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00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1

自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以来,很多国家兴起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潮。生态畜牧业(ecologicalanimalHusbandry)是指运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和物质再生原理,将畜牧业与生态经济进行有机结合,以资源高效转化、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畜牧业发展方式[1]。生态畜牧业是迄今为止畜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鉴于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态畜牧业展开了相关研究。在国外,Landbau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中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的管理,提出在发展生态畜牧业中要提高动物福利,从而实现畜牧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化生产[2]。wilhelms详细阐述了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特点。Schumacher利用Biolandassociation的有关数据,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态畜牧业与原始畜牧业生产的差别[3]。国内学者对生态畜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理论探讨[4-6]。2)各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7-10]。3)生态畜牧业的相关领域研究[11-13]。综合而言,目前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多见于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牧业经营者的认知、态度、动机、行为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更为少见。文中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项目为平台,对甘肃省部分农牧区的576个牧户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甘肃省是我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以甘肃省为例分析农牧区牧户(文中的“牧户”指广义的畜牧养殖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理论框架1.1模型选择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是辅助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可将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户主个人特征(a),二是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状况(B),三是外部影响因素(C)。计量分析模型可以表示为:pj=f(aj+Bj+Cj)+Εεj(1)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是否认知,f(•)为函数,εj为随机误差项,代表无法观察到的其他影响因素。文中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解释变量也大多为虚拟变量或非连续变量,因此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的形式为:式中:pj代表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n为待估计系数,xnj为解释变量。1.2变量说明及假设文中基于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牧户行为,归纳出影响牧户对生态畜牧业认知的潜在因素[14](表1)。并提出如下假定:1)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户主个体特征影响,如户主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讲,年龄较小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户主认知程度更高。2)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家庭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影响,如饲养规模、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产品商品化比例、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情况。一般来讲,饲养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畜牧良种使用率较高、畜产品商品化比例较高、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比较合理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3)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当地生态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和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一般来讲,在政府技术推广越大、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越强、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力度越大的地区,该区域内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高;当地生态情况对牧户认知的影响方向暂时无法确定。2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文中分析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甘肃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的部分实地调查资料。生态畜牧业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经济活动,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不同,主要分为牧区生态畜牧业、农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山区生态畜牧业四种类型[15-16]。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根据生态畜牧业的结构标准,结合甘肃省各地区实地情况,选取了甘肃省安定区、康乐县、宁县、肃南县、永昌县等五个县区为样本点。在调查过程中,共向经营畜牧业的牧户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问卷有效率达96%(表2)。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理发现(表3),生态脆弱地区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仅有36.27%的牧户对生态畜牧业有一定认识;被访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8.25岁,且一般从事畜牧业经营的时间较长;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介于小学和初中之间;牧户饲养规模不大,平均为9.35头左右;大部分牧户采用舍饲的方式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牧户能够经常使用优良畜种繁殖;样本牧户的畜牧业产品80%以上都用于销售;样本牧户畜牧业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左右;大部分牧户的畜禽排泄物经过简单发酵处理,主要用于种植业肥料;大部分样本区域的生态情况较差;大部分基层政府推广技术的频率介于偶尔和经常之间;政府对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测力度较弱;大部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力度一般。3模型估计过程及结果分析在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之前,应该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观察所选择的解释变量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合理,同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以观测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情况。3.1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在研究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中,首先以户主年龄为因变量,其他11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4)。然后依次以其他11个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多重共线性的衡量指标主要有tolerance和ViF。一般来说,tolerance在(0-1)之间取值,tolerance的值越大,代表变量之间的独立性越强;此外,当ViF<10时,便可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综合tolerance和ViF的指标值,文中认为12个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在统计意义上变量的选定比较合理。在牧户认知模型中,omnibus检验的卡方值为15.367,非常显著;HosmerandLemeshow检验的p值为大于0.05,也通过检验,模型拟合的较好。#p#分页标题#e#3.2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3.2.1估计结果利用SpSS16.0软件,选择enter方法对牧户认知模型进行Logistic回归。表5列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其中包括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wald值和显著水平。3.2.2结果分析表5列出了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其中"专业化程度"、"畜牧良种使用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生态畜牧业宣传情况"和"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牧户的专业化程度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牧户要不断地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地学习、积累专业化、科学化养殖相关知识,而生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随着牧户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被更多畜牧业养殖户所认知。(2)畜牧良种使用情况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生态畜牧业的核心是采用高新科学技术促进畜牧业资源循环、高效地转化。而培育优良畜禽品种,降低能源消耗,加快畜禽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换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伴随着牧户使用畜牧良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科学生产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3)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认知生态畜牧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伴随着政策导向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始终稳固其在农业中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并且因其附加值高、相对较短的生产周期、生产灵活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户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不断提高,如何科学、合理的发展畜牧生产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户重视。(4)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的技术推广情况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相关的技术推广力度越大,牧户认知生态畜牧业的概率也越高。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牧户获取生态畜牧业的信息渠道较窄,大部分牧户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又对发展生产畜牧业有着强烈的意愿。此时需要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宣传生态畜牧业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牧户由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过渡,同时为牧户提供持续优质的技术服务,这不但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更能够提高牧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热情。(5)政府对疫病与药物残留的监管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政府加强对畜禽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力度,能够增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在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和技术推广方面给予牧户较大的扶持,同时对牧户的生产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更能保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4结论与讨论文中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视角下牧户经济行为现状及影响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生态脆弱地区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进而将认知转化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畜牧业的宣传,增强广大农牧民生态畜牧业意识。生态畜牧业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畜牧业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平衡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目前。许多农牧民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还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牧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优势,自觉地投入到生态畜牧业的建设之中,形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2)加强生态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当前,现有的畜牧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具体如:加强优良畜禽品种的研发、推广力度;加快完善动物疫病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技术体系,推广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畜牧产业科技服务转变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109-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各行各业日新月异,新“四化”建设快速推进,我国农业由于人口多、底子差已成了“四化”建设的短板,而畜牧业作为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产业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与国外先进的畜牧业差距很大,作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最重要技术服务力量的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体系更是任重而道远。加快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体系改革,提升服务水平迫在眉睫。

1基层畜牧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体系的职能职责认识不足。

虽然在2006年国家对基层畜牧站进行了改革,明确了基层畜牧站的公益服务性质,使基层畜牧站彻底告别了原来靠收费服务维持运行的局面,有了稳定的队伍。但是,经过调查了解,许多基层畜牧人员对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体系的职能职责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上门服务的意识,工作还停留在单纯的防疫、检疫、诊疗服务等方面,忽视了技术指导服务才是基层畜牧科技服务最重要的工作。

二是工作思路不清。

许多基层畜牧站及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计划,对服务对象和工作服务内容未作合理分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服务对象不满意。

三是服务工作缺乏创新。

我国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分散养殖为主发展到规模养殖为主分散养殖为辅的阶段。这也给基层畜牧科技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一些基层畜牧人员仍然用原来的一些工作方法去服务规模养殖业主,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

四是基层畜牧人员知识更新慢。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畜牧人员自觉学习意识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二是上级主管部门安排专门学习的机会少,缺乏系统正规的知识更新学习。导致基层畜牧科技人员知识老化,新知识掌握严重不足,造成服务水平不高。

五是设施设备差。

现在的基层畜牧科技服务部门除了人员、办公桌和少量的电脑外,基本没有其它的设施设备,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技术服务,根本无法提供疾病辅助诊断、畜产品安全监测检查、饲料检测等技术服务项目。

2要改进基层畜牧科技服务状况需做到“三个转变一个提高”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做到养殖户所需就是我们工作所为。实现从管理中服务到服务中管理的转变。让广大养殖户真正感受到基层畜牧科技服务是他们发展畜牧生产的坚强后盾。

二是转变工作思路。思路就是出路,改变过去单一的“产前”服务方式,而走向“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因此,科技服务工作人员须全面加强对畜牧业主以丰富的科技服务内涵。另一方面,科技服务工作人员须时刻关注市场形势,准确了解市场的行情,从而依据市场走势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指导畜牧养殖业主引进现代畜牧业管理模式,积极发展附加值较高且科技含量较高的畜牧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是转变工作方法。为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应根据各养殖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科技服务,解决养殖户在发展生产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定期上门服务。另一方面,设立畜牧科技服务示范点,组织畜牧养殖户进行观摩学习。积极引导养殖户成了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技术、信息共享。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人员必须时刻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学习,掌握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才能为养殖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应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基层畜牧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以提高基层畜牧科技人员的整体水平。

现代畜牧业生产需要完善的畜牧科技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技术服务;而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体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的服务涉及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本文简要阐述了当前基层畜牧科技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旨在推动基层畜牧科技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提升,更好的服务畜牧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黄志龙,张建军,,等.加强地方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J].专论与综述.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3

一、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

2008年,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做出建设生态畜牧业的战略决策,海西州天峻县梅陇村是试点村之一。自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颜顺新视,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人股,实行股份制经营的“梅陇模式”。2010年,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由试点、示范转向全面推广,全州各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在推行“梅陇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生态畜牧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海西州为贯彻生态立州战略,将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作为一个建设目标和重要举措。2010年以来,全州在所辖5个市县各选择一个村开展以牲畜和草场八股方式组建股份制合作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截至2010年11月10日,5个示范村共有261户牧民加入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率达到79.8%:人股可利用草场116.55万亩,八股率70%;八股牲畜6.72万头(只),八股率66%。同时,在全州选择64个牧业村作为生态畜牧业建设启动村,组建了64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八社牧户达到3535户,人社率达到78.9%,并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牲畜和草场作价八股方案,为2011年完成牲畜和草场作价八股奠定了基础。

(一)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随着畜产品买方市场和畜牧业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由于规模过小,信息不灵,科技水平不高,其产品生产的数量、品种、质量很难适应大市场的变化,造成畜产品卖难、牧民增收难和畜牧业发展难。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而且能准确把握、捕捉市场信息,能综合大家的智慧,有效地解决牧民养什么、怎么养、卖给谁的困惑,从而带领牧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更加简单、方便地将牧民的生产与市场的最终需求对接起来。

(二)降低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首先,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使畜牧业生产形成专业区域,能有效地推动规模经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促进了畜产品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畜产品单位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其次,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方便、快捷、有效地推广科技良种,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再次,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购进生产资料,实行批量购进,杜绝了假冒伪劣,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销售产品,降低单个牧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而且还可以较好地避免在市场低谷期因牧民分散经营而导致的过度竞争。另外,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集体的力量、规模的优势,增强谈判地位,提高牧民的竞争意识。一方面,在市场发生波动时,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生产经营组织,能有效阻止加工和销售企业压级压价损害牧民利益。另一方面,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组织批量出售产品,能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同时一些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出资搞运销、屠宰、加工保鲜,内部有了分工,使牧民不仅能取得饲养环节中的利益,还能获得流通、加工环节中的利益,增加收入。更主要的是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介入流通、加工领域,让牧民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有利于进一步活跃牧区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

(三)有利于政府更有效地指导畜牧业生产。现行畜牧业管理体制僵化,政府与牧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牧民要适应畜牧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就要进一步进行组织创新,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畜牧业产品流通体制的创新,畜牧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推动各级政府领导方式的变革,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推动的被动局面。政府可以依靠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这样的“载体”,把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向、各种信息、新品种、新技术等有效地传递到千家万户,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把牧民联合起来,为政府调控和指导畜牧业及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和中介,政府可以通过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牧民生产经营,把政府的产业政策落到实处,使生产与市场需求得到有效衔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利用牧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指导畜牧业生产,比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指导更容易为牧民群众所接受。同时,牧民通过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和牧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政府,合作经济组织不仅为牧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也为政府与牧民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渠道。实践表明,大力支持和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其不断发展壮大,政府才能更好地指导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

(四)有利于保护牧民的利益,提高牧民收入。近几年海西州牧民收八增长缓慢,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返贫的现象,原因是草场有限,若要想增收就得增加牲畜,而增加牲畜,草场负担过重,就会导致退化,无法可持续发展。牧民想增收没有任何途径,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强烈地渴望能有一个真正为牧民服务的组织帮助他们。而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把单个分散的牧民组织起来,较好地保护牧民的利益,提高牧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牧民自己建立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合作组织中,实行分户生产,合作加工,牧民既是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加工、销售企业的主人,形成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从而保证畜产品附加值能够返还于牧民。(2)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除了为牧户提供加工、销售服务外,还可以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有利于聚集牧民手里的闲散资金甚至消费资金投入生产,这就有利于利用互助合作的力量扩大生产和抵御灾害,减低风险。(3)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对内是非营利性的,而且可以享受国家的某些优惠政

策,有利于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畜牧业比较效益。(4)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牧民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的独立经济法人,合作经济组织办加工、销售企业,一方面有利于吸收牧民手里的闲散资金,消化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另一方面,牧民由于是合作社的主人,更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防止“刮风”和产业猛烈扩张,从而降低成本,规避风险,而且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及时把牧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向有关方面反映,代表牧民争取自身利益,如财政、信贷投入政策向牧业和牧户倾斜等。

(五)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牧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牧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一部分经营能力较强、条件较好的牧民率先致富。但许多牧民或因经营能力差,或因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收入增长缓慢。不同地区、不同牧户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人多草地少、牧户经营规模狭小、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等情况,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牧民的共同富裕,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把牧民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从资金、技术、信息、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给予贫困的成员以帮助,带领他们更快地脱贫致富。合作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牧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牧民的就业门路和资源占有量,提高牧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从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二、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园分析

(一)缺乏高度的认识。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工作中没有将生态畜牧业台作经济组织摆上应有的位置。如有许多人仍对合作化运动记忆犹新,“谈合色变”,心有余悸,把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以往的“合作化”“大锅饭”混淆;有的认为,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很重要,但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担当这个重任持有疑虑:有的人对目前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认识上和理解上的误区,主要表现是“自发论”。认识上的原因,导致了领导上的无力,制约了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内部运行不健垒、不规范。由于认识模糊,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缺乏理论上的总结,对合作经济理论缺乏深入研究,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管理、组织等搞不清。一些地方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起名、运营、解散等方面比较随意,许多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规范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之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民主氛围不够,致使组织内部缺乏活力。

(三)会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一些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发起人和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较弱,缺乏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符合型人才。因此,造成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现代畜牧业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以及种、养、加工模式缺乏,从而导致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事事依赖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建立与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海西州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合作经济制度的构建需要必要的条件,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从目前来看,在海西州建立生态畜牧业台作经济组织还有一些制约因素,诸如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牧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低、民主意识浅、经营管理能力弱;畜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高: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高端畜产品开发滞后、品牌建设不强,牦牛、绒山羊等畜牧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不能有效带动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单一,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较大: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没有形成各级政府合力推进的局面;一些群众对发展生态畜牧业台作组织理解不深,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发展和完善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为进一步促进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一、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形式在全州搞好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工具,利用黑板报、村民会议等传统方式,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牧民群众宣传正确的合作思想,帮助他们逐步清除对合作经济的种种误解,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合作观,打消他们的‘恐合’心理,提高他们的合作积极性。在所有可以利用的宣传方法和途径中,尤其要重视典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作用,这种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宣传对牧民的合作意识的刺激往往是最深刻的,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宣传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成员是牧民,牧民群众只有在真正了解其组织的基本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才能积极行动起来,对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区域性较强、与外界联系较少的牧民来讲,只有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方式,才能使他们认识到合作经济组织既不是原有的集体经济的复归,也不是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牧民自主自治的经济合作组织,是提高畜牧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维护牧民合法利益的组织,从而唤起牧民的合作意识,培植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

第二、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牧民群众的合作素质。要把对牧民和牧区基层干部进行合作经济理论的宣传教育培训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合作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牧民群众特别是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管理者的合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各市、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合作组织的负责人以及牧户成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这样,既培养了一些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养了一批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组织的牧民群众。通过培训骨干,使他们能够掌握发展合作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把少数牧民的自发行为转变为广大牧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知道怎样利用合作经济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规避市场的风险,争取更多的利益。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提高牧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合作意识,使他们真正感受和体会到合作制度给家庭经营带来的益处,调动牧民参与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合作理论研究。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海西州州情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学习和研究西方合作理论与实践,弄清现代西方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机制、特点、趋势等基本问题,掌握现代合作经济的一般性理论,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奠定

理论基础:总结我国其他省份和地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促进海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以西方合作理论为指导,借鉴我国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具体实际,构筑符合海西州实际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理论体系,形成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二)地方领导要非常关注和重视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挥政府的优势,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现阶段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必须坚持把充分调动、发挥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正确发挥党和政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宣传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服务和监督。政府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尤其是在海西州情背景下,一项改革措施能否取得成功,各级领导的认识和重视非常重要,尽管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牧民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合作经济事业仅仅是牧民自己的事情,合作组织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组织,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都能起到作用,并在很多方面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所以,关心和支持合作事业的发展,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点应成为共识,特别是在合作社开创时期,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为关键。总之,要把政府部门对合作经济组织自上而下的扶持指导与合作经济组织本身自下而上的发展规范有机的结合起来。政府部门的领导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合作经济的根本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三)抓好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先抓典型,开展试点示范,然后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稳步地、一批一批地办好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这样做,既使广大牧民亲自体验或亲自看到参加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从而调动更多牧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使政府部门领导在实践中掌握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然后再去指导实践,同时还可增加对有意兴办或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吸引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试点、推广经验的过程中,政府不能强迫,要以总结和宣传经验为重心。让牧民自觉地去接受这个新事物,自愿地选择各种发展类型,这样才最有生命力。政府部门必须搞好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示范推广工作,广大牧民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各地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畜牧业经营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普遍意义,可以借鉴推广的做法。

(四)大力培养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根据海西州的实际情况,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条根本经验是坚持“政府支持,能人领导,牧民参与”的基本原则。在牧民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形式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成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平时人们所谈的“能人效应”。组织的领导成员素质影响到普通成员的观念与态度,影响到普通成员对领导成员的认可与回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又有合作才能的合作企业家,对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坚持‘能人’领导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路线。国际台作运动的成功经验表明,弱者自我难以联合起来,弱者需要精英强者的带动,这些社会精英是由热心于合作事业的有志人士组成,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能力与合作组织领导者的道德素质与技术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牧区,有不少为牧区共同发展,牧民共同富裕而献身的人,有许多能够将个人的利益寓于摄取整体利益之中,以求共同发展的人。他们不仅有高尚的道德,能热心为农牧民服务,而且还懂经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些有专业经营管理经验,在群众中有威望,得到广大牧民认可的‘能人’,能带领牧民创建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因此,要发展和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献身精神,能带领牧民共同致富的牧区‘能人’,鼓励、引导、扶持他们领办各类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五)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在组织制度方面,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方式要灵活多样,经营的原则要内外有别,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对外同样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在风险保障制度方面,可以通过设立风险基金、制定保护价等方式减少不确定性,提高社员抗御风险的能力;在民主监督制度方面,社员有权对董事会、经理人实行开放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在利益分配制度方面,台作经济组织的利润实行按交易额分配和按股金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注重一次返利;在集体积累制度方面,合作经济组织所创收益要按比例提取公共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或提供各项服务。敢于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大胆引进技术,充分利用连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开展联合经营和集团经营,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和经营制度优势。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应该通过相互参股和联合等方式,积极开展与工商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大型流通企业的合作,利用现代经营手段,构筑自己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体系。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4

关键词畜牧业;问题;对策;云南镇沅;振太镇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310-01

畜牧业是镇沅县振太镇继烤烟和林业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振太镇畜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由落后的传统养殖走向规模型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1存在的问题

1.1对畜牧业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农户对畜牧业的发展研究不多,认识不深,力度不强。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畜牧业在经济中强有力的地位,常常把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辅业来对待,得不到重视。一些农户还处于“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饲养状态,不能从本质上认识畜牧业带来的效益。

1.2饲料资源匮乏

畜牧业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没有第一性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草、饲料原粮,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生产。目前,振太镇的自然资源状况,尤其是农业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1.3科学技术推广率低

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很多养殖户科学育肥、科学防病的基本技能很低,对“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不能在畜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1-2]。由于扶持措施不完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导致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畜种改良工作进展慢,优良品种少,近亲繁殖严重。此外,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草地资源利用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放牧方式落后,传统的放牧方式,造成近处的草场放牧过度,远处原始的草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草场使用不当,只用不管;农、林、牧相互争地严重,不该开发的山坡开发种植农作物,盲目的毁坏草地、草场,造成草场减少;优良牧草被排挤,给草食畜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1.5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动物防疫的冷藏设施得到补充,免疫方式方法得到完善,但动物免疫模式单一,免疫效果没有明显改善。

2发展对策

2.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打破保守思想,转变陈旧观念,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观念向开放型转变;由小而全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饲养技术向现代化先进饲养技术转变;由靠政府投资为主向多渠道融资转变;由靠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向靠价值规律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干部、群众实打实地看到畜牧业发展的希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到用现代先进科技和设备所产生的巨大动力。启迪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科学方法,适应市场的组织形式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改造传统生产方法,以质取胜,提升产品竞争力[3]。

2.2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4]。开发优质饲草饲料,开发草食性畜禽,振太镇约有1333.33hm2草山,可以建成人工草场,天然草场产量低,草地经济效应未得到发挥,大力发展人工草场,种植青绿饲料,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振太镇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禽良种化,发展规模饲养提高集约化与专业化程度。在牛、羊、鸡3类畜禽中,均有大的发展资源依托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羊的营销及市场开拓局面已有重大突破,产品销售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

2.3加快信息产业建设,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市场信息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市场信息是政府加强宏观决策、指导农户生产的重要依据,要具备准确的畜产品市场信息,根据供求关系价格,产品余缺等信息开拓市场,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以市场要求组织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良的名、特、优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振太镇是多民族地区,全镇19个村委会,308个村民小组,400多个自然村,村组分散,交通闭塞,广大农民对市场信息获取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信息预警系统,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定期分析畜禽及产品销售形势、市场动态和走势,提出畜牧业发展、生产经营应对策略;总结市场开拓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组织利用与推广,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质量[5]。

2.4提高科技含量,强化畜牧业科技推广

政府职能部门要分工负责,为农民提供良种,传授科学饲养技术,解决资金、土地,培训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政府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科学养殖,推广应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饲养效益。在原来“八改”的基础上,推行“三推、四有、一改造”的综合配套技术。“三推”,即推广良种、配套饲料、免疫综合防治;“四有”即有金属高床,有保温箱,有防护栏、漏粪板,有自动引水器;“一改造”,即对不合要求的猪舍进行改造。加强对饲养户的技术指导服务,健全饲养户的技术管理,坚持消毒制度,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

2.5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

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振太镇有农户9920户,农业人口36366人,可耕地面积4746.07hm2,每户可耕地0.48hm2,每户可用0.2hm2耕地种牧草。如:鲁梅克斯可产鲜叶150~225t/hm2,产干物质22.5~30.0t/hm2,粗蛋白含量37%,采用优质牧草与作物秸秆混合喂牛,种666.7m2牧草可供育肥1头牛的饲料,每户农户1年种0.2hm2,可出栏3头牛,全乡每年可多出栏1.8万头牛,今后在区域化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要按照各地养殖业发展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出振太“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路子。

2.6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免疫注射工作,使“政府保密度,职能部门保质量”真正落到实处,要因地制宜,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唯一免疫模式;完善检疫工作,对场地检疫、进出境检疫、肉品检疫等严格把关,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对治疗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施行,对违禁药品严厉禁止,执法必严,以确保牧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质量[6]。

3参考文献

[1]郑俊.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华北农学报,2005(S1):186-190.

[2]李军,倪建平,张忠明.入世后我国畜牧业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4(1):111-115.

[3]刘振江.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3416-3417.

[4]黄海.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40-42.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5

[关键词]畜牧业社会经济发展畜牧兽医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1-0279-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改变。现代农业结构是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以畜牧业为主体、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市场作为发展方向。因此,畜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目前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其推广进程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解决。

二、目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畜牧兽医站的地位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政府部门对乡镇的畜牧兽医站不加以重视,认为畜牧兽医站只是一个简单的自负盈亏、为动物治病预防的小部门,缺乏对其作用与职责的完整性的认识。对其所具有的推广作用更是缺乏意识。甚至有一些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经费将近一半都不能及时到位,与其事业单位的机构性质属性并不相符。并且有很多相关业务都由乡镇进行管理,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与人才队伍的不稳定,也加重了固定资产的流失,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经费缺乏

有相当一部分的乡镇政府对畜牧兽医站所承诺的资金不能及时发放到位,导致畜牧兽医站的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兽医站的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质量,也阻碍了技术推动工作的前进。

3.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想要加快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步伐,一个具有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必不可少。然而就目前我国现有的畜牧兽医站的发展情况而言,很多地区不仅仅是缺少一支专业素质素养的人才队伍,有的地区甚至连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都没有。尤其在县乡村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地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的人员大多都不愿意前来工作。因此,在相当一部分的畜牧兽医站都严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所拥有的技术人员大多都是初级技术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畜牧兽医技术教育。

三、解决畜牧兽医技术推广过程中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与农业部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政策所提出的要求,并认真及时的将其落实并推广。有相当一部分畜牧兽医站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其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效率低下。面对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畜牧兽医站的投入,改善原先落后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兽医站的工作效率,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发展平台。在改善了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大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壮大推广队伍。除了依靠国家加大投入资金以外,还需要进行其他资金渠道的开辟,争取得到更多部门的支持与重视,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公环境与基础设施,提高推广力度。

2.建立完善的畜牧兽医网上服务系统

在网络技术还不是很发达的阶段,针对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工作大多是依靠出版有关内容的书籍来实现的。这样的推广方法的效果并不是相当的明显,也不利于技术交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增设了网上销售渠道以及网上服务功能。网上服务功能的增设在畜牧兽医方面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推广了畜牧兽医有关技术。建立网上服务让畜牧兽医技术更好的公开化,有利作于全国各地的专家与专家或者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沟通以及各大畜牧兽医工作站点之间的技术交流等。这对于我国的畜牧兽医业的长久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建立畜牧兽医网上服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善,可以从经济相对较好的城市地区先做好示范效应,再逐渐向乡镇地区发展,逐步建立完善的畜牧兽医网上服务系统。

3.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畜牧兽医站严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且其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不能够满足其工作的要求,专业素质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因此,为了加快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专属于畜牧兽医站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障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为了提高人员塑造,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一、积极聘用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既能增大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也能更好的掌握较为先进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二、政府部门要加强开展对兽医站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让工作人员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适应时展;三、除了安排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技术人员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的参与技术推广工作。

4.加强自身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在提高了自身专业素质与法律意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强自身建设,以便更好的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推动科技推广工作。其次,要将良种繁殖培育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后还有加强对疫病的防治工作,工作人员随时都要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注射疫苗,为人们提供健康优质的畜牧类产品,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韦联忠.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J].当代畜牧,2013,21:68-69.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6

关键词:人才需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632091

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需要畜牧兽医人员具有高素质和更专业的技能,职业教育是提供这也专业人员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高职的课程就要依据实际人才需求进行设置。但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设置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内容还是原来陈旧的知识,不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专业特色,许多专业的课程交叉严重,使得学生找不出自己专业的核心课程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高职专业素养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本文探索基于实际人才需求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期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1调查研究

为了明确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情况,笔者对近3a来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和面谈。调查对象为本学校近3a来已经毕业的210位学生和顶岗实习的83为学生。用人单位包括本省的畜牧养殖场、兽药生产经经营公司和畜牧兽医站等150家单位。

对于人员和技能的要求调查结果:畜牧兽医专业的岗位需求以畜禽饲养工和动物疫病防治员为主,畜牧养殖岗位需求占总调查的25%,疾病防治员占23.5%,畜产品营销人员占19.8%,饲料生产和检测人员占18.9%,畜牧产品检验只占到9.8%,其他的占3%。单位对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中畜牧生产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的要求比较高,畜牧生产饲养管理的要求占33.5%,疫病防治能力的要求占30.2%,饲料的检验能力占17%,疫病防治方案的要求占13.8%,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的要求占5.5%。

对于一些支撑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得出:对于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动物解剖生理课比较重要的有40人,要求开设动物饲料的有61人,认为动物病理课重要的有65人,认为开设生物统计的有21人,需要学习动物育种课的有30人,需要学习药理课的有32人,还有一些个别认为要开设一些其他的课程。可见,对于生物统计的重视不高。

对于核心课程的要求:通过与单位主管和专家的面谈交流,发现呼声较高的有饲料检测、动物孕育、畜牧的生产和畜牧的防治4方面,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1%、60.5%、68.9%和67.4%,对于动物检疫技术、动物各种病的医治均为40%。可见,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相关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企业比较需要和认可的,对于研究性强或需要更专业技术的课程不是很希望在高职中开设。

对于拓展性课程的需求:关于销售和管理的课程的需求中,兽药营销的认可度达到81%,对于畜牧业经济管理的认可度达到42.3%,还有23%建议开设畜牧工程技术,40%认可就业与创业指导。

2课程设置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合实际人才需求分析如何设置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满足企业的要求。

2.1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结合实践进行设置,对于一些基础课不需要全面,够用就够,有的学校设置许多的基础课,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但是一些基础知识其实是没用的,而且一些基础知识对高职学生而言有点难,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也浪费了许多时间,使得学生用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变少。因此要削减、整合针对性不强的基础课,增加一些企业需要的拓展课。

2.2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创业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个广阔出路,但是,高职学生创业的一个难题就是没有经济、销售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懂经营管理导致创业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了高职学生更好地创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开设一些与畜牧匹配的营销、管理类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这些拓展课程中融入畜牧方面创业的典型案例,包括失败的和成功的,通过实例让学生积累经验。创业教育的课程还包括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盲目冲动的性格,帮助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价值观,保证不会因为为了创业不择手段,即使失败也不会绝望。

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只有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设计才能保证毕业生满足企业的要求,顺利的就业,成为素质高、技术硬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娜,玄兆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山东畜牧兽医,2014,(11).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7

自2006年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在政策的调控下走出低迷局面以来,畜牧业就呈现出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疫病防控难度逐年加大、销售价格不断突破新高的态势,越来越多地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社会投资热点之一,而具有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粪污无害化等特征的现代化畜牧业在此机遇下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局面也同时带来了投资盲目跟风、疫病风险认知不足、后续发展资金短缺、信息渠道不畅、技术人员缺位等问题。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近年来在基层积极组织、参与阳光工程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乡土人才培训、技能鉴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年培训人员1200人次以上,对当前形势下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供参考。

1当前基层畜牧技术培训工作现状

(1)能够开展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机构。当前具有培训职能的单位众多,除畜牧部门外,还有执行阳光工程培训的机构、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组织部人才办、畜牧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移民局、科协、畜禽养殖专业经合组织等,这些具有培训职能的机构均会根据业务项目需要或者村组群众要求,开展或集中学习、或到户现场指导、或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基本每年都能够对有发展需要的区域实现全覆盖,并有争取培训名额和经费,争抢培训区域重复开展培训的趋势。

(2)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畜牧部门、畜牧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畜禽养殖专业经合组织、种畜禽繁育公司等一般有自己的师资力量,能够独立开展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执行阳光工程培训的机构、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组织部人才办一般采取聘用畜牧部门技术人员或者委托畜牧部门直接开展相关培训。

(3)受训人员的分类。接受现代养殖技术培训的人员初步可分为农村基层干部、一般散养户、规模养殖户业主、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等四类。

农村基层干部为满足工作需要,更倾向于掌握国家政策、市场行情走势、养殖技术概论,对各种培训兴趣较为浓厚;一般散养户对身边规模养殖户的生产现状较为好奇,愿意接受诸如仔猪补铁、家禽育雏、防止应激反应等简单易学的知识点;规模养殖户业主和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对畜牧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产品、新品种、市场信息、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现状等热情度较高,愿意接受各种方式的培训,从畜牧产业发展来说,他们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主要受训人员。

(4)当前易为受训人员接受的现代畜牧养殖技术。易为受训人员接受的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基本要素是要能够达到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湖北省畜牧兽医局近年来总结推行的各种家庭化养殖模式具有这个功能并符合现代化畜牧养殖技术培训要求,如生猪“150”模式、蛋鸡“153”模式、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模式、肉禽“156”模式等养殖模式可根据建设场地和资金预算做适度调整,易为受训人员接受。对大规模养殖场开展工厂化流程的无公害养殖模式,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走上正常轨道,也是需要培训的重点内容。

(5)培训方式。当前开展培训的方式主要有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现场实践等四种。从襄阳开展培训的效果来看,对新建养殖场做现场规划指导,带领规模养殖场业主和技术人员参加种猪拍卖会、观摩市内外新建的规模养殖场等参观活动,安排新建规模养殖场人员进入良友公司、神童公司等现代化猪场跟班学习活动,这些更能够帮助受训对象牢固地掌握培训内容。而自2011年开始,襄阳市畜牧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借助投影仪开展集中授课也能够基本达到授课目的,但更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授课老师对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知识的占有量。

2当前畜牧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师资力量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从目前形势来看,年龄较大的技术人员存在着知识老化、不会使用电脑及投影仪等光电教学仪器、掌握现代畜牧养殖技术不够等问题;较为年轻的技术人员或者因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做到让受训人员满意,或者虽对现代畜牧养殖技术掌握较好但停职外出到企业去发展。

(2)基层畜牧部门培训经费不足。畜牧部门开展技术培训的经费是从畜牧技术推广公益职能经费中列支,没有利用项目支撑的专项培训经费,大多数情况下只好参与其他机构的培训工作达到自己的培训目的。

(3)基层缺乏现代培训仪器设备。要能够达到有效培训目的,师资人员必须借助照相机、摄影机、电脑等收集到大量有效的信息,并利用投影仪对受训对象开展深入浅出的培训。但是目前没有信息表明有相关的项目对基层畜牧部门给予现代培训仪器的完善配套。

3对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建议

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必须从构建培训机制、解决培训经费、充实培训内容、补充培训队伍等方面入手,形成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实用人才有较强带动性、示范基地布局合理的良好局面。

(1)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开始进一步提高对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畜牧系统自上而下的安排项目支持,解决培训经费和培训器材不足的问题;其次要从体制上破除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只有防疫监督员,没有技术推广员的尴尬局面;三是要充分利用政策宣传、市场引导、利益驱动等手段,大力宣传现代畜牧养殖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优秀典型和实施效果,大力宣传科技培训的目的与意义,鼓励、动员农民参加培训,营造科教兴牧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受训对象的培训针对性。一要做好培训前的摸底工作。按需施教,不能“一厢情愿”定题目,无论是制定培训计划还是实施培训计划,开展具体的培训,都要面向生产需求,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规模以及开展培训的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进而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计划,以增强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完善机制,多样教学。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出发,针对成人的特点和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分别开展以阳光工程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同时重点加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带动增强培训的实际带动能力。

(3)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成立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管理的、市内畜牧系统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现代畜牧业培训工作小组。一是统筹规划,接受各种培训委托,并据此制定培训规划和内容;二是统筹安排人员,分别集中上课,再针对培训情况到实地现场培训,分类指导;三是邀请专家到地方上课,传授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等;四是抽调系统业务骨干参加知识更新培训。

(4)加大投入,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市财政将农民技术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由市政府统筹安排落实。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民培训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达到双赢的局面。

(5)科学规划,认真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在具体培训中,必须要坚持“高、广、实、活、严”五字方针。一是在培训的组织领导上要突出一个“高”字。要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协助抓,这样才能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抓,共同推进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在培训的对象上要突出一个“广”字。要按照一户一个明白人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对那些真正想培训、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员,更要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家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三是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一个“实”字。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全市畜牧产业布局开展农民实用养殖技术和畜牧新技术培训,使之更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四是在培训形式上要突出一个“活”字。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民素质培训网络,在培训方式上不要拘泥于形式,可采取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白天与晚上、送科技下乡与干部下基层、专家授课与现场操作、请能人进来与送农民出去以及养殖大户带动等灵活多变的有效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五是在培训管理上要突出一个“严”字。对培训实行目标考核制管理。不允许任何人为了完成培训任务搞“花架子”,走过场,必须把培训质量和效果放在首位。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8

九台市的畜牧防疫工作在以前扎实的基础上防疫更加到位,在过去的一年里畜牧业共免疫猪瘟九十多万头,猪蓝耳病十三万头,牛口蹄疫十五万头,猪口蹄疫九十万头,猪肺疫七十万头,免疫禽流感两千万只,在防疫免疫方面取得了硕硕成果,并且建立了畜牧动物的标识溯源系统,在养殖场、养殖小区等方面建立系统的档案加强管理。在动物的防疫方面也逐渐健全,畜牧产业的产品安全也得到提高,动物及产品与国内外质量标准接轨。

二、畜牧业防疫工作问题

1.畜牧业防疫工作体制不健全

目前畜牧业防疫的工作体制不是很完善。首先,行政执法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市的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执法主体错位、违法执法、以罚代法、执法不规范等情况还个别存在,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等执法部门决定把今年作为“监督执法年、规范执法年”,这个很有必要。可以改善执法主体错位、缺位,还有执法人员蛮横执法、以罚代法、违法执法、不按规范执法、不使用统一执法文书和执法证件、没有完善执法档案等问题。其次,群众认识不够导致工作无法进行的问题。

九台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三全两保”有偿技术风险服务,这样可增强防疫工作的安全,但由于大家不愿配合,畜牧业各级防疫部门也无法实施。没有完善的畜牧业防疫工作体制,畜牧业防疫工作中就会出现畜牧业防疫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畜牧业防疫工作水平低、效果差等问题。而群众也会因为认识不够在疫情发生时没有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病死的畜禽没有做即时的处理,致使疫情广泛传播、流行,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2.经费不足,设备简陋,力量薄弱

畜牧业防疫工作是无偿和有偿相结合,所以畜牧业防疫工作的经费长期不足,致使基层畜牧兽医站设备设施不适应工作需要,养殖用地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与广大农村养殖规模需求相比,畜牧兽防疫工作队伍力量远远不够,导致畜禽育种能力差、体系不配套,畜禽病疫时有发生,规模养殖污染与生态环境建设矛盾越来越突出。使畜牧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3.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存在防疫站的队伍呈现老龄化的问题,并且基层人员少、业务素质差,知识更新不到位,部分近几年进站的年轻人未进行系统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因工资补贴少,产生消极心态,忽视加强学习,不肯钻研业务,不认真工作,导致一针多用,或者用错药等问题,给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三、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中问题及对策

1.强制免疫制度的实行就是由国家或者相关部门颁布相应的规定,要求饲养户在饲养的畜禽,强制性的接受畜牧防疫,并且对不接受防疫的人员进行教育或者相应的处理。

2.强制保健制是对所有强制免疫的畜禽进行配套健全的服务,并且服务方面包括:畜禽病了包治,死了包赔,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收取适当的保健费。

3.强制免疫和强制保健的收费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按照合法程序,由各地区政府制定相关的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收费制度,杜绝乱收费现象。

四、结束语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9

关键词:畜牧业;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6

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eDevelopmentofanimalHusbandryintianjin

CHenpeng,ZHanGLei,ZHanGming-liang

(tianjininstituteofRuraleconomyandagriculturalRegionalplanning,tianjin300192,China)

abstract:tosolvetheproblemsof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animalindustry,somesuggestionsweregivenwithdataintianjin.thewaywaspromote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gressactively,animalhusbandryindustrialization,epidemicdiseasecontrolandsetupsafetysystemofanimalproducts,foundhighendbrandandbuiltrecyclingeconomyofanimalhusbandry.

Keywords:animalhusbandry;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现代畜牧业是利用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现代的工业装备和科学的经营理念,建立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方式生产畜禽产品的产业。产业体系以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等为主要特征。发展现代畜牧业,满足消费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天津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是天津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化、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畜牧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标准化与高端特色畜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仍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随着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的全面开发开放,如何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业,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将是未来天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议题。

1天津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禽生产主要包括大牲畜、猪、羊、家禽、兔等养殖,2003年以来天津畜禽生产规模呈小幅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了10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31个,规模化养殖水平:生猪达到85%,肉鸡达到95%,奶牛达到95%,蛋鸡达到90%;养殖场硬件水平明显提升,新技术、新工艺得以集成和应用,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养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整体效益年均提高10%以上。截至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基地达98个,奶牛存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基地达到46个,占比达30%;全市生猪出栏377万头,奶牛存栏15.7万头,蛋鸡存栏1307.5万只,肉鸡出栏8655万只,肉牛出栏19万头,肉羊出栏66万只。全市肉类产量42.9万t,禽蛋产量19.3万t,牛奶产量69万t,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1.7,14.2,

50.9kg(按常住人口1355万人计算);全市畜牧业产值9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2010年增长2%;全市畜禽生产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全市近年畜禽生产情况详见表1[2]。

2天津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受土地政策制约,畜牧业发展空间有限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文件)规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但实际属于非基本农田的农业用地资源非常紧张,可供畜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之畜牧业疫病防控压力较大,各区县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难度很大。

2.2畜禽良种产业发展不足

由于投入不足,天津市畜禽良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值相对较低,在全国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大型种畜禽龙头企业还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种畜禽场的数量、档次、单体规模,还是总体规模上都有较大差距。从全市种畜禽发展的情况看,种猪产业发展较快,肉羊、奶牛的良种产业起步较晚,种禽产业虽起步较早,但近年来发展较为缓慢,各畜种间发展不平衡,缺乏成为畜禽良种重点供给基地的基础[2]。

2.3缺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大部分畜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科技含量偏低,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天津市目前仅有肉鸡和奶牛产业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猪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大部分屠宰厂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利润有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已建立的各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较少。

2.4养殖污染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滞后,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3]。同时,部分饲料产品大剂量使用高铜、高锌及其他矿物质添加剂,造成排泄物中重金属含量超高,污染土壤环境。养殖污染治理投入大,虽然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但对养殖场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养殖场户主动投入治污积极性不高。低碳经济模式的提出和快速推广,给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4]。

2.5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国内动物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动物疫病源分布较广。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毒变异加快,加之新的疫病逐渐增多,流行规律不清,防控难度加大。天津地处物流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活畜禽及畜产品流通频繁,极易受到外来疫病的影响,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部分基层兽医站人员经费不能保障,影响了动物防控工作的开展。部分企业和养殖户缺乏社会责任,非法添加违禁药物及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等行为仍有发生;畜产品优质不优价,优质安全畜产品发展的市场内动力不足。

3加快天津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科技进步,增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后劲

从市场竞争看,畜牧技术和投入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结构调整看,科技进步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和中心环节,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最根本是依靠科技进步。一要加快科技创新能力[5]。过去的那种畜牧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发展和市场需求,必须增强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二要加快科研力度,力争在畜禽良种培育、健康养殖、安全优质新型饲料研发[6]、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和动物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要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单项技术推广向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转变。四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畜牧科技知识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7]。

3.2要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村社会小康目标的主要途径。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畜牧业作为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一项产业,不能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需要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行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政府要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协助企业完成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龙头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将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其次要引导农民在养殖方式上尽快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生产出优质的畜产品,有利于向外拓展市场。在养殖小区成立养殖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协会或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团结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利益连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连结机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使农民参与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养殖效益[8-9]。

3.3搞好疫病防控与畜禽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疫病防控方面,要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疫病防控、兽药质量监管等职能,全面改善各级兽医主管和技术部门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和物资的保障;同时要加大基层兽医人员各项技能的的培训力度,构建高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覆盖范围广、运转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从畜群、饲料兽药到畜产品质量各环节的安全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活动,倡导和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监督和引导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0]。

3.4发展高端品牌和特色畜牧业,提高行业竞争力

高端品牌和特色现代畜牧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高端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品牌效应、自主的知识产权、特定的消费市场和良好比较效益的畜牧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天津要突出特色区域、特色产品,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畜牧业。要重点发展主要包括宁河北部、宝坻东北部、蓟县南部、静海南部以及大港西部等30个重点乡镇的生猪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中北部、北辰、宝坻中北部以及静海等22个乡镇,以及农垦的大钟庄农场、里自古农场、黄庄农场、北大港农场和潘庄农场的奶牛产业带;主要包括武清南部、静海南部、宁河北部、西青以及大港等29个重点乡镇的肉鸡产业带。大力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生产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商标,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加大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进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认证,继续做大做强“海河”乳制品、“天河”种猪、“宝迪”种猪、“奥群”种羊、“大成”禽产品等知名畜禽产品品牌,开展系列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鼓励到周边地区开设特色高端产品营销网点,提高品牌知名度。

3.5积极创建畜牧业循环经济新模式

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由于其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使得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具体运用中面临着技术操作不规范、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完善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力发展以秸秆养畜、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大对散养农户养殖设施的改造以及饲养小区和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扶持和规范养殖小区发展,妥善处理畜禽粪便和污水,积极发展沼气,净化养殖环境。通过种养业的互补优势,依托畜牧和饲料业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种养有机结合,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在国内率先实现具有无害化、生态化和循环化特征的特色畜牧业发展方式[11-13]。

参考文献:

[1]潘春玲,吕杰.畜牧产业新模式的建立与政府管理[J].农业经济,2006(10):38-39.

[2]臧胜兵,成荣,姜加华.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2006(12):34-35.

[3]张玉海.京津冀畜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4):154-156.

[4]吴道义,顾明.毕节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11):155-157.

[5]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6]卢成达,郭志利,张丽娜.粮饲兼用型玉米研究及生产对发展山西畜牧业的意义[J].山西农业科学,2009(2):72-74.

[7]韩艳东,张玉屏,张成材.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种模式[J].中国畜禽种业,2007(04):48.

[8]区锦联.公司+农户模式中畜牧业农户的利益损失——基于社会结构理论的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11.

[9]孙建萍.公司+基地+农户的五种做法[J].中国牧业通讯,2007(12):76.

[10]马强,任巧玲,刘付玫,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4-136.

[11]柯福艳,张社梅,毛小报.发展生态循环型现代畜牧业战略转变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畜牧杂志,2010(20):23-26.

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战略新疆兵团84团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2-0281-02

1研究背景

畜牧业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畜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各项方针政策,畜牧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畜产品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逐步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初步形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高档绿色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从增强竞争能力的角度看,由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竞争,谁的单位成本低,质量安全水平高,谁就在竞争中拥有优势。目前,发达国家更多地运用技术壁垒限制我国畜禽产品的出口,日本、欧盟对进口猪肉的检测指标已从过去的25个大幅增加到410个,一些新兴生猪生产国家和地区也悄然崛起,与我们争夺市场份额。从满足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要求的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及奶制品、鸡蛋等畜产品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着人类健康,成为我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生产的现代化程度和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便成当务之急。

新疆是我国的主要牧区之一,也是我国畜产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十一五”以来,兵团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畜牧业生产指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粗放、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团场畜牧业发展迅速,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生产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畜牧业已经成为兵团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并呈现出现代畜牧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但面对入世和畜产品市场以及需求变化的新形势,兵团畜牧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仍表现突出,畜牧业对团场经济和职工收入的贡献率与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兵团提出继续调整优化各畜种优势区域布局,依靠乳业集团和肉制品加工集团,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完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措施,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到2015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畜牧业产值较“十一五”末实现倍增,总体规模养殖水平达到50%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但是目前团场对现代畜牧业认识还处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关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概念、内涵、特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何结合兵团和团场实际,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加强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建设,加强畜禽良种建设,进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把生态保护、团场发展和职工增收结合起来。在当前兵团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产品的价格低迷,劳动用工及成本上涨,农业发展已处在一个发展瓶颈,难以提高单产的情况下,推进畜牧业发展,实现经济的高效、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团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因此,针对团场畜牧业发展战略这一关键命题开展深入研究,对实现兵团畜牧业倍增的目标,优化畜牧业管理决策和宏观调控十分必要,同时对促进兵团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为兵团和团场决策、制定政策促进畜牧业提供参考价值。在掌握大量团场畜牧业现状资料基础上,选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提出团场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战略构想和建议。构想和建议都是根据团场畜牧业的发展条件、地方特色和优势提出有针对性的观点,如团场畜牧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中如何促使高级生产要素不断升级和加大专业要素促进团场畜牧业结构发生变化都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兵团和团场进行展战略决策提供一个参考模式。

理论意义。针对团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运用一般战略理论来构架文章的体系,同时结合产业的特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特别是竞争优势理论,把团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作为构建团场畜牧产业竞争优势来进行研究,使文章在理论体系上和以往研究发展战略上有新的角度和视野,作为理论上的尝试,为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模式。

现实意义全面系统地认识团场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团场畜牧业的基本状况与全国和全疆水平的比较,团场畜牧业发展条件都作了比较详实的介绍,并区别不同畜种分别作了系统阐述,对团场畜牧业情况多个角度作了分析,对全面掌握兵团团场畜牧业的状况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

3研究目标

本文以第五师八十四团为例,结合兵团实际情况,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通过对畜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于畜牧业发展特点的了解;另一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畜牧业的措施和建议,可以作为指导畜牧业生产的措施和方式。本研究拟通过对出兵团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兵团畜牧业自身的后发优势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调查,分析兵团畜牧业发展中的前向联系、旁侧联系以及后向联系及兵团畜牧业发展中的后发优势的分析对比,结合兵团畜牧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寻找制约兵团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找出兵团畜牧业后续发展中应具备的能力和基础。找出兵团畜牧业发展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保障兵团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解决兵团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4研究内容

4.1八十四团畜牧发展基本情况

畜牧公司距离博乐市较近,交通便利,地域广阔,温度及草场环境优良,为牛羊养殖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怪石峪风景点相邻,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占地250亩,现有圈舍54栋(计划2014年新建圈舍15座左右)总面积7074平方米,饲草料库1栋,总面积418.5平方米,堆草场2000平方米,配套有兽医室、配种间、饲料粉碎设备等。

有天然草场总面积80.41万亩,其中:平原荒漠草场和平原荒漠草甸草场(春秋草场)38万亩;山地草甸草场(夏草场)7.4万亩;山地荒漠草场和山地草原草场(冬草场)35.01万亩。苜蓿饲草地14200亩,以及大量的玉米秸秆、青贮、小麦秸秆为养牛羊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牧户225户,从牧总人口892人,从事牧业劳动力人口541人,从事牧业的少数民族职工117人,全部分布在团场58公里的边境线上,肩负着牧业生产和护边的双重职责。

4.284团畜牧发展方向

天然放牧养殖基地:以畜牧公司为中心,发展优质畜牧业养殖基地,进行牛、羊养殖产业化、规模化、建成独特的优质牛羊基地。

规划引导畜禽养殖向优势产区集中,设施养殖主要为建设大型的养殖基地,将牲畜集中进行饲养,以牛、羊为主,配套基础设施和圈舍的建设。以推进畜牧业饲养方式转变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支持建成一批养殖大户、规模化饲养场和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水平。

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利用畜牧业天然草场优势,计划发展羊5万只。及我团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打造“牧家乐”,将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另一重要途径。

4.3具体措施

4.3.1舍饲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式,是畜牧业发展必经之路。

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畜牧业发展的一场革命。传统畜牧业、放牧养畜延续上千年历史,使牲畜头数的增长,草原面积锐减和草原沙化退化的原因,草原生态遭到破坏。草原矛盾十分充分,解决这一症结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发展舍饲养畜。舍饲圈养不是简单的把牲畜圈起来,而是要充分考虑牲畜的生活习性,通过专业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实现精养增效。

第一,加强棚圈、运动场、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解决牲畜日常饲养、生产接羔和保育工作,才能解决好牲畜住的问题。

第二,加强秸秆转化力度,推进人工饲草料的种植。在饲养方式转变中,解决好饲草料是舍饲养畜的先决条件,我团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玉米制种、常规玉米、冬麦等秸秆作物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能充分保证本团的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树立“既种又养,以农养牧”的思想,为舍饲养畜创造了有利的资源条件。

4.3.2牧家乐成为农牧民不断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增加牧民收入,发展少数民族民俗与饮食文化,加快旅游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牧家乐。一是民族风俗文化历史悠久;二是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美味可口;三是民族娱乐文化精彩无限;四是84团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游客避暑游玩的好地方;五是84团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博乐市9公里,是游客往返必经之地,可谓游客中转站、休息室、加油站。

4.3.3成立八十四团少数民族特色商品交易中心

少数民族特色商品交易中心是目前84团新建的农、牧、副、织产品商务交易平台,是84团成立的一家辐射全团面向全师的以新疆特色农、牧、副、织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产品交易平台。

依托84团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清闲气候、生态环保的绿色空间、民族文化浓郁,特色民族餐饮的牧家乐、环境优美,菜系丰富的农家乐,在原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兴建休闲娱乐设施,注入旅游元素,为游客提供度假、休憩、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带动我团特色农、牧、副、织产品产、供、销、消在交易平台的全方位对接,力求通过舒适的旅游环境、规范的交易规则和过硬的商品质量的优势,为本团特色产品交易双方构建一个具备集旅游观光、餐饮购物、产品丰富,质量过硬,方便快捷的现货交易场所,全面助推84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4.3.4畜牧人员分流促增收

对于不善于经营、管理、养殖、且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牧民职工,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牧民职工进入我团设施农业及昆虫养殖场、厂、烘干厂、建筑行业等企业,或从事畜牧特色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经过系统、科学、专业的培训,使分流人员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从而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为脱贫致富创出一条新路子。

4.3.5转型规模

将我团原有“脏、小、乱”小型养殖户进行拆除、淘汰,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畜牧养殖场进行统一管理、运行、销售。在原有达标的6座养殖圈舍的基础上,2013年新建48座标准圈舍,2014年扩大规模再次新建养殖圈舍15座,共计69座。

5今后努力方向

第一、依托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标准化养殖厂,积极发展特色牛、羊养殖。

第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牧民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从传统型向科学型的转变、牲畜产能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牲畜养殖模式从分散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努力实现“促进牧民增收,实现人、畜、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链价值链的打造,一条龙的发展模式。1、标准化养殖,真正“抓住”肉食品安全的“根本”,确保肉食品安全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2、通过本团优良的草场资源及农业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玉米秸秆、青贮、小麦秸秆,形成合理行业集中度,通过“以农养牧、以牧帮农”的合理、安全、高效、绿色产业循环。

第四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提出84团畜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建议。一是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按照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区别,就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升级提出结构调整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畜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根据需求条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带动引领周边区域畜牧业发展,研究畜牧经济国际化战略,分析畜牧生产面对的国际国内二个市场。保证畜产品品质安全是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根本,提出畜牧生产标准化战略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战略。三是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战略。在体制上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把畜牧业企业和职工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整个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是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发达的相关产业可以更好地带动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畜牧装备业、社会化服务产业。五是调控管理战略。团场有责任调控、扶持、引导、保护畜牧业发展。宏观调控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条件,行政手段进行辅助;通过加强对畜牧业投入进行扶持;引导职工进入市场;推行畜牧业保护政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