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52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南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pCDa结合参与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2018jy130);2018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pBL教学构建基础医学研究生转化医学理念”(2018JG24)

[作者简介]刘持(1984—),女,河南南陽人,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肺内微环境稳态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秦晓群(1959—),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3-0220-02[收稿日期]2020-03-20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全面进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阶段[1]。教育部针对“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明确提出要切实贯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计划,加强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与传统的临床医学学科不同,基础医学主要是应用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个体的正常功能以及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新时期“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培育医学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促进现代和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对于基础医学专业来讲,培养世界一流的基础医学人才,不仅仅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还需要特别加强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但是,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现阶段普遍存在着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脱节、研究资源浪费和研究效率低下、基础医学科学问题滞后于临床需求、基础研究科研成果很难向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转化等问题。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基础医学教育的关键核心环节。

二、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是指专业基础牢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沟通合作精神、能够创新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4]。但是,在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因素影响创新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首先学校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大多高校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了解不够清楚,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法老化,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知识结构配置、科学研究能力与社会需求无法匹配[5]。另外,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和管理理念,课程设置中忽略了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机构不合理,知识性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环节占比不高的现象,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薄弱。除此之外,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参与度比较薄弱,对于前沿性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不够重视,导致学术思维过于僵化,视野不开阔[6,7]。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双一流”建设是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的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建设既面临着机遇,又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8]。在“双一流”建设背景的驱动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运行和改善有效的培养体制,这包括课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和建立新平台等多个方面。

(一)修订完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个完善且可行性强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培养方案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基础医学院校应结合学院自身的发展需求,以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原则,结合“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和基础医学的自身专业特点,切实制定并完善基础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培养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还需要组建科研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引进富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加入队伍之中。导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站在创新的最前沿积极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文字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自主创新的意识。另外,学院应设置导师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三)优化设置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基础医学是一类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科研实践环节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动性得以激发。因此,应有效增加科研实践环节的占有比例,并逐步开展与接触临床医学应用相关的课程,寻找源头创新,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更好地联合互动,锻炼基础医学研究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再回到实验室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资源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搭建新平台,这是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基础医学院所需要与优秀的科研医疗机构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特聘在本领域具有学术权威性的教授、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使学生尽可能了解本领域前沿的相关工作。研究生会定期参加课题组组织的、与相邻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会,汇报自己近期的科研工作,谈论研究生的课题开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气氛,达到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目的。除此之外,主动输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出国学习,发现国外基础医学发展的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专业是中医院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也是当前中医院校招生和就业相对热门的一个专业。然而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以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例,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病理生理学课程学时太少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病理生理学虽然还是一门考试科目,但学时安排很少,见表1。

从表1可见,我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课程仅安排了24学时,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的1/3。由于课时太少,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这种培养方案不得不删除一些重要的章节(表2),从而影响了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从表2可见,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太少,使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差甚远,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因学时安排受限而无法达标。在理论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16学时,对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DiC、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基本内容因无学时而不能讲授。而在其它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又往往认为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不再详细讲述,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其它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8学时,只能安排缺氧和休克实验,许多应该开设的实验课无法开设。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1.2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试图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因此病理生理学可在各基础学科间起横向联系作用,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起纵向沟通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中医专业本科生由于对自我专业的认同性较高,往往在心理上会排斥对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中医课程,就可以胜任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此外,由于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少,学分低(目前只有1.5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复杂难懂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分更多的课程上,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对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建议

中医以其特定的学科属性,原则上应该专修,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观念,单纯学习中医,难以被社会所接受。所以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由基础医学过渡至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其教学目的正是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正确应用至临床疾病,对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2]。

对于本文列举的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修改现行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有关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学时并提高其相应学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从思想上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中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病理生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加深学生对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逻辑推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3

1.1研究对象

按照办学历史和学校的类型来看,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最早一批设立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的高校,同时也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均为211、985院校),因此,选取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院校合并以后综合院校的代表;安徽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则作为医科院校的代表,办学历史也较早;杭州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历史较短,但进行了很多改革尝试。因此,本文选取上述5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作为代表,从培养目标、学位学制、课程设置三个核心要素入手,对5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现场调研法

对5所高校分管卫生管理本科教学的领导、教师等关键知情人进行了关键知情人访谈。具体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副院长、教务科科长;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副院长、系主任、7名专业教师;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卫生信息系主任、2名专业教师;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系主任、院长助理、系支部书记、5名专业教师;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院长、卫生管理系主任、教务科科长、2名专业教师,针对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内容进行了访谈,并收集了代表院校卫生管理本科专业最近一年(2013年)的培养方案和实习手册。

1.2.2资料整理法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5所高校的访谈资料和各校纸质版2013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实纲,对5所调研高校2013年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梳理和对比。

2结果

2.1培养目标

5所高校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都体现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管理学的知识和方法,熟悉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和有关医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卫生管理人才。除了共性之外,5所大学的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复旦大学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安徽医科大学则强调职业化、专门人才的培养;首都医科大学既强调发展潜力、又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杭州师范大学则强调业务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2学制与学位

5个学校中除安徽医科大学学制为5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外,其余4个学校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要求的学分,在取得毕业资格的前提下,经学校审核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时,方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3课程设置通过资料整理发现

5所院校课程设置层次基本相同,大体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医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个层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分在30%左右,课程内容大体相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政治思想、形式与政策、体育、外语及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类课程。医学类课程中,复旦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主要以单科与概论形式存在,首都医科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医学课程以概论形式设置,只有华中科技大学以单科形式设置。通过访谈得知,复旦大学对传统几大基础医学,如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进行了组合,形成正常人体形态与功能学课程,临床医学仅留下诊断学;首都医科大学则将基础和临床课程分为七大概论,分别是形态学概论、机能学概论、病原学概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论、药学概论、护理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杭州师范大学,医学专业课程仅保留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Ⅰ、临床医学Ⅱ3门课程。医学类课程学分比例设置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是最高的,为54学分,占到必修课程的30%;复旦大学必修医学课程学分最低,为15学分,仅占到必修课程的10.3%;其他3所高校的医学必修课程大体占必修课程的15%左右。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中,首都医科学分最高,为48学分,占总必修课程的30.4%;安徽医科大学所占比例最低为11.8%;其他3所高校所占比例比较接近均值为19%左右。在具体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首都医科大学设置了4大课程群,预防医学基础课程群、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群、生物医学基础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其他4所高校则主要教授管理学基础知识、公共卫生基础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等。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安徽医科大学学分最高,为78.5学分,占到总必修课程的40.3%;其次是复旦大学,为64.5学分,占总必修课程的44.3%;首都医科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学分比例最接近均值;华中科技大学专业课设置比例最低,仅占到总必修课的21.1%。

3讨论和建议

通过对5所高校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5个培养方案虽然都各具特色,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管理本科培养方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设置最低专业培养标准

突出培养特色由表1可知,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共性,均在知识、方法、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做了要求,但各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是培养专门人才,有的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的是培养领军人物,尽管描述上差别较大,但目前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充分体现出这种区别。能否保证其基本要求的实现尚不能确定,如,安徽医科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强调职业化、基层适用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中医学课程的比例不应过低,两校的医学课程比例都低于平均值;华中科技大学致力于具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更应注重各个课程之间的全面均衡,其医学课程却占了很大比例。因此急需设置最低专业培养标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强调要“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全面提升卫生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也指出:“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从以上3个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卫生事业管理的培养目标的制定首先要符合公共事业管理大类下本科专业培养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最低专业培养标准,其次还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职业化的卫生管理人才,避免“高大上”目标的出现,最后还需根据学校的学科结构、办学层次、社会服务面等设置具有自身培养特色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具有专业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都提供卫生管理的本科教育,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的要求和促进行业的发展,早在1968年,在大学卫生管理专业协会和其他机构的联合资助下,美国成立了“卫生服务管理教育认证委员会”,现更名为“卫生管理教育认证委员会是在美国及加拿大的唯一一个被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卫生管理专业认证学会。该认证委员会,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标准作了清晰的描述和界定。这也提示我们,面对国内各个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属于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标准及其认证体系,突出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促进行业发展。

3.2合理确定学制和学位

5所高校中,仅有安徽医科大学实行5年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其余四所高校都是4年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医学和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懂医学,又要懂管理,但最终是培养管理人才,而非医学人才,因此,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更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另外,学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需求而设置的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行4年基本学制更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加快人才培养周期,可以很好的缓解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足的现状,提高卫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学科专业整体发展而言,4年制较之5年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建议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设置4年学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更为合理。

3.3设置好课程体系框架

通识教育这一模块中由于是国家统一要求,5所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所占比例基本相同;医学课程中,有4所高校都设置了医学课程的概论形式,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很多高校也在压缩医学基础课程比例、整合医学课程,如复旦大学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首都医科大学的医学课程“七大概论”,可见适当压缩医学课程是未来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比例来看,总体情况是专业必修课比例高于专业基础必修课,两者相加的比例有的高校还未达到50%,比例最高的复旦大学和比例最低的华中科技大学相差达21%。因此,各个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适当压缩医学课程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重点加大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

3.3.1适当压缩医学课程比例

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医学课程学时有限、课程任务繁重、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欠佳。针对以上问题部分高校进行了医学课程改革,主要措施有两种:一种是把医学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辅修专业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修或辅修医学课程。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系统掌握医学知识不利。另一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整合医学课程。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医学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但对于课程如何整合以及整合后教师的授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或创新医学课程改革方式。高校在医学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培养目标合理控制压缩医学课程的比例,如学校定位于基层适用人才的培养,医学课程比例不能过低,如若学校定位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可适当压缩医学课程比例,力求使各类课程比例安排趋于合理。毕竟医学课程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是区别与其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过度压缩医学课程不利于卫生事业管理特别是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

3.3.2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双向整合案例;多元整合;临床医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63-03

医学教育改革目的是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获得新知识能力的发展[1]。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改革无疑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提供了一种教育改革的理念。pBL创始的初衷是以团队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其理念更是发展成为“以学生自主学习、探寻知识为内在动力,交流协作、询证决策为外在渠道,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学习革命”。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成功地引入问题导向学习(pBL)教育改革理念,进行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改革,组织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pBL课程前期教学。pBL课程的整个课程设置中,在培养目标、案例编写、导师组成、学习内容、考评方式等五个方面跨专业、多学科参与pBL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多元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的学科老师参与到临床医学专业各个阶段的pBL课程学习。

一、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体系

1.建立阶段性学习目标。现代医学更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整合[2],pBL课程的培养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1)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生命、关心人类健康的医学人文精神以及积极探索、勇于求真的医学科研精神。具体表现为:①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学与人体基本生理学知识为背景,以大众健康教育和社会医学为指引,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展,引入临床现象,以基础学科知识为核心,融入医学伦理学等社会人文知识进行关联分析,初步建立人体生理与疾病的整体观念。③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综合基础医学多学科知识,利用临床病例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引出人体疾病与病理、解剖、生化及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将基础知识的学习系统化。④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结合学生初步接触临床知识的特点,适当引入临床常见的急症病例,分析、探索其判别与抢救;整合基础学科、医学人文和社区教育有关知识。

(2)临床阶段: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研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临床整体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①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综合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学科知识以及部分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病例注入案例学习,将基础学科知识与临床诊断进行推理思维的演绎。②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基于学生开展临床阶段相关学科的学习,采用多系统疾病整合案例,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与诊治过程,学习如何将人体疾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综合考虑疾病防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养成全面、整体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第四学年第二学期:综合学生已具备基础与临床、人文与伦理的完备知识体系,以及长期的pBL训练,应用整合性案例,使学生初步具有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习惯,促进完成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角色的转变。

2.制定课程学习计划。依据阶段性学习目标,将整个pBL课程学习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通识阶段、基础阶段、临床阶段。

(1)通识阶段:共6个学时,3个学时进行pBL概论课讲授,以大班上课的形式,由pBL导师系统介绍pBL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评价反馈等,同时概略地介绍文献检索的有关内容、检索源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另外3个学时用于通识案例的学习,通识案例学习指由导师带领各自小组学生在pBL教室中通过通识案例的学习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整个pBL的学习流程、评价反馈、文献检索等内容。

(2)基础阶段:共10个案例,每个案例9个学时,共90个学时,通过四个学期,小组完成学习。在案例学习时间分配上主要分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2个案例,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个案例,第二学年第二学期3个案例,第三学年第一学期3个案例。所有案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于基础阶段的学科知识基础的整合和应用。

(3)临床阶段:共10个案例,每个案例9个学时,共90个学时,通过三个学期,小组完成学习。在案例学习时间分配上主要分为,第三学年第二学期3个案例,第四学年第一学期3个案例,第四学年第二学期4个案例。所有案例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于临床阶段的学科知识,有目的地将基础阶段的知识整合应用。

(三)案例撰写

1.案例撰写及修改流程:①由入选pBL中心的导师根据分组安排进行集体讨论,根据教学要求对案例的编写达成共识;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有撰写经验的导师根据学习目标撰写案例,并注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社会医学等方向的整合;③小组在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后将编写好的案例交由pBL中心案例审核组;④经审定后合格的案例交导师和学生使用,对需要进一步修改的案例提出修改意见,交由案例编写小组继续集体修改,经修改审定后再继续交由交导师和学生使用;⑤根据学生在案例使用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2.案例撰写技巧及要求:①案例应符合现实,且有真实感的故事情节,从而可以引发学生共鸣,便于学生展开讨论。②对处于基础阶段的学生应以基础医学知识和公共健康知识为主,兼顾临床诊断,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③提示性问题尽量注意基础到临床的前后推理演绎关系,与每一幕内容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在具体情节中设计好线索,以便学生有效展开讨论。

(四)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是整个pBL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具体设置为以下评价过程:

1.持续性评价(总成绩的50%)。在每个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导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记录情况,从灵活掌握并运用相关概念和知识能力、演绎推理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和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维度出发进行评价。

2.阶段性评价(总成绩的20%)。在每个案例学习的最后评价和反馈环节,每个组员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汇报,由导师和同组学生根据该学生的小组学习表现和汇报情况进行打分。

3.学年学期评价(总成绩的30%)。在每学期pBL案例学习最后评价和反馈,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本学期pBL学结答辩。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可以在知识储备与运用、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能力、协作沟通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展开自我阐述,也可以表述自身的学习状况,以及pBL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会和理解进行阐述。

由导师组成考核组,根据学生答辩过程中整体形象和表达情况进行提问和打分。最后,结合持续性评价和阶段评价的结果形成《pBL学生学期评价报告》,作为学生参与本学期pBL学习的最终成绩。

二、建立pBL课程管理体系

1.成立校级pBL中心,负责全校pBL教学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导师培训和认证、案例审核、督导评估和奖励、教学研究,以及制定临床医学专业pBL教学改革方案。中心下设5个小组:(1)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和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分管教学院长组成,全面指导中心的各项工作;(2)教学管理组(秘书处):由中心副主任和相关学院教学办主任组成,协调中心行政事务、组织协调pBL教学改革实施过程;(3)培训和认证组:组织pBL培训(包括教师和学生),审定pBL导师资格;(4)案例审核组:组织对编写的案例进行审核、修订,并根据培训组的安排对案例审核、修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5)督导评估组:制订考核及评估方式,建设考核题库,监控并反馈学习过程,组织导师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培训,开展专题调研等。

2.建立校级pBL导师库,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管理。每年定期举办两期导师培训班,对入选导师库的导师,按照基础医学50%、临床医学3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的比例遴选建立临床医学专业pBL基础学习阶段(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至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导师团队;按照临床医学8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护理学10%的比例遴选建立临床医学专业pBL临床学习阶段(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至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导师团队。在组建好的导师团队定期进行考核评估,根据学生对导师的反馈意见,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每学期对导师进行淘汰和增选。

3.案例管理,案例是pBL课程的核心,好的案例是pBL课程成功的必备的条件[3]。基于审核通过的案例,根据案例的适用对象进行分类编号,分别归入临床医学专业pBL课程相应学年学期案例库,每年对相应学年学期案例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增补;已经使用过的案例,组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和导师的建议和要求,根据学生和导师的反馈意见,每年组织专家对案例进行集中讨论,根据讨论意见组织修改和审定。

4.硬件建设与管理。根据学生数和学科教学任务的安排,建设所需pBL教室,每个pBL教室可供10-12人面对面交流讨论,同时在教室内配有黑白板、多媒体相应设备以及支持无线网络的各种设备;为了对每个pBL教室实施有效管控,在每个教室安装同步摄像传导设备,中心可实时对教室的设施进行了解维护及对学习小组学习情况进行录像或远程同步播放。

中心建立pBL课程网站,将pBL任务通过网站进行公布,根据学习任务安排通过网站对学生和导师进行学习分组,并将与pBL有关的小组讨论内容,导师对学生的,学生对导师的以及学生相互的评价及时呈现;同时还可利用网站对pBL学习过程中案例、学习效果等开展各种问卷式调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整个pBL学习过程进行管控。

三、建立pBL课程评价体系

1.学生对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的评价。为加强了解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针对pBL课程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设置了6个课程评价指标。

作为首批开设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的对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共671名学生,随机分为69个学习小组,在完成3个案例学习后,对所有2015级671名学生进行无记名网络问卷调查(表1)。由表1可知,2015级学生通过pBL课程的学习,大多学生认为pBL课程对自主学习能力、运用概念和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演绎推理思维能力等能力的提高均有明显帮助。尤其在“协作沟通能力”方面的认同度达到92.8%。

2.导师对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的评价。为了进一步对pBL课程完善,更广泛地征求参与pBL课程学习导师的建议,在完成每一次案例学习后,参与上课的导师根据pBL中心统一发放的调查表(学生表现、案例内容、教学硬件三大调查模块)进行评价和建议,中心在统计和分析调查表后,集中汇总,提交中心领导小组为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

3.教学督导对双向整合案例(pBL)课程的随堂评价。根据pBL教学任务,组织教学督导随机选择pBL课堂。教学督导在随机旁听pBL课程过程中,从导师的“关注度-导师密切关注小组的学习,并及时做好记录,不做与课堂无关其他事”、“帮助度-导师在讨论过程中能适时地引导小组展开有方向性的积极讨论,并且不会让小组讨论冷场或离题”、“客观度-导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并及时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的指出问题,积极帮助学生进步”等三个维度来评价导师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

四、总结

从pBL在内地医学院校教学改革进程来看,有部分高校主要是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科老师在着力研究并开展pBL教学改革。pBL,是一个建设性的、自导的、合作的和前后关联的过程,从“教”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更多的教师或教学管理者会认为是一种教学改革或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如果转换一种角度,从“学”的角度来看,pBL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学习革命”,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主动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循证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梅人朗.自1765年到1990年代北美医学课程的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1999,(4):7-15.

[2]凌保东,李春平.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应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0-21.

[3]段亚平,曲妮,李勇,格桑曲珍.pBL案例的设计与编写[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57-58.

investigationontheapplicationofproblem-BasedLearning(pBL)inClinicalmedicineteaching

ZHanGHuai-ping1,LiUXiao-rong2,tanGShao-wen3,XiChun-hua4,wanGYan-yan4,YURong-bin5

(1.teacherDevelopmentCenter,nanjingmedicalUniversity;

2.SchoolofBasicmedicalSciences,nanjingmedicalUniversity;

3.SchoolofpublicHealth,nanjingmedicalUniversity;

4.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nanjingmedicalUniversity;

5.officeofacademicaffairs,nanjingmedicalUniversity,Jiangsu,nanjing210029,China)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5

StudyonsatisfactionofcurriculumprovisionandcountermeasureforpreventivemedicineintibetUniversity

wUJibinDejiLhabasangzhuZhaxidejiCisong

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medicalCollegeoftibetUniversity,tibetantonomousRegion,Lhasa85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atisfactionandrelatedsuggestionsofpreventivemedicinestudents,inordertofurtherimprovethecurriculumscheduleofpreventivemedicine.methods231preventivemedicinebachelorstudentsfrom2008to2012gradewereselectedbyclustersampling,andtheyweregiventhequestionnairesurvey.advicesandsuggestionsfromteachersandstaffsincollegeandpracticebasewerecollected.Generallyinformationofstudents,satisfactionforcourses,numberofclasshours,practiceofclinicalandpreventivemedicine,aswellasqualityofteachingwereinquiried,andsuggestionandcommentofcurriculumwereincluded.Resultsthesatisfactionofcurriculumwasgoodinmostofstudents,buttherewere57.0%students(non-nativetibetanlanguage)needstrengtheningofskilloforaltibetan,studentsneededtoimprovetheirenglishabilityandcapacityofprofessionaccountedfor43.3%and51.1%respectively.ConclusionCurriculumofpreventivemedicineneedsfurtheradjustmentandoptimizationinordertoadapt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healthchallengestibet.

[Keywords]preventivemedicine;Curriculum;Satisfaction;Countermeasure

公共卫生是医学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自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事件后,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医学界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多,但是,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较少[1]。当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应急能力偏低,公共卫生教育被忽视等问题,指出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2]。随着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2003年起,全国每年预防医学本科招生已超过6000人[3]。西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4年招收了首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为了培养适宜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预防医学应用性人才,制定较完善的培养方案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因此,本研究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了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231名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所选对象为我校5个年级的本科班学生。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内容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了解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临床实习、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满意度,任课教师教学质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意见。

1.2.2问卷的录入和分析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录入到SpSS18.0,就业信息通过excel导入SpSS18.0分析。主要分析率、构成比。

1.2.3质量控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8级预防医学专业的10名学生进行了预实验,对问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质量。在2008~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各班班主任和学生科的积极配合下,每个班级所填的内容都是根据目前已开设的课程填写,发问卷前都做了详细解释并现场调查,现场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8~2012级在校学生231名,其中男136名(58.9%),女95名(41.1%),藏族学生113名(48.9%),汉族学生104名(45.0%),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4名(6.1%)。调查期间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在进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2010级学生正在进行临床实习。2011级学生正在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2012级学生正在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本次调查共发放231份问卷,收回231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2.2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满意度

主要从以下12个指标进行分析,表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在不满意选项中,对藏语会话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的不满意率较高(分别为57.0%、43.3%),其次为科研能力的培养(33.8%)。见表1。

表1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满意情况[n(%),n=231]

注:藏语会话能力是指母语为非藏语学生的日常藏语会话能力

2.3对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的满意度

主要从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等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等课程设置的11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安排满意度,2008级学生中有45.9%的学生认为满意,而2012级学生中有87.1%的学生认为满意。对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也是2012级学生较高。2008级学生中有67.6%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时间安排较短。2010级学生中有57.6%的学生认为临床实习时间安排较短。见表2。

2.4需要增减的学习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2008~2012级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2008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计算机、外语、人文素质和藏语口语能力。见表3。

3讨论

课程体系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课程的设置将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了全面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依据《公共卫生教育基本要求》(essentialrequirementsinpublichealtheducation,eRpHe)[4],专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培养涵盖了6个领域的37个条目。为了达到全国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必须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随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西藏地区地域辽阔,交通相对不便,卫生服务的半径大、难度大,同时,目前缺乏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我校作为培养西藏地区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高校,需要针对西藏地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修改培养计划。因此,在2008~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2010~2012级新的培养方案,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时间,临床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实践等满意度,以及对任课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收集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安排的意见建议,本研究将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2级预防医学本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总体满意度高于2008~2009级学生,但也存在着西藏地区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特殊性问题,如需要加强藏语口语能力(母语为非藏语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要求在五个班级中具有共同性。在教学改革项目中,2008级学生被安排在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曲水县4个乡卫生院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临床专业实习,在进行入户调查和门诊就诊时,非藏语为母语的学生们发现与当地农牧民之间语言交流有障碍,极不利于开展专业工作[5]。在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人口为农牧民[6]。目前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中年以上的农牧民不懂汉语文,藏语文是基层主要的交流工具。我校培养出来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与广大农牧民群众沟通的基本能力。母语为非藏语的学生除了要达到学校规定的藏语文等级考核要求外,还应加强藏语口语的学习,特别是医学术语方面的藏语交流能力、防治疾病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今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设置中,在原有的公共藏语文76学时的基础上,我校计划在第5学期增加藏语文医用口语课程36学时,同时开发与编写相关的教材,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藏语为母语学生的藏语交流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我校在应届学生中推荐免试研究生时,有外语能力的要求,部分来自基层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达标了,但因英语能力差而失去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运用英语能够及时查阅国际上发表的各种文献,与同行业进行学术交流,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条件之一[7]。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应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英语课时数。当然,在语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做出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既要符合预防医学群体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点,还要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必须拓宽其知识领域,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提高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以及人文素养等,使之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8-9]。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的实际工作能力,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也是值得公共卫生教育思考的问题[10]。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应当具有实验室分析的能力,还应具有进行现场调研、开展疾病控制和人群预防保健的工作技能。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要有及时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9]。长期以来,鼠疫、麻疹和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是西藏地区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re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CDC)重点防治的传染病[12-14]。西藏大部分高山草甸地区分布着喜马拉雅旱獭,此类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宿主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12]。因此,西藏的鼠疫防治工作任务尤其繁重。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提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加强,我校通过“211高校”、中央财政支援高校发展和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等途径,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给予了政策倾斜,先后投入近540万元购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此平台的建设为拟将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实验、实践,预防医学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在课程设置时,除了加大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课时数,还应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西藏高原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课程,如增加“西藏地方病学”课程的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聘请西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学术讲座和现场疫情处置等各种方式加强学生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传染病、各种重大中毒事件、自然与意外灾害的控制方法、卫生应急策略、应急机制等。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课程数,教学内容紧密地与西藏地区公共卫生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条件,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带教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方法和内容。通过以上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综合技能。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卓越技能人才;培养

面向高职院校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参考其他高校的做法[1,2],本文设想在本校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建设基础

1.学校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省示范高等职业学校,具有61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拥有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三甲附属医院。2011和2012年度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2013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2012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安徽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2—2013年度荣获“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2013年度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学校立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2016列为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专业基础。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我校的老牌特色专业,其传承了当年中等卫生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近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先后成功申报并建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检验技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免疫学检验省级精品课程》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研项目有《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临床检验基础》省级mooC示范项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医学检验骨干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项目。获得《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和《医学检验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临床检验基础》省级多媒体(网络课程)竞赛三等奖。校内建立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校外建立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30多家医院和8家独立实验室作为实践基地。

二、总体目标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按照“岗位引领、任务驱动、需求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以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精心设计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师资队伍“双师”结构和素质水平的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及运行机制保障的完善推进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卓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实施步骤

1.项目规划。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作任务是落实合作企业,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制订卓越人才计划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制定卓越人才培养学生选拔标准与方法、课程体系和内容组合指导意见,优化现有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2.项目建设。修订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标准;重构卓越人才计划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校内教师临床实践锻炼,企业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情景式案例教学法案例编写与应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和内容组合,组建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安排卓越人才班级学生暑期见习。3.项目评价。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评价,总结经验,反馈性调整,完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卓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等,进行项目推广。四、建设内容1.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成立由校系主要领导和合作企业高层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组,系部设立项目工程实施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工程的申报和工作方案的制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工作适应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医学检验技术卓越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制定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2.探索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1)建立卓越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检验工作岗位项目引领,早期接触临床的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认知见习—项目实训—岗位见习—顶岗实习”一贯式[3],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遴选教学内容,重视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增加情景式案例教学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标准、课程教学体系。(2)形成校企合作新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卓越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院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研究卓越人才计划实验。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每级学生随机分班,确定一个班为卓越计划人才实验班,进行特殊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门的教学计划。由指定的专业带头人和辅导员管理该班级,全程负责卓越计划的实施。每5—8人为一组,学生与专业教师互选,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负责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就业方面的指导。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践基地进一步充实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利用病理数码互动实验室开展形态学教学,改造《临床检验基础》、《输血检验技术》等6个“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能够满足卓越人才校内培养的需求,尤其是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检验科水平的医学检验仿真实训中心,更是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有力保障。(2)校外实践基地,继续与合肥“艾迪康”紧密合作,并再争取与“泰斯特”、“达安”、“康立”和“金域”等进行进一步的合作,遴选一家进校园,共建实验室。稳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第105医院等省内实习医院25家及南京市第二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上海85医院、无锡第八人民医院等省外实习基地20家。5.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修订实施《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建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结构省级示范性专业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许文荣,邵启祥,钱晖,等.医学检验品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检验医学教育,2009,(3):1-2.

[2]袁学杰.高职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7):2607-2608.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临床专业认证;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5)10(a)-0133-04

improvingprofessionalqualityofbasicmedicineyoungteacherinclinicalmedicineprofessionalcertificationasanopportunity

ZHaoShuang1weiShiping2DUmeisu2HUanGYanfeng1ZHanGShengchang3

1.BasicmedicalCollege,Youjiangmedic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Baise533000,China;2.DepartmentofBasic,XingtaimedicalCollege,Hebeiprovince,Xingtai054000,China;3.anatomy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Guangxi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University,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nanning530001,China

[abstract]Youngteachersarethenewforcesandbackboneelementsoffacultiesinuniversitiesandcolleges,earnestlyimplementeducationandcultivationofbasicmedicineyoungteachersarethehighestpriorityofreachingtheaimofrunningamedicalschoolespeciallyinbasicmedicine,deepeningeducationalreformandimprovingeducationquality.itisalsotheguaranteefortheconsolidationanddevelopmentofadvancedmedicaleducationinourcountry.takingtheclinicalmedicineaccreditationasagoodchance,thetrainingworkforyoungteachersshouldbemademorescientific,standardandsystematical.itscultivationcontentsandformsshouldbeoptimized,wemuststrengththecultivationofyoungteachers′moralcharacteranddemeanor,improvetheirteachinglevel,scientificresearchqualityandhumanisticquality.Learningadvancededucationalnotion,developingintercollegiateexchanges,atthesametime,wideningtheculturemethodandevaluationmodeforyoungteachers,strengtheningthecomprehensivequalityofyoungteacherswhoteachingbasicmedicineandthequalityofmedicaleducation.

[Keywords]Clinicalprofessionalcertification;Youngteacher;Comprehensivequalitycultivation;Basicmedicine

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时期是为医学生学好临床专业课并做好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非常重要的阶段。只有高度重视医学基础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1],而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新生和中坚力量,因此做好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是实现医学院校办学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的保证。

1基础医学青年教师队伍现况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青年教师的队伍数量庞大,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至60%以上。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学校的教学任务量特别是本科教学任务量随之增多,很多青年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地教育教学及授课培训学习,就担任一门甚至几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可是这些青年教师多数毕业于医学类院校,尚未十分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缺少一定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会相对略显弱势[2],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相关课程的授课质量,整体教学业务能力有待提高[3]。同时,加强师德师风、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对于提升基础医学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尤为重要[4]。

2优化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与形式

2.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培养

医学生们将来要从事医疗行业,为患者服务,作为医护人员就要必备良好的医德医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要始终贯穿于医护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这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前提。同样作为培养医生的医学院校高校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争做优秀师德师风的典范。每年国家教育部都要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书育人楷模,这些荣誉获得者多来自基层,其先进事迹无不体现着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师德高尚,是广大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也正是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养很好的机会。这树立起优秀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中会影响讲台下的医学生,未来的白衣天使,可以为培养医学生将来从事医疗行业树立良好医德打下坚实的榜样基础。

2.2教学技能培养

针对青年教师多毕业于医学类院校,很少有教育教学实践背景的客观现状,高校负责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的有关部门,需组织广大青年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前岗位培训,其中应包括基本理论学习,即传统的岗前培训课程研修,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法规”等,还应包括结合教师自身从事的学科、专业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并多给予青年教师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刚刚步入教学岗位,由于经验缺乏,教师可能没有过多自己对课程授课技能的深入理解和过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此时只要多听资深教师的授课,哪怕所讲授的知识中所举的事例或病例都只限单纯的模仿,也会使课堂授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且不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准确传授,因此,初入课堂教学,不断积累授课经验的前提是虚心学习前辈的授课技艺,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授课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以逐步提高教学业务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5-6]。

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工作方面,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经过精心筹划准备,组织开展了2013、2014年度的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技能”“Sandwich教学、pBL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工作坊活动”“课堂ppt制作与演示效果”“名师指导教学――教学经验交流”“微格教学”等专题讲座,同时观看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组办的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录像,并参加校内优秀教师“精彩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学员们觉得学校此项举措就像及时雨一样,成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很有效的途径。讲座中谈到的各种课堂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等,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去慢慢摸索、总结和积累;参加培训的老师还亲身体验了Sandwich教学和微格教学法;在ppt制作讲座中指导老师分析ppt课件制作中常见的一些错误,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简便的解决方法。这些举措为提高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无不说明青年教师岗位再学习并贵在坚持的重要性[7]。

2015年右江民族医学院将接受国家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认证工作,其中认证指标体系中就有对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及考核评价的原则,即课程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学方法要多样性、数字化,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模式、团队导向tBL模式、案例教学Cmt模式等教学手段[8],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9]。因此,应以这次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从而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普遍改革,如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病案导入,并以病案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结合临床知识采用以病案为主线的横跨基础与临床的系统教学等[10-11],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1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13]。

突出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尽量优化、整合出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全面系统掌握的一门课程“基础医学”,是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精神,将原来开设的“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人体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而成。针对2013级“卓越医师培养试点班”,探索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最核心、最科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临床系列课程作知识铺垫,并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深化基础医学教学改革[14]。因此,这就对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未来的发展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着力培养“全科医生”的同时要紧抓基础医学“全科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也要重视向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积极投身专业知识的整合学习中,刻苦钻研。作为民族医学院校的特色学科是民族医药,在民族医学授课方面可鼓励青年教师多利用校园特色中药材药圃资源;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桥梁学科如“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学科的授课方面,也可鼓励青年教师向附属医院医师们多请教临床实践问题,这样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更有利于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快速提高。

2.3科研素质培养

高校教育的功能,即教学和科研,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和科研工作应该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才能促进医学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若教学与科研不能很好结合,将导致教学方面传授的知识观点陈旧,如果拥有切身的科研经历和创造经验,才能把知识讲活,并有助于对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不断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视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如可以建设基于“学科群”的模式,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多给予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助力青年教师早日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15]。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中也明确指出提倡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16-17]。

2.4人文素质培养

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从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领悟能力[18]。应多鼓励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或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教师与学生要如朋友般真诚地交流,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乐观、阳光、充满信心,并于教学进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并带给学生以正确认识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正能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于2014年主办了全区第一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培训,这个培训集中了全区所有高校选拔的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分文、理科组,有教学业务技巧的集中学习,有远赴省外著名高校的随堂听课学习,还有网络课程学习和校内导师的指导性学习实践,每个环节都设置得很有意义,这也充分说明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最终培训效果非常显著,学员们也取得了很多教学上的好成绩,其中在集中培训学习环节中有一项令所有学员印象深刻,那就是以集体做户外游戏的方式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游戏中带给学员的是很多的思考,锻炼和培养了大家勇于自我挑战、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因此应鼓励青年教师踊跃参与这类活动,这是可以带到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培养好自身的人文精神也可以成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一种感召。

3拓宽青年教师培养方法和考核方式

高校青年教师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青年教师都很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来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故应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点,不断拓宽培训及考核方法。多种培训方法灵活运用能营造良好的情境,引导青年教师在培训活动中不断反思、在交流分享中学习、激发青年教师多角度的思索和探究,有助于他们将所学内容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灵活地加以运用。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可以建立目标考核、过程考核等相结合的长效“多元考核机制”,如与青年教师座谈,组织参加授课基本功竞赛、教案设计比赛、学生评课、专家或同行听评课等,使青年教师培训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和科学。同时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及各级“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传、帮、带”作用,可以借鉴兄弟院校教师培养经验,如开展“名师工作坊”等交流活动,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和提高。

4小结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进步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于创办高水平医学院校、培育高质量医学人才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可以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青年教师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马秀珍,吴忠道,王斌.基础医学教育中青年教师师资培训的几点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3):78-79,93.

[2]杜朝东,王沁,付延功.医学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2):46-47.

[3]樊小杰.系统构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力的新机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8):758-762.

[4]韩巍,黎润红.医学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6):839-846.

[5]何晓瑾,汪悦,周学平.运用pBL模式优化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初探[J].江苏高教,2014,(5):102-103.

[6]郭林,金刚,刘玉婷.Cttm结合Sandwich教学法在核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2):12-13.

[7]袁力,张敬军,刘林祥,等.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提高医学生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1):15-17,107.

[8]张艳青,孙沛毅.案例教学――医学教育后pBL时代的新选择[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11-1112,1120.

[9]赵万红,于龙顺,鄢红春,等.适应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156-158.

[10]赵爽,蒙山,朱名毅,等.民族医学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融合多媒体技术实施CpBL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3,42(18):2172-2174.

[11]赵爽,张胜昌,蒙山,等.医学热点融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4,43(2):235-237.

[12]殷晓丽,王德炳.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1):10-13.

[13]刘含登,丁嵩涛,彭惠民,等.改革医学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8):823-825.

[14]孙维权,李君,廖诗英.地方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创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2):45-46.

[15]戴双双,何凤田,连继勤,等.基于学科群模式的基础医学青年教师成才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1):50-51.

[16]王昌明,覃泱,莫碧文.创新教学团队在地方医学院校中建设思路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142-148.

[17]柯海萍,李伟东,章皓,等.基于专业群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6):75-76.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8

1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核心课程分别进行整合。各门课程应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早期接触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渗透,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增强预防为主的观念,加强文、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知识面,注重人际交流,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主体,通过自学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为了让学生早期、反复、多次接触临床,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融合,设置“基础医学pBL课程”和“临床医学pBL课程”。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课程整合

1)课程整合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系统整合为手段、以人体系统为基础、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整合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社会人文科学等内容,构建模块化课程。

2)课程整合的实践:从生命科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三方面进行课程整合。生命科学课程整合: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整合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将“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单设实验课“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每一个系统的教学都是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为后期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基础医学的9门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有关学科的总论部分)、“呼吸系统基础”、“心血管系统基础”、“消化系统基础”、“泌尿生殖系统基础”、“骨骼、肌肉、皮肤、头颈、神经系统基础”“、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基础”和“感染病学基础”。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整合为“系统形态学实验i”和“系统形态学实验Ⅱ”。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整合为“系统机能学实验i”和“系统机能学实验ii”。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根据临床医学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设置必修课程。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有关学科的总论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将“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整合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将“传染病学”变更为“传染性疾病”。将“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整合到“实验诊断学”中。增设“临床实践技能”“、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为必修课。

2.2自主学习

促进医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信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选择;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强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学校的责任是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要配备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要提供各种必要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教学场所;要建立各种教学实验室和教学基地;要提供学生学习和自学用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要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要给学生讲清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复习前期已学习的相关知识,并指出与本课程的联系;检查学生是否学到应学的理论知识和必需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其学习的方法;提供知识的信息来源和参考资料目录;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给以咨询和反馈等。学生的责任是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判断个人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鉴别学习资源;决定学习顺序和学习节奏;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注重管理好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信心和学习毅力等;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2)自主学习的实践。在教学计划中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列入计划,设立讲授学时和研习学时。研习学时占讲授学时的比例:专业基础课程为15%;专业课程为25%。通过自学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方案一:研习学时的2/3用于课堂自主学习,1/3用于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换位教学或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案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习学时全部用于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换位教学或其他形式的教学(如微课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编写课程学习指南,其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要点、提供学习课程主题的相关信息;讨论自主学习的考核标准,制定“自主学习规范”。

2.3pBL教学

1)pBL教学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以自学为基础、以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tBL)为主要形式,多学科知识整合和应用,教师是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授课者。

2)pBL教学的实践: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设置“基础医学pBL课程”和“临床医学pBL课程”。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行基于团队的学习,按照自学、讨论学习和应用知识训练分成三阶段的模式开展pBL教学:第一阶段自学,围绕某一临床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独立学习;第二阶段讨论学习,学生通过自学,首先独立完成案例测试答案,然后学生以小组团体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检索资料,归纳出小组的测试答案,各组公布答案,讨论之后得出大家认可的答案,教师对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第三阶段应用知识的训练,教师提供一系列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测试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间讨论,教师做出总结,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pBL教学评价表,评价表包括导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导师、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四部分。

3总结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9

一、确定培养目标及实施流程

通过实施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医学生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获得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即实现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教学改革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二、确定实施对象

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为社会医学课程改革对象。要求完成社会医学课程后能够承担多方面的角色作用,如参与社区建设,能在公共教育、健康关怀、社会服务和环境意识等方面改善做出贡献。

三、改革课程结构

在原有理论教学体系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结构体系,即包括基础教学、应用教学、课间见习、社会实践四部分教学结构。完善并丰富了社会医学的教学体系。详见表1。

表1:社会医学课程教改的结构、内容、模式、时间及考核形式

四、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按照旧的课程结构体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两部分。其次,增加了课间实习环节。实习内容为医院、卫生局及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现有的业务工作。通过实习后的总结,进一步发现我们教学内容中与实际脱节的地方,完善我们教学内容。再次,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环节。主要内容为现代流行的慢性病的防治。详见表1。

五、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课间见习法及社会医学调查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一)课堂讲授

我们针对本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提问为辅,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二)讨论式教学法

我们针对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特点,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4]。开展pBL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驱使,以自我学习为主,通过参与、探索,将各科知识融合,更深刻地掌握,培养现代医生所必需的终身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临床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它是目前已被世界众多医学院校所采用的模式。它的顺利开展与教学计划制定、导师培训、案例编写等前期准备环节的精心筹划密不可分。

(三)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当代教育中及其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5]。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叙述,这项叙述包含了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困境或问题,以作为分析、讨论、问题解决等的基础。通过案例讨论,同学之间相互启发,便将案例本身的问题得到了扩展,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案例教学法实施前教师应制定案例教学总体计划,考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确定具体教学案例总个数,并根据教学进度确定每个案例实施的时间。在案例开课的前两周向学生发放案例材料与讨论提纲,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思考与交流。教师应根据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人数、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案例的难易程度,对所讨论案例的课题组织,对讨论中学生的引导,对讨论中进行的总结,对撰写案例报告前的指导都应有充分的准备[6]。

(四)实验教学法

课堂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的培养。它主要渗透在基础教学阶段,即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和生命质量评价两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医学基础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科学素养。

(五)课间见习法

通过与医院、卫生局和疾病控制等机构密切合作完成课间实习,通过课间见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学会运用医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

(六)社会医学调查

由于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最终要面对整个社会群体,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能力,即具备领导才能,组织策划和现场控制的能力。我们通过到社区参与社会医学调查提高他们社会工作能力。它是社会医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实践活动,能够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详见表1。

六、改革教学时间

保持原有的教学时间48小时不变,即课堂讲授课时数为27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讨论式教学6学时、案例教学时、课堂自习6学时。同时又增加了课间实习6小时及一周的暑假社会医学调查时间。详见表1。

七、改革考核形式

为了达到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考评办法、考评形式和考评内容。我们针对基础理论部分采用闭卷式考评形式,基础部分得分占总分100分中的50%。应用教学部分考评形式由学生通过总结归纳,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写出总结报告。应用教学部分的得分占总分100分中的30%。在教学中增加了课间见习的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课间见习部分的考评形式为口头汇报的形式,课间见习部分的得分占总分100分中的10%。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以小论文作为社会医学调查部分的考评形式,社会医学调查部分的得分占总分100分中的10%。详见表1。

八、社会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1]。这些能力是医学生适应社会必不可少的,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7]。英国高校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了吸收雇主参与课程设计、将就业力嵌入课程、强化课程设计中的实践教学、重视课程设计外学生工作经验的获得、重视创业教育与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充分就业[8]。

基础医学培养方案篇10

作者:甘发清单位:湖北省兴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

从高等院校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到成人卫生管理专修班及管理干部培训班,整个教育系统逐步走上正轨,但是,在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等方面,几乎都是将医学作为卫生管理专业的基础,而忽视了管理科学的重要性,各大院校提供的课程设置及方向大同小异。并且,各个高校医疗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水平高低不一,也不利于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教学内容倚重医学,课程设置保守传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开设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医学+卫生管理”和“公共卫生+卫生管理”为主要模式,教学手段老化单一、知识陈旧更新慢使得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并且,教学内容多倚重医学,视医学为基础,而在卫生管理领域所必需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所占分量却不足,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医学基础扎实但实地处理管理工作却缺乏其他常识性知识。有些新兴卫生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虽然意识到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安排、师资、教材等方面却难以做到与医疗卫生相结合,没有突出卫生管理教育交叉学科的鲜明特色,不能构成该学科的完整融合体系,给学生在专业方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教学方法呆板,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高校教育普遍存在中理论轻实践现象,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亦是如此。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课堂教育占据整个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课外实践实习时间所占比例不到八分之一,而且一般流于形式,学生在短短的实践课程中难以领会到学以致用的妙处。这种传统呆板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缺乏主动性,思维和认知方面的能力也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医疗管理工作。

参照美国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我国需要改进的方面我国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设计培养方案、形成学科体系、编制教学课程以及正式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考虑到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以实践为重点,将医学与管理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借鉴美国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来改进。改变重医倾向,将管理科学与医学常识有机结合。在学历学位层次上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同,以保证各各个层次人才的适用性及质量。加强实践课程的编排,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多地选择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实践中的案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避免重蹈应试教育和理论教育的覆辙,同时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也要增加。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在学制上实现了层次化,但是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却大同小异,并没有详细的划分。借鉴美国的教育体系,应该将应用型初、中、高级,研究型教育在内容、教育方式、课程设置上区分,并对方向性(如医疗保险、医院管理、卫生政策等)也要明确划分,确保人才质量,增强人才的专业性和适应性。师资建设方面也需要加强。应该根据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发展需要专门聘请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接受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应该将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制定骨干教师培训方案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定期对从事卫生管理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实践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尽早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合的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