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05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1

作者简介:石岳峰,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基金项目:Climate,FoodandFarmingResearchnetwork(CLiFF)资助;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编号:KYCX2011036)。

摘要

农田是Co2,CH4和n2o三种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在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活动贡献了约14%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58%的人为非Co2排放,不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强化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源特征,弱化了农田固碳作用。土壤碳库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碳库之一,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源/汇。研究表明通过采取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既可起到增加土壤碳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又能提高土壤质量。农田土壤碳库除受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施肥量、肥料类型、秸秆还田量、耕作措施和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还田,氮肥管理,水分管理,农学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农田管理措施,探寻增强农田土壤固碳作用,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合理途径。农田碳库的稳定/增加,对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与缓解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在我国许多有关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尚不系统或仅限于短期研究,这也为正确评价各种固碳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增加了不确定性。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氮素管理;固碳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1-0043-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08

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大量的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活动贡献了约14%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58%的人为非Co2排放(其中n2o占84%,CH4占47%)[1]。在许多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更成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同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使得未来20年中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会有所增加[2]。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可能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

农业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及管理措施条件下,可分解为无机C和n。无机C在好氧条件下多以Co2的形式释放进入大气,在厌氧条件下则可生成CH4。铵态氮可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变成硝态氮,而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成多种状态的氮氧化合物,n2o可在硝化/反硝化过程中产生。在气候、植被及农田管理措施等各因子的微小变化,都会改变Co2,CH4和n2o的产生及排放。

而通过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储量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农田土壤碳库除受温度、降水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施肥量、肥料类型、秸秆还田量、耕作措施和灌溉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通过增施有机肥、采用免耕/保护性耕作、增加秸秆还田量等措施,可以减少农田土壤Co2净排放量,同时起到稳定/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作用。农田碳库的稳定/增加,对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与缓解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双重的积极意义[3]。中国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碳的固定、累积与周转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正确评估农田土壤碳固定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加强农田碳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农田固碳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与大气以及陆地生物群落共同组成系统中碳的主要贮存库和交换库。土壤碳分为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SoC)和土壤无机碳(soilinorganiccarbon,SiC)。SiC相对稳定,而SoC则时刻保持与大气的交换和平衡,因此对SoC的研究是土壤碳研究的主要方面。据估计,全球约有1.4×1012-1.5×1012t的碳是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土壤贡献给大气的Co2量是化石燃料燃烧贡献量的10倍[4],因此SoC的微小变化都将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土壤碳库与地上部植物之间有密切关系,SoC的固定、累积与分解过程影响着全球碳循环,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强烈的影响着地上部植物的生长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累积碳的分解。

Lal认为SoC的增加可以起到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生产力,减少土壤流失风险,降低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危害的作用,且全球耕地总固碳潜力为0.75-1.0pg•a-1,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剔除全球农业固碳1600-4300mta-1(以Co2计),其中90%来自土壤固碳[5]。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干扰最重的陆地生态系统,与自然土壤相比,农田土壤在全球碳库中最为活跃,其土壤碳水平直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调控空间大,农田土壤碳含量管理及对温室气体影响机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农田管理措施是影响SoC固定、转化及释放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受土地利用方式、气候变化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对农田碳库的评价及调整措施需全面考虑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2农田固碳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近年来,农田土壤固碳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大热点。大量研究表明,SoC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采用保护性/免耕措施、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用氮肥、采用轮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上述管理措施的差异导致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显著差别,并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水平。

2.1保护性耕作/免耕措施

保护性耕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防治土壤风蚀的新型耕作方式,在多个国家已经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中国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证明了其在北方地区的适用性[6],并且已进行了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影响的相关研究。统计表明2004年全球范围内免耕耕作的面积约为95mha,占全球耕地面积的7%[7],并且这一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常规耕作措施会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干扰,破坏团聚体对有机质的物理保护,影响土壤温度、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效表面积并使土壤不断处于干湿、冻融交替状态,使得土壤团聚体更易被破坏,加速团聚体有机物的分解[8]。免耕/保护性耕作可以避免以上干扰,减少SoC的分解损失[9]。而频繁的耕作特别是采用犁耕会导致SoC的大量损失,Co2释放量增加,而免耕则能有效的控制SoC的损失,增加SoC的储量,降低Co2的释放量[10]。west和post研究发现从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可以固定0.57±0.14mgCha-1yr-1[11]。但对于保护性耕作/免耕是否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效应尚不明确,这是由于一方面免耕对减少Co2排放是有利的,表现为免耕可以减少燃油消耗所引起的直接排放;另一方面,秸秆还田以后秸秆碳不会全部固定在土壤中,有一部分碳以气体的形式从农田释放入大气[12]。

免耕会导致表层土壤容重的增加,产生厌氧环境,减少SoC氧化分解的同时增加n2o排放[13];采用免耕后更高的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孔隙含水量(waterfilledporespace,wFpS)能够刺激反硝化作用,增加n2o排放[14];同时免耕导致的n在表层土壤的累积也可能是造成n2o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在欧洲推广免耕措施以后,土壤固碳环境效益将被增排的n2o抵消50%以上[15]。但也有新西兰的研究表明,常规耕作与免耕在n2o排放上无显著性差异[16],还有研究认为凿式犁耕作的农田n2o排放比免耕高,原因可能是免耕时间太短,对土壤物理、生物性状还未产生影响。耕作会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减少土壤对CH4的氧化程度[17]。也有研究表明,翻耕初期会增加土壤对CH4的排放,但经过一段时间(6-8h)后,CH4排放通量有所降低[18]。

总之,在增加土壤碳固定方面,保护性耕作和免耕的碳增汇潜力大于常规耕作;在净碳释放量方面,常规耕作更多起到Co2源的作用,而保护性耕作和免耕则起到Co2汇的作用;在碳减排方面,免耕和保护性耕作的减排潜力均大于常规耕作;由于n2o和CH4的排放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耕作措施对这两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秸秆管理措施

作物秸秆作为土壤有机质的底物,且作物秸秆返还量与SoC含量呈线性关系,因此作物秸秆是决定SoC含量的关键因子之一。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碳汇的增加,同时避免秸秆焚烧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因此,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而又可行的农田碳汇管理措施。秸秆还田以后,一部分残留于土壤中成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另一部分将会以Co2气体的形式散逸到大气中,因此,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Co2排放也会增加。有研究表明,秸秆经过多年分解后只有3%碳真正残留在土壤中,其他97%都在分解过程中转化为Co2散逸到大气中[19]。秸秆还田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有机质是产生CH4的重要底物,因此秸秆还田会增加CH4的排放。综合考量,秸秆还田措施会引起CH4排放的增加,但直接减少了对Co2的排放,同时秸秆还田相对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碳的增加,对作物增产具有积极作用。

秸秆还田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C、n循环的影响可表现为:一方面由于供n量的增加,可促进反硝化和n2o排放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高C/n的秸秆进入农田后会进行n的生物固定,降低反硝化n损失;同时在秸秆分解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反硝化[20]。我国采用秸秆还田农田土壤固碳现状为2389tg•a-1,而通过提高秸秆还田量土壤可达的固碳潜力为4223tg•a-1[3],与国外研究结果相比较,Vleeshouwers等研究认为,如果欧洲所有农田均采用秸秆还田措施,欧洲农田土壤的总固碳能力可达34tg•a-1[21]。La1预测采用秸秆还田措施后全球农田土壤的总固碳能力可达200tg•a-1[22]。随着农业的发展及长期以来氮肥的过量投入,氮肥损失也是日益严重,可通过秸秆还田措施与氮肥的配合施用降低氮肥的反硝化作用及n2o的排放。但秸秆还田后秸秆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秸秆施入土壤后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理及田间实验研究。

2.3氮肥管理措施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无机氮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氮肥投入能够影响SoC含量,进而对农田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要影响。长期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可提高作物产量,而使用化学肥料能增加SoC的稳定性[23]。农业中氮肥的投入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氮源,增强了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但也有研究在长期增施氮肥条件下能够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减少Co2的排放[24]。有研究表明,Co2排放与土壤不同层次的SoC及全n含量呈正相关性,说明在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土壤SoC和全n含量直接或间接地决定Co2排放通量的变化[25]。对农业源温室气体源与汇的研究表明,减少氨肥、增施有机肥能够减少旱田CH4排放,而施用缓/控释氮肥和尿素复合肥能显著减少农田土壤no2的排放[26]。但也有研究表明,无机氮肥施用可减少土壤CH4的排放量,而有机肥施用对原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而言可大幅增加CH4的排放量[27]。长期定位施肥实验的结果表明,氮肥对土壤CH4氧化主要来源于铵态氮而不是硝态氮,因为氨对CH4氧化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此外,长期施用氮肥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区系及其活性,降低CH4的氧化速率,导致CH4净排放增加[28]。全球2005年生产的100mtn中仅有17%被作物吸收,而剩余部分则损失到环境中[29]。单位面积条件下,有机农田较常规农田有更少的n2o释放量,单位作物产量条件下,两种农田模式下n2o的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23]。尿素硝化抑制剂的使用可以起到增加小麦产量,与尿素处理相比对全球增温势的影响降低8.9-19.5%,同时还可能起到减少n2o排放的目的[30]。合理的氮素管理措施有助于增加作物产量、作物生物量,同时配合秸秆还田等措施将会起到增加碳汇、减少Co2排放的作用。同时必须注意到施肥对农田碳汇的效应研究应建立在大量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气候区采用不同的氮肥管理措施才能起到增加农田固碳目的。

2.4水分管理措施

土壤水分状况是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或吸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全球18%的耕地属水浇地,通过扩大水浇地面积,采取高效灌溉方法等措施可增加作物产量和秸秆还田量,从而起到增加土壤固碳目的[31]。水分传输过程中机械对燃料的消耗会带来Co2的释放,高的土壤含水量也会增加n2o的释放,从而抵消土壤固碳效益[32]。湿润地区的农田灌溉可以促进土壤碳固定,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可以起到抑制n2o排放的目的[33]。土壤剖面的干湿交替过程已被证实可提高Co2释放的变幅,同时可增加土壤硝化作用和n2o的释放[34]。采用地下滴灌等农田管理措施,可影响土壤水分运移、碳氮循环及土壤Co2和n2o的释放速率,且与沟灌方式相比不能显著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35]。

稻田土壤在耕作条件下是CH4释放的重要源头,但通过采取有效的稻田管理措施可以

减少水稻生长季的CH4释放。如在水稻生长季,通过实施一次或多次的排水烤田措施可有

效减少CH4释放,但这一措施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可能会由于n2o释放的增加而部分抵消,

同时此措施也容易受到水分供应的限制,且CH4和n2o的全球增温势不同,烤田作为CH4

减排措施是否合理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定量实验来验证。在非水稻生长季,通过水分管理尤

其是保持土壤干燥、避免淹田等措施可减少CH4释放。

许多研究表明,n2o与土壤水分之间有存在正相关关系,n2o的释放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加[36],并且在超过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限值后,wFpS值为60%-75%时n2o释放量达到最高[37]。Bateman和Baggs研究表明,在wFpS为70%时n2o的释放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进行,而在wFpS值为35%-60%时的硝化作用是产生n2o的重要途径[38]。由此可见,wFpS对n2o的产生释放影响机理前人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有必要继续对这一过程深入研究。

2.5农学措施

通过选择作物品种,实行作物轮作等农学措施可以起到增加粮食产量和SoC的作用。有机农业生产中常用地表覆盖,种植覆盖作物,豆科作物轮作等措施来增加SoC,但同时又会对Co2,n2o及CH4的释放产生影响,原因在于上述措施有助于增强微生物活性,进而影响温室气体产生与SoC形成/分解[39],从而增加了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不确定性。种植豆科固氮植物可以减少外源n的投入,但其固定的n同样会起到增加n2o排放的作用。在两季作物之间通过种植生长期较短的绿被植物既可起到增加SoC,又可吸收上季作物未利用的氮,从而起到减少n2o排放的目的[40]。

在新西兰通过8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有机农场较常规农场有更高的SoC[41],在荷兰通过70年的管理得到了相一致的结论[42]。Lal通过对亚洲中部和非洲北部有机农场的研究表明,粪肥投入及豆科作物轮作等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增加SoC的目的[31]。种植越冬豆科覆盖作物可使相当数量的有机碳进入土壤,减少农田土壤Co2释放的比例[39],但是这部分环境效益会由于n2o的大量释放而部分抵消。氮含量丰富的豆科覆盖作物,可增加土壤中可利用的碳、氮含量,因此由微生物活动造成的Co2和n2o释放就不会因缺少反应底物而受限[43]。种植具有较高C:n比的非固氮覆盖作物燕麦或深根作物黑麦,会因为深根系统更有利于带走土壤中的残留氮,从而减弱覆盖作物对n2o产生的影响[44]。综上,通过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实施作物轮作可以起到增加土壤碳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2.6土地利用变化措施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管理措施均能影响土壤Co2,CH4和n2o的释放。将农田转变成典型的自然植被,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31]。这一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碳固定的增加,如将耕地转变为草地后会由于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及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使得土壤碳固定的自然增加。同时由于草地仅需较低的n投入,从而减少了n2o的排放,提高对CH4的氧化。将旱田转变为水田会导致土壤碳的快速累积,由于水田的厌氧条件使得这一转变增加了CH4的释放[45]。由于通过土地利用类型方式的转变来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以牺牲粮食产量为代价。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如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在充分保障粮食安全等前提条件下这一措施才是可考虑的选择。

3结语与展望

农田管理中存在显著增加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机遇,但现实中却存在很多障碍性因素需要克服。研究表明,目前农田温室气体的实际减排水平远低于对应管理方式下的技术潜力,而两者间的差异是由于气候-非气候政策、体制、社会、教育及经济等方面执行上的限制造成。作为技术措施的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还田,氮肥投入,水分管理,农学措施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是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常规耕作增加了燃料消耗引起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及土壤闭蓄的Co2释放,而免耕、保护性耕作稳定/增加了SoC,表现为Co2的汇;传统秸秆处理是将秸秆移出/就地焚烧处理,焚烧产生的Co2占中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3.8%,而秸秆还田直接减少了Co2排放增加了碳汇;氮肥投入会通过对作物产量、微生物活性的作用来影响土壤固碳机制,过量施氮直接增加no2的排放,针对特定气候区和种植模式采取适当的氮素管理措施可以起到增加土壤碳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旱田采用高效灌溉措施,控制合理wFpS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还可增加土壤碳固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间套作农学措施、种植豆科固氮作物以及深根作物可以起到增加SoC的目的,减少农田土壤Co2释放的比例;将农田转变为自然植被覆盖,可增加土壤碳的固定,但此措施的实施应充分考虑由于农田面积减少而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涨价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许多有关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尚不系统或仅限于短期研究,因此为正确评价各种管理措施下的农田固碳作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增加了不确定性。本文结果认为,保护性耕作/免耕,秸秆还田,合理的水、氮、农学等管理措施均有利于增加土壤碳汇,减少农田Co2排放,但对各因素协同条件下的碳汇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未来农田管理中,应合理利用管理者对农田环境影响的权利,避免由于过度干扰/管理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结合农田碳库特点,集成各种农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保护性方案;努力发展替代性能源遏制农田管理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从而充分发掘农田所具有的增加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

[1]prenticeiC,FarquharGD,FashammJR,etal.theCarbonCycleandatmosphericCarbonDioxide[a].HoughtonJt.ClimateChange2001:theScientificBasis,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183-237.

[2]RobertHB,BenjaminJD,etal.mitigationpotentialandCostsforGlobalagriculturalGreenhouseGasemissions[J].agriculturaleconomics,2008,38(2):109-115.

[3]韩冰,王效科,逯非,等.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28(2):612-619.[HanBing,wangXiaoke,LuFei,etal.SoilCarbonSequestrationanditspotentialbyCroplandecosystemsinChina[J].actaecologicaSinica,2008,28(2):612-619.]

[4]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4):469-474.[LiZhengcai,Fumaoyi,YangXiaosheng.ReviewoneffectsofmanagementDisturbanceonForestSoilorganicCarbon[J].JournalofZhejiangForestryCollege,2005,22(4):469-474.]

[5]LalR.CarbonmanagementinagriculturalSoils[J].mitigationandadaptationStrategiesforGlobalChange,2007,12:303-322.

[6]高焕文,李洪文,李问盈.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9):43-48.[GaoHuanwen,LiHongwen,Liwenying.DevelopmentofConservationtillage[J].transactionsoftheChineseSocietyforagriculturalmachinery,2008,39(9):43-48.]

[7]DerpschR.theextentofConservationagricultureadoptionworldwide:implicationsandimpact[m].nairobi,Kenya,2005.3-7.

[8]paustianK,andreno,JanzenHH,etal.agriculturalSoilsasaSinktomitigateCo2emissions[J].SoilUseandmanagement,1997,13(4):230-244.

[9]FollettRF.SoilmanagementConceptsandCarbonSequestrationinCroplandSoils[J].SoiltillageResearch,2001,61(1-2):77-92.

[10]金峰,杨浩,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土壤,2000,(1):11-17.[JinFeng,YangHao,ZhaoQiguo.advanceinevaluationtheeffectofSoilorganicCarbonSequestrationandtheeffectFactors[J].Soil,2000,(1):11-17.]

[11]westto,postwm.SoilorganicCarbonSequestrationRatesbytillageandCropRotation:aGlobalDataanalysis[J].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Journal,2002,66:1930-1946.

[12]胡立峰,李洪文,高焕文.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效应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5):308-312.[HuLifeng,LiHongwen,GaoHuanwen.influenceofConservationtillageonGreenhouseeffect[J].transactionsoftheCSae,2009,25(5):308-312.]

[13]SteinbachHS,alvarezR.ChangesinSoilorganicCarbonContentsandnitrousoxideemissionsafterintroductionofnotillinpampeanagroecosystems[J].JournalofenvironmentalQuality,2006,35(1):3-13.

[14]SixJ,ogleSm,BreidtFJ,etal.thepotentialtomitigateGlobalwarmingwithnotillagemanagementisonlyRealizedwhenpracticedintheLongterm[J].GlobalChangeBiology,2004,10:155-160.

[15]Smithp,GouldingKw,SmithKa,etal.enhancingtheCarbonSinkineuropeanagriculturalSoils:includingtraceGasFluxesinestimatesofCarbonmitigationpotential[J].nutrientCyclinginagroecosystems,2001,60(1-3):237-252.

[16]Choudharyma,akramkhanova,SaggarS.nitrousoxideemissionsFromanewZealandCroppedSoil:tillageeffects,SpatialandSeasonalVariability[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2,93(1):33-43.

[17]priemea,ChristensenS.SeasonalandVariationofmethaneoxidationinaDanishSpurceForest[J].SoilBiologyBiochemistry,1997,29(8):1165-1172.

[18]万运帆,林而达.翻耕对冬闲农田CH4和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初探[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3):8-10.[wanYunfan,Linerda.theinfluenceoftillageonCH4andCo2emissionFluxinwinterFallowCropland[J].ChineseJournalofagrometeorology,2004,25(3):8-10.]

[19]王爱玲.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两熟秸秆还田效应及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0.[wangailing.effectsandtechniquesofStrawReturntoSoilinwheatmaizeRotationofHuanghuaihaiplain[D].Beijing: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0.]

[20]王改玲,郝明德,陈德立.秸秆还田对灌溉玉米田土壤反硝化及n2o排放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6):840-844.[wangGailing,Haomingde,ChenDeli.effectofStubbleincorporationandnitrogenFertilizationonDenitrificationandnitrousoxideemissioninanirrigatedmaizeSoil[J].plantnutritionandFertilizerScience.2006,12(6):840-844.]

[21]VleeshouwersLm,Verhagena.CarbonemissionandSequestrationbyagriculturalLandUse:amodelStudyforeurope[J].GlobalChangeBiology,2002.(8):519-530.

[22]LalR,BruceJp.thepotentialofworldGropLandSoilstoSequesterCandmitigatetheGreenhouseeffect[J].enviornmentalScience&policy,1999.(2):177-185.

[23]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4):528-534.[wangShaoqiang,LiuJiyuan.ResearchStatusQuoofimpactFactorsofSoilCarbonStorage[J].advanceinearthSciences,2002,17(4):528-534.]

[24]RichardD.ChronicnitrogenadditionsReducetotalSoilRespirationandmicrobialRespirationintemperateForestSoilsattheHarvardForestBowden[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4,196:43-56.

[25]李明峰,董云社,耿元波,等.草原土壤的碳氮分布与Co2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J].环境科学,2004,25(2):7-11.[Limingfeng,DongYunshe,GengYuanbo,etal.analysesoftheCorrelationBetweentheFluxesofCo2andtheDistributionofC&ninGrasslandSoils[J].environmentalScience,2004,25(2):7-11.]

[26]张秀君.温室气体及其排放的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1(2):103-108.[ZhangXiujun.StudiesonGreenhouseGasanditsemission[J].JournalofShenyangCollegeofeducation,1999,1(2):103-108.]

[27]齐玉春,董云社,章申.华北平原典型农业区土壤甲烷通量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3):56-58.[QiYuchun,DongYunshe,ZhangShen.methaneFluxesoftypicalagriculturalSoilinthenorthChinaplain[J].Ruralecoenvironment,2002,18(3):56-58.]

[28]胡荣桂.氮肥对旱地土壤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13(1):74-77.[HuRonggui.effectsofFertilizationonthepotentialofmethaneoxidationinUplandSoil[J].ecologyandenvironment,2004,13(1):74-77.]

[29]erismanJw,Suttonma,GallowayJ,etal.HowaCenturyofammoniaSynthesisChangedtheworld[J].natureGeoscience,2008,1:636-639.

[30]Bhatiaa,SasmalS,Jainn,etal.mitigatingnitrousoxideemissionFromSoilUnderConventionalandnotillageinwheatUsingnitrificationinhibitor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10,136:247-253.

[31]LalR.SoilCarbonSequestrationimpactsonGlobalClimateChangeandFoodSecurity[J].Science,2004a,304:1623-1627.

[32]Liebigma,morganJa,ReederJD,etal.GreenhouseGasContributionsandmitigationpotentialofagriculturalpracticesinnorthwesternUSaandwesternCanada[J].SoiltillageResearch,2005,83:25-52.

[33]montenyGJ,Banninka,ChadwickD.GreenhouseGasabatementStrategiesforanimalhusbandry[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6,112:163-170.

[34]Fierern,SchimelJp.effectsofDryingwettingFrequencyonSoilCarbonandnitrogentransformations[J].SoilBiologyBiochemistry,2002,34:777-787.

[35]CynthiamK,DenniseR,williamRH.CoverCroppingaffectsSoiln2oandCo2emissionsDifferentlyDependingontypeofirrigation[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10,137:251-260.

[36]akiyamaH,mctaggartip,BallBC,etal.n2o,no,andnH3emissionsfromSoilaftertheapplicationoforganicFertilizers,Urea,andwater[J].waterairSoilpollution,2004,156:113-129.

[37]LinnDm,DoranJw.effectofwaterfilledporeSpaceonCarbonDioxideandnitrousoxideproductionintilledandnontilledSoils[J].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Journal,1984,48:1267-1272.

[38]BatemaneJ,Baggsem.ContributionsofnitrificationandDenitrificationtonitrousoxideemissionsfromSoilsatDifferentwaterfilledporeSpace[J].BiologyFertilityofSoils,2005,41:379-388.

[39]Jareckim,LalR.CropmanagementforSoilCarbonSequestrationCriticalReviewsinplantSciences[J]plantSciences,2003,22:471-502.

[40]Freibauera,Rounsevellm,Smithp,etal.CarbonSequestrationintheagriculturalSoilsofeurope[J].Geoderma,2004,122:1-23.

[41]ReganoldJp,palmeraS,LockhartJC,etal.SoilQualityandfinancialperformanceofBiodynamicandConventionalFarmsinnewZealand[J].Science,1993,260:344-349.

[42]pullemanm,Jongmansa,marinissenJ,etal.effectsoforganicVersusConventionalarableFarmingonSoilStructureandorganicmatterDynamicsinamarineLoaminthenetherlands[J].SoilUseandmanagement,2003,19:157-165.

[43]SainjuUm,SchombergHH,SinghBp,etal.CoverCropeffectonSoilCarbonFractionsunderConservationtillageCotton[J].SoiltillageResearch,2007,96:205-218.

[44]mcCrackenDV,SmithmS,GroveJH,etal.nitrateLeachingasinfluencedbyCoverCroppingandnitrogenSource[J].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Journal,1994,58:1476-1483.

[45]paustian,K.etal.agriculturalmitigationofGreenhouseGases:Scienceandpolicyoptions[R].Councilo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Report,2004.120.

advanceinevaluationtheeffectofCarbonSequestrationStrategieson

GreenhouseGasesmitigationinagriculture

SHiYuefeng1wUwenliang1menGFanqiao1wanGDapeng1ZHanGZhihua2

(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193,China;

2.CollegeofResourcesScience&techn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fieldisanimportantsourceforthreeprimarygreenhousegases(GHGs),includingCo2,CH4andn2o.UnreasonableagriculturalmanagementsincreaseGHGsanddecreasetheeffectofsoilcarbonsequestration.agriculturalactivitiesgeneratethelargestshare,58%oftheworld’santhropogenicnoncarbondioxide(nonCo2)emission,andmakeuproughly14%ofallanthropogenicGHGemissions.andsoilcarbonpoolisthemostactivecarbonpoolsinecosystems.inaddition,soilcarbonpoolcouldbeasourceorsinkofGHGs.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2

关键词: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专门法律/启示内容提要:当前,日本已构建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以《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我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借鉴日本的成功立法经验,尽快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一、问题的提出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再一次向世人昭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应对这场重大挑战,国际社会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相关公约和议定书,从法律上对气候系统的保护进行了回应。为落实《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义务,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以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形式,明确国家相关部门职责,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避免全球气候变暖危害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英国于2008年通过的《气候变化法案》明确规定,到2050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须削减60%;国家须制定减少碳排放量的5年预算,分阶段的实现其减排义务。美国自2007年以来,在地方立法的基础上,已提出了《气候责任和创新法案》、《全球变暖污染控制法案》、《气候责任和创新法》、《减缓全球变化法案》、《安全气候法案》、《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气候安全法案》等一系列国家议案,昭示着美国正在迈向气候变化的联邦立法。日本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并不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国家,但是,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我国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国家,而且还积极制定与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构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立法相比,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中,尚存在如下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国尚缺乏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亟待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明确规定了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的任务,因此,研究起草有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科学建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二是,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我国虽已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注释1: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发〔2007〕18号)。)但因“领导小组”组成成员的22个职能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职责不清,不利于国家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展开。因此,通过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明确设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专门机构,确定其职责也成为必要。三是,我国确定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是一项政策性规定(注释2: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保障该行动目标得到落实,还须由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明确规定国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及公民个人的具体职责、义务,因此,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已迫在眉睫。之所以选择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作为研究与借鉴对象,是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立法方面,其成绩最为显著。一是,日本制定了世界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通过该法,日本为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提供了蓝本。长期以来,日本作为亚洲环境立法发达国家,其应对气候变法立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依然有重要借鉴意义。二是,日本已构建了较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早在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中,就以地球环境保全为基本理念,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并构建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令》、《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新能源利用促进特别措施法》等法律为内容的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既为日本实现低碳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各国构建低碳社会提供了立法榜样。日本的这种立法体系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所初步搭建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比较而言,日本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而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尚存在缺乏专门法律,以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缺陷。因此,对国内法学界尚未系统而全面对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问题展开考察的重要立法领域进行研究,探究其对我国立法的有益借鉴经验及启示,则尤为重要。二、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建构日本观测点的长期观测结果表明,日本气温最近100年间约上升1.1℃。在不能完全实现削减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情况下,至21世纪末,日本平均气温将上升2~4℃。气候变化将给日本带来巨大灾害。一方面,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洪水、土砂灾害、橡胶林生存地丧失、砂滨丧失、西日本的高潮损害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将达到每年17兆日元。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是世界上单位面积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46%的人口、47%的工业产值、77%的商业销售额均集中于沿海地带,因此,受气候变化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日本经济、国土等损失。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巨大灾害,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在立法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应对措施,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一)通过《环境基本法》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日本1993年《环境基本法》以地球环境保全为基本理念,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纳入环境法体系。根据该法第15条关于政府制定环境保全基本计划的规定,日本于1994年制定的《环境基本计划》就将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置于重要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应在国际协作下,以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目标为宗旨,并考虑“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当然,这一时期的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尚停留于依托有关省厅的各种措施,而真正采取法律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则始于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前后。(二)制定世界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作为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步对策,是1998年10月9日通过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旨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显示了日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姿态。在内容安排上,共包括总则、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抑制温室效果其他排出的政策、保全森林等的吸收作用、分配数量账户等、杂则、罚则等8章共50条。该法具有如下显著特色:第一,立法目的明确。其立法目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全体的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在对气候圈保持着不致达到危险的人为干涉的情况下,促使大气中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浓度予以安定,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鉴于所有人均自主且积极地参与这一课题将至关重要,因此,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在制定达成京都议定书目标计划措施的同时,通过制定有关促进抑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他活动所排出的温室效果的措施等,实现推进全球气候变暖对策之目的,在确保现在及未来之国民的健康与文化的生活的同时,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第二,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国民应对温室气体的基本职责。关于国家的基本职责,该法第3条规定,国家在为掌握大气温室效应气体浓度变化状况及相关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状况而进行观测与监测的同时,综合且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国家在推进旨在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措施的同时,对于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相关措施,应谋求该措施达成目的之调和,以顺利执行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国家就其自身事务及事业,在采取措施强化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量及吸收作用保全的同时,应支援地方公共团体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以及为促进事业者、国民或者由其组织的民间团体开展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活动,应该努力采取技术建议及其他措施。关于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责,该法第4条规定,地方公共团体应配合区域之自然的社会的条件,推动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措施。地方公共团体在对其自身事务及事业采取措施削减温室效应气体排出,保全吸收作用及有关强化措施的同时,为促进该区域的事业者或者居民开展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相关活动,应努力提供前款所定措施的相关信息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关于事业者的职责,该法第5条规定,事业者就其相关的事业活动,应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的同时,必须协助实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所作出的有关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措施。关于国民的职责,该法第6条规定,国民,就其日常生活,在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同时,必须协助实施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实施的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等措施。第三,设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落实政府机构职责。该法第3章第11条明确规定,为综合且有计划地推进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在内阁设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具体管理的事务包括:其一,制定京都议定书目标实现计划方案,以及推进实施该方案;其二,综合调整有关推进实施长期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此外,根据该法第12条至第19条的规定,在组织机构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本部设立推进本部长、副本部长及本部部员。本部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全面负责本部事务及指挥监督;副本部长由内阁官房长官、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担任,职责是协助本部长工作;本部部员由其他国务大臣担任。此外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若干名干事担任具体工作。除法律已经确定的事项外,有关推进中的措施由政府的政令规定。第四,规定了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出的基本措施。一是,实行温室效应气体算定、报告、公布制度。即一定数量以上的温室效应气体排出者负有算定温室气体排出量并向国家报告义务,国家对所报告的数据集中计算并予以公布的制度。根据该法第21条第2款的规定,伴随着事业活动而在相当程度上排出较多温室效应气体、并由政令规定的排出者(称为“特定排出者”),每年度必须由各事业所分别就温室气体的排出量向事业所管大臣进行报告。事业所管大臣,将报告事项及集中计算的结果向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予以通知,与此同时,要适当保护特定排出者的权利利益,国家对所报告的数据集中计算并公布。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在采用文档记录事业所管大臣等通知的报告事项等的同时,集中计算、公布该记录内容,以便任何人均能够请求公开该记录文档。为增加对公布、公开的资料的理解,特定事业者可以提供排出量增减状况相关的资料及其他资料。二是设立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即根据地域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都道府县知事等有权挑选并委任旨在通过开展启发普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加快促进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活动的热心与有识之士为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的制度(第23条)。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主要向居民进行启发普及全球气候变暖对策,进行有关咨询、提供信息等活动。三是,设立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为积极推进有关启发普及与广泛宣传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有效开展座谈、培训推进员、对日常生活排放温室效应气体的调查研究、提供日常生活使用产品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信息的提供等活动,该法明确规定了设立国家、都道府县等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中心的制度。第五,构建了保全森林等吸收作用制度。该法第28条规定,政府及地方公共团体,为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所规定的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量相关的目标,以1964年《森林·林业基本法》第11条第1款规定的森林、林业基本计划以及其他完善及保全森林或者保全绿地、绿化推进计划为基础,应保全及强化森林对温室效应气体的吸收作用。第六,实行分配数量账户簿制度。该法第29条规定,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以《京都议定书》第7条第4款为基础,根据计算分配数量的方式的有关国际性决定,制定分配数量账户簿,开设可以进行取得、保有及移转算定分配数量的账户。(三)明确环境省“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职责日本《环境省设置法》(1999年通过,2001年1月6日施行)第2章明确规定了环境省的任务及所管理事务。其中,第4条第22款明确规定,从环境保全观点出发,环境省的职责之一便是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务及事宜相关的标准、指示、方针、计划以及其他与此类似政策;并制定抑制温室气体排放事务及事业相关法律规范以及其他类似规制。为实施《环境省设置法》与《环境省组织令》,日本制定了《环境省组织规则》(2001年1月6日),其第3章明确规定在环境省设置地球环境局,地球环境局由总务课、环境保全对策课、全球气候变暖対策课组成,负责推进实施政府有关防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保护等地球环境保全的政策。此外,还负责与环境省对口的国际机构、外国政府等进行协商和协调,向发展中地区提供环保合作。(四)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除《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之外,日本还制定、修订了相关配套立法,初步形成了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法律体系。首先,为有效推动《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的施行,日本于1999年制定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细则》,具体就温室效应气体总排出量相关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出量算定方法、温室效应气体算定排出量的报告、分配数量账户簿等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其次,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日本制定、修订了相关配套法律:一是,修订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强化节能与能源效率。该法又称《节约能源法》,是日本能源的核心法律,在体系结构上包括总则、基本方针等、工厂的相关措施等、运输相关的措施、建筑物相关的措施、机械器具相关的措施、杂则、罚则和附则等8章,共99个条文。该法明确了“从综合推进工厂、运输、建筑物以及机械器具等行业合理使用能源的思想出发,经济产业大臣制定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的基本方针”的同时,强化了企业计划性和自主性的能源管理,规范了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用能管理关系和节能行为。该法分别对工厂、运输、建筑物、机械器具等相关行业合理使用能源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该法通过严格规定能源标准,提高了建筑、汽车、家电、电子等产品的节能标准,不达标产品禁止上市。同时,该法对国家应在财政上、金融上以及税制上采取相关措施,以推进普及能源合理化使用。通过教育、广告活动等加强国民对能源合理化使用的理解的同时,对国民的参与等义务进行了规定,并对地方公共团体关于通过教育、宣传活动增进地方居民对能源合理化使用的理解等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一般消费者关于提供相关促进合理化使用能源信息的义务等。该法的施行,一方面使工厂、事业场所的能源使用得到了彻底合理化,另一方面强化了有关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联、并由政令规定的汽车、家电产品等11个种类产品的燃料费标准、节能标准等目标值,使相关企业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大幅增加。目前日本节能法已从原来的生产领域延伸到运输部门和生活领域。二是,制定《氟利昂回收破坏法》,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该法将氟利昂类冷媒CFC(氟氯烷烃)、HFCs(氢氟碳化物)、HCFC(含氢氯氟烃)纳入其法定义务范围,以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抑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从而降低温室效应。该法在明确事业者、制造业者、地方公共团体、国民与国家各主体职责的基础上,对第一种类特定产品产生的氟利昂的回收进行了详细规定。并明确规定从事第一类氟利昂回收业、第二种特定产品交付业以及第二种氟利昂回收业的从业者,必须获得都道府县知事的登记;从事特定产品氟利昂类破坏事业的从业者必须获得经济产业大臣及环境大臣的许可;在回收、搬运、破坏过程中,必须遵守主管省令规定的标准。对于违反交付、领回义务者,给予指导、建议、劝告、命令;对于违反规定标准者,由传告改为命令。由于该法以排放高浓度温室效应气体的氟利昂类的3种物质的回收、破坏为目的,对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制定了新能源发电法,促进新能源利用。为保障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能源稳定和适当供给,完善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的必要措施,促进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日本于2002年制定了《电力事业者利用新能源等的特别措施法》。该法第4条明确规定,“电力事业者应当在每年的6月1日前,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将该年度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一年期间预计利用的新能源电力的基准利用量和经济产业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向经济产业大臣备案”,并且,“电力事业者应当在每年度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利用超过基准利用量的新能源电力”(第5条)。电力事业者和接受了第9条第1款规定的其他人,应当按照经济产业省令的规定,置备账簿,记载其利用和生产新能源的电量和经济产业省令规定的其他事项,并予以保存(第11条)。对于违反第8条规定,当电力事业者所利用的新能源电力的数量未达到基准利用量,经济产业大臣认为该电力事业者未达到基准利用量没有正当理由并给予劝告、命令后,依然不履行法定义务者,本法规定了“处以1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的处罚措施,以保障法律措施得到正常实施。四是,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法,促进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为确保安定稳妥地供应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能源,在促进公民努力利用新能源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顺利推进新能源的利用,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安定作出贡献”之目的,日本于1997年4月18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此后,该法于1999年、2001年、2002年、2009年等先后进行了修订。该法明确了其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促进企业对新能源的利用等进行了规定。为贯彻实施《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1997年6月20日又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令》,并于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经过多次修订,具体规定了新能源利用的内容、中小企业者的范围。五是,制定能源基本法,确定国家合作方针。日本于2002年6月14日制定并施行了《能源政策基本法》。该法明确规定了立法目的、基本制定思想、具体措施、市场机制的利用、国家义务、地方公共团体义务、事业者的义务、国民的义务、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和国民的相关协助、法制措施等、政府的报告义务、能源基本计划、国际合作的推进和能源相关知识的普及等内容。为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温室效应气体产生,该法第13条明确规定,“为有助能源于稳定世界能源供需,防止伴随能源利用而产生的地球温室化等,国家应努力改善为推进与国际能源机构及环境保护机构的合作而进行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国际交流,参加国际研究开发活动、国际共同行动的提案、两国间和多国间能源开发合作及其他国际合作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为日本参与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五)实行税制改革,探讨实施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作为日本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削减温室效应气体6%的减排目标的手段之一,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税收改革,探讨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又称“环境税”),拟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进口、开采及精炼环节等方面课税,除征收煤和汽油等矿物燃料的税额外,居民也需要缴纳环境税,并将这些税款用于执行《京都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日本环境省自2011年11月5日公布《环境税具体方案》以来,每年均公布该年度环境省相关税制改革方案。2009年公布的《2010年度税制改革要求,征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的具体法案》,将原油、石油产品、气体状碳化氢(天然气、LpG等)、煤为对象,对输入者、提取者进行阶段性课税(灵活运用石油煤炭的纳税制度)。关于汽油,在前述基础上,对汽油制造者等进行阶段性课税(灵活运用挥发油税的纳税制度)。报道说,一旦2010年开征环境税,其税收预计可达2万亿日元。这些收入将优先用于开发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以及推广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鉴于开征环境税不仅将增加产业界的成本,煤油、电费的涨价也将影响国民生活,首相鸠山由纪夫对2010年4月起开征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税的预定计划持谨慎态度。因此,日本政府于2009年12月14日做出决定,放弃从2010年4月起对煤炭、煤油、汽油等所有石化燃料开征全球变暖对策税,将在对该制度设定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力争2011年度以后开征。(六)探讨制定《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时至今日,日本确立了到2020年将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25%的水平(中期目标);到2050年,将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时80%的水平(长期目标)。因此,为明确相关政策的地位、基本方向,日本已着手制定《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并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提交于2010年1月18日至6月16日期间召开第174回国会审议。该草案包括总则、中长期目标、气候变化对策基本计划、基本措施、完善推进气候变化对策目的的体制等5章共52条。三、日本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已构建较为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为日本政府有效推进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积累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完善与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其一,科学定位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范地位,及早完善环境法体系。就传统的环境法体系而言,并无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相关法律规范。随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展开,世界各国开始注重通过国内立法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的实施。日本非常注重加强国内立法,明确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及国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职责,并在1993年《环境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法律制度纳入环境法体系,不仅为日本制定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指明了方向,还有利于从整体上完善其环境法体系。有鉴于此,我国在探讨制定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时,也应该明确将有关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纳入环境法体系,以便从整体上理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规范与其他环境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环境法体系奠定基础。其二,科学设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机构,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从日本完善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制度的经验来看,日本通过1999年的《环境省设置法》、2000年的《环境省组织令》、2001年的《环境省组织规则》等,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职责、权限,从立法上确立各政府机构的职责,避免部门之间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方面因职责、权限不清所带来的低效率问题。与此相对,为切实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领导,我国于2007年6月由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目前,“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组长,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戴秉国任副组长,由22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为组成成员。“领导小组”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研究审议国际合作和谈判对案,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部署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审议重大政策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作为“领导小组”组成成员的22各职能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职责并不明确,不利于国家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等,并没有涉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工作。而有关应对全球变暖,节能减排的终极目标实际上是保全地球环境,有关规制节能减排的法律规范属于环境法体系,应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立法、管理工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应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主导地位,主管全国相关温室效应气体减排的政策、法规制定、管理工作。其三,加强专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的制定,尽快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从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立法动态来看,一旦日本通过正在审议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则日本将形成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中心,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令》、《能源利用合理化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完善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法律体系。就我国而言,如前所述,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与温室气体减排有关的法律规范。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矿产资源法》、《电力法》、《森林法》等。这些法律的贯彻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环境,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法律规范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的相关配套法规,而从实质上而言,我国尚未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专门法律,不利于从整体上规范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者、公民个人等在应对温室效应气体方面的职责,也不利于国家从整体上明确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方针与基本制度,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因此,为保证国家减排目标等积极应对措施的真正落实,我国有必要制定专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以明确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相关责任,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主管机构及其职责,构建有利于推进温室效应气体减排工作的具体制度。总之,笔者认为,我国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社会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法律的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并以现有相关配套立法为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注释:邓梁春.美国气候变化相关立法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环境,2008,(2).温家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n].人民日报,2009-12-19(2).[日]文部科学省,等.日本气候变动及其影响[eB/oL].http://www.nies.go.jp/escience/ondanka/ondanka03/lib/f_03.htm,l2010-01-06.[日]国立环境研究所.温室化的新证据和可预料的严重影响[m].日本环境省印发,2001:10.[日]大塚直.环境法[m].日本东京:有斐阁,2002:123-170.[日]环境省.税制的绿色化[DB/oL]http://www.env.go.jp/policy/tax/kento.htm,l2009-11-02.钱铮.日探讨征环境税可行性[DB/oL].新华每日电讯,2009-10-31.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9-10/31/content_12364925.htm,2009-11-02.日本放弃从明年4月开征环境税[eB/oL].中国新闻网2009-12-14.日本环境省.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基本法草案的阁议决定(通知)[eB/oL].http://www.env.go.jp/press/press.php?serial=12257,2010-03-15.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3

关键词:雾霾;温室;蔬菜;影响;措施

石家庄市是一个蔬菜大市,设施蔬菜面积约8万hm2,其中温室蔬菜面积占1/3。近年来,石家庄市冬季雾霾天气频发,持续的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给菜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严峻问题,石家庄市组织有关专家对10个蔬菜大县的蔬菜生产基地、标准园区和部分种植大户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雾霾天气的发生特点和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减轻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

1雾霾天气的发生特点

根据近3年冬季天气资料统计,石家庄市冬季雾霾天气发生频繁、持续时间长、发生程度重,同时温度变化异常,详情见表1。这种持续的雾霾天气致使日照少或无日照,造成温室裙庹昭现夭蛔悖使得温室内气温、地温都较低,严重影响了温室蔬菜的正常生长。

表1石家庄市近3年冬季天气情况

2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

2.1温室温度明显降低,严重时出现冷害

光照是温室温度升高的决定性因素。雾霾天气时,温室内光照严重不足,导致温室内气温上不去,温室热量得不到补充,地温也不断下降。当地温低于10℃,气温低于8℃,喜温蔬菜就会受到冷(冻)害。

2.2蔬菜生长缓慢甚至停滞,生育期延迟

蔬菜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而雾霾天气日照偏少或无日照,温室内温度偏低,从而导致蔬菜生长缓慢,植株茎变细,叶色变浅,落花落果增加,谢花早,长势衰弱,严重时造成植株生长停滞。同时,受雾霾天气寡照低温的影响,温室蔬菜生育期普遍延迟。据调查,黄瓜生育期可延迟35~45d、茄果类延迟20~30d、草莓延迟15d,叶菜类延迟10d左右。

2.3某些病虫害发生加重

雾霾天气时温室内温度偏低,不仅影响了蔬菜的正常生长,也影响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如灰霉病、晚疫病等低温高湿病害加重;沤根、黄叶、寒害等生理病害加重。同时,因温度偏低,高温高湿病害发生轻,白粉虱繁殖较慢,发生也轻。

2.4不同程度地减产,蔬菜价格波动明显

通过调查对比石家庄市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主要蔬菜产量,发现近两年雾霾天气造成了温室蔬菜不同程度地减产。从表2可知,温室蔬菜减产总的特点是叶菜类减产幅度小,黄瓜、茄果类等蔬菜减产幅度大;2013年蔬菜减产严重,一般单产减产10%~40%、最高可减产70%;2014年减产轻,一般单产减产在10%以下。分析原因主要是2013年雾霾天气以雾为主,持续雾霾天出现早(12月份)且发生重,加之整个冬季气温异常低、阴雪天偏多,这种寒冬寡照的气候条件严重影响了蔬菜的生长,寻致产量损失大;2014年冬季雾霾天气以霾为主,持续雾霾天出现晚(2月下旬)且发生轻,加之冬季前2个月气温持续偏高、阴雪天少,对温室蔬菜生长影响小造成产量减产轻。同时,随着春节临近,市场需求量加大,再加上雾霾天气影响运输,也进一步推高了菜价,使得蔬菜价格波动明显。据调查,冬季(1-2月份)蔬菜价格2013年涨幅大、2014年涨幅小。详情见表2。

表2石家庄市冬季雾霾天气温室蔬菜产量及价格

3雾霾天气的应对措施

针对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应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总体策略:雾霾天气时,温室蔬菜生产应以保温增温、增光补光为重点,并采取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因雾霾天气导致的损失。

3.1及时采用保温增温措施,提高温室温度

持续雾霾天气会导致温室内气温和地温下降,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然而,雾霾天气下,温室温度的下降程度与温室有无保温措施和温室的结构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采用相应手段保温增温,提高温室温度。

3.1.1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温室,改善保温条件

温室结构不同保温性能不同。据调查,近几年新建园区采用的山东寿光五代温室保温效果不太好,温室最低气温4~5℃,原因是跨度大(11~13m),后坡短(前面不足1m);同样的雾霾天气下,采用高邑Ⅱ型温室保温性能相对较好,温室最低温度都在8℃以上(特殊年份如2012年低于8℃)。高邑Ⅱ型温室跨度8~9m(或不超过10m),后墙3m,脊高3.5~3.9m,后坡长1.6~1.8m。总的来说,跨度小于10m的温室保温性能相对好些,而跨度超过10m的温室,跨度越大保温性能越差。因此,建造时要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温室结构,同时,改善现有温室条件,尤其是增强墙体和后坡的保温蓄热能力,如后墙底宽5~6m,后坡采用保温蓄热能力较好的苇板和聚酯泡沫板等材料。

3.1.2采用多层覆盖,提高保温效果

可通过增加草苫,提高保温效果。应在草苫外覆盖防雨布等防水物品,以保证草苫干燥。草苫的质量和新旧也会影响保温效果。据调查,2012年、2013年同样温室结构,当年使用新草苫、厚草苫和双层覆盖(一层草苫、一层棉被)的温室温度晚上要比旧草苫高2℃以上。此项措施已在栾城、高邑等县普遍使用,对抵御雾霾天气起到了一定作用。

3.1.3扣小拱棚、增施秸秆,提高地温

在蔬菜苗期或对植株较矮的蔬菜,可在菜畦上适时加盖一层塑料小拱棚,以起到增温保温的作用:据高邑县调查,2012年12月,加盖小拱棚的温室定植的西红柿比不加盖小拱棚明显生长得快,可提早半个月上市。

在雾霾天气严重时,667m2的温室埋施4000m2地的玉米秸秆,可明显提高地温。据高邑调查,在雾霾最严重的2013年1月,寺家庄的温室种植越冬茬黄瓜,仅有2座温室黄瓜没有被冻死,其原因主要是温室在定植黄瓜前,埋施秸秆数量大(长度100m的温室埋施大约667m2地的玉米秸秆)。其他没有埋秸秆的温室黄瓜全因为温度低寒根而死。

3.1.4设置二道幕,提高保温效果

温室内设置二道幕保温效果比较明显。据栾城调查,在2013年1月份持续雾霾低温天气时,采用了二道幕的温室温度较其他棚高出2~4℃。二道幕的材料是塑料薄膜,一般安装在距离作物冠层20cm以上的位置,与温室透光覆盖材料至少要保持20cm以上的距离。其保温的原理是利用了二道幕和温室透光覆盖材料之间的空气间层中空气的隔热作用,降低了温室内热量向外的扩散速度,从而延缓了温室内温度的降低。

3.1.5利用热风炉、土暖气等设施及时增温

在温室内温度低于8℃时要及时进行增温。可利用电热线、热风炉、燃烧块、土暖气等设施,提高棚内温度。

3.2适时采用增光补光措施,增加光照

3.2.1清洁棚膜

用于的拖布或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棚膜,清除棚膜上的尘土、草屑等污物,增加棚膜的透光度,提高室内光照强度,利于温度的提高和有机物的制造和积累。

3.2.2适当揭开草苫

在不影响温室内蔬菜对温度要求的情况下,白天尽量揭开草苫,使蔬菜接受散射光照射,不可以连续几天不揭草苫。

3.2.3利用反光膜或植物补光灯

在温室的后墙上挂反光膜或利用植物补光灯来增加光照时间。当雾霾天气超过2d,可用植物补光灯进行补光,雾霾轻时每天补光3~4h,严重时可全天补光。据调查,采用植物补光灯效果明显,不仅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还能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3.3合理调整种植结构,规避雾霾带来的风险

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有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不同的茬口、不同种类的蔬菜受雾霾天气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据调查,合理安排茬口和调整蔬菜种植结构能大大减轻雾霾天气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

3.3.1合理安排茬口

改越冬一大茬为秋冬茬和冬春茬两茬。据调查,越冬一大茬蔬菜受雾霾天气影响大,而秋冬茬和冬春茬两茬蔬菜则影响小。因为两茬蔬菜在雾霾天气发生时,第1茬到了挂果后期,对产量影响小;第2茬刚处于苗期,主要是影响生长发育速度,使生育期延迟,而产量一般不受什么影响。近两年在高邑县大力推广温室一年两茬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践证明,两茬模式基本上可以规避多雾或雾霾天气,保险系数高,产量效益都相对稳定,可有效规避雾霾带来的风险。目前该县两茬模式已占蔬菜种植面积的95%以上。

3.3.2调整蔬菜种植结构

不同种类的蔬菜受雾霾影响不同,黄瓜、辣椒、茄子对雾霾天气比较敏感,番茄受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冬季温室可适当多种植一些番茄:还可适当增加一些生育期短、耐低温的蔬菜,如苦苣、生菜、香菜、茼藁、芹菜、韭菜等;也可适当增加耐弱光、耐低温的食用菌类如平菇、香菇等。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可规避雾霾天气带来的风险。

3.4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

3.4.1加强水肥管理

雾霾天气期间,尽量不要浇水施肥,切忌大水漫灌。温室要严格水的管理,由于连续低温,蔬菜的根系生长很弱,必须使根系恢复活力后再浇水,否则易造成沤根死苗;如需浇水追肥,应选择晴天采用膜下滴灌或膜下沟灌技术,以免降低地温;可随水施入肥料,要选择速溶性肥料,最好是腐殖酸肥,有利于发根,提高植株的抗寒性,实现水肥一体化。

3.4.2强化控湿防病

持续雾霾、低温雨雪天气,温室内空气湿度大,易诱发某些病害,因此,应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中午短时间通风排湿,注意放顶风不能放侧风,可控制病害发生;发病后可选用粉尘剂、烟雾剂防治,以利于均匀施药。避免使用水剂,防止温室内湿度过大。

3.4.3田间精细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老叶、病果,减轻植株营养负担。连阴天应避免进行整枝打杈,防止病毒感染,减少病害发生。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4

1概述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商用建筑(写字楼、宾馆饭店、大中型商场等)大量兴建,1997年全国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622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占53.8%、商业建筑占25.4%[2]。目前国内兴建的采用中央空调的商用建筑普遍存在着高能耗的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在1998年对北京市的十家营业较好的大商场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统计,这些商场的全年运行能耗平均大约是188kwh/m2.a,而气候条件大致相当的日本的同类建筑的平均全年能耗大约是135kwh/m2.a,也就是说北京市的商场的能耗要比日本高出将近40%。空调能耗是商业建筑的能耗的主要部分,占总能耗的50~60%。初步估计目前全国商用中央空调用电量为400万~450万kw。按重庆和上海的统计,中央空调用电量已分别占全市总用电量的23%和31.1%[3],给各城市的供配电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能源供应会更加紧张,将会导致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一般中央空调能耗约占整个建筑总能耗的50%左右,对于商场和综合大楼可能要高达60%以上,因此节约商业建筑空调能耗是刻不容缓的。

2减少冷热负荷

冷热负荷是空调系统最基础的数据,制冷机、供热锅炉、冷热水循环泵以及给房间送冷、送热的空调箱、风机盘管等规格型号的选择都是以冷热负荷为依据的。如果能减少建筑的冷热负荷,不仅可以减小制冷机、供热锅炉、冷热水循环泵、空调箱、风机盘管等的型号,降低空调系统的初投资,而且这些设备型号减小后,所需的配电功率也会减少,这会造成变配电设备初投资减少以及上述空调设备日常运行耗电量减少,运行费用降低。所以减少冷热负荷是商业建筑节能最根本的措施。减少冷热负荷有以下一些具体措施:

2.1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

房间内冷热量的损失通过房间的墙体、门窗等传递出去的。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确定合适的窗墙面积比例,不要盲目追求大窗户、全玻璃幕墙。

合理设计窗户遮阳。

充分利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玻璃窗。

2.2选择合理的室内设计参数

商业建筑空调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满足人们办公、学习、娱乐等的舒适及卫生要求。美国供热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设计手册[1](aSHRaeHandbook)的基础篇里,给出了人体感觉舒适的室内空气参数区域,大约是空气温度13℃~23℃,空气相对湿度20%~80%。

如果夏季设计温度太低或冬季室内设计温度太高,都会增加建筑的冷热负荷。在满足舒适要求的条件下,要尽量提高夏季的室内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尽量降低冬季的室内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不要盲目追求夏季室内空气温度过低、过干,冬季室内设计温度过高。

2.3局部热源就地排除

商业建筑中的有些房间,由于使用功能的需要,会在房间的局部产生较大的散热量,例如厨房的灶台、医院消毒间的消毒柜、电话机房的交换机等。在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在发热量比较大的局部热源附近设置局部排风,将设备散热量直接排出室外,防止热量散发到室内,以减少夏季的冷负荷。但是在运行中,这些排风机可能没有开启或者发生故障并得不到及时的更换和修理,那么这些局部热源就会造成很大的冷负荷,浪费冷量和破坏室内热环境。

3提高冷源效率

评价冷源制冷效率的性能指标是制冷系数,是指单位功耗所能获得的冷量。制冷系数与制冷剂的性质无关,仅取决于被冷却物的温度t0’和冷却剂温度tk’,t0’越高,tk’越低,制冷系数越高[4]。所以空调系统冷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要使冷冻水温度太低、冷却水温度太高,否则制冷系数就会较低,产生单位冷量所需消耗的功量多,耗电量高,增加建筑的能耗。提高冷源效率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3.1降低冷却水温度

由于冷却水温度越低,冷机的制冷系数越高。下图显示了某离心压缩制冷机的制冷效率与冷却水温度的变化关系:

从右图可以看出,冷却水的供水温度每上升1℃,冷机的Cop下降近4%。降低冷却水温度需要加强运行管理,停止的冷却塔的进出水管的阀门应该关闭,否则,来自停开的冷却塔的温度较高的水使混合后的水温提高,冷机的制冷系数就减低了。冷却塔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及时检修,否则冷却塔的效率会下降,不能充分地为冷却水降温。

3.2提高冷冻水温度

由于冷冻水温度越高,冷机的制冷效率越高,右图显示了某冷机制冷系数与冷冻水供水温度的关系。从图中可看出,冷冻水供水温度提高1℃,冷机的制冷系数可提高3%,所以在日常运行中不要盲目降低冷冻水温度。例如,不要设置过低的冷机冷冻水设定温度;关闭停止运行的冷机的水阀,防止部分冷冻水走旁通管路,经过运行中的冷机的水量较少,冷冻水温度被冷机降低到过低的水平。

4利用自然冷源

比较常见而且容易利用的自然冷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下水,另一种是春秋季和冬季的室外冷空气。由于地下水常年保持在18℃左右的温度,所以地下水不仅可以在夏季可作为冷却水为空调系统提供冷量,而且冬季还可以利用水源热泵机组为空调系统提供热量。第二种较好的自然冷源是春秋季和冬季的室外冷空气,此时室外空气较低,可用于空调系统供冷。例如,北京春秋季的室外空气湿球温度一般低于15℃,冬季室外空气湿球温度一般低于0℃,这种温度下的空气是较好的冷源,可用于空调系统供冷。

室外冷空气的利用有两种方法:一是春秋季利用低温室外空气供冷,当室外空气温度较低时,可以直接将室外低温空气送至室内,为室内降温。为了能实现在春秋季利用低温室外空气供冷,空调系统设计时注意要有足够的新风道引入室外新风。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冷却塔供冷,适合没有足够的新风道为室内送室外新风。具体方法是春秋季利用冷却塔将冷却水温度降低,再通过板式换热器冷却冷冻循环水,被降低了温度的冷冻水送到末端的散冷设备,如风机盘管、空调箱,将冷量送到各个需要供冷的房间。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5

关键词:强降雪天气;日光温室;危害;管理措施

1、强降雪天气对我县日光温室作物的影响

1.1温棚设施遭受破坏

强降雪使大量蔬菜温棚的钢架遭受严重损坏,钢梁扭曲、温棚倒塌、导致作物被压。特别是一些结构不合理和管理不到位的温棚,受灾尤其严重。

1.2低温使棚内作物遭受冻害。强降雪天气使棉被、草帘被雨雪浸湿,致使日光温室保温性能有所下降,加上雪面的辐射降温,使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

1.3作物抗寒力降低。日光温室是靠白天吸收太阳能储热增温,夜间通过覆盖保温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由于受阴雪天气影响,白天吸收到的太阳能少,棚内气温低,储存热量少,地温下降,作物调节能力和光合作用减弱,处于一种养分消耗状态,抗寒能力降低。

2、管理措施

2.1要及时覆盖草帘,并在草帘外再加盖一层防寒的塑料薄膜,夜间在温室前脚处用稻草帘加盖一道立帘;温室门口内外加挂厚的棉门帘;在温室进门第1~2间处安装塑料围帘。

2.2经常打扫草帘、擦洗棚膜。每天打扫草帘上的积雪,尽量保持使之不结冰,保证草帘干燥,以利于保温。经常擦洗棚膜,把棚膜上面的灰尘、污染物及积雪及时清除干净,以利增加光照,提高棚温。

2.3适时揭盖草帘,注意放风。天气开始转晴时,应慢慢揭开草帘,透进阳光。若连续降雪天气骤晴,不能猛然全部揭去草帘,以防“闪苗”。温度光照条件许可时,尽量早揭晚盖;中午温度高时,坚持揭起草帘(或打花帘)见光,一方面可提高棚内温度,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防止单纯强调保温,而久捂不揭;同时还要注意放风,阴雪天每天最少应保持20分钟左右,防止有害气体在温室内聚集,而使蔬菜受害。

2.4室内搭薄膜。已经进入正常管理的日光温室,在棚膜下方,拴吊秧绳的铁丝上方,再搭一层薄膜。可降低温度内冷热空气对流速度,保持棚内温度。

2.5人工增温补光。临时生火炉、加挂电灯,增加温度,补充光照,但要注意防止引起火灾和烟雾等有害气体造成危害。

2.6在中午温度较高时,适当调低植株高度。

2.7停止浇水。在连阴雪天降温期间停止浇水,不能用喷雾器喷雾农药,以免降低土温和增加棚内湿度。

2.8及时防治病害。连续降雪低温天气会导致温室内温度降低、湿度增加、植株抗病性减弱,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更易流行,因此要及时防治,选用药剂最好采用不增加湿度的烟雾剂或粉尘剂。

3、灾后作物生产管理补救措施

3.1剪除枯枝、疏花疏果、培养新侧枝。天气转晴后,及时剪去受冻的枝叶,以免受冻组织霉变诱发病害;黄瓜、西葫芦等蔬菜受冻后会产生花打顶现象,可在天气转晴、光照条件改善后疏掉一些花朵和幼果,以利于枝蔓生长;上部生长点受冻害的植株,可剪去上部枝条,通过腋芽培养新的生产侧枝。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6

关键词:农业;气候;生态保护;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模式;微生态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5)10-0065-03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气候灾害,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各种气候灾害是人类的大敌,尤其对农业而言,其对气候变化反映最为敏感,抵御能力最为脆弱,影响也更为巨大。同时,农业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GHG)排放增加所致,农业领域是一个重要的GHG排放源。全球农业领域GHG排放约占总人为排放的30%,我国农业领域的排放比重约占20%,主要气体有Co,CH4,n2o和no等。ipCC指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包括反刍动物消化、动物粪便处理产生的CH4和n2o排放、水稻厌氧条件下的CH4排放、农田过量使用氮肥产生的n2o排放、农田耕作产生的Co2排放等。而在农业源中,畜禽养殖业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268.26万t和71.73万t,占农业源CoD和氨氮排放量的95.8%和78.1%,大量畜禽废弃物给养殖场周边环境带来诸如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畜牧业是我国农业领域最大的CH4排放源,是农业温室气体和面源污染的排放大户。

2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途径

2.1充分利用微生态技术,减少动物肠道CH4排放

反刍动物排放的CH4是通过肠道发酵过程产生的,反刍动物瘤胃内的产甲烷菌通过微生物作用合成甲烷,但甲烷并不能被动物机体利用,只能通过嗳气排出体外。通过研发推广微生态产品及其技术,可以减少反刍动物CH4排放。微生态技术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高动物单产水平,通过减少并调控畜禽养殖数量来提高养殖效益,从而减少CH4的排放总量。二是通过调配畜禽日粮结构,借助有益微生物菌群,改善和分解低品质饲料纤维素等多糖分子,提高畜禽对饲料的消化率,减少瘤胃CH4生成量和粪便中有机物的残留,减少单位饲料消耗的CH4产量。三是通过微生态工艺使常规饲料生物颗粒化,缩短饲料在瘤胃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营养物质在瘤胃内发酵造成的能量损失。四是通过微生态菌群抑制产甲烷菌活性,从而调控瘤胃内CH4的大量生成。

2.2高效利用畜禽粪尿,减少畜禽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量

我国年畜禽粪便资源总量约为8.5亿t,相当于78.4mt标煤。提高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使其变废为宝,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利用厌氧发酵原理开发畜禽废弃物发酵菌剂,可将污物处理为生活用沼气和生物有机肥,其中,沼气可直接用作燃料以有效利用CH4。同时,利用畜禽废弃物发酵菌剂还可替代传统粪便清理方式,有效减少CH4排放。一头猪年产粪尿量达2.1t,若采用水冲式清粪,其污水排放量将增加4倍以上;而采用干清粪节水工艺,实行粪污干湿分离、雨水和污水分流,并将畜禽废弃物发酵菌剂处理,可将畜禽废弃物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最低。试验表明,与水冲清粪相比,经发酵菌剂处理后的畜禽废弃物CH4排放量减少55%以上。

2.3推广发酵床等健康养殖技术,实现畜禽污染物“零排放”

畜禽养殖对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畜禽粪便产生的臭气,尤其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密度高、清粪不及时、消毒不力等因素加剧了舍内空气环境的恶化,需要利用生物除臭技术进行处理。微生物制剂能够减少气载病原菌数量,增加气载有益菌数量,降低畜禽疾病感染率,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还能降低禽舍内温室气体CH4,n2o,nH3和H2S等释放量,对畜舍内有害气体具有净化作用。试验表明,可使nH3降解率达74.3%,H2S降解率达81.6%,并可大幅降低养殖场畜舍内的有害臭味。同时,利用微生物作为物质能量循环和转换“中枢”,推广发酵床式养殖方式。这种模式没有任何废弃物、排泄物排出养殖场,大大减轻养殖业对周边环境的气液污染,是节约能源、减少疾病和用药、清除粪臭、实现零排放的环保生态型健康养殖方式。

2.4开发应用生物有机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GHG排放

我国农田碳吸收汇约为0.20亿~0.67亿tC,农田n2o排放量中有57.8%来自化学氮肥施用,22.9%来自粪肥施用。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增加土壤碳储量。我国畜禽粪便年产量达17.3亿t,是工业废弃物的2.7倍,其氮、磷、钾总贮量为0.633亿t,相当于0.493亿t尿素、1.194亿t过磷酸钙和0.338亿t氯化钾。充分利用规模化畜禽场排泄物生产肥效显著、环境友好型生物有机肥料,可直接或间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并改善土壤性能,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牧结合,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同时,有助于调节土壤系统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农田固碳减排,降低农田n2o排放14%~30%。

2.5高效利用农林废弃物,减少Co2,CH4和n2o排放

动物粪便等废弃物的厌氧储存及处理、作物秸秆焚烧均产生Co2,CH4和n2o。通常秸秆焚烧、粪便处理方式、气候条件等决定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小。减少秸秆、粪便等农林废弃物Co2,CH4,n2o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是针对排放潜力大的废弃物焚烧及露天存放过程,通过生物炭技术固碳和厌氧发酵回收甲烷气体,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在畜禽饲料中使用微生态添加剂可抑制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其中,沼气技术就是通过畜禽粪便和污水厌氧硝化而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燃料替代化石能源,也可用作发电和动力燃料。据推算,一个8m3的户用沼气池平均年产沼气385m3,相当于替代605kg标准煤。目前,农村沼气项目已被广泛开发为CDm项目或自愿碳减排项目。

2.6控制并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n2o排放

土壤中氮的主要来源是施用化肥、厩肥及农作物残留物。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肥料无法被农作物利用和被微生物吸收,这些过量的氮素一部分通过土壤的硝化作用转变为n2o并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水中污染水资源。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十二连增”,农业化肥投入量在逐年增加,我国农业增产对化肥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不仅导致土壤的过度利用,而且使n2o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减少农业n2o排放的关键措施。目前,我国农业氮肥利用率为20%~40%,如果长期采用微生态、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技术,可将农业氮肥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n2o排放量相应降低15%以上,大幅减少作物需氮量,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达到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作物增产的目的。试验证明,利用微生态技术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20%,每年节约氮肥1000万t,相应减少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12000万t。

2.7加强稻田综合管理,减少稻田CH4的排放

在厌氧环境下,稻田甲烷排放是由产甲烷菌利用田间植株根际有机物质转化CH4形成的,是除去水稻根际CH4氧化菌对CH4氧化后的剩余量。稻田甲烷排放主要受土壤性质及其根际菌群状况、灌溉及水分状况、施肥种类及方式、水稻生长及气候等多因素影响。水分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决定性因子,通过改变稻田的水分管理和微生物菌群可改变产甲烷菌生存的厌氧环境,从而控制甲烷的产生和排放。研究表明,节水灌溉、间歇式灌溉及微生态控制根系菌群能够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减少稻田CH4排放的主要管理措施除水分管理外,还包括品种选择、施肥种类、施肥量等,应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进行稻田耕作。

2.8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增加土壤系统的碳汇总量

农业固碳主要依赖土壤系统。通过改变栽培、耕作、施肥等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增加土壤系统的碳汇总量。一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等减少机械进地次数、提高农机作业效率的农田生产措施,减少人类对土壤结构及功能的破坏。二是推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植物残体和有机质含量,进而增加土壤碳的固定和投入。农村生物质能源有很大发展潜力,经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有效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缓解能源危机,减少GHG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三是通过微生物技术改善土壤结构与功能,提高土壤固碳水平,减少过量使用化学氮肥造成的氮沉降。

2.9通过植树造林和还林还草,实现植物型自然生物固碳

植物型生物固碳主要通过增加绿色植物生物产量方式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如植树造林。树木生长需要吸收并固定Co2,并将其转换为生物量,从而形成森林的固碳效果。低产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可使大气碳较多地存留于土壤或较长时间储存于植被中,人工林每生长1m3的木材,可吸收Co2约1.83t。草地年固碳潜力为23.9mt,占全球固碳能力的29.0%。可见,植物型生物固碳是非常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周伟国,阮应君.大型养殖业粪污处理沼气工程导入CDm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沼气,2007,25(3):7-9.

[2]刘允芬.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1):1-8.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7

一、民用建筑结构节能的技术原理

建筑物的能耗是由其围护结构的冷风渗透和热传导两方面造成的。民用建筑的围护结构主要指墙体、屋面、窗户(玻璃幕墙)、外遮阳设施等。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作用是防热御寒,使室内受到遮护,形成温暖、舒适的环境,以不受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房屋内外的热流方向在冬季和夏季截然不同,但都要求护结构具有绝热的性能,使流出或流入的热量减少。为了降低建筑能耗。在减少建筑物冬季空气渗透耗热量和夏季空气渗透得热量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物内部得热。建筑的围护结构直接影响民用建筑的能耗,据调查,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占建筑采暖热耗的1/3以上。因此对于民用建筑物来说,节能的主要途径是:应从墙、门、窗、顶等围护结构着手,通过逐步优化围护结构设计,尽量减少其能量散失,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二、民用建筑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

在民用建筑规划阶段,节能设计应慎重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布局、体型、间距、绿化配置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在朝向方面,从节能和热环境两方面考虑,建筑物应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避免东西向,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为好,对争取日照有利。如果不能为南北向,将主要房间设在冬季朝阳和背风的方向,以减少围护结构散热量的影响。在建筑布局方面,应建立气候防护单元,形成优化微气候的良好界面。节能建筑的形态要求体形系数小(即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面积之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建筑物平面形式应平整、简洁,外形应选用长条型,避免使用凹凸面过多、体型复杂的塔式建筑。在节能规划中,不宜采用点式住宅和单元式住宅错位拼接,以防止形成较长的外墙临空长度而不利于节能。同时,还应注意建筑间距与节能的关系,间距的确定首先要以能满足日照间距的要求为前提,使建筑南墙的太阳辐射面积在整个采暖季节中不因其他建筑的遮挡而减少。

三、民用建筑结构节能的主要措施

1墙体节能措施

墙体的主要功能是承重、防水、防潮、隔热、保温,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对于一定体积的建筑物来说,其体形系数越大,越容易散热。从节能角度讲,体形系数应尽可能地小。

我国一直以实心黏土砖为主要墙体材料,用增加砌筑厚度来达到保温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浪费了土地资源。主要作为承重用的单一墙体材料往往无法同时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推广使用复合墙体技术,即将保温材料与基层墙体复合,构成复合保温墙体。复合墙一般用砖或钢筋混凝土作承重墙,并与绝热材料复合;或用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用薄壁材料夹以绝热材料作墙体。采用墙体复合保温节能措施时,最主要的是保温层不宜过厚,过厚应采取钢丝网加固等相应措施。同时,对保温材料的耐候性,以及保温体系的抗裂、防火、拒水、透气、抗震和抗风压性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墙体复合保温方式主要包括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种。内保温是指在外墙内侧增加保温措施,施工简便宜行,目前用得较为广泛。内保温热稳定性差,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快,适用于间歇使用的空调房间。内保温容易因室内装修而被破坏,热桥部位多,冬季室内容易结露。外保温即保温材料在墙体的外侧,有利于室内水蒸汽通过墙体向外散发,可避免墙体受潮,对保护建筑结构有利,能够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墙体可以作为蓄热材料且能解决维护结构通常存在的冷桥问题。其特点热稳定性好,室内温度调节的速度慢,适用于连续采暖、空调的房间。相比较而言,推荐外保温作为墙体保温的首选措施。

2门窗节能措施

门、窗是薄壁的轻质构体,由玻璃、型材组成,是耗热的薄弱环节,相对墙体而言,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很差,大量的热量通过窗户是双向流动的。普通单层玻璃窗的能量损失约占建筑物夏季降温及冬季保温能耗的50%以上所以改善其绝热性能是节能的重点。门窗缝隙是冷风渗透的主要通道,为了减少能耗,可选用气密窗、中空玻璃、塑钢门窗、密闭保温性能好的防盗门、新型外墙保温材料来达到节能效果。

在选用玻璃品种时,应根据采暖费用、空调设备的价格和制冷的比较来选择合适的玻璃品种,并从各种玻璃的太阳能阻隔特性和导热性、等方面去比较其节能效果,选择热反射玻璃、吸热玻璃、中空玻璃和低辐射玻璃等,以提高玻璃的气密水平。窗框材料对中空玻璃的性能影响较大,近年来,单框双玻彩板钢窗、聚氯乙烯塑料门窗和铝合金窗,以其良好的保温性和气密性,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另外,窗户上加贴透明聚酯膜,也是节能措施之一。

3屋顶节能措施

近年来,在城市建设和居住小区开发中,坡面屋顶发展较快。运用各种不同色彩、不同坡度的屋顶形成了建筑风格多样化,一方面,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情趣需求,另一方面,坡面屋顶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又能避免因温度变化过大,导致屋面结构产生较大变形引起的顶层墙体开裂。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保证了墙身的整体性。据调查,坡屋顶与平屋顶的顶层房间,室内温度可相差5℃左右。这就表明在室内热环境相同时,坡屋顶建筑的使用能耗比平屋顶节省。因而,在节能建筑中,应提倡采用坡面屋顶。

目前,用于屋顶保温的各种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发展较快,保温材料有或整体的、块状的或松散的。屋顶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避免屋顶的重量、厚度过大。也不适宜选用吸水率高的保温材料以以防保温层大量吸水。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了吸水率较高的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

参考文献:

[1]梁保钢.浅议建筑节能[J].山西建筑,2006,32(17).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全麻;老年;骨科手术;体温

围术期患者中心体温低于36℃者称为低体温,其发生率为50%~90%[1]。导致患者术中体温降低的因素有:手术室温度、开放的体腔、肢体大面积长时间暴露、大量补液、麻醉方式、药物的使用等,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的退行性变、代谢减慢等,更容易出现术后低体温,产生一系列并发症。通过护理干预、采用综合保温护理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是手术室护理人员着重研究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在本院行骨科手术老年(年龄在60~80岁)患者80名,手术方式包括: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和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均为气管插管全麻,随机分为对照组(i组,n=40)和综合保温组(ii组,n=40)。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近,年龄分别为(65.8±6.2)岁(i组)和(66.7±5.6)岁(ii组)。排除标准:术前体温异常(大于37.5℃或低于35℃),服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甲亢患者。

1.2方法两组患者在设定室温24℃和湿度50%的环境下进行手术。i组不进行额外的保温措施,ii组使用综合保温护理:使用一次性湿热交换器(人工鼻)、铺盖充气式保温毯、非手术暴露部位覆盖、保暖、手术部位使用含碘的3m手术黏贴巾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和手术无菌单对皮肤的冷刺激、使用Betadine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术中冲洗液加热至40℃。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完成。监测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30、60、90min患者的鼻咽温。应用麻醉后寒颤5级评分评价患者清醒后寒颤情况:0分表示无寒颤,1分表示脸部、嘴唇出现肌肉震颤,2分表示颈部肌肉出现寒颤,3分表示至少一组肌肉出现震颤,4分表示全身肌肉震颤。

1.3统计学方法应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术后寒颤发生率分别为87.5%(i组)和20%(ii组),χ2=36.66,p

3讨论

围术期低体温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低体温对机体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增加心血管并发症[2];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3],增加切口感染率;降低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导致出血时间延长[4],加速血栓形成[5];延长患者术后清醒和拔管时间。因此加强体温监测、采用保温措施延缓体温的降低对维护术后安全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的意义。

机体各部位温度相差很大,其中核心温度是体温监测中最为重要的指标。通过肺动脉导管上的传感器测得的血液温度被认为是核心温度监测的金标准。鼻咽温与核心温度非常接近,在人为降温时可以迅速的反应体温的变化,因此被广泛用于全麻手术。

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进入肺内,可降低体温1~2℃,使用人工鼻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温方法,它可以有效缓解第一阶段、阻止第二、三阶段的体温降低。患者处在室温24℃、空气快速对流的层流手术间内,长时间肢体的暴露与挥发消毒液挥发时带走大量热量,使用室温盐水冲洗可导致患者低体温。使用充气式保温毯、非手术暴露部位覆盖、保暖、手术部位使用含碘的3m手术黏贴巾保护皮肤、减少皮肤散热和手术无菌单对皮肤的冷刺激、使用Betadine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术中冲洗液加热至40℃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体温的降低和术后寒颤发生率(p

综上所述,对全麻下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应常规进行核心温度监测,手术室护士应积极主动地采用综合性保温措施,减少低温并发症发生,有利于减少患者体温降低、术后寒颤发生率和促进术后康复、降低住院费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参考文献

[1]alexandert.thermalmanagementduringanaesthesiaandthermoregulationstandardsforthepreventionofinadvertentperioperativethpothermia.Bestpractice&ResearchClinicalanaesthesiology,2008,22(4):659-668.

[2]车红英,庞晓军,梁华珍,等.老年患者围术期保温的研究进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1452-1454.

[3]陶永红,孙荣,王倩.系统性保温措施对减少腹腔手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8,8(43):700-701.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9

【关键词】制药机械设备节能减排

【正文】国务院总理在2007年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企业节能减排,共同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作为高能耗行业的制药企业只有尽早实现节能减排,才能有效降低生产能耗、减少污染、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那么目前制药机械设备节能减排的现状又是怎样呢?制药机械设备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又是什么呢?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如下论述:

1洁净室净化空调系统的节能现状及举措

药厂洁净室所使用净化空调系统是能量消耗的主要设备之一。其高能耗主要表现首先是制冷负荷如:新风、降温除湿、风机温升、工艺设备发热消耗、围护结构热量泄漏、照明消耗等等。药厂洁净室风量比一般空调间大几倍至几十倍,风压约占系统压力的一半,因此风机的动力负荷要高于一般空调动力负荷3~30倍左右。

一间面积为100m2,高度为2.4m的万级洁净室,送风量最小为6000m3/小时,新风量以10%计算,最小为600m3/小时,室内温度控制在22℃,相对湿度控制在50%,由于有湿度要求,往往送风温度要先降至5℃进行除湿,再升温至要求温度,这一降一升中每小时将消耗蒸汽2万大卡的热量,其中降温用的冷媒消耗根据空气中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含水量高,耗冷量将大大提高。

药厂洁净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具体的举措包括:

1.1洁净室设计中的节能

设计合理的药厂洁净室布局,建造单层大框架正方形大面积洁净室,从而减少能耗,节约冷热负荷的投资和设备运转费用。同时,按不同的空气洁净度等级要求分别集中布置,尽量减少洁净空间体积,据节能减排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减少洁净体积30%可节能20%以上。建立隧道式洁净室以达到高洁净度环境要求和节能的双重目的,使用带层流的称量工作台以及带层流装置的灌封机以减少洁净空间体积,使用低污染值的绿色环保材料,设计出低污染的系统,使药厂洁净室污染状态降至最低,以达到节能目的。在保证洁净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换气次数;把最低照度从≥300lx降到1501x可节约一半能量。还可利用排风对新风预热预冷,此外采用热回收也是有效的节能手段。

1.2净化空调设备节能

可对大型洁净室净化空调系统的新风进行集中空气净化处理。合理确定换气次数,减少运行动力负荷。净化风量只进行过滤处理再循环、减少系统和空调器的漏风量、排风量、减少风机电机温升负荷和充分利用二次回风等,通过缩短风管长度、简化风管形状、降低其阻力、合理控制空气流速也起到节能效果。

2固体制剂车间净化空调系统节能

2.1现状

固体制剂车间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室内空气均需经过滤或除尘处理后排至室外,其净化空调系统送风量较大,处理新风所需的制冷、加热、加湿产生的能耗占总能耗的65%~70%,固体制剂车间净化空调系统的节能降耗已成为制约生产当务之急。

2.2措施

可在回风系统中增加空气过滤器,降低空气中的粉尘,使原先直接排放至室外的空气可以通过回风的形式循环使用;还可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比,使能量得到充分回收,同时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技术,使风机在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运行功率小于额定功率,可减少约30%以上的电能,节能效果较好。

3生产线节能现状及举措

中药生产线的间歇提取方式:间歇地加药材、加水、过滤和现场敞开式排渣等。既耗能多又影响设备效率,是造成目前中药生产线高能耗的主要原因。

措施:改间歇式提取为连续多级逆流提取。制药机械可采用折流式连续逆流提取机,较短停留时间、较低温度和较少溶剂投加量取得很好的提取效果,设备提取效率比间歇式多功能提取罐高许多倍,设备支架平台和厂房也相应大幅度节省,节省的基本建设的总费。

4采用高效节能制药设备

节能高效喷射真空泵:传统的多级蒸汽喷射真空泵用水、用电量和耗费工作蒸汽量均较大,采用节能高效喷射真空泵,能节电40%,节约工作蒸汽可达60%。,节约冷却水30%以上。

5废气、废水减排举措

应以再利用为重点,进行废气、废水的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为保证污泥回流量,确保工艺参数以及处理效果,需增设鼓风机,以降低因风机损坏时无备用机而引起污泥失活使废水处理不达标的风险;对带式过滤机进行了维修,有效控制废水中污泥含量。将尚未使用的外排冷却水补入循环水,将循环水排污处理后回用,从而有效节水。

结束语:当前的制药行业推行“绿色制药”理念,提倡转变生产方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这就需要制药企业实行“一减一增”,即从节约资源,减少废气废水排放,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入手,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取有效的经济、技术、管理手段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生产各环节的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贵旺.浅谈中药制药企业蒸汽的综合利用[J].医药工程设计,2006,27(1):30~31

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设计,措施,现状

abstract:theenergyconservationofthebuildingisourcountrybuildingfieldcurrentandfutureneedstoimplementanddevelopmentasanimportantissue.thispaperdiscussesthebuildingtheirownenergysavingsometechnicalmeasures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andtheimplementpresentsituationandfuturedevelopmenttrendisintroducedbriefly.

Keywords:buildingenergyefficiency,energy-savingdesign,measures,thestatusquo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3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建筑能耗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加大了我国能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建筑节能概述

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

近年来,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并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设计,同时有利于施工和维护,尽量应用节能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以获得理想建筑节能效果。

2、建筑物自身节能的几点技术措施

2.1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设计,设计要有利于施工和维护,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2.1.1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

同样形状的建筑物,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的冷负荷小,因此建筑物应尽量采用南北向。如对一个长宽比为4∶1的建筑物,经测试表明:东西向比南北向的冷负荷约增加70%。在建筑物内布置空调房间时,尽量避免布置在东西朝向的房间及东西墙上有窗户的房间以及平屋顶的顶层房间。因此,选择合理的建筑物朝向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空调建筑的平面形状,应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外维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因为外表面积越小,冷负荷越小,能耗越小。

2.1.2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及控制体型系数

如果是依靠自然通风降温的建筑,空间布局应比较开敞,开较大的窗口以利用自然通风。而设有空调系统的建筑,其空间布局应十分紧凑,尽量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窗洞面积,这样可以减少空调负荷。体形系数的定义是建筑物外表面积F与其所包围的体积V之比值。对于相同体积的建筑物,其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空间的热散失面积越高,研究表明,体形系数每增大0.01,能耗指标约增加2.5%。因此,出于节能的考虑,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但如果出于造型和美观的要求需要采用较大的体形系数时,应尽量增加围护结构的热阻。

2.1.3绿化对节能建筑的影响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减低噪声,遮阳隔热,是改善居住区微小气候,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2.2增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据有关资料介绍,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每增大1w/m2•K。在其他工况不变条件下,空调系统设计计算负荷增加近30%。所以改善建筑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建筑设计上的首要节能措施,我国《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42)对空调建筑外维护的传热系数作了规定,对舒适性空调的最大传热系数规定为0.9~1.3,可采用玻璃棉、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等保温材料,也可采用双玻璃、顶层架空隔热层等空气间层起隔热作用。

2.2.1外墙的节能措施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与复合墙体围护结构。在进行经济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在墙体内外侧敷设保温隔热的新材料。对垂直墙面可采用外廓、阳台、挑檐阳等遮阳设施和浅色墙面、反射幕墙、植物覆盖绿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