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十篇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十篇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46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1

一、“时间间距”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中的功用

1.正是由于“时间间距”的存在,每个时代的研究者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不同,从而使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的连续性成为可能正是因为有了理解的连续性,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才向我们呈现出完整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内容、视角,我们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更全面理解才有可能。没有时间的距离,任何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文本都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不同的理解和发展。“时间距离的魔力在于,它只保留那些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东西,而对那些没有意义或价值的东西则坚决予以淘汰。不仅如此,它还能够使那些真正有意义的思想或理论体系、文本的意义全面、客观、充分地显现出来并逐步得到人们的理解。这是通过不同时期将这些思想体系、文本内容的不同部分分别提升的办法来实现的。”可见,“虽然个体的存在是有断裂的,但整体的存在却弥补了这一断裂所造成的隙罅,使人们能够把那消逝了的个别性纳入到历史整体的连续性之中”。

2.“时间间距”在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中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由于“时间间距”的存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的意义仿佛离我们远去。然而,事实正好相反,我们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意义的理解恰恰因为“时间间距”而成为可能。“时间间距”不是凝固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富有活力和充满创造性的东西,蕴含着积极的创造性理解之可能性,正是通过它,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的意义才不断地被阐发。伽达默尔提醒我们:“事实上,重要的问题在于把时间距离看成是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时间距离不是一个张着大口的鸿沟,而是由习俗和传统的连续性所填满,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一切传承物才向我们呈现了出来。在这里,无论怎么讲一种事件的真正创造性也不过分。”时间不仅包含当下,而且也包含着过去和未来。如此理解,“那我们就不再将时间看做是一去不复返的,那它也就不可能给理解构成任何‘障碍’或‘鸿沟’,人类的精神或理解力完全可以借时间而获得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理解和把握,获得对一切人类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可见,时间距离在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及其意义的理解中充当了当前与过去、文本与解释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3.“时间间距”不仅为我们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解的尺度,而且还会消除人们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的教条主义态度,使理解的客观性成为可能如果只是从字面、书本上教条地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而不联系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那就不是真正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如果我们在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时考虑时间的距离,就可避免教条式的理解。当我们意识到当下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诞生的时代历史条件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差异后,当我们懂得了每个时期教育家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今天人们对它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差异时,当我们意识到自我理解必然包含在理解之中时,就会创造性地运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教条地理解和运用。事实上,我国教育界目前对儿童观理论、天性教育理论、自由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自我教育理论、活动教育理论、综合实践课程、生命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等的研究和运用,尽管都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密切相关,都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相关理论中吸取了“营养”,但都不是原封不动地运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其视野远远超越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视野,是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融合了当代中国教育者的理解和见解。正是由于“时间间距”的存在,我们才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充满真理性、客观性和生命活力。

4.“时间间距”在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中能够起过滤的作用,从而保证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的客观性在参与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因素中,既有正确的前见,也有错误的前见。只有通过“时间间距”的过滤,我们才能甄别它们。“时间距离除了能遏制我们对对象的兴趣这一意义外,显然还有另一种意义。它可以使存在于事情里的真正意义充分地显露出来。”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借鉴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新的错误源泉不断被消除,以致真正的意义从一切混杂的东西中被过滤出来,而且也指新的理解源泉不断产生,使得意想不到的关系展现出来。促成这种过滤过程的时间距离,本身并没有一种封闭的界限,而是在一种不断运动和扩展的过程中被把握。”根据伽达默尔的观点,“时间间距”还能解决诠释学的真正批判性问题,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区分和把握理解的真前见以及由误解而产生的假前见。

二、“语言间距”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中的功用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必然涉及语言问题,因为语言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所谓理解就是在语言上取得相互一致。……整个理解过程乃是一种语言过程。理解的真正问题以及那种巧妙地控制理解的尝试———这正是诠释学的主题———在传统上都归属于语法和修辞学领域,这一点绝不是没有理由的。语言正是谈话双方进行相互了解并对某事取得一致意见的核心。”因此,“语言间距”对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当代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

1.翻译彰显着“语言间距”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中的功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首先应面对的问题就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同的经典文本的翻译。因为我们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之间存在着希腊语、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的隔阂,要达到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对话,必须首先翻译和转换这些语言。正是由于多种语言的存在,并且它们可以翻译、交流和对话,从而使不同语言的经典文本的理解成为可能。理解的语言性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理解的一致性。“翻译者必须克服语言之间的鸿沟,这一例证使得在解释者和文本之间起作用的并与谈话中的相互了解相一致的相互关系显得特别明显,因为所有翻译者都是解释者。”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诠释学的问题并不是语言问题的正确掌握,而是对于语言媒介中所发生事情的正当地相互了解的问题。“翻译者必须把所要理解的意义置入另一个谈话者所生活的语境中。这当然不是说,翻译者可以任意曲解讲话人所指的意义。相反,这种意义应当被保持下来,但由于这种意义应当在新的语言世界中被人理解,所以这种意义必须在新的语言世界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发生作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被不同语言所理解、言说,能够在不同国家中实现其当代价值,表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这种普遍的意义不是抽象的,它是在与各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也是在被不同的语言翻译和转换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不同的翻译者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经典文本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会赋予经典文本以“创造”和“新意”。“翻译有可能成为对原文的‘再创造’和‘重写’,因为它必须考虑许多与原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不同情况,它必须使翻译过来的文字更加贴近另一种语言所表述的内容、风格、文化习俗与生活方式等。”对此,伽达默尔作了独特的阐释:“凡需要翻译的地方,就必须要考虑讲话者原本语词的精神和对其复述的精神之间的距离。但这种距离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克服掉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中相互了解并非真正地发生在谈话的参与者之间,而是产生于翻译者之间。因为翻译者能在一个共同的相互了解的世界中真正地相遇。”“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至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翻译过程从根本上包括了人类理解世界和社会交往的全部秘密。翻译是内心的预见,即在整体上预先把握意义和对被预见的东西的明确的确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可见,“语言间距”是文本意义的生长域,正是通过“语言间距”,才使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意义不断呈现出来。

2.对话是达成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的重要条件由于每个人都有理解能力,因而人与人之间就有可能共同生活和相互对话。首先,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是一种对话的语言现象。因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切理解是在语言性的媒介中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都存在着潜在的语言相关性,因此我们总能在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通过相互的对话而达成一致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育者与自然教育家之间、不同的教育者之间都可以通过语言对话达成一致,而且教育者对自然教育家的经典文本的理解也是通过语言对话实现的。因为对经典文本“理解的过程本身也表现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被柏拉图描述为思维之本质的灵魂与自身的内心对话的语言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所有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达成相互理解。“诚然,我们总是受到我们自己的能力和可能之有限性的局限,而只有一种无止境的对话才能完全实现这一要求,这也是事实。”相互谈话是有共同的话题和视角的,因而它不是相互争论,也不是各自的“独白”。“谈话改变着谈话双方。一种成功的谈话就在于,人们不再会重新回到引起谈话的不一致状态,而是达到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如此地共同,以致它不再是我的意见或你的意见,而是对世界的共同解释。”正是这种共同性才使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统一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成为可能。其次,对话乃是人类自然教育思维的标志。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标志人类的自然教育思维,那就是永无止境的关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对话。没有对话,人类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思维和理解也就无从产生。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思维就是指自身思考某些东西,而自身思考某些东西又是指自身讲出某些东西。因此我认为,柏拉图把思维称为灵魂和自身的对话,称为一种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反过来又对自身和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发生怀疑,提出异议的对话,他这样认识思维的本质是十分正确的。”对话的真理性就在于,说出的话只有被人理解、接受和认同,才能得到验证。反之,这种对话思维就缺失说服力。第三,对话能加深自我理解。按照伽达默尔的理解,对话就是在我们心中留下某些痕迹的东西。这意味着我们在其他人那里遇到了未曾接触过的新东西,它改变着我们的经验世界。“谈话具有转变的能力,凡是成功的谈话总给我们留下某些东西,而且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改变我们的某些东西。因此,谈话与友谊比肩而立。”只有在谈话中我们才能相互理解,并达成理解的共同性。“在这种共同性中,每人对于对方都是同一个人,因为双方都找到了对方并且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这种共同性是以人的自我理解为前提的。

3.“语言间距”的存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整体意义对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而言,每个解释者总要表现自己的个别性,如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视域,因而难免会导致片面性。然而,“通过这种片面性,解释就使得事物的某个方面得到了强调,以致为了达到平衡,这同一个事物的另外方面必然会继续地被讲出。正如哲学辩证法通过矛盾的激化和提升使一切片面的观点得到扬弃,从而使真理的整体得到表现,诠释学的努力也有这样的任务,即从它所关联的全面性中开辟意义的整体。”伽达默尔的这段话提示我们,教育者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解释是在语言中实现的。不同的教育者由于自身是在前理解所规定的境遇中从事理解活动,因而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解释是不相同的。正是这种不同使教育者达成了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客观和全面的理解,展现了一个意义的整体,出现意义的同心圆,由此完成理解的任务,即在各种同心圆中扩大被理解意义的统一性,形成理解的一致性。很显然,“意义的统一性根源于意义的个别性,没有意义的个别性也就没有所谓意义的整体性。……没有各种语言形式或媒介,我们也根本无法达到意义的整体。因此,能帮助我们达到对全面一致的意义理解的正是各种千差万别的语言形式。没有千差万别的语言形式的存在,我们就无法把握意义的统一性。”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2

1.1文化差异影响东西方学生数学成绩梁贯成参与第三次timSS时,任香港课题组长.在测评中,东亚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欧美学生,而这些国家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文化背景对学生成绩有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为此他进行一系列比较研究,探求内在联系.2001年他对北京、香港、伦敦数学教师教学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除性别、资历、年龄因素外,仍存在明显差异,他猜想原因可能来自文化差异[1].而这个关键因素,以前往往被人忽视.后来通过比较发现,东亚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认为教师首先是所教知识的专家,教师对学生成绩期望值很高.东亚教师数学知识比较丰富,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传授大量新知识,内容复杂且较深,讲述了大量证明,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数学.东亚教师强调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过程并重,认同理解和背诵同等重要[2].因此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数学教师能力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之一.2006年在他主持的iCmi第13次专项研究-《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数学教育》中指出,学生学习态度、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数学自我概念、经济条件、教育投入、教育资源对学生成绩影响不显著.东亚各国集权式教育体系、课程资源也不能合理解释学生成绩差异,东亚学生用在数学学习上的时间和西方学生差别不大,包括课外时间和作业.东亚学生在timSS等一系列国际数学测试中成绩优异,与教师态度与品质、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相关,东亚学生谦虚好学、个人努力、大量练习下的理解是保证成绩优异的直接原因,而这些因素都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3].他在研究中国传统数学观和教育观时发现,中国人重视教育,相信个人努力就会成功[4].这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动机,在学习上刻苦和坚忍不拔,深深影响着数学学习.2010年他利用timSS2003中8年级数据研究表明,以快乐为导向和以结果为导向的动机共同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并对东亚和欧美发达国家作对比研究.儒家文化促进了东亚学生以结果为导向学习动机的变化,利于两种学习动机协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优于西方学生[5].上述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影响数学教师教学态度,进而影响教师能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习动机发生积极改变,使得东亚学生成绩明显优于西方学生.为分析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他实施了一系列跨文化国际比较研究,增进了东西方数学教育理解和交流.

1.2文化差异影响东西方数学教学与学习为深入了解东亚数学教育理论、其特点及潜在的文化价值,他对东西方数学教育作全面比较.他发现东亚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文化,东西方数学教育特征各不相同[6]:(1)东亚重视学习内容,西方重视学习过程(2)东亚认为理解和记忆同等重要,西方认为记忆是机械学习,提倡有意义学习(3)东亚提倡努力学习,西方提倡快乐学习(4)东亚各国认为考试等外部动机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而西方认为只有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才利于学生学习(5)东亚重视社会导向,提倡大班化教学,而西方重视个人导向,提倡个性化学习(6)东亚教师是知识丰富的学者,而西方教师重视教学方法运用.教学上,东亚普遍教师主导课堂,强调概念和技能教学,课堂容量大,教师按照一定程序教学[7].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保证了有意义教学的实施.他认为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可以实现互补,不能简单认为东亚数学教学就是机械的.学习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考试竞争压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学生相信个人努力的信念,永不满足的学习欲望,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得东亚学生数学学习普遍比较刻苦[8].学生认为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并不轻松,不认可“享受学习过程”[9],把学习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他将西方提倡的“愉快学习”与东亚提倡的“刻苦学习”进行比较,认为东西方教育者对于学习本身的理解不同.两种文化对促进在学习中产生快乐的理解、快乐的时机、快乐和满足的层次不同.西方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学习应该是愉快学习,而东方教育学者认为学习应该与艰苦劳动相伴,只有艰苦劳动有结果才有真正快乐和满足[6].西方愉快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东方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要考虑到文化价值差异.他后来提出“延后快乐”的主张,强调“愉快学习”应建立于刻苦学习获得成果后,而不是单纯上课开心.东西方数学教学和学习都受潜在文化影响,文化差异是数学教育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为东西方数学教育相互借鉴学习提供了参考依据.任何教学和学习模式差异都以文化和长期建立的显性或隐性教育范式为基础.接受外来模式要看其潜在价值是否与本民族文化兼容,应该借鉴其优点和长处,还要保留自己的优势.东亚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不能“全盘西化”,西方也不能照抄东方模式.

1.3文化差异影响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改革对香港的数学教学改革,2005年他根据研究结果发现,香港数学教学内容远比其他国家深,课堂教学比较连贯且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到数学结果,与其他国家学生相比学习更加投入.因此虽然华人数学教育饱受批评但学生成绩优异,改革要继承优点并克服不足,而不是盲目追赶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改革要符合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要使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2012年他在比较德国和香港数学课程时发现,文化背景以复杂和间接的方式影响课程实施.他后来指出,美国部分州觉得新加坡数学教育很好,便直接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但是结果并不好,他曾经说过“我和很多美国学者讲他们这样是没用的,因为你可以进口新加坡教科书,但你不可以进口新加坡文化”,新加坡教科书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根植于新加坡文化.他指出西方数学教育理念的确有先进之处,但必须谨慎引入,并批评以前的教改没有分析自身传统文化优势.他在比较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数学教科书时指出,东方教科书按照知识逻辑传授内容,西方重视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境.东方教科书内容选择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内容选择在于发展学生个性.数学教科书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同.他提出数学教科书改革中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数学教师教育,他尤其注重专家教师培养.他提出儒学影响下的专家教师应具有很深的数学、教学、学生知识,很强的教学能力、鲜明的个性、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具有勤奋工作和充满责任心等优良品质.专家教师能胜任教育研究、教师培养、学者、考试专家、学生和教师表率多种角色.他指出东亚尤其是中国,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利用观察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等方法直接有效,这说明专家教师的定义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他还指出专家教师培养放在一个体系中,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技巧、技能,受教师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影响,是个长期过程.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数学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政策制定者们尤其需要选择适合国情的数学教育改革模式.梁贯成提出用文化差异观点看待数学教育改革,为改革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任何数学教育改革要考虑到它们存在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背景,立足本国实际,甄别吸收他国数学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制定适合国情改革政策,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2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的意义

梁贯成教授提出用文化差异的观点进行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并实施了10多年相关研究.其理论和研究计划有深度、新颖、可持续性,影响到对东西方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等差异的认识,促进了东西方数学教育交流,适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数学教育发展需要.(1)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传统教育思想受到一定冲击,但是各国文化、宗教价值观、社会历史背景、未来发展目标,都决定着数学教育各自特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促使改革政策制定者重视这种差异,正确认识这些传统但有效的数学教育体系.(2)各国要提高数学教育质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别人长处,如美国引进新加坡数学教科书,而亚洲很多国家正在模仿美国数学教材的形式,形成很多研究课题.但是这些学习与借鉴并没有显示出哪种方法更适合本国.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学和学习,及数学教学、课程、教师教育特征,对不同文化传统下数学教育体系优点进行深入研究.(3)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的信仰和价值观、历史、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数学教学和学习模式、数学课程和评价体系.理解不同文化传统下教师信念和价值观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学生信念如何影响数学学习.利于发展全球教育合作.(4)20世纪末,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欧美历来把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东亚学生在timSS中的优异成绩引起他们极大兴趣,为此加大对东西方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投入,以深入理解东亚数学学习,重塑本国数学教育.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适应了政治发展需要.文化差异下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对数学教学、学习、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数学教学和学习各层面.对传统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进行反思,用新眼光看待日常数学教学实践,更好理解各自传统.还可共享数学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实现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共同目标.

3国际影响及评价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是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培养出学生的基本经济思维。西方经济学虽然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各种问题。

一、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我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的难度大,过于抽象,理论性强,数理要求高。由于西方经济学个章节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部分学生在某些章节没有听懂后,后面的课程根本听不懂,甚至根本不听课。那些能听懂课、看懂书的学生也反映本课程和实际生活似乎有些脱节,对课程得出某些结论、规律持怀疑态度。总之,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二、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在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当然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但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而要提高教学效果,主要还是要加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也是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培养能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服务,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技术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部分教师不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对许多定理、理论进行大幅详细的数学推导,而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没有任何丝毫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满堂灌”。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很少有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信息单向传递,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师心里没有底,这样就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因而也就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数学基础差、缺乏社会经验,理解相关原理困难。由于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大多数同学的数学知识较差。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让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就显得十分困难。

4、教学安排方面的原因。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能安排的理论课时极为有限,最多不过60学时左右。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显得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学大纲或教材上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后面的课就听不懂,学习效果难免就会受到影响。

三、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1、调整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内容博大而精深,通过几十节课的教学介绍其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特点和要体现高职教育理论课时的“必需”和“够用”原则。所以,在确定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时要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以能正确作出微观决策。

2、完善教学手段。高职教育的理论课时较为有限,而西方经济学的图表、公式较多,老师在课堂上在黑板上现场画,不仅准确度难以把握,而且费时费力,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改进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而且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三化”教学法,即“具体化”、“形象化”和“数字化”。所谓“具体化”就是针对西方经济学许多概念、定理、规律过于抽象的特点,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表述。他心里后悔莫及,逢人就说,“如果早知道吃半块饼干就饱了,我何必花钱买六块饼干呢?”这个故事夸张地反映了我们平时对增量比对总量更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边际也就是增量的概念。

“形象化”就是在教学中对那些难于理解的概念、定理用具体形象的现实对应物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上述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例如,如图1,在讲解生产者均衡中,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产量最大,单独通过图形讲解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生产者无法实现的,等产量曲线Q1与等成本曲线aB交于R和s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低于等产量曲线Q2,所以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Q2的切点,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这种讲解的方法,大部分高职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意义。同理,在s点是工人太多,而机械设备太少,那么,有许多工人无事可干,同样不能达到最大产量,所以,只有在e点,工人和机械设备到达最佳的比例,才能生产出最大的产量。通过这种形象的讲解,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生产者均衡,对这种抽象的图形也能理解。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4

关键词:中西科学教育;科学本质;科学素养;科学方法;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宋广文/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曲阜273165);曹红/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曲阜273165);

科学技术是推动时展的原动力。一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该国科学教育的质量。因此,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学教育仍是国际上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西方科学教育经历了30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却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999年中国科技协会倡导的《204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简称《2049计划》)提出,到2049年,即建国100周年时,全民具备科学素养,该计划指出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追赶发达国家,逐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要以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探寻我国科学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到底存在哪些差异,以反思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应该是每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更关系到每一位公民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经过对中西科学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中西科学教育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中西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内涵理解的差异

西方科学界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的一种探究活动,是人们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于未来的无限探索和求知”。[2]科学不同于真理。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探索的结论,具有时代的特点。“科学的精神在于追求真理”。绝大多数西方后现代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像波普尔、拉卡托斯、劳丹。拉卡托斯在他的名作《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就详细地阐明了科学的本质。他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命题体系。一门科学学科,是由“硬核”作为基本命题,以及由“硬核”逻辑推演出来的“保护带”命题组成。[3]波普尔认为:“科学命题必须是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命题。换句话说,不可能证明是错的命题就肯定不是科学命题。”[4]劳丹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科学基本上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5]他们的学说都反映出有关科学本质的以下共识: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科学真理,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地修正与发展过程中。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活动”,而知识只不过是科学的产物而已。之后,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就从更为广阔的范围考察了科学的本质。他利用“范式”这一远远超出科学哲学范畴的概念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活动的历史性、情境性和非连续性本质。[6]西方科学本质观一致要求科学教育在教学中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且是科学学习的手段,更是科学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它“包括科学知识是如何根据新发现的证据、逻辑分析以及科学界急诊得到修正的解释而改变的,还包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7]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理解了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形成了合理的科学本质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而我国的科学本质观是以传统的科学观为基础的科学教育。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是被证明了的客观真理”。[8]这种以“知识体系”和“绝对真理”为观点的科学本质观是狭隘的、片面的,它使我国的科学教育演变成了学科教育或者是科学知识教育。在传统科学观的影响下,我国的科学教育往往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忽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养成。认为“让儿童们死记科学事实比允许他们自由的观察探索事物获得的教育好的多”,[9]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只不过是教材中的“文字符号”,现实中的“谋生工具”。试问在传统科学观的指导下进行地教学,学生的探究意识从何而来?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性思维何以产生和培养?因此,西方合理的科学本质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选择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科学教育目标不同,教育内容相应的也就不同。当前,西方国家对科学教育目标进行了改革,认为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青少年和公众的科学素养,也即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以此来为以后的人生做准备。[10]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一方面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比如环境破坏、生态失衡、人口激增等。因此,为了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其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西方各国制定的科学教育目标中也充分体现了StS思想,即都强调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11]

西方科学教育的内容不仅极为广泛,除物理、化学、生物外,还涉及地球科学、天文学、微电子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等与技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而且体现了时代性,比如开设了HpS(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简称HpS)课程,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学的思想观和方法论来指导科学教育;增加了StS课程,“它是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应用为内容的科学教育”。[12]通过StS课程,使人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使他们更有效的利用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西方各国充分重视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科学的人文价值是连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桥梁。在科学教育中主张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从而促使个体产生“求真求知”的需要、服务社会能力的发展、精神和人格特征的完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13]我国的教育目标仍以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沿袭下来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而且双基中又尤以基础知识为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仍是重要的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目标亦是如此。虽然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也要求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但是在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很难实施。[14]由于我国长期对科学观、科学教育的错误理解,根本上否认科学教育自身的人文性,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而实践证明“科学教育本身内容必须人文化”,现实的发展要求科学教育必须彰显自身的人文意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断裂也是导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国际通用的美国国际科学素养促进协会主任米勒(miler)教授的科学素养三维模型进行测算,2003年进行的第五次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约0.6个百分点。但是1989年加拿大公众科学素养已经达到4%;1992年欧盟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5%;2000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7%。2010年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而2007年美国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就已经比例高达25%。这充分说明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也不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应用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己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三、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

杨振宁在美国石溪与中国访问学者和研究生的谈话中讲到:“在美国各个校园里,中国研究生读书考试一般相当好,有不少是名列前茅。在石溪的校史上,有些中国研究生的考试不敢讲是绝后,至少是空前的。但是,考试以后要搞研究工作的时候,好象有些困难,甚至于有人觉得也许中国人的脑筋不能够作研究工作,就只会参加考试。”[15]这充分暴露了我国科学教育中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力上的欠缺。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受皮亚杰建构主义以及加涅发现学习理论的影响颇深,他们普遍认为,科学教育应该以儿童探究为中心,鼓励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身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科学结论,并且使新的科学概念经过与头脑中原有的旧概念发生冲突、协调、印证和澄清等过程,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或者是生成新的知识。[16]在我国的实际科学教学中,教师受传统应试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中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学生为了应付科学考试,只需要记住考试的内容,不必主动去思考科学结论是如何产生和发现的。如此机械的、僵化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过于模型化和公式化,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个体创造精神和批判思考的能力。这与我国造就创新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5

关键词:血透;护理;中西医结合;保健

中西医结合保健护理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带有中医整体护理特色的护理教育模式,可使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护理保健知识,从而增加患者知识,提高康复效率。长期以来,对血透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一直是我院血透室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我院根据血透室患者病情重,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工作强度大等特点,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建立了具有中西医结合血透护理特点的保健教育模式,使原有的模式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更切合实际,整体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得到了提升。现将2014年对41例血透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1例,其中男37例,女4例,年龄44~5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例,合并高血压患者6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32例。

1.2方法收集患者健康问题,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并查阅门诊病历,有针对性地制订中西医结合护理保健教育计划,确定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健康指导。比如常规教育、科普教育、随机性教育等,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内容,并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作预见性指导,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2中西医结合保健护理教育的特点

2.1专业语言通俗化由于血透室收治的患者症状较重,情绪不稳定,中老年患者较多,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背景不同,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的内容应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如必须使用医学术语,应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2.2随机教育个性化由于血透室收治的留观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有随机性,所以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因人而异,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

2.3反复强化有耐心血透患者需要充分休息,这就需要护士合理安排,既不影响治疗,又不延误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工作。针对血透患者中突发事件多、病情变化快、并发症较多的特点,采取反复强化的中西医结合的宣教方式,注意与患者耐心沟通和交流。

3实施内容与措施

3.1常见的中西医结合保健护理教育知识血透患者由于长期血透,经济上的负担重,所以随着血透时间延长,并发症较多,易产生紧张情绪大多数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焦虑、忧郁、沮丧、恐惧甚至绝望等心理问题,部分患者还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因此,透析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宽慰、解释和开导,指导患者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及遵医行为,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与自护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心态平静的目的,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更积极的心态接受血透治疗,使其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患者进入透析室前,更换鞋子,称体重,测量血压并作好记录。保护一侧上肢的静脉,尤其是动静脉内瘘[1],避免静脉注射,为保证建立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作准备。

3.1.1面对面交谈由医生和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肾脏疾病的表现及透析的原理、方法、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对透析有所了解。

3.1.2举例沟通让透析时间长的患者现身说法打消初次透析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增强治病信心。

3.1.3书面形式教育向患者发放一些肾脏疾病及透析的宣传资料,如小册子、书籍,并给予讲解,在宣传窗栏张贴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3.1.4问答式教育在透析过程中,多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的发展及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为患者排忧解难。

3.2实施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保健护理教育

3.2.1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因此,在实施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保健护理教育工作过程中,不仅要主意局部病变,同时要主意相关脏腑的变化。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患者的体质情况及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正确认识疾病,施以妥善护理。如在肾脏损害和(或)肾功能减低背景下,血透患者的机体免疫应答已发生改变,导致促炎症状态,长期的炎症反应也容易引起营养不良[2]。而营养不良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心血管疾病和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率[3]。因此需要加强整体护理。

3.2.2注意调摄患者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做好血透患者的情志护理,对提高其正气,预防患者病情加重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3因人制宜实施保健护理教育,根据血透室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其护理原则。如在年龄方面,老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行动不便和咀嚼不利,病多虚证等特点,护理上重在补虚扶正,搞好生活护理为原则。体质方面,有强弱和寒热之偏,阳虚、阴虚之体。要求护理上在安排病室,调节温、湿度,饮食、起居等方面均应有别。

4结果

经过整理分析后,结果显示,患者的家属对在血透室接受治疗、护理的同时,接受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的指导是他们所希望的。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使血透室的患者加深了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自我防病、治病、饮食营养调节、功能锻炼、自我保健的能力[4]。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健教育,减少了患者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了治疗效果和质量,建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提高了护理质量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唐銮玲,卢喜娥,周顺妹.护理指导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中的作用[J].中国血液净化,2010,9(5):283.

[2]焦春华.血液透析充分性评估[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0,8(3):17.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6

[关键词]陕西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郄小英(1978-),女,陕西榆林人,西京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训练学;李勇(1974-),男,陕西西安人,西京学院体育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西安710123)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8-01

自2007年以来,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并在陕西民办高校中悄然兴起。然而,由于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分析了陕西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陕西17所民办高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这17所民办高校是: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思源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东方亚太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法选取了三种:一是文献资料法。在西京学院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以及中国数据期刊网上查阅了10部相关专著、近60篇相关学术论文,为本研究做了坚实的理论准备。二是走访调查法。三是问卷调查法。2011年9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4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7%、84%。

二、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对学校和工作回报不满意。由于陕西民办高校制定的制度不合理以及不重视体育课程,加上体育教师的工作回报不高,造成不少体育教师对职业发展失去信心,离职率偏高,在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强。

1.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任职动因。表1显示:兼职体育老师占教师总数的14.2%。兼职体育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目的、工作心情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陕西民办高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中,由于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工作而不得不担任体育老师的人数达62.2%,而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以利于今后跳槽的有23.6%,出于其他原因担任体育教师的占9.4%。由此可见,陕西民办高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这势必导致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较差,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同时也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

2.陕西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进修情况。表2的调查数据表明:高达52.8%的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和进修,这导致体育教师在学术上难以进步,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几乎一成不变。参加过1~2次进修或培训的教师占37%,参加培训和进修多于3次的体育教师仅占10.2%,体育教师的进修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太少。虽然有50%以上的体育教师愿意参加科研活动,苦于没有学习的机会;有37.5%的体育教师认为,由于学校资金投入不足,难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有不到10%的教师因为不愿出差而安于现状,面对学习机会总是选择放弃。

3.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89页表3数据表明,陕西民办高校的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教师的科研水平低,直接影响体育学科的广度,导致教学内容太过狭窄。二是工资待遇低。工资是教师生存的保障,也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学历水平低、数量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不够,也是存在的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改善陕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育状况。

三、陕西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后可得出以下特点:一是体育教师的性别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学历不高、缺少高职称教师;教师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此外,体育教师的工作稳定性差。二是陕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大都拥有多项技术技能,承担多个体育教学的项目内容,这是民办高校的一个特色,在公办高校却较为少见。陕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拥有超前的教育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三是虽然陕西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场地和教学环境令人满意,但部分高校仍存在体育教学场地不足、教学环境差的问题。四是部分民办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四、陕西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消除对体育教学的误解。部分民办高校的领导对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分散精力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对此,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重视体育教师相互听课的环节,让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教学。

2.严格选拔体育教师。陕西大部分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太合理,且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的问题。建议多引进女教师,使男女教师比例协调。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更多的高学历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

3.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陕西大部分民办高校的领导对体育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甚至没有科研经费方面的专项投入,也不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这就导致体育教师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技术技能。学校应该加大体育教育科学专项研究的经费投入,为体育老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4.改善体育教学的环境和硬件设施。陕西部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的环境和硬件设施有待改善。只有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体育课程,适当聘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了解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关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态度。二是学校应注重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三是制定相关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督促体育教师用心教课,从而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可以同步展开赛课活动,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四是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要保证体育师资年龄的合理化和男女比例平衡,加大高学历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五是保障体育教师的地位。体育教师拥有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义务和权利,尤其在工资、办公条件等方面要有一定保障,以此保障体育教师的地位。六是完善场地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7

【关键词】西部农村;小学教育;改进措施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呈现出了可喜的面貌,但我们依然无法否认的是,它在很多方面还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针对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改进措施。

一、西部农村小学教学存在的困境

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西部远远落后于其他区域,而作为基础教育的西部农村小学教育更是陷入让人非常不安的状态。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的投资,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因此农村小学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同日而语的地位。但是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我国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种现状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所造就的。首先,与学生家长的素质有直接关系。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都非常低,远远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许多农村家长认识不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义务,忽视家庭教育。其二与教师有关。由于国家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西部农村教师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主要体现在工作环境差、压力大、收入偏低,付出与回报脱节等方面。其三与教育资源有关,存在教育投资的分配不均衡和资源匮乏、利用率低等问题。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教育投入的结果来看,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太小。同时,农村学校办学设备设施落后,数量有限,使用率低。

针对我国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困境,积极有效地探索出路,是每个教育者所应思考的重要问题。虽然要在短期内解决硬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但这不是我们固步自封、满足现状的理由。

二、优化与教育有关的国家政策

西部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条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仅仅凭个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现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国家的层面能够大力推进改革,改变不良现状并取得显著成效还是指日可待的。

首先,国家逐步调整、完善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与投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教师单位人为社会人,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积极进取的工作责任心。再次,国家加大政策鼓励,使更多大学生去西部农村小学服务。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教育部正在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落实办法,教育部将与有关部门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9年将招募约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这些大学生必然会为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再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西部农村这个可以和自然更密切接触的地方,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故更应该注重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做出创造性的运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的,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评价方法应该有所改进。成年人惯有的从众心理也影响了孩子,因此“求同”成为学生的定性思维,成为学生最保险也最习惯的思维方式,而它正是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地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四、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西部农村小说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在于提升教师本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而增加研究能力是教师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参与研究,且研究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已经得到认可并逐步付诸于实践之中。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基层教师常常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惑:什么样的研究是有效的,如何参与研究才是有效的?等等。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思考,尔后运用于教育科研过程中,必将影响到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的质量,最终将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视角,善于从平常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其次,教师要有规划意识。研究问题确立之后应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这需要教师做好前期的规划。最后,教师要有实践意识。基层的教育研究不是对理论的提升,也不是发现新的教育理论,而是通过对大量的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实践,最终寻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国家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对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只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不断探索并提高自身素质,只要学生能积极配合并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必然能取得更为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8

关键词:教育体制;职业教育;学历质量认可等级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18-02

新西兰位于南太平洋,因其秀美的景色、宜人的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它也形象地被当地土著居民毛利人称为白云朵朵的绿地。2010年7月21日至8月18日,我有幸受学院董事会和领导委派,前往新西兰国立西方理工学院(westerninstituteoftechnologyattaranaki)进行为期4周的培训学习。这段时间内,通过经验介绍与知识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在扩开眼界,体验异国风情的基础上,我了解学习了新西兰成熟的教育体系,尤其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相关的内容。

一、先进的新西兰教育体制

(一)新西兰教育体制概述

新西兰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家,其教育大体分为三个层次:0~4岁为幼儿教育,5~17岁(1至13年级)为强制性中小学义务教育,18岁以后为中学后教育。新西兰政府确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是:获得最高水准的成就,使每个学生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国家的专门机构还将义务教育阶段第11年级之后的各种学历教育和培训及相对应的学术和职业资格,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能力或学术水平、基本学制年限、学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划分为10个水平级别。

(二)新西兰的中小学教育

在新西兰,其小学教育及中学教育通常是被作为一个系统所提出,而他们的十三年级也正是从小学的一年级到八年级及中学的九年级到十三年级累计而来的。新西兰中学与国内中学最大的不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强。每个年级除了统一规定的必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从学校提供的其他课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进行学习。比如我们参观的新普利茅斯女子高中规定9年级有八门必修,10年级有5门必修,11年级的学生要学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必修科,除此之外学生自选3科;12年级必修课只有英语一门,其他5门均可自选;到了13年级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准备参加高考,选择应考科目或者面向工作的科目。另外,如果是优等生,还可以跨级选择课程。以为我们参观之行担任小导游的女生为例,她是一位10年级学生,却选上11年级的物理课。在旁听教师授课时,我们发现教师多引导为主,让学生自由辩论,基本不给予答案。

(三)新西兰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新西兰通常涵盖高级别学校教育和培训的各个方面。高等教育机构必须要满足所有年龄、种族、能力和教育背景的求学者的学习需要。根据各自的学术成就和能力,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程度入学或结束学业并获得资格证书。新西兰学历评审委员会简称nZQa(newZealandQualificationsauthority)负责评估管理各级学校和高等教育及培训机构所颁发的各种学历证书。nZQa设立了学历质量认可的注册机制,为全新西兰各种院校所提供的学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质量评审标准。一共设有10个的学历质量认可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认证给予了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二、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

(一)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一百多年以前新西兰人就已经意识到与诸多大学所提供的学术理论教育相比,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更为重要。新西兰的理工学院,技术学院,私立的培训机构以及实习基地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主要提供者。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实践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我们的培训单位国立西方理工学院就是这样一所理工学院,它从属于新西兰教育部,是一所接受新西兰政府全额拨款的国立高等院校,也是塔拉纳基省最为著名的理工大学。witt成立于1972年(原名taranakipolytechnic,于2001年9月更名witt),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从初级课程到完整学位证书的教育和培训。由于学校与工业界,商业界和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所教授的课程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还能适应世界上飞速成变化的人才市场。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新西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注重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宗旨。在新西兰,注重能力培养,侧重技能培训,很好的提升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灵活实用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让教育产生的成果更加个性化,这样的方式让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更加明确,即注重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看能否胜任实际工作,而不是单单采用考试能否通过这样的标准。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一般一所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均在10类以上,许多科目设置完全取决于社会需求。教师在课堂的讨论式小班教学中,往往以讲解重点为主,其余则放手指导学生如何学,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解决。有的课程如汽车装配、烹饪等都在实践中学习。学校还把教学过程和经营过程进行了有机结合,例如烹饪专业学生的学习制作的成果,就是学校经营的餐厅(impReSSionS)中出售的产品。教学场所就是正在经营的餐厅,设备和服务完全一致。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经营的紧密结合保证了学生学能所用,学有所用。学院的宗旨是把学生培养成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人才,能成功顺利进入社会劳动力大军。国民对接受职业教育十分认可,技术工人找工作相对容易,工资水准比较高,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包括一些中国的留学生学习烹饪,护理等专业也是出于移民申请容易通过的原因。

三、体会与借鉴

新西兰社会、经济的发达,与其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技能密不可分,归结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归结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广泛的认同感。新西兰政府把职业教育放到了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投入巨额资金。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标准研发、职业培训运作、课程设置、技能鉴定等工作。各类教育形式相衔接,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职业培训机构不断壮大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他们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实践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1.全社会进一步确立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而民办高校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办高校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念。

2.逐步建立左右贯通,上下衔接的职业教育学习体系,在社会上建立起一个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严格持证上岗制度,促进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

3.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导向,为就业服务,建立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评估体系,制定证书和文凭的颁发细则,学生累积学分后即可得到相应等级的证书或文凭,证明其实力,如想继续深造,也可在这样的体系内继续学业,获得更高级别的证书或文凭。

参考文献:

[1]http://www.witt.ac.nz/.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9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使大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其对目前和未来学习与工作的各种决策。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而且对于响应国家和社会各界关于教育改革的期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同时对于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如何有效地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是高校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的共同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原理、图表、公式和模型来解释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导致大学生对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因此,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其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造成其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最终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第二,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忽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表现为老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贵在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第三,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不够丰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偏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案例讲解偏少,同时能够将案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更少,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体验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奢谈提高和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

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案例教学法的引入过程中,遵循创新创业案例解读经济学理论学习与消化吸收经济学理论应用的课堂讲授模式,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解与识记层面,而是内化和升华为自己的认知认同与灵活应用,可以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和进行创新创业决策。在具体实施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法时,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组织形式:

1.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是安排在大学课程的前两年,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有限。此时西方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的案例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案例讲授像一座桥梁,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对这门课程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认识,同时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如,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谷贱伤农就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在大学生阅读案例过程中,让其思考如下问题:(1)为什么农产品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请结合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2)有哪些办法解决这种现象?(3)政府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或支持价格)有什么利弊?(4)是否所有的农产品都是缺乏价格弹性的?若未来自己创业进行农产品经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农产品?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信息,再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会加深对弹性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政府行为和企业经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自己日后可能的创业行为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认识根基。

2.密切结合目前经济社会热点讨论

教师在讲授完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后,可以引入与该理论有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让大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或辩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例如,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我国2010年住房限购令的实际情况,让大学生分析:(1)住房限购令出台的原因以及该政策对经济活动中房地产行业发展和个人的影响;(2)讨论总结住房限购令对抑制炒房行为的有效性以及该政策的利弊;(3)探讨是否有比限购政策更有效的确保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4)若你需要购房,你将怎么解决政策壁垒?(5)若你是房地产开发商,你会选择此时买地吗?当然还可以结合其他宏观经济问题,比如住房限购令对就业和消费有哪些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其积极和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听课,形成良好的课堂参与和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大家的讨论(或辩论),也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生们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后作业布置,让大学生动手搜集实际案例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为加深和强化大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重视课后作业布置。比如,在学习成本理论知识时,为了让大学生掌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决策中的不同作用,而非仅仅同于成本概念本身,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并结合课堂学习加以说明。比如,有的大学生通过课后搜集案例,介绍了河北航空公司推打折机票策略,实现淡季不淡。该案例加深大学生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企业短期运行和长期运行决策时作用的认识,同时他们也理解了航空公司实施打折机票策略的合理性。此外,大学生在课后的这一思考潜在地提升了他们日后运营和管理企业的能力。再如,在讲授完效用理论之后,可以让大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价格反映商品的边际效用而非总效用这个结论,让大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认识到在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下,精心选择创新或差异化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业的成败这一道理。总之,课后作业布置深化了大学生对课堂所学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智慧资本。

4.高度重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前小组讨论

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成为案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的案例课堂临时阅读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若无事先的充分阅读,大学生在缺乏实际工作生活经验和充分讨论交流的前提下无法深刻透彻理解案例的内容。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提前1-2周发放课堂教学案例,同时配以案例教学的学习目的、需要思考和讨论的若干问题等相关说明,并尽可能推荐相关参考资料,方便学生查阅。一般来说,由于学生之间认知和社会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就会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捕获到不同的知识信息,这不但增加了自己的阅历,同时还可能迸发不同的灵感火花。其次,小组学习讨论提炼总结的成果,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其他同学的积极问答参与,产生更大范围和不同程度的头脑激荡。最后,各小组在结合其他同学和老师观点的基础上完成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完整的案例学习过程,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写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拓宽了大学生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知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三、应用基于创新创业的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1.案例的选择要与大学生的理解程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有其特定的假设和历史文化背景,与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多的选择中国的案例。选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更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启发。同时,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结合理论知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选择,让大学生由浅人深地学习,以便于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善于运用新型教学方式以促使理论知识和案例较为完美地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所讲授章节的理论知识与选择的案例材料,合理灵活确定在一个完整授课时间内两者之间的时间分配。教师可以通过慕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对本章节理论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结合课前案例导读,让其对所讲授的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有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解和掌握。在大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案例引导大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论,并注意控制案例讨论进程和最后的案例总结。通过上述过程,理论学习和案例教学便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中西方关于教育的理解篇10

关键词:鄂西北;幼儿教育;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30-02

鄂西北幼儿教师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就像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幼师虐童事件,幼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幼儿园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才能使类似虐童事件不再发生?就这一问题,笔者对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对研究结果做出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以期提高鄂西北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地处偏远,风土人情、文化等方面较内地有较大差异。鄂西北地区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全国正常水平明显偏低,具体表现有:暂时性抑郁、饮食睡眠型障碍、暂时性敌对等各个方面。为使幼儿园学生健康成长,对鄂西北地区的幼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社会经济环境

幼儿园的职责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幼儿园学生进行学前教育。其二,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学生互动嬉戏玩耍。与进行学前教育相比,嬉戏玩耍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幼师职业亦被称为“保姆”。因为幼师职业进入21世纪后才兴起,所以没有划归为教师的行列,也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与内地的幼儿园教育相比,鄂西北地区地处偏远地区,重视程度远远落后于内陆发达地区。再者,其教师队伍大都由女性组成,又成为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

由于幼儿思想活跃、奇特,又具有爱玩天性,所以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相比,工作量较大。再加上鄂西北地处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工资待遇较中小学较低,长期从事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心理容易出现不平衡进而出现心理疾病。

(二)心理压力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鄂西北地区的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幼儿教师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经过归纳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幼儿家长的压力。由于鄂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在规定的时间内要达到家长要求的水平,但是这些要求大大脱离了教师教学大纲,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家长的观念容易发生分歧。还有一些家长到幼儿园无理取闹,对老师进行无端责怪,这对幼儿园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简而言之,教师和家长对教育进程在观念上的不一致使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影响教师心理健康。

2.来自自身工作的压力。有些幼儿园为了节省资金,聘请的幼儿教师人数较少,却招收大量的幼儿园学生,一个教师要带很多学生,同时还要对集体游戏的组织、午休、幼儿园学生的餐饮状况等方面照顾的面面俱到。另外,幼儿园教师担负着教学任务,同时又要和家长联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兼顾家庭和自己宝宝的教育工作。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让教师不堪重负,造成精神的高度紧张。

3.来自幼儿园园长的压力。为了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并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有的园长甚至将幼儿园学生的安全和教师绑在一起,学生只要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将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教师的精神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压力大,不堪重负。

4.来自孩子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做事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顾忌他人的感受。有的幼儿园学生在幼儿园不听老师教诲甚至顶撞老师,跟老师很难进行沟通,使人精神烦躁。

(三)教师自身因素

就教师自身而言,在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另外,有些教师文化素质低,没有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职业怠慢的情况。教师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也易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二、不同群体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不同地域在整个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较城镇幼儿教师,乡镇的幼儿园教师心理具有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环境问题导致的。从工作环境、食宿环境、工资待遇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乡镇在各个方面都比城市落后。教学质量也因此难以保证,因为起点低,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城市里家长的要求还要高,家长在没有了解教学课程的情况下对教师进行苛刻指责,进而引发教师的心理问题。

(二)年龄方面

笔者通过对鄂西北地区293名幼儿教师的调查采访了解到,在鄂西北地区,25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在患病人群中占有很大比重。原因包括:没有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处理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孩子的安全责任问题等,这些因素导致教师精神不堪重负,引发心理疾病。在31~40岁的教师中,由于职业原因,在心血管、呼吸道等方面会出现一些疼痛等躯体化的症状。介于以上两个年龄段的群体――26~30岁的幼儿教师,由于家庭、工作相对稳定,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相对较少。

(三)学历方面

学历也是造成教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相对于文化程度高的幼儿教师,文化程度低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由于经济比较落后,鄂西北地区的教师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认识狭窄,对时间不能合理分配。要想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其文化水平及认知水平。

(四)职业兴趣

有些幼儿园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并非出自本人意愿,在刚刚上岗时就存在职业懈怠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幼儿教师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抑郁、焦躁固执等心理问题。另外,园长的工作没有切实到位,只注重教师的工作质量,却忽视了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使其出现消极情绪,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其一,大力宣传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点,使教师学习积极性提高,进而使职业懈怠现象彻底消失。其二,园长的工作要切实到位,对每一个教师的心理和精神给予关心,进而提高幼儿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较东部发达地区,鄂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而且,幼儿教师作为“保姆”,其社会地位较低,家长对幼儿教师缺乏尊重。当地政府要采取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幼儿教育者的合法利益。另外,国家还要制定相关倾斜政策,提高鄂西北地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对人才引进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缩小民族地区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规范幼儿园的管理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极其雄厚,而鄂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较发达地区就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编制配备不足、教育环境较差、教师进修的机会少之又少等方面。有关部门应有所举措,以减小差距,提高鄂西北地区的教学水平。同时,园长对工作也要进行合理分配,以减少教师的压力。

(三)园内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园内健康发展

园长在评价幼儿教师的工作成绩时,不能带着有色眼镜,而应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教师,对于好的教师应给予支持鼓励。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教师的生活,并给予关怀,进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可以针对教师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园长和幼儿园教师建立良好关系,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参与进来,使其感受到自身受到重视,提升幸福感指数,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有效开展家园沟通,提升民族地区家长的素质和观念

鄂西北地区家长的素质和观念还有待提升。家长和教师所处的时代不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强加于教师,而应积极沟通,了解两者教育理念的差异进而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更融洽。另外,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举行一些亲子活动,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教师的成绩被充分肯定的同时,家长和老师又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加大培训力度,注重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需求,提升自我素质,完善自我人格

由于鄂西北地区25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较大,所以应对其进行重点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以提高专业素质,完善人格。对于个别没有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幼儿园应采取一对一指导,让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消除职业怠慢的现象。另外,园长要针对25岁左右的年轻教师开展一些交流会,交流教学心得,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幸福感指数,使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随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它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鄂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优劣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本文笔者通过调查采访并查阅文献,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读者,对鄂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海云.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应对策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