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33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1

【关键词】煤田勘探;高分辨地震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煤矿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煤矿企业煤矿生产开采等多项工作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国大多数煤田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在煤田地区进行各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近年来煤矿企业纷纷开始进行煤矿勘探工作。当然要达到煤田勘探的最终目的,还有赖于功能性较强的高分辨地震技术。

一、煤田地区构造概述

本文所选取的煤田地区构造的整体走势为:地层走向总体呈北西分布、部分倾向于北东方向,地层倾斜角二维区与三维区分别在15°、20°左右。其中该煤田断裂构造主要以正断层为主,与断层区相邻的三维控制区内部分布主要以南北向正断层为主,煤田中的其他地区分布则主要是以北西向正断层为主。该煤田总体面积为38.26km2,断层在10m以上的有76条。其中北西向的断层有10条、南向北的断层有12条、二维区的断层有23条、三维区则有11条,南北向断层14条、北西向断层6条。

二、我国煤田勘探工作常用的勘探方法及勘探现状分析

1.煤田勘探工作常用的勘探方法

对于一些构造细小、老窑巷道、采空区及陷落柱等地区常采用地震勘探的方法;对于煤田工作面以及与其相邻的水文地质、老窑地区、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地区、火烧区、含水陷落柱及采空区主要采用健地面电磁法进行勘察;而矿井全方位电磁法主要应用于勘测巷道顶底板含水层的深度、煤矿回采工作面顶底板富水区所在区域、掘进工作面超前看勘测等。这三种勘探方式是我国企业在以往勘探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但是这三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没有解决煤田勘探中的问题。无法满足煤矿企业对煤矿生产的高效与安全要求。高分辨地震技术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在煤田勘探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确保煤田勘探工作良好开展的关键技术。

2.煤田勘探工作现状分析

地震是制约煤矿企业在煤田地区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因素,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威胁矿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基于地震这一危害力,煤矿企业不仅要全面开展煤田勘探工作,同时还要重点进行煤田地震勘探工作。就目前我国煤矿地区对煤田地震勘探工作的实施现状而言,煤田勘探工作还存在一定弊端,例如矿井工作面布置不合理、煤田中部分矿井遇到地质构造变化时,矿井及巷道突然被水淹没等情况,安全效益较低。由此可见,在煤田勘探工作中全面提高煤田勘探以及生产矿井地质勘探的详细数据及精度迫在眉睫。

三、高分辨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分析

1.地震勘探数据的频率决定地震采集观测系统技术的应用

依据煤田地震勘探原理来看,煤田地震勘探所得数据的频率能够决定地震纵向与横向分辨率的大小,菲涅耳带直径能够确定地震勘探偏移前的横向分辨率,而其厚度则可以决定地震勘探偏移前的纵向分辨率。由此可见煤田地震勘探数据对地震纵横向分辨率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相关总结得知,煤田地震勘探数据的频率越高,那么地震纵横向的分辨率也会相应增高,反之则低。不仅如此,煤田地震勘探数据频率高低还影响着煤田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选择以及接收处理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应用。

2.准确认识煤田中各种形态的采空区

高分辨地震技术与以往煤田勘探技术相比,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在煤田勘探工作中正确应用高分辨地震技术能够及时快速的识别以及解释煤田中层间距在2m以上的断层,同时还能够识别出长度大于20m的陷落柱,通过这些识别数据对煤田中各种形态的采空区有一个较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3.能够大量接收地震波场的有效信号

在煤田勘探中应用高分辨地震技术,并利用单个数字检波器加以辅助,能够大量接收地震波场的有效信号,通过信号的方式获取煤田地区丰富的原始资料信息,大大保证了煤田原始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高分辨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识别煤层多种地质状况的有效手段。

4.高分辨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本文所选取的该地区勘探程度偏低,可以钻探并看见煤点的地区较少,要想快速对该地区的地震构造及地质实际状况做出准确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地质复杂的煤田地区勘探中,合理利用高分辨地震技术,能够快速获取煤田地区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期煤田地区其他项目的有效开展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依据。据勘察资料可知,该地区第四系煤层相对较薄,对第三煤层的影响较小;侏罗系煤层的厚度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变化,且速度影响力较小,二维煤层产状则相对比较缓慢等等,这些信息资料都可以利用高分辨地震技术得到,由此可见高分辨地震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所获取的地震勘探资料的精确度。另外,根据利用高分辨地震技术所获取的地震资料能够对钻探孔进行科学定位,有效确定钻孔的深度,避免了钻孔错位或者在钻探过程中遇见障碍物等问题,对煤田储量圈定提供了精确度较高的资料基础,避免了煤田勘探及其他项目施工中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提高了煤田地震勘探工作效率,对煤矿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分辨地震技术是继地面电磁勘探法、矿井全方位电磁勘探法之后的一种地震勘探创新技术,其能够有效识别和解释断层在2m以上的断层,符合煤田勘探的多种要求,可以快速为煤矿企业获取第一手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并且能够确保煤田地震勘探资料的质量与精度,具有良好的地质勘探效果,是煤矿企业在煤田生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勘探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宏,王松杰,赵长征,王宝贵.用高分辨地震勘探确定煤田构造复杂区的构造特征及断裂构造发育规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0,11(37).169-171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地质勘探;石油;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a

1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依赖于现代能源物质支持,近年来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随着石油开发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作为最基础的能源物质,石油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石油产业的发展,相应的也会使得我国地质勘探技术在石油开采行业取得更大的技术进步。但依照当前的技术发展现状,以及越来越少的石油储量,石油企业想要生产更加优质的石油铲平提高油气产能,就必须以现实的发展状况作为基础,对勘探技术进行创新。

2技术创新

石油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支持,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于开采技术要求也逐步的提升,这就要求技术不断的创新。尤其在作为开采前提条件的地质勘探技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勘探精度,为钻井以及开采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基础。

2.1钻井技术方面

石油开采前必须对开采区域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工作所耗费的成本费用将会占到石油钻井成本开支的一半以上。因此,如何降低钻井成本,地质勘探成本投入成为了关键。而降低钻井成本则是降低石油开发总成本的关键,因此钻井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前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技术研发核心内容。传统的钻井技术是欠平衡钻井技术,它起源于加拿大,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减轻对地层的损坏,通过使用该种技术使得钻井速度更快,并且钻井的过程中卡钻、遗漏现象发生几率明显降低,对于开采枯竭油层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该种技术的劣势也十分明显:由于技术操作相对复杂,因此需要各类设备作为支持,在使用技术时设备的仿佛以及技术的安全性相对较差,还需要进一步得以完善。目前较为先进的石油勘探技术中,相对较为先进的技术主要有:多分支井钻井技术、深井钻井技术、超深井钻井技术、可视化钻井技术、三维钻井技术、特殊工艺钻井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分枝钻井技术,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建设、开发油气藏的过程中。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极大的提升了钻井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钻井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石油产业买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2.2物探技术方面

物探是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物探能有效了解石油开发区域地层的结构特点。常用的物探方式主要为地震勘探技术,依照技术特点不同,其技术又分为三维地震技术以及反射地震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震勘探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在地震勘探中逐步的引入了计算机技术,高频分辨地震技术由此出现,随着出现的还包括四维地震监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以及油藏地震描述等先进的勘探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石油勘探技术的成功率更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发展迅速。

现代社会对石油业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而石油行业的发展则需要更高水平的地质勘探技术作为基础,因而地质勘探技术创新成为了石油业刻不容缓的内容。在数据的采集、解释、处理以及设备制造等内容中地质勘探技术飞速发展。而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的勘探技术不断涌现,目前投入使用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经验技术以及油藏检测描述和三维地震技术等。还有一些正在研发的技术,一旦能够投入使用将会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桥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实时进行油藏的检测以及石油生产的监测,或对油井的钻探实施可视化监控,从而更好的评估油田地质状况,更好的为石油的开采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2.3测井技术方面

随着计算机水平及电子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技术也在逐步的应用到石油勘探工作中,主要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测井工作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数据解释方面,使得测井技术由数据型转变为成像型,利用成像型测井技术,测量数据的传输速度变得更加快捷,在每次下井测量时还可以将多个下井仪器组合在一起,以便扩大井眼覆盖范围,提高探测深度及采样率。

近些年,一些测井创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核磁共振技术、快速平台技术、套管技术、随钻技术等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其较高的测量精度及速度受到广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工作者的青睐。快速平台测井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测井时间的缩短,也降低了测井工作中的故障率,为测井工作节约了很多时间。随钻测井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尺寸小、成本低、可靠度高、组合随意,渐渐地发展到了阵列化成像方向,这也使得测量数据的可靠度更高。

3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还有很多其他创新,如:利用计算机进行仿真模拟,以提高勘探质量;采用可膨胀套管技术,以降低勘探成本;多维发展,以提高石油综合勘探水平;加强新方法的研究,以提高石油勘探的时效性等等。近些年,全球的资源日渐枯竭,而能源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如今,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的意义显得颇为明显。创新研究,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科技的引入,这对于石油地质勘探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油气产量的提高、国家能源安全的保护、经济社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石油行业想要稳步发展,面对逐步增大的石油资源需求量,石油生产企业必须以有限的资源对经济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在这一前提下就需要石油生产行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推动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另外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当进行积极的鼓励,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保证油气产量,令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地震勘探;陷落柱;问题;认识。

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陷落柱是在煤层开采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安全威胁之一,由于陷落柱是岩溶形成的,因此陷落柱往往和水的关系密切,而水是煤矿生产的一大危害。地震勘探中解释陷落柱也就成为很重要的一项地质任务。在三维地震勘探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陷落柱,但是地震勘探解释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漏解释或者解释错误的现象,本文从实际生产中的实例来分析不同的陷落柱在地震数据体上的不同反映,从而对陷落柱的解释起到指导作用。

1、陷落柱的形成及特征

陷落柱主要是由于煤层下伏的灰岩中的岩溶发育,随着岩溶发育的程度不断加强最终形成溶洞,上方的岩层受重力影响而垮塌填充到溶洞中而形成。陷落柱在华北、华东和西北等地的煤矿中普遍存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也经常遇到陷落柱,有的陷落柱给煤矿开采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有的直接造成了淹井的灾害性事故。陷落柱在井下揭露来看其内部岩性及其杂乱,有的能够有层状结构但是倾角与围岩也有较大差距。依据陷落柱的形态分可以分为:圆锥状、桶状、斜歪状、不规则状陷落柱(见图1、图2),在平面上大部分陷落柱呈现椭圆状或不规则状形态。

图1不同形状的陷落柱示意图

图2地震勘探实见的不同形态陷落柱

2、陷落柱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由于陷落柱内往往有一些杂乱无章的不同种类的填充物,比如泥土、角砾岩、水,地震波在这些填充物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正常围岩中的传播速度有差异,往往是地震波在填充物中的传播速度要低于在正常围岩中的传播速度,这样就会在陷落柱的顶端或周围产生波阻抗,从而在地震勘探中会产生一些异于正常地层产生的地震波,因此在时间剖面上陷落柱的反映会有一些特殊的现象,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

2.1地震波同相轴缺失或紊乱

由于塌陷后陷落柱内被杂乱无章的砾石或者粘土所充填,陷落柱内的煤层被破坏,从而形成杂乱的地震波。这种形态和波形是陷落柱的典型特征,也是在地震勘探解释中比较容易辨认的特征(见图3)。

图3陷落柱中地震波同相轴缺失和紊乱现象

2.2地震波下陷

陷落柱内由于下方的灰岩溶蚀,造成上方的煤层和围岩塌陷,但是有的地区其塌陷的幅度较小,塌陷过程中煤层或围岩并没有发生非常严重的破坏,因此会在陷落柱内有比较完整的煤层存在从而形成煤层反射波,但是会形成凹陷的同相轴,有的同相轴并未断开,这种陷落柱的判断主要由其上下的辅助波和煤层的反射波共同确定陷落柱,这也是煤炭勘探中常遇到但是比较容易漏解释的,在山西部分地区这种现象比较常见(见图4)。

图4陷落柱内地震波同相轴凹陷现象

2.3地震波“戴帽子现象”

由于陷落柱内填充物的速度往往比其围岩低,因此在陷落柱上方围岩和下方填充物之间存在较强的波阻抗,也就会产生一小段非常强的同相轴,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戴帽子”现象(见图5)。这种特征也是判断陷落柱的一种特殊现象,在解释中应该重视。

图5陷落柱内产生的“戴帽子”现象

2.4特殊波发育

有些陷落柱其边缘周围断裂清晰,在地震勘探过程中在边棱处会形成散射或绕射,其中绕射波是边棱处最容易产生的,地震勘探中虽然经过归位处理但是有些波也不能完全归位准确,完全收敛的。因此一些特殊波的产生也是判断陷落柱的标志(见图6)。

图6陷落柱边缘绕射波发育特征

3、资料解释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总结了陷落柱在地震勘探资料中的具体显示以及认识的方法,但是不同地区陷落柱的发育情况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地震资料解释中要总结勘探区内构造的特征,依据整体特征进行判断解释,比如山西就有很多同相轴不断但是有凹陷的陷落柱。另外有些小的陷落柱很容易被忽视或被解释为小断层,这也是地震勘探多解性的属性导致的必然结果,最好在叠加数据体和偏移数据体上综合判断特殊波的发育情况进行解释。

4、结论

本文以实际生产中的实例说明了煤田地震勘探中的陷落柱的形成及形态分类,进而阐述了如何在资料解释过程中认识陷落柱,提出了在地震勘探解释陷落柱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地震勘探解释和煤矿开采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杰烈主编.地震资料采集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3]尹成明,王财富,马寅生等.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地球物理特征及解释[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869-1876.

[4]马晓东,黄薇漪,卢占武.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其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925-1934.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4

【关键词】滩浅海国外勘探技术现状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油气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越来越引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有关中国近海的基本地质情况及油气勘探技术进展等一系列问题。在海洋油气勘探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型技术,这些都是改变我国石油困难的有效途径。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勘探技术正逐渐趋于成熟,同时也在积极向国外学习,立足渤海湾,加强北黄海、东海等其它海域的勘探开发,同时在不断提高勘探技术水平向深海进军,目前中海油海洋石油981平台已开始了作业,但毕竟我国深海勘探起步较晚,勘探水平较国外先进技术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强浅海的勘探开发力度,对确保我国油气产量的稳步增长仍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浅海勘探开发技术现状

我国浅海开发中海油因涉入较早,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近几年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中石油、中石化也陆续向海洋石油进军,旗下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及大港油田等在滩海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滩涂和浅海找油的方法技术和设备上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有条件向毗邻的海区推进,目前中国石油海洋钻井业务也在不断扩展与中海油共同参与到浅海的勘探开发中,在浅海勘探方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勘探经验都较成熟,作业理念和作业技术也是先进的。经济全球化国内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已逐步缩小。

中国近海从北到南分布有渤海湾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两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共10个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其中7个盆地内,石油集中在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盆地,气主要在莺歌海、东海盆地,琼东南盆地。截至2008年底,中国近海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为近55亿立方米,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4万亿立方米,其中,探明石油储量为30亿立方米,探明天然气储量为5600亿立方米。石油的技术可采储量约为7.73亿立方米,经济可采储量约7.2亿立方米:天然气技术可采储量约3300亿立方米,经济可采储量为2600亿立方米左右。目前,渤海湾成为近年我国石油储量增长最快的地区,随着我国石油勘探专家们对渤海湾盆地认识的加深,向其它海域发展及向其浅层的层位开拓成为达成共识。以下对三大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技术现状进行总结。

中石油浅滩海勘探开发以大港油田为代表,大港油田位于渤海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石油l0.6×108t,天然气2085×108m3。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1.56×108t,其中南部滩海为1.47×108t,中部滩海为0.09×108t。其滩海、极浅海的勘探开发技术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目前主要技术应用,一体化数据平台下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即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三维相干数据体断层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三维岩石物性反演技术等)在大港滩海极浅海区应用后,取得了一定成效:利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和三维相干数据体断层解释技术搞清了滩海极浅海区构造带断裂结构特征,并落实了构造圈闭;三维岩石物性反演技术的应用为马东地区高产富集油气藏的发现提供了地质依据。

中石化则以以胜利油田为代表,胜利油田在渤海海域滩浅海勘探面积近4870km2,发现多套含油层系,已建成年产260万t的生产能力,从70年代起步,从第一座“胜利一号”钻井平台开始,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勘探开发在滩海、浅海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继发现了沿岸极浅海中已发现了埕北东、垦东、五号桩、长堤、青东等油田,在勘探技术方面针对黄河三角洲的地质构造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主要技术应用:

(1)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包括提高浅层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提高分辨率的激发技术、气泡效应压制技术、水中检波器二次定位技术等内容;

(2)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包括水中检波器二次定位校正、手工切除动校正拉伸、子波匹配技术、海底鸣震压制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等内容。同时针对滩海地区复杂的地理和地质条件,为加快油田开发步伐,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攻关研究并应用了早期油藏描述技术、开发方案优化技术、定向钻井技术、油层保护技术、防砂工艺技术、油气举升技术、地面及海工工程设计技术等适合胜利滩海、浅海油田高效开发的配套技术。

中海油开发主要以渤海石油为主,同时立足于我国浅海及深海的勘探开发,作为我国海洋石油的领跑者,中海油以科技创新为技术驱动,以高新技术为发展引擎,高技术研究显现和引领了创新成果,技术发展使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并在“渤海大油田勘探开发技术关键技术”项目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正因如此2010年中海油实现了油气当量5000万吨的目标,目前主要技术应用:

(1)油气可采资源评价与复杂勘探目标评价。通过石油地质、地球物理、井场作业、油藏工程等多专业进行复杂油气藏勘探联合攻关,开发出复杂构造带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技术;密集断裂带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差连通性储层预测技术;各向异性混合花岗岩储层预测技术;潜山裸眼产液剖面定量测试技术及零压差复合渗壁防砂综合降粘技术等6套新技术。渤海勘探获得了又一勘探新成果,发现、评价了全国最大的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为主的大型复合油气藏一锦州25-1南;盘活了旅大27-2、旅大32-2特稠油油田群,发现旅大10-1、旅大5-2与旅大4-2等油田;滚动勘探、评价了渤中南凹中浅层油气藏群。以上成果共获得了三级石油地质储量5.2亿立方米;

(2)海上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与天然气藏地震勘探技术;

(3)渤海稠油油田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技术,该项目针对渤海油田油藏特征、砾石充填防砂完井的特点以及采油工艺现状,开展了海上油田深部调剖技术和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4)可控三维轨迹钻井技术与高温高压气藏固井技术。该课题研制了旋转导向钻井工具、随钻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测井工具、钻井液正脉冲上传信息和负脉冲下传信息传输工具、随钻井下工程参数测量工具以及膨胀管座挂定位分支井钻完井工具。该项技术取得了井下翼肋位移控制方法与装置等五个方面的创新;

(5)海洋石油成像测井与钻井中途油气层测试技术通过仿真物理实验模型、有限元数值模拟、机械。液压系统的设计与制造、电子控制与数据采集、测试制度设计和资料解释模型研究,研制了一套适合于渤海地质条件的地层综合测试仪和配套数据处理解释系统(FCt)。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仪器的测压、取样等主要功能基本实现。

(6)简易平台结构与“三一”模式开发边际油田技术(即一座简易平台+一条海底管道+一条海底电缆);

(7)浮式生产储运系统(FpSo)与水下生产技术。中国海油与国内其他单位在FpSo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主要技术上的创新,使我国FpSo总体技术已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我国海上油气田的主流技术;

(8)液化天然气(LnG)引进与工业利用技术;

(9)海洋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技术。

这些高新技术有利的推进了我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工作,但这只是一个起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任重道远。

3国外勘探技术现状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地石油开发的延续,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188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数米深的海域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海洋石油工业序幕。20世纪30~40年代的海洋油气勘探首先集中在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等地区;20世纪50~60年代油气勘探则在波斯湾、里海等海区初具规模;20世纪70年代是海洋油气勘探最为活跃的时期,成果最显著的地区是北海含油气区,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油气田,其中有许多都属于大型油气田,如格罗宁根气田。目前在海洋进行油气勘探的国家越来越多,海洋钻井遍布世界各个海区。

3.1国外勘探技术发展及现状

3.1.1海上地震技术

为研究天然地震发生及形成机理,从1845年mallet以“人工地震”测量地震速度实验开始,先后经历人类制造了记录地震发生期地壳运动的地震记录仪。反射地震波的基本理论,共深度点叠加技术;野外数字采集系统;计算机技术。二维地震技术发展成熟。20世纪60年代末三维技术开始应用,到今天四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技术开始迅速发展。

3.1.2海上电磁勘探技术

海上电磁勘探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近年来,海洋电磁法在仪器制造、处理解释技术和实际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标志性进步。特别是随着第二代海洋mt技术和可控源em(CSem)在地中海、墨西哥湾、北大西洋和西非等一些地区开展了勘探应用,技术进一步走向成熟。磁力测量主要是精确的测定地下岩石中磁化强度不同所引起的局部地磁异常。除了上面提到的磁力方法外,在海上应用的还有海洋电磁法。目前有包括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和斯伦贝谢公司在内的多家石油公司都开发出了自己的海上电磁技术。以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为例2002年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成立electromagneticGeoServices(emGS)子公司,专门从事海洋电磁法的商业化。海上电磁法主要的工作作方法是:在目标油藏上的海床上布置一列电磁接收器;利用强大电磁源发出的低频电磁波,穿透潜在的地层;利用能量波在遇到油气层或其他的高阻抗地层时,将反射回地表的这一特性进行勘探。经改进后的第二代电磁勘探设备在大于500in(深水)和小于500iti(浅水)的海域都可被应用。试验证明只要电磁勘探的结果拥有其他地质数据的支持,就可获得勘探成果,带来可观的效益。

3.1.3海上化学勘探技术

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60―70年代海水中烃浓度检测活动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几乎每一家较大的美国石油公司都进行了海水中烃浓度的检测。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底沉积物取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测区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大陆边缘的近海区域。

3.1.4海洋勘探钻井

地球物理勘探法,只是间接地推测地下储油构造。为了证实储油构造中是否存在油气,还需要在物探已查明的有希望的储油构造上,用钻机钻穿地层,直接了解地下情况。钻探是寻找油气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直接最可靠的办法。海上的钻探比陆上复杂,要求在布置探井井位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成果,深入地分析区域地质构造及油气聚集规律,选择最有利地区、最有利构造,确定必需的井数,最大限度地提高钻探效率,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在钻井方式上,海上钻井一般采取钻大位移井和多分支井。

国外勘探开发技术,发展迅速,也为我国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4结论

通过国内外浅海石油勘探技术现状的对比分析我国在加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方面还有如下几个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开发渤海湾的同时应加大其他海域的勘探开发力度,开拓新层系、新领域。新层系既包括现有勘探日的层的立体拓展。又包括古、中生代地层;新领域包括现有勘探地区的隐蔽油气藏、低孔低渗领域和高温高压领域以及勘探的新区。

在勘探技术方面我们应及时查找不足,积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理念,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应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在开发滩、浅海的同时,深水勘探开发将是我国石油战略的中长期目标。

再有,三大石油公司应加强合作,深度交流,共同为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做出贡献。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水平,才能实现我国油气产量的稳步增长,满足国民经济需要。

参考文献

[1]朱伟林.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机遇和挑战[J].海相油气地质,2010(1):15-1

[2]庞维奇.油气田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5-100

[3]李廷辉,王津,等.大港南部滩海区的勘探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11):40增刊

[4]吕公河,邸志新,等.滩海浅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12)6-43

[5]孙志峰.胜利滩浅海地区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J].油气勘探,2005

[6]乔卫杰,等.国外海洋油气勘探方法浅述[J].资源与产业.2009(2):11-1

作者简介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5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采区地质;勘探方法;勘探

0引言

伴随现代化煤炭机械化开采技术不断提升,井下生产对采区内地质状况掌握程度的要求也不断增强,进而使得对先进勘探技术的需求也越发高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作为现阶段井下地质构造勘探的主要技术方法,对于探明采区内地质构造情况及煤层赋存状况等有积极作用,是实现井下生产安全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成为众多煤矿地质勘探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1]。

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概述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应用型技术,集合了物理、计算机、数学等诸多学科,对于实现井下地质情况的高精度探明作用显著,是现阶段矿山生产中最关键的核心勘探技术之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源于早期二维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和数据解读三大内容。a)野外数据采集包含地质测量、钻眼装药、检波器埋置、电缆布设等多道工序;b)室内数据处理是指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传输至专用计算机中,依照具体需求选定程序运行计算,并最终产生地震剖面图或三维数据图等;c)资料解读是指将经由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转变成具体地震成果的过程,通过对波动理论及测井、钻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采区内地质构造、地层特征等内容加以阐述并绘制相应成果图[2-3]。

2工程事例应用

2.1矿井概述

青山矿地层隶属华北地层,通过钻探揭露的矿区地层由上自下分别是第四系、第三系、石千峰组、石盒子组、二叠纪山西组、太原组、石炭纪本溪组、奥陶纪老虎山组。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与石炭系,其中石炭系煤层发育不健全,不具备可采性,故不作为勘探对象;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共含有6个煤组,首采煤层为石盒子组8#煤层。此外从构造上分析,青山矿主体构造形态为断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介于25°~35°之间,断层发育较为完善,不仅有众多零星分布的中小断层,还有许多大型断层,整体为中等复杂构造。

2.2地震地质条件

a)地表地震条件。青山煤矿属于全隐蔽性矿井,新生代松散层厚度为300m~400m。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局部呈现东高西低。矿井北一采区内有地表河流经过,河面宽度50m~100m,河岸东侧密集分布有大量村庄;南二、南四采区地表条件相交北一采区地表条件良好,不存在河流[4];b)浅层地震条件。青山矿潜水面比较稳定,厚度一般介于3m~6m,潜水面之下以粉砂和粘土互层为主,具备良好的地震勘探作业条件;河流两岸激发层多为淤泥,选用12m井深可获取优良的地震记录数据;c)深层地震条件。青山矿所在地区隶属华北型晚古生代含煤盆地,二叠系煤层沉积稳定,沿煤层分层明显,有较大的波阻抗差,能够轻易获得煤层反射波。依据钻探结果与人工分析,深部地层反射波发育良好,存在多组反射波,其中对应8#煤层反射波连续性强、波形稳定,表明深层地震地质条件优良。

3地层勘探方法与成果

3.1施工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野外作业选用标准三维观测系统,在北一和南二采区一共布置25束地震勘探线、130条测波线和260条炮线,施工中以束为单位进行。每束探测线与上一束探测线有3条接收线重合,此外每束探测线还有8条48道的测线,测线间距40m、道距10m,选用单边依次放炮法。需注意的是,当线束遭遇河流或村庄时,则应换用针对性的特殊观测系统施工[5]。

3.2地震资料处理

依照青山矿地质条件及地震勘探目的,在处理三维地震数据时,应对主要施工环节采取多次反复测试,以保障选出最适当的处理工艺流程,以便能够得到最科学、合理的处理参数。在实际测量中,三个采区的地震资料记录质量均十分优秀,不仅分辨率和信噪比高,且反射波波组丰富,层层理清晰,具备连续性好、能量强等优点。不过受探测地区地表障碍物偏多的影响,数据采集时使用了针对性的特殊观测系统,导致部分地段存在较严重的丢道现象,致使有效波连续性降低,数据处理难度加大。针对这一情况,可在数据处理时使用全排列线性动校正法处理剖面,以便从噪音中提取出有效信号,从而验证几何定义的正确性,实现防范野外数据采集排列位置错误等情况。对于大炮检距现象,可通过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法进行弥补,实现对地震波的时间补偿和能量补偿,避免大炮检距消耗有效波能量。对于覆盖次数不平均的问题,可通过保持三维振幅叠加的方法,消除覆盖次数不平均引起的叠加到能量差异。针对有河流经过的地段,数据信噪比偏低的问题,可通过野外静校正、二次剩余静校正和三次速度分析、三次静校正等方法予以解决。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3.3地震资料解释

采用水平切片解释与垂直剖面解释相结合、机器解释与人工解释相结合、地震规律验证与地震资料解释相结合的手段,通过研究过去二维地震资料和最新钻探资料,对反射波所对应的地质层位加以判定。针对不同三维垂直剖面的对比解释则借助反射波多波组与强相位对比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依据井下构造的复杂性,针对性地选取部分主干剖面,依据由纵到横、由剖到平、由稀到密、由平面到空间的原则开展多次繁复解释研究。在水平切片上,同相轴的强度体现了反射波的强度;同相轴宽度则同地层倾斜度及地震波频率存在联系。通过理论研究显示,水平切片对小断层有一定的放大效果,小断层分辨率往往是同水平垂直剖面的5倍以上。借由研究水平切片,能够对断层组合的合理与否进行判定,并分析出小断层的具体发展规律。人机交互系统可实现随时调用所有地震三维数据,以便灵活地展示地层垂直剖面、水平切片一级立体图,并借助三维立体图掌握断层和构造空间演化规律。此外,人机交互系统还能够通过放大功能,方便人们了解构造的细节变化,以便人们自空间的角度实现对构造的全面解释,进而判定已有构造解释方案的合理性。断层解释一直是三维地震勘探的核心目标之一,其精度高低主要决定于断点组合及断点解释的正确性。一般而言,多通过地震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的分叉合并、错断、扭曲等实现判断断点,并通过水平时间切片对断点解释的正确性加以论证。

3.4地震勘探成果分析

此次三维地震勘探借由严密的野外数据采集、数据深度处理、详实的解释等,获得了下述几点成果:a)探明青山矿采区地层结构特征、构造变化特征、基岩起伏状态等;b)准确掌握8#煤层底板起伏状况、埋深、露头位置等;c)在各采区内8#煤层中落差大于5m的断层共计89条,其中修订原勘探报告断层30条,新发现断层59条;d)探采表明三维地震勘探断层的准确率在75%以上,其中落差高于20m的勘探准确率达85%以上,落差介于5m~10m之间的断层勘探准确率为66%,落差小于5m的勘探准确率为52%。

4结语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效探查了青山矿采区的地质情况,为后续掘进施工及生产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可靠且有益的指导。实践结果充分证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简单、便捷、可靠、高效的地质勘探技术,不仅针对性强且勘探结果准确、可靠,对煤矿生产安全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乾.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吕梁矿区的应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

[2]冉志杰,杨歧焱,翟星,等.浅层地震勘探在地下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13(2):56-60.

[3]李延申,关英斌,李晓琴,等.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单侯井田中的应用[J].煤炭与化工,2013(7):50-53.

[4]李文良,于政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补充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矿山工程,2010(2):39-41.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煤炭预查;物探;黑山煤田

1.地质概况

黑山煤田位于塔里木—华北地块、祁连褶皱系、贺兰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主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主体为一轴线北西西向向斜,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20km。该向斜由轴部向两翼依次出露三叠、二叠和石炭系。区内覆盖第四系,局部冲沟或山坡有基岩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前人对该含煤向斜两翼出露石炭系及煤系埋藏较浅的区域做过详细的研究,并在露头区周边分布有开采矿井,但对于向斜轴部煤层埋深较深的区域还未做过详细的勘查工作,对于煤层埋藏深度、赋存形态和分布范围知之甚少。

2.勘查方法

根据对该区地质背景及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推测认为向斜区内有煤系的存在,结合预查找煤阶段工作方法和勘查程度的要求,确定使用二维地震勘探结合少量钻探的工作方法,对黑山煤田进行预查工作。

3.数据采集

3.1测网的布置

地震主测线垂直构造及地层走向,以控制勘查区构造形态,布设联络测线与主测线垂直,按4km线距布设二维地震主测线,按9000m线距布设二维地震联络线,形成4km×9km测网以便于反射波的追踪对比。

3.2采集施工因素

根据试验确定采用激发孔深3m~15m,药量3km~5km,144或161道接收,偏移距10m,中间激发,法国产408UL数字地震仪。

4.数据处理

资料处理是地震勘探工作的三大主要环节之一,其成果是资料解释工作的基础。根据勘查区实际地震地质条件,处理中始终以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为中心,以静校正为重点,分试处理、批处理、改善处理三步进行,处理流程见图1。

5.资料解释

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作中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其关键在于把处理得到的二维地震时间剖面中所蕴藏的地质信息更多、更准确地提取出来,正确地利用各种物性参数与二维地震时间剖面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地质解释。解释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依靠钻探、测井数据标定地震层位,层位标定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正确解释地质构造,而且关系到对地层的正确描述,从而实现精确的地震地质解释。本区二维地震时间剖面解释工作是在工作站上利用解释系统完成的,利用工作站交互地震地质资料解释系统,在处理后的二维地震时间剖面上进行人机交互解释,能更准确地识别地层、构造,使解释结果可以更符合实际地质规律。

5.1地震地质层位的确定

反射波地质层位的标定,采用常用的人工合成记录技术,其方法是利用钻孔所揭露的地下地质层位和测井资料(声波时差、自然伽玛或密度测井曲线)制作人工合成记录(见图2),再与过孔时间剖面进行对比,标定出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组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见图3)。经钻孔揭示,本区含煤层数较多,根据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的特征,对新生界底界面、1-3煤和4-1煤底界面进行了标定。通过标定确定了反射波组对应的地质层位为:tQ+n波为新生界底界面所对应的反射波,t1-3波为1-3煤所对应的反射波,t4-1波为4-1煤所对应的反射波,如图3所示。

5.2褶曲解释

在数据处理时,时间剖面均已校正到统一基准面上,因此,同相轴的起伏形态基本上反映了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在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的隆起即是背斜,凹陷即为向斜(如图4所示)。

5.3断层解释

落差较大的断层在时间剖面上一般表现为同相轴的错断、终止,反射波组间距发生突变,同相轴的形状和产状发生变化,反射层次丰富时表现为纵向上多个反射波的错断;落差较小的断层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的扭曲、分叉、产状突变、能量变弱。时间剖面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射波组(层位)同时错断时,可确定断层倾向(见图5)。本区时间剖面上由浅至深出现了较多的反射波组,识别这一系列反射波组上依次出现的断点,不仅提高了断点解释的可靠程度,而且给断层面产状以及落差变化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6.速度分析

利用邻区内已知钻孔揭露的地层层位深度及井旁地震道各层的t0时间,反算求出速度值,并结合区内的叠加速度,然后将离散的速度值由计算机拟合平滑而形成反射波平均速度,其平均速度范围3600m/s~4050m/s,作为时深转换的参数。

7.成果

通过预查阶段二维地震勘探工作,结合钻探揭露地质资料解释,得到如下成果:(1)初步查明了勘查区内基本的构造轮廓,勘查区地层总体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走向、两翼不对称的复式向斜构造,南翼较陡,北翼发育一平缓的次级背斜;(2)区内发育走向近南北及近东西的断层纵横交错,且落差多超过百米,对地形起伏形态及整体构造产生一定影响;(3)初步查明了区内可采煤层赋存形态和埋藏深度,南北部煤层出露或为第四系覆盖,向斜轴部煤层埋深大于2500m,受断层的切割影响煤层埋深在局部受到一定的影响;(4)对煤层隐伏露头位置、煤层赋存范围也有了初步的控制,可采煤层层位比较稳定,且全区发育,基本奠定了黑山煤田发现的基础。

作者:赵玥李营平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2.内蒙古自治区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曹代勇,陈江峰,杜振川,等.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27-152.

[2]傅良魁.电法勘探教程[m].地质出版社,1983.

[3]富寒冰,刘凤荣,王.地震技术在亮中煤田勘探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7,26(8):110-111.

[4]惠俊刚,郎玉泉,唐汉平,等.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深部煤层勘探中的应用[C]//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7:102-104.

[5]焦荣昌.根据重力异常和地震方法结果确定层密度[J].石油物探,1990(2):49-55.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煤炭预查;物探;黑山煤田

1.地质概况

黑山煤田位于塔里木―华北地块、祁连褶皱系、贺兰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主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主体为一轴线北西西向向斜,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20km。该向斜由轴部向两翼依次出露三叠、二叠和石炭系。区内覆盖第四系,局部冲沟或山坡有基岩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四系。

前人对该含煤向斜两翼出露石炭系及煤系埋藏较浅的区域做过详细的研究,并在露头区周边分布有开采矿井,但对于向斜轴部煤层埋深较深的区域还未做过详细的勘查工作,对于煤层埋藏深度、赋存形态和分布范围知之甚少。

2.勘查方法

根据对该区地质背景及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推测认为向斜区内有煤系的存在,结合预查找煤阶段工作方法和勘查程度的要求,确定使用二维地震勘探结合少量钻探的工作方法,对黑山煤田进行预查工作。

3.数据采集

3.1测网的布置

地震主测线垂直构造及地层走向,以控制勘查区构造形态,布设联络测线与主测线垂直,按4km线距布设二维地震主测线,按9000m线距布设二维地震联络线,形成4km×9km测网以便于反射波的追踪对比。

3.2采集施工因素

根据试验确定采用激发孔深3m~15m,药量3km~5km,144或161道接收,偏移距10m,中间激发,法国a408UL数字地震仪。

4.数据处理

资料处理是地震勘探工作的三大主要环节之一,其成果是资料解释工作的基础。根据勘查区实际地震地质条件,处理中始终以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为中心,以静校正为重点,分试处理、批处理、改善处理三步进行,处理流程见图1

5.资料解释

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作中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其关键在于把处理得到的二维地震时间剖面中所蕴藏的地质信息更多、更准确地提取出来,正确地利用各种物性参数与二维地震时间剖面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地质解释。解释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依靠钻探、测井数据标定地震层位,层位标定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正确解释地质构造,而且关系到对地层的正确描述,从而实现精确的地震地质解释。本区二维地震时间剖面解释工作是在工作站上利用解释系统完成的,利用工作站交互地震地质资料解释系统,在处理后的二维地震时间剖面上进行人机交互解释,能更准确地识别地层、构造,使解释结果可以更符合实际地质规律。

5.1地震地质层位的确定

反射波地质层位的标定,采用常用的人工合成记录技术,其方法是利用钻孔所揭露的地下地质层位和测井资料(声波时差、自然伽玛或密度测井曲线)制作人工合成记录(见图2),再与过孔时间剖面进行对比,标定出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组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见图3)。

经钻孔揭示,本区含煤层数较多,根据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的特征,对新生界底界面、1-3煤和4-1煤底界面进行了标定。

通过标定确定了反射波组对应的地质层位为:tQ+n波为新生界底界面所对应的反射波,t1-3波为1-3煤所对应的反射波,t4-1波为4-1煤所对应的反射波,如图3所示。

5.2褶曲解释

在数据处理时,时间剖面均已校正到统一基准面上,因此,同相轴的起伏形态基本上反映了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在时间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的隆起即是背斜,凹陷即为向斜(如图4所示)。

5.3断层解释

落差较大的断层在时间剖面上一般表现为同相轴的错断、终止,反射波组间距发生突变,同相轴的形状和产状发生变化,反射层次丰富时表现为纵向上多个反射波的错断;落差较小的断层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的扭曲、分叉、产状突变、能量变弱。时间剖面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射波组(层位)同时错断时,可确定断层倾向(见图5)。本区时间剖面上由浅至深出现了较多的反射波组,识别这一系列反射波组上依次出现的断点,不仅提高了断点解释的可靠程度,而且给断层面产状以及落差变化的确定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6.速度分析

利用邻区内已知钻孔揭露的地层层位深度及井旁地震道各层的t0时间,反算求出速度值,并结合区内的叠加速度,然后将离散的速度值由计算机拟合平滑而形成反射波平均速度,其平均速度范围3600m/s~4050m/s,作为时深转换的参数。

7.成果

通过预查阶段二维地震勘探工作,结合钻探揭露地质资料解释,得到如下成果:

(1)初步查明了勘查区内基本的构造轮廓,勘查区地层总体构造格架为一近东西走向、两翼不对称的复式向斜构造,南翼较陡,北翼发育一平缓的次级背斜;(2)区内发育走向近南北及近东西的断层纵横交错,且落差多超过百米,对地形起伏形态及整体构造产生一定影响;(3)初步查明了区内可采煤层赋存形态和埋藏深度,南北部煤层出露或为第四系覆盖,向斜轴部煤层埋深大于2500m,受断层的切割影响煤层埋深在局部受到一定的影响;(4)对煤层隐伏露头位置、煤层赋存范围也有了初步的控制,可采煤层层位比较稳定,且全区发育,基本奠定了黑山煤田发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代勇,陈江峰,杜振川,等.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27-152.

[2]傅良魁.电法勘探教程[m].地质出版社,1983.

[3]富寒冰,刘凤荣,王.地震技术在亮中煤田勘探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7,26(8):110-111.

[4]惠俊刚,郎玉泉,唐汉平,等.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深部煤层勘探中的应用[C]//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07:102-104.

[5]焦荣昌.根据重力异常和地震方法结果确定层密度[J].石油物探,1990(2):49-55.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8

[关键词]新时期;地质勘查;基本原则;勘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U44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77-01

一、有关地质勘查技术的原则

1.1合理布局

由于中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非常广泛。所以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及人文特点等,应结合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多方面的规划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从而引导商业性的地质勘查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有序地开展并得到迅速的发展。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1年4月1日发表的《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可以得知近三年内中国的矿产地质勘查的重点工作布局如下:

1.2统筹调整

为了地质勘查的工作进行能够在基础性作用上更大程度的发挥,统筹和部署工作也必须提前完成。中国向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式,要将公益类型的一部分地质调查工作与商业性质的一部分的地质勘查工作进行结合。同时,也要把矿产的勘查工作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统筹中央与各个分散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对于规划区所开展的地质勘查工作,也要进行统筹。并且在基于国内地质勘查事业的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宽对外的前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率先完成地质勘查工作的统筹规划。

1.3重点拓宽

立足于中国的优越的矿产条件,要分清主次,加强对一些重点矿区地质的勘查工作。格外要引起注意的是矿产种类以及重点的成矿区域所开展的勘查工作,要从深度和高度全方位地调高地质勘查的水平,以此来迎合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实力,立足眼前,积极拓展,展望未来。

1.4科学创新

立足于我国“科技兴地”战略,注重创新基地建设,从而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发展勘查技术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把地质区位优势变为科技创新优势。地质部门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巧妙转化资源和地域,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为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不断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将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5完善体制

要更好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不仅仅在中央上,更要在地方政府所负责的工作上进行完成,俩者还要注意互相配合,互相协调。要能够调动每一个地区,各个部分的参与性,造就积极竞争的局面,从而形成一种多渠道投入的地质勘查新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让财政资金的流动在对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中起引导作用,也能作为其他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拉动力。

1.6扩大合作

要采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模式,即一个国内市场,一个国外市场;一个国内资源,一个国外资源。针对国内资源,要充分挖掘其潜力。要进一步促进国内资源的对外开放,积极地与国外的企业进行合作。而针对国外市场,则要加大对一些国外的企业的合作,要积极地“走出去”并“引进来”,促进双方的交流,取长补短,一次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以及勘探技术的进步。

二、地质勘查技术创新方法

2.1地震勘探

基本原理为在地表进行人工激发地震波,由于地下介质在弹性和密度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会对接收到的地震波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预测推断出出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其基本操作为:工作人员在地面通过一些探测仪器向地下发送地震波,由于岩层有分界面,而在这些特殊的分界面上,地震波将会法上一定的物理反应,即反射和折射,这时,在地面便可以通过仪器接收到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再通过对这些反馈信息的分析测量研究,从而对地下的状况对行预测和推断。

2.2重力勘探

所谓重力异常,就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而导致地球上不同位置的重力矢量G与正常的重力矢量G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此时,便可以通过重力矢量之差推断出这些特殊的地质体在地球上的位置,预测出其形状,从而大致推测所勘查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在用于区域的地质调查及矿产搜查和勘探的各个阶段都可应用重力勘探o所以要根据实际地质状况进行不同的勘探方案设计。要注意的是,重力勘探有一定使用条件,应用重力勘探的条件是s被探测的地质体与围岩的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别;被探测的地质体有足够大的体积和有利的埋藏条件;干扰水平低。

2.3磁法勘探

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者其他地质状况在磁性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由于地磁场的理论分布是有变化的,而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是有区别的,便把这种区别称地磁异常。它主要是由地壳内磁性不同的岩石受地磁场磁化而产生的一种附加的磁场。磁法勘查就是通过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等的分布规律的勘探方法。

2.4电法勘探

此类方法主要是通过所测区域的岩石或者是矿石等地质体所具备的一些物理特性,例如导电性、导磁性等类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测量。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包括电化学厂的一些分布规律和在时间上的一些特性所进行的观测和研究,从而寻找类型各异的有用矿床和研究地质的构造以及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2.5采用GpS感应系统

这项新型技术在勘探行业被广泛使用,且主要地质勘测方面。其拥有一功能强大的特别系统,把所有得到的信息进行汇集整理,GpS作为全球定位系统,能高效并且精确地测量出所测矿物资源在地下的分布状况,甚至可以辨识地质中的矿物组成成分与构成,是现代科技技术的新结晶,正被广泛采用中。

2.6遥感地质

遥感是“遥感技术”的简称。是利用各种各样探测的仪器,从较远的距离进行探查、测量或侦察地球上、大气中甚至是其他的星球上的各种事物和变化情况,这种与目标不直接接触而获取有关目标的、信息的技术方法称遥感。而地质遥感技术这项技术是对现代遥感技术的一种应用,通过遥感技术得到空中获得的地质信息,也就是对地质层体对于电磁波,电磁辐射所作出的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国进行地质勘查,要遵循合理布局、统筹规划、重点拓宽、科学创新、完善体制、扩大合作等原则,而地质勘查的方法则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法、遥感地质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在地质勘查方法,更要遵循原则,创新方法,以促进地质勘查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联荣,郭峰利.新形势下浅析当前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19.

[2]罗顿.刍议地质矿产勘查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1(7):85.

[3]朱国昌.关于我国矿产地质勘查技术与方法的探究[J].科学与财富,2012(10):121.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9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质结构地层界面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96-1

0引言

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性质就是借助专业的仪器,对人工激发而引起的地震反射波以及反射波传播的时间、振幅以及波形等信息给以详实的检测和精确的记录,并对地下矿藏位置等具体信息进行确定。专门负责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和地质构造三大项的判断和分析工作,英文名叫seismicprospecting。抛开这些不算,除了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上,另外在固体资源、地质找矿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钻探前的勘测上也之主要采取措施手段。

1地震勘探的过程

1.1采集地震数据

为了适应地震勘探的各种不同要求,中间放炮排列和末端放炮排列在检波器组之间的排列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将多个检测器布置到地震测线等间距上来获取地震波信号,是野外作业中主要实施形式。检波器组(每个)与改组位于中心上的单个检波器是等效的。且最后得到的一道地震波形记录,是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将检波器组接收到的信号“过滤”而来的。也就是专业术语中所提的“记录道”。

一维、二维、三维是地震勘探工作中的三个主要勘探分类。所谓的一维勘探即是观测某个点的地下情况时,对井中各个不同深度的各个位置,由深至浅地投放检波器。每改变一次深度的时候,此时就要在进口放一炮,而炮点直接传到检波器的时间,刚好就是对地震波的信息记录情况。专业上就称这种只在一口井中观测的方法,叫做地震一维勘探。在一定规则的遵循下,沿着一条直线将多个检波器和炮点排列起来。然后再根据测线来打井、放炮以及最后的信息接收。

这是观测一条线下面的地下情况的二维勘探。专门负责以剖面图形式对每条测线垂直下放地层变化情况进行详实的反映。

对一块面积下面的地下情况进行勘探的工作,叫做三维勘探(针对不同的地质和不同的目的,其采用的探勘方法也各不相同)。直白的说就是根据最后得到的一组立体数据体,进而给出地层的立体图像。

1.2处理地震数据

地震原始资料在野外观测所得后,进行整合处理就是勘探工作上所称的数据处理任务。通过对地震数据以剖面图或者是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后加以分析解释,最后得出地下岩层的产状和构造关系的确定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找出有利的含油地区,同时还能与测井、钻井资料的综合下对储集层给予进一步的描述和精确的解释,以便于对油水分界的划定。

因为要提高信噪比、分辨率以及空间归位的准确性,所以在削弱排除一切外界可能带来的干扰时。数据处理的环节起到了很到的作用。

1.3解释地震资料

在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上,地震构造、地层以及烃类是主要三个组成部分。

地震构造解释在对剖面上出现的各种波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包括反射标准层层位的确定等一些列工作,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辅助资料。不仅能对世界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加以解释,甚至包括反射地震标准层也能以结构图的形式构制出来。地震地层解释在对区域性地层研究和局部构造的岩性岩相变化分析时,其采用料以时间剖面为主。同时划分地震层也是对地震层的一种最基本的解释。

在分析含油气有利地区的烃类指标时,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是地震烃类解释最常利用的方法。在对钻井资料和测井资料的综合运用中模拟解释以及标定分析。另外,为了烃类指示性质的深入识别,还会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进行分析。

2地震勘探的勘探方法

2.1反射法

反射法主要是对反射波的利用将波形记录下来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引申来说,就是在遇到不同介质岩层界面时的传播过程中,地震波的能量被一份为二;除了将透过界面继续传播下去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则被反射。

为了得出具备清晰反映地下界面形态的地震资料,多次覆盖技术上通常是反射法观测采用最多的。当地下每个点观测一次时,为单次覆盖;对每个点进行多次观测,然后得到多张地震记录,最后叠加起来,被称作多次覆盖。

在反映地下地层的反射的同时,这种多次覆盖法技术可起到有效的加强作用。所以从更深的视角看分析,于单层次覆盖技术而言,多次覆盖技术不仅提高勘探效果,而且还产生了质的飞跃。

因为自然界纵波和横波的普遍存在因素,所以在地震勘探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反射法特有的纵波和横波两种检测方法来进行勘探工作。除了在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形式上有所不同外,纵波和横波的都是由人工激发出来的地震波。当然,在接收器上,纵波和横波都是各自具备的。

2.2折射波法

在炸药爆炸后地震波被激发得波及于四面八方时,一部分反射波会因为遇到地层分界面而往地面外回返,还会有一部分反射波将透过分界面且沿着该分界面于下面地层中传播。这种被回返于地面上的地震波叫做折射波。地层的情况就是根据接收到的折射波的分析得来的,亦是折射法地震勘探。

另外针对地震波的这种沿分界面传播情况来看,并不排除某一特定条件下也会往地面回返的可性发生。通常这种回返的震波被称作折射波。而折射法则就是通过这些折射波来对地层情况加以分析。一旦上面覆盖层的波速小于地层的地震速度,那么二者之间便会有一个折射面形成。

2.3地震测井

作为直接测定地震波速的方法――地震测井,倘若井口附近是震源的位点,测量井深和时间差变成了检波器沉放于钻孔中的主要完成任务,并计算出地层的平均速度和每一深度区间的层速度。

3结语

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上,地震勘探因其较高的勘探精度已被视为最主要的一种勘探方法。不仅能够对油气构造形态、埋藏深度以及岩石性质上的勘测工作上给以清晰确定信息数据。同时其手段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如今就连煤炭、金属矿以及岩盐矿的勘察上都被广泛的引用。

参考文献

[1]熊章强.地震勘探[J].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9):3~7.

[2]邓勇,李添才,朱江梅等.南海西部海域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中地震处理技术新进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17~20.

地震勘探行业现状篇10

1.1钻探工程

煤田普查与勘探工作中,钻探工程是极其重要的勘探技术手段在勘探阶段应用尤其普遍。钻探普查在老矿区的深部和表土覆盖很厚的平原地区是勘探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地球物理勘探确定的和经过地质预测推定的含煤区都必须依靠钻探去圈定,揭露和验证。

1.2坑探工程

坑探工程包括探井、探槽、窑、巷的调查清理。坑探工程研究表土覆盖的含煤地层,进行煤质研究与煤层取样,了解煤层的产状要素以及地质构造等,在半暴露区及暴露区都是不可缺少的。少数资源缺乏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及煤层变化又特别复杂的地区,为了保证建井及生产,将施工分为勘探井、生产巷道,边探测边开采。坑探工程一般都在地质填图前施工,便于进行地表地质研究与观察提高地质图的研究程度和测绘精度。

1.3遥感地质调查

遥感地质是研究地质科学的一种新兴手段,应用在遥感技术在地质中。遥感地质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就是像片的判读。图像摆脱了过去那种繁琐劳动实现了编录的现代化资料传导、处理、解释、成图均自动化进行。实践证明可见光和多光谱卫星象片的判读航空像片在找矿标志、动态分析、地质构造、地质填图的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②较少受交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效率高等优点能快速完成地质调查和火山、地震区、高山和海洋的调查;

③获得无记录和感知的地质信息;

④比较全面的取得地质资料,扩展地质观察的连续性,点、线间的观察也很详细,克服地面视域阻隔和其它干扰;

⑤地下和地表一定深度的地质矿产情况能客观、准确、形象地得到了解。国际常用的遥感技术有:红外遥感、电视遥感、雷达遥感、多光谱遥感、全息摄影遥感、激光遥感、摄影遥感等。

1.4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

经过计算机的数字处理技术利用数字方式记录质量的地震信号,获得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效果。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1985年至今在地震补充勘探实践中和地质综合勘探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形成的高分辨率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实现了从模拟地震勘探到数字地震勘探的变革,数字处理获得高分辨率震勘探效果并以数字方式记录高质量的地震信号,包括在数据采集上采用准确点位(检波点、炮点)、合适的井深、两高(高频低截滤波、高频检波器)及四小(小组合基距、小采样间隔、小药量和小道距);数据处理上强调精确的偏移和叠加、子波长度压缩及噪声衰减,最终获得宽带的高频信号、高信噪比,使得小型煤田构造异常凸显。高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人们处理地震勘探数据的增多在待开发井田的业主和煤矿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逐渐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广泛应用,地震补充勘探可以查出规模较小的褶皱、异常体及断层,使设计部门能够及时调整井筒位置和生产能力、改变开拓方案,优化并修改设计,修改采区设计,调整矿井边界,修改巷道位置等,如摄氏度、工作位置及走向。这些成果避免了地质资料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且保证了高效高产矿井的高质量高速建成。一场全国性的采区地震和地震补充勘探已经兴起,目前,该项技术被许多地方煤矿业和亏损煤矿及煤矿企业承认和采用,得到广泛承认。近年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提出和发展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探测小构造的程度。都是因为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和用户要求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海量的地震勘探数据可以进行处理。二维转向三维的趋势已经不容置疑,一些待开发井田的业主或煤矿开始要求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工作,那些条件较好却较旱的矿区也大受益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增大卞频波来探测更小的断居、提高分辨率解释地震勘探成果、研究总结勘探方法、完善山区地震勘探方法、进一步拓宽和发展三维勘探技术,为煤炭生产用户服务。三维地震勘探由于技术成熟度低、成本高、工作量大等因素,通过推广约束反演的使用、模型技术的广泛使用、山区三维地震问题的解决、深度或代替时间域、体积解释技术、现场实时处理的应用、多道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开发、横纵波联合勘探的推进等一系列方法得以逐步发展完善,进一步提高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

1.5丰富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多样化

选用综合勘探技术是河南省煤矿勘探的发展方向,因为在平缓平原和低山丘陵区等地区,为了提供实效又经济的综合勘探方法,首先需要了解勘探区的基本形态和构造进行地面物探,再选择合理的钻探深度进行布孔。综合勘探技术使地质勘探技术多样化的目的在于提供详细的、实用的构造图和应力场资料来提高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为煤田地质设计、施工和开采提供最佳的开采方法和施工方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信息化,是由于建设信息技术神经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大容量存储和并行分布式处理方式的高新技术,现已在煤田地质勘探中推广应用。将此推广人机对话方式分析、处理、解释用和显示大量的地质勘探数据到煤田地质勘探数据处理过程中,选择相关参数作预处理并提高勘探精度。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