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十篇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十篇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13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课程模式;框架结构;课改思路;模式特色

一、“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框架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是我院会计专业在“定岗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以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理论为基础,通过不断摸索实践而探索出的新课程改革思路。它的基本思想在于谋求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的深度、全方位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表象上的,如以企业典型任务为基础,在会计课堂上营造出相对逼真的工作实景。实质上,它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首次融合;二是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通过这种双向融合,实现典型工作任务的更新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效果。它的基本模式如图所示:

基于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模式

二、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下《成本核算实务》课程改革思路

如上图所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关键,在于构建起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二次融合机制,实现典型任务的动态更新与完善。为此,《成本核算实务》课程改革主要分两大过程、五个步骤。

(一)过程一:工作场景课堂场景

该阶段以会计部门成本核算岗位分析为起点,依据岗位不同的能力要求,对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进行提炼、组合、优化,使其成为可供教学使用的学习单元,并通过学习情境的开发,实现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首次融合。

1.成本核算岗位分析调研

岗位工作分析是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起点,直接关系到能否归纳、提取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为此,成本核算实务的岗位分析,应密切围绕高职会计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如中小制造型企业、记账公司等展开。教师通过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核算级次企业的一线“多维度”调研,对成本核算的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汇总、归类,形成具有典型性、独立性特征的目标岗位或岗位群。如以中小制造型企业为例,成本核算活动主要涉及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计算以及简单成本管理三大内容,因此,相应岗位工作内容可分为费用归集、成本计算、成本管理三大类。

教师调研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单位类型要覆盖学生就业岗位,以便提炼成本核算岗位的共性工作任务;二是访谈对象层次要多样化,如:既要对材料收发员、初级核算员进行访谈,又要对成本核算业务主管、财务经理等进行访谈,以获取不同从业者关于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信息;三是现场观察一线员工的业务处理过程。以成本核算员岗位为例,岗位工作分析应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展开:首先,通过成本核算员访谈、成本主管、财务经理座谈等途径,了解成本核算员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内容等;

其次,现场观察成本核算员的常规业务处理,如:原辅材料、工资薪金及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过程,对岗位中大量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任务做好总结。

2.成本核算岗位典型任务提炼

通过岗位工作分析,调研者获得大量有关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信息,接下来应对所接触到的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和梳理,以提炼反映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以成本核算员业务岗为例,调研者把单一要素费用的归集与核算内容集中在一起,形成“要素费用归集和分配”任务集合。接下来,通过与成本核算员讨论,了解完成任务集合的关键四项能力,即: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职工薪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折旧及其他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而上述关键四项能力所对应的常规业务,即为要素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学规律,按照逻辑次序,对上述四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和加工。

3.《成本核算实务》学习单元策划

学习单元策划,是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有机衔接的关键。它是在工作任务提炼的基础上,把工作场景的典型任务加工为可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素材。以成本核算员“要素费用归集分配”任务为例,在进行学习单元策划时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素费用归集分配的学习目标:根据现场调研所归纳出的专业核心能力来描述。二是要素费用归集分配的学习内容:材料核算员常规工作中的四大典型任务组成。三是要素费用归集分配的学习时间:根据《成本核算实务》整体性教学设计安排来分配。

4.《成本核算实务》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工作场景的课堂复制,是学生对岗位工作内容的最初体验。为此,学习情境设计,应体现目标岗位典型任务训练,让学生在对任务的具体操作中,初步体验并最终掌握学习单元中所确立的各项能力目标。以成本核算员岗为例,在“要素费用归集分配”单元的学习情境设计上,要以典型任务为模板,确立了四大主题学习情境:材料费用归集与分配、动力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职工薪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折旧及其他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每个主题学习情境,按照“典型任务导入―预备知识讲解―任务分析与完成―总结评价”四个步骤来组织课堂教学。

(二)过程二:课堂场景工作场景

阶段二是成本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检验、更新过程。由于企业岗位工作的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不能构建起典型任务的更新机制,则随着时间的迁移,势必会造成课堂场景的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场景的脱节,导致学非所用,降低人才培养效果。为此,《成本核算实务》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定期与企业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对过时、陈旧的内容及时删减,对新出现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任务进行补充完善,实现学习单元与学习情境的动态更新、调整,使课堂实景与工作实景保持高度耦合,从而保证成本核算岗位会计人才的培养效果。

实践中,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二次融合可采取多种途径。既可以采取“主动型”融合,如:教师通过定岗实习指导、挂职锻炼、

单位走访等途径,主动调查成本核算岗位的典型任务、职业能力等关键信息的变化情况;也可以采取“被动型”融合,如:通过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岗位信息不定期沟通,被动获得关于成本核算岗位工作内容的最新反馈。值得注意的是,为保持典型任务的时效性,教师应根据岗位特点,合理确定更新周期与频次。以《成本核算实务》课程为例,由于成本核算方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更新周期以一年一次为宜。

三、《成本核算实务》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特色

同传统理实一体模式相比,《成本核算实务》的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实现了课程开发与课程更新的综合一体化,避免了由于岗位动态变化所带来的学用脱节问题,构建起了封闭、自循环的新课程模式。课程设计者,通过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二次融合,可及时了解成本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变化情况,实现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的动态更新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田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下《税收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2(4):92-93.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3]申荣卫,台晓红.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26-27.

项目基金: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专项课题“校企双向实景融合: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2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金融;金融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02

2015年3月,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跨时代概念,社会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内涵进行了延伸。“互联网+”时代背景是指把互联网带进物流金融领域,是互联网和金融产业互相融合的演变过程,也是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1当前物流金融存在的不足

11重复质押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存在着重复质押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质押的动产没有统一的登记记录,银行之间的质押数据互不共享,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个缺陷,把某一项质押产品在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二次或者多次质押,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动产质押的风险。

12被动盈利问题

物流企业存在被动盈利的问题。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环节非常复杂,涉及金融领域中的专业知识。而我国当前的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人才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并不是在主动的位置,而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是作为监管方存在,并且在代收款中也只是赚取了手续费的盈利,获得最终的盈利很少,处于被动的盈利状态。

13银行和企业间信息化沟通低的问题

银行和企业间存在着信息沟通比较低的问题。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方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方的物流企业一般都需要对质押物的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信息系统。可是,这两个单位之间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人工进行沟通,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系统自动化对接,因此,监管的效率就比较低,信息化水平也同样低下。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特点

21结算电子化

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第三方支付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5年网络购物用户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逐渐提升,其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362G,是2011年的21倍,并且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水平。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直接接触了买卖双方,为他们提供了代收款和垫付款等物流结算服务,而第三方支付方式更具安全性、快捷性等特点,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为此物流结算呈现了结算电子化的特点。

22质押物虚拟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虚拟化的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银行卡、电子钱包等不同形式的电子货币已经慢慢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支付方式。同样,物流金融中的仓库单据、应收货款、应付账款等质押单据都由纸张变为虚拟化和电子化,物流企业只用对信息系统进行确认和监管,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并且确认质押变得更高,监管的成本也更低、更安全。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也更加具体透明。质押物虚拟化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拓展了物流金融的业务。

23服务平台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了网络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了由银行等机构为主的传统金融服务。当前的物流企业在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中直接连接着交易双方,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优势,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优势来开展物流金融的增值业务,促进物流金融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只在某一个环节中具有优势,未能建立统一的物流平台,因此,物流金融具有服务平台多样化的特点。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31考察贷款的企业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首先需要全面考察贷款的企业,充分地分析贷款企业所处的行业,规避高风险行业。其次准确地评估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信用度,全面掌握贷款企业的资源信息。并利用互网络平台优势,详细地了解贷款企业的历史信用资料,以此避免与信用度低的企业合作。

在全面考察贷款企业的同时,也要关注质押物的信息,因为这关系到贷款企业在未来是否愿意还贷。因此,需要注重质押物的评估,从而选择正确的质押物。那么如何正确地评估和选择质押物呢?首先,应该确认质押物的合法性,贷款企业必须向银行提供物流企业、互联网平台等相关机构确认的货权凭证,辨别货权凭证的真实性,并能够明确货物作为质押物的合法性;其次,银行可以依据易变现、可控制、可计量这三个原则来选取合适的质押物,并且这个质押物最好便于保管且流动性好;最后,银行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对质押物历史和现阶段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调查,以确认质押物的实际价值,并设定一定的价格波动警戒线,动态调整贷款企业的保证金,从而防范贷款企业质押物市场价值波动过大。

32加强业务运营管理

信息的传递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互联网平台、物流企业、会员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工作的时候,才能及时传递信息,防范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其具体操作表现为:第一,物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各方签订的合作协议要求对货物进行监管,使各方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分配;第二,贷款企业在货物提货和换货时,必须出示银行的相关指令,尤其是在换货的时候,贷款企业必须提供货物数量、质量品质等信息证明,并把相关的信息传递回银行;第三,为了避免在质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必须要求贷款企业对其进行投保,分散质押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33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

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以此来防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首先,银行需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统计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中的物流企业数据,优化自身的信息管理平台,从而满足贷款业务的要求,降低贷款业务中的风险。在改善自身信息平台的同时,银行也应该选择专业的物流企业来作为合作伙伴,以此减少监管货物过程中的风险。目前,物流金融行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业务模式也各有不同,这造成了操作过于烦琐,从而不能有效地防治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统一合同范本,以此来降低操作问题带来的风险。

4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能够为物流金融企业带来更为科学的监测和防范,使物流企业能够创新物流金融模式,并有效地防范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

参考文献:

[1]邹裔忠,邓焱竺“互联网+”时代物流金融的新特点和新模式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

[2]唐友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研究[J].品牌,2015(8):64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转型;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开始应运而生,如智能家居、电子医疗、现代农业等,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消费习惯。2012年开启了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金融创新热潮,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等交易活动,促使了互联网金融得到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云计划、大数据、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等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是伴随着电子商务开始发展起来的,并对传统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探讨如何实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对接与融合,确立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传统银行业成功走向未来的思路,对银行体系格局和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意义。

1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金融方式,其迅速发展与演变迫使现有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推动了金融创新,也迫使资本市场监管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促进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给传统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

1.1对传统银行中介地位的冲击

金融的本质特征就是完成资金在市场的融通,促使资金的供求双方完成资金配置,达到供求平衡。在这过程中,由于资金的供求双方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以及信息的不对称,要想有效的进行资金融通,需要金融机构来作为媒介实现。在此前,传统银行一直承担着这个媒介的角色,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这一媒介作用正在不断下降。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用户可以很容易通过网络利用如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万达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对称。社交网络的推广解决了客户资源问题,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奠定了用户基础。搜索引擎则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的针对性,云计算则使信息的处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互联网金融下,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及时有效,不再需要银行作为中介,而是直接进行线上线下交易,这就使传统银行的媒介作用进一步弱化,银行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时间、空间已经不再成为人们进行交易的约束了,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偏向于高效、便捷的体验感受。虽然传统银行在以前就开始使用网银,但是其支付过程繁琐、复杂,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支付结算需求了。相反,像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以及腾讯的微信支付等不需要像网银那样繁琐的复杂的过程,其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能够满足各类用户的支付结算需求,成为现代支付体系中非常具有潜力的一部分。这种支付方式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体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向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传统银行的支付中介能力。

1.2对传统银行理财方面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传统银行受到的冲击不断加大。不管是支付结算等中介作用的不断弱化,还是理财产品的销售,都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不断分流。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地位的挑战不断显示出来,银行面临着存款下降、顾客减少等多种挑战。在存款方面,互联网金融提供了风险极低的,但收益高于银行数倍的金融理财产品,与传统银行的存款业务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传统银行保险和基金等渠道的代销收入也就是说若经过互联网平台代销保险和基金业务,传统银行仅赚取支付时产生的手续费,这大大缩减了银行的保险和基金代销费用,使银行代销费率不断下降。互联网金融下的理财平台,与传统银行相比,流程更加简单,购买也更加方便、快捷,以前偏向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用户有极大的可能被互联网理财平台吸引,由线下传统银行柜台交易转向线上网络平台交易,对传统银行的理财和存款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1.3对传统银行商业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传统银行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巨大影响。第三方支付方式发展到现在能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它拥有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平台化已经成为现在金融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同时拥有客户资源、商流资源、信息流资源以及资金流资源,为第三方支付奠定基础。同时,虚拟化方式也在不断影响着传统银行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下,衍生出来的虚拟货币、虚拟信用卡等系列虚拟产品不断的发展,迫使传统银行不断改变,以满足客户需求。另外,互联网金融下,数据显然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现阶段金融机构仅拥有客户数量那是完全不够的,拥有客户的数据才是关键,数据能够创造价值,这迫使传统银行从原来客户驱动型经营模式不断的向“客户+数据”驱动型经营模式的转变。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的有利影响

虽然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促进了传统银行加快转型的步伐。

首先,促进传统银行进行改革创新。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银行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紧随科技前沿,充分利用利用新技术,才能更好的掌握市场动向,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传统银行在经i过程中,已经开始整合资源,从经营理念和金融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移动金融成为大趋势,传统银行开始不断拓展移动金融相关产业与业务,另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也让传统银行意识到平台化的重要性。各大传统银行也在不断推出理财新产品,抢占理财市场。其次,推动了传统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现阶段,许多小微企业和个人选择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信贷服务,这与以往银行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服务不同,由于小微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的成本高、效率低、风险不确定等原因,传统银行对其在信贷方面的服务明显不足。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小微企业和个人信贷也成为竞争中的蛋糕。这也迫使传统银行开始不断进行业务结构的调整。最后,促进新的金融格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已然打破了以往银行的垄断局面,且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二者之间只有在不断竞争中创新,同时进行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的转型分析

3.1传统银行加大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

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银行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在互联金融的大环境下,传统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捕捉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互惠互利的合作点,积极探索创新金融产品,为人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在竞争中实现共赢。可以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互联网金融平台拥有着大量客户的数据,而传统银行依靠自身长期积累和信用优势也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二者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对双方来说,都扩大了目标客户群体。另外,可以携手进行网络信贷业务。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方面积累了很多资源,能够很好的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但是由于互联网机构从某种方面来说,受限于资金和地域约束,且对风险的控制也缺少经验,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而传统银行刚好具有弥补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的缺失,资金雄厚、网点多、具有专业的风控能力,所以说,二者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共同开拓网络信贷业务,实现双赢局面。

3.2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意识

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银行相比,一方面,主要是载体的创新和渠道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新型网络产品和服务能够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普惠民众。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产品的设计上更注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也是传统银行所匮乏的部分。针对以上两点,银行可探索:首先,借助平台化和虚拟化,完善网络交易服务系统。目前,传统银行在交易中的支付结算功能并不能满足客户的生活工作需求,虚拟化是大方向、也是发展的大趋势,所以,推出虚拟化的支付产品也是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一大方向。另外,传统银行还要实现平台化,推出自己的平台,从客户的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提出组合产品,类似于阿里的支付宝平台,产品种类丰富,且能适合不同人的不同学习、工作、生活需求。再者,y行可以尝试网络小额信贷。近年来,p2p网络信贷给银行带来不少的压力,传统银行也应顺势调整经营战略,可以通过与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借势发展,等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和经验,再搭建自己的平台,要重视数据及数据分析,有了客户不一定有了客户,但有了数据就能带来客户,要重视数据创造的价值。借鉴网络小贷公司高效率、低成本的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程度高的信贷产品。

3.3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涉及的领域包括电子信息、金融、财务、it、管理、计算机等一系列的学科知识。拥有这种复合型人才能够为传统银行在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竞争中提供优势。目前,传统银行的就业人员整体知识结构较为落后,不具备研发能力,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就业人员明显走在信息技术行业的较前端,是拥有it与相关金融专业背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传统银行,在今后选择员工时,要侧重于复合型人才的引进,适当的扩招it技术型人才,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就业人员的职能培训,重点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让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下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参考文献

[1]叶芬芬.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D].郑州:河南大学,2014.

[2]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01).

[3]邓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金融优化;情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2-0157-03

[作者简介]顾能柱,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融优化。(上海200093)

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management,aLm)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在市场因素不确定的情况下及在监管法则许可的范围内,金融机构对资产与负债实行一系列的动态匹配管理,以达到规避风险,实现预期收益的目的。Korhonen(2001)考虑了多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Gondzio及Kouwenberg(2001)主要从计算效率的角度考虑了资产负债管理模型。papi及Sbaraglia(2006)提出了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Bertocchi等(2006)从投资期限的角度考虑资产负债管理模型。Consiglio等(2006,2007)主要从最低回报保证的角度研究资产负债管理。Hilli等(2007)提出了基于现金、债券、股票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用于芬兰养老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定量研究在国外已有规模,但在我国几乎近于空白(朱书尚等2004)。上述文献在应用效率对比、多目标分析、情景产生、算法对比、最低回报约束、资产波动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影响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因素,就经营管理、风险管理、数理工具、模型结构以及数值计算五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经营管理

管理模式、管理策略和管理约束是影响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管理模式。按照对投资业务和负债业务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以资产为主导和以负债为主导的两种管理模式。以资产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将资产的投资渠道、投资比例、风险控制、投资收益率和期限结构摆在首位,然后根据资产的配置结构、流动性和利率波动来调整负债规模和结构。以负债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将负债的安全性要求、流动性要求、收益性要求、风险承受能力及偿还期限摆在首位,根据负债的要求特点来进行资产最优配置。金融机构应根据资金的来源特点和经营宗旨来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考虑建立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强调稳健经营为主,适宜采取以负债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策略。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可分为静态管理策略和动态管理策略。静态管理策略强调的是单周期的、被动式的管理,而动态管理策略强调的是多周期的,灵活且全面的管理。由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管理策略的采用受管理水平和外界条件影响,早期的资产收益波动、利率波动相对平稳,金融衍生产品也少,因此商业银行都采用静态的策略,如利差管理法(interestmargin)、缺口管理法(Gapman-agement)、久期管理法(Durationmanagement)。当今的金融市场逐步形成全球一体化,金融产品价格、利率、汇率等因素波动更加难以预测。资产负债管理逐渐由静态策略向动态策略转变,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动态管理策略有现金流量检测(CashFlowtest)、现金流量匹配(CashFlowmatching)、动态偿付能力检测(DynamicSolvencytest)、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stochasticprogrammingassetliabilitymodel)、随机控制资产负债管理模型(stochasticcontrolassetliabilitymodel)以及动态财务分析模型(DynamicFinancialanalysis)。

(三)管理约束。一般的监管约束因素包括经营范围、投资准入方式、准备金提取、资产配置渠道及比例限制、会计准则、资产估值方法以及偿付能力限制。对于商业银行,约束条件有总资本充足率指标约束、核心资本充足率约束、短期存款与贷款比例约束、中长期贷款与存款比例约束、资产流动性比例指标约束、备付金比例约束、拆入资金比例约束、拆出资金比例约束、存款准备金约束等。对于保险公司,约束条件最主要有投资渠道约束、单项投资比例约束及偿付能力约束等。在制定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时,必须以模块的形式将这些约束条件考虑进资产负债管理模型里,因为这些约束条件影响着最优决策方案。

二、风险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计量资产与负债的市场风险,因此有效的风险度量是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关键。典型的风险度量方法经历了markowitz(1952)提出的方差(variance)、Jorion(1996)提出的价值风险(ValueatRisk,VaR)、Rockafellar及Uryasev(2000)提出的条件价值风险(ConditionalValueatRisk,CVaR)。

(一)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个随机变量波动大小的指标,当随机变量的波动呈对称性分布时,收益波动越大的随机变量,其潜在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当随机变量呈对称分布时,用方差来表示风险是恰当的。投资组合理论是建立在各项资产的收益率的联合分布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然而,这一假设条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后来的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基本否定了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如法玛、依波持森和辛科费尔德等人对美国证券市场投资收益率分布状况的研究和布科斯特伯、克拉克对含期权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分布的研究等。

(二)VaR方法。VaR基本含义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风险资产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记随机变量ζ(x,η,ξ)=ηtx-ξ,其中x代表决策变量,η是一个n维随机向量,ξ是一个随机变量。(η,ξ)定义在概率空间(Ω,F,p)上,ζ(x,η,ξ)的正值表示损失,负值表示收益,α为给定的置信水平,则VaR在数学上的定义为v(x,α)=min{y|p[ζ(x,η,ξ)?燮y]?叟α}。虽然VaR已广泛地应用于金融风险的计量,但VaR本身带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VaR缺乏次可加性和凸性,VaR只有在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时才是一致性风险度量。其次,由于带v(x,α)约束的优化问题在数学上通常是非凸的,在数值计算上难以求解,并且会出现多个局部极小值的情形。此外,VaR还有个最明显的缺点是,虽然在很高的置信水平α下,损失不会超过v(x,α),但VaR没有考虑损失一旦超过v(x,α)的情形,即VaR对尾部风险的预测与控制不足。

(三)CVaR方法。为了改进VaR的不足之处,Rockafellar及Uryasev(2000)提出了CVaR测量方法,其含义是损失超过VaR的条件期望损失,也称为尾部VaR(tailVaR)。沿用前面的随机变量定义,CVaR在数学上表示vc(x,α)=e[ζ(x,η,ξ)|ζ(x,η,ξ)?叟v(x,α)]。CVaR不仅满足次可加性,而且对于一般的概率分布,是一致性风险度量,符合分散投资风险的原则。在一般的概率分布下,CVaR也可以表示为vc(x,α)=min{Z|Z+e[(ζ(x,η,ξ)-z)+]},其中(ζ(x,η,ξ)-z)+表示ζ(x,η,ξ)-z的正部,vc(x,α)集合的最左端z即为VaR。CVaR不仅弥补了上面提到的VaR的三大缺陷,并且基于CVaR约束的优化问题可转为随机线性规划问题,从而进一步转为线性规划问题。

三、数理工具

由于利率、汇率和产品价格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用可求解不确定性规划问题的数值分析理论来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数量分析。

(一)最优控制。基于最优控制理论建模的资产负债管理,着重于研究资产收益、利率变化不确定的状态下,建立资产与负债动态变化的表达式,在变量约束许可的范围内分析其状态转移情况,得出最优管理方案。最优控制模型在管理问题的解析和数值分析上占优势,但在最优解的计算方面不如随机规划模型,因为随机规划模型得出的是全局最优解,而最优控制模型往往得出一个局部最优解,并且如果约束条件过多,则求解非常困难。最优控制模型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并且局限于资产管理(Zhou,2002,2003)。最优控制与随机优化的分析比较见文献(Cheng,2004)。

(二)动态规划。在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表达式的描述上,基于动态规划方法求解的表达式与最优控制表达式相同,只是离散化后按阶段求解,在计算上也非常复杂,目前基于动态规划求解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文献不多,papi及Sbaraglia(2006)给出了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的一个算法。由于计算复杂,模型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随机规划。目前,以随机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的应用最广泛,典型的应用案例有Carino等(1994)为日本FrankRussel公司和Yasuda公司设计一个六阶段的Russel-YasudaKasai模型,mulvey等(2000)为世界著名的towersperrin保险精算咨询公司设计的用于养老保险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Boender等(1998)为荷兰养老金计划设计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Seshadri等(1999)为纽约联邦家庭信贷银行设计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更多的综述文献见(津巴等,2003;金秀等,2007)。

(四)稳健规划。最近,Ben-tal等(1999,2002,2006)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理论分支――稳健优化(Robustoptimiza-tion),其理论主要用于解决参数在某一范围内波动的不确定性数学规划问题。稳健优化与随机优化最主要区别在于:稳健优化只需知道参数的波动范围,不需进行资产收益假设和情景分析,而随机优化模型必须假设资产收益的概率分布。多阶段稳健优化理论为求解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过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实际应用研究很少。

四、模型结构

采用不同的控制结构和资产与负债的调整策略对管理效果的影响很大。

(一)控制结构。控制结构可分为单层结构和双层结构,双层结构也称为主-分控制结构。单层结构是指只有一个控制模型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对于投资渠道和投资比例没有受到过多约束的金融机构,可直接使用单层控制结构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双层结构是指有两个控制模型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分主-分两个模型。对于比较强调资金运用安全,且投资渠道及比例约束有明确规定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则适合采用双层控制结构的管理策略。

(二)调整策略。投资阶段末的资产调整结构可分为整体调整策略与局部调整策略。整体调整策略是指在每个投资周期末,将资产配置和到期的债务全部进行调整,以便有利于整体效益最优化;局部调整策略是指在每个投资周期末对有必要调整的资产配置结构和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以便优化调整成本。理论上,局部调整策略有利于节省成本,又不失整体最优性,采用局部调整策略比全局调整策略效果稍微好一些。另外,从期末投资周期调整次数来看,如果某一时间段范围内的周期划分越详细,情景分析就越接近资产收益、利率和汇率等因素的波动变化,因此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就越高,意味着多次调整策略比单次调整策略效率高。

五、数值计算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是基于随机优化理论,因此本节主要分析随机规划模型的一些影响因素。

(一)情景分析。影响情景分析结果的三大因素为:随机变量(决策变量)的概率分布假设、情景模拟结构和情景模拟个数。受资产组合理论启发,早期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假设风险资产的收益呈正态分布。然而,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风险资产收益呈“尖峰厚尾”现象,因此,选择恰当的概率分布假设是进行情景模拟的重要前提条件。通常的情景模拟分析都采用树型结构,但是Hibiki(2006)的研究成果表明,采用模拟路径结构的情景分析效果更佳。情景模拟个数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情景模拟个数越多,考虑出现的情况就越周到,因此得出的结果可靠性越强。由于情景越多,模型求解的约束条件就会越多,受到计算机性能的限制,情景模拟个数只能适当地选取。

(二)计算软件。不同的软件采用不同的算法结构,计算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用于求解随机规划的出色的软件有iBm公司的软件oSL(optimizationSubroutineLibrary)、iLoG公司的大型线性规划求解软件CpLeX、GamS公司的GamS软件,以及nuopt软件等。

六、结语

资产负债管理是金融技术、管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最优化技术的结合物。一个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可以这样建立: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及公司经营理念确定资产主导型或负债主导型管理;管理策略采用动态多阶段管理策略,使得既能兼顾长期投资的需要,又能及时响应市场因素的动态变化;风险控制使用CVaR,既能对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又能保证风险度量满足次可加性、凸性及线性的条件;数理工具使用随机线性规划,使得模型最终能转为线性规划问题;控制模式采用双层控制,充分保证运作的安全性;期末资产调整策略采用局部多次调整,既能灵活捕捉投资机会,又利于节省交易成本;财务目标是追求盈利最大,并且要求投资风险最小。这样的模型,在灵活性、安全性、简易性、规范性等方面都得以兼顾。

参考文献:

[1]Korhonena.StrategicFinancialmanagementinamultinationalFinancialConglomerate:amultipleGoalStochasticprogrammingapproach[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1,128:418-434.

[2]GondzioJ,KouwenbergR.HighperformanceComputingforasset-liabilitymanagement[J].operationsResearch,2001,49:879-891.

[3]Consiglioa,SaundersD,ZeniosSa.assetandLia-bilitymanagementforinsuranceproductswithminimumGuaran-tees:theUKcas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30:645-667.

[4]Hillip,Koivum,pennanent,Rannea.aStochasticprogrammingmodelforassetLiabilitymanagementofaFinnishpensionCompany[J].annalsofoperationsResearch,2007,152:115-139.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双语教学;金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71-02

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的是在理论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和创造性运用的能力。“十二五”期间金融发展趋势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具有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学从培养人才目标出发进行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一、金融业发展趋势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新需求

(一)对外开放空间增大,急需全球视野的金融人才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2012年11月20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要“主动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金融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金融业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对金融人才的对外交流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批既了解本土经营又有全球化经营眼光的金融人才[1]。

(二)混业经营日益明显,急需全能的金融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业出现了事实上的混业经营,银保、银证合作更加紧密,金融业务融合渗透速度加快,一大批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如光大、中信、平安等集团有限公司,拥有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期货等种类齐全的金融业务。这一趋势相应地需要懂得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知识的全能型人才。

(三)电子化、信息化,急需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和飞速发展,如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机(poS)、网络银行等新型产品或服务的出现。随着金融电子化进程的加剧,金融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也要求从业人员适应快节奏,在较短时间内能熟练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有金融专业技术也要精通网络和计算机。

(四)金融业竞争加剧,急需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

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着力促进金融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为根本目的,鼓励和加强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调整监管者功能定位、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可以看出,金融业越来越需要创新、变革,新产品开发和研发类人才成为竞争焦点[2]。

(五)个性化服务趋势,急需高端的金融人才

金融机构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抢占市场,开始根据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进行细分市场,向特定目标群体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私人银行在中国也就悄然兴起。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集团举办的2012年全球私人银行奖项颁奖晚会上,招商银行再一次荣获“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大奖。个性化服务尤其是私人银行业务所需人才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投资,了解资产管理,并有独到的眼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地服务特定的客户。

(六)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急需高技能的金融人才

2011年末,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已达到12.8万亿元。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金融人才,而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一线就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不高,缺少扎实的业务知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尽如人意,成为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双语教学对应用型金融人才新需求的意义

应用型金融人才应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熟悉金融法规政策、掌握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具备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一线岗位,如资金交易和资产管理岗位、风险管理和控制岗位、基金销售岗位、金融营销岗位等。因此,金融学院的学生要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基本理论素养和潜质的挖掘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趋势对高技能、全球视野、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增大,尤其是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对金融人才的对外交流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英语交流能力,既了解本国金融法规政策和市场运行机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既有本土情怀又要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双语教学模式无疑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国外金融知识的前沿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又能更好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如何利用双语教学更好地为金融业培养高质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求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和设计、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进。

三、金融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营销、国际银行管理、国际支付结算、金融市场学和公司财务等双语课程。虽然达到了教育部的考核指标,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过程由“教”与“学”两个环节构成,缺一不可。在双语教学改革中,以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从教师、教学、学生以及学院四个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见图1)。

图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双语教学改革环节

(一)双语课程体系设置与教材选择要突出实践性

设计和选择双语教学课程时应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的适应性、学生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等。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金融英语课程,为后续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大二和大三每学期都可开设一门双语课,而大四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考研等,没有充足的精力学习双语课程,不宜开设。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因此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应该选择微观金融方面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国际结算、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财务、保险理财等。

双语教材的选择要兼顾先进性和适宜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于国内教材,国外教材内容更新较快、信息量大、有大量的案例、实践性较强,但相对来说层次性不强,不易直接获得所需信息[3]。因此在采用国外教材影印版作为教材时,恰当地选择其中的重点章节。

(二)自愿选择、小班授课原则,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语水平和意愿自愿选择,而不勉强不能适应双语教学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自愿选择双语教学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且该部分学生的语言不成为障碍,能够更好地接受所授知识。为了使学生和教师能够有更好的交流,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应该控制每个班的规模。试想一百多甚至两百的学生,如何能够保障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机会就少,势必会抹杀积极性,影响教学内容的传递。

(三)引进国外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引进外文教材,更重要的是国外教学理念的输入。国外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基础理论和知识点,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自学。学生接触外文教材对大量的专业术语普遍感觉吃力,在双语教学中应该尝试运用“情景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形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不仅教师提供案例,也可由学生自行编制案例,在编制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关键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尽量运用英语进行课堂发言和讨论,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建设师资队伍,建立激励机制

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工作的成败,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适当进行政策性扶持。一方面,应以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好的英语基础的教师为对象,开办学习班,或者组织其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可安排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到英语母语国家进行短期进修,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教师队伍[4]。另一方面,可以招聘一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借鉴国外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形成信息反馈渠道

双语教学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否则会抹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师的评价不能过多地注重教学效果,应该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课后辅导等。传统评价指标更多注重的是结果性评价,从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实践来看,用原有的评价指标双语教学得分普遍比其他学科要低得多,教师进行教改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对学生的评价也可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的考核,比如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案例编制、实际模拟操作、陈述报告等进行考查,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英语的应用能力。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做出客观评价,加上学生在评价的表现,形成反馈机制,作为教师改进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戴小平.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特质与培养模式探讨[J].江

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3).

[2]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

融,2008,(10).

[3]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

讨[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DC/ep;商业银行

数字人民币(DC/ep,全称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字面意思是数字货币电子支付。)是由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是一种电子支付手段,主要定位为m0,即流通中的现金,本质与人民币现钞无异,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具有价值特征和无限法偿性。主要定位于小额高频零售场景的使用。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启动封闭试点测试。2020年10月深圳展开面向公众的数字人民币公开测试,发放数字人民币1000万元,中签民众5万人,约191万名在深个人通过“i深圳”系统成功完成试点预约登记。深数字人民币从10月12日18时发放,到10月18日24时收回,47573名测试者使用了数字人民币充值消费,交易6.2788万笔,交易金额876.4万元。数据显示,部分中签个人还对数字钱包进行充值,充值消费金额90.1万元,民众参与测试的热情十分高涨。2021年以来,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有序扩大,应用场景逐步丰富。虽然当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的参与人数、笔数、兑换金额总体较小,使用场景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等多个领域。目前数字人民币总体处于小范围试点测试阶段,正式推出还没有时间表。我国央行已确立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模式为基础的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其中商业银行发挥现有金融基础设施资源向公众提供法定数字货币及相关服务。央行选择商业银行作为法定数字货币运营机构,符合当前大众通过银行办理金融业务的习惯,也能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推广能力,增强公众的使用意愿,更易于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广和使用。承担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的任务,对商业银行现有支付结算体系及日常运营都将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促成商业银行完成从业务拓展到战略转型的多层次变革,实现一次跨越式发展。

一、数字人民币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模式产生的机遇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推广,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探索、用户基数和习惯上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甚至有可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因此,在未来10年短期内对商业银行难以产生明显的影响。但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不断成熟,各商业银行需要在积极未雨绸缪,在未来正式发行前抢占行业竞争高地。

(一)提升了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

数字人民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实现银行账户的松耦合,即对于不使用移动第三方支付工具、没有银行账户的公众而言省去了不少限制,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可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此外,数字人民币将能融合现有的多种电子支付方式和技术来进行支付,同时基于其作为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的法律效力,能打破现有第三方支付渠道相互不兼容的现象。而双离线支付功能的实现,也可以满足在极端环境(信号不佳、没有网络)下进行支付交易的需求。2017年8月,央行支付结算司印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此即所谓的第三方支付“断直连”。“断直连”直接改变了第三方支付产业的直连结构、监管方式、盈利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断直连”以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直连商业银行,并且往往在多个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账户。备付金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资金。这些资金所有权属于用户,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名义存放在商业银行,并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商业银行发起资金调拨指令。备付金利息理论上应该由用户所有,但实际上一般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有,并构成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备付金以同业协议存款形式存放在商业银行,利率比较高。为保障数字人民币的平稳发行和流通,央行利用双层运营体系选择多家机构办理数字人民币业务,充分调动市场技术力量。央行已与多家机构达成战略协议,搭建数字人民币的运用场景,实现数字人民币与物联网相结合,助于商业银行对各行业数据指标进行实时搜集和统计,丰富商业银行信贷审批判断的维度和准确性,改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表1的比较,可以发现基于机构的运营能力和技术实力,央行往往选择多家商业银行或其他支付机构作为数字钱包的运营机构,其中商业银行直接与央行进行数字人民币的兑换,将在未来数字人民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二)降低商业银行日常运营成本

数字人民币时代,商业银行仍将货币流通的重要节点,但相比于现钞,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将降低商业银行日常运营成本。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为应对客户的现金需求,需承担大量的安保费用(如安保体系、武装押运等)、保管费用(如现金贮藏开支)、运输费用(现金运输)、atm机日常维护费用等,仅就现金整点清分及atm运营两项成本而言,商业银行每年支出要超过200亿元。数字人民币作为现金的有效补充,银行柜面业务逐步向线上办理转型,在小额支付等业务中可以极大限度地降低商业银行的上述费用,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释放人力和财力资源。数字人民币流通需要底层技术支持,银行业务面临升级系统、创新产品等挑战,要求银行向金融科技靠拢,提升自身营运能力。

(三)提升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效率

商业银行只承担数字人民币流通的职能,数字人民币点对点支付结算模式降低了对银行账户的依赖,提高了资金流通效率,在数字人民币发行初期可能发生存款减少、金融脱媒、用户流失等问题,但整体影响较小。恰如第三方支付的崛起,虽然对银行产生了较大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对银行体系支付结算效率提高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由于数字人民币基于分布式账簿技术,可实现点对点实时结算,省去了中间清算、对账、结算的过程,打破了商业银行之间的账户信息壁垒,因而大大提高了单笔业务的结算效率。但是,这种脱离金融账户的货币流通模式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中心化记账、对账模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冲击目前各商业银行拥有的独立且互不相通的支付结算体系,对储蓄存款造成一定的分流影响,但这种分流影响和第三方支付的分流影响一样,短期内并不大。短期货币需求稳定的情况下,居民手中的现金满足各项日常交易,同时电子支付发展较为完备,作为m0定位的数字人民币的必要需求量不大,难以对储蓄存款造成较大的分流影响;对企业而言,数字人民币具备现金交易的及时性和银行转账交易的便捷性,对数字人民币的需求将会致使企业现金化程度进一步降低,企业存款有所下降。在长期,数字人民币流通使用的接受度提高,人们对现金的持有需求有较大概率转移至对数字人民币的持有。但由于数字人民币m0定位,不计付利息,银行存款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仍然更具有吸引力,当商业银行完成数字人民币和存款之间的无门槛转换,通货进一步向银行存款聚集,银行存款有望进入新的动态平衡阶段。

(四)提高了商业银行跨境结算的效率和流程的简化,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对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过程中,综合考虑跨境结算支付相关要求,通过分布式账簿特性完善数字人民币的跨境结算相关功能,可以有效提高人民币结算效率,促进更多国家接受、使用人民币进行日常交易结算。商业银行在跨境支付结算业务中,利用数字人民币的高效和便利,可以简化交易审批流程,极大缩短结算时间。

(五)有助于商业银行开展反洗钱、反诈骗等工作

洗钱、诈骗行为不可避免地经过银行系统,因此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反诈骗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目前,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反诈骗工作是建立在KYC基础上的甄别体系,包括数据采集、检测、甄别等一系列功能,存在对人工依赖程度较高、实施干预能力不足、处理时效性不高、系统自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而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上述问题。第一,数字人民币的数字化全流通有利于及时发现洗钱、诈骗活动。数字人民币可以记录货币的每一笔交易,提高交易全程监督,有效解决目前洗钱、诈骗活动链条繁杂隐秘、需要大量人工进行甄别的问题。第二,增强对洗钱、诈骗活动干预的力度和效率。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性帮助银行有效甄别确定洗钱、诈骗行为的同时,及时对数字钱包进行支付功能的限制,增强对潜在洗钱活动进行干预的能力。第三,有助于提高反洗钱、反诈骗系统的处理效率和智能化程度。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对由数字人民币产生的大数据进行不断地训练学习,利用提取的洗钱、早活动最新行为特征,改善反洗钱、反诈骗系统存在的自学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数字人民币发现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挑战

数字货币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既包括央行-商业银行层面的应用前景,也包括商业银行-公众层面的应用前景。在商业银行-公众的大场景下,数字货币可用于C端、B端和G端,如小额零售支付、数字票据、企业支付、政府补贴发放和消费券发放等。它还可以用于跨境支付场景。以C端场景为例,央行数字货币可用于收钱和信用卡还款等资金服务、理财和借款等金融活动、及缴费和购物等生活服务。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跟其他央行数字货币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政府主导下不断扩展和试验使用数字货币的各种生活场景。以B端场景为例,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涉及支付、信贷服务、供应链金融和保险等多个领域。

(一)数字人民币对未来应用场景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是数字人民币运行中的重要一环,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到民营银行纷纷加入试点,不断丰富应用场景。2020年12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冬奥试点中展示了徽章、手环、手表等多种可穿戴形式的数字人民币钱包。2021年1月初,邮储银行在上海同仁医院测试中展示了数字人民币“可视卡”。日前,农业银行在深圳部分支行率先推出atm机数字人民币存取现功能。随后,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对外推出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开立申请渠道。数字人民币聚焦零售场景,但这类场景需求已基本被现有移动支付手段所满足,所以发掘合适的潜在场景或与深耕消费场景的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建迫在眉睫。在技术、场景和服务能力中,场景整合能力尤为关键。需要场景融入普通民众的“吃穿住行”中,这也更要求参与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的企业,要拥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自有生态,发挥深耕产业优势,通过开放连接的平台模式,运用数字科技手段,服务好实体企业的产业金融需求、服务好金融机构的转型升级需求、服务好广大消费者的个人金融需求。

(二)来自第三方金融科技的挑战

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所有场景的需求,需要借助更多消费场景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助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数字人民币的用户体验。数字人民币发行“二元”体系中的中央银行和指定商业银行外,也吸引了一批第三方金融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京东科技、美团、滴滴、中国银联、华为、拉卡拉等科技巨头都出现在了相关测试中。以京东科技集团为例,作为综合科技服务商的角色,深度参与苏州、北京和成都的数字人民币多地试点。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搭建到收单系统改造,从数字人民币预约抽签到后台系统接入试点银行。一方面为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运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并帮助商家进行收银机具的改造升级,提供与现有支付方式一致的数字人民币支付体验。一方面为试点城市的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线上线下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比如线下可在京东五星电器、京东家电专卖店、京东电脑数码实体门店等线下门店进行消费。相较于互联网的开放,银行是相对保守封闭的一方,往往只有到了迫不得已,银行才去寻求改变。但在数字人民币的历史潮流之下,积极寻求转型是数字人民币时代传统商业银行的必然之路。

(三)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

对商业银行来说,数字人民币所带来的新技术、新场景和新业务都可能给银行现有的运营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由于央行只负责制定数字货币、数字钱包的行业标准,而运营数字和服务还是交给五大国有银行、银联、三大电信公司等运营商。技术水平低的商业银行处于劣势,更多客户被技术体验好的运营商吸引过去。大型商业银行在资金、技术和人才储备方面都具备相当的竞争实力,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容和全面推开,重掌支付入口的大行完全可以从自己的战略考量出发,重新梳理数字化转型路径,扩展更多数字化业务场景,但需要面临巨大投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应用场景的匮乏。而中小银行面临的数字化转型痛点则是全方位的,从战略到组织,从人才到意识,从资金到技术。中小银行想要在数字化转型中迈开步伐,举步维艰。商业银行除了渠道、场景、数据运用、产品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之外,数字化能力在竞争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自身创新变革的同时,也亟需从外部获取技术和场景赋能,以得到更多的确定性。

三、商业银行未来应对策略分析

当前,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已指日可待,各类金融科技企业和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商业银行也应提前布局,实现运营效率、风险控制、经营成本等方面经营能力提升,应对各类业务模式的转型。

(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大力推动业务转型升级

发行数字人民币会对商业银行账户体系、业务模式、跨境结算、反洗钱工作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数字人民币领域提前布局,完成科技赋能和业务转型,将对银行在下一阶段业务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银行布局数字人民币领域,最终目标是完成科技银行转型,构建网络金融业务和实体金融业务之间的搭配,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升级转型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科技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二是业务格局调整,注重金融服务实体能力。第一,利用金融科技与现有业务相融合,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数字人民币的优势之一,在于对数据搜集的实时性、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数字人民币时代,银行交易管理系统升级成为成长驱动点。通过技术研发,升级数据处理系统,加强信用管理体系,实现数字人民币包含的信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做到数据的实时更新,进一步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智能判断。借力金融科技,在业务前端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快捷的服务,在业务中后端对运营管理、风控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商业银行通过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构建多层次、智能化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丰富信用管理维度,实现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办理。第二,业务格局调整,固定的柜台业务移至云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能力。经历了新冠疫情,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线上业务办理能力的重要性,截至2019年底我国银行业务离柜率已经达90%以上。在数字人民币落地发行的时间点,现金业务比重逐渐降低,数字化支付体系和信用管理系统的建设成为商业银行未来拓展业务的基石。商业银行注重搭建“一站式”线上业务办理体系,将线下网点向智能化、自助化模式发展,将定时定点的网点业务向线上全时段业务办理转型。通过业务格局调整,整合存款、理财、基金等多项金融服务,打造全时段金融服务机构。

(二)多方合作,积极构建支付应用场景

电子支付领域,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成为人民日常进行交易的重要工具,商业银行之间不通畅的支付体系致使其在这一轮竞争中落于下风。而央行发行数字人民币对现有的电子支付行业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商业银行因其运营关系,在以数字人民币为核心、以数字钱包为载体的新型支付结算体系中占有先机。商业银行不应仅局限于发挥法定数字货币账户管理、安全管控的作用,更是要借助数字人民币拓展消费金融领域,在新一轮支付场景的竞争中夺取市场份额。在打造银行自身特色的支付场景时,开发适用于多个支付场景的智能合约,搭建更多元、更具特色的支付场景吸引客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各商业银行在抢抓客户,深度布局支付场景时,应通过透明、高效、安全的智能合约,丰富客户端的场景应用,吸引更多的客户使用商业银行的数字钱包。目前各家银行已经开始从原来简单的揽存活动转向多元化金融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多个领域的开发合作,搭建符合地方特色和银行自身特点的支付场景,实现客户挖潜和引流。

(三)加强银行间合作,发挥规模优势,避免恶性竞争

数字人民币发行采取“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模式,出发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充分利用银行现有资源。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运转,对现有商业银行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计算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前期设备改造和后期维护都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投入。因此,在建立数字人民币运营的统一标准之上,银行间必须注重沟通协作,共同开发和使用的数字人民币的营运体系。通过银行间加强协作沟通,一是有助于发挥商业银行的规模优势,形成商业银行间支付结算系统的网络效应,降低商业硬件改造和维护的成本,也有助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工作;二是可以有效避免数字人民币系统遭受外部网络的攻击。

(四)拓展银行金融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营体系下,商业银行除原有的现金业务外,将增加关于数字人民币的表外业务,如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数字货币钱包托管等。新冠疫情期间,央行释放流动性实现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其中多项货币政策工具投放的是基础货币m0。在未来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央行将更为密切的跟踪监控基础货币的流向,以确保其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在运营带有“政治使命”的数字人民币时,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业务模式,应进一步拓宽政企合作、企企合作、B2C合作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数字人民币发行指日可待,各商业银行也应在数字人民币正在发行之前,战略上引起重视,积极谋划战略布局,细化市场竞争优势,在数字人民币时代,抢占金融科技和市场制高点,从而实现传统商业银行新的转型和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裴鸣岐,王军.数字人民币对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21(04):52-53.

[2]汤奎,陈仪珏.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西南金融,2020(11):24-34.

[3]赵辉.银行逐浪“数字人民币”[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06-21(005).

[4]胡坤.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实践难点——基于数字人民币“红包”实验的思考[J].经济学家,2021(06):42-52.

[5]黄国平,丁一,李婉溶.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态势、影响冲击及政策建议[J].财经问题研究,2021(06):60-69.

[6]赵金金,王蕾.一线银行人:数字人民币对金融机构数字化的机遇和挑战[eB/oL].百度,2021-03-16[2021-07-07].

[7]武颖,刘振.数字人民币与反洗钱:机遇、挑战和应对[J].海南金融,2021(06):77-82.

[8]高佳彬.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优势与挑战[J].大众标准化,2021(09):93-95.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7

关键词:滇越;地摊银行;货币兑换

中图分类号:F8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16-02

云南与越南山水相连,前者有红河、文山和普洱3个州市与对方接壤。近年来,双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在越南盾和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日益升值的背景下,贸易结算大多使用人民币,但结算过程主要通过“地摊银行”等民间金融体,而不是边境银行完成。“地摊银行”在促进边贸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金融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背景下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迫切需要解决。

一、“地摊银行”概述

“地摊银行”是人们对中越边境地区民间货币兑换机构的戏称,由于其属于非官方性质且大多设在地摊上,故得此名。“地摊银行”在我国解放初期就存在,最初目的是为方便双方边民从事边境贸易,其组织小而散,主要是一些零星的外币兑换摊点,交易金额也不大。近年来,随着中越边境贸易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其日趋活跃,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目前已能开展货币兑换、异地汇兑、支付、临时融资和交易担保等业务,甚至主导了边贸市场上人民币与越南盾的汇率变化。

滇越边境上“地摊银行”最多地区的是红河州河口县。近年来,云南省多次对“地摊银行”进行清理打击,但打击过后,“地摊银行”很快就卷土重来,效果很不明显。根据央行昆明中心支行的统计,目前这一地区至少仍有17家“地摊银行”,①其每天的交易量按人民币计算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某些规模大者甚至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二、“地摊银行”的影响

“地摊银行”是伴随边境地区经贸发展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和客观必然性,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在双方银行结算体系不甚畅通的情况下,“地摊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了双边经贸往来,加速了人民币在边贸结算中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如果没有“地摊银行”的存在,很多边境贸易将因缺乏结算方式而难以成行。另一方面,“地摊银行”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地摊银行“吸引了大量客户,严重冲击了银行边贸结算业务的发展;它催生巨额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和银行体外循环,给人民币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它只管开展业务,不管资金来源,为毒资、赌资等非法资金的跨境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大了反洗钱工作难度。如果任由“地摊银行”的不利影响肆意发展,对于滇越边境金融秩序的稳定、对于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推进都会造成隐患。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央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等各方重视,齐心协力解决。

三、“地摊银行”存在的原因

多年来,云南省相关部门对“地摊银行”多次取缔,但屡禁不止,可见其存在的原因极其复杂,难以一禁了之。本文认为“地摊银行”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国家政策的滞后

人民币和越南盾都是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在边境地区没有正式开通货币兑换业务,因此“地摊银行”就有可乘之机。虽然我国外汇管理局在2003年9月《边境贸易外汇管理办法》,允许境外贸易机构在中国边境地区银行开立人民币边境贸易结算专用账户,但该账户只能用于边境贸易结算项下的资金收付,不能作其他用途,且手烦琐、限制颇多;相反,“地摊银行”便捷、高效,手续费低,服务好。尽管面对“地摊银行”的竞争,银行也必须严格执行外汇管理政策,不可能在便捷高效方面与“地摊银行”一样。

(二)国内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存在不足

国内商业银行结算与“地摊银行”相比存在诸多劣势,譬如网点少、服务态度差、汇差大、手续费高等。“地摊银行”网点多,态度好、服务时间长,可以送货(现钞)上门,也可以国内银行转账,汇费低(一般为1%),交易简单(通常一个电话就可以完成交易),并且信誉度也高。

(三)地下钱庄为不法资金提供服务

地下钱庄做的是钱的交易,其不管资金的来源与去处,只要付手续费,就提供服务,因此,它是偷税漏税者、腐败官员、赌徒和贩毒者等不法分子转移资金的重要通道。

四、解决“地摊银行”问题的思路

“地摊银行”遭遇多次清理,但依然存在,可见在政府还没有能力为各种企业提供方便和低成本的货币结算服务时,对其简单打压很难收到成效,并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由于边境商业银行暂时不能提供“地摊银行”那样的高效低价服务,“地摊银行”被取缔后将会导致中越边贸结算业务处于停滞状态,这将造成边境贸易无法正常进行,给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满足贸易结算的货币需要,“地摊银行”极可能将半公开状态变为隐蔽状态,或者绕开银行渠道非法将人民币和越南盾私自偷运出入境。

2009年5月18日,防城港市公安局采取行动,对东兴“地摊银行”进行突击性集中打击。“地摊银行”的被取缔导致大部分边境贸易不能顺利成交,一些有贸易意向的商家只能持观望态度,一些已签订了合同的贸易也只能终止,一些正在办理的边境贸易甚至产生了纠纷,损害了中越双方的良好信誉。另外当地银行声誉遭到损害,大量存款被提走。①

因此,针对“地摊银行”,不能简单的一禁了之,要认真研究其存在的客观性。政府和银行要从自身入手,分析政策是否滞后,自身服务是否不足;要逐步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要加强与越南边境银行合作,借鉴越南官方对于“地摊银行”的管理方法,采取“疏堵并举、逐步规范”的方式管理。

(一)确定人民币和越南盾的官方牌价

人民币和越南盾均为非自由兑换货币,这是制约边境银行清算的首要问题。中越双方有关部门应协商两种货币的汇率确定方式,形成两国银行间统一的汇率,并对外公布和坚决执行。有了官方汇率,才能顺利开展汇兑业务。

(二)申请在河口县试点开办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业务

开展官方汇兑涉及的问题很多,可以先开展试点。河口口岸人民币与越南盾兑换业务需求量大,且条件成熟,可以申请在该地设立人民币与越南盾的货币兑换所,让人民币与越南盾能按官方确定的汇率自由兑换。关于具体业务,可以先开办个人货币小额兑换业务,然后逐步推进货物贸易、投资等活动中的兑换和结算。待成熟以后,再大范围推广。

(三)鼓励我国商业银行到越南边境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截止到2010年8月底,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均已经在云南胡志明市开设分行。在越方边境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存在诸多好处。一是可以吸收在越境内的人民币存款,有利于人民币回笼;二是设立机构后可以变越方行之间的清算为本银行的内部清算,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种安全、高效的结算机构抢占边贸结算市场,并建立类似于“地摊银行”的盈亏补偿机制,在银行内部消化头寸风险;三是还可以发放人民币贷款,开展兑换业务等,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②因此,应该鼓励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与越南本地银行多建立行关系,相互开立边贸结算账户来促进中越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另外,还应鼓励云南边境地区的商业银行到越南边境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开办人民币业务,促进边贸的人民币结算。

(四)提高边境商业银行服务水平

许多人选择“地摊银行”的原因是因为其手续简单、费用低和速度快。针对这一点,商业银行提高服务水平,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和提高速度。可以向广西银行业学习,借鉴其“边贸通”业务,以实现边贸业务汇款指令实时发送、结算资金实时到账,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边贸结算服务,把一部分顾客从“地摊银行”吸引过来。

(五)促进“地摊银行”规范化、合法化

2010年5月7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中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并且从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降低民间投资金融服务机构的成本和风险,完善担保体系等具有操作性的细化规定指导民资进入金融领域。

允许“地摊银行”规范化、合法化和公开化,放宽其准入条件,可以填补国有银行不愿承担市场风险、服务不到位的空缺;有利于规范和监管“地摊银行”的运作,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有利于“地摊银行”在民间金融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和开展竞争,降低整个社会贸易的结算成本;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了解掌握民间社会资本的流动情况,有效地监控热钱流出流入,堵住洗黑钱的行为。

在国家不断放宽金融业准入标准的背景下,在“地摊银行”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借鉴学习越南对“地摊银行”的监管经验,首先为其创办一个货币兑换集中交易的场所,让所有的“地摊银行”都能进场交易,然后逐步推进货物贸易、投资等活动中的兑换和结算,从而实现市场参与方、监管方共赢的局面。③

综上所述,“地摊银行”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滞后的特定产物,是中越双边经贸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对其不能简单取缔,应该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蓉.中越边境边贸结算现状及发展建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

[2]宋崇伟.云南省边境地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问题分析[J].西南金融,2009,(2).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8

关键词:“双转移”;产业集聚;区位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

一、“双转移”战略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珠三角地区企业都面临国外订单骤减,利润大幅下降,甚至面临破产的压力。危机面前,广东省政府反应迅速,于该年5月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以下简称“双转移”战略),以期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并且部分高素质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一)内在推力

“双转移”政策的出台除了有金融危机的全球背景外,也有其历史必然性。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通过承接欧美、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转移,经济发展得到迅速提高,但也面临着产业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缺乏、土地等发展空间趋向饱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瓶颈限制,使得广东省政府不得不痛定思痛,抓住历史的契机实行“双转移”政策。概括起来,“双转移”战略具有以下四个推力。

1.经济压力。经过数十年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红利逐渐消耗,土地价格上升,人力成本、水电成本均大幅增加,而且当地政府对低端产业的政策红利也逐步降低。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能够大大降低成本,赢得生存空间。

2.贫富差距。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差距非常大,从表1可以发现,珠三角与其他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的经济差距非常大,这种贫富差距已成为广东和谐社会建设的制肘,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降低了社会购买力,降低了内需,不利于经济发展。

3.环保管制。珠三角地区近年来的发展是部分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具有分散性,各地各自为政,未能统一筹划;另一方面所承接的产业本身附加值较低,环境污染较大;此外当地企业数量密度大,土地使用趋近饱和,使得污染情况互相叠加,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

4.劳动力制约。廉价劳动力是广东省的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却越来越紧张,“用工荒”时有出现,导致当地劳动力成本大为上升,这对于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冲击非常大。许多企业不得不向广东其他地区转移,以降低成本。

(二)积极意义

在以上几个现实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双转移”战略势在必行。通过在迁入地建立产业园的方式,有计划的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从珠三角地区迁出到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各地以环境保护为重要指标,通过产业布局,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或是“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归纳起来,“双转移”战略共有以下三个积极意义。

1.促使产业在转移中升级。产业升级是广东省未来经济发展能否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三步走的关键,但是由于厂房、流水线等设备与技术的长期使用性,以及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惯性,产业升级需要巨大的决心与机遇。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纷纷向低成本的地区转移,促进了设备更新、工艺改进和流程再造,降低了产业升级的成本,正是广东能否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机遇。

2.扩大内需。产业转移过程中涉及大量基础建设,带来大量外来人口流动,能够拉动基础产品需求;另外,产业升级带动了广东欠发达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经济产出,增加当地居民、农民收入,可以起到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当地购买力的作用。这两个因素从短期和长期共同起到扩大内需的效果,能够有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形成产销两旺的局面。

3.促进产业集聚。在广东省发展之初,各地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纷纷出台政策招商引资,各自为政,许多产业分布散乱,存在先天的区位劣势,各地存在产业门类多、规模大而缺乏“头羊”的困局,也常被称为“星星多,月亮少”。随着“双转移”政策的重新布局,各地的企业也面临重新洗牌,相关行业的企业将重新聚集,形成产业群,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成本,享受技术溢出、信息溢出的好处,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都十分有利。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2008~2014年,“双转移”战略从提出到实施已经经历了6年多的时间,那么,“双转移”战略实施的成效究竟如何?各类型的产业分布现状如何,转移是否到位?在此笔者将从产业集聚的角度,通过研究广东省的产业集聚指数的变化来解读其产业发展现状,并且解读“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情况。

(一)定义与原理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马歇尔最早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作用:第一、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第二、为专业工人提供供需市场,促进劳动分工;第三、使公司从区域内合作和共同行动获得技术溢出等好处。1990年,迈克尔・波特正式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且认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因此本文采用产业集群程度来衡量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实施成效,即通过计算2005~2013年广东省代表性产业的集群水平的变化,以及占据该行业份额最大的前四个城市的变化,来衡量广东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且从这一个角度来检验“双转移”战略的成效。

(二)计算方法

国外度量产业集群水平的方法有行业集中度、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哈莱-克依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空间聚集指数等。各种指数均有其优缺点,基于本文具体研究对象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空间基尼系数作为衡量广东省代表性行业集聚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但是由于空间基尼系数在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度时会由于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为了修正这种误差,本文使用各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对结果进行补充和修正,通过比照结果进行更全面的解释。

1.空间基尼系数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后由Keeble等人将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运用于测量产业的集群水平,发展成为空间基尼系数。其计算原理如图1所示。

产业的空间洛伦兹曲线通常为一条下凸曲线,X轴表示所有区域各自所占i产业份额的积累值,Y轴表示所有区域的工业产值的积累值,则空间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G=

但是由于洛伦兹曲线通常难以拟合,计算其积分面积非常繁琐,所以在实际运用中,通常采用Krugman提出的简便计算方法,公式为:

G=(Si-Xi)2

其中,G为基尼系数,Si是i地区某产业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产值的比重,Xi是i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比重。G的取值为0≤G≤1,G取值越高,表明该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即其地理分布越集中。

2.行业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指标(如产值、职工数量)占整个市场的相应指标的份额。计算公式如下:

CRn=Xi/Xi

(三)计算结果

本文选取了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代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情况,利用2006~2014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使用上述方法计算上述3个产业的空间基尼系数,结果图2所示。选取2006年与2013年两个时点,计算上述3个产业的四行业集中度,结果如表2、3、4所示。

(四)结论分析

从上述图表可以得到两方面结论。

1.产业集聚绝对水平

(1)代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两个产业。这是由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技术革新、信息传递特别敏感,而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技术、知识的外溢,增加企业对同行业企业产品信息的了解,以及获得大学或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机会,加快技术的传递与融合,有利于产品的更性和创新,促进技术的标准化。产业集聚对于整个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而一旦这种集聚开始形成,又会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流入,从而开启新一轮正反馈机制,直到地区的企业达到饱和,边际效益开始下降为止。这也是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科技园区的高新科技园区得以持续发展壮大的内在原因。

(2)代表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程度高于代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这是因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本身需要投入资金大、配套设备多,这就对产业落户地提出较高的要求,限制了其向部分地区的扩散程度。另一方面资金密集型产业大多采用大规模生产、控制成本经营策略,这就要求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才能够有较好经济效益。而且该类企业一旦投产,就必须投入建造大量的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又会吸引相关企业的入驻,形成更大的规模效益,进一步降低成本。因此其集聚水平也相对较高。

(3)代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具有较低的产业集聚水平。纺织业属于轻工业,资本要求较低,但对劳动力成本较为敏感。此类产业沿着“日韩-台湾、香港-珠三角-广东省其他地区”的轨迹一路跟随着廉价劳动力而转移。在广东“双转移”战略中,纺织业等产业成了从珠三角地区转移到劳动力廉价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的重点对象。

2.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

(1)从图2和表2可得,纺织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在2009年以后成缓慢上升态势,其四行业集中度从2006年的59.46%略微地上升到2013年的62.49%,趋势相符。从所占份额最大的四个城市的变化来看,2006年,纺织业份额最大的四个城市均是珠三角城市,其中,规模最大的佛山市占比16.52%,而到了2013年,其排名有了较大的变化,原来排名第八位的揭阳市在7年间上升到第二位,年均增速高达26.79%,这是粤东地区在“双转移”战略中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身产业规模的典型代表。此外,佛山的纺织业占全省份额从16.52%上升至27.40%,占据了纺织业四分之一以上的产值。这两个市的强势表现使得全省纺织业产业集聚程度稳健中有所上升。

(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与两个产业各自的四行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相符。这种变化趋势与纺织业表现不同,但笔者认为它也是符合“双转移”战略的规律的。

对于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新产业,因为资金、技术要求低,其分布比较分散,从图2的区位基尼系数可得,其集聚水平是最低的,因此当该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时,反而可能会提高了该产业在其他地区的集聚程度。揭阳市、汕头市、汕尾市等粤东地区在纺织业上的迅速发展使抵消了该产业在珠三角地区集聚程度的下降,使得2013年纺织业集聚程度高于2006年。

但是对于代表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代表技术密集型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表现要不同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以“腾笼换鸟”为理念,是要把老鸟放飞,引进新鸟,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正是一只风头旺盛的大鸟,是要重点发展的对象,所以转移的力度较小;另一方面,由于化工产业和技术设备制造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使得其原来的分布格局便集中于珠三角特别是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城市里,从图2的区位基尼系数可以发现,其集聚程度都比较高,所以当相关产业从高度集聚的城市中转移出去时,反而分散了整个产业的集聚程度。从2008年起,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其产业集聚水平逐年下降。从这个角度看,逐年下降的产业集聚水平正是相关产业从高集聚水平的珠三角地区向低集聚水平的粤东粤西以及粤北山区转移的证据,比如从表4可以发现,从2006年到2013年,深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份额从59.97%下降到49.22%便见证了产业转移的实施。

三、结语

产业转移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产业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日益精细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分工新格局表现为“工序型分工”,即高新技术产业有其劳动密集型工序,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其技术密集型工序,这些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将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技术密集型环节将较多地集中在资金、技术雄厚的地区。广东省“双转移”战略的内容之一是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广东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从施行至今,已经经历了6年时间的实践和检验,从本文研究可得到如下结论。

1.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对比较高,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其中,资金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略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总体呈现略微上升趋势,以粤东为代表的纺织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符合“双转移”战略既定目标;

3.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符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参考文献:

[1]许德友,梁琦.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拉力”分析――兼论金融危机对广东“双转移”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1).

[2]刘力.区域产业结构协同的“双转移”战略:广东省证据[J].产业经济,2009(08).

[3]谢鹏飞.广东经济蓝皮书[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5]沈正平,刘海军,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02).

[6]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7]侯俊军,汤超.产业集聚与技术标准化――基于高技术产业空间基尼系数的实证检验[J].标准科学,2012(06).

[8]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03).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9

每次经济危机深化到后期,富豪榜都会进行又一轮洗牌。1989年如此,1999年如此,2009年也逃脱不了这样的结局。――好生奇怪,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危机都是十年一次?下次难道要到2018年?立此存照,以观后效。

金融专业

金融风暴过后,影响最大的就是银行业。银行不再是风光无限的行情,裁员大潮滚滚而至,别说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了,就算是成色再老,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这时候也只能动用自己十八般武艺,暂别银行业,为养家糊口另谋高就了。不过,国内银行相对独立于国际市场,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其影响相对要小。

建筑专业

你还真以为学了建筑就能风风光光的搞设计?告诉你大部分毕业只能跟着施工单位外出施工,干着形形的打杂工作,工资还不算低,就是比较辛苦,竞争也比较大,谁叫每年都有几十万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咧?

往年这个时候,工民建就业形势非常好,基本上没等双选会结束个个都“名花有主”。但是今年形势急转直下。

房地产专业

金融风波引发的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让当年奔着房地产牛市学了这一行业的大学生遗憾了。

通讯专业

3G的推出和电信业的重组无疑给本来就已经属于高薪行业的通讯业带来更广阔的前景。但是3G的推出和电信行业的兴旺跟这个专业没有直接的关系,极少极少的部分人能进国家几个电信部门。设备制造商招这个专业的人也只有少部分人干设计,而且一旦产品定型,那么你就只能干干售后服务的事了,工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理想。

计算机专业

现在最没前途的专业,并不是说计算机没有前途,我是说这个由中国高校大面积催生的专业泛滥成灾,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出来找不到工作,只能改行。或者忍气吞声的干个单位网管。

别觉得粘了it就很前卫,我认识的朋友学的这个专业,大部分在电脑城做生意,或者改行了。

电气工程专业

搞技术出身就业不成问题,说什么高薪?除了你家里关系比较硬,可以进电力部门的,其他都是苦出身。

本人就是这个专业,所以实话实说,这个专业刚毕业可能比较辛苦一点,等自己慢慢熬到能做电气设计了就能看见光明了,薪水还行,属于中等偏上。

电子商务专业

这个专业蒙蔽了很多人,以为这个新兴的专业一定能吃香,其实大部分高校自己都没搞明白电子商务是什么,就开设的专业。结果一毕业要么转行,要么失业,典型的垃圾专业。现在经济不景气了,电子商务行业都迎接了自己的寒冬,更别提要庇护此专业下的无辜大学生了。

工业设计专业

知识产权基本还是处于呼吁阶段的中国,即使对工业设计这个专业不了解,基于对山寨的了解,也不会看好这个专业。国外的设计师无论多牛,都怕被国内山寨了,这样的大环境不利于中国产生自己的设计师团体,最多也只能为如果将山寨发扬光大做一些改造。那基本上就是自毁前途了,可是又能怎样呢?

国际关系专业

又是一个顶着国际两个字的模糊概念,仔细想想这个专业毕业后找那个单位?驻外机构?还是驻外使馆?那除非你能把脑袋削尖了也未必能进得去。外语比不过外语专业,涉外又没有思想觉悟优势。

航运专业

金融危机对航运企业影响很大,特别是外贸型的航运企业,现在对人才的需求萎缩得十分明显。以往都是航运企业来学校‘抢’人才,今年需要主动联系航运企业来学校招聘。

法律专业

这些行业听着很牛,但在你年轻的时候是很少有出头机会的。谁会把自己的官司交给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谁会把自己的性命托付一个未满30岁的学生?我们单位也招了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应聘者多达30多个,结果招来就是做办公室文员,顺便研究研究劳动法,看看怎么替老板省钱。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专业

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都与房地产无关,不要电视剧看多了,凭空想象。工程管理你想毕业就从事管理?我知道每年中铁局和中建局能吸收大量毕业生,待遇一般,就是辛苦,常年在外施工。一般人哪吃得了那苦啊。

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就业前景篇10

8月29日,美国银行(以下简称“美银”)宣布出售其持有的131亿股建行H股,所获的83亿美元将用于补充其岌岌可危的资本金缺口。接盘者中,已无往日欧美金融巨头的身影――新加坡基金淡马锡,中国外汇管理局、社保基金和中信证券组成的财团,共同买下美银减持的股份。

2005年美银入股建行以来,累计套现194亿美元,获利共75亿美元;此外还持有5%建行股份、合90多亿美元的市值,美银的总收益超过150亿美元,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当初,美银入股建行的价格很低,仅以25亿美元购得175亿股;之后两次增持的行权价格分别为每股约2.42港元和每股约2.8港元,而本次中方财团的接盘价格是每股4.94港元,较美银的入股建行的成本翻倍。一个从建行上市以来就争议巨大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建行是被“贱卖”了吗?

“贱卖”之争

“这次美银减持建行股份,实在是万不得已。”建设银行的那位高管说,如果美国银行没有在2008年购买Countrywide(一家抵押贷款公司),它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美银200人的专业团队,用半年的时间做尽职调查,最后花40亿美元买下这家公司。现在这家公司暴露出来的窟窿是400亿美元。”他特地提及,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银一度是“硕果仅存”、没受太大冲击的华尔街巨头,但这次,如果不将建行的股份出手,这家老牌银行或将难以度过眼前的难关。

作为建行的第三大股东,美银持有建行总计255.8亿股H股,占建行总股本的10.23%。其中,236亿股8月29日解禁,剩余约20亿股将于2013年8月解禁。出售计划预期将于9月底之前完成,届时,美银所持建行股份将由目前的10%降至5%。

相比带来无穷麻烦的Countrywide,美银投资建行真是一笔太过划算的交易。

对于建行是否被贱卖,业内及学术界存有分歧。

“仅仅看成交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六年的时间树苗也长成大树了,价格怎么可能相同?”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从交易的角度看,美银此次出售的价格较建行股价折价近12%,“这个交易价格比较合理。”

原央行研究局副局长景学成,2004年至2007年曾担任建行独立董事,全程参与了建行改制、引入投资者、上市的过程。“并不是我们的好银行没有卖出好价格,而是那时我们的银行根本还没有起来,你们可能不了解当时包括建行在内的中国银行的资产状况。”他说,中国的银行当时资产状况是绝密数据,但可以肯定,“我们的不良资产很大。”

景学成回忆说,当年建行引入美银做战略投资的过程,非常曲折艰难。“那时西方的舆论都认为中国的银行坏账太多、包袱太重,不值得买。我们接触过很多大机构,像花旗等最后都放弃了。只有美国银行一家看好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最终他们入股了。”景学成说,后来,花旗看到美银入股,后悔了,想进来,但已经没有机会了。“美国银行做出投资的决定也是冒着亏本的风险的,它赚了只能说明它眼光好。”

在景学成看来,中国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基本是比较成功的。“中国的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就是以时间换空间。”他认为,该不该引入战略投资者,取决于“能忍受多久温吞水式的改革”。中国的银行在此之前很像政府机关,机制是靠党委会,张行长到了这样,李行长又那样,改革推进很慢。“引入战略投资者,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银行有了中长期、战略性的考虑,比如到2012年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二是公司治理,有了程序,有了一定之规。”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吴念鲁教授被认为是“贱卖论”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表示,“我觉得以净资产作价是不太合理的。”除了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的价格稍高(每股1.86元)之外,其它的价格都很低――美银入股建行的价格是每股1.17元,苏格兰银行入股中国银行价格为每股1.22元,工商银行的定价只有1.15元。“一块钱的净资产只卖到1.15元,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品牌、网络和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到现在,除了建行引入的美银,其它银行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基本上都走掉了。”吴念鲁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价值主要在三个方面,资金、管理经验和公司治理。“他们在中国赚了钱就走了。现在要认真考虑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战略投资者?”

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因在危机中损失惨重,全数减持了持有中行的股份。高盛也因资金链紧张,减持了工行的股份。汇丰银行一直想在中国市场获得长足发展,但在入股交通银行之后,双方在中国市场是竞争关系,合作并不十分愉快。

在吴念鲁看来,建行与美银是唯一一个相对比较成功的合作,也是冲突最少、最有互补性的合作。但这次美银对建行的减持,给双方的合作也蒙上了不确定的阴影。

不过,上文那位建设银行高管则表示:“美银减持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

改革的步伐

在美国银行减持建行股份的同时,美国银行与建行签订的为期七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也近尾声。按照协议,建行与美国银行的战略合作最早将于2012年8月到期;期间的2010年,双方已商定将战略合作延长至2012年年底。

建行新闻发言人向媒体透露,美国银行承诺将长期作为建设银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双方的战略合作地位不会改变。目前双方已商定,在第一期七年合作结束后,将继续开展新的五年战略合作计划。人民币跨境结算、全球大宗商品融资、跨境股权投资和并购、银团及杠杆融资等更加复杂和更加国际化的业务,成为双方未来合作的主要方向。

“在这些领域,建行都缺乏经验和能力,而美银已经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建行与美银下一步的合作方向是非常好的。”景学成说。

在建行转型的过程中,美银的角色不容忽视。建行前身是财政部下属银行,偏于政策性银行,主要是为基本建设提供资金服务。1997年,中国银行业开始市场化改革,建设银行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成为一家商业性银行,如何提高对个人客户的销售与服务能力。而零售业务恰恰是美国银行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在第一期战略合作中,建行就把零售业务作为首选的合作领域。

“美国银行当时派了一个团队在建行,建行也派了一批一批的人到美国银行去学习。双方在经营管理理念的融合、指导思想、乃至技术层面的融合,都做得比较到位。”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累计124人次赴美参加跟岗培训,6200余人参加短期培训,累计完成98个合作项目、307个经验分享项目。景学成认为,美国银行这么做有提高建行国际化水平、让它上市时卖个好价钱的意图,但客观上建行还是受益者。

在建行引入美银、准备上市的那段日子,景学成的感受是不断地有新东西,“每天都很兴奋”。双方的合作相当细密:比如个人银行怎么办,公司业务怎么办,风险控制怎么办,激励机制怎么办,公司治理怎么办,等等。这些在2012年战略合作结束时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双方都有非常战略性的、可操作性的计划。

在综合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上,建行也得到了美银的大力支持。2006年12月,建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成立了建银亚洲。在美国银行积极配合下,建银亚洲快速完成了整合,使得建行在港澳的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末,建行亚洲在港澳地区的零售网点数量从最初的17家增加到50家,基本实现了由小型银行向中型银行的转变。2007年9月,建行与美银合资成立建信租赁合营公司,试水未来潜力巨大的金融租赁市场;2010年末,建信租赁公司资产余额243.28亿元,较上年增长196.68%。2009年2月,建行纽约分行顺利开业,美国银行为此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引入美银,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建行各部门为利益互相掣肘的现象。“之前做一个项目,建行各个部门为利益分配吵个不休,效率很低,改革推进很难。但是美银拿出的方案就让大家很服气,能够通力合作、全力配合。”景学成说,一则美银的方案代表的是国际规则,二则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不过,伴随此次美银减持建行股份,中国银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外资为师似乎已近尾声。

在景学成看来,在经过改制、引入战略投资、上市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包括建行在内,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步伐明显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