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06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1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这一结论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因此大家竭力在课堂中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然而,纵观当前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课堂,又有多少是有效的?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下诸多现象:如教师课前备课无预设性,在课堂随意发挥的随意性生成;赶时髦,形式化的盲从性生成;上课时照本宣科的闭塞性生成;一味迎合学生,游离主题的无效性生成;为读书而读书的低效生成;因提问不当导致的低效生成;甚至还有的教师为“生成”而“生成”,放弃了正常的教学内容而产生的乱生成,等等。像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缺乏对智慧挑战的泡沫生成,不仅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与消极的作用。

“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叶澜语),针对这种种问题,本学期我们低语组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有效生成”作为研讨课题,希望通过对阅读教学课的大量观察分析,寻求导致课堂生成无效或低效的“致命因子”,探求有效生成的教学策略、方法及评价标准;希望通过“有效生成阅读教学”的研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效生成”。

二、课题的界定

1、“有效性”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它包括如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这里的有效性,不仅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应体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2、“有生成的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指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有效地实现了预设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是师生智慧火花的体现,它不但给人以始料未及的体验,而且超越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生成的阅读教学更强调生成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是否获得了发展。

三、研究内容

子课题

研究人员

研究班级

《在移情体验中体现有效生成的研究》

姗姗来迟

一(3)

《有效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

心平气和

一(5)

《把握课文整体体现有效生成》

有凤来仪

一(1)

一(9)

《在品读词句中体现有效生成》

小金子

三(3)

《让预设与生成在阅读教学中精彩相约》

小溪里的鱼

三(1)

《在声情并茂中体验有效生成》

木丝

二(5)

二(6)

四、研究过程设计

1、前期研究阶段(3月12日??3月31日)

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动态生成、无效、有效或高效的特征,完成调查报告;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组建课题组阶段(4月1日??4月15日)

以指定和自愿相结合的办法,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成员培训会,提出科研的具体任务,完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3、具体研究阶段(4月16日??7月1日)

1)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理清工作思路,落实每一阶段课题的研究目标和重点,以便有效地指导开展研究工作。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

3)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活动,落实研究过程。

4)选一本与课题有关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一起学习、探讨。

5)建立课题博客,构建交流平台。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2

研读,亦指教师在研究性阅读中重新理解、深入挖掘潜藏的知识。只有深刻领会、理解了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教育行为。

一、研读文本,拓展知识体系

教师的成长之旅是一部漫长的心灵之旅,这个旅程是从阅读开始的。

(一)教师文本研读,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1.扩大阅读范畴。读书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教师的阅读范畴应该拓展到不同学科,最终返璞归真,举一反三。2.攻读经典。读最好的书应当是为师者身体力行的职责,不在于读得多,在于读好书。3.提升读书效果。全天候跟班使得教师的空闲时间很宝贵,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效果。4.结合园本培训进行阅读。园本培训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因此,阅读应当有的放矢。5.园长率先读。现代教育要求园长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因此,阅读应从园长开始。

(二)探索教师研读新方法。1.建立书本、网络阅读共同推进的方式,提升教师学习质量。2.建立交流平台,提供交流机会。(1)教研时交流个人阅读情况。(2)推荐有读书心得教师参与交流。(3)每学期由园长阅读教师的阅读本一至两次,展开对话,促进领导和教师沟通,鼓励与督查教师学习。(4)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故事、案例或读书心得比赛、沙龙等。(5)积极鼓励教师写作和参加征文比赛及投稿。(6)对各类资料做好收集、检查、评比,尤其是学期结束后读书心得评比。

二、研读精品课,以此锤炼教学技巧

近年来,各类幼教研讨活动精彩纷呈,开拓了一线教师的眼界。优秀教师的一节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背后往往凝聚了众多同伴的智慧,在大家的协助下经过一次次的打磨、研究、修改才予以示众。那么,如何去学习别人的教学技巧,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一)研读的方法。包括典型观摩法、比照式研读法、质疑法、归结法。

(二)研读的形式。1.活动观摩。选择1~2个优秀活动进行观摩,并且进行重点揣摩,如教学活动的风格、理念,观摩后有何感受。2.比照研读。就两个同类型的活动进行比照,分析不同的环节设计、教学方法所达到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感受一种活动多种方法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比如,对于音乐欣赏课,教师创设的音乐欣赏活动,多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如由许卓娅老师所创设的欣赏活动《野蜂飞舞》,主要利用幼儿有关线条的经验,用“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直线”“弧线”等为音乐配上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旋律。3.观点辩论。以《野蜂飞舞》为例,在研读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深入认识幼儿园活动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原点,并从这一活动课联系到新《纲要》所必须贯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使教师能够通过一个活动课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畅谈自己来执教这个活动,将会如何设计。

三、研读专家报告,以此反哺理论知识

一线教师在外出培训学习时,资深专家的观点报告也受到了热烈欢迎和关注,成为教师学习的一个重点。那么,对于专家的报告如何才能研读好呢?

(一)细心聆听。幼儿园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时,给教师一个任务,回来传达学习内容,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因此,教师在聆听报告时,会带着学习任务去听。

(二)摘记要点。一个报告,简单说是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现。因此对于一个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报告,在听的时候,要学会摘记要点,并做到条理清晰。这将有助于反哺时有个“透度”。

(三)传达交流。听了报告,怎样才能将专家理念向同事传达呢?教师将报告内容制作成ppt,然后在全园的学习会上传达。这一过程既使教师增强了传达信息的能力,更锻炼了大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四)实践联系。在聆听了同事的二次汇报转述专家报告后,教师结合专家的观点,联系教学实际,举例说说可以用哪些例子来验证观点,重构专家的理论。

四、研读“家常”课,理论内化为教育行为

拿到一个活动课,要学会去研读自己的家常课。在实践与反思中解构表象,挖掘本质。

(一)课前研读。在教育活动开展前,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活动方案展开质疑,更可邀请同事一起质疑。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少走弯路,且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思路。

(二)课后研读。课后研读其实就是教师的反思。教师通过录像将活动再现,有助于教师思考自己的课更清晰。反思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就是理论内化的一个表现。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3

关键词华夏阅读论坛书香校园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推广

分类号G252.1

Doi10.16810/ki.1672-514X.2017.04.007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generalsituationofthe“2016ChinaReadingForum”andthetrainingsessionof“ScholarlyCampus”ofJiangsuheldinwuxi,Jiangsufromnovember13to14,2016.itconcludestheexperienceaswellasthecurrentchallengesofcampusreadingpromotion,andsharestheachievementsandsuggestionsof“ScholarlyCampus”construction.

KeywordsChinaReadingForum.Scholarlycampus.ReadingpromotionBranchofLibraryassociationofJiangsuprovince.Readingpromotion.

2016年11月13至14日,“2016华夏阅读论坛”暨江苏省“书香校园”培育研讨会在无锡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下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图书馆学会以及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阅读》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协办,由冯其庸学术馆、无锡市前洲中学、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承办。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各小学、中学分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从事校园读书活动的教师及中、小学图书馆(室)馆员,各级各类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和阅读推广工作的馆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全体委员及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员等。

本次会议旨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推广要从学生抓起,从基础教育层面抓起”的阅读文化新理念,积极构架和推动“图书馆读者服务进校园,学生课外阅读进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新举措,加快培育和创建人文氛围浓、科学素质高的“书香校园”,凝聚业界的专业智慧,提升全民阅读尤其是校园阅读推广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的转型升级和创意创新。

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有: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工作研讨,专家主旨报告,书香校园培育单位经验交流等。与会专家学者与图书馆工作者共济一堂,广泛交流了阅读推广工作经验与目前面临的挑战,分享了“书香校园”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1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工作研讨

11月13日晚上8点,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并展望和规划了未来的阅读推广工作。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秘书长陈亮主持此次会议。他简单讲述了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参加会议的各位委员。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李浩对新成立的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表示热烈祝贺,并代表江苏省图书馆学会给钱军等正、副主任颁发了聘书,此后由主任和副主任联合给本届委员们发了聘书并合影留念。

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兼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钱军在致辞中,对新组建的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提出了工作目标,他期待各位委员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努力发挥委员会工作交流、业务交流、研究合作的平台作用。

最后,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徐雁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十余年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应该夯实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社会基础,阅读要从娃娃读书和读书娃娃抓起,在今后一个时期的阅读推广工作中,要加入少儿阅读推广的比重,全民阅读要以分级阅读、分众阅读、分时阅读、分地阅读的细化方式,形成全民阅读推广的合力。

2主旨、主题报告

11月14日上午,“2016年华夏阅读论坛”暨江苏省“书香校园”培育研讨会在位于无锡前洲的冯其庸学术馆(主会场)、前洲中学(分会场之一)及堰桥实验小学(分会场之二)同时召开。

在主会场中,惠山区前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越介绍来宾并主持了本次会议。无锡市惠山教育局副局长许燕云女士致欢迎辞,介绍了惠山区的教育情况,指出要从小抓阅读教育使其终生受益。

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兼江苏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全勤研究员在大会上致辞,她指出“书香校园”建设是我国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能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书馆是书香社会建设的主阵地,推动全民阅读是图书馆重要社会职能。在书香校园建设中,图书馆应该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阅读推广经验,与学校进行积极主动合作,协助和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和阅读教育,共同开展阅读活动。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图书馆需要明确合作目标,共同构建“图书馆+学校+家庭”的服务模式,让阅读深入学校、进入家庭,幅射整个社会。

全勤副理事长对第七届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相信阅读推广委员会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的指导下,在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邮电大学钱军馆长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为建设精彩江苏做出应有贡献。

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代表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授予前洲中学、堰桥实验小学以“华夏书香校园”荣誉称号,授予大力支持两校阅读推广的冯其庸学术馆以“华夏书香地标”荣誉匾额,并随后做了《在校园书香中健美成长》的主旨报告。

徐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以冯其庸先生为例,说明阅读对人生的提升作用,阅读一本好书是每个人一生的财富。而针对“书香校园”的建设,徐教授提出“问题导向・专家引领・校园同读”的观点。首先,阅读须以“问题”为导向,要与教师们在家庭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渴望相结合,目标是解决生活中、职业上的一些疑问,如结合每年度的升学(中、高考)作文和竞赛作文题进行研讨,在解疑的过程中,形成“深思考”,进入“深阅读”。其次,要发掘和依靠校内外有关领域,如文学、教育学、心理学、阅读文化学等领域的师资(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等),根据教师实际需要推荐适当读物,构成“知识食谱”,形成“精神营养套餐”。最后,组织“校园同读一本书”活动,可以是教师在一个学期中的同读,也可结合校园阅读节,做好“师生同读”活动,从而引导学生细读、精读,真正读懂一本好书。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阅读》杂志主编谢玲女士做了题为《一卷在手,书香盈怀――〈阅读〉的编辑理念与校园推广》的主题报告。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拓展办刊边界,推行“大阅读”理念,即坚持建设精品栏目,全力打造精品期刊,开发全新刊物体系,做前沿、深度、专业的报刊;二是创新服务形式,助推全民阅读,举办“阅读杯”各类活动,“书香校园建设”系列活动,以及各类书展、报刊推广活动、名师送教活动,力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在前洲中学分会场,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书记兼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秘书长陈亮做了《数字化时代的读书与作文》讲座。他从读书的重要性谈起,谈到了阅读的实质,阅读的乐趣、阅读的习惯、数字资源的获取。陈亮秘书长的讲解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在堰桥实验小学分会场,金陵图书馆副主任兼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海燕做了题为《成长在书香里,成熟在作文中》的报告。她从图书馆儿童读者的数量开始谈起,以“我的书与我的心,它们应该永不分离”为中心,从读与写两方面告诉同学们要捕捉对自身有益的事物,建立判断力和良好的品味,成为有益、有趣、有立场的人。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很多有趣的童书和图片,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参与互动。

3有关“华夏书香校园”培育单位的经验交流

14日下午13点开始,在冯其庸学术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海燕女士主持召开了“华夏书香校园”培育单位的经验交流会。来自9所中小学的代表人分享了所在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所取得的工作成果。

前洲中学代表以“攀登在飘着墨香的‘书山’之路上”为题分享了“书香校园”的创建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着眼整体,营造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创建工作顺利进行;(2)盘活装备,完善硬件,保证书香校园创建工作落到实处;(3)活动推进,读用结合,促进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的有效推进;(4)及时总结,表彰先进,激励师生多读书。

堰桥实验小学以“建阅读生态,打造书香校园”为题介绍了“书香校园”创建经验。(1)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硬件设施。以环境影响人,资源服务人,时间引导人。(2)搭建多种平台,丰富阅读活动。开展学生阅读“十个一”活动,教师阅读“五个一”活动。(3)开展亲子阅读,延伸校外时光。学校以资源服务人,举行师生诵读、教师阅读五个一系列活动,组织家长建设阅读区域,鼓励家长参与,把红五月作为校园阅读月。

无锡广丰中学校长陈庆丽女士在题为《“书爱众香熏”――师生共读与校园阅读推广》的主旨发言中,从师生共读开始谈起,赞美共读是校园里最美的姿态,并以“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生动比喻,让听众切实感受到共同阅读的魅力。

芜湖繁昌县城关实验小学书记张诗秀女士在“书香溢校园,悦读伴成长”的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本校书香校园的建设历程与规划。首先,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与其它学科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其次,从学校层面、班级层面、家庭层面构建多层次的阅读体系,通过课外阅读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两个“五年计划”让阅读和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和终身需求。

无锡广勤中学图书馆馆长陈愈美女士做了《为有“暗香”来――书香校园工作经验交流》的主题交流。书香校园工作的本质就是全校总动员,学校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1)在进与退之间坚守:锁定流通率;(2)在变与不变之间创新:改活动形式;(3)在书与非书之间阅读:建设主题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校长毛珊凤女士提出把学校建在图书馆里,带着阅读的情怀筹建学校,不仅让学校有图书馆的物态特征,更要有神似图书馆的情感状态,从而让学生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快乐。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思考:(1)阅读文化的环境营建:通过阅读打下今后人生发展的厚实基础,用体育、艺术等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灵动的个性。(2)阅读文化的行动推进: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引领学生阅读。(3)阅读文化的课程构建:把阅读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结合起来,把阅读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把阅读和课外德育延伸活动结合起来。

芜湖繁昌县田家炳中学校长祝永宏先生做了《书香浸润人生,雅言传承文明》的交流,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学校为“书香校园”所做的工作:建立学生阅读室,在显示屏上打出标语营造阅读的氛围,师生同台举行活动,在班级里进行读书活动,分享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家庭读书会,经典诵读展演,办读经典的主题黑板报。

无锡扬名中心小学语文学科组长、书香校园负责人戴丽女士分享了《静读静思心飞扬》的交流报告。该校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1)洋溢书香的环境,营造阅读气氛;(2)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3)扎实有效的课程,提升阅读内涵。其中,针对性强的“分级阅读”校园读书推广活动,如低年级“童化阅读”活动、中年级“整本书阅读”活动、高年级“名作欣赏”活动等切实有效。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4

流动书吧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流动儿童大量涌入城市,近些年我县流动儿童也急剧增多,在这些从农村进城的流动儿童家长中,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忙于生计致使每个班级留守儿童居多,问题孩子也多起来。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阅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而家长对课外读物的投资非常有限,对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更是无暇顾及,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基于这个要求,如何利用学校有限的条件和资源,提高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阅读方法等,就成为了流动书吧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的系列议题。

利用各班建立的流动书吧,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提高对课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阅读能力与方法用于课外阅读之中;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有质量地进行课外阅读,读出书的品质;使学生将阅读的收获、感悟用于生活实践、写作学习中;储如此类的议题都是急需要等待我们老师去钻研的课题。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我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课题名称关键词:流动书吧阅读兴趣

研究范围:小学(3-4年级)

研究方向:流动书吧是为了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长期读的习惯,我们学校的每个班都设立了流动书吧,书吧的书籍一部分书由学校阅览室提供,另一部分由教师和本班学生筹集。每个班设立一名书吧管理员,做好本班的借阅和归还记录。书吧两星期一轮换,先是同年级流动,然后是跨年级流动。

课外阅读是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去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它是学生自觉主动的获取大量信息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并能将课内外的知识贯穿起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充分体现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习母语做好辅助。

新时代,信息量多,且变化很快。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在实践中读懂信息,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学习,是每一个生活在信息技术科学时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三四年级学生进入中段学习,阅读从这时开始,阅读能力也从这里开始积淀。

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流动书吧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是指利用每个班级的流动书吧,提供给学生对书籍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在五花八门的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和激励,再加上阅读成果的展示,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愉快和满足,让他们的读书兴趣得到再次激发。所以开展读书活动,实践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孩子的贡献,更是教育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的经验,是教育界的财富。为充实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个更加温暖、阳光的童年和学习生活做出有效探索。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7年2月

(1)调查、分析、研究学生阅读现状,积累研究素材。(2)教师进行有关理论书籍研读和学习网上教育科研专家讲座。(3)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及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2、研究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为课题探索实施阶段,进行课题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2017.3-2017.4)

初步实施阶段,调查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的有效程度等现状,形成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2017.4-2017.12)

初步进行课程的资源的整理,总结,反思阶段。周期性地开展校园读书会、搜集读书名言等活动,由班级流动书吧开始,各班之间开展读书会,教师每月拟出好书推荐目录为学生推荐图书,有计划的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挑选阅读书目。利用课内语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再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教给学生正确高效的阅读技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三阶段(2017.12-2017.5)

继续整理,总结,反思上阶段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对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的有效程度等情况,与研究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在研究中鼓励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如手抄报、板报、读书笔记等。开展评比活动,评选书香班级、读书明星、书香家庭,共同营造读书氛围。

3、总结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

(1)完成研究论文。(2)重点进行成功案例的收集整理、展示,写出有价值的结题报告。(3)参加结题评审。

课题研究举措:

1、建立健全课题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为课题研究提供各种保障;

2、精选热心课题研究的青年骨干教师作为课题研究者,按时圆满的完成课题组布置的课题研究任务;

3、加强学习,定时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业理论学习、讨论。不定期的请课题组外专家来做报告和指导,了解先进课题实验学校的做法。

4、加强课题研究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计划、有任务、有安排、有活动、有小结。

5、加强成果交流。由课题小组负责收集,精选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资料,写好研究小结。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储备大量的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兴趣,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在读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2、成果形式

①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随笔、课件等;

②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单;

③建立班级图书角。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阅读能力;以问题为本的学习;阅读鉴赏

一、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专题或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基于现实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能力的培养;问题情景设置具有真实性;保持问题的客观性;强调全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1]因此,阅读仅有“理解”是不够的,还应该“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使学生获得鉴赏作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我们阅读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阅读鉴赏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高中语文必修课“阅读鉴赏”内容主要有:鉴赏目的、态度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知识与鉴赏能力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从鉴赏主体而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既有“共同视域”,也有个人的“期待视野”,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非理性特点,尤其是瞬间或偶然迸发出的“灵光乍现”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就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因此,通过提供真实问题,对作品进行研读、分析等方法,以“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没有固定的实施流程,但其一般实施流程应包含提供问题情景、确定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过程、说明学习成果和学习评析反思五个部分。

(一)提供问题情景

阅读鉴赏是读者对作品进行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过程。阅读鉴赏是人们培养审美情趣和形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人们的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高一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大部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强,所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之急。在语文教学上通过个性阅读、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提高审美教育效果。“先问题,后学习”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基本原则,设置问题应针对实际提出。教师应善于设计出富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复杂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复杂问题”的活动,来促进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基于这方面考虑,我们在《语文》(Ⅱ)阅读教学中设置一个核心问题:为了有效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可采取哪些策略呢?教师在描述问题时应说明:学习的内容——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利用相关资源——主要是教材,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学习的过程——个人学习(教材阅读和资料查找等)、小组研讨、成果提交、讨论反思等;期望以“读·品·悟”“读名篇·学写作·懂人生”系列丛书的形式体现学习成果。由于问题具有现实性、典型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因而能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和激情。

(二)确定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语文》(Ⅱ)的“阅读鉴赏”以名家名篇为主,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作品形象性较强,侧重于对作品品味和鉴赏。所以,《语文》(Ⅱ)在进行“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方面,应有一个明确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所应达到的阅读鉴赏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试的手段和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文章的主旨;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阅读鉴赏文章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文章。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确定《孔雀东南飞》的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知识与技能: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表达效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目标一旦被确定了,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围绕着它展开。

(三)实施学习过程

1.拟定小组,设置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提供的学习环境组织小组学习,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按每6—8人拟定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推举组长1人,记录员1人。小组成员可以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强调思维开放和经验分享。设置问题应具有引导性,比如《囚绿记》:“我”为什么要囚“绿”呢?把绿“囚”牢了吗?课文既然划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层次,可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绿枝条日见憔悴,“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文章结构新奇精巧,抒情深沉婉转,语言纯朴清丽,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提出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指向关键性概念;帮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激励学生以多种观点来看待问题。[3]

如何设置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阅读鉴赏的基础知识与学生实际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故都的秋》的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静吗?如果改换一下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句中的“漏”可否改成“射”,为什么?辨词析句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这里通过“旧问题”把“新问题”带出,不仅可温故,而且能知新;二是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例如,《荷塘月色》的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六朝江南采莲的事情?课文最初选入教材时把它们都删除了,你说可以吗?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富有挑战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2.协商学习,提出方案

第一,小组成员分工对引导性问题进行说明,初步提出解决方案,在小组进行报告发言;第二,各组成员根据引导性问题,仔细阅读、学习教材以及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等,以简报方式写出自己研究的摘要,并在各小组的研究报告基础上完成最终的研究成果;第三,记录员记录、整理与书写解决方案,完成成果报告。

3.学生研讨,教师指导

学生研讨遵循确定议题—收集信息—整合资料—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针对协商学习出现的问题,以提出改进方法。二是针对学习成果报告提出批评,以完善解决方案;教师指导是指在学习研讨过程中,教师充当过程观察者、点拨者、咨询者,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

4.分析评估,学生反思

教师对方案提供反馈意见,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提问与交流,之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消化提升,加深对阅读鉴赏方法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分析评估过程中明确自己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做了些什么,运用了什么阅读鉴赏策略,掌握了什么阅读鉴赏方法。学生通过反思,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形成阅读鉴赏能力。

(四)说明学习成果

准备一份有效提高阅读鉴赏水平的实施方案,这份方案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准备一次口头报告,这次报告应该包括解决阅读鉴赏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学生说明学习成果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作品分析、辩论会、图表,甚至表演等,这有助于他们加强对阅读鉴赏的掌握和运用。每个小组推荐一人组成全班评委,并按照评分标准给实施方案和口头报告打分,报告者可以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辩论时,教师应该适时总结,引导讨论方向,创造一种促人向上、积极思考的学习气氛。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中语文现状分析支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中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然而,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还还是很让人担忧。

一.当前高中生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1.高考压力束缚阅读

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沉浸于题海,尤其是理科生。诚然,这可以认为是学生自我效能的优化,他们自认为做习题的换分率远胜于读几篇文章,认为少读不等于不读,然而这样的阅读只能是杯水车薪和急功近利。

2.读图时代、娱乐文学的冲击

学生阅读重图轻文,只看以图片为主辅以文字的画报、杂志;名著阅读换成看相关影视剧;历史阅读就听百家讲坛,附带看些戏说之类作品。高中生认为读文字费脑子,看专家的解读容易消化。高中生常把阅读作为调节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殊不知,这种所谓省时省力的阅读近乎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慢性自杀,甚至应了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诅咒。

3.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部分高中生对课外自主阅读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学生没有阅读计划,看时间和心情而定,有空就读,也没时间长短的限制,阅读心理不到位。

4.有阅读行为而无阅读效果

就文科生而言,他们有阅读的需求,希望借大量阅读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他们也有阅读的实际行为,但阅读目标不明,方法不当,对为什么读这本书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他们的阅读只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阅读只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上,阅读效果低下。

5.课堂阅读教学存在误区

教师精心解读文本却不慎走向反面,无异于肢解文本;运用多媒体固然不错,但却变异为课件图片的展示会,既限制了学生与教师、文本和作者间的对话,又曲解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内涵,悟文析法的工具性值得重视,但感染熏陶的人文性也得突现。

二.高中生阅读的角色定位及落实

阅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就学生而言,阅读能“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阅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学段应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高中生阅读的角色定位应是:

(一)高一重在调整阅读心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高一新生对高中生活充满热情和期许,教师如能有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定能事半功倍。

1.调整阅读心理。教师理性指出高中语文学习特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接受“多读多写多积累”的新课程理念。

2.借助社团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如对名著的阅读,可举行朗诵比赛、改编名著并进行表演、适当欣赏相关的影视等;举办读书报告会,利用课前5min以“推荐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读过的好书。尽管学生某些评论并不成熟,但这些观点都是学生自己实践、思考的结果,是学生心灵的体验、感受。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培养起来了。

3.阅读习惯的养成既是学生自己的坚持,更是教师阅读情境的创设。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语文阅读大环境:每周开不少于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自由阅读;建立班级小图书馆,发动学生几人合订一份报纸、杂志,相互传阅;办好班级学习园地,不时张贴从报刊上剪下来的文章,优化班级语文阅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阅读课的安排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既然每生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1h能落实,那么在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能保障的情况下,每周至少一节语文阅读课理应落实,我们不能一味要求学生都去挤课余时间,我们完全可在课上保证其阅读时间。

(二)高二重在落实阅读计划和培养研究性阅读能力

高二的阅读要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广度上应注重阅读接触的面,深度上应强调自主研究性阅读。

1.配合教学实际推介阅读书目

配合教材介绍阅读书目。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介绍《红楼梦》;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列传》介绍《史记》;学习《祝福》介绍《彷徨》;学习《荷塘月色》介绍《朱自清散文集》;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介绍《巴黎圣母院》等等。

配合试卷练习上的文学类大阅读,介绍现当代名篇书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何羽的《倾听滴水》,林清玄的《清静之莲》,周国平的《人与永恒》,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毕淑敏的《今世的五百次回眸》等散文集。

针对年龄特点介绍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优秀期刊。如《青年文摘》《读者》《中国青年报》等。

2.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学情特点介绍书目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效果更佳。个性偏重理性、逻辑思维缜密性,可以向其介绍余华、鲁迅、苏童、刘震云等的作品。简练、犀利,很少多余的话,比较适合他们学习、借鉴。个性偏重感性、关注心灵家园型,可以介绍毕淑敏、冰心、张晓风、丰子恺等的作品,读来使人温暖富有生活情味。当然如果愿意从互补角度出发,两者可交换阅读,也未尝不可。

语言贫乏者可读些名言警句,深挖其哲理;逻辑不严者可多读议论型文章,梳理论证思辨;记叙平淡者可多读些精彩的描写类文章,以精细其叙述。

3.师生合力以校本课程为依托进行研究性阅读

在该环节教师的角色是把握大方向及充当评委之一。整个过程学生自主阅读,收集有效信息;整合已有资料,合乎逻辑地将之表达成文,这是一个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锻炼的过程,是阅读向深层拓展和广度收拢的过程。

首先确定研读的作品或研究人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定研究对象,并写约500字文阐明选择的理由。接着阅读原著及相关材料。该阶段一般化3个月左右,学生熟悉原著和相关材料,初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三步,选定研究方向,撰写开题报告。学生用约600字阐述选题的理由和依据。并写出本课题研究方案。第四步,课题研究。收集研究的各种材料并实施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观点,根据观点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该阶段需化时3个月左右。进行一次中期报告,展示研究成果,总结反思,进一步完善指导方法。第五步,撰写小论文和研究报告。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研究小论文,开结题报告会。最后是研究成果的评价与展示。成果评价采用自评、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成果展示主要通过结题报告,编印研究性阅读论文集,在校园网站、校刊《江花》、校报《求是》上发表等方式进行。

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如果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了阅读,就不再是“苦作舟”,而是“乐作舟”,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就会孜孜以求、不辞辛劳奋力攀登巍巍书山,如痴如醉徜徉于书海,文学素养自然不俗。

(三)高三强调阅读的时效性,突出思考、提炼、运用,让阅读走向成熟高三的阅读要注意:阅读的量要控制,宜短不宜长;阅读内容要更有针对性,多与高考热点考点相结合;教师可做阅读的先行者,提供直接材料,省时又高效。

总之,高中生三年阅读的角色,教师要为之保驾护航,让学生具备把握全局的观念,有兴趣更有乐趣、有计划更有方法地坚持三年阅读备考,方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目标,让学生在获得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同时,更获得一张终身学习的通行证。

三.教师在高中生阅读中的角色探索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实际上只需一个条件和方法的支点,而非一个庞大的文学地球,所以我们应学会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还给阅读。

放手不等于撒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新课改环境下,阅读教学既反对硬性灌输,又反对学生全盘接受。教师主要以思考者、研究者、艺术者的角色出现。作为思考者,教师必需认真阅读,深入文本,预设教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法。作为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学科观。语文教师的知识模块应是一个金字塔型,就教育层面而言,教育基础知识为底座,心理学知识为中层,心理学某一领域为拔尖,其中枢神经是哲学和社会学。教育研究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是教师教育自主性的最高表现。作为艺术者,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一定的审美情趣,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悟到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到美的所在。教师广泛的阅读积累和强烈的艺术节奏,使教学环境与学生心理相协调,诱发学生美感共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生应从阅读心理的调整、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建构上寻找阅读支点;教师应从课堂阅读时间的保障、阅读情感的共鸣、阅读教学策略的提升上寻找教学支撑点;学校、家庭、社会可形成教育合力,铸就阅读的黄金三角点,从而让学生轻松撬起“有效阅读”这个大地球!

参考文献:

[1]张迎春.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2]何发吉.浅谈如何搞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魅力中国.2009(25)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7

【关键词】神经内科;研究生;读书报告;教学

effectofreadingseminarontrainingofmedicalpostgraduate

DongZhao,YuSheng-yuan

(Departmentofneurology,ChinesepLaGeneralHospital,Beijing100853)

【abstract】thetrainingofgraduateinresearchcapacitywillmakeafoundationfortheirlaterscientificwork.ontheotherhand,tograspthescientificliteratureintheirownfieldswillmakeanimportantroleforclinicalandbasicresearch.methods:areadingseminarwasheldregularlyinthedepartmentofneurologyinpLaGeneralhospitalforeverytuesday.Results:Holdingreadingseminarisabletopromotepostgraduates'enthusiasmforlearning,practicetheirspeechtalents,andimprovetheirabilitiesofliteratureretrievalandpaperwriting.Conclusion:Readingseminarisaneffectivemethodtoimprovepostgraduates'scientificability.

【Keywords】neurology;postgraduate;Readingseminar;teaching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教育中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担负着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发展的脚步,他们相对与本专科学生而言,年龄偏高,思想较成熟、自我意识强[1]。总医院为国内集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研究型医院,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研究生和进修生教学。研究生教学除了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外,科研能力也是其需要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研究生教育逐渐培养其正确的科研思维能力将为其今后从事临床科研或基础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科研文献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在课题的立题、进展及科研成果的撰写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地对科研文献进行阅读、分析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目前各种文献众多,而每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涉猎所有文献。我科从2012年开始,在全科研究生定期开展英文文献读书研讨会,使大家在短时间内扩展知识面,了解相关科研领域进展,达到一人读书、众人受益,现将相关介绍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总医院神经内科在读的所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包括在职研究生和博士后。

1.2方法。

读书会由研究生辅导员组织,时间定于每周二上午11点至12点,每次安排两位研究生汇报,每次发言人员的时间表半年前即公布。要求所有研究生参加,但其他进修生、轮转生、实习生均可参加,并定期邀请本领域专家进行专题点评。

汇报人将英文文献于上一个周五前上传至规定的QQ群(群名称为“301神内科研读书会”)内,并将文献主要内容制作成ppt文件,进行内容报告,并在幻灯结尾总结出此文献的创新点以及优缺点。参与者可提前自行下载原文,并可在报告结束后提问,大家就此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最后邀请2名研究生导师进行总结点评。

文献素材选择方面,要求研究生查阅相关学科的世界著名医学权威杂志或本研究领域的知名杂志,最好能结合自身专业或课题,如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Lancet,Stroke,neurology,Headache,Cephalagia等。

2.结果

2.1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读书研讨会举办之初,我们规定所有研究生必须轮流汇报,每半年前将汇报次序公布,以便提前准备,如确有事不能参加,必须请假,参加次数将与研究生表现等目标考评挂钩,并列入直博、留院的必要条件。通过活动,汇报者必将提前熟悉所汇报文献的只要内容及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参与者能够每周均能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及相关知识,形成了良好互动的学习氛围。

2.2培养了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及表达能力。

文献阅读是一切科研行为的基础。只有顺利进行文献阅读,特别是英文原文文献的阅读,才能对相关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进展进行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为创新性地进行研究的立题及准备工作打下基础,避免重复性科研活动,也才能最终进行论文写作。读书报告会无疑是提高研究生论文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督促研究生定期进行文献阅读,增强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熟悉英语表达技巧。同时,在正确理解文献精髓的同时,研究生还必须在报告会上以易懂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回答大家的疑问,这也无疑培养了研究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参与者也能够通过讨论锻炼了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2.3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创新性是所有临床及基础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正确的文献阅读,可以学习国外同行在相关领域研究时对创新点的发掘、把握和验证方法,对自身研究有着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文献读书会强调让研究生自己查找文献,提炼综合,报告讲解,因此也增加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报告人始终要主动去思考:这篇文献为什么能发表,其核心的创新点是什么?自己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学习和注意哪些问题?

3.讨论

英文文献读书研讨会是我科研究生进行相关领域文献汇报、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汇报者在汇报前需要对英文文献进行适当地选择和充分地准备,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文献及其背景知识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锻炼了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将主要内容高度精炼地概括为ppt格式文件,则锻炼了对文献的把握和提炼能力;最终要把文献内容向大家宣讲,又提高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讨论中大家所提到的疑问的解答,则锻炼了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除了汇报者外,参与者能够通过别人每次的汇报,开阔自身的眼界和思路,熟悉和了解研究领域外的其他研究内容,并通过讨论,激发大家的创新性科研思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也为自身的课题研究领域拓宽了思路。

英文文献读书研讨会为我科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阵地,通过定期开展活动,研究生的英文文献阅读、检索能力得到提高,这也为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其他医学院校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生培养措施[3]。没有创新就没有医学科学的发展,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医学院校知识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科研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研究生[4]。因此,定期开展外文文献读书报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生科研兴趣培养策略,值得向其他科室、其他医院推荐。但其具体实施方法,还需要各科室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微、杨玉、车艳娟,对于当代医学研究生管理的思考,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4:96-97

[2]詹歌、梁军利、李红霞等,三级甲等医院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模式探讨,实用医学杂志,2012,6:1021-1023

[3]李彩霞、魏景丹、焦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定期开展读书研讨会的实践,中国医药导报,2010,32:105-106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书香班级创建策略

在实施“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与评价实践研究”课题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加大课外阅读实践,创建书香班级的特色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创建书香教室,营造读书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摇篮,教室是学生成长的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创建书香教室,让书香弥漫教室的每个角落。教室布置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正前方布置突出班风、学风及学校的整体要求,右侧黑板及墙壁布置突出课堂文化建设的要求,教室后方及左侧墙壁布置突出书香文化。教室正后方是课外阅读园地,由各小组轮流值周筹办,每周内容都要按照课外阅读的要求适时更新。开辟“好书推荐”“读书报告”“阅读小论文”“佳作园地”“读书之星”“阅读知识”“手抄报”等栏目。也可以根据清明节、五一节、世界环境日,世界读书日等节日活动开办专题学习园地。教室正后方黑板上方及左侧黑板窗户之间的墙壁张贴读书口号和读书名言等。这样通过教室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课外阅读的书香氛围。

二、配备班级图书专柜,建立班级图书馆

为了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保障,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发了图书专柜,建立班级图书馆。图书管理借阅实行小组轮流值周制度,设立馆长、管理员各1名,由各小组正副组长分别担任,其他组员协助。图书由学生捐出和校图书室提供。对于学生捐书图书管理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阅读能力认真筛选,确保质量。对于学校图书室提供的书籍,每周一由图书管理员借出,同时归还上周借出的图书。制定《实验班级图书馆图书借阅制度》《实验班级图书馆管理制度》《实验班级图书奖励制度》。准备两个借阅本,对学校图书馆借书和学生捐书分别进行分类、编号、登记,制作借书卡(学生捐书),建立阅读书目,方便管理员工作和学生借阅。图书馆运行初期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认真学习有关规章制度,指导学生如何浏览书目,填写图书卡、借书卡。这样,班级图书馆管理有方,运行有序,既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又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设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实验班级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由语文老师负责,主要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掌握阅读长篇名著和单篇佳作的策略,召开读书交流会,介绍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和圈点批注、摘录批注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撰写好书推荐卡、阅读记录卡、读书报告、读书笔记,整理阅读成长记录袋等。按照九年义务教语文课程标准学段阅读要求和语文教材进度,安排学生阅读课标推荐书目和教师推荐书目,当然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在建设书香班级的过程中,我们构建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和操作模式。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有:好书推荐课、阅读方法课、阅读实践课、好书欣赏课、成果展示课等,每一种课型都有基本的操作模式。如好书推荐课,主要由老师和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课前老师和学生撰写好书推荐卡。上课伊始学生在组内交流,每组选出优秀好书推荐卡1-2份,然后教师和各组代表上台依次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的内容有书名、作者、基本内容、写作特色、阅读感想、阅读方法、推荐理由等。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提高了阅读效益。

四、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潜力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9

一.引导学生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启发思考

如果说传统文学的教学还有文学史知识作为基础,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等等都如一幅幅“地图”,标示出传统作家、作品在文学史“地图”中的位置,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那么网络文学的教学几乎没有“知识”可循。学生对网络文学的学习,首要的是对具体网络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将文学作品解读放在第一位,是文学课堂的题中自有之义。尽管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部分,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异。正如马季所指出的,“网络文学展现了‘写作’与‘生存’的新型关系。网络作家的‘生存’体验对于‘写作’呈现了最直接的意义,他们具有‘在生存中写作’的非功利性;而传统作家则是‘在写作中生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靠写作吃饭。网络文学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使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直接与读者对话,创造了新的读写关系模式。”[1](p288)网络文学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与作者互动,甚至还可以加入作者的QQ群、微信群成为其“粉丝”而进行即时互动、交流。网络文学作者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读者发生交集,有的作者甚至会根据读者意见改变小说的情节和故事的结局。正因为网络文学具有这些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特性,对网络文学的“文本细读”,除了网络文学作品本身,还应该把作品的接受情况与读者的反馈和评价,以及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作品的传播情况等等纳入到“文本”范畴加以分析,以期获得对网络文学的全面观照。

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庞大,浩如烟海,任何人穷尽一生只怕也难以读完当前已有的网络作品。那么,在教学中选择哪些网络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的做法可以借鉴。邵燕君从2010年开始连续多年在北京大学开设“网络文学研究”课程,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她结合自己多年的文学研究与教学经验和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一些较有代表性和较“经典”的网络小说作为学生的指定阅读篇目。不仅如此,她还按照网络文学网站“男频”和“女频”的分类分别为男生和女生指定不同篇目。这里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可以说,教师引导下的课前阅读和准备是网络文学课程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和基础。为学生指定课下阅读篇目,并且告知学生阅读和写作方法与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这就为网络文学课堂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阅读报告与深度讨论

给所有学生布置对指定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之后,第二步课堂报告与深度讨论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网络文学课堂效果如何的直接体现。可以在每次课安排一两个学生对指定阅读篇目的阅读体验做口头报告,并要求其他同学参与对报告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报告和发言进行点评。这样做的前提是所有学生都对指定篇目有过认真仔细的阅读和思考。对于那些做报告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和其他所有学生一样认真阅读指定网络文学作品,而且需要选择恰切的角度、提炼出独特的观点并写出文字的阅读报告。在阅读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既需要结合学生自己对指定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也需要查找相应的资料(理论书籍、与指定篇目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等等),这本身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可称为“研究型学习”。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收获要远远大于在课堂上听教师单一灌输的效果。不仅如此,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报告自己对某部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和思考,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优化其思维习惯,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中让班级每位同学至少有一次做阅读报告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既是网络文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也符合大学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对于那些将来有志于考研、从事专业研究的学生来说,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已经是对他们进行学术研究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将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即使对于不考研或者毕业后不打算从事文学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深度阅读、思考和讨论以及收集整理资料、写作阅读报告的过程对于思维方式的优化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以北大网络文学研究课程为例,邵燕君引导学生对《悟空传》、《斗破苍穹》、《回到明朝当王爷》、《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等经典网络小说进行精读,让他们将自己的课堂报告、作业修改打磨后在文学期刊上发表,并最终结集成《网络文学经典解读》一书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这对学生来说不仅使他们在课堂内外的付出得到回报,同时也大大鼓舞了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尽管邵燕君的网络文学研究课程主要面向研究生(也有高年级本科生参与),但其开展网络文学教学的方式符合网络文学发展的实际状况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身心发展特点,毫无疑问也适用于以本科生为对象的网络文学教学。

当然,每一次课,除了作报告的学生“扮演主角”之外,其他学生并非“围观群众”。一方面,不做报告的学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对指定篇目的阅读体验,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就同学的报告进行“点评”和反馈,无论表示赞成还是表达不同的意见,这个互动、讨论的过程本身有益于课堂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同学的发言对其他人都能提供启发和借鉴,每个人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也都能更加深入。不仅如此,即便是充当“主持人”的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报告和发言中获得启示。正如邵燕君在《在“异托邦”里建构“个人另类选择”幻象空间——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之一种》一文最后所指出的,该文的写作得益于“网络文学研讨课”的课堂讨论,特别是一些学生的报告和作业。“古人说‘教学相长’,在网络文学研究领域尤其如此。”[2]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不可偏废。事实上,教师在更高层面上对课堂方向的把握和对学生发言的引导、点评,对于课堂讨论的顺利、有效展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也是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智慧的体现。通过学生的报告、其他同学的讨论参与和教师的点评,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观点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思维的乐趣,这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三.从影视剧改编反观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影视剧改编的重要来源。新世纪以来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剧不少,很多都曾引起较多的关注。一些观众往往会因为看了影视剧之后,再去阅读的网络小说原著,由观众变成读者。如网络文学早期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作品都曾改编为影视剧,包括近些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如《甄嬛传》、《步步惊心》、《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等都曾异常火爆。很多网络小说作品本身有较多的读者,据其改编的影视剧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一些网络小说还成为大ip。很多大学生对流行影视文化非常熟悉,以此可以作为探讨网络文学的一个切入点。

当然,网络小说与影视剧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样式,由影视剧切入可以激发学生对网络小说的兴趣。与此同时,将网络小说与据其改编的影视剧这两种不同的文本进行分别解读和比较分析,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影视文化的理解,也可以使他们掌握跨文本比较的方法。网络文学与影视剧一样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对流行影视文化的兴趣和感知转化为对文学与文化的理性分析,既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为他们的毕业论文做好前期准备,还能够为一些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打下基础。因此,将影视剧与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是网络文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至于选取哪些改编为影视剧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研究,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大神”访谈与互动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之间通过网络获得了深度的关联,而传统文学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相当疏离,几乎可以忽略。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尤其网络小说)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迥异于传统文学。2003年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开始浮出水面,2007年网络文学的类型化格局已经形成并相对稳定,持续至今。与网络文学的写作和阅读方式紧密相关,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变成“偶像”与“粉丝”的关系,而那些作品点击率、打赏率遥遥领先的网络作家成为“大神”,如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血红等等。“大神”们在众多网络中脱颖而出,而绝大多数网络作者与其作品一道注定悄无声息地淹没在网络文学的汪洋大海之中。“大神”是点击率和阅读量的保障,他们也成为网络文学网站重点推介和关注的对象,他们人气旺盛,其作品受到“粉丝”们的追捧。“大神”是网络文学领域的“成功者”,他们巨大的感召力甚至能够影响网络读者的阅读趣味。因此,作为网络文学所独有的重要现象,对“大神”及其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是网络文学课程不可忽视的一环。

山东师范大学的周志雄教授曾对多位网络文学“大神”如风凌天下、青狐妖等人进行访谈,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大神”的心声、感受“大神”的风采,并参与和“大神”的互动交流。如在对网络“大神”风凌天下的采访中,这位“大神”谈到了从小喜欢看武侠小说的阅读爱好,以及其网络写作的动力、写作的思路、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等等各个方面。比如在谈到其“写作灵感”的时候,风凌天下说“我的写作从来不做大纲”,“一本书的书魂结成之后,作者就只剩一只手跟随主人公的意志,他想怎么让你开展情节,你就必须怎么开展情节。”[3]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让学生获得对网络“大神”的感性认识,他们也能将“大神”的名字与对“大神”本人鲜活的印象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是通过“大神”口述其成长历程、人生经历和写作体验,获得对其创作更切近和全面的理解。邵燕君曾提出文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充当“学者粉”,展开网络文学研究。笔者认为,是否以“学者粉”的身份进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距离与“大神”交流实际也是接近网络文学现场的一种方式。

五.结语

以上从四个方面论及网络文学的教学。正是由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和差异,网络文学教学既需要符合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需要与传统文学的教学有所不同。面对浩瀚的网络文学“现场”和体量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品,一方面需要发挥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指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网络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结合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从方向上引导学生;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进行“文本细读”和深入思考,并从网络“大神”的创作思路中获得启发。正如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一文中所指出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4](32),网络文学与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经历和人生体验密切相关,无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学术研究,网络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最终目的是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邵燕君.在“异托邦”里建构“个人另类选择”幻象空间——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之一种[J].文艺研究,2012,(4).

[3]周志雄、风凌天下等.网络文学大神是这样炼成的——网络作家风凌天下访谈录[J].百家评论,2016,(6).

[4]胡适.胡适文集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12YJC751011)。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篇10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德育功效

1.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继承优良传统和正确道德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提出《诗经》符合“礼”的规范,可作为当时规范国君和人民行为的道德范本,文学也就变成了传播道德的工具。中国古代文学家素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一些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更因为闪耀着高尚的情操而广为流传。传统幼儿启蒙教学中,《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还有《诗经》、《论语》、《孟子》等这些读本,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可进行甄选后指导学生阅读。此外,古典诗词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秀诗词给人的感发力量往往是深沉的、热烈的和持久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人懂得感恩,“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激励人志存高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传达出的浑厚沉郁的爱国情怀使人的心灵震颤。除古典诗词外,一些通俗小说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视角,给学生了解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窗口。如读《儒林外史》了解士大夫的道德观,读《水浒》感受其忠义,读《聊斋》体味妖狐真情,读《红楼梦》解其人生哲理……这些古典名著,都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承担着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的重要责任。

2.阅读正能量的作品,塑造健全人格。“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一本好书也能成为一个能量场,激发人向上向善的力量。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写了几个平凡农民子弟的奋斗史和成长史,写出了青年人的拼搏与奋斗、理想和苦闷、欢乐和痛苦,感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向前;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在暴风雨的大海中呼喊:“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展现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品质、健全人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记叙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之青年的苦闷与彷徨,青少年阅读这本书后,有利于关照自己的内心,了解青春期的叛逆与彷徨,看似充满负能量,但最终会给予我们启迪,对自身人格的锻造有很大的帮助。

3.阅读报告文学,感受时代精神。报告文学作品选题十分注重当前发生或刚刚过去的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选取的人物或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阅读报告文学,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民族心灵深处跳动的强音,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汶川大地震后,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何建明的《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李西岳的《大国不屈》等报告文学作品抓住了时代的脉搏,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赈灾抢险的场面,歌颂了永不言弃的伟大人性;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以真实的经历和激情的笔触描绘了朝鲜站场上浴血杀敌的中国战士,使“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军人的代名词,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之青年,成为爱国主义阅读文本的经典。在青少年的三观尚未成熟、叛逆心理较强的情况下,直接的道德说教往往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报告文学的德育优势便得以凸显。这需要教师将德育系于文学,在选取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兼顾文本的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既不能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也要避免走入报告文学变成道德教科书的误区。

二、基于德育目标的阅读指导策略

优秀文学作品中德育资源极其丰富,亟待我们的开发和利用。以德育为目标指向,教师可以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训练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两方面来进行。

1.以主题班会为外壳,以文学作品为材料,从而达到德育的功效。中小学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具有极强的德育价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中小学班会课,经常会出现重说教轻情感的失衡状况,班会课的实效性往往会受到限制,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说教。阅读课与主题班会的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拓展课外阅读量,接触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助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弥补说教式德育班会课的情感教育缺失。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情感之中,最终达到情感的内化,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会主题选择文字、图片等内容,内容要具有鲜活气息和深刻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如,可以按照文学作品的主题将主题班会进行分类:爱国教育类主题班会(《红岩》、《林海雪原》、《红日》等作品);社会公德类主题班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作品);个人德性类主题班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追风筝的人》、《西游记》、《水浒传》、《傲慢与偏见》、《论语》等作品)。除此之外,报告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功能也不可忽视,因为报告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作品的感染力极强。使用报告文学作品作为德育主题班会课的内容,具有趁热打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