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十篇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十篇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13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1

关键词:核心;联系;区别;共同发展

我们经常说的“五险一金”主要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社会保险中,这些主要是个人和公司共同承担,并且大部分费用由公司缴纳。然而,社会保险只是一种政府行为,其在保障方面水平计较低下,并且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商业保险作为一种商业形式在市场中运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济情况来选择自己的投保范围,并且在出现问题时其回报率也是相当高的。

社会保险在社会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通过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比较、联系等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找到它们共性的地方,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

一、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联系

1.1社会保险比商业保险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并且它主要借鉴了商业保险的管理和其它方法,才使其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商业保险中,发展最快的商业人寿保险,它为社会保险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和商业保险有着必然的联系。

1.2它们共同为满足社会不同的保险需求而一起承担责任。社会保险能满足人们低水平的生活要求,而商业保险能提供更高水平的补偿,它们通过互补使人们能够在多方面都能得到满足。

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2.1经营主体不同

人身保险的主体必须是商业保险公司,而社会保险带有行政性的特色,我国主要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授权的社会保险机构;

2.2目的不同

社保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商业保险首先是一种企业行为,它与投保者通过契约的形式确立权利和义务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盈利性质的。

2.3针对对象不同

社会保险的对象是劳动者及其家属,而社会保险面对的是全体公民,遵循自愿的原则,每个人都可以参保。

2.4依据的法律不同

社会保险以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保险法为主要依据,而商业保险是以商业合同法为依据。

2.5实施的主体不同

社会保险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政府,而商业保险的主体是企业团体。

2.6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社会保险的义务包括为社会贡献劳动和缴纳社会保险金的多少,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尽多少义务就享多少的权利,而商业保险的权利大小取决于参加何种保险以及投保金额的多少。

2.7保障功能不同

社会保险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即生存需求,而商业保险是满足人们的更高需求,不同的人需求的也不同,得到的保障也不同。

2.8支付制度方式不同

如在大病保险方面,社会保险是先行垫付型,根据医院单据来就行报销,而商业保险是提前给付型,根据具体的保障额来提供支付。

三、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

3.1意外伤害类住院费用不属于社保范畴

社会医保只报销因疾病引起的住院医疗费,而对于门诊和因车祸、工伤等引起的其它费用不予报销的。

3.2社保采取的方式:支出在先报销在后

患者必须有足够的钱先就诊,而后再带就诊资料去相关部门进行审查核实以后,再到单位和社保报销,而报销的额度也有限制,医疗费达到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四倍时,剩下的部分由本人自己承担

3.3非规定范围内的药品费用不予报销

社会保障对药品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对于那些超出社保规定使用范围的药品,相关部门不予报销,对于这些费用,必须有患者本人承担。

3.4意外死亡,社保保障额度低

对社会保险来说,无论是发生意外事故或者疾病身故,其都是支付个人账户中余额的部分,对其它部分是不提供保障的。

可见,社会保险还存在很多局限性,必须通过商业保险来做更全面的保障。对商业保险来说:第一,意外伤害予以报销;第二,重大疾病类的医疗保险,在确诊的前提下可以先支付保险金;第三,进口类药物也可以予以报销;最后,如果投保人出现意外身故的话,其赔偿额很高。

四、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同发展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保险项目有很多地方是既有重合又有不同的。比如:在健康保险,人身意外事故及伤害保险等项目上,社会保险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最低水平的生活保障,及仅供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商业保险为有能力的人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商业保险在一些方面不能或者是不愿为其提供的保险项目,如失业保险,只能由社会政策的社会保险来提供,因为社会保险由国家作为后盾。可见社会保险也能提供商业保险不能通过的保险项目,只有它们相互的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它们都可以提供不同项目的保障,在相同的方面项目上也能提供不同层次的保障,来不断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在社会保险方面上,很多国家都是在采取向多支柱、多层次的保障方向上发展,比如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可以通过医疗救助、医疗社会保险、企业和个人投保的商业保险来建立都层次的保障体系。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文若、孔泾源:《社会保险》(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2]万明国:《社会保险案例评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1月.

[3]郑功成:《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与社会保险立法》,光明日报,2010-01-07.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2

【关键词】商业保险城镇化社会保障

城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我国持续拉动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城镇化使农民变为市民,这一变化无疑会刺激包括保险业在内的一系列行业领域的内在需求。其中,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开展的相对滞后构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

一、商业保险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依赖的基本社会保障形式有着本质不同: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们通过血缘、土地、亲族等方式形成了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型互助共同体,而商业保险则是与现代化、城镇化相伴而生的一种新型的保障形式。可以这样说,商业保险构成了现代城镇的基本生活方式,嵌入到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商业保险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

(一)城镇化进程拓展商业保险的范围与空间

(1)城镇化发展刺激了人们对商业保险的内在需求。城镇化与商业保险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质量越好,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就越强烈越迫切,所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越详细。

(2)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理财观念。消费习惯与风险意识的升级,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人口流动性大大提高,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风险保障体系开始弱化、解体。家庭风险保障逐步由商业保险所替代,

(3)商业保险代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质量和品质的提升。城镇化发展不仅着眼于农民身份的转变,而且还尤为关注保证城镇化的质量,不单单让农民变成市民,也要引导其融入到城镇生活方式,乃至城镇文化当中。

(二)商业保险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当前,城镇社会保障领域存在诸多尴尬与难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商业保险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缺位,实际上,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和推动城镇化进程。

(1)商业保险有利于提升城镇的整体承载能力,城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变农民为市民,达到城镇化率的指标,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城镇化的质量或品质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居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2)商业保险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同时,城镇化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城镇商业保险的主要问题及其制度完善

尽管城镇化和商业保障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城镇商业保险刚刚起步,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功效,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强,社会保障滞后问题突出,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第二,很多录用农民工的企业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企业为员工缴纳工伤和医疗保险比例低。第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上有差距,时间长、跨度大、受益低、吸引力不大、国家补贴不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总之,目前城镇商业保险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也不够健全。

(二)进一步明确城镇化过程中商业保险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首先,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资金优势,为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成为一项关键性问题。应建立起多种资金渠道,吸引、鼓励各类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其中,商业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稳定性强、期限长等特点,决定了商业保险业的资金供给和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具有很高程度的契合,可以通过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养老产业等方面的投资等多种形式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促成双赢局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其次,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管理优势,提升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地方政府并不是权力越大,管得越多越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为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大力拓展商业保险业务的种类与范围,保险业有助于实现对政府责任的分担,缓解政府管理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

最后,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控险优势,促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和谐。城镇化促使原有的社区和家族结构最终解体,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创造积极条件改善民生和生存环境,提供日益多原化,个性化的保险保障,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和谐。可以看到,商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优势巨大。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3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风险;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0-0077-07

一、引言

作为一种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互联网保险彻底改变了传统保险业提品和服务的方式,为保险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形成。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有利于打破传统保险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及为少数“高端”客户提供服务的局面,形成人们自由、平等获取金融服务权利的局面。其次,互联网保险具备信息化的特点,实现了保险交易的虚拟数字化。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免去人和经纪人等中介环节,大大缩短了投保、承保、保费支付和保险金支付等进程的时间,提高了销售、管理和理赔的效率,实现全天随时随地服务,使得规模经济更加突出。第三,有利于保险公司大幅度节约经营成本。通过互联网销售报单,保险公司可以免去机构网点的运营费用和支付人或者经纪人的佣金,直接大幅节约了公司的经营成本。再次,有利于公司强化客户关系维护。互联网保险拉近了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双方的交互式信息交流。最后,互联网保险地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传统保险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实现风险识别控制、产品种类定价和获客渠道模式方面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

二、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互联网保险概况

美国是发展互联网保险最早的国家,由于在网络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和优越的市场经济环境,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互联网保险。目前,美国的互联网保险业在全球业务量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客户数量最多和技术水平最高,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insweb、、Quicken、Quickquote、SelectQuote等网站。在网站上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险市场和保险产品信息,并可以针对客户独特需要进行保险方案内容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人性化产品购买流程。在网络服务内容上,涉及信息咨询、询价谈判、交易、解决争议、赔付等;在保险品种上,包括健康、医疗人寿、汽车、财险等。美国互联网保险业务主要包括模式和网上直销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独立网络公司通过与保险公司进行一定范围的合作而介入互联网保险市场。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模式主要是通过和保险公司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实现网络保险交易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优点在于其庞大的网络辐射能力可以获得大批潜在客户。相比之下,网上直销模式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效益,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和客户服务方式。1995年2月创立的insweb公司是美国互联网保险模式的成功案例。除模式和直销模式这两种主流互联网保险运营模式外,美国市场上还出现了纯粹进行网上保险销售的公司,例如eCoverag,这是美国第一家,也是100%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从报价到赔偿服务的公司。

(二)欧洲互联网保险概况

在欧洲,网络保险发展速度非常迅猛。1996年,全球最大保险集团之一的法国安盛在德国试行网上直销。1997年意大利KaS保险公司建立了一个网络保险销售服务系统,在网上提供最新报价、信息咨询和网上投保服务。英国保险公司的网络保险产品不仅局限于汽车保险,而且包括借助互联网营销的意外伤害、健康、家庭财产等一系列个人保险产品。近十几年,网络保险在英国发展迅速,个人财产保险总保费中网络营销的比例,从2000年的29%增加到2008年的42%,而传统的保险经纪份额从42%下降到29%。相比于其他尚不成熟的保险市场的互联网保险业务,英国保险市场的互联网革新经历了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发展路径。据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相关报告显示,2009年德国约有26%的车险业务和13%的家庭财险业务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而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这一份额就分别上涨至45%和33%,可见互联网保险在德国发展之迅速。德国重视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创新,率先开发出一种新p2p保险模式,具有防止骗赔、节约销售和管理费用以及方便小额索赔等优势。

(三)亚洲互联网保险概况

1999年7月,日本出现名为的网络保险公司,是一家完全通过互联网推销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主要服务于40岁以下客户。1999年9月,日本索尼损害保险公司开通电话及网络销售汽车保险业务,到2000年6月19日通过因特网签订的合同数累计突破1万件。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8年出现了一些以互联网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人寿保险司。2008年5月,Lifenet保险同印度国家银行安盛人寿保险(现在的nextia人寿保险)合作,开始销售日本的第一份在线人寿保险产品。自此,在线人寿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日本人寿保险市场中稳步增长。在韩国,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的经营模式仍处于成长初期。各家保险公司对网销兴趣正浓:韩华人寿、Lina人寿(韩国信诺)、KDB人寿(2012年11月)、现代人寿(2012年12月)、新韩人寿(2013年4月)、教保人寿(2013年10月)均开始推广网销业务。在韩国,网销的基本流程非常简单,即网站标题或广告引流―在线报价―核保―承保完成。目前,网络在韩国寿险市场上的贡献率约占10%。韩国在线车险销售始于2001年,目前在线车险保费收入占全部车险保费收入的25%以上。截至2012年,韩国非寿险保费收入中的在线保险占比10.9%。香港保险业中,保柏公司是最早利用互联网推动保险销售的,其次是保诚公司和蓝十字公司。在台湾,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劲。依据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在寿险产品中,旅游平安险、伤害险、传统型定期寿险、传统型年金险等均可采用网络投保。但依规定,民众必须有电子凭证才可以在网络上投保。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保险行业积极推出云端服务。台湾的寿险公司将考虑开展数字化投保,例如手机投保等。

(四)国外互联网保险的一般模式

1.B2C模式。互联网保险B2C模式大致可分为保险公司网站、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及互联网金融超市三种形式。

保险公司网站是一种典型的B2C电子商务模式。保险公司开设的网站旨在宣传公司产品,提供联系方式,拓展公司销售渠道。按照是否从事销售活动,可以进一步将网站细分为两类:宣传公司产品型、网上销售产品型。宣传公司产品型可以宣传公司及产品,方便客户联系,树立公司及产品形象,提高知名度,但只能算是“保险电子化”。网上销售产品型不仅在于选择合适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充分利用网络渠道的优势,还在于开发专门适用于互联网的保险产品。比如,美国林肯金融集团建立了一个名为的网站,提供名为eannuity的专业互联网年金产品。

第三方保险超市为保险人和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众多保险人和客户在这个超市中相互接触,使保险人发现合适的客户,使投保人找到自己需要的险种。可以细分为三类:连接保险公司型、连接人型、第三者管理型。连接保险公司型提供网上振价功能,将客户与保险公司相连接,保险公司每收到一个连接都要向该网站支付一定费用,但不发生真正的网上销售,比如美国的insweb网站。连接人型与连接保险公司型相似,这类网站也不发生真正的网上销售,不同的是其将顾客与人连接,比如美国的netQuote网站。第三者管理型运用其数据库来确定消费者的最佳交易,他们是注册人,而其电话代表并不是人,几乎不提供咨询建议,比如美国的。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的数量在全球迅速增加,并积极扩张服务范围。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而且许多产品可比性差、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等因素,这类网站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者必须在市场营销和品牌战略等方面下大力气。互联网金融超市模式也为客户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互联网金融超市与保险公司网站的关系犹如传统超市与专卖店的关系。

2.B2B模式。B2B模式大致可分为互联网风险市场和互联网风险拍卖两种形式。互联网风险市场使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商业伙伴能够不受地域、国别限制,共同分担风险,尤其是地震、洪水、泥石流、风暴等巨灾风险。如GlobalRiskmarkplace和提供巨灾风险交易的CateX都是采用这种模式,GlobalRiskmarkplace提供全球性的风险交换服务,CateX则把巨灾风险的交易搬至虚拟网络。互联网风险拍卖就是大型公司或其他社会机构通过互联网把自身的风险“拍卖”给保险公司。集团式购买比较适合这种方式,比如,汽车协会可以为其成员挑选一种最便宜的保障。这种模式虽然刚刚开始,但由于他关注了投保人的需求,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五)国外发达国家互联网保险业务特点

总起来看,国外互联网保险已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截至2010年,美国部分险种网上交易额已占到30―50%;英国车险与家财险的网络销售保费分别占到47%、32%,日本车险业务电子商务渠道占比41%,韩国网上车险销售额占比20%以上,互联网保险已成为个人保险快速销售的重要渠道。总起来看,有如下特点:首先,国外互联网保险是独立网络公司,通过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而介入互联网保险市场,网络公司只提供一个网络平台,而不具体参与实质性的保险运作流程。其次,国外互联网保险在网上售卖的险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线下险种,包括健康、医疗人寿、汽车、财险等各大主流险种。再次,国外互联网技术发展较快,互联网保险安全防护技术完善,采用多重防火墙技术,在每个环节都可以很好地保护投资人信息。再次,国外互联网保险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便利性,从投保到理赔均可通过网络完成,业务流程短,方便快捷。最后,国外对互联网保险监管措施完备,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以及保险产品审核制度,可以将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很好地保护了投资人的利益。

三、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概况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97―2000年)。1997年11月28日,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同年12月,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促成的国内第一份互联网保险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迈进与互联网融合的大门。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2000―2003年)。2000年是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国内保险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公司网站。8月1日,国内首家集证券、保险、银行及个人理财等业务于一体的个人综合理财服务网站――平安公司的pa18正式亮相,其强有力的个性化功能开创了国内先河。8月6日,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国内第一家连接全国、连接全球的保险互联网系统(.cn)。9月22日,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大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全面开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寿险公司投资建设的、真正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也是国内首家通过保险类Ca(电子商务认证授权机构)认证的网站。外资保险公司也紧随其后。9月,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网站(.cn)开通,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保险的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然而,随着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意气风发的互联网保险在经历了一波冲浪式的竞赛后便偃旗息鼓了。

第三阶段:积累阶段(2003―2007年)。2003年之后,随着国内互联网环境的好转,网购热潮的兴起、安全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与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互联网保险再度兴起。与2000年前后的触网狂潮相比,此后的互联网保险建设更显平缓与稳重。2003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开始支付航空意外、交通意外、任我游(自助式)等3款保险在线投保。2004年4月,“泰康在线”在网上主推的产品就包括亿顺4款旅行保险、亿顺两款综合意外保险。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为电子保单技术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大大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以太平洋保险、泰康人寿、中国人寿保险为代表的保险公司纷纷对自身的官网进行改版升级,从产品线、支付与承保优化的角度对保险产品在线购买进行了有效改善。与此同时,网上超市建设也加快了步伐。2006年,买保险网以“互联网保险超市”概念上线运营,采用了“网络直销+电话服务”的保险营销模式。

第四阶段:爆发阶段(2007年―至今)。我国互联网保险在2007年迈入高速发展时期。从行业进入角度看,目前已经有保险公司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泰康保险公司等,保险专业中介如中民保险网、慧择网、优保等,互联网企业如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等,行业聚集类网站如携程网、磨房网等,另外还出现了产品搜索、对比与导购型发展模式。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上升到60家,年均增长达46%;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到291亿元,3年间增幅总体达到810%,年均增长率达202%;投保客户数从816万人增长到5437万人,增幅达566%。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小公司已悄然将排名前移。统计显示,2013年在60家保险公司中,互联网保险规模保费排名前5位的公司分别是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国华人寿、泰康人寿;在人身险公司中,互联网保险规模保费排名前5位的公司分别是国华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光大永明、宏康人寿;财产险公司中,互联网保险规模保费排名前5位的公司分别是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阳光财险、美亚财险。

我国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国内现有保险网站模式主要包括保险公司网站、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搭载与合作等。

目前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许多保险公司的网站不仅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并且可以在线为顾客提供多项服务。中德安联是德国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Se)与中国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的人寿保险公司。除了运用公司网站展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邮件和电话等联系方式以外,该网站还直接在线销售境内外旅游险、意外险、定期寿险、防癌险、综合重疾险等多种产品。它运用自己的产品主页“安联在线保”主要销售一些简单的特定保险产品。网站同时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及时解答投保人的疑问。这些产品的一般特征是简单、价格普遍不超过100元、再投保率较高。

我国的第三方保险超市网站吸收了国外同类网站的经验,同时根据国内的市场特征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见表1)。

表1:国内外保险超市网站比较

[比较项\&国内保险超市网站\&国外保险超市网站\&相同点\&为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对比的门户网站;独立的市场;向保险公司收取佣金和广告费用\&

不同点\&提供的是保险公司现有产品的对比,不能搜索需要的产品\&根据消费者填写的信息,提供合作保险公司拥有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对比\&投保和支付都要在第三方网站完成\&只提供报价,投保和支付往往在保险公司网站完成\&支付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支付宝等)\&信用卡支付,不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负责协调理赔事项\&不负责协调理赔事项\&主要收入来自佣金和广告费\&主要收入来自佣金、广告费、金融产品计算的执照费、数据订购费和托管费\&]

近年来,我国最红火的模式莫过于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即搭载与合作模式。从2012年开始,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更加深入。淘宝网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车险、阳光、太平洋、泰康多家保险公司合作开设保险频道,在线提供车险、意外险、旅游险、健康险、少儿险、医疗险、财产险等多款险种。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国显现出惊人的营销潜力。2012年12月,国华人寿与淘宝网合作,通过网络平台销售3款万能险产品,短短4天就售出4356份,销售额突破1亿元。同年,淘宝网销售的保费收入达到9亿元。

部分保险公司开始为互联网保险设计专有的保险产品,并与其他平台合作开展在线销售。2013年3月,光大永明人寿携手网易旗下的保险销售平台网易保险,推出为互联网用户量身定做的产品“增利宝”。2013年2月22日,泰康在线率先发起新年特别优惠活动,将促销与返利优惠的电商营销模式引入保险领域,活动涵盖泰康在线热销的理财、重疾、教育金、养老、定期等招牌产品,短短1天,保费收入高达近千万元。

(二)国内外互联网保险不同点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4年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从2011年至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上升至60家,年均增长46%;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至291.15亿元,三年增幅达到810%,年均增长率202%;投保客户数从816万人增长至5436.66万人,三年增幅达到566%。但在我国互联网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同国外的差距,目前国内互联网保险业务在整个保险市场占比还不到3%,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网络公司扮演角色不一样。国外网络公司只是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一个保险发行的平台,而在国内,网络公司也会参与到互联网保险的发行流程中,作为互联网保险的提供者,例如由阿里巴巴、腾讯和中国平安联合成立的众安在线,两家网络公司不仅仅是提供发行平台,而且还是保险公司的股东,参与保险的制定与发行。

2.互联网保险产品有待升级。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保险产品主要以“低价值、低黏度、标准化”的产品为主。首先,网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性。各家保险公司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大同小异,但是责任却是非标准化的,横向比较困难,理赔也无法标准化,因为理赔过程需要大量调查和复核工作。其次,产品的附加服务没有得到挖掘。保险产品的附加服务是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的除基本保险责任外的额外服务。附加服务是一种差异化服务,能体现出保险公司的服务特色和水平,其目标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客户的个人信息数据库,然后通过深度数据挖掘,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我国这样的附加服务还没有被保险公司重视和挖掘。目前保险公司很难将网上咨询、网上投保、网上核保、网上支付、网上出单等一系列流程全部自动化,很多国内保险公司还是停留在网上查询产品资料阶段,其实这只是简单的金融公司互联网化。

3.安全防护措施薄弱,监管处于空白。国内互联网保险最近几年才开始蓬勃发展,一方面国内互联网防护技术尚不完善,并且国内的互联网保险网站的安全防护措施非常薄弱,只在支付环节方面有所防护,在其他环节并无防护措施,不利于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另方面监管处于空白,国外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引导新兴行业发展,是一种监管与发展并行的方式,对中国先发展后监管方式提出挑战,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监管措施,保监会无法对互联网保险实施有效监管,特别是互联网保险的准入机制以及保险险种的审核机制,导致投资者理赔困难、保险金下落不明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4.业务流程时间跨度较长。国内互联网保险市场刚刚起步,许多保险公司只是将互联网保险作为开展业务的补充渠道,一味追求业务量的提高,而不追求质量,互联网的便利性只体现在政策层面上,了投保环节,而理赔环节仍需投保人到现实网点办理,并且在过程中因为手续不齐全等原因,使得投保人理赔困难,反而增加了整个保险业务流程的时间。

5.互联网保险产品定价不合理。国外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有利于互联网保险产品合理定价,避免非理性收益率带来的高风险。我国保险行业的费率监管比较严格。目前除了意外险、团险、车险等简单产品外,保险费率不允许浮动。互联网保险产品定价基础及盈利空间有限,费率浮动幅度不大,因此没有价格优势吸引客户。

四、国内外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差异原因进行分析,也许能够为寻找我国互联网保险长远发展的途径寻找到突破口。

(一)国内外金融市场环境存在差异

首先,我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以银行为核心向外辐射,银行任何重大政策调整都可能引发市场规模型地震,金融市场主要服务对象是通过审核的企业;发达国家是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单一机构难以左右市场,但容易形成连锁反应,市场信息随着资金网状流动传播,主要服务对象是市场筛选后的优质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创新能力较强,金融衍生品数量及种类较多,风险易聚集,金融监管以深入骨髓的“契约精神”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铺垫。其次,我国保险业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保险业享受政府赋予的特权及其带来的垄断利益,保险机构惰性较大,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很多需求者的保险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互联网保险具有公开、透明、平等特点,市场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很多在传统金融体系下无法得到满足的金融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而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利率市场化早已完成,同时保险业竞争激烈,这种互联网保险模式相对于主流保险体系竞争优势有限,因而其发展程度和对传统保险业的影响就相对有限。

(二)国内外现代电商企业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零售业竞争已经非常充分,渠道非常扁平化,从厂家到零售巨头再到家庭,已将中间环节成本压缩至最低,零售业本质没变,依然是供应链管理、物流仓储、技术支持、现金流和品牌,互联网只是一种渠道而已。如美国前十大电商排名,仅一席是纯互联网公司,其他皆为传统零售巨头转型做电商。我国绝大多数传统零售公司受到落后流通体制严重阻碍,最终将难以生存。中国零售市场份额不断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蚕食。中国传统流通体制受制于诸多因素:中国地域行政分割严重导致各自为战,异地扩张、兼并收购困难重重;物流成本高;零售体系多级,层层盘剥;房地产泡沫带动商业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终端消费者面对的零售价居高不下;厂商出厂价与零售价巨大价差带给国内电商企业崛起的战略规划机会。

(三)国内外社会信用环境存在差异

互联网保险背景下,对保险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精细化营销及批量化处理成为主要运营模式,这要求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风险偏好、消费习惯及信用状况,征信需求需要快速增加。国外征信体系发展较为完善,信用报告与征信体系是互联网保险风险管理的核心,如果缺少充足的信用评级数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专业度、效率都将受到巨大影响,甚至可能放大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如美国的信用管理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国家信用管理、行业信用管理与信用环境。国家信用管理是对信用进行宏观管理,为市场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信用环境,有效促进信用交易的发展;信用管理行业有三类机构,即信用信息管理机构、信用经营机构与信用管理服务机构;信用环境包括立法、惩罚机制、教育与科研等构成;这样就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信用环境体系。而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社会信任严重匮乏:征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征信标准化建设滞后、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五、我国保险公司发展互联网保险措施建议

鉴于互联网保险业务国内外的差别及未来在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利润空间,保险公司应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布局。

第一,拓展网络销售渠道,降低营销成本。社交网络的用户广泛,信息传播及时、迅速,爆发力强,亦是大量草根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已有大量成功案例证明社会化营销是捕获海量用户的重要途径。保险公司应该树立与消费者共赢的思想,与消费者分享网上交易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保险电子商务可以使保险公司降低包括销售、保单管理、赔款支付以及索赔管理等在内的总成本。因此,保险公司应该从互联网交易节约的成本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鼓励消费者在线购买保险产品。

第二,重视产品创新。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及大数据技术的兴起,消费者的行为、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各类数据均能较为有效地被记录、分析,使得基于大数据开展定制化保险产品设计成为可能,能根据一类人群的各方面的特征,精细化地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产品。首先,进一步推广简单的个险产品。标准化的个险产品(人身意外险、旅游险、健康险、车险等)保险条款通俗易懂、保单标准化程度高、保费低廉、无须核保或能够网络自动核保、与传统营销渠道没有明显冲突,因此适宜于网上直销。其次,发行投资理财类保险产品。投资理财类产品的保险金额一般不高,核保也比较简单。第三,树立互联网保险品牌。培养互联网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任至关重要,而保险公司树立互联网保险品牌的关键在于保险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其核心则是要开发出一系列能够满足网络客户需求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再次,加强模块化设计。保险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可以通过一个个标准化产品模块的组合来实现,这种模式在国外已非常普遍。最后,开发团购保险产品。由于团购的风靡,互联网也逐渐出现了保险产品的团购营销。目前的团购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意外险、旅游险、留学保险、家财险、健康险和车险等金额小、手续简单的品种,而平安、泰康、华安、阳光等多家保险公司已参与其中。未来的保险团购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展:一是保险供应商垂直团购平台,也就是保险公司自身设立团购网站,通过网络团购的方式销售自身产品;二是其他独立保险网站通过已有互联网保险平台推出合作保险公司的保险团购产品;三是专业团购网站与保险商家合作推出保险团购产品,也就是目前最流行和最普遍的团购模式。

第三,提高保险公司应对互联网保险的能力。首先,提高保险公司应对海量数据冲击的能力。其次,互联网环境下无法进行亲笔签名,保险公司进行网销时要时刻关注如何解决客户身份认定与法律保护的问题;再次,提高保护客户信息和业务数据的能力。最后,提高建立用户友好的服务体系的能力。保险公司可以从页面设计和自动化服务两个角度设计网上商城。一个友好的页面,将引导客户愉快地完成购物体验,提升客户对公司的印象,增强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

第四,互联网保险创新与监管平衡。互联网保险必须创新,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呼唤互联网保险监管的创新。互联网保险的出现,保险行业在技术、结构、权力多个层面的改变,将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保险监管基本原则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前提,坚持透明和公开,实现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在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互动配合之下实现的,因此有必要对现在的监管规则予以重新审视。首先,适当给政府减负,划清政府互联网保险监管的边界,采用多样化的监管手段。其次,给市场充分空间。政府、保险公司内部治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都是有效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共同组成的互联网保险监管体系是互联网保险创新和互联网保险监管创新的必然选择。

第五,大力促进我国征信业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征信法规体系,推动出台《社会信用促进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加快推动征信标准化建设;三是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四是加强征信监管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建设;五是从培育征信机构、引导征信产品与服务创新两方面入手推动征信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杨彪,朱海明.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2]高雷,杨爱军.欧美网络保险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保险研究,2010,(11).

[3]李耀东,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5]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孙宝文.互联网金融元年:跨界、变革与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7]唐金成,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5).

[8]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ComparisonStudyon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etinsuranceathomeandabroadanditsenlightenmentforourCountry

LiHongkunLiuFuqiangZhaiDaheng

(SchoolofFinanceof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dongJinan250014)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4

农业经营的风险性是产生农业保险业的根本原因,农业保险的商业性可能使市场失灵,催生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兴起。借鉴发达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经验,健全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制度和再保险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是促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

市场失灵;风险分散;再保险

一、概念的界定及特性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相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而言的,是国家实施的一种扶持性制度安排,以保障基本农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它是农业保险的一部分,是农业保险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既有农业保险的地域性、高风险性、季节性、周期性、分散性、互、法律性和科学性等一般特征,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性。首先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国外100多年的农业保险发展历史证明,农业保险成本高,综合收益低,仅仅依靠商业性农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最终有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只有依靠政策性的力量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业风险。因为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福利性的条件下,商业性保险公司才会愿意投入和经营,农民才会积极参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其次它是政府保护“三农”的政策工具。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利用农业保险的名义,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行使了国家对“三农”的间接保护,具有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它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业防灾减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了保险机构的正常盈利,同时也使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它作为wto规则的“绿箱”政策,不会像其他行业的政策性补贴那样容易引起贸易纠纷和反倾销,所以一直以来深受其各成员国的高度重视和欢迎。第三它是国民收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再分配。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质上是国家对农业的一种补偿性的净投入,为“三农”发展提供了风险保障,一旦某个区域发生农业灾害,保费将会在属地非属地及受灾者非受灾者之间进行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民收入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再分配。农业是周期长、投入大和抗灾能力差的弱质产业,是高风险行业。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家,平均每年大约有6亿多亩作物和2亿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几百亿元。由于目前我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过度时期,传统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三农”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要大力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农民的经营收入通过保险手段得到合理补偿,维持农民增收和农业增长,保持农村长期稳定。美法日等发达国家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时间比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二、发达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美国美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比较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其特点如下:1、政府主导美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农业保险模式,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1938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农业调整法》并成立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直接开展业务,其各项费用都由政府承担。1980年代至1990年代后期,国会先后通过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令》和《农业风险保障法》,明确规定了农作物保险的性质、方式、目的、机构和保险免征赋税等政策,逐步增加了保费补贴,鼓励了农户积极参保,为联邦农作物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996年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开始逐步退出农作物保险的业务经营,商业保险机构和人员开始直接经营农保业务,这样既减少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运作成本和工作量,同时也分担了风险,到2004年参与率达到了80%。美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单轨制”经营、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和商业性保险公司共同经营的“双轨制”和商业性保险公司单独经营的“单轨制”等模式。但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代表着联邦政府始终没有脱离市场,一直行使着规则制定和监督职能,并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在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了“利益共享、损失分担”的机制。2、鼓励和吸引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198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为了降低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运作成本和提高农业保险参与率,制定优惠政策,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鼓励和吸引商业保险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作物保险业务,并对商业保险公司保费及运营进行补贴。1994年国会制定《农作物保险改革法》,规定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与商业保险公司共同为农业经营者提供巨灾风险保险,同时商业保险公司提供高于基本保险水平的额外风险保险,农业经营者仅支付小额的管理费用。商业性保险结构和人员的介入,使农业保险得到了更大发展,保险范围逐步扩大,农民参保率得到极大提高。从1995年开始,为开办农业保险的19个公司提供相当于其农业保险费31%的补贴,对其资本运营实行赋税全免政策,最大限度地扩展农业保险的范围,并通过再保险机制,有力促进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迅速发展。对农民实行自愿投保政策,并给予其农产品价格支持及贷款优惠政策,参保农民只需缴纳纯保费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进行补贴,以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另外政府还鼓励成立非盈利性的农业保险服务性组织——农作物保险协会,进行政策情况信息的沟通和提供服务。该组织为政府和立法机构进行下情上达,并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保险的法律援助和政策指导。

(二)法国法国农业保险业不仅起步早(1840年成立第一家地区性相互农业保险公司)而且非常完善和发达。法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政府资助和各级保险公司互助经营为特征的民办公助模式来开展的,其主要特点是:1、拥有比较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法国农业发展历经磨难,农民为了保障切身利益,在上世纪前叶相继成立了几万家互保机构,农业保险业迅速发展。法国政府为了农业保险业的有序发展,对互保组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合,成立了中央互助保险机构,其它众多农业保险机构,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起来,并依据自身特点纷纷推出了相应的保险服务。法国政府为了扶持农业保险业于1966年在大区范围内创立了各级再保险机构,并于1984年建立农业灾害基金,对互保组织不能承担的风险损失负责。目前法国的农业保险机构由农业相互保险集团和各级互助保险公司组成。互助保险公司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来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央保险公司负责省级农业保险公司的政策制定和再保险,省级保险公司为基层农业保险社提供再保险,基层农业保险社对乡镇提供直接保险业务。这种健全的保险体系在更大范围分散了农业风险,提高了减灾止损的赔付能力,为法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2、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法国政府制定《农业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和实施对所有农业保险部门的资本运作免征一切税费的政策,并实行高补贴政策。政府对农业保险机构直接进行政策性财政补贴,以保障农业保险机构的正常运转,补贴额可以达到保费总额的20%—50%。由农业保险机构保障各级互助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和再保险业务的开展。政府设立国家农业灾害保证基金,对各级互助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农业生产中的不可保风险进行补偿,包括农作物收成和牲畜养殖损失。这样政府就赋予了各级互助保险公司兼具融资、救济和福利等社会功能。另外政府还对农民所分摊的保费的剩余部分(50%—80%)进行支付。也就是说农民只需交20%—50%的保费,就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50%—80%)的高额保费补贴。政策性的高补贴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3、建立风险分散机制1982年7月13日法国国家再保险公司成立,对保险机构提供再保险支持,对自然灾害造成的其他不可保风险进行补偿。政府建立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以备巨灾之用。政府鼓励和支持成立民间农业保险合作基金组织,可以对政府农业再保险机构和其它非官方的保险组织进行再保险,从而获得补贴,使农民兼具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身份,以求达到互助互济的目的。这种分散风险机制能够将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发展,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了一体。

(三)日本1920年代末日本开始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行政府支持的合作互助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1、立法先行立法先行是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成功推行的重要前提。1929年日本政府出台《家畜保险法》,将部分家畜列入保险对象;1938年《农业保险法》,针对一些农作物实施保险;1947年开始实施《农业灾害补偿法》,扩大了农作物和畜禽保险相关险种及范围,并将补贴比例从保险费的15%提高到50%。目前日本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策略。这些法律制度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奠定了基础,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法可依。2、政府财政大力投资日本政府主要是对投保人、经营者和再保险组织进行财政补贴。无论是自愿保险还是强制保险,都享受政府补贴,费率越高,补贴率越高。例如日本政府补贴农民水稻保费的50%—60%,补贴麦类保费的50%—70%,若遇特大灾害,政府将承担80%—100%的保险赔款。另外日本政府承担互助组合联合会的全部经营管理费用和农民互助组合的部分经营管理费用。日本政府还采取连续数年无灾害损失时将一些保费返还给投保人的优惠政策来调动农户参保防灾积极性,以便降低保险组织的道德风险。3、注重农业保险体系建设目前日本农业保险制度是由三级组成的。日本各级政府不直接经营农业保险,但是对农业保险进行指导和监督。政府鼓励成立民间互基层农业保险组织(例如农业保险合作社或互助会社)来直接经营农业保险,由都、道、府、县基层农业保险组织联合会负责基层的各种农保业务,并为成员组织提供再保险,最后政府通过再保险特别会计处提供二级再保险。这样的经营体系有利于分散风险,同时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三、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

虽然美法日政策性农业保险各具特色,但有不少共同之处,结合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美国法国日本的经验表明,农业保险的正外部性(高风险、高成本和准公共产品性)决定了它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运营,必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扶持性的经营。2002年我国重新修订了《农业法》和《保险法》,首次提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并确立了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做出专门强调和明确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政策理论依据和导向,但是总体可操作性不是太强,效果不明显。尽管2013年3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农业保险条例》,可是此条例的约束性还是不太强,实施细则过于笼统,存在着责任不清和依据不当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所以要尽快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制定《农业保险法》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法》,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财政补贴机制从美法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大量投入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农业保险试点,我国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在加大,手段在多样化,各试点省区财政补贴亦在增加,但是当前我国缺乏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建立巨灾补偿基金。所以要从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宏观层面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调整和优化政策性财政补贴结构,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夯实物质基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我国运营高效的农业保险补贴机制,为保险机构提供经营管理补贴、利税优惠和再保险等资金支持及政策保障,变“弱质农业”为“强质产业”。对农户采取强制参保和自愿参保相结合的办法,分区设定农业保险补贴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给予参保农户高额保费补贴,以降低其参保成本。也可以将农业保险纳入各地民生工程项目或者融入其他金融支农政策中,从根本上保障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三)建立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和再保险机制农业保险的目的就是分散风险,农业再保险的主要职能是分散农业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当较大风险降临,超过保险人的承担能力时,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农业风险分散制度,将农业风险分散于各个行为体中,以充分体现农业保险的共济性。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来分散风险的。所以我国要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引入风险转移制度,构建和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设立专业性再保险公司,平抑风险,良性发展。要坚持多元化多渠道的筹集原则,逐步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解除保险机构和农户的后顾之忧。

(四)探索和实施适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尽管美法日等发达国家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背景、政策和体系等方面有所不同,可是都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摸索出来了适合国情特点的农业保险模式,实行了政策性管理和商业性运营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了财政负担,提高了经营效益。由于我国国情复杂,采用某个单一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不具普遍意义,要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可以适时设立国家农业风险管理局或政策性农业保险监管机构,统筹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不同地区要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宜的农业保险模式,最终通过国家规范和整合,形成适宜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就目前我国的试点情况来看,构建国家、省市县和乡村“三级式”农业保险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商业保险机构通过乡村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基层服务体系直接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省市县再保险机构对商业保险机构负责,最后由国家性农业风险管理机构对商业保险机构负责,进行二次再保险。这样各行其事,各负其责,共同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庆河.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分析及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J].西部金融,2011(3):41—42

[2]王韧.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2—76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5

这三位着装风格迥异的“马总”,一位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一位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还有一位是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11月6日,这三位分别来自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的重量级人物,首次一起公开亮相,讨论时下最热的“互联网金融”。

三人并非凭空论道,而是携其合作成果而来。被冠以“全球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众安保险”)于同日正式揭幕,阿里巴巴是第一大股东,平安和腾讯并列第二大股东。“三马卖保险”的举动,被马云视为三人的理想,“相信也是这一代很多互联网和金融公司的理想”。

保险“触网”非一时之兴,早在数年前,网销便成为保险公司的新兴渠道之一。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一些保险公司对内设立互联网事业部或电子商务部,对外打造o2o平台或与第三方合作成立电子商务平台。过去三年,来自网络渠道的保费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速,不过在总保费中的占比仍不到1%。不过,人保财险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蒋新伟预计,10年后来自电子商务的个人财险业务份额将占50%。

前景令人兴奋。但从目前的业态来看,保险业对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路径还主要停留在渠道上。诸保险业人士表示,互联网保险的运营模式尚未完全理顺,还没有找到较成熟的运作模式,与既有渠道亦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在产品设计、客服和理赔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地顺应互联网消费群体的特性。

对谨慎而保守的金融业来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疆破土,需要对人性和数据有超群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在互联网人士看来,如果能从一种社会现象挖掘出其背后的数据结构,运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将数据结构整合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便可以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

金融企业严密樊篱正被互联网企业一点点撬开。在众安保险这块互联网保险的“试验田”上,50后的马明哲、60后的马云和70后的马化腾,是否能够实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创新之举?谋划众安

马明哲、马云和马化腾在电子显示屏上分别写下三个“人”字,这三个字便幻化成三座山峰,宣告“三马”联手的成果——众安保险正式成立。

“三马”走到一起,马明哲评价为“一拍即合”。来自传统金融业的马明哲,以科技达人著称,他对电子商务的兴趣和尝试,可以追溯到2000年投资“pa18”电子商务网站项目。彼时,马云尚未创办淘宝网,商务手机更是天方夜谭,马明哲的这个过于前卫的项目最终不了了之。

梦想并未被放弃。两三年前,经常在一个圈子玩的“三马”,萌生成立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念头。当时,互联网金融还未形成潮涌之势。“三马”自己觉得都不太可能,对监管部门是否批准牌照没有把握。但是,马云的态度是,“你只要想干,肯定有办法”。

“三马”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认为,与互联网银行相比,成立互联网保险公司似乎更靠谱一些。去年3月的平安集团内部a类干部大会上,马明哲首度提及,他与马云和马化腾拟联名申请成立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时隔五个月,马明哲在2012年中期业绩会上首次对外证实,平安正与阿里巴巴、腾讯共同申请成立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实现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企业“地空结合”。

去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勃兴,传统金融业的游戏规则和经营模式面临挑战。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出于对创新的鼓励和对新技术的支持,经过审慎考虑,保监会于今年2月批准了众安保险的筹建。对于能够顺利批筹,马化腾认为,可能正好“踏在了这个(互联网金融)轨迹上”。

筹建工作很快展开,华泰财险原营销总监尹海加盟众安保险,参与筹备工作。今年9月26日,众安保险拿到开业批文,10月9日完成工商注册,11月6日正式开业,不可谓不神速。

作为首家有互联网金融血液的保险公司,众安保险的股东名单上几乎集结了互联网领域的主要巨头:阿里巴巴持股19.9%,是单一最大股东,平安和腾讯各持股15%,并列第二大股东,携程、优孚控股、日讯网络科技、日讯互联网、加德信投资、远强投资等六家股东,则合计持有其他50%股权。

阿里有交易平台,腾讯有社交平台,平安则有保险专业技术和团队,这种股东优势,使得众安保险犹如“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这些强大的股东资源似乎无意加注在众安保险身上。众安保险总经理尹海表示,股东们不会给予众安保险在资本以外的其他资源的支持,众安保险也不打算依傍股东资源打开局面。

三位“高富帅”共同创业,很多互联网和金融业内人并不看好,认为三人的个人色彩过于鲜明,在各自的领域已形成强大的优势又互有竞争,在众安保险这个平台上,可能会出现各自战略不同而难以协调的局面。

三人在很多问题上其实观点相左,在论坛上已有充分表现。马明哲认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体现了逻辑的两个方向。对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改革路径和实效的不同。

一向语出惊人的马云再次放出豪言,宣称金融业对互联网的了解,远不如互联网对金融的了解。传统金融业干的活,他们都能干,“只是什么时候干好而已”。

除了不时反驳马明哲关于保险的看法,马云更不忘“挑衅”马化腾。他对着台下的复旦学子说,我们生活在好的时代,绝对不意味着“闻讯而逃”,“讯”是腾讯的讯。马化腾马上反击:“逃”是淘宝的“淘”吗?

尹海坦承,股东们开放和分享的价值观,其实消减了众安保险的某些优势。

对于平安来说,旗下已有财险公司,正在打造和整合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与淘宝等第三方平台亦有比较成熟的合作,淘宝保险频道目前的成交单量中,有三分之二的保单来自平安。单就保险主体来说,似无成立众安保险的必要。

此前马明哲曾对外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互联网上的保险产品交易金额其实很小,但“网络上的虚拟价值是存在的”。

腾讯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方向是移动支付和小额信贷,保险并非盘中重棋。

阿里成立众安保险,则被业内认为旨在服务于阿里集团整个的电商产业链。马云则一再强调,阿里不是想做金融,而是要做信用体系。在他看来,中国不缺金融机构和金融手段,缺的是一套针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和小企业的信用体系,“把这个信用体系建好了,金融自然就好了。我们的布局不在于挣多少钱,不在于拿到这个牌照,还是在于信用体系。”淘金大数据

“三马”虽然明暗交锋,但至少在一点上是一致的:把众安保险打造成为数据公司。

与传统保险业不同,众安保险的“另类”之处在于,不作为网络渠道销售传统的财险产品特别是能迅速形成规模的车险,而是成为一家“互联网数据公司”。

以众安保险作为平台,将流量、社交和交易数据转化成金融数据,或许正是“三马”走到一起的共同诉求。无论是占领渠道,还是占领终端,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获得数据,这是其核心资产,亦是相互争夺的命脉。

由分析流量和数据入手,提供服务,进而切入金融业务,是马云们的互联网金融思路。对于金融企业来说,由于其掌握的客户数据不包含交易行为和消费习惯,互联网便主要作为销售工具或渠道,用于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

“三马”成立众安保险,似乎志在进行一场颠覆。尹海称,众安保险要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传统金融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难以涉及的领域,服务传统金融难以服务的客户。

在大数据时代,保险公司通过对流量和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对用户精准定位,还可以对保险标的和风险因子进行细分,采取单独定价、单独核保甚至单独理赔等个性化定制,从而突破传统渠道难以实现或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愿做的领域。

“轻资产”的年轻消费群体是互联网运用和消费主体,但在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其需求存在盲区。以信用保险为例,互联网创业者是典型的“轻资产”群体,没有可做抵押物的资产,难以获得传统的金融支持。但他们拥有一笔无形资产——信用,其在社交网络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关系以及相关的信用评价,打破了以往集中制的信用审核机制,这正是马云所提出的“社交电商”的运行基础。

马云认为,金融本质上是做信用。但现行金融机构重在拿牌照,整个信用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通过对每个数据行为的分析,进而掌控每个人的信用情况,是阿里做大数据的个中要义,也是众安保险探索的路径和模式。

“在社交网络,人的品格比财产更重要,这个更加符合信用的本质,众安会积极参与和探索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信用评估,据此设计和提供风险服务方案。”尹海表示。

基于互联网领域的各种信用险和保证险产品,将是众安保险的主打方向之一。但是,相关的数据支持,不会来自“三马”对各自积累的海量数据的开放和共享。

可行的路径是,由众安保险建立产品精算和风控模型,放到客户比如淘宝网的数据库中运行,由其将运行结果反馈回来,再由众安保险据此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此往复。真正属于众安保险的数据,是在产品正式上线后,实现交易后产生的。

根据信用评估提供服务,实则把传统金融的风控环节由事后提至事前。但是一个难点在于,如何把海量的交易数据和社交数据,转化为精算数据,以便对风险进行定价。

来自业内的一个疑问在于,目前来自网销的保险业务量占比微乎其微,远未成为主流,定位于“小而专”的众安保险,如何保持发展后劲,是否会沦为农险、健康险等专业保险公司一样的尴尬境地?

尹海表示,众安保险不急于把盈利和保费规模作为首要目标,“用一两年时间确立互联网保险的运营模式”。对于众安保险来说,提高客户的接受度以及提高对风险的管控,或许是当务之急。线上线下对接

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之一是互动性,而这种互动性来自线下线上的无缝对接。新华保险新渠道业务负责人杨澍认为,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体验,还来自安全性和线下的配合。

“与传统行业连接,超级复杂,互联网只是提供一个桥梁和工具的作用。真正实现金融的功能,需要与包括平安在内的金融公司合作。”马化腾表示。

线上与线下的对接,需要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共同针对存在的产品设计及服务问题进行灵活调整。

对此,互联网无疑是追踪客户需求与发现问题的有效工具。在11月10日腾讯公司举办的“we大会”上,马化腾表示,互联网让企业第一次有机会直接从消费者获取信息,原来需要预测和调研市场,现在则由消费者动态、实时地反馈信息,变成“消费者驱动型”。

日本规模最大的网络战略咨询公司beBit大中华区总经理陈鼎文在一个论坛上指出,未来的金融趋势并非一味地进行模式或功能创新,而是能够跟上客户的节奏,真正实现“客户需求”才是长久的决胜之道。

易宝支付就针对保单派单环节繁琐的问题,进行了相应改造:由其先为投保人垫付保费,投保人收到保单后再划款给易宝,二次派单从而简化为一次,既节省保险公司的物流成本,又提升了客户的消费体验。

在线上线下对接上,渣打银行的一些经验,也许可以带给保险公司一些借鉴。据了解,渣打银行很重视提升客户在线上线下互动的参与度,为此在银行的各渠道都实现了客户“端到端”的服务,有83%的客户使用超过三个渠道和渣打进行沟通。在渣打银行看来,无论线上或线下,必须连结整个服务网络,才能提升客户黏度。

对于互联网消费群体来说,复杂的金融产品不适合其口味,因为选择标准无法视觉化。马明哲认为,与寿险产品相比,财险产品更适合网络销售,这也是众安保险以财险切入的原因。如果进而细分,财险业务中,有70%来自个人客户,其中的50%有机会网上销售,这是众安保险未来发展的机会。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线上和线下实现良好对接的一个考量指标是客户转化率。从目前来看,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的保险网销客户转化率约为1%-2%,传统电话直销的客户转化率则仅有0.4‰至0.5‰。

众安保险本身不设分支机构,其线下的支持便尤为重要。尹海透露,众安保险与平安将在线下理赔等业务上开展一些合作。

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玛丽·米克在《2013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快速发展,许多“空白领域”将被重新想象。有人畅想,未来的线上线下互动可能会出现C2B模式,由消费者创意一个保险产品理念,其他消费者预订,由保险公司竞价出单。灵活监管

对没有分支机构的众安保险来说,线上和线下的对接,还涉及如何监管的问题。现行监管原则是属地监管,即众安保险归属上海保监局监管。由此带来一个难题:如果一对一地解决发生在异地的理赔纠纷,由谁对其进行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跨界特性决定了监管需要一套新的理念和方式,其监管体系需要涵盖互联网金融服务标准、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以及机构身份认证标准等内容。

目前保监会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制度,保监会2011年的《保险、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其监管主体不包括保险公司,涉及互联网保险监管的文件还有去年的《关于提示互联网保险业务风险的公告》以及今年9月的《关于专业网络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事物,保监会表现出了开放的姿态。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曾在内部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保险监管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保险监管要因时而变,加快推进保险行业和保险监管的信息化建设。

一位保监会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保监会正在研究制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待众安保险运行成熟,总结积累的监管经验后,再正式。“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成什么样,没有人能够预测。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制度都还没有成文,我们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6

一、创新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五险合一、垂直管理”模式

2005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本着建立大保险体制的目标,借助企业养老保险实行市级统筹的契机,决定整合全市社会保险经办资源,将市、县(市、区)两级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五个经办机构进行合并,成立洛阳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及各县(市、区)社保中心,实行垂直管理,人、财、物由市级统管。“五险合一”后,实现了四大变化:一是统一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现在“八个统一”上,即统一参保登记、统一申报稽核、统一缴费基数、统一征缴计划、统一基金账户、统一实施缴费、统一业务流程、统一信息系统,这就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企业对多家社保经办机构(一对多)、多家社保经办机构对一家参保单位(多对一)的局面。二是市县经办机构垂直管理。各县(市、区)社保中心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内设机构、业务经办流程、制度管理实行全市统一。三是一票征收,分账管理。在征收社保费的一票委托收款单上区分各项社保费的金额,财务分险种、分单位进行记账、核算,极大地简化了参保结算程序。四是利用“金保工程”社保统一软件。按照参保人数就多不就少、缴费基数就高不就低、“同人同城同库”的标准,在全市范围内,保证了参保人数、缴费基数、个人账户金额、个人身份、待遇支付、单位欠费等业务数据的准确统一。

二、创新经办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保业务经办委托企业、金融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试点和第三方基金监管

1.委托大型企业办理社保业务。2011年9月,该局进行大胆创新,探索实施企业社保业务委托经办制度。一是将部分适合企业办理的有关社保业务委托和授权企业进行办理,与中国一拖等1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社保业务委托企业办理协议,通过培训经办骨干、信息系统授权,企业可以直接办理部分社会保险业务,经市社保局经办人员复核无误后予以确认,企业不再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社保业务,为企业提供了高效服务,减轻了经办压力;二是首家推行企事业单位办理社保业务客户端,与“金保工程”系统相对接,300多家安装企事业客户端的企业,可通过网上办理有关社保业务,缩短了窗口办理时间。

2.委托银行办理社保业务。利用银行网点众多的优势,2007年以来,该局先后与中行洛阳分行、洛阳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签订协议,委托银行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业务、城镇居民医保缴费业务失业人员签到认证、离退休人员指纹认证业务和部分参保登记业务,企业和参保群众可就近选择银行网点办理,减少了环节,缩短了路程,提高了效率,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

3.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办理社保业务。依托商业保险公司联保联赔等资源优势,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医疗保险病历初审、异地就医结算、工伤异地协查认证,有效地解决了社保部门人力、经费不足等实际困难,搭建了为民服务综合平台,受到了退休异地居住职工和转外就医参保人员的高度称赞。

4.委托专业机构对社保基金实行第三方监管。为管好参保人员的“养命钱”、“保命钱”,在全国第一家与会计事务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社保基金的收、管、支各个环节,对社保基金监管实行内外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每季度由聘请的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该局有关科室人员组成检查组,对县(市、区)社保经办机构基金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影响基金安全的系统性问题得到改进,基金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委托经办同时,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委托业务培训、考核和监督等措施,做到委托银行经办社保业务监管责任不缺少,服务质量不下降,确保委托经办工作稳妥运行和切实加强基金安全。

三、创新服务方式,在全市率先开展服务上门活动

1.推行“一线工作法”,提高行政效能。为更好地方便企业办理社保业务,洛阳市社保局在全市率先实行一线工作法制度。凡企业参保或办理社保业务人数较多,市社保局就深入企业一线办公,方便企业参保和办理职工社保业务,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评代表、新闻媒体等进行现场监督。四年来,先后深入一拖、中信等大型企业办理退休人员审核、缴费基数申报、接续社保关系等,涉及参保人员五万余人次,重要工作局长亲自到现场进行督导,受到参保单位和职工的好评。

2.实行联审联批,提升服务水平。为减少办事环节,本着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宗旨,从2011年开始,凡涉及社保行政审批事项,采取联审联批的方法,即社保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由人社局行政科室、社保局相关科室组成联审联批服务小组,每周轮流到各大企业办理退休审批、社保关系接续等联审联批业务。仅2011年上半年就深入企业30余次,共办理联审联批9136人。“联审联批”、现场办公的做法受到企业好评,得到了市纪委、市环境创优办公室高度肯定,并形成了长效机制,“联审联批”做法在全市得到积极推广。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7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信用合作业就建立了救助及担保基金,以扶持陷于困境的成员信用合作社,目的在于应付因经济危机而导致的银行破产倒闭事件。私人商业银行业全国协会则在1966年建立了跨区域性的救急基金(Feuerwehrfonds),德国储蓄银行及票据清算协会在1969年才建立储蓄银行扶持基金。信用合作部门及储蓄银行部门的保险机制,一开始就着眼于对于机构的保险,即间接地对存款者保护;而私人商业银行业保险基金则是对储蓄账户、工资账户和退休金账户在一定额度内(曾为1万马克)的存款的保护,后来又对自然人的在一定额度内(约1万欧元)的活期存款给与保护。

1974年,德国银行业出现了清偿力不足事件,特别是赫尔斯塔特(Herstatt)银行的被迫关闭,引起了社会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危机,私人商业银行业的存款保障条款也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和评论,唤起了银行业协会及立法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其存款保障。除了确立限制外汇期货业务风险的基本原则,成立流动性调剂银行股份有限公司(Liko-Bank)以救济暂时处于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1976年德国金融法的修订,私人商业银行业决定并建立了全方位的存款者保护措施,并对所有非银行的活期、定期、储蓄存款给予保障,为此,商业银行自愿参与的存款保障新条例也诞生了。经过多年的运作,德国银行业存款保障体系的稳健性已得到检验。

二、德国银行业存款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

1.储蓄银行业的存款保险

德国储蓄银行属于市镇公立银行。德国储蓄银行及票据清算协会(DeutscheSparkassen-undGiroverband,简称DSGV)及州储蓄银行协会分别作为联邦级联合体和州级联合体,建立在这些储蓄银行的基础上,并且成为德国储蓄银行业存款保障体系的载体。德国的立法者企图建立一个对所有金融机构群体具有同等成本负担的存款保障机制,以使得所有金融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目前推行的存款保障机制是一个较具弹性的保障机制。尽管已有一些保障机制,但储蓄银行及州银行还是另外建立了自己的存款保障体系,这并非缘于保障需求,而是出于竞争缘故。另建存款保障体系可以减轻承保主体的负担,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储蓄银行的存款保障机制包括州储蓄银行协会的储蓄银行扶持基金、储蓄银行扶持基金的跨区域性均衡、储蓄银行及票据清算中心的保障性储备、建立在储蓄银行扶持基金和保障性储备基础之上的执行委员会。

储蓄银行扶持基金,是州储蓄银行及清算中心协会资产法定的非独立部分。其法规基础是基金章程,该基金章程又是以DSGV的示范章程为基础的。所有储蓄银行均是其所在区域的区域性协会的成员,并自动成为基金组织的成员。当然,储蓄银行与其保障载体、储蓄银行扶持基金之间,在处理需要扶持的事件时并不总是没有争端的。因为要获得保障机制的保障,必须就有保障需求的债务向承保主体支付费用。如果出现需要扶持的事件,就以基金章程和“区域性储蓄银行扶持基金统一使用章程准则”为评判依据。如果储蓄银行在没有亏损的情况下不能完全满足债权人的要求,就有获得扶持的可能。在特殊情况下,若储蓄银行将因过度负债而亏蚀自有资本,也可以获得扶持。在每种情况下,均是以储蓄银行本身战胜困难的一切努力都业已用尽为前提,这些努力尤其包括使用不公开储备、由保证人提供担保和与其它储蓄银行兼并。

区域性储蓄银行扶持基金除给予储蓄银行经济扶持措施外,也给予额外资助。在实际操作中,还给予相关的扶助,如暂时保障、长期性利率优惠贷款或给予利息补助。

独立运作的州级扶持基金,在困境中也可得到其它所有同类基金的支持。这是以储蓄银行扶持基金的跨州均衡章程作为法律基础。若某项扶持措施所必需的费用超过州级扶持基金所拥有的资金实力,跨区域性均衡就发挥作用。

储蓄银行及票据清算中心的保障性储备总额应达到非银行客户在这些中心的除住房储蓄存款外所有存款总额的1‰。根据储蓄银行保障性储备章程,成员银行每年以所计算基数的1‰缴纳储备,直到实际储备总额达到章程确定总额的50%.其余50%,成员银行也有补充义务。如果计算基数提高或是因扶持金融机构而使储备减少,成员银行有继续以每年1‰的比例缴款的义务。

2.合作金融业的存款保险

德国的信用合作体系由德意志合作银行(DGBank)、区域性中心合作银行和基层信用合作社(即大众银行和莱夫艾森银行)组成。信用合作业现行之保险体系由大众银行及莱夫艾森银行联邦协会(BVR)的保障基金(Garantiefonds)和保障协会(Garantieverbund)两部分构成,于1976年建立。与储蓄银行业的存款保险机制类似,信用合作业存款保险机制也表现为对存款者是间接性保护。BVR保障机制实施条例指出,保障基金的目的在于从保障基金中以贷款方式帮助成员机构避免危机或渡过现有难关,避免损害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誉度,同时,保证银行债权人的资产安全。并且,成员银行的经济困难应是由业务关系引起的,而不是信用业普遍存在的危机所致。隶属于审计协会的信用合作社均加入保障基金。保障基金和保障协会是德国大众银行及莱夫艾森银行联邦协会的特殊资产,并且与该协会的其他资产分别管理和经营。联系本地区范围内的成员银行的区域性审计协会,接受德国大众银行及莱夫艾森银行联邦协会的委托,管理着这部分资产。

按年筹集和清偿的保费的计算基础,是信用合作社上年度末拥有的票据额、对客户的负债及通过担保和抵押所获得的债务总额。审计协会每年向信用合作社按客户贷款额的0.5‰-2‰收取费用,以缴入保障基金。费用收取比例,一般是根据国民经济景气状况、经济周期和整个合作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程度来确定。1994-2000年间,存款保险基金收取的保费费率为:91、92、及97年是0.5‰;94、95、96年是0.7‰;98及2000年是1.25‰;99年则为1‰(BVR资料提供)(注:1991-1995年期间,对原东德的270余家信用合作社实现特殊的存款保险条款,按照与西部信用合作社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收取存款保险费。)。

2002年以前,德国所有的合作金融机构均是按照统一的费率向基金组织缴纳费用。德国合作金融业已达成共识,2002年开始,将把德国所有的合作金融机构按照风险程度分成三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保险费率。

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收取特殊费用,额度最高可达正常费用的四倍。如果一个审计协会的基金资金及其特殊费用资金还不足以应付危机事件,就通过从其它审计协会管理的基金中支付,即采取跨区域性均衡。跨区域性均衡,是德国合作金融业保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合作金融机构缴纳的年度保费的90%划归审计协会的存款保险基金帐户,由审计协会负责管理,余下的10%由德国大众银行及莱夫艾森银行协会总部存款保险部负责管理和调剂。当一个审计协会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若出现清偿力不足,其不足部分的90%将由其余12个审计协会分摊,(注:德国共有11个区域性的合作社审计协会,6个专业性审计协会,除11个区域性审计协会外,还有2个专业审计协会也负责对合作金融机构的审计,并负责管理合作金融业存款保险基金。)另外10%由大众银行及莱夫艾森银行协会总部存款保险事业部承担。由此体现合作精神和风险共担共济原则。

合作金融保障体系没有设置最高保障责任限额,其目的在于增强存款者对信用合作社的信任。在解决危机事件时,BVR首先通过保障协会对出现困境的金融机构给予担保或保证。如果需要以现金来处理亏损,可以从基金资金中获得贷款。若贷款额度在200万马克以内,当地审计协会就可以视情况而做出决定。超过200万马克的基金贷款申请,需由BVR决策。在必要时,为实现跨区域性均衡,可以动用其它审计协会的基金资金。

3.私人商业银行业的存款保险

1951年巴伐利亚银行基金(BayerischerBankenfonds)的创设,标志着德国私人商业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的开始。1966年,在德国私人商业银行协会的筹措下成立了跨区域性的私人商业银行业共同基金,即所谓的救急基金(Feuerwehrfonds),以保障小额存户安全。该基金的承载主体是德国银行业联邦协会(BundesverbanddeutscherBanken,简称BdB)。

基金集中由BdB管理,并为其特殊资产,由成员缴纳的费用形成。现行私人商业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是1976年5月据《德国银行业联邦协会存款保险基金章程》(StatutdeseinlagensicherungsfondsdesBundesverbandesdeutscherBanke.V.)在原基金上重组而成。该基金之主要宗旨在于对发生临时性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提供援助,防止金融恐慌的发生,保护存款者的利益。1976年的存款保险基金章程规定了与基金筹集和运作的有关细节。几乎所有的私人商业银行及抵押信贷银行、船舶银行、吸收存款的分期付款银行均加入了该基金。虽然没有法律强制所有私人商业银行都必须加入保险基金,但除少数几家在德国经营的外国银行分行外,几乎德国所有的私人商业银行都已加入该基金。因此,在德国的存款保险机制下,自愿保险原则体现得较为充分。新注册设立的银行,首先必须加入银行协会,而银行协会则先鼓励其加入存款保险基金,这还成为金融当局核发经营许可的最主要的参考条件之一。加入保险基金的成员需满足的前提是获得联邦金融监管局授予的金融活动许可、成为德国银行审计协会的成员。同时,应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及其满足金融法的有关要求。BdB定期公开参与基金的所有银行的名单。基金之最高管理机构为存款保险委员会(ausschussfürdieeinlagensicherung)。

基金原则上对银行业务中涉及的银行对所有的对非银行机构的债务、对投资公司的债务、债券等保管银行业务的债务均予以保障,但每个债权人的最高保障额为出现支付危机的银行上年度末责任自有资本金(由原始资本、银行拥有的股份额、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与发展基金三部分构成)的30%.例如,德国西北部的明兴格拉德巴赫CC银行(moenchengladbacherCC-Bank)1993年底的责任资本金为1.816亿马克,该银行每个债权人的保额可达5400万马克,只有当客户在该银行的存款额超过5400万马克时,当该银行倒闭的情况下才会受到损失,而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客户实际上受到全额保障。受到保障的有活期、定期、储蓄存款及非银行客户的记名式储蓄券。在计算被保护的客户的债权时,是用该客户对该银行的所有的债权减去对该银行的债务。不受保障的是以银行不记名可转让证券方式所表明的债权债务关系、其它金融机构对该银行的债权(投资公司的基金资产债权除外)及该银行的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此外,出现支付危机的银行的业务主管、合伙人、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及他们的配偶和未成年孩子拥有的对该银行的债权也不受保护。鉴于以银行不记名可转让证券方式实现的债权债务关系越来越多,受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这一点也被认为是存款保险制度之不足。

存款保险基金的成员银行,每年6月30日以其上年度末对客户负债余额的0.3‰向BdB缴纳年度保险费。对于不动产抵押银行,鉴于其业务结构不同和保障范围有限,其缴费计算基础不同,缴费比例也不一致。当基金资产不足以承担支付需要时,BdB理事会讨论通过后,可以要求成员银行缴纳年度特别费用,章程也规定,若基金资产已集中到一定程度,年度保费也可以减免甚至取消。新加入基金的银行,除缴纳当年度费用外,还需一次性缴纳相当于当年度费用3倍的基础费用。

那些没有加入存款保险机制的金融机构,将受到1998年成立的德国银行赔偿机构有限公司的保护。根据法律和按照1994年欧盟原则条例设定的最低标准,该机构对每个存款户存款的90%给予保护,但每个存款户的最高保障额为2万欧元。由此,大多数私人商业银行通过存款保险基金对其客户提供的保障要远远高于此限额。

三、德国存款保险的制度特征

1.建设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机构的自觉行动

1974年以后,除法定金融机构的加强外,德国银行协会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存款保障也赋予了新的内容,立法者也肯定了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存款保障,有利于银行体系在竞争中因面临不同风险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1976-77年,德国银行业的三大群体(合作银行、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改造了其存款保障机制,发展成目前所具有的形式。那些拥有较高存款金额的存款者,面临风险型决策时,可以在银行协会就金融机构对存款的保障情况进行咨询。不同的存款保障体系新条例产生以来,银行业领域有许多撤并事件发生,但是却没有发生较大的金融危机事件。

三大存款保障体系均对国内、国外存款者给予保障,也不论存款货币的种类如何。虽然金融机构和债权人均有了保障,但这种保障体系没有涉及到对整个金融业的普遍性危机事件的处理问题。就保障对象的不同,保障体系可以区分为对金融企业的保障体系和对存款者的保障体系。储蓄银行业及合作金融业的保障体系属于前者,而私人商业银行业的保障体系属于后者。

2.以协会为载体是三大存款保险机制的共性

德国政府不直接对银行业的存款保险活动进行干预,因而德国存款保险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都是由各有关行业协会直接管理和经营的。这样:(1)所有保障机制的成员金融机构,均必须缴纳一定的保费,形成保险基金;(2)存款保障涉及到金融机构的国内外分支机构;(3)受保护的是储户的存款,不论其是以何种币种形式存在:(4)国内外存款者受保护的程度是一致的;(5)基金管理者按章程处理保险事故时,也允许各种辅措施的介入;(6)受保护的债权人及金融机构在法律上均没有对保险机构的追诉权;(7)存款保险机制不对金融金业面临的普遍性危机给予保障。

为避免金融机构远离保险机制,根据德国金融法第三十二章第三段,联邦金融监管局在给予金融机构存款业务经营许可审查时,还告知其可能所属的协会,由此,协会在营业许可颁发前就可以知道,根据保险机制运作章程,是否吸收其加入保险运作机制。不过,联邦金融监管局独立决定是否颁发营业许可。

金融机构可以就其在存款保险基金的所属情况客观地向客户提供情况,但不允许以此做广告。德国联邦银行协会基金章程中还包含有这方面的条款。在德国金融法中还指出,若一个金融机构没有加入保险运作体系,应该在其普通业务条款、价格公告、客户存款帐户开立申请说明书中表明。若退出保险运作体系,也应及时地以书面形式告知其非银行客户。

3.存款保险成为稳定银行体系的基础

有效运作的存款保险机制,需有一个最高的保障限额。在德国,不论是对存款者直接保护的私人商业银行存款保险体系,还是间接地对存款者保护的储蓄银行及信用合作业存款保险体系,其保险基金章程中均规定,每个存款者的保障额度为银行责任自有资本的30%.当然,保险机构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即再融资可能性,以便在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地应对。目前,供德国存款保险体系支配的财力及其调节工具,已经完全能够应对危机事件,而不会给被保护的存款者造成损失。

德国联邦银行本身并不是存款保障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金融机构在需要保险机构的扶持时,也不需要联邦银行的批准。联邦银行也不发挥保险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体制下,保护出现支付危机事件的金融机构,不是中央银行的任务,德国联邦银行法在这方面已有明确的界定。中央银行仅以购买债权和抵押方式提供资金。那些信誉较好的金融机构,在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可以通过上述Liko-Bank再融资。德国联邦银行从一开始就着力避免在稳定政策方面的任务与银行体系安全保障方面的任务之间的冲突。

4.存款保险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税务部门对保险基金所实现的收益,例如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等,只要是用于基金章程所规定的扶持银行和保护银行债权人权益之目的,就免征公司税,营业税和财产税。

5.对存款者的高保障

德国信用合作社、储蓄银行及其信贷银行的存款者,所受保障的最高限额是所在银行责任自有资本的30%.那些小型的金融机构,其最低自有资本为600万马克(约300万欧元),其每个存款者所受到的保障至少达到180万马克(约90万欧元),实际上是受到完全的保护。而在其它一些国家,保险额明显低于德国,如法国仅约6万欧元,英国约2.5万欧元,意大利约为60万欧元,荷兰约2万欧元,希腊约2万欧元,美国最高保障额不到9万欧元,日本不到7万欧元,加拿大不到5万欧元。(注:DeutscheBundesbank,Juli1992,p36;2.BdB,1999.)

四、德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已经有了70年左右的历史,为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

1、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银行真正成为市场活动主体。在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消除政府对银行公开的和隐形的信用担保,应让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优胜劣汰,资不抵债就应该破产清理。也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在危机中不断地扩张自身资产实力。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部门对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探讨较多,并且较多的意见均倾向于首先在农村信用社领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克服农村金融体制的脆弱性,这在中国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之前,是没有必要的,要建立农村信用社领域的存款保险制度,前提也是农村信用社系统产权制度、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化。

2、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拆分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消除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垄断地位,明晰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产权,可以为存款保险制度作用的发挥创造制度基础。

3、存款保险应该设置一个适宜的、对存款额的最大保险补偿百分比以及一个适宜的保险补偿额上限。对存款额的最大保险补偿百分比应该低于100%,一般应在90%左右。1998年8月1日生效的德国存款保险与投资者补偿法(eSaeG)规定每个存款者的最大补偿额为存款额90%,限额为2万欧元。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走向。最大补偿额占存款额的百分比过高以及保险补偿额上限过高,不利于存款者提高其风险意识,存款者会因此失去甄别和选择更安全信贷机构的动力,银行系统本身也会出现道德风险,弱化风险防范意识。最大补偿额占存款额的百分比过低,以及保险补偿额上限过低,会导致对存款者的存款保护水平过低,容易在银行发生问题时引发存户挤兑和系统性金融危机。

4、应该从整体出发,建立一种覆盖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体系,包括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这种体系既可以是分散型的,也可以是集中型的(如单设一个部级的存款保险公司)。关键在于保障水平应该大致符合上述第3条所要求的条件。如果参照德国历史上形成的做法,可分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在各系统内建立存款保障基金,形成一个分散型的存款保险体系。如果参照德国新近的发展经验,在上述分系统建立分散型存款保障基金或机构之外,还可以建立一种集中型的存款保障体系,它负责提供某种最低程度的、统一的存款保险。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8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

一、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1.共性

(1)两者都是分摊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同以概率论与大数法则作为制定费率的数理基础,同以建立保险基金作为提供经济保障的物质基础。(2)两者同属于社会保障机制,具有稳定器的作用。(3)两者都是处理风险的方法,能起到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作用。

2.区别

(1)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仅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商业保险则根据投保人的能力,以更高层次的保障来实现他们的需求。(2)经营机制不同。社会保险由政府或指定的机构经营,具有行政性和垄断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是在市场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3)缴费方式不同。社会保险的保费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由国家负总责;商业保险的保费由投保人负担,保费中包括公司的营业和管理费用;(4)业务范围不同。社会保险仅是对人的保障;商业保险不仅保障人而且还保障财产与相关利益的损失,就是对人的保障也具有选择性,只保障符合投保条件的人。

3.互补

从双方的关系看,两者具备了互补的基础。

(1)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的补充。商业保险保障具备投保能力且符合投保条件的企业或个人,而社会保险对保险标的不具有选择性。被商业保险排除在外的人群可以通过社会保险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保险使更多的人得到了保障。

(2)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有些劳动者收入较高,而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又十分有限,他们只有通过参加商业保险保障其养老、疾病、意外、财产等方面的需要。

二、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对商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两者存在联系,社会保险的改革就会对商业保险的发展产生影响。

1.有利影响

(1)社会保险理论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险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个人也要缴费,强调权利义务对等,使受益与个人缴费相关。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鼓励劳动者通过合法途径增加收入,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样人们将不满足于较低水平的保障,而更多地转向保障更高的商业保险品种。

(2)社会保险体系方面。我国实行三支柱的保障体系。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社会保险;第二支柱是政府指导,企业实行的企业补充保险;第三支柱是自愿性投保的个人储蓄保险。其中企业补充(养老、医疗)保险的基金,可以委托社会保险部门管理,也可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这就给商业保险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而个人储蓄保险更是商业保险的一块大市场。

2.不利影响

(1)社会保险拓展方面。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由国企向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拓展,在既定的保障需求条件下,由于社会保险满足了一部分保障需求,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也就减少了,而且保障水平越高,对商业保险的替代作用就越大。两者客观上形成了“基本”和“补充”的竞争关系。

(2)企业效益方面。我国企业普遍效益较差,许多企业无力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更无力举办企业补充保险,也就谈不上将保险基金投保商业保险,并提供发展资金了。即使效益好的企业开办了补充保险,也由于政府和劳动部门关系密切等原因,将这部分保险基金交给社会保险部门经营,保险公司在竞争中还处于劣势。

三、商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1.企业补充保险领域

商业保险要积极参与这一领域。各企业购买保险公司的团体年金或医疗保险后,保险公司要为企业提供方案设计、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待遇发放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个人储蓄保险领域

在传统的生存、死亡、两全、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从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和适应人们理财多元化的需要出发,积极开拓分红保险、投资连接保险、万能寿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或家庭综合保障计划。另外,发展分红、储蓄、返还相结合的家庭财产保险,让财产保险更多地融入社会保障体系。

3.健康保险领域

国务院规定,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的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这就为商业保险提供了机会,公司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办形式多样、方便客户选择的新型健康保险,如手术保险、住院保险、大病保险、意外医疗保险等,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9

这次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全面安排和部署今明两年全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团结奋战,坚决打胜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攻坚战。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提高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始终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来抓,以开展社保试点为契机,一手抓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手抓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社保试点工作中,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社保试点工作的任务,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全区社会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资金筹集渠道逐步拓宽,保险费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大,保障功能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一些方面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社会保险方面还没有真正做到依法参保、全面覆盖。现在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完善,很多地区已经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可以说在制度层面上已经把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城镇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全体劳动者,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区还没有做到全覆盖,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保面太小,相当一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险之外。目前全区基本养老保险非公有制企业参保面仅为12%,我区还没有达到全市的平均值,一些企业虽然参加了保险,也只是参加了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而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都没有参保。有的企业用工数百人却只有几十人参保。另外,一些破产企业职工、无缴费能力企业职工等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群体大多数还滞留在社会保险大门之外。特别是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和失地农民陆续到城市谋求生存和发展,其中绝大多数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还有部分企业参保与缴费不同步,长期拖欠保费,影响了社保基金的正常运转。这些都反映出我区社会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已经对我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必须抓紧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措施,就是要努力做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当前,全区上下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重要意义,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关于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

第一,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是坚持执政为民、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具体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是体现执政为民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党和政府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这次我们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就是要使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成为广大老百姓的"安心工程",为更多的劳动者解除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广大劳动者都能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失业有待遇。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广大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战略举措。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调节器"。近20年来,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社会保障改革的浪潮,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大部分城市和我省营口等市在社保扩面工作上已经走在了前面,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已全部参保,而且运作得十分规范。当前我区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出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区社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改革,使一批历史包袱沉重的企业轻装上阵,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使我区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市场化就业开辟了道路。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好各项经济工作,更要抓好社会保障工作,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制度是否健全完善,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否广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准。市政府已明确把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今年的重要任务,而且下达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从我区现实情况看,随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开展社保试点工作以来,全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总数与从业人员总数还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很大一部分符合参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尚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与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许多企业领导同志认为,参加社会保险增加企业负担,会限制企业发展,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参加社会保险对一个企业来讲,企业是要多投一些资金,增加了劳动力成本,但是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企业如果参加社会保险,对社会优秀人才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对广大职工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必然会有更大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企业参加了保险,就等同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另外,企业参加了保险,是认真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具体行动,是应尽的社会责任,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大措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选择。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加快发展进程中必须办好的一件大事来办。

二、咬住目标不放松,强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区委、区政府决定,坚决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以今天的大会为契机,在全区范围内总体动员,全方位实施,确保这次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这次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保险广覆盖、完善我区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以依法规范用人单位参保行为,督促应参保而未参保的企业及其职工参保为重点,采取部门联动、联合执法、专项审计等措施,强制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

4月15日,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全市要重点实施"211"的总体工作目标,即用两年时间完成基本养老保险扩面10万人,完成基本医疗保险扩面10万人。根据这一要求,今明两年我区基本养老保险扩面要完成2.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要完成1.8万人。具体要实现以下五项目标:

1、基本养老保险两年内扩面新增参保人员2.2万人。2005年度和2006年度各扩面新增参保人员0.9万人和1.3万人,实现养老保险广覆盖。2005年、2006年养老保险缴费率分别达到85%、90%。

2、基本医疗保险两年内扩面新增参保人员1.8万人。2005年度和2006年度各扩面新增参保人员0.9万人,实现医疗保险广覆盖。2005年、2006年医疗保险缴费率均保持95%以上。

3、失业保险两年内扩面新增参保人员5000人。2005年度扩面新增参保人员2100人,2006年度扩面新增参保人员2900人,实现失业保险广覆盖。2005年、2006年失业保险缴费率分别达到85%、90%。

4、工伤保险两年内扩面新增参保人员3000人。2005年度和2006年度各扩面新增参保人员1500人,实现工伤保险广覆盖。

5、生育保险两年内扩面新增参保人员2200人。2005年度扩面新增参保人员1100人,2006年度扩面新增参保人员1100人,实现生育保险广覆盖。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具体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广泛发动,全面落实扩面任务。一是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积极参保。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我们应该看到,一些职工群众在未参保的企业就业,他们无时不在为自己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现实问题而苦恼,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工作的企业能够尽早参加社会保险。因此,作为有责任心的企业家,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参保。全区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都要积极参保,及时缴费,同时也要组织好职工缴费。一些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没有参保,这次也要尽快解决参保的一些实际问题,扩大社保覆盖面。中央和省属企业除参加省统筹的养老保险外,还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地方的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规模以上企业至少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经济实力一般的企业可以先重点参加基

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步带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经营餐饮服务业的企业,可以先重点参加养老保险,待有条件后再参加其他险种。有些企业虽然参加了社会保险,但只是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投保,没有为大多数职工投保,这种现象要纠正。二是要积极动员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参保。社会保险具有共济性的特点,是解决老有所养的重要途径。各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积极动员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首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可以到户口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手续。三是要着力做好困难群体参保工作。困难群体主要包括长期停产企业的职工、征地动迁后的失地农民、长期下岗失业人员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认真研究,贯彻落实好困难群体参保的优惠政策。

第二,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扩面合力。要发挥行政职能作用推进扩面,实施部门联动。抓好部门联动,关键要在"动"上作文章。一是各部门要制定促进社保扩面的具体办法。部门联动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身上,具体工作人员必须要知道如何做、如何做好。这次扩面攻坚,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各部门职责,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制定了19条制约措施,其中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不参保或欠缴社会保险费行为的用人单位,暂不评定企业人力资源诚信等级,在劳动年检时暂不验收。税务部门对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要暂缓办理计税工资税前列支、暂缓年检、缓售发票。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和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对不依法参保的企业和单位,要暂缓年检,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暂缓办理营运手续,民政部门对非企业法人不予办理相应的资质审核,公安交警部门不予办理牌照等手续。纪检监察机关、政府控购采购办公室对未依法参保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不予办理申购小汽车相关手续。此外,不依法参保或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对其科研项目,科技局不予立项审批,不给予扶持政策,不办理科技贷款;对其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需要立项审批的,发改委不予办理,也不予申报国债支持项目;对其技术改造,经委不予立项审批。对未参加社会保险和拖欠社会保险费半年以上的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格审查部门不能将其提名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候选人,已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人代表,企业要限期参保,否则将建议其辞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国资委、经委、外经贸局、科技局、人事局、农委、总工会、妇联、团市委、科协、工商联等部门要把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期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作为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及其法定代表人评选各种荣誉的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国土资源、人事编制部门也都要严格执行相关的制约措施。对于这些具体措施,区有关部门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部门促进社保扩面的具体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二是要形成整体制约机制。对于这些制约措施,不仅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各级领导同志要支持部门联动工作。任何一位领导同志都不能为拒不参保的企业说情,不能开口子。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察室要对各职能部门联动情况进行督查。区机关工委要把各职能部门执行联动制约措施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执行不力的单位取消评先资格。三是要搞好服务。各部门在联动中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对用人单位如何参保要做好指导,社保经办机构、地税部门要及时向联动部门传递用人单位参保情况,并做好收费服务工作。四是要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区扩面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制度、规范流程,形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工作合力。各街道办事处社保扩面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都要尽职尽责,加强协调,搞好配合。

第三,严格执法,强化督察。依法开展社会保险联合执法、专项审计是有效推进扩面工作的重要措施。各办事处都要成立社会保险扩面联合执法组织。区政府成立联合执法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孙威兼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副区长杨琪、王春玉兼任,成员由劳动保障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公安局抽调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扩面征缴重点、难点单位联合执法稽查,对各办事处联合执法情况进行督察指导。各办事处也要成立各自社会保险扩面联合执法队,队长由办事处主要领导同志担任,成员由劳动保障平台、国税所、地税所、工商所、派出所各抽调1至2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依法规范用人单位参保行为;对瞒报、少报缴费工资总额,偷逃社会保险费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配合征缴部门清理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对有能力缴费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追缴。联合执法在每年5至7月份集中3个月时间进行,要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人员、车辆,逐户排查。联合执法后,在当年8月份进行综合排查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在9至10月份,由区审计局牵头聘请中介机构,对确定的重点对象逐户审计。扩面联合执法、专项审计要连续开展两年,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扩面推进机制。

第四,严格执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措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政策性强,涉及对象比较复杂,全区上下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依法推进。各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要依法确定参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制定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保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保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优惠政策,这次会议下发的文件中区委、区政府也进行了转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领会,切实抓好落实。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圆满完成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任务

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区委、区政府今明两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区上下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真抓实干,确保圆满完成扩面征缴工作任务。

第一,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圆满完成扩面工作任务;区委、区政府已经成立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二十几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和区直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并将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各街道办事处一把手要亲自挂帅,亲自调研,亲自组织协调,及时调度,下决心做好重点企业的工作。

第二,严格目标管理,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扩面工作原则,以扩面资源普查数据为依据,向各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下达扩面工作目标。一要明确目标。今明两年,每年区政府都要与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签订年度扩面征缴工作责任状,一年一兑现。今天这次会议,我们要与各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签订扩面工作目标责任状,会后签状单位要下大气力抓好落实。今天签订的责任状就是军令状,各单位要不打折扣地完成,要把责任状的各项内容层层分解,把任务落实到位,把责任落实到人。二要严格考核。对这次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要切实加强考核,区政府对扩面新增人数、新增人员缴费率和扩面新增缴费额三项指标同时下达、同时考核,并列为对各街道办事处和签状部门年度年度刚性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考核过程中,对弄虚作假行为要从严查处。区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领导小组对各街道办事处扩面工作和各职能部门联动情况按年进行考核、总结,两年扩面工作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做出整体评价。三要严格奖惩措施。未完成目标的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不得参与评选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先进,并要向区委、区政府作出书面说明。区委、区政府要根据各办事处和部门扩面征缴工作完成情况,按照《扩面征缴工作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奖惩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第三,各级领导要带头包户抓点,确保扩面工作有序推进。区委、区政府在全区选择了27户有规模、有代表性的企业,采取"区级领导包户抓点"的办法,组织其参保。凡是区领导抓点的企业,办事处要做好企业工作,企业要积极主动参保,争取成为我区社保扩面征缴的先行单位。各办事处和区直各部门的领导同志也要带头包企业,抓好社保扩面工作。区党政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都要包企业扩面工作。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全区各类企业依法参保。

第四,强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市政府已经作出决定,在原有劳动保障平台基础上增设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协管员岗位为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服务性岗位,所需的工资补贴资金由市财政负担70%,区财政配套30%,协管员由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招聘。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设协管员2至3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设协管员1人。协管员主要负责协助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做好所在街道、社区纳税单位和从业人员(尤其是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参加社会保险的服务工作;负责开展社会保险业务的调查、协调、衔接和宣传等服务工作;做好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扩面两年攻坚战中,重点负责督促辖区内纳税单位、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

第五,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区委宣传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配合扩面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社会保险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意识。个体协会要向个体从业人员进行扩面工作宣传,促使其尽早参加社会保险。对拒不参保的用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篇10

1.“保本微利”目标难实现

商业保险主要承保的是大额医疗保险和补充保险,由于大额保险的特殊性,没有经验数据,无法准确定价,常常采取低价入市,再根据实际赔付情况进行调整的策略,这样就使商业保险公司面临先期较大的赔付压力,常常是赔本赚吆喝。虽然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促进了其他保险业务的发展,但那毕竟是间接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不可能长期在该业务上承受巨大的亏损压力。而未来是否一定赢利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政策的依赖、无法独立经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部分保险公司不愿涉足这块业务,认为政府是在“扔包袱”,也说明一些保险公司对与政府合作过程中的微利性是持悲观态度的。“保本微利”的目标难以实现,一方面使想参与社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使正在与政府合作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大受挫,降低了保险的服务质量。

2.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混乱

在200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新疆分公司,在乌鲁木齐试办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其他竞争者都在设法争夺这一新兴市场份额,竞争者研发同类型的团体险,通过压价竞争等方式,给两家以“保本微利”为目标、受政府监管的保险公司带来一定的冲击。由于保险市场监督尚未完善,其他竞争者在销售团体险时,为了以价取胜,在保险条款上往往偷换概念,或者打球。如在医疗机构报销方面,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与社会保险相对接的,只要社会保险可报销的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同样可报销。但是对于销售团体险的竞争者来说,往往会指定特定的可报销医疗机构,其余机构则无法报销。此外,其他竞争者在销售保险时往往选取一些资质好的公司,而将资质不好的公司拒之门外,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了履行其社会责任,不论资质好坏,都必须承保,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风险。随着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更多的类似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导致商业医疗保险鱼龙混杂,投保机构往往在价格导向的驱使下,错误选择一些保障程度低的保险产品。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混乱给想与政府合作且愿意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保险公司的运营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投保机构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3.商业保险公司自主性不强

首先,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大额医疗保险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不能完全独立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政策。如中华联合和中国人保在承保的城镇职工大额医疗救助保险、城镇居民大额医疗补充保险中的费率、保险费及保险责任等都是由政府制定,两家保险公司的自主灵活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资金缺口不断增大,往往导致一些医保定点医院因长时间得不到保险公司的赔付而停止垫付费用,参保的重症病人为此叫苦不迭。其次,由于大额医疗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的补充,发生在基本医疗保险阶段的(如转外就医)审批条件和权力均由医保中心制定和控制,保险公司无法主动掌控,这大大削弱了保险公司的自主性,增加了保险公司经营大额保险的风险。最后,为了加强对医院的监督,防止医院逆向选择的发生,按照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的合作协议,商业保险公司派医保代表在医院进行实时监督,医保监督员的入驻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医院的利益,这样常常会引起医院的抵触,并且医保监督员在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由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判定审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陷入只能发现问题,却不能自主解决问题的怪圈,在对医院的后续控制方面缺少一定的自,增加了基金运营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商业保险公司运营大额保险的难度。

4.居民保险意识偏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保险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和深化,但是相比全国而言,乌市的保险业呈现出城乡之间极不均衡的局面,居民的保险意识还处于偏低的状态。如在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镇居民自愿参保的大额医疗补充保险过程中,由于居民的保险意识比较低,参保人员只有30万人左右,很多居民只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而没有享受到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另外,商业保险在审核过程中,当出现商业保险公司对一些自费用药等情况不承保时,由于居民对保险条款等不理解,会出现居民对保险公司恶意相向,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声誉,给保险公司持续运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促进两险融合的保障措施

从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进程中可以看出,健全、高效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应由个人、政府和商业医疗保险机构三者共同承担。特别是2014年8月“新国十条”的颁布,提出了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鼓励政府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保险。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为促进乌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更深层次的合作,结合“新国十条”相关内容,从政府、商业保险公司两个方面提出了几点促进两险融合的意见。

1.政府方面

政府在促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融合发展时,应明确划分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的职能。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参与各方的优势,共同促进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为综合平衡好个人、社会、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各方的利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好宏观全局。首先,政府应结合“新国十条”和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积极构建社会保障的法规体系。通过法规体系确定合作的商业保险公司的社会地位,保护好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统一采购等方式规范定点医院的药品性能、质量和指标,对不同的病种规定一定范围的用药费用,从而减少患者的医药费用,降低保险公司和政府的赔付压力。再次,为了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应该给予合作的商业保险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降低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制定优惠税收政策和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等,从而扩充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与渠道。最后,为了能够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政府应积极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的现代化改革。在加强监管过程中,坚持维护公平与促进效率、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相统一,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优化风险处置流程和制度,提高风险处置能力,从而保障保险基金的安全。

2.保险公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