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十篇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十篇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4:13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日照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建筑形式、高度的不断变化提高,城市的建筑日照问题日益复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将更加关注健康、安全、环保等公共利益的问题,这就对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学习,结合实际正确运用规范和技术规定,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一、城市规划管理中日照分析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住宅公房的取消、住房私有化的普及,群众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大大提高,维权意识大大增强,使日照间距方面的矛盾成为城市建设的焦点之一。

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处在旧城改造与更新、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人多地少的国情也限制着城市用地的扩张,如何在有效推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土地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稳妥的协调建设单位与建设用地周边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政府管理部门难于解决的突出问题。

建筑日照是建筑物理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份。远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建筑设计人员就广泛地使用作图法来计算日照。这些方法有日影图、棒影图和影子迭合图,以及使用日规仪对建筑模型进行日影测试。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推出日照间距系数表后,大部分规划设计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主要是依照日照间距系数来控制建筑间距,指望通过简单建筑之间的间距控制来满足住宅的日照要求。但建筑布置的复杂性、建筑平面的多样性及高层建筑的增多等因素,使城市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越来越复杂多变,单一靠间距的控制已无法达到规划管理的目的。

当前,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住宅日照间距进行分析与辅助决策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旧城改建,还是新区开发,“享受阳光”的多少已成为广大居民极为关注的衡量居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照分析则成为城市建设规划中“鉴定”日照量化指标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日照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标准不统一,缺少相关的技术解释

地方日照标准和国家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城市的地方标准明显低于国家标准,造成双重标准,致使目前的建筑日照问题突出。

2、规划容积率与日照标准不相适应

在旧区改建的项目中,为了平衡拆建比,规划容积率指标往往较高,开发商为了增加建筑面积或降低建筑成本,在规划地块中布置较多的高层建筑,很容易对周边住宅的日照造成影响。为了保护原有建筑的日照,相邻地块的规划布局往往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土地资源和日照资源的有效利用、均衡利用。

3、日照分析软件参差不齐

目前市场上的日照分析软件很多,哪一个软件计算准确度高、误差小、接近实际等,都没有相应的机构或权威部门进行比较分析,设计单位只能根据软件设计单位的介绍自行选择,致使市场的日照分析成果参差不齐,缺少权威性。

三、城市规划管理中解决日照问题的有效对策

1、制定技术规定确定日照标准

日照问题引发的居民矛盾和纠纷究其根源是对社会各个公共资源管理的不到位乃至缺位,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操作办法。建筑日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规划管理部门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维护城市的公共利益。

以某市为例,为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空间,在全市杜绝违法建设行为,该市规划管理局组织各有关部门对以前执行《xx市生活居住建筑间距规定》的情况进行反思,并参照周边城市的通行做法,结合该市所处地理位置、经纬度、气候特征等实际情况,于2007年7月制定《xx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简称《技术规定》),确定了该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技术规定》将该市城市规划区分为三个类别区,对9层以下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规定为:一类地区L≥1.2H,二类地区L≥1.4H,三类地区L≥1.67H。一类地区为城市旧区,日照标准间距系数可酌情取低,三类地区为城市新区,建设日照标准间距系数不得低于国家《居住规范》规定。对于相互非平行布置建筑的间距提出了折减系数等具体的规定。

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及病人因其身体机能、生活规律及其健康需求决定了其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和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因此,为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及医院病房要有更高的日照标准,《技术规定》要求在这类建设中严格执行《居住规范》的日照标准规定,保护社会特殊群体的利益。

在城市一、二类地区,《技术规定》主要是针对某一项目自己内部建筑间距的控制,因为它虽然受用地紧张、开发成本高限制,没有达到《居住规范》的要求,但有其销售价格的调控,不会产生太大的矛盾。而对项目外的建筑却有很大的影响,要求项目主体建筑对被遮挡的客体建筑按照《居住规范》的规定留够建筑间距,保证项目周边建筑的日照权利不受到侵害。也有的建设项目虽然部分没有达到《居住规范》的日照标准,但是项目建设方与被遮挡影响的居民达成赔偿协议,在补偿后自愿的基础上使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2、日照分析确定建筑间距

日照分析是指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部门采用计算机分析软件,在指定日期模拟计算某一高层建筑对北侧可能受其日照影响的某一规划或现状建筑的日照时数情况和日照影响情况的技术分析行为。日照分析主要是针对9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和在拟建建筑遮挡范围内,被遮挡需进行日照分析的居住、教育、医疗类等建筑。

日照分析时,应先调查了解拟建建筑周边现状、规划情况,确定日照分析的主体建筑范围和客体建筑范围,沿建筑外墙采用沿线分析法先分析客体建筑的现状日照状况,再分析拟建高层建筑建设后的日照状况,以便作出对比,明确遮挡影响。当发现客体建筑日照情况不满足日照标准时,再对其居室窗台线进行分析,以确定日照是否有影响、影响的位置和影响程度。主体建筑范围内有多幢高层建筑时,其对客体建筑范围产生的日照影响应综合叠加后计算结果。分析后出具《日照分析报告》作为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建筑管理(审核建筑方案、初步设计,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依据。对日照分析计算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高一级的设计单位或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再次复核,《日照分析报告》若经再次复核基本一致即作为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薛立新,徐苏宁.城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适用性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6(09)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2

关键词:日照影响;高层建筑;遮光

中图分类号:tU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107-02

0引言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北部,地处东北亚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省十四个省辖地级市之一。近几年由于棚户区改造、铁西工业区外迁、商住房地产开发、公共建筑设施扩建等城建活动的全面开花,铁岭市城区面貌日新月异,高层建筑迅速增多。高层建筑虽然具有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容积率节约城区用地等优势,但也有由于规划及设计的不合理而导致的高层建筑遮光、高楼风等缺点。高层建筑遮光影响不仅仅是指拟建高层建筑群对周边原有建筑的遮光,而且还包括拟建高层建筑之间,以及原有高层建筑对拟建建筑的遮光问题。从近年高层遮光的事件来看,拟建建筑之间遮光和原有建筑对拟建建筑遮光的投诉均不在少数。根据铁岭地区日照条件,通过研究高层建筑遮光的影响范围,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可以实现避免或减少高层建筑日照影响的目标。

1建筑遮光计算方法及日照标准

1.1建筑遮光计算方法建筑遮光计算方法是通过计算建筑光影长度和建筑光影角度来确定建筑光影范围,光影长度取决于建筑高度和太阳高度角。光影角度取决于所在地日出日落时间和日出角度。

1.1.1光影长度计算

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1.2铁岭地区日照标准由于各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水平,不同国家对于住宅日照的要求均不一样,但是大多以日照时间作为标准。我国当前对日照的要求也是通过对住宅建筑连续日照时间的规定,根据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铁岭地区属Ⅰ建筑气候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为:大寒日≥3h,冬至日≥2h。

2高层遮光影响范围计算实例

日照影响范围是以光影的长度为半径,以光影的不同角度为夹角所围成的面积。以铁岭市调兵山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为例,该楼为10层建筑,楼高38.7米,楼型为板式楼。取9:00~15:00逐时时间,计算大寒日和冬至日楼体阴影长度,见表1。

取9:00~15:00逐时时间,计算大寒日和冬至日楼体光影角度,见表2。

根据楼体尺寸及方位、不同时段光影长度及光影角度,可以确定日照影响范围。大寒日9:00~15:00逐时时间,楼体阴影长度为74.6~167.5m,投影角度为48.7°~133.2°,冬至日9:00~15:00逐时时间,楼体阴影长度为84.9~206.6m,投影角度为46.2°~143.1°。该楼体大寒日日照影响范围和冬至日日照影响范围分别见图1和图2。

根据上述实例可以看出,铁岭地区日照影响范围应按照大寒日进行确定。城区高层建筑实际的日照影响更为复杂,因为日照影响不仅仅由楼体高度、长度以及建楼角度决定,还和楼体样式(比如塔式楼)、被遮挡建筑朝向等有关。从影响类别上包括拟建高层对周边原有建筑的日照影响、拟建高层建筑之间以及原有高层建筑对拟建建筑的日照影响三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日照影响范围,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

3高层建筑遮光影响防治对策

3.1加强高层建筑规划管理首先在城建规划上进行管理和控制,城建部门可依据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易于操作的建筑规划设计办法,在办法中明确各类建筑间的最小间距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新建建筑之间以及原有建筑对新建建筑的日照影响。在审图过程中,应要求高层建筑与其受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将日照分析做为审批图纸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3.2从建筑间距和建筑造型上减少日照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建筑间距的增大和建筑造型的改变是减少日照影响的切实有效办法。建筑间距增大的原则是满足日照标准即可,过度增大间距会造成城区土地资源的浪费。而降低楼层高度,错落布局高层建筑实质上就是增大建筑间距。建筑造型也是日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铁岭处于北方,冬季漫长,板式楼的采光要比塔式楼效果好。所以在建筑造型上尽量采用板式楼,尽量正南向布局,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大楼体的采光量,相应地这种建筑造型可以实现楼体间的最小间距。

3.3合理补偿措施对于已造成事实的遮光事件,应在被遮挡室内进行采光测量,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铁岭地区往往被遮光的建筑都是列入动迁计划的老旧建筑,在未动迁的这段时间内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接受。对于已造成遮光又无法拆迁的建筑,这类建筑被遮光的部分多为一层二层居民,三层以上大多满足日照标准,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改变一二层建筑使用用途等方式,并合理补偿居民搬迁或改装的费用。运用补偿手段最终目的是解决日照影响问题,并在新建项目上避免新的日照影响。

4结论

日照影响是环境影响的一部分,不但是城建部门审批项目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环保部门审批项目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通过计算调兵山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日照影响范围的实例,得出铁岭地区日照影响范围应按照大寒日进行确定。并从加强高层建筑规划管理、在建筑间距和建筑造型上减少日照影响、合理的补偿措施三个方面论述减少日照影响的对策,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解决好日照影响问题,为构建和谐铁岭、建设美好家园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建荣主编建筑构造,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50.

[2]闫循涛.塔式高层住宅日照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建筑,2008.[7].

[3]宋小冬.基于方位角的建筑日照间距控制.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3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上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和翻建住房(以下统称“村民建房”)及其管理。

第三条(有关用语的含义)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农村村民,是指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本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二)个人建房,是指由单户村民自行建造住房的活动。

(三)集体建房,是指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新建农村村民住房的活动。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是本市村民建房用地和配套设施建设的主管部门;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用地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管理,镇(乡)土地管理所作为其派出机构具体实施相关的管理工作。

*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村民建房的规划主管部门;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规划管理。

*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是本市村民建房的建筑活动主管部门;区(县)建设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建筑活动监督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和镇(乡)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管理。镇(乡)人民政府受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委托,审核发放个人建房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个人建房进行开工查验和竣工验收;受区(县)建设管理部门委托,进行个人建房安全质量的现场指导和检查。

发展改革、农业、环保、市容环卫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基本原则)

农村村民实施建房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节约用地、集约建设、安全施工、保护环境。

农村村民建房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应当尊重农村村民的生活习惯,坚持安全、经济、适用和美观的原则,注重建筑质量,完善配套设施,落实节能节地要求,体现乡村特色。

第六条(技术服务和知识宣传)

市建设交通委应当会同市规划局、市房地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市容环卫局等部门组织编制村民建房的规划技术标准、住宅设计标准和配套设施设置规范。

区(县)人民政府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本辖区内村民建房的布点、范围和用地规模,统筹安排村民建房的各项管理工作。区(县)建设管理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村村民普及建房技术与质量安全知识。

第七条(村民建房的方式)

本市鼓励集体建房,引导村民建房逐步向规划确定的居民点集中。所在区域已实施集体建房的,不得申请个人建房;所在区域属于经批准的规划确定保留村庄,且尚未实施集体建房的,可以按规划申请个人建房。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售、赠与他人,或者将原有住房改为经营场所,或者已参加集体建房,再申请建房的,一律不予批准。

第八条(用地计划)

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市房地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确定村民建房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并分解下达到镇(乡)人民政府。

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建房申请,应当符合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分解下达的村民建房年度用地计划指标。

第九条(公开办事制度)

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规划管理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将村民建房的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年度用地计划进行公示。

第十条(宅基地的使用规范)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规定标准。现有宅基地面积在规定标准之内,且符合村镇规划要求的农村村民实施个人建房的,应当在原址改建、扩建或者翻建,不得易地新建。

农村村民按规划易地实施个人建房的,应当在新房竣工后三个月内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参加集体建房的,应当在新房分配后三个月内拆除原宅基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原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依法收回,并由镇(乡)人民政府或者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及时组织整理或者复垦。

区(县)人民政府在核发用地批准文件时,应当注明新房竣工后退回原有宅基地的内容,并由镇(乡)土地管理所负责监督实施。

第二章个人建房

第十一条(申请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村民需要新建、改建、扩建或者翻建住房的,可以以户为单位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填写《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

(一)同户(以合法有效的农村宅基地使用证或者建房批准文件计户)居住人口中有两个以上(含两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未婚者,其中一人要求分户建房,且符合所在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分户建房条件的;

(二)该户已使用的宅基地总面积未达到本办法规定的宅基地总面积标准的80%,需要在原址改建、扩建或者易地新建的;

(三)按照村镇规划调整宅基地,需要易地新建的;

(四)原宅基地被征收,该户所在的村或者村民小组建制尚未撤销且具备易地建房条件的;

(五)原有住房属于危险住房,需要在原址翻建的;

(六)原有住房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需要易地新建或者在原址翻建的;

(七)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前款中的危险住房,是指根据我国危险房屋鉴定标准的有关规定,经本市专业机构鉴定危险等级属C级或D级,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住房。

第十二条(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审查程序)

村民委员会接到个人建房申请后,应当在本村或者该户村民所在的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限不少于30日。

公布期间无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后,连同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报送镇(乡)人民政府;公布期间有异议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召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第十三条(行政审批程序)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村民委员会报送的《农村村民个人建房申请表》和建房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后20日内,会同镇(乡)土地管理所进行实地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拟建房位置以及层数、高度是否符合标准等。

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完毕后,应当将审核意见连同申请材料一并报区(县)人民政府审批建房用地;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在20日内审批。

建房用地批准后,由区(县)人民政府发给用地批准文件;由镇(乡)人民政府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四条(审批结果的公布)

区(县)人民政府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将村民建房的审批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五条(宅基地范围划定和开工查验)

经批准建房的村民户应当在开工前向镇(乡)土地管理所申请划定宅基地范围。

镇(乡)土地管理所应当在10日内,到实地丈量划定宅基地,并通知镇(乡)人民政府派员到现场进行开工查验,实地确认宅基地内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层数和高度。

村民户应当严格按照用地批准文件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施工。

第十六条(施工图纸)

农村村民建造两层或者两层以上住房的,应当使用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或经其审核的图纸,或者免费使用市建设交通委推荐的通用图纸。

市建设交通委应当组织落实向农村村民推荐通用图纸的实施工作。

第十七条(环卫设施配建要求)

个人建房应当按规定同时配建三格化粪池。化粪池应当远离水源,并加盖密封。

第十八条(竣工期限)

镇(乡)人民政府在审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核定竣工期限。

易地新建住房的竣工期限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

第十九条(竣工验收)

个人建房完工后,应当通知镇(乡)人民政府进行竣工验收。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申请后的15日内,到现场进行验收。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提前通知镇(乡)土地管理所,由镇(乡)土地管理所派员同时到实地检查个人建房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经验收符合规定的,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将验收结果送区(县)建设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补建围墙的程序)

村民户需要在原宅基地范围内补建围墙的,应当经村民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向镇(乡)人民政府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补建围墙申请经批准后,村民户应当在开工前向镇(乡)人民政府申请查验;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在15日内派员到现场进行查验,实地确认建造围墙的位置、高度等事项。

补建围墙的村民户应当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施工;完工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进行竣工验收。

第三章集体建房

第二十一条(集体建房的统筹安排)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村镇规划,结合实际,组织制定集体建房实施计划。有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可以按本办法规定实施集体建房。

第二十二条(集体建房的规划和用地审批)

实施集体建房项目的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向区(县)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过程中,规划部门应当征询环保、市容环卫等部门的意见,明确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求。

村民委员会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凭以下材料向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

(一)建设用地申请书(含项目选址、用地和居住人口规模、资金来源、原宅基地整理复垦计划等情况);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

(三)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关于实施集体建房项目的决定;

(四)相关村民户符合个人建房条件且同意参加集体建房的有关材料;

(五)住房配售初步方案(含住房配售对象情况、配售面积、按规定应当退还的原宅基地情况等)。

集体建房用地选址涉及村或者村民小组之间的宅基地调整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用地申请时,除前款规定的材料,还应提交宅基地调整和协商补偿的有关材料。

经审核批准的,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第二十三条(集体建房的工程建设管理)

集体建房适用国家和本市有关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规定。

集体建房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向区(县)建设管理部门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申报、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区(县)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加强集体建房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

第二十四条(集体建房的配售)

集体建房的住房配售初步方案,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集体建房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后,村民委员会应当按照住房配售初步方案和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事项,提请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住房配售的具体方案。

实施集体建房的村民委员会应当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符合个人建房条件的村民配售住房。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对集体建房的配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送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

村民委员会应当向村民公布集体建房的成本构成和配售情况,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五条(集体建房的环卫设施配建要求)

集体建房应当按规定同时配建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和设施,并建造集中收集粪便的管道和处理设施。

第二十六条(集体建房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实施集体建房,应当符合本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住宅设计标准和配套设施设置规范。

第四章相关标准

第二十七条(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标准)

个人建房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4人户或者4人以下户的宅基地总面积控制在150平方米至180平方米以内,其中,建筑占地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至90平方米以内。不符合分户条件的5人户可增加建筑面积,但不增加宅基地总面积和建筑占地面积。

(二)6人户的宅基地总面积控制在16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以内,其中,建筑占地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以内。不符合分户条件的6人以上户可增加建筑面积,但不增加宅基地总面积和建筑占地面积。

个人建房用地面积的具体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范围内予以制定。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个人建房的建筑面积标准。

第二十八条(建筑占地面积的计算标准)

个人建房的建筑占地面积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住房、独立的灶间、独立的卫生间等建筑占地面积,按外墙勒脚的水平面积计算;

(二)室外有顶盖、有立柱的走廊的建筑占地面积,按立柱外边线水平面积计算;

(三)有立柱的阳台、内阳台、平台的建筑占地面积,按立柱外边线或者墙体外边线水平面积计算;

无立柱、无顶盖的室外走道和无立柱的阳台不计建筑占地面积,但不得超过批准的宅基地范围。

第二十九条(用地人数的计算标准)

村民户申请个人建房用地的人数,按照该户在本村或者村民小组内的常住户口进行计算,其中,领取本市《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者《独生子女证》)的独生子女,按2人计算。户口暂时迁出的现役军人、武警、在校学生,服刑或者接受劳动教养的人员,以及符合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人员,可以计入户内。

村民户内在本市他处已计入批准建房用地人数的人员,或者因宅基地拆迁已享受补偿安置的人员,不得计入用地人数。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关于申请个人建房用地人数的具体认定办法。

第三十条(用地程序和标准)

原址改建、扩建、翻建住房或者按规划易地新建住房的,均应当办理用地手续,并按本办法规定的用地标准执行。

第三十一条(间距和高度标准)

村镇规划对个人建房的间距和高度标准有规定的区域,按照村镇规划执行。村镇规划尚未编制完成或者虽已编制完成但对个人建房的间距和高度标准未作规定的区域,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朝向为南北向或者朝南偏东(西)向的房屋的间距,为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朝向为东西向的房屋的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2倍。老宅基地按前述标准改建确有困难的,朝向为南北向或者朝南偏东(西)向的房屋的间距,为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朝向为东西向的房屋的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1倍。

(二)相邻房屋山墙之间(外墙至外墙)的间距一般为1.5米,最多不得超过2米。

(三)楼房总高度不得超过10米,其中,底层层高为3米到3.2米,其余层数的每层层高宜为2.8米到3米。副业棚舍为一层。不符合间距标准的住宅,不得加层。

第三十二条(围墙的建造要求)

个人建房需要设立围墙的,不得超越经批准的宅基地范围,围墙高度不得超过2.5米,不得妨碍公共通道、管线等公共设施,不得影响相邻房屋的通风和采光。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镇乡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区域内农村村民建房活动的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劝阻、制止无效的,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区(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第三十四条(农村村民非法占地建房的处罚)

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设住宅的,由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超过本市规定的标准,多占的土地按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新建房屋竣工后,不按规定拆除原有房屋、退还宅基地的,按照非法占用土地处理。

第三十五条(房地产管理部门处罚的执行)

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

第三十六条(个人建房违反规划管理的处罚)

农村村民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擅自建房、严重影响村镇规划的,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房,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影响村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土建工程造价5%至10%的罚款。

农村村民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擅自扩大建筑占地面积、移位建房等严重影响村镇规划的,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房,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影响村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土建工程造价5%至20%的罚款。

农村村民建房的房屋层高超过规定标准的,由区(县)规划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土建工程造价2%至10%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集体建房违反规划管理的处罚)

集体建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市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房的;

(二)擅自扩大建筑占地面积、移位建房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房等违反规划管理的情形。

有前款规定情形,不能拆除的,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拆除或者没收后仍未完全消除影响的,处以建设工程违法部分造价的20%至100%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农村违法建设工程的)

对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的农村违法建设工程,市和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证和认定,并对违法建筑作出限期拆除的决定;当事人未在限期内拆除违法建筑的,市或者区(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依法申请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组织。

第三十九条(违反质量和安全要求的处罚)

实施集体建房的村民委员会和参与集体建房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依法对住房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集体建房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由区(县)建设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条(行政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四十一条(执法者违法违规行为的追究)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4

一、贯彻“民知”理念,构建征收评估亲民技术

为了让“专业、深奥”的评估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贴近群众,变成普通群众能够知晓、理解得了、可以运用的“简明技术”,南通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创新样本房屋选取方法,实地可看可比

标准样本房屋,按照“实地选取、特征典型、项目匹配”的要求,在征收项目现场、征收范围内的待征收房屋中实地选择,选作标准样本房屋的被征收房屋需具有征收范围内被征收房屋的综合典型特征,每一个房屋征收项目设定一个“标准样本房屋”,被征收项目跨分区时,所跨的每一分区均应设定一套“标准样本房屋”,作为相应分区范围内被征收房屋的比较基准。

其中,被征收房屋是非住宅营业用房的,优先选择与估价对象类似的整体房屋(总层数相同)作为样本房屋进行评估,其次可选择不同楼层类似房屋作为不同的“样本房屋”分层评估,以上两种方法在选择类似案例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一面临街的营业用房的底层作为样本房屋参照楼层因素修正系数进行评估。

在“实地选取、特征典型、项目匹配”的原则下,由交易实例到可比实例再到样本房屋的复杂计算过程,通过两次或多次修正,由专业的估价师作业完成,样本房屋变成被征收群众用普通生活经验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对照、能比较”的真正的样本,在征收项目现场起到无言的“现身说法”的样本作用、宣传作用,让被征收群众有一个直观的参照系。

2.创新建筑等级划分方法,实地可量可定

住宅建筑等级划分,钢混结构以建筑层数为划分标准,6层(含)以下为钢混二级,7层(含)以上为钢混一级;砖混结构按基础类型是钢筋混凝土基础还是砖基础和是否有圈梁,共分为砖混一、二、三级;砖木结构以墙体砖砌方式和桁条直径大小为划分标准,共分为砖木一、二、三级。

非住宅非营业用房建筑等级划分,钢混框架结构,以柱网间距6米为划分标准,柱网间距6米(含)以上的为钢混框架一级,6米以下的为钢混框架二级;钢混排架结构以有无行车梁为划分标准,有行车梁的为钢混排架一级,没有行车梁的为钢混排架二级;砖混结构以有无行车梁结合标准层高,分为砖混一、二、三级;砖木结构以墙体砖砌方式和桁条直径大小为划分标准,共分为砖木一、二、三级。

非住宅营业用房的建筑等级划分,钢混结构以建筑层数为划分标准,3层(含)以下为钢混二级,4层(含)以上为钢混一级;砖混结构按基础类型是钢筋混凝土基础还是砖基础结合标准层高,分为砖混一、二、三级;砖木结构以墙体砖砌方式和桁条直径大小为划分标准,共分为砖木一、二、三级。

按照以上标准,普通群众对建筑等级划分可以直接“按图索骥”、“对号入座”,自己就可以分等定级。

3.创新楼层系数设定方法,实地可查可算

住宅房屋楼层修正系数,7层以上带电梯的,以中间层为100%,楼层每增减一层,系数相应分别增减1%。7层以下不带电梯的,以一层为100%,三层以上的顶层系数分别扣减2%、4%、5%、8%、10%,二至四层系数分别增加4%、10%、8%。底层为车库的,车库上一层系数增加1个百分点,顶层系数减少1个百分点。商住楼,住宅的楼层系数相应减少1%,带电梯的多层住宅从二层起每层增加1%。

非住宅营业用房楼层修正系数首选市场提取法,因案例收集等原因无法市场提取时,区别房屋用途,采用市房管局、物价局、国土局提供的参考数值确定。

对商场、商铺、餐饮类营业用房,以一层楼层系数为100%,地下室楼层系数为25%,二层、三层、四层及以上楼层系数分别为40%、30%、25%。室内配置电动扶梯时,二层及以上楼层系数分别调增10%-15%。

对商务类、娱乐类、旅馆类无电梯的营业用房,以一层楼层系数为100%,二至六层楼层系数逐层减2个百分点,七层为85%。

对商务类、娱乐类、旅馆类带电梯的营业用房,以二层楼层系数为100%,一层楼层系数为105%,三至七层楼层系数逐层增加1个百分点。

普通群众对照不同用途的房屋、是否带电梯,自己就可以计算楼层系数、确定楼层因素修正。

二、贯彻“民享”理念,构建征收评估利民技术

为切实让被征收群众享受发展的成果,从征收动迁中得到实惠,南通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1.创新住宅“地大于房”评估方法,享受土地市场发展带来的实惠。

住宅“地大于房”的评估,一直是各方争论较多的焦点。南通按照“市场比较、同地同价”的原则,分类设定住宅“地大于房”的评估标准。

对旧城区原国有土地上被征收住宅房屋的合法建筑面积小于合法土地使用面积的,其合法土地使用面积大于合法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按照评估的“标准样本住宅”基准价格的70%(相当于扣除30%的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减去“标准样本住宅”重置成新价所得差额给予补偿。

对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含农改居)的,区分下列情况,分别给予补偿。

合法土地使用面积大于合法房屋建筑面积,且合法土地使用面积小于合法房屋建筑占地面积1.43倍,其合法土地使用面积大于房屋合法建筑面积的部分,按照评估的“标准样本住宅”基准价格的70%减去“标准样本住宅”重置成新价所得差额的60%(宅基地标准内视同划拨)给予补偿。

合法土地使用面积大于合法房屋建筑面积,且合法土地使用面积大于合法房屋建筑占地面积1.43倍,合法土地使用面积大于房屋合法建筑面积的部分,其中在合法房屋建筑占地面积1.43倍以内的,按照评估的“标准样本住宅”基准价格的70%减去“标准样本住宅”重置成新价所得差额的60%(宅基地标准内视同划拨)给予补偿;超出合法房屋建筑占地面积1.43倍的部分,按照120元/平方米给予补偿。

2.创新非住宅营业用房收益法评估方法,享受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实惠

3.创新各类房屋区域因素修正方法,享受城市综合发展带来的实惠

住宅房屋的区域因素,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交通条件、教育医疗设施、商业配套设施、规划设计、物业管理、住宅区配套设施7个影响因素项目,分别按五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分,其中,每个因素项目都明确规定每个等级的评定标准,区域因素评分为各影响因素评分之和,便于操作。

非住宅非营业用房以土地综合修正系数来反映区域因素修正,按工业仓储类和行政办公类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综合修正方法:对工业仓储类,综合考虑周围道路状况、道路对外连接、基础设施状况、自然条件、环境状况、城市规划限制、宗地形状面积、交通便捷程度、距公交站点距离9项影响因素,分别按五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分,其中,每个因素项目都明确规定每个等级的评定标准,区域因素评分为各影响因素评分之和;对行政办公类,综合考虑商业繁华度、交通状况、宗地自身条件、宗地临街状况、宗地目前利用状况、周围土地利用类型、规划限制7项影响因素,分别按五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分,其中,每个因素项目都明确规定每个等级的评定标准,区域因素评分为各影响因素评分之和。

非住宅营业用房区域因素,综合考虑商业繁华度、交通状况、宗地临街状况、宗地目前利用状况、周围土地利用类型5项影响因素,分别按五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分,其中,每个因素项目都明确规定每个等级的评定标准,区域因素评分为各影响因素评分之和。

三、贯彻“民安”理念,构建征收评估公平技术

为了确保评估结果能在保证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防止简均主义、体现有差别地科学公平,让被征收群众心悦诚服地承认差别、心安理得地接受评估结果,“安评乐道”,南通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1.创新临街房屋定义方法,科学体现商业差别

非住宅营业用房的临街房屋规范定义为“建筑物门面直接面临城市主次干道一侧,中间无其他建筑物遮挡的底层房屋”,仅限于底层房屋,防止产生歧义。

一面临街的,按宽深比的不同,调节临街状态修正系数:以宽深比0.4为起点,宽深比小于0.4的,调节系数为90%,自0.4起,宽深比每增加0.2,调节系数增加5个百分点,最高调节系数为115%。

两面临街的,按次临街面宽与主临街面宽的比值的不同,分别调节临街状态修正系数:以临街面宽与主临街面宽的比值50%为起点,不足50%的,比值每增加50个百分点,调节系数增加5个百分点,最高调节系数为120%。

估价人员可以根据房屋实际临路的远近、道路的宽度、道路中间是否有隔离、房屋前是否有遮挡等,将调节系数作±3%以内的修正。

2.创新地价评估修正方法,科学体现土地级差

一是引进容积率因素修正,科学体现容积率差别。

非住宅非营业工业仓储类用房地价可不进行容积率修正,非住宅非营业除工业仓储类以外用房地价须进行容积率修正。

按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给定的宗地容积率或实际容积率(R),查《容积率修正系数表》确定容积率修正系数。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5

【关键词】日照分析;日照标准;日照影响

日照分析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建设项目审批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可以起到优化规划方案、改善日照条件的作用,还可以减小矛盾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作为环评报告内容之一的日照分析,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

一、日照分析的标准

现阶段,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导致城市建设任务日益增加,用地紧张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出来。随着居民维权意识到不断提高和国家对私有财产保护力度的逐步加大,因日照问题所引起的司法诉讼和在各类民事纠纷案件中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日照问题已成为规划管理部门、建筑设计部门和地产开发商越来越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日照标准

在城市规划中,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当属与居民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使建筑物获得充足的日照是保证居室卫生、改善居室小气候、提高舒适度等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为了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必须确定一个日照效果的最低限度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日照标准。现在最常见的是以日照时间作为衡量日照效果的标准,因为其直观且易于控制。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1.3条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5.1.1条规定: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其中宜有两个获得日照。

1993年出台并于2002年修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提出了不同类型城市住宅的建筑日照标准,其中规定: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内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以及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师应能获得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5.0.2条还规定了,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②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③旧城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二)影响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

决定住宅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所处的地理纬度及气候特征,另一个是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方纬度相差50°以上,同一日照标准的正午日影长相差3~4倍多,所以在高纬度的北方地区,日照间距要比低纬度的南方地区大得多,达到相同日照标准的难度也相应增多。

大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比一般中小城市要大,同一地理纬度的同一日照标准,小城市能达到的中等城市不一定能达到,中等城市能达到的大城市可能很难达到。

1、日照标准日的选择

日照标准日是在在制定建筑日照标准时,为了测定与衡量日照时间,根据纬度、建筑气候区等因素,在一年中选择的某个或几个特定日期。国际上许多国家也都按其国情采用不同的日照标准日,我国采用了两个日照标准日——即冬至日和大寒日。

因冬至日太原高度角最低,照射范围最小,如果冬至日能达到1小时的日照标准,那么一年中其他天数就能达到一小时以上的标准。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均未达到这个标准。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前后首层有1~2个月无日照,东北、西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日照遮挡到三层、四层。

2、有效日照时间带动确定

有效日照时间带是指在日照标准日全天日照的可照时间中符合有效条件的时间段。这个有效条件主要指太阳照射的“量”和“质”。太阳照射的“量”是以日照时间来衡量的,日照时数越多,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多;太阳照射的“质”主要指太阳辐射强度。一天当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一个直接辐射最强,紫外线杀菌力也最强;而接近早晨及傍晚的太阳高度角很低,太阳直接辐射较弱,紫外线能量很少,阳光的强度无法满足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要确定一个有效的日照时间带。过去将冬至日作为日照标准日时,以9:00~15:00共计6小时为有效日照时间带,随着日照标准由冬至日一个档次改为冬至日和大寒日两个档次,有效日照时间带也相应调整:冬至日的日照时间带标准不变,以大寒日为标准日的,有效日照时间带为8:00~16:00,共计8个小时。

3、日照时间的累计与连续

为争取室内有足够的直射阳光,规范规定的日照时数以采取联系满窗日照较好。但是,受实际间距条件的限制,连续满窗日照往往难以做到。根据现实工作的案例,累计或连续满窗日照对结果影响差别很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累计满窗日照时间为衡量基准。

二、日照分析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合工作中碰到的实际案例,在日照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需要做日照分析的建设项目,最好有较大范围的新测量的地形图,一般以拟建项目建筑高度的1.5~2倍投影范围为宜。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地形图一般范围都很有限,若分析所用地形图范围太小,不能较全面、如实地反映建设用地周边的情况,尤其是对旧城区中一些建筑密度大的区域,更要注意地形图的完整,否则会对日照分析的结果造成误差。

2、在做日照分析之前,如果时间允许,建议最好能去实地看现场并拍照,测量被遮挡的现状住宅建筑的一层窗台板高度,对被遮挡现状建筑的户型和窗户宽度有感官的认识。这样在写分析结果时,对被遮挡的户数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

3、日照分析一定要注意实际地形的高差,尤其是建设项目所处用地地势较高时,宜相应增加与被遮挡住宅建筑之间的退让间距,尤其是进行小区、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时,更要注意多栋建筑之间互相的叠加影响。

4、日照分析只是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和辅助城乡规划管理审批的一种技术手段,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认为只要满足日照要求的规划方案就一定能批准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做日照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拟建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退让间距满足国家相关的规范、标准。若本末倒置,将会发生激化群众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6

【关键词】城镇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与分析

0引言

辽宁省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同时又是地震活动较频繁的省份,尤其是我国东部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从辽宁省中部城市群通过,使城市的地震危险性增加,因此,加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辽宁的重要举措。在辽宁省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总体目标是:“我省大中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到2020年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为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辽宁省地震局“十一五”期间,开展了辽宁省县级以上城镇抗震性能普查,目的是全面了解我省县级以上城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我省大中城市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及其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为震前预防、震时应急和震后救灾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政府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指挥和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007年,辽宁省开展了对县级以上城镇建筑物状况的普查项目。这是我省历史上开展的首次大面积的房屋普查工作,在全国各省级地震系统中也是首先开展这项工作的。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建筑物结构分类、建筑年代、用途、现状等几个方面,对全省14个地级市和44个县(市)的城区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及其人口、资产等相关信息进行了全面野外实地普查。得到了辽宁省县级以上城镇建筑物的基础数据,经汇集整理,建立了辽宁省县级以上城镇建筑物数据库,建立了辽宁省城镇房屋建筑物信息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1辽宁省县级以上城镇建筑物基本状况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房屋建筑差别很大,在实际普查中,按照GB/t19428-2003《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要求,将城镇建筑物分成高层建筑、多层钢混、多层砌体、单层民宅和其他建筑物五种建筑物,以上五种建筑物分类可以满足普查的分类要求。这次全省县级以上城镇房屋普查工作,就是按照上述房屋建筑物分类进行的。经统计,在所进行的14个市44个县的城镇房屋普查结果中,我省的城镇建筑物(普查工作区内建筑物)共85353万m2,其中:高层建筑为8124万m2,占建筑物总数的10%;多层钢混为10314万m2,占建筑物总数的12%;多层砌体房屋为51550万m2,占建筑物总数的60%;单层民宅为13084万m2,占建筑物总数的15%;其他建筑物为2278万m2,占建筑物总数的3%,如图1所示。

经统计,全省县级以上城镇房屋建筑物的总面积为85353万m2,其中用于商务办公的房屋占31%;民用居住的房屋占69%。人均居住面积范围在每人16m2到46m2之间;公用建筑面积范围在每人8平方米到46m2之间,图2给出了全省县级以上建筑物按用途划分的基本情况。在这些建筑中,楼房(二层以上建筑物)为69988万m2,占建筑物总量的82%,由于平房的建筑年代很难确定,加上大部分为民宅建筑物,一般在建设中不作抗震设防考虑,所以,本次普查中不对平房的建筑年代进行普查,而只对二层以上的楼房的建筑年代进行普查。在全省县级以上建筑物面积中,1979年以前的建筑物面积为8297万m2,占建筑物总面积的10%;1979~1989年的建筑物面积为24488万m2,占建筑物总面积的29%;1990~2000年的建筑物面积为36099万m2,占建筑物总面积的42%;2001年以后的建筑物面积为16470万m2,占建筑物总面积的19%。图3给出全省县级以上建筑物按年代划分的基本情况。全省房屋建筑物中有96%为完好,但是有4%的房屋为开裂、腐蚀、歪闪、地基下沉、变形等状态,大约为3504万m2,图4给出全省县级以上建筑物按使用现状划分的详细情况。

2全省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全省县以上城镇建筑物情况普查了解到,64个县级以上城市建筑物总面积达到85353万平方米,其中高层房屋建筑占总面积的10%,多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占总面积的12%,多层砌体房屋占总面积的60%,单层民宅占总面积的15%,其它建筑占总数的3%。全省1979年以前的建筑为8297万平方米,占总数的9.6%,全省1990年以后的建筑物比例较大,约占总数的62%,1979~1989年间的建筑比例较大,约占28.4%,有破损的房屋面积达到4939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7%。

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中,我们采用建筑物类型、建筑物年代和建筑物现状等三个宏观指标作为对建筑物抗震性能进行鉴定的标准,这3个指标是很粗略的,所以,对建筑物抗震性能也只能粗略地作鉴定。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和已有的经验,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分为以下4个等级,即好、较好、中等和差,它大体与规范所定义的震害等级相对应,不同的是,“差”包含了严重破坏和毁坏。

好:是指在发生中等强度破坏性地震时(一般为Ⅶ-Ⅷ度),建筑物能保持完好。对于建于1990年以后的高层建筑和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可以认为其抗震性能是好的。

较好:是指在发生中等强度的破坏性地震时,建筑物能保持基本完好或者只有极少数的轻微破坏。1990年以前建筑的高层建筑和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以及1979年以后建的多层砌体砖混房屋,其抗震性能是较好的。

中等:是指在发生中强度破坏性地震时部分建筑物可能发生中等程度破坏,多数建筑有轻微破坏。1979年-1989年或者1979年以前未破损的多层砖混房屋、单层民宅和其它建筑均属抗震性能中等的建筑。

差:是指在发生中等强度破坏性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破坏或毁坏的建筑。1979年以前建的有破损的单层民宅和其它建筑物,极少数破损较严重的多层砌体砖混房屋均属抗震性能差的建筑。

通过对县级以上城市抗震性能的普查,全省抗震性能好和较好的建筑达到51000万m2,占总建筑面积的61%。性能中等的面积占总数的33%,抗震性能差的建筑较少,约5326万m2,只占总数的6%。具体到各个市县,上述各类房屋面积有一定差别,其中抗震性能好和较好房屋的比例以鞍山市为最高,其次是沈阳、大连、盘锦等市。好和较好房屋比例最小的是抚顺市,这类房屋只占总数的32%。抗震性能差的房屋较多的城市是辽阳市、朝阳市和铁岭市,所占比例达到9%。沈阳市、鞍山市抗震性能差的房屋较少,只占总数的5%左右。

具体到不同地级市所辖的县(市),不同抗震性能建筑物的面积相差也很大。有的县城,如喀左县、西丰县、康平县等,抗震性能差的房屋比例可高达12%-13%。有的县城抗震性能差的房屋较少,例如台安县和东港市。总的趋势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抗震性能好的房屋较多,抗震性能差的建筑相对较少。县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总体上不如地级以上市的市区或市辖区。

3县级以上城镇防震减灾对策与建议

本项研究仅对县以上城镇进行了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因此本文只讨论有关建筑物的抗震防灾对策,建筑物抗震防灾对策包括抗震设防对策和抗震加固对策。辽宁省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提到:“我省大中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能力,到2020年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省64个县级以上城镇必须制定相应的城市防震减灾对策,对建筑物而言,首先是要制定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我省64个县以上城市处在不同的地震设防区,按50年超越概率10%的水平,有的市处在小于0.05g区(相当于小于Ⅵ度区),有的城市处在0.20g区(相当于烈度Ⅷ度区)。设防水准的跨度较大,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结合已有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我们认为应该在考虑各市所处不同地震环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某些城镇的抗震设防水准,以提高全省城市总体抗震防灾能力。具体的抗震设防对策是,东港市和普兰店市现处在0.20g区,其设防水准不变。将沈阳市区(含辽中县城)、大连市内4区、经济开发区、金州区、旅顺口区的抗震设防水准提到0.20g(即相当抗震御6级左右地震或Ⅷ度地震的水平)。因为沈阳市和大连市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特大型城市,保证这两个城市的安全对确保我省的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符合“十一五”防灾规划的要求。对于位于中部城市群,而且在区划图上处于0.1g区的大、中城市,如鞍山、辽阳、盘锦、抚顺、铁岭、开原、昌图等市可将设防水准从0.1g提高到0.15g。朝阳市和北票市、建平县处在辽西重点地震监视区内,其设防水准也可以从0.1g提高到0.15g。对处在0.05g区的城市,例如阜新市、锦州、本溪、葫芦岛市等城市其抗震设防水准可从0.05g提高到0.10g,以上各市周边的县级市也可以参照此设防标准相应提高。我省的新宾、桓仁等3个县城处在小于0.05g的不设防区,为了确保以上县城的安全,其抗震设防标准可提高到0.05g。适当提高我省县以上城镇的抗震设防标准不仅对增加全省城市的整体抗震能力有利,而且也是符合省内的实际情况,因为我省有80%的地域曾遭受过Ⅵ度以上地震影响。提高城市抗震设防水准必然会使建设投资增加,但影响不会太大。从县以上城镇抗震性能普查的结果来看,全省抗震性能差的建筑只占总建筑量的6%左右,这些建筑物随着城市的发展,早晚要被新的建筑物替代,这类建筑可以按规划要求进行改造或拆迁。抗震设防水准的提高主要针对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由于改造或拆迁的建筑物数量不多,所以,投入的建设资金增加幅度也不会太大,尤其对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更没有太大的影响。

提高城市建筑抗震防灾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对策是抗震加固。即按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对已有的建筑进行加固。在采取抗震加固之前,需要进行抗震决策分析,从县以上城镇抗震性能普查结果来看,高层建筑和多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因建设时间较晚,同时又考虑了抗震设防,其抗震性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一般不需要进行抗震加固。而需要加固的只是抗震能力中等的多层砖混房屋和一些单层厂房以及极少数具保留价值的古建筑。这类房屋的数量不是太多,只占全省总建筑总面积的34%左右,通过在加固之前的决策分析,又可以去掉许多由于不值得加固的建筑,剩下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数量不太大,所以涉及的抗震加固经费也不会太多。对抗震性能差的建筑应按新设防标准进行重建或改建。对数量不大的抗震性能中等的房屋作加固处理是城市防震减灾中应采取的对策。

总之,通过对已有建筑抗震性能的普查,找出了城市建筑抗震的薄弱环节,再加上采取合理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对策,我省县以上城镇整体的抗震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4结语

建筑物抗震性能分析研究是基于辽宁省县级以上城镇建筑物普查及农村民居普查基础上进行的,本文所做的统计分析及计算方法均是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本项研究中数据的普查与收集是在辽宁省地震局机关各业务处室、局属事业单位、各市、县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总的来说,本项工作成果是辽宁省地震战线科技人员共同劳动的结晶。在这里对参与本项研究的所有地震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县级以上城镇建筑物普查报告[R].2007.

[2]GB/t19428-2003地震灾害预测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S].

[3]尹之潜,杨淑文.地震损失与分析设防标准[S].地震出版社,2004.

[4]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系统计算原理与使用手册[S].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1999.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7

【关键词】工程竣工;测量;技术探究

1.前言

在我国,对建设工程竣工测量的结果将是规划管理部门作为竣工规划核实的主要依据,建设工程竣工测量结果的可行性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各项目标的实施直接挂钩。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各项技术规定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竣工技术核实的相关要求,对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的探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建设工程中相关竣工测量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如下分析:

2.竣工测量的内容

目前,竣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工程各项指标的规划预算和测绘平面图。竣工测量的测绘还包括基础测绘和规划测绘数据,具体内容如下:

(1)测量建设工程的几何尺寸、记录空间位置、计算建设总面积和容积率、提取地基面积、计算绿化面积和车位等主要规划测量指标;(2)建筑物的单元户型的结构、楼道、门店、基础配套设施房间、物管房间、地下停车位等横向平面建设现状;(3)建筑物的总高度、楼层数、层高、室内外地坪的标高等纵向建设现状;(4)公共基础设施的空间位置、占地面积、空间大小等。

3.绘图的精度

3.1绝对精度

绝对精度主要是测量竣工建设工程主要和次要建筑物的细部点坐标,统计竣工建筑物的平面中误差和纵向高程中误差。其中主要建筑物的平面中误差应小于等于正负5厘米,次要建筑物的平面中误差应小于等于正负7厘米;主要建筑物的高程中误差应小于等于正负3厘米,次要建筑物的高程中误差应小于等于正负4厘米。其他的建筑物按照比例尺1:500来测绘地形图[1]。

3.2相对精度

相对精度主要是指竣工的建筑物的实际测量间距和实测坐标反算距离之间的误差限度应为正负8厘米。

3.3高度测量精度

竣工建筑物的高度精度测量主要包括:对建筑物最高点和遮阳点高度测量的误差最大限度应为正负10厘米,对地坪高度的测量误差最大限度应为正负5厘米,对每层楼高测量的误差最大限度应为正负3厘米[2]。

4.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

对竣工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主要是:运用全站仪设置导线测量定位或者是使用GpS静态定位来测定平面的控制点,以此来满足图根点对精度的要求。平面坐标轴的最小单位应为米,并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纵向坐标值Y的取值应是小数点向前7位数,横坐标值X的取值应该是小数点向前6位数。

对竣工建筑物的高程控制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主要表现在:对高程控制点的测量定位是运用图根水准以上的精度,对于图根水准无法测定的地区也可以运用GpS的静态定位方法来测量定位,高程点的测量结果最小单位是米,取值是小数点后三位[3]。

5.竣工测量基本要素及竣工图绘制

5.1竣工测量基本要素

(1)测量地形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貌特征和植被种类、居民的居住环境、主次建筑物、交通和附属设施、管线和附属设施、水文及水系等都要以专门的地理名称予以标记;(2)竣工建设工程的测量范围应测量到达本项目的宗地界的线至少40米以上,图纸上的地界要和宗地图上的地界坐标保持一致。

5.2竣工图绘制

在竣工图的绘制中绿化占地图、数据要素标注图和地貌图均要使用南方CaSS7.2绘图软件来绘制,图中全部的地貌地形的图层都要使用软件中固定的图层,不能随意更改或编辑。数据的名称标注必须要用字体高度2.0mm,字头向北,“jgsjc”层标注,单位标注应为m,精确度必须是小数点以后两位[4]。

地形地貌图的比例尺要按照1:1000和建筑物国家有关城市规范的比例尺来绘制,绿化占地图和数据要素标注图必须以地形地貌图为基础来绘制,标注的内容数据和地理名称必须清楚易读[5]。

在绿化占地图上,应该将植被的种类和数量、每块绿地的名称及用途标注清楚,如树木、花草、栅栏等。数据要素标注图必须要将每栋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道路的宽度和各要素到地界之间的距离标注清楚,标注的位置必须要吻合规划部门批准的建筑范围保持一致,还要标注清楚每栋建筑物的高度、遮阳高度和停车场位置、车位数量、出入口位置及数量、出入口方向标等。

6.竣工测量报告

竣工测量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该建筑范围内的绿地占地率、各建筑之间的实际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的相关数据;(2)计算出绿化占地内的每块绿地的面积,列出个绿地内的植被种类和数量以及各绿地的栅栏标高;(3)根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总平面图,列出每栋建筑物的名称、建筑用途、占地面积、楼层数、室内地坪、遮阳高度、阳台高度、地下室高度、花园阁楼高度、车库层数及高度等。而规划面积的核算则需利用施工图进行,具体操作为:在施工电子图直接用pUne线绘出各幢每层线后,用外业采集西部点的方式套图,将粉刷层的厚度明确;再用SCaLe命令把施工图上线向外扩展,直到外墙面,最后通过面积计算的软件得出相应面积。

7.结束语

根据建设工程测量的各项结果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可以采用抽样检测其中一项测量指标是否合格来确定整体测量是否合格,确保把误差降到最低,积极引进先进的测绘手段来测绘,以提高准确度和绘图质量。竣工测量的结果将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出工程的质量标准。同时,竣工测量结果也反映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基本地理信息物的实际变化,为今后城市的发展规划、日常管理和目的使用提供了比较详细及十分准确的数据依据。竣工测量的结果还是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审核建筑方是否合规用地的重要依据,并有效监督了工程建设项目遵循国家规划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合规施工建设,极大满足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了城市规划的职能,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城市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珍.建设工程竣工测量的技术应用[J].城市勘测,2013(5):152-153.

[2]李子贵.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探讨[J].测绘分论坛,2013(2):75-7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J/t8-2011城市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实施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广泛发动群众,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合理控制城镇开发强度,完善城乡地震避难场所和设施;加大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加固和改造力度,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抗震防灾综合能力,确保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落实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排查鉴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县市要在州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要全面启动、重点突出、分步实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经济实用;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兼顾;要强化管理、多方参与、务求实效,全面提高我州的抗震防灾水平。

二、目标和任务

自治州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自2008年起,在排查鉴定的基础上,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对不符合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各类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老年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公楼、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堂(礼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障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对不符合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城镇多层住宅和棚户区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抗震设防和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新建建筑严格按照国家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进一步加强城乡抗震设防基础性工作,使自治州抗震设防能力普遍提高。

主要任务是:

(一)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广泛开展既有建筑抗震排查鉴定工作

1.排查鉴定范围、依据和原则。

排查鉴定的范围:各级各类学校、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疾控中心)、幼儿园(托儿所)、儿童福利机构、老年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保障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公楼、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堂(礼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城镇多层住宅、棚户区。

排查鉴定依据:工程质量排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及系列验收规范和国家、自治区其他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建筑抗震鉴定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及当地现行地震基本烈度执行;危房鉴定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执行;工程结构检测鉴定按照《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执行。

排查鉴定原则:

(1)工程质量排点对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设计质量、施工技术资料及工程实体现状进行质量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未进行质量监督、未按图施工、未进行竣工备案(验收)、无工程技术资料或主要技术资料不全、有质量缺陷(特别是结构质量缺陷)和质量隐患的工程,必须作进一步的质量排查(检测)或抗震鉴定,提出结论性意见及处理建议。

(2)抗震鉴定按照设计文件、鉴定标准、工程建造时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及有关标准规范进行。

(3)1993年以前的工程按以下要求分类实施:凡使用预制楼板的砖混结构(包括底框结构,不包括有可靠连接的大型屋面板结构)、土木结构工程及棚户区建筑,可不做排查鉴定,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高层建筑以外的其他类型建筑工程应进行抗震或危房鉴定;高层建筑应进行质量排查(高层建筑的范围依据建筑工程分类,据JGJ3—91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为高层建筑)。

(4)1993年—2003年(含2003年)未进行施工图审查建筑工程的排查鉴定,按以下要求分类实施:砖混、土木结构的工程应进行抗震鉴定,对使用预制楼板且无整浇层的建筑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框架、框剪结构工程(不含高层建筑),跨度为30m以上的钢结构工程应进行质量排查;高层建筑、跨度为30m以下的钢结构工程可不进行排查鉴定。

(5)2001年(含2001年)以后通过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的建筑工程可不进行排查鉴定。

(6)已经过抗震鉴定、结构检测、危房鉴定的建筑工程,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方案要求的,可不进行上述抗震鉴定。

2.排查鉴定和改造工作步骤、程序。

排查鉴定工作分单位自查、重点排查、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四个步骤进行,纳入排查鉴定范围的建(构)筑物,由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本行业各单位进行自查,填写自查统计表(表一和表二),自查结果由行业主管部门分类审核汇总(表三、表四),报同级建设主管部门汇总(表五、表六、表七)。根据各行业自查情况,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纳入重点排查范围的建筑进行重点排查,在表一上填写是否需要鉴定的审查意见,反馈相关产权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需要抗震鉴定、危房鉴定和结构检测的工程,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产权单位委托具有鉴定资格的机构鉴定,鉴定结果反馈产权单位、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

经排查,不符合现行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都要纳入改造范围;经鉴定属于D级的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和老年福利机构等建筑,要立即停止使用,实施拆除重建;凡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加固改造。凡纳入排查鉴定范围的产权单位,均应立即将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技术资料、竣工验收资料、竣工验收备案资料、工程质量鉴定(抗震鉴定)资料(需要时)整理存放于单位办公室备查。

(二)坚持各负其责,做好城乡重要公共建(构)筑物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排查鉴定工作的自查、重点排查、抗震鉴定结果和加固改造方案必须经各阶段负责人签章

1.学校、幼儿园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由州、县市教育局牵头落实,结合“两基攻坚”检查验收、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等工作一并进行。抗震排查(自查)工作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9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2.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疾控中心)、血站(血库)、急救中心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由州、县市卫生局牵头落实。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9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3.儿童和老年人福利机构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由州、县市民政局牵头落实。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4.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堂(礼堂)等文体设施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由州、县市文体局牵头落实。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5.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公楼、城镇供水、供热、燃气设施等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由各县市建设局牵头落实。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6.多层商品住宅小区、单位自建住房、单位集资建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的抗震排查鉴定工作由各县市街道办事处牵头落实,建设(房改)部门进行指导,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9年5月31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2年8月底前完成。

(三)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城乡既有民居抗震加固改造工作

经鉴定需要加固的城镇住房,要提出加固措施,列入城镇房屋抗震加固改造计划,按照“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由房屋产权单位按现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组织力量进行加固改造。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的多层商品房,由开发企业或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组织加固改造。具备条件的城镇住房,可将抗震加固改造与建筑节能改造一并进行。

州抗震安居办要督促各县市增加投入,按照下达的工作计划,在确保两年内完成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任务的同时。对于已有新建抗震安居房农户的危旧住房,要立即停止使用,坚决拆除。

对没有加固价值的城镇危旧房屋,纳入自治区和州棚户区(危房)改造计划,享受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危旧住房改造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配套、分步实施。

城市低保户和低收入群体住房需要拆除重建的,通过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予以解决;城市机关干部职工住房需要拆除重建的,通过单位集资建房形式解决;国有企业职工住房需要拆除重建的,通过州住房解危解困工程解决;城市其他居民住房需要拆除重建的,可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引导区内外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改造,其住房原则上在新建项目中通过产权调换的方式解决。

(四)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新建建筑符合现行抗震设防要求

各县市要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工程质量强制性标准,强化政府质量监管职能,确保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和质量合格率达到100%。新建和改造项目要严格履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抗震设防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的县城、乡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新建、重建的,原则上只建单层建筑,特殊情况需建多层的,应控制在三层以下。学校(幼儿园)、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疾控中心)、儿童和老年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和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应按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1度的抗震措施进行设计(即按乙类建筑设防);所有新建项目不论规模大小,一律进行施工图审查,不得漏项;新建项中一律不得使用预制楼板。要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凡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施工图设计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审查,不得开工建设;超限高层项目必须由自治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审查。要进一步加强工程招标监督管理,重点对建设单位压级压价和施工企业低于成本价竞标进行监管,引导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合理定价,防止工程造价过低引发质量安全问题。要严肃查处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和超资质承包等违法违规行为,择优选择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效控制质量风险。要加强监理工作管理,规范监理单位行为,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确保工程质量方面的作用。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工程建设代建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

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监管,对于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影响工程质量的,依法严肃查处。要严格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工程建设各方主体依据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要加强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凡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使用。要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定期检查制度,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加强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必要装备,落实工作经费,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要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充实村镇建设管理力量,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要加大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力度,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增强村镇建设技术力量。

(五)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科学指导城乡抗震防灾建设

各县市要加快组织完成城镇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修编、编制工作,为城镇抗震防灾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抗震设防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县,要针对分布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建筑物密度大、危旧房屋集中、缺少可用于避震通道和避震疏散场地的地段,尽快编制以抗震搬迁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详细规划。城镇要开辟必要的避震场所和疏散通道,确保抗震需要;存在地震灾害安全隐患的地段,原则上只拆不建。地震时可能发生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等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城镇人口稠密地区,已经建设的,要限期进行搬迁。要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把抗震设防内容作为城市各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执行。要严把规划审批关,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规划不得批准实施;不符合抗震要求的选址、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抗震防灾基础工作水平

各县市要在州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制定完善地震等灾害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确保信息畅通,做好人员、物资储备,强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措施,提高地震防灾应对能力。要开展经常性的地震应急管理演练,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全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自治州重要建(构)筑物抗震改造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实、抓好。

自治州已成立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和指导协调州抗震排查鉴定工作。

各县市应尽快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层层建立责任制,尤其要落实县市、乡镇和各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确定专职工作人员,设立固定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办公用品,确保各项工作层层有人抓、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牵头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各县市按期完成年度排查鉴定和改造任务。凡工作不积极,措施不得力,不能按时完成计划,影响工程实施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各县市工作经费及建筑抗震设防能力排查鉴定工作费用,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级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

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各县市要严肃财经纪律,不得截留、挪用补助资金,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定期向州党委、政府汇报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凡发现违规使用补助资金,采取瞒报、虚报等方式,套取补助资金的,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9

[关键词]模糊aHp;节能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建筑节能工作关乎我国人民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过去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能耗持续增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房屋建筑面积不断增加,而城市居民用能为农村居民的3.5倍,且人们对生活舒适度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在东北严寒地区,对建筑室内热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也会逐渐提高,建筑能耗将持续增加,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还会加大。减少建筑用能、提高能源重复利用率,已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战略措施之一。针对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而能源相对短缺且缺乏完善适用的建筑节能等级评价和认证制度的状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准确评价建筑物的能耗状况,对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开展和节能新技术的使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1模糊aHp法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学家t.L.Satty提出的。它是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指标、对象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于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的系统分析工具。aHp法非常适用于具有定性的,或定性定量兼有的决策分析,在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中将充分发挥该方法的优越性。而在定性的分析中,由于人的判断具有主观性质,必须考虑其结果的模糊性。因此,本文基于aHp法和模糊理论,采用模糊aHp法对东北地区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2模糊aHp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1建立东北地区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第i类气候区,冬季采暖期长,采暖能耗占居住用能的比重值大。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对降低采暖能耗作用明显。本文提出的层次结构模型在安全性、经济性、功能性层次指标的大框架下,从建筑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进行考虑,最终确定了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等级、节土量、利废量等22个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

图1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各技术标准规范[1-6],对各指标进行评分,按照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办法,对不可量化指标,按(优、良好、合格、不合格、差)进行打分,分别与得分(0.9、0.7、0.5、0.3、0.1)对应,具体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功能指标评分依据略。

2.2确定权重

设有m个目标(方案或元素),根据某一准则,将这m个目标两两进行比较,并把第i个目标(i=1,2,…,m)对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性记为,(j=1,2,…,m),这样构造的m阶矩阵用于求解各个目标关于某准则的优先权重,成为权重解析判断矩阵,记作。Satty于1980年根据一般人的判断习惯和能力,提出属性之间划分相对重要性等级表。利用该表取的值,称为1-9标度方法。

构造对比较阵并作一致性检验,其中同一层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n阶对比较阵如下:

(1)

a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并且

(2)

w和n为a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并且n为a的唯一非零特征值。

根据方案两两比较可确定w,但得到的比较矩阵不一定满足a的所有特征值。所以把比较阵记为。把转化成,为其中的最大特征值,为带有偏差的相对权重向量。为了保证误差不能太大,必须对矩阵进行一致性判断。过程如下:

1)求a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并且得到最大特征值;

2)将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定义为:(3a)

(3b)

引入一致性修正值Ri如表5所示。

表5一致性修正值Ri值

3)计算CR,若CR

本文根据层级结构模型中得到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和权重定义见表6。

表6各级指标及权重

对各级指标体系构造比较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7]。

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对比较阵,计算所得权重见表11~表14。

表11二级指标权重

表12的三级指标权重

表13的三级指标权重

表14的三级指标权重

2.3确定建筑节能等级

组织评定者按打分标准,分别对各指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各指标权重进行综合:

(i=1,2,3;j=1,2,…)(4)

式中,为最终分数;为指标层某指标分数。

根据各指标评分标准,确定建筑节能等级划分见表15。

表15建筑节能等级划分表

3结语

(1)建筑节能的评价是从建筑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涉及到建筑的经济性、安全性、居住的舒适性、环境影响、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因素,将复杂的各评价因素用系统工程理论考虑,建立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2)结合东北严寒地区对建筑节能的标准要求,制定各指标的评分,此评分体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对同一气候区的建筑又具有普适性。

(3)通过对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研究,证实此评价体系涉及信息量多且繁杂。单一目标的简单的评价方法对建筑节能不能实现准确全面的评价。本文建立的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能够比较圆满的实现综合评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0668-2011)[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高层民用建筑划分标准篇10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等五件地方性法规的修改情况作如下说明:

2013年以来,我省先后三次对现行省地方性法规涉及行政许可规定进行了清理,省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由原来的50项减少至17项。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今年,省法制办再次组织对现行省地方性法规保留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及与行政审批相关的规定作了进一步清理。在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人防办、省质监局、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反复协商、论证,建议对《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等五件地方性法规设定或者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予以取消或者调整,并对其他相关规定作进一步完善。据此,起草形成了《关于修改〈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等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并经省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一、对《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的修改

(一)对条例原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资质作出调整。这两项资质均是国家设定的,主要是目前已经取消了丁级设计资质和四级施工资质,条例相应予以取消,并明确五级及无等级海塘设计和四、五级海塘施工单位的资质问题。

(二)对条例原第三十条规定的跨塘、穿塘、临塘设施建设方案审批作出调整。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并不再将该审批事项作为办理用地等相关手续的前置条件。

(三)取消条例原第三十一条设定的破塘开缺或者新建闸门许可。对海塘进行破塘开缺,基本上都是为了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等特殊需要,破塘开缺作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一个环节,可纳入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中加以规范。经研究,将破塘开缺许可调整为由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或者核准时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而新建闸门实质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应纳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手续。草案据此作了修改。

此外,根据政府机构的实际设置状况,对条例原第七条等有关条文中的政府部门名称作了修改;根据城乡规划、投资体制改革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规定,对条例原第十条、第十七条等有关条文中的“国土规划”、“基本建设计划”及其他一些表述作了修改。

二、对《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的修改

(一)取消条例原第九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滩涂围垦许可证制度。滩涂围垦作为投资项目,应纳入投资项目管理体系中加以规范。经研究,将滩涂围垦许可调整为由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滩涂围垦建设项目时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对在滩涂围垦规范范围内进行的其他工程建设审批,同样调整为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草案据此对原第九条作了修改,并删去了第十条至第十二条。

相应地,将条例原第十六条规定的滩涂围垦部门组织竣工验收,调整为按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的相关规定办理,但应当有滩涂围垦部门参加;同时,删去了条例原第二十六条设定的行政处罚。

(二)根据相关政策的调整变化,对条例原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滩涂围垦建设优惠待遇作了相应修改。

此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对条例中有关滩涂围垦招标投标依据等一些规定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等作了修改。

三、对《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的修改

取消条例原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设定的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许可。从全省来看,建设工程量大面广,“未批而现场搅拌”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项许可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经研究,今后对现场搅拌行为,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管理:一是建立事先报告制度。对符合条件、可以现场搅拌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进行报告,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则应当进行检查、核实。二是强化事后监管。及时查处不具有可以现场搅拌的情形而进行现场搅拌、可以现场搅拌但未事先报告等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草案据此对原第二十二条作了修改,删去了原第二十三条,并对原第三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作了相应调整。

四、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的修改

现行办法对防空地下室结建标准及可以不建防空地下室而缴纳易地建设费的情形作了规定,经过多年实施,反映出一些不适应、不合理的问题,各地普遍建议作出修改。省人大内司委在今年组织开展的人民防空执法监督调研中,指出了这一问题,并建议及时修改。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要求,省法制办和省人防办专门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对相关问题及修改方案进行了论证。

(一)对办法原第十二条规定的防空地下室结建标准作出调整。

1.对结建范围作进一步界定。现行办法规定为国家和省确定的人民防空重点城市及县城新建民用建筑,各地在实践中对这一规定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根据人民防空法的立法精神以及实际执行情况,进一步明确为“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人民防空重点城市、镇规划区,以及依法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保税区(港区)和重要经济目标等区域内新建(含改建、扩建)地面民用建筑”。

2.对结建面积标准作适当调整。现行办法规定凡新建十层以上的民用建筑或基础埋深3米以上的民用建筑以及用于居住的民用建筑,均按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防空地下室。这一标准的不合理之处有:一是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建面积过低,低层建筑的结建面积过高。防空地下室主要用于居民战时能够就地就近掩蔽,建筑面积越大,居住的人口越多,需要结建的面积应越大。高层、超高层建筑的人员密集度高于低层建筑,其应建防空地下室面积理应高于低层建筑,但按现行标准计算正好相反,如十至三十层建筑的应建防空地下室面积按比例折算,只占地面总建筑面积的3.3―10%;二至九层建筑则显著增加至11.1―50%,其中五至七层建筑为14.3―20%,二至三层排屋、别墅为33.3―50%。二是市、县、镇的结建面积标准相同,没有体现分类防护、重点建设的要求。大中城市与县城、镇在人民防空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对防空地下室的结建要求相应不同。大中城市建筑多、人口多、重要经济目标多,结建要求较高,而县城和镇的结建要求相对要低,现行标准对此没有作区分。三是对改建、扩建项目,实际执行中要求按照“新建”标准,即按首层建筑面积或者地面总建筑面积结建防空地下室,既有失公平,也难以落实。

各地普遍建议,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宜在区分建筑和防护区域类别的基础上,按照规划新建或者新增地面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进行计算。根据省人防办的测算以及专家评审的意见,具体标准建议调整为:人民防空重点镇、县城居住建筑的修建比例分别为7―8%、8―9%,其他民用建筑分别为4―5%、5―6%;iii、ii、i类人民防空重点城市居住建筑修建比例则依次为9―10%、10―11%、11―12%,其他民用建筑依次为6―7%、7―8%、8―9%。按照这一标准执行,一方面在总体结建水平上仍然能够满足国家规定要求,同时使得我省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市的结建水平在目前基础上略有降低,省定人民防空重点城市和重点镇的结建水平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建设单位和消费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公平性、合理性,并使得规定更加具体、可操作,有利于解决主管部门裁量权过大的问题。一些省市已经通过立法,对防空地下室结建面积的计算标准作了类似调整。

(二)对办法原第十三条规定的可以不建防空地下室而缴纳易地建设费的情形作了完善。现行规定对可以不建防空地下室,只考虑了“确因地质、地形、施工等客观条件限制”这一情形,从实际来看不够全面。根据各方意见和建议,还应当考虑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结建防空地下室面积过小,单独修建明显不经济。根据防空地下室建设要求和相应测算以及专家意见,人民防空重点镇、县城应建防空地下室建筑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iii、ii、i类人民防空重点城市应建防空地下室建筑面积小于2000平方米的,可认为是不经济的。二是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内已建人民防空工程达到国家和省有关人民防空工程规划标准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在这一情形下,如仍要求结建防空地下室,势必造成资源浪费。草案据此作了补充规定。

五、对《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的修改

(一)将条例原第十六条规定的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有效期由原来的三年延长至六年,将计量认证证书复查申请日期由原来的有效期届满前六个月内调整为三个月内。这样修改,对行政相对人是有利的,也能与国家有关规定做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