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06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1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过去的满足吃、穿、住、行,扩大到观光、休闲、度假和旅游的新要求,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喧嚣,返璞归真。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又是一种生活时尚。由此,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乡村旅游是指以景区景点和生态农业观光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为特色,以乡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游览、民俗风情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休闲方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看,目前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农家度假游、农事休验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情趣游、农业经贸游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是国际上最主要的三种旅游形式之一观光、度假、乡村旅游,国内也渐成时尚,我国也将今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从杭州市来看,乡村旅游在各地发展迅猛。桐庐、临安、富阳等地,都已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加大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示范点和示范户的培育,乡村旅游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也不断丰富了其旅游内涵。我县作为旅游资源大县,面对如此发展良机,应抓住机遇,及时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快发展步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着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县。

二、乡村旅游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意义乡村旅游是我县推进旅游转型、促进旅游由湖区向全县辐射的新载体,是丰富我县旅游产品的新类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方式,乡村旅游在我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1、乡村旅游可以丰富千岛湖旅游内涵。千岛湖以一流的山水资源闻名于世,但千岛湖旅游以观光为主,游客来千岛湖旅程一般为一日,内容相对单调。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把藏于民间的文化、民俗、景点、人物挖掘出来,让游客一饱千岛湖美丽湖光山色的同时,走进农村,体验淳安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和乡村韵味。这样,不仅丰富了千岛湖的旅游产品和内涵,还延长了游客在千岛湖旅游逗留时间,拉长了旅游消费产业链。2、乡村旅游可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随着改革的开放,我县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创业,留在家中的以老人妇女居多,增收途径相对缺乏。乡村旅游具有

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挖掘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同时还可以发挥乡民自身的才干,农民们在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过程中渐渐把旅游资源、农副物产、土特产品以及富有浓郁乡村特色的菜肴、传统的人居环境转变为商品,获得收益,从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促进农村家庭经济的快速发展。

3、乡村旅游可以成为提高农民、转移农民的新方式。乡村旅游通过政府推动和引导,制订服务质量标准,主动嫁接餐饮服务业、住宿服务业,对从业农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农民的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从而促进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

4、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农民自主创造,可以整合各种要素资源和政策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产业,加快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实施。当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尝到甜头,农民自会认识到“泥泞的小道、污染的河流、贫苦的生活,野蛮的习惯,肮脏的环境”是不会吸引游客的,是急需彻底抛弃的,就会主动去保持美好的自然环境,保护古典的民间建筑风格,传承悠久的民俗特色,而不是盲目开发,盲目发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将有效促进农村的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

三、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依托千岛湖景区旅游,我县的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发展已悄然兴起,一部分乡镇的农户已占得先机,吃到了我县乡村旅游的“头口水”。

1、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1资源丰富。我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景人合

一、特色明显。有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宁静的田园意境为依托的,如屏门上西村、富文青田村;也有古村落景观,如浪川乡芹川村;有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如金峰朱家村赛猪头、抬菩萨;还有丰富历史人物沉淀的,如朱熹、陈硕真、朱元璋等。2交通便捷。目前我县开发的乡村旅游以“吃在农家”为主,比较兴旺的几家都在城郊,景色优美,环境清雅,是依托千岛湖镇,凭借相当便利的交通而发展起来的,接受千岛湖镇客流辐射作用明显,比如千岛湖大坞山村、富文青田村、汪宅斋堂村等,到县城时间都是仅需三十分钟。3开发适度。由于我县乡村旅游开发相对较迟,对自然的破坏较少,农村原生态的东西保存较好,乡村淳朴、原始的风味,对于渴望返朴归真,追求自然安详的城市人别有吸引力。4市场巨大。以千岛湖品牌为依靠,拥有巨大的客源。据统计,2009年来千岛湖旅游人数达150万人,旅游经济收入15亿元。随着千岛湖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我县乡村旅游市场将有充分客源保障。

2、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开发模式相对单一。一般以纯自然观光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其他的体验型、度假型较少。表现为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相对缺乏,开发不成熟,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旅游需求。2开发档次不高。表现为接待区分散,“经营户”分散,而且规模较小,以个体经营户占主体,旅游服务素质低,接待层次、接待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千岛湖镇大坞山村仅有支部书记一户人家参与“农家乐”,接待游客最多二十五人。3条件相对落后。主要是各乡镇相对分散,道路

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旅游需要,农村环境卫生与农民环保意识也与乡村旅游发发展有一定差距。4监管欠缺。目前的“农家乐”基本上是农民自发、自主行为,政府部门的监管、引导和鼓励欠缺,无规划也无示范,无证营业现象普遍,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开发处于无序状态。

四、促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淳安乡村旅游的发展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推进淳安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强化发展引导,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2、注重规划,突出特色。统一制订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突出不同乡镇的特色,防止雷同。要聘请旅游规划专家对我县乡村资源实地考察,提高规划水平和档次,避免我县乡村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破坏和无序开发。要注重乡村旅游特色化建设,以特色来打造品牌,如开发屏门上西以景观休闲游、石林以景观和高山避暑游、芹川古居游、千岛湖镇周边以品尝农家土菜为主等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制订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做好产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3、政策扶持,强化投入。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县委县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来扶持,通过制订一系列的奖励、扶持政策,如项目优先、审批优先、收费减免、以奖代补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强化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域倾斜。农村放心店、农村社区卫生网点建设等要重点向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发展前景好的区域延伸。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康庄工程、库区建设工程、49100帮扶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主动为乡村旅游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县旅游局要强化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乡镇、重点村、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发育较为完整的重点区域,列入旅游局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统一包装营销。4、农民主体,注重引导。乡村旅游是以三农为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要以农民自愿、自主为基础,有序发展。政府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引导,明确程序,结合本县实际出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标准和基本审批条件,如服务标准、公共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同时提倡优化管理为主,按照“有资源、有条件、有积极性”标准,对重点乡镇、村落、农户重点扶持,以“先上车、后买票”理念,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在手续办理上,各有关部门均要简化程序,从优从快提供办证服务,只收成本费用。鼓励外来资本投资乡村旅游业,并给予优惠政策倾斜。对乡村旅游规划范围内的农户,因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需兴建、拆建房屋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审批办理宅基地等相关手续;需临时用地的,给予按效益农业方式审批。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自生产经营年度起3年内,企业所得税(乡村旅游经营

所得)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每年一次奖励给企业。对引进乡村旅游项目的,按照县外实际到位资金给予0.5%的奖励。

5、加强培训,规范服务。乡村旅游要以农民自主为基础,按照开发有序、服务有质理念,强化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培训。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让更多农民自发参与到这产业中。县旅游局、质监局要建立《淳安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来组织对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培训的对象首先为重点乡镇、部门旅游发展负责人,其次是村干部及有积极性、有条件、有资源的农户。培训内容可以结合参观考察,重点对语言、职业道德、服务标准、经营理念等进行的培训。以实施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为载体,推行乡村旅游经营户星级评定活动,对按照星级评定标准被评定为

三、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2

明确思想,坚定目标,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丰富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资源特色明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乡村发展旅游。到2014年前,创建不少于17个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村;适时发展2-3个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园区,与乡村旅游村形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出长城村寨访古游、民俗文化觅踪游、农业观光采摘游、休闲渔业体验游4条乡村旅游线路;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各乡镇村要在县旅游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市、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好镇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特色较为鲜明、可进入性较好的资源地,进行包装策划,吸纳资金重点投入。现有的乡村旅游点要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对原有规划进行完善提高。各镇村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同时镇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位进行监督,防止盲目开发、无规划开发,确保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健全乡村旅游综合承载功能

各乡镇、管理区应加大对旅游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积极申请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创造条件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旅游、农业、中小企业、科技资(基)金的扶持。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村民或外来人员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县财政设立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逐年增加。旅游部门应积极指导乡村旅游接待户进行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对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等相应设施,不断改善接待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为乡村旅游的规模、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各乡镇、管理区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与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将乡村旅游纳入行业培训计划,通过送教上门、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帮扶教育培训。各乡村旅游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接待、旅游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业部门制定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开展诚信旅游教育,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文明待客。卫生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依法打击无证照经营、欺行霸市、欺诈游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价格监管,落实旅游商品、服务明码标价。旅游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组织各有关单位,全面实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综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积极宣传,加强促销,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

各乡村旅游点要聘请有资质专业机构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制定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方案。积极参加各级旅游部门组织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宾馆饭店、休疗养院等旅游企业的协作,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各乡镇、管理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新闻传媒机构的联系,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县域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力度,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积极整合县内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县域精品旅游线路中。同时,要协调县内经济实力雄厚的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景区实行捆绑帮扶宣传促销,提升县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力。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多家,床位800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人,间接从业者1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4

(一)基本情况

灌云县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南翼,东临黄海,西接沭阳、东海两县,南与灌南、响水一衣带水;背靠连云港市区,因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对外开放县之一。灌云县1912年建县,行政区划面积1840平方公里,辖8个镇、12个乡,3个省属农盐场、6个县属农林场圃,共有318个行政村,总人口105万。

2006年以来,灌云县委、县政府以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扎实开展“人人走出门、家家忙调整、户户上项目”活动,一大批农村优势项目在灌云大地上生根开花。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以河床整治为抓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城乡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大大改善了乡容村貌,大力发展绿化造林,建成一批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绿化造林面积、植树总量列全省第一,被评为国家和省、市绿化造林工作先进县。

(二)资源情况调查

灌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该县的传统产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

1 滩涂、湿地。灌云东临黄海,有近海滩涂45万亩,发展紫菜、对虾养殖以及盐业生产加工。燕尾临港产业区正在兴建3000亩湿地公园。五图河农场至灌西盐场,有近5万亩的沿海湿地,长年栖息着各种鸟类、兽类生存繁衍。圩丰沿海滩涂、水面生长着大面积的芦苇,被誉为的“苏北沙家浜”,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好去处。新沂河穿县境而过,全长70多公里,面积35万亩的沂河床,成为不可多得的天然牧场,沂河大堤两侧的绿荫、水面、草场,时常呈现出“风吹草低现牛羊”、“鱼游虾跳”的生动画面。

2 果园、林地。灌云县有县属农林场圃6个,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板浦果园背靠山后河,船上赏桃花有世外桃源的感觉;白蚬果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这里产无公害水果砀山梨和蜜枣远近闻名,已初步形成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果、冬垂钓的格局。南岗、东王集等乡镇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栽培。已形成2万亩花卉苗木基地。陡沟、农苴等乡镇成片经济林都在8000亩以上。

3 设施栽培。大力发展农业设施栽培,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高效农业面积2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50万亩,培育了陡沟万亩芦蒿、杨集沂北万亩苔蒜、伊芦万亩浅水藕、侍庄千亩辣椒、小伊千亩食用菌等五大高效农业规模基地,全县千亩连片设施蔬菜基地已达19个,新组建芦蒿生产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个。

4 新农村建设。伊山镇王圩新村位于县城西郊,结合旧城改造、居民安置和新农村建设,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样板。新村大道环绕,绿竹葱郁、乔木林茏,成为乡村新近兴起的一道亮丽风景。新村大道两旁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民营创业园、商贸中心点缀期间,成为城里人、乡下人驻足的乐土。像这样的新农村建设新区还有仲集、板浦等等。

5 原始农牧业文化遗址。在灌云县伊山镇任庄村,挖掘发现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期石棺墓遗址,这是我国最早的石棺墓,早于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由于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汇处,因而既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是一个受南北文化影响且相互渗透的文化遗存,属青莲岗文化类型,是中国同期文化遗存中具有完整葬法的原始氏族墓群,1996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本体保护的基础上,现正在规划建设古人类文化公园,再现原始农牧业文化雏形。

6 濒水风景区――潮河湾,位于沂北乡潮河村与后山村之间,距沿海高速灌云东出口处仅2公里,204国道横穿而过,是淮北平原上最大的一条人海河道,水面占地面积1200亩,南至新沂河北堤,北与五图河相接,为自然河流,呈“S”状。据考证,属海潮百年冲刷而成。潮河湾自然风光秀美,优美传说很多,观鸟、戏水、尝鲜、吸氧、拾趣已成为这里的旅游品牌。目前正举全县之力,打造生态休闲景区,服务设施配套。

(三)市场情况调查

乡村旅游虽然发展的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提高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既迎合农民求富心理,也适应游客消费需求。灌云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从市场角度分析,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 全省、全市大旅游发展,辐射或拉动乡村旅游发展已势不可挡。连云港市年旅游接待人次已突破1000万人次,按5%测算,每年就可有50万人次到灌云旅游观光,这将是灌云县旅游业发展最为宝贵的消费群体。

2 全县旅游产业布局,给乡村旅游带来商机与活力。经过几年打造,灌云目前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一个,旅游星级宾馆、旅行社等服务机构发展迅速、项目合理,旅游区划定位科学、功能配套。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以建设山水生态旅游县为目标,着重做好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和文化四篇文章,为此,乡村旅游必占一席之地。

3 传统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乡村旅游必然成为都市游客的新宠。旅游业发展要想“青春常在”,必然要对老产品不断进行创新或产品升级。连云港市一直主打山海风光游,已远远不能满足一些成熟旅游者的需求,就连当地的市民也在寻求新的旅游目的地。本地传统旅游产品的季节性很强,带来明显的旅游淡旺季,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必能改善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品功能,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4 乡村旅游发展是旅游大众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大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驾游、休闲度假游呈大幅上升趋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下放知青怀着对农村的一片真情,渴望追根。约亲朋好友,看故地变化的心情日益迫切;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城市一族,对农村陌生的向往,渴望溯源,离开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步入充满生机的乡村,能得到异样的感受;随着城市老年化的加快,银发一簇、空巢一簇将成为休闲养性的主力军;随着经济的发展,白领一簇的工作节奏加快,释放工作压力的要求日益迫切,……

二、灌云县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乡村旅游虽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工作实践中,灌云县发展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瓶颈”,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灌云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化优势还不明显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且属粗放型发展,缺乏“知名产品”、“拳头产品”,产品链之间的连接还不够紧密。在旅游淡季甚至有可能出现断链现象。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缺乏

在乡村各种业态发展中,能够按照旅游产业标准化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对旅游产业的倍增效益、乘数效益认识还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一线,从事乡村经济发展的人当中,懂旅游的人几乎为零。在全县旅游钛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较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力不强。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灌云大旅游发展起步较迟,对乡村旅游的带动力比较弱。连云港市的旅行社总量近百家,瞄准乡村游的寥寥无几。灌云全县旅行社仅2家,全部是国内社,而且都以组团为主,地接则是业务的“软肋”。

(四)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性措施还不够完善

对摆在全县重点扶持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上,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尤其明显,但对一般的乡村旅游项目,乡镇政府或主导力不强,或政策性措施不到位,发展还不快。全县目前还没有形成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包括服务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等。

三、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 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发展乡村旅游,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讲,也无现成的章法可供遵循。只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立足实际,大胆尝试,才有可能实现发展的目标。农民从一产拓展到三产,由生产者的角色向经营者转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灌输;乡村干部从领导到服务、从因循守旧到超凡脱俗需要全新理念的点化;旅游部门干部从机关到基层、从城里到乡村,工作思路需要调整,工作作风需要转变,这都需要学习和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制定人才兴旅战略,分层次培训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的政策性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慧和力量,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2 实施政策扶持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乡村旅游及振兴苏北的各种优惠政策。最近,国家面对金融危机,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于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唯有做好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扶持,才能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国家和地方在农村发展三产,如能出台一些政策性规费减免、人才流动倾斜等相关政策,也必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地方政府在研究目标管理政策上,能把发展乡村旅游工作摆到议事日程,出台一些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也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风向标。

3 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建设、规范管理。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立足农村实际,以不破坏农村自然环境为前提,不能避土求洋,还要与农村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4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关键,也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一条成功经验。灌云县潮河湾景区等经验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牵头,把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凝聚起来,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村组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5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集群是繁荣产业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能够产生一定的“集群效益”。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先导型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具有集群优势和特性,抓住重点、突出龙头,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也将成为灌云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1 要处理好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规划是建设的先导和基础,是发展的蓝图和方向。乡村旅游规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人本、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服从服务于综合性规划、县乡(镇)大规划,要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乡镇域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区域社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要充分体现民声民意、乡土本色。

项目是发展的根本,是产品的灵魂,是否具有亮点、卖点,关键看项目的策划、创意和包装。项目是建设的载体,按不同的手法、风格打造包装的乡村旅游项目,体现本地、本村和本户特色,是乡村旅游产品生命力所在。要注重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塑造出与本地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相协调,与群众要求相一致,与旅游品牌、产品质量相匹配的乡村旅游精品。

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乡村旅游发展要从传统经验型管理模式向现代科学管理跨越。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要立足规划和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乡村旅游各种行为。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73-03

绪论

随着重庆市“旅游扶贫”口号的打响,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前景广阔。2011年,重庆市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在巫溪县银峰村正式启动,规范发展了38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一年多来,接待了短期游客4000人次,具有日接待能力388人。农家乐经营户平均收入达3万元,许多农民赶上了旅游致富路的“列车”。随着银峰村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本文对其资源特色、如何从发展中总结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了相关的营销对策,对今后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希望给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村民人口较多。银峰村地处巫溪县西北方,距离文峰镇9公里,距巫溪县城40公里。南与文峰镇三宝村舒家坪接壤,西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距其30公里。幅员面积达28.3平方公里,海拔910米~1400米,立体气候明显。该村辖五个社、380户、1500人,村民生活积极向上、民风淳朴,老人小孩欢聚一堂,成立了“乐和协会”,是巫溪县社会管理创新及“乐和家园”建设的样板。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村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显明。银峰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及畜牧业四个方面。绿色原生态资源优越:由于银峰村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乐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发展畜牧业、开发绿色食品及开辟休闲纳凉等可持续发展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绿色宝山”之称。全村林地面积高达19750亩,森林覆盖率为68%,拥有上百种植被(如银杏树、百年桂花树、朝天松、银杉树、槐树、香樟树等)、三十多种珍奇异兽(如野猪、松鼠、狼、野鸡野山羊等)、二十多种昆虫(如瓢虫、萤火虫、知了等)。在拥有的这些动植物之中百年桂花树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猪被评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辖区内天然景观也多不胜数,最出名的有“二郎山”、“蛤蟆洞”、“尖峰寨”、“穿山洞”、“野鹿山”、“仙女寨”以及“南天门”的山王庙等。村内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村民房舍绿树掩映,是城市居民远离喧嚣、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独特的民俗文化:银峰村民有着自己独有的“除草锣鼓”文化,它是指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用说、唱及锣鼓的方式演绎农耕的场景,体现出了银峰村乐和团结的胜景。此外,银峰村还拥有1000头黄牛及4000多头山羊的养殖示范基地、500亩的烤烟基地,为众多城市居民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旅游产品愈来愈多。一年来,银峰村紧紧抓住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突破口的这一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把旅游业作为巫溪经济支柱和现代服务业来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银峰村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搞好乡村旅游规划。在这些基础上,通过项目的推动,不断地去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倾力塑造出乡村旅游特色,扩大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总体规划”,轻视“详细规划”。虽然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先后筹措专项资金委托有关部门编制完成《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主要旅游发展规划,但银峰村缺乏各个景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大多数项目是以村领导个人主观意见作为决策,导致出现景点的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配套设施不齐全、旅游产品的质量不高等现象。

2.重视“旅游产品”,轻视“旅游精品”。由于部分“农家乐”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团结协作能力,加上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实力匮乏、没有接受专业的旅游知识培训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打造的旅游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档次不高。旅游产品缺乏银峰村特色,存在“旅游产品多但精品少”的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多次消费,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

3.重视“开发建设”,轻视“营销策略”。银峰村某些旅游景点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在将形成的旅游产品向社会公开经营的阶段前后,轻视了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只是在巫溪论坛等小型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推介宣传,并没有在市、县以外的区域或重要交通道路设定惹人注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县旅游整体宣传活动的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观念薄弱,缺乏主动将旅游产品推出去的意识。由于营销推动力度不够,巫溪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扶贫村(如羊桥村、木耳村、双阳村、大包村、观峰村等等),给银峰村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4.重视“自然景观”,轻视“文化内涵”。银峰村部分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只重视景点和游览项目的开发建设,但这只满足了异地游客的“视觉”需求,未对景点的传奇由来、文化内涵做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各景点了解到当地的故事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5.重视“游览项目”,轻视“体验乐趣”。银峰村大多数旅游景点盲目进行开发建设,未对游览项目的筹划和布局问题进行调查,忽视了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并能体验其趣味项目的设置和建设,使游客游览的“刺激性”和“振奋点”不高,容易造成游客产生“旅游瞌睡”现象,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6.重视“打造景点”,轻视“卫生安全”。个别乡村旅游景点着力打造景点的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忽略了卫生安全等问题。前一批游客游览以后,会留下许多垃圾,由于无专门的清洁人员,导致景点内时常会散发出异味。另外,亭台、栏杆偶尔会出现安全隐患,未及时处理,给顾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散失部分潜在游客。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对策

纵观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深刻分析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接下来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促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以致进一步发展银峰村的乡村旅游业,具体策略如下:

1.由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党、政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推行巫溪红池坝产业带动旅游扶贫模式,寻求经验,切实重视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是扶贫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打造乡村新貌,提高银峰村整体文明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起主导作用,统一制定规划、统一进行指导,加强对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并做好协调统筹工作,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导检查有关方针和政策的实施。

2.完善整体规划,编制开发建设详细规划。首先,政府要委托相关机构对先前编制的《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完善,明确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做到有计划和有重点来进行。其次,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要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请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的景点开发建设详细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分步实施、开发建设,避免仅靠个人主观决策,导致打造的景点出现主题不突出、定位不明确和旅游产品档次低等问题,甚至存在投资浪费等缺憾。最后,政府要结合银峰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当地特色,体现出独特的个性,保护好辖区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

3.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将“产品”打造成“精品”。旅游产品的灵魂是质量。档次低、质量差的旅游产品是无法吸引游客来消费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难以壮大,因此银峰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要严格从景点的总体环境、基础设施、住宿和餐饮设施、服务水平、经营管理模式、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卫生安全状况、社会贡献等几个方面“做文章”,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各级旅游主管单位要及时跟进督促、并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指导,使银峰村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灌注产品文化,挖掘产品内涵。随着我市乡村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挖掘产品的特色,凭借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外具有竞争力。乡村具有古老、天然、真实的特点,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珍藏地,能有效地满足旅游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乡村传统文化越能显示出地方文化的特色。因此,需要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汇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中去,形成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5.增加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农事乐趣。乡村旅游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以美丽的田园风景、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农业、畜牧业等资源为根基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纳凉避暑、休闲养生、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能让游客参与各种农事活动并充分体验到其乐趣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吸引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规划时就要根据各个景点的实际情况,围绕旅游产品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策划出能让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让异地游客真正地感受到银峰村民俗文化、生活和劳作方式。比如说,开发建立水果与蔬菜采摘、农场“认养”、包饺子、腌制农家咸菜、自制马铃薯片等农事活动,这些都是城市居民乐于看见和参与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6.多渠道开展旅游扶贫宣传,加大促销。与市、区或多个旅游部门一起,运用多种方式、途径,扩大范围进行旅游扶贫广告宣传活动,提高银峰村旅游扶贫的名气和影响。以民俗文化活动、节庆和传统节日等为平台,举办农事娱乐活动,开展主题体验游,力求每一季度都有主题,全年都是旺季。利用扶贫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展网络营销,提供旅游在线服务,将旅游扶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除了开展网络营销外,还要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宣传手册来增加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搞好公共关系活动,用好社会扶贫资源,共同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7.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银峰村乡村旅游业主大多数是本村的村民,知识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经验理念狭窄,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导致了该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准不高。针对此类问题,必须要增强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对银峰村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讲授相关知识,或是将经营人员派往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进行集中培训或分散培训,使他们尽量在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也要对其进行培训。另外,派出本村旅游服务人员到其他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修养。懂得广泛吸纳经营、管理的旅游人才,为银峰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论

总之,在当今社会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重庆扶贫办公室以乡村旅游扶贫的着力点,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从目前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前景较乐观,但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投入,改变发展的模式,合理运用营销对策,唱响“相约银峰,心情放松”的口号,最终达到让旅游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插上翅膀。

参考文献:

[1]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05-27.

[2]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7).

[3]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2007,(1).

[4]贺小荣.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5]廖静娴.中国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2-19.

[6]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策划;品牌塑造;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12年,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建设新农村,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稳定”。“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是对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江西婺源和浙江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规划的典范,两者通过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带动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生态经济转变,成为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模式的典范。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人群对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绿色服务与绿色产品需求也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发展乡村旅游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而拥有特色资源的村庄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将具有文化、生态、农业等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在规划中将旅游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相结合,如何打造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特色景观?这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此类村庄规划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便文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对具有特色资源的村庄规划实践进行论述和总结,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为同类村庄规划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2、基于特色资源的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琼中县便文村美丽乡村规划

2.1、现状资源特色:以红色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多元化资源

便文村位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西部,毗邻海榆中线及中线高速公路(海口至三亚),交通便利。

便文村具有较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

(1)历史文化方面:便文村是抗日基地和解放战争革命村庄,是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是红毛镇与什运乡红色旅游线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2)自然景观环境方面:村庄倚鹦哥岭、村庄梯田风光优美宜人;

(3)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村庄紧邻五指山和鹦哥岭风景区,并且是琼中县打造西南部旅游区的重要节点,具有很大的旅游吸引力;

(4)人文景观方面:便文村为黎族人群集聚区,村中还保留部分黎族风俗习惯。

2.2、目标定位

以红色文化为特色,依托乡村环境和乡域风俗,利用优美的自然梯田风光、历史悠久的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及新建历史陈列馆、展现魅力的黎族风俗风情,努力打造成为以红色旅游文化为主、多元化资源结合的海南国际旅游岛体系中重要的乡村旅游节点,成为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黎族特色的红色生态旅游型美丽乡村。

2.3、村庄发展策略

(1)品牌塑造:利用多元化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核心、同时展现民俗风情魅力和乡村生态的乡村旅游品牌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建设思路,强调村庄品牌塑造,依托现有的红色文化、黎族文化和优美景观资源,通过以红色文化旅游为核心,围绕品牌塑造、旅游特色策划、产业带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特色节点设计、民俗节庆设计等方式,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同时展现民俗风情文化、体现乡村生态文明。在村庄景观的设计、营造与风格,项目的选择、命名和内容,标识的设计、色彩、选材等方面,都要突显村庄的“品”。

(2)旅游特色策划: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实施分阶段、分重点的发展思路。

在村庄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从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出发,实施分阶段、分重点的发展思路。近期利用便文村是琼崖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的背景,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重点打造红色文化特色节点;同时利用便文村是以黎族人群集聚为代表的黎族风情村,展现民俗风情魅力;另外,结合村庄梯田风光优美宜人,且紧邻五指山和鹦哥岭风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是琼中县打造的西南部旅游区的重要节点的特点来体现乡村生态。

远期在村庄品牌提升到一定程度后,积极拓展周边的旅游项目,满足旅客在吃、住、游、购的需求同时,更加注重滞留性的消费产品体系——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为主体,以时尚化、生态化、休闲化为特征,全面打造具有现代特色的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

(3)产业带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

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新型农业,诸如琼中山鸡饲养、种桑养蚕、冬种特色瓜菜等。一方面可以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这些特色农业也可作为旅游产品,同时也可作为生态农业观光节点,满足旅客购物休闲需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环境的培育等多重要素的协调发展,使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

2.4旅游特色策划

(1)旅游空间结构规划:以红色旅游带串联红色旅游区、民俗熠辉园、绿色公共中心

规划依托现有的梯田、山景、红色文化、黎族村庄等资源,构筑“一带三区多点”的空间结构,打造红色旅游带串联红色旅游区、民俗熠辉园、绿色公共中心等三个片区,建设红色旅游空间节点、民族文化展示节点、绿色公共活动节点等。

红色旅游带:结合公共空间的建设,打造一条完整的有黎族特色的红色旅游带,贯穿整个村庄范围。

红色旅游区:是结合现状陈列馆、以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为中心的旅游路线,以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为主。

熠辉园:为民族文化展示区域,以当地黎族图腾加以提炼,引入设计使民族特色贯穿整个公共中心,民俗文化精髓以及革命历程熠熠生辉。熠辉园连接公共活动区域与红色旅游区,结合廊道、宣传栏等,引导游客进入旅游区。

绿色公共中心:位于村入口处,结合村委会与舞台及广场的建设,打造便文村的公共活动中心。建设绿色湖岸设施,使用绿色建材,以生态优先最小破坏的原则来建设,尊重规律充分结合地形,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彰显区域生态、人文和产业特色。

(2)旅游线路及公共空间景观规划:以红色旅游带为核心串联多个景观节点,打造丰富的公共空间景观

村庄旅游线路的设计,从村入口处至旅游区经过精心设计打造一条有黎族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通过红色旅游带,串联红色旅游区、民俗熠辉园、绿色公共中心三个片区。红色旅游区布置包括在旧址重建的琼崖纵队司令部、红色历史陈列馆、忆翠廊、眺望台、特色美食广场、古榕树广场等功能。民俗熠辉园布置黎风台、黎舞广场、祈福广场等功能。绿色公共中心布置休闲廊道、风情园、入口广场、蛙鼓鸣响、曲浪汇芳等功能。

(3)景观节点设计:根据不同特色资源布置形式多样的景观节点

把红色革命、黎族图腾、船型屋、黎锦图案等要素融入各个景观小品,如舞台、广场铺装、路灯、休闲座椅、展示栏、垃圾桶、主题雕塑等。

(4)民俗节庆设计:红色文化与民俗人文相结合

在重点打造红色文化特色的同时展现民俗文化、体现乡村生态。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是让乡村旅游地在市场上迅速崛起、“一炮打响”的有效手段。依托村庄的特色资源优势,定期举行黎族对歌节、黎锦展示节、风情摄影节等节庆活动,能使村庄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市场,逐步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3、结束语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生态、农业等多种特色资源,使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引入旅游策划概念。旅游空间结构构筑、旅游路线规划、特色景观节点设计、节庆活动策划等均要围绕打造品牌这个核心理念,同时把乡村旅游与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便文村规划》。

(2)《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www.133229.Com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8

关键词:贵州;乡村旅游;意义;对策

一、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最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满足人们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体验民俗的愿望。在贵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各地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种资源的流动,广大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村民很少有人到外地打工的,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并且大量吸纳了周边村寨和外地劳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就业离土不离乡。西江千户苗寨、兴义万峰林、平坝天龙屯堡、安顺旧州古镇等地居民,大多从事与乡村旅游相关的餐饮、交通,向导等工作,既照顾了家庭,又实现了就地就业,经济收入大大提高。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贵州旅游特色产品生产与销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旅游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如:赤水市利用“十丈洞”“四洞沟”“燕子岩”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使当地的竹扇,竹工艺品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纷纷购买的旅游商品。而都匀、凤冈等地,利用当地的茶叶资源,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业,同时使茶叶成为旅游热销品。再如雷山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宣传雷山银球茶、苗族手工银器等,使它们成为了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丛江县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带动了当地土特产“丛江香猪”的生产与销售;还有威宁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特色产品“苦荞茶”“威宁火腿”的生产与销售等。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特色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贵州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殖业全面发展。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中药材等有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农民朋友看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出现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如“大蒜村”、“银匠村”“天麻村”等。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购买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为满足游客需求,游客买什么,村民就生产加工什么土特产品和工艺品,如瓮安的黄粑、绥阳空心面的生产,促使加工业成为村镇及县域产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贵州各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描绘出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相辅相成的美丽景象,如贵阳市白云区“蓬莱仙界”、遵义市“台湾村”等地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代表。

二、促进贵州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目前,贵州乡村旅游在开发上基本是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模式雷同,效益低下,同质化现象很普遍。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规划,应该立足贵州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使地区的资源环境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小城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点,如龙里“双龙古镇”、清镇“时光贵州”等都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所以我们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做好规划。引导农民和开发业主充分发挥区域、区位优势,因地、因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二)政策扶持,强化投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光靠农民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我们要将发展贵州乡村旅游纳入各地党委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各级政府要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来扶持,要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扶持政策,如项目优先、审批优先、收费减免、以奖代补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强化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区域倾斜。农村放心店、农村社区卫生网点建设等要重点向乡村旅游发展相对集中、发展前景好的区域延伸。

(三)挖掘文化,培育品牌,提升竞争力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无论是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对乡村旅游活动的策划实施,都应在深度挖掘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反映本土文化上下功夫,如安顺傩戏文化、松桃苗族绝技、侗族大歌等,让游客看得到、吃得到、体验到,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多培育几个像“肇兴侗寨”、“天龙屯堡”、“西江苗寨”、“云舍古寨”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提高贵州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创新

我国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单位、集体、个人组织的郊游、野游活动,我国大陆地区典型的乡村旅游主要以郊区农家乐、民俗村、云南贵州的民族村寨游、沿海及岛屿的渔家乐、夏季草原牧民风情游为代表。目前,乡村旅游虽然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虽然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较快,但是面对游客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选择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加上旅游淡旺季的影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主要归入以下几大方面。

第一,营销观念普及率差、渠道少、方法简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营销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大多数仍停留在推销阶段,个别乡村甚至还停留在销售阶段。原因一是我国大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许多是个体农户,会销售已经是其思想解放迈出的一大步;二是一些乡村地区在政府部门推动下、在(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外来经营者的示范下,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会推销也是其一大进步。

第二,采用低价的产品渗透价格。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知名度、资金实力方面相对于风景名胜区都处于弱势,目前,我国开发的乡村旅游多是处于城市近郊或者景区(点)附近,其客源以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为主,家庭出游的比例大,主要出游形式为散客旅游,需求弹性大,对价格敏感性较强,所以在价格方面以低价为主,采取慢速渗透策略。

第三,缺乏区域乡村旅游市场规划和整体营销策略。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活动政府比较重视,但容易导致一哄而上,缺乏区域市场规划,农户们和经营者不了解、不重视市场容量,重复建设,盲目滥搭乱建,自然乡村旅游经营的效益差。由于缺乏规划、经营者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区域乡村旅游整体市场营销合力,更无有力的营销策略。

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第一,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发挥领导推动作用。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看,先发展、后规范、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对于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首要的策略是建议加强政府领导,发挥政府旅游和农业等职能部门的组织、规划、协调、宣传、推动作用,指导引领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旺季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工作,努力吸引游客,尽可能延长旺季乡村旅游活动的接待服务时间。

第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要务。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导致旅游产品的同类化现象普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有个性,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因此,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提升产品的质量。

第三,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完善乡村地区旺季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尽量协调处理好当地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牧、渔、林)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乡村旅游活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这些居民能够分享到乡村旅游市场活动所带来的道路、卫生、通信、信息服务等便利的间接利益,或游客从其那儿购买当地土特农副产品等直接经济利益;使这些居民不反对当地进行乡村旅游活动,并以后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中来。

乡村旅游发展策划篇10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学者们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具体地区的环境承受力以及相关旅游资源概貌进行具体的地理测绘和分析。信息化管理与地理资源测绘方面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学界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设备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