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43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持续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10]吴德慧.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2(4):23-24.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2

我国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加关注旅游项目。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增广见闻,同时也能够缓解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调节身心。然而,因为旅游生态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及科学的规划,并且有着规模过大、发展太迅速以及不具有合理的发展策略等特点,所以对旅游区的生态安全造成直接的危害。本文主要探析的内容含有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2]。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3]。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4]。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作者:张强鹏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2]张登科.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外资月刊,2011,12(06):202-202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3

近年来,裕民县依托巴尔鲁克山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科学发展”战略决策,突出“生态自然逛裕民”的定位,以打造新疆“裕民山花节”为引领,全面推进自然生态游、生态城市游、休闲度假游、生态乡村和田园风光游,倾力打造生态旅游业。

一、裕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发展趋势,裕民县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下面先看看裕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水平现状

2010年―2014年五年间,裕民县旅游人次达86万人次,旅游服务收入3.2亿元,2015年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旅游收入9656万元。旅游收入和接待旅客数量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今年在全疆维稳形势下,新疆旅游行业受到一定影响,除新疆本土游客外,疆外游客相比去年下降20%左右;今年的游客人数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比去年增长8%,这表明裕民县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在不断的持续增长状态。

2.旅游服务功能现状

旅游服务功能的综合全面性,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旅游的客源、消费水平、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2013年5月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是一座建筑面积为1545.8平方米的综合楼,内设售票大厅、旅游商品销售区、游客休息区、警卫室、办公室及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能满足游客咨询、购票、休息、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要求,游客由此进入景区;为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县旅游部门结合星级评定工作对农牧家乐、旅游饭店进行申报星级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星级农家3家,2星级农家乐10家,自治区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1家,3星级宾馆3家;2014年5月巴尔鲁克旅游风景区成功升格为国家4a级景区。同年7月巴尔鲁克旅游风景区顺利通过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验收组验收,届时将成为新疆首批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之一;结合旅游服务素质提高,强化业务培训,举办的讲解员招聘培训、旅游统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景区景点应急演练、安全救援培训班5期,培训100多人次;这些服务功能室提升裕民县旅游服务水平的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满足过夜游客提高消费能力的基石。

3.宣传知名度现状

回往以前,裕民县还是个边境贫困小县城,自2007年举办“山花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2011年“裕民山花节”升格为自治区级节庆活动之一,我们始终坚持品牌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节造势,以势聚人,以客兴旅,以节扬名,紧紧抓住我县春季时差优势、人文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的特点,将山花节打造成新疆春季第一个旅游节庆活动品牌,2014年3月,裕民县做为新疆唯一省级代表参加了在西安举办“春季旅游营销大会”,这标志着新疆“裕民山花节”在旅游市场中的具有很大潜力。新疆裕民已成为全疆知名旅游品牌,走到哪里都可见到裕民县山花烂漫的宣传标语。

4.旅游客源市场及消费水平现状

根据旅游人次统计结果分析,现疆内游客主要以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等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县市为主;以南疆客源市场为辅。疆外客源市场主要以环渤海城市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内陆发达省份城市和临近省份发达地区为辅,港澳台客源市场主要以台湾游客为主。从旅游消费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因旅游设施少、旅游文化投入少,形成一定的制约性,地域文化型、度假游乐型极少。

5.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为发展旅游文化多样性,裕民县以“山花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发特种旅游项目,如探险徒步游、山地自行车游,自驾游、乡村体验游等,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娱乐性,吸引了众多户外俱乐部及特种旅游爱好者。但实地调查发现疆外游客相对于生态自然景观来说,对于裕民县本土地域性哈萨克民俗文化比较感兴趣的,这使我们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民俗文化的体现。

6.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裕民县在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提升,根据统计,近年来裕民县以创建巴尔鲁克山部级4a级景区和新疆“裕民山花节”为载体,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旅游道路及娱乐、餐饮、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卫生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五年间投入达3.2个亿。

二、裕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裕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依然偏低,与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主要问题有:

1.旅游业基础薄弱,投入力度需提高

虽然我县景点景观较多,但是旅游观光线较长,无环线,游客旅游观光下来,容易产生疲惫感,但又缺于基础设施较少,服务水平达不到游客需求,大多数游客来旅游没有停车休息的地方,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不文明现象。

2.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经营须规范

我县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与现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一直处于“弱、小、散、乱”的状态。无统一管理联动体系,无统计规划、无地方性针对旅游企业经营法律法规条例,景区管理委员会人员配置无法到位,无法发挥其管理作用;旅游主管部门势单力薄,工作往往陷入常规性的行业管理,需相关部门配合形成联动管理机制。

3.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根据近几年的旅游统计裕民县旅游客源市场自驾游游客占主体游客比例的80%以上,团队游客只占一小部分。自驾游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我县针对自驾游游客,无配套服务设施及自驾游营地,长久积累会造成游客乱扎营地造成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道路交通方面,景区较大线路无环线每到旅游高峰期出现自驾车游客拥堵在一个景区入口处,缺少引导提示信息设施等;公共休息服务设施较少,游客进入部分景区无停车休息场地,乱停车乱扔垃圾,造成垃圾遍地,耗费大量工作人员清扫;景区内无界定拦网与监控设施,道路四通八达,逃票较为严重,执法难。

4.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运作,我县旅游业工作人员均非旅游专业人员,在工作观念,创新意识中有局限性,这对今后旅游发展工作存在偏差。而旅游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弥补工作中的不足,能够正确效率的引导旅游发展,现阶段最为欠缺的是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信息化、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类人才,由于现有编制的问题,极大的影响旅游人才招录,无法实现旅游人才引进。

5.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保护

景区内仍有大量树木病死,需相关部门及时投入解决景区内植物、树木的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治理,如不及时救治与保护,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珍稀生物物种消失,严重影响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景区内新种植的树木保护管理措施不足。需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分步实施,积极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三、裕民县旅游产业的几点思考

1.裕民县旅游业发展定位

在旅游产业定位上,继续把我县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拉动作用;在旅游市场定位上,根据我县的区位交通条件、接待服务水平和景区建设现状,将我县目标客源市场锁定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塔额盆地和周边地区,逐步向疆外推介;在旅游产品定位上,突出边塞旅游文化和巴尔鲁克山自然风光特色,以及四季分明、气温较低、空气清新等特点,重点开发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定位上,确定旅游产品打造要符合市场规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集中精力打造精品,敢于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2.规划先行,科学发展,构建旅游大格局

旅游规划是为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使景区能够实现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一个全面科学的旅游规划是经过科考研究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对我县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方向和未来前景发展趋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标准,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配置,分析客源市场结构,形成自身特色旅游产业体系,提高过夜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延长产业消费链,综合全面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切实转变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3.制定开放性政策,拓宽投资渠道

通过政策鼓励,吸引投资建设,要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经营权三项分离的原则,广泛吸纳投资者科学合理的开发景区,以转让、承包等方式,经营旅游景区(点)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壮大地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要通过机制创新,商业化运作,鼓励旅游企业以经营合作为基础,以品牌合作为导向,与“山花节”活动相结合,拓宽旅游市场,通过多种方式在客源地或景区旅游商店销售,带动地方特色产品经济的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裕民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裕民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完成巴尔鲁克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需整改的内容。

4.加大旅游市场开拓,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旅游市场拓展要根据现阶段旅游市场需求及未来趋势,创新理念改革体系,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扩大疆内外旅游市场占有率。要针对我县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红色边塞、山花节系列活动等进行宣传推介工作。要充分利用新闻网络、报刊杂志、宣传画册、旅游指南、手机平台、地域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我县旅游的推介,继续扩大知名度;要针对性服务,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迎合旅游市场的发展,引导和影响旅游者的消费理念。

5.加大对旅游投入力度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旅游生态位;滇中天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37―08

随着云南旅游产业实施“二次创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改革与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近年来,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指导旅游业发展实践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从而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位是主要反映物种在特定尺度下,特定生态环境中的职能和地位,它是物种属性特征的集中表现,定量地反映着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发展,能够揭示区域各旅游地之间旅游竞争力的大小以及旅游发展的态势情况,为旅游区的协作、资源的整合发展提供指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生态位理论大多都运用在城镇发展研究、企业发展等方面,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文章相对较少,仅有10篇左右,应用到云南各地旅游研究的更是处于空白。本文将生态位理论运用于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通过构建旅游区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情况,分析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对滇中及各旅游片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生态位理论与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

1.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在研究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生物结构稳定性与演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20多年来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关于生态位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是格林内尔(Grinnell)的“空间生态位”、埃尔顿(ehon)的“功能生态位”和哈钦森(Hutchinson)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其中以哈钦森(Hutchinson)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对现实最具有指导作用。该理论通过对生态环境各因子进行指标量化,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而为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可能。他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到多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资源因子的供应和限制,每个因子对该物种都有一定的适合度阈值,在所有这些阈值所限定的区域内,在任何一点所构成的资源环境组合状态上,该物种均可以生存繁衍,所有这些状态组合点共同构成了该物种在该环境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

1.2 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理论及内涵

1.2.1 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生态位应当包含:一是生物单元的状态,二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前者可视为生态单元的态,后者可视为生物单元的势,两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了特定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旅游地的生态位是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地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具有的职能和影响力。同样,旅游地生态位也包括旅游生态的态和势两个方面,综合体现了一个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本身具有的优劣势以及对区域内其他旅游地所具有的潜在和现实的影响力。邹仁爱等认为,旅游地的“态”表示旅游地的生存状态,是旅游地过去发展、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累积的结果,而“势”可以表示为旅游地的更新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态”是现实存在的一种状况,而“势”是指变化的趋势。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j=1,2,…,n;ni为旅游城市生态位;S为城市i的态;pi为城市i的势;sj为城市j的态;pj为城市j的势;a1和a1为量纲转换系数;s1+a1pj称为绝对生态位。

根据生态位原理,生态因子生态位分值越高的,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和职能相对而言就比较大,其生态位宽度也就越大。同样的道理,在旅游地生态位中,生态位宽度越大的因子,在旅游地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生态位不同的旅游地在旅游发展中采取的策略也相应有所不同。

1.2.2 旅游地生态位的内涵

旅游地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在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容量的定量化、区域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旅游地生态位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旅游地的社会环境,主要指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城市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二是旅游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主要指旅游地所拥有的资源的丰度、类型和规模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状况;三是旅游地在区域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职能,主要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中的吸引力、辐射力;四是旅游地与区域中各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竞争、竞合等方面。

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来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是在考虑旅游生态位本身特征与自然生态位特征契合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上对旅游地、旅游片区和旅游企业进行生态化产业链的构建,寻求最强功能的发挥和最优发展策略,以达到一体化互惠共生。

2 旅游地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因子的相互作用是旅游地生态系统演化的一个动力机制,各因子间的协调与否促进或制约着旅游地空间竞争力的发挥。在“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指标的科学适用性、典型代表性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地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旅游地的生态位应包括社会经济层面、生态环境层面、旅游资源层面和旅游市场层面。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因素,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地社会经济的辅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选取了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量等6个研究指标。其次,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旅游地赖以生存的基底,是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好坏是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核心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可吸入微粒数、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等5个测评指标。再次,旅游市场的发育水平集中体现在旅游业经营业绩,旅游业的经营业绩是旅游地旅游发展水平以及旅游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过去旅游发展的一个积累结果,能够体现出旅游地旅游产品的功能、效益。因此,研究选取了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5个测评指标。最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因素,在特定情况下旅游资源禀赋决定了旅游地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因此,研究选取了10个测评指标,由于资源禀赋的值无法直接量化运用,因此本研究根据相关准则,对资源禀赋的高低进行量化赋分,指标体系见表1。

3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

3.1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概况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云南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一个中心、五大片区”中的核心旅游区,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个地州市,是云南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云南未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面积9.5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25%;2008年末全区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37.39%;GDp总量为3268.08亿元,占全省的57.33%;旅游总收入270.98亿元,占全省的40.8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为2.07亿元,占全省23.98%,国内旅游收入为251.23亿元,占全省42.24%。由此可见,滇中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云南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云南省社会经济的龙头地区,承担着云南省未来发展的牵引力作用。因此,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地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有利于加速旅游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对各旅游地明确自身发展潜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2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

通过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运用生态位测评模型,对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地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进行测评。本文在统一考虑各地州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科学性,选取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2004~2007年数据资料,并以2007年的现状数据为“态”,以每年的平均变化值为“势”,以时间为量纲转换系数,选取1年,即量纲转换系数为1。通过计算,得出表示各城市生态位的大小(即生态宽度)的各变量因子的生态位得分(如表2)。

再运用公式(2)得出各城市各状态层生态位的分值以及综合生态位的大小(表3)。

其中,m表示某旅游城市的旅游生态位;n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n表示因子个数,j表示城市的个数。各类生态位及生态位总值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且总和为1。

3.3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旅游发展状况评析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卷烟、机电、生物资源、信息、商贸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①。从表2、表3可以看出,昆明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中无疑是处于核心地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在区域旅游链中处于首要节点,对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昆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市场状况及综合生态位等的分值均居于首位,尤其是在旅游市场维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别为0.488891、0.469383、0.499890和0.801019。究其原因,主要是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倾斜,产业体系的完整程度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由于昆明是云南与全国各地区及部分海外城市相互联络的交通枢纽,在信息、能源、物质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形中拉开了昆明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同时也提升了昆明的总体竞争力。目前,昆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品谱系,以周边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周边省市以及东南亚欧美为主的圈层旅游市场结构②。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昆明市在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在《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提出的规划方案中,昆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优先开发,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与自身功能演进的双重任务,其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分值仅为0.240269,明显与将来发展步伐存在着矛盾。

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主要农产品粮食、油料、蚕桑、畜牧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的烟草工业和优质烤烟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综合生态位的测评中,曲靖处于次要地位,但与第三位的玉溪之间差距较小,前者为0.177718,后者为0.163475。曲靖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发展中起着“入滇钥匙”和东向的联结作用,体现在区内外的联结互动作用。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旅游资源条件3方面都居于所有测评区的第二位,但是在区域旅游市场开拓方面明显存在问题,分值为0.076701,居测评区的倒数第二位,这与其旅游资源的高排位极为不符,体现在曲靖旅游外汇收入及海内外旅游者人数这两方面。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有:第一,曲靖是云南省主要的工业基地,旅游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由此造成了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营销的缺失;第二,历史上与中原地区的密切交流和工农业开发导致特色旅游资源保存较少,且比较分散,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广度均不够,以观光旅游和节庆旅游为主。此外,曲靖市社会经济对旅游业的支撑力度不够,人均GDp较低,仅为0.178709,低于区内平均水平,而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的邮电业务水平也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分值仅为0.126048,居所有测评区的倒数第二位。目前曲靖正在构建以置业旅游、山地康体休闲、乡村Spa、深度观光、红色旅游、美食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谱,以周边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及周边省市和东南亚、美法为主的国内外旅游市场结构。

玉溪由于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人均GDp由2003年的全省第一降到2004年的全省第二位,分值为0.316342,而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也明显处于停滞状态,分值分别为0.091617和0.100069。同时,由于玉溪旅游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产业转型期旅游产业理念认识不足影响到旅游开发力度,造成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下,加之除烟草之外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及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对玉溪烟草产业产生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玉溪综合竞争力水平。但是,近年来玉溪与昆明实施“昆玉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大昆明旅游市场的牵引力及交通网络的联动力和玉溪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为辅助的发展模式,使玉溪旅游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掘。目前,玉溪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旅游产品谱,但是仍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旅游与商务会展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在市场结构方面,总体上以区内客源为主,区外客源正处于开拓阶段,客源市场结构较单一。

楚雄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人力资源、信息、交通等方面相对落后,使得楚雄州在市场发育及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数量型游客为主的发展时期,由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利用。楚雄州的综合生态位分值为0.138444,仅为昆明的27.69%。在2004年以前,楚雄州没有aaaa级以上的景区,这与楚雄州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情况相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水平的制约,尤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产量、居民储蓄和邮电业务等方面限制了区域旅游产业自生能力的发挥。目前,楚雄州仍然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正努力向以休闲、康体、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和黄金走廊的目标发展。客源市场仍然是以周边地区为主,以分流昆明部分客源为辅,以区域外客源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得出,滇中各旅游片区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雷同、客源市场重叠、旅游商品同构等等方面,影响到区域内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4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发展策略

4.1 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联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一般而言,旅游空间布局模式有单节点、多节点和链带状等多种空间结构。陈志军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散模式4种类型。从上面测评结果和实际分析可以看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4个旅游片区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结合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大致地把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划分为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类型分别为起步型、成长型和成熟型。

根据对4个州市历年旅游收入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分析,楚雄州为起步型、曲靖市和玉溪市为成长型、昆明市为成熟型。综合考虑各旅游片区之间的产业的联结度、旅游发展的紧密性、旅游市场发育状况,可以判断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模式为凝聚模式向扩散模式过渡。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空间结构模型,运用“增长极”理论、“点一轴”理论及“核心一边缘”理论,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的“点一轴一圈”发展模式,即:以昆明为区域旅游的增长极核,以滇中区各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正在实施的昆玉一体化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圈,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线路的相互衔接,完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实现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经济、旅游一体化(图1)。

4.2区域旅游内部发展策略

旅游生态位理论认为,各旅游地生态位宽度的大小能体现出旅游竞争力的大小,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会出现旅游地生态位重叠现象,即强势生态位旅游区会压挤弱势生态位旅游区的生存空间,会在游客的旅游感知、旅游选择、旅游的发展空间等方面出现屏蔽现象,阻碍弱势生态位旅游区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弱势生态位旅游区被边缘化的现象。而区域旅游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区域内各旅游地的共同协调发展,在分析各旅游片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位的泛化、特化和优化策略对其生态位进行扩充和分离,提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发展的相关发展策略。

4.2.1 生态位分离策略

生态位的分离是通过实施生态位特化或泛化从而使生态位错位来实现的。错位开发策略包括空间错位、时间错位和营养错位。空间错位是指旅游区开发和旅游目标市场定位的分离。时间错位是指。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与投放的时间分离。营养错位是指旅游产品开发的特色差异。从地理的角度上看,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是一个完整的区域,而区域内各片区又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从而决定了各区应具有不同的开发模式。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其客源市场、整体形象定位,旅游开发的时空结合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衔接和补充,考虑到以上情况,本文从核心资源、发展方向、主要发展战略和形象定位等方面对滇中各旅游片区的旅游发展进行错位分析,具体发展模式见表4。

4.2.2生态位扩充策略

任何旅游区的发展都是以谋求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不可避免地在客源市场、品牌形象和旅游资源、人才、信息等方面存在竞争和空间的扩展。无论泛化还是特化,都是促使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分离,而生态位优化则是通过优化生存环境达到提高自身优势的目的。因此,旅游区要通过对自身内外部环境的优化,从而达到扩充生态位,提高竞争力,实现旅游发展的目的。生态位的扩充包括旅游地潜在生态位的开拓以及引进新生态位等两方面,潜在生态位是指旅游地在某一特定时刻不能完全占据的那部分生态位,而新生态位是指通过引进新技术、管理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开发新兴旅游产品等。前者对开发较早的、特色褪化的旅游地尤为重要,后者适用于由于资源、基础设施落后的旅游区,不过对一个旅游区而言,两者一般是结合运用的。

昆明作为云南旅游开发较早的地区,已经成为云南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旅游发展的各要素及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初步显现。目前应通过优化内部环境,实现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努力提高旅游产业集群水平,从而实现旅游效益提升,积极推进以昆明世博新区综合改革实验区为代表的旅游企业改革,抓住世界旅游业发展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以昆明世博新区、滇池旅游度假区(含民族村)、轿子雪山、大石林旅游区、九乡溶洞、安宁温泉旅游小镇等为重点,带动区域内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产品向复合型转变,游客由数量型增长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增长。曲靖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多元旅游产品和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但是特色资源不多且较为分散。当前应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引进先进的管理、服务和技术,推进珠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以珠江源头、高原花海、民族美食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旅游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相结合,努力提升旅游竞争力。

玉溪是云南高原的“钻石”,以其特有的“三乡文化”闻名于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旅游业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特色不甚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线路。当前,玉溪应以抚仙湖一星云湖旅游改革实验区为龙头,“五山一村一河”和地域文化为基础,深度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开发高原湖泊度假游、温泉休闲游、原始森林生态探秘游,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通过实施“昆玉一体化”提高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提高管理能力,努力分流昆明的客源。楚雄是中国彝都、恐龙之乡和人类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等旅游资源具有相对垄断性。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严重滞后,当前最主要的是通过政府主导战略,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加快基础实施建设和旅游精品培育,推进世界恐龙谷、中国彝族文化公园、元谋土林、东方人类祭祖坛、咪依鲁风情谷、武定狮子山等景区的升级,带动区域内旅游业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旅游黄金走廊,从而提升区域总体竞争力。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5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体现作者对科学的严肃态度,参考文献也是有法律效益的,文中引用内容的要做上标注,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鉴赏。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孟宪宇.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卢云亭,王建军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

[4]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5]文军.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6]Davida.Fennell.生态旅游[m].张凌云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周笑源.生态旅游内涵再论,旅游学刊

[2]杨志平,潘文焰,赖玺婷.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法制与经济,

[3]步雪琳.禁建重污染项目治理酸雨污染开展生态监测张家界环境治理为旅游添后劲.中国环境报

[4]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

[5]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

[7]王怀宇.生态旅游价值观的兴起与教育的使命---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生态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河池词条

[2]关于河池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更新时间:2012-9-16作者不详

[3]广西年鉴编委会,广西年鉴2004[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5。

[4]河池市生态旅游魅力,百度文库,更新于2011-11-29

[5]河池市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河池论坛牛头马面于2011-9-8更新

[6]郝新娣,刘淑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浅析--以定州黄家营葡萄酒庄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58-62

[7]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35-140

[8]陈学清。基于绿色营销观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7,(6):97-99

[9]李锦宏,周蓓蓓。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以共生理论为视角[J].当代经济,2009,(11):54-55

[10]张金安,张吉立。大庆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探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42-45

[11]张芝敏,陈颖。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2):56-57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旅游英语;邢台生态旅游;发展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旅游业最近发展的非常迅速。国外游客来我国游玩的人数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我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国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国外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旅游英语在旅游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由此就可以联想,要想旅游也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应当将旅游英语学习发展起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一、邢台生态旅游现状

在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设与此相伴。同时,生态建设与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的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其他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因此,在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完善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1]。邢台作为一个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如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快速的发展,关乎邢台后期发展得建设。在发展邢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邢台旅游局应当考虑在怎样更好地向游客介绍邢台。在此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城市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介绍给游客,现如今,邢台生态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三种旅游路线。首先,为大自然风光游。在大自然风光游中,游客可以领略武当山的威武、天河山的壮丽以及九龙庙的神奇。另外一种就是历史文物游。历史文物旅游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要数守敬故里因此,在历史文物游中,郭守敬纪念馆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旅游地牡丹园和扁鹊庙也在其中。最后一种旅游路线就是当前年轻人较为热衷的乡村农家乐。在农家乐中,长寿百果庄园、岭南生态观光游。将邢台这些景区推广出去,以生态发展道路为主,从旅游产品的开发综合考虑邢台生态旅游。邢台生态旅游能够快速的发展,主要在其开发生态旅游中遵循两项原则:首先坚持保护资源的原则;其次以低碳旅游吸引游客。最后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旅游英语的诞生产生生于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英语教学现状

在高校开展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旅游英语属于一门较为普遍性的课程。对于旅游英语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动态有所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较多与旅游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其后期职业的发展。在旅游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英语教学为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也随之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的调整不仅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体现出旅游英语与旅游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其逐渐呈现这么迹几项特点。第一,旅游英语教学注重相关文化方面知识的更新。文化知识的更新对学生实际工作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文化背景能够将翻译的内容与原文表达更趋近。第二,旅游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对学生后期职业的影响时非常大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良好的英语口语,于其后期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练习口语,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取的英语流利的表达出来。第三,旅游英语教学,词汇的描述性与通俗性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工作岗位中更能够让游客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见识当地的自然风光。

三、提高旅游英语教学,促进邢台生态旅游

从我国各地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旅游英语在旅游业发展中不断做出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知识的同时,职业素质也获得了相应的培养。旅游英语理论知识与时间相互结合,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邢台生态旅游的现状,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相关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邢台当地的生态旅游特点,在此前提下,将其中所学的知识推向与其他领域。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旅游英语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学习到了旅游工作人员所应当具备的工作技巧,利用相应的宣传手段,将邢台的生态旅游推广出去。。在旅游宣传中,将邢台生态旅游的特色推广出去,让国外的游客更好地了解邢台生态旅游,进而产生来邢台旅游的欲望。并且,旅游英语在此环节中能够推动邢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3]。旅游英语可以让邢台生态旅游在国际生态旅游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邢台,了解形态的社会文化风貌。因此,在旅游英语不断普及的过程中,旅游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旅游英语将邢台生态旅游向世界推广。形态生态旅游知名度上升,更多的游客前来形态观光旅游。由此可见,在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邢台生态旅游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过程中,旅游也应当抓住发展的机遇,将我国各地具有特色的旅游区与向世界各地介绍。邢台生态旅游具有其特色,邢台生态旅游借助其他各方面的影响,将其具有特色的旅游向世界各地推广,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

参考文献

[1]冯丁妮,孙智.旅游英语语言功能与大连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10(1):256-257.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7

引言

由于旅游业在传承地方文化、发展地区经济、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和优化城乡形态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同时国家也将旅游业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发展旅游业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旅游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社会价值较大,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发展带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一种驱动力较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吻合了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和建设道路,将旅游城镇的建设主动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旅游业驱动的城镇化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一、旅游城镇的概念

旅游城镇是拥有特色的人文、自然资源,在城镇经济结构中旅游业占主导地位,旅游资源保护完备,生态环境品质优良,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县城或乡镇。曾博伟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旅游小城镇是拥有独特或者较高品位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娱乐、观光、休闲抑或商务活动频繁,且旅游经济在当地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带动比较明显的乡镇。本文认为旅游城镇是具有特色的人文或者自然资源,旅游业在城镇中是主导产业,旅游接待设施完备的城镇或者小城市。除此之外,国内有很多旅游界学者对旅游城镇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产生了很多认识,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由于旅游业驱动城镇化发展。陆林认为,旅游城镇化是指旅游业是推动城镇化的一种动力,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能够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如果单纯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镇化是指为人们的消费等级由传统的日常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变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这种需求而对城镇功能的完善,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必然引起的城镇化进程化的加快。黄震方认为,旅游城镇化是指旅游区内非城镇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和聚集,旅游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镇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加大。

二是旅游城镇化是旅游景区的城镇化倾向。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在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同时也是旅游景区内景点的不断人工化,景区的发展建设更加趋向去城镇化的现象;徐红罡认为,在旅游城镇化是旅游景区的城镇化倾向,在旅游景区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负面因素,如对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分割和破坏、景区内和景区周边建筑拥挤等,景区及其周边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过度建设,明显大于游客需求,导致了“过度城镇化”。

二、三门峡城镇化状况和发展目标

(一)三门峡城镇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三门峡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大力提升了城市功能,三门峡市区作为三门峡地区发展的旅游中心城市作用增强。三门峡市积极构建以三门峡为区域中心城市,以渑池和义马、灵宝为两翼,以310国道沿线小城镇为纽带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三门峡市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两大三小”组团发展的部署,形成了以三门峡市内的湖滨区、开发区和中心商务区和以陕县的城区、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两大”组团;以义马、渑池、灵宝和卢氏四个县城城区为主体的“三小”组团。

三门峡市不断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逐渐改善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状况,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四大一高”战略的不断清晰,产业集聚、经济活跃,为城镇化的实现畅通了户籍渠道。三门峡市实施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大提速的行动,各个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的功能逐步提升,三门峡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速度加快。

(二)三门峡近期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城镇化的建设要依照三门峡城市总体规划有序进行。至2020年,在城镇化的建设中近期要着重建设以三门峡为区域中心城市,以渑池和义马、灵宝为两翼,以310国道沿线小城镇为纽带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同时,以“两大三小”组团《以陕县县城、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新区“两大”组团;以义渑城区、灵宝市区和卢氏县城为主体的“三小”组团》进行规划部署。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总体格局,形成一个分布有序,层次分明,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城乡空间网络格局。“一核”即以三门峡都市区为全市发展的核心。以陕灵盆地的城镇发展空间为主要载体,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209-310国道等区域交通走廊及城市快速路系统,形成带状组团型城镇群体结构,是带动全市城镇化及新型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两翼”分别是渑池-义马产业发展翼和卢氏生态发展翼。渑池-义马产业发展翼是依托渑池县城和义马市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及煤-电-铝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与循环升级,联合周边英豪镇、观音堂镇等小城镇,成为带动全市传统资源型产业高端化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的核心。卢氏生态发展翼是以卢氏县城为中心,依托三门峡南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将是带动全市绿色经济与休闲经济发展的“生态之都”。“三带”分别是沿黄河生态带、崤山-小浪底生态带、伏牛山-熊耳山生态带。是三门峡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所依托的三条生态保护带,也是三门峡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的重要支撑。

三、国内外旅游城镇的发展路径

中国早期的旅游城镇化道路主要是依托著名景区发展得以实现,许多旅游城市或县城实际上就是著名风景区改名而来,如张家界市,黄山市等。但目前中国还没有旅游产业高度聚集,旅游城镇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在一些旅游热点地区的小城镇,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城镇化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化难以覆盖到的边远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作用更为明显。比如,1984~2002年,四川省的城镇化率从13%增加到20%,只增加了7个百分点;但是同期九寨沟县两个旅游小城镇永乐镇和漳扎镇城镇化率却分别增加了25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我们也可以来借鉴以下发达国家的旅游城镇化经验,世界发达国家通过旅游实现城镇化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旅游产业的高度聚集发展形成巨大的人流,进而带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从而使得城镇化快速推进,甚至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性的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是墨西哥的坎昆,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另一种是通过旅游产业适度聚集,推动乡村地区以一种渐进、协调的方式实现低度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方式更多的利用了乡村风貌、传统文化等特的吸引来发展旅游,旅游市场的稳步增长促进了城镇规模的扩大,甚至新城镇的产生。如日本东北部的山形县小国町和大分县的汤布院镇。

四、三门峡市旅游城镇的开发模式选择

(一)旅游城镇的发展模式依赖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程度

旅游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由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其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差异性。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选择能加速城镇化进程,根据三门峡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旅游空间规划布局和城镇布局的原则和精神,构建一部分小城镇,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带动作用。三门峡市旅游城镇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并能够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带动和促进的作用。旅游城镇的建设离不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内容,2009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该发展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使乡村旅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和加快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旅游城镇化的建设也能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程度。旅游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任何旅游城镇的建设都不能脱离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而自成体系,地区旅游城镇的发展模式选择必须综合考虑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程度。

(二)三门峡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1.各城镇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差别较大。三门峡地区33个乡,29个镇,其中渑池县12个乡镇,陕县13个乡镇,卢氏县19个乡镇,灵宝市15个乡镇,湖滨区3个乡镇。乡镇中人口多少差别较大,较小的乡镇有店子乡等约4千人,较大的镇是各县的城关镇约10万人左右。各城镇的旅游人口密度差别较大,距离城市较近的乡镇规模较大,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尤其是比较偏远的乡镇人口密度较小,乡镇规模小,各乡镇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差别较大,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乡镇大多位于风景区附近,乡镇内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基础设施较差的乡镇大多是距离风景区较远、旅游资源组合情况较差不利于发展旅游业。各个乡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关联度很大,相比起来,因为旅游业的开发所带动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相当明显。

2.各城镇旅游资源禀赋差别较大。三门峡地区地处秦岭东南麓,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可谓“五山四陵一分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高度300至1500米之间,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森林面积695.6万亩,森林覆盖率47.99%,居河南省第一。三门峡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怡人的气候和较好的自然环境,也决定了三门峡地区内独特的风貌,从总体上来说三门峡地区内自然类旅游资源禀赋较高,这也决定了具有较高旅游资源禀赋的乡镇具备了发展成为旅游城镇的条件。

(三)不同的乡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经济发展情况来选择旅游开发模式

由于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造就各乡镇大小差异、人口密度差异、同时也决定了该乡镇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各乡镇由于辖区内旅游业的开发状况不同造就了乡镇经济上的差别、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对待旅游业的态度等。因此,经济状况、辖区内人口多少不同、辖区内旅游经济状况不同的乡镇必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旅游城镇发展模式。总体上来说,旅游城镇的发展模式可也通过两种方式来驱动:其一为旅游驱动型小城镇。通过城镇核心地区旅游产业的高度聚集发展形成巨大的人流,进而带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从而使得城镇化快速推进,成为旅游城镇,如灵宝的函谷关镇、店子乡等。其二是通过渐进式的旅游发展来发展旅游城镇,这些城镇的旅游资源聚集度较低,距离高级别的旅游资源较远,那么通过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或者当地的民俗特色,风气,特殊的地貌与居住环境等来逐渐的建成旅游城镇,如灵宝的大王镇等。

(四)重点旅游城镇的选取和开发模式选择

在灵宝市,选取函谷关镇作为旅游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函谷关镇,位于灵宝市北郊,人口一万至二万,交通便利,连霍高速公路灵宝市站出口设在境内,灵函公路交通便利,公交车直通镇区和旅游区。因其古老的老子文化历史渊源拥有景点20余处,因此,以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为依托,逐步与周边景区如燕子山、娘娘山等景区进行资源与产品整合,深度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建设以函谷关镇为中心的旅游城镇,完善旅游城镇的旅游支撑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建成以旅游驱动的旅游小城镇。

在陕县,选取西张村镇作为重点发展的旅游城镇。张村镇位于陕县,是陕县面积最大的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以上。距离三门峡市区21公里,交通便利。毗邻国家3a级旅游景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三门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陕西的西张村镇和灵宝市接壤,灵宝市内的旅游景区如函谷关旅游区,娘娘山旅游区,汉山旅游区距离西张村镇较近,因此,在陕县西张村镇作为旅游城镇的条件比较优越,陕县西张村镇发展成为旅游城镇也是旅游驱动型的。

在渑池县,旅游景区具有很强的集聚性,渑池县的段村乡集中着渑池县四分之三的旅游景区,仰韶大峡谷、黄河丹峡、石峰峪风景区,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所在仰韶村则位于渑池县城北9公里的韶山脚下。因此,在渑池县,为了带动县城北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考虑到旅游景区的聚集状况,选取段村乡作为旅游城镇。

卢氏县内四个旅游景区呈点状分散分布于县城周边的深山区,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狮子坪乡,豫西大峡谷位于官道口镇双龙湾风景区位于双龙湾镇熊耳山风景区位于汤河、横涧两乡境内。卢氏县面积较大,人口稀少,乡镇的居民多分散居住,乡镇规模较小,人口过少,在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发挥的有限,因此,在发展旅游城镇的道路上,要把重点放在县城,将卢氏县城培育为旅游城市。

五、结语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

1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主要构成

生态农业向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是农业产业的重要发展与升级,整个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都要作出调整与改变,这才能够有效适应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量产品开发、项目开发和营销模式开发等细节问题,确保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1农业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整个产业链建设的基础,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展开建设与开发,将田园风光、自然景色与生态农业融为一体,确保游客进入景区后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气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差异性与地方特色,保证生态农业景区具有自己的优势。其次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注重产品的多元化,既要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的多重需要,将自然美、人文美、文化美、生态美等呈现在游客面前,有效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1.2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是整个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能够将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用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游客的文化共鸣与情感共鸣,继而丰富游客的旅游感受,提升生态农业的价值。一方面,要给予游客更多的互动机会,如游客可以到菜园果采摘新鲜的绿色果蔬,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尝试农业种植,感受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另一方面,要注重农耕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使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可以展示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或农村民居特色,传播民俗、民仪,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展现给游客。

1.3旅游营销模式开发

信息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消费者的旅游观念也在逐渐趋于理性,传统的营销方式并不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甚至可能会导致生态旅游陷入营销困境。曾经很多农业生态旅游区借助旅行社和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到当地参观旅游。但在全新的环境下,这些途径能够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产业链建设需要用更多方式展开宣传与推广。例如,生态旅游区可以借助微信、QQ、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展开网络宣传,同时借助专业的旅行网站推广旅游项目和产品,也可以与娱乐节目或影视作品合作,通过植入式广告等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进而全面创新营销模式,有效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

2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互动与融合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实现了农业与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全面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摆脱传统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偏低、收入水平偏低的状态[1]。

2.1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全面建设,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不同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生产路径,进而实现生态农业目标,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更能够实现社会价值,这也是农业生态旅游实现的基本保障,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积极影响。

2.2特色化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特色化农业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的整体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道路,使游客不仅仅能够感受到普通农村的农业生产现状,更能够得到特色化农业带来的不同感受。例如江南水乡可以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垂钓、游船等项目;自然风光秀丽的东北可以利用观光休闲、地方文艺演出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的兴趣。特色化农业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有特色项目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才能来到这里旅游、休闲和消费,特色化农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2]。

2.3规模化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旅游行业必须呈现规模化发展才能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将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集中,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确保游客能够在生态旅游区内接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有效涵盖多种特色化经营项目,满足不同类型、季节、地域游客的需求,保证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2.4农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与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与生活习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农业生态旅游推进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将这些文化元素用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游客在观光旅游时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生态旅游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石,而农业文化才是其精髓与灵魂,农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非常深远,劳作方式、农业历史、劳动工具、习俗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农业文化展示的重点。因此,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对农业文化解读和展示保持高度关注,确保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化内涵[3]。

3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重点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明显差距,软硬件都存在很多不足,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建设目标。

3.1建立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不能单纯依靠农民的力量去实现。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围绕当地实际情况及旅游市场现状展开深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当地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农民合作社共同参与建设,由农民提供场地与人力,引入企业和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同时鼓励具有先进开发经验的企业和个人进入,最终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以全新模式参与市场竞争。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参与者要共同选择具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能够保持健康科学的状态。

3.2多元经营,全面发展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全方位发展,不仅要关注生态农业,同时也要关注生态旅游,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够保证整个产业链稳定发展。因此,要结合当地生态农业发展实际,明确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同时根据生态旅游的运行状态,调整生态农业的生产与运行模式[4]。为了有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与消费需求,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要尽量整合并开发多元经营项目,在现有项目基础上不断创新调整。另外,针对旅游市场不断变化的现状,产业链要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甚至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实现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旅游非优区特征分析理论界定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开发研究呈上升趋势,其表述有“旅游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旅游弱势地区”、“旅游温冷地区”、“边缘型旅游地”、“二三级旅游地”(许春晓,2001)等等,本文拟遵循科学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将“旅游非优区”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其它现象有效区分,并探讨在现实中测量、甄别旅游非优区的具体方法。

一、对旅游非优区的理论认识历程

(1)对某种类型旅游非优区的分析

许春晓在1993年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1995年提出“欠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是“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或某一类别,是“旅游非优区”的两个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两个“维度”,通过对概念不同维度的分类研究,逐步抽象出对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认识。随着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以“导致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处于非优、劣势地位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如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区域经济背景、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划分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等不同的亚类,分别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经济欠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等等不同的研究维度。

(2)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明确化历程

在旅游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优势状态的区域,而旅游非优区长期处于研究的边缘,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资源因素方面,以及“从景点组合、分布状况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界定”(杨晓峰,2007),或者认为非优区是“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数量不丰富的区域”等(赵宁曦等,1997)。与此同时,关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孙根年(2001)将资源与区位有机结合,分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将旅游非优区界定为“旅游开发条件不理想、开发状况较差、发展阶段落后的区域”;杨晓峰等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可见,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逐步明确,即“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的区域”。对非优状态的描述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旅游业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等都可以归结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由于受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客源市场等影响”都是旅游非优区的形成因素。

二、对旅游非优区几个认识误区的解释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原生性资源差的地区,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而旅游非优区是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旅游资源非优区可能是旅游非优区亦可能是旅游优势区,旅游资源差并不一定是旅游非优区,原生性旅游资源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许春晓,1993);反之,旅游非优区也并不一定缺少资源或者是资源级别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如政府、居民的观念意识等因素都可能制约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的相关研究是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描述与考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可能是旅游非优区;而旅游优势区亦可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最高(张志宏,2010)。

旅游非优区并非指旅游业发展无望的地区。旅游非优区是对所研究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客观评价,是对现实状态的分析与描述,主要是对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次、旅游业对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张志宏,2010),以及旅游业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等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客观比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发达”与“发展”是相对而言的,“旅游优势区”与“旅游非优区”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处于旅游业发展的“非优”是一段时间的状态,不是发展无潜力,而是处于不同的发展历程。

三、旅游非优区概念的界定

(1)旅游非优区概念的具体化,形成抽象定义

1、概念的分解。首先是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分析:区,可以理解为地区或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对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抽象或概括;“非优”是与“优”相对的概念,两者相比较而言,互为存在前提。“优”是优良、美好,“非优”即是不优良、不美好、劣势。“非优”是一定时间区间内存在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变化;旅游,从人文地理学科的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旅游是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现象(保继刚等,1999)。

其次,是将“旅游非优区”所表示的现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以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按照“发展条件”作为划分标准,将旅游非优区划分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生态环境非优区”“旅游认知非优区”等等,每一类还可以逐步分解出不同的亚类。

再次,对分解后的概念加以界定。以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原生性(原赋)旅游资源较为缺乏,资源丰度低,品位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知名度不高,缺乏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资源,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旅游区位非优区“是指由于其区位的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是指一个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当地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从而导致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反过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较小,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率比较低的区域”;旅游客源非优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该区域内的旅游人数或者说潜在客源相对比较少,从而导致旅游收入较低,对当地的经济贡献较低的区域;旅游认知非优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由于宣传、旅游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原因,该区域的旅游发展文化导向不明显,或者说该区域的区域文化特色不明显,在一定的客源地范围内对猎奇型旅游者吸引力较弱的区域”。

2、形成抽象定义。通过以上对概念的分解,虽然措辞不同,如“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业对当地经济拉动小、旅游业发展不景气、旅游对当地经济贡献率低”等等,其本质最终还是归到“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概念中“由于资源缺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位不理想”等均是“旅游非优区”之所以形成的影响性因素。

据此本文认为,站在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角度,“旅游非优区”是相对于“旅游优势区”而言的,其抽象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特定的时间区间内,某地的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相对劣势状态,则该地区为旅游非优区”。

(2)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操作化,形成操作化定义

经过以上界定之后,“旅游非优区”就转换成为研究的“变量”(经过严格界定的概念称为变量),此时,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旅游经济现象,是可以观测和量度的。但是抽象定义中的界定仍是相当模糊的,要予以准确的、精确的量度,还需要将抽象定义转换成可操作性的定义。根据测量时指标选择的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的特点,本文除了选取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衡量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以及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次)的指标之外,还加入了旅游收入占当地GDp比重指标来共同衡量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

借鉴世界银行(wordBank)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划分时的思想,最终形成旅游非优区的操作性定义“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国际/国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五项指标的加权综合得分,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80%,则该地区是旅游非优区”。

四、旅游非优区在现实中的界定

根据上文分析,将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设定为Fi(i取值为大区域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各分量指标分别为:X1-国际旅游收入;X2-国际旅游人次;X3-国内旅游收入;X4-国内旅游人次;X5-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其相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25、0、2、0、25、0、2、0、1。

借鉴刘再兴的研究成果衡量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区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低于区域平均值的80%,则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落后,处于劣势状态,是旅游非优区。则旅游非优区在现实中的界定模型为:

其中,是指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平均值;Fi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加权得分;F是指区域内部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得分的总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理论分界线80%是利用经验参数比对法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等级的划分。实践中对旅游非优区的界定需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高低划分等级,从而确定旅游非优区。

五、旅游非优区特征的分析

从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角度,旅游非优区是对大区域范围内处于“非优”地位的特定区域的分析与描述,它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差异性

旅游非优区是对“区域”差异的研究,是从旅游业发展程度对区域差异的研究。作为区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旅游非优区对特定空间和地域内,旅游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分布类型、范围、规律的分析,对区域旅游优劣特征以及非优态势形成条件的研究,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2)空间范围上的相对性

“非优”本身就是相对于“优”而存在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分辨出优劣,在区域旅游开发活动中,优势区与非优区相伴而生,并且还互为存在条件。旅游现象在区域空间范围内分布存在差异,旅游经济现象的区域差异形成了“旅游优势区”与“旅游非优区”。

(3)动态性

特定地区是否为“旅游优越区”或“旅游非优区”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时刻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由于新的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开发;或许是由于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曾经的非优旅游区可能转化为优势区;同时若旅游地不再具备吸引力,旅游优势区的地位亦可能发生转化。总之,“优”与“非优”的状态及其程度是动态变化的。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目的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地区旅游业成长模式[J].人文地理,1995.1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13(2)

4.杨晓峰.旅游优劣区类型划分及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5.赵宁曦,王森,姚亦峰.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适度开发初探[J].海洋学,1997

6.孟清超.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篇10

一、生态旅游区规划目标

生态旅游区规划是在对旅游地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价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旅游规划理论,而进行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的优化配置,对旅游地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构想和旅游活动的空间布局。从规划设计者的角度分析,生态旅游区规划的核心目标包括两个方面:

(一)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目标

生态旅游区规划的首要目标或者说是基本的目标,是有效保护资源和环境。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和恢复难度。每个生态旅游区项目的建设,都是以可供开发和利用的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前提的,如果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造成了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其次,对生态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为了满足和达成旅游者的生态旅游体验,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和环境做进一步的恢复性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更大的吸引力,从未实现生态旅游区规划的第二个目标即为项目本身带来经济效益。

因此,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是应该贯穿与从项目决策、选址到规划建设,直至项目运营管理全过程的目标,作为规划设计单位,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足够的重视和不折不扣的贯彻。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资源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破坏,之所以我们能接受这种可控的影响和破坏,是因为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可以通过吸引生态旅游者,一方面给旅游区投资开发者带来旅游收入,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可以有效增加就业,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生平,运营成功的生态旅游区,还可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土地增值等经济效益。因此,在生态旅游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生态旅游者、当地居民和政府以及投资开发者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在保证第一目标的前提下,精心规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让每一个生态旅游区都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保护性开发在天鹅湖生态旅游区规划中的实践

(一)项目基本情况

奉节天鹅湖旅游区位于奉节县城后山,距县城8km。规划区范围东起天鹅湖现有入口大门及采石场,西抵放马场,南面原则以1000米等高线为界,北面以900米等高线为界,东西最长为2900米,南北最宽为1300米,总用地面积188.81公顷,合计2832.19亩。

(二)项目现状特点

天鹅湖旅游区的基地属典型的山地地形,山、林、水等自然环境也是旅游区最大的资源与优势,坡地自然地形使整个基地内几乎处处可观山看水、显山露水。规划范围内大部分为森林用地,主要水体有天鹅湖、大垭合水库及部分水塘沟渠,水质清澈,基本无污染。现状水体面积约为4.95公顷,其中大垭合水库水体面积约2.76公顷,天鹅湖水体面积约1.14公顷。综合分析,项目在生态资源方面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高山悬湖,景致独特,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天鹅湖位于海拔990米的后山山顶,内可亲湖,外可观江、城,既有幽静的内部环境,又有壮丽的外部景观视野,环境极佳。二是生态敏感性高,虽然现状植被丰富,覆盖率高,但受坡度、汇水面等方面的的影响,植被和水体的自我更新能力都比较差,存在极高的生态敏感性。

天鹅湖旅游度假区现状接待规模极小,中低档的宾馆,招待所,及小型农家乐及大中小会议室,仅可容纳500多人的住宿,一次性接待各种会议250多人。配套餐饮业主要以家常菜、露天烧烤为主,夏季平均每天接待1500人左右的餐饮。宗教寺庙有玉皇阁、聚仙宫、南天宫等。区内居民主要从事农、林业,主要农作物为红苕、洋芋、玉米,有少量的水稻,平均亩产580公斤左右,并有一定的养殖业,果树发展也有一定的基础。总体来看,规划区内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受基础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山高差别大的影响,人口稀少,仍处温饱线以下。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

基于对项目现状的分析,天鹅湖旅游区规划与其他生态旅游区一样,必须是在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前提下的开发。并且,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落后性,无论是保护性的目标,还是开发性的目标,都面临比其他项目更大的挑战。

(三)保护性开发的规划设计策略实践

1.规划目标

城郊型旅游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其生态的脆弱性,导致其介于以保护为主的风景区和以开发为主的旅游区两个标准体系之间。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下,进行适度开发是项目规划最大的挑战。通过分析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天鹅湖生态旅游区规划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减少植被破坏、确保水质稳定;自然的山林植被和天鹅湖这一高山悬湖是整个旅游区的核心价值所在。维护良好的植被覆盖、确保湖水水质稳定,保护并优化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区规划的首要目标。二是规划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互动的良好基础。作为城郊型旅游区一方面是城市旅游功能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城市休闲生活的延伸,在产品设计上,必须兼顾不同游客、不同时间的多样需求,有效增加客流,发展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直接相关的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当地的农民的种养殖业,形成产业互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此,规划确定了项目的整体目标为:在维护现状生态网络平衡下,进行适度开发,打造以服务城市为主体,多样旅游方式并存的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自然体验、特色体验、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功能。

2.规划策略

(1)保护为主,适度开发

对于以保护周边生态为目的的城市近郊型旅游区,完全“封闭式”的保护模式不切实际,需要寻求人类与自然生物系统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基于近郊型旅游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尊重和保护现状自然生态网络的前提下,实现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结合,是达到多方协调的途径。①严格控制环湖过滤带和汇水廊道。通过优化、改善水体边界,严格控制地表径流周边森林植被,将水渠、湖体边界软化在湖体来水处,同时通过水中浮岛、景观湿地等改善水体环境。②基于生态评价下选择旅游建设用地。结合对规划区内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在保证生态环境、旅游区景观及综合开发量的前提下选择生态敏感性低的区域作为旅游建设备选用地。③提倡低碳交通方式。在现状道路尽量保留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区道路系统的规划,科学管理进入旅游区机动车辆,禁止机动车进入公共旅游区域,正确引导游客使用环保游览的出行方式;在旅游区营造环保交通氛围,如规划沿湖的电瓶车游览系统、自行车租赁及旅游骑行线路等,尽可能减少机动车对天鹅湖旅游区的干扰。④采用生态化建设。采用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用地开发建设,开发用尽量采用组团布局方式,高度保持旅游区的原生态性,同时严格保护水体及岸线环境,采用先进环保建筑施工工艺降低建设时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切实改善旅游、度假环境,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环保、节能、生态的旅游度假空间。

(2)公共优先,聚落布局

基于旅游区有别于城市开发区的建设模式,规划借助田园式的开发模式,将功能划分为开敞式的公共活动、集中式的公共接待服务和聚落式的私人产权房产三个类型,根据空间的景观环境、可达性和私密性进行科学布局。根据天鹅湖旅游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对景观资源的评价、活动项目的私密性要求,规划采用环状向外辐射的方式对整个旅游区进行布局,确保公共人群能享受到最优的景观资源。在旅游区核心区域利用环湖景观采用开敞式的布局方式优先打造公共活动区域;核心区采用组团布局手法,在适当位置聚落式的布局公共接待服务区和旅游度假区,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以私密性的活动项目为主。

(3)多样活动,突出体验

在不同游客的多方需求下,追求旅游活动与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重点策划自然体验、特色体验、商务会议及休闲度假等多样主题活动,突出游客对各种活动的参与、体验主观性。

a.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职务人群对旅游项目的需求程度,受不同社会特征的影响而有所侧重。本案作为城市近郊旅游度假区,应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b.满足不同时间的需求

以倡导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为主导,设置一系列项目,突出旅游区体验性,满足游客春夏秋冬、白夜黑昼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旅游体验。

(4)重视环境,提升品牌

通过对天鹅湖旅游区内现状环境的整治、优化,重视生态环境,重视人文居住环境,从而提升旅游区的品牌价值,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在风貌控制上,主要通过对建筑的风格、布局、结构形式、材料及色彩等要素提出要求,以达到旅游区整体风貌协调、融合自然的效果。重点塑造中央环湖景观带等公共活动区域,通过草坪、花境、古树名木、湿地植物以及各种乡土树种等创造出一个自然、生态的优美软质旅游区环境,与园路、广场、各式休息平台、景观构筑物等小品一起形成天鹅湖优质的生态环境,提升旅游区品牌价值。旅游区外环非旅游建设用地以外区域则采取保留现状植被为主的方式,形成一个原生态的旅游度假环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