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9:06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粗放式的发展,我国环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遭遇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惠及子孙万代,我国近年来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同时近些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来看,依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式,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1.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近些年针对我国环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涉及到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与而在不断完善之中。不过由于环境保护涉及到的范围较为广泛,法律的相关规定又较为笼统,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细节并没有明确。而且很多法律法规存在着交叉重叠以及相关条款又有部分矛盾的问题。

2.环境保护的经济投入不足

多年以来环境的治理一直在持续,但是成效却相对较差,而且有些地区的环境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环保资金投入的不足。特别是基层政府的投入,没有相应资金的保障,也缺乏相应的技术,而且对环境的监察人员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很多环境漏洞都没有发现,或者是发现也没有相关的技术和经费的支持。

3.执法力度相对欠缺

执法力度相对较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管理体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导致了环境保护的监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目前环保部门的协调机构还是不够完善,存在着不同部门相互争权的现象,分管部门感觉受支配地位,不能够积极参与监管。第二就是有相关的法律制度却没有严格执行,部分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某些企业的排污问题并没有按照法律制度来进行管控

4.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相对薄弱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宣传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地区的环境破坏还是非常严重,有的是来自于企业,有的则是当地的百姓,比如大量使用农药,农药随意丢弃等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另外城市居民的垃圾随意摆放,还有的乡镇企业的工业技术相对落后,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对于这些环境问题虽然很多百姓都知道存在着一定的危害,但是却往往不能够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导致环境越来越差。

三、促进环境保护水平提升的几点措施

1.完善环境保护立法体系

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对我们子孙的健康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仅仅依靠道德准则来约束企业和人民对环境的随意破坏显然很难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而面对着当前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不够成熟的现状,就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将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通过逐一细分,并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环境排放标准、居民废水系统、农药使用规范等,将涉及到环境保护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量化,从而为执法者提供相应的执法标准。另外不同的违法程度就要提供不同的惩罚措施。另外环境保护法律还要积极借助广大民众的力量,引入集体诉讼制度来提升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只有这样法律武器在环境保护方面才能够发挥作用。

2.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提升环境保护水平,自然少不了一定的经济投入,而且随着环境保护的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废水、废弃和废物等处理技术也开始不断进步,引入这些先进的设备加快对三废的处理,并且构建完善的三废处理方法,构建相应的处理设施和场地,从而提升环境保护力度。

3.提升执法力度

对此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发展:第一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并构建环保执法的责任制度和考核机制,将执法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且领导要担负主要责任,同时对金钱和权利以及人情的三个关系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培训宣传提升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同时提升他们的执法水平。第二要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强化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其他部门必须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对环境保护部门给予足够的支持,实现齐抓共管,对于不配合或者消极配合的相关部门要从法律上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提升环境保护部门在执法方面的权威性。第三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透明度和公开性。对于群众反馈的环境问题要给予及时查处,并对查处结果通过各种渠道对外,接受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励群众在环境监察方面的主动性。第四相关部门要形成联动机制,对于重点企业或者开发区等企业不仅仅要进行常规检查,同时还需要进行重点监察,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提升执法力度。

4.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实际上是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所以上至中央,下至每一个来百姓都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对于宣传机构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采用多元化的宣传,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改变过去对环境不管不问的工作方式,要成立环境保护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士下基层,不仅仅要向广大百姓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同时还要指导他们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只有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了,就会在工作中,以及生活中自动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而提升环境保护的水平。

四、总结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只有提升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保投入,促进执法力度提升,才能够有效促进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状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党和国家也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教育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教育应该贯穿于中小学的始终,从根本上发现环境问题、找出解决策略。但是,在当强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环境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有效性进行。

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的环境观念与环境意识比较大伯。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中,环境意识是重要的而基础,但是中小学的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性认识程度还不足,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的思想,学校更是没有将环境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在渗透环境教育的时候,具有随意性,基本上没有人会将环境教育作为正式的课程进行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活动更是寥寥无几。92%的学校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到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有50%的学生仅仅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从来不进行换件教育,对环境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偏差的现象,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对环境教育的功能、意义理解的不到位,担心环境教育会分散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学生从主观上也不愿意参与到环境教育中。

2.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的知识比较缺乏。除了环境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认识、学校教师、学生对环境科学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绝大多数人对于温室气体、酸雨、臭氧层损坏长线的环境问题都不了解,更不要说产生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国家环境保护公约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有85.4%的人认为自己环境保护的知识非常少,有57.5%的人压根就不知道环境保护日,有32%的只是听说过相关的环保政策法规,对于具体内容不太了解,由此可见,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的知识都比较匮乏,社会公众、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关注力度不足,学校环境教育得不到重视。

3.环境保护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资金缺乏,教材缺乏创新性。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环境科学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环境科学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叉,需要具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但是在培养教师的高校中,确实设置环境教育学,但是主要为环保部门提供人才,没有结合基础教育对环境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因而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学生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代课,缺乏专业的环境知识与环境培养,很难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也不足,在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开展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要有国家环保局与教育部门的投入作为支撑,但是在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的投入中,对于环境教育的投入非常非常少,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环境污染治理上,在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上,除非具有环境保护专业的学校外,并没有明确规定对其他环境教育的支出,这不利于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完善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策略

1.改变对环境教育的概念,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范围,在中小学的环境教育中,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环境实践有良好的影响,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环境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在全社会创设良好的氛围,实现科学的环境意识与环境理念,让环境教育得到社会的支撑,实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标。

2.将环境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环境教育教学体系。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要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环境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层次体系,突出重点与难点,讲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将环境教育通俗易懂的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加强环境教育与各个学科整合,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区分重点与难点,将环境教育基本的内同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倡导新的环境伦理观念。

3.注重环境教育教师的培养与教材的建设。环境教育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教学内容涉及到环境科学、生态学、法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特点,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何将环境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到一起,将课程主题与地理学科、化学学科、物理学科、历史学科、生物学科等方方面面的结合在一起,认可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并且提炼处符合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引导,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扩充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多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的组织教学内容,改建教学方法,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血虚兴趣,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的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相互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近年来,雾霾天气逐渐严重,为学生讲解大气污染为人们带来的问题,为人们身体健康带来的挑战,引导学生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的纪录片、电视片等内容,引导学生对环境问你进行探讨,加深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需要结合新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转变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形成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

参考文献:

[1]成文,曾宝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3):94-98.

[2]刘朋.芬兰的环境教育教师培训者项目[J].环境教育,2001,43:42-43.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环保意识;培养;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高中生大部分都是未成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处于逐步成熟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而且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大,还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很容易忽略对他们的环保意识教育。但是,这个阶段对学生的心理以及性格的形成都是具有非常重大影响的,这个阶段形成的环保意识对他们周围生活的小环境甚至社会的整个大环境都是有着重要影响。当今社会,全球都在倡导环保,如何加强高中生环保意识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对高中学生环保教育的问题是高中教师的重要责任。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人教课标版为例,查阅相关文献,首先阐述了在高中生物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并且就如何在高中生物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进行探究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以期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培养高中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把高中生培养成明天社会的环境保护者、参与者、决策者,让他们来保护人类、保护地球、保护社会,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显得非常必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保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它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环保意识成为了社会文明程度体现的一种标志,提高中学生以及全人类的环保意识,是提高现代化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高中生知识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策略

1.注重立足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与依据。生物教学不仅要注重实验教材,还要注重其余环境的联系,尤其是教材中隐含的一些环境知识,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充分的进行挖掘,在生物课堂上把生物知识和环保教育统一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在高中生物教学所使用的课本教材中,有很多都是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把生物知识和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在讲授生物学中“细胞癌变”的知识内容时,就要把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时环境被破坏。我们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严重,人们呼吸受了污染的空气,导致呼吸道癌病发率上升,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地面紫外线强度增加,得皮肤癌的人也越来越多,通过身边的环境破坏,导致生物上的影响,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讲“光合作用”内容只是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地球上的植被覆盖的资料,学生通过资料会了解到由于植被的减少,使得我们生存环境中温室效应增加,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要注重教学学生从身边做起,从一草一木做起;生物课程“遗传病”内容时,可以结合当前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疾病,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这些病会通过遗传,威胁到人类子孙后代的健康,因此,需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要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要从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环保不是空洞的话题,是和我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缺少水资源,人类就会受到威胁。但是,如今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可用水资源在不断减少,很多地方已经出现枯竭,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问题。保护水资源,从我们日常生活做起,合理使用农业化肥,使用不含磷的洗衣粉,这样能够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通过生物科学技术来预防农业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可以减低农药对水体的污染。现在,有很多益虫被大量捕杀,如鸟类、青蛙等,成为大家的美食,但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链遭到了破坏,生态失衡,害虫在不断增加。因此,我们要从根源做起,加强环保意识,拒绝这类美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3.注重注入现代科技教育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只是光讲现在环境如何的被破坏,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把环境保护的相关科学加入到生物教学中来,让学生知道有很多人正在为环境保护付出,为解决环境问题正在不断努力。例如可以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利用该工程可以培育出杀害病虫的细菌类,这样农作物就不用在打农药了,还可以通过生物科技把植物的纤维素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清洁能源,把秸秆变成可供燃烧的沼气,还有氢类能源的使用等等,让学生看到科学的力量,看到环保的希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一项系统且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挖掘教材,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探索创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始终贯穿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使得学生对环境问题都引起高度地重视,进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业花.将环保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之中[J].林区教学.2012(12):90-91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4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__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极大地增强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前,人民群众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党的十提出:全党全国上下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如何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

(一)增强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及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__县委政府网、__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县政府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大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着力宣传培训环保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县环保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企业管理人员和环境执法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及各项业务培训,提高企业企主及环境监管干部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了解。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法》规定: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增强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参与到全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来,树立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加强环境污染监督。环保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构建公众参与环保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法制宣传效果与行政问责制度,确保企业法人和公众环境保护法制意识的提高。

(二)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设置矿权。根据全县资源分布的区域特征、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一批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产能。严禁新上污染环境建设项目。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加快环保发展产业,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动清洁生产。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全面提升产业经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打通交通大动脉、积极融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圈;要发展城市经济,重点打造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精细化工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始终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尽快将全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下大力气将经济砝码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转移,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向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全县在新设置矿权和布局产业时,要强化规划,科学编制矿权设置方案,从源头上杜绝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现有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不合理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资源开发整合意见相关要求,加快推进资源开发整合,实现资源重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努力实现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合理目标。

总之,资源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是为人民谋利、为子孙造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力推进__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5

公民环境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关注、关心环境,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基础性的环境与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方法,能够合理地看待环境问题,形成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和参与公共环境事务的能力。

1.1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科学知识水平主要指公众对环境科学方面的术语、概念、常识、基本原理、规律,相关的新闻、政策、法规、条例等环境领域相关知识的知道、了解或掌握的基本情况。

1.2环境科学方法

环境科学方法水平是指公众对一般环境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理解环境科学探究过程和本质的知道、了解或掌握的基本情况。包括对环境科学知识应用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等。

1.3环境科学行为能力

环境科学行为能力是指具备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解决环境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公民应用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方法、环境科学意识参与社会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是环境科学素质的最终目标。

1.4环境科学意识

环境科学意识是环境科学素质的核心,内化于人们的观念中,决定了对环境问题的评价和行动导向。环境科学意识是指在环境保护中,公众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包括环境价值和环境态度。公民环境科学素质4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与环境科学方法是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基础,没有基础的知识和方法作为依托,形而上的环境科学意识只能流于形式;在意识上保持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敏感性是公民环境科学素质的内在映射,没有正确的环境科学意识,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只能变成机械的记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完成环境保护的主动学习和自觉实践。

2环境科学素质提升方法

2.1环境科学意识导向

环保科普工作应从青少年、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出发,将环境科学意识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各个知识单元,帮助其在获得正确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方法,培养初步的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其环境科学意识的形成,以促进其在感性的经验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形成理性的认识,能动地指导其学习、工作、生活与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我做起的意识;资节约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循环使用意识;清洁生产意识;分类处理意识;科学认知、理性应对意识;共建共享意识。

2.2环境科学知识培养

在环境科学知识培养方面,环保科普工作应紧密围绕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本着易于认知和便与实践的原则,选取与国家环境保护大政方针相契合,与公众生活联系紧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涉及生态系统与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合理处置固体废弃物、物理性污染与自身保护、环境权益与义务8个主题。

2.3环境科学方法与行为能力设计

环境科普工作应按照8个环境科学知识主题,针对不同人群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提出相应的环境科学方法和环境科学行为能力,帮助青少年、社区居民获取或掌握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针对典型的环境事件和环境问题,培养他们在实地观测、调查研究、模拟实验、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环境科学方法和行为能力。

3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

3.1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

在中小学校内,校本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授课时间、授课教师、教课地点等多重制度保障,学校具有校本课程内容方向的自主选择权,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效果可评和可考。因此,环保科普工作应设计校本课程,以跨学科的知识、信息、数据、学习者的经验作为问题解决与行为养成的有效工具,创设可供学生体验的课程环境,不仅为校园中的环境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提供稳定的地位,更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具体包括:①参考学校所在区域的环境与资源特点,按照青少年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课程特色。课程应显著区别于原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并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②根据校情、学科特色,研究编写教材,筛选教学资源。③围绕校本课程,建立环保创新操作室。利用高技术含量的实验仪器设备以及软件等多种载体,为学生提供可视化、可操作、可互动体验,易于科学探究的实验平台。所配置的设备应既突出校本课程的需求和特色,又体现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同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安全性,能够充分满足青少年需求。④向高校、科研院所“借脑”,建立科学顾问制度,请科学家进校园为学校设计项目和开展活动提供具体指导,以提高科研水平。

3.2社区居民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是公众工作、学习之外的生活寄托。社区居民人员的构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差异巨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带来的个体认识与兴趣点差异迥然。此外,由于职业不同,他们的作息时间规律也千差万别。因此,环保科普工作应选择与衣、食、住、行、用、文娱等每个公众都会接触的日常生活环节相关的内容,依托社区完整地组织架构和功能体系,结合国家的环境科普主题宣传日,开展嵌入环境科普活动,强调活动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帮助社区居民形成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①按照本地区的环境与资源特点,根据社区所在区域和社区居民人员构成等实际条件,充分调研社区居民需求,确定活动特色。②利用社区活动室、学习室等创建环保社区活动站,配置专用活动器材或设施,设置固定的科普活动辅导人员,为开展环保科普活动提供场地。③围绕环境科学知识主题,开发活动资源。设计并实施有创意、有特色、有示范意义、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探究实践项目。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理念;企业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二次大战后,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发展,但快速的经济成长,使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急增,加上快速的消费成长,已使地球资源产生不足的危机,大量使用能源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也使环境品质严重恶化。上世纪60年代环保意识逐渐兴起,许多环境管制政策虽使空气污染降低、河流清澈、掩埋的垃圾不再渗透有毒物质,但企业在顺从政策的同时也因成本增加而降低竞争力,故在传统经济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冲突的,因此虽各国政府早已订定环境管制政策,企业在成本与利润导向下,往往仅达到法令限制的基本门槛而已。因此,在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思维下,许多国家开始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提倡以绿色经济(greeneconomy)取代过去耗费自然资源且产生大量污染的传统经济。而企业为因应全球与政府各项环境法规的规范、提升企业形象与善尽社会责任,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将环境因素纳入考量日益增多,投入的相关资源也持续增加。

事实上,对企业而言,提倡绿色工作将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相关调查显示,80%年轻的专业人员对于在环境保护采取正面做法的工作较感兴趣,而92%的人会偏向选择在具有环保意识的公司工作。换而言之,国家或企业若能创造节能省碳、保护环境且无污染的产品及生产秩序,必能带来比较利益并提升竞争力。

二、绿色经济理念

绿色经济(greeneconomy)是指在发展及使用产品与服务的同时,能达到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互补并相互依赖,以对环境友善(environmentally-friendly)不污染的方式发展经济,让能源供应维持在稳定的状态。此外,绿色经济强调使用清洁能源(cleanenergy),并通过新技术,再生能源和效率能源的使用及其他相关政策,尽可能减少碳足。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除了失业问题外,也面临三个严重的问题:(1)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中低教育水平与低技术的员工产生结构性失业问题;(2)各国所得分配恶化,贫穷工作者日益增加,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3)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人口快速成长,导致消费能量大增,因而加速地球环境恶化及产生能源危机等现象。因此,oeCD等国际机构提出绿色新政(GreennewDeal),希望各国政府以绿色经济作为解决之道。绿色经济除了可以创造更多工作机会,也可解决地球污染、环境破坏及能源危机等问题。联合国2009年所发表的“贸易和发展报告”(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指出:减缓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目标并不矛盾,反而会提供大量经济机遇促进发展。目前为止,全球已出炉的绿色新政方案总金额约9300亿美元,全球经济振兴方案未来10年将近28000亿美元,直接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投资约2120亿美元,再生能源投资金额为380亿美元。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使得环境受到保护,更可以帮助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且绿色工作(greenjobs)的薪资水平优于过去的传统工作,提供新的工作机会给在经济较为贫困的族群,也可提升社会公平。综合上述研究观点,绿色经济下所创造的绿色工作可以带来许多益处:改善贫富差距大的现象、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提升企业形象以及解决失业问题。

三、绿色经济与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在此即为企业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所谓竞争优势指企业所执行的竞争策略是竞争对手难以取代,或竞争对手无法取得的企业既有利益和机会,该竞争优势导源于企业为顾客所创造的价值。竞争优势被定义为:企业具有一套成功的策略,拥有独特的竞争地位,使得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既有的成功策略,因而维持稳定的获利,也有学者证明了竞争优势的建构能使企业达到卓越的绩效。

porter将企业竞争策略划分为差异化、成本领导与集中策略,其中差异化策略意指企业在产业能提供被顾客认为与竞争者有差异的产品或服务,即拥有能被顾客认知且接受的产品或服务的特殊利益,而此种特殊利益地位是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所无法取代的,这即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及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使经营活动及产品形成差异化,又能使企业经营活动及产品差异化,方式包含:有价值的、市场必需性、独特的及不可完全模仿的创新因素。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觉醒,绿色经济兴起,企业应生产、研发可达到环境保护与节能省碳的绿色商品,以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目标,并以创新的差异化策略为追求绿色经济的原动力。追求环保卓越、主动积极的企业可以将环保的威胁转成环保机会,进而获得环境上的绩效与利益;企业遵守环境保护标准,看似增加成本,然事实上可能诱发员工为降低产品成本而产生创新行为,使得追求环境保护标准的成本因创新而降到最低,甚至因而提升产品价值并获得更高的利润,故企业不应消极的躲避环保压力,而应视其为促使企业创造更多竞争优势及开拓更多新市场的机会。

四、绿色经济理念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绿色经济可以说是下一波经济发展的主流,因此任何议题均必须与绿色经济接轨,在企业管理方面,企业应加强对绿色企业资本的重视。在研究中可以发现,企业若具有独立的环保单位,有助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呃环保单位均以“安全卫生”为主,即便从事环境保护的工作也仅是为达成法律限制的门槛。我国必须靠与他国贸易来带动经济发展,随着全世界对于环境保护、节能省碳、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的重视,各国对于出口产品是否符合各种环保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企业若能及早重视此议题,并资源于环境保护单位,让企业能符合国际环境保护最高标准,必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在绿色企业资本的投资方面,可由绿色企业资本衡量指标的四个方面着手:在员工绿色知识的强化方面,可以规划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教育培训增进员工对环境保护等议题的重视,并培养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甚至是管理绿色产品时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另外,通过与企业的绿色员工福利制度结合,加强员工重视环境保护议题的诱因,除了可以改正员工态度,激发员工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外,更可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竞争力加分;更重要的是,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的推行,由高层管理者带头做起,由上而下才能确实落实环境保护理念在企业中的运行。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7

德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是覆盖面广,也是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只有依靠公众的力量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提升环境保护的效果。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在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免费开展讲座、提供环境保护知识手册等各种途径向公众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同时,德国将环境保护教育和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体来说,德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都非常高,对于政府任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都会积极支持,并做到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环境保护。

德国通过持续减少向空中排放颗粒状及气态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来实现保护大气、防治污染的目标。针对空气污染防治,德国还制订了一系列监控措施,如“大型燃烧设备规定”以及“空气净化技术指南”等,以此来促使发电站经营者和其他工业企业改造其现有设备,并对排放有害物质制订了严格的界限。在治理汽车尾气方面,德国首先鼓励生产和销售排气量小、安全性能好的经济型小轿车,并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减少环境负担。通过实施上述举措,自1994年以来德国空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等含量持续降低。

德国的供水、排水由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水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持水生态平衡,使水质状况符合居民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对供水量的长期需求。一方面,监测和保护地下水免遭污染;另一方面,德国河流较多,非常重视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德国以严格的法规、监管和执行以及征收生态税、污水排放费、对私营污水处理企业减税等经济调节手段共同构成水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对保持水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德国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到战略高度,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以减缓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同时,还建立了持续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机制,规定了一系列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激励政策措施。德国政府对消费化石能源强制征收能源税和生态税以引导民众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并采用财政补贴、税收、银行优惠贷款等多种手段来形成有效的激励。通过多种措施,德国有效和高速地发展了风能、太阳能、水力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使温室气体排放量迅速减少,为减轻环境污染作出了重要贡献。重视废物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对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然后逐渐扩展和转变到生产与消费领域。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终达到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废物末端处理、以循环为目的的废物减量化、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及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4个阶段。德国率先在国际上进行循环经济立法并施行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日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推进环境立法工作,强调环境治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日本政府从环境省到地方都制定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形成了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而且日本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相当全面、细致,标准严格,措施得力,真正做到了有法能依、有法可依。日本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环境保护的专业法律、环境保护的综合法、不直接属于环境保护但和环境保护有密切关联的法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日本在环保产业领域起步较早,积累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便注重研究开发环境保护技术,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后期又致力于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日本确立了环境立国战略,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日本通过推进环境保护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优化了环保产业结构,促进了环境保护产品的升级换代。因此,日本以创新环保产业技术为根本保障驱动了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

日本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非常突出,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自觉进行环境保护的行为得益于日本政府注重培养民众的环境保护、节约和节能意识。日本环境保护节能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从幼稚园到小学、中学的教学中都将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财产,环境问题具有社会性,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有赖于社会公众的高度参与。公众高度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了绝大多数日本民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在日本,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环境立法、维护生态平衡和共同的环境利益成为人们一切活动的准则之一。

美国、德国、日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启示与借鉴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美、德、日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立法先行,通过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实施环境执法奠定了基础。借鉴美、德、日的经验,我国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创新,形成不同法律部门、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意法律条文的细致严密性,避免在条文中有更多的号召性、鼓励性、口号性的条款,应规定得更实一些。

加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美、德、日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包括公民、企业及环保组织等,共同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高。在我国,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多种手段切实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传媒工具对公众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和环境伦理知识;另一方面,要制定适当的制度和激励措施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公众为政府的环境决策提供建议;运用经济手段激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等。

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高效集约利用资源美、德、日认为循环经济作为化解环境危机、缓解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他们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都以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作为重点。我们应借鉴学习美、德、日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针对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特征,确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和基本路径,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以减量化为目标从源头上降低资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另一方面,发展资源深加工,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最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低污染物排放。#p#分页标题#e#

以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美、德、日的经验表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充分借助科技进步与高新技术带动节能环境保护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我国环境保护科技、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与美、德、日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阻碍了我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要从本源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需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保护科技开发创新体系建设,针对重点污染物控制所需的治理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和监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加速发展“低碳技术”,推动和提升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从而不断增强行业综合技术水平。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方面,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即生态环境响应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提升和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有效化解和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确保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正确响应,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1.提升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质量。

   (1)乡村旅游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特质。乡村旅游立足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1]。”乡村旅游开发重点是利用乡村独特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要素,因而对作为重要吸引物和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原生保护的内在特质,即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更多地借势乡村自然生态特征,而不是对乡村自然植被、地形、河流和土壤等做大的改造和变动,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2)乡村旅游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受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乡村旅游地政府和社区往往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持续增加乡村旅游地环境整治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从而使乡村旅游具有了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改进和乡村村容村貌改善的社会功能。如各地为发展乡村旅游,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村垃圾集中处理、污水综合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以及亮化工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乡镇生态工业,有力地保护了乡村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提升经营企业、社区居民和游客环保意识。

   (1)促进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得越好,就越能吸引游客,越具有市场竞争力,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驱动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促使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加大投入,完善管理,积极优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如浙江宁波塍头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全球率先构建了低碳、生态的乡村系统,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联合授予首批“中国低碳旅游景区”荣誉称号,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型典范。

   (2)促进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层级,是乡村旅游引力源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有效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乡村旅游搞得越好,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这是因为乡村旅游发展能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就业增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自然会高度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搞好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环境保护成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自觉行为。同时,外来游客也会带来先进的生活理念、开放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生产方式,促成社区居民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

   (3)促进游客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乡村旅游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并使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生态环境熏陶和感染。旅游者置身优美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欣赏乡村的自然美景;置身淳朴自然的农家风俗,体验古老的农事生产、享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极其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价值,无形中实现了对游客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而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导游员的生态解说、景区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标志的醒目提示,都会加深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游客对生态责任和生态伦理意识的认知。可以说,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效载体,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还能够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洽,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洁身自爱的旅游道德习惯。”这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的体现。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1.乡村旅游开发过程的环境负效应。

   (1)环评论证不充分为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空间。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环评认证是在对开发地区位、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动植物、大气环境质量等指标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科学测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容量,并对乡村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环评认证是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只有进行科学的环评,才能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开发都未经详细、专业的环评认证,只是在相应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对环境资源保护作出原则性规定和要求,缺乏强制性指标规定,实际运作中指导性不强,并为开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破坏提供了空间。

   (2)随意更改项目规划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可分为原发性影响和继发性影响两类。原发性影响是指旅游开发过程中导致的直接影响,如旅游索道修建中的开山、炸石、砍树等行为对山体地表、生态的影响。继发性影响是指旅游开发间接或诱发的环境变化,包括由于旅游开发引起的大气质量、水质变化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上述两种环境影响类型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价值追求和缺乏对乡村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极易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无视规划,对原有地形骨架和植被、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改造,随意改动和破坏固有特色,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大投入、高档次,从而导致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引发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乡村旅游经营过程的环境负效应。

   (1)追求短期效益的超载经营。“依托于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性资源的乡村旅游属于环境敏感性资源,很容易因乡村旅游的过快发展而遭到破坏。”其中,乡村旅游时间的相对集中和追求短期效益的超载经营最易引发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客观方面看,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在时间选择上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和春节3个长假、其它国家法定的传统假日以及每周的双休日,在游览项目选择上又大多集中在如农作物耕作与果实采摘等,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地的游客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大量聚集,从而使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从主观方面看,由于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仍处于门票经济时代,旅游经营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更多地依赖游客规模增大、数量增长,而不是依靠效益提高。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往往无视超规模接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周期性的旅游超载,直接影响了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会造成生态环境难以逆转的破坏,导致环境功能的衰退。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地生态承受能力,否则“即使短期内为当地带来了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但是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损失和经济损失远远超出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这将使乡村旅游长远利益得不偿失。

   (2)缺乏环保责任的随意排放。乡村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必然会伴随各种生产生活污水、废气和固体垃圾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黄大勇将它划分为五类,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和旅游垃圾污染等。若不予以及时有效治理,就会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

   因此,必须加强清洁生产,搞好各种污染物的科学处理。但清洁生产和各种污染物的科学有效处理需要增加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等投入,进而增加经营企业运行成本。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经营企业极易诱发极端唯利行为,置乡村生态环境于不顾,随意倾倒固体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各种污水、废水和废气,从而污染乡村水体、土壤、植被和大气,危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无视环境脆弱性的旅游行为。由于旅游活动往往是对日常生活的全新改变和超越,是一种求新求异、超越常规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因此,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短暂的异地游览特征就容易使游客产生“道德感弱化”,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暂时性突变,人们原有的对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积极反应和遵循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甚至会产生道德盲区。在旅游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心所欲、懒散率性、放任自流的心理倾向,行为举止上就弱化了原先常态生活与工作中的道德顾忌与约束,增强了物质摄取意识,极易产生过度利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乱攀乱摘、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等诸多不文明行为,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资源等产生消极影响,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9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

以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标准,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结合相关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合理的调整分配,明确工作实践操作模式,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类漏洞,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改善分析,重视阻碍生态环境发展的因素。依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模式需求,结合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以最大限度保护模式,提升综合生态质量水平的提升。

1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薄弱问题

1.1环境保护生态意识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分析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案设置。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环境保护建设的发展需求,需要对水资源实施长远的发展规划,重视长期趋势下的发展作用,分析恶劣环境下的增长情况。依据城市环境保护的优化建设水平,对工作意识薄弱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升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综合技术操作。如果没有做好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革新,明确生态环保理念思路,实施强制模式的操作,及时调整表面的可行性操作方案,对可能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处理,分析其中的冲突问题。1.2水资源管理工程利用不足。面对工程操作的不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工程项目规范管理标准。如果不完善,工程项目实施不足,后续的工作进展不到位,就容易受到阻碍。从长远角度发展需求进行分析,重视其中存在的威胁和阻碍。依据工作经验和工作标准模式,及时处理水资源工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分析各类重点表现。分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整体保护利用,对没有进行勘查、调研的工程进行设计分析,准确的判断施工重点和要素。依据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偏差问题,分析潜在的隐患。这些隐患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需要水资源工程进行必要的建设,重视功能、类别的区分,调配工作开展的模式,对后续的工作开展造成阻碍。在建设综合化环保操作上,无法得到满意的标准。1.3水资源修复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水资源利用操作过程中,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预期设计标准,区域工作调配上,无法得到合理的规划,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问题,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水资源修复过程中,存在修复不及时,处理不到位的情况。根据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过程,重视水资源的净化,明确实际持续巩固的操作标准,分析可能存在的创新力度水平较低的问题,加强工作的合理调配。依据协调操作模式,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患,重视生产、生活涌水。依据水资源的修补工作,及时调整产业区域。对工业污染力度进行逐步提升,明确水资源修复工程,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修补。但面对强烈的污染仍然无法满足对水资源的保护,需要实施更加高效的技术,提升水资源的修补工作。

2生态环保水资源的利用操作方案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篇10

关键词:公众动机环境治理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其实就是公众以什么样的目的去参加环境保护活动,这种动机反映着公众个人的自身道德修养,也会影响着其在服务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

根据数据调查资料汇总,笔者认为大部分的志愿者在参加环境保护的时候同时考虑到了利己和利他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社会占了主导作用,个人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环保志愿者年龄、户籍、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风险设施、环保知识培训与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目的、态度、个目的改变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1)年龄数据显示,各个年龄层次都将参与环境保护的最初主要原因视为环境保护问题很严重,环保公益活动很有意义。即不管哪个年龄层次,人们都普遍认识到了环保公益活动的意义性。其次年龄与个人目的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60%的人将提升个人服务意识作为主要动力,其次是丰富经验实现自我成长。

(2)文化程度数据显示,环保志愿者团队是个学历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达90%,文化程度与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人们将个人目的定义为提升个人服务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在数据中,我们发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对目的定位不清晰地为零。文化程度较高人群,能更清晰得到了解到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对个人自我成长的益处以及参与环保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

(3)职业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志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正处于一个知识不断累积,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在参与环保过程中对提升自我显示出了强烈的倾向性。而且,校园是培育环保意识的温室,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易受到其他环保志愿者的行为感召,所以在社会目的的选择中,大于60%将改善生态问题视为社会目的,大于30%将感召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视作社会目的。在环保公益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资源。

(4)居住地周围风险设施数据显示,居住地周围是否有些令人感到不快的环境风险设施,与参加环境保护的个人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认为居住地周围有令人不快的环境风险设施的人高达60%多。且居住地周围有风险设施的人群对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更为清晰。现在环境问题与人们息息相关,感受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人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就更为纯粹。

(5)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数据显示,是否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与个人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大于20%接受过环保知识培训的人将丰富闲暇生活视为主要的个人目的,且有22%接受过环保知识培训的人认为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必须做而已。而大于30%未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的人却将提升个人服务意识设为个人的主要目的。在调查中,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只占样本的数量的15%,这跟现阶段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有很大的关系,20%的人表示在接受完环保知识培训后对环境保护认知还是比较茫然。

二、对策思路

1.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环保公益活动对公众的积极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志愿者群体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加入到环保公益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也大大的增加和有利,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数以不可预计的速度增加。从目的结构以及转变状况来说,环保公益活动的实践对志愿者目的积极导向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环保知识,让公众知道环保活动是刻不容缓的;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宣扬积极的环保公益事件,引导更多的人群,将环保的思想落实到点滴小事中,慢慢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让公众了解为何要进行环保公益活动。

2.专业的环保知识培训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志愿者团队中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仅占小部分,并且有些在接受完知识培训后仍对环保知识较为模糊。笔者认为,要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必须得传播科学的系统的环保知识,让公众在意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之后,知道从哪做起,如何做起。

3.处理好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与动机

从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将主要的目的分为自我提升动机和利他动机,从自身角度来说,通过公益活动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从而增加社会阅历和参与社会竞争筹码;从社会服务角度来说,志愿者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特征是自愿行为,无报酬的奉献行为,出于助人动机的行为。志愿服务动机其实是肩负着社会的使命,同时也是个人人生价值实现。不同的年龄层次应该选取不同的动机作为引导,我们应该鼓励从内在需求出发,以服务社会为路线进行环保公益活动的展开。组织者应正确认识到不同年龄结构的动机主次差别,一方面,对志愿服务动机进行有效管理,尽量满足志愿者的动机需求,使志愿者个人愿望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推动志愿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指导志愿者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目的,指导其落实志愿者现实行为,辅以适当心理调节,从利己和利他角度将环保公益活动对人的意义深入人心。

三、总结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是实现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思路,实现公众参与的重心在于让公众了解为何要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如何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