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15

碳中和理论篇1

关键词:低碳制造;能源消耗;自动化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制造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加工中的低碳制造技术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日益完善,这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与此同时由于能源的加速消耗,加剧了我国能源压力,其次加工制造过程中的高污染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在机械行业的实际加工制造过程中,薄弱的生产技术力量、不完善的能源管理机制、节能减排技术的落后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机械制造业低碳技术运用和管理力度的加强,迫在眉睫。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低碳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下文将对我国机械加工制造过程中对低碳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具体运用做详细的分析。

1.低碳制造相关理论研究

1.1机床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对该项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是通过对机床自动工作时间和机床整体工作时间的比值来对机床自动化程度进行确定的。一般来说,普通机床、自动机床、半自动机床是机床自动化程度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对于高精度、精密级、大型机床来说,由于其价格昂贵,工作效率较高,发挥作用更加重大。因此要求的使用寿命要更长一些。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缩小污染的范围,将噪音控制在规定值以下,使其入耳时没有强烈的不适应感。根据不同的几何表面要选用不同的使用刀具,使之进行不同的表面形成运动,根据其不同的使用功能划分不同类型的机床。

1.2挖掘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运用。作为机械工程中最常用的主要机型之一,液压挖掘机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机械制造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挖掘机的安全实用、长久耐用、使用价值、工作范围、能源消耗、操作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通过对液压控制技术的使用是远远满足不了上述要求的,相关技术改进后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上述的各种要求得到了满足。将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引进到挖掘机的电子控制中,从挖掘机的设计、到挖掘机的使用和技术维修对其都进行了充分的利用。监视挖掘机的运行状态是电子检测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对挖掘机出现的异常现象能够及时的报警,并指明发生故障的具体部位,使故障隐患得到及时的消除。不当降低了维修费用,节约了维修时间还使作业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从而促进了作业效率的提高。低碳制造技术的研究,为液压挖掘机配备了良好的工作模式控制系统,使操作过程更加的方便快捷,并且可以根据实际作业工作情况的不同,使操作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合理的作业模式,为发电机输出更大的动力。

1.3对高速切削技术的广泛运用。随着制造业整体技术的不断提高,高切削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并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在当今的制造业中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工业发达的国家里,高速切削技术已经上升成为制造业中新的切削加工理念。在对其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制造中提高加工效率的关键技术就是高切削技术。高切削技术是通过提高设备的转速,使设备切削系统产生的工作频率与机床低价固有频率有效的隔开,并使前者远离后者。与此同时,加工硬化、加工鳞刺、将残余应力、积屑瘤等问题也得到了抑制。另外,高速切削加工技术还可以使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得到有效的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表面质量。高速切削技术甚至可以加工硬度为HRC45~65的钢铁件。经过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作用,钢铁件模具可以有效的减少放电加工和磨削加工的工作量,甚至可以逐步取代这些过程。既达到了加工质量的要求,促使产品加工期提前,又有效的降低了加工制造成本。例如在对航空器具中大量的薄壁以及轻合金的整体部件进行加工时,对材料的去除率高达100~180cm3/min。在对镍合金和钛合金进行加工时,达到的切削速度为200~1000m/min。在汽车工业领域,高速柔性生产线的组成与高速加工中心和高速数控机床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生产品种多样化、中小批量高效生产的目的。

2.机械加工中低碳制造技术的运用

2.1低碳制造工艺体系的表现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低碳制造在整个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量和碳的排放量有着严格的控制。从产品制造设计开始,贯穿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交易过程和使用过程中,为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碳的排放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体现出了较高水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制造的最终要的任务是完成制造产品的再制造、重用、减量化、再循环等。在低碳制造的机械加工体系中,存在着两大目标、不同层次的过程控制和三个具体的内容。最小的环境污染、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是低碳制造的两大目的,同时还要满足优化企业的外在效益和内在经济效益的要求。不同层次的过程控制包括狭义制造和广义制造两方面的内容。侠义制造是制造工艺规程的全过程,广义制造包括制造产品的设计、生产流程、包装过程、产品销售、物流运输和产品回收利用全过程。三个具体内容要求是:设计低碳产品、开发低碳资源、低碳制造过程。总之与资源环境相关的行为都是制造周期中要控制的内容。产品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低碳的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和影响,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对环境的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简述低碳制造技术

2.2.1为了在机械制造的所有工序中,全面贯彻落实低碳制造节能减排理论,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要以降低能耗、尽可能的减小污染为目的,从生产制造设备开始着手,对制造设备的材料材质以及设备运输物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提高各种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的前提下,建立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机械管理模式。

2.2.2机械制造低碳技术的原理分析。机械制造低碳设计的具体方法及设计原则、低碳设计制造的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对低碳化经济模型的分析、对低碳优化模型评价模型的的设计、低碳设计数据库的评价等是低碳设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制造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治理,包括污水、废气、报废品的处理、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制造工艺的优化技术;优化厂区和工作车间技术;对制造设备的优化技术等是机械制造低碳技术的主要内容。

2.2.3具体运用过程。①为了实现低碳发展进程的加快,轻量化设计应运而生,并成为了机械制造低碳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轻量化设计的应用实施,优化了机械设备的各种性能,降低了机械生产制造的各项成本、提高了对各项配套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了节能降耗的主要目的。这一举措的实施,不仅使机械生产制造、物流运输中的各个环节含碳物的排放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而且对各种能源的消耗量的有效降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②为了使机械制造过程中各种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量大大的降低,制造过程中废水废气的排放量有效的降低,往往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式。这种方式在保证了制造机械正常发挥作用的同时,对各种原材料和物料使用使用量的降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排出了大量的废水废气,造成了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不但对厂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同时还殃及周边的环境,加重了我国环境保护的负担。因此,应积极推广制造行业的生态设计,加大新型制造材料的推广力度,加大新技术的运用范围,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各种规划产品的合理运输,减少各种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回收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又提高制造业的环境效益。③由于在具体的制造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很多性能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当加大了机械运行的难度,还增大了资源能源的消耗量。针对机械产品的性能特点,并对其进行模块设计,对加强制造过程中的各项量化控制有重要的作用。对模块的合理选择和组合,可以组装不同使用性能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的需求。科技在进步,用户需求也咋不断的进步,使产品的更新性也随之提高。作为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低碳制造技术,模块化设计在机械生产制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分析机械制造设备各方面的性能,整合出了一套系列的生产模块,并进一步的重新组合、优化这些模块,生产出了更多规格和功能不同的高效产品。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压力在逐渐的增大,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换程度也日益加深。本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低碳制造技术、机械加工中低碳制造技术的运用,阐明了:机械制造行业要想健康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同时,改造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同时扩展交流合作领域,控制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合理有效的运用,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总体来说低碳制造技术的运用对实现机械制造业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锦荣,徐福缘.先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其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03)

[2]梅志敏,张融,熊晴,胡海峰,臧鹏.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低碳化转型的分析与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2(02)

[3]刘献礼,陈涛.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01)

[4]赵淑霞.低碳经济下机械制造业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

[5][彭平.试论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6]李秀中,杨申仲,杨炜.低碳经济和再制造发展趋势(续二)[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1(06)

[7]刘献礼,陈涛.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01)

[8]毛瑞文.现代机械零部件的创新设计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0(15)

碳中和理论篇2

关键词:旅游业;低碳化;研究进展;低碳旅游

一、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2035年以前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断地出现。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各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理念也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启示。各国政府正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降耗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以节能减排为特征的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新途径。

二、国外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一)旅游业碳排放量测量研究

碳排放的测量是为了给行业低碳化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谢园方等在对GhislainDuboi、paulpeet、Sabineperch-nielse、murraypatterson、等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后,总结出国外的碳排放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碳排放税三个方面,应用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自下而上”研究法。

(二)旅游业能源结构调整研究

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以控制与降低碳强度。StefanGossling、SusanneBecken等学者指出旅游业的能源结构对全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已立案并投入资金研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等替代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应用于旅游业的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与生产活动中。

(三)旅游业减排经济手段评估研究

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之一,研究显示交通部门征收燃料碳税对旅游业交通部门的低碳化起到不同的效果。RichardSJtol使用国际旅游流仿真模型研究得出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对中等距离的航班的影响很小,而对高排放的长途航班与短途航班的影响稍大。Karenmayora等研究指出如果用碳税代替登机税的话,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航空业的碳排放会不增反降。因此,碳税方案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以预测碳税实施效果。

(四)减排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的应用标准是技术发展成熟度、研发成本与应用潜力,各国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各有侧重。如日本是光伏发电技术领先于世界;欧盟的发展重点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及二氧化碳捕集运送与贮存方面;美国的发展重点是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照明技术等方面。

(五)公民低碳意识普及研究

公民低碳意识的普及是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的关键。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等先后指出旅游者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负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对其在旅游交通、住宿、游玩等选择行为上做出引导,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三、我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现状

(一)低碳旅游特征研究

旅游企业生产及旅游者消费活动的低碳化,以及关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是低碳旅游的两个重要特征。因此,低碳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需对旅游活动过程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

(二)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绝大部分是依托在生态足迹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脱钩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之上,这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保障。刘嘉龙在旅游区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低碳运行与生态可循环模型。侯文亮等使用一个“塔形”图,说明了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者、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景区的关系。

(三)减排技术研究

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的技术体制将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刘啸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碳源排放量的测算研究,能够推动减排技术的研究。张德英、蒋清文、刘武琼等提出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决策树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的研究方法。

(四)景区低碳化发展

景区自然资源的脆弱性,交通工具、游玩活动项目对化石能源高依赖性,使得近年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李德山、黄文胜、汪宇明、刘通、张海霞、汪应洛等提出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具体内容。一是编制低碳建设专项规划,发挥低碳旅游规划理念。二是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方面分析景区的整体效益,构建景区低碳GDp评价体系。三是生产过程注意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注重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四是倡导低碳生产与消费,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五是建立碳补偿机制,对碳补偿行为进行引导。六是景区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相互交流与分享减排技术与管理经验。

(五)酒店业低碳化发展

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来源包括能源消耗、垃圾释放和制冷剂泄露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耗量和排放系数,酒店规模对碳足迹的影响受到了环境温度等其他因素的扰动。因此,在酒店建筑、酒店用品、服务过程、生产管理过程中做到节能、循环是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

(六)旅游交通业低碳化研究

旅游交通业碳排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此,调整交通业能源结构、创新交通布局模式、倡导公共交通是交通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渠道。王润等提出了t0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模式,倡导空间的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蔡萌指出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道路改造等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路紫等提出建立连接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减少私人交通工具使用率。

(七)低碳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低碳理念培育研究

旅游者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消费、生活观念与行为的发展是旅游地的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路紫等提出设计合适的碳计算器,让游客了解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量及影响,引导游客旅游消费活动的碳补偿活动;利用宣传手册向游客普及低碳旅游的知识,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低碳旅游理念。林震等提出依靠政府引导作用,进而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最终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从而在全社会树立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氛围。

四、讨论与展望

国外的研究重点是对旅游部门生产活动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主要集中于交通、住宿部门,而对景区、旅游者碳足迹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节能、开发新能源、技术支持、城市低碳化发展、碳补偿等方面,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业低碳化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第一,理论基础薄弱。第二,发展路径选择较少,出现各个旅游地具体实施措施类同的情况。第三,研究地域范围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第四,关于发展低碳旅游的经济效应理论模型以及实证研究不足。

随着旅游业低碳化的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缺乏新能源、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人力与资金支持,低碳软环境营造力度弱,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设施的能源结构调整成本高等难点问题。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未来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形成热点:

第一,旅游业减排目标研究。可以借鉴已有的碳排放研究方法,如过程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物质流分析法等,对我国旅游业的碳足迹做出分析,并进行碳减排测算,从而分析旅游业的碳减排潜力,制定出旅游业碳减排目标。

第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研究。我国政府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需要更进一步从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等角度出发,研究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

第三,减排经济手段研究。旅游业的碳税实施需要通过碳税方案的预测,以确定实施何种碳税方案,或确定碳税手段在旅游业的可行性。

第四,减排技术与能源结构研究。借鉴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再利用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已经应用的低碳技术,加大旅游业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以改善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耗结构,控制与降低碳排放量。

第五,合作模式研究。增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地区、企业、旅游组织之间开展经验、能力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第六,人口规模控制研究。Yoichikaya、michaelDalton指出人口规模是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子,人口越多,碳排放量越大。因此,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对景区接待、住宿接待、交通工具使用的人口数量控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家减排与低碳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谢园方,赵媛.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5).

3、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ChrisFrampton.energyuseassociatedwithdifferenttravelchoices[J].tourismmanagement,2003(2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6、,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分析[J].旅游学刊,2010(3).

7、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

8、路紫,蒋清文,刘武琼.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低碳旅游经济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

9、林震,费衍慧.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0(16).

10、刘啸.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旅游低碳化策略[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

碳中和理论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01

在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针对环境和资源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观,并相应的提出了推动绿色环保和低碳的发展理念[1],为打造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基础。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颁布和实施,不单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科学和正确选择,同时也是全球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采用创新的技术、体制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减少雾霾、全球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双赢经济形态。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有效的减少废气排放和节约能源的成本投入,通常采用的措施就是建立长期的有效合同,从而促使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碳交易体系进行有效的连接,构建成一个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英国就曾针对碳交易问题提出了创建个人碳交易市场体制[2],虽然建立个人碳交易体制所投入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比较大,但是该体制的建立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是巨大的。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对于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了解尚不深入,没有看到二氧化碳减排给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益处和机遇。事实上,随着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不断变化,二氧化碳排放成本日趋上升,如何提高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单位能耗等此类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生产和运营成本的降低也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危机,并寻求新的发展。另外,欧美市场对于低碳产品的需求也在客观上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二、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上述对现状研究的分析,对于低碳经济领域来说,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资料比较广泛,研究角度和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以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为主,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目前处于前列,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城市建设和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今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的深化、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扩展研究视域等方面[3]。通过国内外有关低碳经济的资料整理和分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不断的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造一条符合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今后我国低碳经济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低碳发展规划的基础。低碳经济转型研究已经开始,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缺少坚实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使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区域缺少相应的低碳发展理论指导。针对低碳经济、内部运行机制、评价研究和路径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主要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可行性、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必须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理论探究,揭示低碳经济的基本内容,真正掌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比如蒙牛乳业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蒙牛把生态建设和生产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待,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了改善企业核心区的生态环境,蒙牛启动荒山绿化工程,将这三万亩荒山全部变绿,着力构建绿色花园工厂。

2.增强评价体系探究

目前针对低碳经济的政府政策支持、经验研究和发展水平等都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合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等。而国外对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特定的领域内,比如能源研究和碳排放等领域,采用大量的数量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常使用的模型有成本―收益和投入―产出等,在实践中将低碳经济的研究具体化和经济化,针对不同国家和区域采取具体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差距和不足,为了更全面的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分析,低碳经济,加快和促进地区低碳济的发展,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低碳经济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外先进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重点关注区域综合评价研究。

3.增强低碳经济体制研究

低碳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保证低碳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强产业技术研究成为必要手段,我国的研究逐渐从引进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为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发展阶段,使我国的低碳经济体制不断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以“产权界定”为中心的体制,加强合作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建立风险投资体制等都是今后低碳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先进行和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成为了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山东莱钢、河南同力水泥在推动低碳发展过程中,注重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形成了管理和技术互相依托、互为促进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强化制度建设、优化操作等方面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对工艺设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造和升级,在行业内率先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使企业具备低碳发展的硬件条件。

三、结语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最佳选择。全球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的转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在政府倡导和企业自觉的双向努力下,中国并且已经成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引领者。将会在国际上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莉.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J].智能城市,2016(10):12-13.

碳中和理论篇4

关键词:低碳会计;企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各行各业纷纷冠上“低碳”的头衔,如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网络等。面对低碳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作为环境与资源的最直接作用者,低碳会计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低碳会计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低碳会计的提出能科学的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的经营利润,以更合理的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经营业绩。

一、我国低碳会计发展的必要性

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为500亿元。由此可见,我国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加快低碳会计的发展,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从国家角度来讲,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低碳会计的实施和发展,一方面,可以获得比较详细具体的环境信息,使得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相关数据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测性,让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更完善的节能减排计划,更合理的安排节能减排目标;另一方面,能改变我国以牺牲生态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从企业角度来讲,企业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责任人

实施低碳会计,可以让企业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降低企业生产所带来的能耗成本,获取更多的环境收益,增强企业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竞争力。企业披露低碳会计信息,使企业的生产运作更透明化,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和更好地规避环境污染责任。

(三)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面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信息的要求也逐渐多元化。政府部门不仅要了解企业的资本实力,还要了解企业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者除了要考核企业的经济实力,还要把企业对环境、生态、能源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能力也考量进去,以此来全面地衡量企业创造利润的效益和效率;而作为企业客户的消费者,也希望通过获得低碳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产品是否为“绿色产品”。

(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节约

低碳会计的实施,可以督促企业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利用,这对保护环境起着直接作用。此外,还可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大舆论的监督作用,减轻我国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更好地保护我国环境和生态资源。

二、我国低碳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一直致力于有关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并积极地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但实践中,低碳会计的实施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低碳会计的实施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

在会计领域,我国当前的与环境有关的制度有《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尽管里面涉及了要对企业运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说明,但没有对造成的环境问题采取详细的处罚措施和行动。我国更没有对低碳会计的规范与操作提供明确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对于低碳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和低碳信息的披露也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缺乏统一的规范,必然使低碳会计在实务中缺乏操作性,大多数企业不披露与低碳会计相关的信息,即使披露了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去衡量其低碳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使大众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而没有有效的法律支持和严格的奖惩机制,更使这些企业在实施低碳会计的时候缺乏有力的监督,增大了他们披露低碳会计信息的随意性。

(二)我国会计理论缺乏对低碳会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低碳会计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在我国,学者们低碳会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于低碳会计的基础知识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知,理论研究中也没有权威性的报告。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理论研究如此匮乏的状态下,我国低碳会计的实证研究就更少了。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经验做支撑,低碳会计的实施就无法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了。

(三)缺乏专业人才

低碳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是集会计、生态、环境、资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的学科,涉及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发展低碳会计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熟练的会计处理才能,又要掌握一定的资源、环保知识。我国目前相当缺乏这样的人才,高校也只注重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人才培养,没有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意识,企业也不重视这类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因此专业人才的匮乏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

(四)缺乏实施的动力

在我国,社会大众对于低碳会计的具体内容了解得还不是很深,对于低碳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很少,这就使得企业实施低碳会计的动力不足。并且企业披露低碳会计信息会增加自己的披露成本,同时还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要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所以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不披露低碳信息,或是随便披露一些信息,根本无法规范的披露低碳会计的信息,更无法保证其质量。

三、完善低碳会计实施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出台更加完善法律制度,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环境保护的各种细节措施,用法律来约束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此外,还应修订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规定低碳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规范低碳会计的相应处理方法,为会计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为低碳信息的披露提供明确、统一的规范。对于低碳会计的规范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明确低碳会计的目标。低碳会计的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指通过低碳会计的实施,有效地保护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具体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会计核算,计量各个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带来的损失,以及改善环境时获得的效益。

2、明确低碳会计的对象。低碳会计的对象应该是各种资源的收入与支出。衡量在改善环境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费用,在治理生态破坏的活动中的投入,以及由于环境改善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所节约的成本和带来的收益。

3、明确低碳会计的内容。低碳会计由于其固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无法像现代会计那样进行精确的数字计量和核算,所以对于低碳会计的核算可以采用数字计量和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低碳会计披露的内容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内容。(1)低碳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为实现低碳环保目的所拥有和控制的资产。如企业为了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所购置的设备和引进的新技术;为进行低碳生产所购买的清洁能源和低消耗的原材料。(2)低碳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为实现低碳环保目的所产生的现时义务。如企业在治理环境中发生的应付账款;为了低碳生产而购买设备所发生的借款。(3)低碳收益是指企业实际发生与低碳有关的经济业务时,由于改善环境和治理污染所获得奖励等非主营业务收入,减去由于破坏环境和生态污染所支付罚款等非主营业务成本得出来的数值。

(二)加强我国低碳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为我国低碳会计相关工作的展开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为今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但是,我国现在对于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十分缺乏,更不用说相关的实证研究了。为了更好地推动低碳会计工作的进行,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知识和经验,与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现状有效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会计理论。我们还可以结合各地环境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完善我国低碳会计的制度和理论框架,使得我国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报告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严谨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我国的环保工作。

(三)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我国不乏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才,但是,面对低碳会计这个会计的新分支,会计人员的工作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会计人员对于低碳会计的认识不多,理解不深,更加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经验。面对这种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和各大高校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环境、资源等领域的学习。会计人员也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要有意识的培养和丰富自己在会计领域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于低碳会计这个新兴会计,应进行充分的学习和钻研,对涉及的生态、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四)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低碳信息需求

我们应该提高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实施低碳会计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对于低碳信息的需求,对企业形成舆论压力。要求对企业披露的低碳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这无疑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企业的披露成本,相关部门应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解到其中难处,可以拨出一定的经费,对于实施低碳会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企业的披露成本,并对披露规范的企业和会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增加企业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力。

四、结束语

我国低碳会计的发展虽然不是很成熟,相关的研究工作也不是很到位,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提高,我国的低碳会计一定可以获得迅速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并改善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局面,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2、顾署生.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会计实施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5).

碳中和理论篇5

(一)企业低碳动因与目标应用

BruceBellingham以奥巴马政府增加经济投资强化低碳审计为例指出,低碳审计关乎环境气候变化必须尽快落实审计活动。卢相君、唐楷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出发,对英美国家的低碳审计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后,为我国低碳审计目标提出了建议。JennyDawkins从决策有用观理论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低碳审计的动因即经此审计后的信息会更具公信力,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李兆东、鄢璐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以需求为切入点,认为低碳审计的动因从根本上是低碳政策的实施以及碳交易市场审计评价与认证的需要。欧阳弘毅、付敏则从企业的角度通过规范分析,归纳出企业低碳审计的动因主要是实现低碳经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增加盈利。吴静归纳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审计政策以及我国目前的问题,对我国碳审计目标提出建议:总体目标是保障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体目标则与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的相类似。

(二)低碳审计主体研究应用

目前国内关于碳审计的主体有着较统一的认识,审计主体是审计行为的执行者。钱纯等学者对低碳审计主体展开分析比较,认为现阶段应加强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审计主体的队伍建设。刘颖、侯锦川从动态的维度通过分析归纳环境审计与碳审计的关系,指出低碳审计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提出有必要将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纳入低碳审计主体构成中。王爱国在分析归纳出国外低碳审计研究成果经验,提出我国低碳审计应以政府低碳审计为主导,逐步扩展到内部低碳审计与社会低碳审计,丰富了低碳审计主体范围。陈燕燕、彭兰香通过归纳分析了环境审计与低碳审计二者的关系,指出低碳审计的主体应为独立的审计机构。

(三)在碳审计的内容方面的应用

低碳审计模式可以沿着“将低碳生产流程、节能减碳技术与环境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能源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探索。袁宏路归纳出企业碳审计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政策效果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低碳产品的审计、低碳行为的认证。张薇、伍中信则是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对低碳审计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认为应包含合规性、“碳中和”、碳绩效审计三方面的内容。孙圣洁在进行了规范研究后认为企业低碳审计的范围应涵盖: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及治理的审计。钱英莲、樊鹏燕以煤炭企业为背景,对低碳审计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理论建议。杨应杰归纳出低碳审计的两大关键内容:制定碳消费目标程序的合理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位一体的审查。

(四)在我国企业碳审计存在问题方面的应用

英国是低碳审计的起源地,王帆在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后认为我国应开展低碳审计并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刘惠萍、王爱国对我国低碳审计进行规范研究,对我国低碳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低碳审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分析。何雪峰在总结当前低碳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审计的主要程序和步骤应分为确定审计项目、数据收集与方案确定、实施低碳审计、编制低碳审计报告四部分。综合国内外以规范研究方法进行低碳审计研究的文献,不难看出自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提出后,政府、企业等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目前低碳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研究依然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低碳审计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缺失的需要,亟需构建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方法论指导低碳审计实务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低碳审计实务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研究的审计案例较少,使得研究方法仍局限于规范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互斥的,在一定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应该根据所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二、低碳审计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应用

当前国外低碳审计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研究多集中于实务方面,即具体某领域的低碳审计:amodeo,Christian以英国土地信托业为对象进行低碳审计研究。FrancesStewart针对公司规模的不同,分别讨论了大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开展低碳审计的现状。也有学者针对目前的碳审计模式提出自己新的观点,JonathanRiley认为应给予已开展低碳审计的企业以实质性的鼓励。国外不仅是相关学者进行低碳审计理论研究,许多专业机构也致力低碳审计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了排放因子等参数值为低碳审计提供了准确的计量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联合了《温室气体协定书-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详细阐述了低碳审计的五个步骤:确定审计边界、定位碳排放源、选择排放量计算方法、数据收集与汇总、计算并编制排放清单与审计报告。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Canada)制定了《实践指导: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的审计业务》为碳鉴证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专业的标准;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更多的服务机构致力于开拓碳鉴证业务,这些机构往往以国际审计鉴证标准中非会计业务审计流程为依据进行低碳审计;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2011年了国际鉴证业务准则(iSae)第3410号《温室气体排放声明鉴证业务》征求意见稿,这项准则规定了低碳审计的依据以及审计主体在低碳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与遵循的标准,包括计划的合理性、标准的恰当性等。国内低碳审计实务研究方面,我国香港是最早开展低碳审计活动的地区并了建筑物排放指引等标准,刘少瑜等对香港建筑物排放低碳审计的指引进行了介绍。有学者结合特定行业对企业低碳审计进行案例与实证研究,李飞对半导体企业的低碳审计方法进行了探索,钱英莲、樊鹏燕等学者对某大型煤炭企业的低碳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通过低碳审计挖掘煤炭企业的节能减碳潜力。杨渝蓉等学者以“水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议定书”为评价标准,从低碳审计的基本流程入手,对某水泥厂应用示例进行计算。以上论述的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在低碳审计中的应用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所选定的低碳审计研究对象多为污染性较大的工业行业中的某些企业,这是因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企业对降低碳排放更具有实际意义;其二是案例及实证研究方法相较于规范研究方法在低碳审计的应用较少,但其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主要是两类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随着低碳审计理论研究的日趋成熟与完善,更多的学者会寻求新的方法对低碳审计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低碳审计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结果。因此实证及案例研究方法仍是未来进行低碳审计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在碳审计方面的研究仍主要是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为主、案例研究方法辅之,综合国内外低碳审计文献可以发现,低碳审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关于开展低碳审计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低碳审计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1.学者们关于低碳审计的内涵、动因、主体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2.研究方法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与案例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缺乏低碳审计实用性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低碳审计仍处在探索阶段,缺乏专门的理论框架与准则为其作科学的指导,因此学术研究更侧重于低碳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另一方面现阶段由于低碳审计相关的数据收集与核算较为困难,这也是低碳审计的实证及案例研究方法应用较少的重要原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开展低碳审计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认为推动低碳审计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构建低碳审计理论体系

为促进碳审计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应积极探讨低碳审计理论体系构建模式,建立起国家主导、企业内部审计为基石的低碳审计系统。对此政府应致力于制定有关政策,为低碳审计理论和应用程序提供政策依据,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力量,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推动低碳审计的发展。低碳审计理论体系应涵盖从低碳审计的概念、动因、审计主体与客体到低碳审计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努力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低碳审计理论框架,为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开展低碳审计的应用性研究

碳中和理论篇6

关键词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免费政策;碳核查数据;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1-0030-06

一、引言

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占世界碳排放量9成比例的约187个国家郑重承诺,共同推动全球向气候安全目标迈进。我国在全球总碳排放量中占比约25%,世界排名第1。为此,我国正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做出切实的努力。在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晤中,中国宣布将于2017年基本完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并且承诺“通过市场手段减排”。在发改委的引领下,北京等7大碳交易试点地区制定和了具备当地特色的企业碳排放核算指南;国家气候变化司焦聚行业发展,分两批次了化工生产企业等14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1]。这些政策根据我国即将建立统一碳市场进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现状,明确了碳核查的具体实施流程,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准确,支持了碳市场的正常运营。

我国将于2017年建立统一碳市场,将面临的是一个从制度到流程的全面建立和梳理的过程,这其中的主要工作就是碳排放权初始分配配额的确定。如何在这个背景下保证碳核查工作的准确和完整对于日后整个碳核查体系的数据真实传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

二、文献综述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是碳交易市场实现正常运营的第一个环节,内在传导机制下,对碳核查数据真实性有着深远影响[3]。付强和郑常德(2013)介绍了碳排放权分配的主要方式,包括免费方式下的祖父制和基准法以及拍卖方式,详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依据财富的分配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当在试点期内给予新进入企业和老企业共同的免费碳配额,而在试点期结束后应当引入拍卖机制的方案。[4]孙丹和马晓明(2016)则比较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等几个运营碳市场的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分配方法,表示我国在统一市场未建立、数据缺乏的当下采用免费分配中的祖父法,在市场建立的过程中向着基准法过度,以激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技术,待市场最终建立后,完全采用拍卖方式。[5]王江和王逸阳(2013)结合国际经验,认为北京地区应当实行阶段性混合初始分配方式,分区域治理、分区域确定拍卖价格,并确保碳配额的跨年度使用。陈勇和黄舒舒(2016)对华东地区确定碳配额额度的指标作了分析,通过CRitiC法建立模型计算指标的权重,并且针对各区域实际获得的指标依据模糊优选法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确立了指标分配的合理方式。[6]蒋晶晶和吴兰(2013)等对深圳市在碳配额分配工作中的行业案例作了分析,对金属压延与机械设备制造业、塑胶行业、食品饮料行业、通讯行业和印刷行业的碳配额分配方法做了总结,并且统计和分析了近六年来的配额指标。[7]

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初始分配方式,对碳交易体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通过博弈论,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蒋晶晶(2013)研究了欧洲国家采用的分配方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设立有限理性重复博弈模型,以深圳市为为例,探究了传统制造业企业在碳交易中需注意的制度设定等问题,利用eUetS的经验为我国碳市场制度建设提出了宝贵的经验。[8]叶飞和令狐大智志(2015)在探究不同的碳排放权分配政策对制造业从业者生产情况的影响,利用双寡头古诺模型讨论在不同情势下采取的差异化分配方法对产品的产量和价格的具体影响,通过系统论证,他们发现,给予低排放企业更多碳配额政策优惠会取得更佳的效果,从而社会在总体上实现减排。[9]杨仕辉和王平(2016)利用斯塔克伯格模型构建供应方和生产方的二层级低碳供应链,研究对于整个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对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减排给出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10]李健和王庆山(2015)借用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碳排放权市场中处于监管位置的碳交易所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并探析碳配额决策因子和惩罚因子与降低市场违约风险的关系。[11]

从上文可以看出许多学者都在利用博弈论模型探讨不同碳配额分配制度对于企业运营和碳减排实践产生的影响。本文试图借用前人思维,利用斯塔克伯格动态博弈模型讨论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政策对于企业碳核查工作中的数据真实性产生的影响。通过制度安排促使企业自觉确保碳核查数据的真实可靠,维持碳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营。

三、碳核查数据真实性博弈模型

相对于碳交易市场成熟稳定的欧盟、新西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我国仍然处在最初级的市场建立过程中[12]。与此相对应,初始碳配额分配制度不能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拍卖法,而要采用免费分配的方式慢慢扶助正常市场秩序的建立。但是,由于可交易的配额实质上相当于一种财产权益,我们将不可避免的面对“免费搭车者”的难题。免费分配采用祖父法,主要依据是各企业自己上报的上一年度产量和每一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13]。因此,在企业自身的碳核查工作中上报更多的数据,获得额外的配额以营利,给了大多数企业弄虚作假的动机。如何更好的构筑初始碳配额制度以确保企业认真、准确的完成碳核查数据统计成为要讨论的重要课题[14]。下面就借助斯塔克伯格模型进行讨论。

为了简化计算,假设某地区有i家企业参与碳市场,同时只有一个市场监管者。市场参与者企业与市场监管方政府签署代表共同意志的合同设定提交数据的制度和流程。报告期,企业提交的碳核查数据(即碳排放量)设为ei(i=1,2……n)。由于存在逐利动机,我们可以认为企业提交的数量必然大于等于管理者分配的额度,所以设ai(i=1,2……n)为管理者分配额占企业提交数额的百分比[15]。两者之差多出的部分则由企业自身负责相关的减排工作,碳交易市场中这部分的减排总量为:

设每单位碳排放权的价格为p,则我们可知单个企业在碳交易之中可能获得的收益大概为:

管理者的收益我们用效用函数来衡量,设bi(i=1,2……n)为管理者对每个企业的偏好水平,且b=1,它同时反映了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的政策类型,即若bi≠bj(i,j=1,2……n),则表示政府采取非平均主义政策,对每个企业给予差异化的政策优惠。反之,则为平均主义,所有企业享受的政策优惠一致。因此,管理者的收益是:

企业进行碳核查并提交碳排放数量的过程中产生的惩罚成本设为C(i=1,2……n),意指恶意篡改碳核查数据、多报碳排放量而受到的经济惩罚和隐形名誉损失[16]。我们设企业在碳交易中的效用函数为收益的同比例函数,为简化计算,企业的效用函数设为:

采用单调递增凸函数的形式意在体现碳排放削减工作中“污染者付费,超标即重罚”的精神主旨。其中,ei看做申报成本的系数,成本系数与企业能实现的减排效果成反比例关系。

管理者和企业的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

四、碳核查数据真实性博弈模型求解分析

结合斯塔克伯格模型,我们要讨论的是管理者和企业其中一方先行动,对于企业能否确保碳核查数据上报真实的影响。即分为两种情况讨论,一是政府先确定分配给各企业的碳排放额度,企业再提交自己的碳核查数据,然后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统一调整(以下简称制度一);二是企业先行提交自己的碳核查数据,再由政府统一确定碳排放额度(以下简称制度二)[17]。

1.情形一:管理者先确定、企业后提交

此情形下,管理者首先根据自己的判断明确各企业应当拥有的配额比例ai,根据分配给自己的ai,企业确定自己要提交的碳核查数据ei。

逆向推导后行动者企业的反应函数,即:

求解一阶导数带入条件可得:

将(3)式代入(1)式可得政府的最优解,即:

通过拉格朗日函数求解最优解:

要满足的一阶条件为:

其中,i=1,2……n,按拉格朗日函数的一般解法,λ=0情况无解。考虑λ>0的情况,则:

经运算可得最优解a和e,达成纳什均衡。即政府指定的方案为a,在这一方案下企业决定提交的碳核查数据为e。而且从以上(3)式可知,企业提交的碳核查数据与碳配额价格、政府分配额度正相关,与申报成本负相关。

2.情形二:企业先提交、管理者后确定

此情形下,企业先确定自己要提交的碳核查数据ei,管理者再统合考虑并明确各企业应当拥有的配额比例ai。

算法同上,先求后行动者政府的反应函数,即:

按拉格朗日函数的一般解法,情况无解。考虑λ>0的情况,则:

经运算,可得政府的反应函数:

将(14)式带回(2)式中,可得企业最优解:

一阶条件,可得:

由(14)式可知,政府分配额度与政府对各企业的偏好、其他企业提交的碳核查数据成正比,与自己提交的碳核查数据成反比。可以看出对存在正的外部效应,其他公司申报量的提高会激发本企业的私心,也提高自己的申报量,严重影响本企业碳核查数据的真实性。

五、政策制度的动态一致性

以上情形一和情形二都是基于博弈模型中的序贯博弈,因此,在讨论结果时要进行动态一致性分析,这里主要考虑政府制定的碳配额分配政策制度的动态一致性。

政策制度的动态一致性指的是:在信息充分和对称的条件下,一项制度既要在讨论设计阶段实现最优,也要在后面的制度执行阶段实现最优化状态[18]。因此要将情形一和情形二统一为制度一进行讨论。

制度一涉及第n期的制度制定和第n+1期的制度执行,二者一致则动态一致性达成。在情形一中,政府先行动,设计和推出碳配额分配制度,之后企业根据情况提交碳核查数据,这里可以看做政府第n期的政策制度制定。情形二中,企业先提交自己的碳核查数据,政府统一考量后再敲定碳配额分配制度,这里可以看做第n+1期的政策执行[19]。

经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制度一中政府后来调整政策制度是不可避免的,无法达成动态一致性,原因如下:

情形一中,政府第n期先敲定分配份额a,如果企业遵守合同,则在第n+1期提交碳核查数据的依据为e=。在情形二中,第n+1期,政府最优的政策制度满足(13)式,即=。要满足动态一致性,就将e带入(13)式,也就是:

而先前在第n期政府设计制度时实现最优化要满足条件(8)式:

同时满足(16)和(17)式,就可以确保第n期的制度设计与第n+1期的制度执行实现一致。但是经过讨论,动态一致性并不能保证实现,具体分析如下:

(1)如果政府秉持平均主义精神,也就是bi=bj(i,j=1,2……n),那么只有在ci=cj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的一致,也就是政策制度的动态一致性[20]。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ci=cj不可能出现,因为每个企业拥有的自然环境、行业情况和设备技术条件都有差别,削减碳排放量的能力必然有差异,各自的申报成本不会有一致的可能。因此,ai(1)会出现动态不一致的状况,即若企业遵从第n期政府的制度安排,政府自身在第n+1期的执行阶段也会具备违背合同改行其他政策的冲动,预料到政府行为的企业也就不再会遵从签订的履约合同,在提交的碳核查数据上大肆作假以争取更大的分配份额,为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有效运行,政府必然会重新统合情况调整分配方案,ai(1)将不会被执行。而在情形二中,企业为追求更大利益提交虚假碳核查数据,政府调整后的方案ai(2)正好符合实际情况以达成动态一致性。所以,若我们要保证第n期的ai(1)能够在执行阶段得到贯彻,就不得不对政府的行为加以限制,制定强制遵约的约束机制。

若政府秉持平均主义精神,还会导致其他的不合理现象。由(13)式推导得a=a,即政府给每个企业的碳交易配额完全一致,这就失去了碳交易机制削减碳排放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配额需求量大但是减排技术落后的企业,极大伤害了确保碳核查数据真实的积极性。

再者,政府的违约行为将会丧失“先发优势”。若政府给某企业的分配份额为ai*,情形一中,已知政府先设计的政策制度,企业提交的碳核查数据遵循(3)式,即e=a;而政府违约,预料到政府不遵守合同的企业会如情形二一般行动,提交碳核查数据遵循e=b。通过(14)式可得条件a>b,因此可知e>e。违背约定的政府行为对碳核查数据的真实性施加了不利的影响。

(2)如果政府摒弃平均主义精神,也就是b≠b(i,j=1,2……n),要满足上述(16)和(17)式实现动态一致性就要确保条件b=b和a=a的实现。这代表了两层政策内涵。其一是申报成本越低,政府越为偏好,就会对碳排放减排能力强的企业更多的优惠鼓励。其二是政府将会对所有企业给与相同的分配方案。

六、结论

在制度设计方面,要保证动态一致性,就要坚持企业先动、政府后动的政策选择,符合政策一的情况。也就是碳交易体系的运营过程中,先让企业提交自己的碳核查数据,政府再统合考量敲定碳配额的分配方案。

可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企业提交的碳核查数据的行为会对其他企业提交的数据产生正的外部性效应,直接降低企业确保碳核查数据真实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借助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践经验,规定企业首先提交碳核查数据,再由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审慎细致的核查工作,而后分配配额[21]。

如果要采用政府先动、企业后动、政府再调整的政策方案,就要做到以下几条:首先,对政府的行为严格约束,避免政府作为政策制定方首先违约的可能;其次,政府对各企业的分配比例应该保证一致,类似于现行的许多排污费政策;最后,要摒弃平均主义精神,差异化的优惠福利才能够激发削减碳排放量的活力。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从制度设计角度,探讨了我国建立统一碳市场的当下,在碳排放权免费初始分配的总政策下,如何通过细致的制度设计激励企业自发确保碳核查数据的真实可靠,这符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碳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营。

七、展望与建议

我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碳核查管理机制建设是一个规模较大、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以及基层碳核查技术人员的各司其职、群策群力,最终目标是提升对于碳排放量的整体数据管理能力。根据本文的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碳核查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一要分阶段制定管理机制建设规划,在碳交易市场初步建立的时候,要制定碳市场碳核查制度建设工作方案,出台碳核查管理细则,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报告和核查领域的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层层落实。二要持续完善碳核查政策法规,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地方政府、重点企业、核查机构在碳核查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和规范,内容包括监测计划、核算报告、核查报告、复核报告、评估报告等,并针对每一个报告制定指南,具体指导实施。从而在制度层面全面、细致的确保企业提交的碳核查数据的真实性。

其次,建立碳核查技术支撑体系。要从从测量、报告、核查、评估四个领域落实建立碳核查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就是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碳核查技术规范体系,开发系列技术文件,内容应涉及数据收集和管理要求、上报流程和规则、核查标准和指南等。从而在技术层面通过完善的支撑体系杜绝企业对于自己提交碳核查数据的作假行为,维持碳交易市场的健康运营。

最后,落实资金支持和开展可持续能力建设。各级政府加大对碳核查管理机制建设的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碳核查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当下,人员和物资的支持必不可少。如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开发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平台、制定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办法、开展第三方核查机构备案工作等。地方政府应落实对碳核查管理体系实施的资金支持,加强对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我们相信,这些细致的努力一定会助力统一碳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转,避免碳排放数据的作假行为。

[参考文献]

[1]聂力.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机制建设[J].管理现代化,2012(6):55-57.

[2]李寿德,王家祺.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8):169-172.

[3]邹亚生,孙佳.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1(7):124-134.

[4]付强,郑长德.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及我国的选择[J].低碳经济,2013(10):152-157.

[5]孙丹,马晓明.碳配额初始分配方法研究[J].绿色经济,2016(2):81-86.

[6]陈勇,黄舒舒.华东地区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研究[J].江苏电机工程,2016(1):16-19.

[7]蒋晶晶,吴长兰,李用.深圳碳配额分配中的行业案例分析[J].开放导报,2013,6(3):94-98.

[8]蒋晶晶.基于有限理性重复博弈理论的碳配额分配机制研究[J].开放导报,2013,6(3):18-35.

[9]叶飞,令狐大智.双寡头竞争环境下的碳配额分配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2(12):3038-3046.

[10]杨仕辉,王平.基于碳配额政策的两级低碳供应链博弈与优化[J].控制与决策,2016(5):924-928.

[11]李健,王庆山.政策企业家视角下碳配额决策及违约惩罚的演化博弈分析[J].低碳经济,2015(9):121-126.

[12]韩鑫韬.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0(24):32-33.

[13]ZetterbergL.BenchmarkingintheeuropeanUnionemissionstradingsystem;abatementincentives[J].energyeconomies,2014,43:218-224.

[14]ahnJ.assessmentofinitialemissionallowanceallocationmethodsintheKoreanelectricitymarket[J].energyeconomics,2014,43:244-255.

[15]JesperJ,tobiasR.allocationofCo2emissionpermits:a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ofpolicyinstrument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management,2000,40(2):111-136.

[16]GangadharanL.transactioncostinpollutionmarkets:aempiricalstudy[J].Landeconomics,2000,76:601-614.

[17]朱家贤.排放权交易中的政府监管[J].经济研究参考,2010(24):32-33.

[18]王文举.博弈论应用与经济动态模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3-214.

[19]Cason,tandL.Gandgadharan.transactionsCostintradablepermitmarkets:anexperimentalStudyofpollutionmarketDesigns[J].JournalofRegulationeconomics,2003,23:145-165.

碳中和理论篇7

(一)缺乏完善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

目前,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虽然成为了客观上的硬性要求,但在执行相关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确定的理论和方法,各个地区的低碳工作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缺乏完善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是比较重要的一项问题。[1]该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理论、方法、模型等基础性研究并不多见。在各种理论框架缺乏的基础上,获得的大量数据和信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解决措施的制定也比较杂乱,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造成一些冲突现象,这对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而言,是非常不合理的。第二,现实当中的很多企业在低碳工作中,并没有将其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仅仅是在国家严查严打阶段,或者是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阶段,通过一些表象措施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实际上没有对低碳交通产生太大的积极意义。第三,已经编制规划的地方或者是企业,无法通过实际行动来保证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从开始到现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始终保持在原地,未有太大的转变,导致在规划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难点和阻碍。

(二)缺少国家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面对社会的碳排放量日益增大,低碳交通运输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在客观上和主观上缺少国家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因此在很多工作中,都没有取得太大的积极成果,由此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打折扣。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一部门的低碳工作相对集中,客观上造成了忽视全局的问题。[2]我国交通运输方式多种多样,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都会造成较大的碳排放量,如果仅仅在单一部门开展低碳工作,那么就会影响总体上的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同时,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时,由于单一部门已经取得成果,不能与这些低碳工作成果相互冲突,客观上为总体工作提供了较大的难题。第二,各种运输方式低碳发展、协调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并不明确,发展路线不清晰。从主观上来讲,现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在于,低碳交通是人人都能够意识到的事情,但如何去规划,每一年获得怎样的目标,具体的发展路线,都没有确立,导致很多工作都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因此,现阶段的碳排放量依然严重,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空气环境,都没有得到十足的改善。

(三)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已经被商人视为第二地位,第一地位是经济收入。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导致具体工作的落脚点无法确定,各个地区只能根据总体目标,设计一些具有试探性的措施,以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果为标准,倘若成功则继续实施,倘若失败则停止落实。这种工作不仅耗时费力,同时还会影响国家的总体发展。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行政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都是刚刚起步的工作,未能够在客观上形成工作体系,工作效果不突出。第二,国内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较多,但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不充足,无法较好地引领国际合作,大环境上没有为国内的低碳工作提供帮助。

二、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的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工作,且应在未来的几年内获得成就,否则将会遇到更多的难题。但由于碳排放量过大,一些简单的措施无法完成总体的进步。日后应在细节和大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工作,以此巩固我国的交通运输规划,将低碳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仅仅作为一句口号。[4]

(一)绿色低碳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发展趋势,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应促使我国全面低碳。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落实阶段性保障工作,防止碳排放量因某些问题再一次提升,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绿色低碳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今后的重点工作。目前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投入比较大,技术性的措施将作为日后绿色低碳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在该体系的建设当中,日后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要强化对低碳交通技术创新、低碳政策制度设计、低碳管理提升等方面关注,同时更加注重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加大对水运、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的政策扶持力度,[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运输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绿色低碳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降低对能源资源的占用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满足最大的交通运输服务需求,为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愿景目标提供有力支撑。[6]由此可见,绿色低碳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发展而言,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能够在未来持续减少碳排放量,促进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善。

(二)注重加强低碳交通运输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

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过程中,应进一步开展规划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促使具体的工作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还要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的低碳工作成果。目前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低碳将会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衡量标准,加强理论基础与顶层设计,能够促使我国尽早步入低碳时代。不断深化对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适时调整战略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优化交通运输服务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合理引导与管理。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应注重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规划方法手段的创新、定量模型与软件的运用、规划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主参与等,这些动向需要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与实践中予以格外关注。

(三)更加注重政府公共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运用的有机结合

碳中和理论篇8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机制;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7705

1引言

低碳旅游是近年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继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特别是在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首次提出“低碳旅游”概念以后,低碳旅游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另外,随着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学术界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2研究过程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为例,数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2年3月15日。从研究成果的整体看,关于能源、温室效应、碳汇、气候的参考文献总量大,但学术研究成果总量不足2/5,与旅游相关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不足1%。选取6个与主关键词“低碳旅游”密切相关或相似的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变暖”、“能源消费”、“温室气体”、“碳汇”、“碳排放”,检索发现:中国知网总库含有6个关键词中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献数量累计94638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数量则累计达37633篇,占总库数量的39.77%;6个关键词分别与“旅游”组合检索时,含有其中一个或两个以上关键词的文献数量累计仅有368篇,仅占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0.98%,占总库数量的0.98%。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一直关注旅游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与低碳旅游相关的成果在2005年开始出现并逐年递增,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增势更加明显,文献总量截至2011年12月31日累计有360篇,2010年和2011年最多合计229篇,占总量的63.6%(图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危机以后人们探寻经济复苏的途径,而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应用,则起到了明确的指向作用。

3研究内容

3.1低碳旅游倡导及其概念剖析

低碳旅游出现的背景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概念,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虽然关于低碳旅游的各类研究论文、报告不断涌现,但学界对低碳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低碳旅游在能源有限的经济发展时代得以提倡,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其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

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1],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型[2];明庆忠等认为低碳旅游是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3];侯文亮、梁留科等认为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经历满意的前提下,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4]。朱青青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实践当中用行动弥补所释放的“碳”,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产业,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5]。唐承财等从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与低碳经济的内涵分析认为,低碳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采用低碳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形式[6]。

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节能减排不只是对某个行为主体的要求,它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秦奕莹认为,低碳旅游是指旅游的主体、客体和载体在实现旅游的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准则所进行的旅游。该文章认为主体是指旅游者,客体指景区、景点等旅游目的地,载体指酒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并且分别从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的角度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阐述[7]。

从旅游产业看,低碳旅游涉及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六大块,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最关键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刘啸认为,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8]。文彦认为,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9]。

李晓琴、银元参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Status-Response,DSR)模型,构建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并从景区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减排技术、消费经营和政策理念5个层面,选取“低碳经济指标、低碳环境指标、低碳运营指标、低碳技术指标、低碳管理指标”构建经济-环境-运营-技术-管理五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旅游景区的理论框架[10]。

3.2低碳旅游的发展机制模式研究

3.2.1动力机制方面

在动力机制方面,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角度看,“低碳旅游”模式主要有四轮驱动模型、三轮驱动模式、“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及的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三种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郑琳琳,林喜庆、沈中印、郑岩分别构建了关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的四轮驱动模型、三轮驱动模式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11~13]。周连斌应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并对其发展的需求动力、吸引动力、支持动力以及管理动力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对优化低碳旅游发展的引导机制、推拉机制、激励机制和控制机制的建议[14]。

3.2.2旅游系统与体系方面

从系统与体系的角度看发展机制模式研究,浦云从营造低碳旅游景区、低碳餐饮酒店、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矫正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的视角构建低碳旅游体系,建议在建设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部级景区的低碳通道体系、田野秸秆由地方政府统一高价收购等方面进行创新[15]。唐婧、陈国生在研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中,提出湖南要从低碳旅游资源的配置、低碳旅游产业链的完善、低碳旅游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3个层次入手,构建由生产因子、消费因子、还原因子组成的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16]。

3.2.3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方面

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看,马勇、刘军通过研究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得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论,其中主观因素包括政府、旅游者和投资者的意愿,客观因素则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及社区主导型3种发展模式的结论,推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应重点关注低碳城镇建设、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意识普及和政府角色准确定位4个方面[17]。杨效忠,王荣荣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和世界遗产保护目标的关系以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将中国世界遗产地低碳旅游发展分为早期、成熟期两个不同阶段,并相应提出此两个阶段遗产开发与保护模式[18]。陈浩,郑嬗婷等在梳理了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乡村旅游效应后,提出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19]。郑琦从低碳旅游的市场拓展模式、产业开发模式、业态创新模式、技术推广模式等方面,探索了低碳城市转型的路径[20]。马勇、王宏坤等从低碳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入手,总结出了经营增长、价值提升、政策支撑、概念体验、“碳交易”五大盈利模式,以帮助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切实利益,促进我国低碳旅游的健康持久发展[21]。孔玉玲在研究武威市低碳旅游的发展路径中,提出旅游业走“低排放、高能效、高收益”的低碳发展之路[22]。

3.3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3.3.1旅游利益相关者角度

利益相关者在发展低碳旅游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博弈、相互依赖,因而如何做出均衡各方的发展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以及旅游业的综合性,学者们普遍从政府及监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行业组织、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会等多个主客体的利益角度,提出了关于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策略。郑岩,黄素华[23]、沈中印[12]、徐喆,汤蓓蓓[24]等,基于碳旅游核心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从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和社区居民等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具体表现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监督指导;旅游企业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节能减排;旅游者应该树立健康、绿色、环保、理性的消费方式。肖瑜,张祖明提出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政府制定低碳旅游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建设示范型低碳旅游景区逐步推进低碳旅游景区;旅行社推出低碳旅游线路产品,饭店企业加强低碳制度建设,控制碳排放;交通部门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识[25]。苏兴国,胡玥借鉴列昂惕夫模型建立旅游管理部门与景区投资及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景区投资与经营者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景区投资与经营者及旅游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模型,全面地分析在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各相关方的利益取向,并据此提出推广低碳旅游的一些合理化建议[26]。

3.3.2旅游六要素角度

当前,旅游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因而,很多专家学者,纷纷从该角度研究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普遍认为,实现低碳旅游,需要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角度,创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辉,宋丽等将国内外近年低碳旅游的相关理论和案例做了总结和剖析,在此基础上,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提出海岛地区实现低碳旅游的途径,即创建海岛低碳旅游吸引物、完善低碳旅游设施、营造旅游体验环境和引导低碳旅游行为,实现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7]。王敏,梁留科等通过对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内部的交通现状进行分析,从交通工具的选择、线路的规划、运营方式的选择及车辆的调度管理等方面做出合理规划来解决问题,在交通层面实现低碳旅游;从根源上解决度假区的交通问题,实现度假区的持续发展[28]。张利华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把发展低碳旅游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他提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是在低碳旅游和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乡村旅游环境,实现游客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9]。陈玲玲,严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后,提出南京必须立即着手调整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动低碳旅游发展,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30]。

3.3.3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角度

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方面,李胜男,段理慧对三亚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障碍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三亚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发展低碳旅游现阶段所暴露出的关键问题,从管理、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31]。许虹分析了旅游行业的碳消费、资源能源浪费、对碳汇地的破坏、人们低碳旅游意识欠缺等问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后,提出制度规范、宣传引导、优势展示、做好规划、更新技术等解决对策[32]。柳敏,张文政在分析了长岛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后,提出营造低碳氛围、配套低碳旅游设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和项目以及适当进行碳补偿,以其将长岛建设成为低碳旅游示范区[33]。朱媛媛,王士君认为,作为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积极响应,发展低碳旅游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行的。他们提出,利用县域所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倡导践行低碳旅游模式、开发高品质的低碳旅游资源、配置齐全的低碳旅游设施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者,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必将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34]。付景保认为,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发展低碳旅游。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不仅仅使其行业的发展趋向于绿色和可持续,也对其上下游产业的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他总结我国现有公民意识对低碳旅游发展的利弊影响后,指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是公民低碳意识的提高[35]。周娟,范星宏等基于旅游系统论的视角,认为安徽低碳旅游发展应选择走低碳旅游系统化管理的战略思路,着重围绕旅游六要素,在加强政府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提出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交通、实施低碳管理、加强低碳科技支撑等具体实施策略[36]。

4研究方法

从时间上看,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开始只是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一些低碳旅游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只是一般性的定性分析结论,主要回答概念性和特征问题,以及对已有理论在低碳旅游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发展。唐婧以湖南为例,通过对旅湘游客的问卷调查、游客碳足迹及旅行社旅游线路安排的分析,提出构架湖南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以期实现湖南旅游产业的创新和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7]。史云运用比较分析法对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特征进行剖析,有助于辨明两者关系和深入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同时对目前低碳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充实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旅游、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8]。

进入2011年后,低碳旅游的研究,广泛使用调查分析法、“三分法”、测量法、案例分析法、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综合评价法、层次模型、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张明,刘曦等基于低碳经济的“三分法”,重新界定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了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内在联系[39]。董婷婷,张建平对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以及游客量预测比较,研究园区低碳旅游发展前景,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40]。周常春,袁茜等在分析低碳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导出旅游碳足迹的概念及其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测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测算出旅游者行为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碳消耗量,强调降碳的重要性;并最终提出了实现低碳旅游的具体建议[41]。汪清蓉,李飞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方法,对公众的低碳旅游认知度、旅游后是否计算“碳排放”并补偿“碳排放”的态度及其原因、低碳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促进低碳旅游的推广与实践的对策[42]。戴卫东,马帅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进行探讨,建立评价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层次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种投资方案风险的大小,降低投资商的盲目性,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43]。陈玲玲,严伟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根据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子模型,详细计算与分析了南京市2010年的旅游生态足迹[44]。韦飞对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详细分析了上思县地文景观资源和森林生态资源类型的特点,总结出上思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特色,认为其森林生态资源区位绝佳,发展潜力较好,具有较高开发价值[45]。这些方法在低碳旅游研究中出现,主要归因于低碳旅游研究前,学者们对旅游研究方法的娴熟应用,才得以在短时间内,使低碳旅游的研究方法不断增多,并走向高级化和定量化。

5问题与展望

5.1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旅游的研究,对概念性、理论性的研究偏多,具体表现在: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发展模式、发展对策。低碳旅游概念研究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主要利益相关者、旅游产业链和旅游六要素、旅游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意识等方面进行。低碳旅游的机制模式研究,主要从动力机制模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模式、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系统、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低碳旅游对策的研究,主要从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六要素、管理、理念、技术、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

在对低碳旅游的界定上,学者对概念的提出角度众多,没有统一的定义。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的案例研究方法,缺乏定量研究成果,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与“自下而上”研究法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我国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偏重定性化描述,概念、发展模式、对策研究偏多,缺乏定量化研究成果,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5.2展望与建议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紧缺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也将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谢园方,赵媛在总结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低碳旅游应重视旅游碳排放测度的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并注重研究深度、拓展研究思路以及加强低碳旅游的实践研究[46]。

5.2.1界定低碳旅游的基本内涵

在低碳旅游的定义方面,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前提条件是保障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确定发展低碳旅游的参与者--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应界定于旅游产业内部,包括住宿、餐饮、交通、游览、娱乐、购物等方面,具体条件是低碳技术措施,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量,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定义最核心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的选择。

5.2.2注重个案研究与定量研究

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认为,低碳旅游的研究,有一定的旅游理论基础,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应从个案研究开始,并结合定量研究,以某个景区或者旅游地作为案例重点研究,而不是地区性的定性模糊研究。

5.2.3注重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研究

能源紧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全球气候变暖更是人类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关于低碳旅游的研究,应该以旅游行业为整体,研究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及其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进而可以针对旅游业各个环节进行重点的研究,从而达到研究整个行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2]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11~12.

[3]明庆忠,陈英,李庆雷.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J].人文地理,2010(5):22~26.

[4]侯文亮,梁留科.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86.

[5]朱青青.低碳旅游发展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2011(8):29.

[6]唐承财,钟林生.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63.

[7]秦奕莹.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8]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81~82.

[9]文彦.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李晓琴,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27(3):84~89.

[11]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1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11):12~13.

[13]郑岩.大连市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2):112~114.

[14]周连斌.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系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9~154.

[15]浦云.构建四川低碳旅游体系的初步设想[J].决策咨询通讯,2010(6):12~15.

[16]唐婧,陈国生.湖南低碳旅游生态系统循环构成因子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8~50.

[17]马勇,刘军.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6~110.

[18]杨效忠,王荣荣.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开发和保护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5):1~5.

[19]陈浩,郑嬗婷.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讨——贵池霄坑村乡村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7~111.

[20]郑琦.低碳旅游:低碳城市转型的模式创新[J].学习与探索,2010(4):126~129.

[21]马勇,王宏坤.中国低碳旅游盈利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199~201.

[22]孔玉玲.武威市发展低碳旅游的路径[J].发展,2011(10):100.

[23]郑岩,黄素华.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63~164.

[24]徐喆,汤蓓蓓.低碳旅游概念辨析及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商贸,2011(35):171~172.

[25]肖瑜,张祖明.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1(9):159~160.

[26]苏兴国,胡玥.低碳旅游推广过程中参与者的博弈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133~134.

[27]王辉,宋丽.海岛地区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与途径分析——以大连市大长山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6):692~695.

[28]王敏,梁留科.山地旅游景区内部交通低碳旅游方式初探——以轿顶山原生态休闲度假区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6):79~82.

[29]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50~52.

[30]陈玲玲,严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57~161.

[31]李胜男,段理慧.三亚市海岛低碳旅游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基于海洋牧场建设背景[J].特区经济,2011(7):147~148.

[32]许虹.低碳旅游的推行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466~22467.

[33]柳敏,张文政.关于发展长岛低碳旅游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1(9):101~104.

[34]朱媛媛,王士君.论县域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策略——以吉林省伊通县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8~81.

[35]付景保.低碳旅游的发展在于公民意识的改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121~124.

[36]周娟,范星宏.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12):57~60.

[37]唐婧.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以湖南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31~134.

[38]史云.关于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的辨析[J].旅游论坛,2010(6):652~655.

[39]张明,刘曦.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低碳旅游概念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8):151~152.

[40]董婷婷,张建平.福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园区可持续发展初探[J].地球学报,2011(2):241~250.

[41]周常春,袁茜.低碳旅游与旅游碳足迹探讨[J].未来与发展,2011(8):39~42.

[42]汪清蓉,李飞.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特征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热带地理,2011(5):489~495.

[43]戴卫东,马帅.低碳旅游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50~354.

[44]陈玲玲,严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京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57~161.

碳中和理论篇9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脱钩理论;LmDi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58-03

全球持续变暖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2℃,而目前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若不发生调整,21世纪世界平均气温将会上升1.78―4℃[1-2]。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不断走向现代化、化学化和机械化,大量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物资和农业柴油等的使用造成农业源的碳排放持续增加。ipCC(2007)报告显示,农业是人为温室气体第二大排放源,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13.5%。Fao指出,农业CH4的排放占人为CH4排放总量的47%,农业n2o排放占到人为排放的58%。我国耕地少、人口多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肥等化学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人为排放量的17%,其中,CH4(动物反刍、动物粪便和稻田)、n2o(动物粪便和农田)和Co2(放牧、秸秆燃烧、化肥和农药等)的排放当量分别为4.2亿吨、3.0亿吨和2.3亿吨Co2当量[3]。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化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土地的不合理耕作和黑土流失,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峻的同时,还农业源的碳排放持续增加。本文运用脱钩理论,量化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和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计量其影响因素和实现方式,以期对黑龙江省控制农业源碳排放,实现农业低碳化、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区域整体经济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农业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黑龙江省实际,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主要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碳排放。本文选取了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薄膜和农用柴油消耗量、农业灌溉面积作为测算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碳源,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e为农业总碳排放量,Cei为第类农业碳源的碳排放量,ni为第类农业碳源量,δi为第类农业碳源的碳排放系数,化肥的碳排放系数为0.8956t/t[4],农膜的碳排放系数为5.18t/t,农药的碳排放系数为4.9341t/t,农业灌溉的碳排放系数为20.476kg/hm2[2]。

(二)脱钩理论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课题。KuznetsS(1955)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将会下降,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环境质量就会逐渐提升[5]。oeCD(2002)提出了脱钩理论,用脱钩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期打断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下降之间的耦合关系[6]。tapio(2005)在脱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弹性脱钩理论,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链,并将脱钩指标细化,在克服oeCD脱钩理论的误差大等缺陷的同时,使得脱钩理论更具可操作性[7]。国内相关专家和学者在oeCD脱钩理论和弹性脱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各个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脱钩状况。tapio的弹性脱钩指标根据弹性值t细化为8个指标,即扩张负脱钩、强负脱钩、弱负脱钩、强脱钩、弱脱钩、衰退脱钩、增长连结和衰退连结[8]。

其中弹性值(t)的具体算法为:

(三)农业Co2排放的LmDi分解法

为了探寻黑龙江省农业Co2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指数法(LmDi)从经济发展水平、产出效率和劳动力等因素量化分解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的相关因素[9]。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进行如下分解:

式中,C表示农业源碳排放量,本文采用农业Co2排放,Ci表示第i类碳源的碳排放量,Got表示粮食产量,mpi表示第类碳源的消耗量,SG表示农业播种面积,p为农业劳动力数量。SCi=Ci/Got表示第i类碳源的粮食产量碳排放强度,emi=Got/mpi表示生产效率,Smi=mpi/SG表示单位面积第类碳源的使用强度,Sp=SG/p表示农业生产规模,p表示农业劳动力投入量。

鉴于LmDi的“和分解”和“乘积分解”最终结果的一致性[2],本文在计算过程中采用“和分解”,即分部门的效应的加和等于总体的效应[10],分部门的效应分别为农业碳排放强度、生产效率、投入强度、生产规模和劳动力五个部分,其表达式为:

二、数据来源与碳排放测算结果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消耗、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的相关数据,具体的数据来自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2》。农业生产资料消耗的数据主要包括黑龙江省1993―2011年的化肥、农药、农用柴油、农用薄膜和农田灌溉面积相关数据。

(二)碳排放测算结果

本文运用式(1),根据前文(一)的数据测算了黑龙江省1993―2011年的农业各类碳源的Co2排放量。具体数据见图1。

参考文献:

[1]JeffS,HollyH.agriculture,ClimateChangeandCarbonSequestration[J/oL].http://attran.cat.org:2009.

[2]李俊杰.民族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2-44.

[3]胡启山.低碳农业任重而道远[J].农药市场信息,2010,(2).

[4]westto,marlandG.aSynthesisofCarbonSequestration,Carbonemissions,andnetCarbonFluxinagriculture:ComparingtillagepracticesintheUnitedState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2,(9):117-232.

[5]KuznetsS.economicGrowthandincomeequa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5,45(1):1-28.

[6]oeCD.indicatorstomeasuredecouplingofenvironmentalpressurefromeconomicgrowth.[R].paris.oeCD.2002.

[7]tapiop.towardsatheoryofDecoupling:DegreesofDecouplingintheeUandtheCaseofRoadtrafficinFinlandbetween1970and2001[J].Journaloftransportpolicy,2005,(12).

[8]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4(11).

碳中和理论篇10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一)低碳乡村旅游的概念

在追求“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的目标下,旅游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阻挡,乡村旅游本身具有自然生态性,其发展也必然要求生态化、低碳化。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和低碳旅游相关概念的归纳与总结,对低碳乡村旅游界定如下:低碳乡村旅游是指将乡村旅游“低碳化”,是乡村旅游与低碳旅游的综合,即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本着低碳经济的理念,使用低碳技术和相关政策措施对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宣传倡导低碳理念,让旅游者在旅行中自觉减少碳排量,实现高效低耗的乡村资源利用和最小化的乡村社区环境损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

(二)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

低碳乡村旅游与传统乡村旅游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低碳乡村旅游是具有低碳体验和教育功能,以减少旅游活动中碳排放和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为基础,重视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

(一)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理论

1.循环经济理论是必备的理论基础。低碳乡村旅游注重资源再利用、关注环境、倡导节能减排,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入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可持续重复利用的方法来缓解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循环经济在低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是通过清洁生产、资源再造、环境修复等途径,形成旅游业与乡村产业循环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和构建低碳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旅游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多赢的战略目标

(二)低碳乡村旅游模式构建的路径

低碳乡村旅游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且需要乡村农户、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推进。具体模式可参见图1。

三、低碳乡村旅游模式实施的方法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是国内旅游中的一匹“黑马”。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面向低碳经济,以积极的姿态,学习现有的低碳示范区,引导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实施低碳乡村旅模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乡村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在乡村旅游中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培养旅游者与农户的低碳旅游意识,营造低碳乡村旅游环境。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乡村农户是低碳乡村旅游氛围的营造者,低碳乡村旅游模式落实到实践中并取得可观效益,最关键的就是要使活动主体,即旅游者,和乡村农户自觉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乡村旅游目的地可利用多媒体、广告牌及宣传手册向广大旅游者广泛普及低碳环保理念,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及娱乐活动等方面自觉购买使用含有低碳性质的商品和服务。

低碳循环技术: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低碳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是合理处理乡村旅游生产和加工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使用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方式进行再利用处理,形成一个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系统。以沼气为主的物质能源再循环、废水循环利用、其他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等方式循环高效的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