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50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1

(一)法制不健全,妨碍金融依法维权。一是现行的《破产法》规定的企业破产清算次序,金融业处于弱势地位,金融依法保全债权难;二是少数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三是金融机构在司法维权中存在执行难,标的变现难、诉讼费用高等问题突出。

(二)经济环境较差,抑制金融业再发展。东乌旗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以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支出靠转移支付,金融服务对象大多以“牧”字类为主,现仅存中小企业处于“半关门”状态,一方面造成金融业服务对象分散、金额偏小、成本过高,金融业在县域难寻“黄金客户”,出现贷款难现象;另一方面因管理水平低、财务混乱、产品缺乏竞争等因素,出现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等因素受限制,导致企业生产恶性循环。

(三)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经营风险放大。一是县域社会信用基础较差,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风险意识淡薄。二是少数企业由于受自身利益驱动,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机构债务,使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一度“守信受打压,失信得实惠”大行其道。三是银企串玩“鼠猫游戏”。在银企借贷业务中,一些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时,就不考虑贷款到期如何还贷;有些金融机构为了应付眼前利益,应付业绩考核,对有不良贷款的企业办理贷款倒据,实行“贷新换旧”帐务处理,将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扭曲正常借贷关系,破坏游戏规则,倍增金融业经营风险。

(四)县域社会服务体系缺位,增加信贷成本。一是企业办理抵押担保贷款时,需要办理财产的抵押、登记、评估手续,县域中介机构在服务中存在手续繁杂,收费偏高,以及存在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二是县域评估、担保机构发育迟缓,出现中小企业和困难群体在实际借贷活动中,因贷款担保对象缺乏,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成为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推广难的主因之一。

(五)地方征信体系滞后,银企信息共享难。目前人民银行开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能登录、查询在金融机构有贷款的企业情况、对没有贷款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没有录入。同时与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司法等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缺少统一、完善、全面的企业个人资信系统,造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的信息沟通出现瓶颈,在经济活动中增加交易成本,延误银企投资机会。

二、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共塑金融生态发展环境。一个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好,不仅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有利于金融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银行、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全局和宏观高度出发,各尽其责,科学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地方政府首先要充分发挥其法律赋予管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切实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制订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长远目标和工作任务,积极探索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奖罚机制,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社会风尚;其次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普及金融法律知识,提高社会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争取社会的支持。金融机构要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打造工作亮点,创新业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小企业要强素质、上规模、上水平、完善财务制度,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做到诚实经营,信誉立身。

(二)加快法制建设,拓展金融生态法律空间。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加强对金融债权的法律保护。一是尽快完善《企业破产法》,解决破产企业清算中涉及有抵押、质押的金融债权在清算中的次序问题,切实保障债权人的权利;二是积极争取法院、公安等强力部门支持配合,加大依法清收力度,形成“司法维权”高压区,夯实金融生态建设司法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9-0236-01

合水古称乐蟠,位于甘肃省最东部,是著名的黄河象故里,古石刻之乡。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出现最晚的文明,是人类解决基本温饱之后才加以重视和追求的一种文明。在我国,自从把防治污染、治理环境提上议事日程那一天起,也就等于是在实际上开始了重视生态文明的历程。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合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境内川塬交错,土地肥沃,经过合水人民近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子午岭250多万亩森林覆盖全县56.9%的土地。合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庆阳市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年总日照时数2457.2小时,无霜日155.2天,年均降雨量560.3毫米,平均海拔1298.7米。我县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子午岭横贯全境,有“北地江南”之美誉,梅花鹿、狐、黄羊、野猪等140余种野生动物与200多万亩森林依栖相伴,生息繁衍。岭下“陇东小江南”太白镇青山蓝天、碧水流云、鱼肥稻香。

二、合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但是我县的环保事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我县生态环境优良,无需再重视、再加强,顺其自然发展就可以了。有的认为抓经济发展、抓财政收入是头等大事,没有时间和精力抓生态文明建设。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环保、水利等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农村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够认识。

2.农村污染问题突出,环境改善有待进一步重视。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再加上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已成为污染治理的突出问题。大多数乡村垃圾被随意堆放,环境质量较差。个别垃圾清运的乡村也只是将垃圾收集倒入塬边沟畔之中,填埋场未做防渗漏处理,对地下水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污水未作集中处理,直接排入地表,饮用水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3.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合水县共发生水灾12次,直接经济损失达600多万元。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所酿成的恶果,也是大自然对人们破坏植被所给予的回报。[1]近年来,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尤其是乡镇之间资金投入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硬件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缺乏载体支撑,促使生态文化形象化、具体化的平台和宣传手段比较薄弱。

4.资源开采影响较大,需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石油、煤炭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仍较突出,“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石油开采对生态的影响较为严重,目前地企双方虽然落实了治理责任,但油田过去掠夺式、破坏性开采造成的生态损失一时半会难以修复,加之历年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彻底治理,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5.环保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由于考核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不科学,直接导致政府职能严重向经济增长集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经济发展中社会要素、生态要素的利用和维护。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大多乡镇没有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整个农村地区,污染事故的处理和环保咨询落实不到位。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在十报告中作出详细论述,已经给出答案,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合水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1.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意义,不断提高乡镇领导和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使人人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关心环境,为保护和改善自己生活、居住的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使居民认识到搞好环境保护,是建设美好的家园,为子孙后代造福,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建成生态文明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和市上项目投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此外,我县还应该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县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结合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实际,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短缺的问题。

3.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生态环保之路。我县应围绕“红、黑、绿、黄”四大优势资源,积极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应把建设生态环境与落实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战略结合起来,依托子午岭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突出开发生态旅游产业。此外,应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比如,少用一次性饭盒、筷子,不浪费纸张,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节约水电,使用环保电池等等。加快形成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

4.完善监管机制,建立绿色GDp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立足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各领域,任务繁重,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高效务实的指挥系统。为此,建议各级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委、自然村四级联动机制,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要切实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

乡镇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我县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方面都已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路子,如今,十报告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把以往的工作方法上升到了全党理论的高度,说明党中央已经把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紧迫的事情。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少污染,将成为一项全县上下都行动起来的事业。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问题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

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引发地区动荡甚至引起资源战争。一是资源短缺问题。人类历史走到21世纪的今天,异常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后,人类对自然界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征服活动,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关资料统计,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消耗了地球一次性资源的’50%以上。尤其是二战以后世界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工业化浪潮加速了对能源的消耗,造成了能源的短缺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油问题一直以来围绕是由展开的战争此起彼伏。热带雨林的消失使地球患上了“肺结核”,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夺走了人类生存的根本。物种的不断消失最终必将带来人类自身的灭亡。二是环境污染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成为及其严重的问题。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九大环境危机:温室效应、臭氧破坏、酸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目前过度污染和危险废物使世界满目疮咦、危机四伏。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时常出现,酸雨和放射性污染成了“无形杀手”。生态环境问题是引发跨过人口迁移以及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国际难民又引发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1962年雷切尔卡逊发表著作《寂静的春天》,成为了环境保护的先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觉醒。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生态问题、致力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的协调与合作。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在局部上有明显的缓解。但这是以牺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效益、甚至是全球生态问题的恶化作为代价和前提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缓解本国的生态危机,想方设法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污染恶果。

(二)生态问题对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民族兴盛和国家发展的依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讲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的文化传统,随着我国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居世界第121位,到我国人口总量14.7亿人时,人均水量降至1680立方米,低于人均1700立方米的国际标准,成为用水紧张国家。同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春旱夏涝,水环境污染严重。二是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耕地退化趋势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我国人均耕地少,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三是环境污染严重,减排压力巨大。我国目前处于污染高发期环境质量总体较低。四是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战略资源短缺严重。我国能源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优质能源短缺。199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能源纯进口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很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一些地区该治理的未得到治理,边治理边破坏,治理的速度还远远比不上污染增长和生态破坏的速度。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效应的不断凸显,人们已经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对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也是对生态文明的呼唤。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发展的前提和必然条件。经济建设必须要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化规律互相适应,否则就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产力,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将阻碍我国其他建设的全面发展。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的论述,生态文明是对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人类自身的重新审视,处理生态问题的新理论、新视角、新思路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富。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建设日益完善的体现,也是政治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出现既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模式,也为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第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环境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幸福、有尊严。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同时在十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式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取向,摒弃了片面的增长观。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也在于以人为本。突破了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的、片面的发展观,把发展理解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发展的主题,也是发展的目的,更是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以人为本就是在发展中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不仅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量的增长,而且要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着眼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在这个时代,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存发展,生态已经成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不能一方面经济增长,GDp增长,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却加速恶化,“赚到了金山银山,毁掉了绿水青山”的现象显然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合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符合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为了人民群众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人为本对人的主体性给予了肯定、完善和深化。既承认人的利益是生态伦理的中心,又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不仅关注经济指标,而且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全面发展。

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健康的生态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如果失去生态系统提供资源、能源和环境要素,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去了载体和基础,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无法实现发展目标。人类历史表明,生态环境对于民族乃至人类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条件。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便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社会工程。生态和谐之本,是和谐之基。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只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实现。

(三)科学发展观秉持和谐发展理念。

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根据社会学的观点,科学发展观不是以个人为本的发展观,而是以由人组成的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因而也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活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的发展、现在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和谐。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贯彻科学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实现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贯彻科学发展理念。。

(一)坚持发展原则。

简单的增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并不是必须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解决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必然环节。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性进步,才能解决影响持续发展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发展要站在长远和整体的立场,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更要考虑生态效益;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人类长远发展的需求,使今天的发展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潜力,为后代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需要依靠不断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依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坚持公平原则。

坚持公平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所要坚持的公平理念是一种广义上的公平,包括任何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人与人之间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要考虑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两方面需求,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代内公平是在同代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的分配上要以公平为前提,这是公平理念的核心。在公平原则的指导下,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调整国际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公平公正的国际责任义务,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使各个国家都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并平等地分享生态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集中体现了环境和资源问题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当代人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利益来满足自身的欲求,要留给后辈人公平的自然环境利用权,实现永续发展。

(三)坚持持续性原则。

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必然要求。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把发展的节奏和速度控制在生态环境容许的范围之内,同时将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增加自然资本的储备及其在国民财富中的构成比例。持续性理念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持续性,还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持续性,做到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把经济系统的发展合理设定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之内,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

(四)坚持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水利生态工程;环境问题;建议

水利工程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十分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当前提倡可持续性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也朝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前进,确立了水利生态工程,更加注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应当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效益。

1、水利生态工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1水资源受到影响

水资源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水资源受到影响直接威胁地球物种的生存。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蓄坝拦水工程的实施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用水成了问题。也是由于水量减少,水生物或者周围的以水为主要生存环境的物种,由于生存环境变化,这些物种会出现不能繁殖的现象,严重导致物种退化。这种物种的变更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出现生物链的中断,影响水利生态工程的实施。

1.2土地资源受到影响

土地资源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用处很多,比如在临时搭建时就会用到,而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搬运、堆放的现象,产生巨大的土灰、飞尘,这种现象得不到规制,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另外,在挖掘、开采土地资源时,许多工程队都没有提前进行测量和分析,直接进行挖掘工作,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

1.3噪音问题严重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免不了出现挖掘、爆破活动,这些活动能制造出巨大的噪音,影响人们的听力环境,另外这些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烟尘,混进空气中,给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1.4空气质量受到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当中,需要大量的水泥和石灰做建设材料,而水泥和石灰都比较容易挥发,直接传播在空气里,造成空气粉尘。粉尘在进入人们的鼻腔后,会对人体内的重要器官造成损害,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2、关于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建议

水利生态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影响着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因此一定要重视水利生态工程的建设工作。所谓水利生态工程就是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维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对传统的水利工程认识也有了改变,虽然传统的水利工程也能解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却会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现在的生态水利工程才是被大家所提倡的,因为该工程不仅可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发展需求,还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的影响,从长远考虑,生态水利工程更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正视当前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最终目标。

2.1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我国当前对环境的监管有相应的环境检测标准,在平时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监测人员应当做好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丝毫不放过任何监测漏洞,对不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进行补救,如果难以补救的就视作不合格工程,绝对不能投入使用。另外,严把质量关,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考察,保证水利工程的基本性能能够充分实现,避免将质量不过关的工程投放市场,造成严重后果。对环境检测要做到认真、仔细,应当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从施工到完工做好每一环节的环境监测工作。检测机构应当配备专门的检测器材和工具,将检测结果制成表格方便分析,在分析检测结果阶段,要统筹分析、全面考虑,找到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建设单位,促使他们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提高环境保护力度。

2.2重视循环利用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的发展困境,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生长速度得不到有效控制,我国人口总数目前已经超过了13万。虽然我国是疆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但面对这样一个数字资源还是出现紧缺,要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是一个亟待实现的目标。而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也会消耗很多的资源,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因此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对于水资源在施工中运用频繁,应当制定一个科学的节水和用水计划,拒绝浪费。还有一些施工材料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减少不充分利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垃圾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3减少人为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多的要好几年才能建成,这就需要更过的人力资源。而人力在施工中会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对这些生活垃圾不加以规制就造成很多施工地点垃圾成堆的现象,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应当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管理计划,严格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为生态工程的落实不断努力。

2.4合理布置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的布置影响着周围的生态环境,要重视对现场的管理,营造一个整齐有序的施工现场。但是实践中,许多建设单位只一味地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和规范,造成很多施工现场各种施工用料随处乱堆,前文已经述及像石灰、水泥这种建设材料有很大的挥发性,会发到空气中会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这样乱堆乱放,只会加速施工材料对环境的污染速度。因此,要严格规制乱堆乱放的现象,减少施工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3、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工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一改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迈向现代水利工程,而现代水利工程就是生态水利工程,就是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在运用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充分保证工程质量,并且实现工程对环境的零破坏是生态水利工程的最终发展目标。因此,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促进和监督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因素,并降低施工现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社会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在提升。反过来生态环境的提高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全面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朋松.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科学与财富,2013,(8):56-57.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5

[论文摘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和认识所在城市中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设施;途径

1概述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系统中,城市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水排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从而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水系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一旦水系统得到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就会造成地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文章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探讨,提出必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问题综合与多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充分利用当地专家,邀请长期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各方代表,进行一次全面的问题总结和相关目标的确定。

2.1问题综合――政策

德尔菲法政策德尔菲法是传统德尔菲法的衍生物,通过一个7~15名成员的德尔菲专家意见组来完成。政策德尔菲法是一个多次反复、互动的过程,专家意见组会聚到一块,相互交流;它在规划的初期对明确问题及确立初步目标时尤为有效,结果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讨或讨论提供前期准备。德尔菲法途径已成为研究城市和环境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次规划中的政策德尔菲意见组由15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规划、园林、水利、土地、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等部门,分别代表专业规划人员、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及公众利益代表,得出的问题和目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问题归纳与多目标确定

根据对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两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安全及其具备的结构功能,给人类及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便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人类的配合与保护,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各个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3常规的、单一目标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其评价

从某市已有的教训看,以上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按通常方式、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环境治理、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途径和相应的工程来单一地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同时,引起其它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3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1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系统,能够全面、综合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务功能。其中,生活服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中氧气、植物、动物、场地、绿化、环境美化等等,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维护,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并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2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

在系统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和策略。

3.2.1宏观区域战略

(1)宏观目标: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能获得可持续的自然服务。(2)景观战略:建立“黄河绿色廊道-中心城区湿地系统-滨海生态保护带“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网络中,使其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

3.2.2中观城区战略

(1)中观目标:维护自然系统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区域ei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城区景观网络,公平地、通畅地传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2)景观战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区湿地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再利用规划提出3个小循环系统,包括两个淡水循环系统和一个盐碱水循环系统。将淡水循环系统与盐碱水循环系统分离,淡水河道在台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盐碱水的影响。利用风能为水循环提供动力。(3)景观战略之二:建立与湿地系统相结合的游憩网络游憩网络由斑块、结点和廊道3种元素组成。①斑块系统包括10个大型生态斑块,利用现状水体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积大,生态及休闲价值高。②结点系统分级配置,包括13个城市级结点和21个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城市级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大的乱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生态休闲价值;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为其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生态服务。

3.2.3微观战略

(1)微观目标通过设计实现并维护城市和区域生态基础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在场地尺度上,让人体验ei的生态服务。(2)景观设计导则分别提出各类斑块、结点和廊道的规划设计导则。a.斑块和结点设计导则以湿地斑块为例,导则要求:自然堤岸;湿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种植耐盐碱及净化污染物的植被;湿地平浅,湿地边缘种植挺水植物,等等。b.竖向处理方式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当地人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盐碱的土地处理技术,如台田,在微观尺度上有效地解决了种植、排碱、防涝等问题。被更加昂贵的城市绿化方式所替代。

4综合途径的多目标评价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实现单一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从多方面综合性的将环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对某地区的实践总结出,该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战略的提出,发挥了其具有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有针对性的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在生态问题解决中,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相关的管理及战略来辅助其问题的及解决,为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单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反之,利用生态基础途径系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所在,能够充分解决环境问题,利于环境保护。ei的提出,不仅仅针对单一形式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预示着其它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解决,由于水资源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于土地的改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这就需要ei的辅助,通过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城市艺术设计;城市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某地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2]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1,(5),47-50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8

自古及今,堤防建设一直是人们进行防洪以及利用水资源的主要方式,但是在传统的堤防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过分关注堤防建设的使用功效,很少去考虑河流生态系统自身的要求,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常常导致严重的河流生态问题,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建国以来,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堤防建设中的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认真分析堤防建设中的存在的生态问题,依据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堤防建设的涵义及原则

1.生态堤防建设的涵义

生态堤防建设是指恢复河流堤岸的自然面貌或者打造具有生态循环能力的河流堤岸。在生态堤防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河流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水域以及植被面积,改善河流生物的生态环境,尽最大可能恢复河流的原生状态。

2.生态堤防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1)打造具有正常生态功能的河流通道堤防的重要作用就是疏通水流、滞洪补枯以及调节水量。在丰水期,水流不但可以在堤防的限制作用下被疏通,而且还可以渗透到堤防内部进行储存,从而降低洪灾的发生;在枯水期,渗透进地方内部的水流就会反渗到河流之中或者被蒸发,再形成雨水降落,从而降低旱灾的发生。在传统的堤防建设过程中,经常使用石块或者混凝土保护河岸,这样就阻隔了河流生态系统内部水分流动的通道,从而导致水流生态不平衡现象的出现。因此,要想进行生态堤防建设,必须努力打造具有正常生态功能的河流通道。

(2)打造具有自净能力的生态堤防自我净化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能力,通过自我净化不但可以确保生态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而且还可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平衡和稳定。为了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大力加强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提高生态堤防的过滤作用,从而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净化水质,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良心循环。

(3)打造具有自然生态的堤防景观河流堤防是水生生物的生长地,在河流堤防上生长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在这里生长、发育和繁殖,构成了具有典型的生物与环境特征的堤防景观。在堤防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必须尽最大可能使用天然材料,努力改善水体和土地的生态状况,为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打造具有自然生态的堤防景观。

二、堤防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

在传统的堤防建设过程中,为了过分追求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人们的目光过多关注堤防疏通水流、泄洪排水的功能,根本没有注意生态问题,这样就导致了河流功能弱化,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等问题的出现。目前,地方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则的堤防体型与岸坡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堤防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常常过分追求堤防的保护作用,因此,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使堤防的保护面积最大化,在堤线的布置上通常紧贴岸坡的坡顶,堤防的体型以及岸坡也被设计和建设成整齐的直立面或者斜面,河床、浅滩也常常被整理得相对平整,这样就使得整个河道体型非常规则,以往的自然状况不再存在,这样就使得许多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给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2.规则的河道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堤防建设过程中,为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建设人员常常将将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将堤线按照单一的平直状态设置,这样就使得河道的整体状况逐渐变成一道直线,从而使原来弯曲分叉不规则的河道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直线型,这样就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状况,改变了河道内水流状况以及生物的生长环境,给整个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3.堤防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在整个堤防建设过程中,各种建设材料以及建设工具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沟渠的开挖、整理、施工,料场的进料、加工与出料,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在堤防建设施工结束后,各种建设废料、建筑垃圾,因建筑而铺设的道路都很难恢复到堤防建设钱的状态,堤防工程的岸坡不能及时进行防护处理,从而引发岸坡的因冲刷而失去稳定性。因堤防建设而拆除的残存的石渣等废物不能及时清理干净,经常会被雨水冲刷进河道,从而造成河道淤积,影响水流的畅通。堤防建设结束后,建设人员常常不进行环境修复就匆匆撤离,这样就会导致建设现场水土暴露,沟壑纵横,遍地碎石残渣,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4.护岸措施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传统的护岸措施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混凝土、干砌石或者浆砌石进行岸坡的保护,这样的处理方法常常导致整个岸坡被全部硬化。从生态系统上来讲,护岸是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内各生物链进行沟通和流动的通道,是生物和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通道。可是,被硬化的岸坡使得植物无法生长,动物无法觅食、栖息、求偶、、产卵,并最终迁徙他处,这样就会给整个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堤防建设中生态问题的应对措施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堤防建设中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想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倡导生态建设理念,将生态建设理念融入到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后期处理的整个堤防建设过程中。

1.大力倡导生态建设理念

在堤防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倡导生态建设理念,坚持“自然节约、循环利用”以及“天人合一”的原则思想,将环境因素纳入到整个建设过程中,努力创建“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堤防。

2.努力打造符合河道特点的堤线和堤型

在布置堤线时,要认真分析整个河道的生态状况,尽最大可能保留其自然分布的状况,即原来是直线的保持其直线状态,原来是蜿蜒状的保持其蜿蜒状。保证河道的堤防走向符合河道的生态分布,切不可为了追求美观、实用改变河道的走向,甚至采取“截弯取直”的方法,这样就会破坏河道的原始生态环境。在堤防建设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保留、恢复河道中的弯道、浅滩或者湿地。为了确保行洪时有足够的断面以及维持堤身的稳定,确保堤身与岸坡的自然状态与制备不被破坏,建设人员要尽最大可能设计出是堤线远离岸坡坡顶的建设方案,并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进行建设。在堤型的选择过程中,建设人员必须认真分析河流的整体状况,认真研究其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周边环境,恰当设计建设方案。在堤型的选择过程中,除了坚持安全原则以及工程建设质量外,还要认真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为生物正常的生长创造条件。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为了增大保护面积而让堤线过分靠近岸坡坡顶的建设方式,这样不但会导致河道天然形态的改变,而且还给岸坡的稳定性增加了安全隐患。在堤防建设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当地的建设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混凝土与石材等硬化材料,采用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土堤堤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给生物创造一个正常生长的空间。#p#分页标题#e#

3.认真处理岸坡防护中的生态问题

为了避免在岸坡防护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首先必须切实改变岸坡的防护方法,将岸坡的硬化处理改为软化处理或者软硬结合的处理办法,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岸坡硬化导致的生态问题。为此,在对岸坡进行防护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石与干砌石等各种硬化材料,避免河道的自然状态遭到破坏。其次,建设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造成岸坡土壤流失的最终原因是土壤抗侵蚀力降低的结果,为了避免坡岸因为土壤抗侵蚀力降低而出现水土流失,避免坡岸滑坡或者崩塌,建设人员除了认真分析上游坡岸侵蚀和下游坡岸沉积这两种侵蚀方式,避免坡岸因侵蚀和沉积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外,还要努力扩大岸坡上植被的种植面积并加强对植被的维护,通过岸坡上的植被降低侵蚀力或者增强土壤的抗侵蚀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岸坡的水土流失。再次,建设人员要认真保护岸坡坡脚旁的浅滩与深潭,维护河床地形地貌的多样化,为生物的多样化与生态平衡创造条件。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9

1.1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利国利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已经处在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环境建设和发展也成为了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生态水利的建设则能在解决相关水利问题的同时,还能维持住原有生态的发展,原生态的维持其实才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保障。因为只有环境才是子孙后代会一直居住的地方,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唯有保障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才是对未来人类发展的负责。生态水利建设将从各方面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例如农田灌溉问题、洪涝灾害问题等,这些都是落实到点地为人民谋福利求发展的实际操作。在解决了人民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后,促进了生产和发展,也让民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其中除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军事实力的提升、高科技的运用,环境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让人民吃饱穿暖这是基本要求,让人民生存愉悦才是最终目的,良好的环境建设不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好处,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还有助于心情的提升,减少人文矛盾。加快生态水利建设将更有助于原生态发展的实现和完善。

1.2促进人水和谐,建造原生态家园

中国版图跨越度大,水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问题,人与水之间的矛盾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古有大禹治水,前后耗费13年,更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名。堵不如疏,这是古人就已经意识到的问题,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人与水也是如此。生态水利建设的良好实施,将能有效解决人水之间的矛盾,让曾经的水患能够为人所用,达到人水和谐。对水的良好引导即是疏,疏水其实就是一种人水和谐的体现。对洪灾一味地进行堵,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更大的灾难。大自然的力量是人类难以想象的,海啸地震龙卷风哪一种都不是人类所能抗衡的。有效地对水流进行疏理和分流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应的水患问题,并且引流的水还可以帮助灌溉农田等,一举两得,这就是将矛盾通过特有的方式合理运用从而带来益处,这也是人水和谐的最终目的。

2引入低冲击技术,建立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2.1低冲击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建设良好的水循环系统

低冲击开发技术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技术,通过许多城市的实例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屋顶及宽平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地进行一个暴雨的储水,再通过土壤和植被进行初步过滤对水质进行净化,最终流入到污水处理厂时所要净化的杂质也相对减少很多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好处就在于对于暴雨等水源首先进行一定的收集,有效减少水流量的瞬间排放,再将收集的水源通过土壤和植被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对绿色植被、农田等进行一个良好的灌溉,促进生长,还能减少因水流量过大而冲走的泥沙,缓解水土流失。最后通过这一系列的处理过后的水源能拥有更良好的水质,进入处理厂稍加净化就能够再次进入到循环使用,有效地缓解了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压力和居民生活的用水压力。良好有效、处理迅速的水循环系统将会为生产工作和居民生活都带来极大的便利。

2.2水循环系统的合理运转将促进城市环境建设

水循环系统的合理有效运转是一个城市能够进行良好发展的基础条件。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才能够更好地支持人民日常生活和植被生存的需求。城市绿化是关系到环境发展以及人民居住环境舒适率的问题。绿色植被的生长需要足够的水源进行灌溉,那么水循环系统的良好运用率将更迅速达到这样的效果。以低冲击开发技术对于暴雨的控制为例,其中的储水和净化水质就有效地解决了绿化灌溉的问题。对于水资源的迅速循环利用可以加大绿化面积,对水源灌溉进行良好的支持。城市绿化就是一个城市环境建设的最根本体现。在高楼林立的当前社会,已不再是楼房建得高、工厂建得多就能说明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提高了,生产技术只是其中一个基本体现和要求。良好的绿化环境更有助于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度,人民满意的城市才是真正的好城市,生产发展也一定要建立在人民需求的基础之上。

3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根本思想

3.1生态水利建设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居住

在工业革命之后,全球都在进行着生产技术的革新,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就意味着走在未来时代的最前沿。但实际上人类的工业发展至今,对于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一种几乎不可挽回的地步,全球变暖、海啸地震的频繁发生都预示着人类当前的生存环境已经岌岌可危。因而许多西方国家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注重生态化建设,而生态水利建设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的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西方国家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因此,促进生态建设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而加快水利建设能更好地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枢纽的作用,环境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根本,良好的环境建设才是真正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3.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和谐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一个从根本上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良好有效地进行了生产建设和技术研发的最终思想。可持续性就是循环利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了环节,加快了使用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维护了环境的建设。而生态水利建设就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洪灾中,将暴雨进行收集灌溉,减少水流排量和水土流失,才能促进植被和农田的生长。这就是一种将现有矛盾通过特定方法合理运用最终将矛盾得以解决,甚至还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这样的方式增强了水系统的体系建立,加快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完美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人水和谐才能更有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原生态环境。

4结语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环境;失衡;原因;解决;生态伦理 

 

人类是地球上生物发展和进化的最高产物,是食物链条中最高的一环。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活动、生存方式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使得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产动力规模的扩大,科学技术、工程技术手段的发展,创造了大量自然界自身不能自我分解、自我消化的物品,使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发生了矛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失衡问题。本文试图从生态伦理的视角重新审察环境问题,寻找解决环境失衡的生态化的方法。 

 

一、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失衡问题 

环境失衡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的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动物与植被之间以及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平衡关系的被打破,造成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被破坏。环境失衡问题实质上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被破坏,因此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

2.生态伦理新思维的基本原则 

生态伦理新思维是建立在后现代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思维方式,是立足于人类与其它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的生存状态的思想方法。 

生态伦理新思维的基本原则是多元思考和和谐共存。多元思考是指从植物、其它动物、人类以及三者共同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四个纬度思考问题,打破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单一思维。 

3.实现生态伦理的途径和方法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具体实施: 

第一,转变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旧思想,树立生态伦理新观念。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痛定思痛后,我们要树立生态伦理新观念,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的地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控制企业环境指标。解决生态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要做好产业引导,把产业发展引导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从根本上转变资源依赖上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加大生态效益型产业比重,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第三,加强政府的环境立法和保护环境的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审计制度,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力度,做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资源开发“三同时”制度。 

第四,加强规划,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平衡。国家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建设,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对有利于生态保护的长期投资项目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中央政府主要负责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天然林、天然草地的保护与恢复和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投入;各级政府应增加生态环境的投入;积极引入社会各方投资,逐步建立流域补偿、资源开发补、遗传资源惠益共享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五,提高民众的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把环境保护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加强对民众的引导,一方面要使生态观念根植于民众,使全民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以生态眼光、生态要求来指导各项工作。我们应根据生态文化的要求,重新认识主体性的内涵,建构生态主体论,发挥主体协调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作用,使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新世纪生态危机的警钟时时在耳边响起,共同生存于这个蓝色星球,无论国家元首还是普通百姓,都是地球村的公民,都有义务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