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十篇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十篇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40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1

关键词: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因子分析

回顾上市公司的历年并购重组案中,医药行业始终占一席之地,且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2010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行业整合方向以及调整组织结构的具体目标。在推进中央医药企业重组时,国资委就曾表示,要通过对公司的调整重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这无疑又一次加快了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2012年上市药品企业并购金额高达116.6亿元,成为并购中的主角,并且预计在2013年上市药品行业的并购将会加剧。然而这些企业是否通过并购实现了预期目标呢?评价并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并购绩效,本文采用会计研究法对2009年和2010年发生并购的医药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正确引导公司并购行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一、样本的选取和方法设计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重组并购数据库2012版和巨潮资讯网。

本文以2009年和2010年发生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从中筛选出医药公司的并购样本,以并购宣告当年的各前后两年,总共五年的窗口期(t-2,t+2)作为总样本数据。本文的研究角度是从并购方出发,除了具备以下条件,其余的样本都予以剔除:

条件1:同一家公司连续发生多次并购,以并购金额最大的事件进入样本;

条件2:在窗口期(t-2,t+2)内的财务数据可获得,剔除数据缺失、异常的样本;

条件3:剔除窗口期净资产为负值的样本;

条件4:剔除连续两年或三年亏损的样本;

条件5:至今没有退市或变更为其他行业的样本;

条件6:只选择成功的并购重组交易。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会计研究法,选取了四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分别是: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得分绩效模型:(1)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因子提取(3)计算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4)根据各主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70%的原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5)构建综合得分模型。最后将得出的综合得分因子与其影响因素做回归分析,评价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分析其影响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3.研究假设和变量设计

由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是从收购方的角度出发,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并购后使企业绩效降低;

假设2:企业性质对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

假设3: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

二、实证结果

(一)下面以并购当期为例,说明通过因子分析如何计算反映收购公司绩效的综合得分

(1)假设检验

本文使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两种方法来检验因子分析是否适用。利用SpSS20.0软件,使用并购当期数据,对本文24个样本10个财务指标进行检验,得到Kmo统计量的值为0.616,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p值为o。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认为该统计量0.7以上时效果比较好,0.5以下不适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虽然Kmo统计量略有缺陷,但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p值为0,综合分析,认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综合得分因子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择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估计因子和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对应每个样本的3个公共因子及其对应的因子方差解释率和旋转载荷矩阵,结果得t期的综合得分因子模型为F0=0.32942f1+0.24029f2+0.18166f3。

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对t-2期、t-1期、t+1期和t+2期的指标体系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各期的综合绩效得分模型。

(二)回归分析

在用因子分析法得出(t-2,t+2)的得分值后,用state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根据前面研究所确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确立基本回归模型:(1)scoreit=β0+β1mergeit+xitr+uit(2)scoreit=β0+β1mergeit+β3interact+xitr+uit其中,x中包含size;lever;soe;msr;dum_yr2;dum_yr3;dum_yr4;dum_yr5;dum_yr6;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三、结论与讨论

1.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是降低的。通过表3中的模型1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并购后企业绩效是否降低,那么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是否并购(merge)项,它的估计系数为-0.2496,并且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是否并购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2009-2010年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从5年的考察期来看是降低的。假设1得到验证。这说明了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并不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得到改善,也不能达到优化现金流和资产结构的预期目的,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上升。

2.并购方的企业性质对并购绩效有显著影响。通过表六中的模型2可以看出,交互项(interact1)的估计系数为-0.4179,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了并购方为国有企业的并购绩效低于民营企业的并购绩效。假设2得到验证。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医药行业的并购中,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政府干预。当国有企业的效益较差时,政府为了延续国有资产,就会注入优质资产,通过并购向其输送效益;当国有企业效益较好时,政府可能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要求这些企业进行并购。这样就不利于国有企业自身进行良好的发展,所以并购绩效会低于民营企业。

3.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不显著。通过表3中的模型2可以看出,交互项(interact2)的估计系数为0.0013,但其显著性水平高于10%。假设3不成立。所以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并购绩效影响不显著。说明高层持股并不能缓和问题。

所以在新医改方案颁布后的新政策环境下,政府鼓励中小医药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自身的规模,同时也适当进行干预。企业不能盲目进行并购,首先要知己知彼,选择好并购对象、支付方式等进行并购,其次要提高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力度。并购专家坦恩在1998年指出“并购成功与否不仅依靠被收购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而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后的整合”。因此,加强并购整合的力度是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必须开展包括企业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整合并提高整合力度,才能使企业绩效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G.meeks.Disappointingmaniage:aStudyoftheGainsFormmerge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

[2]Ravenscraft,David,JandScherer,Frederic.mergers,Sell-offsandeconomicefficiency4

作者简介: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2

【关键词】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绩效

在市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并购是一种独立的行为,政府并不直接的介入企业的并购过程。而在我国,由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也不是很成熟,各种金融中介组织发育也不是很完善,再加上投资银行体制的不健全,这些都妨碍了企业并购的规范化发展路程。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和体制背景之下,政府在企业兼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不可否认,政府在发挥正面促进作用的同时,会出于政府部门利益的考虑,往往用行政性的手段直接干预影响企业的兼并流程与效果。在政府有干预的前提下,企业并购的绩效究竟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梳理有关企业并购绩效的概念、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及已得出的研究结论、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等等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最后得到自己的结论,并对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国外文献综述

作者梳理了国外的相关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性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如政府干预理论中的公共利益理论的提出(michael,1988;Utton,1986;Breyer,1990;williamson,1975),自身利益理论的发展完善(Sitigler,1971;posner,1974;peltzman,1976),其次还有对并购绩效理论的综述(Jensen,Ruback,1983)。

2.探索性研究:在政府干预下,一些学者或者是利用20世纪7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事件研究方法来建立一个股票价格波动的模型(mandelker,1974),或者是利用超额收益率法来对企业并购的短期效益进行评估(magenheim,1998;Jensen,1983),还有通过事件研究(Bradley.m,Desai.e,1988;Jafferson,1992;agrawal,2000)来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并购后的绩效有所提高。而另一些人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并购确实能够使得企业的规模扩大,但绩效却并没有得到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但高层管理人员在并购后的实际收入却大幅翻高(Goldberg,1983)。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外的研究文献对我们的帮助不大:主要原因是国外的市场机制相比我国来说先进许多,他们的研究具有广泛性,而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导致了政府成为企业并购行为的内在构成因素。中国已然成为并购史上的特例,而中国出现的问题也成为带有中国特色的问题,适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的相关文献大致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规范类研究:在研究并购分类方面,并购可分为敌意并购和善意并购(郭永清,2000);相信政府在无偿划拨类企业的并购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故将其归类为“政府干预型并购”,而将股权有偿转让的并购归类为“市场化并购”(梁卫斌,2005)。在绩效概念界定方面,有人认为并购绩效就是对由并购所形成的实际经济效果的全面反映(于春晖,刘祥生,2002);有人认为并购绩效是通过并购形成的企业财务和非财务价值(朱宝宪,朱朝华,2003);并购绩效可从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两个方面来理解(石原峰,2006)。2.实证类研究:首先是采用会计研究方法:如通过比较企业重组前后的几个特定的会计指标(原红旗,吴星宇,1998;檀向球,1999)或对上市公司的重组动因或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彭志刚,1999),也有人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来计算企业并购前后的绩效稳定性指标(李心丹,2003)。其次是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采用上市公司并购通知公告前10天至之后20天内的累积超常收益作为事件指标(陈信元,张田余,1999)。还有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综合全面地研究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张文璋,顾慧慧,2002)及同时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分别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行为是否创造了价值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研究(张新,2003)。对于政府干预与企业并购绩效的关系进行直接研究的文献尽管不多,但终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终极产权论”的提出(,刘芍佳、孙霈,刘乃全,2003;夏立军,方轶强,2005)。

通过对上述国内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内的研究文献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与真实性有待加强。第二,有些研究没有直接的考查政府干预控制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最终也没有追溯至终极控制人,属于典型的虎头蛇尾类。第三,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利用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来分析企业的并购绩效的,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点与闪光点。第四,样本的选择缺乏系统性,样本的处理缺乏科学性。不同的人对并购的界定不一样就使得样本的选择缺乏系统性,而许多学者由于对样本的数据采集处理缺乏具体严格的标准。

三、结论及建议

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政府干预与企业并购绩效关系的文献,我们知道,政府的干预行为不仅可以对企业并购得过程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且对调整经济走向、优化产业结构及打造规模经济效应等可以产生比较明显的鼓励。但政府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干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如果政策允许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并购行为,必将产生许多风险。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对未来深层次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府职责的限定及并购市场建设及等提出建议,并对全流通时代企业并购的新特点进行展望。首先,塑造真正的并购主体,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地方政府及其有关官员的干预,才能真正的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进一步发展完善并购市场,弥补其功能缺位要发展完善我国的并购市场。在外部监督方面,要建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在企业制度方面,要全力构筑“防火墙”等。

参考文献

[1]agrawala,JaffJF.thepost-mergerperformancepuzzle.advancesinmergersandacquisition,2000:7-41.

[2]陈善朴.企业并购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

[3]黄兴孪.政府干预,内部控制与上市公司绩效[J].工商管理,2009.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3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时期,国内外企业并购日益高涨,2009年并购热点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数量上能源行业占全部并购的17.44%;金额上占已披露并购金额的59.35%。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石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70%左右。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鼓励煤炭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进行整合,实现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煤炭企业占全国煤炭总产量65%以上的目标,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在国内大规模地展开,主并企业在并购后能否创造价值非常值得深思。理论上特定条件下的企业并购能够创造价值,而现实中并购失败案例颇多,主并企业在什么条件下采取哪种并购模式才能实现其价值创造,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企业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财务理论中的最重要课题之一,并随着组织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企业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成为西方经济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并购领域出现很多理论假说。企业并购能否真正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并购驱动因素能否真正转化企业价值的提升,以及能否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SatishKumar(2008)在相关性分析、比率分析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印度公司并购绩效进行扩展研究,即研究是否能实现预期的并购协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很多情况下主并企业能够产生长远的协同效应,这些效应可能表现为较高的现金流、更多的业务多元化和成本降低等。moshfiqueUddin(2009)研究了1994-2003年间英国企业收购国外目标公司的短期绩效,利用事件研究法来分析短期的股价变化,研究发现:英国收购公司没有赚得统计学上显著的、正的短期异常收益。neenaSinha(2010)分两个研究阶段探讨了印度金融机构的兼并收购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第一阶段采用比率分析法,第二个阶段采用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研究表明:并购交易和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从长远来看并购能为收购公司创造价值。DirkSchiereck(2011)以可再生能源行业337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2000-2009年间宣告并购交易完成正的异常报酬,结果却意外发现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外的收购公司往往能赚取正的异常收益。panagiotisLiargovas(2011)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1996-2009年间希腊银行并购绩效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兼并收购没有带来任何经营业绩的改善,也没有创造财富。

(二)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利用财务数据分析公司的并购绩效,由于不同企业的并购结果不同,因此对并购绩效评价也众说纷纭。李志刚、陈守东等(2008)以沪深二市具有代表性的81收购公司为样本,分析了2003-2004年间发生的并购活动,得出并购总体绩效在短期内会得到改善,但长期来看,并购并没有带来经营效率的提高;对收购公司而言,并购当年绩效会有较大提高,但随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以前提高的绩效,并购实质性上并没有提高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盛明泉、张春强(2011)对多元化并购和非多元化并购两种不同并购类型的价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化并购后短期内会出现绩效下降,但随着资源的有效整合、协同效应的发挥及经营风险的分散等正面因素的作用,会带来一定价值的提升;而非多元化并购在并购后绩效呈逐年下降趋势。陈共荣、毛雯(2011)以2007-2009年间发生的52起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并购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了并购公司在并购前一年至并购后两年共四年间的绩效变化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在并购当年公司绩效有较大的上升,但随后开始逐渐下降,并购没有实质性上提高公司的绩效。宋维佳、许宏伟(2011)利用Capm模型和Z值模型尝试构建一个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绩效与风险评价模型,并对2008-2010年间发生并完成海外并购的8家资源型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整体效果良好,但并购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王雅楠、孙养学(2012)以a股上市34家公司国内外并购为研究样本,选取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7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制造业并购绩效较好。

综上所述,主并企业能否从并购活动中获取预期的经济收益并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范围,普遍把目光集中在上市公司的组织形式上,而忽略对非上市的集团公司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对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方法均来自于国外西方国家,没有根据行业性质和企业自身特点来选取研究方法。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以煤炭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增加值(简称eVa)评价法分析并购价值创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只有开滦集团存在横向和纵向并购模式,以下两种模式分析只涉及开滦集团。表3显示:开滦集团在横向并购活动中,并购当年eVa增长约为45%,并购次年和后两年的eVa呈持续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可以预期,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eVa的增长势头在以后的年份仍将继续,直至稳定。从eVa增长率变化可以看出,开滦集团的横向并购绩效显著,并购绩效从并购当年开始就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良性发展阶段,逐步超越整个集团并购的平均水平。由此得出,横向并购模式对开滦集团绩效的改善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2)纵向并购绩效分析。如表4所示:

纵向并购只涉及开滦集团2009年一次,因此eVa增长变化只表现在2009年单年数值的前后变化。表4显示:eVa在并购当年增长快速,经过并购后一年的整合缓冲,eVa仍呈增长趋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并低于整个集团并购活动的平均水平。纵向并购能为企业绩效的改善带来一定的正效应,但效果并不显著,且企业在此阶段已经进入成熟期,各项财务指标趋于稳定,增长空间小,据此推测,纵向并购的绩效可能会逐渐稳定,不会再有较大的提高。

(3)混合并购绩效分析。如表5所示:

在并购浪潮中,混合并购的兴起较晚,多用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和规避同行竞争的强大风险,开滦集团风险规避意识比较超前,早在2006年就进行混合并购。表5显示:混合并购的eVa增长趋势先下降,随着并购后一年的缓冲和资源进一步整合,到并购第二年发展继续加快。并购绩效与eVa增长一样,都是整体先降后升。由此得出,混合并购模式同样也能对企业整体绩效的改善具有正效应。

根据表3、表4、表5综合分析:不同并购模式的并购绩效不同,其价值创造也不同。

(二)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并购的创造价值不同因纵向并购只涉及开滦集团2009年一年,除了成熟期外不存在其他生命阶段,没有可比性,因此本研究剔除纵向并购模式。

(1)横向并购模式下不同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如表6所示:

表6说明:在横向并购模式下,成长期的eVa在并购当年、次年和第二年较并购前一年是持续增长的,且增速越来越快;而在成熟期,eVa的增长越来越慢,直至趋于稳定。因此同处横向并购模式下,企业在成长期绩效改善趋势好于成熟期,且具有较大潜力。

(2)混合并购模式下不同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如表7所示:

注:因冀中能源集团2012年年度财务报表未编报,无法比较2010年并购后两年的数据。

表7说明:在混合并购模式下,成长期的eVa先快速增长,后增长速度减慢,逐渐趋于稳定;成熟期的eVa一直在降低;而创业期呈现先降低再逐步上升的良好态势。由此,在混合并购模式下,企业创业期的绩效改善效果最好,成长期的并购绩效尚可,但成熟期的并购绩效不尽人意。

根据表6、表7综合分析:相同并购模式下不同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不同。

五、研究结论

(一)有效利用并购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综上所述,成长期进行横向并购效果较好,创业期(或衰退期)进行混合并购效果较好,因此,并购企业应考虑不同生命周期和不同并购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尽量选择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实现并购绩效最大化。

(二)合理选择并购模式从并购模式角度看,横向并购绩效最为显著,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作用机理,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开滦集团着力推进横向并购发展战略,淘汰行业中落后产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eVa增长变化率趋于稳定时,适时选择纵向一体化并购战略,实现经营战略转型,不仅能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充分利用外部关联企业的规模效应、投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三)充分考虑并购活动的区域性跨区域并购通常会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往往增加并购的复杂程度,使得一些企业对跨地区并购望而却步,这需要并购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协调,使并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通过跨地区并购,保持资源的充分供应。

(四)全方位做好整合工作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并企业在并购活动发生后要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有效整合,才能使主并企业和目标公司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有机融合,使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更加完善,使经营结构更加合理,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地运用,最终实现企业并购前的预期目标。只有通过全方位整合,才能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SatishKumar、LalitK.Bansal,theimpactofmergersandacquisitionsoncorporateperformanceinindia[J],managementDecision,2008.10

[2]moshfiqueUddin、agyenimBoateng,ananalysisofshort-runperformanceof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evidencefromtheUKacquiringfirms[J],ReviewofaccountingandFinance,2009.4

[3]Dr.neenaSinha、Dr.K.p.Kaushik、ms.timcyChaudhary,measuringpostmergerandacquisitionperformance:aninvestigationofSelectFinancialSectororganizationsinind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2010.4

[4]DirkSchiereck、paschenvonFlotow、Sebastianeisenbach、Christophettenhuber,BeginningConsolidationintheRenewableenergyindustryandBidders’m&a-Success[J],technologyandinvestment,2011.2

[5]panagiotisLiargovas、SpyridonRepousis,theimpactofmergersandacquisitionsontheperformanceoftheGreekBankingSector:aneventStudyapproa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2011.2

[6]李志刚、陈守东、刘志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析》,《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5期。

[7]盛明泉、张春强:《基于不同并购类型的企业并购价值效应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9期。

[8]陈共荣、毛雯:《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求索》2011年第12期。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4

如何衡量并购绩效

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公司并购绩效的主流方法有两种: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法。

因为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强,所以事件研究法在反映企业并购绩效上相对有效,通过事件研究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能获得较高的超常收益。例如,Schwert(1996)研究了1975~1991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时间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计划超常收益高达35%;Bruner(2002)对1971~2000年的130多篇经典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成熟市场上的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要远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超额收益达到10%~30%。国内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问题所做的有限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重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公司绩效、提升公司价值。例如,余力、刘英(2004)对中国1999年发生的85起控制权转移事件、2002年55起重大资产重组事件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并购重组给目标企业带来了收益,其CaR为24.502%,超过20%的国际水平;张新(2003)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199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1216起并购重组事件,实证结果表明目标公司股东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为29.05%。

关于上市公司并购后其总体经营业绩的变化,一些国内外学者采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实证研究。例如,KlausGugler(2003)等分析了全世界过去15年收购的效果,结果显示平均而言,收购导致了利润的显著增加。mueller(1980)研究了美国等7个国家的并购绩效,重点研究了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等3个指标。研究发现收购公司规模显著大于目标公司规模,收购公司通常都比其同类公司和目标公司成长更快,其负债率也比它们高。张新(2003)选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益率三个指标考察样本公司并购前后各三年的走势发现,目标公司业绩短期有明显好转,但缺乏持续性;吴英晶(2008)以8个财务指标构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评价模型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得出总体上看并购前后公司业绩变化的总趋势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目前,我国股市发育时间较短,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操纵。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一定比例的非流通股,非流通股股东并不能直接从股价涨跌中获利或受损。这样上市公司股价的变化就难以衡量非流通股股东收益的变化,即无法准确测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综上所述,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相对缺乏准确性。虽然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存在利润操纵现象,但实证研究表明,国内上市公司的报表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任何会计指标操纵也只能是暂时的,如果给予足够长的会计期间,企业业绩的变化最终都要反映到其会计报表之中。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决定采用财务指标法来检验制造业上市公司跨行业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

2009年,不同行业发生并购交易在数量和金额上存在明显差异,跨行业并购活动异常活跃,无论是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持续攀高。而在2009年跨行业并购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上,制造业都稳居榜首,而且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所以本文以2009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作为考察样本,通过比较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三年的经营绩效来考察制造业上市公司被不同行业的企业收购后的绩效表现。

本文剔除了以无偿划拨为交易方式的并购企业、剔除综合类的行业、剔除那些在并购前后三年内发生过两次及两次以上并购事件的企业,剔除数据缺失、异常值的上市公司。按照上述样本选择的原则,本研究获得30家制造业跨行业并购的目标企业样本。

在考虑财务指标对于衡量经营绩效的代表性情况下,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3个方面总共10个指标来考察公司的绩效。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运用获取的财务数据,通过SpSS18.0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公司并购前后的10个指标按照公司并购前1期、并购当期、并购后1期、并购后2期、并购后3期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求得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然后计算综合得分,据以判断目标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变化。

收益与风险的抗衡

通过科学的论证,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并购后两年上市公司的绩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并购后业绩呈现下滑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完善,企业的跨行业并购活动虽然可以改善并购后某一时期的绩效,但从长期来看,经营绩效仍然呈现下滑趋势,企业跨行业并购并不能真正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

企业在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趋势下实行跨行业并购,在获得资产规模、核心技术等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多重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整合风险,这三大风险均会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绩效。

首先,财务风险的影响。在企业进行跨行业经营的过程中,发展新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其来源有内源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现金流的稳定受企业原主营业务发展的影响,当原主营业务处于成熟期时,可以为新业务提供一定的现金流,缓解并购资金压力,否则不仅不能为新业务带来资金支持,还需要企业为其发展筹措大量的现金,从而会出现新老业务争夺企业资源的局面。对于外部融资,我国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权益性资金的筹措受到的限制较多,而负债经营会加大企业的利息负担和到期不能还债的风险。

其次,经营风险的影响。企业并购后会使经营环境变化,产生经营管理工作上的失误和偏差,从而导致经营状况不确定。这些因素会影响赢利能力以及正常经营和管理,从而使企业在并购活动中达不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经营风险使得企业经营状况与其预期目标可能出现偏差,甚至是出现与预期目标相反的情况,从而可能影响原有核心业务和新业务的经营效率。

第三,整合风险的影响。在并购后企业的战略整合阶段也存在一系列风险,包括战略整合风险、组织机构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资产整合风险以及文化整合风险。在战略整合方面,并购后企业内外部条件均会发生变化,只有对并购企业双方的总体战略进行整合,才能保持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否则,会因双方战略的不匹配导致并购后的企业经营范围不恰当,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导致企业目标模糊、经营方向迷失以及企业的资源分散,最终影响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在组织机构整合方面,如果企业没有根据企业全新的战略目标重新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则难以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相互协同,并购后的企业运转效率就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人事交排、建立合理的职工安置计划、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则难以调动生产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稳定员工情绪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资产整合方面,企业在并购后,可能会出现机构重复问题,如果未能根据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对这些重复机构进行合理布局,则无法实现资产组合优势,不仅无法挽救原有失效资产,反而会拖垮优良资产,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在文化整合方面,主要包括并购者和被并购者之间的文化差距、文化对立以及两种文化融合的阻力这三种风险,如果不能合理地应对风险,则会导致组织结构不稳定、员工矛盾激化,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从“长”计议

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行业并购的价值最大化,就要通过并购来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第一,并购决策应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摒弃短视行为,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特别是在实施跨行业并购前要审慎决策,不能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

第二,跨行业并购意味着经营范围的扩大,会造成人、财、物等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增加,经营效率下降。所以当企业决定跨行业并购时,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选择合适的经营范围。

第三,要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施跨行业经营的企业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并且在其核心业务中已占有牢不可破的地位,这样才能够支撑企业在发展新领域、获得新利润增长点时所不断需要的资源,并能使自己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实力。

第四,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跨行业并购涉及的整合包括企业资产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企业文化的整合以及企业管理体制的整合等方面。并购后的整合不但是决定并购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并购目标的可靠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在进行并购整合时,要充分评估各种整合风险与问题,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来防范各种整合风险,使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有效磨合,努力达到最佳的整合状态。

延伸阅读

实证分析

(一)KmoandBartlett检验

首先,用KmoandBartlett检验对原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一般认为,Kmo值>0.5,则适合做因子分析。Kmoand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可见,并购各年的Kmo值均大于0.5,而且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伴随概率值均小于0.05,所以本文用来评价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因子提取

本文使用SpSS18.0,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2008-2012年,我们各提取了3个因子来表达每年的财务信息,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204%、81.431%、82.698%、76.867%和88.686%。

(三)因子命名

将原有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后,根据因子载荷大小的比较分析,从表3得出以下结论:因子1代表盈利能力,因子2代表成长能力,因子3代表营运能力。

(四)综合得分

根据因子的解释程度以及各因子得分,计算各年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F2008=(F1*41.32%+F2*23.7%+F3*18.19%)/83.20%=0.9371

F2009=(F1*43.87%+F2*26.11%+F3*11.45%)/81.43%=0.9058

F2010=(F1*54.50%+F2*17.39%+F3*10.80%)/82.70%=0.8454

F2011=(F1*39.79%+F2*22.97%+F3*14.11%)/76.87%=0.9659

F2012=(F1*48.68%+F2*23.41%+F3*16.60%)/88.69%=0.8980

其中:F—综合得分

F1---盈利能力因子

F2---成长能力因子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5

关键词:并购绩效控股股东特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曾说过:在当今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而如今,不仅是美国,全世界各国的企业并购活动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其中也不乏跨行业,跨国界的并购活动。所谓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统称,经常用m&a表示。兼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企业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企业。兼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收购指通过任何方式获取特定财产实质上所有权的行为,可以是股权收购,也可以是资产收购,收购后目标公司仍具有法律上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地位。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综述

企业并购的历史悠久,国外的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年代格特和斯特等论述了太平洋铁路公司通过证券市场于1900年对南太平洋公司进行的并购,并对其并购效率和合法性进行了论证。戴文(1921)对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因为当时的并购基本采取横向并购,通过同行业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因此得出了并购后企业绩效更好的结论。利文莫(1935)以1888-1905年期间的兼并企业为对象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是半数的兼并企业是比较成功的,兼并后还能有效继续经营并至少维持了25年;作者还对1915年至1930年间出现了大量的行业兼并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有效率的。罗纳尔德(1971)探讨了在企业进行并购时应该采用一些新的会计计量方法以确定其并购绩效。斯特格斯,布雷等(1984)通过对54家英国公共公司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对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的绩效进行了比较研究。百可维奇和纳罗严南(1993)认为并购后股东总体收购溢价为正说明并购产生了效率,增加了企业价值。莫干等(2000)对1977-1996年间发生的204起战略并购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并购前后企业集中度变化的大小与长期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

上述研究都集中于并购前后企业绩效的比较,认为并购能为企业带来正的绩效。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后发现,并购对公司的绩效影响并不确定,尤其是主并公司的并购绩效不甚理想。如史沃特(1996)研究了1975~1991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事件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超常收益高达35%,而并购公司股东的累计超常收益与之前没有显著差异。高许(2001)以1981年至1995年间315起并购事件为样本,认为并购前后主并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明显的变化。布鲁南(2002)对1971~2001年的130多篇经典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成熟市场上的并购活动中,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要远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超额收益达到10%~30%;收购公司的收益并不明确,且有下降为负的趋势。

从以上各种研究结论来看,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整合资源,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但其是否一定能提高企业效率,取得正的并购绩效,还不能一概而论,且相同的并购行为对主并公司和目标公司的绩效影响也不相同,一般认为,并购更有利于目标公司绩效的提高,而对主并公司的绩效影响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并购并不能为主并公司带来绩效的提高。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综述

中国的企业并购发展史,远不够西方国家的悠久。中国最早的并购活动始于1984年,从那时至今,国内企业并购如火如荼,学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

(一)并购后企业绩效水平研究的综述

从1998年开始,对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最早研究国内公司并购绩效的可能是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他们对1997年重组的企业研究发现,相较于并购前企业的部分盈利指标有所上升,资产负债率却有所下降。檀向球(1999)运用曼-惠特尼的U检验法,发现控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有显著地实质性改善,但是对外并购扩张没能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高见等(2000)考察了1997-1998年沪、深两市发生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表明在公告前或公告后较长时期,目标公司比非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略高。李善民、陈玉罡(2002)认为并购能给并购方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张新(2003)对并购的实证研究表明,并购重组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股票溢价达到29.05%;对收购公司产生负效应,收购公司的股票溢价为-16.76%。李善民、朱滔(2004)以1999-2001年发生兼并收购的8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和检验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当年绩效有较大提高,随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之前的绩效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张小倩(2009)对2004年45起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从长期来看,并购事件并没有给并购方企业带来收益。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统一。但一般认为,并购会为目标公司股东带来价值,而对主并公司的并购绩效影响不一,存在差异。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引起此结果的原因在于各并购企业在产业类型,收购方式,企业文化,自由现金流等各方面存在差异。

(二)企业并购绩效产生差异的原因综述

前人对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不甚相同,很多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窦义粟(2007)综合考察了国内电子信息业、机械制造业、家电行业、交运行业,提出产业类型的不同会引起企业并购绩效的差异。罗永恒(2007)衡量了并购方式与长期超额收益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在三种并购方式中横向并购的表现最为稳定,说明并购类型不同也是并购绩效产生差异的原因。国内关于支付模式的研究文献中,陈海燕和李炎华(1999)发现混合支付的收购效果较好,股权收购的效果优于纯现金收购,现金购股权优于现金购资产;谢军(2003)认为应更关注债券支付方式和杠杆收购方式。企业的文化差异程度也是影响并购绩效的重要原因,黄建芳(2010)认为当企业文化匹配低时,表现为文化差异较大,带来跨文化冲突和矛盾,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是负面的;文化匹配高则可以产生文化协同,并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绩效带来积极影响。

另外并购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多少,成长性高低,并购动机,交易特征等都会影响到企业并购的绩效。如黄本多,干胜道(2008)认为高自由现金流低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并购总体绩效为负,说明并购并没有给这类公司带来价值的提升;谷燕(2010)则认为非成长性公司进行多元化并购的绩效表现最好,中成长性和低成长性公司多元化并购绩效次之,高成长性公司多元化并购绩效表现最差。夏新平,邹朝辉等(2007)通过研究认为基于协同动机的收购公司在并购前后绩效显著增加;基于动机的收购公司虽然在并购发生当年绩效显著增加,但随后其绩效持续降低,这表明基于动机的并购没能创造价值;程敏(2009)分析了交易特征和并购溢价对并购现金流绩效的影响:并购溢价与并购后现金流业绩显著正相关。

综上,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并购条件,从而产生不同的并购结果。除此之外,国内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还存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并购绩效的结果。

(三)对企业并购绩效各种研究角度的综述

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的总结,纵观国内学者对企业并购的研究,发现其研究的角度大不相同,有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并购绩效研究的,如张斌(2004),王泽霞,李珍珍(2009)对网络、it行业进行研究,发现发生并购的公司长期绩效增长率为负;有的学者侧重于对某一具体的并购案例进行绩效研究,如李福来(2010),熊燕然(2010),安兵(2008)分别对百联集团、赣粤高速并购案、国美并购永乐采用了个案分析的绩效评估方法;另外还有些学者对不同地区的企业进行并购绩效的研究,如叶学平(2011)针对湖北省上市公司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工作。对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比较研究的有林泓(2010),翟启杰(2006),其认为家族企业并购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还有从跨国并购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并购的,如黎平海等(2010)通过差值分析表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跨国并购前后几年的绩效做出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大量并购并未如预期所想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得出我国企业对跨国并购应持谨慎态度的启示。

三、评价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不甚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不过大多数观点认为并购会提升目标企业的绩效,而其对主并企业绩效的影响则存在不同的观点,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对研究样本的选取和剔除的标准不同;其次是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且即使采用的方法相同,也存在具体指标的选取,时间跨度的选择等的差异,因此研究结果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再次,并购绩效的好坏会受到如上所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集成的函数,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另外,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属于弱有效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不强,准确性也有一定瑕疵,股价还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不能完全反应真实情况。因此,此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于找出其它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各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程度,力图找出相关性最强的因素,并重点考察该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从前人对主并公司并购绩效产生差异的原因的分析来看,国内的观点已经从多方面进行了解释,如产业类型,并购类型,并购的支付方式,企业的文化差异,行为相关度,自由现金流量多少,成长性高低,并购动机,交易特征,是否为多元并购等,都会影响公司的并购绩效。但是,目前还尚未有人将股东特质、股权性质、所有者财务(干胜道,1996)和终极控制人等理论作为解释的基础,对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从研究角度来看,有些学者是从不同的产业行业进行对比;或是从不同的并购类型进行对比;或是以不同的支付方式为区分标准;或是以不同的地区为比较对象;或是以不同的时间跨度来选取样本从而进行绩效的比较,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有以股东特质(干胜道,2011),股权性质和终极控制人为区分标准从而进行并购绩效的对比研究的。因此,笔者认为,将控股股东特质等理论与企业并购结合起来研究,是并购研究的新视角,在今后对企业并购领域进行研究时,可以将上述理论与企业并购进行结合,从规范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扩展研究,使企业并购领域的研究更为全面,更具前沿性。

参考文献:

[1]奇凡.浅议并购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4,52

[2]Daggett,Stuart,theDecisionontheUnionpacificmerger(m),1913

[3]Ronald,Leach,accountingforacquisitionsandmergers[J],accountancy,Feb71

[4]陈善朴,企业并购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8-19

[5]李善明,朱滔等.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配对组合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6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6

关键词:浙报传媒并购绩效事件分析法会计指标分析法

家“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到“十三五”规划中对文化建设的总要求,都在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目前不可替代的新的传播媒介。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很多传统传媒企业清楚地意识到必须与时俱进,与新兴媒体行业接轨,实现多元化经营。于是,传统传媒企业也泛起了并购浪潮:凤凰传媒收购上海慕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64%的股权;博瑞传播以4.41亿元收购了成都梦工厂网络信息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天舟文化斥资12.54亿元对北京神奇时代网络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等。可见,近年来传统传媒企业并购的多是游戏企业,尤其是网游公司,该领域的并购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并购效应呢?这一问题值得研究。因此,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报传媒收购边锋、浩方为例,运用事件分析法和会计指标分析法分别对此次并购的短期绩效和中长期绩效进行分析,以期较为全面地分析此次并购的绩效,并为传统传媒企业收购游戏企业提供合理建议。

一、案例背景

(一)并购双方介绍。浙报传媒成立于2002年8月20日,是浙报集团出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2011年9月29日,浙报传媒利用白猫股份借壳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传媒集团。杭州边锋是我国最大的游戏运营商之一,旗下有边锋游戏、游戏茶苑、三国杀等知名品牌。截至2011年,杭州边锋旗下的平台每月活跃用户平均数突破300万人次,拥有接近500款各类游戏,占全国产品种类超过80%。上海浩方也是一家互联网综合在线游戏公司,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在线流行及休闲游戏平台、游戏资讯、游戏社区。2011年其电子竞技平台月平均活跃用户数近1200万,累计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2亿。

(二)并购过程。并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谈判和整合。首先筛选和确定目标公司,并对其进行并购可行性分析。目前游戏企业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是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浙报传媒为迎合“3+1”大传媒目标,将游戏企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边锋、浩方作为目标企业。其次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评估和定价,双方谈判并最终结束交易。根据中企华评估报告,2011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经天健审计得出:杭州边锋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7031.61万元,评估价值为290778.47万元;上海浩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为617.29万元,评估价值为29216.31万元。经过一定时间的谈判与协商,最终浙报传媒以31.9亿元溢价收购边锋、浩方全部股权。此次并购浙报传媒使用了对赌协议,盛大网络对边锋、浩方2013―2015年度的业绩承诺补偿,累计补偿金额以9.6亿元为上限。最后是并购双方之间的整合。浙报传媒的并购思路是“先用户后内容”,强调先获取被并企业强大的用户群体,再进行业务内容方面的整合。因此,刚实现并购后,浙报传媒在取得了边锋游戏平台的账号、支付通道等信息后,依然保留了原来管理运营团队的自,几乎没有干涉原本的管理模式,用户习惯也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从而减少了用户的流失。

二、并购绩效分析

(一)并购短期绩效。本文以2012年12月8日作为并购事件日,选取前后15天为事件窗口期,以[-30,-10]天为估计期,并选用市场调整模型,该模型假设每家公司在事件期内每天的预期收益正好是当天市场指数的收益,即Rit=Rmt,其中Rmt采用沪深300指数的回报率。再将事件期内浙报传媒的实际日收益率减去市场日收益率得到日超额收益率,最后根据日超额收益率加总得出累计超额收益率,见下页图1。

由图1可知,从整个变动趋势来看,累计超额收益率几乎都在0值下方波动。在并购事件宣告日前[-13,-2]天累计超额收益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事件日前后两天累计超额收益率发生较大幅度的增长,由-0.197上升到-0.09。但在事件日前两天就开始发生变动,这表明可能存在信息“泄露”。在[2,3]天CaR突转下降,说明市场对该并购事件的反应还不稳定,在[3,7]天CaR出现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得比较缓慢,在[7,11]天CaR又出现下降,由-0.07连续下降到-0.123,在[11,14]天CaR再次出现上升趋势,可见并购事件并非没有正向影响公司,[14,15]天CaR又开始下降。虽然在并购事件日后两天有较明显的上升,但在整个窗口期[-15,15]内获得了-12.68%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说明并购活动没有带来正向收益,没有提升股东权益值和公司总价值。市场不认可此次并购,市场的需求也就不高,使公司没有达到提升股价并拉高收益率的目标,投资者不认为此次并购将有助于增强公司的经营效率。这也许是由于市场参与者对浙报传媒31.9亿元的大手笔收购心存担忧,同时,对此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融合能否顺畅心存怀疑。然而在并购事件日之后,2013年浙报传媒与边锋、浩方一致通过了“对赌协议”,使支付对价的三分之一得到了有效保障,利用业绩补偿安排,让并购溢价得到了一定缓解,投资者担心的并购风险也得到了一定的降低。

(二)并购中长期绩效。

1.评价指标。为全面分析浙报传媒的并购绩效,本文选取了八项指标,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X1)、总资产净利润率(X2)、应收账款周转率(X3)、存货周转率(X4)、速动比率(X5)、流动比率(X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X7)、净利润增长率(X8)。

2.分析结果。通过收集来源于CSmaR数据库的浙报传媒2010年―2016年9月各年度的季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并购的中长期绩效。由表1可知,Kmo度量为0.532,大于0.5,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00,小于0.05。Kmo和Bartlett的检验表明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并购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

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3个主成分F1、F2和F3,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2.615%(大于85%),说明所提取的3个主成分可以充分描述浙报传媒与边锋、浩方的并购绩效。

根据成分载荷矩阵可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在第一个因子F1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代表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营业能力。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在第二个因子F2上有较高载荷,第二个因子代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在第三个因子F3上有较高载荷,第三个因子代表的是企业的成长能力。

计算特征向量,特征向量等于主成分矩阵除以特征值的平方根,得到如下结果:

得到各主成分的表达式为(以F1为例):

F1=0.47X1+0.47X2+0.43X3+0.36X4+0.22X5+0.15X6+0.3X7+0.3X8(1)

其中,Xi(i=1,2,…,8)表示对原始变量标准化后的数据。

因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反映了该主成分对原始信息的解释程度,故将方差贡献率作为并购绩效综合得分函数的权重,综合测评企业的并购绩效Y,即:

Y=0.47521F1+0.24541F2+0.20553F3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到浙报传媒2010年―2016年9月各季度的并购绩效综合得分和各主成分得分趋势图,如下页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反映偿债能力的F2和反映成长能力的F3是影响并购绩效的主要因素。2010年―2016年9月,F2和F3两个主成分因子的整体变化趋势比较相似,与反映盈利能力和营业能力的F1的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别。自2010年―2011年6月30日,F1、F2、F3都在(-4,0)的区间内波动,之后开始迅速上升,到了2011年末,F1、F2、F3与并购综合绩效Y均达到极大值,这一年的巨大变化主要还是受浙报传媒借壳上市的影响。到2012年末明确发生此次并购后,F1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上升趋势弱于F2和F3。可见,在并购后的第一年,并购综合绩效得到明显提升,浙报传媒资本得以扩大,在“先用户后内容”的并购思路下,取得了被并企业强大的用户优势和渠道资源,获得了一定的协同效应。在并购后的第二年,并购绩效增长变缓,在并购后的第三年和第四年,企业综合并购绩效Y和F2、F3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趋势,甚至从2015年6月―2016年9月,渐渐表现出下滑至负值的趋势,而F1在这一期间存在一定波动,相较而言比较乐观,但从整体来看也呈下降趋势。这应该与企业在之后的内容整合有一定关系,并购前的浙报传媒主要是以报纸、期刊为主业,目标企业以游戏为主业,两者并购后在业务和文化上的整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并购后第二年营业能力方面的绩效增长变缓,并购后第三、第四年逐渐下滑。可见并购的长期绩效维持时间较短,后续能力_始相对下降,但是可以看出整合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营业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必须是有效的整合才能使并购绩效保持类似并购初期的较良好绩效,抑或是在保持并购初期良好的绩效基础上持续增长。

三、结论与启示

总的来说,浙报传媒通过此次并购达到了一定的协同效应,虽然短期绩效没有显著提高,但是从中长期绩效来看,并购初期获得了较良好的绩效,实现了企业在全新领域的扩张,成功地进入了游戏行业,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只是从长远来看,在经营业绩上要维持并购初期良好的绩效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重视并购后的有效整合。从本案例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从长远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势在必行。传统传媒企业应拓展新媒体业务,正如文中的浙报传媒,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传媒产业链,尝试与新兴媒体大融合,使传统传媒企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游戏行业作为新媒体中发展较为迅猛的产业,可以作为并购方的首选目标。只是通常情况下,一款好的游戏其生命周期一般在3―5年,仅靠一款游戏获得成功的网游公司,是否能够取得长久性的成功是很难预料的。所以,并购方在选择游戏企业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并购动因谨慎考虑,并购时注重游戏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不仅要确定游戏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还应尽可能把握其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

其次,传统传媒企业应加强对目标企业的评估。在价值判断上,可以利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在调查游戏企业财务状况方面,要充分利用中介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独立性高的中介机构进行调查,进而改善信息的不对称性,确保对被并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准确的鉴定和评价,对于财务报表外的资源也要根据并购双方所处的环境给予合理谨慎的判断与估价,以减少并购风险。

毫无疑问,企业的一次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目前资本市场上并购活动与以往相比正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目前陆续出台的文化产业利好政策使传媒业掀起并购热潮。国家应加快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增加现阶段传统传媒业的并购融资渠道,延长并购基金的投资期限,拓宽并购基金的使用范围,使更多的传统传媒企业可以转型和升级。在一次并购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很多,为保证并购过程中各自都处于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中,避免不规范行为,以及有关当事人的内幕交易、价格操纵等行为的侵害,需要在并购的过程中有更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最后,传媒企业应关注并购后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和文化整合尤为重要。传媒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是传媒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游戏行业也注重产品的维护和新产品的研发,技术人员尤为重要。这些其实都是财务报表之外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加强重视,加大并购后的整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传统传媒企业收购游戏企业相对于收购其他企业,文化上的冲突相对较小。网络时代主要以用户为核心,而传统传媒业主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收购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即并购双方不强行进行文化整合,以包容的方式进行价值观融合,保持各自的文化优势,同时传统传媒企业可以在尊重并发展游戏企业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激发文化整合的新活力,从而形成企业新的主流文化,以确保并购后的可持续发展。S

参考文献:

[1]王艳,阚铄.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J].管理世界,2014,(4).

[2]底阳阳.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案例的财务分析[J].商业会计,2014,(16).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7

关键词:浙江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因子分析

纵观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每一家企业在其自身发展的进程中,都或多或少有过并购的行为。浙江作为经济大省,拥有众多优秀的上市公司,它们是浙江企业的优秀代表,对浙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浙江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关系到浙江经济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浙江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对浙江企业乃至浙江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有很多。鉴于中国市场的非有效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采用财务指标法来研究浙江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一步对不同并购模式进行相应的并购绩效研究比较,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12个财务指标浓缩成一个综合得分,从而建立浙江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函数。

二、浙江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体系和考虑浙江的实际情况,选取12个指标构成浙江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体系,将从4个方面来研究企业并购绩效: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见表1)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并购绩效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本文以企业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并购后两年和并购后三年这5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是从2000-2007年间发生并购事件,并且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浙江上市公司。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浙江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并购前后共5年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因子,采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为权数,得到企业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函数。然后根据以上5个综合得分函数计算出各个样本公司并购前后年份的综合得分,再对各个年份综合得分函数分别加总求得均值,以此来代表并购绩效,由此可以得到并购前后年份内总体样本的并购绩效变化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并购当年、并购后两年与并购前一年的业绩相比都是上升的,但上升的幅度是在缩小的,而并购后一年、并购后三年与并购前一年的业绩相比是下降的,但下降的幅度是在缩小的;并购当年较并购前一年的业绩明显上升,且正值比率提高幅度很大(超过0.5),并购后一年较并购当年业绩大幅下降,正值比率也大幅下降,并购后两年较并购后一年业绩有所提升,且正值比率也有所提高,而并购后三年较并购后两年业绩有所下降,但正值比率在上升。这说明企业业绩在并购当年有显著的上升,且正值比率也比较高,在并购当年就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效益,但在并购后一年里,其业绩开始下降,而经过一定时期的整合与调整,在并购后两年业绩开始回升,正值比率也有所提高,但在之后又呈下降趋势,其并购绩效存在短期效应,呈现一定的波动性。

(二)不同并购模式下浙江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在本文选取的浙江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中,横向并购最多,其次是混合并购,纵向并购最少。通过对3种并购模式并购前后业绩比较,来探讨基于不同并购模式下,浙江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情况。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在这3种并购模式中,并购绩效呈现短期效应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从整合效果看,横向并购绩效相对最优,纵向并购绩效一般,有上升趋势,而混合并购业绩波动较大,综合绩效一般。

对于横向并购,其业绩在并购当年上升后,在并购后一年有所下降,之后一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这说明企业在横向并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在扩大生产规模基础上,开始出现了规模经济效应。

对于纵向并购,其业绩在并购当年有大幅度上升,而在并购后一年又大幅度下降,在并购后两年后又呈现缓慢上升趋势,随着整合期内各项要素的重组,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公司业绩也逐渐上升。总体来看,业绩在并购当年有明显改观,并购绩效存在短期效应、持续性不足。

对于混合并购,其业绩在并购当年有显著的上升,说明企业在并购当年即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效益,但鉴于并购整合问题,在并购后一年其业绩开始大幅度下降,经过一定时期的整合,在并购后两年呈现大幅度上升,资源利用达到最佳状态,而后又大幅下降到与横向并购业绩相当,总体上呈现倒w型趋势,说明并购绩效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两年有效,存在短期效应且呈现波动性。

参考文献:

[1]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

[2]李善民,曾昭灶,王彩萍.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04(9).

[3]李心丹,朱洪亮,张兵.基于Dea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3(10).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8

从近年国内外并购活动的交易数量与金额可看出,并购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非常活跃的事项之一,并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战略。并购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并购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反过来又对并购实践提供了指导。有些学者认为并购是作为一种获取新技术的方法,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为了改善并购后的绩效,把并购作为企业内部研发活动的补充或者替代方案。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却表明很多并购并不是成功的,甚至有的研究结果表明50%~70%的并购是不成功的。很多实证检验都认为并购的实际绩效并不好,但却无法解释实务中并购事件不断发生的现象。

在充分研究研?l、并购和绩效的关系后,本文提出了两个假设:并购活动中并购方的绩效会得到提升;潜在的未来并购事项会促进并购方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即并购通过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使绩效得以改善。

本文认为,并购活动将使并购方的绩效得到改善,增加研发投入也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三者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本文从实证研究角度进行分析。

二、实证研究设计

1.模型的建立

本文认为企业绩效、研发投入与并购间存在中介效应,且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研发投入为中介变量,并购为解释变量。

本文为此设立模型如下:

m1:检验企业绩效与并购事项的关系

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16年间的19306公司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研究企业绩效与研发投入、并购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的样本数据均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获取。

本文认为,企业为了未来在并购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和有利的合并成本,会有意进行研发投入,即未来的并购事项可能成为企业现在进行研发投入的动机,因此考虑第t年的并购活动对第t-1年的研发投入的影响,考虑到研发的滞后效应,我们分析其对第t年的公司绩效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表1报告了ma、RD与toBin’Q三者间中介模型的回归结果,并且对比了加控制变量前后中介模型的显著性。根据前文分析,回归中使用的toBin’Q和ma为第t年数据,RD为第t-1年数据。

本文数据全部经过年度行业调整,因此控制变量中不包含年度行业哑变量。从上表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未加入控制变量前,toBin’Q与ma回归模型的F值为0.56,整个模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为0,说明ma对toBin’Q的解释力度较弱。在加入了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检验后,toBin’Q与ma回归模型的F值为759.36,模型显著性增强,调整后的R2为0.328,加入控制变量后ma对toBin’Q的解释力度增强。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toBin’Q与ma的回归系数为正数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并购与绩效有着极大的正相关关系,即当企业进行并购时,主动并购方当年的企业绩效将会随之提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本文认为并购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公司规模的大小等因素会导致并购公司的绩效有所不同,并购以后不同时期的绩效也会存在不同表现,由于购买方会有较好的整合能力以及获取了被并方无形资产、市场等资源。Healy、palepuandRuback(1992)研究了1979―1984年间50家美国最大的并购公司,将并购前后进行对比,发现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资产回报率明显提高,因此认为并购会导致购买方和被购买方公司绩效都上升,本文与其研究结论一致。

针对RD与ma模型,在未加入控制变量前,整个回归模型的F值为15.86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调整后R2为0.001,说明ma对RD的解释力度较弱。此模型中并购系数为0.0527,以1%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在加入了控制变量进行检验后,回归模型的F值变大为117.33,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调整后R2为0.0697,ma对RD的解释力度增强。而回归方面,RD与ma的回归检验系数为0.0526,以1%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说明t-1期的RD与t期的ma为显著正相关。国外学者Bena和Li(2014)指出拥有较大专利组合以及较低研发支出的的公司更易成为并购者,而在专利产出方面增长缓慢的研发密集型公司更容易成为被并购者。本文模型为动机模型,本文认为,企业为了主动并购其他企业,会在前一年增加研发支出从而降低当年的并购成本。

针对与ma、RD与toBin’Q的模型,在未加入控制变量进行检验时,回归模型的F值为187.09说明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调整后的R2为0.0233,说明ma和RD对toBin’Q的解释力度较弱。RD的回归系数为0.4601,以1%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说明此模型中toBin’Q与RD之间的正向关系非常显著,而解释变量ma与toBin’Q回归后得出的回归系数为0.0055,二者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此模型中二者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即该模型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不显著,中介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非常显著。在加入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后,从表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F值变大为704.54,说明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增加,调整后的R2为0.3325,ma和RD对toBin’Q的解释力度增强。而被解释变量toBin’Q与中介变量RD的回归系数为0.2086,以1%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说明二者的之间存在正向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被解释变量toBin’Q与解释变量ma在进行的回归系数为0.1306,以1%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说明二者间的正向相关关系非常显著。根据上述模型回归结果分析,本文认为潜在的未来并购事项会促进购买方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即并购通过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使绩效得以改善。

在加入控制变量之前,中介模型的Sobel检验结果为3.901且非常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Sobel值非常显著为3.732,说明本文的部分中介模型成立。本文认为主动并购会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为了降低并购成本而进行前期研发,从而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研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研发、并购和绩效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研发投入在主动并购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不完全中介作用。

2.研发投入对主动并购有正向影响,即企业如果存在并购其他企业的动机,会加大自己的研发投入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来达到降低并购成本的目的。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盈利指标价值指标

并购绩效研究方法选取

事件研究法是国外学者在对并购绩效进行分析时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此法是通过企业股票价格的数据对其超常收益进行计算,进而得出某特定的经济事件给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使用事件研究法来考察公司的并购绩效极为恰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资本市场有较强的有效性。然而,市场有效性是使用该方法的假设,所以现阶段依然存在此类研究的争议。

正因为如此,在研究企业的并购绩效时,很多学者会选择使用会计研究的方法。会计研究法是指通过运用企业的财务指标与其它相关的绩效指标,对企业并购以后所发生的绩效变化进行研究。然而,在选择具体的绩效指标时,常常会受到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现阶段通常会选择财务指标来作为评价指标。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所以使用现金流量比较恰当。除此之外,eVa指标(经济增加值)也比较常用,其指的是上市企业将投资者的机会成本扣除之后获取的价值,由此企业真实的价值能够被真实的反映出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分析上市企业的并购绩效时,不仅应使用盈余指标,还应使用eVa指标与自由现金流指标等,此外为对协调效应进行分析,还应注意考察费用率指标。

文献综述

近十年来,在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的影响下,研究上市企业的并购绩效的问题较多。吴星宇、原红旗(1998)通过会计研究法考察了盈余管理的指标,得出和上年比较而言,企业在重组之后其投资收益、每股的收益与净资产的收益率占总利润的比重都有所提高,但降低了其资产的负债率。杨荣、余光(2000)通过事件研究法对1993-1995年间沪、深两市并购事件进行了分析,得出目标企业的股东能够通过并购得到异常收益,而在并购中,收购企业的股东却很难获利。

吴林江、冯根福(2001)利用会计研究法,用多个财务指标建构综合评价函数,对发生在1994-1998年间的并购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在并购的当年不会产生较大的绩效变化,其业绩会在次年出现提升后逐年下降。根据JFweston(2000)的观点,并购能够带来财务协同、经营协同、管理协同等显著的效应;许明波(1997)论述了财务协调效应在并购中的效应。黎平海(2010)等在对上市企业的跨国并购绩效进行研究时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因为选取会计指标值时应延迟至并购后的两年,笔者选取《证券法》(2005)修订之前的三年的样本,即2002-2004年间的并购样本,对股价在并购当年的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会计指标在并购前后四年里所发生的变化。我国沪市与深市的a股、B股市场在2002-2004年间共发生了326个并购案,本文根据下述方面来剔除样本:剔除重复,将在同一天公布的并购事件视为一件,剔除不是同一天的;对76家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St上市企业做剔除处理;将控制权在并购之后未出现转移的样本剔除出去;将交易金额相对较小的样本剔除出去,保留下来的样本并购金额应不低于1000万元;将并购前一年尚未上市、并购后两年内注销或者是退市的样本剔除出去;如果上市企业从a、B股同时上市,则用a股来作样本,即采用企业在a股市场中所公布的公告样本。经筛选,共得到156个有效的并购样本。

笔者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并购样本的相关数据,其来源主要为wind资讯的中国金融数据库;利率数据来源于工商银行网站;美元债券利率与国债利率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信息网;深市与沪市的年均收益率相关数据来源于湖南省开元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二)指标设定

研究中所使用的会计指标共有三类,分别是eVa指标、盈利指标与自由现金流量指标。

盈利指标:财务报表是此类数据的主要来源,主要涉及到主营业务的利润率、净资产的回报率、总资产的回报率及各股收益等数据。

自由现金流指标:主要涉及各股的自由现金流量(对并购公司的规模进行控制)与自由现金流量这两项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自由现金流=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经营所产生的现金净流+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待摊的费用+筹资所需要的现金流+折旧+坏账准备/资产减值。

eVa指标:主要涉及各股eVa(对并购公司的规模进行控制)与eVa两项指标。具体的计算公式是:eVa=企业税后的净营业利润(股本资本+债务资本)×加权资本的成本率。

费用率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总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即财务费用与营业收入比值的百分数)+经营费用率(即经营费用与营业收入比值的百分数)+管理费用率(即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比值的百分数)。

(三)分析过程

通过会计研究的方法对公司进行并购的上一年、当年与并购之后两年内的指标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进行显著性检验。本文以盈利指标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具体处理步骤:

企业并购绩效分析方法篇10

关键词: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7日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企业并购的实质是重新配置社会现存资源。企业并购是带动企业快速扩张和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并购绩效的核心问题是衡量并购是否实现了企业价值,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风险成本。并购绩效可能表现为是股价或者公司估值的上涨或者下跌,或者是财务数据、财务指标的表现。

一、国外关于并购绩效研究

1921年Dewing就从事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回顾过往学者的研究,国外学者做过大量企业并购绩效研究。Jensen和Ruback认为,在企业并购成功的案例中,企业股东能够得到大约30%的收购溢价。Roll认为,并购方过度自信使其在并购中支付溢价。Berkovitch和narayanan则认为,并购的效率就是控制权交易的效率,考察分析交易双方的收益在控制权转移前后的变化是研究并购绩效的关键。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后发现,企业并购对目标公司的业绩影响并不确定。DavidKing认为,结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Ghosh采用了配对模型、截距模型和变化模型三种模型研究了并购前后目标企业的经营业绩发现,只有采用截距模型时,目标企业的经营业绩才会有显著的提高。

二、国内关于并购绩效研究

国内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从1998年开始。最早研究企业并购的吴星宇发现,并购后企业的部分盈利能力有所上升,但资产负债率却呈下降趋势。高见的分析表明,在公告前后较长时期,目标公司比非目标公司的超额收益率略高,但统计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朱宝宪运用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发现,从总体上看,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绩效水平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是在并购之后绩效水平连年上升,超过市场的平均水平,并购能提升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是毋庸置疑的。李善民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当年绩效有较大提高,随后绩效下降,结论是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因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解释力度有限,从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三、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微观影响因素。从微观角度出发,第一是考虑费用水平,企业希望在生产经营中获得最多的利益,进而会尽一切可能降低生产经营费用。具体而言,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等费用会在并购后大幅度降低,进而提高企业的并购绩效。并购企业利用管理能力充分利用闲置的资源,获得额外收益。此外,并购和目标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节约费用,从而增加管理效率;第二是抵押价值,企业抵押价值反映企业资本运作以及成本控制的能力。抵押价值高的企业,为使企业风险降低会发生并购,从而合理配置资源。因此,抵押价值跟并购绩效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第三是成长性,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及管理模式。并购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方法,因此它与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四是企业规模,企业并购的关键是形成规模经济。并购可以使企业变得更大,这样就会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信息性就会越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正向关系;第五是税收节约,企业并购发生,税收节约占很大比重。企业依照现有税收制度及法律,并购亏损企业,使利润得到转移,最终达到节税目的,某些时候企业也可调整会计原则来达到节税的目的。

(二)宏观影响因素方面。从宏观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一是经济发展状况。并购行为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的发展决定企业基本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并购行为,决定着并购是否成功,宏观经济是企业并购的外部条件;二是并购绩效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长期来看经济处于增长的趋势,短期来看,经济周期的波动。宏观经济产出的四个阶段,即经济复苏、繁荣、衰退再到萧条的过程。较多的企业并购行为发生在复苏阶段,在繁荣阶段并购达到高潮,在衰退萧条阶段,企业并购行为呈下降趋势;三是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交易的频率不断增加,价格上面的变化反映新的信息,所以对价格的关注度变大。价格的变化速度过快,从而降低了信息的真实度。

四、提高企业并购绩效的建议

(一)完善资本市场。以规范性、竞争性、效率性的资本市场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并购的可行性、执行性和有效性。完善资本市场的具体要求如下:(1)要调整资本市场的结构,在培育股票市场的同时,发展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建立起多层次、多形态的资本市场;(2)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运作模式的创新,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3)必须形成高效的价格发现机制,保证并购的交易成本的合理性,避免交易价格严重偏离被并购方的实际价值;(4)拓宽更多的支付方式,增加并购融资渠道;(5)提高社会中介机构如资产评估机构的参与程度,活跃并购市场,提高并购效率。

(二)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制定法律法规,用法律制度规范并购过程,为公司并购提供法律保障,这是目前亟待关注的问题。(1)制定和完善公司并购基本法,为并购事件提供基本的总体框架规范;(2)通过完善《公司法》、《证券法》及《合同法》等法律中关于并购行为的规定,如股东大会决议制度、信息披露等,规范并购行为;(3)为了解决职工失业、社会保险、资产评估等法律问题,需要完善劳动法、社会保障法、资产评估、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加强政府协调与监管。政府应减少对并购市场的行政干预,注重协调各方的矛盾,加强对并购市场的监管。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政府干预行为多出于公共利益,也可能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政府应调整和修正管理市场的不当行为,利用法制手段强化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监管,引导并购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规范借壳重组上市行为,强化并购的信息披露管理,打击并购活动中的内幕交易,提高市场效率。

(四)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上市公司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1)公司管理层的战略定位要准确,要适应公司发展的特点,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不可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2)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公司内控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3)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提高再融资效率;(4)加强自律,完善监督管理体制;(5)要对并购抱谨慎的态度,必须考虑行业的差别,明确自身和被并购方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行业;(6)要提高公司的财务运作能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整合资源,实现财务协同效应和文化协同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善朴.企业并购绩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

[2]张帆.影响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分析.经营者,2014.7.

[3]肖丹枫.企业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野,2014.10.

[4]左晓慧,吕洁瑶.基于eVa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