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10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26―05

前言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方向课,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技术,视听技术,电视艺术穿插渗透,主要讲述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知识及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电视教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本课程在所有的专业方向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前面一些专业基础课的提高,又为以后进行影视节目综合制作打下了基础。

但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技术、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如何才能在信息时代、数字媒体时代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尤其在信息时代,网络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较快,学习策略各异。那么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学习策略及学习方式的界定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的概念,目前国内外的观点各异,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笔者在这里所阐述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对于学习方式本论文认同“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或风格”,并按照安东尼•格拉沙和谢里尔•赖克曼编写的学生学习方式量表,将学习方式分为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独立型6种。

二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水平、学习方式及结果分析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两个调查量表:一个是学习策略量表,是由美国的德克萨斯大学(温斯坦)weinste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美国已有1000多所学校使用此量表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应用水平进行测试。此量表用来测量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的策略和方法,重点关注那些通过教学可以改善的、与成功学习(successfullearning)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诸多研究表明LaSSi对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教师进行研究和设计教学活动均有积极作用。另一个是学生学习方式量表,是安东尼•格拉沙和谢里尔•赖克曼编写的,他将学习方式分为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独立型6种学习方式。因为这一测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评估一般性的课堂学习方式,一种是评估个体在某一具体课程上的学习方式,所以两表的选择上也符合自己的研究目标。

研究对象: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选取了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120名作为被试。此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兰州大学是一所“985”学校,其学生生源在全国,而且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对来说较高,西北民族大学作为西部的一所名族大学,学生大多数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区域,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型大学,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对教育这一行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也具有代表性。三所学校从样本选择上来说较合理。以上是作者选择研究对象的出发点。本研究问卷回收学习策略量表107份,问卷回收率为88.89%,其中有效问卷为10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13%。回收学习方式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为87.5%,其中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为了统计的方便,最后取了有效样卷的90份进行了分析。

研究工具:一个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weinste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andStudyStrategiesinventory,简称LaSSi)――LaSSi量表。

另一个是采用辛辛那提大学教师资料中心的格拉沙和赖克曼在1975年编制的《学生学习方式问卷》,对其稍加修改。

1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水平及结果分析

本次测量是基本可信的:克龙巴赫(Cronbach)a系数是比较通用的评价测验信度的指标,本次测量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的克龙巴赫a系数如表1所示。该量表总a系数为.7554,其余分量表的a系数均不低于.70,本次测量与LaSSi手册上提供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但统计结果表明本次测试有着良好的测验信度,项目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

(2)大学生学习策略总体水平分析

(3)结果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策略测量数据的结果统计发现,大学生学习策略总体水平偏低,在50%以下水平上,态度、动机、焦虑、信息加工和考试策略方面的人数均超过被试人数的一半。

2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情况及结果分析

(1)学习方式alpha信度分析

结果表明:总的alpha系数的0.7045大于0.60,这表明此次测验有良好的可信度。

(2)学习方式的总体情况

(3)结果分析

如表4所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独立型、协作型和参与型为主。独立型、协作型和参与型学习方式的均值高于回避型、依赖型和竞争型学习方式的均值。而其中参与型的均值最高,回避型的均值最低,这表明学生能充分利用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学习中,并不局限于课堂学习,这与大学生在学习策略的时间管理(tmt)方面表现是一致的。如表2所示,在学习策略的10个分量表中,时间管理策略在50%水平以下的人数最少,占被试的36.7%。

3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相关性及结果分析

注:*表示在p

**表示在p

如表5所示,大学生回避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各份量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参与型与学习策略的态度,动机,时间管理,专心,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学习辅助和自我测试呈显著正相关即显著性高;独立型与学习策略中的信息加工,学习辅助呈显著正相关且显著性程度较高;协作型与学习辅助有显著正相关;依赖型与焦虑,选择要点有显著正相关;竞争型与学习辅助,考试策略有显著正相关;即独立型、协作型、依赖型和竞争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各分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基于目前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的相关性,笔者就对教育技术学专业《非线性编辑系统》课程的教学策略作了以下阐述。

三设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非线性编辑系统》课程的教学策略

1指导思想

应高度中重视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作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设备之一,对于这一专业学生来说,非线性编辑系统就是一个工具,一个实现他们创意的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技术必将很快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届时,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为使教学策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将《非线性编辑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划分为:

了解传统电影、电视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了解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组成与原理,常用视音频格式的压缩方式;

知道视音频文件格式;

了解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的特点与区别;

应用软件进行编辑,并合理使用相关编辑技巧及软件的相关功能;

熟练使用软件中运动、过渡、透明、滤镜等效果的使用;

掌握常用视频合成软件的基本操作;

了解非线性影视特技合成的基本知识;

会独立未完成简单视频的编辑与合成任务;

会在相应软件中进行素材采集、编辑和节目输出等。

本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在上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大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的相关性设计的。

3实施方式

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很大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策略统计:学生的态度,动机,焦虑、信息加工能力,考试策略水平较低,结合与学习方式的有显著性相关,参与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中的分量态度、动机、时间管理、专心、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学习辅助和自我测试呈显著正相关;独立型与学习策略中的信息加工,学习辅助呈显著正相关;协作型与学习辅助有显著正相关;依赖型与焦虑,选择要点有显著正相关;竞争型与学习辅助,考试策略有显著正相关;即独立型、协作型、依赖型和竞争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各分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考虑大学生学习方式中独立型、协作型和参与型人数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对于独立型的学生应加强信息加工、学习辅助策略与自我测试策略,对于参与型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各分量中大学生普遍偏低的分量,如:态度,动机,焦虑,信息加工能力都正相关,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强态度,动机,焦虑,信息加工能力的策略,具体在这门课程中的实施如下:

(1)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主动与否、积极与否对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达成至关重要。根据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所以我们应重视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正确、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在该门课程中采取的教学策略为:

第一,发挥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讲明课程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及位置。

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在讲授任何教学内容时,都应该在适当的场合下,把课程内容知识、原理及其技能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再用具体事例说明该课程的优越性。如:非线性编辑系统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叙说:

新闻制作,由于新闻的时效性很强,且制作不需要过多的素材,制作要求不高,所以非线性编辑很容易达到制作目的。

教育专题片的制作:适合广播播出级教育类、课题类、文娱类、风光类专题片。

片头、片花、广告制作:由于片头、片花、广告受时间限制,要求短小精悍、信息丰富、冲击力强量大的需要,采取多层画面叠加和插入三维动画非常方便。

对采集的视频通过静帧处理,可得到固定画面,再进行视频叠加、变换,可制作高水平课件所需画面,提高其艺术观赏性。

对音频特技处理,如音频节目变速、变调、变速不变调等,可得到特殊的音响效果。

第二,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电视艺术感染作用。

由于非线性编辑课程主要以实践技术为主,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生操作技能而比较忽视电视艺术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多欣赏电视画面,广告动画等视频素材来熏陶学生,使他们有较好的审美意识。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非线性编辑课程的考试成绩可以以学生的作品为依据,使学生有一定目的学习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自己摄像、编辑、处理来完成作品。如学生摄像的内容可以不受限制,可以是校园生活、社会服务、体育运动、旅游观光等,这既能使学生把摄像的知识用于实践,也能使学生把非线性编辑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从而得以深化,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因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培养学生正确、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提高智力劳动效率的有效途径。这样较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高学生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较低,这会影响已有教学策略的实施,也就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所以非线性编辑课程在教学上也应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这门课程就提高学生动机的方法有:

第一,明确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学生学习动机较低,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因此,要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动机,首先要向学生们讲明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课程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那些联系。最后还应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第二,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尽量使教学生动

本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一些则枯燥无味。为唤起学生的热情,必须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证明,学生对具有活跃性、探索性和意义性的学习活动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第三,加强课程内容的新颖性

网络技术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使每堂课的内容具有新异的知识,并提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格式化。例如,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精美案例的制作说明问题或布置一些类似的视频效果制作作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第四,根据课程特点设置动机目标

非线性编辑的重点是编辑流程,流程中每一步骤的动机目标设计得应适中,这样才会鼓励及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

素材采集与输入,学生会利用相应软件如:premierepro,把模拟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或者将外部的数字视频存储到计算机中,成为可以处理的素材,把一些图像,图片格式的视频如:.psd、.bmp、.mov,及声音.mp3、.mav等能导入到应用软件premierepro中的项目窗口中就可以了。

素材编辑,会给素材设置入点与出点,以选择最合适的部分,然后在时间线上会按节目内容顺序组接不同素材。

特技处理,对于视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合成叠加。对于音频素材,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是学生会设置常用的过度如:交叉溶解过度效果,会亮度对比度的特效设置,音频素材的淡入淡出效果。

字幕制作,会制作整屏字幕与垂直滚动字幕。

输出与生成,节目编辑完成后,会输出.avi,.rmvb的文件格式及可以了。

由于非线性编辑课是以实践性教学为主,需要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分析,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和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

的时间和空间,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难有时间详细进行理论讲解,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和复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降低其焦虑程度。

参考文献

[1]R.赖丁,S.雷纳.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78.

[2]R.B.科兹马,L.w.贝尔.大学教学法,G.w.威廉斯,蔡振生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75-83.

[3]陈惠芹.将非线性编辑系统应用于电视教材制作[J].电化教育研究2001,(5):64.

[4]姚汝贤.浅谈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001,(5):95.

[5]王身佩.学习策略释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3-44.

[6]黄荣怀,张燕,张进宝.基于学习策略的大学生网上学习活动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8):26-27.

[7]胥兴春,张大均.教学策略的结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探析,[J]教育导刊,2006年(50):13-14.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慕课;高职英语;资源融合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network-basedau-tonomouslearning)理论研究和方法实践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aLL或mBL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为目前倡导的微课和慕课教育实践提供了支持。“学习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法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甚至“因材施教”或“因材而学”的教育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创造了“个性化”和“个别化”的供给侧弹性需求。微课和慕课在线开放课程某种程度上实现了“onetoone”或“onetomore”的在线学习方式,一方面,这种“直线距离”的个别学习,可排除班级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干扰,集中聚焦交互学习,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微课和慕课在线开放课程“onetoone”或“onetomore”的交流方式使学习者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流量”(input),产出个性能力所及的学习成果(out-put),在学习参与度(interaction)方面也可激发自我激励机制。对比之下,班级授课集体化教学课堂是集众多个性为一整体的群体行为,上述三个方面都会受到整体因素或个性因素,包括教师情感或学生个体情感的种种制约。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抓中间”“课后抓两边”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整体教学的“个性化”或“个别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难以兼顾大众教育完全意义上的公平行为。鉴于此,微课和慕课的在线开放课程相对公平地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较为平均的输入量和输出量,有利于顾及教育的客观性、公平性包括情感适应性。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的方法

在CaLL或mBL的研究视域中,高职英语教育建立了CaLL或mBL环境下的网络化学习模式。在CaLL或mBL体系中,建设高职英语课程和测试项目对高职英语的现代化教育进程具有推动作用,也对高职英语现代化和国际化教育途径接轨具有积极意义。

(一)CaLL或mBL环境下的高职英语在线开放课堂

通过CaLL或mBL环境下的高职英语在线开放课堂的创设,以商务英语CBe职业能力模块化慕课建设为例,研发区域产业特点的翻译素材必须依托中山市外向型经济十类行业,包括灯饰、玩具和服装等产业生态,对接产业联合攻关,协同共建。基于上述慕课资源,为高职学生提供线上项目学习,并为线下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提供指导性支持。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尝试激发学生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开展学习,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索针对各项技能的有效学习策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角色发生着改变,朝着辅助者(counsellor)、促进者(facilitator)、指导者(instructor)以及教学资源提供者(resourceprovider)的新型角色转变或转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启发、引导和帮助。

(二)“互联网+”平台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推进高职英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mooCs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或大规模网络公开课。学者李曼丽、张羽、黄振中和尚俊杰认为,mooCs具有精品、开放、免费三大特点;陈柳总结了mooCs具有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实时交互性、自组织、社会性六大特征。(孙晓黎,2016)研究表明,2012年,美国三大慕课网络教育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迅猛推广,世界教育迎来“慕课元年”,现代教育的4a时代(anytime、anyone、any-thing)(王秀文,吴越,2016:71)由此袭来。基于研究,上述多元化、多维度与多功能的现代信息服务特点在微课和慕课中得到充分体现。在“互联网+”平台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有助于推进高职英语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师或行业专家协作研制基于区域产业背景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并将服务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录视频储备备份,可作为教师学习观摩、教研评教、经验交流和借鉴学习的一手资料。另外,“互联网+”平台上“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翻转”,即将传统意义上“流水线”项目的课堂教学通过微课或幕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课外进行,再利用有限的课堂集高职学生面授,交流或反馈“流水线”课堂项目所需了解或学习的问题,或解决“弹性”学习需要处理的问题。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认知策略

文秋芳(2004)关于学习策略研究的论述中提出了给学生以策略指导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可根据六个步骤(了解学生使用策略的情况、决定训练内容、决定训练方式、准备训练材料、实施训练计划和对学习策略指导)的成效进行评估。(陈永亮,2012)陈永亮(2012)认为,信息化英语课堂的应用,要借鉴上述六个步骤和三个分段式组合设计(如采用ppp教学法(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vity)整体设计“presentation(10ms)+practice(10ms)+productivity(10ms)”的微格分段式职场或商务能力模块操练节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基于高职英语精品课程设计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和学生把学习策略和电教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境和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因材施教”或“因材而学”。郭红(2009)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运用元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整学习进度,取舍学习材料,调整学习方法,确定学习路径,如预先组织策略、选择性注意和自我评价。同样,认知策略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意像、听觉表达语境化策略使得网络交流更加有效。社交-情感策略在e-mail、QQ、mSn、weChat、Facebook以及其他通讯工具的交流中使得虚拟交流更加贴近生活和学习。深入到学习动机层面,张芬、王松(2011)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选择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使用最多的学习策略是认知策略,其次是元认知策略,然后是社会情感策略。对于网络学习者而言,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更大,强动机组的被试比弱动机组的被试采用学习策略更多。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认知策略领域的研究已跨界到脑科学、多元智能对学习者的认知策略的影响视域,这是对语言学习的全新的触及,将会对本领域产生巨大的反响。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3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环节中,合理准确地应用精细加工策略,可以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细加工策略主要包括数字记忆法、主线学习法、课后笔记法、分解法等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精细加工策略;应用

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是指对学习材料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进行记忆的学习策略,换言之就是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头脑中已用的知识进行串联,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教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使之担负起新的使命。

一般来说,精细加工策略包括数字记忆法、主线学习法、课后做笔记法、分解法、知识联系实际等具体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记忆法

当历史知识琐碎零散的时候,进行记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往往也都是短暂性记忆,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应用精细加工的策略,来促进记忆的长久性,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记忆策略,这些精细加工的策略就称为记忆法。

(一)数字记忆法。学习知识是为了丰富和提高自己,但同时也是为应试而做准备,因此,有效抓住历史教材中的考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近十年的历史试卷分析与研究,命题老师喜欢命致大纲中具有特征的知识点,诸如,句中带有“第一次提出、本质要求、根本原因等”词汇的知识点,都是命题的热点,因此,我们就要掌握数字记忆法来高效记忆知识点。例如: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口诀记忆法。历史这门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中华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所以需要学生们记忆的知识点就相对来说较多一些,因此,记忆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口诀具有很好的韵律、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可以帮助我们把一些互相不联系或联系不多的知识点很快地记忆下来。在运用口诀法的时候,除了可以利用已经成形的、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口诀以外,还可以自己改编,使之牢牢的记在脑海里。例如: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二、主线学习法

历史学科虽然有较多的内容需要记忆,但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有其方法可寻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弄清楚这些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把这些知识点贯穿起来,这样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知识点凌乱,而且容易理解,脑海中有了明确的线索再进行记忆就不会那么生硬和机械了,这些精细加工的策略就称为主线学习法。下面以两个主线为例来理解主线学习法的精妙之处。

(一)时间轴和事件轴为主线。例如:1840鸦片战争――1895甲午中日战争――1919――1921中共成立――1924一大――1925五卅运动――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1945抗战胜利――1949新中国成立――1953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78进入改革开放――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二)不同时期“土地政策”为主线。太平天国时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旧三民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主张“耕者有其田”――1928井冈山土地法――1929兴国土地法――减租减息――1946“五四指示”――1947《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解放区进行――1979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课后笔记法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构成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会学习的学生都是牢牢抓住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紧紧跟随着老师的进度,重要的知识点都在教材上勾画和记录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强调的精细加工策略便是课后笔记法。我们都知道,记笔记是阅读书籍和课堂听讲时最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的策略,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策略。近年来,经研究发现,学生自小学高年级就逐渐开始有了记笔记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们随后的整个学习历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和便于课后做笔记,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讲课的速度不易太快,重要的部分要讲的慢一些并加以重复;②在黑板上呈现出重要的信息;③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④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并提供笔记样例;⑤课后学生整理好笔记之后,教师要进行审阅并在笔记空白部分加以编注、评语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所记内容进行修改。课后笔记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理解,还会为以后的复习提供清晰线索。

四、分解法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若想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这是非常困难的。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断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完全行不通的,即使我们背诵了好多遍,时隔不久也慢慢遗忘了,这就需要分解法的帮助。中学历史教材中,学习古代史部分我们要分清各朝各代的基本特征,针对知识点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学习,这些精细加工的策略我们可以称它为分解法。运用分解法我们就可以分块记忆,而且更加便于各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比较,答题时也会得心应手一些。

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学科,但它需要非常严谨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态度。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及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积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在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应用精细加工的策略,它会使教学得到更加有效的进行。(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p251

[2]朱.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5:p174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教学;解题策略;解题能力

教学活动的根本宗旨,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传授学生问题解答方法,总结问题解答策略,逐步形成了有效解答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解答问题的阶段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解题策略。实践主义认为,学生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能够实现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本人现根据问题教学实践体会,对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几种解题策略,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

数形结合解题策略,是高中数学问题解答中经常运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华罗庚教授曾经用“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的语句进行生动阐述。数形结合教学策略,实际就是将“数”的精准严密性与“形”的直观生动性进行有效补充,采用“以形助数,以数解形”的方式进行有效运用。在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以及立体几何等章节问题解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问题:是说明函数f(x)=x2-2ax+3在(-2,2)内的单调性。

上述问题是关于“三角函数”知识点内容的问题案例。由于三角函数章节是“数”与“形”有效融合的结合体,学生在解答该方面知识点,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解答。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过程中,如果直接进行解答会有一定的困难,但采用数形结合思想,作出函数f(x)=x2-2ax+3的图像,根据图像内容,联系问题要求,就能较容易解答。其解题过程如下:

解:f(x)=x2-2ax+3=(x-a)2+3-a2,对称轴为x=a,

若a≤-2,则f(x)=x2-2ax+3在(-2,2)内是增函数;

若-2≤a≤2,则f(x)=x2-2ax+3在(-2,a)内为减函数,在(a,2)内为增函数;

若a≥2,则f(x)=x2-2ax+3在(-2,2)内为减函数。

二、分类讨论的解题策略

分类讨论解题策略就是结合问题条件,对问题解答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结合问题要求,进行甄别分析,列出符合问题解答要求的条件。分类讨论解题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避免问题解答的不完整性,提高学生的解题全面性。

问题:给出定点a(a,0)(a>0)和直线l:x=-1,B是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点C.求点C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值的关系.

解:设C(x,y)、B(-1,b),则Bo的方程为y=-bx,直线aB的方程为y=-■(x-a).

当b≠0时,oC平分∠aoB,设∠aoC=θ,

直线oC的斜率为k=tanθ,oC的方程为y=kx于是

tanθ=■=■

又tan2θ=-b

-b=■①

C点在aB上

kx=■(x-a)②

由①、②消去b,得(1+a)kx=■(x-a)③

又k=■,代入③,有

(1+a)·■·x■(x-a)

整理,得(a-1)x2-(1+a)y2+2ax=0④

当b=0时,即B点在x轴上时,C(0,0)满足上式:

a≠1时,④式变为■+■=1

当0

当a>1时,④表示双曲线一支的弧段;

当a=1时,④表示抛物线弧段.是b-1≤a≤2。

三、化归转化的解题策略

化归转化解题策略,就是抓住问题内涵条件,通过建立等量关系,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解问题易解化,将未解决问题变为已解决的问题,一般包括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两种。在实际问题解答中常用的转化方法有直接转化法、换元法、参数法、构造法、坐标法、类比法等。

问题:求证aBC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本题是文字语言叙述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解答该问题时,需要先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已知:在aBC中,CF,aD,Be是aB,BC,aC边上的高。求证:aD,Be,CF相交于一点。”,然后,再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平面向量问题,进而进行证明。在解答本题时,由于本题是关于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的应用,证明三线共点问题,一般先从两线交点入手,证明第三条线过该点,垂直问题一般都利用数量积为0来解。(解题过程略)这一过程解题过程中,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使得问题直观化和数学化,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有效解答。

四、函数方程的解题策略

函数与方程解题策略是数学问题解答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解题时要深刻理解一般函数y=f(x)、y=f–1(x)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值和图象变换),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这是应用函数思想解题的基础,同时要密切注意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问题,掌握二次函数基本性质,二次方程实根分布条件,二次不等式的转化策略,实现对函数方程解题策略的有效运用。

问题:已知有一个函数f(x)=x2-(m+1)x+m(m∈R),试求(1)出对任意实数α,恒有f(2+cosα)≤0,证明m≥3;(2)在(1)的条件下,若函数f(sinα)的最大值是8,求m.的值。

证明:(1)f(x)=(x-1)(x-m)

又-1≤cosα≤1,1≤2+cosα≤3,恒有f(2+cosα)≤0

即1≤x≤3时,恒有f(x)≤0即(x-1)(x-m)≤0

m≥x但xmax=3,m≥xmax=3

(2)解:f(sinα)=sin2α-(m+1)sinα+m=(sinα-■)■+m-■

且■≥2,当sinα=-1时,f(sinα)有最大值8.

即1+(m+1)+m=8,m=3。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5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以来,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备受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却常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不足、课下缺乏师生互动或互动效果不佳受到严重影响,缺乏针对性教育。为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效果,尝试探索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场线整合”模式解析

所谓“场线整合”,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的“在场教学”模式易受时空约束、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难题,又可以避免“在线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过高的问题。“场线整合”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同时都具有“在场”和“在线”两种模式。不同模块和不同操作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场—场—场”(典型的传统“在场教学”)“线—线—线”(典型的“在线教学”)“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场—线—线”“场—线—场”和“线—线—场”模式。根据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特点,“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三种模式较为适用。

(一)“线—场—场”模式

该模式由“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在场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在线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公开教案,并且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根据学生在网上的疑问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并整理课程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在场上课”即教师结合修改后的教案进行现场授课,这使得整个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场练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通过现场的师生、生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能力。该模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资源途径和展示场所,适用于专题性的教学内容。

(二)“线—场—线”模式

与前一种模式相比,该模式中的“在线练习”要求课后作业在网上进行。针对上课内容及问题,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具有时效性、自主性和情境化等优势。多数认知性质的学科,大都适用于该种模式。

(三)“场—场—线”模式

该模式中的“在场备课”和“在场上课”均与传统教学模式接近,只是在练习环节,考虑到学科的特殊要求以及外界条件的限制,使用“在线练习”的方式。该模式适用技能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根据“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专题化、知识整合性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融会贯通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以及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特点,对“场线整合”教学模式中的“线—场—场”模式和“线—场—线”模式进行结合,即采用“线—场—(线+场)”模式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使这两种较为适用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该模式中的“在线备课”“在场上课”与其他模式相同,只是在最后一个练习环节强调以“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教师进行“在场上课”以后,根据课堂授课情况,设计练习题目和内容,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练习案例在网络上与学生共享,学生根据练习要求做知识准备并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反馈,进一步提供指引,为在场练习的良好效果奠定基础。该模式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按照高校教学“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及会计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包含课程概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由几个不同的专题组成,内容包括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和业绩考核与评价;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讲授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前两个模块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第二个模块为核心;第三个模块属于学生了解的内容。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属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质课程,满足“线—场—(线+场)”模式的适用条件,在硬件允许的条情况下,可采用该模式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另外,“管理会计”课程需要学生以会计学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并融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的沟通,使“供需”信息畅通并且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求使得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而“线—场—(线+场)”模式正是以其强大的沟通优势成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

三、“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在线备课策略

“在线备课”是“场线整合”模式中相当具有特色的环节。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特点,可以采用增减结合的在线备课策略,即教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内容,提出一个详简适中的教案,包括教学背景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以及教学的延展学习和知识拓展的相关提示。学生通过阅读教案了解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并与老师在线沟通、反馈信息,教师针对普遍的疑问采用增策略,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解答疑问,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采用减策略,将该部分内容剔除出在场授课环节。

(二)在场上课策略

“场线整合”模式中的“在场上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一致,但由于该模式中“在场上课”之前已有“在线备课”环节的师生互动,因此,该环节将表现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较传统教学将大幅提高。

(三)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

“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模块是“管理会计”教学针对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场线整合”模式进行的改进和拓展。首先,教师要将开放性、拓展性的练习在网上与学生共享,通过具体的案例与之进行交流,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分析指引,与之交换意见,从而确定最终的练习内容。然后,通过强化为主的在场练习,将各种开放性的作业作进一步讨论,并且用来指引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知识延伸,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企业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当然,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管理会计”三个模块全部教学环节的练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有所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能力为指引,合理安排练习策略。

四、“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场线整合”教学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所在的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从2006级开始,开展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8级开始引入“场线结合”的教学模式。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优秀率为9.18%、10.26%,与2004级、2005级的9.42%、9.51%相比有稳步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2.88%;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不及格率为5.44%、4.63%,与2004级、2005级的4.17%、3.92%相比,虽有所回升但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降低到了3.23%;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社会实践评价优秀率为9.33%、10.19%,与2004级、2005级的6.28%、7.11%相比有较大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4.15%。由此可见,引入“场线整合”模式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都有了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对2008级会计专业全体2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2.8%的学生认为“线—场—(线+场)”授课模式具有新颖性,有83.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80.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效果更好,86%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较以前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虽然“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析不够准确等。因此,在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组织课程教学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应认真分析“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管理会计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应组织好教学内容。“场线整合”模式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主,要求“管理会计”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按“线—场—(线+场)”模式组织好。

第三,应仔细研究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的各项教学安排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各个互动环节都应该关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个影响因素。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6

论文摘要: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十分必要,积极的策略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质量。本文根据英语词汇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高中词汇教学的一些策略。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能够促进他们有效词汇学习的策略;关注学生学习目的、动机,提供多种学习策略指导学生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尽快帮助学生摆脱仅依靠背诵记忆等类似的词汇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词汇学习的效率,训练学习者元认知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效的组织和安排词汇学习;本文拟谈谈高中词汇教学中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趣味记忆

实践证明如果一味死记硬背,学生由于记不住,会增加畏难情绪,容易丧失信心。趣味记忆法就是在教学上找出英语单词易于记忆的规律,增加词汇的趣味性,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进入轻松、形象的趣味记忆,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趣味记忆指导:

1、科学规律记忆单词

利用拼读规律和联想记忆单词:利用派生词、合成词、同类词、缩略词等归纳总结词汇。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训练他们的科学记忆能力。

2、“游戏”学词汇

教学游戏集智力、活动和竞争于一身,是实现多样化、趣味性课堂教学的途径。游戏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一些较难掌握的词汇。

3、各种形式辅助词汇记忆

经常用一种方法教学词汇,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经常变化词汇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通过歌曲、谚语、成语、格言、诗歌、笑话、谜语等辅助形式促进词汇教学。

二、指导学生词汇学习技巧

1、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学习词汇

“源于课本,超越课本”,是每个外语教师希望能达到的一种境界。鼓励学生课外通过电视、广播、阅读等方式学习词汇,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析、扩展词汇的能力。

2、巧用猜测与推断

引导和帮助学生从上下文猜测单词意思。在猜测单词的词义时通常要从这几方面人手:

1)利用上下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

2)利用上下文单词之间的指代关系。

3)利用上下文中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猜测词义。

4)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来推断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

5)利用举例的线索来推断生词的意思。

3、使用联想与联系

运用联想来增进记忆的策略是以线索依存遗忘理论为依据的。根据该理论,一个人想不起某语言信息,不是由于完全遗忘了这一信息,而是缺少适当的提取线索,从而无法从记忆中发现回忆该信息的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单词时,可由一个词联想到该词的情景,以及与此情景相关的词。比如学到cupboard时,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器皿柜、厨柜里的东西:bowl;fork;knife;dish;plate;spoon,;chopstick还有kettle;gas;tap;washcloth;bottle;及sugar;bean;source;wine;oil等,从而使这些零散的词有机地联系起来。

4、分类记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把相关的内容集中或联想起来学习和记忆,效果会更好。对单词进行分类就是把意思或类别相同或相近的单词放在一起学习。分类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如apple;orange;peach;banana;grape;pear等归类于fruits;cap;shirt;blouse;scarf;shoe;sock之类则属于clothes.

三、教师词汇教学策略

1、训练学生元认知策略

很多学生学英语没计划,学习动机不强,不知如何有效地去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学习效果。教师可制定元认知策略训练目标: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自己决定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时间、地点及进度;自我评估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实现其对学习负责,逐步走向自主。

2、运用词汇附带习得策略

学生习得的很大一部分词汇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等训练中获得。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各种语言输入机会,帮助他们附带习得词汇。为了使学生能有效运用语言,hedge(2000)给阅读课程提供了四个步骤:鼓励学生多读文章并认识文章的结构;选择合适的文章,布置任务辅助学生学习;借助“分析”,使学生对文章中一些语言结构引起注意;在学生对文章进行深人理解的同时,老师为其排除文中其他具体的语言困难(转引自吴宇媚)。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词汇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所以通过阅读掌握的词汇是实实在在地掌握了这些词汇。

3、运用“语块法”记忆策略进行教学

语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结合体,形式较为固定,如果将语块作为整体学习并储存在记忆中,不但可提高语言资源信息处理效率,而且能大大提高语言输出和表达的流利性、地道性和生动性。教师应主要以语块教学为主线,通过输入、内化和输出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引导学生辨认、学习、使用语块,从而使学生有效掌握并熟练运用语块,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利用语块教学法,学生习得的词汇不再是以单个单词储存在记忆里,而是以短语和大的语块形式储存在记忆里,在使用的时候能够作为整体提取出来,从而减少了资源信息处理的困难。

4、直接向学生讲授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词汇教学应把词汇作为要教的核心对象,教师应给学生示范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指明如何使用、为何使用各种词汇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词汇的性质和特点来科学地进行词汇教学,遵循一定的原则,激发学习词汇的兴趣与动机,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巧记单词,提高词汇学习技巧,有意识进行词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应用有效策略学习单词的主动意识,探索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式和自主地扩展词汇。

参考文献:

[1]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肖武云,曹群英,欧阳苹果.元认知策略训练对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

[3]吴字媚.浅谈以课文为依托的词汇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96—97.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7

1.口诀学习记忆策略。在学习记忆时,若把物理知识编成口诀,如歌诀、顺口溜等,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记好学,能有效增强学习记忆实效。

例如,有人编有歌诀“大内大,小外小,输出功率找草帽。”其中,“大内大,小外小”是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及测量结果误差分析的歌诀:“大内大”,是指当被测电阻值远大于电流表内阻时,电流表内接,被测电阻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小外小”,是指当被测电阻值远小于电压表内阻时,电流表外接,被测电阻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输出功率找草帽”是反映闭合电路的输出功率随负载变化情景的歌诀,“草帽”是指输出功率随负载的变化函数图像的曲线形状。

又如,在讲《家庭电路》时,有人编制了下面的“顺口溜”:火线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头;火线接进保险盒,再过开关进灯座。

再如,在《杠杆》教学中,作力的力臂是一难点,可以编顺口溜:作力臂,并不难,找到点(支点),找到线(力的作用线),作垂线。这样易读易记,朗朗上口,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降低记忆难度,提高记忆效率。

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歌诀”“顺口溜”等待我们去总结。实践证明,这种朗朗上口的“歌诀”“顺口溜”,使学生学习物理不再单调、乏味,相反,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加高涨,积极性和主动性倍加增强.只要我们善于总结、不断创新,学生就会变得乐学、善学,进而带动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2.浓缩学习记忆策略。物理需要学习记忆的知识很多,学生容易“东拉西扯”、“张冠李戴”记不全面。为此,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指出概念或规律的几个关键字或词,浓缩成一句简单话语来记忆。

例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要抓住“物体”、“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字词,来加以记忆。

又如,记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中的“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或规则);把课本上的内容概括记忆为“观放毒(读)标”活动。其含义为:

观——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放——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尺要放正,不要歪斜;

读(毒)——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标——记录测量结果时在数值后面必须标注单位;

解释含义之后,用纸折好的“毒标”放飞给同学们看,让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记“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形象记忆为“观放读(毒)标”一件事,然后记住每个字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会记遗漏了内容。

3.联想学习记忆策略。所谓联想学习记忆策略,就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想象进行学习记忆的策略。由于联想能使脑神经细胞兴奋,在大脑皮层留下清晰的印迹,因而,记忆十分牢固。同时,坚持使用这种学习记忆策略,还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高中教材:“弹性碰撞”一节里,讲述了“一个运动钢球(m1)对心碰撞另一个静止钢球(m2)”的规律,推导出了两钢球碰撞后的速度表达式。

在实际处理问题时,只要记住①、②两式就能解决这一类碰撞问题,而不必要每次解题都要重新推导①、②两式的来龙去脉。学习中学生应用这两式来讨论有关问题时,常常将式中分子项的脚标搞混乱。为澄清这种混乱,可把碰撞现象与公式联系起来看,“由于是m1去碰m2,我们就可把①式中的分子项m1-m2视为m1m2,即把减号-形象地看成为动作指向的箭头,把m1-m2形象地读作运动球m1(去碰)静止球m2(或称:主动球m1(去碰)被动球m2)”,作了如此联想后,即使以后遇到题目叙述为运动的B球去碰静止的a球,也能迅速正确地写出表达式来。对于②式中的分子项,则只要记住它是“主动球动量的2倍(2m1v1)”即可。除此之外,①、②两式的分母均相同,无所谓记忆的困难。

4.对比学习记忆策略。所谓对比学习记忆策略,就是指把相近的概念、原理等加以横向和纵向比较来尽心学习和记忆的策略。通过对比,能够明晰相近概念、原理的细微差别,深入理解概念、原理的内涵。

例如,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对比:①把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将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是1摄氏度。摄氏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②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简称开,用符号K表示。③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K。

5.谐音学习记忆策略。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进行物理知识学习记忆的策略,我们称之为谐音学习记忆策略。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8

数学教材叙述严谨、简洁,略去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很多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规律,在教材中没有做系统具体的介绍,而是隐含于数学知识的躯于之间,有赖于在教师的挖掘、点拨和提炼之下,由学生去领悟、吸收和应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改变照本宣科的做法,充分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概念的发生过程、性质定理的发现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数学思路的形成过程。为此,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探究教学策略的特点

数学探究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主动探究,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猜想、讨论、说理、归纳、应用”等手段,让学生主动探究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和定理等,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探究教学策略就是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教学策略。

二、探究教学策略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策略,让学生追根溯源,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数学计算、思维演绎、思维要点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结论总结、归纳过程的探究.这种探究活动大体包括五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发探究;尝试探索,形成猜想、假设;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验证猜想或假设;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运用知识,巩固探究结果。下面就结合本人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探究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与实验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探求知识的问题情境,应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考虑,逐渐造成认知冲突,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地去探求知识,也就是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索某个数学问题。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了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2.尝试探索,形成猜想、假设。

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呢?”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3.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验证猜想或假设。

从实践中获得的结论和从数学演绎得来的结论,两者是否一致?也就是说,要将通过操作、观察等直观手段得到的表象知识,经过理论的推敲加以验证,然后成为学生“发现的”数学知识。这一环节在很多几何教学中,被反复地应用。在本节课中,为了验证上面的猜想,我先请同学们讨论:说明三线重合的初步构想.有学生提出,如果将三条线段都画出来,要说明它们是否重合,好像有些讲不清楚,能否可以先画其中的一条,然后去想办法说明它就是另外的两条?(如可以先画出角平分线,再说明它也是中线和高)根据这个思路,我请同学们画出顶角平分线aD,借助于操作(将aBC沿aD翻折),并运用前面刚刚学习过的轴对称的性质,经过同学们的——番积极探索和热烈讨论,可以顺利完成上述问题的说理验证。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说理过程,还能推得的等腰三角形的其他重要性质(等边对等角)等等。

三、探究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反复的探索过程,本人在运用探究教学策略指导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较牢固地掌握知识。

由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运用探究教学策略,使得教学班的整体数学素质,在同年级的平行班中总是处于较高的水平。无论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带教的班级,还是中途接任的基础较薄弱的班级,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班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

2.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习惯.

在运用探究教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注重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善于思索、开动脑筋、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据调查对照,在制定、执行学习计划,预习、复习教学内容,课堂中的积极思维程度以及作业情况、课外阅读、搜集资料等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数大大多于其他的班级。

3.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英语听力 问题导向 双任务 情感过滤 听力输入

一、背景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这五大基本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语言交际中,听甚至占据了45%的时间(Rivers,1981)。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化氛围不断加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内对话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国际商贸和服务人才培养的英语听说能力,尤其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存在情感障碍、缺乏语言环境、听力输入量不足、传统听力教学效果不佳等因素,造成学习者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尽管许多人学习英语多年,但是只要走出课堂,离开教材的标准录音,进入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就几乎听不懂国际人士说的英语。加之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扩招,生源的英语基础水平逐年下降,给国际化环境下的商贸和服务人才的国际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在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育部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12征求意见版)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核心能力即听说能力。近年来,国内英语听力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逐渐被关注,并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二、听力教学研究

1.何为“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

“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即在多元化新型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设定,在教学资源和环境上,从时空上(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进行“双向”布局的深层次立体混合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该模式从当前的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大典型问题,统筹兼顾课堂内外,涵盖教学的各个因素。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听力技能的同时,还充分涉及了学生的各段校园时间,全力营造浸泡式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效难度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增加英语听力输入。

2.基于问题导向的听力教学研究

基于英语听力的教学问题,根据知网的“英语听力+障碍”模糊匹配主题期刊文献检索,截至2017年10月,获得1207条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搜索结果。期刊文献的相关主题关键词,主要覆盖英语听力、听力理解、听力障碍、对策,以及听力教学、策略、障碍因素等元素。根据基于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研究结果,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听力障碍主要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两大因素。其中,语言因素涉及语音、语调、语流技巧、词汇、语法等方面;非语言因素则涉及情感、背景知识、认知模式、听力技巧等方面。在给出的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内容、形式和策略,目前还比较缺乏英语听力学科性的综合性整体规划。

3.当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不足

近代国外的研究表明,听力策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malleyChamot1990)。国内的学者经过研究也认为,策略教学确实可以大幅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王宇2000;杨坚定2003)。所以,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是有必要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教学的(苏远连2003)。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的英语听力策略教学研究证明其行之有效,相关改革研究近年来曾经掀起热潮(王宇2002;赵丽萍2010),但是针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双任务教学改革研究却相对较少。实际上,高职生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更加需要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引导。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各种英语学习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层出不穷,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灵活便利的学习条件。有些学校进行了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在传统听力教学中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做了一些相关研究,证明了网络辅助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张晓雪,2012)。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过快,移动软件的应用目前基本属于学生的自发行为,很少有学校纳入教学计划来组织实践。所以,线下课堂+线上app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也给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课外实践环境。然而,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英语类课堂教学的研究,专门针对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比较少。涵盖校园外社会实践活动对英语听力习得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针对英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听力障碍、焦虑情绪、听力理解认知模式等方面。在给出的问题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独立元素的分区操作,涉及课堂外补充听力输入的具体操作甚少,缺乏英语听力学科的课程综合元素整体设计。综上所述,如何紧密结合高职生源特点,更好地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整体课程规划,切实提高的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服务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议题。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践

1.“两双”式教学改革整体情况

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既有英语听力教学的共性问题,也有因为其生源特点而产生的个性问题。其中,紧张焦虑、动机不足、信心缺失等情感障碍问题,和时间、频率、容量、形式等多方面的英语输入不足问题,是中国学生的共性问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方法性缺失的学习机制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高职学生个性问题。为了充分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培养中存在的情感障碍、输入量不足、学习机制缺失等问题,针对当下高职英语听力学科综合设计的空白,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听力课题组基于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不断的改革实践和完善中,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引入现代网络和移动终端应用科技新元素摸索出了一套浸泡式覆盖、在多元化课堂教学上执行“双任务”(知识+策略)、在时空上实施(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双向”布局的立体混合式“两双”教学模式。

2.具体改革措施和手段

(1)多元化课堂实训为了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Krashen,1982;ellis,2011),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课题组经过不断的尝试,对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评价机制、教学载体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改良。在组织形式上,有针对性地添加了简述、复述、讨论的听力理解检验环节,和从输入到输出的交际迁移环节。同时,还有选择性地增设了模仿、表演、编演环节。在评价机制上,课题组对学生采取了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同时,还增设团队成绩,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英语听力教学载体上,课题组还打造了适用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通过题材和内容丰富、风格类型多样的多媒体视频材料辅助,训练学生对真实交际环境下的英语语音和语流的感知度和辨识度,建立起英语声音记忆的图式认知和应激机制。(2)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在感知、分析、利用的三个阶段中存在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对所听到的单词形成认知表象、无法弄清听力内容的关键概念等听力障碍。为了帮助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解除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迷茫和焦虑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机制,课题组开创性地把本科新式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策略教学引入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还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教授相关英语听力策略,实施了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在线上教学方面,课题组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在线上进行英语听力实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流程结构化的设计,和视、听、说多媒体交互训练内容的集合,引导学生依次完成相关主题模块的相关环节的听力理解训练。学生的训练轨迹、时长和成绩由系统平台进行自动化记录,实现对学生的监控督促和激励,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时间补充英语听力的输入量,并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课题组还引入各种侧重于不同功能的免费移动客户端app。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软件的功能特点介绍,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弱项和兴趣爱好选择使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增加英语听力输入,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在线下学习方面,在校园内,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进一步固化学生在英语听说课堂上训练的交际技巧,提高实际交际场景中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作用。在校园外,课题组抓住各种省内各种外事机会,为学生争取各种真实场景下用英语语言服务的学习观摩的社会实践机会,派出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磨炼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服务能力。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

1.整体效果情况

经过采取教学“双任务”,时空上“双向”布局的“两双”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输入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在容量、内容类型、场景类型、语域类型的有效倍增。同时,课堂内外不同时空的英语听说丰富练习场景,使学生得以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下参与,降低了情感过滤,增强了兴趣和成就动机。在校内,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各级别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关赛事中,屡有学生表现优异,创造佳绩。在校外,在涉及英语听说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实践证明,立体混合时空全覆盖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收效良好。该模式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2.具体效果

(1)实施多元化课堂实训的效果在高职英语听力课堂上采用的多元化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变化的活动形式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和兴奋感,从而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分散学生紧张焦虑的注意。输入和输出交互进行,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语流的听力敏感度和专注度,巩固对英语相关语汇的声音记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引入的小组合作机制,和评分中增设的小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同龄认可感和归属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焦虑情绪,提高了教学能效,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实施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的效果课题组打破了高职学生只需英语听力实训,不需要听力策略教学的传统观念,创新性地把适用于本科的英语听力“双任务”教学应用到高职学生上。通过实施高职英语听力的双任务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了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策略缺失的问题,建立起了学生对英语听力训练的方向感和信心。(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app等线上资源,和校园内、社会上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等英语听说资源的立体化整合,充分构建起了高职学生的课外语言输入环境,很好地弥补了高职学生课堂输入量不足、形式内容单一、难度难以全面兼顾的问题,并实现和老师、同学、外国人这几种不同对象的真实性多层次的交互输入。

有效的线上教学策略篇10

在四年级教学数学时,笔者曾给学生练习过一道“租船方案”题:王老师带着17名学生一起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6元,限乘4人;小船每条租金5元,限乘3人。如果你是王老师,准备怎样租船?哪种租船方法最合算?

当时学生还没有学习枚举的策略,这道题目是有挑战性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找到其中一种合理答案(用算式呈现);第二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也能找到答案。笔者接着问学生:如果让你独立找最省钱的方案,你准备怎么办?学生讨论后认为可以列举所有答案后进行选择,但对解题过程深感麻烦。

五年级学过“一一列举”的策略后,旧题重温,再次让学生解决“租船方案”题,毫无悬念,学生都掌握了有序列举的策略。

六年级毕业总复习时,又遇“租船方案”题,纵观学生答案,基本上有三类:逐一列举、跳跃列举加算式、凑数列算式,其中凑数列式的学生人数接近三分之一。

同样一个问题,四年级有过铺垫,五年级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学,但到六年级解决时仍不尽如人意。观照其它策略的学习,同样存在现学现用能力较强、过后遗忘较快的现象。这自然引起我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寻求相应的教学对策。

二、探因

1.理念与实践的脱节

为了充分关注和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摒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类型化”、“模式化”倾向,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把“解决问题的策略”单独设置为一个模块进行教学。作为一个新生的主题教学单元,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讨,对策略的理解和教学已达成一些共识,如策略与方法的联系与区别、策略教学的一般过程、策略教学的价值取向等等。那么,目前的现状究竟怎样呢?据笔者的观察与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时候,大都学会了解题方法,策略的价值体验也比较充分,似乎策略教学很成功。然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碰到了新问题(除了反复练习过的一些题型)仍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们虽然已经接纳新教材中“问题解决”的教学新理念,但在实践层面上依然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策略教学仍旧囿于类型化、模式化的传统应用题教学倾向,最终导致学生对问题的解决避免不了“套模式”、“依葫芦画瓢”的桎梏,缺乏策略意识。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从而突破策略教学的瓶颈?笔者认为教者应以全局的眼光看待策略教学,教学行为应致力于从短视效应走向长效发展。

2.对策略教学的片面理解

谈到策略教学,很多教师映入脑海的首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正是由于这个片面的理解,使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认识定位出现了偏差。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融于计算教学内容并作为解决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而呈现的“常规”应用问题;另一类是具有挑战性、多元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非常规”问题。针对这两大类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之分。一般策略用于常规问题的解决,如分析法和综合法,这类问题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特殊策略一般用于非常规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第二学段。虽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以独立的单元形式从第二学段开始设置的,但我们显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设立的这几个主题单元来孤立地认识教学策略。因为谈到策略,它必将指向所有的问题解决,况且有相当一部分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策略的交叉使用。由此可见,策略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当许多教师把策略教学仅视为主题单元的教学时,则表明其没有正确认识策略教学的内涵,重视了短期效果而忽略了长期发展,教学视野未免失之偏狭,因而影响了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3.受教学年段的制约

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是以解决数学问题和知识学习为载体的。对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按照知识发展的序列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策略性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出发,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并注意一般和特殊相结合地作了精当的安排,分散在低、中、高不同的年级,以持续的、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呈现。因此,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站在全套教材的高度,着眼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低、中、高年级(或两个学段)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学的视点和精力往往主要集中在自身单元内容的教学上,缺乏对教材中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缺乏沟通数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使之融会贯通的意识。在这种教学年段相对固定、且又不太注意不同年段与年级间的教研交流的环境下,一般教师就容易追求功利主义的教学短期效应,忽略对于学生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长远发展目标,造成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策略上的断层现象。

三、建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其立足点在于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和阶段,经过对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的分析、提炼,逐步获得和积累一些一般的、常见的策略,其长远目标在于学生能系统地认识并学会融会贯通地运用这些策略,全面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因此,在策略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点、线、面三维一体的教学实施方案,从“突破点、串成线、覆盖面”三个维度切入。

1.突破“点”——以策略认识为根基各个突破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作了全面、统筹的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和年级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策略。第一学段,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着重教学常规策略。教材根据不同具体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分析数量关系的需要,按顺序分别安排适合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分析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依次有重点地学习这两种策略。

第二学段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相对集中地安排了学生解决一些常规或非常规问题时经常需要用到的几种基本策略,即列表、画图、枚举、倒推、替换与假设、转化等,这是几种不同策略的重要内容。因此,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首先要关注每类基本策略的学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

(1)关注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相应策略生成的背景和需要,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设计与策略相适应的典型问题,以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习解题策略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内驱动力,为策略的研探、生成奠定基础。

(2)注重问题探究。“策略”是对解题方法的本质认识,需从方法中提炼并进行抽象概括,使之存在于个体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系统里。可见,策略的形成需要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意会中萌生,因此学生的主动探索与自主建构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在以与策略内涵相适切的具体问题作为学习平台时,引领学生在主动探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自己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及思维过程,对此获得真切的、深刻的体验。

(3)加强反思提升。策略的萌生和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个体对自己解题活动的不断反思。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从自身采用的方法中深入理解策略的精髓。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出回顾,体会策略形成的过程、脉络;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明晰策略的特征与本质,了解所学策略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的适切性,产生相应策略的价值认同,从而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运用策略的意识,养成自觉运用策略的习惯。

在让学生学好教材中的一些策略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适当补充诸如猜测验证、类比、试验等有助于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常用策略。

2.串成“线”——以策略发展为主线逐步提升

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和数学技能、能力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以原有认识为基础的逐步积累、领悟和理解,以及不断应用、提高的过程。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也是如此,必须有自身的初步经历、接触,再通过策略的认识、理解和巩固,然后经常地应用于各类相应问题的解决,才能被学习者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如。可见,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应该抓住各类策略形成、掌握和运用的“线”,依据策略形成的纵向发展,注意“前有孕伏渗透、后有发展提高”,避免为学策略而教策略的学习“突击”行为,使每一类策略的学习都有相应的基础、学习和发展的线索,让学生从无意识的体验开始,逐步积累相应的经验,再到策略的认识和应用,直至深化、提升。

(1)注意前期孕伏与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从学习特点出发,结合各个领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采用一些学生能理解的“原生态”方法,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策略方式,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体验,使之成为学习策略的经验和基础。比如,对于“画图”的策略,可以在学习简单实际问题时,用画、和等方法直观显示各种数量关系;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时,通过画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等等,让学生初步体会画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联系。又如,对于“一一列举”的策略,在一年级“分与合”的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有序地一对一对地找出一个数的组成,初步接触相应的方法;以后在一些恰当的数学内容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到,有一些问题要用有序地一个一个地的找结果的方法,获得问题的解决。可以说,几乎在各个领域的内容教学中,都孕伏着解决问题策略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所教学的内容中孕伏的策略因素,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相应方法的感知、理解和应用,为后续系统地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2)重视后期发展和提高

和一般数学内容学习一样,数学策略性技能的学习,除了立足相应的例题重点突破之外,还必须重视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应用来巩固对策略的理解,提升策略意识和策略水平。在进行了策略内容的重点教学之后,要特别注重策略在后期解决问题中的滚动应用,尤其是不同问题情境下的灵活应用。比如,认识“一一列举”策略以后,在学习“公倍数”要求学生寻找6和9的公倍数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可以分别按序列举出6和9的倍数,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并意识到这里运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再如,学生学习“假设”的策略以后,遇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一件商品,先提价10,再降价10,实际售价和原价相等吗?”时,由于抽象程度较高,学生不易理解和解决,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件商品先假设为某个价格(比如是100元),然后根据先提价再降价的条件依次计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同时结合这个策略的应用,组织学生讨论:应用了什么策略?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策略?假设的数据不同对最终比较的结果是否产生影响?帮助学生及时反思并进一步强化策略内涵,增强学生对策略意义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策略水平。为了后期的策略强化和学生策略意识、水平的发展,教师在学生认识理解相应策略之后,需要敏锐捕捉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并进行合理开发和应用,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价值。

3.覆盖“面”——以策略应用为抓手广泛沟通

一般说来,在数学学习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背后,都少不了一般策略或者特殊策略的支撑。因此,在各类策略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数学学习,从策略应用广度的视角,形成同一策略在不同背景下应用的对接,以增加学生策略应用宽度的体验。比如“画图”的策略,由于教材首先以解决图形方面的问题为载体,所以学生往往会在“图形问题”——“画图策略”之间形成定势,忽略在其它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在例题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在解决哪些问题时我们也用到过这种策略?打开记忆闸门,学生回忆起借助“画图”的策略可以找到搭配、排列中的规律,“画图”可以帮助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帮助认识分数和理解分数的相关知识,等等。教师可以相机介绍:在以后解决分数、百分数等数学问题中,这一策略的应用同样很广泛。这样,“画图”策略的价值就不再仅仅局限在解决图形这一类问题领域,其一般意义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几种策略,或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因而解决问题策略的交替或交叉使用,以及策略应用多元化的现象就十分普遍。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策略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各种策略之间的交叉、滚动应用,以及策略的选择,使各类策略的覆盖面不断扩展。比如,教学“画图”策略时,在用图形直观显示了具体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后,就需要凭借直观,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对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推理,确定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解题思路。再如,以“倒推”策略解决的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列表”、“画图”的策略解决;以“替换与假设”策略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画图”的策略辅助解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