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培训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02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1

一、培训内容:

1、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能正确操作计算机。

winDowS.Xp的基本使用常识;woRD20xx的文字输入排版与打印;woRD20xx表格的制作;文件的保存与另存;文件的查找与重命名及删除;幼儿个案输入、上网查找幼教相关资料、internet基本知识;收发邮件、发附件;理解网络病毒概念等内容。

2、学习使用FLaSH,掌握制作课件的基本方法。

认识并逐步熟悉FLaSH软件,了解FLaSH基本知识,能从网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FLaSH课件,不断学习运用FLaSH进行基本课件制作的方法,能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制作出相应的课件内容,积极尝试电脑备课、电脑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等,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活动结构,提高教学活动效益。

二、培训对象及培训形式

1、培训对象:全体在职教职工

2、培训教师:进修校教师或其他中小学电脑教师

3、培训地点:幼儿园多媒体教室

4、培训形式:采取以集中参与式、教师的自我学习式的多种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观摩、协作交流等。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2

关键词:软件设计能力;内容优化;实践教学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既要求扎实而广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良好的实践动手和自我学习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面向信息领域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需求,坚持“基础、应用、实践”的原则,突出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优化设计。在基础能力方面优化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新增了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在软件设计高级理论方面优化了软件工程课程,新增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应用方面新增了Java程序设计、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兼顾了软件设计理论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以软件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主线要求。2.构建新型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软件设计和开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通过深度剖析计算机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特点,总结以往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为核心,构建了从程序设计基础到软件开发综合实践的四层课程体系,每层都有相应课程群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1)基础理论层。以计算机导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奠定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2)基础训练层。以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为核心的课程群,目标是打牢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初步掌握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3)高级理论层。以软件工程、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技术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系统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为高级应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4)综合应用层。以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xml与电子服务、Java程序设计为核心课程群,目标是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的综合能力。四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理论素养和扎实的设计开发功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it人才。3.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功底。鉴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立体化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实践应用层。(1)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编程应用能力。基础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和操作系统等课程的课内实验组成。在课程实验设计中加大了综合设计类实验的比例,减少了基础验证性实验比例。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与课堂讲授同步,加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紧跟老师引导完成练习。综合设计类实验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训练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还需要提交实验报告。注重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综合训练层是由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组成。通过设计小型综合项目,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开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与验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分组完成,最后答辩评分、评优。我们对课程设计考核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法,将课程设计考核变为答辩方式考核,包括小组答辩和年级优秀课程设计答辩两个过程和层次进行。(2)引导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层是由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毕业设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训和软件开发小组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软件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SRp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培养和锻炼软件设计开发能力。

二、小结

围绕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课程群,突破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各自独立的局限,实现总体设计、综合布局、交叉穿插、协同配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谢中科,肖增良.程序设计系统化思维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4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3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组建于2009年3月。该基地的组建贯彻了学院“资源整合、集中管理、搭建平台、全院共享”的建设指南,集中了全院所有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在原来计算中心和经管中心合并的基础上,以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为核心,形成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it项目实训中心”、“网络技术实验实训室”和“信息技术实验实训室”等计算机实验实训体系。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构建的思路和基点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也涵盖到我院的各个专业。在构建“以职业为向导,实践为主线,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和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指导思想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已纳入全院的基础课教学,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系计算机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我们对全系的所有计算机进行了整合,组建了适应我院培养目标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以创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为建设目标,以全院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主体任务,坚持立足本院、面向社会,高起点、高规格、高目标、高要求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率的、服务优质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体系,形成适应我院人才培养需要、管理体制建全、管理方法和运行体制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和计算机人才培训中心。依照江苏省教育厅给出的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评审条件和相关政策,基地的建设目标定位是:建设成“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隶属计算机系,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在行政方面,由计算机系负责管理,在教学方面,则由学院教务处和计算机系统一配置教学资源,全面负责本院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工作。基地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排课,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同时向校内外开放,不仅本院学生可以参加综合实训课程的培训和考证,校外企业和社会团体均可联系进行竞赛、培训和考证等事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的社会知名度和示范效应。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实验室功能模块组成和作用按照学院和系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在原计算机系和中心机房的基础上划分了5个实验室功能模块,其各实验室功能模块的组成、功能和作用如下:1.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包括10个教学区。其中二楼(3209)为3个教学区,三楼(3309)为7个教学区。10个教学区共配有联想、惠普、方正和宏基等国际名牌高端pC机512台,应用服务器12台,高性能曙光集群系统1套。该中心采用功能先进的曙光集群系统进行资源统一管理。作为全院八个系基础教学的公共实验平台,中心除了承担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网页网站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及实验实训任务外,还承担着工商管理系、外语系和社会科学系等文科机房的大量专业实验课程。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综合实训、银行柜面业务实训、劳动部物流软件实训、Flas制作、photoshop平面制作、二维动画制作实训、综合布线实训等专业软件,不但能满足信息技术领域中“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模块的基本技能训练要求,还能满足我院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要求。现正在进一步开发集群系统的强大功能,满足为全院师生提供远程学习、在线教学等新型实验教学的要求。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划分为硬件维护与检修区及软件安装与调试区两大部分,配置计算机80台,为全院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计算机组装和维护的平台。由于配置有多台套不同档次的计算机,能够进行计算机拆卸和组装的各种操作,并为全院师生提供“模块化,菜单式、项目化”技能训练项目,形成教、学、做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硬件模块级来了解、熟悉计算机软硬件工作原理、训练计算机故障快速诊断技能,学会安装多种操作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的技能和方法,掌握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计算机整机性能测试、计算机病毒防治、基本网络配置等技能。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技能训练周、企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3.it项目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建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公司化运营实体“红帆工作室”,包括内训教室、实训平台、模拟公司三大部分,分为5个工作区30个工作席位,可同时容纳5个项目小组集体开发。该中心采用项目研习的教学模式,由企业提供商业项目开发机会,企业工程师提供一对一指导,完全按项目流程开展教学,为全院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全系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课堂同职业接轨,学习与研究相容”的发展舞台。另外,通过多样化的建设模式努力实现合作方式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既有助于推动学校教学与社会联系,推动校企结合、校校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又有助于学生与社会和企业接触,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实用的软件技术开发,接触市场需求与技术需求,活跃思想,拓展视野,进而为规划自己的学习、培养自身能力以及设计职业生涯起到导向作用。4.网络技术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分为网络架构实验实训室(有线)和网络应用实验实训室(无线),主要用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网络的常见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室配有企业级网络中心机柜7组、计算机60台、网络设备60套,按照企业网络三层体系架构,完全模拟中小型企业网络中心日常管理流程,能够提供网络组建、网络设备调试、网络工程测试、网络故障排除等实验项目,同时满足课堂教学和网络技能训练的双重需要。该实验室是“思科网络学院”和“锐捷网络学院”授权培训点,能够提供思科和锐捷公司全部教学资源的在线学习。#p#分页标题#e#5.信息技术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105平方米,现有计算机60台,配备有高端桌面式服务器、多种网络教学软件,基于RaiD7技术的maxtor磁盘阵列和同步网络教学软件,能够开展面向软件技术相关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能够提供Java和.net两大技术平台的全套集成开发环境,可以满足软件测试、数据库、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web应用设计及针对C/S、B/S架构的网络编程实验实训项目教学需要。该实验室是“iBm教育学院”和“微软it学院”授权培训点,能够提供iBm和microsoft公司全部教学资源的在线学习。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实效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建立一年以来,在学院、各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中心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验实训教学的运行和验证,各项工作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保证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顺利、有序、高效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适应我院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计算机设备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采用了开放实验室制度,早8:00至晚9:00都留有值班人员,节假日不休息,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根据学院的相关管理制度制订了各种工作细则,完善了中心负责人岗位职责、中心管理人员职责、中心值班人员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值班人员及实验课教师操作规程等管理体系。2.本学年除完成了全院所有教学班次在中心机房上机实作的教学任务,还完成了计划外临时上机任务1.3万多人次,主要包括学院和各系在业余时间组织的各种竞赛、考证、培训、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期中评教等。3.考虑到中心机房临时性实验教学任务多,为合理安排机时、机位,减少空闲,使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并确保教学有序进行,我们专门选定了一名教师兼职负责中心机房各区域计算机的分配工作,既保障了中心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又提高了中心机房设备的利用率。4.自计算机新机房建设完成之后,我院已陆续承办了itat全国大赛、Java企业级应用师资培训、中国银行2010年校园招聘全国统一考试等一系列竞赛和社会培训服务工作,充分展示了我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提高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实验室的合理配置情况和高效运行机制。中心在每次考试中没出现任何差错和问题,被使用单位誉为最信得过、最放心的院校。培训和考试任务的成功承办,为实现我院“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目标迈出了可喜的一步。5.“红帆工作室”作为我院第一个产学合作实体,迄今已有4家公司长期入驻,承担了省级科研课题3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由学生完成企业级软件作品10余件,网站作品20余件,动漫作品30余件,已经在合作企业和省内同类院校中形成一定影响力。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有100多名同学在该工作室工作,工作室成员多次代表学院参加全国itat职业技能大赛、微软“校园之星”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思科网络技能大赛等全国性赛事,并获得好成绩。6.在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院通过率连续三年为全省民办院校最高。2009年春季,我院共有1443名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人数为1416人,其中优秀人数为308人,总合格率和优秀率分别达到98.13%和21.34%;2010年有1447名学生参加今年春季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人数为1324人,通过率也达到91%。四、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今后工作重点第一,以省级高职实验基地为建设目标,按照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要求,根据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提出的“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实验室人、财、物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使实验室的管理真正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的建设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第二,完善实验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升实验管理的层次,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结合我院公共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拟制定适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全方位满足高职层次公共信息技术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在职培训和社会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而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第四,遵循“先进性、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的建设思路,找准“服务、指导、监督、协调”的工作定位,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全局意识,进一步培育、凝练计算机实验教学特色,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实验中心建设,为学院整体建设增光添彩。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4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18-02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思路清晰,概念完整,逻辑严密,因而给电算化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模拟实验资料的不完整、不系统、仿真度低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而学生往往也错误地认为上这门课就是学习几个程序而已。现将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感受陈述如下。

一、会计电算化实验前应注意的问题

1.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账套管理,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电脑操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软件操作的不理解性,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枯燥,被动,且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的学习,内容是纯粹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比较抽象,通过案例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案例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会计理论和生动、实际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2.学生在上机之前,首先安装系统盘时应强调尽量采用光盘中的配套SQLServer2000数据库,否则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其次准备好实验资料。上机实验时,要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最后实验前应选择好学生账套的保存方式,防止数据丢失影响以后的业务处理。

3.制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财政部在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会计核算方面全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达到10%~30%。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电算人员培训目标及层次,根据财政部规划,到2000年在城市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有60%~70%已接受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的技能;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放在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技能这一层次上,同时也要兼顾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达到更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照顾大多数学生,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完本专业课后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

(2)独立操作通用的会计软件。

(3)用掌握的计算机和会计知识对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维护及二次开发。

(4)根据会计电算化知识,熟悉财务软件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软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及准确性进行判断。

二、理论教学体会点滴

1.讲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知识时,要结合具体财务会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

2.教师要在上课前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可遇见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讲解及演示操作,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实验课上机操作做好铺垫。

3.不断地总结学生上机操作遇到的问题,反复在理论课上对其进行解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验教学体会点滴

1.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是否能胜任会计工作?

2.课程设置缺乏正确的参照体系,缺乏端正的课程框架。

3.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

4.对于这种操作及课业连续性要求高的课程来说,机房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学习。

5.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功太差,计算机基本操作太不熟练了。诸如制作会计报表,当单元格里出现“#######”时都慌了手脚不知发生什么事了,不敢再操作,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老师来帮助解决,这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知道,导致辅导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非常有限,甚至出现每节课都拖延直到差距变大后最后放弃实践操作,而且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基于多年的中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即教学目的,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并要充分考虑到生源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电算化的教学导向以实用为主,尽量避免会计电算化系统仅仅是手工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撮合”,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养。例如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商开展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学校应提供机会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了解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专业教师应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

2.保证多媒体教学正常进行,上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质量的保证缺一不可。

3.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并重。在讲授电算化理论,尤其是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例如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工资、销售等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内部结构时,最好是在穿插讲授小程序的基础上,演示相应的系统软件,以便加深感性认识。

4.要适当扩充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

5.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帮助和启迪掌握理论的人去作出科学的推论,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6.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两种形式:(1)分散实践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2)综合实践课程。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7.加强学生的相关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的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但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财经类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知识高速更新的背景下,能力的获得远比知识的获取重要。教师应强化案例教学和学生应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因此,如何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这便成为现在中职学校和专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管友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中国电力教育[J],2009(2)

2.康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构思.内蒙古电大学刊[J],2007(12)

3.聂旺,胡红菊.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8)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5

1.1、学校和教师对计算机实训教学认识不够

计算机实训目标不明确,学校不够重视实训教学,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计算机实训的要求不够规范,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不够科学规范,教学人员不愿承担实训教学的工作;从而造成了学生轻视实训,更不会通过上级消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生上课状态更加自由,迟到早退的现象随处可见。

1.2、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内容落后

目前的很多院校实训大多是以验证性内容为主,极少有创新和开发。在实训中,一般都是老师怎么做,学生就按照要求去做,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出来。而且,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指导书比较陈旧,内容过时,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中来,学生上课比较随意,聊天、玩游戏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导致了实训效果非常差的状况。

1.3、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条件不达标

由于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不允许,经费不足,导致计算机实训条件和设施比较落后,实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都比较老化和缺少。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实训效果和实训质量。

1.4、实训过程缺乏教师及时的指导

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基本都采用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和操作注意要点,然后让学生去操作训练,教师以为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会出现许多问题,而且会让问题变得严重。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电子教室等教学手段来达到实训效果。

2、计算机实训的基本内容

通过计算机实训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感性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且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各种计算机及网络的故障给予判断和排除,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自如的应用计算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的安装、调试与优化技术;(2)数据的简单恢复技术;(3)硬件组装与故障检测;(4)局域网的构建与组网技术;(5)服务器的配置与安装;(6)网站的构建与管理;(7)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3、计算机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3.1、加强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实训基地的建设奠定了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更新速度比较快,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前沿知识,掌握计算机的专业技能,以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大投资金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配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高职院校还应该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以节约学校的资金投入,并能根据社会需要的职业类型与能力要求来制定教育方案。

实训基地除了对硬件有要求外,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两方面来概括,一是对学生的安全操作和规范提出了要求;二是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合理科学的安排实验室的使用,加强对管理员的培训,使他们秉承着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工作,而且他们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手段和经验,能够及时监测和保护设备,定期维护软件和硬件。

3.2、建设专业实训师资队伍

计算机专业实训师资是能动性最强的因素,对学生技能造成的影响很大。专业实训师资队伍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他们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培养:一方面可以促使现有的计算机教师不断通过学习来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要求现有的计算机教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经常选派青年教师进行挂职锻炼,以便得到相应的任职资格和岗位工作经验。

3.3、合理设置计算机实训课程

首先要对职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进行深入的调研,将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落实到上机实践教学中来。要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次,要根据高职生源质量的现状,从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注重起初和岗位必需性,与此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计算机课程的实训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可以让有社会讲演的人员参与实训课程结构的设计。

4、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4.1、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实训教学观念,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不论我们选择的什么专业,只有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学好专业知识。然而,计算机课程却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所以,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要为实践服务。计算机课程不用去深入探讨理论知识,却要更注重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加快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水平,可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参加资格考试。只有教师精通了,学生才能掌握。

4.2、构建合理的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老师演示,学生重复操作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所以,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分层实训和任务驱动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方式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套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这一提法源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从而以“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这一提法的诞生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同时对新时期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应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培养出能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二、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虽然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服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目前,适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偏少,有些课程不得不选用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等方面都与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而会计电算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浅、实用性较差,除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专门支持会计电算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不多,学生只是利用会计操作性软件进行单纯的账务处理。把手工实训改在了机房,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缺少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分析、软件开发的教材,难以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能力。

三、解决的途径

1.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7

当今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已成为现代职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培训深化改革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职业培训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职业培训中去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是当今社会对现代职业培训的迫切需求,也是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职业培训中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谈谈看法。

二、计算机学科和其他传统学科的区别和特点

计算机专业作为新兴的学科,从创始以来发展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它所创造的效益也是空前的,计算机专业引发了生产力的变革和信息与管理方面的转折。计算机学科同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性强、内容多、范围广、应用面广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必须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特性,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特点,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本质和方向,知道如何在专业技能学习时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现代职业培训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作用

职业培训时学员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状态就决定了要搞好计算机的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在培训过程中既要使基础较差的学员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方法和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其他基础较好的学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来缩小学员这方面知识的差距,提高学员整体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培养学员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而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可从以下这些措施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在课程地位方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必须积极加大重视度,确立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在课程命名方面,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职业培训特色和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员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其所在行业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研究数据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行业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学员所在行业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员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建立适应职业培训发展的专用教材

目前,面向职业培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专业教材稀缺。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准备时,应紧密围绕职业培训中行业所需的必要技术,使其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不仅要适合作为职业培训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作为从事相关行业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三)适应职业培训所需的教学改革

学校在职业培训时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毕竟受众群体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职业培训人员的学习要求,以及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实用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职业培训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用合一式的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员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员批判和创新精神。可以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员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职业培训课堂。

(四)职业培训中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8

完善培训机制,确保硬件设施

学校应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发和应用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完善学校的培训机制,集中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实行上机培训签到制度,严格考勤,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硬件设施的完备是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有效保证,为此学校应尽量为每位教师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并与学校互联网相连接,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自由上网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课件的制作。如果学校经费允许,最好同时在每个班级配备计算机和投影仪,使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这样不仅提高教师学习和使用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快速提升自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成立电教组,及时解决教师在应用时的软件问题和硬件问题,保证培训和学习的顺利进行。

逐步深入培训,鼓励教师学以致用

学校必须依靠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了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训,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二阶段培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重点培训课件制作及应用操作;第三阶段培训,要求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能,选用常用的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Frontpage等。

培训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全员参与,分层培训,分层要求。在计算机中心面向全体教师培训,首先由主讲教师讲演(演示)、示范软件的使用,再由教师即席制作,即采用学练结合、互动推进的模式进行基本能力和技巧的学习和运用。培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操作技术。为了使教师们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我们还收集准备大量的培训素材:word文稿、excel表格、authorware课件、Flas以及网页制作的图片、影片、声音等素材,并利用本校网站上资源库,准备大量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涉及各行各业、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素材供学校教师使用。

强化应用技能,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应坚持培训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与评比活动相结合、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1.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人人懂计算机操作,掌握校园网和因特网技术,人人会使用常规电教设备和多媒体电子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人人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

2.要求教师运用课改新理论,自己制作课件参加中小学教学设计评比。

3.要求各教研组开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研究,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呈现新现象、新方式,提升教师从教的技能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水平。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9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人才是服务于社会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程度。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就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压力在于高等院校配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因此竞争力不够强。主要存在如下不足,实际动手能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欠佳,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师资队伍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等。

二、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当代社会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主导的社会,由于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用友广泛的市场,大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小到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各级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等等,包括正在发展中的高校自身,都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针对信息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各级各类企业,都呈现出了信息化发展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专利,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院校,社会上或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培训班,每年培养出的计算机类人才至少在100万以上。因此,整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处于一种饱和状态,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归根结底,出现这种就业难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满足于社会不断更新和越来越高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经营型等多种人才,并没有从高校的理论培训中产生,毕业生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人才,并不具有实践能力和基础专业技术。

三、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针对高校教育中的针对性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专业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不断完善结构和内容,积极推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制定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一)鼓励课外科技活动

以电子设计创新实践为依托,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探索并形成了院校提供基本条件、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计算机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并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搭建科技实践平台,按班级、年级成立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提供平台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平面动画设计大赛等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intel多核程序设计竞赛等。

(二)整合现有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并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以及多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需要重新审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控制课程门数,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通过构建“平台+模块”式的培养方案,削减课程门数,增加工程制图等为学科基础课,增加软件工程实践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方案决定培养要求

计算机应用方向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的培养要求完全不同,为此,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中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偏重于软件开发的能力培养,增加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偏重于网络和硬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等课程。

(四)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努力建设并明确核心课程

重点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优秀课程的建设。同时,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要深入加强建设,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也应该加入课程体系中去。

(五)加强实践环节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计算机专业“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每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实验外,应该单独开设了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两大环节,将综合课程设计与相关课程结合,注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实训则由技能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成,主要依托校内和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根据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结合实际科研课题和软硬件系统开发项目,采用订单式技能培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与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立项工作和专业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同时,通过对本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定向培训,引进新人才,校企联合引入企业中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参与教学等途径,加快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接轨。让实践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计算机培训课件篇10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1引言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其教学必须适应学制的调整,即必须及时建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两年,学制缩短,但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要求不能降低。

对于两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来说,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利用两年时间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与技能是当务之急。按照两年制修改教学计划之后,我们发现以“理论知识传授+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两年制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教学时数缩减为原来的2/3,教师普遍感到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之间存在矛盾。为此,我们探讨了“操作+应用+实训”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2“操作+应用+实训”的教学模式

2.1培养目标

为了研究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it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广告公司等,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够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维修工作,从事一般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网络系统的设计、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2教学模式的内涵

“操作+应用+实训”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四种专业技能为重点,坚持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2.1操作

“操作”是指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要熟练。为了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上机练习,并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增加了上机课时的比例。如图1所示,专业基础课上机课时数占总课时的20%~50%,专业技能课上机课时数则达到了30%~50%,如VB程序设计语言理论课时数与上机课时数的比例为54:36。

(2)加强上机讲解。要求指导教师每节上机课必须用10~20分钟的时间,讲解上机操作的内容和技术要点,起到配合和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这种方式既缓解了两年制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上机操作的效率。

(3)定时开放计算机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

2.2.2应用

“应用”是指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以下几种主要途径。

(1)理论教学必须以够用为度,强调以应用为主,讲授内容应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到校园网络中心现场讲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当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教师给学生布置综合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我们布置了校园网方案设计、网络互联设备种类及特性分析、internet协议设置与子网划分、网络安全技术分析等四个综合性的习题,通过学生讨论和典型例题讲解,将各章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成立学生科技小组,开展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科技活动,如在学生中组织网页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网网页设计与维护工作,请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小组等。如图2所示,2005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局域网组网设计、网页设计、powerpoint课件制作、电子模拟自动控制等4项科技活动,参加学生260多人次,占专业学生数的80%。

2.2.3实训

“实训”是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接触实习实训环节,时间共18周。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环境,已建有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电子技术等校内实训室,还建立了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利用计算机开展专业技术分析、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按照计划安排了一周时间的专业技术人员讲习,使得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此外,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需求的综合业务素质。

2.3课程设置

“操作+应用+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为出发点,以课程设置调整为前提的。我们从专业角度分析,提出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四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即专业基本技能、程序设计技能、多媒体制作技能和网络技术技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整合后两年制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2.4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2.4.1师资条件

该教学模式需要具备一支素质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合理地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采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带队指导学生实习,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4.2教学、实验条件

该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多媒体制作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等。

2.4.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依据教学计划,建立与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校外实习场所,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技能的培养。

3实施结果

通过“操作+应用+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普遍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能够安装调试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他们的程序设计与多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网站设计和维护能力、使用和维护计算机及其常用外部设备的能力普遍得到提高。2005年学生实习实训信息反馈统计结果显示,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了96%,对学生的优良评价率达到了83%,比以往有了显著的提高;移动通信公司、市房地产管理处等多家实习单位都主动提出了进一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

“操作+应用+实训”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