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4:43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问题;对策

1引言

生态农业旅游是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城市问题陆续出现。生态农业旅游让人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引领起新的消费潮流。国家近年来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农业和旅游业都与自然环境联系十分密切,二者的良性有序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深远。云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目前,一些学者对云南的生态农业旅游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推动云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王语䜩(2009)分析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发展的类型等,提出了加快昆明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罗雁、陈正良(2010)阐述了云南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有利条件,认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促进云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倪慧(2014)分析了生态文明视角下,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径。虽然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重要性、对策作了研究,但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并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在充分研究以往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云南省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云南省生态农业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2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的成因机制

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主要由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引起,客观原因主要有气候资源、地理条件、乡风民俗等,这类原因引起的失灵属于市场的局限性失灵,市场本身无法破解,政府也不能解决。导致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满足不了需求、外部性等。信息不对称,指参与市场活动的各方对信息没有同样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或决策主体拥有的信息没有达到最优决策所需的水平。信息失灵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产生,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开发者、消费者、管理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指没有清晰产权的物品。对于公共物品,私人没有意愿投资,市场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这类公共物品,投资成本回收慢,投入效益难以保证,这就必然压抑社会投资,造成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由于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往往还会会造成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外部性,即某个经济主体的活动造成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没有获得补偿或进行支付的情况。如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利用存在广泛的外部性,使得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很难根据使用量对开发者和消费者进行收费来约束其行为。

3云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的表征

3.1开发不到位,产品同质化

云南省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山庄、田园观光等,经营形式上趋同,基本属于同一内容,产品雷同问题严重。各地区的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重复规划,盲目复制的现象极为严重,对旅游者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一些村落因为看到其他地方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而不管本村否具备同样的条件而盲目复制,像昆明市呈贡区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就存在着许多内容和形式都很相似的农家乐、休闲山庄等,许多消费者都愿意为具有原生态旅游体验的生态农业旅游支付更多的费用,但旅游的结果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不愿意有二次消费体验。

3.2宣传不到位,产品层次不高

云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省份,有着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一系列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独具云南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田园风光、民居、农耕文化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一些出名的旅游景点特别是节假日的时候有大量的游客,而一些普通的旅游景点则问津的人很少。再加上生态农业旅游市场还没有形成由低到高各个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缺乏高档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层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部分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仍以一般的田园景色欣赏、特色饮食等为主,提供的也主要是一些低端的像、麻将这样的活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未能得到足够的体现。

3.3认识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旅游大部分的参与者都是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吸收一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当地农民也可以从参与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云南省因地理、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受过良好的生态教育,不了解管理知识,没有参加过一些职业技术的培训。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抓住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融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有特色和档次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旅游者仅仅就只是拍照、吃饭、摘果等,没有更深层次的生态农业旅游体验。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人工化,打着生态的牌子提供的确实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

3.4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资金投入少

由于生态农业旅游大部分处于城市的周边和经济增长缓慢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成本高,政府和农户投入的资金还不足以完善生态农业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所以各地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如道路坑坑洼洼,没有配套的停车场、卫生间、餐厅等,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旅客出游的需求。像在云南一些山区,风景优美、特色鲜明、自然气息浓厚、发展潜力巨大,但就是因为相应的基础设施落后而导致其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5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环保意识弱

云南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其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利条件。但有些地方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一些开发商为了建造旅店,停车场等大肆砍伐森林、推山坡、填洼地,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些地方民俗客栈家庭作坊产生的废水废渣没有经过相关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空气水源;一些农户缺乏环保意识,没有对农药瓶、塑料袋等各种垃圾采取集中处理措施,往山上、沟渠里、公路边到处乱扔;一些消费者进入景区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4云南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

4.1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4.1.1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求管理者、开发商拥有一定的做最优决策所需的信息,对当地资源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有序的开发。云南省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很薄弱,资源利用不合理,缺乏生态和环境概念,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有的旅游资源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管理者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和生态发展,盲目、草率地开发旅游资源,甚至有部分官员为了追求自己的成绩,不顾当地现实条件,盲目支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商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也大量重复的提供相似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进而造成了产品同质化的现象。4.1.2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求民众要有很好的生态意识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但云南生态农业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远远低于达到最优决策所需的水平,缺乏职业的生态农业旅游导游,管理人员等。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经验型产品,开发者掌握着更多产品的信息而消费者在消费体验之前并不知道产品的好坏,仅仅是靠一些开发者的宣传,先前游客的经验获得信息。开发者不能完全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提供各种层次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消费者缺乏了解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样就导致了知名的旅游景点客流量很大,普通的旅游景点人很少,消费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旅游效果等各种情况的发生。由于管理者、开发者、消费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见图1),就需要政府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干预。

4.2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

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等这些东西属于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承担资金投入,私人一般没有承担这方面服务的积极性和能力,都等着“搭便车”。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以住户之间的修路博弈为例。设想在山里有两户相邻的农家,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需要绕道修一条路到旅游地,每户人家可以选择的策略都是修或不修。在下表中,Di和Hi(i=1,2,3,4)分别表示农户1和农户2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函数,假定D2>D1>D4>D3,H2>H1>H4>H3(见表2)。在表2中,农户1和农户2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倾向于不修的行为,从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尽管(修,修)带给农户1和农户2的利益比(不修,不修)要大,但双方最终策略组合却是(不修,不修),这是一个非合作的纳什均衡。由此可见: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的供给,经常需要政府主导行动。4.3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云南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近几年被迅速的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外部不经济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许多的开发商和消费者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以生态的名义,过渡开发和使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而他们都不必为此负担成本和付出代价。市场主体缺乏足够的动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出资保护环境资源,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转嫁给社会,其表现就是污染产品产生过多或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5对策建议

5.1合理规划,突出特色内涵

云南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要被充分合理的利用。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之前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积极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搞好规划。由规划部门负责,旅游、农业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一切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量地区各项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权衡各方利弊,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紧扣生态内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开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有云南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像反季节蔬菜、药材、花卉、茶树水果等,扩大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博览园,绿色农业产业园、生态庄园等;深入挖掘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像农耕文化、手工技艺、民俗活动、节日庆典、饮食文化等,开发一些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性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积极创新,打造一些像生态农业主体公园、不同类型的“旅游套餐”、森林旅游等这样的新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让各种档次、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要。

5.2注重营销,提升竞争水平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有利于促进云南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应当扶持正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加大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政府可以对当地一些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在政府网站进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政府可以采取和开发商联合出资的形式,利用公交站台、机场广告、地铁广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也可以积极邀请一些电视节目来取景拍摄。如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不同地方的传统工艺和美食,想亲自去体验品尝,带动了一些当地传统食品生态食品的销售;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到云南文山的普者黑进行拍摄,明星和孩子一起欣赏当地非常优美的自然风光,亲自体验当地的捕鱼卖鱼的农家生活,让更多的游客纷纷想身临其境。经营者也可以利用一些新型的营销平台像微信、微博、论坛等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云南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一些经营者把当地的优美景色上传到网络,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观赏、摄影和体验,一些消费者提早就通过微博私信预订其产品。

5.3加强教育,提高服务水平

在云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方面,要让群众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讲座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加强对民众的生态教育;另一方面,应该提高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视程度,偏低的文化层次,低端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政府要加快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对当地的文化、风俗的认知水平,开发出更多有品位,风格各异的旅游产品,培养一批专门针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导游和经营管理人员,带给游客更高水平的体验。

5.4政府主导,完善基础设施

一直以来,云南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相比基础设施有着较大的差别,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外部性明显,但是基础设施投入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应其他的一些服务也不能提供。私人部门没有投资基础设施的能力和意愿,所以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和管理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采取政府牵头,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领域,改善生态农业旅游地区的道路、环境、水利等基础设施。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增多,将进一步加快云南省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5.5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同时,也要守住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存在着广泛的外部性,市场机制不能自动的消除外部性,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来鼓励产生外部经济。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公共政策方案,设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那些随意排放废物,产生垃圾,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管制。同时应该重视民众的监督作用,对发现的环境问题可以随时进行监督和举报,有关部门要积极的治理。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生态文化保护区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的宣传示范作用,组织部分领导村民去参观学习,使农民充分明白生态与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积极加强对游客的动态宣传教育,减少与环境有关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坚持生态建设,重视环境保护,才能让美丽云南的生态农业旅游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左登华.生态农业旅游空间发展战略——以山东阳信为例生[J].商业现代化,2008(35):239.

[2]王语䜩.浅析昆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2009(1):52-54.

[3]罗雁,陈正良,张思竹.云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探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2137-2142.

[4]倪慧.生态文明视角下哈尼梯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路径[J].世界农业,2014(11):156-159.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收入;关系。

摘要:介绍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对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兴起的背景作了论述,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农业发展安徽0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都市生活的狭小空间,更加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自然良性互动的诉求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而水涨船高。在这种语境下,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走入人们的视野,调剂着人们的生活。通常,旅游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环境内外带来压力,进而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理念。安徽在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领域是比较早的“试水”者,有着比较成熟的发展路径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对安徽模式进行科学细致的解剖和分析对当前以及今后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流趋势。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质。

1.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旅游农业是指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又被称为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www.133229.Com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在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一种现代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是集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式产业体系。[1]。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不但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整合了两种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有人将生态旅游农业定义为“朝阳产业”,这种说法恰如其分。

1.2生态旅游农业的产业特质:①和谐共生性。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不同要素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农业对于环境、资源以及旅游的发展起着统筹兼顾的协调作用,既遵循了农业、旅游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的协调发展。②规划性。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科学充分的调查研究以及深入系统的分析预测基础上。在实际过程中,相关专家、学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目标区域的实际调研拟定可行性报告,最终决定项目能否如期上马。③交叉性产业。生态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兼具农业与旅游业的特征,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使农民同时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天然谐趣性。生态旅游农业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诸如生态观光、乡土民情等项目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游客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外身心彻底放松的诉求,为人们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提供了一条绝佳路径。

2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兴趣的背景。

2.1地理优势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日光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以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湿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为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安徽有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沿江平原农业区、皖南山地林茶粮区。这些区域特产丰富,如枇杷之乡-歙县、山核桃之乡-宁国、酥梨之乡-砀山、红茶之乡-祁门等。安徽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产,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安徽的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2.2政策扶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腾飞,成为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渠道,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嫁了农村的社会治安风险,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将农村的现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激发了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新的载体基础上的完美对接。为此2007年安徽省出台了17号文件《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确定打造旅游大省的发展思想,提出打造“三大板块”(即大皖南旅游区,泛巢湖旅游区,新皖北旅游区)和“六大区域”品牌(即突出黄山,打造以世界遗产和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大别山,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巢湖,打造以滨湖城市与商务休闲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亳州、凤阳、寿县古城,打造以淮河流域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从财力上对规划编制、景点建设、旅游接待宾馆创星、“农家乐”创星等工作进行奖补。

2.3经济能力因素。旅游活动能否长效进行下去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有着莫大的关联性。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旅游的可能性存在正相关性。从国际上来看,旅游业对于各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尤其是在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人们的消费收支结构中,观光旅游分量举足轻重。这种情况在我国体现的也十分明显。作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旅游业,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愈来愈明显。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生态旅游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不断减低充分证明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物质性消费不断走低而精神享受性消费与日俱增。绿色消费和个性消费的理念蔚然成风深入人心,而旅游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们消费理念和模式的演进成为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2.4国家“假日经济”政策的强力助推。安徽生态旅游农业能在并不很长的时期内取得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优越[2]。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逐渐形成的。从1995年5月1日国家开始推行每周5天工作制起,国家对居民假日的每一次调整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近年来,政府更是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并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的假期,使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奠定了假日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各种假日的不断增多对安徽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后会更加明显。

2.5生活压力加剧、交通布局更加合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呈现逐日向好的状态。但是,城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很多问题,典型的比如“城市病”现象。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就业机会的稀缺性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导致人们竞争压力空前加大、心理承受力经受严峻考验,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渴望着走出紧张的“城堡”,呼吸到新鲜自由的空气。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旅游农业得天独厚的特性充分彰显。另外,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交通、通信的发展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私家车的非线性增加、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给人们的旅游出行提供了便捷渠道,人们出行的灵活性相比从前更加明显。

3安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客观问题。

3.1生态旅游农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冲击。

正如前文所说,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不能无视和回避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营模式的严重滞后以及经营理念上的急功近利。长期无序的粗放式经营使我们的环境千疮百孔,问题接踵而至。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差和利用限度,若过度开发会导致灾难性后果;景区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的实际承载力,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恣意妄为;很多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制约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大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兴建虽然必要,但是没有通盘考虑也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侵害冲击,等等。[3]我们会看到,在很多林区,由于人们无度开荒,大量森林被砍伐,原本并不明显的水土流失问题一下子严重起来。另外,为了增加农业产出,提高产品的产量,人们在土地上投入了大量的化肥。若长期使用又不加以控制,必将对水质和土质产生恶性影响。

3.2经营粗放、设备滞后以及交通闭塞。

3.2.1经营理念存在偏差,重经济产出而忽视生态效益。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要坚持科学、合理、可控,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经营者不经论证便变更土地用途,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可能破坏土质。很多经营者对自身的定位也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研判,比较优势不明显。比如说,人们在旅游消费中会制造很多垃圾,这些都要及时妥善处理,以防对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审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

3.2.2经营粗放,深入开发陷入困境。

一个好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必须有着完善的配套设施,这是硬件方面的必然要求。但是,光有好的设施没有好的服务也是发展的一个误区。许多生态旅游农业区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认知度和吸引力,根源就在于经营方式粗放,没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等内在价值。另外,当前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都是当时当地的人们搞起来的,群众的首创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不足,他们往往很难将其引入纵深方向,旅游开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活动形式和载体单一,文化附加值严重匮乏。

3.2.3交通条件落后,位置偏僻。

旅游发展,交通现行。没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旅游景点很难为人们充分接受。当前,安徽本省生态旅游农业主要布局在一些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区域,游客抵达景区以及在景区游览都十分不便。交通条件的落后和位置的偏僻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今后,安徽要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完善交通体系。

4破解方略。

4.1政府科学引导,加大扶持力度。

总体来讲,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还处在层次比较低的起步阶段,很多东西都在探索试验过程中,经营管理和资金保障上的漏洞比较多。政府部门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问题上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加大经营管理者们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科学管理、创新思想的指导引导。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该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生态旅游农业在科学高效的轨道上运营。例如,在兴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筑的同时,注意保留原先的有特色的建筑群,将新的发展思路和旧的资源充分整合。在资金投入方面,坚持正确的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生态旅游农业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4.2在可持续的轨道上良性运营。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必然是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没有疑义的。在开发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在前期准备以及具体实施中,要注意生态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吸取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同时,完善生态旅游农业体系内部资源的配置和结构的调整,发挥系统的整体效应和互补效应。在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的新路。

4.3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是由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污染的预防控制等内容构成,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农业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要特别注意消除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要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调整农业发展的能源结构;要加大技术研发水平,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安徽省是长江、淮河的流经之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格外重要。要坚决遏制乱砍乱伐森林资源的不良势头,通过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森林资源完好无损,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资源保护区域,深化退耕还林工作。尤其是,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力度,鼓励他们退耕还林,让他们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长远意义。

4.4整合区域资源,提高旅游农业的文化意蕴。

任何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必然拥有很多特色资源和优势领域。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要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须深入挖掘本区域的历史精髓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和历史厚重感。实践证明,没有文化内蕴的东西是不可能长久下去的。安徽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很多特色性的东西,这是当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灵魂。事实正是如此。置身在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区内,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油然而生,游客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心,享受大自然的静谧。水车、荷塘、犁等农耕文化的典型特征融入到景区中时,仿佛一切都回到了人类的原始状态,心开始沉静[5]。另外,要深入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注意保持一些古镇、地方文化、民间工艺品的原始特色,减少人为因素的濡染,提升旅游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

4.5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优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布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也是如此。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重要素,缺一不可。在拟定规划前要全面考察目标区域,做好可行性论证,征求各方面意见。坦率讲,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理论支撑明显不足,实践方面也是刚刚起步。成就的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如方式粗放简单、利用率低等。因此,在进行旅游农业规划前要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6]。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不是单个农业经营者可以完成的,可以借助于旅行社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这是促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道路。旅行社介入生态旅游农业经营之后,广大农民就不用担心由于文化水平和管理理念落后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了。另外,旅行社本身的一系列优势,比如客源较多、管理理念先进、广告优势等都可以在这个领域发展重要作用。旅行社参与进来之后,旅行社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成为利益共同体,面临经营风险时,双方可以群策群力共同应对,减少经验风险降低运营成本。

5结束语。

不可否认,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由于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并不比成就少,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予以解答。长远来看,安徽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然走依靠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挖掘和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语境下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增强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徐红。对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问题的思考[j].合肥: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14.

[2]光善万,徐宜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社会动因浅析—以成都为例[j].

成都: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10):73-74.

[3]徐宜国。若尔盖草原沙化的人文因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81-12683.

[4]四川省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55.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4

关键词:淮安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淮安市政府曾提出“到2015年在苏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的战略目标”。生态旅游是淮安建设生态市的重要内容。淮安素来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以绿水为特色的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必将有力地促进淮安“生态市”和“美丽淮安”的建设。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学者的意见,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淮安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淮安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生态旅游发展观,建立生态旅游城市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发展观,以新的思维理念,从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市场营销等多个角度发展淮安的生态旅游。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水体旅游资源,开发白马湖、洪泽湖,着力打造从淮安市区中洲公园到淮安区河下古镇的里运河风光带,深入挖掘水文化资源。重视绿化建设,栽花、植草、种树,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花卉节、园艺节,让绿色观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做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品牌,从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让“生态家园”的美丽口号落到实处。

二、大力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态旅游项目

淮安生态旅游资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的资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极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比如,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推出“水体考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极高的淮扬美食推出“生态美食品尝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万亩水杉林、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的第一山开展“森林浴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利用采摘农民种植的特色果蔬开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精品”,利用洪泽老子山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养生生态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闵桥的万亩荷花、涟水的白鹭节、洪泽湖丰富的鸟类开展“赏花观鸟生态旅游精品”。让“绿水城市、生态家园”的口号成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态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购物和娱乐方面。尽管开发出了不少特色旅游产品,但是宣传不到位,尽管有一些专门的淮安特产专卖店,但是销售场所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外来游客的购物需求,建议有关决策部门下决心建设淮安“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淮安市主城区四水穿城,组织专家深入论证,把“旅游购物一条街、生态美食一条街”沿河道布局,建设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淮安文化产业不算少,传统艺术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剧、淮海戏、淮剧,但是淮安的娱乐休闲场所相对来说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注重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化。来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护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玩水(洪泽湖、白马湖、大运河)等传统活动项目外,可以开发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风景区,这些景区要侧重养生、保健、度假、休闲等功能。如建设“渔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风景区;建设“中医养生、生态养性、健康养老”旅游风景区;建设“洪泽湖健康养生园”和“洪泽湖水生态养生园”;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风景区等特色景区。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生态旅游酒店、生态旅游美食、生态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点和特色,除了夏天开展赏花活动外,在知名度颇高的白莲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为农产品销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闲饮料,藕粉、莲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为当地艺术团体、商品的名称加以冠名。把荷花、莲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宿迁、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线路,进一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五、创新生态旅游营销方式,切实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在营销方面,淮安生态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等宣传手段之外,还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特别是政府网站,要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淮安生态资源的优势做好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体现的是环保效益,传递的是一种健康的消费和活动理念。积极到周边城市或国内大城市举办生态旅游推介会,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拓展旅游市场,使淮安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措施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5

论文关键词:新疆生态旅游对策

一、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一生态旅游业.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

沈茂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中国环境报,2001,(2).

肖建舫.2001年西部旅游热点预测.中国旅游报,2001,(2).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6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广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新疆还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发展新疆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疆以其天然淳朴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资源神奇独特,戈壁荒漠中镶嵌着一块块美丽绿洲,象绿宝石。苍茫中耸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浩瀚的沙海,还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尔高原的雪山巍峨叠障、冰峰冰山神奇险俊非常壮美。帕米尔的山不仅雄伟、壮观、富饶,而且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高达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举世闻名的冰山公主;乔格里峰海拔高达8116米,被誉为是雪山王子。当太阳落山,银装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丽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等增加巩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县辖区内,是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辽阔,沟谷众多,是新疆着名的草原,它不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而且是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这里降水量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和繁多的植物种类。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辽阔的草原在蓝天的映衬下尤显华丽。每逢夏季,国内外众多游客来此体会伊犁大草原秀美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

3.奇异景色.克拉玛依魔鬼城风景旅游区位于克拉玛依市所辖的乌尔禾区,景区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为重点,应在全世界像魔鬼城这样的雅丹地貌为数极少,所以它属我国的一级资源。远古时,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运动作用,变为陆地,原湖区喾的砂泥经常期风雨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城堡自然景观,魔鬼城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中外旅游观光者。魔鬼城一带在地质上属艾里克纪,由白色石美砂岩、灰色砾岩、落层棕黄色泥岩组成。气候特点是四季多风。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没有其他人为活动。魔鬼城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中心景区、影视活动区和服务接待管理区。中心区以雅丹地貌观赏区为主,以探险区为辅;影视区以西部影视为主,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色彩缤纷的民间活动,如蒙古族群众的那达慕大会、赛马等,让游客领略到西域民族风情。服务接待区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场所。

二、新疆生态旅游的发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失控的条件下,极易成为旅游的牺牲品。西部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带动经济发展,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扩大对外交流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旅游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据了解,2006年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0.1738亿元,其中社会投入4.4346亿元,今后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旅游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性递进,旅游产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以提高我区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旅游业健康发展,必须谋求两个方面的统一,即在宏观决策上,要谋求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一;在微观控制上,要谋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旅游业,必然大大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生态旅游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开发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餐饮业、宾馆业、旅游服务业、纪念品制造业等。通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发,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每增加2个国际旅游者或10个国内旅游者,就可新增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可大大增加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减轻社会和政府再就业负担。

3.增强群众环保意识。首先应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让他们在旅游中自觉遵守旅游条例规范,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自觉运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

三、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急待应优先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监测和保护自然资源。林业主管部门对比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同时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形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旅游设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给旅游区及其周围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带来种种影响。

2.健全法制和管理体制。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各项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资源。根据地方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按生态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和行政规章,把生态旅游纳入法制轨道,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3.大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目标,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科学管理生态旅游的具体办法、技术规程等,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以更好的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开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开展生态旅游业,既丰富了新疆地区旅游事业,又推动了经济建设。在保护好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并使其转化为直接的环境保护资金;各民族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每一个人都应成为自觉的环境保护人员。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社区居民及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新疆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本地经济繁荣,实现旅游扶贫,进一步增加就业率;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对游客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7

关键词:青海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旅游业

一、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

青海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加快发展青海生态旅游业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而且对于提高青海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生态立省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们务必认清省情,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大规模、高水平的发展,以四个发展为指导,通过转变增长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来实现青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中,以资源的比较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具有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特征,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而旺百业”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会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有利于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升旅游竞争力

从我国旅游产业竞争的总体格局来看,为到2020年实现旅游强国之梦,目前已有24个省市区把旅游定为支柱、先导或重要产业。近几年,青海旅游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圈两带和一区”的大力开发与成功营销;仅2011年上半年我省接待国内游客502.71万人次,入境游客14450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1.8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710.2万美元,旅游总收入达32.31亿元。旅游五大指标同比再创新高,其中,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5%和26.3%。这些数字,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潜力巨大。因此,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更加严峻的挑战,青海省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走内涵发展、规模发展、效益发展、生态发展的路子,打造国内生态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我省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三)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学者宋瑞认为,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社区做出现实贡献,生态旅游产品经营者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中至少五项:雇用当地导游;雇佣当地人作辅助工作人员;购买可持续的当地产品;购买当地劳务;销售适宜的、当地制造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向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提供现金和食物捐助;按照折扣价向当地居民提品。所以,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当地的环境。

二、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to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本论文运用这种方法,通过调查,对青海生态旅游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青海作为以地文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景观旅游资源集合区和以历史文化为脉络的文化旅游资源集合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导,以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为目标,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绿色经济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强化。结合生态立省战略,扩张拉动全省经济发展,青海省投入巨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通车里程达增加了1.2倍,“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兰青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即将竣工,柴木铁路、西格段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开工建设。玉树三江源机场建成运行,西宁和格尔木机场改造工程完成。一大批电源电网建设等重点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旅游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成立了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执法、统一营销,在景区制定并严格执行了旅游经营资格准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并着手制定州县乡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精心对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着力探索旅游开发“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旅游业与农业实现了合理“嫁接”。坚持旅游业与农业的合理“嫁接”,以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无公害农产品、旅游商品等为重点,实施了海东农业生态示范观光带,不断规范临近旅游景区的农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接待点,重点发展乳业、牛羊肉和马铃薯、蚕豆、沙棘、枸杞等产业。开发了以冬虫夏草、大黄茶为主的中药材、以沙棘、高原猕猴桃为代表的优质水果、以郁金香等优质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西宁生物园区的投资建设。(二)劣势分析(weakness)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作为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相比较而言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呈现出以下劣势:

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认识问题。“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当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系统的生态旅游专业规划问题。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是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然而,在开发中,许多地方重视旅游本身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而忽视生态建设规划。在景观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以致许多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气氛不协调。

科学的管理机制问题。目前,许多景区所有权、规划权、开发权、经营权集于一体,其对资源保护与开发仅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和经营收入,无法对资源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和长远的开发,旅游经营管理主体缺乏活力与生机,出现了有的资源因无序开发而耗费巨资进行整治,有的资源则长期闲置等诸多问题。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国际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形成生态旅游的热潮,特别是青海由于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而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

开展生态旅游的政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青海生态立省、旅游强省战略的实施,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将青海建成中国西部生态屏障的目标”,以及“五大生态圈”的建设和“三大体系”的构建,从国家到省、州、县都出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关政策,这就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生态旅游的成功经验。至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许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如非洲肯尼亚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美国国家黄石公园生态旅游、瑞士自然和文化生态旅游、尼泊尔山地生态旅游、我国湖南张家界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我国四川九寨沟生态旅游、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旅游等,这些成功的生态旅游经验都是青海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借鉴的。

丰富的智力和技术资源。近年来,我国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旅游研究经验,形成了一些适用于生态旅游的理论和技术,为合理利用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威胁分析(threat)

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对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青海省的区位既对生态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也使其面临一定挑战。如西部的四川、云南等地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屏蔽。四川、云南都是我国旅游业发达地区,优良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对青海构成强烈的竞争,同时青海吸引游客的主要是观光型、文化型产品,尽管近年来在产品多样性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与四川、云南等以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闻名的地区相比,青海省并不是典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地区。所以景区面积、景观条件、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大都劣于周边发达地区,受邻近地区替代性竞争较大,如何在产品创新上做文章,组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形成竞争力成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

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旅游者在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后,对于“扫荡型”和“掠影型”等传统旅游方式已有所厌倦,更加寻求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质性意义的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就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重视对旅游对象和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强调旅游者与景观的协调一致和有机联系,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加快青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强卫书记指出:“在新形势下,把旅游业培育成青海省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是一项事关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全局的战略任务。”因此结合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Swto分析就如何加快青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规划先行

首先,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按照生态旅游的规划模式,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其次,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三,在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青海旅游资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和文化特性,务必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同时,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规划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板块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发挥资源的垄断性作用,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以资源为依托,文化为主线,依据产品的关联度,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和宽度,增加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

(二)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坎布拉、盐湖城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三江源、环青海湖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一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两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予以有效的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依托优良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强势品牌

借助环湖赛和中国夏都品牌,结合青海湖、塔尔寺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渠道、多媒体,包装宣传生态旅游,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一是建设“中国夏都”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中国避暑胜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郁金香和藏毯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西宁市旅游后花园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并展示昆仑文化、柳湾文化、卡约文化。加快黄河上游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二是建设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精品旅游区。整合整和沿途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中国道教文化发祥地品牌。加快沿线观光休闲集镇建设、格尔木工业旅游区综合开发,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探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三是建设“三江源”生态精品旅游区。积极培育以玉树、班玛林区、年保玉什则湖、阿尼玛卿山等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高原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重点开发观光、生态、科考、猎奇、探险、登山等的三江源生态旅游区。

(四)加快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化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产业,繁荣循环经济,并与创建生态省密切结合起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生态旅游必须逐步大众化,必须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密切结合,科学拓展其内涵,以便于实现产业化。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对策发展产业生态旅游:首先,建议省旅游局设立“产业生态旅游年”,加大宣传力度,推进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而促进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开展产业生态旅游系统化科学理论研究,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再次,建设产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实施试点示范工程;最后,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生态旅游综合效益最大化。

结语

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目前,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青海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转变青海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务必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因为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态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旅游价值,获得了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客源地区来说,有利于学习先进地区的生态产业、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模式,加强区际观念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客源地生态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生态产业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推动产业升级。综上所述,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现“四个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青海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宋瑞;《生态旅游:全球观点与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20;

[2]卢云亭等.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5;

[3]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8-14来进行管理和约束;

[4]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广西生态学会2003年学术会2003:155-159;

[5]黄继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31;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8

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外国,生态旅游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如在较为原始的森林中观光、在冰雪覆盖的地方旅游等可以使得大批的人的到来,加快当地的经济的发展。但是即使这给旅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前景,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要想其可以持续的经营下去,那么就必须正视其出现的问题,并且要找到解决的方案。

一、使得生态旅游达到健康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国家,拥有着很多各式各样的自然界的资源,不管是我们国家的政府,还是进行旅游有关的人们都有义务主动地保护它。

第一,使其健康的发展可以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减少给我们国家遗留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二,生态旅游能否健康的发展对于当地的经济影响最为巨大。因为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因此以更加良好的状态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加进当地的产业以生态经济的形式发展。第三,加强我们国家的环境的继续生存性。因为近年来因为发展旅游业使得很多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使其以健康的状态发展可以减少破坏。

二、在我们国家出现的生态旅游问题

虽然生态旅游的开发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但是对于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隐患。这是因为生态旅游在国内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以及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所以很多人对其的了解不够深。并且对于我们的环境的保护意识很差,同时我们国家对于这个环境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使得我们国家在生态旅游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对其的开发没有按照合理的方法,导致各种污染

横生

我们国家虽然慢慢的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的健全,但是已经造成的污染以及正在产生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仍然还在发生。进行旅游开发的人们,在对当地的环境进行改造时以及进行经营时,没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想法或者是为了多赚私利就故意没有采取相关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计划,简单的对环境进行改变,使得管理上出现很大的漏洞。在进行旅游时,游客们没有良好的素质修养,随意乱扔各种垃圾;过多的游客使得当地人群容纳量大大的超标;观光时人们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随意折花草树木、抓动物等。

(二)进行旅游的时间过长,活动很多次超过生态环境的容纳量

现在进行的生态旅游有很多人去进行观光,而且旅游区开放时间特别多,使得该环境没有适当的恢复期。这些导致当地的很多珍稀物种逐渐消失,生态链出现断裂。而且为了吸引游客,有些人竟然随意杀害当地的动物。同时因为来的人口过多,该地的资源过大的消耗增大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的消失。

三、相应的对策及分析

(一)采取合理并且适合当地特色的方式

以往的那种对于环境的认识的想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建立起最新的对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观念。从我们国家一直坚持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对环境和经济进行挂钩,同时以环境健康发展当成一个测定经济发展的状态、发展的程度等的指标。而且与当地的环境特色进行联系,可以很好的利用当地的环境状况,并且可以减少一大笔改造资金。

(二)合理进行旅游安排,增加旅游区的可恢复性

由于生态旅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开发商就会尽可能的增加旅游的人数,但是这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当地的政府应该完善环境的保护政策,规定适当的进入人数以及时间,减少人为地伤害环境以及生物的举动。并且,国家也应该加强对珍稀保护动物的立法,并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生物链更加牢固。

(三)将旅游中的管理体制等进行合理的改良

我们国家虽然在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有很多了,但是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相关的条令也必须进一步的加强。

第一,将职权进行很好的明确化,减少因为权利、责任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推脱,并且使得相关的企业对旅游的管理程度加深。而且出了事情后,可以很快就找到负责人,再究其原因,使其能够很快的得到解决,减少因为职责不明确带来的

问题。

第二,将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财务上减少因分配不均而产生问题,使得管理更加方便。

四、小结

在我们国家生态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新兴的经济增长的行业,在其的不断前行的时候出现了种种问题。本人就自己学过的知识以及实际得到的经验,对其问题进行分析以及适当的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9

[关键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在繁华都市的人们渴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摆脱喧闹拥挤的城市人群,走出狭小桎梏的街巷空间和困扰压抑身心的钢筋水泥框架,走进开放广阔的原野和乡间,回归大自然,尽情领略田园风景和乡风民俗,饱赏自然人的普通生活,释放劳累的心情,放松疲惫的身体,享受多彩多姿的生活。这种日趋强烈的渴望与需求,促进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同时也加快促进了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步伐。承德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名城,重视并加快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一、承德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优势分析

承德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重的民族民俗风情,丰富的农业及生物资源,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独特的旅游品牌优势

承德市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突出表现为皇家特色和生态特色。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及皇家寺庙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5a级景区。全市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部级森林公园4处,部级风景名胜区1处,部级自然保护区2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已初步形成了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中心,以京北黄金旅游线和京东朝阳旅游线为纽带,连接木兰围场、京北第一草原、金山岭、辽河源森林公园、雾灵山、蟠龙湖六大景区的京北黄金旅游带,成为京津的后花园和休闲度假胜地。2006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702.4万人次,总收入38.8亿元。近年来,承德把旅游作为旺市产业来培育,突出“皇家、生态和佛文化”三大特色,打造“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群、森林草原”三个国际知名品牌。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同时与近几年兴起的森林旅游、草原旅游等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新品,还可以延长承德旅游链条,达到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大产业发展的目标。

2.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承德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有石有沙,环境清新,水质纯美,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是进行森林浴、日光浴、田园浴的最佳选择。在京津冀都市圈乃至更大范围内,承德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冷凉气候资源尤其具有竞争优势。与城市、平原迥然不同的山野乡间风格正是吸引城镇居民和平原人的最佳优势。建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区,游人步行或骑马徜徉其中,真正给人以回归自然的享受。同时丰富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资源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可供游人采摘、品尝与购买,可有计划地开发成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苗圃、射猎区等,努力挖掘就能形成农业观光特色景点。

3.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

承德地处长城以北燕山腹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承德不仅人类开发较早,而且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沿革内容丰厚,是多民族聚居生息区域。承德曾是清朝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名山、秀水、园林、寺庙、城镇、村落,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浓重的民族民俗风情,深入挖掘都能折射出魅力无穷的传说和文化,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提供丰富而绝妙的素材。

4.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面向京津唐发达城市,背靠辽蒙广大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和京津冀辽蒙五省(市、区)交界地区的重要城市。承德市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既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环京津一线和环渤海二线开放城市,地理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可充分利用水源、地缘、生态、环保等优势密切合作关系,站在生态体系建设的高度,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建设纳入环京津生态圈建设,吸引大批城镇追求时尚的高消费人群前来观光旅游和多方投资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具有浓郁山区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区、河北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深圳世界农业博览园等等。这些园区内,为了突出高新农业的特点,着重栽植名优稀特果树树种和品种,珍贵稀有蔬菜和新潮时尚花木,养殖珍禽异兽等,并配合新兴设施设备以及采用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栽培技术,以增添其示范引导价值。同时为了提高园区的整体效果,在绿化设计、道路规划、建筑风格方面也独具特色,并配置了一些园林小品和吃、住、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因此整个园区除进行生产示范以外,还具备了可供人们参观游览和休闲娱乐的功能。目前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已经发展成集生态农业、高效精品农业、生态旅游与园林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生态园林形式。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实现了农业、生态、园林、民俗等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显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开辟了新的旅游景区,满足了人们对旅游新的追求。现代城镇居民大多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但各大主要旅游景区往往人满为患,尤其是节假日,门票及相关消费往往使人望而却步。选择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能亲近和欣赏自然的田园风光及人文景观,又能参与其中置身农园,亲手采摘购买花果菜,亲身垂钓骑马射猎鱼兔等鲜活农产品,亲口品尝廉价物美新鲜安全的农家风味,还能走进农家住进农家,感受淳朴亲切民俗风情。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与城市环境和其他名胜景区形成了鲜明反差,正满足了当今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时尚,故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三、承德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1.提高认识,把握良机

承德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建设“旅游文化名城”的目标,因此,要从政策、规划、环境建设及土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支持协调,改善和规范投资环境,狠抓项目落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政策扶持的同时,鼓励引导集体、个人多元化投资农业园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技为本,重视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园区科技管理水平,促进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2.突出农业科技应用前景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园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农业科技的应用前景,展示出高新技术物化后带来高效益的巨大潜力,这是每一个农业观光园区的特色和闪光点,是吸引游人的主要景点内容,要尽可能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观赏性及艺术性。如设施农业,即能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果树、蔬菜、花卉、盒景等反季节规模化生产和无土栽培及工厂化育苗,生产精高农产品和种苗,提高效益,又能延长观赏期,变旅游淡季为旺季,增加旅游收入。

3.合理布局,突出城乡融合与景园融合

+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区的规划布局应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景点规划布局,紧扣城乡融合关系,力争做到田园中有城市,城市中有田园,同时按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现有园区进一步改造、扩建或建设新的农业观光园区,并与其他旅游有机融合。承德市区周围应紧紧围绕避暑山庄、外八庙、魁星楼、罄锤峰、森林公园、双塔山森林公园等著名景区进行合理布局,并向南部郊区扩展,突出重点建设2~3个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区。外县区应紧围县城和著名景点,如滦平金山岭长城、百草洼森林公园、丰宁白云古洞、平泉辽河源森林公园、兴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等,建设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满足人们吃、住、玩、购等需求,吸收城市整洁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突出山乡特色和风韵,增加参与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4.突出多样性,坚持多产业一体化

承德应突出山区农业生产特色,珍禽异兽特色养殖,山乡农村生活、山区奇峰异石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山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挖掘满、蒙等少数民族民俗习惯,农具(推车、镰刀、锄头、犁等)和农村用品(纺车、油灯、织皮机、碾子等)发展过程展示,参与果、菜、花等采摘农活,植物、昆虫等标本制作,筐、篮、笼等手工艺品制作,农畜产品擂台赛展示会以及骑马、射猎、婚庆、舞蹈等活动,创造温馨、和谐、亲切、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使游人真正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同时开发有特色的农业及其它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购物和纪念需求,使游客真正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5.增添人文景观,突出造园效果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乔、灌、草、藤等观赏植物造景,水系嬉戏景区,农屋、亭台楼阁等建筑、道路等,合理配置布局,做到步移景异,是农业观光园区的调味品,能唤醒和提高游人的审美意识和水平,提高园区品味。而旅游设施、项目和优质配套的服务是农业园区的核心,更应加强规划和管理。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福建厦门;莲花森林公园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对“生态旅游”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据联合国专家预测,到21世纪初世界旅游总人数将达到30亿人次,其中50%的人要到森林里游憩、观光。厦门特区素有“海上花园”美称,是享誉国内外的国际旅游城市,莲花森林公园作为厦门的后花园现已列为部级森林公园,其突出的景观资源为莲花镇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自然概况

莲花镇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7°54′~118°24′,北纬24°23′~24°54′。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1℃,年最高气温38.3℃,最低气温-1℃。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热带、亚热带植被的生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3%。厦门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3823.5hm2,分为小坪、金光湖、莲花山、文山、铜钵岩等5个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2.1%。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经济林等。其中金光湖景区保存有一片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是目前闽南沿海地区为数很少、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木荷、青冈、米槠、刨花楠是群落优势树种,其植物区系有维管束植物146科479属784种。

2有利条件

2.1景观资源条件

厦门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森林茂密,山径曲折,飞瀑流泉,岩洞幽深,珍稀动植物遍布其间,自然风光美丽迷人,集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林茂于一体。其中雄奇灵秀的山石风光42处,如令人称绝的太华岩,岩势突兀,如狮昂首,雄风屹立;繁茂葱郁的森林景观24处,如与恐龙同时代,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还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闽楠、白桂木等;清丽隽美的水体景观38处,如大深坑的清溪、文山峡谷、钟石瀑布群、花桥溪水等萦回山谷,淙淙涓涓;渊远流长的人文景观20处,如宋理学家朱熹在莲花山留下了“太华岩”、“灵源”、“圣泉”等墨迹,清康熙年间宰相李光地的护林文告不仅成了金光湖原始次生林的“护身符”,更成了景区内珍贵的文物史料;五彩缤纷的林相景观2处,如绚丽斑斓的莲山云海等[1]。

2.2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基本的认同。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通知,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也会日益走向社会,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根据厦门市经济特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海湾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把莲花镇作为厦门市的一个后花园,把莲花山、金光湖、小坪列为“十五”期间岛外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区委、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把莲花镇列入建设北部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金光湖、莲花山、小坪等景区是“闽南沿海少林地区、尤其是厦门特区一处难得的绿洲”,将加以大力保护和开发。

2.3经济基础良好的客源市场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同安作为闽南“金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交通上的便利带来了来自厦门、漳州、泉州等地丰富的游客量。加之“金三角”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以提高,具备了较强的经济能力,居民生活的机动性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更自由、更方便地进行中短程度假旅游,在生活要求方面也产生了较强的度假休闲需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厦门市的后花园,必将成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居民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3制约因素

3.1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仍存在“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思想观念,因此未把生态旅游环境耗损价值纳入旅游产品成本中,这使得生态旅游资源耗费无所补偿,环境破坏难以恢复。一些景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能够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往往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例如“野山谷”在开发过程中脱离政府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产生了资源保护不力、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使得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

3.2森林资源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莲花镇虽然是厦门市森林资源最多的镇,林地面积达12875hm2,森林覆盖率达63%,但其林相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其中经济林面积达3271hm2,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公路两侧一重山,其主要树种为龙眼树,因经济效益差,90%以上已经荒废,造成了景区公路两侧极差的景观效果。林分中马尾松林达6315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9%,大面积的针叶树林分使其整体景观效果缺乏季相变化,无法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另外马尾松为主的林分受到马尾松危险性病虫害的危害较大,大面积马尾松纯林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其群落多样性也存在许多不足,改善环境的作用较低,生态效益较差。

3.3景区开发未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有力支持

生态旅游的本意应是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目前景区内社区居民参与区域内生态旅游的程度很低,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也较少,开发指导委员会又未能做好与社区居民的双向沟通,导致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居民产生纠纷。目前首先开业的金光湖景区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对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3.4其他制约因素

景区在开发建设中日益显现出一些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粗放、科技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监测仪器等。随着开发的深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如莲花山景区步行道两侧垃圾成堆;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如金光湖景区内的歌舞表演产生的噪音是否对周围的动物生存造成威胁缺乏必要的检测。另外,还存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性、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等诸多问题。

4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

根据目前莲花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为提高森林公园的影响力,要在理念上创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突出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森林景观和生态文化优势,引导民众由观光游转向生态休闲度假游。要固守生态旅游本意,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总体建设应以生物工程为主,重在体现以营林为基础的建设方针,要做到景观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生态旅游收益除了用于生态保护外,首要考虑当地居民受益,做到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要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和热爱大自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心愿[2]。开发建设要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生态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经验,特别是分析其中的失败案例,尽量避免稍微的差错造成生态环境无可挽回的破坏。

5对策

5.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观念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将其放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首位,要合理选择生态资源的开发模式,要做到“为开发而保护”和“为保护而开发”的和谐,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补偿,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3]。政府要从全局考虑生态旅游的开发,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对从事经营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单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把好审核关,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进行资源价值评估,促进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与价值实现。对已审批的项目要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

5.2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自然景观的主体,也是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杜绝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另外,根据莲花镇现有林相结构存在的问题,针对景区公路两侧荒废的果园的改造,由于其林地大多为个体承包,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重点地段,可参照“绿色走廊”工程的形式由政府转包林地使用权,营造生态风景林,其他地段可继续推行“退果还林”工程,鼓励果农营造速生丰产林以改善景区公路两侧景观效果。针对马尾松纯林可依各景区、景点特色,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协调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合理选择多种阔叶树种、多层次混交进行林相改造,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稳定性,提高林相的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

5.3加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Society)的概念就强调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因此,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做好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取得当地居民的支持,今后在其他几个景点的开发要吸取金光湖景点的教训。另外,结合区域内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可借助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同时依托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和茶庄生态游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4]。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应尽量通过民居改造完善或依托村落而建,从而使本地居民长期直接受益,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景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莲花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及旅游商品一条街等旅游经济,使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

5.4健全机构,培养和引进人才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5]。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承担着资源保护、风景林营造、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公共管理和建设职能,目前挂靠管理只是权宜之计,厦门市区政府应从长计议,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确定经费,明确职责,切实履行好所承担的职责。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理念、治理方式和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5.5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应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采用科学监测仪器定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景观的生态调控。同时,长期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性使用造成环境的损害也必须依靠环保技术加以修复。

6参考文献

[1]张荣盛.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问题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94-97.

[2]吴声怡,施维冰.天竺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27-30.

[3]黄义雄.厦门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3,22(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