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运输的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36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1

关键词:水路运输;航道整治;水运经济

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7-0018-01

水路运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来看,京杭大运河、长江、黄河水道,对沿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近展中,一方面是因为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水运航道的淤塞等情况严重,造成了一些水运航道城市地位的下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水路运输优势明显,所以发展水路运输具有重要的价值。

1水路运输的突出优势

1.1运输量大

水路运输的突出优势就是运输量比较大,非常适合大货物的运输,所以在进行大量货物运输的时候,选择水路运输优势明显。从目前的航道标准来看,一条四级航道的通航能力可以与一条高速公路相媲美,而一艘500t的船舶,其运量可以超过十节火车车皮,可见水路运输的运输量是非常巨大的。有效的利用水路运输,可以不仅可以缓解公路和铁路得到的运输压力,还可以促进货物流通,实现实现区域资源的综合化利用,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1.2成本较低

水路运输的另一个突出优势就在于运输成本比较低。无论是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运输,都需要相应的工程建设,然后才能投入到运营当中,所以陆路交通的使用需要将建设成本分摊在运输中,这就造成了运输成本的偏高。水路运输利用的是天然的河道,所以其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水路运输的运输量比较大,可以节省多次运输的费用。综合比较而言,水路运输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而且在河道网密集的区域,其优势更加的突出。

1.3环境友好性较强

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相比,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更小。从交通建设来看,无论是铁路交通还是公路交通,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线路铺设,而在线路铺设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造成生态环境完整性的破坏。水陆交通由于利用的大都是天然河道,所以工程量较小,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也较少,所以水陆交通的环保性能更强。

2航道整治对于水运经济的影响

2.1提升水运经济的发展速度

航道整治可以有效的提升水运经济的发展速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区域水运经济较落后主要是因为航道堵塞严重,通航能力较差。大力进行航道整治,清理运河水道的泥沙淤积,并就水道周边的航道占用等情况进行整治,可以有效的提升水路运输的通达性和运输量。因为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所以通过水路运输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的实现水路利用率的提高。在水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水运经济的发展速度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2.2提高水运经济的发展地位

水路运输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沿线经济的促进也显而易见。比如扬州、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的发展,都与水路运输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陆路交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水路运输的重视程度不断下降,由此造成了不少水道的荒废。进行航道整治,可以提高我国通达水路网的利用,可以实现交通运输的全面化发展,这对于区域经济的优势发展和区域资源的优势利用意义重大。通过航道整治,水运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越来越大,其地位也会进一步的提高。

2.3进一步的规范水运经济

航道整治对于水运经济的另一个突出影响就是能够进一步的规范水运经济的发展。由于目前的航道利用水平不一,所以不同的区域对于水运经济的发展标准要求不一样,此种情况不利于水运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通过航道整治之后,水运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地位都得到了提升,其规模也会不断的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统一的规范,可以使得水运经济的行业化标准进行提升。标准提升,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和规范化将更加的明显。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2

今年年初在抗击冰雪灾害的战役中,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80吨级重载货车等新型铁路重载运输装备不负众望,成为大运量、高效率电煤运输的主力军。自2月份以来,山西省煤炭铁路日发车量达2.1万车以上,大秦铁路日发运煤炭均在1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史上的新纪录,而国产新型重载运输装备则表现得非常抢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特种车辆、船舶、专用车辆、现代化装卸机械和检测保修设备应运而生,使中国的运输方式逐渐增多,运输规模从小到大,运输工具从落后到先进,运输效率从低到高,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运输质量的需求。

在现代海运技术中,涡轮增压技术和水上喷汽发动机的应用也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促进海上快速货运业的发展。在陆地上,4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正在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已经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可以说,各种运输方式都在不断采用新技术。

我国集装箱运输已经实现了装卸、运送的全盘机械化。集装箱运输使运输能力增大,运输数量增多;集装箱运输不仅提高了装卸效率,加快了运输工具周转,还减少了货损货差。

国际海事研究机构新近发表的调查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中国生产的集装箱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居世界第一位。据英国远洋航运顾问公司预测,未来15年内,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跃居亚洲首位。

2003年10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两年后,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08年9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11月,中国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1994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经过十几年建设,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夙愿,建成的三峡工程已开始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2006年7月,经过5年的建设,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此外,随着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速铁路等大工程建设的推进,中国发展日益提速。

“当代毕?n”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改变了科技的进程,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带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8年9月,中国首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下线,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后世界上第二个自主设计并制造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11月,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3

有到过霞浦出差的人们也许都有这样一个印象,过去从省城到霞浦是穿越在崎岖的翻山越岭的盘山公路上,行程多达12个小时以上,而如今只需两个小时,时间缩短了距离。难怪霞浦的众多市民都兴奋地告诉记者,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加速了当地的经济建设步伐和办事效率的提高。据悉,自2003年3月福宁高速公路霞浦段全线开通后,新城区房地产业一路攀升,目前每平方米房价已达2千元以上。

现任霞浦县交通局局长雷玉耀对记者说,“十五”期间,是霞浦建国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投资最多、发展最好的时期。2003年福宁高速公路霞浦段全线通车,实现了霞浦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标志着霞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对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农村公路建设也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投资8561万元,新增农村水泥路227.4公里,通达行政村76个,尤其从2004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实施阳光政策的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速。2005年完成农村道路水泥硬化项目40个113.9公里,总投资3570万元。

陆岛交通码头建设长足发展,“十五”完成陆岛交通码头投资2000万元,新建码头6座/6个泊位,2005年完成长腰、猴岐、文岐三个陆岛交通码头,总投资达700万元,动工建设松山、文澳二个陆岛交通码头。

雷局长还告诉记者,“十五”期间,霞浦交通累计完成建设总投资17.4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5倍多,其中高速公路16亿元,农村公路8561万元,陆岛交通码头2000万元,撤渡改桥和危桥改造400万元,站(场)建设3500万元。这组数字象征着霞浦交通建设历史上的一次质变。

延伸于茫茫群山的一条条公路和穿山越岭在黄金海岸线上的福宁高速公路以及正在修建的霞浦飞机场,把背山面海的千年古镇的沧桑推向更加久远的岁月,奔驰在一条条宽敞的公路上的滚滚车流,正在扫去人背马驮的历史尘埃。

交通建设的亮丽版块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立体的交通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点,也给沿线经济带来后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很多城镇乡村搭上了高速公路的快车。

记者在霞浦盐田镇采访,过去这里是个闭塞的渔家港湾,而今天盐田前期开发利用的100亩工业园区,已有7家企业落户区内,总投资达10亿元以上。那些外商告诉记者,这都是霞浦便捷的交通吸引了他们的投资。目前,盐田、三沙、福宁三个工业园区,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十五”期间,霞浦全县交通综合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水陆运输生产呈现新的发展势头。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营运客货车辆811辆,比2000年来的439辆增长85%,年均增长17%,营运船舶74艘,其中客船32艘,货船42艘。2005年全县公路运输客运量达1028.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8400万人公里,货运量104.2万吨,货物周转量9989万吨公里,水上货运量达60.3万吨,货物周转量60867万吨公里。同时,渡口渡船的旅客运输量也呈现新的发展势头,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谈到“十一五”霞浦的交通发展时,雷玉耀局长激动地对记者说:“‘十一五’是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以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将克服一切困难,抢抓机遇继续保持交通又快又好发展。”

霞浦境内海域面积广阔,临海港阔水深,岸线长达404公里,占福建省八分之一。其中,天然绿水岸线长约42公里,可建3至50万吨级深水泊位130多个,东冲口、猴仔山和老鼠屿、长腰岛、关厝埕、五头斗、赤壁等港区,分别可建50万吨级和20万至30万吨级的泊位。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决定着霞浦交通建设具有后发的潜能。

任重道远未有穷期

“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的交通框架和“延伸两翼,对接两洲”以及“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战略格局,无不体现了霞浦交通又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据了解:“十一五”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1333亿元,是“十五”期的1.78倍。而霞浦交通建设计划投资230580万元,其中新建、改建公路131000万元,农村道路硬化18550万元,港口码头73000万元,撤渡改桥和危桥改造1230万元,站(场)建设6800万元。

雷局长向记者介绍:

――新建霞浦溪南作业区至盐田互通疏港(二级)公里33公里,西洋环岛(三级)公路15公里,改建301省道干线公路(二级)28公里,柘荣界至东冲二级公路135公里,长春至吕峡三级公里19公里,改造县道114.3公里,乡道60.7公里,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建设溪南作业区起步工程的多用途码头5万吨级和3万吨级泊位各1个,新增吞吐能力120万吨,为全面开发、建设溪南临海工业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农村水泥路硬化工程530公里,撤渡改桥和危桥改造14座,新建陆岛交通码头九座。“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县建制村通一条水泥路和村村通客车。

对此,雷局长充满信心地向记者表示:

一是紧紧围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以及构建霞浦工贸旅游滨海城市这一主题,以科学的发展观创新交通发展新路子,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促进霞浦交通跨越式发展。

二是把溪南深水港口的开发、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着力推进以港口为龙头的通道建设,发挥港口资源优势,通过疏港公路一头与港口相连,一头与高速网对接,拓展经济腹地,把全县港口资源优势转化成促进霞浦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构筑以高速公路和省道为骨架,以连接港口、机场、旅游景区以及县道为支干,以乡、村道路为辐射四通八达的便捷网络。全面推进疏港(场)、旅游景区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经济、运输、出行、旅游提供畅通的交通保障。

重点推进县城综合交通枢纽和乡镇客运站(场)建设,将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内进行客流对接和物流组织分配,达到转换方式的最优,提高运输便捷程度,增强交通整体运行效率。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推进“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撤渡改桥和陆岛交通码头建设等4项任务,让农民群众走上水泥路、乘上平安渡、走上平安桥、乘坐平安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以创新发展和管理方式,注重公共服务、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注重交通运输发展的品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健全完善交通建设和运政监督管理责任制,提高交通建设、运输市场管理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建设、运输市场。

四是要继续强化质量和安全意识,牢牢树立质量、安全至上理念。健全监管和防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实现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推动社会和谐、文明、全面进步。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4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运量,分析,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来源地、消费地)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B”)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C”),a-B+C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可以省略第四步,此时B=0。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运量分析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运量平均增长速度时,是以交通运输量作为被说明变量,以时间变量作为说明变量。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来源地、消费地)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B”)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代号“C”),a-B+C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可以省略第四步,此时B=0。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6

【关键词】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的一系列论述,进一步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实现“中国梦”道路自信。

党的十报告中这样说:“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个主题,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坚持走什么路。展开一点说,这是我们党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鲜明理论主题、实践主题之后,进一步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

一、回顾党的历史进程

我们不是经验主义,但我们的主义里富有伟大的历史经验,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在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建国初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东路,在理论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和概括。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党的政治报告等文献,成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10年“”灾难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政治动荡积重难返,人民温饱都成问题的颓势下,我们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的历史行决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基本命题。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成为党最可不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

人人都希望发展,每个国家都在为发展而奋斗。但什么是发展?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说,发展一直是意味着一个原来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国民经济,具有能够产生和支持每年5%~7%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能力。另外一种常用的发展指标是人均Gnp的增长,这意味着发展是指快于人口增长率的产量增长。在广义上,人均实际Gnp(水平或增长率)被用来衡量一国人民的经济福利水平。

在十报告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性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中国道路”党务之急。

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铁路、公路、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统筹区际、城际、城市、农村交通发展,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

作为一名交通人,交通运输事业近十年的发展令人瞩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从2003年到2008年底6年累计完成公路建设资金212.42亿元,占全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的8.5%,相当于2002年前53年公路建设投资总和的1.48倍。截止2008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008公里,公路密度31.6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1公里,一级公路225公里,二级公路225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1999年的55公里上升到100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重为16.56%,排全国第7位、西部第一;国省道全部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技术标准,路面铺装率排全国11位、西部第一;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11935公里,占通车总里程56.81%,路面铺装率排全国16位、西部第二;全区乡镇基本实现通沥青水泥路,与全国11个省(区、市)排并列第一、西部第一。全区行政村全部通公路,与全国8个省(区、市)排并列第一、西部第一。全区行政村通沥青公路比率达到70%,排全国17位、西部第一。全区所有乡镇全部通班车,行政村通客车率为93.8%。

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建设和运输市场的要求,强化市场监管手段,加强组织协调,提高了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截至2008年底,全区营运车辆98134辆,其中,货车81955辆,客车16179辆。完成公路客运量822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9.59亿人公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户46家;全行业从业人员16.27万人。交通运输战线的职工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交通运输“三个服务”,努力建设诚信交通、廉政交通、和谐交通。积极创新转变工作方式,拓展工作思路,努力在求新、求变、求进上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服务旅客水平,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前进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7

【关键词】:输配电;线路安全;问题;措施

1、输配电与用电工程线路运行存在的安全问题

1.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电力行业人才相对密集,且技术要求较高,很多工作都需要技术人员进行人工操作,这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众多的人为失误情况,也使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在运行中出现了众多的安全问题。

1.2线路运行日常维护问题

首先,由于用电与输配电工程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后,使得线路的高度、宽度以及档距均日渐增加,从而使得雷击和绕击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其次,由于某些地区常出现塔架基础造损坏或是地面下陷的情况,在雨水的冲刷下,不仅导致尘土下陷,还会导致散水坡遭到破坏,从而增加线路运行的安全隐患。

1.3气候因素

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也存在着一定影响。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给不同气候下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的架设及维护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例如一些暴雪、暴雨多发地,高寒覆冰、雨水的冲力等都会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运行产生影响,极易出现安全问题,供电可靠性得不到保障。

2、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保障措施

2.1利用电网新技术实现大运行应用

首先,设备数据质量分析。充分整合不同时期设备状态断面,实现对系统间设备状态的互检比对;其次,历史时刻查询。实现电力设备的数据存储、调取,实现迅速快捷的设备状态以及设备使用历史数据查询。最后,未来时刻断面预测。在历史时刻查询以及设备数据质量分析的基础上,自动收集涉及设备状态变化的计划类信息,实现智能化演算,推测出未来某段时期内调度操作历程,最终预测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在某一时刻的断面。

2.2开展线路状态检修维护模式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运行过程中,若是能够开展状态检修维护工作,便能够使电路运行始终在可控范围内,从而保证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检修维护,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状态维修维护模式的实际运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运行中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状态信息进行收集,并根据所收集信息对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对其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检修策略。随后,判断这一设备是否具有检修的必要,若是不需要检修,则可以直接继续运行,若是需要检修,则应尽快制定检修计划并予以实施,并在检修工作完成后,对检修绩效进行科学评估。其中,在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运行状态进行评价时,工作人员还应遵循一定的工作要求。例如在架空送电线路状态评价中,工作人员应将同塔、同杆架设线路分开独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将基础部分、保护区部分、导地线部分、杆塔部分等进行划分,分别评价。同时,在进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整体评价中,若是各个部分的分别评价情况都为正常,则整体评价结果也同样为正常,若是各部分评价中出现某一部分或是多个部分异常、严重等情况,则整体评价结果应为部分评价结果中的最严重状态。

2.3构建信息化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系统

首先,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规划方面,可以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用电量预测、空间负荷预测、多指标关联分析等。工作人员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本地区往年用电量情况、用电结构及用电量变化、经济实力等进行分析,能够实现对本地区用电情况预测。其次,工作人员可以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运行管理模块中,从而实现数据质量分析、历史数据查询、断面预测等功能。系统能够自动收集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实时运行状态信息,并对其状态断面进行整合分析。最后,工作人员能够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故障的快速仿真决策。系统能够自动对运行中的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故障进行响应,并运用复反馈系统进行技术及时判断和处理。这一功能能够对线路故障问题进行准确识别,对线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处理,为工作人员保留了充足的线路故障处理时间。

3、输配电与用电工程线路运行的相关技术

3.1防雷技术

其一应加强避雷线的架设,以使被雷击中的感应电压和概率将至最低,并起到耦合和分流作用;其二应严格控制接地电阻值,使其低于10欧姆,从而使线路防雷能力得到提升,降低雷电反击概率;第三还可实行耦合电线的架设,以增加耦合作用,从而使绝缘子电压降至最低,并起到分流作用;第四还可进行不平衡绝缘,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大面积断电的现象,使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提升。

3.2绝缘子防污技术

由于用电与输配电工程线路大多架设在户外环境中,使得绝缘子表面时常粘附各种污渍,若绝缘子清洁工作不力或防污不当,当出现雷雨天气时,则极易造成绝缘子的电流泄露和电导增加,从而导致绝缘子功效降低,致使绝缘子发生闪络现象的概率极大增加。因此,应加强线路绝缘子的防污技术,定时定期开展绝缘子清洁工作,如可进行带电水的方法进行清洗,以使绝缘子表面污渍得到彻底清洁;还可推行流泄露监视系统的安装,以及时发现绝缘子受污的情况进行及时清理;或是还可以进行防尘处理,如在绝缘子表面涂抹地蜡、硅油等防尘物质,以避免绝缘子在潮湿的环境中受到浸润作用而产生水滴,从而使线路泄露电流强度将至最低。

结语

总而言之,用电与输配电工程线路是电力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网系统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其运行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可对电力供应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对用电与输配电工程线路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确保电力供电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行,使线路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提升,从而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的用电与输配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8

【关键词】交通城市发展影响机制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纵观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的历史,无数实例都证明了交通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城市交通之外的大交通,与城市发展更是具有深刻的渊源关系。

一、城市发展中交通的重要作用

透过人类发展史,可以看到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处处留下了交通的印记。

1、古代内河航运引导城市布局

在可以查证的有关城市的记载中,城市最早出现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黄河等大河流域,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城市也大都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如底比斯城位于埃及南部尼罗河畔,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交通运输能实现互通有无,平均所余物资,交通不同地区特有物资的职能,促进了市场的形成,而市场本身也是城市生活安定性及规律性的产物。水运是古代大规模运输最为有效的方式,这些河流无疑都是最早的交通要道,可见,城市起源于大河河谷地区并非偶然。

不仅如此,城市发展与航运改进具有很强的同步性,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水路运输对城市格局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魏、晋、南北朝以后,长江流域逐步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基地,而隋大运河的开凿,把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与仍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黄河流域以通畅便捷的水运方式联结起来,大运河成为中国主要商品流通通道和经济发展的命脉,在沿河两岸形成了中国第一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线,沿岸的楚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四大都市。

2、近代铁路交通促进城镇迅速崛起

工业革命后,铁路交通的开始发展,使得大宗货物在陆地上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此时,在铁路交通发达的地理位置迅速发展起来了一批新型的城市,如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兴起就是凭借优越的铁路交通条件而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由于公路交通十分落后,货物运输严重依靠铁路交通,而由卢汉线运往当时的重镇——正定的物资都要在石家庄下站,再由石家庄运往正定,石家庄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并进一步诱发了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全面兴起。1941年2月,石太、石德、京汉三条铁路在石家庄接轨,使石家庄的交通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1947年石家庄市解放,当时全市人口19万,有大小工厂27家,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

3、现代高速公路推进沿线地区城市化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一条高速公路,特别是大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就会使两端的大城市沿高速公路逐渐延伸发展,形成以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城市群,在各处出口或立交桥附近形成一系列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镇更主要的功能是对中心城市功能的有益补充。如贯穿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的被称为“加拿大的主要街道”的高速公路,其日交通量达35万余辆,高峰期超过40万辆。之前,安大略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多伦多南部,1962年,该高速公路建成,工业布局逐渐向北延伸,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轴线的工业走廊,集中了全加拿大70%以上的工业,相应地促进了高速公路沿线商业、文化设施的发展和中小城镇的发展。目前,这一地区为全加拿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4、综合交通带动城市群的发展

法国城市学家戈特曼(JeanGottmann)在其论文《megalopolis》(1957)中首次提出城市群的概念,并预言:城市群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产物,若干都市区的空间聚集是城市化成熟地区城市地域体系组织形式演进的趋向,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将成为人类高级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

长江三角洲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其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明显的交通导向性。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基本形成了沿长江和沿运河的两条城市发展轴;随着1904—1911年沪宁、沪杭铁路,1912—1949年沪杭甬铁路的建成通车,长江三角洲铁路沿线城市带开始形成;改革开放后,公路已成为长江三角洲人员和货物流动的主要通道,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格局的主要框架;长江三角洲目前的主要交通方式有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是世界上港口和机场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今后,长江三角洲将进入高速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交通条件的革命性变化,产业将在长江三角洲内重组,城市空间格局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交通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城市发展进一步解析,可以看到,交通是通过改变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口迁移等来影响城市发展的。

1、交通改变产业布局

依据经典的产业布局理论,运输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运输条件的改变往往直接导致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改变。

在交通运输较为落后的阶段,高额的运输成本限制了城市间外部贸易的发展,工业活动在城市间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大多数工厂在其选址时会把城市经济作为首要条件,落后的交通条件将经济的多样化限制在城市范围内。随着交通的发展,区位约束不断减小,长距离的商品运输成为可能,围绕着中心城市的腹地市场开始增长,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开始出现,工业生产可在不同城市间实现专业化分工,这促进了聚集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推动了城市向外分散型发展,更多城市将会出现。此外,便利的交通还能够促进沿线地区人口的快速流动,加快地区经济的对外联系,从而带动沿线周围的旅游、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沿线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2、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以企及的,加大交通投资力度,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机会将产生积极作用,而且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即交通建设对其他部门的生产和服务需求的影响较大,这也将促进经济的发展。

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测算,1985—2006年,中国交通运输投资每增加1%,将会带动GDp增长0.28%,其中,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为0.22%,由于其外部性的存在而导致的经济增长为0.06%。也就是说,如果考虑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性,交通运输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年均13.8%。总体而言,1985—2006年交通运输投资带动GDp每年增加248亿元,其中196亿元来自投资的直接贡献,另外52亿元为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效益。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对我国的就业率也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能够有效地促进就业。

3、交通影响人口迁移方向

尽管人口的集聚看起来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人口集中程度却随着交通的改善而变化。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尤其是公路水路交通的发展,使得客运和货运成本、距离等都有所下降。另外,交通又提供、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迁移的“拉力”不断增强,迁移通道的阻力随之减小,这使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迁往城市。

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时期,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而高速公路等高技术交通和现代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以及家庭轿车开始普及,距离已不再是居民进入城市的障碍。因此,人口在向城市集聚的同时,也会使得大批富人外迁,并最终导致了郊区化的形成。

三、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建议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来看,交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决定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体系的发展,甚至是城镇的兴衰。交通线路走向决定着产业和城市的空间分布及发展方向,交通线路的空间组合状况决定着产业和城市的空间组织结构,主要交通方式的效率决定着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的灵活性与高效性。转贴于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加速阶段,人在空间运动上向城市超强集聚,物也呈现向城市强集聚和弱扩散的现象,经济与城市化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由于这一阶段也是交通发展的成长期,因此可以考虑借助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力,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交通和城市分归不同部门,不同运输方式的管理和规划也分属不同的部门,这就使得城市与交通发展不同步,而且本应为弱替代性的不同运输方式,表现出来更强的竞争性,使有限的资金又有一部分用于了重复建设。为加强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调,要求政府部门或者委托中介组织对交通项目的决策进行监督和协调,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城市与交通的协调发展,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德温·S·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城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刘易斯·芒福德着,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胡鞍钢、刘生龙: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09(5).

王先进、刘芳:基于重力模型的交通对人口迁移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06(1).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9

关键词:物流系统;智能化;车辆路径;规划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2-0000-02

1概述

物流产业随着基础工业的不断壮大及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而快速兴起。而中国的物流企业不论从技术装备还是管理水平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概括起来有一下几个方面:对现代物流理念上的差距,企业规模方面的差距,社会需求方面的差距,管理体制方面的差距,专业手段方面的差距,专门人才方面的差距。据对美国物流业的统计与分析,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年平均资产回报率为8.3%(irr),仓储为7.1%,综合服务为14.8%。在中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年平均资产回报率仅为1%。这一数据,不仅说明了中国物流效率低下,同时企业仍有很大的空间通过物流来降低成本。

如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物流业的经营效率,及时高效、经济地将商品配送到客户手中,成了大家探讨的话题,这也就是现代物流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routingproblem,VRp)。物流配送路径规划的优化与否,对物流配送效率、费用和服务水平影响较大。而此类问题都涉及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处理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它可以有效的结合最优路径、各种VRp模型、车辆行驶成本等要素,在可视化分析以及物流规划路径分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GiS技术与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相结合,给现代物流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物流企业完善管理手段、减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终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2技术实现途径研究

物流配送车辆路线优化问题由Dautzig和Ramser于1959年首次提出,该问题一般定义为:对一系列给定的顾客(取货点或送货点),确定适当的配送车辆行驶路线,使其从配送中心出发,有序地通过它们,最后返回配送中心。并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车辆容量限制、顾客需求量、交发货时间等),达到一定的目标(如路程最短、费用最少等)。配送中心的每次配送活动通常面对多个非固定用户,并且这些用户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同时他们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也都不尽相同。如果配送中心不合理规划车辆、货物的运输路线,常会影响了配送服务水平,还会造成运输成本的上升,因此对车辆及货物的配送路线进行规划是配送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

车辆路线优化问题一般可根据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分为车辆路线规划问题和车辆调度问题。当不考虑时间要求,仅根据空间位置安排车辆的线路时称为车辆线路或车辆路径规划问题(VRp)。当考虑时间要求安排运输线路时称为车辆调度问题(VSp)。本文不考虑时间要求,主要针对第一类VRp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典型的VRp具有以下特征:(1)所有车辆从仓库出发,并最终回到仓库;(2)所有车辆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3)多辆车负责多个客户;(4)每个客户由一辆车访问一次;(5)车辆的路线上可以取送货。目前研究的车辆路线规划的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网络图模型,另一类为数学模型。由于VRp难以用精确算发求解,启发式算法是求解车辆运输问题的主要方法,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车辆运输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启发式方法。

物流公司的业务一般具有配送范围广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大范围跨省配送的案例进行智能路径规划,因此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1)大范围、跨省的配送交通网络图;(2)复杂的车辆运作规则,包括运行时间、运载能力、运行成本计算、驾驶员工作时间限制等;(3)复杂的道路选择优先级;(4)复杂的运输车辆优先级;(5)客户订单及运输车辆数据;(6)取货及分发过程;(7)繁杂的配送规则,如仓库、货物、客户的时间等;(8)运输车辆的重复利用,要求同一辆车在符合多个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参与到不同路线的配送中。

本文主要基于arcobjects的网络分析和地图展示等组件进行二次开发,同时对其提供的车辆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了拓展性研究。

3功能模块设计方案

3.1软件架构设计

系统建设遵循Soa架构,由数据资源层、组件层、服务层和表现层组成。数据资源层包括各种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引擎arcSDe,实现对物流业务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组件层包括接口协议、GiS组件、其他中间件;服务层实现计算功能,接受表现层的请求进行计算;表现层采用多种形式展现分析结果。

3.2软件功能设计

本系统是物流业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主要提供历史数据管理模块、线路优化分析模块、地图操作模块,同时提供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的扩展功能。

(1)线路优化分析模块

线路优化分析模块是系统的关键,提供两种分析结果:一种是基于ao自带的网络分析模块设计,计算分析结果;另一种是历次根据具体路况等信息的实际调度结果。

实际调度结果来自车辆GpS监控数据,并将实际调度结果作为输入,用来校正线路优化分析方法,最后生成最优路径规划。

(2)地图展示模块

地图展示模块,在配送交通网络图上展示道路基本信息、周边环境、仓库及客户地点、车辆位置信息等。同时将各种车辆路径规划分析结果以地图形式展示。基于arcGiS提供的基础地图操作功能,实现地图缩放、浏览、鹰眼、图层控制、测量、选择、标注、信息查询等功能。

(3)历史数据管理模块

历史数据管理主要存储历史客户订单数据、实时路况信息、历史路径规划分析结果、实际运输路径等,可支持对历史数据的查询和修改。

(4)扩展功能模块

提供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车载GpS设备、车辆监控设备等的接口,便于系统的扩展。

3.4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中涉及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元数据库、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分析模型数据库、历史数据库等。

4结束语

本文将物流车辆路径规划理论算法的研究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分析模块相结合,经过二次开发,形成了用于实际的物流车辆路径规划信息系统。另外车辆路径规划设计约束较多,本文中不考虑时间要求,仅根据空间位置安排车辆的线路,同时不考虑装箱问题。

车辆路径规划问题是现代物流业的热点问题,但是基本停留在理论算法层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出现考虑更多约束的先进算法,希望将这些算法真正与现代物流业结合,那将会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

参考文献:

水路运输的发展史篇10

我局正式运行三个月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五型政府建设要求和省厅决策部署,聚焦交通强省建设和“6+1”中心工作,大力推进作风建设提升,既注重按照上级要求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注重结合单位实际使“自选动作”有特色,努力推动作风建设提升工程真抓实做、高效开展、取得实效。

一、工作情况

(一)建立行业作风建设领导机构。省交通运输执法局成立后,局党委高度重视执法队伍作风建设,坚持做到“逢会必提作风、逢事必讲作风”,对照省厅“6+1”工作任务,制定印发了《作风建设提升工程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及时调整成立了作风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局直属各单位加强对作风建设的领导。结合机关支部与地市“共建共联”活动,建立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挂点制度,凝聚作风建设合力。

(二)配套行业作风建设制度体系。牢固树立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理念,按照轻重缓急、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的原则,制定印发《纪检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和规范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工作。督促局直属单位和机关相关处室结合实际,分阶段、分领域建章立制,制定印发内部管理制度20余项。理顺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权力清单,厘清职责边界,明确执法主体,统一执法流程,发放交通运输执法法律法规制度汇报100余册,为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扎牢了制度笼子、拧紧了廉政发条。

(三)深入推进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牵头组织召开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制定印发《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细化分解工作任务6大类32项。组织局机关和局直属单位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120余份,压实工作责任,推动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层不断向基层延伸。组织全局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政治谈话67次,局直属单位各级纪委开展廉政谈话60次。开展酒驾醉驾警示教育,组织全局1153名党员干部学习驻厅纪检监察组《关于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和《江西省直机关纪工委通报7起醉驾典型案例》,组织全局(含局属单位)1000余名干部签订了杜绝酒驾醉驾承诺书,做到一人不漏,全覆盖。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成立了机关党总支,以部门为基础成立支部。在全系统启动了“线上重走长征路扬帆启航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活动,举办“机关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8期。

(四)开展不定期常态化监督检查。由局领导带队成立9个调研组,以“四不两直”的方式直插基层,先后走访了近40家执法机构,召开了30余次座谈会,收集了5个方面20条主要的困难问题,征询了近百条意见建议,精准掌握了全省各地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改革推进、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等情况,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3月份以来,局纪委会同相关处室开展机关作风纪律、工作考勤纪律检查20余次,发现问题6个,当场提醒予以纠正;监督局直属单位定期开展作风纪律督查30余次。监督局直属单位对新办公用房使用情况进行摸排,对不符合要求的,督促立即予以整改,重新调整到位。受理信访投诉案件5起,初步核实5件,诫勉谈话1人,督促路政总队纪委约谈路政支队班子成员4人。紧盯关键少数、关键人员、关键岗位以及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对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等廉政风险易发多发的环节开展监督10余次,深化“嵌入式”监督,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督导3次,开展制止餐饮浪费检查10次。

(五)开展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交通运输部和省厅要求,局纪委牵头制定印发了《全省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协助成立局交通运输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制定时间表和线路图,压实工作责任。针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高速公路范围内的“非法营运”、“非法改装”、“非法维修”等违规经营行为,督促相关职能处室开展交通运输执法“破冰”行动,试点开展高速路政和地方交通运输执法机构联勤联动执法,促进交通运输执法人员增强纪律规矩意识,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严防交通运输执法领域“小权微腐”,切实维护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二、工作亮点

1.局党委结合形势任务和工作需要,大力推进“学党史明方向、学业务提能力”,让学习“实”与“效”落地有声。组织班子成员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上讲党史谈体会,部署开展“红色走读”省地共学共建、“百名书记讲党史”活动,全面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2.实施执法“破冰”大行动,试点开展高速路政和地方交通运输执法机构联勤联动执法,在4月15日至6月30日期间,针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高速公路范围内的“非法营运”、“非法改装”、“非法维修”等违规经营行为开展联合执法,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执法经验,力争打开道路运政执法工作新局面。

3.局直属单位省路政总队建立纪委书记周工作动态的“晾晒”机制,开展“纪委书记去哪了”专项活动,加大明察暗访力度;省交通质监局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模式,派出随行纪检人员开展重大质监活动纪委随行监督,逐渐形成了一套“3+7+1”的监督工作机制,近两年来未收到一起信访投诉案件。

4.深入开展“百人百声、我是党史领学人”党史著作朗读活动、“百堂党课、我是党史领学人”微党课展播活动、“百年问答、我是党史领学人”党史快问快答活动、“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党史活动,以不同“讲”法+新媒体传播形式领学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机关、进基层,持续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机关各支部分期分批分别在南昌、吉安、上饶、赣州、宜春、萍乡等红色革命圣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活动,主要领导为每位在当月入党的党员过政治生日,并送上亲笔提词的生日贺卡,让每位党员亲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5.省交通质监局加强对重大交通质监活动的监督,着重开好“内部布置会、现场调度会、质监碰头会、督查反馈会”4会,全过程加强重大质监项目廉政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持续推行“六个一”服务制度,接待外来办事人员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暖心、一把椅子请坐、一杯热茶相敬、一次性全面告知、一声再见相送”,让干部职工在为来访办事群众服务的同时提升奉献精神和职业素养。

6.省路政总队大力推进路政特色廉政文化建设,建成特色廉政文化基层单位30个、廉政文化共建点8个,设置廉政文化宣传墙90块,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范围。大力开展“学党史树典型”“沿着高速讲路政”“我为群众办实事”“爱路”等“路政宣传月”活动;全省高速路政系统以“训练全覆盖、参评全覆盖、业务全覆盖”的三覆盖方式开展全省高速路政系统准军事化管理队列会操活动。

三、存在的具体问题

1.制约交通执法因素较多。局属单位人多、面广、点散,历史遗留问题多样,矛盾冲突尖锐,人员管理、矛盾调节、思想稳定工作都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执法队伍方面,全省交通质监人员严重不足,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技术人员急缺,无法满足高速公路和水运在建重点项目质监工作需求;执法装备方面,路政执法车辆和水上执法船舶均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基层路政执法车辆,老旧破损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给交通执法工作造成严重妨碍。如何有效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如何有效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管控;如何有效降低廉政风险,是个比较大的难题。

2.作风建设传导机制不够畅通。全省交通执法改革步调不一、类型多样,隶属部门、机构性质不一,执法种类、执法范围不同,难以及时传导作风建设压力,层层压实责任。

3.纪检干部队伍力量不足。目前,省、市、县三级交通运输执法机构均有纪检干部配备不齐的情况。省交通质监局分管纪检的同志已调离,全省路政部门有4个支队未配备纪委书记,有的单位纪检干部长期由一般干部兼任,纪检工作成了一种“副业”,真正用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影响纪检监察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抓整治强执法,提升执法队伍形象。由局纪委会同相关处室牵头抓好全省交通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中存在的宗旨不牢、作风不优、本领不强、担当不力、执法不廉等突出问题,以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把整治工作抓实抓好,打一场铁腕治军、正风肃纪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