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40

基础医学概述篇1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淫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概述篇2

2003年2月国家中管局制定了《中医药基础发展研究提纲》,提出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达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可见,对中医理论的概念进行研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而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辨别证候,判断病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从这个概念来看,本门学科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两大方面,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研究诊察病情一察症;辨别证候一辨证;判断病种一断病三方面,尤其偏重“症”、“证”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中医的教学科研、临床诊疗及学术交流中就必然涉及大量的中医诊断学科范围的“症”、“证”、“病”及相应的学科范围的的名词术语概念。为此,根据现代术语学的原理与方法,我们对认为可以构建中医诊断学术语概念体系的术语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搜集和规范。由于以上的一些问题,现探讨如下:

一、规范的意义“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性(以及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不同学科对概念内涵界定的要求是不同的,哲学对概念的要求是宽泛的;自然学科中医学科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局限性,因而在规范化研究中就存在着不同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现代自然学科则要求概念的内涵是明晰、具体,界定十分清楚。中医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分支,由于其形成背景的缘故,使得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的中医诊断学,其名词术语大多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几千年的历史,并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多为古代汉语,有的字即是词,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还有人文哲学对中医学的渗透,使其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古代的哲学特征,导致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既复杂又特殊的特性,而且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i临床的辨证施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增宽,这种既特殊又复杂的中医诊断学理论,愈来愈显出其既宽泛又局限的特性,缺乏自然科学对概念的属性要求。

目前,对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虽不断在加强,但尚欠成熟与完善。加之,中西医两种医学诊断体系的相互渗透与矛盾,虽然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有益的启迪与借鉴,但也更增加了规范的难度。另外,由于中医诊断学的各版教材、中医诊疗术语和标准及各种中医词典所列病症具体内容的不统一,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即使是适应教学科研、临床诊疗及学术交流,但用现代术语学的标准来衡量,仍不能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交流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因而中医诊断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于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症、证、病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由于古今的演变,现实的复杂,以致对古代含义的理解仍有差异,对当今约定的含义尚未认同,即使承认也远未恪守,因而当前有关症、证、病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的表述和应用仍欠规范,更未形成现代术语学意义上的中医诊断学术语概念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中医诊断学的名词术语文学色彩较浓因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关系深远密切,主观感情色彩较浓,与科技术语的简洁单义性相违背。

2、同一概念所具指称太多,即一义多词;同一指称代表不同的概念即一词多义的现象严重。

3、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定义尚欠规范。

①定义界定模糊:表现在一些术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太一致,界定不太清楚。

②定义不准确。

③没有定义:望神中有关精神异常方面的术语诸如抑郁、焦虑、恐惧等缺乏明确的定义。

4、症名、证名、病名相互夹杂的现象,仍有存在从词义变迁的角度讲,传统的中医“证”,“症”是互为通假的,证状=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的变迁,中医的证、症不仅是字形的改变,而且有了各自的含义。目前,中医的证、症已有明确的概念区分。但症病名、证病名相互夹杂的情况,依然存在。

5、中心术语与边缘术语区分不清。

6、新术语增添不够。

基础医学概述篇3

【关键词】SnomeDCt;中医临床术语集;标准化

中医临床标准术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临床信息采集与数据挖掘的速度与效率,更有助于临床信息经过采集、存储、传输直至利用的多个工作环节仍保持其完整性与真实性,使基于数据进行的中医临床科研工作具有更高的科学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更强。我们依托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对现有标准以及实际工作对术语的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目标是基于现有标准的规范化应用,建立起能够理想地支持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的《中医临床术语集》。

研究中发现,当前中医临床科研涉及的术语已远远超过了纯粹意义上中医术语的范畴,西医术语以及非医学专有术语被大量应用,成为中医病历书写、科研、医事管理等工作所必需;同时,由于中医临床术语标准化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相应指导性标准,在对研究需要达到目标或程度的界定上还缺乏清晰统一的定义。从术语涵盖范围、术语分类体系以及临床实用性等角度进行考量,现有标准与实际工作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系统化临床医学术语集》(SnomeDCt)是一部先进的现代西医学临床标准术语集,已得到40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引进,广泛应用于电子病历书写、电子处方、医嘱录入、检验报告、文献编码等工作[1],证明其具备了能够满足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需求的标准化特征要素。系统总结提炼SnomeDCt内涵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探索并提出《中医临床术语集》应当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将有助于强化工作重点,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及可应用性,更好地发挥术语标准对中医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

1SnomeDCt的标准化特征要素分析

探讨临床医学术语集标准化特征要素,主要是为了明确术语集在完成哪些主体工作后才达到符合标准之标准,实质上属于术语标准化工作“指导性标准”研究的范畴。所谓指导性标准是对“标准化工作的原则和一些具体做法的统一规定”。由于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以SnomeDCt这样发展成熟、方法学体系完备并得到世界范围广泛应用的标准化术语集为研究对象,提炼总结其标准化工作的

原则与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捕获其内涵的标准化特征要素。通过系统化研究,我们将SnomeDCt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总结概括为“以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为中心,以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为主要手段,以三张核心表格为主体内容”。

1.1以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为中心

与现有标准大多处于术语研究层次不同,SnomeDCt已转型成为以概念研究为核心的术语集。依据现代术语学理论,概念先于术语,具有唯一性,术语是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具唯一性。不同语言都可以描述同一个概念,同种语言中还有术语同义、多义现象,这是造成术语使用欠精确的原因之一,也是术语标准化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以概念为核心进行术语标准化研究,能理想地甄别概念与术语以及同义术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特定知识领域概念体系的建立。

概念定义是术语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SnomeDCt采用了“逻辑化”概念定义模式,将概念的逻辑化定义作为中心任务,在实现准确定义概念的同时,也为术语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的便捷运用奠定了基础。与现有标准惯常采用的文字描述定义模式不同,逻辑化定义是基于概念语义,通过建立概念间明确的关联关系而实现概念定义的一种标准化工作模式,此处关联关系包括了概念间纵向的上下位(iS-a)关系与横向的属性关系。与文字描述性定义模式相比,逻辑化定义模式能够更好地保障术语在临床病历书写及科研工作等脱离了文字描述性定义支持的实际应用环境中得以正确使用。

以概念“面神经疾病”的逻辑化定义为例(见图1),其下位概念是“先天性面神经麻痹”,其上位概念逐层向上分别是“颅神经病症”“神经系统疾病”……“疾病”“SnomeDCt概念”。“SnomeDCt概念”是术语集数十万个概念中最顶级的概念,又称“根概念”,概念“疾病”是根概念下19个顶级分类之一。基于纵向直至“根概念”的上位关系明确了“面神经疾病”在概念分类上的归属(属于“疾病”类概念),与其紧邻的上位与下位概念则确定了“面神经疾病”在概念体系中的纵向坐标;在横向上通过“发病”、“发现部位”、“严重程度”等概念,将“面神经疾病”与能够描述其固有属性的属于其他分类的概念进行连接,确定了其在概念体系中的横向坐标。纵、横定位结合界定了“面神经疾病”与其他概念的本质区别,完成了逻辑化定义。SnomeDCt采用数字编码固化了每一个概念具有的纵、横向关系及其拥有的多个同义术语,为实际工作中基于概念关联关系的术语快速调用创造了条件。

1.2以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为主要手段

概念分类与语义关联是SnomeDCt最主要的两种标准化工作手段,两者在功能上“一分一合”,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是实现概念体系建立与概念逻辑化定义的基础。

“概念分类”是依据标准化研究目标与成果的应用环境,依据对学科固有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对特定领域知识体系进行有机分割,形成以其中内涵的互不重叠的若干顶级特质属性为轴心的概念集团,每个概念集团内依据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逐级建立起树状层级体系,形成术语集框架纵行支柱。我们研究认为,SnomeDCt进行概念分类的理论依据是现代西医学本体论疾病观,其建立的19个顶级概念分类较理想地覆盖了临床科研工作所需概念种类,各种分类之间具有的逻辑关系符合现代西医学临床诊疗规律。

“语义关联”是结合应用环境,基于概念语义,通过特定属性连接概念,将具有内在关联关系的概念两两相连,并揭示出这种关系具体是什么。建立概念分类层级体系中用到的上下位关系,其实质也是一种语义关联。通过语义关联,将经由概念分类形成的概念集团从纵向与横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概念体系的建立。SnomeDCt利用包括iS-a在内的60种连接概念,形成近100万种语义关联组合[2]。

转贴于

1.3以三张核心表格为主体内容

1.3.1概念表——概念的标准化

SnomeDCt概念表用于收录概念,并为概念提供了数字编码、概念当前的应用状态、概念完全指定的名称(FSn)、概念在CtV3(英国的医学术语集,SnomeDCt是由SnomeD与CtV3合并形成)及早期SnomeD版本中的编码、概念逻辑化定义程度等信息。概念编码与完全指定的名称在术语集中均具有唯一性,为同时满足概念的人类与计算机理解提供了条件。概念状态与概念逻辑化定义的程度,用于记录概念的加工修订。早期概念编码则为利用以原有术语集进行编码的历史性文档提供了概念映射的功能。

1.3.2描述表——同义术语的标准化

SnomeDCt描述表用于记录同义术语标准化研究的结果。SnomeDCt中共有3种术语描述类型,即“完全指定的名称(FSn)”、“首选术语”及“同义术语”。每个概念都有一个FSn和一个首选术语,同义术语是除去首选术语外,其他能够描述FSn所描述概念的术语。描述表为术语指定了唯一的编码,标明其具有的描述类型,并将能够描述同一概念的所有术语都指向同一个概念的编码。如与“面神经疾病”相应的术语共计14条,亦即有14种不同的描述都能代表“面神经疾病”这个概念。通过建立概念与术语的对应关系、同义术语之间的等级关系,增强了临床科研工作中对概念表达的灵活性,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同义”、“多义”而造成的术语使用混淆。

1.3.3关系表——语义关联的标准化

SnomeDCt的语义关联由“概念1+连接概念+概念2”组合形成,“概念1”是被描述的主体,“概念2”是描述的值,连接概念用于揭示描述的属性。关系表记录了具有临床意义的全部语义关联组合,逐条为其赋予了数字编码及特征类型、可改进性、所属的关系组等信息,以“语义关系类型”的形式明确了系统当前使用中60个连接概念。

以概念“面神经疾病”为例(见图1),通过“iS-a”、“发现部位”、“发病”、“严重程度”等连接概念与相关概念组合,形成“面神经疾病属于颅神经疾病”、“面神经疾病发现部位是面神经结构”、“面神经疾病急性、亚急性、隐匿性发病”、“面神经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具有临床意义,可直接被用来描述临床事件的短句。不仅能提高临床病历书写的速度,也梳理了与概念“阑尾炎”具有语义关系的概念及其间具体语义关系的种类,为基于概念的数据挖掘提供了便利。

2中医临床术语集标准化特征要素初探

从现代术语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与提高标准化术语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建立概念体系、完成概念精准定义、编织概念系统化的语义关系网络,是领域术语标准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标准化术语集能够理想地支持实际工作的基础,这一点并不受中西医学知识领域个体化特质的影响。

《中医临床术语集》与SnomeDCt具有相同的研究目标与应用环境,均服务于信息化临床科研工作,为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提供标准化术语支持,SnomeDCt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是术语集,而并非限定为“西医学术语集”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工作方法,其在主体上同样适用于《中医临床术语集》。因此,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固有规律的概念分类框架体系、概念的逻辑化定义、甄别明确的同义术语、翔实的语义关系,应当是《中医临床术语集》所具备的标准化特征要素。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概述篇4

2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主干,在中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对中医内科学中许多的概念和名词术语,乃至临床理论进行阐释,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国内中医诠释学研究的兴起,目前有关专家已经意识到从自然哲学视角来思考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因晚近“西学东渐”的冲击,一些中医药研究领域在引入诠释学的同时,“西化”倾向明显,多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方法、概念、范畴及学科模式对中医学进行西化的推定,脱离了中华文化的氛围[6]。鉴于此,我们应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诠释学应用于中医内科学的系统性研究中,用与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移植复杂性系统科学中的释义和理论,深入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模式,用现代哲学方法论阐释中医内科学所蕴含的科学理念、原理、规律为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元素。

2.1对中医内科病证的诠释

2.1.1病证的内涵与外延

所谓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核心病机、演变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中医内科学多以病的主症来命名,如咳嗽、心悸、头痛、眩晕、胃痛、水肿等,也有部分病名与该病的主要病机有关,如郁病、虚劳、癃闭等。证候指医生观察与收集的患者四诊的信息,主要指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还包括中医诊病所重视的体质、性别、年龄、职业、自然环境(天时、气候、物候、地理等因素)、生活水准、人文生态、此前的诊疗经过等状况,以及各种现代检测的结果,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是四诊信息表达的人体生理病理反应状态环节过程的概括,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3个基本特征[7]。病与证:病是指疾病完整的过程系统,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环节过程。临床诊疗中,常将病、证二字放在一起讲,这样既能包括某病的临床特征,也概括了病因和核心病机。证与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医生诊病时收集到的患者的异常现象,由症状和体征两部分组成,除了包括患者自我感觉或发现身体不适、异常的表现,还包括由医生观察到和体检出的患者的病理征象,如舌象、脉象及通过色诊、触诊收集到的临床信息,也可参考西医体检所得的信息;而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证研究的重点需要重视对证候动态观察的理解和阐述,通过“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8]、“病证结合,方证相应”[9]的研究思路辨识疾病的证候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以证候为诊疗对象的辨证论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意象诊疗模式”概念并加以阐释[10],从而对证候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究和动态监测,为病证的诠释提供有意义的科学依据,使中医内科病证更加贴近科学,更加易于被现代医学和现代人所接受和认识。

2.1.2对内科疾病病名的诠释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将疾病首先分为外感与内伤杂病两大类,内伤杂病再根据五脏、气血津液、肢体经络进行分类,当然,疾病所归属的分类系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引入诠释学方法对内科疾病病名的概念进行现代诠释,即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反复研读,系统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中医内科学》教材所列的疾病绝大部分是常见病、疑难病。首先应该对国家规划教材收集的50种内科疾病进行诠释。诠释过程大体有3个层次,第一是疾病的起源。一般来说,许多疾病病名的提及或症状的描述都是在《黄帝内经》中,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以症状或体征描述为主。第二是疾病的充实完善。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别是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众多医家通过诊疗实践,结合鲜活的临证经验,从不同方面补充完善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后转归和流行病学特点,为现代疾病概念的规范奠定了基础。第三是系统发展。这个时期主要是指近现代,首先是语言的转化,将古文演变成现代文进行阐述;其次是增加当代中医学者的新见解、新技术;最后是纳入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研究成果,其中含医案知识库的发掘与循证医学的研究等,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语言、术语、概念进行阐述和解释。当然纳入的过程应重视体现中医原创优势与传统中医理论的有机结合。以“肺胀”为例,“肺胀”属现代难治病,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中医古籍对肺胀的记述颇多,有明显的阶段性,后世医籍对本病也不断有充实和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将其作为专门病证,列专篇论述。《灵枢•经脉》篇提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明确了病名,其病位在肺,主要症状有喘、咳及胸部膨满3种。这应该是第一个层次。晋隋唐时期医家开始认识到肺胀属本虚标实之病,详细论述肺胀多由久病体虚,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外寒之邪乘虚侵袭,以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隋代巢元方更是强调肺气本虚,复感外寒之邪是导致肺胀的发病机理,元代《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提出本病痰挟瘀血证候,并开创活血化瘀法。明清时期进一步整理规范认为,肺胀是一组症候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此属于第二个层次。近现代除进一步完善描述其临床症状外,并研究分析肺胀客观上存在着气道高反应性、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肺瘀血等病理状况。若能将其“系统”地纳入,形成肺胀项下的相应条目,则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肺胀的内涵和外延。经过发展,肺胀病的概念为: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慢性虚弱性肺系疾患。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变证与坏病。继之制订肺胀的分期和分级标准,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内容等。从肺胀的病名演变过程看,符合诠释学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是按照复习文献资料,临证细心体悟;结合众家之长,归纳整理;通过诊疗实践充实修正;纳入现代研究成果,完善肺胀病的现代诠释[11],应属于第三个层次。

2.2对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的诠释

中医内科专有名词术语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确定的具有中医内科学学术特点,并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名词、名称、用语,如命门、髓海、阴结、肺胀、消渴、偏头痛、萎黄、脏躁、髓海、蓄血、肝积、淋证、肾风、癃闭、关格、筋痹等。专有名词术语有其自身的含义、使用特点和范畴,而且它在中医内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阐释中也极为重要,若不能对之进行明晰的厘定,必然会影响学习者对它的准确把握。历代医家从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认知角度提出专属内科学的概念术语,他们对这些术语的解释是我们理解的基础,借助诠释学对中医内科特有名词进行辨识的验证,对其演变进行哲学审视,揭示术语产生发展的本质及术语原构造者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解和表述,采用现代文献学、考据学等方法,对这些术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并用科学语言转换为具体的说明,使说明的内容能进入实验过程,从而矫正部分古代医学术语概念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隐喻性的不足,进而不断发掘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对中医内科名词术语进行诠释时可以参照朱文锋[12]对规范中医诊断名词术语提出的几项基本原则,进行分步骤诠释学研究,一是科学的医学名词术语必须在实质内容上统领其所属内涵,这就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收集查阅古代、近代医学文献,并结合临床广泛调研,注重名词术语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二是在初定正名的基础上做出注释,进而按其内涵、外延做出定义性注释,定义有困难的先做说明性注释,力求用词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简明性、单一性、派生词能力强;还应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其他中医临床学科及术语学、汉语言学等学科的专家进行咨询论证、整体讨论,完善其现代属性。

2.3对中医内科临床理论的诠释

中医内科理论方法论的构建与完善是关系中医内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遵循形象—具象—抽象思维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审视,用现代化语言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升华而后赋以清晰、明确的科学性表述,使其真正融入到现代医学体系中,是中医内科学界一直都在思索的问题,现代诠释学的引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医内科理论进行诠释学研究,必须坚持中医学系统整体与形象思维的特点,重视症状学观察,证候病机的归纳,重理法方药的一致性,通过理解重构、思辩创新来发掘传统内科理论中潜在的知识结构和科学内涵,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理念更新,用逻辑、数学语言加以表述,进行科学语言的转化过程,进而采用模式生物实验加以佐证。同时根据对诠释学的三要素之一——应用的理解,我们明确了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因此,中医内科理论的诠释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础来重建现代中医诠释学,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循证医学临床数据支撑的诠释,采用适宜的数据统计方法等[13],建立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模型,通过应用模型证明中医内科诠释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通因通用”内科临床治疗理论的诠释为例。“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属反治法的内容。原文:“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这告诉我们在诊疗疾病过程中要审证求因,辨明真伪,遣方用药时采取顺从疾病外在表象而治的治法,这便是诠释该理论的第一个层面。医家张子和谓:“君子贵流不贵滞。”着重强调了气机通畅的重要性;高士宗谓:“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此说法不但在前人基础上对“通”的理解做了概念的提升,而且为通法的应用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医圣张仲景对通因通用治法的应用可谓心思周全,巧妙灵活,其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提到“通因通用”治法,如“汗法治汗”的桂枝汤,“下法治利”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吐法治吐”的瓜蒂散,“活血祛瘀法治胎动不安之漏下”的桂枝茯苓丸,等等,这些用法充分扩展了“通因通用”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时也表明该理论的应用已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医者在诊病时,不再将通法拘泥于下法,凡人体表现出异常通的假象,均可用通法治之,此为第二层面上的诠释。“通”字,《说文解字》谓:“达”也。《辞海》谓:“通,贯通,由此端至彼端,中无阻隔。”就机体而言,在生命活动中,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气机畅达是新陈代谢活动的基本保障,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异常“通”的症状,因此,凡机体各孔窍表现出非生理性“通”的症状,如自汗、盗汗、呕吐、吐血、衄血、泄泻、下痢、脱肛、遗尿、淋证、崩漏、带下、遗精等均可视之为通证,在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的基础上,辨明真伪,将符合形通而实不通的病例纳入到“通因通用”理论的适用范围之内,以通为用,以通治之,从而完善对该理论的升级,即诠释的第三层面。此外,又如“肺热叶焦”、“宿痰伏饮”、“心肾相交”、“乙癸同源”这些中医内科学生理病理概念中的文化哲学意蕴,也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阐释;另如,“扬汤止沸”、“增水行舟”、“釜底抽薪”、“逆流挽舟”、“提壶揭盖”、“引火归原”、“利湿退黄”等治疗方法中包含的自然哲学思维以及它们的实质性内涵,更有待作出全方位的现代诠释。

3中医内科学诠释的原则与方法

3.1崇尚国故,熟读经典

诠释的第一要素是理解,只有明确理解了所诠释的对象,搭造出诠释框架,才能发现框架的瓶颈所在,从而为之输入新的科学元素。就中医内科学而言,要想准确诠释内科学的概念、理论,首先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那么就需要熟读经典,追思前贤学说,只有读懂吃透,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主旨和精髓。3.2研习原著,勤于临证中医内科学理论学术体系的发展,本身也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不断阐释来实现的,因此,临床实践也是一种诠释,它既是诠释的基本手段,也是诠释的目的所在。通过获取临床疗效,一方面可以使中医内科学理论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另一方面又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内科学理论。

基础医学概述篇5

1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科技名词术语是反映科技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中医内科学的名词术语属于应用在中医学领域的科技名词术语的一部分,是反映中医内科学专业概念的有效形式。随着几千年的发展,中医现有的内科常用术语词汇已形成了具有独特自身语言特点的术语词汇集合。但从科学意义角度出发,术语词汇不应是简单的术语集合,而应成为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并与之相对应的始终贯一的术语体系。术语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医内科学术语标准的制定,既要符合术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符合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与规定。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内科学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目前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中医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1.1标准与标准化标准(standard)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社会效益为目的”

[1]。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1]。

1.2术语标准术语(term)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2]。术语标准(termnologystand-ard)是指与术语有关的标准,通常带有定义,有时附有注释、图表、示例等。即由标准部门公布的规范化的术语系统。

我国的名词统一工作,有着古老的光荣历史。从2000多年前的《尔雅》和1700多年前的《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辞源及中医大辞典等都贯穿着我国名词统一工作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在我国,初级状态的术语标准化工作是“古已有之”的。

2中医内科学(治法学术语标准化的意义科技名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化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必备条件的发展特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内科学用语是在汉语发展的背景环境下的专用词语。其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医学理论的语言结构属于汉语语言结构。其逻辑结构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就概念系统而言,中国传统思维对概念的第一要求是名实相符,故不完全具有纯抽象的性质。

2.1词的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现象中医内科学词汇的发展,符合汉语发展的一般特征,其中,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就是其较鲜明的特征之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如中医学中的平肝熄风法。平肝熄风,其既是中药功效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又是中医内科学治法的一个常用术语。在表述其定义的时候,应该按照标准的制定原则,分析原始资料(资料搜集而定),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其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进行界定。既对平肝熄风在中医治法领域中的概念进行标识和界定。再则,《我国科技名词术语统一和规范化的九项原则》中规定,科技术语必须具有单义性,即科技术语是单一的、专用的。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也即是一词一义。对个别一词多义者则分别定名。在治法领域对“平肝熄风法”分为清热熄风法和凉血熄风法,确保语义的单一性。另外,一义多词也是中医内科学治法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概念的确定及定义的表述中,需要根据标准的制定原则,“如存在同义词,建立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将不同表述的词语,根据表述的含义特点,明确其所属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分析其历史源流的发展,确定为同一概念表述的的,统一到同一术语的表述中,其它归属到同义词等其它范畴中,如攻下冷积法,攻逐寒积法。

2.2词性的无固定形态和不确定性汉语词性有两大特点:第一,基本上无固定的形态;第二,词性非常灵活多变。就中医内科学治法术语而言,也兼具有这两个基本的特点。汉语的构词法就是汉语语素构成词语的方法。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

由于中医术语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使其词性是随时而变的,较为灵活自由。在中医治法术语的语义分析的时候,应由僵化的“语义为准”原则到灵活的“功能为准的原则转变,就可以自然地理顺许多语法现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简便。

中华医学发展历史悠久,其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中医术语,短语,短句,它们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这些语言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大量的中医文化特征和中医特色。因此中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3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化的方式探讨标准的制订需要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在本项研究中,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标准的制定也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程序进行。

3.1拟确概念数量从标准的角度来讲,概念的范围只包括本学科领域的专有概念,概念的数量:一般来说,概念的数量不超过200个,如果超过200个,就应将该项目划分成若干子项。并保持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可划分为章、条。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确定概念208个,其术语标准采用章条划分法。分为清热法、温里法、解表法等21大类,其清热法,又分为6个亚类。

3.2术语数据的采集与记录在术语数据的采集方面,确定较为权威的教科书、原有标准、政策法规、准则等作为术语数据采集的原始资料,(分析原始资料,标识出属于该领域的概念。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信息源《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部分委员会》、《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等10余本书籍的内容,收集信息包括同义词、近义词(以便于比较和分析)、反义词、缩写形式、完整形式、符号(如果有)、术语的解释,术语名词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等。中医内科学术语(治法部分)信息收集的记录包括:源文献、源文献页码、采集者。其每一术语的信息采集,必须规范、全面。

3.3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标识该领域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术语表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遵循术语“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术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术语的取舍。选择中医内科学较为权威的4本著作,统计术语在书中出现的频次,并计算出总的频次,初步筛选术语表。当科学性与约定俗成发生矛盾时应服从科学性。如存在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为优先术语,并所用术语符合公认的构词原则。

3.4中医内科学(治法部分)术语的定义术语定义表述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根据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中的规定进行。术语标准避免重复,在对某些概念建立有关术语和定义之前,查明在其他标准中如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该概念是否已有术语和定义。

基础医学概述篇6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词汇、语言、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在新的语言类课程学习当中,要想学习好一门语言,学生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词汇储备量,并对所运用的词义有详细、具体的理解。医学英语作为专门英语的衍生部分,是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实施方法,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保障和基础,对推动医疗事业的国家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医学英语词汇方面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语音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掌控,并通过后期的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最终达到了提升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主要目的。因此,本文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隐喻思维和隐喻认知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目的。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及其运作机制分析

以隐喻语言资源为主要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依托,加强了学生对概念隐喻与理论知识的正确认知,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广泛性及重要性,转变学生对隐喻的传统认知观念,通过对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深入挖掘,激发学生自身的词汇理解和掌握的潜力。“隐喻”一词主要来源于古希腊中语言的一种音译,是变化、转换的意思。其论题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往对隐喻的理解主要留存在表面的意思,被视为对一种常用写作语言修辞手法,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1]。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左右,随着认知语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来自语言类学家的关注最为广泛。此时,人们对隐喻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Lakoff&Johnson提出的隐喻认知让人们认清了隐喻与词汇创造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意识到隐喻是词义出现的理论性依据以及表达机制。究其根本,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其实就是研究人员从一个概念领域向另外一个概念领域的结构映射,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原理将一个事物自身现有的一些特征映射到另外一个事物的过程。在进行日常的生活当中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就是人们利用隐喻原理中医学上的病毒理论映射到计算机上形成的,同样,将农业农作物当中的移植嫁接概念有效映射到医学人体研究上,从而出现了现在的一些器官移植手术等医学理论的出现。隐喻主要是以实物的相似性为实施基础的,通过类比的方式创造出更多新的医学英语医学专业名词和一些新的概念性组合。以概念理论为基本切入点,对隐喻的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得知,隐喻的运作机制主要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Deignan提出的概念喻,其构建方式是将有形的具体域映射到抽象域上的行为语言表现,具体经验就是概念隐喻基础内容的一部分。束定芳也曾说过,从隐喻意义层面的理解本质上就是将源92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05期总第234期no.05.2022Sum234JoURnaLoFJiamUSiVoCationaLinStitUte领域的经验有效地映射到目标领域的过程,通过映射对目标领域的特征目的有新的认知。

二、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与认知机制的概述

(一)特点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手段和载体,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承载着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医学历史知识和发展经历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表达方式。目前我国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词汇的广泛性。我国大部分的词汇来源于希腊语与拉丁语,还有一些来源于其他的国家与种族,涵盖量比较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医学新名词还是不断涌现出来,如H7n9等多种类医学医疗词汇的使用,同样也有部分的医疗名词来源于英语的通用词汇,如rise、fall、come、go等。另外,还有部分词汇是由前后缀、词根以及组合语言因素等内容派生而成的。二是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难度比较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词义不易理解。通过对医学英语词汇的分析可知,我国大部分的英语词汇来源于希腊和拉丁语,综合语素与词汇相对较多,所以,这些医学英语词汇在语言的表述上存在发音较长,表述过程烦琐、复杂等特征,不易被人们认知和记忆。例如,在超显微镜火山硅酸盐沉着病(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oconiosis)的医学英语词汇的表述上英语单词不仅长而且语音烦琐复杂,不易学生进行记忆和对其进行认知。

(二)认知机制

语言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一直以来都认为在词汇的习得方式上主要是通过对策略的良好运用、对词汇的偶然之间的认识和对词汇进行故意强制性的教授等三种客观教学途径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的,三者相辅相成。但实际上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隐喻才是词汇多样性形成的一种重要认知机制和学习方式,对词义有扩充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只有将隐喻理论机制的认知有效渗入二语词汇能力训练的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才是实现其纵向和纵深的发展必要手段和途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属于二语词汇教学中的一种,因此,在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习得过程中,同样也可以采用隐喻的方式,将隐喻的认知机制有效地应用其中,提高学生的词汇水平和掌握能力[2]。比如在对“echo”一词汇的学习中,“echo”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讲的是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一名森林女神,因受同伴对其美貌的嫉妒,最终使她失去正常语言能力的悲惨故事,而她之后只能对别人说的最后三个字进行重复,从而形成了回声“echo”的由来。学生通过对“echo”寓意的了解,理解它具有的概念隐喻特征,找到词汇教学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其词映射出的认知机制,最后通过医学英语词汇在大脑中对该次意义的知识构建与延伸从而衍生出以下词汇的含义:echosonogram(超声波回声图)、echocardiography(心回波描记术)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医学英语词汇,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系统,这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习得研究分析

(一)对词义字面意思以及引申意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理解作用

通过对英语短语中词根以及动词中副词的意义主要是以上下、前后、部分和整体或是中心与边缘等体现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方式作为语义依据的,通过对方位隐喻的合理利用,加深学生对读写课程教材中语句的理解。医学词汇通过对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多种外来词成分的吸收,构成了大量的结构更为复杂、词形更为烦琐、读意更长的医学专业术语。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对其进行专业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力不从心,不知如何下手,对医学英语词汇难以记住和理解。其实,对其术语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充分学会合理的运用隐喻思维的情况下,对于晦涩难懂的医学英语词汇就是小菜一碟。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中,其构词主要分为前缀、后缀和词根。其中前缀教学中运用到的隐喻思维前缀又被称为词首,是医用英语词汇单词前部分的一个字母或是字母组合,主要作用是用来改变词义或是改变词义的作用。医学英语词汇用于中前缀一般都是用于表示时间、方向和数字等词语的含义。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缀的应用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英语单词相互组合的方式,借助单词对其进行讲解教学。例如“hypo”的含义是“不足、仅次于”的意思等;而“hyper”是“高于、过度”的含义。在“tension(张力、紧张)”的前面加上“hyper-”前缀,就是“hypertension(高血压)”的意思,相反的加上“hypo-”,就是低血压(hypotension)。这样解释下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前缀的意思,更便于词汇的记忆。这样在后面的词根和后缀的教学中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单词的拆分过程,对单个词义的不断分析揣摩,就可以掌握到医学英语词汇的组合规律,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中复合词的讲解

人们在英语词汇的课程教学中通常说到的复合词多是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独立的词通过转喻或是隐喻等认知模式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词义在其表达上也与其原有单独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词义有所不同,也不是把两个词的词义组合在一起就能完成的,但究其根本,其词义也是从原有的词义基础上延伸过来的。在进行医学英语词汇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会涉及很多复合词内容的讲解,如将“脚(food)-运动员(athlete)”,将两个组合在一起拼成“athlete'sfoot”指的是“脚癣”;又如粉色“(pink)-眼睛(eye)”相组合成为“pink-eye”是红眼病的意思等,很多的复合词大部分都是由个别独立的词语组合而成以引申而来的。在实际的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拓展想象思维的方式对其词义进行联想,将隐喻思维的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复合词的进一步理解和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3]。

(三)将隐喻理论运用到医学专业术语的讲解

由于医学词汇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且构成的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结构关系复杂化、词形冗长等原因,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记忆并不简单,晦暗难懂。但是如果对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结构特点充分了解和掌握后,合理地运用好隐喻思维,就可以实现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快速记忆和有效的使用。通过对医学英语术语的长时间分析研究可知,一般的医学英语术语词汇主要是由词根、前缀和后缀构成。首先是隐喻思维在词根教学中的运用。词根又称为词干和词基,指的是组成英语单词词构的基础性内容和基础条件,也是单词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里面包括了单词的基本意义。大部分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词根主要来源于外来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代表人类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例如“hepat-(肝)”“enter-(肠)”“cardi-(心)”等。词根的类型虽然有很多,但也是有数量限制的,不同的单词可以有相同的词根作为核心部分。例如“enterelcosis(肠溃疡)”“enteremphraxis(肠阻塞)”“enterorrhagia(肠出血)”“enterocolostomy(小肠结肠吻合术)”等,这些单词的核心意义都是词根“enter-”所要表示的“肠”。这样就有效地掌握了一种词根的使用方法,并采用类比等隐喻思维,就可以推演和衍生出更多类型词的基本意义。其次是隐喻思维在词缀教学中的运用。前缀又名词首,也就是词汇的前半部分,通常为单词前面的第一个字母或是字母组合,其作用主要用于调整货值改变词汇的含义。在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使用中,医学前缀多用于表示“时间”“方向”“方位”“数字”或是“否定”的意思。为了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单词前缀有更好的理解以及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两两组合,通过借助单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词义更具象化的讲解与分析。例如,前缀“hyper-”可翻译为“过度,高于”;“hypo-”可翻译为“不足”和“次于”。在“tension(紧张,张力)”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则可构成一个新的词汇组合“hypertension”意为“高血压”的意思,如果在单词的前面加上前缀“hypo-”则构成“hypotension”意为“低血压”的意思,前缀相同,组合的单词不同,就会重新组合成不同词义的新单词,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解析更便于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理解,更方使记忆。又例如,在讲解前缀“endo-”和“peri-”时,与“carditis”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重新组合为“endocarditis(心内膜炎)”和“endocarditis(心包炎)”。最后是后缀教学中运用隐喻思维。后缀又称为词尾,在词根的后边,主要用来改变词语的性质和意思等一系列的词素。比如后缀“-logy”词义表示学科,在词根前面加“physio”“hemato”“immuno”组成的“physiology(生理学)”“hematology(血液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由以上内容可推断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构成本质都是含有隐喻的,在其理解和记忆上将隐喻思维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现有的医学英语术语可以感知更多的词素映射出来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与英语词形充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便于后期医学专业英语术语词汇的学习与记忆,更有利于相关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术语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作用研究分析可知,隐喻对于学生在医学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英语词义与多种短语、语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思维,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面,加强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具象化和意义化处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其词义。而隐喻就是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手段被有效应用到了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当中,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总而言之,将概念隐喻理论引用到日常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中,是现代语言类教育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突破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瓶颈的重要手段,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对英语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帮助学生构建了一套清晰的思维想象渠道和知识框架,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

[1]王昆芳.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词汇习得研究[J].海外英语,2021(5):237-239.

[2]张晨晨,郭书法,甄长慧,汪田田.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9):59-63.

基础医学概述篇7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病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但其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需求,阻碍了对中医药学知识与信息的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利用已得到认同,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将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本体理论与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知识组织研究中,构建中药本体,实现中药信息的知识化重组,可为中药领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数据基础[1]。

   

中医药学知识信息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医疗实践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研究工作也随之逐步深入,例如在数据挖掘领域,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同样在中医领域也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医学信息组织方式与数据挖掘之间存在着诸多“瓶颈”,尤其是中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仅仅得到诸如“石膏与知母具有配对相关性”、“六味地黄丸可治疗阴虚”等数据挖掘的结果,只是对简单知识的简单认证,而其结果无法解释。究其原因,“数据整理”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瓶颈。近年来,领域本体构建技术已逐渐成熟,并迅速在各个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构建领域本体(ontology)可以从数据整理与信息组织方面更好地实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客观需求和条件具备的双重推动下,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中药本体构建工作切实可行。

1 本体的概念及特点

   ontology是一个哲学概念,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通常译为本体或本体论(在本文中称为“本体”)。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哲学上是两个相对的理论,认识论指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而本体论则指客观存在本身。

   自20世纪90年代,ontology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语义web等领域之中[2]。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本体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体理论与技术也随之日趋成熟。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3]。这个定义包含了概念模型、形式化、明确、共享4层含义。即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或术语,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概念及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本体不仅描述概念、术语,而且对概念、术语间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广泛、细致和全面。即,本体不仅明确了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概念间的属性及属性间的关系,它是从“属性”的角度出发去确定一个概念,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这也是本体作为知识组织方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可以看出,与传统的mesh表相比,本体描述的概念关系是网状、立体的。在本体中可以描述的概念间关系有反义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转指关系、近义关系、同义关系、动作关系等,而不仅是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mesh中所描述的参照、用代、隶属关系[4]。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的概念术语相对较明确,选择中药作为突破点,首先构建中药本体,逐步实现中医药医学信息的知识组织与构建。

2 构建意义

   本体建设的目的是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遍布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①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搜索引擎和数字化图书馆。②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机器学习等。③领域本体的应用,比如,在生物信息学中已建成的geneontology,尽管只包括了partof等简单的关系,但是对生物信息学界已经有巨大的影响。④语义web服务。⑤在线元数据管理和自动信息。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5]。

   中药本体作为领域本体的一种,通过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例如:可以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通过语义检索,为用户提供知识层面的语义检索服务;定题服务,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帮助人们发现隐含的知识,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揭示药性、药效、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归纳构建基于现代科学语言的中药药性表征理论体系等应用型研究。中药本体既具有专业领域性,亦具有普遍性,可应用于其他信息工程与知识管理等方面。

3 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领域本体的构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6]得到较广泛的公认。中药本体的构建同样遵循以下5条原则:①明确性和客观性。ontology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定义。②完整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含义。③一致性。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④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向ontology中添加术语时,通常不需修改已有内容。⑤最少约束。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约束条件。

3.2 构建方法

   

目前,利用现有的领域内公认的知识以及领域专家的参与,是一致认同的构建领域本体的最优方式[7]。

   

构建中药本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概念关系体系的确立。在注重知识结构关系的原则上,可借助已有的中药分类法。中药分类方法主要有按药物功能、药用部分、有效成分、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等。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采用比较成熟的自然属性分类法(主要参照《中华本草》[8]的现代自然属性分类法),即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此外,该分类法还有以下优点:对药物来源、属性、药物部位等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便于查检,便于更新和修改,便于不同专业的人操作中药本体的建设工具。

   

各个中药类目下设定27个属性,属性设置包括: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发生发展史、产地、原植(动、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贮藏、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中药的属性可以根据需要与新发现进行修改。

   

通过属性参数,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中药,更精确、全面地确定概念,并显示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源,实现中药药性的知识发现与理论创新。

4 结语

   

领域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途径或方法,但无论从客观世界具体的角度或者是从逻辑抽象的角度出发,领域本体中概念的设计都应该贴近于研究者要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客观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法则[9]。因此,中药本体构建模式是一种探索,建成之后仍然需要维护和不断进化。据此还可以继续构建中医本体,实现中医药领域内知识信息的知识化组织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刘耀,段慧明,穗志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基础研究——以中医药古文献语言知识库的构建为例[j].情报杂志,2006,(9):21―26.

[2]曹树金,马利霞.论本体与本体语言及其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32―637.

[3]studerr,benjaminsvr,fenseld.knowledgeengineering,principlesandmethods[j].dataandknowledge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4]牟冬梅,崔艳玲.mesh、本体论在医学知识组织中的作用[j].情报杂志,2005,(7):120-122.

[5]袁媛.领域本体建设的方法论和工具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peterdkarp,thomasrgruber.agenericknowledge-baseaccessprotocol[a].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sonartificialintelligence[c].montreal,1995.

[7]刘耀,穗志方.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28-33.

基础医学概述篇8

【关键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医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的教学方法设计最能体现教育现代化,它是教学设计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传统的大学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以讲解灌输式教学为主,在结构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和优化系统性,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重质量、高效率的时代潮流,不能满足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

1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简述

1.1概述

优化的教学方法并非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由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全面动态地分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因素,选择某个具体条件下的优化方案进行教学,以达到现有条件的最佳效果的过程。

1.2设计思路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一系列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要设计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并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优劣,以反馈、修正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2设计准备

2.1分析和分类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本科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有一定的界定。对于大纲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的分类方法,可将其分解为事实、概念、技能、原理和问题解决5种类型[1-2]。

2.1.1事实

指一些术语。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名医、名著、重要事件、学说历史沿革等。这些在“绪论”和各节“概述”中多见。

2.1.2概念

指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进行归类,用来表征这种事物属性的名词。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1.3技能

指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诊断内容。

2.1.4原理

指把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陈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辨证方法、诊治思路等。

2.1.5问题解决

指发现问题、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的程序与方法。如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内容。

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以上5方面不仅细化了知识点,也有助于捋顺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奠定基础。

2.2确定教学目标

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级,由于这些词语说明的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太笼统、太抽象,因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估不能起指导作用。现代教育学认为,采用具体的、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上述缺点。因此,根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可以把本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每节教学目标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级层次[3-4]。

2.2.1记忆

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从特殊事实到复杂理论的大范围的材料回忆。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记住一些知识。

2.2.2理解

指对各项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某些知识点,并能对其做出合理的归纳和分类。

2.2.3应用

指在新的具体的情境中使用知识材料的能力,包括对规律、方法、概念及原理的应用。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疾病的诊治问题。

2.2.4分析

指将知识材料分解成为各个成分,进而理解其组织结构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

2.2.5综合和评价

指将各部分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能力,以及按特定目标判断知识材料价值的能力。如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中,要求能够对有些观点进行评价并挖掘新知。

2.3构建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

根据上述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层次高低,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构建两者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见图2。

二维层次模型展示了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上所要达到的认知层次。15个小格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不能遗漏,后一步的学习都是以前一步为基础。“事实”的学习处在“记忆”的层次,“概念”的学习需要达到“理解”的层次,“技能”的学习则需要达到“应用”的层次,“原理”的学习应达到“分析”的层次,而“问题解决”的学习则要达到“综合”与“评价”的认知层次[5-6]。

3设计教学方法

3.1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3.1.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对认知、理解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选择教学信息传输量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图示讲授法和讲演法等;对于应用、分析中等层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引导式讲解、分析法和应用法等;对于综合评价高级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选择发现式教学法、探究法等。

3.1.2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对于描述性内容,选用直观教学法;对于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内容,采用分析讲解、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对于规律性较强、发展成熟的内容,采用发现式教学法,而对于技能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示范模仿法等。

3.1.3多种方法优化组合

以教材的“节”为单元,细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每个“内容-目标”确定教学方法,注重方法间的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3.2具体的教学方法

3.2.1课堂播放教学法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显示、演示及表演等形式,借助播放媒体教学教材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师生间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打破了传统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模式。在课堂播放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①提示法。教师在演播前和在学生的视听过程中,要告诉学生看什么、听什么,注意什么问题,以达到什么目的,还要及时根据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观察。②解说法。教师在采用无声媒体进行教学时,应边演示边解说,解说与演示的画面应密切配合。③综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将现代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并加以综合运用,使二者扬长避短,互相配合。④情境法。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再现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⑤示范法。教师利用视听媒体向学生呈现具体、直观、典型的学习范例,提供给学生仿效或学习,以便加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3.2.2程序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由大化小、由浅入深地向学习者清晰地展示,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寻求解答或教师通过媒体给出解释和答案[7]。

3.2.3启发式教学法

按照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逐步启发学生,引导探究,层层深入,直至学生能动地领会和掌握知识技能[8]。

3.2.4发现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探究目标,即授课的中心问题,引起学生的悬念,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假说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大胆地猜想,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验证,检验是否正确。最后,对学生的讨论和发现去粗取精,总结提高[9-10]。

3.2.5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教学。随着中医教育的学院化、扩大化,学生深入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逐渐减少。利用多媒体,采用“虚拟案例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11]。

以上5方面的教学方法,既相互独立,又渗透互补。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合理搭配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过程。

4进行教学评价

优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更高的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目前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为随堂测试(如课堂提问)、阶段测试(如单元考试)和结课测试(如期末考试)3种形式。由于对教学内容分析、分类不够详尽,对学生学习的细节知识点要求不明确,所以,这些测试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测试的结果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和学的效果,不能作为优化教学方法的评价参考。

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本科教学方法优化设计的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详尽、客观、规范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评价指标项目、评价标准、权重系数和评判等级4个要素。其中的评价指标项目就是教学内容和目标对应的二维层次模型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要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权重和量化方法。在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化的观察表和问卷(用于收集学生学习态度、行为、意见等反馈信息),并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以此实施教学评价。然后收集这些资料,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的效果,以便修改、更新教学方法,最终建立优化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教学方法体系[12]。

5结语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中医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它具有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双重属性。采用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能使抽象、艰深的知识更有效地被学生融会贯通,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方法体系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8-256.

[2]何宏耀.加涅教学设计的原理、模式与方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242-244.

[3]andersonlw,krathwohldr.taxonomyforlearing,teaching,andassessing.arevisionofbloom'staxonomyofeducationalobjectives(a-bridgededition.)[m].newyork:longman,2001.38-62,63-92.

[4]krathwohldr.arevisionofbloom'staxonomy:anoverview[j].theoryintopractice,2002,(4):212-218.

[5]王汉松.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5-71.

[6]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7]张秀芳.程序教学理论的形成及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6):51-52.

[8]第五红艳.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专辑):317-319.

[9]冯德福,张会明.浅谈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式教学法[j].数学教学通讯,2003,29(9):27-28.

[10]马长清,向一.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j].药学教育,2o03,19(2):28.

基础医学概述篇9

由于语言的变迁、学科的融合和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中医药学术语缺乏规范化,导致了中医药学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1]。语言系统的建立可以解决因为概念表述方式不统一和相关信息分散而造成缺失、错误等一系列低效检索结果的发生。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tCmLS)现代部分的构建已初具规模,但中医古籍部分的语言系统建设却一直缺如。中医古籍所含学术内容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具有根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的中医古籍学术体系有别于现代中医药语言体系,两者决定了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是tCmLS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并试图对实践过程中遇见之问题勉力探讨。

1背景介绍

tCmLS是以UmLS(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为参考,以本体论为指导,以中医药语言特点及学科体系为依据,以VocabularyBuilder软件为平台研制开发的,在UmLS原有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设计了126种语义类型和60种语义关系,按学科分为16大类,目前已经完成超过30万词条加工。tCmLS是古籍语言系统构建的基础,在其总目下增加古籍术语一类,暂作为古籍语言系统加工的平台。

2存在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案

2.1中医古籍分类体系的构建问题

古籍分类就是按照古籍内容的学科性质分门别类,将之组织(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其作用在于不仅能够呈现古籍的基本内容、同一科目有些什么古籍,而且还可以揭示出各个科目所含古籍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有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和《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分类法,均不能较好地解决构建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所需要的分类体系。因其或注重学术流派,或关注图书本身,而对文献的内容关注较少。语言系统整体框架内古籍部分的分类显然不能局限于文献图书本身,而必须立足于文献所包含的知识,方能更好地分析把握其含义及相关关系。

在现代中医药语言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古籍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修订和完善,预先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整体架构需求的分类体系比较困难,而且自上而下建立的分类可能遗漏古籍中的部分信息。

有鉴于此,本研究采取先在《内经》、《伤寒论》的章节目录下进行现有词条加工的方法,在完成3本词典1万余词条的处理后,根据相应词条上位词的提取构建古籍的分类体系的初步轮廓,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由下而上根据具体概念的上位词所反映出的上下位关系而最终建立起古籍分类体系,以期更切合实际,易于被最终用户理解和接受。

2.2古籍概念定义问题

2.2.1定义筛选问题古籍中的概念定义纷繁复杂,如“下”在《内经词典》中有多达20个不同的定义,其中“在下”、“向下”、“低处”、“量词”等解释,与医学关系不甚密切,属于公共领域的含义,这样的概念定义加工进语言系统非但意义不大,而且会使整个系统变得冗余。所以,采取先筛选出与医学相关的定义,然后再加工的原则进行概念词的录入。

2.2.2定义取舍问题依据词典的解释相对比较确定,但却不是古籍语言系统加工的唯一路径。古代医学概念语义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多义性,这是对其理解的难点,同时也影响、制约着tCmLS的构建,对概念语义失之辨析,会导致语义网络的失真、错误,影响语言系统的最终应用。如何给内涵和外延都很复杂的古籍概念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义,是关系到古籍语言系统构建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参考和借鉴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可行的途径。

如针灸概念部分可以以“针灸理论文献通考”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处理。如若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及时咨询专家意见,以不断调整完善。

2.3与原有系统概念的兼容问题

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构建不但要尽力展现古籍中同一概念术语在不同语境、文本、历史时期中内涵的演变,建立概念之间的同义、近义以及相关关系,从而避免检索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或错检,而且要最终实现古籍概念术语与现代中医药语言系统之间的互通甚至与UmLS的兼容。

古籍概念与现代部分的中医药概念完全同名,但是意义却完全不同。如“根”,在药用植物学里是植物体生长在土壤中的营养器官,而在古代针灸概念中却是“井穴”,二者全然不同的含义使我们在加工处理的时候,要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可以快速搜索到检索者想要查询的概念。如在“根”后面用括号的形式标注出所属学科,可以避免药用植物学中“根”这个作为类存在的概念与针灸学中的具体概念“根”发生混淆。这是具体加工过程中初步的解决方案。

2.4古籍概念的加工来源问题

tCmLS的建立最初都是来源于教材、词典、工具书,因其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加工处理。这对于中医药学现代部分而言比较合适,但古籍的概念比较分散,不是几本工具书就能涵盖包容的。所以,古籍语言系统未来的加工范围要扩展到具体古籍,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这就需要制定更为详尽的规则。

如何在古籍文本中获取领域概念?所谓领域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领域知识在文本中的外在表现。领域概念的获取就是从领域文本集合中抽取最能代表该领域的概念集合,这个过程包括从领域文本中抽取术语集合、词性规范(同义词处理)以及领域概念的筛选和确定[2]。换言之,我们要加工的概念是否是语义的集合,这样的遴选就给加工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度。具体的规则制定尚有待进一步考量商榷。

2.5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的适配性问题

tCmLS中在进行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构建时已经对语义类型和若干语义关系进行增删改动,如删减了“练习”、“展示”两个语义关系,增加了“开窍于”、“与……相表里”、“概念上对应”、“与……类似概念”、“与……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与……相互转化”等7个语义关系[3],但是还不能完全匹配古籍语言系统的需求。

如“下哺”,应该属于对发病时间的描述,原有的语义类型中的“医学天文气象”和“时间医学”都不是十分恰当。如“咽为之使……魄门亦为五藏使”中“……使”的语义关系描述在现有的系统中不存在,可以考虑新建。

总之,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进行适当的增删,以期更能满足古籍的需求。

3思考与展望

中医古籍在整个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古籍语言系统是否有独立构建的必要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单独构建一个古籍语言系统可以使其知识自成体系,浏览与检索时比较直观系统,但现有的tCmLS“中医基础理论”类下包含了很多古籍的术语,这将导致古籍系统与现代部分不可避免的重复。反之,如果将古籍语言系统完全嵌入现代语言系统,融合的过程中亦会出现兼容的各种问题,原有的分类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修改,原有的与古籍关联的概念亦要进行修订,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如何在两者之间权衡,是古籍语言系统建设中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

如何使tCmLS得到合理充分的应用是语言系统建设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问题,结合中医药共享平台和中医药共建平台对搜索功能的支持和利用语言系统作为词库的中医药领域分词系统[4]是目前主要的应用范畴。尚在建设初期的古籍语言系统可以参照tCmLS进行应用领域的开发尝试,建立中医古籍可以共享重用的本体以及相关的数据挖掘是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十分紧迫且困难的重要工作,不但要解决古籍分类,语义类型、语义关系适配,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概念的筛选,定义的删减等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古籍概念的多义性、迁延性、不确定性等问题,后者的解决更需要相关领域研究的支持,方能在未来初现古籍语言系统之端倪。

参考文献

1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6-8.

2何琳.古农学本体的半自动构建及检索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基础医学概述篇10

【摘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在细胞水平阐明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是中医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挑战。在总结现代细胞学研究的基础上,以细胞中的能量代谢和遗传信息代谢为核心,论述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在细胞中的物质基础,将亚细胞结构按功能进行五行属性划分。并按照中医阴阳的概念和论述,将生命本质定义为遗传信息指导下的能量代谢过程。

【关键词】中医学阴阳五行遗传信息能量代谢

abstract:thetheoriesofYinyangandwuxingarethecoretheoriesin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itisveryimportanttodiscovertherelationshipsamongtheorganellesandtheimplicationofYinyangandwuxing.inthispaper,aftersummarizingtheresearchesincell,weexplaintheimplicationofYinyangandwuxingincellwhicharebasedonbothmetabolismandcentraldogma,thengrouptheorganellesintowuxing.accordingtotheimplicationofYinyangandwuxingincell,thelifeisregardedasakindofmetabolism,whichisguidedbygenes.

Keywords:tCm;Yinyang;wuxing;geneticinformation;energymetabolism

1675年发明显微镜以后,医学视野开始从器管走进细胞。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建立在细胞基础上。在细胞水平阐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中医基础理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中医理论与实践取得突破的着眼点。现在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尝试将阴阳五行理论引入细胞学中,如提出五脏中脾与线粒体的假说,气与线粒体假说等多种假说[12],并从基因和蛋白组学探讨中医基础理论[34]。这些尝试对中医理论的诠释都具有探索性意义,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相互之间各自独立,没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无法从细胞水平完整地阐明中医基础理论。

1现代细胞学的物质基础

细胞是构成生命现象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在外观千差万别,化学成分非常相似,都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各种微量的无机化合物。在种类繁多的细胞形态中,根据进化的程度与结构的复杂程度可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核结构,体积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膜、核物质和少数简单的细胞器。真核细胞要比原核细胞复杂得多。光学显微镜下大致可以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电镜下,真核细胞的内各种更细微的结构可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膜相结构包括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体、叶绿体和核膜等。非膜相结构有核糖体、中心体、细胞质、核仁、染色质、核基质和微管、微丝等[5]。

上述亚细胞结构既是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是融入中医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能够将上述物质基础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中,中医也就取得突破和发展。

2气机的运行和新陈代谢是探讨细胞中五行物质基础的核心

气是中医理论中核心概念之一,阐明气的本质是解决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中医将气作为生命本质来看待;现代西医则认为新陈代谢是重要的生命特征。从中西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角度,气与新陈代谢有一定的等同性[67]。在中医学理论中,气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运行方式,即气机。升降出入就是对气机运行的最简略概括。新陈代谢是否存在类似于“升降出入”的代谢过程,这值得探讨。将气机运动引入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升降出入的含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泛化。

生命科学中,新陈代谢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包含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这两者相辅相成,含义基本相同。新陈代谢过程中,糖类、脂类和氨基酸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物质,这些物质代谢终产物为水、二氧化碳、氮并释放能量。糖类通过酵解而生成Coa;脂肪通过β氧化而生成Coa;氨基酸则是通过脱氨基作用后再进行代谢生成Coa。Coa进入线粒体进行三羧酸循环后氧化成为水、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这是物质能量代谢的最后通路。如果进入细胞三大能源物质远大于细胞的需求,它们就会被转化成为脂肪或者糖原存储于细胞中;如果低于细胞的需求,细胞就会动用细胞内的糖原或者脂肪进行供能。在三大能源物质氧化生成atp的过程中,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体系中是进行能量代谢的第一步,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入;其次在胞浆中转化成为Coa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升;第三步是Coa进入线粒体氧化成为Co2、H2o,释放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降;最后是atp利用和代谢终产物排泄的过程,相当于气机运行的出。

原核细胞结构相对简单,三大营养物质氧化生成atp的过程是在细胞浆完成,而营养物质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泄是由细胞膜完成。真核细胞结构相对复杂,细胞内有功能相对专一的细胞器。三大能源物质进入和代谢产物的排泄是由细胞膜完成;存储、转化形成Coa的过程也是在胞浆中完成;atp的生成则是在线粒体中进行。至此就大致勾勒出气机在细胞内的运行过程,参与相应过程的亚细胞结构即为相应五行的物质基础,见表1。

3遗传信息的输出是细胞五行相生的核心

在细胞内,与能量代谢相伴的就是遗传信息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是生命世界中的核心,是生命现象重要物质基础,细胞中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以蛋白质为基础。蛋白质的合成是由遗传信息进行指导的。细胞内的染色体通过四种碱基不同的排列顺序对遗传信息进行编码,通过Rna转录,核糖体的翻译等过程合成蛋白质。这是现代生物学中的中心法则。细胞内遗传信息来源于母代细胞,少数情况下来源于基因变异或细胞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如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和传播。人体体细胞遗传信息同样来源于母代细胞,受精卵的遗传信息却来源于精子和卵细胞,即父母双方。就来源而讲,遗传信息和肾精有共同之处,可以将二者进行等同。

遗传信息存储于细胞核中,通过转录过程输出遗传信息,细胞核的五行属性就是水。遗传信息输出后在核糖体中翻译合成蛋白质,核糖体的五行属性就是木。

中心法则到蛋白质合成就结束,细胞中五行相生过程没有结束。真核生物蛋白在胞液核蛋白体合成后,有如下三种去向:保留在胞液中;进入细胞核、线粒体或者其他细胞器中;分泌到细胞外。蛋白质经过复杂的合成机制,定向输送到最终发挥生物功能的区域,这一过程成为蛋白质的靶向输送[8]。除了保留在胞液中的蛋白质,进入胞核、线粒体计其他细胞器和分泌到细胞外蛋白质都必须通过膜相结构,或者同膜相结构结合形成镶嵌蛋白才能发挥。蛋白质同膜相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到达特定功能区域、发挥自身功能的过程即为五行中的土。

蛋白质到达特定的功能区域后将参与一定的代谢过程。蛋白质自身有新旧更替过程。蛋白质在参与代谢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地影响,分子构象出现改变而失去活性。蛋白质失去活性也就意味着一次遗传信息释放的完成,细胞将进行新一轮遗传信息的释放,合成新的蛋白质来弥补失活的蛋白质。失活的蛋白质被内噬体吞噬,分解为氨基酸而进入能量代谢过程。蛋白质行使代谢功能并在完成功能后被分解为氨基酸的过程就是五行中的金,参与该过程的亚细胞结构包括:溶酶体和过氧化物体等。

转贴于

上述可见,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输出、蛋白质的合成、发挥功能以及最终被分解代谢的过程也就是细胞中的五行相生过程,在相生过程中,有细胞结构和形态度形成,参与相应过程的细胞结构就是五行相生的物质基础,见表1。

4信号传导系统是细胞内的调控系统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行的基本方式,但需要补充和完善,即将调控作为气机运行方式之一。中医学中意识到生理调控现象,《黄帝内经》就有“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和“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的论述。枢就说明了中医对调控机能的概括和认识,但是在气机运行中并没有提到调控的问题,这似乎是五行同气机运行之间的一种矛盾。升降出入虽然为气机的基本运行方式,但是,由升到降或者由入到出等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转换和调控过程,这种调控可能为自发的,也可能是主动的,调控的结果就是促使气机运行能够同环境相一致,调控在五行中属于心火(见表1)。现代西医生理学将反馈作为生物的基本反应形式,其包含正反馈和负反馈两方面,二者均起调控作用,在新陈代谢中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通过前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相对简单,所具有的细胞结构基本能够完成简单的代谢过程。虽然也存在调控过程,形成的调控系统相对简单,如乳糖操纵子[8]等。多细胞生物等细胞结构就相对复杂。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和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以及对环境的综合反应依赖于细胞间彼此协调的相互作用,这就使得细胞调控和信号传导成为细胞代谢中必须存在一个过程。细胞分泌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能够进行细胞间通讯的生物活性物质为第一信使;第一信使与相应受体结合、激活受体后在细胞内产生能够介导细胞传导通路的活性物质,这类物质被称为第二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到物质称为第三信使。三类信使连同与之相关的受体、酶、蛋白质等就构成真核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系统。目前所知对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系统主要有下列途径:①camp蛋白激酶途径;②钙离子依赖的蛋白激酶途径;③cGmp蛋白激酶途径;④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⑤核因子κB途径;⑥tGFβ途径。当然可能还有更多的信号传导途径有待发现研究。这些信号传导途径的最终生物效应将影响细胞的代谢、生长、增值、分裂甚至癌变[9]。信号传导系统就是细胞内调控系统,其五行属性即为心火。

至此,我们简单论述了五行在细胞内的物质基础,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见表1)。在此需要指出:1.叶绿体是植物区别于动物的细胞器,将其列入五行中的肝木;2.高尔基体的功能是将细胞内代谢产物,主要是蛋白类产物排出细胞外,其功能与五行中肾水相同。

表1细胞中五行物质基础列表(略)

5遗传信息输出、能量代谢过程与阴阳关系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清晰的看到细胞内的两条核心的代谢过程,一条为遗传信息的输出,一条是能量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输出过程中有能量代谢的参与;能量代谢过程也必然有遗传信息的参与,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所有的亚细胞结构代形成和功能发挥都是以能量代谢和遗传信息输出为核心的,只是侧重不同。在细胞水平,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指导下的能量代谢过程。遗传信息输出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构建细胞形态结构,为阴,成型;能量代谢则化气,为阳。因此,细胞中仍然具有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中医学中五行除了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外,还有相乘相侮等关系,这将在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论述。

【参考文献】

[1]郑敏麟,阮诗伟.中医藏象实质生物学假说之一-“脾与线粒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1012.

[2]张茂林,张六通.论线粒体与中医“气”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6061.

[3]倪红梅,徐燎宇.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链接-基因组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1618.

[4]朱姝,高荣林,隋殿军.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与证候实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2):1920.

[5]傅松滨.医学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6]张永忠.论中医学人体之气的实质是新陈代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5):1920.

[7]张叶,沈绍功.浅析“气化”与物质代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