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20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一、低碳经济的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具体指的是基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一种绿色经济。它以减排技术、能源技术以及产业结构的创新为核心,主要包含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等内容。至于低碳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三点:其一是经济性。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应该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机制,同时应避免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其二是技术性。企业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不断降低,且应当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轻甚至避免能源浪费现象;其三是目标性。稳定温室气体的浓度,减轻全球变暖给人类造成的影响,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是企业实施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评价要素分析

1.财务方面。企业财务指标体现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经济附加值以及成长能力等方面。首先,偿债能力良好与否关系着企业能否按时完成债务的偿还,以避免企业财务失败、威胁企业生存的局面;其次,作为盈利组织,盈利能力是评价是否企业有效、健康运行的重要标准;再次,作为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运营能力是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营运能力良好,有利于企业资源的节约,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成长能力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

2.内部流程方面。一方面,企业可以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面着手,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经济价值的不断增长。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指产品研发的资源投入及其效果和效率和有关创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关注经营指标,包括过程质量指标、过程时间指标、过程成本指标以及售后服务能力等。

3.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有义务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降低有害气体、物质的排放量,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上,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般包含社会贡献和环保责任两个方面,具体指社会贡献率、节能率、绿化率、废物利用率及排放达标率等。

4.企业的学习及成长方面。第一,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管理状况;第二,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用于反映信息沟通效果的信息覆盖率、信息利用效果以及系统带来的收益增长情况;第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企业文化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情绪和心理,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第四,企业组织能力。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企业内部会形成一种特定能力,即组织能力,此项能力反映在组织结构和流程当中,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1.将“节能”和“减排”落实到位。对于国家的能源结构,企业无法改变,却可以通过新型烟尘脱硫脱碳、高效换热、热能回收等技术的实施,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轻污染,尤其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制造业,应该特别注意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以在保证产出的基础上,减少资源、资金的投入,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对于企业来说,“节能”不仅意味着新设备和技术的投入,还包括其对企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比如某热电联产电站,通过新型膜法纯水制造技术的采用,可以节省煤炭资源三倍之多,同时节省煤炭运输费用、锅炉清洗和维护费用等。

相当多的企业将污水处理与环境保护视作负担,忽视污水处理给自身企业所带来的积极效益,从而没有给予环境保护以足够的重视,给企业员工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减排”的实施是衡量一个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应该充分转变观念,并与自身企业的实际相结合,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改善,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最大程度地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2.有计划、分阶段实施。技术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既可以说是企业的机遇,也可以说是其威胁。一个企业如果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过低,势必会丧失发展机会,使自身处于危机之中;如果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过高,则很可能会发生超额投入的情况,进而对企业短期和长期利益造成负面。因此,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以当地环境为基准,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落实低碳战略的计划性、阶段性发展。

3.鼓励低碳行为。在日常管理中,除了引入高新技术之外,“低碳”还可以表现在意识、习惯和行为方面。比如,企业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用电,充分、重复利用办公用纸,选用节能灯等,将低碳意识、习惯和行为演变为一种自然和文化。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经济的实施关系着企业的形象构建,关系着人类环境的改善,甚至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我国企业应尽快的转变观念,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并且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低碳战略,以此使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位,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赵秋兰,屈晓娟.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耦合关系量化研究[J].河南科学,2014,(4):27-28.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2

关键词: 低碳经济;核心竞争能力;平衡计分卡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高能耗产业对环境及生态的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甚至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竞相无序开发,使企业特别是一些高能耗产业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企业必须清楚自身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进行战略、策略、结构等多方面的调整,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竞争形势。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要素分析

“企业低碳化”已经成为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发,国际形势的严峻,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企业低碳化的重要性,并逐步的将低碳理念付诸于实际。小到各个员工,大到企业相关制度的制定,低碳经济已经渐渐融入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企业推行低碳经济战略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来看,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塑造正确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中工作和学习,确保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然后就必须注重资源的有效使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才能站稳脚跟。

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来看,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低碳”为先导进行技术创新,比如低碳产品的研发,减排技术的开发,碳吸收技术发展的促进,特别是一些高能耗企业,还要注重可替代资源的建设和高效节能技术的创新,把握时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稳定的地位不动摇。

(一)财务方面

财务指标主要由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经济附加值来体现。企业只有拥有良好的偿债能力,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否则将导致财务失败,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营运能力是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良好的营运能力,可以使企业节约资源,获得更好的收益;作为盈利性组织,企业必须盈利,才能弥补各种支出,才能持续发展;而成长能力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具体指标有: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等等。

(二)客户方面

真正使决策保持不变的是营业单位在其目标范围内用以保持和吸引客户份额的价值观念。核心指标有:产品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可用现有顾客交易增长率来描述);客户利润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反应时间和解决时间,以及客户对投诉处理的满意程度;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①能力(根据专业人士打分)。

(三)内部流程方面

1.创新方面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新市场、新客户的需要及满足客户最新的需要时,继续了价值创造和增长。具体指标有:一是研发投入及研发的效果与效率。r&d人员占全体员工比重、研发费用三年平均增长率、新产品研发成功率、新产品占全部产品比例;二是研发创利能力评价。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成本费用利润率、新产品投资回报率、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贡献率等等。

2.经营方面的指标

一是过程质量指标——产出次品率;二是过程时间指标。在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价值观念里,把短期快速反应作为一个关键的业绩属性——制造周期效率(mce);三是过程成本指标——单位产品服务成本降低率、权益报酬率、存货周转率、生产能力利用率等。

3.售后服务能力

内部价值链中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在销售产品服务和支付产品服务之后给客户提供的服务。

(四)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能力

1.人力资源

(1)人力资本存量。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来体现。

(2)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员工保持率、员工价值增值率、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

2.信息系统

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反映信息沟通效果的指标,即信息覆盖率;反映信息沟通效率的指标,即信息系统带来的收益增长与投入成本的比值,即信息利用效果;反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信息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费用,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设备投入费用,软件系统开发、应用、维护费用,具体指标

为信息系统建设开发费用。

3.其他系统性指标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统一的理念、信仰、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鼓舞和引导全体员工从主观上产生对本企业热爱、依赖、依靠的心理,能引导员工自觉自愿地以企业为家、以企业发展为己任、以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声誉为行为准则,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生产及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企业塑造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2)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深刻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组织能力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企业组织结构高效而稳定的运行、绩效管理的科学实施和适应新的经济观念的企业理念的确立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经过长期生产经营管理同化下来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特定能力,它是企业资源的“整合器”,也是企业求得可持续发展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

(五)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奥列弗·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的,它是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工人失业、劳资冲突、商业欺诈和环境污染等而出现的。在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时代,企业都在竞争构建低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有助于在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同时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和信誉。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包括企业社会贡献和企业环保责任。具体指标有:社会贡献率,社会捐赠;节能率,三废排放达标率,厂区绿化率,废物综合利用率等。

其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利用效果、企业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售后服务能力、等指标由专家打分,分值为0-10分;客户满意度、职工满意度等指标则通过调查问卷,分值为0-10分。

二、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模型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复杂、决策准则较多,而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

1.明确目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为了能把复杂的指标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有序化,并赋予权重,使层次与层次之间,层次内部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根据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二层次的评价指数结构,最后以总评价指数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构造判断矩阵

求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根据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上下层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即开始定量化。针对上一层的准则构造不同层次的两两判断矩阵。通过引入比例标度法(见表2),来反映对各因素的综合考虑,得出全部的各层次的初始判断矩阵。最终构成七个维度b1至b6对于总目标层a的判断矩阵(a-b);29个单项指标c1至c29对于各自对应的分类指标bi的判断矩阵(bi-c)。

3.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采用方根法进行计算。计算步骤为:

作为检验指标,当完全一致时,ci=0,ci值越小,表明矩阵的一致性越好。为了度量不同阶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再引入判断矩阵(1-9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当阶数小于2时,矩阵总有完全一致性;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其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便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cr=ci/ri。当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0.1的一致性结果。

对上述各层次判断矩阵进行单层次一致性检验,由此可知,各层次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是由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根据同一层次中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综合得出对更上一层次(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最后由总排序权重确定序号。

(4)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过程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cr总=ci总/ri总

在确定各单项指标在各自对应层次的权重——相对权重及其对系统总层次的总排序权重——综合权重的基础上,通过线性加权法

各指标的无量纲化(见表1)。对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得出该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综合分数为81.3%,说明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较强,这个结果表明,该企业已基本完成从基本可持续发展向较强可持续发展的过度,这个结果基本符合该钢铁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所以这个指标体系很好的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 考 文 献]

[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9:347-447

张阳华.现代企业财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邓波.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j].经济界,2005(1)

王建琼,侯婷婷.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4-96

晏传英.论企业组织能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企业管理,2009(14):143-147

[6边红卿,唐雯,张占收,陈爱祖.工业企业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3(2):53-56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 核心竞争力 低碳 英国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今天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异常激烈,不再像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那样,市场机会遍地都是,企业发展相对容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主旋律。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现今企业唯有打造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争得生存空间。

本文从培育非公有制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视角出发,采用数据分析、文献研究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在低碳环境下非公有制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一、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历程及制约因素

1.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变。在政策方面,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先富论”等为个体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1987~1991):“鼓励发展”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兴起;

第三阶段(1992~1996):“长期共同发展”使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阶段(1997~现在):全方位支持推动了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同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理论上经历了“利用论”一“补充论”一“重要组成论”等三个阶段;在实践中经历了艰难起步一夹缝中求生存一实践中高速发展等三个阶段。

我国1990年到2007年全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

对表1统计分析可得到图1,可以看出,在1990年至2007年之间,我国私营企业在注册资本、总产值、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匹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注册资金额这一指标,在不到二十年间,成九百多倍的增长趋势。

同样,对1995年~2007年私营经济、港澳台商和外商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可得到如图2所示趋势图:

由图2可以得出在1995至2007年间,私营个体、港澳台商和外商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而私营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态势最猛,呈几何级增长。

2.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般而言,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家族管理气息浓厚、经营方式落后、战略规划短缺、企业文化短缺、劳资矛盾、人员招聘弊端多与培训不足等,具体如图3:

而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制约因素包括如下:

(1)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并没有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导致企业无法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现阶段很多非公有制企业的自主创新只是单纯的模仿,并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打造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自身的科研人员数量不足,具有一定实力的科研队伍无法形成,没有自身的研发中心,技术资源匮乏。

(4)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相应配套政策缺失或不到位,不能很好的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自身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又非常有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自然就困难重重。

总之,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障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规范以及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调整力度与速度欠缺,需要克服其发展障碍,进行自身改革势在必行。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关系诠释

自主创新能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非凡的价值。此外,自主创新要在客户忠诚度与企业的突破性进展之间建立清理的关联,并且涉及广泛地工作范围,例如从核心产品到世界高端产品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更专注于战略目标,并在此情境下,对现有资源进行再分配,从而现实构思的选取、发展及其商业化。

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战略使命,存在于企业层面,表现为企业的生命线。作为战略使命,核心竞争力隐含于广泛地员工之中,因此成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首先其竞争力需要体现在不少于两个的业务、生产线或者市场销售之中;其次,核心竞争力为获得客户认知能做成重大贡献:再次,核心竞争力难于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获取。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如下: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都是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其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都要根植于企业的各种业务、技术、管理活动等土壤之中,并且为了相应的目标,需要对企业业务、技术和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地再分配。两者都需要以各种方式,创造性地定义、建立、挖掘、利用企业独特的业务、技术及管理方式。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都需要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并需要保持持续力。在企业自主创新以及获得保持核心竞争力活动中,需要对企业的相关人员、技术、能力、资源、知识、经验等进行战略性整合,并且在整合过程中需要进行协调和信息交换,依据战略来优化企业运营能力,进而增加竞争优势的持久性。

4.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获得竞争优势之间形成极为密切的活动链。企业之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活动的配合方式,以及相互的优化互补方式。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横跨很多功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需要彼此融合,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便持续地获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之间形成畅通灵活的活动链。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图4所示关系图。

三、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1.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案例

温州现有打火机企业300多家,年产金属壳打火机5亿只,其中出口占到了总产量的80%,约占全球

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的70%,大虎、日丰等知名企业是它们的典型代表。虽然温州打火机占有了很高的市场份额,但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接受外包订单进行贴牌生产的。但在做外包贴牌生产的同时大虎坚持进行自主研发、发展自有品牌。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每年开发的新产品都在100个以上,其中开发的直冲火头系列产品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自主研发的适用于2500米,3000米高原地区使用的打火机成功地进入了墨西哥、哥伦比亚等高原国家的市场。

大虎打火机还参与了世界打火机行业质量标准与产品标准的制定,已经由国际标准的执行者转向国际标准的制定者,打破了由西方少数跨国公司垄断技术标准的局面。

总结大虎打火机的成功经验如下:

(1)不全部依靠外包订单。大虎打火机的掌门人周大虎始终把外包贴牌生产比例维持在30%,70%的产品打自己的“虎牌”。

(2)大虎打火机与跨国公司结成合作关系提高了技术溢出的吸收效果。大虎打火机通过千中学、制造技术积累、内部R&D等途径将外部技术溢出转化为内部的技术能力。

(3)大虎打火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关系有利于进行合作创新。合作创新的前提是各个企业都拥有一定的特异性知识,通过彼此的交流,使知识由个体层面有效地拓展到网络组织层面。大虎打火机主要采用的是上述提到的第二种自主创新模式,引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

2.英国模式案例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为推动英国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私营机构――碳信托基金会(Carbontrust),负责联合企业与公共部门,发展低碳技术协助各种组织降低碳排放。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eSt)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0wCarbonCitiesprogram,LCCp)。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在LCCp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伦敦市也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低碳伦敦的行动计划,特别是2007年颁布的《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themayor'sClimateChangeactionplan)。

在英国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三个主体:企业、公共部门、碳信托基金会(Carbontrust),模型见图5:

低碳经济建设的具体事物必然涉及两个主体:企业和公共部门,要想建设低碳经济,必然两大主体先洞悉低碳理念,采取低碳措施。但是,企业和公共部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彼此的低碳信息、低碳技术和低碳资源不能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共享。英国政府部门采取措施,设置碳信托基金会,协调沟通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各项资源,为低碳经济的目标努力。同时,因为企业和公共部门的资金有限,不可能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能源技术创新、清洁煤技术(1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上,所以碳信托基金会可以为企业和公共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应的低碳解决方案。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需要政府重视低碳经济,但是一方面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或多或少会忽视低碳的长远经济效益,将政府的政策置若罔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制造大国,能源消耗大,可相应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非公有制企业资金不雄厚,不可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科研方面。这时,政府和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政府从社会、环境的长远利益出发制定相应政策,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而企业却按兵不动,按原有模式继续发展。

按照英国低碳经济模式,在企业和政府之间设置一个第三方组织,功能类似于英国模式中的碳信托基金会,这个第三方组织可以由科研机构或大学组成(见图6),根据政府的政策,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低碳方案。

四、低碳环境下实现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国外低碳经济的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早于国内,而且国外提出和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根据自身的国情出发,从中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发展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使低碳这一概念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非公有制企业需要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凭借,创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结构。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要进行组织、协调、落实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工作或者活动。以超强的设备设施为依托,引进丰富的专业科技人员,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在企业内部采用试点,创建低碳实践区。在企业内部、至企业之间乃至行业之间利用、推广、传播或者验证相关的低碳技术、设备以及理念,强化科技、技术、知识、人才、政策、环境等资源的综合支持,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低碳经济势头。具体策略如下:

1.更新企业现有观念,将低碳理念纳入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长远规划中

要想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需要采用如下途径:第一条途径“低消耗一低排放型”。具体指企业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排出的污染物。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停止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我国的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能源消耗特别是煤的消耗非常可观。

第二条途径“多消耗一低排放型”。要采取这样途径,必须充分利用或者循环利用能源,同时采取低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掩埋等。

2.以模仿为辅,以创新为主,树立低碳经济能够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理念

非公有制经济要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取得合适的地位,就需要针对自身的制约因素等,加强技术、理念创新,发展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打造企业的低碳核心竞争力。

企业引入低碳理念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股东和其他投资者的青睐,募集更多的资金,帮助企业发展。低碳理念可以使企业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运输仓储的科学规划的合理布局,可以大大压缩物流成本、降低物流的环境风险成本,拓展有限的“第三利润”空间。碳循环理念可以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提升客声服务价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将英国模式应用于在低碳环境下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

上文中的英国模式改进后应用于我国的模型类似于三螺旋结构:1、政府;2、科研、大学;3、企业三者之间进行相应信息的交流,各个机构之间进行双向沟通流动,第三方组织作为一个低碳理念的倡导者,可以对政府制定的低碳政策和规范更好地理解,如:协调企业之间的资源分配和信息共享,鼓励企业在低碳之路上自主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模式对政策进行消化理解,为企业提供适用的技术支持,并代替企业进行研发,帮助和监督企业走上低碳经济之路。

4.重点扶助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区域低碳产业链

政府应有计划地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三高”企业,最大化区域产业的集群优势。创新型科技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是典型的低碳行业,这其中又以新能源产业、lt业、互联网服务业为代表,是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低碳化的重要渠道。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4

低碳经济的宗旨是推动经济行业行为能够更合理、更迅速的前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完成地区社会、经济、生态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前进。低碳经济并非只是转变了排放程度,而是对其前进形式的本质改变,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改革、经济前进形式的转变。低碳措施改革是地区低碳经济前进的重点,其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区低碳减少排放直接与新资源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排放等低碳措施相结合,进而能够控制地区碳排出量;

(2)产业措施的改革,发展中区域尤其是迅速前进的区域关键的是其产业经济转变,减少碳排放,推动三次产业的前进,提升三次产业能源使用状况,提升商品经济利润,提高经济生长的品质以及速度,改变撑持经济前进的重要支柱;

(3)低碳措施的升级,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而转变人类现在社会经济前进的资源根本。在低碳经济环境中,地区前进主要是以经济前进为根本,朝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方向转变,地区经济前进是从以往的能源、资源等元素中开展创新改革、机制改革、整治形式改革等改革支配前进形式改变,区域间的连接从之前的在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划分合作转变为改革协作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地区前进形式改革是低碳经济前进的根本,经过地区学习、地区改革、地区合作制度,变成以地区改革制度为重点的新形式。低碳目的以及改革目的同时当做权衡地区新式前进样式的重点审核标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

2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2.1重新构建区域发展支撑要素

传统的商品、服务和生产环节的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影响下降,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作用上升。

2.2重新确立区域关系

低碳经济条件下,影响区际关系的要素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经济要素向民生、民权要素转变。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传统发展之路必将走到尽头,人们将逐步认可合理的区际生态补偿。

2.3形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

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很多,牵扯到机制、措施、文化等部分。关键在产业、施工、交通、资源、整治等低碳需求部分开展体系改革。对此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3区域差异和低碳发展模式的差异

3.1欠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学习的低碳经济发展

(1)区域内核心企业间的交流式学习过程。区域核心企业间在空间上、产业的关联、社会文化等因素作用下,核心企业通过交互式学习实现低碳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

(2)区域低碳知识在系统内的交互式学习过程。以区域内科研院所等组成的低碳知识创新中心、中介、信息中心、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构建的专业服务通道,实现创新性的低碳知识持续地向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生产体系流动,促进区域向着以创新主导的低碳化模式转变。

(3)区域的网络向核心网络的低碳知识流动,跨区域的交互式学习与创新过程。前面两个层次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最终需要建立在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发挥的基础上。区域外部低碳知识的融入,以及内部相应低碳知识的调整与重组,构成了区域低碳知识的再生产,产生新的低碳知识进入区域内外的流通。由此,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的跨越。

3.2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创新的低碳经济发展

由于发达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济、技术、制度等基础。其区域发展核心是区域低碳创新体系的构建,包括创新知识,创新制度与文化,低碳创新系统等。

4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主要路径

4.1区域治理模式的创新

区域治理模式创新突出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市场配置机制及公共产品与完善的服务。以此为据,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引领区域低碳建设方向,规范区域低碳建设行为,调控区域低碳建设进程;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突出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及其市场体系的建设;构建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机制,不但完善基础设施等物质性产品,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的建立;建成区域低碳发展的经济利益协调体制,充分发挥居民参与区域低碳的积极性。

4.2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地区低碳经济前进的基本道路是经济前进形式的改变,要调节地区产业前进形式,调节需要调配构造、产业构造改善、进出口构造调节、资源构造。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主动培养地区改革系统。地区生态条件、本区域民众生存、地区经济对策等衔接式制造程序,慢慢成为关键的要素。在地区分工合作系统中,促进区域联系由以往的产业结构朝着改革协作的关系改变,同时调节以往能源新条件下低碳市场价值的研发,改变以往的制造形式。

4.3优化地域系统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5

关键词:湖北省;低碳经济;优劣势;战略思路与对策

0引言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先进文明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引进新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来促进节能减排,而实现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能源创新以及制度与观念创新。湖北省正式将低碳经济列为重点扶持的经济发展项目是在2009年,以《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标志,象征着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核心任务、基本原则等方面对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制度规范和战略性部署[1]。本文立足于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提出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对策。

1当前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处于长江中游地带。长江、汉江跨省而过水网密布,又称"千湖之省"。湖北省东临安徽,东南靠湖南和江西,北接河南,西接重庆,三面环山,中部为江汉平原,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省会武汉市是我国中部横纵东西南北的"九省通衢",水、路、空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湖北省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核心地区,科教文化力量居全国首列。湖北省在区域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

(2)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富。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计划的核心和支点,科教文化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湖北省拥有两所985工程大学,七所211工程大学,省部属重点大学8所,本科院校32所。此外,各类独立院校和专职专科院校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例,全市大学生的总数达到118.33万,居全国第一[2]。由此可见,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居于全国首列。此外湖北省拥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3)旅游资源丰富。湖北省自然景区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比如黄鹤楼、鸡公山遗址、楚纪南故墙、八岭山古墓群等,且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称号,以水资源为主的自然景区也非常丰富,比如长江三峡、三峡、古龙溪、情人泉、木兰湖、道观河等。湖北省以水资源为承载的旅游产品成为旅游事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点,湖北省充分发挥自身河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拓"水上游"旅游线路,将长江、汉江、月湖、木兰湖等大型旅游产品包含在内,极大地促进了本区旅游业的发展

(4)低碳经济初具规模。湖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以荆州区为例,荆州区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本地企业园区,突出本地的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了以下三大低碳经济产业园区:一是拍马纸业产业园区;二是农副产业加工产业园区;三是新型建材产业园区。湖北省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产业正逐步发展,并为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能源、材料和技术的坚实基础。

(二)劣势

(1)能源消费结构欠合理。目前,要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电力为主,其中不可再生能源占据绝大部分,而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用比例偏低,湖北省的能源总体消费结构呈现明显不合理的状态,尤其是对原油和原煤的依赖性较大。但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稀少,人们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而原煤在利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碳排放量,是其他能源的碳排放的2倍左右。由此可见,湖北省由于自身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较为严重。

(2)产业结构不完善。湖北省的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17.5:49.4:33.1,呈现"第二产业领先,第三产业壮大,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格局[3]。但是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全面的产业结构优化。湖北省第一产业发展虽然较为稳定,但是农业经济中仍然保留传统粗放的作业方式,生产效率较低;第二产业中以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以及包装造纸等为发展重点,但是新兴科学技术产业较为落后,全工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第三产业中主要以物流运输和批发零售为主,而新型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

(3)综合创新能力欠缺。湖北省虽然拥有科教实力第一的资源优势,但是湖北省整体综合创新实力相对落后,尤其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湖北省许多企业产品尚且处于"模仿'阶段,没有突出自己的创新竞争力,在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等方面很少,没有自主品牌。此外,一些企业依然沿用陈旧设备,产品技术更新之后,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长期劣势的地位。

(4)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成为家庭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2011年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气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湖北省机动车正以倍数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多,车流量较大,汽车排出的污染物严重危害大气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体生命健康。加之湖北省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废水、废气、废渣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严重损坏了地资源、水资源,并呈现污染面广、污染物复杂、防治难度大的趋势。

2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1)全面有序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低碳经济是一种处于探索期的经济发展方式,无可照搬照抄的现成模式。因此,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时,要详细调研湖北省的具体情况,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的层次来考虑,全面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4]。政府要激励那些有意愿、有条件的企业、园区或城市申请低碳经济试点,独立自主开展有地方特色、园区特色和企业特色的低碳经济模式,在全面试点的推动下,带动全省其他城市、产业园区以及企业加入到低碳经济队伍中来,从而促进全省低碳经济的全面有序的发展。低碳经济试点重点放于汽车、钢铁以及有色金属产业领域,从促进这些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的产业向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发展。此外,优先扶持现代林业以及农副产业加工等行业,为造林碳汇工程积累经验。对于试点城市而言,应该以武汉、十堰、襄樊、宜昌等为主要试点城市,发挥该类城市在不同产业方面的带头作用,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有序开展。

(2)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

以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能等为主的系能源将是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湖北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加大对系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核能、生物能等技术产业,积极鼓励企业能源创新和技术创新,不通用能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作为市场核心竞争力。湖北省处于长江中段,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核电的最优位置。目前,湖北省已经建成十堰、浠水、阳新三地核电站,并在鄂东、鄂西山区建立风能发电站。同时,托丰富的水产资源建立了森林木本生物质能电产业。

(3)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行业

湖北省的低碳经济还应该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产业,低碳型服务产业主要分为低碳型生产产业以及生活产业。低碳型生产产业以重点发展碳汇交易等低碳金融交易服务为主,是产权交易的一种新型模式,低碳型生产产业还包括工程设计产业。而生活产业主要是指旅游业,湖北省的自然景区和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为发展低碳性旅游业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3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对策

(1)树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理念

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生产意识和生活习惯,加大绿色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以湖北省基本省情为依托,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方略大会,拓展民众交流渠道,利用网络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

(2)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

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政府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协调各个城市和产业之间的发展,加快系能源产业和低碳服务产业的进步和完善,将低碳经济纳入全省产业经济发展的蓝图中,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强化节能产品的认证服务,引导社会消费方向,并未"绿色低碳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最后,变更以往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评标准,建立以低碳经济为主的考评体系和政绩激励制度。

(3)积极引进低碳技术和新型人才

企业要积极引进低碳环保技术,政府要鼓励企业更新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支持高等院校的新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湖北省各大院校要根据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积极开展低碳经济教育培训,增设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引进国外各个专业先进的技术型人才,以人才战略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市场输送高尖端技术型人才。

4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能源日益短缺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资源,弥补劣势地位,全面有序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加大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低碳型服务产业,比如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湖北省需要积极树立全民"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理念,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政绩激励制度,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人才,这样有效促进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传清.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对策研究[J].省情与战略,2010,(2):33-35.

[2]段红霞.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科学对社会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5-19.

[3]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42-45.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6

关键词:低碳 发展方式 低碳城市 能源结构

一、低碳经济的兴起

自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截至目前,对于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从这一论述出发,对我国而言。低碳经济与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从操作的层面上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控制高能耗产业的过快增长和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到2025年物理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包括风电、水电、太阳能供暖的大规模发展和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应用:快速发展核电特别是三代核电和四代核电:公众的意识以及消费模式的改变。

低碳经济应该包涵四个维度的内涵: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资源禀赋。低碳经济一方面对于人文发展施加了碳排放的约束:另一方面强调碳排放约束不能损害人文发展目标,其解决途径便是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等手段提高碳生产力。从短期来看,可以在不改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产出效率,实现相对的低碳排放: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能够借助清洁能源替代、低碳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一国碳排放总量的绝对下降。低碳经济是一种兼具“效率”与“和谐”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地位,这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需求,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济社会变革的趋势是一致的。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7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应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则使低碳经济第一次见诸政府文件。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自远古钻木取火以来,“能源”这个潘多拉宝盒被打开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更是急剧增长,直到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加剧与能源危机的警讯,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一系列危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更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加剧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人类与自然生态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浩劫与灾难。因此,全球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新能源革命应运而生,正好站到了历史浪潮中的新方向上。这场新能源革命最终将会把人类从“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经济发展困境中拯救出来,从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人类步入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它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将挽救遭受污染、呼吸困难、“高烧不降”的地球母亲。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它既是一种国际舆论压力,又是一种突破资源瓶颈制约的不二法宝;它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作为国际大国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008年可以说是国内低碳经济的元年,主流媒体、专家学者、政府层面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作为一个新词语,“低碳经济”的很多概念和技术手段尚在探索之中。但是,可以认定,低碳经济为中国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低污染、低消耗、高效能正是我们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所在,而低碳经济的理念及发展模式正符合这一本质要求。通过这一新的理念,不但可以引发中国政府和各界对能源的重新思考,也将带动中国的发展战略跨上一个新的平台。

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先后出台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在《中国第“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新增有关气候变化的内容。去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上的决心。

真正构建中国的低碳经济,从经济到生活各领域都要引入低碳理念,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设计。但目前在我国并没有将低碳经济确立为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政策体系,尚未以低碳经济作为核心进行构建。

以低碳经济破解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环境约束难题,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60年来的工业化进程,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重度污染为代价的。而低碳经济则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涉及与工业化紧密联系的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众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低碳经济的应用可以有效节能、提高能效和降低污染,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确立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的大趋势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体系要围绕“低碳化”来构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政策要在“低碳化”战略引导下,将保护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与环境的思想,融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产业布局等政策环节之中,从而使工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服从于“低碳化”的目标。“低碳化”的工业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在于将各产业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确定为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的重要参考,鼓励重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的发展,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并把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

政府制定政策的着眼点和倾向,与推进低碳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程度相关。从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先行案例可以看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着眼点、侧重点和政策推动力度下,低碳经济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和国家经济增长水平是不同的。一般认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碳排放,这一观点并不确切,是有限制性前提的。比如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却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因此,不能单纯寄希望于通过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实际上,人们要改变生产理念,就要改变消费理念;要改变生产方式,就要改变消费方式。

推进低碳经济,要以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关键,以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为主要形式,共同构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第一,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对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行全面设计;第二,新旧产业全面深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推进新能源产业及能源多元化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推进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并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危机时期产业发展突破口,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设计;第三,要利用欧美国家因发展低碳经济遇到财政困难,相关技术、产品、设备大幅降价,而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实力较强的优势,购买高效节能技术甚至并购国际公司;第四,要抓住可再生能源投资持续向中国转移,国际投资机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和风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第五,通过优化工艺路线、优化产业链耦合及延伸,建立工业企业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发展垃圾炼制,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等措施推进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项短期的、局部的和简单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不断开拓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我们任重道远。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8

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碳排放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衡量一个国家承载的环保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气候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因此全球气候变暖需要世界各国合作来解决。目前,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除了有wto等这些国际组织的推动之外,还有区域贸易协定以及双边贸易协定的推动,与此同时,国际贸易规则受其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很多民间组织以及国际组织所形成的非官方规则也对国际贸易规则有着很大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举措,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大量的企业、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与标准,用以使全球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使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降至最低,目前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工具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核算温室气体的标准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的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与国际资源研究所共同提出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由于该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所有温室气体的核算标准,所以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被很多国际组织所认可,并且国际标准化组织把其作为核算温室气体标准的基础。

该体系对企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的时候,主要计算企业三个方面的碳排放:首先,企业直接拥有或者是直接控制的排放源的碳排放,被称作企业的直接碳排放。其次,企业使用的外购供冷、蒸汽、电力、供暖等产生的碳排放,被称为是企业的间接碳排放。最后,企业价值链下游与上游的碳排放。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的碳排放不是强制性的要求,而是选择性项目,但是企业要想使其整体碳排放减少,就必须使其外部间接碳排放以及内部直接碳排放同时降低,尤其是其价值链上游所购买的服务及产品的碳排放。这时企业就会要求其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对其碳排放进行核算,若是这种情况在国际供应链中出现,就会影响到国际贸易规则。

(二)iSo制定的能源与气候变化标准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定国际标准的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能源效率以及气候变化方面制定了很多标准。据统计,现在iSo制定的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有关的国际标准已经有150多个,主要包括提升能源管理、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环境管理等一系列标准。目前iSo正在制定与产品碳足迹标准、碳捕获封存标准、能源节约标准、风能等新能源标准以及其他与低碳有关的标准。

虽然iSo不是政府官方组织,但是在国际上是最具影响力的制定国际标准的机构,并且世界贸易组织也在引导各个国家在iSo制定的标准之上来制定自己国家与碳排放有关的标准与法规;iSo制定的与能源管理、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标准都是自愿性的。因此,企业能够依照其发展情况来自愿选择是否要使用这些国际标准,但是各国政府以及民间机构都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大力推进碳标签、碳足迹等活动。因此,各国政府、民间机构对于企业碳排放的测量很可能会使用iSo制定的标准,这时iSo国际标准与各国政府及民间机构的结合,将会形成一个影响力特别大的非官方的国际贸易规则。现在已经有很多iSo技术法规及标准被世界各国用作国内标准,并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方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报告、核算的时候采用iSo14065、iSo14064标准,对其能源绩效进行管理的时候采用iSo50001标准。综上可知,iSo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国际化标准,并且低碳经济已经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企业发展低碳供应链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企业是制定低碳规则的重要参与方,主要通过其供应链与价值链来实现低碳经济。沃尔玛、乐购等大型零售企业为了表明自己发展低碳经济的立场,一般会制定一些与之相关的企业发展战略,并要求其上游供应商参照这些战略来执行相关标准。例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给产品加贴碳标签等。这种来自上游价值链的低碳要求在国际贸易中会变成有效的国际规则,对出口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这些低碳领域的企业标准会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中国应对国际贸易中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我国要积极参与制定低碳领域国际标准

低碳领域的国际标准虽然不是官方标准,但是对低碳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有很大的影响,其通过供应链的环节,要求国际贸易中的企业遵循其标准要求,与这些非官方标准不符合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会面临着出口受阻的问题。由于iSo制定的低碳标准在wto具有重要的地位,会通过国际贸易对企业产品发展以及企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iSo这些低碳标准的重视,积极参与国际上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标准的制定,尤其是要积极参与iSo正在酝酿的与碳标签、新能源、碳足迹、能效标准等有关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争取一定的话语权,用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二)我国加强对国际贸易供应链中私营标准及低碳规则的重视

虽然国际上那些非官方的低碳规则以及私营标准没有法律约束效力,但是国际供应链管理一般会运用这些规则。因此,国家贸易规则会通过供应链受到这些规则的影响,并且企业的运营也会受到其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不断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国际贸易不断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规则加强重视,为我国企业提供与之对应的培训,使其了解国际上这些低碳规则,并鼓励我国行业组织、民间机构等非官方组织参与这些私营标准的制定,尽量能够对这些低碳规则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已经列出了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130多个非官方组织制定的低碳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依据。目前还有很多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资源性标准正处在制定的过程中,建议我国的行业组织及协会对国际上这些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标准的制定进行跟踪并提供我国企业的意见,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与话语权。

三、小结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

引言

在现代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经不能仅仅依靠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宣传管理等手段;而是要注意考虑将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和低碳经济互相结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新的环境成本发展方向。在完善企业本身传统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理论当中推动企业更快、更强、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在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当中,更加保障和促进企业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依旧保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环境成本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

企业的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在企业开展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当中,因为生产经营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因此而支出的费用。通常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基本的企业环境成本。

而低碳经济是指企业在充分和高效的利用了能源资源之后,排放出的气体污染量相对较少,发展出了清洁能源,实现了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总体来说,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要注意到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和实施。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的影响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现代企业在运行和经营当中更要注意低碳经济在本企业当中的成长和发展。在企业生产和经营当中贯彻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发展行动计划,以求能够达到低碳发展自身经济的实际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生产要求,实行可持续化的企业生存和发展。

企业从财务信息角度出发,研究在低碳经济下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对企业内部的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的掌控,推动企业走向更加低碳和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不仅是现代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更加顺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需要。

三、如何推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

1、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为了保障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和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需要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体系。制度是一种用于保护企业措施有效实行的外部保证体系,只有当企业出整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规范行为和运算准则,保证在出现意外情况中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低碳经济相融合的工作,强化的运行政府职能,从制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制度方面来保证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满足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在其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监管职能,对不满足低碳经济的企业进行强制执行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处理。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指导和分析,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彻底贯彻制定好的相关法律法规。

2、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企业中要加强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与低碳经济的融合也需要从企业内部寻求更多的帮助。企业内部其他领域对于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成本会计核算部门要搞好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积极从企业内部寻求帮助,综合性的融入各方面素质和要求的考量,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除此之外,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还包括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部门从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其他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计算当中融合多种算法和实际因素的影响,积极推行更加有效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3、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和建立奖惩机制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还可以通过建立外部的监督监管部门,对其进行检查和分析,帮助企业内部成本核算部门能够更好的完成环境成本的核算工作。

不仅如此,政府还需要加强对上报不真实环境成本的企业进行有力的惩罚,对于积极上报真实环境成本数据的企业进行奖励和鼓舞,从政策上对该类企业进行支持和又会,促进各个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和保证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有效可靠。

4、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工作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呈现出极大的不足,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发展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需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且先进的经验,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使得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能够在我国实地的环境当中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想要将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与低碳经济进行融合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是要建立健全的企业环境法规体系,将企业环境法规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总结;其二是要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企业内部多领域之间的合作关系,从内部保障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和低碳经济的融合发展;其三是要加强企业外部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监管力度,实施奖惩机制。最后是要注意融合和吸收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自身企业的实际出发,发展属于自己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具体策略,进而达到保障现代企业在现如今恶劣的全球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11:235-236

[2]张健梅.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06:124-125

低碳经济的核心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机遇挑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应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及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在清洁能源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城市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特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求控制的概念。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世界经济新浪潮下的新的革命——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模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目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

1.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经济发展拉动能源需求

中国作为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煤炭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实施碳减排必然要消减各部门的煤炭使用量,这必然对这些部门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2.高能耗企业转型问题

《京都议定书》要求减排温室气体问题的实质,涉及到能源消费总量和效率问题。长期看,电力企业多数都是火电厂,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户,一旦数年后中国承担减排义务,电厂将面临巨大环保压力。对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有直接影响,则是钢厂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和减量。

从这一意义上看,今后国内新建钢铁项目,其入门的门槛更高了,而且一些能源消耗特别高的企业要开始考虑转型问题。

3.鼓励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通过更新或改造现有锅炉设备,提高锅炉的燃烧效率等技术性能,降低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提高火炬的燃烧效率,使可燃气体充分燃烧,以减少甲烷的排放;应用先进的发电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如:采用高温燃气透平技术、再生电力和改造技术、热电联产技术等;注意提高电力输送环节的效率,避免由于输电线路的原因导致能量白白地浪费。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以天然气替代燃料油作为主要燃料,以液化石油气替代柴油等,此举减排效果显著。我国石油行业应当注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国家应当采取恰当的经济杠杆激励石油行业改造传统能源利用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将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现在完全可以把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包括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同时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对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整合、转型,走低碳化道路。

三、理性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1.加强对能源结构的调整,面对能源枯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可再生能源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能源枯竭。据相关科学验证,全球已探明的各类能源资源将在100年后完全消耗殆尽。面对这一现状,我国有必要加强对能源资源结构的调整,通过研发清洁能源来代替各类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而且这些能源都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及技术积淀,因而可以加强对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此保证能源的可持续使用性的提高。

2.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

我国正处于能源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我们不仅要满足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对现有能源结构调整的需求,而且还将直接加入提高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实力较量,中国不会在这一轮国际竞争中掉以轻心。能源危机在全世界时隐时现,即使在全世界都拥有优势传统能源的美国,在能源问题上都出现了危机感。在研究中国低碳能源发展方略时,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在符合国情的前提下,对未来能源技术的把握,将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未来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碳减排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3.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

中国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按照国家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提高到15%。为此,“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换句话说,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能源发展将备受关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业源产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通过电力体现,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直接替代常规化石燃料,不仅能效接近100%,而且碳排放趋近于零。近年来,各国都把新能源产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如美国曾提出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我国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据此制定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即将出台,而该规划的核心是“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装机目标,逐步降低火电装机比例”。这一规划的出台必将进一步推动发电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发电企业必须把握机遇,大力发展风电、核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等清洁高效能源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

总言之,中国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化发展的手段要以市场化手段为主,以政府手段和道德手段为辅。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换言之,减排空间、碳减排技术创新与合作的潜力较大。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我们应该用于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潜在契机,勇于创新,坚定地跨出低碳经济发展第一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寻找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卫平.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全球合作框架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