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23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1

关键词:中医推拿学科;内涵与外延;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109-02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推拿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广西省卫生厅重点建设学科,在之后2年多的学科建设工作中,该学科学术研究人员对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不断地探讨和分析,现将其整理如下,以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学科建设及弄清与界定某一学科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意义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分类,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学科建设是以加速学术发展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根本,集结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统筹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并对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共享,使之发挥更大效益[1]。可见,学科建设是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学术发展的切入点,又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附属医疗机构来说,学科建设对临床医疗能起到龙头作用,是中医药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医药行业所提倡的“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建设一步也离不开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对学科进行定位,即对该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明确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产生清晰的学科建设思路,逐步形成本学科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事物的内容[3]。学科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学科研究的总体目标、预期研究结果以及学科的任务和发展规划等等。据此,可将中医推拿学科的科学内涵试概括为:中医推拿学科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之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凭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法来研究推拿疗法在伤、内、外、妇、儿等科病症的治疗及其在预防、养生、保健中的应用的一门学科。中医学是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等;其治病手段主要包括中药、针灸和推拿三种治疗方法,其中推拿方法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最原始治疗方法,最早的推拿按摩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本能活动,多用于缓解疼痛,例如对身体某一具体疼痛部位的按揉,因此,它属于最原始的、最朴素的带有治疗性质的治疗方法。但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期的推拿按摩多用于养生保健,且其方法多为自我按摩,并常常结合导引,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细化,中医推拿学逐渐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学术特点的学科。因此,尽管中医推拿学科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它仍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理论体系。中医推拿学既有别于以中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中医内科与中医外科学,又有别于以针灸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的针灸学,因此它既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腑、经络和腧穴理论密切相关,又离不开现代医学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与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作用。推拿治疗疾病的范围主要是以伤科疾病(主要指运动系统之软组织疾病)为主,同时对部分内、外、妇、儿科疾病具有卓著的治疗效果。此外,推拿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也具有肯定的作用,古代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与《内经》同时问世的《黄帝歧伯按摩》就是一本记载养生保健按摩的推拿学巨著;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将膏摩疗法列为一项重要的预防保健方法;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千金方》中都记载了许多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如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

3中医推拿学科的外延

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3]。学科外延是在界定内涵建设内容基础上,依据学科建设需要与学术发展特点,并认真考察其它相关学科对其带来的可能受益,开阔研究思路、革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将研究成果与其相关学科互相渗透、相互交融,在充实和完善学术内涵基础上,试图形成新的学术理论体系[4]。由此看来,一门学科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借鉴和运用其它研究方法来发展自己,不断地从外界吸取营养,以充实其科学内涵。对于中医推拿学科外延的界定,我们理解为:凡是涉及到与中医推拿学科内容相关的其它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均是推拿学科的外延。根据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其外延概括为:①涉及到的基础学科包括: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以及现代医学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循证医学和医学统计学等等;②涉及到的临床学科包括:内科学(含中医与现代西医两种医疗体系,下同)、骨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养生学等等。在中医推拿学科的外延建设中,必须在围绕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借助于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来进行思考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学科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才能产生治疗技术与方法上的改进甚至革命,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不断充实学科的内涵。

4结语

从根本上讲,中医药学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使中医药学术研究活动获得最大的绩效值。通过对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简要探析,可以回答中医推拿学科建设中所遇到的“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等核心问题,实现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效益最大化。一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人类认识层次的不断提高,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发生变化和不断向前发展,中医推拿学科亦是如此。让我们科学地把握中医推拿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把该学科的学科建设推上新的平台,为中医推拿学科的学术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振国,柳越冬.中医肛肠学科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药学刊,2005,23(3):430-442.

[2]蔡宝昌,丁安伟,李伟东.中药制药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69-71.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2

【关键词】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方案;评价体系

【abstract】Duetosocialprogressandthetense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whichinneedofsolution,andtheimportantroleofempathyabilityinalleviatethe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hasbeenrecognizedbythebroadmassesofmedicalworkers,thecultivationofmedicalstudent’sempathyabilitydrawpeople’sattention.thecultivationmethodandevaluationsystemofmedicalstudent’sempathyabilityisnotyetmature.Basedontheanalysisofcultivationmethodandevaluationsystemofmedicalstudent’sempathyability,thethesisputforwardseveralimprovementsolutions.thesolutionshavebenefitstothecultivationmethodandevaluationsystemofmedicalstudent’sempathyability.

【Keywords】medicalstudent;empathyability;Cultivationmethod;evaluationsystem

0引言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人们医疗需求层次的上升。患者不仅希望医务人员能在疾病治疗上给予帮助,更希望能得到心理上的援助[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变迁,医学生教育已不再是单一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医学生教育正转向多种素质综合培养的模式。共情能力的缺乏或共情能力较低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医学生的一种基础素养,共情能力有利于促进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矛盾,增进医患和谐。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是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要求,符合医学生教育发展模式,顺应时展潮流。

1医学生共情内涵及结构

1.1内涵

“共情”也称移情、同理心、神入等。研究者对共情内涵看法不一,综合起来主要从情感和认知两个角度定义。eisenberg从情感角度定义共情,认为共情是对他人出现的相似的情感的理解和反应[2];Fabes从认知角度解释共情内涵,认为共情是对他人情绪和处境方面的认知[3]。综合来看,共情的内涵指对他人内心状态包括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能力。

1.2结构

研究者对共情结构各执一词,总结起来主要有二维说、三维说和多维说。二维说提出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4];三维说指出共情由认知共情、情感共情和行为共情三部分组成[5];多维说认为共情是由多成分构成的整体,包括观点采择、共情关注、幻想力和亲身体验[6]。

2共情作用

2.1促进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严峻的医患纠纷问题亟待解决。共情的过程主要有认知、理解和表达三个过程。共情应用于临床可促进医务人员对患者内在情感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了解患者内心需要,便于为患者提供更舒适化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是实现医患双赢的良方[7]。共情可促进医务人员与患者相互理解,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

2.2促进咨访关系的建立,提升咨询效果

共情应用于心理咨询可促进咨访关系的建立,提升咨询效果。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共情是对他人内心世界的体验能力,对咨访关系的构建有积极作用[8]。共情可使咨询师设身处地理解来访者的内心诉求,来访者通过咨询师表达的共情体会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为咨询关系的构建打下了基础。良好的咨访关系有利于提高心理咨询效果。

3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现状

3.1培养现状

3.1.1重视不足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2015)》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共情研究领域看,共情研究主要集中在护患沟通、师生沟通和心理咨询方面,医学生共情能力相关研究较少。从培养方案看,医学生培养方案的设置主要涉及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对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鲜有涉及。从教学模式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医学生在实践中缺乏共情实践经验。

3.1.2课程缺乏

国外医学生教育已经逐步重视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已增加医学生医患沟通方面的培训,并且医患沟通能力也是评估医师资格的重要参考之一。我国对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程缺乏。共情能力培养课程少,共情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了医学生共情教育,不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3

1了解影响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理解和要求越来越高,服务质量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日渐增多,主要涉及到医疗护理工作效率、服务理念更新、服务的及时性、尊重和鼓励病人的参与等多方面因素。据国际医院管理机构调查,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65%与医患之间的了解不够、沟通不畅有关[1],即没有在充分了解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2007年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中日关系说了一句话“沟通从了解开始,让我们把爱和恨都放在一边来进行了解和沟通,就是有效的、愉快的沟通”。对医疗护理服务来说,首先完善自我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充分了解病人需求,不但满足其显性需要还要满足其隐性需要。在服务上态度真诚,积极主动,在了解病人的同时把医疗护理服务的相关内容介绍出去。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了解沟通,重视患者对服务的需求,注意沟通技巧,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认真抓好细节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疗养院就不难做到。

2深刻理解医疗服务细节的内涵

医疗服务要想把握好“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做好细节服务,医务人员就应从戒浮躁、强素质、练内功、树形象、创一流方面达成共识[2],充分认识细节的内涵和重要性,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医疗护理技术以及恰到好处的沟通技巧,达到较高的诊断治疗水平。我们不仅尊重患者、爱护患者,而且要充分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情患者的处境,了解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体恤患者的痛苦,用医务人员的爱心、细心及耐心结合疗养院的实际情况,努力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就医休养环境,使其获得身心健康。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理解了细节的深刻内涵。

3坚持好“一个中心”把握好“两个度”

3.1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是做好服务细节的前提科学发展观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就医疗服务来说,“以人为本”是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模式的核心。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教育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坚持把握这个主题、这个核心,紧紧围绕中心进行人文性的关怀,积极推行各项优质服务措施,认真做好服务中的相关因素,按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信仰等个体差异来满足每个个体的不同需求。目前医疗服务的竞争关键在管理,管理的优势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走一条借鉴-结合-创新的服务之路,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3.2把握好“两个度”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就要把握好“两个度”,即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增加病人的忠诚度。要使病人满意有两种途径:一是降低病人的期望值,通过制定一套与病人的沟通计划,使病人所期望的医疗服务水准低于疗养院所提供的标准;二是提高病人的实际感知效果,通过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期望,满足甚至超越病人的期望值。同时,预测并满足病人的隐含需求,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后者。

总之,坚持“一个中心”和把握好“两个度”是医疗服务的前提、途径,同时也是服务的根本。

4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善细节服务的基本条件

4.1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缺乏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目前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以至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从事疗养院管理者应为医务工作者在人文知识教育、人文道德教育、疗养院文化建设、理解医学本质和生命的真正意义方面补上一课,坚持做好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学会对人的全面关怀与尊重。

4.2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利他主义、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人必须受教育等。我们指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精神及其蕴涵和拓展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与思维方式,通过教育、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4.3理解医学的本质医学的本质应该是使病人减轻痛苦,增加快乐。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还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减轻病人心灵的痛苦。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以深刻了解病人的个人需求,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工作中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此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5加强疗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疗服务细节的开展

疗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疗养院的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打造优秀的组织文化,树立环境育人观,加强激励机制,如组织参观学习,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放松医护人员的心情,加强凝集导向,使医务人员深刻领悟、体验、内化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先进的疗养院管理制度要强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人性化,疗养院提倡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规章制度里就应该积极营造利于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合作的工作环境和分配机制,疗养院提倡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制度里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疗养院提倡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在制度上应该给员工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归根到底,细节是一种精神,蕴涵着责任与奉献;细节是一种动力,是智慧和能力的高度结合并需要加以修炼;细节是一种创造,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细节创造并促进竞争的激烈。疗养院要求员工履行义务的同时,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权利义务对等的情况下,工作人员才能真正认同和执行疗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最终将制度背后的价值和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自觉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将中心理念、细节管理理念贯穿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和疗养院形象塑造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杨大锁,马振华,潘淮宁,等.对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45-46,67.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4

关键词:生理学隐性课程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423;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38-01

隐性课程是指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目的及有组织地实施的系统性课程。隐形课程与认知、道德等要素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并起到增强道德情操的作用。隐形课程可弥补显性课程文化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从而提升显性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良好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环境下,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隐性课程在现代高等医药院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素质拓展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用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和智能结构。该文主要阐明生理学的隐性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的作用。

1生理学的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揭示和阐明生物机体的功能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理学是高等医药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首先必须了解正常人体的功能,并为后续课程如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生理学隐形课程宏观上包含课堂文化、学习成就、师生关系等要素,而微观上包含评价方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道德价值观等要素。因此应挖掘生理学专业知识的隐性要素,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等医学人才服务[1]。

2素质拓展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2]。素质拓展课程是将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部分项目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通过素质拓展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体现素质拓展课程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高校开设素质拓展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以及增强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自觉性与自主性,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协调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关系。同时对大学生的德育起强大的支撑作用[3]。

3与生理学隐形课程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

加强生理学隐性课程的建设,构建良好生理学隐性课程的基本要素,推动生理学隐性课程建设与发展,开设生理学隐形课程密切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诸如:医学伦理学、动物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精神免疫学、心理与健康、保健与健康、创新教育、神经生物学、死亡学等。

生理学中的许多主题均蕴含公共卫生、社会福利、道德与伦理等问题。教师可将这些生理学的隐形课程所隐含的问题融入到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而且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学的知识主要是在实验中获得的,因此生理学实验还涉及到医学伦理学与动物伦理学的相关问题。在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普及动物福利思想,让学生尊重动物和爱护动物。在动物实验设计时应统筹安排实验内容,尽量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过程的优化组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的痛苦[4-5]。对具有滥杀或虐待动物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制止和批评,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从而对自然界众多的生命产生珍惜、尊重和敬畏之情,有助于养成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识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强调现代医疗服务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尚需提供社会、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服务。因此作为医学生应了解心理和社会因素对生理功能和生理性调节的影响。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态认识机体各器官系统在不同的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影响下的功能活动变化。如紧张、焦虑、应急等会导致、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而不良生活习惯也会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生理学的隐性课程对生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及正面促进作用。学生本人也可选择与生理学的隐性课程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如素质拓展课程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揭示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而精神免疫学阐明机体在紧张刺激状况下的免疫学变化,以及这种免疫学变化对中枢神经系统施加的可能性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某些心身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产生的心理免疫机制。上述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疾病观,了解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

教师在生理学隐性课程中占据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相反在选择素质拓展课程时,学生根据兴趣及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选择,处于主导地位。医学生理学的隐性课程的内涵与作为未来职业医师规划的素质拓展课程的内涵并非是完全独立的,两者的内涵是有部分交叉的。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部分内涵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高水平专门医学人才。

作为医学生,临床医师将是绝大多数学生未来的职业,因此,医学生将围绕医师这个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有选择性地进行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做好准备,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为社会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红卫,陆永利,李从德,等.加强大学本科医学生生理学的隐性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外医疗,2011,30(24):111,113.

[2]陆永利,杨红卫,周敏,等.在生理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255-256.

[3]张巍.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8(34):83.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5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地。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其历史原生态而言,中医药学是一门人文主导型的经验性学科。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一、中医药文化的提出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被确立的。会议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解释为:中医药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说,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来说,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中医药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不同于西方医学,其工作对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2]。

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说,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涵在中医文化中大都有所反映,甚至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辨原则和重要的治疗法则。所以,中医药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民族文化体系;从功能上讲,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承载了中医药学数千年的文明史、光辉史,更是世界人民的医学财富。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在中医药文化之中讲究“辨证论治”,学生素质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天人合一”的中医药文化的观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时也是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看来,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观点与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能够更充分的将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化,并从更深层内涵之中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营运到学生的“精气血脉”之中。结合素质教育强调的要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面和过硬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们就能更好地继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并以“启古纳今”的精神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

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历史已半个世纪。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中医药院校在着力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有必要对办学的理念进行反思。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当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人文的成功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桑,目前硕果仅存,并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之所

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有合理的存在价值,是因为其具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涵。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贡献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涵着许多原创性的宝藏。中医药学的价

值和生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所看重。

(二)中医药教育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广义上讲,大学是典型的文化机构。大学教育承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关系探讨

(一)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现状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问题。学校存在重视专业业务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重视西医学习,轻视中医学习;乐于亲近西方时尚文化,久而疏远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由此可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校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从新生入学伊始,我院就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详尽的入学教育计划。把加强中医药文化熏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巩固专业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利用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观看《情铸医魂》等励志录像,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叩开中医之门”系列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的热爱,教育学生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丰富现代医学,弘扬和发展我国特色医学为己任。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丰富高等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中医药理论。或者说,中医中药的理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中医药学发展史,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医药学在历朝历代中都在进行当时的“现代化”,所以,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是以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地理、数学、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要求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和人文底蕴,其思维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新时期融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国文化地位和价值,而且也是在促进医学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3]。

2、树立大医精诚风范,培养中医药人才高尚职业道德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代医学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编写诸多医学书籍传承中医药知识,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医德医风。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文精神与行医理念是中医诊疗服务的基本准则,也是当今医疗服务者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恻隐之心”是医师的灵魂,“至亲之想”是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当具有爱心、耐心、诚心、慈悲同情之心,感同身受;应一心一意地救治患者,没有其他私心杂念;对待所有的患者应该像是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应当不畏艰辛,不图名利,不避风险,要有尽善尽美和至真至爱的情怀,亦是当今行医者应具有的风范。

“医者,仁术也”,医学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生命学科,医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更要具备“仁爱”的人文思想,只有精诚仁爱才能成为大医,才符合21世纪“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性化的医学模式。现代医疗工作者应当是“仁”与“术”的结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学有关医学仁爱思想理论,对于在新时期培养具有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体系的综合医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现实意义[3]。

(四)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中医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应是多层次,多途径的。在学校层面,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指导思想上突出中医药特色。要努力营造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熏陶。在教师层面,中医院校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说非同寻常地重要。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看法、观点,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态度。要对教师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教育,要强化教师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统一教师的思想。来自非中医院校的教师要自觉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学生层面,要在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6

关键词:中医医院;中医药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19-01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疗内涵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建国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中医医院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先后成立了2600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其中不乏在各省市医疗市场中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中医医院。但也存在着部分医院西化严重,中医特色医疗比重日渐缩小的现象。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医医院自身的生死存亡,也直接影响到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综合性中医院的中医内涵建设。

一、中医特色医院管理,推进中医文化建设

中医医院应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将其作为科室考核的重要指标。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大力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医院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调动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积极性。医院在着力打造质量品牌的同时,要以培植中医文化理念为牵引力,凝练和弘扬新时期“精诚、博爱、继承、创新”的医院精神,以不断完善服务文化、团队文化和环境文化为着力点,弘扬“仁心济世”的中医文化精髓。

二、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促进中医科研创新

长期以来,中医学科的发展受到多种原因的制约,出现了博而不精的局面,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临床特色。长期的中医药实践证明,一所综合型中医院必须以数个中医优势特色突出的学科作为医院强有力的发展基础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每个特色学科必须具备自己完善的治疗体系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加以独到研究。要结合本院既有的医疗特色,明确中医优势疾病谱,充分发挥中医药特长,迅速确立学科主攻方向,才能加快中医学科的发展。中医药优势疾病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西医无治疗措施而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治疗有效的疾病。(2)西医有治疗措施,但因不良反应太多而限制了这些措施应用的疾病。(3)西医有治疗措施,但疗效较差的疾病。中医优势疾病谱中的疾病具有多因素致病、多环节、多脏器受累,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的态势。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睡眠障碍、乳腺增生病、绝经妇女相关疾病等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恰当的中医药干预对这些疾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是一个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医院要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与辐射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科研力量。中医创新的严重不足是中医所要面对的一个致命弱点。长期以来中医理论创新不够,在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未有新的突破,导致了中医在医疗市场所占分额不断缩小,因此中医医院的发展必须注重创新,加大科研的投入,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以医疗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与临床有机结合,按照“科研思路必须源于临床实践、科研设计必须符合临床实际、科研过程必须服从临床需要、科研成果必须提高临床水平”的思路,积极开展临床科研,走中医现代化之路,推动中医学科的全面发展。

三、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培养中医后备人才

要充分认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医院内涵建设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视为医院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宝贵财富。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名老中医以及中医特色技术品牌宣传。在此基础上,实行中医师承机制,开展“师带徒”工作和青苗培养工程对象带教工作。形成一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团队,以“1+X”模式促进名中医效应的成倍放大,形成了一支以中医理论指导实践、中医特色浓厚的高层次师承队伍。

中医事业之振兴,必须靠一支坚信中医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队伍。这里所谓的“真才实学”是指既要有坚实的中医基本功,又要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理论与知识,特别是要具有深厚的本学科知识与技术。在人才战略上,医院本着“以事业留人,感情暖人,待遇招人,环境润人”的原则,加大培养引进力度,加速人才梯队的构建和名医队伍的培育。在人才培育机制上,以建立中医师承、中西医结合创新和西医综合保障三支基本队伍。在培养思路上,要求以中医理论和方法的研修为重点,采取师承教育、学历教育、西学中班、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并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开展中医教学查房和门诊、举办高层次中医学术讲座等形式,提高优秀人才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7

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视为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这是由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决定的,这也就要求医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医风观念。而高专院校的医学生医德观的现状调查不容乐观,其医德教育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入手,重点探讨高专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进的方法。

一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及其要求

道德教育关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环境下,应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医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以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落脚于医学生的全面成长,全力引导医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

1医学生道德素质内涵

思想道德素质内涵丰富而广泛,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具有新的时代赋予的重要意义。而医学生道德素质也堪称广泛,包括思想道德的知识、思想道德的思维以及情感、意志,而知识当然是指作为医学生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质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可包括医学相关的医学伦理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以及相关的民主、科学、法治等相关知识;思想道德的思维则重点强调医学生要培养道德相关思维能力,这也是医学生道德素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情感是指医学生在价值方面的培养,即对和谐的崇尚、对奉献精神的重点培养;所谓意志,则是从心理的角度,让医学生进行心理能力的调适和提高,形成健全意志品格的培养。[1]

从医学生的专业角度出发,众所周知《希波克拉底誓言》对每一个医学生终身作用的影响,它的誓言:“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人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深深印在医学生的脑海里,深入骨髓,进入灵魂,对医学生道德素质内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Homeland医德十二蔑言》也给医学生进行了道德素质的要求,“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来救活病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个人目的。”[2]这更加丰富了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应把职业道德也囊括其中。

从思想道德素质内涵来看,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教育,应从他们正确的价值确立和引导出发,在正确思想意识确立之后,将之付诸于行动,并纳入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上来,从知识、思维、情感以及意志方面的正确引导和价值导向。

2正确医德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人文行医。“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古人孙思邈早就告诫过学医之人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在今天人本主义、关注民生的重要社会,医学生更应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患者的内心精神需求。一个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务人员是把治病救人作为从医根本,把仁爱精神作为行医的最根本准则,是被社会赞扬、病人高度认可的。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下,更应该注重病人的权利,弘扬高尚的医德。

第二,重视医术。新时代要求新理论、新技术、新精神,当代医学生要根据时代要求及时了解医学动态,把握新理论、新技术,同时不断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相关人文知识,如人文社会学、心理社会学、人文伦理等学科,以便更好全面地为病人身心健康做好工作。

第三,升华医道。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德传统的精华,强调尊重人、同情人、爱护人,以维持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医道主义强调对患者的责任感,尤其关注对医护人员对病人健康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感,医学生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更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兼顾好社会、患者、与个人的全面利益,这也是所谓的医道主义精神。

二当前高专院校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1问卷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高专院校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作者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精心设计了问卷内容,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了解。首先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的填写,这有利于在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时对数据的更详细统计;其次是被调查者的现在已经具备的思想政治状况,这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设计也比较广泛;第三是学生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当前社会责任意识、社会担当的认识;第四是对学生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关注情况的调查,对国家、国际当前形势的认识与了解也反映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某些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道德教育现状统计的多个方面,较为全面,也得到相关同行老师的高度认可,得以顺利实施。同时,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11月份,问卷调查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有效通过200份问卷发放,收回198份有效答卷。

2结果分析

思想政治方面,从对学生的“个人信仰”调查分析,马列主义信仰者占大多数,达到半数以上。当然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也有相当学生信奉实用主义。从价值取向的调查上来看,30%的学生是积极向上的,认为个人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社会道德认识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是每个学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识;对于社会的诚信意识,大多数的学生是持肯定意见的。

从学生的调查问卷可知,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大多数学生道德品质还是比较高尚的,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意识也是深入学生内心;但我们也不免担心,有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确实较差,这也主要是受国际大环境、当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

针对上述部分学生所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以及一些错误认识与价值观念,可以看到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任务尚很艰巨。针对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思想观念上重视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良好的教育,必须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所以,在思想观念上要重视理念的创新。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才能为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3]

当前时代观念下,高等医学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要主动去发展和创新,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主动走在时代前列,只有这样,及时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发现学生思想新问题,掌握学生思想发展新规律,注重学生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品质发展,研究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学生思想新方法,探索学生新机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科学水平和有效性。

2思想内容上注意完善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内容只有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才能具备更高的思想要求,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同时,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也启示我们,要具备更多的人文修养。

在传统的马克思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同时还应不忘注重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整合。

3思想方法上注重优化

良好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毋庸置疑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而思想教育工作内容的特殊性有时候会让学生感到一定的政治性,而这一点让一些学生反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教与学的规律,充分用活生生的案例主动与学生交流,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心理―――思想―――行为―――制度”四位一体的教育方法。[4]

心理是一个人思想稳定的基础,良好的心情感体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培养良好价值观的重要心理基础;思想是对心理的更进一步升华,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心理是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桥梁,只有将心理上升为思想的精华,才能更好地指导行动;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形成一定的机制,也就是制度保障,只有形成了制度,有了明确的规定,才能更好地指导行动,达到理想效果。

总之,思想道德素质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视为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这是由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内涵决定的,这也就要求医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医风观念。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针对高专医学生道德教育差强人意的现状,本文从个人教育经历,结合所在学校医学生的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对高专院校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秉昊,杨淑玲.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科学出版社,2000.

[2]甘哲.关于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3).

[3]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S].2001.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8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课程体系;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39-03

地方高校转型改革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为指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实施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个背景前提下,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产业,高校如何应对信息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开发信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达成产教实质性融合,我们认为制定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基础,也是核心。其能从培养方案的多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质量领先,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人才质量理念[1]。

一、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只有10多年的历史发展记载。2003年,四川大学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在全国首次开办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育。2010年,教育部批准为第七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隶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2014年8月统计,全国现有24所院校开办本科专业教育。其中,一分类是大学牌头15所,学院9所;二分类是综合院校13所、中医药院校7所、其他类院校4所。从表述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来看,许多院校认为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具备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从事医学信息技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存储等能力,能在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工程、医药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及维护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自发稿前,笔者到中国知网搜索文献,关于专业课程研究论文报道仅有6篇,表明医学信息工程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还是处于初期,权威性报道少见。

二、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的重新定位

工程教育是当代中国技术经济发展的基石。而新兴代的信息产业则是振兴技术经济的重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化解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明确专业规模体系,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中,质量与规模、质量与资源的矛盾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上与有效实施的矛盾仍然突出,要勃兴新一代信息产业,必须做好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工程、制定发展战略。

专业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标准及其学科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制约教学内涵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社会、行业及高校内部评估的基本标准。作为新兴产业视野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借鉴高校转型发展机遇,做好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定位”,以适应国家、社会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突出人才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对接,应用技术与教学服务相融,体现地方性、行业性、产业性需要及其特征。

从直观角度上看目标的解析,目标是被“活化”的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与融合点。在知识结构方面涵盖专业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的规定性。教育者应学会在目标内涵中找发展机会与优势,在专业特色中找差异性,在共性标准中,找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这就是活化目标的主体路径,也是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点。

三、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涉及两方面。一是改革方向问题;二是如何定位,是规范、标准问题。也就是说,课程体系改革以定方向为先,以定位为本,明确课程理性,以人才培养战略为课程体系的主导定位,以专业目标定位为课程体系的主体定位。面对信息产业,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笔者从四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研究。

一维在国家教育宏观维度上,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育司新增的本科教学目录中列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范要求,奠定了本科专业的方向标。

二维在社会行业中观角度上,要求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满足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借鉴国内高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体系的建设经验,力求解决好知识、能力与素质,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2]。同时吸纳陈娜[3]、蔡晓鸿[4]、张颖[5]、肖晓霞等人[6]研究的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主干核心课程与信息工程软件开发与应用平台课程,突出应用技术型本科与应用技术产业型本科教育相结合。最终以突出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现代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差异化特点,倾注于应用技术本科专业转型实质性改革。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9

[关键词]传统养生功法文化内涵翻译策略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77-01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英译可追溯到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国间交流的加强,传统养生功法的英语翻译与其文化内涵更深地联系起来。文章对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一些翻译方法和策略,为接下来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以达到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养生功法这一文化瑰宝的目的。

一、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文化内涵

(一)哲学与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理论是在中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发展的,因此,如果人们想探究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从而把握其本质特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万物的发展、变化和消亡以及其事物本身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中国传统保健功法也毫不例外,例如,动为阳,静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等等。[1]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也教育人们做事必须持之以恒,做人要诚实、谦虚,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等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健康与医学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功法中所包括的如伸展、弯曲、平衡、跳跃、翻滚等运动方式都需要人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参与。有研究显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锻炼可以强健人类骨骼的关节,增强肌肉力量,促使人们身体更加强壮。除此之外,中医养生功法的锻炼可以调理脏腑,使血液循环更加自由通畅,促使人们精神舒畅。[2]

传统的中国养生功法具有强烈的医学文化内涵,是传统中医养生的一部分。如果一个译者不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内涵,只是把功法招式翻译出来,即使单纯的语句翻译没有错误,他也在无意中将养生功法所具有的中医文化内涵遗失掉。

二、中国传统养生功法的英译策略

(一)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异化策略是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的东西。在传统的养生功法翻译中,译者不应该总是使用目标语文化,而忽略了其文化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应以开放、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差异,使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采用异化的策略的同时,译者也应注意归化翻译。但是如何平衡两者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当他们使用异化的时候,他们就无法打破目标语言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它针对的是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能力。很显然,这种程度是很难掌握的,所以这取决于译者的能力。

(二)直译、意译

直译,也被称为词对词的翻译,是理想的分割的源语言文本到单个单词,然后用目标语言进行呈现。[3]但这种方法是译者在可以保持基础结构和其独特的民族特色的条件下使用的。例如,中国有许多的传统功法术语,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此时就可使用直译,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翻译成“knowtheenemyandknowyourself,andyoucanfightahundredtimeswithoutdefeat.”

意译,也被称为意义上的翻译,强调了对原文的意思或精神的传递,对原文的准确再现。[4]有许多保健功法不能直译,这时就可以使用意译。通常这些术语是一些动作的名字。例如:“挂剑”可以翻译成“Rowwithsword”;“南拳双蝶步”可以翻译成“Doublefoldstepofsouthernstyle”;“倒卷”可以翻译成“Stepbackandwhirlarmsonbothsides”;“并步抱拳”可以翻译成“Bringfeettogetheranddrawfists”。

三、总结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养生保健功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们的欢迎,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其正确翻译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译者应该注意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并使用适当的策略和技巧,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采用复合的方法,准确地翻译出中国养生保健功法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Lee,B.ChineseKungFu[m].California:oharapublications,incorporated,1963.

[2]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5.

医养结合的内涵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36-02

2012年,云南省教育厅启动了省级特色骨干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曲靖医专确定了学校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总目标、线路图、时间表和九大支撑项目。经过云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的答辩和评审,学校被云南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确定为首批“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立项单位。

目前,如何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明确特色骨干院校建设内涵,确保建设扎实、有序进行

1.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目标思路

学校以特色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构建校、政、行、企深度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合力,努力将学校建成云南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典范。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学校成为办学体制机制灵活、人才培养质量一流、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社会服务能力强、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

2.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内容

实施临床医学、护理、眼视光技术、药学、医学文秘五个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个建设项目。整个建设方案以五个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主线,重点围绕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确定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等。

3.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保障

学校构建了工作网络,领导组织有力,资金保障到位,制度健全有效,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组建了由云南省教育厅和曲靖市人民政府领导及专家构成的“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统筹推进领导小组”,成立由学校及各部门领导组成的“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执行领导小组”,组建了“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办公室”和“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监控组”,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各项目负责人与学校签订了责任书,并组建各子项目建设小组,责任层层细化。

第二,资金保障。学校创建省级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总经费预算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申请由云南省财政资金支持500万元,申请由曲靖市财政资金支持5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00万元,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三,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设备管理办法》等,强化制度约束,切实保证建设规范有序进行。

二凝练特色骨干建设,切实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1.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推动办学机制体制创新

曲靖医专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特色骨干院校建设实施意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依托行业管理优势,完善校、政、行、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机制体制建设。围绕“四个合作”开展了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合作达到什么目标的专题讨论,在“多主体”专业建设,校院企“双主体”育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双证书”学生培养等方面有了收获,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的决策、运行、保障、检查和评价方面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适用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机制。

2.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实现专业设置合理、结构优化

依照专业应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应与行业需求一致,人才培养要与行业要求吻合,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市卫生局开展了联合调研,摸清了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和基层紧缺岗位,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大类目录专业设置规定,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满足社会人才需要。我校现有专业11个,谋划构建“以临床医学类、护理类为基础,大力发展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积极拓展医学相关类专业”的专业格局,力求形成专业门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专业群。目前,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重点专业,助产专业和药学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

3.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色。临床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实行“校院合作,医教结合,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眼视光技术专业实行“双证培养,课证融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强大合力,灵活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

4.以特色骨干为驱动,促进课程体系重构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曲靖医专经过5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形成了“模块化教学,学年学分制管理”的课程管理体制。同时与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为抓手,整合学校课程资源,组建精品课程资源库,完善了模块中必修课、限选选修课、任选选修课、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课程设置,实现了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与执业资格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对接,强化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标准。

5.以特色骨干为驱动,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高职教育改革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现场性、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结合实践教学的特征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整合后的实验实训有六个功能区――公共课程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药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护理技能实训中心,医学技术实训中心;各中心下设多个实验室共计150间,实现了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课程统一、设备统一、师资统一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六模块”(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每年举办一次实践教学工作会议,为校企合作搭建共话共谋发展的平台,每年为即将实习的学生举办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实践技能大赛,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了良好的条件。

6.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高校作为文化的高地,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作为医科院校应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推进教育与医学文化的融合。学校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特色骨干院校省级项目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物质载体、硬件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校园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校园文化产业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医学文化育人特色。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了“笃学笃行,修德砺能”的校训,“勤学善思,立志奋进”的学风,“坚定信念,爱国为民,忠诚教育,德学塑人,献身医学,救死扶伤”及“爱家爱国,立身做人,钻研医道,立志成才,德技双进,立业为民”的曲医师生核心价值观,以及“宽容、宽松”“立德、崇德、大医、大爱”的医学文化内涵。医学文化充分渗透医学专业教育,校园环境营造令师生睹物思情,学校医学文化建设已深入人心,学校也成了医学文化传播的坚强阵地。

7.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提升服务地方产业能力

社会服务是大学功能之一,大学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服务,而产业也是就业渠道,两者相辅相成。曲靖医专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和高职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坚持服务需求,融合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校培养的人才服务区域横向到乡镇、纵向到全国乃至国外,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以“曲靖卫生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省级滇东北医药卫生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省级药学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实训基地”为载体,完成了云南省基层卫生院的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构建了职业培训、职业鉴定、师资培训、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能力培养为内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三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1.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经费保障问题

目前项目资金筹措办法基本采取中央财政、省财政、地方财政和学校自筹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基本到位,但是地方财政和学校自筹经费存在困难。笔者建议,项目主管方应出台经费配套使用相关制度,以约束相关主体行为,保证项目经费及时到位,省教育厅应加大与地方财政协调力度,加强对项目学校的监督检查。学校自身也要加强与分管市级领导、主管行业领导的联系汇报,争取地方财政配套。学校自筹经费应纳入学校“大盘子”统筹分配协调使用。

2.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管理问题

学校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了特色骨干学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各个项目建设组,特设保障组,以推进学校工作。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执行规定不到位、管理不到位、人员不履职、财产统筹不力、物品使用率不高、信息不通畅等问题,建议项目主管部门要进行常态化检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应认真执行相关规定,统筹协调项目人、财、物信息的综合管理以确保项目效果最大化。

3.关于特色骨干院校成果转化问题

怎样更有效地用建设成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一是需要项目建设单位就建设成果凝练出典型案例,积极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向同行推荐,主动进入市场。二是项目主管部门应积极为项目建设单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使项目成果高效利用,建设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践服务。

4.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