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06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绿色交通评价指标烟台交通

由于在我国绿色交通问题提出的时间不长,相应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少数人对绿色交通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而绿色交通综合评价正是城市绿色交通理论和实现途径的联系纽带,它是绿色交通从理念层次进入操作层次至关重要的环节。绿色交通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建立城市的绿色交通系统,实现城市的绿色交通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制定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优劣程度和可行性。

一、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公平。绿色交通具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战略目标,主张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相适应,与城市周边海域利用模式相适应,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与城市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多种交通方式共存,优势互补。

二、城市绿色交通评价内容

根据相关文献对国内现有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文中对绿色交通系统的内涵、特征及实现途径的相关分析,最后确定城市绿色交通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交通功能评价。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基本目标是满通需求,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绿色交通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就是其交通功能的实现情况。其主要涉及交通设施、人员出行的方便以及交通出行的构成。

(2)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分别从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及公众满意度两方面研究。

(3)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尾气污染、噪音污染情况,以及道路绿化情况,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交通系统。评价基础是大气污染物、噪音分析模型及道路绿化率和再生资源的利用。

(4)政策性评价。主要包括政府出台关于绿色出行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运输企业出台相关绿色出行的规范。

三、烟台交通特点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城市,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方式齐全。但随着经济上的发展出现了交通与发展不协调的方面,比如:

(1)港城空间矛盾突出。烟台城市依港而立,因港而兴。但随着港、城快速发展和港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突出地表现在:空间上港城不分。芝罘核心组团是以港口为中心、蓝烟铁路、冰轮路等集疏运通道穿越城市生活区,这既影响了城市环境,也对城区宜居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港口的功能拓展和整体发展受到空间的限制。经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港区水域范围、陆域用地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临港产业和港口服务业发展受到限制。

(2)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对滞后,组团中心不突出。烟台火车站、烟台港客运站和烟台汽车总站集中分布在芝罘核心组团内,其它组团的公路客运站与城市公共交通缺乏相互协调和衔接。

四、指标体系

根据绿色交通的内涵以及城市绿色交通评价的内容,结合烟台交通的特点,制定出一下绿色交通指标内容,如表1:

表1

(1)交通功能评价。它包括:交通设施的可及性,交通出行的构成,人员的可及性。其中交通设施的可及性是指交通设施达到绿色技术标准以及满足人们需要的可实现性。如:英国“自行车运输系统”公司正在研制一套自行车高速公路系统,用“吹风”的办法使平均时速达25英里,而目前绝大多数地铁或轻型铁轨的车速不超过l8英里。交通出行构成主要是指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的便利性。烟台致力于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的统筹安排、组织建设和协调服务,形成了全市交通行业“一盘棋”。提出“以港口为龙头,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动脉、以民航为两翼,构筑现代化、立体式、快速反应的大交通”的工作思路。人员可及性是指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安全性。人出行的选择偏向于舒适,导致大量私人轿车的出现,如果地铁、公交等出行方式更舒适,更方便、更安全,人们会偏向于公共绿色交通设施。

(2)社会经济性评价。社会经济性评价包括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绿色物流;交通流;指标体系;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存在的弊端也呈现出来,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交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物流也成为了交通运输行业一个不可避免的课题。

一、绿色交通流评价的基本要素分析

(1)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的主体、客体与功能。城市物流与交通运输是息息相关的,城市交通是城市物流的主要载体,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复杂的集合体,城市交通的畅通与否,是城市物流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及影响因素。各级政府和物流行政主管,在推广和实施绿色物流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物流的跨地区和跨行业特征,绿色物流的交通流(绿色交通流)实施不是仅靠某个企业或在某个地区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仅靠企业的道德和责任就能主动实现的。它需要政府的法规约束和政策支持。因此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包括了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评价体系模式应该达到判断、预测、选择和导向功能。其中,导向功能最为重要,在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前三个功能是第四个功能的基础和过程。(2)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的内含。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如绿色运输、绿色运输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又包括社会对交通运输活动的管理。绿色物流也称环保物流,即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所以应从环境、社会、经济和企业多个维度共同权衡考虑。因此区域交通流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评判区域绿色交通流总体发展水平,由物流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与社会层面构成。企业层面的方案层主要有精益物流、绿色物流、第三方物流等三个指标,行业层面主要由供应链物流一个指标衡量,社会层面主要由交通流基础设施、绿色交通流产业政策两个指标。通过以上方面内容的评价,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从而得出反映区域绿色交通流全貌的评价结论。(3)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结果分析。绿色交通流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目标的最后得分和对比评价后的排序情况,运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得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如定性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最后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加以综合后得到绿色交通流评价的整体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时,通过具体指标实际值与同类区域历史值或标准值进行对比,找出被评价区域绿色交通流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并阐述原因。在进行结果分析时,还应特别考虑外部环境以及各种有利、不利因素对绿色交通流状况的影响,并结合区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对区域绿色交通流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的预测。

二、建立绿色交通流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及原则

(1)系统性。指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区域绿色交通流的综合情况,以保证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针对性。评价指标必须针对评价系统中的主要矛盾,能切中评价对象的要害,准确地体现评价对象的理解结果。(3)层次有序性。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种有序结构,上一层的项目要全面覆盖下一层次的项目,下一层项目要完整体现上一层次的本质内容。(4)独立性。如果把上下层次之间的关系比作“隶属关系”,那么同一层次各个指标之间则是专业分工,它的必须明确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表现目标的价值。(5)可测性。有些指标的信息可以直接计量或利用现有数据,有些指标的信息可以借用相关指标的数据近似的表示或利用相关指标数据经过简单的换算得到,有些指标信息可以凭感觉经验直接判定或在理论上可以采集,这样的指标是可测的。(6)简明性。即评价指标的设置要简繁得当,对重要指标可设置的详细些,次要目标可粗些。(7)客观性。是指建立指标体系时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客观可信、符合实际,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

三、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及建立步骤

(1)分解综合评价目标并进行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体设计的基本途径是分解评价的总目标,即通过分解绿色交通流评价总目标的过程来形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下,由于绿色交通流的复杂性,对期综合评价的总目标的一次分解并不能达到指标的可测性要求,往往要通过两三个层次的分解才能满足指标可测性的要求。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的分解来形成。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图见表1。首先将绿色交通流综合评

表1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价指标体系分解为社会绩效(a1)、环境绩效(a2)和经济绩效(a3)三项一级指标,由它们构成了一级指标集合{a1a2a3}。而一级指标集合中的每一个指标又可分解成若干个二级指标,其中:社会绩效(a1)可分解为交通政策与规划的完善程度(B1)、物流市场营业额规模及比例(B2)、运输线路里程(B3)、交通运输方式的分担率(B4)、交通工程教育、科研机构数量(B5)等七个二级指标;经济绩效(a3)可分解为绿色物流固定资产投资成本(B9)、绿色交通流管理成本(B10)、环境污染治理成本(B11)、废弃物治理成本(B12)四个二级指标。它们又构成了指标体系的第二层次(二级)指标集合{B1B2B3…B14}。环境绩效(a2)可分解为环境污染及防治(B6)、环境友好(B7)、技术措施(B8)三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集合中的某些指标又可分解成若干个三级指标,如环境污染及防治(B6)可分解为噪声污染(C1)、大气污染物(C2)、固体废弃物(C3)、废液污染物(C4)、资源减量化(C5)、资源再利用(C6)六个三级指标。环境友好(B7)可分解为交通拥堵与污染的减少量(C7)、环境友好技术使用率(C8)、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效率(C9)、交通事故的伤亡率(C10)四个三级指标。技术措施(B8)可分解为交通及物流装备的先进性(C11)、交通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C12)、交通环保技术的应用程度(C13)、装备的适用安全性(C14)、交通流系统决策的科学性(C15)五个三级指标,由它们共同构成了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集合{C1C2C3…C15}。从总体上来分析,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三大部分共24个指标构成。其中,定量评价指标8个,定性评价指标16个。总之,从评价总目标的分解着手是设计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好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也严格保证了指标体系与评价总目标的一致性。(2)分析指标内涵并改善指标体系。在进行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时,要注意仔细地分析指标的内涵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既要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又严格遵循指标的针对性、客观性、可测性、独立性、简明性、层次有序性等原则,尽量做到使每一个指标外延清晰易于界定、内涵明确易于理解。此外,还必须善于抓住那些影响评价总目标的主要因素而忽略那些较为次要的影响因素,尽可能用较少的指标来满足综合评价的实际需要。(3)从实际出发提高指标的可行性。在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无论是分解某一指标还是对于整个指标体系,都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首先是从现实条件出发。事实上,无论是评价指标的客观性问题还是指标的可测性问题,都是现实条件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每条指标时都应保证能够采集到有关的信息资料,否则,综合评价就无法进行或不能体现评价的客观全面性。

四、构建的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指标体系模式的特点

(1)以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为目标。进行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投资除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外,还必须兼顾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所以对影响绿色交通流的各方面都要系统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评价,不能局限于某个方面而顾此失彼。(2)以方案优选为对象。绿色交通流经济综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定最优的规划政策或投资方案,综合评价不是交通流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服务。(3)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绿色交通流的优选决择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应当以分析人员的主观臆断、经验和直觉为依据,必须以相对可靠的数字资料分析为依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4)凭借价值判断来评判。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分析时,必须对某些因素作某种程度的预测或以过去的事实作样本以推断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或倾向,所以各系统分析提供的数据资料可能有许多不确定的变数,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仍需凭借价值判断来综合权衡,以判别由系统分析提供的各方案可能产生的效益孰优孰劣并选择出最优方案。

如何权衡多个指标的计算分析结果来对绿色交通流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并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取决于必须有相应科学严密的方法,否则会因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目标的多元性、层次性和交通活动的复杂多变性使得综合评价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最终仍然难以摆脱决策者的主观随意性。本文所构建的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模型以系统论为基础理论,在对宁夏地区绿色物流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以期对实际操作的科学严谨性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应用,切实提高区域绿色物流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爱珍.生态型物流评价体系架构与指标要求[J].上海管理科学.2003(3):49~51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绿色交通;低碳环保

绿色交通关乎民生国计,有利于我国城市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小康社会更加全面构建发展。绿色交通是我国面对如何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交通条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如何探索城市绿色交通,将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现阶段城市绿色交通的状况

1.1城市绿色交通的解释与定义

城市绿色交通关系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技术创新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等。城市绿色交通指采用利于保护环境、低污染的交通工具来保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建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交通系统。而自行车、电动车、地铁、能源车等等都属于这类交通工具。

1.2我国城市交通的目前状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机动车不断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汽车数量快速增长,导致交通状况出现问题:

(1)车俩增长速度过快,而道路建设无法满足车辆快速增长的需求,造成城市早晚高峰现状的出现,车辆堵塞现象严重。(2)车辆数量过多造成大量机动车缺少正规停车位。(3)公共交通服务不到位,对于人们的需求难以满足,公共交通经常出现人满为患、公交车量不足、车站间隔较大等问题,非常不利于发展绿色交通。[1](4)城市规划和布局不够合理,路网建设还有待完善。

以上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城市交通之中,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城市绿色交通急需大力发展。

二.影响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原因

从我国目前城市交通状况来看,发展城市绿色交通首先要从影响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原因着手研究:

(1)土地利用对绿色交通有很大的影响,体现在交通需求量、出行距离、时空分布等方面,所以,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土地是很有必要的。(2)增加公共交通的投入量,不仅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对车辆尾气排放也能得到很好地控制。(3)合理布局路网有利于保障交通顺畅,以及降低尾气排放量。(4)生产车辆技术要不断创新,严格控制排放标准,控制车辆排放。(5)培养市民绿色环保意识,提倡低碳出行。

三.实现城市绿色交通的方法措施

3.1规划布局城市绿色交通的准则

(1)合适技术准则,交通技术要符合城市绿色发展要求,减少使用私家车数量,以及降低尾气排放量。(2)以人为本准则,注重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性,以及注意避免居民的正常生活遭到噪音和尾气等的干扰。(3)公众参与准则,绿色交通需要公众积极参与选择出行方式,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3.2实现城市绿色交通的建议

(1)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设计完善交通系统,有助于更好的发展城市社会经济,促进城市功能充分实现,因而交通设计与合理的利用土地是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要紧凑,便于实行大幅度的开发,以及提供较为完善的、便利的公共交通。这样不仅促进公共交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和谐舒适的环境促进低碳出行方式的推广。[2]建设较为完善、利于发展的交通系统有利于高效地实现城市的零距离换乘,便于将信息服务、运营管理等整合为一体,尽力满足市民出行更为便利的需求,将服务公共交通的水平提升上来,鼓励市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增强交通效率。(2)大力实行公交优先措施。要想正真实现城市绿色交通,就必须将城市出行模式定位为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模式。所以,城市规划要全面,设计整体持续性的方案,积极处理好步行和非机动车空间被机动车随意侵占等问题;用公交来解决高强度和长距离的出行需求;而短距离的交通最好是自行车或者步行来实现;积极推广公共自行车这类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这类低碳环保型交通方式结合起来运用有利于高品质城市的建设。(3)城市路网要合理规划。现阶段我国城市路网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行人过马路受阻、非机动车道被占、交通堵塞情况严重等等,所以路网建设要结合以上这些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在设计城市交通轨道时需要在城市中心设置站点,实现最大程度上的中心向周边过度。高速公路需在城市四周建设同时连接城市快速路,方便民众出行。(4)设置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如:标志标线、隔离护栏等。[3]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交通工程的一系列设计,最大程度上利用好时空资源,不断的努力提高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5)加强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在路边设置合理的停车位、建造较为立体化停车场,有利于维护交通秩序,增强交通效率。

结语: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日益严重,建设绿色交通势在必行,城市交通发展已将绿色交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绿色交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都需要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以便于给予发展中国最有力的支持。城市绿色交通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人们和政府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全面的绿色交通,为我国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琴.浅谈发展城市绿色交通[J].统计与管理,2011,02:43-44.

[2]许冰清.发展我国城市绿色交通的思考[J].海峡科学,2013,11:29-30+41.

[3]丁金学,梁月林.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综合运输,2013,09:17-21.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

实施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日益严峻的挑战。从国家环境看,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成为全球主题,西方国家的绿色新政将引发全球经济秩序调整,发达国家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优势扩大,我国面临拉大差距、加大依赖的风险,对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从国内环境看,我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受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制约,还面临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挑战,绿色理念的贯彻、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均存在诸多问题,绿色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当前形势下,经济结构转型和政策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保障。必须以全球视角研究我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加快建立我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推动形成长期、持续性的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和新的制度安排,促使各种挑战和压力转变为下一轮的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尽快实现我国的绿色繁荣。

将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做好长期战略安排和规划

在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理想,任务艰巨,挑战严峻,它要求在世界上从未见过的规模上,对政策和活动进行错综复杂的重新定位和调整(摘自《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长期、整体的安排,制定持续的、稳定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政策设计。

制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的配套规划。将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将绿色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任务、产业发展任务、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中体现绿色发展。编制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确定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即打造绿色生产体系、创建绿色消费体系和建设绿色环境体系。在国家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制定地方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以及重点领域、行业、部门的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强调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与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相衔接,各行业领域专项规划体现绿色发展目标(见表1)。

整体设计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在我国绿色发展的现有政策研究基础上,围绕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构建我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框架,包括绿色发展公共政策核心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见表2)。

加强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的政策体系建设

(一)水资源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永续利用,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发展目标,确定水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点目标包括:水资源(狭义)领域“水可持续利用”的节水、增水与调控,水环境领域“水环境健康”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饮用水安全、大江大河环境治理,水生态安全领域“水生态安全”的水生态保育,水灾害领域“防灾减灾”的应对气候变化、旱灾防治、洪涝防治、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水管理领域“和谐发展”的统筹协调的水管理。根据水资源发展目标,将治水目标全面、系统纳入国家和部门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和水资源综合管理。继续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综合解决水问题的科技支撑体系。

(二)促进绿色发展的能源政策

在能源供给政策、能源需求政策和能源价格政策中贯彻能源的绿色发展理念。从能源供给角度促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化石能源的绿色集约开发和转化利用,以及促进能源高效输送。从能源需求角度,应有效抑制能源需求,节约能源。宏观层面,继续实施强度节能政策,同时适时推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手段,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产业层面,针对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点用能领域,广泛开展绿色节能行动;技术层面,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研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从能源价格角度,加快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理顺能源资源及产品价格,深入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进程及全成本定价,加快电力价格机制改革,完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

(三)绿色制造业政策体系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主要包括: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优化传统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集成发展。引导传统行业企业调整升级,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建立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循环过程的产业链体系。主要包括:以减量化生产原则,通过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促进产业结构闭环运行,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与重组,使之形成“资源开采—产品制造—消费群体—报废产品回收再制造业”的闭环经济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和废弃物再使用。

(四)低碳建筑政策体系

我国现有的建筑节能政策包括:新建住宅标准与既有建筑改造、供热体制改革、可再生能源利用、家电下乡、节能产品推广。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低碳建筑政策体系。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加快推进低碳公共建筑示范试点,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大力发展低碳住宅。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和实施机制,加大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促进低碳建筑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和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

(五)低碳交通政策体系

低碳交通政策力度、规模和执行效果,对控制未来我国交通部门的能耗和碳排放有直接影响。目前,我国低碳交通政策主要集中在能耗强度、交通结构和能源属性三大方面。将来应不断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着力发展高效运输方式、优化运力结构,积极推进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大力研发、推广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装备和运营等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强化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强替代能源技术的应用研究,鼓励应用清洁能源。促进社会低碳交通选择,推进发展低碳型运输服务、推广节能操作技术、加强城市交通供求管理、倡导公众低碳出行方式。加强能效和碳排放管理,探索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与碳排放限制,强化行业碳排放监测、统计与考核工作。制定有利于低碳交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机制。

(六)绿色消费政策体系

我国绿色消费存在个人意识、管理机制和企业责任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应加快具有针对性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引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针对绿色消费领域的特殊性,立法先行,围绕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如《包装法》)和绿色产品的回收环节、环保法律责任等层面,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框架。完善绿色标志制度,推行iS014000质量认证,并针对国际贸易中各种绿色壁垒,推行iS014000绿色标志认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针对企业制定产品责任政策。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实施绿色税制,向绿色消费、绿色生产进行财政补贴、奖励和税收减免。开展绿色消费的政策宣传,让绿色消费理念根植人心。

构建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

加快绿色发展的标准化、法制化,将绿色发展的目标细化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可测量、可评估、可监督的标准体系,作为衡量绿色发展的发展效率、发展质量的“标尺”,和绿色发展过程中执法和管理的技术依据,为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微观主体提供约束性、指导性、系统性的“绿色参照坐标”。

(一)建立绿色发展的标准体系

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对生产运行、流通加工、消费生活等环节进行环保控制。建立工业生产和产品绿色标准体系,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绿色标准体系,能源效率和节能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立完善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和碳减排等领域的标准制定,拓宽工业领域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覆盖范围,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高汽车以及燃料排放设计和检测标准。制定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并作为政府实施行业进入和退出管制的主要依据,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废品回收体系,规范回收行为,加强废物综合利用的污染监测和防治。完善标准制定和执行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加强多边或双边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增强标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二)建立绿色发展的认证认可体系

作为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格评定的技术支撑手段,绿色发展认证认可体系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撑,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提供技术保障。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认证认可体系,将绿色建筑概念具体化和法制化,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成本控制体系,建立激励惩罚制度,明确绿色成本,推广绿色建筑星级标识。绿色交通认证认可体系,包括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交通工具、绿色燃料。绿色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制定绿色农资认证认可体系、绿色低碳农机认证体系、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体系、绿色食品品牌认证体系。绿色包装和印刷认证认可体系,包括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印刷材质的绿色认证。

(三)建立绿色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体系、调查体系和监测体系

构建绿色发展统计核算体系,并作为约束性、引导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规划中。建立完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直接指标体系,以及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指标、森林与碳汇指标等间接指标体系。重点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可测量、可实行、可监督的碳排放体系,将碳排放统计数据纳入统计体系。改善能源和环境绩效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和规范节能减排、城市建筑、交通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监测机制,把农村环境、能源信息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加强和规范国家和地方统计,完善对统计和信息的公布和检查监督,开展碳足迹计算工作。

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发展模式为我所用

学习和借鉴国际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先进技术和标准体系,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制定方面的实践。例如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用绿色发展理念再造农业生产方式、制造业流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现代物流流程。借鉴国外循环经济模式、城市建设模式、工业发展模式,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另辟蹊径。如英国的“低碳城市”模式,德国以新能源产业为支柱的“低碳产业模式”,韩国的“低碳绿色增长”模式等。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体系,包括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清洁能源促进制度,高效能源促进机制(如欧洲聪明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行动计划),能源效率管理制度(如欧洲耗能产品标准和标识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重点行业的低碳标准体系(如“可测量”的绿色建筑评级标准)。学习和引进国外相关先进技术,包括碳效率技术(提高热电能效、建筑能效、交通能效)、碳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低碳替代技术)、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CCS)、碳汇技术(森林管护、土地利用管理技术)等。

推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以及当地政府对中央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转变过去单纯关注经济增长与过度消费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绿色政绩观。同时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考核标准。

(二)再造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

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依据、补偿办法、资金筹措、资金管理等问题,实行包括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混合机制以及法律保障机制在内的多元化运行机制。借鉴国外生态补偿付费机制,构建以基金形式、一对一交易、政府机构运作、慈善补偿、生态标记、限额交易市场等组成的完整的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体系。

(三)完善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制度

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宜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即包括以项目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CDm)制度建设,以配额为基础的碳减排交易制度,即排污权交易制度。中国特色的碳排放市场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建立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与日本等地对接的亚太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心;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

构建绿色发展教育体系

人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第一资源。适应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关键是要加强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全民绿色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形成全民绿色发展的共识,并将这种全民的“绿色蜕变”上升到教育制度变革层面,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再造的战略层面,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教育体系。

(一)构建绿色发展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加快培养一批绿色发展领域复合型人才,突出培养一批绿色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型人才,大力培养一大批绿色发展领域专门人才。建立绿色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健全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绿色发展人才培养制度,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手段,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人才国际交流。尤其是要完善绿色发展领域人才培养激励手段,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大绿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健全绿色发展人才流动机制,完善绿色发展人才奖励机制。

(二)建立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绿色教育不仅仅是绿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精神素质修炼、生活秉性修养和社会环境维护等一系列活动,需要构建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教育体系,让绿色教育成为全民教育和终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注重家庭环境伦理教育,“绿色家庭”构筑绿色发展的坚固基础。把绿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针对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差别,分别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灌输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目标,实践绿色发展行为。在全社会普及环保文化,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行动,加强绿色家庭、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公交、绿色宾馆等的创建力度。

建立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

建立分工明确、紧密配合的政府管理构架是绿色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绿色发展制度安排可持续运行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管理组织仍然是分管、监管居多,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较为分散,尚不具备强有力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执行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政府管理构架,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凝聚力、决策力与执行力。

建议成立中央、国务院绿色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拟定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统筹指导和协调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事项,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布局。国务院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绿色发展的相关事宜,加强资源整合、解决部门冲突、避免重复建设。设立各级绿色发展管理机构,整合现有相关管理机构,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健全绿色发展政策实施的综合协调能力,提升绿色发展政策的效力和执行能力。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监察机构,在各省市节能监察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发展的综合监察机构,在统计局、工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对各地的绿色发展进行执法检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取向,2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2011

3.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12

4.张坤民.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08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绿色交通理念;生态城区;交通规划;建设要求;应用

引言

在生态城市发展规模当中,交通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具有复杂性,而且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策划。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城市交通规划单纯地依靠拓宽道路或是增加线路都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交通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快绿色交通理念的应用,使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在建设新型生态城区交通体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打造生态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1绿色交通理念概述

在当前构建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新形势下,绿色交通理念应运而生,其作为新型的城市交通理念,在绿色交通系统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交通系统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城市的发展及城市交通规划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绿色交通也不等同于可持续发展交通。利用绿色交通理念打造的交通系统,不仅注重城市未来的发展,而且对城市当前的交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旨在利用现在的转变来实现未来的改变。

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其他因素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在对绿色交通进行研究时需要充分与城市的发展及交通规划有效地进行结合,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绿色交通的内涵。同时还需要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思想等融入到绿色交通理念中来,这样才能在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确保资源的有效节约,更好地降低城市的污染,确保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城区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要求

2.1注重环保设计的应用

在当前城市交通体系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公路项目总体设计中没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且在总体设计中环保设计涉及的较少。在绿色交通理念下将环保设计纳入到城市交通体系设计中来,需要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做好实地勘察工作,对道路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针对具体的建设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交通路线的总体布局,有效的降低公路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做好公路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的回收工作,避免这些垃圾对环境带来再次的污染和破坏。

2.2加强绿色交通体系可行性研究

在生态城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确保能够满足绿色交通理念的要求。不仅需要对交通路线所经过区域的水文植被、生态属性及生物种群特点进行深入了解,还需要做好周边的生态调查工作,确保公路建设活动不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来对道路进行施工,确保选择适宜的材料,特别是土石、木材及水泥等材料的选择,需要与相关的技术要求相符,确保选择材料的质量。另外在工程造价成本核算中,需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使其在道路方案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3土地利用与交通相协调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交通用地呈现出紧张的态势,需要确保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之间能够协调发展,从而有效的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城市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针对城市的实际特点,更好的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区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城市绿色交通体系规划过程中,需要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考虑,确保规划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将生态、文化和效益等原则都需要在城市绿色交通中进行贯彻,合理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由于每一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需要与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合理对交通用地进行规划和统筹,确保布局的合理性,为城市人民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2.4应用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新技术

在当前生态城区绿色交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新技术在交通规划中进行应用,确保城市交通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而且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作为道路的主要材料,发展环保绿色交通工具,加快个人快速公交系统的推广使用,确保城市交通规划中环境、土地、经济、科技等各方面能够做到协调一致性。

3绿色交通理念在生态城区交通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3.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体系

在实际规划城市道路体系中应根据生态城区的布局特点,采用主干道和辅助道路相结合的方格网道路设计。合理规划生态城区交通骨架线路,在保证采用最少的主干道能够贯穿整个城区的前提下,采用小地块、密路网模式进行次级道路布置格局,从而满足生态新区内不同机动车辆的出行需求。

3.2机动车交通系统规划

对于机动车交通系统的规划来说,必须要分清区域主干道路和城市主干路两部分。而且要对主线和支线的设计进行科学的划分,作为支线来说,它主要是方便居民生活而设置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而在主干路上,主要设置一些生态区,并且为大型车辆提供道路,方便运输。

3.3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对于慢通系统的规划来说,它具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是供给自行车使用的,而且在这个慢行道路上是不准机动车行驶的,因为它的最大宽度为3m,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大型机动车辆的通过。通过这条慢行道路的规划,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因为在这个道路上只有非机动车行驶,就进一步消除了自行车与其他机动车发生摩擦和冲撞的可能性。而且在这个慢行道路上还要设置专门供行人通过的道路,设置行人行走区,这样就可以大大保证行人的人身安全。而且还要在这个慢行道路附近设置一些停车区,改善交通环境。因为在道路上停车,会造成交通密堵塞,通过这个停车区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

4结束语

绿色交通理念在生态城区交通规划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确保道路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在交通设计中,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尽可能地减少或是避免在城市交通体系构建过程中可能会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及资源的过度消耗,更好地推动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春,王波,孙超,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探索与实践[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6

绿色金融创新的案例――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创新实践

从战略决策上,将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战略纳入战略决策当中并作为重点。兴业银行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通过加深对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银行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重新确立了银行发展的核心理念――“寓义于利”。将银行的社会责任和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社科的结合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早在2005年的时候,支持节能减排和开展绿色金融这两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就创新式的成为了兴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立健全信贷管理机制的绿色化。兴业银行实施信贷管理机制的绿色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产业准人标准审核申请贷款的企业和项目,积极贯彻和落实环保政策。对相关项目的安全、环保和能耗进行严格考察;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对待授信企业的环保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尤其是对企业环保信息和环保技术的审6孕糯过程中的环保风险加强控制,贷款前采用风险预警,贷款后则对重点项目加强监控力度,尤其是对于宏观调控行业,日常监测和风险排查更是必不可少。

顺应节能减排创设新融资产品。

对碳金融进行摸索和介入。通过CDm将国内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成有价商品出售。

采纳“赤道原则”。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采用这项原则银行,是兴业银行为完善和贯彻落实全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战略的重要决策。在半年度和年度企业报告中,兴业银行主动披露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隋况,包括有绿色信贷、可持续金融以及公益事业等方面。

制约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因素

所谓绿色金融。其本质也各n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但不同与普通的金融活动的是,绿色金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此,绿色金融,也叫低碳金融、环境金融和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的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金融介入环境问题是绿色金融产生的契机。绿色金融的产生不仅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也会采取一定的经济惩罚并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予以约束。形成一个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良性循环圈。因此,尽管绿色金融在我才刚起步,却日益重要。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缺乏相应政策比系的支持,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政策不仅零散而目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缺乏一套专业性强、可操性强的CDm审核执行标准;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的相关管理办法仍旧空缺;缺乏可行的环境评估标准、信贷纰漏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辅助推行绿色信贷;缺乏政策上的引导,致使绿色产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和融资支持,失去发展先机;监管的空白导致绿色金融市场风险加剧。交易成本过高。

发展滞后的中介服务体系。多数企业对于碳交易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改法和交易规则等知之甚少,参与其中的主体也并不明确。除了少数商业银行比较关注碳金融外。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发展也只停留在言论上。信用评价机构、自然评估机构等专业性的服务机构也还未真正设计碳金融。其他涉及碳金融发展的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也都还尚未建立。

交易工具缺乏创新。我国我国的自愿减徘市场,仍旧仅限于以提高个人或企业形象为目的的VeR交易模式。都是为实现自身“碳中和”的小规模的交易。尽管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衍生出很多具有两点的金融产品,诸如绿色信贷、结构化理财产品和碳基金等,但是相较于国际绿色金融产品:CeR/eUa期权、CeR/eUa期货、CeR/eUa互换、碱CeR等相比,无论从那个角度而言,这些创新刘于我国绿色金融i发展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CDm市场问题突出。中国存在很多制约CDm市场发展的因素:(1)周期长、风险高是制哟国内CDm发展一大重要原因。到2011年7月,向我国发改委提交CDm申请的共有3154个。然而最终通过审核的只有500个。仅占1585%,(2)国内CDm缺乏市场话语权碳交昂的市场基本都荏国外。而国外标准也桕较于国内要完善和科学,而我匡叹缺乏相关的专业机构,导致在CDm项目议价匕我国一直处于劣势。(3)专业的方法学专业机构的匮乏。导致CDm市场发展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总体框架

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绿色项目的发展,尤其是新绿色项目发展顾全融资才是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拥有了资本才能开展债务融资。绿色基金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从起始阶段就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资金的帮助和支持,政府可以通过Gp、Lp的方式。来促进和推动绿色产业基金的建立,甚至将某些绿色产业基金发展成为区域性或者行业性质的基金。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从地方到国家建立起各种绿色基金以促进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改善。

利用财政贴息促进绿色贷款发展。利用财政贝占息来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本质匕是通过财政贴息来引导社会资金对绿色信贷的支持。我国的财政补贴大多数是直接补贴的方式。而财政贴息则是政府通过少量的利息贴补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环保领域。同时财政贴息还可以将绿色环保项目的甄另工作转移到其他社会主题和商业银行身上。在促进绿色贷款发展的同时还能减轻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压力。

建立健全绿色担保机制。专业性较高的绿色担保机制对于解决高风险绿色项目融资难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在我国部分地区政府已经在筹划建立专业性的绿色贷款担保机构,还有一些地区考虑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分担绿色项目的风险。帮助绿色项目顺利融资。

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从融资上来讲,绿色债券市场为绿色项目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从融资成本方面而言,绿色债券市场能够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有利于解决银行和企业期限错配的问题。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7

道路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当着城市的骨髂,贯穿整个城市,将城市完整的连接起来,因此城市建设离不开道路景观的建设。合理规划的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既是对交通安全的保障,又呈现了整体城市的整洁面貌,是城市形象的

张名片。合理的道路景观绿化,充分利用了城市道路空间,促进人工与自然统一和谐。所以,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非常重要。其中,植物配置又是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山麓型道路山麓指山坡和周围平地之间的过渡带或山坡和周围平地明显的交线。也就是山体底部与平原或谷地相连的部分,有明显的坡折线。狭义的山麓区指以坡折线为中心向坡面和平地延伸的区域。山麓型道路,即以山麓区自然环境为背景,具备道路基本功能,同时承担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线性绿色空间。

2.植物配置植物配置是指在满足植物生态特性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和布置要求来进行各种植物之间的搭配种植,通过植被之间的组合,在平面和立面上分别对植物的整体构图、植被色彩、季相变化等景观氛围营造,构成一幅既符合生物学特性又具有美学价值的生物立体画,供人们观赏、游憩。

山麓型道路景观绿化的功能

1.组织交通合理的道路绿化设计对人车分流以及人群集散可以有效地进行组织。科学地对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及姿态运用的搭配可以缓减司机对道路沿线单调的植被产生视觉疲劳,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2.改善环境近几年城市空气中pm2.5含量的爆发性增长对人们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伤害,机动车辆产生的噪声污染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道路景观绿化中的植物不仅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降尘降噪,还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美化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将山麓下的点、面形式的绿地串连成完整的线性景观。在不同的路段根据不同需求运用植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来营造自然景观,同时,道路景观绿化还可以对影响山麓风景的构筑物进行遮挡。干净整洁、有特色的道路景观必然是一个城市的张名片。

4.路侧绿带、路旁驿站绿地等可以满足居民对公共绿地的需求,绿化带还为城市道路的市政管网和远期道路的拓宽提供了备用场地。另外,道路绿地能够作为地震时的临时避震场所和人群集散场地。

山麓型道路种植设计原则

1.种植设计的原则

山麓型道路绿化首先要从线性整体景观出发,统一布局,从中寻求变化,形成既变化多样又整体统的道路景观。山麓区空间特征与城市空间有很大不同,其最主要的要体现其“乡野”性,在道路绿化中要区别城市市政道路,多运用乔、灌、草及藤本植混合搭配的模式,要在观山效果良好的路段将视线打开,采用半开敞或开敞型植被空间类型;在休憩遮荫的路段和驿站则应采用半封闭或封闭覆盖型植被空间类型。道路植物景观绿化必须在保证道路交通的技术与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同时要思考如何将山麓型道路打造成为观赏山岭风景的良好场所,充分展现植物景观绿化的功能。综上所述,原则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注重整体性、系统性;

(2)生态与功能并重;

(3)以人为本,将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方式对道路环境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4)适地适树,着重运用乡土树种;

(5)遵循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原则;

(6)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运用自然化种植,减少人工养护。

2.植被的选择

(1)植被形态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首先在形态上要满足道路交通安全基本原则,树种要有合理的分枝高度,不能遮挡交通标志,尤其路口转弯处不能遮挡司机视线,为保证行车安全;在一些节点驿站处,可适当选择造型优美的树种孤植作为视觉中心,植物组团要综合运用乔灌草的不同植被间高度的搭配达到有层次的景观效果,充分利用道路景观空间。

(2)植被色彩植被色彩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路段需求选用不同色彩的树种,例如作为背景宜选用绿色乔木,通过对比突出前面色叶树种;在一些色叶植物的选用上既可以一种颜色成片种植呈现有规模的色块,也可以不同色彩的植物搭配种植形成万花争艳的景观效果。

(3)乡土树种着重运用乡土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保证植被的生长优势以及生态群落不被破坏。

(4)树种选择要充分体现其功能。道路绿化植物具有组织交通、分隔空间、美化环境、降尘降噪等功能。在选择植物时应根据不同道路的性质,结合实用的功能全面考虑。

山麓型道路景观绿化形式

道路绿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行道树、分隔绿化带、路侧分隔带。山麓型道路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不可建设用地较多、建筑依山就势、道路沿山而建,这为山麓型道路塑造富有特色的“点、线、面、体”绿化形式提供了条件。通过“点、线、面、体”道路绿化形式的结合,可形成层次丰富的山麓型道路绿化体系。

1.点绿化

点绿化,即山麓型道路绿化中的交叉口绿地、街头绿地、路旁驿站绿地、建筑前绿地等都可视为点绿化。“点”作为视觉中心具有吸引人视线的作用,可以作为景观的趣味中心。点绿化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应给观赏者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要求形态突出、轮廓清晰、有层次、有特色,这样才能给观察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2.线绿化

“线”可以理解为将“点”串联起来,“线”具有一定的长度和指向性,道路绿化中的隔离带绿化、行道树绿化、路侧绿化带等都具有强烈的线性特征,“线”绿化是山麓型道路景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道路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是“点”绿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3.面绿化

“面”绿化,即线移动后所行成的轨迹,面具有定的规模和形态。例如草坪、成片的树林等都属于“面”绿化。面绿化可以使道路绿化景观产生种气势并且有了定的形式感,使观赏者在空间上有所感受。

4.体绿化

“体”是指三维空间,“体”绿化是相对于道路绿化中的点、线、面绿化形式而言的道路空间层面的绿化,主要包括隧道垂直绿化等。同时,自然山体可以作为借景成为“体”绿化的一种形式。“体”绿化从真实立体空间方面增加了人的空间感受,使人更加亲近于自然。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8

一是三者都是受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绿色、循环、低碳等经济思想的影响,是对交通运输与人类、自然关系重新审视探索的结果,也是在交通运输领域面对资源、环境和生态严重发生危机问题的自我反省和正本清源改进的结果。二是三者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出发点,以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为理论依据,处理资源与环境问题,为解决交通运输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协调交通运输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三是三者具有相同的人类交通运输活动和自然世界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系统观,相同的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发展发展观,相同的节约、高效、清洁的交通运输生产观,相同的适度、循环的交通运输消费观。四是三者都主张改变传统交通运输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五是三者都是要成为生态交通运输,提倡的是交通运输活动应成为生态化过程的实践理念,都是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发展模式,绿色交通运输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循环交通运输支撑低碳交通运输、导向绿色交通运输。绿色交通运输发展、循环交通运输发展和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有共同点,但在核心内涵、理论基础、涉及领域、评价标准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不同点。一是绿色交通运输的出发点都可归结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交通运输的主要内涵,低碳减排是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产生低碳交通运输的根本性要求。二是三者主要针对的分别是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对应的理论基础分别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三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解决问题是一种点对点的映射思路,讲求着眼问题,从问题直接入手,是一种“自上而下”地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的方案,而绿色交通运输解决问题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思路,针对交通运输环境问题追溯而上探究交通运输经济社会产生的负外部性。四是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绿色交通运输范畴可以包含一切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交通运输发展形态和模式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五是相对而言,循环交通运输和低碳交通运输两者的评价指向具体、明确,可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交通运输生态效率和交通运输碳生产力来评价其发展水平,而绿色交通运输评价一般较难,通常要采用交通运输绿色GDp核算方法,通过计算交通运输绿色GDp占整个交通运输GDp的比重衡量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水平。

二、本质、特征和核心

1.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转换。交通运输与其他行业一样是产生于人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之前,没有将绿色、循环和低碳作为发展的约束条件,发展条件宽松,排放比较任意。但1992年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7年UnFCCC的补充条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产生了发展模式必须转换的决定因素:二氧化碳排放有了限量,其排放权成为稀有资源。1997年84个国家、2009年183个国家(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共同约定,在2050年前将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并据规则将总量分与各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特征是“三低、三高”不能简单片面地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理解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三低”仅仅代表的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和低碳,但不能完整准确地代表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概念内涵一定是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和“发展”四者概念内涵的有机统一。除了“三低”外,还有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的“三高”,“三低、三高”的特征能完整体现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零碳交通运输”、“负碳交通运输”的代价高昂,理论上有探讨的价值,但目前推广实施不具有现实性,不具有经济的可行性。只有认识了高循环、高碳汇、高效率“三高”,意味不减或可持续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资本的总和,地方政府和企业才有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的动力。3.核心是提高碳生产率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交通运输的碳生产率:交通运输碳生产率=交通运输制度×(交通运输产值/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公式高度概括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核心内涵就是提高碳生产率,揭示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原理,可以成为理清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对策的基本分析框架。由此公式可见,提高碳生产率有3条途径:增大分子、增大系数和减少分母。公式中的分子是交通运输产值,其增加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增加行业人力资本、推进行业产业升级、优化交通空间布局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分母是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其降低的基本途径有优化交通运输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交通、倡导低碳交通生活等;系数是交通运输制度,其提高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交通运输制度变革和创新,在增加交通运输产值的同时降低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这里的制度包括交通运输的法律、政策、组织、文化等制度。

三、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途径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9

日前,交通运输部召开部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交通运输推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体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后,交通运输部又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理念,以“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为主要推进方式,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根据《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覆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应用、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

同时,提出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提升等五方面22条具体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开展试点示范、强化考核评价、培育绿色文化、深化交流合作等六条具体措施。

《指导意见》要求,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主动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突出政府主导作用;要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部省共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新机制,推进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深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树立行业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到2020年,在保障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单位GDp碳排放目标前提下,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运行体系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绿色交通的重要性篇10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浙江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

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二、项目背景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全面迈入小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提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绿色食品还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发蔬菜、茶叶、酒类、罐头、鲜果、粮油、干果、海产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56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只。现标志有效使用权期内的产品40只。绿色食品产量10万多吨,销售额4亿多元,利润5000多万元,全省省内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超过4万多亩。还有28只产品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在进行初审。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发展还比较迟缓,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截止2001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达到121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400个,实物总量达2000万吨;年销售额500亿元,出口额4亿美元。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绿色食品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成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为绿色食品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逐步建立起绿色食品销售服务网络,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依靠市场机制大力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本项目。三、项目建设的意义1、发展绿色食品是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目标。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2、食品是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名牌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绿色食品生产自始至终贯彻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生产、加工、贸易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形象面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市场。绿色食品近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名牌加绿标等于精品”的概念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95%的企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后效益明显增长。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3.发展绿色食品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严重、质量差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市场利益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大了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技术标准、动植物检疫、健康标准、食品标准、产品标识等一系列所谓的“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出口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海水产品、鲜香菇、蜂产品等,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的限制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因此,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绿色食品打破“绿色壁垒”,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有力措施。4.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食品生产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环境”,也就把自然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融入了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之中。绿色食品通过产地大气、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地环境才能开发绿色食品的要求。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和农户对环境条件比较好的产地要珍惜和保护,对环境条件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产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从而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式环境保护行为转变为主动式保护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通过监控生产过程,要求生产者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的规程,合理使用肥料、兽药、农药等,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保证绿色食品最终的质量。四、项目主要内容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即建设一个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制定五项规程:五个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一个规划: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构建浙江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具体内容为建设常设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常年开展绿色食品展示展销;在因特网上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完成这二项建设内容,可实现实物展示展销与网络展示展销相结合,可常年展示浙江省绿色食品、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和效益农业发展风貌,并吸引省外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逐步形成幅射周边省市乃至面向国内国际的绿色食品市场。从全国而言,目前也只有哈尔滨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城市建有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省级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目前还无先例。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乃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二)制定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技术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是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是通用性标准,第二是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第三是生产操作规程。根据农业部要求,今后农业部中绿中心主要负责通用性标准和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报农业部颁布。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由省绿办负责修订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门颁布。因此必须抓紧抓好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省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 尽快得到完善。2002年先行试点修订5只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并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在标准的修订中的作用。(三)制定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创建绿色浙江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加强区域布局规划指导是明年绿色食品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是明年农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绿色食品发展的 条件和特点,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点,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规划出来,对于指导绿色食品的发展非常必要,是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措施。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将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根据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战略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依据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总体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规划,重点突出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导产品。并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对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促进绿色食品更快、更好地发展。五、项目资金预算该项目资金预算27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费用预算150万元。其中:1、展示展销大厅:目前以租赁方式,年租金约40万元。2、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建设经费90万元(见表1),机房及办公用房从现有办公用房解决,装修经费20万元。表1: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投资预算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单价

合计

备注服务器

iBm或Hp2000

3515内外网数据库各一台

网管服务器

联想万全2100

11.61.6网络系统管理

交换机

U-Hammer24

11.51.5网络系统管理含机架

2600路由器

Cisco或华为产品

23.06.0内外网各一台防火墙

188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软件

1

1.51.5网络系统管理

网络管理设备

1套

0.60.6

磁盘阵列Hp9.1G12.82.8数据库使用笔记本电脑CompaQ或iBm32.06检修、演示使用台式电脑piV21.02信息制作与管理台式电脑联想50.84工作站扫描仪20.40.8信息制作打印机12.02.6绘图1台激光2台UpS电源SmaRt3000UX12.02.0后备电源8小时投影仪SonY14.04.0演示与培训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单价

合计

备注数码相机11.01.0信息制作数码摄像机SonY11.01.0信息制作复印机东芝a3幅面11.21.2信息制作传真机20.20.4信息制作一体机122信息制作配套设备7含空调电脑桌椅沙发等不可预见7硬件合计

78

网络维护费

12含应用软件、电路租费、机器维护、技术支持及易耗品等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