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7:13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1

首先,在教学中,我常常用收集来的教学资源解决数学教学中抽象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由于圆的面积要用到转化的思想,将圆等分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而且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用手拼摆,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做到准确、清晰,学生也难以理解。因此我利用收集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份,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一来,既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在这里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其次,注重与同事相互充实和整合教学资源。一是相互吸取同行的教学资源,虚心向同行学习,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二是相互讨论、交流和研究,取长补短,从方法、角度、技巧上完善自我,充实和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库。教学中我常常和同事资源共享。因为我们学校实行集体备课,课件一类的也是共享。这样就会有材料重复,在资源共享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体现在教学中,因此就会把他人的资源进行整合,自己去更新,把主备人收集到的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很多时候也利用同事的一些资源,把我认为好的一些拿来自己用,用过之后自己再进行总结反思。由此逐步认识到教学中的失误,汲取教训,不断加以改进,以此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另外,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隐含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地深度开发它,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社会环境去进行有机加工、整理,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和积累,也是一笔实用、经济、丰富而高效的教学资源。当然,在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有的资源重复或与课本的教学要求有区别时,在收集和积累时还要考虑如何将它们整理为对自己有用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效果如何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源过程中就顾及到,并且克服这些困难收集和积累好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1.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为我们打开了历史教育的新天地,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子。这些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许许多多的资料散见在有关的文史资料,学生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但长期以来乡土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的原则

资源的收集整理,是开发和利用的前提,资源收集整理工作是尤其重要的,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整理,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3.1有针对性。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对于小学、初中生来说,则以办分科教学为主,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涉及的资源,最好选择分科课程相联系的内容,由分科课程的教材内容铺开。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缺乏的只是实践性和研究性,加之高中生不可避免地面临高考的压力,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那种完全漠视分科课程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现实中也无法真正实行下去。

3.2适用性较强。乡土历史资源浩如烟云,一股脑的推给学生,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明确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与目标,乡土历史资料可说是俯首可拾,如果没有目标,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没有方向地行驶,是到不了目的地的,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达不到课程的要求。

3.3方式的多样性。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不单单是课前的准备,它应该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是教师的事,而应该是广大学生甚至部分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资源收集整理的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如收集文字资料、利用网络、收集音响资料等等,活动的空间,应该是广泛的。

3.4计划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的课程、有限的课时,师资力量包括经验是有限的。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适度性,可每学期进行一个或两个课题的计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如何获取乡土历史资料

乡土历史教材的资料很广泛、很丰富,但也很分散,教师要搞好乡土历史教学,就要广泛收集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料。

4.1从历史文献中收集。

历史文献主要是地方志,包括省志、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和各种专业志,地方文史资料,地方党史资料,还有档案资料、地名资料,报刊资料、族谱资料、金石碑刻资料,以及有关个人著述资料,包括日记、笔记、游记、诗文、信札、回忆录等。

4.2通过参观考察收集。

历史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对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进行参观,对本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进行考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教师掌握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对历史遗迹会产生更全面的了解,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4.3通过调查访问收集。

调查访问是历史学科必须进行的过程。调查访问、记录录音要及时归类、整理,编写乡土材料,在编写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1)、结合高中教材,精选史料,详略得当。

(2)、格式多样,突出重点。可写成专题性的教材,也可写成专题性报告。

(3)、秉笔直书,鉴别真伪。实事求是编写乡土历史教材或乡土历史讲义,夸大或缩小地区乡土史实,都会失去开发乡土历史资源教学的真正意义。

(4)、合作分工,集体完成。因地制宜,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学生为主体,十人一大组,四人一小组,组长负责,老师指导,分工协作,责任到家。

5.乡土历史教学的实施

5.1合理安排学时,开设乡土史课程,系统讲授乡土历史。

对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乡土历史教学水平,编写乡土历史教材或乡土历史讲义。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讲授乡土历史。(课程设置形式主要的两种:一种是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即每学期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开设乡土历史课程。另一种是作为学生阅读课程进行。)

5.2配合高中历史课本的教学进度,穿插讲授乡土历史。

把乡土历史资料作为补充材料,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以补充和丰富高中历史课本教学内容。例如讲到清末时,教师可以穿插放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讲到渡江战役,南京教师可以穿插讲述渡江战役前后的有关情况。

5.3开辟历史教学第二课堂,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乡土历史。

除了课堂教学外,历史教师还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吸引学生学习乡土历史。如:课外活动请名人功人进校讲授社会发展史或革命战争史;出黑板报;建立家乡历史学习网页等等。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3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一体化办学;十九中集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74-01

2011年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解决了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总体上解决了学生“有学上”的问题之后,“上好学”的问题就成为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为孩子选择“优质学校”,为此不惜花费金钱和精力,加剧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畸形发展:优质学校出现“马太效应”,薄弱学校面临关门的窘境。地区内校际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导致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风”愈演愈烈。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十九中集团”作为调查对象。“十九中集团”作为兰州市城关区施行“一体化办学”的试点单位,集团内部的四所学校均为初级中学,属于相同的学段,在研究上具有典型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并辅以实物收集法开展调查。依据翟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随机发放教师问卷40份,回收34份,问卷回收率85%;以自然班为单位共发放家庭问卷160份,回收150份,问卷回收率93.75%。主要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实物收集主要通过保存所调查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的各种文件资料。

三、研究内容

(一)宏观上:区政府引导成立办学集团,成立董事会

“十九中集团”是由政府部门引导成立的。对于集团成立的原因,与城关区教育局领导座谈时对方谈道:“十九中集团是由政府根据当时特殊的背景促成的。当时金城关回中作为一个即将关门的中学,教学条件差,丢失了所在地区大部分生源,眼看办不下去了……十九中当时又是完全相反的情况,择校情况非常严重,可谓‘人满为患’……作为当时的一个尝试,让十九中与金城关回中结对,经过两年的实验,发现金城关回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九中的办学水平也没有降低。”

(二)中观上:教育资源的配置

2014年在实行集团化办学两年之后,甘肃省通过了包括兰州在内的11市县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验收。管委会董事长介绍,通过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和对集团内各个教学点的资源进行整合分配。2014年,集团内的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关于生源分配和师资分配问题,十九中教务主任介绍,“十九中教育集团主要包括金城关回中、木塔校区、四十三中和十九中四个教学点,现在十九中只有初二一个年级的学生,四十三中接收九月开学新入学的初一学生,木塔校区主要是初一和初三的学生。金城关回中由于距离这几个教学点较远,学生没有参与流动,只有教师参与流动。最后,在教师流动方面,距离近的教师合在一起教课,交流十分方便。城关区的教师交流占所在学校教师总数的10%,集团内部达到30%~50%”。

(三)微观上:“择校”比例有所降低

在对集团内教育资源进行均衡配置后,十九中集团内的择校比例降低,兰州初中阶段的平均择校率是28.8%,而集团内学校的择校比例是10.7%,明显低于当前兰州市初中阶段的平均择校率。

关于择校问题,十九中集团的董事长解释道:“当前的择校生已经很少了,不像头几年有大概30%。现在择校的比例大概10%……”之前生源流失严重的金城关回民中学教导主任说:“前几年我们的生源都到外面上学了,这几年情况好转了,我们学校基本能留住本片区的学生了。”

四、研究结论

教育平衡对于一个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极为重要,家长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是评估一个地区教育的根本指标。在回收的150份问卷中120人选择“变好了”,占样本量的80%,95.5%的金城关回民中学家长感觉“变好了”,样本中没有选择“变差了”的家长,说明十九中集团的办学效果得到认可。以上研究结果显示,“择校”现象明显得到好转;之前的薄弱学校慢慢“回拢”了所在片区的生源;通过集团对学生的分配,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均能享受到集团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本原因是通过“一体化办学”,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较为均衡的配置。

翟博认为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不应该是“削峰填谷”而应该是“造峰扬谷”,结果也不应该是“千校一面”和“平均”,而应该是有差异共同发展。十九中集团,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教师教学更是宏观指导,各校因地制宜,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这种“一体化办学”的模式收到较好的办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4

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课程资源亦用之不竭。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具体表现为教科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还包括录像、软件、网站、电子邮件、图书馆、电教室、教师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

课程资源从何而来?一是靠教师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收集或加工别人的教学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在获取和使用他人素材资源的时候,一定要遵纪守法,健康使用。我认为,积累资源除了自己制作外,还可从以下方法和途径兼收获取。

一、从网络中获取

网络是一个资源大仓库。常见的文字素材、图形素材、动画素材、音视频素材等大多都可以从网上获取,平时在上网过程中看到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就及时下载。

网络虽然能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但有的网站内容低劣,一定要选择健康、正规的网站,并且学会健康使用,资源共享。

网站内容丰富。可以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网站所有内容都是老师们上传的自己的作品,你上传了自己原创的各种资源,网站会依据质量给你相应的点数,你就可以用点数下载他人的资源,真正达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我常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理论文章、经验所得等上传给网站,从中获益匪浅,获得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也从他人处受到了很大启发,对自己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健康地利用网络,养成一个习惯,对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二、从书报杂志中获取

优秀的书报杂志是资料的精华,并且紧跟时代。我每年都订阅一些书报杂志,《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是业务方面的;《读者》是文学方面的;《特别关注》是实事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等等,这些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文学修养的增强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从教学研讨中获取

各人方法不同,所以教学研讨是获得教学方法这一资源的很好途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要发现别人一个闪光点,就要想办法化为自己的,使自己多一点能力,多一些技巧。个人的力量的有限的,群体智慧才是无穷的,它能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成效,少走很多弯路。因此我们要经常开展和参加教研活动,要重视和大家一起探讨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有些自己根本考虑不到的角落,互相切磋后会挖掘得很到位,这里有非常难得的教学资源。

四、从学生中获取

学生身上有很多无形的资源,如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思路,对某些话题的兴趣程度,对某些做法的好恶,等等。要用心积累下来,最好的方法是做教学反思或心得体会笔记,这有利于以后的工作。

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对学生的管理密不可分,所以管理方法也可以作为资源积累,更好的服务于以后的教学,工作笔记要做好。另外,学生的一些习作、某方面突出的成绩也是资源,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管理,比谈名人伟人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从生活中获取

叶圣陶老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语文资料是宽泛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获取,街上的牌匾、广告、吆喝等等,都要留意观察。在电视中也能获取,特别是新闻、《百家讲坛》等一类节目,不仅自己要看,还要鼓励学生看,和学生常常交流所看心得体会,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生活是宽广的,生活的资源自然也是广阔的,从生活中搜集教学资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资源积累越来越多,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整理方法,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或按资源类型,或按教材目录,或按课内课外,等等,随用随取,得心应手。如果只是一味地收集,而不进行甄别,就会形成资源泛滥,到用时还得在已收集的资源中进行筛选,相当于重新收集资源,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平时就应根据使用的目的经常进行整理,这样,在需要它时才能尽快的取出加以应用。资料不论多少,经认真整理后,要使资料有条有理、井然有序。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5

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一是国家财政拨款,这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二是财政专项拨款;三是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投资;四是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原则收取的学杂费;五是举办者自筹的经费;六是国内外资金组织贷款。作为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国家财政的多少,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二、教育投入不足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但投入不足已成为持续发展的“瓶颈”,这是因为:

一是多数高职院校都建了新校园,建校资金主要来自老校区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目前这些学校已完成建设期,进入支付工程款和付息还贷期,可谓“不堪重负”;

二是“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的经费难以维持生均教育成本支出,学校一方面要争取经费,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又要维持正常的教学需要,有限的教育投入使学校发展处于“两难”状态;

三是由于高职普遍收费较高,许多家庭难以承受。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字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最高的1/5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54.1%,次高的人口占有18.6%,收入最低的人口仅占有4.06%。高收入层占有总收入的比例是低收入层的12.7倍,因此有能力接受教育“高消费”的只是少数人。况且高职的生源以农村家庭为主,据不完全统计,贫困生比例约占5%,学校欠费较多,目前年欠费已占学费总收入的5.92%。

三、政府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优化选择

(一)财政政策应体现教育公平、效率、质量的政策导向

1、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其经费应由政府和市场来共同提供。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应起主导作用,以维持教育的公平性,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投资效益评估机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快速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是通过“三改一补”而新建,整体运作上还缺乏经验。对高职院校效益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作为政府财政性教育拨款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高职院校了解自身教育资源的使用状况,以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使用效益,全方位进行学校经营运作。为此,

应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财政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效率,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2、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应支持建立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将经费拨款和学校规模、质量、效益挂钩,鼓励高职院校通过提升学生的能力等方面,提高经费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更好地调动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3、兼顾教育投入的公平性。国家财政政策对教育投入,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公平应放在首位,如果投入重点过分集中,就会引起学校分层,进而带来学生分层、社会分层,产生“马太效应”。高等职业教育本来就是大众化的教育,财政的投入要避免过分倾斜,以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间、学校间相对均衡地发展。

(二)财政政策应体现投入和高职院校自主融资的激励相结合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多数为中专升格和新建院校,自筹经费能力较弱,“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的经费难以维持生均教育支出。高职院校大部分处于学校建设阶段,基建任务重、设备投资大。在这种硬件先行、规模扩张的“跨越式”发展中,大部分是从银行或企业争取大量的贷款与闲置设备进行资本运作、负债经营,进入了“贷款一投入一招生一还息一贷款一投入一招生……”的循环。这些院校目前已从主要建设期进入支付工程款和付息还贷期,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与财政投入不相匹配,有限的经费投入已使许多高校处于紧张运营状态。

1、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撑。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引入银行信贷资金,既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又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学校财务风险的控制。政府与金融机构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严格贷款程序和贷款项目的审批,及时检查信贷资金使用情况;把握好贷款的额度和节奏,防止贷款学校使用贷款的额度和期限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形成过度透支;要求学校制定还款计划,以学费及其他非财政补助资金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2、激励高职院校自主融资

政府要将投入与高校积极提高成本效益和自主融资的激励相结合,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动员各级政府、法人组织和社会公众的一切资源向教育集聚的制度和政策。允许教职工集资投入到学校建设之中。

(三)财政政策要有利于完善社会对教育资源集聚力度

由于政策环境和法律配套的完善尚有一个过程,公立高等院校财政政策的先行探索首先是在后勤社会化领域实现的,其产权的认定和经营收益的核算都易于操作。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投资在公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其他领域,如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深度投入和合作等,目前尚有较大的难度。即便教育捐赠这一较为简单的筹资方式,也无较为理想的广泛启动。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无偿捐赠,至于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美国,2002年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占学校总经费28%,麻省理工大学的捐赠收入占学校总经费20%。在我国,社会捐赠数额占高校经费总额的比例一直在1%到2%间徘徊,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在捐赠形式上,美国募捐的形式很多,有现金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等几十种捐赠方式。在这些捐赠方式中,往往都带有使捐赠方获名获利或名利双收的双赢策略。如慈善余额信托,由大学设计投资方案,捐赠人将财产或资金交由大学代为投资管理,捐赠人每年领取投资获利,约定期满后由大学得到捐赠托管基金,这种捐赠方式的好处是,捐赠者可享受所得税节税优惠,可以将本来不具生产性的财产变成具有生产性的财产,捐赠者及其配偶可终身享受投资获利分配,甚至还可以指定其子女获利一个时期。中国目前的捐赠,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无偿捐赠,至于如何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则还没有引起重视。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多元投入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1-0101-04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我国探索职业教育改革、激活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重要举措。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创新思路。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体制和利益激励机制,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外部环境、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载体建设及服务能力等方面一直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多元化办学投入主体的利益关系缺乏平衡和协调机制,造成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意愿不足,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利益相关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直接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从经济学角度看,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行为。因此,对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有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成本

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指在培养一定规格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投入各种资源的价值总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从排他性和竞争性来看,具有可分割的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其成本应当由职业院校、受益的个人、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

1.政府

政府以财政经费的形式承担社会收获公共利益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各种货币形式的财政资金,在财政预算中表现为办公经费、设备经费和人员经费,以及税收减免、土地划拨等形式。间接成本指由于土地、财政资金等国有资源的机会成本。政府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资金来源。

2.社会个体

职业教育的个人成本,是指学生及其家庭榻邮苤耙到逃而投入的各种资源价值的总和,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期间交给学校的学费、住宿费和个人花费的生活费支出,包括这些支出造成的家庭机会成本。学生是除了政府之外职业教育成本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学生为了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增加自身人力资本、提高未来预期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但是,学生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是有限的,成本分担需要考虑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

3.企业

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成本,主要是通过捐资助学、合作办学、自主办学等形式投入资源,包括资金、场地、设施设备、师资、材料、管理成本。从成本收益原则看,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企业分担职业教育成本,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但是,专业技能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动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导致企业不愿负担职业教育成本;国有企业的亏损、改革改制等原因也是企业无力承担职业教育成本的原因。西方国家多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责任,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法的条款中对企业用人及参与职业教育未作出明确责任规定。

4.职业院校

从会计学的成本范畴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本指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耗费,分为教育服务成本和教育运营成本。教育服务成本包括学校维持正常办学运行的直接人员费、直接教学费和间接教育费等;运营成本包括学生事务费、教务费、管理费等[1]。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是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最直接的体现,其核算的范围主要包括各种人员成本、业务支出、科研经费支出、实施教育教学的公务成本,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等长期资产的折旧费和分摊。由于职业院校要保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较多的厂房、设备、实训条件、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等办学资源,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明显高于普通教育。

(二)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收益

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在利益共创的理论基础上,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而共同办学的合作关系。科恩斯(2004)认为,这一合作关系促进了知识在集团成员中的转移,为集团化成员拓展了社会资本,促进个人就业,为企业解决技术短缺和创新服务。索尔门・法纳诺提出,教育的收益可以体现在心理、行为、认知、情感上,也可以体现为职业和非职业、货币和非货币。

1.政府

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文明进步所具有的促进价值,是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收益。中央政府从职业教育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就业能力,以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进而带动整体经济水平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文化建设,以此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从职业教育中获得的收益包括公共利益、组织利益以及个体利益。比如期望在政绩考核中获得好成绩,通过增加资源支配权、提升地位等,获得更多直接收益。地方政府从本地职业教育产出中获益的程度,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和职业教育的契合度,一般是通过社会整体发展间接获得收益。

2.社会个体

职业教育带给个人的收益既体现为货币形式的工资收入,也包括个人就业质量、社会地位、幸福感等。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是个体非货币性收益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促进了就业,对社会个体而言具有了较高的本质收益;而就业质量可以通过薪酬收入、职业地位来衡量,具有显性收益特征。职业教育受教育的个体由于就业质量低于普通教育,其显性收益并不高,所以职业教育并不具有太高吸引力。

3.企业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职业教育带给企业的收益体现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价值、实现更多利润等经济收益,以及安全成本等非经济收益。职业教育的知识传播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企业生产过程,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企业效益。职业教育具有专业对口性、流动性、情感性等收益特征,对口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工作满意度较高,有利于生产劳动,企业收益会因此得到提升。

4.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自身的功能及职责是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声誉,形成社会影响,寻求自身发展。高职教育集团化给职业院校带来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获得多方资金投入,使学校获得发展所需资金、资源;二是学校教学科研内容同生产实践结合更紧密,更符合企业要求,提高了办学质量;三是获得政策支持,获得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推动企业、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政策;四是获得行业企业协会的指导,与行业企业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实习等合作;五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机遇,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促进学生就业。

二、集团化办学多元投入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缓慢,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使力不均衡、未能形成合力,或导致作用力抵消,影响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

(一)政府层面集团化办学的制度与政策不够完善,专项投入不足

我国集团化办学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许多地区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缺乏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首先,集团化办学缺少专门的对口主管部门,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现象,难以对集团化办学开展统一规范的引导和监督,无法开展权威认证和考评;导致各级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指导和支持多数停留在政策文本上,集团化办学的专项投入不足,缺少用于职教集团日常运行的投入保障。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920多个职教集团中,只有10%左右的职教集团能得到政府的专项经费投入,制约了职教集团的良性发展[2]。其次,集团化组织成员结构不合理,大部分职教集团只是一所院校与几家企业的组合,集团成员数量少、结构不合理,职教集团受牵头发起单位主导过多,没有确立职教集团独立主体地位,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没保障,未建立日常工作机制。集团章程和战略规划流于形式,多元参与、多方投入、资产共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d体太少,无法实现集团化办学的宗旨。

(二)职业教育缺少吸引力,受教育个体成本负担较大

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建设及其人才培养质量,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招生。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达12000元的水平要求。但生均拨款的政策并未惠及高职院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主要还是用学生每年的学费来支付各种办学成本,导致高职院校的学费普遍高于普通本科高校。近年来,虽然在就业率方面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的差距不大[3],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劳动报酬、劳动关系和社会地位等都不容乐观,家庭为接受职业教育而投入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职业院校也因此面临招生困境,社会资本也缺乏投资信心。

(三)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教育资金投入意愿不强烈

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接受院校毕业生的实习工作,但是在企业每年招聘的新员工中,合作院校的学生并不占优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收益需要通过长期合作体现,但企业接受学生参加生产经营的短期收益可能表现为亏损。冉云芳和石伟平(2016)对企业参与办学的成本收益进行调查研究,对浙江省和上海市161家已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进行了访谈式问卷调查,测算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和收益,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主要是企业支付给合作学生和培训人员的直接或间接成本、企业提供的场地设备及材料等损耗,以及企业寻找职业院校的信息搜寻和决策成本。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短期收益绝大多数都是由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带来的,企业利用学校资源的使用收益和享受政府政策的补给收益占比非常低,导致近一半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在短期内处于亏损状态。再有,企校分离、职业院校的划转以及行政部门的整合,使行业标准缺失,行业对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影响能力逐步弱化,行业组织主导地位弱化,校企合作双赢找不到立足点[4]。

三、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

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对职业教育集团关系的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集团化的目的是为各成员带来收益,但是收益的分配却是一个利益冲突问题,多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得不到有效协调的结果是合作低效甚至关系中断。因此,集团化办学多元主体的利益调节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核心问题。

(一)建立利益共同体,归口管理,加强部门协调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利益主体多元、价值观会出现分化。作为集团化办学的利益相关者和权利主体,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学生都有实现各自发展主张和价值诉求的意愿和要求。关照、重视和采纳其中的合理诉求与主张,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实现合作的基础与责任。所有利益相关者期望和诉求不可能同时满足,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冲突和利益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及其家庭、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权衡各方利益,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国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职业教育统一管理。从职业教育属性看,职业院校应由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保证不同类型职业学校享受平等政策待遇。政府既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又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探索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或者依托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正式组织机构,解决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管理分散、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整体利益的最优化需要利益相关各方协同合作,笔者设想的利益调节机制如图1。

(二)实现资源的平等互惠交往

在集团化办学中成员各方交换的是资源,需要遵循平等、互惠原则。通过交换,实现资源互动、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由存量到增量的发展,使集团关系得以巩固。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多数是开放的,包括金融资源和非金融资源,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设备设施、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知识转化和社会资本等。其中,货币资金是集团关系中的重要金融资源,主要由有经济实力的成员出资,如政府、行业和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非金融资源则包括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产品、生产经营策略、社会关系等。在集团化的过程中,资金的流动应该是双向的,资金可以是政府以拨款的方式流向学校、企业和受教育者个人,也可以由企业以缴纳税费的形式流向政府;亦或是政府采用购买企业产品或院校教育服务的形式激励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参与合理竞争,让集团成员从合作关系中受益,企业因此为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形成集团教育资金的循环投入。非金融资源在集团成员之间则通过通力合作和共享实现双向流动。集团资源在成员间的交往如图2。

(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办学成本的控制与办学效益的提高是集团化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在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要在运营管理策略中始终贯彻成本观念,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严格控制办学成本,有效提高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益:一是要加强教育集团投入的财务管理,做好项目建设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要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各种非专项收入全部纳入总体预算,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各项经费,对重大资金的使用必须进行科学的必要性论证和周密的可行性论证,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是要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倡导并实施节约型校园建设,精简机构和冗员,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实验室重复建设、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实现办学资源的共享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四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和各级经费的使用部门都要加强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的公开,同时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四)中央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化,建立固定的财政专项资金

职业教育集团化在资金、自和协调等方面都需要政府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到现阶段,政府的投入对象主要是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集团的专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宏观上以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为目标,国家有必要在教育发展规划中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央政府的作用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消除因地方财政收入不平衡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对农村、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虽然职业教育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应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偏低。因此,只有在政策执行中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和宏观调控能力,发挥主体引导作用,才能督促地方政府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职业教育。

(五)建立企业投入激励机制和损益补偿机制

政府不仅为职业院校下拨经费,还要为企业下拨一定的专项教育经费用于接收学生实习,国家也可以将这部分资金下拨给学校,由学校支付给企业实习经费,鼓励资金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政府在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

一是对企业的税收减免。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是寻求技术创新,国家应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所得税上的减免政策,同时给予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企业税收返还的奖励。

二是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企业培训人员经费、操作指导师傅奖励经费和学生实习材料耗费等支出。

三是以行业标准o予企业损益补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最主要的收益为学生实习生产带来的收益,但这部分生产价值是有限的,导致企业短期处于亏损状态,政府需要对企业进行甄别,并对短期内处于亏损状态、长期收益得不到保障的企业进行适当激励和补贴,以增强其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四是设立专项基金,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可以改变企业等靠要的心态,激励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培养优秀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湘.高职院校办学成本与办学效益问题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15.

[2]沈建根.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研究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2.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1-0014-05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概述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指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政府、企业与社会各方面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信息等方面互相补充、相互作用,共同协力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实现集团成员同赢发展。

(一)国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概况

国外的职业教育最先起源于英国,并在上世纪60、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各类高职教育机构的地位得到法律的确认,社会承认度迅速提升。1973年,美国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阿波罗职业教育集团。之后,德国开始出现了部分“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进入20世纪80、90年代,国外发展了许多新概念的职教集团,如:1981年印度成立的niit集团以及英国通过《1988年教育改革法》所提出的私人资助公立学校――城市技术学院(CtC)等等。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来看,这些职业教育办学在很大程度上虽有集团化办学的特征,但并没有正式提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口号。

国外职教集团化办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办学主体及模式逐渐呈现多元化,形成了政府主导型、企业(行业)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以及自愿联盟型等多种模式。例如:美国的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有政府主导、院校主导和企业主导三种模式,英国有校校模式、校企模式和综合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双元制”模式则是德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模式。

(二)国内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现状

国内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开始快速发展起来。1992年北京成立了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开创国内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先河。此后全国各省经过积极探索,纷纷组建具有地区与行业特点的高职教育集团。从2003年起,河南省先后在公路交通、信息技术、工艺美术等领域组建了14个以专业为纽带的省级行业性职教集团。2003年至2005年,天津先后成立了以项目为纽带的渤海化工集团教育培训中心、以行业为依托的交通职教集团和面向农村的蓟县职成教育集团。2005年之后,国内高职教育集团发展出现两个特点:一是数量与规模发展迅速,截止到2012年12月,全国先后成立了500个高职教育集团;二是办学的类型出现多样化,有政府主导型办学、企业主导型办学、名牌效应型办学、产业支撑型办学等。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对比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似性

1.均为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不断发展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改变与升级,这些变化导致非熟练的工作减少,需要多种或者高水平的工作增加,这些导致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市场。为了应对这种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提升,出现了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职教集团化办学成为必然。不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美国的社区教育。都是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实现了全面转型,从科技成果发明到科技成果转化,包括产品生产、推广和销售的整个周期在缩短,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同时,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化大生产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必须以高标准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了职业教育内部诸要素的融合,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和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全国各省在政府的要求下纷纷组建了不同类型的职教集团。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当经济发展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以及向知识经济过渡的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集团化办学就变成了一种各国及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选择。

2.办学理念源于“大职教观”

办学理念是集团化办学长期酝酿的理性思考及实际运行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精神向往。国内外职教集团化办学理念都来源于“大职教观”,即主张把职业教育贯穿到各种教育之中,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任务。如: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就整合了升学、就业、终生发展、提高就业者的技能水平以及提升教育效率等多种目标。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城市技术学院、美国的阿波罗教育集团与职业生涯公司,也都体现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理念也是来自于“大职教观”,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院校牵头的“陕西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等,都是“大职教观”的实践。

3.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

国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校模式、校企模式、综合模式、自愿联盟模式等。国内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滚动发展型、产业支撑型、校企合作型、校校合作型等(如表1所示)。从世界各国办学的模式与主体来看,各国都结合世界办学的经验与自己国情,创建各种模式,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4.办学效果表现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低成本以及集团成员利益共赢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效果主要体现在:集团的各成员都注重通过低成本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以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办学中的利益共赢。学校想通过集团化办学,利用政府与企业、行业的资源来降低成本,真正培养面向市场的实用型人才;政府想通过集团化办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产业结构变革与升级;企业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培养小投资而大回报的实惠。

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薪资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现象。在广州、深圳,高技能专业人才月工资在8000元以上的为数不少,而一些普通大学生还在为月薪3000元的工作发愁。集团化办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了世界各国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各国工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满足了各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效果明显,在集团化办学中。通过整合整个集团成员的资源,各成员相对自身来说是以低成本获得了高收益,并且资源整合也有利于提高技术人才的质量、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共赢。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差异性

1.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政府与企业参与度不同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离不开政府、企业的参与,国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在办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承担了规范者、投资者或购买者的角色。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中,政府会尽可能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管理、监督和推动办学。其他模式则往往采取政策支持、以保障条件的方式和奖励的措施以及实行大部制等措施来扮演政府角色推动职教集团的运转,如:英国就把教育与劳动职能部门合并成了就业与技能部门。政府参与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往往运用多元杠杆实施统筹和调控;从表面上看,德国的“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同一般,政府行政力量的介入将保证这一制度的权威性及企业(行业)的利益。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支持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办学路子”。然而在办学的实际过程中,政府对集团化办学关注太少,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仍显不足,而且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资金投入也很少。

除了政府,企业的参与也是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国外企业在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中作用比较突出,往往处于中心的地位。德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个关键性要素是重视企业的主动地位。在办学中,企业利用自身的设备、技术人员和场地等优势,联合职业院校,开放关联的培训课程,在政府的统筹管理下,为相关人员供应培训服务。澳大利亚的taFe和新学徒制,也都可以看出企业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taFe的课程开发中,培训包是由企业主导设计与开发的,显现出企业的中心地位。而在我国,企业大多还只是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观众”,在参与办学上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热情不高,多数是被集团牵头高职院校拉进来的。企业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常常表现为平淡甚至冷漠;多数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是否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动力,或者由于在职教集团化办学中短期未能获得预期效果而不愿进行实质参与,高职院校与企业远还未形成有效的合力。

2.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完善程度不同

国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政府的监督、统筹与协调机制比较健全,集团内部框架清晰,责权关系明确。例如:英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以及运行机制主要有教育与就业部门为决策机构。职业教育机构和“学习与技能委员会”为实施机构,监督评价机构有“资格与课程管理局”、“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委员会”等以及伦敦行业教育协会、商业与技术教育协会、皇家艺术协会等为代表的颁奖机构。荷兰为了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设立了专门部门统筹和管理职教集团化办学问题,形成了责权明晰的管理体系,鹿特丹运行中心集团就是这种管理体系的代表。

我国现今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集团组织涣散、利益不明确。集团的组建具有自发性与民间性,在组织形式上主要采取理事会形式,不具有法人身份。多数职教集团仅仅是简单的叠加,仅凭章程约束,在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作载体和管理机制,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非常有限,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这种涣散的组织形式导致集团运行不力,办学效果不高。

3.国内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吸收社会资源的广度不同

国外的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能够有效地吸收各类社会资源,吸收社会资源的范围比较广,社会成员一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集团化办学。这恰好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社会效益最大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地方。国外职教集团化办学设计主体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社区等多元主体联合,多方吸收社会资源,包括游离于集团外的机构资源。例如:德国除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外,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经济部门、联邦劳动部门、各州公共部门都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直接参与者,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和各取所需,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职教集团化办学向前发展。

国内社会对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参与、支持热情普遍不高,社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还很有限,在吸收社会资源方面现在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高职教育集团建立以后,并不着力吸引社会各种资源,吸引社会资源能力也很有限,并且大部分集团成员都是公办院校的,很少有民办高职院校纳入集团化办学主体之中。即使国家政策许可,在现实操作上也很艰难。由于在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方面力度不大。很多职教集团还没有利用好市场各类渠道吸收社会资金与全球资金,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些中介机构和企业对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长期效果的预期不够乐观,对加入集团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

三、国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对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启示

(一)完善有关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的立法,并严格执法

参阅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办法。“立法”是解决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中诸多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以法治教”则是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优良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在推动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的政策虽然比较明确。但是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能操作的、细则性强的“法律法规”,还无法解决集团化办学出现的诸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集团化运作效率低等各类问题。因此,需要向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学习,适时地不断修订和完善我国有关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确保我国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走上法制轨道,促进良好发展。

(二)优化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

加强集团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办学运行机制。政府要制定各种相关政策,给予职教集团合法身份与地位,明确职教集团办学的运行权限,把职教集团办学写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高职教育集团自身也要建立办学主体正当、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确各成员的责权关系,实施职教集团办学的准人、退出和过程评价制度。要关注职教集团内部的运行环境建设,优化集团内部组织制度的设计、组织机构的建立以及行为规范和利益协调规则,体现职教集团办学多元主体的多元利益。并要在职教集团内部设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与操作机构,协调集团各主体利益、行为,处理校企合作常规工作,保证职教集团运行良好。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8

一、探索与应用教学资源的目的

藏语文教学资源探索与应用的目的在于全面改革以往的藏语文教学中只注重传授书本知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藏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社会面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兼顾起藏文课堂的基础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地将课堂教学内容切实适应起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更为了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继续发扬藏语文教育教学独有的文化特征。

二、探索和应用教学资源的方法

1.藏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教材(大纲)是最主要的校内资源,当然校内资源也包括其他诸多的内容,譬如:学校图书馆里的期刊杂志、报刊,以及与藏语文科目有关的各种校内活动及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歌咏比赛等等,同样校外(社会)资源也包括电影、电视、博物馆、广告、广播等各种内容。

2.牢固树立起探索、应用资源的意识。藏语文科目是一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门学习、充实本民族的学科,对于藏族学生而言,学习藏语文科目有着有别于其他科目的环境和条件优势: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是通过藏语进行人际交往,并且通过藏语翻阅各种书籍;另一方面,他们是通过藏语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收集信息等。总之,藏族学生本身就深处在非常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藏语文一向贯穿于自然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与藏语文科目相匹配的内容都可用于作为藏语文教学的课堂资源。因此,作为一名藏语文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对此类资源的认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勤奋收集资源、牢固树立起探索和用于各种资源的意识。

3.因地制宜、灵活性的探索和应用最佳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学会引用班级、学校领域内的各种教学资源,还要学会把与本地域生活习俗相关的校外资源淋淋尽致地应用于藏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地域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作为语言教师我们要学会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生活习俗,应用其本地域独有的、最佳的课堂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9

【关键词】学习资源共享;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收割协议;认证web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66―05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概念和基础

1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的任何事物,包括物质形式的和非物质形式的。非物质形式的学习资源包括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学习氛围等等。物质形式的学习资源又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老师、同学、朋友、专家等等。非人力资源从大到小包括教学设施(例如图书馆和教室)、教学设备(例如投影仪和各种实验仪器)、学习工具(例如计算器和各种文具)和学习材料(例如教材和各种多媒体音像资料)。狭义的学习资源仅仅指学习材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习资源。

学习材料是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学习内容的载体。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些学习内容载体的形式出现了数字的和非数字两种。非数字的学习材料包括传统的印刷教材、各种挂图、模型和标本等等。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41的定义,数字形式的学习材料分为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案例、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常见问题解答、试题、试卷、课件、网络课程九类,这些都可以称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在国外的数字化学习研究中,也将数字化学习资源称为学习对象,是指“提供给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使用和重用,以支持学习或学习支持活动的任何可再生和可寻址的数字资源”。通常学习对象是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即使用imS内容包装规范打包好的学习资源。

由于我们国家早期建设的很多资源库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不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在考虑资源共享的问题时,必须能够重用这些资源。因此本文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采用CeLtS-41中的定义,但也不排除经过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结构化表示和包装的学习对象。

2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

无论是原始的素材资源,还是经过了教学设计的课件和网络课程,以及打包好的学习对象,学习资源共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资源是自包含的;2)资源是可寻址的。

资源的自包含性是指资源是独立的,即资源不依赖其他资源可以单独存在。同时自包含性还意味着资源可以作为单一文件进行传递,而不是包含多个文件需要传递多次。

资源的可寻址性是指学习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地址进行唯一标识,即一个资源必须有一个网络地址,并能够通过这个地址访问到该资源。当然一个资源可以有多个网络地址,反之则不然,即一个网络地址不能标识多个资源,而只能标识一个资源,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无法识别,进而造成无法访问和传递。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层次和机制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问题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散存储;二是各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系统之间由于认证、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不同造成的互操作障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包括以下层次[1]。

1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集成与发现

解决资源分散式存储的方法是为资源建立统一的目录索引,称为资源的“集成(Gather)与发现(Discovery)”。资源的集成与发现的基础是区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中的两类信息实体:资源(assets)和元数据(metadata)。资源指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本身,元数据指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描述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发现都与元数据有关。资源集成与发现的前提条件是各个资源库必须为资源提供元数据。

为资源建立统一目录索引的第一步是资源的集成(Gather),就是将各个分散的资源库中的元数据进行收集,并集中存储在同一个地点,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收集元数据的方式有两种:推(push)和拉(pull)。推是由各个资源库主动向信息中心提供元数据,拉是由信息中心主动向各个资源库索取元数据。

由于元数据提供了资源的详细描述信息,所以信息中心可以向最终的资源用户提供资源的检索服务,称为资源的发现(Discovery)。用户检索的条件信息与元数据进行匹配,同时检索的结果信息也是元数据信息。信息中心可以利用元数据信息提供灵活多样的资源检索服务。资源集成与发现的原理见图1。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传递与交换

资源的集成与发现是在元数据层次上进行的,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查询和检索,但没有涉及到学习资源的统一传递和交换。即学习者或学习支持者在公共资源目录上可以查询到某个资源,只是返回了元数据,而不是资源本身。实现资源传递与交换的条件是资源库之间必须具有统一的认证以及数据传递协议。

通常用户在信息中心检索资源,在信息中心返回的匹配资源的元数据中包含资源的网络地址。用户选择某个资源要求进行传递时,信息中心根据元数据中的资源地址向相应的资源库发送传递资源的请求。资源库首先会要求认证,用户提供认证信息,资源库认证后再将资源传递给用户。这一过程称为资源的传递(delivery)。如果资源的传递发生在资源库之间则称为资源的交换(exchange)。此外如果一个资源库主动向另外一个资源库传递资源也属于资源的交换。前者称为请求(request),后者称为提交(submit)。资源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见图2。图中虚线属于资源的集成与发现。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

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层次与机制,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需要元数据、元数据收割和认证服务三方面技术标准的支持。

1学习资源的元数据标准

资源集成的基础是资源库必须为资源提供元数据,目前国际上的元数据方案有很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是DublinCore和ieeeLom。DublinCore起源于图书馆领域,用于数字资源的描述和交换,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应用。ieeeLom是针对学习资源开发的,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学习资源元数据标准。imSmetadata、SCoRm中的元数据都与它一致。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有CeLtS-3、CeLtS-41和CeLtS-42三个元数据方案。其中CeLtS-3是ieeeLom的本地化,两者完全一致。CeLtS-41为九类学习资源扩展了相应分类元数据元素,主要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CeLtS-42是针对基础教育开发的,是DublinCore、ieeeLom和CeLtS41的选择与组合。不同的元数据方案定义的元数据元素有所不同,但可以相互映射和转换。当然映射和转换时可能出现信息丢失。表1是ieeeLom和DublinCore之间的简要对比。

目前主要使用ieeeLom(CeLtS-3),在某些需要简化的场合使用DublinCore,如果需要为某类资源提供额外信息则使用CeLtS-41。

2数字化资源的元数据收割标准

资源集成的方法是将各个资源库的元数据收集起来存储在一个地点。元数据的收集又称为元数据收割,可以参考的标准主要是oai-pmH(oai元数据收割协议:openarchives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2]。

oai-pmH的原理如图3所示。oai协议定义了两个角色: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数据提供方相当于各个资源库,它存储学习资源及其元数据。服务提供方相当于信息中心,它收集元数据并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通过oai请求和oai响应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一个服务提供方可从多个数据提供方处获取元数据,而一个数据提供方可向多个服务提供方提供元数据,两者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oai定义的请求包括GetRecord、identify、Listidentifiers、ListmetadataFormats、ListRecords、ListSets共六个。oai请求以Http请求表示,每个请求至少有一个以key=value形式出现的参数,多个参数用符号&隔开。例如要列出资源库an.省略/oai-script中标识符为oai::hep-th/9901001,元数据格式为DublinCore的记录,相应的oai请求为:

an.省略/oai-script?verb=GetRecord&identifier=oai::hep-th/9901001&metadataprefix=oai_dc

oai-pmH响应必须是形式良好的XmL实例文档,并且XmL数据必须是有效的XmL方案。下面是对上面的oai请求的响应:

metadataprefix="oai_dc">an.省略/oai-script

...

oai-pmH协议支持多种元数据方案,例如本文中列出的ieeeLom(CeLtS-3)、DublinCore、CeLtS-41等等,前提是资源库必须提供元数据,可以通过ListmetadataFormats得到数据提供方支持的元数据方案。

3认证服务标准

用户根据元数据提供的网络地址向资源库发送传递请求以后,资源库需要进行用户的认证,目前在数字化学习领域涉及到认证服务方面的标准中可以参考的是imSCC中的authorizationwebService[3]。

imSCC认证服务的原理如图4所示。imSCC的认证服务是学习者在学习管理系统中运行通用弹夹学习包中的某个需要认证的资源时,学习管理系统和认证服务系统之间进行的认证通信。

imSCC认证服务的认证消息是使用web服务Soap协议进行传递的。首先(1)学习管理系统向认证服务提供学习包的标识符及学习管理系统的地址,(2)认证服务要求提供密钥,(3)学习管理系统向认证服务提供密钥,(4)认证服务根据密钥返回认证结果。整个消息传递过程如下面的代码所示。其中LmS代表学习管理系统,wS代表认证服务。

LmS:

CartridgeiD

theLmS’sURL

wS:

Licenseagreement

pleaseenterkey:

Key

text

LmS:

CartridgeiD

theLmS’sURL

aKey

认证通过:

wS:

theKeypassedbyLmS

expirationDate

认证未通过:

wS:

theKey

amessage

当认证服务应用于资源库的学习资源传递时,学习管理系统相当于资源库,认证服务由各个资源库提供。认证消息的传递发生在用户使用的软件(可能是信息中心,或者是专门的资源搜索工具)和资源库之间。用户向资源库请求传递资源时,资源库会通过认证服务进行认证,再根据认证结果决定是否向用户传递资源。资源传递可以使用Http或Ftp协议。

四小结

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层次与机制,并简要分析了可以参考的技术标准。由于学习资源共享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应该分步骤地实施。首先各个资源库应该为自己的资源提供完整的元数据描述;其次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领域,例如教师教育、图书馆等等可以进行元数据的收集,建成资源信息中心。最后再尝试开发统一的资源库互操作接口。

在技术标准方面,除了前面介绍的几个,imS早期还开发了一个资源库互操作标准,称为imSDRi[4]。imSDRi为不同技术体系下的资源库互操作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框架。重点描述了提交/保存(submit/store),搜索/提供(Search/expose)、聚集/提供(Gather/expose)和请求/传递(request/deliver)四种互操作接口,如图5所示。在此基础上定义了进行互操作的消息格式,其中也包含了认证信息。消息的传递使用Soap协议,资源的传递使用Ftp和Http协议。此外该框架还考虑了访问控制、资费管理、目录服务和注册服务等问题,但计划在将来开发。DRi提供了实现资源库互操作的基本思路。此外目前imS正在积极开发一个名为学习对象发现与交换(LoDe:LearningobjectDiscoveryandexchange)的标准,也值得关注和跟踪。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5-9.

[2]oai.openarchives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S].

教学资源的收集方法篇10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高校的地方性大大增强,立足“本地,服务地方”成为高校的立校之本。涉及地方性的各种研究课题和地方政府下达的配合地方工作的各种教学科研项目,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点。这就要求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能提供这方面的资料。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随着图书馆逐渐进入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人所共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的馆藏中所处的地位不断下降。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藏书体系,来适应网络环境下“以特色参与共享”的现代化图书馆收藏原则。地方文献由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在整个藏书体系中的惟一性,很自然地进入了高校图书馆的收藏范围。

   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以及高校本身的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使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成为各高校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那么,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呢7笔者认为收集具有明确主题的地方文献,建设专题数据库,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发展服务,应成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

1专题集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的目的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高校的教学科研具有明确的主题,这就要求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也必须具有明确的主题,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高校收藏地方文献的历史普遍很短,许多才刚刚起步。积累的地方文献资料不多,甚至基本是从零开始。如果开展大而全的地方文献工作,一般会很困难,不易取得成果。从集藏专题文献入手较易,也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地方文献的集藏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弱项。在传统图书馆时期,这个弱项几乎是致命的和无法克服的。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的出现,高校图书馆在集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弱势有望改变,甚至可能变为强项。我们知道,传统图书馆时期是以占有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大小和图书馆工作的优劣,地方文献工作也不例外。但在网络化时代,衡量一个图书馆文献工作优劣的标准已经改为可以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少。反映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上,就是从过去的追求“拥有”,到现在的只求“找到”。从“拥有”的角度出发,地方文献的集藏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弱项从“找到”的角度出发,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技术和专业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确定的专题,有目的地收集这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源,告诉研究人员在什么地方可以得到其所需要的资料。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使原来很难复制的一些地方文献变得容易获得,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技术上的优势来获得一些文献资源。由于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集藏工作不改变地方文献的收藏地点,不改变地方文献的所有权,只需要地方文献的线索,在集藏地方文献的同时也为地方文献的拥有者做了宣传,这样容易得到合作,高校的地方文献集藏工作就可能取得成功。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集藏形式的多样化,使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集藏工作变得富有活力。

2专题集藏的内容及形式

   地方文献本身具有历史资料性,反映一地各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在地方文化的发展史上,一般有一条主线,具有本地的特色。在考虑专题集藏的内容时应该考虑最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如浙江宁波,它是浙东文化的发源地,反映浙东文化的地方文献众多,浙东文化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为代表。在考虑集藏内容时可以代表人物为主线,集藏反映有关他们的地方文献,进而建设有关浙东文化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方文献一般分散保存在各处,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集藏工作,主要是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确立一个专题,把散落在各处的地方文献联系起来,虚拟集中起来,建设一个专题数据库,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文献保障。

   专题数据库建设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术研究和技术管理上的优势,采用现实地方文献与虚拟地方文献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专题数据库的文献覆盖面,提高文献保障率。

   专题数据库收藏范围应该包括地方文献专家的情况。有的时候,许多问题在现有的地方文献中是无法得到现成答案的。而地方文献专家能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顺利地解决问题。在传统图书馆时期,一般是重物轻人,重视显性的地方文献工作,对地方文献研究者和使用者不重视。在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的作用往往要超过物的作用。重视地方文献研究者的作用,把他们的基本情况、学术特长、研究方向收集起来,对地方文献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求教于专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题数据库还应该是开放式的、共建共享型的。读者在利用专题数据库的同时,还应该为数据库提供自己所拥有的地方文献。就是说,既要“下载”,也要“上传”。这对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地方文献的特点是非公开发行的文献居多,数量多且分散,收集极为不易。如果与读者合作,在文献收集方面得到读者的大力协作,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就能做得更好。

3地方文献的内容揭示

   地方文献与一般的文献不同,具有明确的地方特征,对一般文献的揭示方式不一定适宜于地方文献内容的揭示。如采用《中图法》分类是揭示普通图书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地方文献内容的揭示则不一定很有效。中图法》揭示地方文《献只是细分到省一级,省以下只是用统一代码进行揭示,而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一般比较小,以地市、县为主,分类法的内容揭示功能大打折扣。如有关浙江杭州和浙江宁波的地方志,其中图分类号都是K295.5无法从中看出地方性。

在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时,应加注地方文献标识,或在《中图法》的基础上编制适用于本地地方文献分类的专用地域复分表,以更有效地揭示地方文献。

   揭示地方文献内容的最佳手段是主题标引,把地方文献的内容特征完整地揭示出来。地方文献的地方特色,决定了许多地方性的词可能不是标准的主题词,但在地方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很有地方特色。应该注意增加有地方特色的主题词,确立本地区的主题词表,做好地方文献的主题标引工作。

   文献的揭示深度要加强,要对地方文献逐篇标引,包括其中重要的段落,都应该加以标引。目前的文献主题标引一般较粗,普遍以一本书作为标引对象,对文献内容的揭示不深,特别是对地方文献。如《黄宗羲全集》,如果只标引为:“黄宗羲"全集”,这样的主题标引就没有什么意义。应该把全集的内容逐篇标引出来,加大标引的深度,这样才有意义。

   专题数据库应该预留读者发表对地方文献内容评价的空间,这样对其他读者了解该文献的内容有极大的好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只要把读者的评价与该地方文献链接起来就可以。读者检索到该文献后,可以同时看到前人对该文献的评价,也可以加注自己的看法。这样对读者利用地方文献会有很大的帮助。

4与地方文献拥有者的合作

   公共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历史很长,有的甚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所积累的地方文献很丰富。而高校图书馆积累的地方文献资源不多,因此,与公共图书馆等一些地方文献资源的拥有者进行合作,是高校建设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前提和基础。让我们先来看看地方文献的收藏现状:

   除了公共图书馆外,还有许多部门都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或者保存着很大一部分的地方文献资源,如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博物馆等。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浙江宁波的余姚市,作为浙东文化的发源地,所拥有的地方文献资源极其丰富,该地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保护也极为重视。余姚市图书馆就收藏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并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与此同时,余姚市还有几家单位拥有大量的地方文献,作为档案保存。余姚水利局下还建有水利志馆,收集全国各地的水利志。应该说,像余姚这样的市,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是做得不错的。但由于一地的地方文献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保存的目的各不相同,文献揭示的手段和保存方式各不相同,给读者利用地方文献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在这样的现状下,高校图书馆如何与公共图书馆等一些地方文献资源拥有者进行合作呢?笔者认为,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存在的。公共图书馆和其他一些部门拥有地方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研究人员,研究人员需要利用这些地方文献资源。反过来,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是地方文献,也是拥有这些地方文献资源部门的收集对象。这是双方合作的物质基础。计算机和网络化、数字化的出现,使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传统图书馆时期,由于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是“拥有”文献载体也基本以印刷型为主,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地方文献的共享和交流变得极其困难。在计算机网络化、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前提下,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已经虚拟化,地方文献的共享和交流就变得异常容易。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确定的收集专题,与公共图书馆和其它文献的拥有者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专题数据库,共同使用,做到优势互补。高校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并不存在取代公共图书馆或其他部门的地方文献工作的问题。双方的工作重点和收集目的不一,收集的范围不同,各有优势,如能很好地开展合作,就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