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展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4:02

世界经济展望篇1

2006年世界经济走势。

意义:

2006年,升息将是全球经济的主题。在经合组织经济体与新兴市场之间,新兴市场中经常项目强健者与薄弱者之间,不同类型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将出现明显的分化。

要点:

――美国将保持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长。但,资产价格滑坡的风险依然存在。

――欧元区政府将集中精力控制预算赤字。因此,该地区的增长率,将低于经合组织的预测值。

――美联储将继续升息,到9月份,短期利率将突破5%。

――美国利率的吸引力,将对新兴市场构成升息压力。

――如果油价趋于平稳,经合组织经济体的利率政策,将获得更大空间。

分析:

2004~2005年,油价和美元是市场关注的中心。而在2006年,利率将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

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提高了短期利率,进入紧缩周期,至今已经累计升息300个基点。2005年美联储已经升息175个基点,但全球利率并未因此出现明显上升。亚洲各经济体的利率升幅最大,简均值为100个基点。欧洲升幅最小,英国和瑞典的降息,抵消了挪威的升息。

不过,随着美国利率的吸引力继续增大,当前的巨大利差未必会持续下去。欧元区和英国将收紧银根,而新兴市场将加快升息速度。

美国利率。美联储决策层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实现“中性”的联邦基金利率。也就是说,使其与高就业相容,又不致加剧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膨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中性利率”似乎太低了。费城联储11月14日的《2005年利率预测调查》报告显示,对于2006年4季度3月期国债收益率的中位预测值为4.6%。然而,如果扣除总体通胀率的因素,2005年底的实际短期利率,仍然出于负区间内。事实上,自2004年年中以来,实际利率仅仅上升了118个基点。这就加大了联储在2006年前3季度的升息压力,到9月份,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突破5%。此外,升息还有两方面的作用:

――支持美元。由于外汇市场预计美国利率周期将在2006年达到顶点,美元可能会贬值。然而,在对外赤字超过GDp的6%的情况下,联储不会过早放松银根,以免美元遭到抛售,出现暴跌,以致动摇美国经济。

――资产价格。高利率的意义还在于,一旦资产价格出现滑坡,下任联储主席伯南克将有更大的应对空间。事实上,即将离任的格林斯潘,一直是把防止资产泡沫破裂放在第一位。

经合组织。经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不会步步紧追美国的升息举动。许多经合组织国家的决策者,都希望美元升值。他们乐于让利率来完成这项任务。除2001~2004年期间的日本外,这些国家并没有像东亚国家那样,通过干预汇市来达到这个目的。制约这种做法的主要因素,是通胀压力。2006年,油价仍将保持高位,但难以继续大幅上升。

虽然2005年油价上涨的效应尚未完全显现出来,因而将影响到2006年的全球经济。但总体而言,经合组织各央行将获得更大的决策空间,而不必紧随美联储加息。因此,欧洲央行可能会满足于12月1日2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

新兴市场。不过,美国升息很可能会加大一些新兴市场资产所承受的压力。经常项目薄弱的经济体受到的压力,将尤其沉重。因此,它们将被迫加快升息步伐。例如,2005年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分别升息175和75个基点,2006年它们将进一步升息。

增长前景。2006年,内需增长加快的经济体,将进一步增加。表现最为突出的将是日中两国,日本可望增长2.2%,而中国的增幅可望达到8.5%,消费需求的贡献度也将增大,日本尤其如此。预计美国经济将增长3.1%,而欧元区的增长率可能只能达到1.5%。因此,无法达到经合组织和imF的预计水平。以市场汇率计算,世界GDp增长率,将在3.0%左右;无论多哈贸易谈判进展如何,全球贸易增幅都可望达到7.3%。

资产价格。在美国升息的情况下,泡沫成分较大的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虽然不大,但仍然存在。风险最大的是初级产品、房地产、经合组织国家的股票,以及新兴市场债务。就美国而言,联储将具备大幅降息的行动空间。资产价格调整造成的紧缩性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伯南克可以降低利率而无需顾及通胀水平。但即使联储降息,股市或楼市下滑,也会使居民的财务状况趋于恶化。因而,会迫使消费者紧缩开支。

欧洲低迷。另一风险在于,2006年欧元区各国政府将集中力量,阻止财政预算的恶化。这可能会导致经济下滑。德国预算中增税计划,无助于刺激需求。但,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欧元区经济收缩的危害,要小于美国经济下滑,因为以经常项目盈余来衡量,欧元区本来就在拖累全球经济增长。过去20年间,欧元区仅仅出现了三次经常项目赤字。

欧元区居民将以过度储蓄,来应对结构改革导致的不确定性。因此,该经济体可能性最大的发展方向,是保持低水平的均衡增长路径。正常情况下,政府主导的支出扩张,可以抵消居民需求疲软的影响。然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严格限制,以及决策层坚持供应面政策的固执立场,却恰恰意味着相反的情况。不过,目前欧元区的政府借款利率,处于几十年来的低点,而失业率则处于几十年来的高点。这势必会导致巨大的产出缺口。如果事态发展良好,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觉悟到这种处境,就有利于促使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世界经济展望篇2

2013:地区格局悄然变化

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一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首超发达国家。imF最新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50.4%(汇率法为39.4%),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国家,预计2018年将提高到53.9%。二是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达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预计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

主要经济体形势继续分化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分化主要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强、欧日弱;2013年则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扩大:发达国家内部继续分化,美国继续温和复苏、进入持续复苏轨道,量化宽松政策(Qe)迎来转折点;日本货币和财政刺激“猛药”起效,经济复苏加快;欧元区艰难摆脱衰退,但全年仍为负增长;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于内、外经济失衡,加上资本外流的冲击,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贸易保护加剧

2013年,不仅诸如保障、双反、进口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以及政府采购、自动配额等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有增无减,主要经济体还竞相组织排它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力争主导权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从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东线”,以ttip(trans-atlantictradeandinvestment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为代表的“西线”和以tiSa(tradeinServicesagreement,服务贸易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中枢”。从截至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tpp有望于2014年上半年率先达成,ttip和tiSa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的影响力已经初步形成。以GDp占全球份额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别高达40%、50%和65%,其对于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

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进展迟缓

“过度的杠杆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家庭、企业、金融业、政府部门“去杠杆化”均取得不程度的进展。其中,美国企业和家庭部门债务负担已降至长期水平之下,政府财政赤字已从2009财年10.1%的二战后峰值降至2013财年的4.1%。欧盟通过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遏止了财政赤字上升势头,通过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以及欧洲稳定机制等措施打破了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的传播链条。欧元区15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杠杆刺激后,正在逐步转变宏观策略,朝着去杠杆化的方向发展,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才刚起步。

发达国家政策动向导致世界经济波动

首先,美国政策动向牵动国际金融市场。2013年5月下旬美联储释放可能提前削减购债规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由此至8月份,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逐步退出Qe的预期导致发达国家长期利率上升,促使国际投资者对于资产重新估价并调整资产组合,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流出。由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就政府预算方案达成妥协,陷入国债上限僵局,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在10月1日~16日关门16天,这是17年以来的首次停摆。10月1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为政府拨款”的议案,该协议将美国举债能力延长到今年2月7日,并为政府机构提供资金到今年1月15日。12月17日,美联储决定从2014年1月起,将月度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少到750亿美元。

其次,美国政策动向对发展中国家外溢效应巨大。美联储提前削减Qe的预期已使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撤出,造成相关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五国央行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被迫连续升息来加以应对。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内5次升息,累计升息250个基点;印度在9、10月份两次升息,累计升息50个基点。

2014:增长动力略有增强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增长动力略有增强。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将有所加快。

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上年

按照汇率法计算,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0%,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联合国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0%,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全球贸易增长将有所加快

据imF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据联合国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7%,加快2.4个百分点;据oeCD2013年1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8%,加快1.8个百分点。

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

据英国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消费价格将上涨3.0%,比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将下降1.1%,非能源价格将下跌2.6%。

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将继续缓解

据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美国失业率为6.9%,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日本为3.8%,降低0.2个百分点;欧元区为12.2%,上升0.1个百分点。

应对外部环境稳定我国经济

外部需求回升有利于我国出口稳定增长

随着美国引领世界经济向好,外部需求回升,给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带来了较好的机会,有利于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相应的政策建议是要特别注意巩固发达国家出口市场,扩大对其出口。

发达国家正在致力于营造不利于我国的全球经济新秩序

美欧日紧锣密鼓地进行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的谈判,这两个占全球GDp四成以上的协定均将中国排除在外。奥巴马总统计划在2014年完成tpp谈判。此外,日本充当了反制中国的急先锋,不仅通过我与中国大打口水仗,还试图联合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孤立遏制中国,近期又试图投资非洲抗衡中国。相应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BRiCS)、上合组织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好相应平台,扩大务实合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动向对于我国的外溢效应

一旦美国量化宽松收紧过快,可能造成以下不利影响:一是全球资本异常流动扩大,国际资本可能大量撤离发展中经济体;二是促使美元较快升值,导致人民币随之相对于其他货币升值;三是其他经济体被动应对,可能产生第二波冲击,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相应的政策建议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做好应对准备;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努力利用人民币升值倒逼提质增效。

世界经济展望篇3

在诸多不利因素打击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慢于预期,并且正在遭遇一系列新挑战。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仍将严峻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尚不稳固,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日益加深,这都给世界经济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增加的下行风险。

 

一、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道路曲折。2010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既经历了因复苏步伐加速所带来的欣喜,也因为复苏势头放缓有可能再次陷入衰退而忧心忡忡。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走势经历了一个由较快增长到明显减速的变化。5月以前,世界经济延续上年底的较强走势,显示出可持续复苏的态势。进入6月和7月后,世界经济的坏消息接连不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数据再现疲态,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明显走弱,市场避险情绪不断高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全球经济可能重新陷入衰退的警告声不绝于耳。目前世界经济前景比2011年年中时明显黯淡了许多。

 

2011年世界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世界经济复苏延续“南高北低”的双速格局

2011年再次让发达国家备感失望,发达国家经济整体增长疲弱,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相比历史水平大幅萎缩。在随后的经济复苏中,多数发达国家步伐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上升。2011年发达国家经济受到诸多重大不利因素打击,从自然灾害的影响到政府预算,从银行信贷到主权债务危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经济复苏依然脆弱,经济增长维持低速。

 

2011年美国经济虽未脱离正轨,但复苏乏力,复苏速度之慢前所未有。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债务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非常大的政策难题。3月日本遭遇了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灾难,日本经济复苏进程逆转。随着震后消费的复苏以及产品供应链的恢复,日本的内需和外需均有所增长,但在欧债危机加深、日元保持强势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灾后的日本在面对种种经济困境时显得无能为力。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蔓延速度和恶化程度远超预期,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而且影响了欧洲经济增长。许多欧元区国家被迫启动严格的紧缩计划,以规范国家财政。由于财政开支急剧减少,部分欧元区国家经济重新陷入衰退。

 

2011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继续主导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在经济复苏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领先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2011年,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在高位放缓,但总体仍保持较强劲的增长态势,整体经济增长率依然快于发达国家。在2011年,新兴经济体面临着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为应对通货膨胀和信贷增长过快,许多国家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致使经济增长放缓。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将来自新兴经济体。

 

2011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最为强劲,该地区正在更多地注重内需驱动型增长。中国的强劲经济增长对全球贸易和商品价格的反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投资银行野村证券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40%。2011年,北非、中东的许多国家经历了政治动荡,经济增长明显下滑。随着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跌,2011年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经济也在减速。俄罗斯经济在2011年保持了较好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将恢复到危机前最好水平,同时俄罗斯在年底正式获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新成员,迎来对外经贸合作和自身经济发展的新起点。2011年非洲经济在逆境中保持高速增长,但该地区仍极易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增速明显回落

由于全球经济活动放缓,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回落。世界贸易组织在2011年9月预测,将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的预估值由4月的6.5%下调至5.8%。若这一预测成为现实,表明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1990-2008年6%的长期年均增长水平。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低于预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北非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对全球石油供应构成威胁,日本大地震使全球供应链突然中断等,这些突发事件以及一些短期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抑制了各国的经济活动,影响了世界贸易走势。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增长再次减速严重影响了各国的进出口活动,使世界贸易失去持续增长的势头,重新出现下滑。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国内消费难以有较强劲的反弹,并抑制了收入增长,减弱了进口需求。久拖不决的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各国经济活动日趋疲弱,影响了欧洲及全球贸易增长。

 

延续2010年的持续涨势,2011年前几个月世界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大幅攀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在2011年4月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而随着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投资者的情绪转向消极,对国际商品价格形成压制,导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自5月以来呈现震荡下跌态势。截至2011年11月,imf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3.1%,比2011年4月的高点下降11.3%。未来欧债危机形势的演变、全球流动性释放的状况、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以及美元汇率的波动将是影响国际商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时间段产生的影响不同,将牵引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行情及波动趋势。

 

(三)外国直接投资缓慢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全球产能过剩、国际市场需求不稳以及新的投资热点尚未形成等因素的制约,全球跨国投资复苏步伐总体上滞后于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不过,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市场需求恢复、企业资金紧张有所缓解,跨国投资也在逐步复苏。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unctad)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人量小幅回升5%,达到1.24万亿美元,仍然比危机前的均值低15%,比2007年时的最高值减少了近37%。2010年,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和对外投资来源地的重要性都进一步增强,而且这些经济体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首次达到全球总流量的半数以上,同时这些经济体的对外直

接投资额也达到历史最高值。相形之下,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依旧在下滑。

2011年,受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新兴市场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增速将有所放缓。unctad初步估计,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恢复至危机前水平,上

升至1.4万亿到1.6万亿美元,2012年有望进一步增至1.7万亿美元,并于2013年接近2007年时的1.9万亿美元最高值。但同时unctad也提醒,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商业环境仍然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治理的不可预测性,可能蔓延的主权债务危机,一些发达国家财政和金融部门的失衡,以及通货膨胀上升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过热的迹象等危险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外国直接投资的恢复。

 

二、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步履蹒跚,一方面还没有脱离艰难复苏的轨道,另一方面复苏的基础也十分脆弱,而且还在遭遇一系列新挑战。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欧洲债务危机可能激化,银行金融系统尚脆弱,高失业率和紧缩政策导致需求疲弱,更多的企业因消费疲软减少库存,一些发达国家的政治僵局及机构效率低下造成决策机制瘫痪,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强等。如果这些因素进一步恶化,将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

 

(一)欧债危机风险难以消除

欧洲债务危机是欧元区、欧盟乃至世界经济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风险。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而且债务危机尚在持续发酵,市场信心极其脆弱,引发金融市场持续震荡。由于各成员国经济联系紧密、债务链相互交织,因此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在不断上升。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将对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冲击。2011年以来,欧洲领导人已采取多项措施应对危机的蔓延,如加强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的作用,由欧洲央行出面购买主权债券,实施欧元区深度整合计划等。但欧债危机风险远未消除,短期内明显缓解的可能性很小。欧债危机还要持续多久,还会恶化到什么程度,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目前难下定论。

 

若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涉及改革欧洲治理方式的问题。欧洲国家解决债务危机,不仅仅是救助和财政紧缩的问题,深层次问题是欧元区内在体制的缺陷,需要改革欧元区内在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统一的财政政策、完善公共援助稳定机制,以及建立严格的财政约束机制等。在2011年12月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国家就加强财政纪律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即《财政契约》,同时决定提前至2012年7月启动欧洲稳定机制(esm)稳定欧洲金融形势。峰会所取得的成果标志着欧债危机真正开始治本,是欧盟一体化的新进展。当然,欧洲要建立更强的财政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很可能还将遭遇更多的市场动荡。因此,在应对欧债危机过程中,欧洲领导人必须发挥领导作用,提高欧元区管理和危机处理的效率,让人们相信它有能力、也必将解决自身的危机;同时要采取更有力的行动,让欧元区保持完整,以稳定投资者信心,重建投资者对欧元区公共财政的信心。

 

(二)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

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有所增强,但总体呈现政策支撑效应减弱、传统增长动力仍较疲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的格局。在许多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为应对债务风险,减少财政开支、增加税收以及家庭和企业的偿债努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总之,发达经济体要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兴经济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持续型增长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陷入政策上的两难境地。对发达国家而言,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债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会削弱经济增长动力。鉴于经济复苏依旧脆弱且失业率高企,发达国家在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时必须非常谨慎,要处理好经济复苏和应对债务危机的关系,在刺激经济复苏和防止政策不可持续之间寻求平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需要严防外部环境趋紧的冲击,另一方面仍应强化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可持续增长目标。同时要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不散,正影响着相关国家的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

 

当前,世界经济尚未从金融危机的重创中完全康复,各国当务之急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要使世界经济重获动力,重要的是加强国际协调、保持金融稳定、在紧缩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这需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措施,恢复和重振市场信心,制止并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在世界经济的众多困难和矛盾中,美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经济增速下滑和企业新增就业岗位不足,为此应着力促进增长和就业;欧元区应致力于支持金融部门和解决主权债务危机,阻止债务危机风险外溢;日本主要是加强灾后重建。这是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复苏所能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三)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大

世界经济需要较长期的调整才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而与危机相伴而生的贸易保护倾向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特别是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再次下滑,使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诱使它们寻求更多的贸易保护。首先,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国内消费和投资疲弱,需要通过国外需求的增加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低迷,为此各国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次,经济低迷、失业率走高、财政紧缩、贸易失衡、汇率问题等将继续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在实施以出口促就业的同时,限制海外竞争成为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使用的重要政策之一。第三,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与选举政治周期叠加,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可能采取更多的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以满足国内各种利益团体的保护主义诉求。凡此种种,都增加了人们对贸易保护的担忧。

 

如果各国都加大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的力度,无疑将恶化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环境。为了确保贸易能够继续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策制定者应对全球保护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

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过程中,需要各国加强合作、重建信心、维持贸易开放性,推动贸易成为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方式,推动世界经济重返快速复苏轨道。为此,要积极维护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继续发挥wto贸易措施监督机制的预警和监督作用,防止成员国的贸易政策立场发生进一步扭曲。

 

三、2012年世界经济展望

国际金融危机已历时三年多,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并非在朝夕之间,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期,预计世界经济在今后几年只能维持低速增长且时有波动。

 

(一)201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从发展态势看,欧洲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深化,甚至拖累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但只要相关国家携手有效应对,世界经济仍有望维持低速增长态势

。迄今为止,国际经济组织和主要研究机构纷纷下调对2012年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测,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不会高于2011年。联合国2011年12月《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弱、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财政紧缩措施以及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缺乏协调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在未来两年将继续减速,甚至有可能再度衰退。联合国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1年的2.8%下滑至2.6%,更低于2010年的4%。

 

(二)美国经济有望实现温和复苏

2011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信用评级遭降,国会两党谈判缠斗不休。但近期美国重要经济数据向好,显示经济呈现缓慢扩张势头。2012年,欧洲经济衰退和美国国内财政紧缩或将对美国经济构成冲击。欧洲在贸易和金融方面与美国有着紧密联系,欧洲经济衰退及欧债危机的后续影响是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欧债危机加深使银行更加惜贷,这可能需要美联储向市场多提供流动性。另外,2012年美国将迎来总统大选,经济和就业议题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争取连任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正千方百计地提振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也将注重财政政策扩张对经济复苏的有利作用,避免快速的财政紧缩。为刺激美国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选择了继续维持宽松政策,已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至少到2013年中期不变。2012年美国经济预料能够实现温和增长,通胀率维持在低水平。美联储预测,2011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在1.6%至1.7%之间,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在2.5%至2.9%之间。

 

(三)欧洲继续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

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撼动了全球金融市场。迫于应对危机,各成员国不得不紧缩财政,这既制约了经济复苏,又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保、养老等福利支出,削弱了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支出意愿,引发社会动荡,令经济增长陷于停滞。2012年欧债危机的局面还将延续,其形势如何演变需要密切关注。欧盟峰会推出的各项新举措能否奏效尚待观察,近期欧元区成员被下调信用评级的压力犹在。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和债务危机加剧降低了人们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期。欧洲央行预计,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只有0.3%。联合国报告称,2012年欧洲经济增长仍将十分低迷,多数国家经济处于萎缩边缘,而债务问题深重的欧元区边缘国家则可能陷入较长时间的经济衰退。2011年11月和12月,欧洲央行已连续两月下调利率,并推出一系列应急措施来支持财政系统,凸现其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忧虑。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整顿财政之间寻求平衡,考验着欧盟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从目前看,2012年欧洲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欧元区经济衰退将加剧主权债务和银行融资市场的压力,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连锁效应,拖累世界经济放缓增长。

 

(四)日本经济面临着“内忧外患”

随着大地震造成的供应链中断约束的逐渐消除,以及灾后重建的逐步推进,日本经济正逐渐呈现好转迹象。2012年,灾后重建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释放,有望对日本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日本经济有望逐步缓慢复苏。但日本经济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诸多挑战。从国内看,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预算缺乏财源、超宽松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等将制约其经济增长。为促进灾后重建,日本政府在2011年已通过多个补充预算案,规模接近20万亿日元,但面对财政状况之窘迫,如何筹集重建资金是个问题。从国外看,日元持续走强、欧洲债务危机加深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都对日本的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构成威胁。为降低日元升值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产业空心化,进一步拉动内需,日本政府出台了“日元升值综合经济对策”方案,还数次采取市场干预措施,但全球避险情绪持续高涨,资金加速流向日元的势头持续,目前日元对美元汇率仍在高位运行。日本央行最新预测,2011年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为0.3%,2012年度将增长2.2%。

 

世界经济展望篇4

一、主要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呈现不均衡状态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年初,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经济活动迅速减速。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刺激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主要经济体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恢复增长,特别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为此,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或机构也改善了对全球经济的预期前景,纷纷上调预测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收缩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在2009年第三季度结束。

从目前形势看,在制造业反弹和库存重建的带动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止跌向好,消费和投资缓慢恢复,经济活动的环境有所改善,全球经济复苏迹象逐渐明显而广泛。展望2010年,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复苏和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复苏阶段,维持目前缓慢回升的态势。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3.1%。但是,相比过去大规模衰退后的复苏力度,这一复苏程度将是相对偏弱的。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各国和地区的复苏步伐会明显不同,复苏速度参差不齐。其中,发达国家经济有望实现低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而亚洲发展

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以

总体上看,当前世界经济反弹明显,但基础还较脆弱,全面复苏动力不足,各国经济好转主要是依靠政策刺激和政府投入所推动,整体经济活动依然远低于危机前水平。2010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金融市场仍存隐患,失业率高企不下,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贸易保护压力还在,全球资本流动尚不稳定,通货膨胀风险增大以及财政赤字增加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将增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而未来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将会带来一些新的动荡。因此,需要密切关注上述各因素对各国实体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各国政府政策调控带来的挑战。

一是失业率高企风险。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各国就业形势日趋恶化。目前美国及欧盟存在着9-10%的高失业率,日本失业率也在5%以上。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发达国家的就业要到2013年才有望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新兴和发展

在这场危机中,各大类产品的贸易都受到严重影响,但受影响的程度存在着差异。其中,燃料和矿产品贸易的下降幅度超过制成品和农产品贸易,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所致;而制成品贸易的下降幅度要超过农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汽车和钢铁产品的降幅是最大的。据wto统计,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全球钢铁产品贸易分别下降38.0%和11.5%;汽车产品贸易分别下降47.1%和45.8%。这两类产品也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与贸易摩擦的重点产品。

随着全球经济止跌企稳,自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贸易形势开始好转。贸易急剧下滑态势受到遏止,贸易额环比增长回升,同比降幅收窄。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额基本在3月或4月触底,此后从低点恢暖的迹象更加明显。目前,全球贸易改善的态势继续增强,但贸易恢复的进程尚不稳定,仍较脆弱。展望2010年,在全球经济前景向好的环境下,世界贸易将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增幅不仅低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球经济的增长水平。imf预测,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萎缩13.0%,2010年恢复增长2.7%,低于同期世界经济3.1%的增幅。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和好转,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尤其是2009年二季度以来,在石油、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回升幅度明显加大。截止2009年11月,imf编制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比2008年12月上升41.1%,其中食品饮料类上涨16.1%,工业用农业原材料上涨26.8%,金属上涨37.3%,能源上涨53.1%,但价格水平仍低于危机前的高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供求关系继续主导初级产品市场,但外部非经济因素对商品市场走势产生着很深的影响。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与同期美元贬值及投机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展望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将为国际商品市场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商品的需求将有所增加。若仅从供求关系看,预计在全球经济明显复苏之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的空间有限。但鉴于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因此不排除因美元贬值、避险、储备或投机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从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行情的可能,特别是包括美元走势在内的金融因素仍会造成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有分析认为,尽管2009年底美元出现小幅升势,但美国的低利率、巨额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等因素预示着美元将继续贬值,这将为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提供条件。

自2008年底世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持续上升。2009年,尽管各方一再承诺要摒弃贸易保护政策,但各国采取的限制贸易和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呈现增加之势,全球贸易壁垒增多。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在符合wto规则前提下提高贸易壁垒,即利用贸易规则的模糊地带实施贸易限制的做法不仅存在,并且日渐蔓延,比如越来越多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提供出口补贴、在约束关税范围内提高适用关税水平、有意滥用贸易技术壁垒等。在这股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发达国家更青睐于采取出口补贴和相应支持措施,而发展

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不会成为主流,但要看到,贸易保护行动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虽然有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对特定出口商来说就意味着市场的封闭。另外,贸易保护措施从表面上看仅是对某一行业进行限制,但事实上其负面效应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到被制裁行业的上下游产业,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各国都采取加大贸易限制措施的力度,这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恶化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环境。因此,反对和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依然是全球共同的任务。

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各国政府大规模地放松或停止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展望2010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将难以减轻。由于经济复苏缓慢,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国家仍寄希望于贸易保护转嫁国内就业矛盾,各国政府也将难免不断屈从于保护主义的压力,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会继续存在。对此,各国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避免其恶化成为更大的问题。

三、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将出现温和复苏态势

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全球跨国公司短期内的对外投资计划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导致全球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unc-tad)统计,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2007年的1.979万亿美元下降了14%。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fdi骤降29%,为962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继续保持增长,增幅为17%,为6210亿美元。

2009年,全球fdi下滑趋势持续,而且变得更加显著。unctad预计,2009年全球fdi将下降30-40%,跌至1.2万亿美元。与2008年不同的是,2009年fdi在全球各地区均有下降,预计发达国家的fdi将下降60%,是导致全球fdi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发展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也将出现25-40%的降幅。

世界经济展望篇5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预测,专家所持态度大致可分为乐观和谨慎两种。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认为,金融危机的疾风骤雨时刻已经过去,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实体经济衰退步伐放缓,全球经济年底可以轻微回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认为,发达国家潜在的金融隐患还没有完全消除,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仍然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实体经济下滑尚未触底,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不大,世界经济真正企稳回升还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

美国前劳工部部长赵小兰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最为严重的是失业问题,目前失业率是9.5%,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将会达到10%。失业带来了消费的降低,美国人日常消费比以往减少38%,美国经济70%靠消费驱动,消费减少将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影响。美国有能力控制通货膨胀。奥巴马新政府金融监管计划将全面改革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目标就是要保证和维护美国金融系统的廉政和稳定,但更激进的改革方案还在悬而未决之中。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认为,监管失败、货币宽松是危机产生的原因。在风险管理方面,特别要从以前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经济和财政金融的泡沫及杠杆问题是其原因之一。美国次贷危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借贷机构没有相应的责任。另外,任何人都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CDS)债务将造成一些道德风险。贸易盈余对于造成美国贸易赤字有一定的责任,但这与中国储蓄率和美国储蓄率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不可能成为不平衡的原因。金融危机并不是中国的贸易盈余造成的,更不是高储蓄率造成的。如果美国的监管机构更加谨慎,全球金融危机是可以避免的。今年和明年中国经济将会增长8%左右,明年印度经济将会增长接近7%,这是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有助于稳定东亚地区的经济。

日本经济企划厅前长官宫崎勇强调,目前的金融危机是二战结束以后最为深重和激烈的。受危机影响,全球可能会有一亿人陷入贫困,如果衰退继续进行,可能有更多国家采取不同形式的保护主义,或者说国家的自我中心主义,国际关系中也可能发生政治不稳定。为摆脱危机需要加强美国、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现在短期措施方面尽管有些成果,但就业还在恶化,对效果进行评价尚早。金融行业需要可靠的监管和监督机制,包括监管资本金。

世界银行行长代表萨拉・克利夫指出,应该担心金融危机第二波的影响。目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转向发达国家,第二波影响将主要是失业和贫困。世界银行将增加对贫穷国家的贷款和援助。中国在全球经济恢复中将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专家普遍认为,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并行不悖的两个过程。自由贸易的全球化是尽快走出危机的保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指出,贸易自由化对于以出口导向型的新兴经济体更是抵御经济危机的重要基础。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正有所抬头。例如,近期召开的G20峰会虽然号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其中的17个国家已经采取了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使得危机区域化趋势更明显。

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所所长阿比丁女士认为,金融危机使得东亚等国在10+3、清迈协议基础上的区域合作步伐明显加快。亚洲富裕的国家可以加大对东亚低收入国家跨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加强区域合作,减缓危机的冲击。专家指出,中小企业是化“危”为“机”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当前贸易融资的瓶颈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帮助国家和区域走出危机的障碍。

联合国贸易和会议组织发展秘书长素帕猜指出,过度的放松管制将对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要把市场机制和好的监管体系联系起来。国家要进行正确监管,不要出现糟糕的情况时,过度监管,而在一切正常的时候,就放松监管。这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金融体系,监管体系应该是反周期的。责怪亚洲人过度储蓄,把金融危机的恶果归咎于亚洲是错误的。亚洲有着非常强劲的消费势头,这符合国际趋势。中国的消费率不高,原因在于中国的投资更强劲。各国应该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融合,但需要遵循正确的开放顺序,不能直接冲到全球化的前沿,完全进行贸易自由化,忽略自身情况。

安哥拉石油部长、现任石油输出国组织轮值主席德瓦斯康赛洛斯认为,这场金融危机并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也存在危机。这种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平衡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和最贫困的国家和人民。不能在不讨论能源的前提下,泛泛地空谈世界经济。能源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而石油恰恰是所有能源当中的主要来源,占据了世界全部能源组合的70%。2008年,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金融投机对金融价值产生非常大的投机波,这些负作用会继续存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Ce)认为非常有必要去重建市场的稳定性,这符合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石油市场正处在非常脆弱的状态,即便是小小的动荡也将对石油价格产生巨大的振荡。石油领域过度投机的问题,应该由政府机构和金融部门解决。

巴西市场与战略计划研究中心主任内维斯认为,不负责任的信贷和消费导致了危机。目前,市场需要恢复信心,这有利于解决危机。这一次危机与其他危机不同,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出现对危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金砖四国”会对世界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在关注金融危机的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危机,目前粮食危机的威胁正在加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有两个:一是中国投资者在非洲进行粮食生产;二是提高生产力。在物流系统上,中国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帮助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与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等。

关于主要经济体的复苏预测,专家们强调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国际智库机构应当凝聚共识,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嘉宾们普遍认为美国的经济复苏要早于日本,欧洲可能最为艰难,“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韩国金融研究院院长金泰俊认为,韩国经济将于今年第四季度转好,较快实现复苏。

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达杜什认为,中国经济可能率先实现复苏。美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是U形,但可能是比较平的U底。

欧盟委员会地区政策总司前司长迈德斯认为,欧洲的恢复不能确切地表示为U型、V型或是L型,总之是瓦解的速度快于恢复的速度。

关于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影响的应对方案。

德国沙尔平战略咨询交流公司总裁沙尔平提议,强化全球合作并推进双边或多边的一体化。应以多哈回合谈判为契机,构建适合全球化的金融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加藤隆俊指出,各国金融系统相互依存,亚洲尽管没有过多持有有毒资产,但他们也受制于美元短缺的影响。本次危机对亚洲国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世界经济到2010年将开始复苏,但会非常疲弱。本次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将会成为战后最沉重、最长期的经济衰退。危机之后,全球增长会出现新的一些变化:美国将降低消费,不会再成为以前那种经济增长的动力,全球对亚洲产品的需求将会受到抑制,这些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家庭储蓄的动机与老年化的危险有关系。要减少人们的储蓄就需要制定政策,保证公民在老年的时候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方面有两个关键领域,即医疗卫生和养老金问题,要抓紧进行改革与调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认为,上次亚洲危机的原因是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有关国际货币系统的管理,是在灵活的汇率情况下,管理不当造成的。这次危机是三个危机:一是次贷危机。二是雷曼的危机。美元价格任其上升,不仅使雷曼兄弟破产了,而且使得汽车行业和其他很多行业也陷入危机。三是经济衰退。所有这些混到一起,都基于收缩的货币政策,而且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没有挽救雷曼,雷曼所带来的震惊比安然事件影响大6倍。这次危机主要是美国货币政策不稳定所造成的,但不能说完全就是美国的错误,而是系统本身存在着问题,浮动汇率实际上是使得赤字问题更加严重了。

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长帕维尔认为,应当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并保证经济体中各要素内在关系的稳定性。这次危机在开始时是非典型性的,但是后来又开始呈现出了经典的周期性危机的典型体征。这场危机还是有自己的独特性。对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所包括的角色,需要进行更加具体的研究。而在过去的20年当中,商品市场运行机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这种虚拟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正在极大地影响实体经济。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过度膨胀是危机快速发展的原因。金融工具过度发展和无效监控具有巨大缺陷。

世界经济展望篇6

也许我们与欧美经济不在同一战壕,却注定在同一地球,置身此局中,中国经济正面临最严峻的外部压力,是覆巢无完卵,还是如不周山立?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可谓逆风飞扬,在出口失色之际,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已悄然浮现,下半年中国经济也仍然将“微妙”地平稳,这恰是改革开放进行到尖锋时刻的恰当背景。

“热宏观”和“冷微观”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一、世界经济大乱局:滞胀?衰退?失速?

世界经济看来正陷入久违的大乱局中,人们目前喋喋不休地争论着的,不是世界经济的曙光在哪里,而是黑夜有没有到尽头。早在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惊人之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警告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当时美国“新经济”正方兴未艾,而亚洲亦舔干了自己的伤口,出现“V字形复苏。然而,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高科技股票象可怜的“自杀鲸”一样接连表演“高台跳水”,企业家、投资家们无不看得惊心动魄。悲观预言由此相继而来。摩根斯坦利一反常态,不再“兜售繁荣”,而是宣称“需求休克”,警告全球经济有可能面临长期衰退。美国《商业周刊》作为“新经济”的最大吹鼓手,曾刊文说“新经济消除了经济周期”,现在却以号称为“新经济新知”的曼德尔编辑为急先锋,抛出新著《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萧条》。世界经济怎么了?

1、美国经济:可怕的并不是在大峡谷中下落,而是不知道下落到何时是谷底。以美国而言,美国商务部预期美国经济在2001年第一季度将增长2%,公布的数字却只有出乎意料的1.3%,最近更修正为1.2%,而公众的预期更悲观,以为实际上只增长了0.5%而已。国际货币基金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已经将对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来的1.7%下调到1.5%,而对2002年的增长预期更从4.2%陡降到2.5%。目前美联储的连续6次降息为什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这显示出美联储没有看到美国经济的底部在何处,降息反而恶化了市场预期;二是这显示出美国经济“长腿”变短容易(新经济投资疲弱、市场萎缩地挤出泡沫容易),但“短腿”变长艰难(“空心化”的传统产业难以重新夯实)。因此,过去8年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美国经济可能处于熄火或半熄火的状态,并步入“L”型中期调整。

2、欧洲经济:“从不受影响”到“不可否认的事实”的尴尬。在2001年初,欧盟曾骄傲地宣布:欧洲经济不受美国的影响。欧盟委员会今年4月发表的经济预测报告乐观地宣称,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8%,2002年将达到2.9%。然而,欧元区12国财政和经济部长目前无奈地承认,由于美日经济不断减速,欧洲经济经济增势减弱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其强度“出乎意料之外”。2000年欧盟经济增长达3.4%,是近十年以来的最高速度,但2001年的经济表现却差强人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其2001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4%,最近的数据显示,欧洲的主心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目前的经济形势也不妙,德国政府已把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2%,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则预计,法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不足2.5%,远低于早先预计的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德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数则仅为1.9%。与此同时,欧盟的失业率却在令人不安地上升。

3、日本经济:当日本的经济巨头把中国的大葱和大蒜视为生死攸关的挑战时,我们真的为日本经济担忧了!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容不得矫饰,对其无非有三种态度,一是“驾驭市场”,即政府以为自己可以俯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通过所谓“强政府”的“产业政策”来超越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二是“增强市场”,即政府以为市场是某种外在变量,可以通过关系型融资等奇思妙想来使得“市场机制”更锐利;三是“紧随市场”,即政府承认自己经济干预能力的有限性,只是遵从市场信号尽量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迄今为止,试图驾驭和增强市场的国家毫无例外地已在承受市场的严厉惩罚,其中尤以日本为甚,财政已经扩张至极至;而货币则更曾达“零利率”的尴尬,但日本经济硬是毫无反映,财政货币双失灵。日本自从小泉政权亮相以来,已经坦言将在未来3-5年内不看重GDp增长指标,而全力重构日本经济,但至今则仍为“景气优先”还是“结构优先”在吵闹不休。对于日本经济,我们已经陷入了深深的误区:也许我们并不能用80年代初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来衡量现在的日本经济,否则我们将以为其经济永远处于衰退之中;如同我们不能用历史新高的股市综合指数来衡量股市,否则我们将总以为现在的股市在漫漫熊市中,日本经济仅仅是洗去了铅华的常态,并且难以再回复到光彩照人的韶华之中。

4、亚洲经济:曾经梦想的“21世纪是亚洲世纪”已经遥不可及,谁来领导亚洲?面对已经整合的欧盟,以及正在整合的美洲经济,亚洲经济滑落到分崩离析之中。《圣地亚哥宣言》和《行动计划》显示出目前的大势是:2005年1月1号作为谈判达成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最后期限,并在2005年年底前由各国审议通过,正式生效。这样,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包括北美、南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34个国家,涵盖8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如此欧盟、美洲自由贸易区和apeC三大区域性组织构成全球贸易和投资基本架构的格局将基本确立。可以预期的是,美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的困扰、对拉美后院的传统重视、以及对apeC非制度化的清谈而不务实的失望,必然使其对充当整合亚洲经济的热情多少有些冷却,而产生新一波的面向美洲内部的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即美国在选择贸易和投资伙伴时,会将美洲国家置于更优先的地步,对东亚国家显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挤出”。由于亚洲经济一体化明显滞后于欧盟和美洲,并且美、日、中等大国对机制化的亚洲经济合作态度暧昧,利益纷争。亚洲经济,因为缺乏清晰可信的领导者,无人填补美国因启动Ftaa而对apeC丧失的热情和形成的真空;无人勇于改进apeC的清谈和制度建设迟缓。亚洲似乎仍是半个世纪前,邱吉尔曾经说的那样:亚洲?那只是个地理概念!似乎谁都没有看到一个社会经济生活和谐的亚洲。世界看到的,已是更为分崩离析、而不是更为整合的亚洲经济。

5、世界经济:是滞胀?是衰退?还是急剧失速?对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大致有三种判断,一是从高速增长意外地突然失速(suddenslowdown);二是已经陷入到经济衰退中(recession)甚至是大萧条又回来了;三是我们重新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癌症-----滞胀(stagflation)中。在尽可能理性和冷静之后,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在急剧失速之中,至于衰退则是目前仍是可能性尚非普遍的现实性;而滞胀,则多少还有些遥远。下表显示出世界经济增长的确有明显的放缓迹象。

表1、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变动(单位:%)

时间/GDp%

美国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中国

2001.

(1-3)1.32.01.52.01.7-0.88.1

20011.62.21.62.42.20.57.3

20022.92.52.32.52.71.37.5

资料来源:《theeconomist》2001-05-21.

至于世界性经济衰退,至今仍然只是有待证实的预言。30岁以上的人们对经济衰退印象最深的就是“牛奶倒进海里”的画面,那是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政治经济学教师的讲解中得来的刻骨印象。如果21世纪初衰退重演,则也许天之骄子式的硅片亦将弃于山谷,类似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产品过剩、需求不足情形将重现于整个世界,并成为中长期全球经济的大敌!经济衰退在若隐若现之际,通货膨胀的威胁已悄然降临。2001年5月,G7的通胀率已从1999年初的1%上升至2.8%,这是8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国通胀率从1999年的1.6%上升到2001年5月的3.6%,欧元区国家通胀率从0.8%上升至3.4%。这使人们不能不警惕世界经济重蹈20世纪70年代的覆辙。我们尚可幸运的是: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扣除能源、食品价格因素后的核心通胀,在美国为2.5%,在欧元为2.1%,日本尚在通货紧缩之中。世界经济的大乱局,是新经济光环不再带来的全球性振荡;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阴影再度聚拢;是亚洲经济再度边缘化的威胁。此际中国经济往何处去?

二、世界经济乱局里的中国:忧思何在?惊喜何在?

世界经济乱局,迫使中国面临较之亚洲金融危机更为险峻的外部环境,尽管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也许不在同一条战壕,但无疑却在同一个经济增长失速的地球上,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20年来我国经济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型大国经济,因此,世界经济增长失速将通过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渠道传递和影响我国。忧虑者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君不见,阿根廷已陷入金融危机的困苦中,新加坡正跌落到11年来最糟糕的经济状况,而台湾,泰国、菲律宾等经济体,则有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意思。而有人则说,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苦苦培育内需,并没有像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仰仗欧美经济之鼻息,世界经济突然失速,与中国经济,在投下了浓重阴影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抹意外的亮色。

1、忧思何在?受国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扮演了我国2000年经济增长引擎之一的出口将急剧滑坡,甚至成为经济成长的羁绊。世界经济增长失速的直接冲击是我国外贸的陡然滑坡。中国经济增长中,来自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在1/4左右,我们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去6年来,美国经济每向下滑落一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就将跌落0.4个百分点,而世界经济每跌一个点,中国出口就滑落10个点。由此来看,美国经济滑坡无疑将使得我国出口严重滑坡。

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而2001年一季度因为惯性订单出口勉强达到了14.7%;但到二季度就降为4%,还不到一季度的一个零头,5月份我国出口仅增长3.5%,比上月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下滑了2-3个百分点。1-5月份,中国累计对美国出口增长7.6%,为203.19亿美元,比1至4月份累计增速回落2.3个百分点;1-5月份,中国对日本出口额为179.5亿美元,仅同比增长16.5%,远低于去年同期31.3%的增幅。到了6月份更仅出口220.8亿,这甚至比上年同期还下降0.6%,出现近两年来的首次月度负增长。出口的滑坡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上半年我国外贸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3亿美元下降了41.6亿美元。净出口的减少使得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放慢了将近1个百分点。二是间接影响。出口的萎缩使得企业生产受阻,外贸出口对工业生产的上拉作用由去年上半年的3个多百分点,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到1个百分点。

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我国显然不可能通过人民币贬值这样“以邻为壑”的做法来换取出口竞争力的喘息性恢复,此外,其余可以刺激出口增长的“立竿见影”的渠道也已近枯竭。如出口退税的力度已相当大,而出口信贷扶持则不可能为所有产业分享,而2001年11月前后,我国则又可能因加入wto而加速市场准入。上述因素显示:世界经济增长失速将使我国外贸扶持手段和空间弱化,经常项目收支的顺差将显著缩小,如果按照1-6月份外贸出口变化的趋势来看,2001年我国出口增长可能维持在5%-6%左右,基本无望达到8%的预期目标,目前我国外贸出口的陡然失色将是世界经济乱局的直接祭品。

2、惊喜何在?纷乱的世界经济更衬托了“中国魅力”,并引致国际资本向我加速分流的新格局。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前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发展展望2001》统计,在1998-1999年度间,全球直接投资分别为7590亿和1091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为5650亿美元和8780亿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仅为1941亿和2121亿美元,流向亚洲的直接投资分别为846亿和869亿美元。在2000年第三季度以前,由于美国经济走势强劲,大量国际游资都被吸引到了美国。根据美国第一波士顿信托银行的估计,美国一家就占用了全球净储蓄的72%!因此,在世界经济增长失速之前,欧盟和日本是最大的资本净流出地区,而美国则是最大的净流入地区,至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基本上是无足轻重的。

在美国经济增长出乎意料地一蹶不振之际、美国股市已经辉煌不再、美联储连续降息三大负面因素的冲击下。长期汇聚美国的国际资本,必然要寻找新的出路,是否有可能分流到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鉴于国际资本往哪里流,哪里的经济短期内就会迅速升温,那么亚洲经济是否会因祸得福,因资本大量内流而加速增长?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从2001年上半年的资本流动格局看,2001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资本净流出860亿欧元,而去年第一季度净流出为429亿欧元。日本今年第一季度资本净流出22292亿日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出16422亿日元,证券投资净流出908亿日元,其他投资净流出4963亿日元。尽管200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增长和股市双双跳水,但流入美国股票市场的国际资本却仍高达1718亿美元(1999年为987亿美元);流入美国公司债市场的国际资本达2941亿美元(1999年为2328亿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流入美国证券市场的国际资本仍达到了1550亿美元!但毕竟国际资本有从美国分流的某种迹象,例如,2001年第一季度,共同基金从美国股市抽走了越数百亿美元。因此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近格局是:美国作为国际资本安全港的荣耀有所削弱,可能产生国际资本分流,但其作为欧日资本的主要去向仍无改变。

新兴市场并不能够担当吸收从美国分流的部分国际资本的角色。世界银行2000年的《东亚:恢复及更多》(eastasia:RecoveryandBeyond)中显示,东亚金融体系并无根本改善。此轮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反而给新兴市场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抵御出口的滑坡,部分发展中国家隐现了新一轮货币贬值风潮。拉美的巴西和阿根廷的货币已有危机征兆;而亚洲则泰铢走势明显不稳,新加坡经济疲弱不堪,台湾经济风声鹤唳,国际投资者对新兴资本市场的重重疑虑,足以使得从美国分流的资本不可能注入新兴市场。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之际,新兴市场作为整体在引资方面是弊多利少,但中国却可能是重重乌云中唯一透射出来的一缕阳光!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理由:(1)、中国的经济本质上是大国经济,据称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成长中的内需拉动因素达到了93%!其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小型开放经济体无法相提并论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投资报告2001》的披露,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吸引国际资本仅仅是在1999年以后才有了恢复性增长,除了nies、日本和中国以外,南亚和东亚国家在1998-2000期间乏善可陈。而中国则明显是例外,自1995年以来,利用外资始终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2)、中国具备吸引国际资本的稳定的基本面,这同样是其他新兴市场不可比拟的。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度亚洲发展展望的预测,在亚洲国家中,中国仍然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和平稳的国家,只有印度经济稍可和我国比拟。稳健成长的中国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乱局中,越发凸现其“中国魅力”,并令国际投资者凝眸注目。

表2、波动的亚洲经济和稳定的中国经济(单位:%)

年份/GDp%19981999200020012002

新兴工业化国家-2.97.98.44.35.6

亚太发展中国家-2.04.1-1.83.45.0

东亚6.15.85.75.86.5

中亚1.54.77.83.34.8

印度6.66.46.06.27.0

中国7.87.18.07.37.5

世界经济展望篇7

美元加息与人民币贬值

而人民币近期出现的贬值,则是2016年美国经济预期中一个具体的“中国效应”。从货币政策角度出发,在新的一年里美元的加息与人民币的贬值,将是影响中美经济的两大要素。而中国政府就美元加息的应对之策与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也将是2016年美国经济预期中的两大“中国效应”。

至于美国在新的一年里的经济表现,究竟会是如何?根据彭博社报道,穆迪预测美国实质GDp增长率高于过去四年2.1%的平均增速。标普则预计美国当前这个十年末的GDp增速将低于3%。基线预测报告也显示:美国2015年GDp将增长2.5%,2016年和2017年料将分别增长2.8%和2.7%;美国2015年三、四季度GDp料分别增长2.4%和2.9%,2016年一、二季度料将分别增长2.4%和2.8%。

美国白宫预算办公室于去年7月的预测,却是有所不同――预计美国2015年GDp增速将为2.0%,2016年升至2.9%――换言之,与其他预测机构相比,白宫预算办认为2015年更低,2016年更高。而经济学人信息部(eiU)则颇为乐观,将2015年美国的经济增速从此前预测的3.3%调高至3.4%。

根据美国与国际机构的诸多数据,笔者也认为,2015年美国GDp的增速会在2.5%上下略微浮动,2016年和2017年分别会达到2.7%-2.8%和2.8%-2.9%左右。当然,最终今年和明年该预期能否达到,笔者在本文中要更多地强调的是,“中国效应”将对美国经济潜在产生的影响,美国能否有效地加以应对;而其应对的有效性高低,则会直接影响到美国在今、明两年经济表现的业绩。这也正是本文预期与其他诸多预测的不同之处。

至于美国在2015年和2016年GDp增速具体数值的预测,其实也无甚意义,因为美国的整体经济趋势已经明了:危机已过,渡过复苏,开始增长。

欧盟依赖的“四大中国法宝”

与北美一样,2016年欧洲经济中的“中国效应”也将是显著的。笔者在此将欧盟的“中国效应”归纳为4点:第一,欧盟支柱成员国加入亚投行(aiiB);第二,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第三,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接受中国作为成员国;第四,欧盟拟给予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地位(meS)。

这4个“中国效应”,笔者将称之为欧盟经济复苏所依赖的“四大中国法宝”。其一,是之前作为欧盟主要的支柱国家德国、法国和英国等成员国,坚持申请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并积极参与由中国主席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其二,是以欧盟国家法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动支持人民币加入imF的一篮子货币。其三,是极少接纳亚洲国家作为其成员国的欧洲复兴银行,也终于开始接受中国了。其四,是正在商谈并极有可能的是,欧盟委员会在今年2月份即将提议给予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至于欧盟经济形势,笔者将2014年界定为“欧债危机的最后一个年份”。尽管经过2015年一整年的努力,从欧盟整体而言,其实也尚未从持续了前后六七年之久的欧债危机与银行危机中摆脱出来。因而,欧盟的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经济状况也是依旧低迷。

各家评估预测机构对欧洲的看法略有不同。

从欧盟整体而言,大的经济体里只有作为欧盟第三大经济体的英国(2014年英国在欧盟里排行第三,但极有可能在2015年略微超过法国,从而夺回欧盟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还能够保持不错的经济业绩(在2个百分点以上)。作为欧盟老大的德国经济也有些低迷,就算上调,也远未达到2个百分点――经济学人信息部则将2015年欧盟前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增速,分别调高至1.2%和0.9%。

而作为“南欧猪国”典型代表的希腊,尽管其经济有所起色,但依旧难以摆脱其欧盟经济“困难户”的身份。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喜忧参半。根据希腊《每日报》英文网站去年11月5日的报道,“由于左联政府的政策破坏了信心并导致资本管制,欧盟委员会预测2015年希腊经济将重新陷于衰退,GDp预计下降1.4%,2016年将继续下降1.3%”。这个说法与欧盟委员会于去年5月份的预测南辕北辙:欧委会当时预测,希腊GDp将在2015和2016年分别增长0.5%和2.9%。好在欧盟委员会后来做了最新预测,认为2017年已经实施的改革措施将刺激总需求,希腊经济预计将恢复回2.7%的增长。

无论如何,其实欧盟的经济形势也没有太多的悬念,无非某个成员国的GDp增速略有起伏。笔者曾在一文中,将欧盟2015年经济概括为“两难经济”。无论是难民危机的两难,还是欧版量化宽松(Qe)的两难,抑或是欧元贬值的两难,都使得欧盟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观。倘若真要提振欧盟经济,笔者认为欧洲人要倚靠的也是“中国效应”,即前文所述的四大“中国法宝”。

中国经济需“下猛药”

说到中国自身的经济,实际上中国也亟需欧盟与美国这样的经济伙伴,因为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的压力。回到中美之间,此番人民币大幅贬值是有中国央行弥补为加入SDR而承压、现在释压的成分,但更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2015年中国经济的“困难”以及2016年中国经济的“更困难”。从官方媒体上多次使用的“困难”或接近该词意的措辞,不难看出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是真实存在的,下行压力也呈增大趋势。这就进一步迫使中国执政者在年底、年初更加坚定要“下猛药”的决心。

原本基于出口型的产业,抑或扶持产业升级,抑或开展“双创”运动。尽管中国政府用心颇善,然而诸多机构对中国2015年GDp增速,普遍预测是在6.7%-6.9%之间;更有甚者,对中国2016年GDp增速的预测,有的机构将其下调到6.5%左右。

与诸多机构预测不同的是,笔者以为中国倘若真要实现2016年GDp增速“好看”的数值,其实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中国完全可以实现7.0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只要能够做到两件事:一件是就位楼市,另一件是启动“综合管廊”。

在当下姑且没有太多新的经济拉动工具可供选择之际,我们还是要现实一些,房地产还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产业。过度压制楼市,决策者更多地应该还是出于对贫富悬殊引起的社会稳定以及过度借贷引起的偿还能力等因素考虑。其实只要将楼市的细分,即商品房、经适房与保障房之别切实有效地加以实施,各就各位,在实践中出现决策者所担忧结果发生的概率极低。

除了传统的政策工具提振楼市之外,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广的另一个举措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此类项目由于投资巨大,平均造价在9000万~1.2亿元人民币之间,倘若按照国务院和住建部的要求,大多数中国城市都启动的话,粗略估算每年投入资本至少将高达5万亿元。“综合管廊”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尽管还难以评估是否能够与高铁比肩,但至少也不会逊色太多。加上2016年和2017年中国在高铁的投入上还要继续,基础设施将主要依靠“综合管廊”,外加高铁等。

世界经济展望篇8

从领导层相继视察世博园区来看,中国政府正以办奥运会的思维来运作世博会,希望复制奥运会的成功;同时对世博会将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寄予厚望。这就注定上海世博会“不一般的精彩”和“不寻常的使命”。

举办“后危机时代”背景下的世博会,对中国来说其实是创新的实践和全新的事业。中国期望世博会如同北京奥运会一样,以“三个展示”定调政治诉求: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展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展示中国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中国希望这种展示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呈现社会文明祥和的氛围,同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全球经济危机尚未结束和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更希望通过上海世博会来增进人类先进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大交流,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显示出可持续性较差的特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不久在考察世博园区时表示,希望上海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欲借重世博会来助推上海,乃至全国的转型?

世界经济展望篇9

新年伊始,从达沃斯开始了自己繁忙而紧张的外交日程。这也是中国外交今年的开场大戏之一。继去年成功推销中国装备和富余产能后,这位“超级推销员”又担当起中国的“超级公关”,站在达沃斯的讲台上介绍中国经济形势和深化改革进展―达沃斯见证了“李”式公关魅力,以及他所展现的“中国自信”。

新年首访意味深长

对达沃斯并不陌生。2010年,时任副总理的他就出席过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镶嵌在阿尔卑斯山间的达沃斯虽闻名遐迩,但地理位置偏僻,去一趟不易。从20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一路奔波,历时近15个小时才抵达达沃斯,其间先坐飞机到苏黎世,再换汽车,又转火车,等到下榻达沃斯酒店时已是当地时间当天晚上。

不顾舟车劳顿,新年首访选择达沃斯,看中的是其平台效应。作为全球经济界最顶级的非官方“盛会”,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是思想和观点的“集散地”,也是引导外界正确认知中国,开展高层公关的绝佳场所。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展开多方位魅力攻势,出席达沃斯论坛完美契合这一战略。

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大背景下,外界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表现寄予厚望,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减速换挡调结构的“新常态”存在偏颇认识。

就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开幕前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15年和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0.3个百分点至3.5%和3.7%,下调幅度为3年来最大。这让与会者们感到丝丝寒意。巧合的是,在启程当天,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虽创下20多年来的最低增速,但仍处于合理区间。

当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利茨提出,201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时,另一些人则在担心增速放缓的中国“经济快车”可能脱轨。

“在年会上阐释中国经济政策,展示中国改革决心,会使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经济形势,提振世界经济的信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所所长陈凤英说。

诙谐幽默彰显自信

当地时间1月21日下午6时许,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全会厅里人头攒动,不少人早早地占了座位,等待聆听在开幕式上的特别致辞。

开幕式上的特别致辞历来是达沃斯年会期间最重要的一场活动,世界经济论坛把它留给了。

“我在这里要向大家传递的信息是,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斩钉截铁的话给在场所有人吃了“定心丸”。

这份自信源自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准确把握。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用“双中高”三个字来形容,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此要坚定不移推动结构性改革。

这份自信源自中国决策者们的政策定力。没有强刺激,只有强改革。说,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实行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份自信更源自对发展动力的精准定位。为实现“双中高”,在论坛致辞中首次提出“双引擎”概念。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改造传统引擎,重点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第一个引擎意在调动更大范围的市场力量,关键词为“创新”。第二个引擎强调政府作用,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关键词是“服务”。

专家指出,“双引擎”是颇有新意的比喻,它不仅蕴含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还将成为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之源”。

在达沃斯这个滑雪胜地,更是用“滑雪三要素”妙喻中国经济与改革。他说,滑雪有三要素:速度、平衡和勇气。这对中国经济而言,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度的增长,平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

“双中高”“双引擎”“大水漫灌”“滑雪三要素”……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让现场的听众轻松捕捉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感受到浓浓的“中国自信”。

听完致辞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我已亲自向总理表示敬意,演讲太精彩了。”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则说:“我特别喜欢他谈到中国改革的一些故事,讲得非常有内容,也有味道……滑雪方面的比喻,讲得非常好,其他的老外都听得懂,也认识到他的重点是什么。”

世界期待中国方案

当中国步入“新常态”时,世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正因如此,世界经济论坛把今年的年会主题确定为“全球新局势:我们如何应对”。

从的致辞中,外界不仅希望读懂中国经济,还期待在如何应对全球新局势上看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从达沃斯自身的转型经历说起,为应对全球新局势开出了“中国药方”―世界需要新“盘尼西林”。

“达沃斯曾经是治疗肺病的疗养地,因为盘尼西林的发明而转型,”说。“时至今日,达沃斯已经成为‘头脑风暴’的智力中心,世界也需要新的‘盘尼西林’来应对新挑战。”

如此独特的观察得益于致辞前登高望远的感悟。“偷得浮生半日闲”,一直忙于政务的当天上午难得抽空登上了达沃斯附近海拔1800米的沙茨阿尔卑山顶。站在那里极目远眺,达沃斯小镇尽收眼底,如此开阔的视野是打开思路的绝佳环境。

“每临大事有静气”,面对即将来临的“头脑风暴”,表现出的是淡定和从容。

具体而言,提出的中国版“盘尼西林”新药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要坚定维护和平稳定;面对多元的世界文明,要共同促进和谐相处;面对多变的经济形势,要大力推动开放创新。

“在达沃斯发表致辞,反映了中国力图塑造全球议题的积极外交政策,”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斯科特・肯尼迪如此评价。

这种参与全球议题设置的积极姿态不只是停留在官方层面。与一同抵达沃斯的是一支阵容强大的中国代表团,既包括了外交部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商务部长高虎城、央行行长周小川等政府官员,也包括了以马云、任正非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以及李扬、林毅夫等高校、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

本届论坛围绕中国的话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包括“中国前景展望”“中国对外投资展望”“中国经济发展评析”等专题讨论。

世界经济展望篇10

关键词G20峰会绿色金融互利共赢

中图分类号:F116文献标识码:a

9月5日国家主席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见中外记者,介绍了在本次峰会达成的共识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即各方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注入新动力;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决心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这两大引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决心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让二十国集团合作成果惠及全球。指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恰逢世界经济增长和二十国集团转型的关键节点,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承载了各方高度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预期目标。

绿色金融首入G20峰会议题。中国倡议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有关绿色金融的共识和举措已经列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明确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和范围,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献计献策,支持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当绿色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绿色金融将调动更多资源为绿色产业提供有效支撑,G20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合作必将为全球金融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分析人士称,这一重大创新凝聚中国智慧,将支持全球加快绿色低碳经济。

反腐败议题是杭州峰会重点之一。推动G20制定追逃追赃高级原则,设立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制定反腐败2017―2018年行动计划,在中国的推动下,反腐败议题成为今年G20峰会的重点之一。杭州峰会的预期成果之一,是构建原则、机制、行动“三位一体”的反腐败格局。专家认为,所谓“三位一体”即原则上各成员应共同遵守对腐败分子的法律认定,机制上要建立互相配合的追赃协商小组,行动上则要在法律结合点上提供方便快捷的主观条件,以达成一致行动。

G20经贸领域有望实现六大成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日表示,本次G20杭州峰会在经贸领域有望实现六方面重要成果:一是批准《G20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实现G20贸易投资政策合作机制化;二是批准《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为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三是批准首份《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加强全球投资政策协调做出历史性贡献;四是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多哈回合谈判;五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六是批准《G20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等要文件,深化G20发展领域合作。上述成果经杭州峰会批准后,将实现人人“中国方案”向G20的集体倡议和共同行动的转变,提高G20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激发各方合作热情。

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是主席9月3日在G20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强调中方希望同各方一道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在演讲中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还表示,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更强增长动力;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谋求更佳质量效益;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中国改革的方向已明确,不会动摇;中国改革的步伐将坚定向前,不会放慢。

推动杭州峰会开出的药方。表示,中国希望同各方一道,推动杭州峰会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第一,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第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第三,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第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全球经济治理要抓住四个重点。提出,当前形菹拢全球经济治理要抓住以下重点: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

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9月3日中美领导人先后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中国和美国气候变化《巴黎协议》批准文书。随后致辞强调,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为两个最大经济体和最大排放国,中美这一举动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助力《巴黎协议》早日生效释放了强有力信号,也为全球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