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篇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53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规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发育成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这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条件提出的要求。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而这也是能否成功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关键。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逐步渗透,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能使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为我所用。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发现,有的作品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作品引导学生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还有的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举例来说,《富饶的西沙群岛》、《草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狼牙山五壮士》、《十里长街送总理》表达了对革命伟人以及人民英雄的尊敬。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蕴含深厚思想感情的文章,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2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为学生营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当学生面对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时,身心会更加放松、思维也会更活跃,积极思考和提问,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品质。当学习《母鸡》这篇文章时,笔者提出问题:“作者最初对母鸡的感情是讨厌,可是后来转变为不敢讨厌,我们仔细想一想会什么作者的心理会出现变化呢?我们讨论一下,好吗?”教师在这里使用了“我们”一词,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学生感到老师很平易近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从而更愿意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讨论”一词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以及好胜心理,使学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使用了“好吗“一词,用一种近乎商量的语气使学生沉浸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状态中,他们不会担心问题答案是否正确,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答案错误而遭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嘲笑,在这样一种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积极参加讨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一步步接近答案后,所有参与的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将来的学习中。

3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情感教学心理学》这本书中,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卢家楣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这样才会出现师生情感交融的局面,构建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力为学生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目的是拉近教材与小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近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品会。当学习《再见,亲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一边用多媒体播放车轮转动,火车开动的场景,一边满怀深情地朗诵:“车轮滚滚,列车远去,载走的是人,载不走的是情。一边是志愿军,一边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声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成了一句话————”,全体学生一齐跟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教师和学生都会在沉浸在离别的深情中,双方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和平的、正义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思想感情与教材中人物融为一体,从而对教材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另外,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心理。

4加强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

4.1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不会因为担心语病而不敢张嘴说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加演讲或朗读,以减少当众发言的压力。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演讲潜力,只要为学生提供公开发表言论的机会,学生就可以通过讲演表达情感、宣泄情绪。

4.2为学生布置宣泄情感的半命题或全命题作文。

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可以宣泄情感的作文,如《妈妈,我想对您说》、《愉快的一天》等。教师要培养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永远保持开朗、活泼的健康心理状态。这样做也便于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很多种,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探索、不断挖掘更多的有效方法。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的作用,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丽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9).

[2]李月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2

一、改善人际关系,优化心理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要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要处处体现出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个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其次,要建立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顺着人全面发展的需要,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同桌互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建立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利于优化心理环境,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准确把握教材,发掘心育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1.丰富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时代感强,是丰富学生情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好教材。如,《灯光》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向往奥运》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教育;《詹天佑》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将相和》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好教材;《卖火柴的小女孩》重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鲁宾孙漂流记》体现了鲁宾孙挑战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有序思维训练

教师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草船借箭》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詹天佑》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课文。

3.正确对待挫折

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就是对待挫折的最好态度。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做合理的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提出努力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必胜的信心,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4.典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经验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成功心理教育。如,在《向往奥运》一文中,我国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申奥成功;《草船借箭》,诸葛亮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周瑜的暗算;《鲁宾孙漂流记》,鲁宾逊克服住房、食物、孤独、寂寞等困难,终于返回现代文明等,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成功心理教育的好例子。

三、参与学习过程,做主动学习者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这不但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时,可以渗透“选定起跑线,从小事做起”“当好自己的舵手,到达理想的彼岸”等有关“自我心理”的教育和“选准学习目标,走稳学习之路”的有关“学习心理”的教育。

学生自学时,可以渗透“困难和挫折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用毅力战胜困难”等有关“个性心理”的教育。

在讨论交流时,可以渗透交友的“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他”“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你就怎么对待他”的有关“人际心理”的教育和“团结合作力量大”等有关“合作心理”教育以及“言之有礼是美”“言之有理也是美”的有关“审美心理”的教育。

在评价时,让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互评时,可以使学生正确评价别人。通过肯定成绩,可以培养学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永远保持进取心”“自我激励,我能成功”的成功心理素质。

此外,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考试时,事先让学生知道考试的时间,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跟学生商量考试的时间和形式,这样可以缓解考试的心理焦虑。

四、培养成功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有关实验证明,成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它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变量。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

1.多作肯定性评价。在语文课堂中,有经验的老师总能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指出其努力方向,使学生既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又明确应该如何做。

2.多树立示范性榜样。树立榜样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表扬、作业展示等。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俞国良教授说过:“心理问题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就好像煮饺子,饺子熟了自然就会浮起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孩子长期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学生就会在学习和精神上负担愈来愈重,孩子在心理上就会出现异常。那么,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很简单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让小学生的身心充分地得到健康发展,单纯靠心理辅导课是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更谈不上真正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科老师务必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科内容相结合,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上,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们就更要充分地加以利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各科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自然地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一种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渗透的时候务必要从两点考虑:(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课堂上良好的氛围本身就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例如,教师以自身的言行示范着对同学、家长以及同事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就会在这种身教中学会尊重他人。(2)找准与课本的结合点。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每一个老师都是新鲜的,我们没有过多的经验可循,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做好备课,找准学科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如,在教授《诚实的孩子》时,我们灌输学生要诚实守信,学习《爱迪生》的时候就教育学生爱科学,耐挫折,坚持的信念。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充

分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老师和学生在一个彼此了解和相互接纳的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同时,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人格;渗透;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应该是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热烈与深沉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对图像、图表、音响内容的了解,以及色彩的烘托等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抓住有利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撼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习作为宣泄,保持阳光心态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5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健康人格;情感体验;行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3.3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3.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3.3.2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3.4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一、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愉快接受教师身分。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各项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2、改善自身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3、提高承受焦虑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均是承受教育焦虑能力较弱的表现。

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5、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虽然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6、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二、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接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背景。

2、师生共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3、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

三、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7

摘要: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小学教育真正优化成素质教育。为此,我们要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从学习动机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是组织和调节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太深,而是在学习中存在“畏惧困难”的心理障碍。引用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一句话:“人活于天地之间,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容易,如果你果真把它们当成了困难,就失去了发展自我的机会。人应该把困难当成机遇,当成是超越自我的机遇。每当你战胜了困难,就会感到自我的强大,就会感觉到一个新的自我。”所以激发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克服困难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三、善于赏识,树立自信心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性学生,对个别性格、行为独特的学生具体的做法是要善于赏识,树立其自信心。自信,在心理素质中占第一位,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有了一定的勇气,思维和语言的过程就会进入平稳、正常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中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我问:“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黄盖使用的计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出了一场大讨论,一个很腼腆很胆小的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他回答,他的回答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有了这次经历,这个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从此克服了以前回答问题时容易紧张的心理障碍。

四、运用作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的心理又不成熟,常会产生诸多莫名的躁动。教师如果引导得当,注意开辟学生情绪宣泄的通道,既可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又可帮助学生释放郁结于心的烦恼、焦虑及种种躁动情绪,保持健康心态。从而,作文便成了学生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这件事我很后悔》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宣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五、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其个人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在教学《“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时,注意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只有从小事的点点滴滴开始积累,才能成就大事;理想再崇高、再伟大,如果不从小事做起,是无法获得成功的。一滴水不能把石头击穿。但是,要是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再坚硬的石头也会被击穿。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确立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片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像春雨润物那样去滋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闫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1).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狠抓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优秀能力要从小培养,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头戏。家长的溺爱娇宠,课业负担中,升学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小学语文教师担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为帮助学生形成美好优秀的品格、正确的三观,必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利用好教育工具

1.利用教材

教材是工具,小学教材是诸多学者专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静心编撰的,符合他们的心理,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教材汇聚了知识精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各种道德礼仪文化等都通过教材文章来传播。所以,教材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好帮手,老师应充分将教材应用于教学,只有理论知识学扎实了,才能为心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打下坚固的基础。

2.利用课堂

课堂是平台。小学生精力充沛,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生动活泼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课堂环境要轻松、和谐,让学生乐于参与互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教师死板的上课或是在提问时给学生很大心理压力,是学生最害怕反感的,不能培养学习兴趣,只会降低学习热情,恰当的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等教学手段,不但有趣,而且让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增进集体友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开朗积极的好性格。比如情景模仿、演小品,甚至在有必要时,带学生到户外多接触大自然,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等。

二、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写作

写作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法宝,作文是生活、知识、情感的折射工具,有利于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状况,童言无忌,小学生更是通过作文吐露心声。学生写了作文,会很重视老师给予的评价,每个孩子都希望作文受到表扬,希望老师倾听自己的内心。

改批作文,这不应该被看成一个简单的工作,实际上,这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桥梁,是抓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入口。一个简单的“阅”字,一个简单的分数,无疑给有所期待的孩子们浇了一盆凉水,没得到更多回应,会降低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期待变成失望,写作失去了应该具有的倾诉发泄等作用,心理得不到引导、疏通和满足,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教师不单是“阅”,要肯定优点,指出缺点,鼓励学生勇于敞开心扉。学生愿意表达,教师才有机会了解和疏导。一旦从作文中发现学生心理不正常或者心态消极,就要想办法找出原因,陪伴学生积极面对解决问题。

2.和家长沟通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和家长积极沟通,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现代社会,大家都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很多家长忙着挣钱给孩子良好的物质基础,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人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尤其小学生本就处于关键的心理发育阶段,学校和家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父母的不足教师来补,两方面积极沟通,交流信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人生方向和是非观念尚未稳定,极易在身边人中寻求榜样,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注意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做个好榜样。

优秀教师的定义不再局限于文凭职称的高低、教学经验的多少等,更重要的是是否具备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是否真心热爱教育工作,是否真心关爱自己的学生。教改以及教学工作让教师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们学会解压,积极充电,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前提。教师是学生的效仿对象,一个优秀的无私大爱的教师,可以说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的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建立美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要做好这项工作,也需要多方面努力提高。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需要精心呵护雕琢的珍宝,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要切实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拥有了健康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江大伟.新课程下心理健康在小学语文课中的渗透[J].学科教育,2014,9(11):33-34.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融合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将严重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甚至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旺,这也正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已经在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下融入到了正式的学校教育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应当指引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共同面对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挖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字训练,还应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其中受到众多心理因素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增强挖掘教材的能力,并且结合教材中有关的心理因素,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深刻挖掘教材,就需要对文本进行对话,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心理教育因素十分明显,可以直接用到文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在对《小马过河》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分别设置出小马、老马、老牛和松鼠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不断地感受小马在过河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实践性,学会独立,敢于独立,减少依赖。学生通过这样的不断感悟和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减少依赖意识,学会自主学习。

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讲十分重要,也正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和学生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够节约课堂时间,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充分的课堂阶段,教师又该怎样在课堂上捕捉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当教材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这也正是最好的契机,但是教师不能完全将课堂割裂,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也将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学生的情感比较容易激动,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情感已经逐渐趋近于饱满阶段的时候,教师热情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萌芽的关键时期,处于活跃阶段的小学生,教师应当想方设法的找准契机,用心捕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的灵活性较强,语文实践活动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契机。教师应当善于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机会,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教育方式能够以更强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小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渗透;英语教学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素质的重要方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英语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许多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而英语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学科,有必要深入理解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英语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复杂活动,这是由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如单词的记忆,文章的理解,知识的干扰和迁移,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个难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努力。使他们心理品质优良,百折不挠,在苦战攻关克服困难的征途中获得了乐趣,体会学习的美好,从而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

二、什么是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英语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英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关系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或思路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许多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现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能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能有效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使学生在愉快的教育情境中消除诸多不利因素。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它需要学生不断地去实践语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灵活自如地应用语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用英语进行交际,这种口语交际不仅是一种口语的练习,也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写好作业批语,运用激励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作业批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随知识的直接输入又融入人的美好情感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使师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使师生引起共鸣,使其在情感的浸润和愉悦之中自动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批语上简单的写几个鼓励的词,如“Good!”,“Great!”(很好)“nevergiveup”(永不放弃)“Comeon”(加油!)“Youarethebest.”(你是最好的)等。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不同的批语。比如说,对上课常常不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们可以问他“whynotanswerquestionsinclass?”,对害羞的学生,我们可以写“Don'tbenervous,ibelieveyoucandowell.”等等。教师的作业批语可以鼓励和关怀学生,使学生树立自信,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也应是每个英语教师的素养之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2]田雪梅.《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学英语报教研版》英语初中教师版第34期总1144期第9版.

[3]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