花,另一湖内制造一小岛,并在小岛边沿栽种大量垂柳。在公园之中散落着一些亭台,以供行人休息观景使用,并在其中雕刻和绘制由当地文化气息的内容。此外,小岛与陆地之间以及陆地与陆地之间的连接都通过石拱桥实现。公园前门与后门的设计呈对称结构,但前门更为宏伟宽大。在细节方面的处理还有桥上和湖边人行道石栏杆的设计,都雕刻成圆形与方形的形状,人行道则以鹅卵石铺设。

4结语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8

关键词:河北省古典园林;生态思想;现代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171-001

城市是现代人生活的所在。生态文明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客观要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很多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河北省现存的古典园林为数不少,有像避暑山庄、保定莲池这样的传世佳作,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在建造理念上所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这些都对当今的生态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启示。

一、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对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古典园林中大量引入真山真水,花卉树木,成为园林的精华所在。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像古典园林那样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必然的。

二、创作古典园林的思维方式对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师法自然”是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虽由人造,宛自天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正是以这种思维方式作为造园的依据。在造园过程中,一方面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有山依山、有水靠水,充分利用自然美景;另一方面,取其精华,对自然美加以升华,按自然风景的形成规律来造园,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力求使人造的园林具有自然神韵。深入自然、熟悉自然应是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出发点。在高度现代化的都市环境中,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不仅要全力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还要运用各种现代的科学手法,将自然环境重新加以升华,达到尽善尽美、巧夺天工的理想境地。在遵从自然、节约自然资源、保留地方特色的原则上,完美重现自然,同时又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更适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

三、古典园林中设计技巧对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古典园林从空间布置到叠山理水都有许多杰出作品。如何借景生情;如何组景布局,如何小中见大,都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

1.空间设计

古典园林空间是融合实物和园林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于一体的富有生命力,彰显自然美的景观。古典园林空间的塑造讲究空间层次的布局,强调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景异。能创造特色空间和同一空间,单是基本的组景手法,就有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夹景、分景、点景……等十几种不一而足。因此,借鉴古典园林在空间上的处理方法,注重空间和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对城市规划来说相当重要。城市既是开放型公共空间,也是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生态系统。

2.植物配置

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遵循本土化原则,还常常赋花木以人性,用植物比德,将植物人性化,人格化,这也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被赋予了美好的品格象征:如牡丹的富贵大气、梅花的坚强高洁,还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桃树吉利辟邪、莲花的洁白自爱等等,都为大家所认同。在都市规划设计中也应注意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予草木以情趣,使人们更乐于享受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使当代城市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3.因地制宜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因地就势、因势利导,对用地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力求与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尽量保持原态地貌,高效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减少人工层次而注重自然环境设计。同时,要使设计的环境与生活功能、美的形式与内在的文化全面地融合,这正是建造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四、古典园林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1.古典园林多文化交融的艺术形式的启示

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类艺术,是书法、绘画、诗歌、戏曲等多种艺术的集合体。可以这样说,古典园林的繁荣不仅仅是园林艺术的繁荣,也是书法、绘画、诗歌、戏曲等艺术的繁荣。最初的古典园林不具有这些文化内涵,随着古典园林的不断发展,其他种类的艺术元素逐步融入园林艺术之中,逐渐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发展成熟后的古典园林,诗歌、绘画等文化与园林艺术结合得相当完美,它们已经内化为古典园林的一部分。不仅诗歌作品、绘画作品被直接纳入园林之中,而且诗歌理论、绘画理论也都被借鉴到园林创作中去。从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来看,我们会发现园林艺术与绘画等艺术是和谐统一的。

2.古典园林精神价值的体现方式的启示

意境是古典园林艺术创造和鉴赏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是造园者个人价值取向的体现。空间只有与一定的城市文化结合起来,才会有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属性。城市是物质与人类精神活动叠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人最有意义的空间。城市的设计就应挖掘整合城市独特的文化。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9

关键词:古典私家园林;禅文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1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与文人的禅宗思想

弥漫着浓浓书卷气息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书写着文人内心平淡、幽远的宁静生活。文人们将自己的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园林景观的塑造之中,并融入山水画理论中的三大社会哲学思想。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乐以忘忧”的积极入世精神,而道家思想主张的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更像是补儒家之不足。就此看来,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更像是满足观赏者的愉悦之情。在佛教与道、儒思想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计成早将“刹宇隐环窗”一景写进书中,将世俗园林景观设计与佛寺园景观结合,在园林设计中加入有关佛教文化的元素,由此相得益彰,体现出佛教精神和美学价值,营造出新的园林艺术氛围。而禅文化本身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文化,甚至可以说,禅文化来源于佛教文化,如今已发展为一种有着完善体系的哲学。禅宗思想使人们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体会世间万物,文人士大夫们将它融入园林创作中,倾向于在有限的空间形态中求得一己性情的自然,构建出内心精神的无限天地。在现代园林中引入禅文化着重表现自由、豁达的心境,弱化了其肃穆的宗教氛围,打造出一个以禅文化为核心的环境,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可观、可游、可感悟的园林。

2从园林景观的构造品禅文化

受禅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形式主要有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的布置严格遵守着伽蓝布局,在氛围渲染上强调威严、肃穆的气息,宗教意味浓厚;私家园林则采用自然布局的方式,园林中没有很多宗教建筑,而是把禅的精神隐喻于山水之中。自秦汉私家园林造园之风兴起,文人士大夫们也开始崇尚自然,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来寄情于山水,通过叠山、理水的手法,在园林有限的布景中体现无限深远的空间,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造园者不再刻意去模拟和简单地复制园林景观,而是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禅境。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在布局、色彩和造型方面都力求与环境相地合宜,同时还要考量与叠山、引水、植物配置等各要素互相协调,融为一体,通过对空间的营造来体现园林空灵的禅意。造园者依靠对自然的感悟创造虽有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周维权曾提到,中国古典园林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状态,而是通过不同的手法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心灵感受。

3禅文化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禅意所营造的以静谧、素雅为代名词的公共空间让景观不只是空间的平面构成。禅意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利用我们身边很多的自然要素,其目的就是达到景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古人在禅意思想的影响下,将自然山水与建筑有机组合在一起,在其禅意的营造上推崇“空”中顿悟的思想,十分注重通过空间来烘托空灵的禅意,并利用园林中的山水和植物比拟园中无限的空间,使游园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从而产生共鸣。园子的限定性越小,游园者的内心灵动性就越大,往往越简单的设计,越能够有更大限度的发展空间。在现代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围墙,被雨水冲刷过的浓淡不一的墙面,日积月累,变幻出最富深意而又浑然天成的立体山水画。可以看出,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园林强调运用简朴的材料,通过简洁的方式去营造宁静与顿悟的意境。这种意境在其构造上表现的简单而抽象,更加注重使用现代感的线条,结合观赏者的心境和诗情画意进行布置。如今,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新工艺让园林景观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变幻丰富的园林失去了其原本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朴素、淡雅的材料透出的气韵才能让我们静心于自然之中,例如青石、青砖、青瓦、原木、白灰墙面、清水混泥土、砖雕、石雕、花岗岩、文化石等,我们运用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气息,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够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禅意空间本生的古朴、宁静就是通过这些材质体现出来,身处自然材质之中,我们仿佛也能够得到心灵的平静。

4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如今,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对人文的关怀,景观创作日益表现出对形式的过分强调。过多地运用技术、手段,导致整个设计华而不实,降低了景观设计的价值。现代园林的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去模仿古典园林的精美,也不能单纯地拼凑、混搭各个时期的建园特色,而应该从新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灵感,学习古典园林中对景致、对建筑、对人文关怀的艺术手法。现代园林在其功能上,除了要继承与发扬传统禅意园林典雅的意境,还需要更为细致地考虑人性化的设计和生态设计。随着生态化意识的提出,传统园林中的“师法自然”原则重新被重视,特别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对光、风和水的巧妙运用。日本枯山水就是典型的以隐喻的手法将水的某些特质提炼出来,用白沙配以石头,然后用植物点缀,对自然景观进行缩化,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营造出一种静寂与永恒的禅宗之境。营造禅意空间的目的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思考、静养的环境,禅意空间既不像古典园林那样古香古色,也不像寺庙园林那样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它存在于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就必须要符合现代景观的审美需求。现代园林以禅宗理念为指导,借鉴其反映出来的设计思想、生态观和价值观,运用现代主义的外在形式和构成手法,从古典园林的理念中找到适合当前发展的精华要素,不拘泥于古法,又能从中吸取更多精髓,来更好地推动现代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周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J].中国园林,2005(4).

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篇1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它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内涵表现了中国园林的精髓。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古代诗画

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

中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在周文王的统治时期就已经有了宫殿建筑活动。传统古典园林艺术与古典诗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如同诗歌绘画一样,有着其深远的意境。

古典园林,在辞海中的定义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参观休息的景区,在一定时间内被认为是正宗的园林或园林的典范。而一个好的中式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运用自然景观和人造事物营造一个好的意境氛围。这样的意境氛围的体现与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从早期的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到唐宋时期的王维、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艺术家、文学家同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正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体现出物我相忘,悠然自在,静穆淡远的氛围。

二、意境的营造手法

(一)“虚”“实”相生

“象存境中、境生象外”是园林艺术中审美意境的主旨,渗透着整体布局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即人造事物和自然景观的空间,又是“虚”的即心灵的空间,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营造出令人品味不尽的美的境界。相对于“物”,指的则是包含在境象中的“意”,而相对于“人”,则指的是对主体的情思。“实”和“虚”,也并不一定指的是具体客观的存在的事物,而应当是包括了精神内容在内的的“实”的存在。

(二)情景相融,寄情于景

意境的主要营造手法就是将园中主体的情与自然的景合二为一,达到情景相融的境界,取得寄情于景的效果。在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中可以看出,亭台楼阁桥等主体建筑物都被虚化,不被纳入“实”的部分。反而,在画面中的自然山水景色留出虚实,进而表现出整体画面的层次感。因此,作为园中的实体建筑物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的虚空。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通望周博,以畅远情”,让人在“空虚”的氛围中融合吸收了它,并能更好的营造出更加广阔的令人遐想的空间,再创造出新奇各异、拥有独特味道的美的享受。

三、运用空间经营的特殊表现手法

(一)开阔视野――敞景

能给人伸展的视线的感受,有突然之感觉以及深入场景层次的作用。以范仲淹登岳阳楼而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思绪,进而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千古名句。由此可见,这种宽阔的场景能对人的思想能起到一种净化作用,甚至是升华作用。

(二)层次丰富――分景

如果要使景物具有引导有人观赏的作用,那么空间、景物所表达的的视觉效果和意境制造,就要含蓄有致,一定不能一目了然。而分景就是打破这一览无余的做好方法。它根据视觉空间的表现原理,将景区按一定方式分配和规划,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手法。

(三)引人瞩目――框景

框景就是指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在其中,使空间景色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的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园冶》中说:“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李渔也谈于室内设“尺幅窗”或“无心窗”以收室外佳景,也是框景的应用。

(四)含蓄撩人――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

(五)奥妙无穷――借景

延伸空间的手法即是通常所说的直接借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其名著《园治》中就出了借景的概念。借景的原则即“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阐明了借景不应该是无所选择的,无目的的,盲目的延伸。借景可以有效地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增加空间的深度,可以营造出空间扩大的视觉效果,促成空间的虚与实、疏与密、明与暗的变化对比,巧妙的衔接了内外的空间,同时还丰富了景观的内容和意境,增强了整体的气氛和情趣。

四、运用匾额等装饰表现园林意境氛围

园林景观意境气氛的营造,经常需要借用诗句或完整楹联来破题。这种方式很能引起参观者游玩者的联想。如“沧浪亭”的亭柱上刻有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体现出山林的勃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园中自然山水充盈的活力。又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这座亭子建立在湖中的小岛上。夏日,这里碧树参天,灌木丛生,亭子的匾额题款写着“山花野乌之间”,亭柱上的对联则是“蝉噪林愈静”和“鸟鸣山更幽”,简单的几句诗词使得亭子于周遭的自然景观融合的浑然天成,更进一步烘托出整个大环境的幽深、宁静的氛围。园中景象,就是因为有了诗文的启发,才能引起游玩者和参观者的翩翩联想,产生“画外之音”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表现手法,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而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即所谓的“景有尽而意无穷”。对于造园者来说,这种生动感人的意境,乃是来自于造园家们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汗水的结果,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一点也不为过。在造园手法上不仅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多方面结合,还是源于生活而敢于生活的艺术产物。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它赋予了园林艺术的灵魂,进而促成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周谷城,(1898~1996),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

②李渔,1963年出生于湖南,当代视觉设计艺术家。

参考文献:

[1]陈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J].北京:北京建筑工程院学报,2001.

[2]吴瑞.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

[3]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