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59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能源;碳电极超级电容;研究分析

1碳电极超级电容

超级电容所应用的电极材料一般为碳电极材料,碳材料的研究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Beck发表有关碳材料的研究成果,距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它的来源丰富,品种繁多,以及良好的导电性、抗腐蚀性、密度小等优点被大量用于电极材料的研究,目前有很多已经成功转型为工业化的产品。常用的炭材料来源有:活性炭、炭气凝胶、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有机物的碳化物等类型研究的比较多,其中碳纳米管类的中孔、微孔炭材料是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新型炭材料。

众所周知,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电极表面与液面两侧会出现符号相反的过剩电荷,从而使相间产生电位差。那么,如果在电解液中同时插入两个电极,并在其间施加一个小于电解质溶液分解电压的电压,这时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迅速向两极运动,并分别在两电极的表面上形成紧密的电荷层,即双电层它所形成的双电层和传统电容器中的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极化电荷相似,从而产生电容效应,紧密的双电层近似于平板电容器,但是由于紧密的电荷层间距比普通电容器电荷层间的距离更小得多,因而具有比普通电容器更大的容量。

根据双层理论的描述,炭材料存储能量主要是依靠储存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双电子层,它的实际比电容和电极材料的导电性、比面积、润湿性、孔隙率分布、活化温度等因素有关,除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外还与电极所处的电解质环境有关。由于影响因素太多,这导致了应用碳材料的超级电容有内阻较大,导电性较差,并且比容量相对较低等缺点。

2tRiZ原理对超级电容的改进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的俄文单词的缩写,它已经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套可以发现问题并能找到解决方案的发明理论[8]。以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作为理论基础,把技术系统和技术过程、存在于技术系统和技术过程中的矛盾、解决矛盾所需的资源、最终理想化解决问题的方向为四大基本概念,包含了解决工程和其他复杂问题所需的一系列分析和算法。

利用tRiZ理论进行不断创新设计,主要就是发现并不断解决技术系统中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技术系统的不断进化就是对在不断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根据以上文章中提到我们认为以碳作为电极的超级电容主要存在能量损耗的问题(因为碳电极内阻较大)我们对该参数进行改良时发现可能恶化的参数是速度,我们用tRiZ原理中的阿奇舒勒矛盾矩阵表解决该问题,其过程如下;改善的参数为能量损耗,恶化的参数为速度。由矛盾矩阵表查到发明原理为:

(16)未达到或过度作用。如果期望难以100%的实现时,则应部分达到或超越理想效果,大大简化问题。(35)相变。改变物体的物理状态或者改变浓度、密度、灵活度、温度、体积。(38)加速氧化原理。加速物质的氧化速度。

根据以上几个发明原理我们改良后的电极应有以下几个特点:(1)电阻小;(2)状态可变性大;(3)易被氧化还原。

根据以上所得出的改进参数结合焦点客体法(焦点客体法:为了克服与研究客体有关的心理惯性,将研究客体与各种偶然客体建立联想关系。)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发现聚乙炔的导电性以来,导电高分子聚合物也称为导电塑料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白热化的时代。macdiarmid等对聚苯胺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相对于其它共轭高分子而言,聚苯胺原料易得、合成简单、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潜在的溶液、熔融加工可能性,同时还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作为导电聚合物材料的明显代表,聚苯胺由于它的易于聚合、易掺杂、低密度、低成本、高电容的优越性能多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讲掺杂度在0.5的聚苯胺的最大工作电压为0.7V,在此条件下它的理论比电容为750F/g,在同类型的有机聚合物的研究中算是最高的。

3结束语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双渠道供应链;碳排放;成本共担契约;收益共享契约;供应链协调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3.20

中图分类号:F124.5;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3-0092-07

abstract:takingthecarbonemissioncostinretailchannelandmanufacturersinvestmentefforttoreducecarbonemissionintoconsideration,adualchannellowcarbonsupplychaingamemodeldominatedbythemanufacturerisbuilt,theoptimaldecisionvariablevaluesunderdifferentchannelstructuresareobtained.Conclusionsillustratethatconsumerslowloyaltytoretailchannelisthepreconditionofmanufacturertousedualchannelsupplychain.thecarbonemissioncostinretailchanneldecideswhetherthedualchannelsupplyexistsornot,boththegrosscarbonemissionreductionandcarbonemissionreductionofunitproductdecreaseasthecarbonemissioncostinretailchannelincreases.itaddressesandexaminesthe“costsharing+revenuesharing”contract,resultsillustratethathighsharingportionscancoordinatethesupplychaineasily,butthespecificvaluesshouldbenegotiatedbymanufacturerandretailer.

Keywords:dualchannelsupplychain;carbonemission;costsharingcontract;revenuesharingcontract;supplychaincoordination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做出许多努力来控制碳排放,如1997年的“京都谈判”和2005年成立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我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鹇苑较颍给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提出新的挑战。除各国政府要求碳减排外,消费者环保观念的觉醒也促使生产商、零售商重视生产环节、销售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许多消费者已经在关注商品的低碳属性。在这一大环境下,如何在供应链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成为了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低碳产品生产商逐渐开始使用直销渠道,近几年电商产业的兴起代表了这一趋势。由于直销渠道具有不同于传统零售渠道的特点,这需要低碳产品生产商重新审视新增直销渠道的供应链低碳化管理。总的来说,研究直销渠道出现后双渠道低碳供应链管理具有十分必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文献综述

1.1关于双渠道供应链竞争、优化的研究

在竞争方面,很多文献对生产商开辟直销渠道后的渠道价格、利润以及渠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双渠道供应链有着更好的表现[1-3]。Ghosh等[4]考虑了渠道结构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Cai[5]认为双渠道不总是最优,给出了直销渠道优于传统零售渠道的条件。

在优化方面,早期学者主要使用的还是加价或者价格折扣契约[6-8]。Ryan等[9]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双渠道协调,分析了最低价格限制下的收益共享契约和损失共享契约。ma等[10]认为共享质量改进成本和提高销售努力成本的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

1.2考虑低碳约束的单渠道供应链研究

Benjaafar等[11]认为在碳配额和碳税政策下,供应链成员通过调整库存、订货量来达到减排,供应链成员合作可以减少减排成本。Du等[12]研究了一个由生产商和碳排放权提供商组成的供应链,碳配额越高,生产商的产量越大,利润越高,而碳排放权提供商利润越小。Carrillo等[13]考虑产品销售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成本,发现消费者对直销渠道的认可度以及不同渠道的碳排放成本差异会影响零售商的渠道选择;而碳税和碳配额无异于放大了渠道间的碳成本差异,因此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碳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谢鑫鹏等[14]在CDm框架下结合碳排放权交易给出了零供双方合作的区间。

1.3低碳供应链的协调研究

Barari等[15]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将减排成本纳入需求函数,生产商负责生产绿色产品,零售商负责销售,最后供应链成员之间能达到经济层面和环境层面上的协调。Li等[16]将生产商提高减排率纳入需求函数,在双渠道供应链模型下讨论了低碳产品的定价、减排率和供应链双方利润,分析了消费者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忠诚度、生产商提高减排率的成本对双渠道供应链的影响,并运用两部收费契约来协调供应链成员的利益。

可见,目前学者侧重于供应链定价、库存、利润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部分学者在单渠道供应链中加入低碳约束,得到碳减排成果的结论,但对双渠道供应链低碳化及其协调研究的成果不多。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需求函数中引入生产商投资减排,同时考虑零售商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支付碳排放成本,分析生产商和零售商在不同渠道结构下的行动决策与供应链协调。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建立双渠道供应链低碳化模型,比较了单一传统零售渠道、双渠道分散决策、双渠道集中决策的结果,分析了生产商新增直销渠道的条件;二是考虑了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对整个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三是考虑了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的单位碳排放成本对双渠道供应链减排的影响;四是提出了一个“成本共担+利润共享”契约实现供应链协调。

2模型设计、求解与分析

2.1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生产商考虑在传统零售渠道外开设直销渠道,零售商只通过传统零售渠道来销售该低碳产品,消费者拥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其对该低碳产品的需求随着单位低碳产品碳减排量的提高而上升。在市场中,消费者根据自身偏好来选择传统零售渠道或者直销渠道来购买(见图1)。

生产商、零售商面临的需求均为单位产品减排量与该低碳产品价格的线性函数,需求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随着单位产品减排量而上升。两个渠道统一定价,没有库存。

其中:0

假设2:不考虑产品生产单位成本,直销渠道中的碳排放量为0,因此生产商直销渠道碳排放成本为0;传统零售渠道销售单位产品所支付的碳排放成本为e(来自于政府的碳税政策、物流产生的能源消耗等)。根据weber等[17]的发现,直销渠道销售产品比传统零售渠道销售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少得多,具体表现为传统零售渠道存在大量的货物库存、货物运输成本,而直销渠道可以通过更集中的库存、物流来减少碳足迹。

假设3:生产商需要投入成本来升级生产技术、机械设备以减排,投资成本为单位低碳产品减排量的凹函数C(θ)=ηθ22,η为减排投资成本系数,其中固定成本假设为0。

本文使用的变量及其含义参见表1。

图6表明了不同渠道结构下,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对供应链总减排量的影响。可以看到,双渠道集中决策中的减排量远高于分散决策与单一零售渠道时的减排量。这是因为集中决策下整个供应链的总需求得到扩大,而且减排水平在一定条件下也比分散决策和单一零售渠道时高,验证了命题4。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到消费者对零售渠道忠诚度ρ、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e对单位产品减排量θ以及分散决策下生产商批发价格w的影响,θ和w都与e和ρ成负相关关系,验证了命题2和命题3。

一个契约是否有效,需要看是否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和激励相容条件。图9是参与约束条件的检验,在使用“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后,生a商和零售商的利润之和等于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的总利润,恒大于分散决策下的总利润,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即供应链可以达到协调。图10是激励相容条件的检验,模拟的是λ=0.72、γ=0.55和λ=γ=0.72时的供应链协调情况。从图10可以看到,当γ=0.55时,采用协调契约后零售商的利润一直大于分散决策下的利润水平,说明零售商的利润在协调之后得到提升,而生产商采用协调契约后利润是否比未协调之前要好则不一定,θ的取值是关键。当θ较低时,生产商也能得到改善;当θ较高时,生产商会蒙受损失。此时生产商不一定愿意接受契约。当λ=γ=0.72时,生产商利润得到巨大提高,远高于未协调时的利润水平,但当θ较高时,生产商利润仍会下降至协调之前的利润水平之下。因此,θ的取值仍然决定着契约是否为双方所接受。也就是说契约并不必然满足激励相容条件。为使供应链成员双方都得到较好的利润分配结果,要求λ和γ的取值都比较高,亦即生产商分享零售商利润比例与零售商所承担的减排成本比例都比较高,才可能实现供应链协调。这是因为生产商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生产商提供了一个较低的批发价格给零售商。

4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生产商作为斯塔克伯格竞争领导者的双渠道低碳供应链,通过将零售渠道销售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成本、单位产品的减排量和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纳入模型,研究了低碳供应链的渠道选择和协调优化。通过数理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以下结论:

(1)生产商建立双渠道供应链要满足前提条件(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不高)。如果消费者都倾向于从零售渠道购买,直销渠道需求太小而导致生产商无意新增直销渠道;如果消费者都倾向于从直销渠道购买,则零售价格过低,零售商不会销售该产品。

(2)传统零售渠道中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是决定双渠道供应链是否存在的关键因素。当碳排放成本较小时,生产商新增直销渠道可以增加其利润,否则生产商没有动力新增直销渠道。

(3)由于存在“双重边际化”,使用“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后,供应链协调可以实现,但具体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较高的成本共担因子和收益共享因子才能实现,具体由双方谈判力量决定。

(4)传统零售渠道中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越高,供应链总减排量和单位产品碳减排量越低,反之则反。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假设市场需求为线性需求函数,没有考虑需求的波动性;另外,现实中零售商也开始使用直销渠道,因此建立一个包含三渠道的供应链模型,考虑三渠道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Chiang,wK,ChhajedD,HessJD.Directmarketing,indirectprofits:aStrategicanalysisofDual-ChannelSupply-ChainDesign[J].managementScience,2003,49(1):1-20.

[2]tsayaa,narendraa.ChannelConflictandCoordinationinthee-Commerceage[J].productionandoperationsmanagement,2004,13(1):93-110.

[3]Dumrongsiria,Fanm,Jaina,etal.aSupplyChainmodelwithDirectandRetailChannel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8,187(3):691-718.

[4]GhoshD,ShahJ.aComparativeanalysisofGreeningpoliciesacrossSupplyChainStructures[J].int.J.productioneconomics,2012,135(2):568-583.

[5]CaiGS.ChannelSelectionandCoordinationinDual-ChannelSupplyChains[J].JournalofRetailing,2010,86(1):22-36.

[6]KurataH,YaoDQ,LiuJJ.pricingpoliciesunderDirectvs.indirectChannelCompetitionandnationalvs.StoreBrandCompetition[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7,180(1):262-281.

[7]CaiGS,ZhangZG,Zhangm.GametheoreticalperspectivesonDual-channelSupplyChainCompetitionwithpriceDiscountsandpricingSchemes[J].int.J.productioneconomics,2009,117(1):80-96.

[8]Boyacit.CompetitiveStockingandCoordinationinamultiple-channelDistributionSystem[J].iietransactions,2005,37(5):407-427.

[9]RyanJK,SunD,ZhaoXY.CoordinatingaSupplyChainwithamanufacturer-ownedonlineChannel:aDualChannelmodelUnderpriceCompetition[J].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13,60(2):247-259.

[10]map,wangHY,ShangJ.ContractDesignfortwo-stageSupplyChainCoordination:integratingmanufacturer-qualityandRetailer-marketingefforts[J].2013,146(2):745-755.

[11]BenjaafarS,LiYZ,Daskinm.CarbonFootprintandthemanagementofSupplyChains:insightsfromSimplemodels[J].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2013,10(1):99-116.

[12]DuSF,ZhuLL,LiangL,etal.emission-dependentSupplyChainandenvironment-policy-makinginthe‘cap-and-trade’System[J].energypolicy,2013,57(1):61-67.

[13]CarrilloJe,VakhariaaJ,wangRX.environmentalimplicationsforonlineRetailing[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4,239(3):744-755.

[14]x鑫鹏,赵道致.基于CDm的两级低碳供应链企业产品定价与减排决策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5):80-85.

[15]BarariSikhar,agarwalG,ZhangwJ,etal.aDecisionFrameworkfortheanalysisofGreenSupplyChainContracts:anevolutionaryGameapproach[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12,39(3):2965-2976.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森林;碳汇;生态;生存环境

1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的优势

(1)碳封存成本低,效率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利用技术进步和科技手段来降低排放源的使用;二是通过造林、植草增加固碳量来抵消排放量。

(2)碳汇经济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森林的生态功能具有纯公共品的典型特征,效益是外溢的,按森林管理来讲,管理者难以从森林的碳汇功能中获得任何直接报酬,不利于操作和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而碳汇经济的出现,给森林发展提供了新的投融资渠道,使碳封存资本收益获得良好的经济价值,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内蒙古森林碳汇不断增长,固碳减排潜力大。在碳汇产业里森林的碳汇功能最大,在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内蒙古是第二个覆盖全省的区域。内蒙古的森林面积由2004年的2078.93万hm2增加到2010年的2366.4万hm2,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17.57%增加到2010年的20%。同时,生长旺盛期的中幼龄林固碳能力较强,成熟林的固碳量达到最大值,且新增固碳能力几乎为零,只有新的森林生物量可以形成新的碳封存,森林碳汇原金额是过去的固定部分,因此,从增强固碳能力方面讲,森林的生长量比总蓄积量还显得重要;内蒙古森林蓄积和森林面积处于增长状态,森林碳汇能力也在相应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内蒙古是减碳潜力大的地区。

(4)内蒙古具有碳汇示范项目基础。从2005年开始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在内蒙古赤峰启动了森林碳汇试点工作,建设面积为4.5万亩,当地适种杨树,在第一个有效期5年时间内投资1300万元,而且至今为止也得到了有效成果,这一项目的实施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森林碳汇产业增加了信心;2009年3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在我国北方实施的第一个示范项目在内蒙古多伦县启动,项目实施预期效益将使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实施期可固定二氧化碳28万吨;2010年4月,鄂尔多斯市200多家煤炭企业联合倡议建设碳汇林,计划投入10亿元,在5年之内营造10万亩碳汇林;2011年7月,欧洲投资银行碳汇造林项目在通辽市启动,建设期5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欧洲投资银行开展的碳汇造林项目。

2发展碳汇产业对改善农牧民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1发展碳汇产业增加对农牧民实施生态补偿

据相关数据,―万亩山林每年可吸收22.87万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72万吨氧气,依此换算,2010年内蒙古森林面积有2366.4万公顷,每年可吸收269724万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97797.6万吨氧气;按欧洲市场的碳价格20欧元/吨来计算,全区每年从碳汇交易获得的收入将达到3955953万欧元。在发展碳汇产业对森林和草原进行生态保护中,可能造成部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下降,所以应加大对农牧民的生态补偿,并针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生态质量等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在生态脆弱地区和重点保护区加大补偿;补偿种类应包括资金补偿、实物补偿等。

2.2发展碳汇产业可以提高农牧民的生态意识

内蒙古敖汉旗森林碳汇项目中,进行的造林活动在敖汉旗所属的治沙、小河子、三义井、马头山、木头营子、陈家湾子、新惠、古鲁板蒿和马头山等九个国营林场进行,从2005年这些林场开始得到有效成果以来,全区开始大面积发展碳汇产业;据《内蒙古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333.1万公顷,有近5000万人次参加植树,共植树3.8亿株,人工造林面积达到了29.5万公顷;这说明当地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了,同时项目活动对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恢复和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有积极作用,在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也为社区群众创造了工作机会,改善了社会经济状况,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

2.3发展碳汇产业有助于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森林碳汇的发展能够能给够农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多等几个方面。

(1)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后,让当地农牧民得到了一份额外的森林碳汇收入,可有效改善农牧民的生活状况。

(2)森林碳汇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牧民生活贫困和就业困难的现状。随之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碳汇产业不仅能够让农牧民获得生态补偿之外还可以提高农牧民对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投入,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发展碳汇产业给农牧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农牧民把这些收入分配到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上,比如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加多了,对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关注多了随之对医疗知识需求多了,反过来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收益不再去破坏森林植被,更加注重森林的扩大及对森林的保护意识,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质。

3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遇到的问题

3.1对碳汇的认识不足

虽说从2005年内蒙古就开始发展碳汇项目,但很多人对碳汇项目还是不了解,所以自发种植碳汇林的人很少,很多荒漠化土地还是不被人们重视,只有让人民理解碳汇,理解碳汇所得到的效益,让人们自发种植碳汇林,那么我区生态环境一定会改善的更加快速。

3.2生态环境仍存在问题

目前内蒙古重要生态功能区尚存在投入少、建设水平较低、生态功能较弱的特点,虽说近几年来内蒙古生态环境一直在改善,荒漠化土地、沙化地都得到有效治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属干旱半干旱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这导致种植的碳汇林存活率低、生长缓慢,这与大面积的沙化地成为了反比例。

3.3碳汇产业的管理漏洞大

由于内蒙古的森林碳汇产业实行的面积大,随之出现一些了一些管理上的不足而导致的问题。首先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再者是管理不严,自然保护区是内蒙古森林碳汇实行的重要地区,可是由于管理不当,超量采伐,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致使这些地区的森林出现不同程度破坏,生态退化现象,导致碳汇林生长速度缓慢,甚至丧失;还有就是不按统一的规划方案走,没有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更没有衡量碳氧转换数据指标,导致碳汇林地区管理显得有些单薄。

3.4内蒙古森林火灾及病虫害严重

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干扰因素。内蒙古不仅是一个森林大省,也是一个森林火灾多发的重点省份之一,加之近年来内蒙古森林病虫害的年发生面积约10万公顷,造成3.5万立方米以上的木材损失,由于病虫害的严重困扰,导致我省的树木质量下降,随之也导致了碳储量下降。

3.5对碳汇资金收入分配不当

每年中央财政对我区碳汇产业都有一定的资金拨款,除了用于保护森林和草原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剩余,那么这一部分剩余资金该如何管理,如何分配都不明确;我区每年的通过碳汇交易获得的资金收入分配页不明确,有待解决。

3.6碳汇经济的软硬件建设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碳汇交易平台。我国碳汇储备量大,通过进行碳汇交易可以获得经济收入,但由于交易平台不健全,导致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得不到有效地发挥。虽然,我国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环境资源交易所,但由于它的功能有限,达不到碳汇交易所要的标准;再者是目前内蒙古还没有森林和草原以及能达到国际标准的生产标准、计量标准和交易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碳汇交易的发展。

4对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产业的建议

4.1提高对碳汇产业的重视

政府应加强宣传碳汇产业的力度,建立一个全面的碳汇产业网站,把碳汇产业的收入支出、碳汇功能、经济效益及所有相关数据展示给广大农牧民,提高农牧民对碳汇产业的认识及理解。

4.2加强对森林碳汇产业的科技和人才的投入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内蒙古“十二五”规划中对于生态建设和农牧民的生存环境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大力发展森林碳汇产业是重中之重,国家全面鼓励和加大碳汇林业的科技人才投入。应进一步加大碳汇林业科技投入,引进国内外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先进技术,提高碳汇林业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快碳汇研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4.3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志愿减排

为企业构建一个捐资造林获取二氧化碳、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将企业捐资造林所获得的碳汇,经专家计量、监测后登记在企业的账户上,由有关部门定期在今后给企业设定减限排量时,允许参与碳基金的企业积累的碳汇额度抵减一部分排放量。

4.4相关部门应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做好生态保护是发展碳汇产业的重要保障,发展碳汇产业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之_。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全力做好森林保护,带领群众造林、护林来增加森林面积,为碳汇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内蒙古作为森林资源大省,必须做到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和培育,促进森林碳汇发展。

4.5设立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

我国应快速建立一个碳汇交易平台,让碳汇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实现碳汇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得到有效发挥。再者是,国家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森林特点的管理标准、生产标准、交易标准,提高对地方碳汇产业管理部门的约束力,对碳汇产业发展提供统一的交易平台和管理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应加强碳汇产业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循相关政策,建立奖罚制度来约束管理部门的散乱现象。而且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可设立碳汇计量、监测评估机构,制定碳汇生产标准、交易标准,对碳汇产业的问题及时做好分析和研究,把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减少因管理漏洞而导致影响碳汇产业发展的因素。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高粘物料、输送、双螺杆泵、工作原理、剪切、分子量。

中图分类号:tH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聚碳酸亚丙酯(ppC)是由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单体通过共聚合反应合成的一种新型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能,是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环境友好材料,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本项目产品聚碳酸亚丙酯(ppC)属不结晶树脂,为粘稠糊状气、固、液混合物,易挥发,粘度200万cp以上,分子链柔性大,分子量分布很窄,为1.05~1.5之间,分子量可从几万到十几万。由于其特殊的物料特性及工艺要求,高粘度ppC在输送过程中必须采用剪切力小、自吸能力强、输送量大及出口压力高的设备来进行物料的输送。而双螺杆泵在同类输送设备中,能完全满足以上要求。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提出双螺杆泵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及在代替其他输送设备(齿轮泵)在生产运用中工作情况,旨在说明此设备在ppC高粘物料输送过程中的低剪切、高可靠性等优点,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服务。

2.输送原理及输送工艺情况

2.1.工作原理

双螺杆泵输送原理是通过泵体中主、从动螺杆的相互啮合,以及螺杆和泵体孔的配合,在泵体中形成一个个密封空腔,在螺杆转动时,这些密封空腔连续向前移动,推动密封腔中的液体物料到出口排出,实现输送的目的。本项目产品输送设备采用外置轴承的双螺杆泵,由双螺杆泵的输送原理可知,对于外置轴承的双螺杆泵,通过轴承定位,两根螺杆在衬套中互不接触,螺旋之间保持恒定的间隙(其间隙值由工况及泵本身规格决定),螺杆外圆与衬套内圆面也保持恒定的间隙不变。两根螺杆的传动由同步齿轮完成。齿轮箱中有独立的,与泵工作腔隔开。此种结构大大拓宽了双螺杆泵的使用范围,可输送大量的高粘介质(最高粘度可达3*106mm/s)。

2.2.输送工艺流程

图1.输送工艺流程图

如上图首先进入双螺杆泵的聚碳酸亚丙酯(ppC)物料储存于储罐内,储罐为常压,生产运行状态下,靠物料自身重力及双螺杆泵的较强自吸能力保证足够的供给量。然后通过双螺杆泵输送到下游工序,其中双螺杆泵与下游挤出机设备之间靠管道连接,之间管道较长,受现场条件及物料本身较高粘度制约,利用双螺杆泵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较高出口压力输送到下游挤出设备,达到工艺连续运行的目的。

3.结构特点

双螺杆泵由于其恒定间隙的存在以及型线上的特点,其属于密封型容积泵,因此除了输送纯液体外,还可输送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即汽液混合物的输送;双螺杆泵由于结构的独特设计,可以自吸而无须专门的自吸装置,而且由于轴向输送轴流速度较小而具备很强的吸上能力即很小的npSHr值;双螺杆泵在输送过程中无剪切,无乳化作用,因此不会破坏分子链结构和工况流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流体性质,并且由于传动依靠同步齿轮,泵运转噪音低,振动小,工作平稳;双螺杆泵还可干转。由于运动部件在工作时互不接触,因此短时的干转不会破坏泵元件,这种特点给自动控制的流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外,正确的选用设备材料,双螺杆泵还可输送很多具有腐蚀性介质(酸、碱等性质)。

图2.双螺杆泵结构图

4.应用情况

本项目使用单位在聚碳酸亚丙酯(ppC)输送设备的选型上进行了多次试验,已成为生产工艺流程化的关键工艺及问题,先后使用过内啮合齿轮、凸轮泵及齿轮泵,出现了传动轴弯曲、实际输送流量与理论输送量相差大等问题。且此类型输送设备对物料产生的剪切力较大,破坏了物料的分子链结构,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指标,影响产品品质。

针对聚碳酸亚丙酯(ppC)的特点,并结合双螺杆泵的输送原理及特点,采用双螺杆泵进行ppC物料的输送,经过多次试验,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难题1:利用双螺杆泵较强自吸能力,解决了上游工序为常压的情况下,高粘混合物料正常连续化供应难题,满足了生产过程中气、固、液混输问题;

难题2:因聚碳酸亚丙酯(ppC)混合物料具有一定腐蚀性,且易挥发,必须保证在密封环境下进行,利用双螺杆泵自身良好密封性及可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特点,解决了输送设备输送物料时易气化挥发的问题,减少物料损失,且不会因气体的挥发而造成环境污染;

难题3:受聚碳酸亚丙酯(ppC)自身性能影响,必须保证进入输送设备后物料的品质和性能不受到破坏,利用双螺杆泵在输送过程中无剪切、无乳化作用,不会破坏分子链结构和工况流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流体性质特点,保证了后续产品的品质(如下图3)。

现双螺杆泵已能满足生产需要,解决了因物料自身性能原因及工艺条件特殊要求所产生的所有问题,实现了生产的连续化运行,产品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图3.双螺杆泵与齿轮泵相同工作情况下产品品质对比图

5.结语

随着双螺杆泵技术的日臻成熟,并以其卓越、特殊的设备特点,在用户使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总结作者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个人见解。双螺杆泵是聚碳酸亚丙酯(ppC)输送过程中的关键设备,ppC介质的特殊性以及工艺的特殊要求,有待于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士作深一步研究、探讨,更好地应用于聚碳酸亚丙酯树脂高分子塑料行业。

参考文献

[1]吴德荣等《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四版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5

分析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今年高考加大了对有机知识点的考查,但题目以中低档为主,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能力。现将2009年全国部分地区高考中有机考点分类总结如下。

1通过对有机物立体结构的解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例1(全国卷i第12题)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B.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

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解析: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故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又含有甲基,故可以与Br2光照发生取代反应,a项正确;B项,酚羟基要消耗一个naoH,两个酯基要消耗两个naoH,正确;C项,苯环可以催化加氢,碳碳双键可以使Kmno4褪色,正确;该有机物中不存在羧基,故不能与naHCo3放出Co2气体,D项错。答案D。

2通过基本概念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2(山东卷第12题)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Cl4可由CH4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

B.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D.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因此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CCl4可由CH4和氯气光照取代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a正确;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烃,B正确;向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别加入饱和na2Co3溶液现象分别为:互溶;有气泡产生;溶液分层,可以鉴别,C正确;苯虽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但可以燃烧,能发生氧化反应,D错误。答案:D。

3通过简单的框图推断考查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例3(全国卷ii第30题)化合物a相对分子质量为86,碳的质量分数为55.8%,氢为7.0%,其余为氧。a的相关反应如右图(图1)所示。R-CH=CHoH(烯醇)不稳定,很快转化为R-CH2CHo。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5)a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四个同时满足(i)能发生水解反应(ii)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两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其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它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1)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B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3)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F和过量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G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能与溴单质反应

B.能与金属钠反应

C.1molG最多能和3mol氢气反应

D.分子式是C9H6o3

解析:(1)a与银氨溶液反应有银镜生成,则a中存在醛基,由流程可知,a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乙酸,则a为CH3CHo;(2)由B和C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乙酸分子中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发生了取代反应;(3)D与甲醇在浓硫酸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e,e的结构为;(4)由F的结构简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6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均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气候问题亦十分严重。当前,大量的碳排放已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各类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至此,国际方面制定的诸多贸易规则,对碳排放量进行控制,坚持发展低碳经济。本文在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的影响,研究了我国在此大环境下制定的应对措施。低碳经济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当今环境问题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均对其予以了高度重视。至此,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的影响亦逐渐加大。本文主要分析并研究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制定的相关对策进行研究,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了解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规则当中发挥的作用,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做出指导。

一、低碳经济

工业化发展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并且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但是,亦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气候变暖等问题。为此,国际方面十分重视改变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大力支持发展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开发新能源用以代替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降低碳排放量。在低碳经济中,主要强调的是利用清洁的、绿色的能源,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1.对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影响

低碳经济在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各个国家均比较重视低碳经济,但是,大多国家贸易规则均针对工业而设定,在农业与非农业方面设计的比较少,谈判的进程比较缓慢。世界贸易组织当中的部分成员国,为了能够推动该部分谈判进程,开始了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在此方面,通过低碳经济的指引,在谈判中寻找到了比较简单的、快捷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即可以采用双边以及区域合作的模式,促使合作贸易自由化,促使低碳产品与贸易服务协调发展。

2.对多哈回合谈判的影响

低碳经济在多哈回合谈判当中,主要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相应的指示。低碳经济当中包含了生产需求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生产竞争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谈判当中必须针对低碳经济的内容做出贸易规则的调整[1]。据此,气候友好型产品成为了多哈回合谈判当中的主要内容与谈判方向。该类产品在整个低碳经济产品清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内在价值。

三、中国在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背景下制定的对策

1.积极参与低碳相关标准的制定

我国需要积极参与到国际方面低碳相关标准的制定当中,例如,积极酝酿新型能源的开发,制定新型能源的标准,对碳足迹、碳标签等相关规定进行制定,由此不仅能够促使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亦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2]。在此方面,我国首先应该重视培养该方面的人才,其次要对国际标准的制定给与一定的支持力度。

2.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规则的制定

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区域贸易协定规则的制定当中,积极对ttip以及ttp谈判中涉及到低碳经济的内容进行追踪。在此方面,可以结合与美国、欧盟之间签署的相关环境保护条款,对我国自身的环境保护条款、发展方向等进行进一步探索。在开展双边以及区域贸易方面,我国需要寻找恰当的合作国家,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将能够有效地降低我国的碳排放量,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3.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

在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当中,若不能够根据当前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对涉及到低碳经济的内容达成一定共识,则必定会对国际贸易格局以及体系产生一定影响[3]。在此情况下,我国必须积极探索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对自身发展所具备的条件有清醒的认知。对我国所具备的低碳经济竞争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与探索,进而发挥我国在wto多边贸易规定当中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对策

从2008年召开的G8峰会可知,各国领导人就2050年之前将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于现今减少50%的目标予以达成,至此可见,无论是国家还是国际经济层级,均能够对低碳经济所具有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共识,在各国国内或国际性组织框架下,均将低碳经济作为其整个经济发展或职责达成的重要战略性目标。低碳经济时下已然成为社会关注之焦点,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影响分析

伴随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不断融合,低碳经济已然成为现时代背景下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议题,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基于新时代背景环境而言,wto已经明确表态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气候变化,其认为开展自由贸易,将会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因素及气候条件造成影响,而反之,则此种因素就会造成流转状况及自由贸易的开展变得更为复杂及恶劣,从而造成在国际贸易成本方面的增加。而对于低碳经济而言,其往往和国际贸易存在紧密联系,可谓密不可分及相互关联。

(一)低碳经济对多哈回合谈判的影响

就多哈回合谈判自身来讲,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及低碳经济的倡导,将对wto在多哈回合谈判无论是谈判方向还是进程上均会造成阻碍及影响。针对低碳经济而言,其中不仅包含有多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同时还包含有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类型的竞争条件、需求条件及生产要素条件等,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相互协调融合进程中,还会造成各种问题和弊端。而此状况便需所要开展的谈判,对于时下低碳经济在具体的战略决策及方向上做出更加切合的调整和创新,以此达到对气候变化予以适应的目的。在多哈回合谈判当中相应环境及贸易方面的诸多议题,该谈判的重要内容已然乃是气候友好型产品。与此同时,此种产品在该谈判所有清单当中,其所具有的地位及重要性军十分突出和显著,并在良好的内在价值方面得以很好的表现。伴随当今低碳经济的持续且快速发展,致使一些低碳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多领域服务因素,开始受到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而在具体的环境谈判以及wto贸易谈判当中,其对于低碳产品所具有的具置及现行运行机制等均做出更为详细的明确及阐述,从而对于此种类型产品在贸易当中所存在弊端给与了消除,其从根本上及深层次框架下,就贸易自由化方面的长远目标予以实现。自从2007年以来对低碳经济的不断探索之后,最终获取了超过54个目录的有关环境产品方面的清单。自2014年以来,在世界领域内注入欧盟、中国及美国等14个重要成员,在环境产品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就有关环境产品方面的谈判予以启动。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对美国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实施更具法律约束力的总量限额,基于2005年而言,美国2020年减少16%,而到2050年减少82%。此外,在法案中,能源效率计划、清洁能源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其中还能够呈现额外的减排,此种美国温室气体总减排量相比于2005年,到2020年将会减少27~33%,截止到2050年,减少幅度达到80%。

(二)低碳经济对双边及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影响

就低碳经济而言,其不仅对双边贸易谈判造成一定影响,且对于区域贸易谈判同样会产生相应影响。而基于多哈回合谈判,在全部内容当中的非农业及农业方面,其在具体的谈判进程方面则相对于其它类型更为缓慢。一些wto成员国为了能够更好的将进程速度予以加快,从以往在贸易上的谈判,自贸易的自由化开始向具有区域性框架下的双边贸易予以转变,而此种贸易发展格局还包含有诸多气候因素。比如于2010年基于欧盟和韩国之间所签署的欧盟-韩国自贸协定,其就对国际气候基础框架进行了规划。就其对整个区域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而言,其主要表现在在具体的wto贸易开展进程中,其所划定的未来发展目标,以及现阶段所需要完成的目标,均存在难以实现的状况,并且在具体的发展进程方面也处于停滞或发展缓慢的状况,此背景下,对更为便捷及简单的方式予以寻求,并以此对一条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道路给与探索,即为利用区域性合作的方式为基础,以此种模式实现共识的达成,并就这些国家在具体的多边谈判当中所存在的力量给与增强。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趋势的贸易自由化,以此为基础在服务环境及低碳产品方面的更好且更快发展予以实现。

二、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作用下的我国的对策

(一)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规则的相应制定

针对在多哈回合谈判当中所涵盖或涉及的各种议题内容,如若通过谈判仍然无法达到有效共识,则会影响于整个国际贸易体系及格局。我国作为整个多哈回合谈判的重要发起方,对有关环境产品及低碳产品方面的谈判均做到了积极参与。欧盟在有关环境方面的谈判过程中,同时还将环境服务予以纳入,并就有关非关税壁垒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就影响了多边贸易规则。至此,我国可依据此种背景,应对国内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行积极探索,还应就自身所应该具有的相应发展环境进行积极探索,从我国的实际国情作为出发点,还要认真探究已经过去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十三五”发展规划,对于我国发展更为有利的条款要积极争取。此外,还应对服务清单及贸易清单进行综合衡量,依据我国发展需要,就具有较好竞争力方面的环境产品给与积极探索,且还需在自由贸易的行列当中,将环境清单当中相应环境产品予以纳入,并有效融入至我国市场当中。始终保证环境服务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并以此为基础在wto多边贸易规则具体制定方面,还要勇于积极参与,以此实现我国在内在竞争优势方面的充分发挥。欧盟又推出“能源技术战略规划”,计划在今后10年内再增加500亿欧元作为研发气候保护技术的经费,从而让欧盟每年用于赞助气候保护开发的资金达到80亿欧元。根据欧盟的预测,未来几年,高产量、低排放的能源新技术将拥有数十亿欧元的市场。

(二)对区域贸易协定当中的相应规则予以注重

由于在多哈回合谈判当中涉及有较多因素,知识整个谈判的进程出现较为缓慢状况。至此,我国应对区域贸易协定进行积极把控及需求,还应对相关ttip及tpp谈判当中所涵盖的环境一体化方面的内容进行积极追踪,在此过程中还应对有关欧盟及美国之间在已经完成签署的环境条款的具体规定有效结合起来,以多种条件为基础探索我国未来环境发展方向及条款,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准备及应对工作。我国可依据本国国情就区域贸易及双边贸易予以积极开展,并积极寻找各方面的合作国家,以此为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具体的区域协定当中,还需要将环境问题及低碳经济有效融入,以此实现我国在整体低碳竞争力方面的不断提升。由于合作对象及国家国情存在差异性,可根据合作对象及国家的差异,就各种发展条件及措施进行制定,并将符合自身实际的低碳领域标准予以树立,还应制定相应落实办法,以此实现我国在低碳产品及环境产品方面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扩展,最终实现协定中的互利共赢。

(三)对于低碳领域相关标准制定要积极参与

在对低碳领域相关标准方面的制定要积极参与其中,此过程不仅要对国际标准化组织所的具体的内容及标准进行充分重视,还要对其中的协同关系进行合理把控,在制定iSo相关标准时,可对诸如碳标签、碳足迹及新能源等具有国际性的标准制定环节进行积极酝酿,以此实现我国在出口竞争力及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不断提升。以此为基础,还需要对培养标准人才方面给与足够重视,此外,还需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各方面的支持力量给与强化。就低碳领域而言,其实质为一个新型的空间范围,我国可将低碳经济发展现实状况为依据,对在国际贸易当中的所存在的相互博弈进行探索,并通过培养标准化人才,以此对我国在此领域人才短缺状况给与弥补。我国可对国际标准指定框架下的支持力度给与加大,并对出国审批流程给与开放,此外,还应对参与国际经费的使用限制进行开放,对外部专家在国际标准制定具体参与方面要给与鼓励和政策支持。

三、结语

低碳经济日益发展往往对于国际贸易规则产生相应影响,同时还会对国际贸易各个环节当中的各产业链造成影响,当就国际分析完成后,就我国在此领域框架下的应对措施予以探索,在国际贸易协定制定中积极参与,并对标准人才进行制定,实现我国在参与各种与低碳经济相关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的增强。

作者:王旭坤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雪梅,王双,韩光.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1(14):44-45.

[2]陈康.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及我国应对措施[J].江苏商论,2011(33):38-38.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转炉;45钢;生产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046

0前言

45优质碳素结构钢主要用于制作各种轴、辊、拉杆、活塞等机械运动零部件,对钢水|量要求较高。过去,通钢45钢由第二炼钢厂25吨转炉生产,钢水无精炼,质量水平低。为提高产品质量,改由通钢第一钢轧厂120吨转炉进行45优质碳素结构钢的生产开发。2014年6月至12月第一钢轧厂共生产45钢36925吨,铸坯合格率99.98%。

1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

通钢第一钢轧厂现有2座鱼雷罐倒罐站,1台900t混铁炉,2座铁水预脱硫装置,3座公称容量为120t的顶底复吹转炉,3台LF钢包精炼炉,1台RH真空精炼炉,2台薄板坯连铸机,2台八机八流直弧形方坯连铸机(R9m)。

采用流程:鱼雷罐铁水包120吨顶底复吹转炉吹氩站LF精炼炉方坯连铸机轧钢厂。

2工艺控制

2.1转炉冶炼操作

(1)终点控制。在炼钢生产过程中,有一次拉碳、高拉补吹和增碳三种控制方法。低碳钢一般采用一次拉碳法和增碳法。冶炼中、高碳钢,经常采取一次拉碳和高拉补吹的控制方法,目的是为了降低转炉终点氧含量,从而控制钢中氧化夹杂物数量,保证铸坯质量。通钢第一钢轧厂采取的是转炉高拉碳操作,能够满足终点双命中的需求,特别是能够保证钢水p含量在标准范围内,具体见表1。

(2)终点碳的控制。确保终点碳在可控的范围内。炼钢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虽然终点碳命中,可温度或者磷却不命中。原因一是温度低,则要拉低碳保温度出钢;如果是磷高就要加造渣剂脱磷,但是终点碳又保证不了。因此在原料入炉时就要保证终点温度有富余,在吹炼过程中冷却剂的加入量要控制好,要考虑提前拉碳影响的温度补偿。这个温度一般在25℃左右,这也正是留碳操作的高难之处。

(3)终点磷的控制。现场操作困难最大的是磷控制的问题:保碳容易保磷难。留碳操作就意味着炉渣的氧化性弱,与脱磷的条件不一致。为此要从脱磷的其他几个方面着手,增加碱度、控制好温度、整个吹炼过程不能出现“返干”现象。所以从冶炼45钢的炉渣成分看,碱度都是偏高。

(4)双渣操作。曾经尝试了双渣操作,去磷效果好,终点命中率高。但是生产节奏慢,并且喷溅率明显提高,影响了钢铁料的消耗,不适合现场操作,很少采用。

(5)出钢挡渣。转炉出钢过程采用挡渣帽和挡渣棒相结合的双步挡渣操作,降低出钢下渣量,确保精炼过程钢水回磷量少。采用双步挡渣操作,转炉钢水回磷量可控制在0.003%以下。为了提高挡渣率,还可以附加挡球操作,来弥补炉渣粘、或者挡渣棒异常的情况。

2.2LF精炼操作

(1)脱氧工艺为提高45钢的钢水纯净度,精炼过程采取白渣精炼。精炼脱氧采用硅铁粉、铝粒、硅铝钡、电石等作为扩散脱氧剂,保证精炼过程白渣效果。(2)脱硫工艺精炼炉渣的脱硫能力取决于渣的碱度和炉渣的氧化性。因为下渣量少,留碳出钢,容易造成白渣出钢,脱硫至目标范围内的压力不大。(3)造渣工艺实际生产过程中,精炼造渣过程除考虑脱氧、脱硫外,还需保证足够的渣层厚度,以保证埋弧精炼效果,减少电极增碳和增氮。在生产过程中,精炼造渣分两步进行,一是在转炉出钢过程加入一定量预熔精炼渣,在钢水表面形成稀薄渣,保护钢水脱去部分夹杂物。二是钢水进入精炼后,加入适量石灰和铝矾土,进行二次造渣。(4)钢水出站前钙处理及弱搅拌为了改善钢水可浇性和钢中夹杂物形态,提高铸坯内在质量,在精炼处理结束后,对钢水进行钙处理,同时要保证不小于15min的弱搅拌时间。

2.3连铸工艺

(1)连铸采用45钢专用保护渣,实行全程保护浇注。(2)二冷采用弱冷控制,比水量控制在1.0L/kg。(3)使用塞棒及液位自动控制系统,拉速控制在1.7m/min,过热度控制在15-30℃。(4)结晶器电磁搅拌电流控制在200a,频率4Hz。

3检测

(1)成品成分。成品成分控制较好,随机抽取100炉成品成分检验数据,合格率为100%。成分指标见表2。

(2)铸坯质量。转炉生产的45优质碳素结构钢表面质量、尺寸、外形均符合要求。对铸坯内部质量进行检验发现部分铸坯存在1.0级的角部裂纹。低倍检验结果见表3。

(3)性能检验。随机抽取100炉转炉冶炼的45优质碳素结构钢力学性能检验情况,力学性能均满足标准要求。指标见表4。

4结语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林业碳汇;碳汇交易;志愿市场;非志愿市场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308-03

一、林业碳汇机制概述

近些年来,林业碳汇制度伴随着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伊始,我们需首先明确林业碳汇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掌握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演变趋势。

(一)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

我们所理解的林业碳汇,主要是从其自然属性出发来完成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造和完善,因而这一活动愈发凸显社会属性与服务功能。这也就是林业碳汇与森林碳汇的最显著区别。从概念上看,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①由此可以得出二者在属性上的差异,森林碳汇只是简单的生态系统意义上的能量的流动,仅具有自然属性特征;而林业碳汇则不单单停留在发挥已有林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功能上,除此之外,更是强调通过减少树木砍伐与人工造林来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林业碳汇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森林碳汇侧重森林吸收碳的物理特性,而林业碳汇则侧重其社会特性,强调人的参与。

(二)林业碳汇的起源与嬗变

林业碳汇这一概念发端于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气候大会之上,在其所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首次提出了“汇”的概念。在随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京都议定书》的通过确立了“京都三机制”,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所获得的减排量可以折抵其京都减排承诺。随后的《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允许将林业碳汇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限于造林和再造林活动[2]。2003年在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更是为林业碳汇制定了新规则。自此,国际社会将森林系统作为考量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林业碳汇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之一。

(三)林业碳汇的内涵与属性

林业碳汇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林业碳汇概念主要是从林业碳汇的自然资源属性角度来进行阐释的。有的学者认为,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被以及土壤来吸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3]。还有的学者从自然科学角度更为具体地解释林业碳汇的概念:尽管林木可能成为温室气体的碳源,但如果保护得当,它也能成为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浓度[4]。狭义的林业碳汇概念则是一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项下的特定的名词,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5]。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视角来阐述林业碳汇的内涵与要义。

二、中国林业碳汇机制的发展现状

林业碳汇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立法未动,实践先行”。虽然中国已在林业碳汇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部分成绩,但总体而言,立法的缺失导致林业碳汇交易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的瓶颈难题。

(一)立法界定

2004年中国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其中明确强调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是清洁发展机制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关于开展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指导意见》可谓是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细化说明与界定,它确定了中国开展造林再造林项目的优先区域。2007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了《关于印发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的通知》,随后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绿色碳基金又相继组织出版了图书《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中国绿色碳基金计量方法》。2008年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了《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要求,应努力推动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2011年中国又对早期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项目的申报程序。2012年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七省市将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二)实践成果

中国在京都规则和在非京都规则的志愿市场上都在积极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目前中国实施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条款下的实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汇项目,属于非志愿市场的碳汇交易,简称“CDm碳汇造林项目”,京都规则下的碳汇项目申报时间长、审批程序复杂、要求相当严格;二是非京都规则下的志愿市场项目,主要是指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开展的碳汇项目,也包括少量的国内企业购买碳排放而开展的碳汇交易项目。

截至2013年9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eB签发的CDm项目总数为3736项,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数仅有3个[6]。广西林业碳汇项目是全世界首个京都规则下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项目的实施包括二年的建设期和三十年的运行管理期,这是中国开展的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规则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实践证明,林业碳汇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双重目标,为中国接下来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积累了诸多经验。

(三)现存问题

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发展面临诸多瓶颈难题,找到阻碍林业碳汇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方能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运行。

1.林业碳汇产权归属尚不明确

明晰产权是进行林业碳汇交易的首要前提,从形式上来看,当前中国的林业碳汇似乎具备了一般产权所应具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分权等基本权能,然而在林业碳汇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出现了难以平衡的矛盾。有学者将林业碳汇产权形容为“残缺的产权”[7]。①在中国,森林资源归属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成为林地的所有权者,但这种共有权并不能等额地量化到每个农民个体身上,对于林农而言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碳汇财产,这便产生了公权力对于私权利的限制和剥夺。

2.林业碳汇市场法律机制尚未统一

如上文所述,现阶段中国尚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专门就林业碳汇交易程序、形式等做出明确界定,而仅有一些《办法》《通知》等原则性政策规定,这些《办法》《通知》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更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由于法律机制的缺失,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有关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标准,也没有统一适用的林业碳汇交易规则和规范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特别是经济条款的约定、使用术语的解释、法律的适用、纠纷解决的途径等”[8],并无统一的标准参考。故而,统一全国性的林业碳汇标准与健全市场交易法律机制已迫在眉睫。

3.林业碳汇监管与公众参与机制缺失

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肩负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双重目标,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的“理性经济人”纷纷将目光转向林业碳汇交易,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投机倒把出售不合格的林业碳汇信用指标的行为,而针对这一危害交易市场良性发展的行为,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国家机关或机构对其加以监督管理。加之林业碳汇于中国而言实属舶来品,对于其重要性与积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尚未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因而公众参与机制也并不完善。

三、构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林业碳汇机制

林业碳汇制度孕生于中国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过程之中,面对已有的立法与制度缺陷,中国应在充分借鉴他国已有经验与考量中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碳汇发展机制。

(一)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发展的现实意义

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有益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之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实现环境公益与私益的平衡,更是中国勇于承担国际公约义务的有力见证。

1.加强环境保护,践行低碳发展

此起彼伏的全国水污染事件让我们痛心疾首,挥之不去的连日雾霾让我们无可奈何,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让我们深谙环境的日益恶化,更为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工业文明社会本不可避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冲突矛盾可谓是愈演愈烈。发展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破坏与伤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不应仅仅成为一句口号,落实减排目标、加强营林造林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平衡私益与公益,实现环境公平

亚当・斯密曾说,利己性是“支配个人的一切行动、使其在某一问题上根据利害观点采取某一行动的原则。”[9]在公众行使环境权利时,固有的利己性不可避免地会与环境公益产生冲突,据此,平衡环境公益与私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林业碳汇交易的出现可谓是雪中送炭,一方面,该制度可以使林业碳汇经营业主获得其本应享有的林业碳汇收入,另一方面,从环境公益角度而言,更是实现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初衷目的。

3.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公约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桑德尔曾预言,“国际碳交易市场将最终成长为超过十万亿美元的超大型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10]碳汇市场存在着无限的潜力与商机。有关资料显示,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很低,但是年排放总量却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10%,中国于2007年成为温室气体世界第一排放大国[11]。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有责任在实现减排目标、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尽到应有之义务。

(二)林业碳汇机制的域外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上存在着两大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京都市场和非京都市场。京都市场是指以欧盟为中心,符合《京都议定书》碳交易机制的国家之间的交易;非京都市场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中心,基于自愿碳减排的志愿市场[12]。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欧盟排放贸易计划从2013年起,增加排放权拍卖量,2013年至少有50%的排放权用于拍卖,与第二阶段相比约增加了3%[13]。美国则通过建立集中的碳汇交易市场机制,监督管理相应州的林业碳汇交易与运行。其中从事森林碳汇信用交易的机构主要有四个:一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二是加州气候行动登记所;三是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倡议;四是国家自愿申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14]。其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影响最为显著。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完善国家立法,统一行业标准,明确各方权责,规范交易行为,加强政府监管等,都为中国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确立指明了道路。

(三)完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与制度构想

林业碳汇机制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唯有现行立法与制度构建相结合,方能实现国家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监督并行推进,真正发挥“林业”于“碳汇”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国林业碳汇制度的日臻完善。

1.完善林业碳汇法律保障机制

在京都规则下,碳汇双方皆为国家,且适用《京都议定书》之规定,不属于国内法的调整范围。在这里笔者探讨的主要是志愿市场下的林业碳汇法律规制问题。现阶段中国林业碳汇交易过程中凸显的产权模糊,交易规则、交易合同、计量和监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平稳运行。承认林业碳汇的私有性,明确碳汇作为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赋予林农更多的碳汇权利方为推动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的题中之义。

2.注重林业碳汇项目风险防范

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需要较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申报、运行的程序复杂且期限较长,相较于普通的经济活动,林业碳汇交易并不具简便快捷的特性。加之中国现行立法鲜有对交易的程序、方式、期限等具体问题加以明确细化,因而在林业碳汇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困难重重。

3.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国家监管

相较于非志愿市场碳汇交易的如火如荼,中国在志愿市场中开展的林业碳汇项目可谓是问题重重。我们并不否认市场运行中存在着固有的弱点,但只要通过适当的监管和疏导,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缺陷,公众参与和国家监管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我们可借鉴京都规则下的监管模式,对林业碳汇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参与交易的组织、机构进行严格审查,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各方面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在交易进行过程中可通过构建碳排放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有效监测。公众监管与国家治理双管齐下,为林业碳汇交易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J.e.Hansen,DefusingtheGlobalwarmingtimeBomb,3Sci.amer,2004,p68-77.

[3]SamanthaHepburn,CarbonRightsasnewproperty:thebenefitsofstatutoryverification,SydneyLawReview,2009,Vol.31,p239-244.

[4]michellepassero,thenatureoftheRightorinterestCreatedbyamarketforForestCarbon,3Carbon&ClimateL.Rev,2008,p248-249.

[5]林德荣,李智勇.试析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化的经济学基础[J].林业经济问题,2006,(2):105-108.

[6]王雯茜,许向阳.发展中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政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2):76-77.

[7]姚顺波.产权残缺的非公有制林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3,(6):29-31.

[8]nicolaDurrant,LegalissuesinBio-sequestration:CarbonSinks,CarbonRightsandCarbontrading,UnSwLawJournal,2008,Vol.

31(3),p906-913.

[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下册)[m].郭大力,王亚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

[10]尕丹才让,李忠民.碳汇交易机制在西部生态补偿中的借鉴和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12,(3):139-144.

[11]曹明德.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J].政法论坛,2009,(4):164.

[12]FranckLecocq.trendsandoutlookforGlobaltrading.DevelopmenteconomicsResearchGroup,worldBank,2004,9(3),p23-41.

双碳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森林既是吸收碳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保护森林,减少毁林,提高森林质量,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林业部门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学习挖掘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促进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1.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2.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

3.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二、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1.林业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2.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万亿t的Co2,其中1.15万亿t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3.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4.大力开发与森林相关的生物质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吨,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吨,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吨,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吨的石油能源。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对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程序:生物质能与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2)

[2]王春峰:低碳经济方兴未艾:低碳经济下的林业选择[J].世界环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