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03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1

充分利用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在矿区社区生活区域大力倡导使用节能型、低碳型的产品和服务,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时尚。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开展环境公益项目,提升企业形象,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视野中,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

在增强产业实力的同时,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的贯彻,将低碳化、绿色化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大力进行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在矿区方圆地域中建立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煤炭生产、销售集中地点、矸石堆放和污水排放等能耗高、污染重场所先行试点,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以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2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在矿区建设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关系

建设矿区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结合矿区生产、生活、人文、地理等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是实现矿区低碳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是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则难得,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发展低碳经济也不例外。要减少碳的排放,就必须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使节能减排达到最佳效果。总而言之,不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付出,就不会有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权衡利害得失,趋利避害。

二是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也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我们与子孙后代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截然的对立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取得双赢。毋庸置疑,多年来煤炭生产区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较为严重的。应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甚至只污染不治理”的路子。如果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但已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后人就无以为继。若生态恶化得不到扼制,我们以及子孙后代都将面对承受愈来愈多、愈来愈重的生态灾难。

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也就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发展低碳工业,打造低碳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关。重要的是树立低碳观念,引导低碳消费,转变行为方式。要从我们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简单的亊做起,形成低碳经济和谐发展的局面。

3立足基础,真抓实干,改善优化矿区生态环境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煤炭企业普遍地处城乡结合部,区域占地面积广阔,人口集中,积极主动地推行建设矿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是开辟、利用、推行新能源及新能源技术,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集中力量研发氢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电、光伏电、混合动力能源的相关核心技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的目的。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经济活动,使其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2

1城镇污水处理与碳排放关系

1.1污水输送过程中碳排放在污水输送过程中,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的主要途径是排水管道厌氧环境产生CH4,间接排放则包括污水提升所用电耗等。有研究表明[4],污水在压力管道中停留的时间越长,产生的CH4量越大,管道的管径越大,产生的CH4量越大,压力管道中的CH4浓度接近甚至超过标准状态下CH4的饱和浓度22mg/L,这些溶解于污水中的CH4,通过放气阀、有压流转换为重力流或者进入污水处理厂后,释放到空气中。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5],如污水处理厂进水全部为压力管道输送,则污水输送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是污水和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总和的12%~100%。

1.2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排放污水处理是温室气体的主要分散排放源之一。就污染物去除过程而言,主要产生Co2、CH4和n2o,对能量供给过程来说,发电、燃料生产会排放Co2。污水处理的温室气体可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种类型。直接排放是指污水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间接排放主要是指污水处理消耗的电能、燃料和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除此以外,还包括尾水排放至自然水体中污染物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

1.2.1直接排放由图1可知,好氧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碳被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物质矿物化,在把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等,以满足自身生长和繁殖过程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应该指出,在新细胞合成与微生物增长过程中,除氧化一部分有机物外,还有一部分细胞物质也被氧化分解以供应能量,即进行内源呼吸,内源呼吸也排放H2o、Co2、nH3等气体。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酸性发酵阶段和碱性发酵阶段,分别由两类微生物群体完成。厌氧发酵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有机物一旦转化为气态产物后,污液中构成BoD和CoD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有机碳)即转变为CH4和Co2,仅积蓄少量的微生物细胞;(2)由于有机物最终的转化产物中含有大量的CH4,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应尽量避免排入大气环境,同时它也是一种高热值气体,可采取措施回收利用。如图3、图4所示[7],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是在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将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气态氮化物的过程,其中包括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两个反应过程。n2o通常被认为是不完全硝化作用或不完全反硝化作用的产物。

1.2.2间接排放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消耗的电能、燃料和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排放温室气体,以及尾水排放至自然水体中污染物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具体排放途径如表

1.1.3污泥处理过程中碳排放污泥处理处置的碳排放主要也包括两方面:一是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直接排放;二是处理处置设施运行能耗间接造成的碳排放[8]。从全球尺度来看,前者主要来自大气中已存在的Co2,只是通过碳吸收—存贮—释放的循环过程又回到大气环境中,属于中性碳,对于碳减排的影响有限。从碳源上讲,运行能耗的碳排放来自于化石能源,属于典型的碳减排领域。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以脱水—填埋、生物堆肥、厌氧消化、干化焚烧为主。在目前现行的几种主流污泥处理处置方式中,填埋1t湿污泥(含水率60%)会造成500kg的碳排放量,在各种处理处置工艺中其碳排放量最大;厌氧消化技术碳排放量约在28~35kg/t;生物堆肥和热干化—焚烧的碳排放量强度分别在25~30kg和150~180kg左右[9];从处理过程的碳排放角度来看,厌氧消化和好氧生物堆肥的碳排放量较脱水填埋产生的少。

2城镇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的技术途径

2.1合理规划污水收集输送系统污水系统规划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选择收集、处理、排水体制和模式,实际规划中应在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和布局、受纳水置、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评估不同方案并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资源利用的方向和规模。就污水收集系统而言,其作用是将污染物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而管道淤积将增加CH4的产生,管道渗漏将影响污水管道的污染物输送能力。因此必须提高输送系统的效率,建立日常养护制度,借鉴国外先进养护技术和修复技术,减少管道污染物沉积量和渗漏量是污水收集系统低碳运行的关键。如对于处理家庭、工业、小型社区或服务区产生的污水,采用污水分散收集与处理的方案[10],进行现场收集与就近处理,既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回用,又可降低污水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和CH4排放。

2.2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减排途径

2.2.1好氧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控制从理论上讲,污水中的有机碳素物质均能被强氧化剂氧化成Co2的形式排入空气中,因此,好氧处理中温室气体减排实质就是减少或固定污水处理中Co2。Co2的固定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11]。大多数物理法和化学法能量消耗较大,而且物理法固定的Co2最终都需结合生物法将其转化为有机碳;生物法固定Co2主要是依靠植物和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植物生长一般受到限制;微生物固定Co2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微藻类和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氢-氧化细菌)对Co2固定与转化[12],但通常具有较高固碳能力的光合细菌和氢-氧化细菌由于需要光照或严格厌氧和供氢,限制了其在反应器或水中的应用。李艳丽等[13]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从海水及其沉积物中选育到在普通好氧条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并通过电子供体和无机碳源结构的优化,显著提高了其对无机碳的同化能力,好氧条件下固碳菌液的最高碳同化效率可达110mgCo2/L•d;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发现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群的群落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经过测序、序列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后发现,在已测序的16个显著条带中,11个是不可培养微生物,即其只能以共生方式存在,混合培养时,固定Co2的效果可能是多种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利用非光合微生物菌群控制好氧处理中的Co2减排这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1)通过生物技术分离或长期驯化得到在普通好氧条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通过电子供体和碳源结构的优化,提高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固碳效率。(2)研究与优化固碳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配比,提升固碳效率。

2.2.2厌氧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控制厌氧过程其实质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所以,在污水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厌氧处理中的温室气体减排这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1)将厌氧反应所产生的Co2引入固碳系统,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固定Co2。(2)强化乙酸的产生而减少CH4的产生。通过产氢产酸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可将其中的有机成分尽可能转化成乙酸,在达到污染控制目标的同时,为二阶段发酵法生产高附加值的生化产品提供给足够的可溶性碳源。(3)强化H2的产生而减少CH4的产生。目前国内外在厌氧产氢污泥驯化、不同基质的产氢潜能、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和厌氧发酵产氢数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14],但尚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应加大在该方向的研究力度,尽早实现厌氧发醉产氢工业化应用。(4)强化厌氧过程中CH4的产生,发展沼气工程。一般污水厂厌氧消化气中CH4的含量约为60%~65%,燃烧热值约为21~23mJ/m3,是优良的燃料。污水厂可利用沼气烧锅炉,为污泥消化池加热或者为污水厂生活提供炊事、采暖、洗浴的热源;沼气发电机发电[15]和沼气燃料电池发电[16]以其低排放,低污染,节约能源,废物资源再利用等优点而倍受各国政府的关注,开发沼气发电成为CH4减排的一项重要措施。

2.2.3污水脱氮过程中n2o的控制目前对不同污水处理工艺过程中n2o的释放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很难优选出一种n2o释放量低的工艺;且污水种类多样、成分复杂,为降低n2o释放量而对污水的水质进行调控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n2o的减排及控制问题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运行工况的优化。根据污水处理中n2o产生与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7],得出控制n2o减量的策略:保证污水处理中硝化系统有较高的Do(>0.5mg/L),反硝化系统尽量避免溶解氧的存在;保证高C/n(>3.5)、较大的SRt(>10d)和适当的pH值(6.8~8);尽量避免系统中no-2n等物质的积累,减轻某些化学物质(如H2S、甲醛、乙烯、重金属离子等)对硝化及反硝化菌酶系统的毒性作用等。(2)微生物种群的优化与调控。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及关键酶活性影响和决定了n2o的产生[18]。可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出污水生物脱氮体系中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主要种群及关键酶的活性,然后通过投加或固定n2o释放量低的基因工程菌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从而控制n2o的产生和排放。

2.3污泥处理处置能源化利用途径我国在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方面的技术才刚刚起步,目前仍然采用以土地利用为主,其他利用方式为辅的资源化方式,形式比较单一,而且利用率也不高,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19]。国外发达国家目前较成型的技术有:污泥发酵产沼气发电、污泥燃烧发电、污泥热解与制油技术,还处在研究试验阶段的污泥制氢技术[20]。

2.3.1污泥发酵产沼气该技术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将污泥厌氧消化,即污泥在厌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和专性厌氧菌(甲烷菌)降解有机物,分解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第二步是燃烧甲烷气使发动机转动,将消化气的能量转变为轴动力,然后用发电机使之转化为电能。厌氧消化产甲烷不仅投资、运行、管理程度不高,而且从CoD中所转化的能量(50%~60%)适中。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较为简单,非常容易实现工程化。有实例研究表明[21]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CH4燃烧后产生的能量足够污水处理厂运行中曝气、污泥脱水及污泥焚烧所需。

2.3.2污泥燃烧发电污泥直接焚烧发电这种方式的能量转化效率高达80%左右,但污泥焚烧在工程实施时所需的设备较多,污泥焚烧厂的兴建规模也很大。具体地说,首先是要对高含水率(95%~97%)的污泥进行机械脱水处理或以堆肥方式蒸发水分;其次是投资焚烧、发电设备[22]。这种方式能量转化效率虽然高,但所需设备成本很高,所以实际应用的工程实例并不多见。

2.3.3污泥热解制油技术热分解技术不同于焚烧,它是在氧分压较低状况下,对可燃性固形物进行高温分解生成气体产油分、炭类等,以此达到回收污泥中的潜能。热解制油就是通过热分解技术,将污泥中含碳固形物分解成高分子有机液体(如焦油、芳香烃类)、低分子有机体、有机酸、炭渣等,其热量就以上述形式贮留下来。污泥中的炭有约2/3可以以油的形式回收,炭和油的总回收率占80%以上;而热解制油技术中油的回收率仅有50%。但由于热解法只需提供加热到反应温度的热量,省去了原料干燥所需的加热量,能量剩余较高,大约为20%~30%(一般在污泥含水率80%以下的情况下)[23]。

2.3.4生物制氢污泥制氢技术主要有:污泥生物制氢,污泥高温气化制氢,以及污泥超临界水气化制氢[24]。三种制氢技术相比较,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具有良好的环保优势和应用前景,目前已积累了一些试验研究结果。该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具有极高的生物质气化与能量转化效率、极强的有机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反应条件比较温和、产品的能级品位高等优点。与污泥的可再生性和水的循环利用相结合,可实现能源转化与利用以及大自然的良性循环。在超临界水中进行污泥催化气化,污泥的气化率可达100%,气体产物中氢的体积分数甚至可以超过50%,且反应不生成焦炭、木炭等副产品,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4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途径污水处理厂能耗成本占污水处理厂运营维护成本的40%~80%,外部能源(煤等化石燃料)发电产生Co2排放。换言之,以消耗大量外部能源消除污水中含能物质(CoD)的最终结果实际上是一种污染的转嫁方式。污水处理厂能耗分布见图5。由图5可知,能耗分布主要集中在污水提升、曝气供氧、污泥输送与处理和混凝沉淀等部位,因此污水处理厂的节能工作应从上述部位出发,降低能耗,进一步减少Co2的排放。节能途径主要有:工艺的优选实现系统节能、高效的装置实现设备节能、无害高效的药剂实现原料节能、排放物的资源化实现产出物节能、管理模式创新实现管理节能。

3结论

城镇污水处理中碳排放的主要产生环节有:

(1)污水输送过程中管道厌氧环境产生CH4、污水提升所用能耗等;

(2)污水好氧处理中有机碳氧化分解为Co2,厌氧处理中有机物酸性发酵产生少量Co2、碱性发酵最终转化产物中含有大量CH4,脱氮处理中不完全硝化作用或不完全反硝化作用产生n2o;

(3)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直接排放温室气体、处理处置设施运行能耗等。

针对上述污水处理与碳排放的关系,基于目前的研究情况,污水处理厂实现低碳运行可采取的的技术途径:

(1)在方案选择中注重污水输送、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的全过程整体性考虑;

(2)注重分析污水输送的方式,减少管道污染物沉积量和渗漏量,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污水分散收集与处理的方案;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3

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立足现实发展的需要,随着大众对于低碳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低碳经济以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适应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国际贸易低碳化的大局势不可逆转,国际贸易格局势必将进行重大的调整优化。1、商品贸易格局优化调整低碳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低能耗,为了适应这一发展需要,传统石化能源能源和资源消耗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下降,取而代之,新能源(如绿色能源)和新材料商品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上升。由此可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此,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将会更多的关注低碳化、绿色化,来进行商品贸易的优化调整,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取得更加有优势力的地位。2、地区贸易格局优化调整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在进行经济优化调整升级,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着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探索低碳技术,生产低碳商品,为了在国际贸易竞争过程中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但是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际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发达国际在资金和技术上具有优势,更加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同时,经济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发展阶段,因此,有利于其会更好地抓住优势,发展低碳;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进而处于相对不利位置。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更需要通过高碳经济的发展来获得国民经济的提升,面对强制的排碳任务,认为其不符合公平原则,可能相对被动地接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是挑战大于机遇。

二、低碳经济创新碳金融,进一步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内涵

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了与碳有关的经济发展,也就是所谓的碳金融发展。碳金融的服务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人类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其包括整个与碳相关的金融制度规范和金融交易活动进行。但是,从一定程度来说,碳金融经济活动的进行,需要更加有效的资源分配、资金配置以及排碳技术来作为更加有效的支撑,来规范整个碳金融发展过程。同时,需要一个有效合理的碳交易市场,来创造更好地碳经济发展环境。总的来说,低碳经济创新碳金融,进一步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内涵和内容。因此,对于想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获得更加有优势的竞争位置的参与者来说,需要在这一个方面投入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更加正确地认识整个碳金融发展过程,抓住其中的机遇,来寻求更优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将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促进国际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低碳经济作为有效的低碳技术作为有效的支撑。因此,大家都开始认识到先进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在这一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从意识上有所重视,同时,需要在技术上更好地开展合作。因此,相比较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已经更早地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优势和价值,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开展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同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低碳经济催生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也很好地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和技术的转让,一定程度上加剧着竞争也促进着合作。

四、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与多边贸易规则的潜在冲突,可能成为新贸易壁垒

随着低碳经济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国际贸易中将会更深层的关注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以及相关的贸易措施,以更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整个过程中,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单边贸易措施和多边贸易规则出现一定的冲突,导致新的贸易壁垒出现。

1、碳标签

碳标签首先出现在英国,进而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有所推广和使用。其主要内涵是指相关产品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更好地进行量化,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碳标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导致相关出口产品生产难度加大。但是,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其中的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商榷和完善。

2、碳关税

税碳关税是指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边境调节税。引入这一个概念,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国际贸易行为有一定的调整,需要相关的参与者更加重视碳的排放。如果碳排放不达标,造成需要缴纳一定的关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不利于国际贸易的竞争。

五、结束语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前景;能源效率

低碳经济的提出可以使中国的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对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建一个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工能源的消耗,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低碳经济就是以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代替排碳量较大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以达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目的,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低碳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衡量一个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看这个企业的整个环节是否达到了减排、低碳的标准,而不能片面的评价低碳经济的概念。

2.2低碳技术的发展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低碳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发展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技术难以引进,我国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低碳技术的成果也难以推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也比较落后,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达不到不统一,非标化相当普遍,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纳为技术障碍的范畴。

2.3发展资金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代替旧能源,而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对于我国的发展国情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现低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受到现实因素的牵制,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4基础实施的障碍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

3.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探析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全球的减排目标,而且可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能源问题和经济危机充斥着中国实行低碳经济,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我们应该趁这个契机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点,而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正是最合适的选择,我国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谈论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以这个形势为发展契机,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以使自身在产业竞争和技术革命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我国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热潮,也正在积极地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号召,推进节能减排的前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低碳节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对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碳的排放量,不断发展绿色能源,优化能源的结构,实现能源的长期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各项体制还不够健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还处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形势所趋。

结合中国的国情,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次,资源短缺问题也不断加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再次,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与能源利用相关的问题,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改善环境,创建一个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需要行政、法律的手段给予支持,达到行政、法律和经济三者的平衡。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需要在转型和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语

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与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良好出路,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形势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5

1、低碳会计的概念

低碳会计是随着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可以更好的履行低碳的责任。我们可以将低碳会计定义为在企业会计衡量的指标里将企业节能减排的情况、履行低碳责任的情况纳入进去,并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与低碳会计密不可分的,我们将能够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经济模式称作是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下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减少碳元素的排放量,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低碳会计产生的基础,为了在低碳经济下对所投资本进行监督、核算和分析,就需要引入低碳会计;另一方面低碳会计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会计指标中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到其中,这样就可以反作用于低碳经济,使低碳经济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2、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传统会计对发生的经济事项主要是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将会计职能界定为监督和核算,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在传统会计中反映出来,会计核算系统中也没有包含相关环境指标。

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有所不同,其核算和监督的角度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等方面出发的,低碳会计的职能更加侧重在控制方面,从目标上看增加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披露会计信息方面更加充分。

具体来说低碳会计与传统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1)在会计假设方面,货币完全具备的可靠性是传统会计的假设,使用的是定量指标,然而低碳会计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假设为前提的,采用的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2)从会计职能方面来看,传统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角度主要是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低碳会计主要是从碳排放的角度来控制和约束企业对环境的影响。(3)从会计目标上看,传统会计追求的是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属于短期的经济行为,低碳会计追求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属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二、我国实施低碳会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低碳经济和低碳会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低碳会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低碳会计理论和实证研究力度不强

在发达国家对低碳会计的研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但是低碳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低碳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对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形成权威性的报告。我国会计界研究低碳会计还是处于规范化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会计目标、低碳会计的必要性、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假设等,缺乏对低碳会计的实证研究,不利于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法律支持力、操作性较差

在我国低碳会计在会计领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我国相关的会计法规有《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些法规中缺乏低碳会计的相关法规。同时在我国制定低碳会计的制度方面还是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对低碳会计要素的确认、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也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势必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较差,低碳会计工作中的随意性也就很大。

3、缺乏复合型低碳会计人才

低碳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要求低碳会计既要懂得会计理论知识,又要对相关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低碳会计主要还是由一些专家学者来完成,这些专家不具备会计的实践经验,降低了低碳会计的工作质量。同时在企业中并没有开设关于低碳会计的培训课程,导致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对低碳会计的了解不深,在企业内部缺乏既懂会计,又懂环保、资源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低碳会计实施的对策

1、加大对低碳会计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力度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为了更好的应用低碳会计我们要加大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这样可以为低碳会计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为未来低碳会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低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加大对低碳会计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力度,构建低碳会计理论研究体系,为低碳会计实施提供理论指导。政府部门要对全社会进行低碳会计理论指导,要虚心的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会计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并从我国实际的资源现状和环境出发,形成一套具备中国特色的低碳会计理论,进一步提升我国低碳会计理论水平。同时为了完善我国低碳会计的制度和框架,我们要结合各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更还的实现低碳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这样可以使低碳会计报告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指导性。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6

关键词:超高碳钢;顶锻压焊;顶锻变形;热模拟

中图分类号:tG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2-0070-04

1概述

超高碳钢的含碳量在1.0%~2.1%(质量分数,下同)之间,超过了传统高碳钢的含碳量。它的处理工艺与传统高碳钢不同,该钢在奥氏体化加热时需形变处理以获得较多的位错亚结构,完全奥氏体化淬火后经高温回火获得弥散球状渗碳体和铁素体基体。由于有大量的超细碳化物,在二次加热过程中碳化物将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获得超细奥氏体晶粒。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在不同的冷却条件下可获得所需的超细基体组织,如空冷可获得超细珠光体,淬火可获得超细马氏体。

由于采用传统方法制备出的超高碳钢具有极高的脆性,其工业化应用在过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然而近30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适当制备工艺使该材料获得超细铁素体(0.4~2.0μm)基体上分布着超细粒状渗碳体(0.2~1.0μm)组织,具有该组织的超高碳钢称为超细晶超高碳钢。该材料不仅在中、高温下具有高变形速率下的超塑性特性,还在室温下具有高达1000mpa以上的强度和高达35%左右的塑性,并且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还可使其硬度提高至HRC65~68以上。

晶粒细化是提高金属材料强度和韧性的有效方法之一,获得超细晶组织也一直是材料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研究发现,采取各种形变热处理工艺使超高碳钢的组织得到充分细化后,该钢除了具有高强度和一定的韧性之外,还具有良好的超塑性,从而大大拓宽了超高碳钢的应用前景。后来在1999年日本的K.tsuzaki等人提出珠光体+淬火+回火的普通热处理工艺,这种不经过形变的普通热处理工艺被称为是制备超细晶超高碳钢最经济实用的

工艺。

2国内外超高碳钢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斯坦福大学o.D.Sherby、美国LawrenceLivemore国家实验室和日本等国学者开展了一些研究,当采用适当制备工艺获得超细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超细粒状渗碳体组织后,该材料不仅具有高的超塑性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且利用其高温下良好的固态连接特性,还可与自身及其他金属材料(黄铜、铝青铜等)连接制备成新型高性能层状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而国内至今对其研究甚少。但史海生等人采用的具有快速凝固特点的喷射成形技术,制取的含3%Si的UHCS不仅具有优良的显微组织,同时还具有非常独特的超塑性。然而,限于喷射成形工艺自身的特点或设备上有待完善的原因,目前由喷射成形工艺获得的UHCS坯料中难免存在一些孔洞,还需要进行致密化处理才能愈合。

2.1所有成分的超高碳钢在a1温度附近均具有超塑性

原因在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第二相碳化物的比例增大。这种细小弥散分布的第二相质点可以有效阻碍超塑变形过程中基体组织的长大,故超高碳钢的超塑性属于细晶结构超塑性。合金元素对超高碳钢的超塑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铁-碳相图的影响。如硅的加入,共晶点和共析点都左移,而共晶和共析温度升高,使转变温度成为一个温度区间,扩大并稳定了两相区的温度范围,这对于超塑性变形是有利的。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晶界滑移是超高碳钢超塑性的主要变形机制,晶格扩散以及位错滑移蠕变对超塑性起协调变形作用。

2.2力学性能研究

UHCS作为结构材料有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UHCS可被加工成锭、薄板和棒,并代替部分共析钢应用于耐磨件、工模具、汽车和铁轨等领域。在相同的组织条件下,如球化组织、珠光体、回火马氏体等,超高碳钢比共析钢具有更高的强度,且塑性也略有提高。因为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通过热加工等工艺,可使组织进一步细化,从而提高UHCS的强度。UHCS比低碳钢、高强钢和双相钢具有更优良的室温力学性能。

通过热处理UHCS可获得不同的显微组织,如马氏体、回火马氏体、贝氏体、珠光体等。一般来说,晶粒越细,室温综合力学性能越好,例如,具有细小贝氏体组织的1.0C-1.5CrUHCS的抗拉强度为1.81Gpa,伸长率为18%。对于马氏体组织,马氏体针叶的大小直接影响UHCS的力学性能。1.8C-1.6alUHCS的原始组织为细小的球化组织,1000℃淬火时,大部分碳化物溶解,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所获得的马氏体也较粗大,这种组织虽然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室温压缩塑性很差。当800℃淬火时,碳化物不溶解,可获得光镜下不可分辨的马氏体组织和亚微米尺寸的碳化物,该组织具有优良的室温性能:压缩应变为26%,断裂强度为4.69Gpa。

3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超高碳钢良好的超塑性和高强度备受材料工作者的青睐,但也给焊接制造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给焊接工作者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主要有:焊接热影响区的晶粒粗化与细化,局部软化与脆化,焊缝金属的纯化与细化以及焊接方法的选择与焊接工艺的改进等等。

通过小能量输入、高强匹配、焊接区组织结构调整以及母材/焊缝金属匹配等多种努力,已经在碳素钢板带材和螺纹钢中实现了超高碳钢的焊接工艺初步突破,如控制焊缝的组织实现强韧化。对400mpa级细晶钢,只要通过调整焊缝组织使其获得针状铁素体即可获得理想的强韧性。而对于800mpa级以上的超高碳钢,要实现焊缝金属与母材的等匹配较为困难。但尚需进一步努力在含碳量很高的超高碳钢中取得成功。

超高碳钢表现出的优良性质,值得材料界同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使超高碳钢得到更广泛的工业化应用。关于UHCS的压焊顶锻行为的模拟研究尚未见报道,而且UHCS的压焊顶锻大量应用于轨道焊接,以期望UHCS能在轨道上获得应用,因此,有必要进行UHCS的压焊顶锻行为的模拟研究,并为其他超细晶超高碳钢零部件的焊接提供参考。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选择焊接工艺参数,采用Gleebble热模拟试验机,对超高碳钢进行加压顶锻试验。(2)对焊接接头进行机械性能测试,检测焊接接头性能。(3)对接头的组织进行观察。

4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4.1试验材料

4.1.1UHCS的制备工艺。

UHCS的制备工艺主要有:

(1)炼钢工艺:设备:真空感应炉;配料:总质量50kg;原材料:C、Cr、al、Si、mn、ti、nb、Fe纯金属,V-Fe,S、p是杂质。钢锭直径约16cm,高25cm。

(2)锻造工艺:预处理:材料表面打磨(粗车),除去氧化皮、涂料。均匀化处理:分段加热,首先在500℃~600℃预热1h;再提高炉温至800℃~900℃加热1h;然后再提高炉温至1100℃~1150℃加热1h。锻造:连续锻造成50×50mm方坯。温度低时可加热。

(3)轧制工艺:方坯在炉内分段加热至1000℃~1150℃,取出连续轧制10~12道次,至直径12mm,终轧温度750℃~800℃。

(4)球化退火工艺:第一,炉内温度812℃,装炉,约12min回升到812℃,总加热时间约40min;第二,1℃/min冷却到750℃;第三,出炉空冷。

4.1.2UHCS的化学成分及组织。

实验材料为UHCS,试样尺寸为mm圆柱体。

UHCS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在碳素钢中加入合金元素后可以改善钢的使用性能,使合金钢得到许多碳钢所不具备的优良的或特殊的性质。在钢中经常加入的合金元素有Si、mn、Cr、ni、mo、w、V、ti、nb、Zr、al、Co、B等。它们以以下四种形式

存在:

(1)溶入铁素体、奥氏体和马氏体中,以固溶体的溶质形式存在。

(2)形成强化相,如溶入渗碳体形成合金渗碳体,形成特殊碳化物或金属间化合物等。

(3)形成非金属夹杂物,如合金元素与o、n、S作用形成氧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等。故加入mn元素或其他合金元素,如Si、al、mo、ni、Cr等来减小S、p的有害

作用。

(4)有些元素如pb、Cu等既不溶于铁,也不形成化合物,而是在钢中以游离状态存在。在高碳钢中有时也以自由状态(石墨)存在。

碳是超高碳钢中的基本元素。研究表明,渗碳体之间的间距越小,屈服强度就越高。渗碳体是硬脆相,在超高碳钢中主要起第二相强化作用,但当碳含量大于1.0%时,钢中便有明显的网状渗碳体形成,网状渗碳体的存在,导致强度、塑性韧性均明显下降,而且当碳含量高于1.8%时网状渗碳体的消除就比较困难,从这个角度讲,超高碳钢的含碳量应取在1.8%以下,故本材料符合要求。

硅具有明显的石墨化作用,因此在添加硅的同时还应添加抑制石墨化的元素,如铬等。Cr元素具有在一定温度和变形条件下促进珠光体球化的作用,适当增加Cr元素含量,对抑制石墨化及稳定组织有利。但含铬钢强度高塑性低,而且含铬量大于2%时,材料加工、成形性变差。所以,含铬量不能超过2%。

铝也是铁素体形成元素,超高碳钢中添加铝的目的在于:提高a1温度和改善制备工艺。含al的超高碳钢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在1200℃温度下长时间保温仍未有氧化膜生成。而且在抑制石墨化和抗氧化方面al比Si更有效。因此,本试验材料铝的含量较高,满足要求。

4.2试验方法

本试验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该设备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动力控制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是Gleeble1500D物理模拟试验机的核心部分,用以控制实验要求的加热条件和加载条件,如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冷却方式以及加载压力等。温度控制系统采用电阻加热方式加热,温度控制精度可达±1℃。动力控制系统用来控制加载,可以完成多种工艺实验和力学实验,如锻造、轧制、拉伸和压缩等过程模拟。此外,设备配有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同时采集试样的温度、真实应变、应变速度等数据,实验完成后,数据用origin软件输出,数据的后续处理功能强大。

可实现实验种类:

4.2.1过程模拟。热轧工艺模拟、连铸工艺模拟、锻造工艺模拟、对焊工艺模拟、焊接热影响区模拟、热处理工艺模拟。

4.2.2实验类型。常温拉伸/压缩实验、高温拉伸/压缩实验、热疲劳、热/机疲劳、高温热塑性曲线、真应力/真应变曲线、CCt曲线。

4.2.3基础材料研究。扩散、熔化及控制固化、应力松弛、再结晶、加工硬化、冻结显微组织等。硬度测量在维氏硬度计上进行。接头的抗拉强度在精密万能试验机上进行,其型号为aG-i250Kn。显微组织分析采用图像分析仪,型号为iaS-4。

4.3焊接方法及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

4.3.1焊接方法的选择。为获得与母材相匹配性能的焊接接头,需要进行焊接材料、焊接方法及焊接工艺的合理选择。众所周知,随着碳及合金元素的增加往往会给钢的焊接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不同钢种所出现的焊接性问题又不尽

相同。

本试验用的是超高碳钢,含碳量很高,普通电弧焊接过程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使焊接过程难以进行,且焊后容易留下焊接缺陷。另外,本试验材料通过球化退火,其组织为超细珠光体+球状碳化物,晶粒极度细小,焊接时会出现严重的晶粒长大倾向,晶粒长大不仅会造成焊缝及焊接热影响区(HaZ)脆化,而且焊接的热作用还会导致HaZ的软化。由于焊接性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降低焊接结构安全运行的可靠性,造成焊接结构的早期破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用高能量密度热源低热量输入的焊接方法进行快速焊接,使焊接热影响区变窄,减小软化区宽度,有利于防止软化引起的接头力学性能的降低。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有关超高碳钢的压焊顶锻行为的研究报道很少,利用电阻热加热这些接触点,使金属端面熔化,直至端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达到预定温度时,迅速施加顶锻压力完成焊接。因此,采用电阻加热方式进行焊接模拟,具有极强的热应力应变模拟功能,而且不需要焊材,不开坡口,还避免了选取焊材难与母材性能匹配的问题,完全适合超高碳钢的焊接。

4.3.2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如表2所示:

表2焊接工艺参数

参数方案加热峰值温度/℃加热速度/℃/s顶锻量/cm顶锻速度/cm/s试样号

11000250621#

21100250832#

312002501043#

以方案3的参数预焊一对(不做热处理)作为4#试样,与1#、2#、3#试样(经过热处理)作比较。采用制备好的Φ8mm×60mm的棒料,用砂纸将棒料端面打磨光亮。在试验过程中计算机记录试样加热温度、时间、顶锻量和应力变化情况。将1#、2#、3#试样进行热处理,用热处理加热炉加热至770℃保温3h,炉冷至550℃,然后空冷。

4.3.3试验方案,本试验方案如下:选择焊接工艺参数、采用焊接超高碳钢-超高碳钢、对焊缝进行热处理、焊接接头进行机械性能测试、焊接接头的组织观察。

5超高碳钢的压焊顶锻行为的模拟

5.1接头的机械性能

5.1.1接头的抗拉强度。

第一步:热处理前、后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的拉伸数据比较。

通过拉伸试验所得比较数据。结果表明:热处理过的3#试样的抗拉强度明显高于未热处理的4#试样。

第二步:热处理后焊接接头的拉伸数据比较。

2#试样的拉伸强度最高,最大载荷达到30kn(折算应力大约为184.349mpa),说明按第(2)方案的工艺参数焊接所得的焊接接头在热处理后性能最好。

5.1.2接头的显微硬度。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不难发现2#试样的力学性能最好,因此以第(2)方案,即加热峰值温度为1100℃,加热速度250℃/s,顶锻量为8cm,顶锻速度为3cm/s;再焊一组试样,记作5#材料。焊完以后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方法如上。然后沿试样与焊缝的交叉方向线切割,使焊缝外露。在初磨以后采用维氏硬度计测定硬度:从一侧穿过焊缝区至另一侧进行硬度测试。

5.1.3焊接工艺参数分析。

本实验焊接过程是利用电阻热加热材料被焊端面使其迅速加热到熔化状态,然后通过施加压力快速将两者对焊到一起完成焊接。因此,采用电阻加热方式进行焊接模拟,具有极强的热应力应变模拟功能,在焊接时两个焊接材料熔合区所受的热/力条件相同。在焊接过程中焊接参数的选择会给焊接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现通过分析压焊加热峰值温度、加热速度、顶锻量、顶锻速度等参数,研究顶锻参数匹配关系与焊瘤形貌特征。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初判顶锻参数的匹配效果。

1#焊接接头:表面良好,力学性能较差,其原因是加热温度太低,原材料两个表面不能达到溶化状态,且顶锻量太少,以致不能完全焊上,顶锻参数匹配效果不好。

2#焊接接头:表面良好,力学性能良好,顶锻参数匹配效果良好。

3#焊接接头:表面有毛刺,力学性能一般,其原因是加热温度过高,以致原材料两端面溶化过多,且顶锻量和顶锻速度太大,以致瘤根部的金属流线弯曲分层严重,热裂纹、疏松等缺陷较多,顶锻参数匹配效果不好。

因此,试验范围内最佳的顶锻参数为2#焊接接头,即加热峰值温度为1100℃,加热速度250℃/s,顶锻量为8cm,顶锻速度为3cm/s。

5.2焊缝组织观察

选取拉伸性能较好的方案所处理后得到的5#试样,在测完其硬度以后,先在砂纸上磨平表面,接着在抛光机上抛光,再利用4%的硝酸酒精溶液腐蚀磨面,最后在图像分析仪上观察焊缝及近缝区的组织。

超高碳钢在a1温度附近均具有超塑性。原因在于随着碳含量的增加,第二相碳化物的比例增大,通过适当工艺处理进一步细化晶粒,这种细小弥散分布的第二相质点可以有效阻碍超塑变形过程中基体组织的长大,故超高碳钢的超塑性属于细晶结构超塑性。

首先是焊缝比较完整、平齐、外观良好;其次发现垂直于焊缝方向有一条黑色区域。

初步分析,形成的原因如下:在实验过程中,温度峰值达定为1100℃,实际温度峰值波动最大值为1106℃。含碳量为1.58%的超高碳钢为固相,故试样端部不会被熔化,但此时又受到外力的挤压,外观上焊缝附近出现局部变形,内部组织则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不均匀的变化,因此产生了与原始组织不同的黑色区域。除了外力的作用,超高碳钢本身所具有的超塑性也是成因之一。

进一步分析,既然1106℃下超高碳钢不处于熔化状态,因此焊缝组织变化不大的黑色区域为超高碳钢的原始组织,而呈细带状的白色部分为被拉伸了的原始组织。

最终分析,焊接用的试样为圆柱钢锭,在焊接过程中,试样被快速加热到1106℃,由于材料本身具有散热性,散热效果由圆柱壁向轴心逐渐降低,致使由轴心向外壁产生一个逐渐降低的温度梯度,当外壁为1106℃时,内部温度会稍高一点,这也是3#试样在预定峰值温度为1200℃(实验峰值温度为1301℃)时熔化烧损的原因。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试样轴心部位的组织的流动性比外部的好,在顶锻焊接时加入了一个顶锻力,在力的作用下,又因为超高碳钢具超塑性,因此原始组织被拉伸,呈现大量超细均匀分布的珠光体的带状分布,这也是导致显微硬度在焊缝区明显高于母材的直接原因。

6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组合是:加热峰值温度为1100℃,加热速度250℃/s,顶锻量为8cm,顶锻速度为

3cm/s。焊后其焊缝硬度可达到HV254.3左右,接头硬度不低于母材,焊接热影响区(HaZ)未出现软化。焊后拉伸强度达到184.349mpa。焊缝热影响区的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其中珠光体为呈超细均匀分布的,硬度高于母材,铁素体部分呈针状分布。

参考文献

[1]石淑琴,陈光.超细晶超高碳钢的制备工艺研究[J].国外金属热处理,2005,(4).

[2]李小军,吴建生,章靖国,等.超高碳钢超塑性的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材料,2004,(2).

[3]钱百年,国旭明,李晶丽,等.新型钢铁材料焊接研究进展[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C].

[4]o.D.Sherby,C.m.Young,B.walser,etal.SuperplasticUltraHighCarbonSteel.USapatent:3951697,apr.20,1976.

[5]李午申.我国新型钢铁材料及焊接性与焊接材料的发展[J].机械工人,2005,(6).

[6]石淑琴,张振忠,陈光.超细晶超高碳钢的化学成分设计[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8).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7

生态旅游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迅速在我国落地生根,得到了政府、企业及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也日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但过于快速的发展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认真去思考和理解生态旅游,甚至好多地方对生态旅游存在误区和认识偏差,这种误区不同程度地给一些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损害,同时大量涌来的游客对生态旅游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超出了环境容量,这种压力主要是环境破坏和能源消耗上。而进入21世纪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低碳”这一词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低碳旅游作为旅游业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而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旅游发展形式,它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旅游观念、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低碳旅游的提出为生态旅游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以低碳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旅游区发展,探讨生态旅游区低碳发展途径,为解决目前北京生态旅游区面临的困境,以及北京生态旅游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依据。

一、生态旅游区界定

目前,有关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理解未被统一,但生态旅游的自然性、环保性、科普性、可持续性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根据生态旅游概念及作用,把生态旅游区界定为:以生态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来吸引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区域,目的是让人们回归自然,培养生态保护意识,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北京多样的地形地貌条件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载体,北京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北京生态旅游区主要集中在山区,由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构成,涵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及水利风景区等。

二、北京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北京作为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它具有庞大的旅游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生态旅游区,使得旅游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北京又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能源严重依赖外部。突破能源和资源的束缚,转变抵消的能源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迫在眉睫。低碳理念的产生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如上问题提供新的途径,也为生态旅游区实现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旅游业碳排放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人数的增加而逐年上升,也对自然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海平升也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低碳旅游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2012年,北京旅游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全年旅游总人数达2.31亿人次,入境过夜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644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7%,旅游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起重要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逐步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两年,我国出台了两个重要的政策,一个是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另一个是“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旅游”,这预示着我们迎来了生态旅游大发展的时代。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了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4类区域。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以及房山和昌平的山区部分(后加入)。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是构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区域。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

生态涵养发展区内分布着北京地区近80%的动植物资源和覆盖率高达65%的森林植被,拥有丰富且种类繁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风景区、湿地公园等绝大多数都分布在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同时作为旅游区,通过低碳旅游区建设,让人们了解什么是低碳,有助于传播低碳理念,从而构建和谐、可持续区域。因此,生态旅游区落实低碳理念、发展低碳是首都生态涵养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解决目前生态旅游困境的有效途径

近20年,北京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已具备一定规模。就拿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例,1985年北京市首个自然保护区――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批建以来,至今共有20处部级、市级、区县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建成,总面积达1142.258km2,占国土总面积的7%。但由于人们对生态旅游认识不够充分,受利益的驱动进行盲目模仿或过度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指导,管理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对旅游区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能源消耗大、固体废弃物增多、破坏环境,不同程度地给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带来了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必然影响吸引力,旅游区运行不乐观。另外,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吸引游客,引进大量项目,大多项目是高耗能的,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效果,也对景区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低碳旅游是在旅游过程中每个环节(即吃住行游购乐)都要求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能够有效防止或降低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娱乐设施等旅游活动过程中游客对资源和能源造成浪费,还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实现旅游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依托生态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低碳环保教育,从而强化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功能,丰富其内涵,对低碳理念的传播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生态旅游区实现低碳发展是解决当前生态旅游困境的重要途径。

(四)为生态旅游区发展提供可量化依据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量化的旅游,它可以计算出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购买绿色电力或植树进行“碳补偿”。如一次1200km的航空旅行,会产生166.8kg的二氧化碳,如果要进行碳补偿,则需要种植2棵树木。因此,随着碳排放定量分析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够为生态旅游区构建和评价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促使旅游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更好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降低生态旅游区能源消耗,为生态旅游区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北京生态旅游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北京地区的生态旅游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中末开始开展的,八达岭长城、十三陵等风景名胜区开发较早(1982年)。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全市建立了近80家各类生态旅游区,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科研考察、教学实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主要场所。其中自然保护区20个(包括森林类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365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森林公园共21处,总面积约757km2;地质遗迹保护区8处,其中国家地质公园3处、市级地质公园2处、地质遗迹保护区3处,总面积713.27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3%;风景名胜区共26处,其中部级2处、市级8处、区县级16处,总面积为2224.2km2。从分布来看,这些生态旅游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与西部山区相比,北部山区各类生态旅游区数量相对多而分散。

北京是开展生态旅游较早的地区之一,开发力度较大,由于开发时间较早,缺乏规划的科学指导,生态旅游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到位,包括旅游界、部分区县和部门、部分景区及企业仍存在对生态旅游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承受能力受到威胁,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污染严重;(3)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旅游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上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还导致各部门权责不明;(4)资金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导致保护站点建设数量少质量差、保护专用设备缺乏、保护手段落后;(5)环保教育设施薄弱,达不到游客需求;(6)旅游基础设施的生态兼容性较差等。

四、发展途径与建议

(一)减少旅游交通排放是关键

旅游六要素中,“行”即旅游交通,是碳排放量最多的环节。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会因交通工具的不同有较大差异,如飞机的碳排放量远高于汽车和火车。北京的生态旅游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离城区较远,随着北京私家车数量的猛增,自驾游逐步成为时尚,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减少旅游交通碳排放是关键,应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完善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网络,提升远郊旅游公交的综合服务水平,让游客享受到方便而舒适的旅游体验;鼓励人们多采用火车、公交车等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在生态旅游区内禁止私家车行驶,一律使用环保交通具出行,如环保车、自行车等,从而减少景区内的碳排放。

(二)加强住宿和饮食方面的节能减排力度

由于离市区较远,观光游览的游客通常很难当天返回,在生态旅游区内的停留时间普遍为2-3天,由此产生的住宿和餐饮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可忽视。通常,游客在出游期间,尤其是住星级宾馆,水、电、气等使用量明显高于平日,这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和能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应加强生态旅游区内的饭店的管理,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它们实行节能减排目标,推出优惠政策或补贴政策鼓励已有的饭店或新建的饭店向“绿色旅游饭店”标准或节能环保型饭店转变,加大生态旅游区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支持采用绿色经营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水平。

(三)通过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来实现跨越发展

低碳旅游景区的构建除了理念创新,还需要技术创新,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成果应用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实现低碳化,是实现低碳景区的关键手段。低碳经济发展中,碳减排、碳储存、碳转化需要更高的技术,新能源的应用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在旅游方面,需要低碳技术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运用减碳技术,对饭店、旅游景区的高能耗、高排放领域设备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在星级酒店研制使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或零碳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大力采用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旅游建筑需要运用低碳技术营建“绿色建筑”、“低碳建筑”。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可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制定,加快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和能力建设;通过建立低碳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国内外智力资源向北京汇聚,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等,实现低碳旅游景区跨越式发展。

(四)发挥生态旅游区的科普功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生态旅游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科普教育,人们到生态旅游区除了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原生态文化、释放心情等之外,还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科学教育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因此,生态旅游区构建中强化科普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应以提高人们节能减排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为目的,以科普馆或博物馆或科普展厅建设为载体,传播和宣传低碳相关知识和生态科学知识。指示牌、标识牌、旅游线路和旅游道路、环保厕所和环保垃圾桶、旅游商品等的设计都要体现低碳环保内涵。

(五)启动低碳认证制度,并建立评价体系

在旅游景区、酒店的设计和建造时必须进行生态评估,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这是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旅游景区实施低碳旅游认证有助于真正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防止对低碳旅游概念的滥用,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目前国际上旅游认证项目分为大众旅游、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而低碳旅游认证体系的建立尚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借鉴绿色环球21标准体系、iSo14001认证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制定适宜我国低碳旅游业发展的认证体系。根据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对低碳旅游企业、服务和产品,尤其关注个体或特定地点的旅游经营与运作是否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确保当地居民获益进行审核,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低碳旅游的合理化管理及运行。

(六)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建立低碳机制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8

关键字:生活垃圾;减排策略;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得以保障,生活中出现的垃圾问题也越来越显著。例如:废弃的排放已经成为温室效应提升重要因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危害。当前,我国生活垃圾数量不断提升,这些垃圾不进行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这必然会污染环境。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减量化处理显得至关重要。

二、生活垃圾处理的减排方法

(一)控制生活垃圾源头

加强控制生活垃圾源头,最有效的方式是控制垃圾量,从各级地方政府着手,举个例子:政府控制煤制品的燃烧,逐渐提升城市燃气水平,这可以降低生活垃圾中碳含量问题。还有可以加强对塑料包装制品限制,控制一次性产品的使用,这可以降低生活垃圾产生。政府还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绿色消费,环保生活。对于家庭而言,厨房的垃圾要分类,养成垃圾分类意识,一些垃圾是可以再次利用的。

(二)完善法律法规

生活垃圾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国在面对生活垃圾处理时,应该努力做到低碳处理。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日益严重,我国对生活垃圾处理重视力度也提升了,国家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来保障生活垃圾有效处理,但是该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还存在缺陷。我国应该从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生活垃圾处理困难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关的法律细节问题。例如:可以制定出商品限量包装制度、商品强制性回收制度。环保部门要肩负起重任,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制度确立和执行,保障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

(三)选择最新处理技术

国家发展已经进入低碳发展过程,生活垃圾处理也应该选择新的途径和新的技术,才更好的使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要基于减量一减排一再利用一再循环的方式进行。有保障的做法是努力推行环保型垃圾处理技术使用,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不断降低废弃物的产生。有些废弃物可以再次进行重复利用。我国加大力度去研究新技术,基于技术基础上有效处理生活垃圾。例如:生活垃圾处理中,可以选择干馏技术,该技术可以环保的解决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不会产生第二次污染,提升处理效率。该技术只要处理炉中就可以完成,针对残留的渣土、碳进行处理,还可以充分的使用热量,是生活垃圾处理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四)推进碳交易范围和力度

目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温室效应问题也开始加重,气体排放量增加,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气体排放。各国开始研究新的应对方式,将市场机制作为面对温室效应有效方式。市场机制把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商品,实现气体有效控制。举个例子:二氧化碳气体,商品就是气体的排放权,简单而言就是碳交易。该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在我国这个交易方式还不够完善,部分试行的城市也还没有完全推行。根据现实问题,我国和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增长方式和速度的同时,还应该将碳排放作为标准。随着低碳化策略在我国发展中得到实践,也得到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撑,我国生活垃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活环境质量逐渐提高,这是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中的愿景。我国重视环境问题,提倡经济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走环保型发展模式。这就要求在建设中,要保护环境,降低对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垃圾数量增加,这要求人们要有环保意识,生活垃圾问题解决不仅是政府环保部门的问题,更是每个公民切身责任。生活垃圾源头控制,需要每个人自觉去控制,自觉去将生活垃圾问题嫁接到自身上,只有一同努力才可以减少生活垃圾出现。

三、生活垃圾处理的碳排放问题

(一)卫生填埋碳排放

卫生填埋方式称为目前使用最广的方式之一,但是该处理方式有一定的缺陷,碳排放比较大。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时,一般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填埋之后会继续分解,产生渗沥液,这些物质会直接进入到土壤中,导致土壤被污染。另外,进行卫生填埋时,一般都使用到机械,机械较多时,会消费大量的燃料,会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二)焚烧碳排放

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焚烧不仅可以减少生活垃圾,而且还会有一定的热量被回收。但是焚烧方式也存在缺陷。生活垃圾混合物非常多,很多混合物是无法燃烧的。焚烧产生的气体环境污染非常大,需要专门的环保装置进行收集烟气。目前,生活垃圾碳排放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点。一,垃圾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气体。燃烧率不够,为了使得燃烧更加充分,需要加入石化进行助燃,在燃烧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三,焚烧方式的选择,一般都是垃圾储备到一定量时,在进行燃烧。垃圾储备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渗沥液,一旦厌氧反应时就会产生甲烷。

(三)堆肥的碳排放

堆肥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可以实现对生活垃圾的有效利用,但是堆肥对垃圾要求比较高,对场地要求也较高。场地选择不合适,会直接影响到植物和人类。有害物质在堆肥中产生,对人体带来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堆肥本身实质是碳排放一种方式。生活中的垃圾,很大一部分都会转化成有机物或者是气体。填埋垃圾之前,及时进行降解处理,使得剩余的有机物被分解出来。

(四)收集和运输中的碳排放问题

一般认为生活垃圾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其实不是。众所周知,生活垃圾种类比较多,很多的有机物在没有进行处理就进入到收集系统内,在进入系统之前,垃圾就已经释放出了气体,这些气体是温室效应出现有害气体。常见的生活垃圾中,很多是一些蔬菜、水果残余,这些生活垃圾堆积之后就会被发酵腐烂,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由此产生。垃圾在运输过程中,散发出的二氧化氮气体,车辆自身也会排放出尾气,产生更多的污染气体,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垃圾处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问题,各国发展本国经济同时都会首要关注,这同经济建设相关,同居民生活相关。当下,我国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处理力度还不够。在未来发展中,我国应该极力发展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做好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评述及综合处理方法的设想[J].《环境工程》2013年第1期

[2]郭眉兰.席鸣岐/城市污泥和污泥与垃圾堆肥的农田施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2012年第5期

[3]姜必亮,王伯荪,蓝崇钰,陈玉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灌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第1期

[4]徐迪民,陈绍伟.低氧―好氧两段活性污泥法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水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第4期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浪潮的话题下,环境金融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开始了相关探索。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金融市场以最低成本来降低整个经济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从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低碳话题只有引入金融机构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的目的。传统形式的金融实践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金融环境进行创新,来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是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可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低碳经济是以较低的资源能耗对环境造成较少的污染进而减少有害物体排放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人类进行经济探索的由以此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率,清洁能源开发过程,追求绿色经济增长的问题。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低碳经济逐渐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如低碳金融,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金融环境如何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2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的关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新技术和金融资本的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有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和改善金融环境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利于金融更好的参与低碳交易市场,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发展低碳金融市场环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低碳经济市场同样对发展低碳金融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经济组成部分,低碳金融的出现正是低碳经济条件下对金融环境创新的结果。低碳金融是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低碳金融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力量支持。这在本质上实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环境的完美结合,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低碳金融环境下有利于金融体系内部的节能减排,对增加效益和改善环境都有良好的效果。

3对环境金融的创新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阶段,其人口多,技术水平低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国际社会发展环境的外在压力和国内转变发展方式,是改善国内金融经济环境的必然趋势,迫切需要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创新金融环境。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环境和服务环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银行在贷款项目中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只有两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采纳了环境融资标准。面对国际形势的迫切压力,作为银行应按如何对金融环境进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3.1建立绿色信贷,搭建银行和环境合作舞台

在搭建银行和环境初步合作舞台前,要充分借鉴国际信贷环境下比较成熟的信贷准则和金融健康安全指南,利用成功的经验和指南制定出符合中国金融环境的绿色信贷指导书。可以更好的引导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又可以限制对环境的污染。国际低碳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遇。例如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与摩根士丹利、美林、都铎投资等9家公司合伙筹建了绿色交易所,以尝试用市场方式促进全球性环保问题的解决。绿色交易所交易的各类环保期货、互换合约能广泛涉及包括碳排放物、可再生能源等在内的各类环保市场。这些成功案例都会对我们国家发展绿色信贷有着成功的借鉴作用。明确行业信贷制度,对高耗能产业实现限额管理,以更好的确保与低碳相关的行业规模。针对企业的规模制定企业的“银租通”融资模式,对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坚决抵入,对环保行业开通绿色信贷通道,建立优先政策,更好的显现出环保行业与重污企业信贷的差别。同时,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更好的划分企业环境违法和环境风险等级,更好地为银行评贷、审贷提供支持。

3.2打造低碳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正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把握低碳金融所带来的商机,创新金融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双赢的目的。打造低碳金融服务体系就要充分依靠金融对环境的支撑作用,以政府政策为导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政府对金融环境建设的要求,国有银行应该不断进行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打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3.3重视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产品创新,积极的发展和拓展低碳金融市场的业务模式。积极创新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如排放权远期和期货交易,应收碳排放权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保险/担保等,这些产品在国际低碳交易市场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如果国内的银行能够针对自己家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情况创新出新的资源残品,必将在国际大潮中占据有力的竞争地位,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和低碳金融中也会占据首要地位。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要有金融创新工具作为支撑,那么如果加强创新金融工具具体如下:针对低碳产业的风险投资资金的创新,环境产业发展壮大的投资资金的创新,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对冲基金运作的创新,养老基金长期投资和风险管理和选择的创新,银行低碳项目库贷款及风险评估手段的创新,银行大型项目的政策性支持的创新,全球低碳经济多边参与基金设立的创新,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券的发行的创新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困难。

4结束语

我国的金融企业要向走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就要重视环保方面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健康绿色的金融环境,不断的进行低碳金融环境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走出一条真正有益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大路。因此,加强碳金融研究,鼓励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是创新金融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10

【关键词】青海省低碳校园低碳生活

一、低碳校园与低碳生活

低碳校园是指学校的教学、科研、办公、后勤等各项活动按照降低能耗、促进环保的要求,减少因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构建起来的人与校园环境、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校园,在校园生活中通常引用低碳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低碳生活已经是现代人们所关注的话题,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工厂所排放的三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污染与能源资源的浪费,无不挑战着低碳发展。无论是低碳经济,还是低碳发展,它都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而人们对这种担忧所达成的共识也越来越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态环境。人们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导致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

二、青海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现状

1、低碳校园意识

下面主要从教师与学生对低碳校园的认识、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如下。

(1)低碳校园认识方面。从调查结果(图1、图2)可以看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低碳校园构建的认识方面,学生对低碳校园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在“从未听说”这一比例中,老师占到了总数的23.81%,而学生则占其统计总数中的12.97%,有48.11%的同学了解低碳校园的含义和内容,也超出了老师的47.62%这一比例。

(2)大学生是否应该关注低碳校园建设。从统计分析结果(图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低碳校园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学生都应该关注,这一比重占其总数的88.11%,而认为和自身无关的仅仅为2.16%。这说明青海高校大学生对于低碳校园建设重视较高,也表明绝大数大学生至少对于低碳生活的意愿还是较高的。由此可见,在校园倡导低碳生活是可行的。

(3)低碳意识培养的阻力。由图4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被访问者中,有79.50%的同学倾向于选择“其他”这一选项,并有64.90%的同学认为仅仅依靠大学生是无法构建低碳校园的。这表明在培养建设低碳校园意识的阻力中,学校等外在因素并不是主导原因,生活习惯在培养低碳意识中也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大学生可能存在着构建低碳校园的愿景较高,但却意识淡薄,更多的大学生可能会希望通过学校自身或社会上的力量来构建低碳校园。

2、低碳校园行动

下面主要从网购情况、大学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大学中纸张的使用情况、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校园低碳建设分析。

(1)网购情况。网购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购物方式,网购具有高效与节能的好处,网上价格透明,高效便捷,在实现无纸化购物的同时,碳的排放与消耗几乎为零,是大学生活中的一种低碳生活方式。

从图5、图6可以看出,在网购方面,老师并不是主力军,但是每月几乎都会网购,且网购次数为1―2次居多,占半数以上;在学生中,平均每月不从事网购的比例为39.67%,且每月网购次数为1―2次的比例为45.11%,所占的比重最高,而每月平均网购3次以上则占很小一部分。

(2)大学多媒体使用情况。多媒体教学在构建低碳校园中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节约资源。从多媒体的利用情况来看,其利用的效率较高,大部分都能得到合理利用。在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方面,通过调研可知,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不存在无多媒体教学的情况,说明多媒体教室的利用效果较好。

(3)纸张使用情况。造纸的主要原料为木材,每5000张a4纸就等于1立方米木材,我们每造一吨纸就要砍伐大约14棵树,还要消耗300千克化工原料。节约纸张就是低碳环保、低碳校园生活。因此,在纸张使用上,需要考量师生们的用纸情况。在纸张使用方面,可以细分为纸张打印情况、废用纸张的处理方式、课本的使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纸张打印情况。在纸张的使用上,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图8、图9)可知,老师更倾向于使用双面打印,比率达到了66.67%,远超半数,而超过半数的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单面打印,单面打印与双面打印的比例也比较接近。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单面打印可能是由于在打印上单面与双面打印的价格相差不大,很多同学认为单面打印之后的纸张还可以当做演草纸,否则直接用完扔掉会更加浪费;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通过单面打印会有更好的效果,而有些老师和同学则认为双面打印这种物尽其用的方式更好,而且双面打印看起来更加方便。从打印社的角度来看,其默认的打印方式也为单面打印,这样也会赚取更多的利润。

第二,废用纸张处理方式。如图10所示,在废用纸张的处理上,更多的同学倾向于将废用纸张保留着并且不去理会,所占比例为33.51%,没有对废用纸张作出一个良好的使用规划;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将废用纸张直接丢弃而不理会。而最佳的低碳方式,就是将废用纸张交给回收人员进行回收,这部分学生只占总数的22.16%。

第三,课本的使用情况。如图11所示,在课本的使用方面,有占总数45.4%的同学倾向于将课本借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所占的比重最高,做到了课本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也有占总数比例40.50%的同学会将使用过的课本卖给回收站,这也是一种低碳的处理方式。在出售二手课本的同学中,大多为即将面临毕业的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

第四,校园其他资源利用情况。在校园生活中,约有75.7%的同学会注意在离开教室时关灯,也会有极少部分同学从来不会注意,在自习室的利用情况上,大多数的教室都会空出很多座位。

三、建设低碳校园的策略

1、营造低碳校园环境

建设低碳校园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通过“低碳进校园”公益活动计划得到来自文化界、演艺界的支持和推动,举办“低碳”艺术表演团进驻校园公益演出,为校园带来原创环保舞台剧等节目,演出和环保信息地完美结合,可以深刻触动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校报和宣传栏等宣传手段进行低碳理念的传播,宣传青海省及青海高校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强调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关心资源节约,身体力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让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使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广大师生期待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低碳生活倡议书,举行低碳生活学术报告会,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班会、党日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以及评选“校园低碳先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生活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教育和引导师生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每个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师生自觉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2、倡导低碳的校园“衣食住行”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主力军,要通过对其进行低碳生活观念教育,促使其自觉参与低碳行动。可以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低碳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结合,引导学生把低碳生活理念变为具体行为。学生掌握的低碳知识再多,如果没有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没有真正把低碳生活理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那么低碳生活仍然离他们很远。因此,可以从师生的衣食住行方面进行低碳校园建设。在“衣”方面:倡导旧衣赠与他人,在通过对青海高校的问卷调查可知,4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内有良好的捐赠渠道来进行旧物捐赠。此外,还应提倡军训服装循环利用,应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不频繁购买衣物。在“食”方面: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按量购饭制,杜绝浪费、自备水壶和少喝饮料等行为习惯。在“住”方面:倡导随手关灯、充电适度、宿舍少装饰、随身携带购物袋和少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习惯。在“行”方面: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就近游玩和远行选择火车等行为习惯。尽量避免多余的出行。低碳校园建设有时只是大学生活中的举手之劳,简单可行。只要从这些细微处抓起、做起,“低碳”一词在高校校园里就会成为一种使命、一种习惯、一种潮流。

3、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将节电、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理念融入改造、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工作之中,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和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在校园建筑中,应坚持“更新、可还原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推广使用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校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减少因建筑活动造成的对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将校园建成节能环保型建筑的试点区和示范区;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中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内市政管线设施建设中,对道路修建与水、电、气、网等管线改造实施统一规划和并网管理;在校园绿化环境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引进本地植物种,增加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确保一定数量的植被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以保障校园内的碳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4、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

高校领导的重视会对低碳校园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评价学校领导业绩的指标体系,才能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应专门成立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把低碳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低碳校园建设规划,并且按照规划一步一步狠抓落实,建立年初有目标、年底有考核的低碳责任制度,及时进行奖惩,促使学校各部门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定。要对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即根据各部门性质、规模等实际情况,核定该部门的水、电和材料的具体指标,实行分类量化、经费包干的管理制度,把建设低碳校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注:基金项目: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低碳经济网[e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